动画片智利2006

主演:马克·扎罗,Caterina Jadresic

导演:Ernesto Díaz Espinoza

播放地址

 剧照

犬 剧照 NO.1犬 剧照 NO.2犬 剧照 NO.3犬 剧照 NO.4犬 剧照 NO.5犬 剧照 NO.6犬 剧照 NO.13犬 剧照 NO.14犬 剧照 NO.15犬 剧照 NO.16犬 剧照 NO.17犬 剧照 NO.18犬 剧照 NO.19犬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2 19:55

详细剧情

智利功夫片哈哈哈

 长篇影评

 1 ) 恶犬,抑或被感染的公牛

“父亲去世后,我唯一的愿望就是母亲能幸福,如果不去帮助我的母亲,如果我不去救她,我还算什么男人?”

跟着这句没头没尾的开场之后出场的是西部牛仔菲尔和他的牛群,令我们疑惑的是这句话的主人是谁,又要把这句送给谁?就跟整部片子的调调一样,看起来人物逻辑成迷,细思却令人后怕得倒吸凉气。

2021-22北美颁奖季最大热门非新西兰女导演简·坎皮恩的《犬之力》莫属,之前在威尼斯电影节斩获最佳导演奖,随后又几乎横扫各项奥斯卡前哨,来势凶猛。本片改编自托马斯·萨维奇撰写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一段发生在1925年野性西部被压抑的情爱故事,本片也是继《断背山》之后,最热门的一部过分细腻描写美国西部同性感情的电影。近年来西部片也大有崛起之势,冒出诸如《希斯特斯兄弟》《第一头牛》等许多优秀的新西部片,它们不约而同抛去牛仔们过分阳刚而不拘小节的一面,深挖埋藏在粗犷外表下的真挚感情,让西部片焕发生机。

片名《The Power of the Dog》,取自圣经旧约第二十二篇中的一句“Save my soul from the sword, my love from the power of the dog.”,圣经第二十二篇前半段讲述受苦者控诉上帝对他抛弃,放任邪恶力量折磨他,但在这句话之后,内容从对上帝失望转变成对上帝的赞美,中间没有过度,而《犬之力》表现了中间可能发生的情况。

故事进行到结尾,观众已经知道开头那句话的意思,当皮特在圣经中找到这句话,与开头拯救之意对应,意喻皮特代替上帝(god)拯救了正在受苦的母亲,在皮特眼中菲尔就是那只趴在山坡上张嘴嘶叫的恶犬(dog),抑或恰好相反,皮特是那只恶犬,菲尔是可怜的被上帝抛弃的受难者。不管如何理解,《犬之力》这部电影就是在表现人性之恶,也在说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当上帝不在眷顾这个地方,再凶恶谨慎的人也会脆弱,再柔弱的人也会行恶,再善良的人也会冷漠。

本片被讨论最广泛的是男性气质这个议题,导演通过塑造的三个男性形象来抨击男权社会,大男子主义的菲尔,毫无存在感的乔治,以及外表阴柔的皮特,在那个强调阳刚的西部时代,他们都过得都不愉快,尤其对于用全能、凶恶的外表来掩饰自己秘密的菲尔来说,做一个世俗意义上的“男人”实在是太沉重的包袱,以至于需要另造一片与世隔绝的天地,释放自己的欲望。菲尔这个形象在表现优质男性的困境,必须以社会标准要求自己,而不能活出自己的真实,只要菲尔不说出那个秘密,他就可以是最出色的农场主,可以依靠能力成为受尊敬的人,但唯独不能向任何人展示真实的自己。

与之相对的是弟弟乔治,他用善良和体面掩盖自己的无能,看起来人模狗样,实际上草囊饭带,所以他需要一个看起来完满的家庭来为自己赢得一丝尊严,尽管这段婚姻不是世俗意义上完美的婚姻,但就这一点正是菲尔无法做到的,乔治此生第一次赢过菲尔,老实、善良在男权社会中代替不了荣誉,所以被忽视,这个品质逐渐变得稀缺。

如果说前两个形象在男权社会中的伪装还算与人无害的话,那表面阴柔看起来难成大器的皮特的伪装则十分凶险,尽管the power of the dog是皮特指出来的,但整篇故事里的恶意很大一部分来自他的内心,这也是很多人抱着看狗片的心态最终却被吓到的原因。皮特的做派就是大家俗称的“娘娘腔”,空闲时编纸花,悲伤时转呼啦圈,紧张时抠梳子,这些举动被排除在正常男性的行为之外,且被绝大多数男性所不齿的,但隐藏其下的是皮特对生命冷漠的态度,所谓兔子逼急了也会变恶犬,影片要说的正是这个。男性气质的强弱不代表做成一件事决心的大小。

关于皮特的母亲,是全片唯一塑造的女性形象,笔墨不多,人物逻辑不够完整,结婚、喝酒和卖牛皮都令人费解,但她却是整个事件的导火索,也是推动情节的关键,由女性引起的男性矛盾也最不容易解决。

简·坎皮恩厉害的地方在于可以用非常简单的一场戏点明人物关系,说是简单,实际上是在导演精心设计之下隐藏了诸多无比复杂情绪之后的简单,不多一分也不少一分,隐藏得恰到好处。比如菲尔真正对皮特另眼相待的一场戏,在第五章开头,众目睽睽之下,皮特被喊着小基佬,却不为所动按自己的节奏走到树下看鸟,菲尔此时看到了皮特的决心和勇气,这正是他所羡慕而缺乏的,所有这些情绪都被导演按下不表,转而导演用看起来莫名其妙的情绪180°大转弯的去推进两人关系,包括之后菲尔诧异皮特也看到了山上的犬影,两人关系更近一步,因为之前交代菲尔的义父死后,再没有人看出那个影子,因为男人需要其他男性的崇拜,以他为榜样,学他做事,如果有儿子,就可以很好满足这项男性虚荣心,而没有儿子的男性,则需要其他追随者,菲尔追随了他的养父,也希望把这种关系发展到另外一个孩子身上,甚至还需要带着点不同的感情。两场戏带出了很多信息点。

再比如开篇,菲尔与弟弟的对比,用了浴缸和酒馆两场戏来表现菲尔尽管知道乔治的无能却仍放不下他,总是在问弟弟去哪了,直到乔治带回来妻子,菲尔又表现出焦躁,这一系列问题其实都是在导演明确菲尔性取向之前的铺垫,而且用大量菲尔独守空房的镜头,非常巧妙。所以这个故事很难建立观众与角色之间的共鸣,因为第一遍看很容易被这些情节搞迷糊,不知道电影真正想表达的,但返回来再看就明白导演的厉害之处。

有一个重要的情节点,菲尔向皮特询问其父亲的情况,皮特说他父亲担心他不够善良,菲尔对此嗤之以鼻,菲尔说你太善良了,但以后会好的。20世纪开端,人类幻想一个崭新而美好的世纪,幻想着未来会好的,就像菲尔幻想着皮特未来会顺自己意思成长一样,但真的会好吗?故事发生在1925年,西部开发热潮的末期,美国经济不可一世,谁都预料不到史称大萧条的经济危机将降临于他们,但一切又都是有预见的,就像感染炭疽的牛,不起眼的小病毒不会引起人的注意,却可以撂倒体积数倍于自己的牛,一头接一头,最终染上谨慎的放牧人。随着牛接连生病,以及菲尔的去世,我们可以预见整个农场的覆灭,见证一个充满文明但又不善良的时代诞生。

 2 ) 年度最另类情欲戏,结局毛骨悚然

提到LGBT题材的影片,大胆的情欲戏份俨然成为一种“标配”。

猎奇心驱使下,观众难得有机会一窥这类群体的精神世界和感官乐园。

从《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到《阿黛尔的生活》,再到《小姐》,大部分男性导演在表现这类题材时,视角多是热烈而蠢蠢欲动的,似乎LGBT群体的情感总是处于蛰伏或被压抑的状态,以致于情感爆发的那一刻才分外激烈。

>>>《霸王别姬》有着男性少有的克制和婉约

但今年的威尼斯电影节,有人选择给这个题材降降温。

通篇下来,没有刺激而直接的床笫描写,连台词都给得相当隐晦。如不是借助道具和镜头的暗示,你甚至很难将它与同性影片联系到一块。

可即便如此,看完全片你仍旧会感到背脊发凉,因为真相出现的那一刻,观众才发现前面如死水般寂静的叙事节奏,都是在为这一刻的到来打埋伏。

“最佳导演”的名号颁给它,实至名归。

主演之一的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这几年的戏路很杂,但大部分是脑力工作者——漫威的奇异博士虽然头顶超级英雄光环,不过别忘了,人家丢掉双手前的本职工作是位医生。

舒适圈呆久了,人就想跳出来做些改变。

影片中的Phil就像为他量身定做:西部牛仔、不爱干净、为人刻薄、傲慢而不羁,典型的美国西部红脖形象。

也许看惯了本尼书生气角色的观众刚开始会感到无所适从,不过大家很快就将被其精湛演技折服。

另一个尝试改变的是本片导演坎皮恩。

一直聚焦女性题材的她,这次难得拍摄一部以男性为主导的电影,二人的合作也算一拍即合。

电影的走向其实在一开场的独白就给了暗示,是这么说的:

“如果我不帮助我的母亲,如果我不救他,我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段谜语性质的开场白,指向一个正饱受丈夫亲兄弟PUA的女人,为了帮助母亲,儿子决定展开拯救。

片中最引人注目的关系来自叔叔Phil和“侄子”Peter,它暧昧,微妙,与此同时又充满危险和野性。

直到影片结束,观众才恍然大悟:

原来男性题材的外壳下,依旧隐含着非常深的女性视角。

只不过这一次坎皮恩拍得更隐晦,更讨巧。

别做娘娘腔!

关于Rose的孩子Peter,他一开始的表现的确非常有蛊惑性。

喜欢折纸、言谈文静、多愁善感,与粗糙的西部世界相比,Peter的存在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打小失去父亲的Peter,从来没机会了解男人该是什么模样,从而缺失了传统意义上的“男性气概”。

>>>瞧瞧这少女感十足的步态

作为“娘娘腔”的对立面,Phil无疑是“阳刚”的。

无时无刻的毒舌和不拘小节的暴脾气让他看起来剽悍异常。然而讽刺的是,Phil实际上是个深柜

虽然影片从始至终没有交代已去世好友的详细信息,不过从Phil对好友追忆的细节来看,二人关系显然不止“他救过我一命”的生死之交那么简单。

一段抚摸旧友马鞍的戏,导演用颇具性暗示的的镜头,几乎直接挑明了二人不寻常的关系。

如果说这个镜头还让一些人看得云里雾里,那被Peter翻出来的私藏写真照,则直接暴露了Phil的性癖。

没错,他喜欢男人

不过在上世纪20年代,承认自己是同性恋需要承担的压力和风险可不小。

Phil巧妙地伪装了起来,却依旧掩盖不了自己性取向方面的弱点。和Peter的接触,加速了弱点的到来。

接触Peter本来是为了树立家庭权威,让和Phil关系紧张的Rose屈就于自己,顺带改改Peter过于柔顺的“娘炮”性格。

但Phil很快注意到,Peter比他想象的要机灵。

远山景色,旁人看来不过一座群山而已,Peter却能一眼看出犬吠之势。

Phil和好友的羁绊,也多少与这座大山有点儿关系。他们为自己能看到旁人所不能看到的景色感到骄傲,这是他们有别于其他人的证明

所谓话不投机半句多,Peter的表现让Phil确认他和自己是一路人,从而打开心扉,解除掉此前的不友好行为。

自那以后,Peter在Phil眼中不再是个娘里娘气的、被宠坏的孩子,他开始关注、并主动向后者示好。

影片英文名The Power of the Dog,即是指的改变二人关系的远山凝视。它成为一个分水岭,宛如一道看不见的手,把二人引领到从未到达过的地方。

Phil选择向Peter打开心扉的同时,也意味着他已将自己最柔软的部分交了出去,但换来的,却是对方阴狠的报复。

偏见的代价

作为西部的骑士和男性化特征的象征,Phil排斥一切与之不沾边的言行举止,所以当他第一眼看到Peter时,才会如此刻薄地将对方贬损一番。

不过,Peter的敏锐改变了Phil的成见,为此,他甚至为“侄子”做了缰绳,打算拉近两人原本疏离的关系,但Peter并不领情。

因为不满Rose嫁给自己的弟弟,Phil一直对Rose冷言冷语,甚至用尽各种羞辱手段稀释其在家中的存在感。被排斥的Rose为此陷入抑郁,甚至不得不用酗酒来缓解自己紧绷的神经。

Peter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利用Phil降低的戒备,Peter从自己掌握的医学知识中,挑选了最致命的一部分拿来对付他:一场本不可能发生的炭疽病忽然降临到Phil头上,提前终结了他的性命,而幕后黑手不是他者,正是Peter

被自己所信赖的人谋杀,这是影片另一个耐人寻味的部分。其实某种角度来说,你也可以将Phil的死归咎于他的偏见。

Phil生前曾和Peter有过一段对话,两人聊到小孩的父亲,Peter说父亲在儿时特别担心自己,因为他曾经表现得“非常强势”。对此,Phil只冷冷报以不屑。

在他的脑海里,娘娘腔和强势是完全不相干的两个词,但最终,Peter却用实际行动替母亲受到的冷遇复仇成功。

Phil低估了人的无限可能,人性的复杂比它外在的表象更让人不可捉摸,是他的轻率和过早暴露的情感,让自己踏进Peter布好的陷阱。

《犬之力》的结局表达了对偏见的嘲讽,但同时也阐释了这样一个事实:

那些看起来穷凶极恶的人,也许未必就像他们看起来的那般坏;

而那些看起来人畜无害的人,却极可能是隐藏獠牙的毒蛇。

兽皮的隐喻

片中的兽皮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一个物件,它背后潜藏着权力的更替。

按照故事设定,Phil有一个怪癖:农场屠宰动物留下的兽皮他并不会第一时间处理,而是选择累计。等累积到一定时候,再将它们付之一炬。

不卖,不加工,不做任何处理,没人知道焚烧背后的意义到底是什么,直到Rose的到来,才让Phil的执念有了更合理的解释。

一次,在没有得到Phil的允许下,Rose擅自将牧场累积的兽皮卖给了印第安人。

这个行为导致的后果是Phil的暴跳如雷,他不顾一切地对弟弟——同时也是Rose的丈夫咆哮:那是我的!

结合前面Rose被Phil频繁折磨的遭遇,这既可以看作是她身为女性对男性主导游戏规则发起的挑战,也可以视作是男性在两性权力争夺中遭遇的一次挫败

只不过,和Peter的报复相比,这次对抗不是致命的,但足以令到Phil崩溃失态。

他完全有理由崩溃。

Phil出身耶鲁名门,相反,自己的学渣弟弟如不是好友帮衬,绝不可能成为如今能邀请州长到家中一叙的成功人士。

可造化弄人,弟弟不但违背家人心愿娶了个寡妇进门,事业还如日中天,成为了牧场真正的主人。到头来,自诩天选之人的Phil却不过是牧场的“包工头”。

如此落差,怎叫人不狗急跳墙?

兽皮不过是一个幌子,真正让Phil心态崩盘的地方在于,他原本能掌控的一切,现在通通离自己而去

无论是听话的弟弟,还是随意丢弃的兽皮,每件事,每个人都不再听命于他,他再度回归了失去知心朋友的孤独之中。

心高气傲的Phil决定利用Peter展开反击,只是他错估了信任的对象,并最终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

《犬之力》并没有特别多大开大合的场面布置,也没有精细到如《断背山》那样的情感拿捏,甚至找不到一场有温度的情欲描写。

一切都是简练而克制的,正如它改编过来的同名原著那般,平静,又令人绝望。

与其说是坎皮恩重新定义了LGBT的拍法,倒不如说,同性元素本来就只是原作的一个点缀。

背后复杂的人性描绘,与符号隐喻才是它真正值得玩味的部分。待到真相显山露水之际,作品中惊悚的那一面才跃然而出,让人不寒而栗。

采编 |Zed

策划|轻年力量

-End-

 3 ) 某种和迪士尼与爽文彻底相反的故事结构,某种“无情之爱”

后知后觉把《犬之力》看了。这个故事的结构很有趣,我们可以称之为A。A结构无情地嘲笑了另外两种常见(或者说滥觞)的故事结构,我们称之为B和C结构吧。

ABC三类故事的开头都非常相似:一个家庭(或小群体),被一个残暴的,父权的主人,也就是爹(有些时候,是爹性很强的女性)所统治,大家都在他的高压下噤若寒蝉。

有一天,这个家庭来了一个闯入者,或是诞生了一个叛逆者,这种角色通常是女性和孩子,以展示他们纯洁的内心和天然的生命力。毫无疑问,这个闯入者/叛逆者肯定会被收拾得够呛。

然后ABC就开始分野了。C首先分野出来。

C的办法是把爹彻底当一个脸谱化的反面角色来刻画,人人得而诛之——只是不敢,但主角敢。

这就是典型的爽文套路:这个闯入者/叛逆者奋起反抗,搞死了爹,大家皆大欢喜,把闯入者/叛逆者捧为英雄,然后大家一起建设美好新生活。C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革命(或者都不能叫革命,仅仅是造反)的故事。

AB和C的不同,是AB会给爹赋予一定人性。所以相对于先分野的C,AB还有一段并轨的过程:在AB剧情里,闯入者/叛逆者会在偶然间发现,这个残酷无情的爹,居然,内心也是有爱的,也是有其柔软之处的。

然后AB就在这一步后分道扬镳了。

B就是典型的合家欢,大和解模式。闯入者/叛逆者感念于爹也有爱,感化之,劝导之,教育之。一般需要2-3个情感逐渐升级的交锋,最后爹感动了,认输了,从良了,变成了一个拥抱爱的好人。然后闯入者/叛逆者带着爹和大家,一起建设美好的新生活。

迪士尼到今天都还在拍B这个模式。前几年的《寻梦环游记》就是这个底子, 《魔法满屋》更是一笔一划都照这个来的。当然除了迪士尼,还有很多人也这么拍。某种意义上说,B是美国相当多家庭伦理片的拍法,把爱拍成一种救赎。

而《犬之力》的A模式之所以有趣,就在于导演对BC两种路线的彻底反叛。而这种反叛又在一条完全合理的逻辑下,某种程度上说,你我都知道,A模式是这个复杂的世界里,更可能的结局。相比之下,BC看似南辕北辙,却都单纯如童话。

《犬之力》里有两轮闯入者:母亲萝丝和儿子彼得。他们看上去似乎都很适合做BC路线的主角:文艺,善良的母亲萝丝,很适合做B路线里的感化者。而心思缜密,深藏不露的儿子,很适合做C路线里的革命者。

然而萝丝很快就失败了,她对这个家族的爹,也就是菲尔的百般示好,只带来更大的侮辱和伤害。惊惧之下她开始求助于酒精,酗酒成性。

最后会弹琴,爱跳舞,脾气和蔼的她,被逼成了“整个夏天都醉酒不醒”,躲在垃圾堆边偷喝剩酒的邋遢女人,一个阁楼上的疯女人。

B模式彻底宣告失败。

而儿子彼得似乎完成了自己的革命者使命,用计杀死了菲尔。在一个传统的C路线里,他是英雄,大家会感激他,拥护他,并对那个反面人物的尸体再吐一口口水。

然而在A这个模式下则完全相反。彼得表现得比菲尔更冷血残酷。看完之后你只觉得这个孩子很可怕,反而多少会去同情菲尔。

C模式的结构也崩溃了。

在这个片的宣传期,似乎很多人把这部片子理解为一个关于禁忌之爱的故事。但事实上,爱在这部片子里有个十分尴尬的地位。

片中两位男主角,菲尔和彼得,其实他们内心都有爱,但他们都以此伤害其他有爱的人。

菲尔深爱着多年前死去的导师,如果他没有因为这种禁忌之爱成了一个冷酷的怪物的话,这份25年不变的爱几乎可以算得上是某种断背山式的佳话——然而就是要有冷酷怪物,压迫别人的情节。

彼得深爱母亲,处心积虑地为母亲报仇。最后看到母亲终得解放,和丈夫拥抱时,他露出了圣人一般的微笑。如果没有他利用菲尔对他的爱,以自己为诱饵骗其上钩的情节,为母复仇也可称为一段男孩成长的佳话——然而偏偏就是要有那份视他人的爱为可利用弱点的冷酷。

这两个人,他们心里都有爱,但他们并不将爱奉为圭臬,也无法共情别人的爱,没有去理解其他人的爱的理由。Eels乐队有首歌,《love of loveless》,我愿翻译为“无情之爱”。菲尔和彼得就是有无情之爱的人。

尤其是彼得。他看似温柔细腻,但又对很多东西表现出了十足的麻木和冷酷。大家都在夸奖扮演菲尔的本尼的表演,但我觉得扮演彼得的柯蒂,其选角十分成功。你很难找到这么一个瘦削,兼具纯真和冷酷气质,同时还有古怪的性张力的演员。上一个有这样气质的演员和角色,还是15年前《香水》里的本.韦肖。

在剧情高潮部分的那场“马棚编绳子”戏中,有一段神来之笔的镜头:彼得一边抽烟一边玩味地看着正在编绳子的菲尔,镜头突然切换到了对马匹的慢镜头特写。这段出现时十分突兀,以至于我还思考了一下其意义。上个镜头是彼得看菲尔,一般来说下个镜头就应该是他眼中的菲尔。然而他眼中的菲尔是····马。顺服的,可控的,已经彻底被他在这个几个月内驯化了的畜生。

可能彼得和菲尔这样的人,正是用“人畜有别”来自洽了无情之爱里的矛盾:自己的爱是属于人类的情感,而别人的爱则是肮脏的,低下的,非人的禽兽行径。

菲尔厌女,觉得女人是低下的动物,无法理解萝丝。也厌恶一切刻板印象里的“女性化行为”,比如弟弟乔治精致整洁的生活,和他温和善感的脾气。对彼得一个男孩居然能折出美丽的纸花,更是大加嘲讽,觉得是天大的堕落之举。

而彼得,他感知到了菲尔对他的感情,却毫无感动,而且将这点视作其软肋和弱点,进而杀死了他。这种冷酷中,不排除有崆峒的原因:在保守的1925年,这种爱被理所当然视作兽性。彼得复仇成功时甚至可能还有匡扶社会正义的成就感。

这两个人虽然都有爱作为起点,但让其过的顺风顺水,目标达成的唯一办法,就是在他人的爱面前,变得冷酷无情,像从来没有懂过爱一样。

在这个以冷酷和无情为最大力量的故事里,爱没有成为救赎,也不是什么变革的火种,其最好的位置,不过是为某一段冷酷无情的罪行,找到了一个好一点的理由。

几个结构之间的关系大致如下:

 4 ) 犬山記(The Power of the Dog,2021)之二

1、很多討論犬山記(The Power of the Dog,2021)著重在菲爾對蘿絲的精神虐待,所謂煤氣燈效應,這裡我想討論一下蘿絲對彼得的精神虐待。在新家庭裡,菲爾和蘿絲是強與弱關係,而在原來的家庭裡,蘿絲和彼得也是強與弱的關係,蘿絲不只是以嬌弱的姿態獲得了喬治的疼惜,也以脆弱的姿態使彼得以他為生命的中心。

2、蘿絲和彼得是母子,蘿絲的丈夫過世後,僅剩兩人相依為命——我們看到彼得去父親的墳前上花,墓上寫著父親死於1921年,距離電影故事時間1925已有四年。電影畫外音表示,父親死後,彼得有一個保護母親的使命,那麼這個使命怎麼來的呢?當蘿絲改嫁,照理說有自己丈夫照顧,還需要兒子的保護嗎?這裡,是單純的戀母表現嗎?彼得真是長不大的孩子?

3、蘿絲和彼得有三次關鍵性的談話,分別在裁縫店,網球場,以及臥室。 [a]學校暑假停課期間,彼得回到農場,在裁縫店裡,蘿絲給彼得製作衣裳,觀察到彼得更瘦了。蘿絲問彼得是否交新朋友,怎麼不邀請他們來作客。彼得表示在學校裡有一個「朋友」,彼此以教授、醫生互稱,但是不會帶他回家,因為要避免對方見到農場裡的某一個人——這裡,很可能暗示彼得在農場外展開了生活,甚至是戀情。至於要避開農場中的哪一個人呢?鏡頭一轉,菲爾從塵土中走來,照電影剪輯的語言來說,這個人就是指菲爾。那麼,為什麼要避開菲爾呢?此前,菲爾和彼得的衝突發生在蘿絲再婚前於小鎮中經營的餐廳裡,菲爾對彼得大開黃腔,極盡羞辱,甚至於燒了彼得摺的花(象徵生殖器官)來點菸,這相當於是對彼得的閹割。被羞辱的彼得,情緒起伏,躲進了廚房,不由自主拿起梳子把玩。這裡,是母子關係前期正常的表現。 [b]彼得在屋裡解剖了兔子,這隻兔子曾逗母親開心了一會兒。蘿絲告訴彼得,不想他總是待在屋裡,應該有正常的舒壓的活動,要求彼得去戶外打網球,彼得不得不妥協。網球場上,母親問他為什麼要把兔子殺了,彼得表示這是為讀醫做的訓練,喜不喜歡兔子是另外一回事;母親不希望這種行為再出現,至少不要在家裡出現,彼得表示一個人不能總是聽母親的話——彼得表示出一種成長後輕微的反抗,但是母親把前一句「喜歡是一回事,必要做是另外一回事」給聽進去了,這為彼得和菲爾的關係,以及菲爾的死亡,埋下了伏筆。 [c]由於在農場的長時間相處,菲爾在市集裡發現大家對彼得百般羞辱,而彼得不為所動,這時菲爾找彼得搭話——這裡,有一些東西觸動了菲爾,菲爾在彼得這個年紀時透過布朗科亨利發現了自己同性戀的傾向,因而他後半人生全力避免流露出一丁點這方面的痕跡,而被男性為中心的社會所排斥。菲爾想和彼得拉近關係,屢次要彼得直呼其名。這裡,他們關係的扭轉,引起了蘿絲的不安,而蘿絲之所以不安,總的來說,是感覺到他已經失去了一個丈夫,現在即將失去一個兒子。後來彼得和菲爾互動更頻繁後,蘿絲便找彼得到臥室裡談話——這時的彼得十分不安,和以前被菲爾極端羞辱之後的表現一樣,他拿起了梳子把玩。蘿絲並非第一次聽到彼得玩梳子的聲音,這時候卻制止了彼得,說那聲音讓他不舒服,讓他想到粉筆摩擦黑板。小時候老師寫黑板獎懲學生的時刻,總會在黑板上用粉筆畫星星,而星星不是作為學生的蘿絲心裡想要的東西,他要鑽石,他要黑桃,他要其他實際一點、現實一點的東西,像許多次情人節所收到的禮物那樣不虛幻的東西,蘿絲不懂為什麼老師非要畫星星不可。彼得回答,星星之所以最珍貴,是因為星星不可觸及,其他東西則過於平常。蘿絲說星星並非不可觸及,沒有東西不可觸及、不能擁有,老師將星星畫給了他,他也就擁有了星星。彼得說:「當然了,你要什麼有什麼。」那麼,蘿絲現在要什麼呢?蘿絲沉默了下來,問了一個問題,這問題逼使彼得眼中泛淚:「有沒有一種聲音,是你聽了會顫抖的。」這聲音就像是老師畫黑板的聲音,你怕老師用粉筆畫黑板,可是你又想得到星星,這聲音是你既害怕又渴望的聲音,是必須忍受著害怕而達成渴望的聲音。蘿絲擁抱了彼得,蘿絲要彼得選擇,並且告訴彼得:「我不是不可觸及的。」意即:「在水火之間,在菲爾和我之間,選擇我。」彼得含著淚,帶著一點不願,抗拒蘿絲的擁抱,他說:「我懂了,會看著辦。」這是兒子對母親的一個妥協性回應。所以他回房間研究病理,策畫計謀,伺機而動;甚至駕著馬,閉著眼睛走下峭坡,去收集人畜共通的炭疽病毒。臥室裡的這整段對話很具聯想性,很跳躍,也很詩意,因而顯得意含很模糊,難以理解,我也不能說自己理解正確了;同時,又不能照原著去理解,因為這是改編劇本,已經和小說是兩回事。但是大概的趨勢看來,蘿絲作為母親,出手阻擋了兒子在農場中與菲爾關係的發展,並誘使兒子向自己所要的目的妥協。

4、蘿絲是電影情節發展的推手,因為他哭,所以喬治來安慰,追求,迎娶;因為他再婚,所以與菲爾才有不得不相處的困局,兒子也才有深造的機會;因為他橫阻在兒子之前,控制了兒子的心靈,所以這個想長大,不總想聽媽媽話的孩子,才會半推半就遂了母親的願望,如片頭畫外音所說:「父親已經去世了,我只剩下母親。如果還不能守護母親,那我還算一個人嗎?」這段畫外音,聽起來,是他殺了菲爾後的心聲或辯白。

 5 ) 从《犬之力》看个体在男性话语体系与女性话语体系下的不同精神生态

(本篇影评为笔者大学论文作业,禁止转载)

电影《犬之力》改编自托马斯·萨维奇的同名小说,由新西兰导演简·坎皮恩执导,讲述了一个“貌合神离”的故事——农场主菲尔与男孩彼得同为同性恋,生活在男性话语体系下的菲尔用过度的傲慢、自负等男性气质隐藏自己脆弱而敏感的内心,而在女性话语体系下成长的彼得虽然生了一副带着深深女性气质的容貌,却拥有一个强大、坚定而冷酷的自我。两人不同的成长环境使之走向了人生岔路的两边,迎来了宿命般的结局。整部电影冷静而克制,导演以同性恋的特殊与极端带出每一个平凡个体在两性话语体系下的不同精神生态——如同举起一柄钝刀,却极其精准地刺向男性主导话语权下的社会痛点。

一、两性话语体系空间的视听构建 1、闭塞、幽暗的男性话语体系空间 与一般西部片牛仔弹奏的自由、浪漫、热情的琴音不同,《犬之力》中曼陀铃的琴声旋律简单,反复叠唱,阴郁而沉闷,飘扬在男性话语体系空间——牧场别墅中。好似一个幽灵,一个挥之不去的精神阴影,笼罩在男权社会的上空。随着音乐的推进,观众看到了一栋封闭而幽暗的别墅。低调的画面中,黑色与褐色大面积地铺展开来,为影片中的男性气质涂抹底色。单调的色彩暗示着男性世界的排他性——阳刚是唯一的正确,而理想的蓝,天真的白,娇柔的粉……统统都是不被允许的异端。当昏黄的光线垂下,古典主义的家具陈设似乎诉说着男权古老的权威。木制的楼梯,栏杆,房梁……散发着腐朽的气息,一条条线,一个个框,分割,闭塞。单元审美下男性世界暗含的种种规则与桎梏被暴露无遗。而那个鹿头,巨大的鹿头,象征着力量与权力的鹿头,挂在房间最高处,挂在男性世界的最高处。

2、明亮、通透的女性话语体系空间 导演依旧选择音乐将观众带入到女性话语体系空间——红磨坊餐厅中。餐厅总是响起轻盈而欢快的钢琴曲,客人们在其中尽情地欢笑、舞蹈——这是优雅而又知性的女性气质的外化,所以当以过度男性气质保护自己的菲尔在餐厅用餐时,才会对餐厅里载歌载舞的人们抱有莫名的愤怒与敌意。通透的光线,柔和多元的色彩以及带有女性色彩的布景陈设……红磨坊餐厅的一切都与牧场别墅相对,构成一个独立于男性话语体系空间之外的女性话语体系空间。而当罗斯嫁入伯班克家族时,这股女性气质也随其进入到了牧场别墅中——别墅出现了厨房这个极具女性色彩的场景,而罗斯在别墅中的卧室也充满着粉色等象征女性魅力的色彩。 “窗户”这个事物在红磨坊餐厅中无处不在,而在厨房连接餐厅的那扇门上缺了一块的四格窗尤为值得观众注意。女主人罗斯通过这扇窗户关注着餐厅发生的情况,观察着客人对自己的看法与评价。同时在这个女性话语体系空间中,她同时进行着对自己女性气质的审视。——“女性把内在于她的“观察者”(surveyor)与“被观察者’(surveyed),看作构成其女性身份的两个既有联系又是截然不同的因素。她必须观察自己和自己的行为,因为她给别人的印象,特别是给男生的印象,将会成为别人评判她一生成败的关键。别人对她的印象,取代了她原有的自我感觉。”由此可见导演对女性心理的精准把握。(约翰·伯格 《观看之道》)

二、精神阉割与自我悦纳 1.精神阉割——菲尔刚强外在下的恐惧与自我抗拒 在男性话语体系中成长的菲尔对男性气质有着天然的崇拜,而“恋慕男性”这一一般由女性产生的情愫使其产生了自我怀疑与恐惧。为了迎合男性话语体系,他开始对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展现偏执的爱憎,以避免自己被打上“女性化”的烙印——一个耶鲁大学古典文学专业毕业的高材生,穿上牛仔装束;蓄起了胡子,一脸粗犷;话语带着极强的攻击性,傲慢,自负,尖酸而刻薄,完全看不出一点文质彬彬的样子。正如他在影片中迅猛、精准地阉割小牛一般,他极力地压抑自己,完成了对自己的精神阉割。导演用两场洗澡戏凝练而精准地向观众展示了这一点。 第一场洗澡戏展现的是菲尔对女性气质的抵触,同时又暗示观众菲尔对自我的抗拒。影片开头,泡在浴缸里的弟弟乔治就询问菲尔是否在房间里泡过澡,菲尔表示没有。浴缸是精致舒适生活的一个符号,在过往的影视作品中,它总是与女性形象紧密结合,构成了电影史上无数个香艳动人、极具魅力的场面。因此,浴缸也暗含了浓厚的女性气质。菲尔从不在房间里洗澡,其实是对女性气质的抵触。当影片来到42分37秒,第一场洗澡戏正式开始。菲尔穿梭在清晨的树林中,画面中大量蓝色调的光线与占据影片主体的黄色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黄色调的粗粝是男性气质的体现,是菲尔在男性话语体系下伪装自己的保护色,而蓝色调的幽深则是菲尔内心最直接的外化。菲尔紧张地环顾四周,确定无人后,穿过低矮的树洞,来到了他的秘密花园。他脱掉象征男性力量的牛仔衣帽,以全裸的姿态出现在观众的视线中。然而,他却背对着镜头,往自己的身上抹上一层层泥垢——他害怕别人看到自己的胴体,看到脱下重重男性气质的外壳后脆弱的自己——他抗拒自己的身体,正如他不敢正视自己的内心。当他跃入水中,幽绿的池水占据画面三分之二的比重,摇晃的镜头与倾斜的构图带来微妙的慌乱感与失重感,菲尔将自己的躯体掩藏在不见底的池中,仅仅留出头。他略带警惕地望着四周,把嘴放在在水下吐着泡泡。泡泡是那么急促,像是池水要烧开一样,这仿佛是菲尔内心的一种无声呼告。而可笑又可悲的是哪怕菲尔在他的秘密花园中,一个不受男性话语体系控制的空间里,他也不敢完全地放松,甚至不敢大口地呼吸。导演用一场极其简单的戏四两拨千斤地把男权世界对菲尔的压迫展现得淋漓尽致。 如果说在第一场洗澡戏中导演对菲尔抗拒自身的呈现还是克制而隐晦的话,那么第二场洗澡戏,这一点则被导演用鲜明直接的对比暴露在观众面前。牛仔们——这群健壮有力、喜欢异性的男人聚在一起,在河里洗澡,打闹,甚至一丝不挂地在河岸上晒太阳。他们毫不忌讳地向同伴、向世界展现自己的胴体,因为他们本就是与男权话语体系空间完美融合的一份子。反观菲尔,他远离了他的同伴,这群嬉闹的男人们,独自前往无人的河边,沉入水中。观众这时已经意识到了不对。随即,同为同性恋的彼得闯入了他的秘密花园,闯入了他的内心世界,发现了他藏起的杂志,发现了他极力掩护的自己是同性恋的事实。于是一切都被揭开,菲尔的傲慢,菲尔的自负,菲尔的无礼……这些都有了解释——男性话语体系树立起种种规则,种种桎梏,不允许出身外“强权”的出现迫使菲尔自己挥刀阉割了精神自我,成为了一个“色厉内荏”的人。

《埃及艳后》 1963
《美国丽人》 1999
《小偷家族》 2018

2.自我悦纳——彼得柔弱外表下冷酷刚强的内心 彼得,一个自幼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的男孩。在以母亲为首的家庭中,在女性话语体系空间下,他不可避免地沾染上了一些女性气质。他长得瘦弱白皙,跟健美英气的男性传统审美一点都不沾边。同时,他还拥有裁剪图片、折纸花等一些“女孩子的爱好”,易掉眼泪,伤心难过时转呼啦圈、躲起来消失不见……在影片前半部分,导演一直在塑造着一个柔弱娇气的男孩形象。而随着的影片的深入,观众逐渐发现这个男孩的内心有着与外表不相符的冷酷。他上一刻在母亲面前温柔地抚慰受惊地兔子,下一刻便不打一声招呼将兔子解剖,并面无表情地说这是为了学习医学而练习。而影片的最后,为了把母亲从菲尔的精神折磨中解救出来,这个看起来只有十几岁的孩子设计了一场谋杀——其心智之成熟,计划之缜密,处事之冷静,行事之冷酷,深深地震撼着每一个观众。彼得一步一步接近菲尔,骗取他的信任,利用他的善意——菲尔想编一条牛皮绳子送给彼得,亲手将沾染炭疽病病毒的牛皮递到了菲尔受伤的手上。在决定宿命的那个夜晚,在那个牧场小屋中,彼得与菲尔无言对视着。黄色的侧光将彼得的脸割成了阴阳两半,他的蓝色眼珠在光下闪烁着摄人心魄的光泽——引诱,挑逗,兴奋,冷静,克制……而他隐匿于黑暗的另一只眼睛则散发着危险的气息。彼得点燃了一根烟,吸了一口,递到菲尔嘴边,菲尔把烟 含住。静谧,无声而又充满着性张力,甚至可以说是导演的一种性暗示。这一刻,两位同性恋者的内心被外化,这一刻,菲尔与彼得的强弱关系颠倒。烟,作为一种极具男性特质的物品,被外表柔弱的彼得点燃,被彼得夹在手指之间,被彼得拿捏操控。而粗犷刚硬的菲尔,却只能被阴影吞噬,被动地接受彼得递来的烟。彼得内心的刚强与菲尔内心的脆弱被观众一览无余。 彼得内心的刚强来自于对自我的悦纳。母亲罗斯对他不符合男性的女性爱好、女性气质没有加以斥责、否定而是予以肯定与包容。女性话语体系对个体多元化的理解使得彼得能够接纳与他人不一样的自己并不断地完善自我。

3.“爱”的失语与袒露 “爱”作为两个个体之间平等的情感,在两性话语体系下有着不同的呈现。阉割精神的男性话语体系把爱扭曲成了“崇拜”与“被崇拜”的不平等关系,而鼓励个体悦纳自我的女性话语体系则正视、强化了爱的能量,并强调个体在爱面前的平等地位。影片前半部分,导演便用一朵纸花委婉地向观众传达了这一点。 彼得一出场便是在做纸花。导演用了几个特写镜头展现了他裁剪花蕊,拼贴花瓣的场景。花是爱,花蕊是爱的欲望。彼得做纸花,是对自我爱与欲望的自我审视与正视。而反观菲尔,同性恋的敏感让他注意到了餐桌上的纸花,而他却很快地把花烧掉点烟——他注意到了内心的爱与欲望,却果断地割舍它以换取自身的男性气质。 影片中,彼得有很明显的俄狄浦斯情结,他没有逃避这种在外人眼里病态的感情,而是去面对。他试图与母亲取得一个平等的关系——他直接地叫着母亲的名字,罗斯;他对母亲说:“如果一个男人永远听妈妈的话,能有什么出息?”,同时,他给予了罗斯自己所能给的所有关心与爱——他关注着母亲的身体和精神状态,为母亲健康恶化和精神崩溃而忧心。甚至到了最后,他为了母亲杀死了菲尔。正如他在影片开头的独白中说到:“我唯一的愿望是让母亲幸福,如果不去帮助我的母亲,如果我不救她,我还算什么男人?” 反观菲尔,影片中他多次提及他的偶像兼救命恩人——布朗克·亨利。观众不难看出菲尔对其异样的情愫。而身处在层层的男性凝视之中,菲尔不断地逃避自己内心的情感,将自己对布朗克·亨利的倾慕解释为“崇拜”,一步步地将其推向神探,也一步步将其越推越远。只有在自己的秘密花园中,他才能用缝着B.H(Bronco Henry)字样的丝巾抚摸自己的脸,聊以自慰。

四、总结 《犬之力》以两个分别生长在男性话语体系空间和女性话语体系空间的极端个体为例,直陈男性话语体系对多元个体与情感的否定与湮灭,但同时,电影向男性话语霸权进攻的锋芒显得不那么锐利——彼得的冷血中和了导演对男性化话语体系与女性话语体系鲜明的褒贬态度,给观众预留了理性思考与反思的空间——两性之中无论哪一方占据话语霸权,都会给生活在其话语体系下的个体带来负面影响。这部电影就像简·坎皮恩手里一根烧过的细针,被她拿来刺向当下社会肌肤上的水泡,刺破的过程或许并不怎么疼痛,但随即浓水流出,腌臜污秽的事物被暴露在阳光下。

 6 ) blablablabla

短评写长了就成了长评的第N个例子。

这部片刚看完的时候我的印象之一是:BC饰演的Phil并不够有压迫感,导致后面Peter复仇理由不算充分也不算有复仇快感。之后看了几篇影评,以及和原著的对比,我逐渐理解了导演和演员想塑造的这个角色并不是一个典型的bully,他们并没有想让Peter的复仇变得理所当然或者大快人心(另一方面,虽然影片弱化了Phil的恶,但同时一些镜头也并没有让Peter这个人物真的冷血无情),这也不是一个(同时探讨了男性气质的)简单复仇故事。复仇故事让人痛快,但这个故事却充满悲伤。

如果这是个复仇故事,主角当属精密计划大仇得报的Peter,然而影片的前三幕Peter只出现了寥寥几处,其他地方都在事无巨细的描写围绕Phil的生活和个性:看上去野蛮粗犷,内心敏感孤独;一方面讨厌文明的生活方式【不在浴室洗澡,不穿西装,不像现代农场主一样run the ranch,不参与上流社会的聚会】、讨厌feminine/women【憎恶Rose就不说了,跟弟弟谈女性时也充满了鄙夷,连男人弹钢琴都要喝止,maybe because it's a woman thing】、讨厌精致的物件、行为、人和情感,一方面自己又极度细腻敏感【唯一一个发现假花,善于发现人的脆弱之处,独处时自己弹琴,收集石头(?),不跟众人一起洗澡,在自己秘密花园非常feminine的享受逝去爱人的汗巾,包括在Yale读classics】;一方面要求自己行为举止极度男性化,厌恶女性化男性【faggot/sissy boy】,一方面又处处表现出对男性的依恋:对弟弟的依恋【在家住一个房间,在外睡一张床,等弟弟来才开始说话/睡觉,嫉妒Rose抢走弟弟】,对Bronco Henry的依恋【三句不离BH,充满性暗示的抚摸逝去了21年的人的马鞍(马鞍上还有个很像阳具的物件。。。),拿BH的汗巾擦拭和自慰,以BH的“男性”教导为准则】,对Peter的好奇和逐渐依恋【一开始就注意到了他和他的假花,被发现了秘密花园没有产生敌意反而在众人嘲笑他时拉拢他(同时也是利用Peter emotionally abuse Rose),逐渐被“the same eyes”吸引,在听到“I wanted to be like you”时情感达到高潮,说出了“everything's gonna be plain sailing for you from now on”的good wish(but ironically, plain sailing means to remove the obstacle - you),信任并落入了Peter的致命陷阱】。他外表的假壳越坚硬,越反应他内心的脆弱、敏感、孤独、自卑、自厌,越反应他真实的自我和表象的“自我”的巨大分裂。他是一个活在过去的人,守旧(粗狂的男性气质也是其中一个表现),不接受现代文明,缅怀逝去已久的爱人,一个活在社会期待的重压中不遵从自我的人。这样的人终究会被时代所抛弃,生存的每一分钟也是无法与自己和解的痛苦挣扎。最后他的死去,无论这份死亡是他人导致的、自己导致的、还是自然的,都更像是一种解脱,一种和旧时代的告别,一个必然的、悲剧性的、却又让人松一口气的结局。

Phil这种多面性在很多人物身上也有所表现:比如外表feminine、civilized,内心坚强冷酷的Peter。其实他也并非完全残酷,解剖兔子并非kill for fun,而是为了成为好的医生;之后杀死受伤的兔子让其解脱【Phil也有这份“柔软”】,动手之前还安慰抚摸它【如同杀死Phil之前抽烟的那场戏,谋杀前的温柔。残酷,但也还是一种温柔】;杀死Phil是为了让母亲能幸福的生活。虽然手段隐秘冷酷【从一开始看到Phil秘密花园里的Bronco Henry的小画册就应该猜到Phil好男,之后亲密主动地叫“Phil"引诱他,跟他单独出行,听到“Anthrax”后立刻回家翻看相关医书,秘密藏起解剖工具独自下悬崖割病牛皮,敏感的察觉Phil想改造自己的需要说出“I wanted to be like you”,让Phil不假思索的使用自己提供的牛皮,每一步都是甜蜜而精密的陷阱】,虽然有杀人诛心的巨大毁灭力,但他看着Phil赴死的那段戏,眼里猎人对猎物的冷漠和怜悯混杂,很难说one or the other。另外,我觉得他并非完全是“直诱弯”,不是毫无情感的不择手段,他可能是个真的gay,他跟母亲说起他在学校的朋友:“I made a new friend. He calls me doctor and I called him professor",充满暧昧气息。结尾他抚摸Phil送的牛皮鞭时的表情,让我觉得他还是对Phil有所怀念和触动。他内心也有细腻、敏感、温柔的一面,跟Phil非常像,也难怪只有他能发现他做的假花,他能看到他以为只有自己和逝去爱人才能看到的dog on the mountain,如果Phil没有强迫自己披上假面,也许他们真能成为一对lovely couple。但细腻温柔的同时,Peter一切行为到底还是为了目的服务,“做医生”,“让母亲幸福”,“remove obstacles”,这才让这个人物看起来如此冷酷坚硬。两个人物都是a mixture of light and shadow,表现形式不同,但更像是一体两面,同一种mixture的不同表现形式。

还有其他复杂人物,比如被Phil压迫、跟他截然相反的George:不聪明,却想挤入上流社会,只穿西装,在浴缸里洗澡,有些附庸风雅(在野外喝茶OMG),不顾妻子意愿让她在governor前秀一手,导致了妻子极大的情感创伤,但又不得不说是个kind person,行为举止非常gentleman。比如同样被精神压榨的Rose:她并不是a perfect victim,跟George闪婚的背后目的影片中含糊带过,有互相安慰、平复孤独的意味,但看不出两人之间有多深厚的感情,有种相敬如宾的陌生感;跟儿子之间也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软弱,酗酒,没有stand up for herself or her son,除了最后卖掉牛皮的奋力一击。几个主要人物都是good and bad的mixture,很难扣一个简单的“人设”,层次丰富而真实。这让这个故事也许少了一点good vs bad爱憎分明的快感,却多了几分可以细细品尝的余味。

其他几个observations:

影片里有一个阉割公牛的片段。在一个探讨masculinity的片子里出现了“阉割”镜头很有点意思。“阉割”即变得“不男人”,这是坚守阳刚气质的Phil所不能容忍的;但他自己又是深柜,于是相对于身体的阉割,他选择了对自己情感和性向的“阉割”。阉割身体会让人变得不男人,阉割情感让自己似乎变得“更男人”,然而无论阉割身体还是情感,都是对于自身完整性的剥夺,是用外界的社会期待和内化的自我期待打碎重塑真实自我的过程。人不能接受身体被阉割的奇耻大辱,却为了迎合社会期待主动阉割自我,因为“耻辱”并不是因为背叛了自身,而是背叛了内化的社会期待,isn't that interesting?

还有手套的隐喻/伏笔。Phil不戴手套彰显男性气质,结果这是what kills you。Peter戴手套,谨慎而"sissy",但protect him from harms; Rose带上手套,昏迷中都不愿摘除,也许是从手套中获得了被保护的安全感。为了坚持男性气质选择不被保护/冒险的方式而被自己坚持的虚幻概念被杀死,现实中也有不少类似例子。

Phil在秘密花园自慰那场戏,简导女性视角的拍摄手法真是太美了,我没感觉太多男性荷尔蒙气息弥漫,而是满满的女性温柔旖旎的气息,女导演,男演员,男性气质爆棚却内心敏感的人物,一切又落到女性观众眼中,这一切太完美的blend together。

剧中Phil反对的不仅有feminine,也有civilization,而坚守的不仅有masculine,还有旧时代的规则。这似乎有趣地把女性和文明、男性和守旧联系起来,这与过往女性和emotional(等负面的词),男性和rational(等正面的词)的联系截然相反,不知道是不是女性导演的私心,或者女性独特视角。

其实我觉得Phil在最后离开农场前应该猜到了Peter的阴谋,毕竟Phil本身就是无比敏感聪慧的人【and brilliant minds think alike】,只是之前Peter让他放下了警惕陷入了致命陷阱。他不让George帮他脱鞋(black feet),坐在床上的几秒沉思,应该已经意识到自己得的什么病;拿着牛皮鞭去找Peter【当时我看的时候就知道Peter不会再出来见他了】,找不到男孩的时候任由皮鞭滑落到地上【如果一直被蒙在鼓里,应该一直握到死,这才是真(刀)爱(子)】,应该也是意识到了怎么染上的病。还有他最后穿上西服,似乎他已经预料到他将走向死亡,终于可以达成和自己的和解,以一种他本来坚持反对的、文明的、体面的、也许更靠近他真实内心的方式死去。所以最后的死亡对于观众来说也是一种relief,一个如此挣扎和自我折磨(也折磨他人)的人终于获得了解脱,观众也如释重负(至少我是)。

一些伏笔讽刺:"do many calves die from wolves" - 观众本来以为这是个狼(Phil)吃小牛(Peter)的故事,结果却是个狼/dog被反杀的故事。Peter跟Phil说父亲告诉自己要“remove obstacle”,Phil表示跟HB教自己的道理差不多,却不曾想这个“obstacle”其实是指自己。Peter的父亲怕Peter “is not a kind person”,Phil在Peter投其所好的”I wanted to be like you"这句话后,先是说“It's damn kind of you”,跟Peter父亲对Peter的判断相反,跟当下发生的现实相反;然后说“everything's gonna be plain sailing for you from now on”,“plain sailing” 跟“remove obstacle”对应,他给他最衷心的祝福是自己被除掉,how ironic!

Peter在跟Rose打球的时候说了一句"what a man need to be not but his mother told him",他心里对“man”也有个定义——don't be a mama's boy. But he's not only mama's boy, but mama's boy in some Oedipus sense. Funny.

BC真的很适合演这种敏感脆弱神经质有点personality flaw的人(Sherlock也是),他演的很出色,不过还是让我有点出戏,both as BC and a English man(而且老让我想到House)。

——————

看了一些明显直男对这部剧的解读,极力贬低George,Rose和Peter和抬高“有男子气概”的Phil(really?。。),想感慨一下不同人不同经历和视角看到的故事真是完全不同。。。不过观众对作品的解读相当于二次创作,也许跟导演愿意背道而驰(此处并没有预设导演立场),但也是一种可能的解读,这也是文艺作品的魅力所在。

想了想,有这样截然不同解读的背后原因之一,还是导演尽力的柔化了Phil在原著里不好的一些特质和行为。比如Peter父亲之死,在电影里并没有明确表现死亡原因,设置的一些线索(Peter父亲酗酒+Peter恋母+发现父亲尸体)甚至会让观众猜测,之前是否隐秘的发生过一段恋母弑父的剧情【其实一些小细节不太支持这个推论,比如Peter给父亲坟上插上自己精心做的假花(当然也可能是罪恶感的表现),比如Peter要把父亲的医书带回农场的时候说"they're father's books",显然对于父亲是尊重而非嫉妒憎恨的】。而在原著里,Peter父亲其实是因为Phil对于Peter的嘲笑导致郁郁寡欢自尽。原著里Phil的恶更进了一层——因为习惯性的言语霸凌导致了一位无辜者的死亡,加上他对弟弟和弟媳同样的言语暴力,Peter的复仇似乎更有合理性。而在电影里,故事特意隐去了这段经历,甚至产生出了Peter杀死父亲的可能性,减轻了Phil的罪恶,降低了杀死Phil必要性,把“恶”的一面一定程度转移到了Peter身上。

再细想想,其实这部剧并没有制造出“二元对立”。“阳刚”和“阴柔”在两位主角身上糅杂,一个内外矛盾撕扯,一个外在掩盖内在,并没有明显的对比和对立。另外,虽然电影看上去对刻板男性气质进行了讽刺甚至批判,但它的反面却没有得到褒奖和鼓吹:无论是被刻画成懦弱呆傻的George,同样软弱的Rose,阴柔却残酷的Peter,他们都说不上什么“正面形象”。电影中旧时代的牛仔精神随着Phil的逝去而逝去,但取之而代的现代文明却并非完全光明:文明世界有表面和谐的一面(比如George的绅士),但同时更像是被塑造得附庸风雅,趋炎附势,虚伪阴诡【Rose嫁给George的目的,极力想加入上流社会却格格不入,George邀请州长,“逼迫”妻子弹琴,州长夫妇看上去礼貌却遮掩不住的不耐烦(原著中还描写了州长夫妇对Rose更复杂的感情,很有趣),Phil母亲在Phil死后看上去不得已接受Rose,Peter用现代医学谋杀】。作品在解构刻板男性气质和旧时代精神之后并未明确建立一种新的结构,而是留给读者以自己的经历和解读去填补留下的空白,因此也扩展了多种解读的可能性。

 短评

背着上世纪一百年的历史记忆,简·坎平的确显得严肃、深刻,她一出手,那些只会喊口号的女权电影就成了小孩过家家(充其量是关于女性的题材,不足以称为充满力量的女性视角)。电影对男性(情感)有具像、深刻的思考,在2小时里,保持高度克制的完美节奏,拥有这个时代所缺少的“耐心”,非常难能可贵。本尼太适合这个角色了,他饰演的菲尔与男孩皮特组合成一对男性关系的景观,阳刚与阴柔,被凝视、被参观、被暴露。出色的视听,不仅让我个人因无法在银幕观看而深感遗憾,也成功渲染了一种独特的压抑之感,就像在“娘炮即病态”环境里所经历的那种(难堪且让自己不断逃避、抵触面对的)感受,戳中了一些人迷恋男性气质的心事。整个观影过程似乎缺乏趣味,但由此引发的思考妙趣横生。

6分钟前
  • 南悠一
  • 力荐

知道坎皮恩为什么这么低产了,如此细腻且需要极强控制力的作品势必会花费创作者巨大的精力,这要是普通导演早就放大同性和谋杀噱头了,可坎皮恩从头到尾在做减法,她不拍惊涛骇浪,只拍暗潮涌动,以及风暴过后看似平静的海面,而藏在海面下供人想象的冰川是庞大的,这种内敛的情感表达正好契合深柜之人的内心活动,而一些外在的声音设计恰到好处地凸现了不安,整个故事都是处在被压抑的状态下,哥哥对弟弟弟媳的压抑,母亲对儿子的压抑,同性倾向对哥哥的压抑,以及整个男权社会对女性和弱者的压抑,摄影也是一如既往的精彩,单亲母亲加钢琴让人穿回《钢琴课》。

8分钟前
  • 超cute侠
  • 推荐

男性气质对男性的规训、压迫、异化,真正的大师杰作!

9分钟前
  • 哪吒男
  • 力荐

他把他杀了,他被他杀了....可怕一个没看到干啥的肥硕弟弟,一个风韵酒鬼妇人,一个折纸花被戏谑的单薄男孩......一个整天劳苦挣钱的哥哥被杀了.....这一辈子真够苦惨。心痛麻了

13分钟前
  • 7雪球球
  • 推荐

年度最强导演调度,简阿姨就像在用十字绣绣人皮,慢工细活中不带丝毫赘笔。能看出山形如犬的男孩和男人其实都是同一类人;也正因为是同类,才会为守护所爱之人而冷血无情。真正印证了那句话:最高级的猎人往往是以猎物的形式出现的。快给卷福一个奥斯卡,快~

14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有点用力过猛,全程都在努力绷着藏着,通过人物情绪和关系状态(甚至依赖Greenwood的配乐)去推动叙事,原著文本压制住了影像,不过有几场戏单拎出来还是拍得挺厉害。

19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补评。Phil是里面最美的角色,他能注意到桌子上的纸花,爱弹曲子,会躲开男人群体去自己的秘密花园洗澡,也会永久地痴迷于一段未果的爱情。他的敏感、脆弱、丰富的情感,所有美好的一面都被掩盖在自我否定的toxic masculinity下,只有在那片无人打扰的草坪里才能窥见一眼。这是我第一次在“阳刚男人”身上看到美,这是来自女性导演的审美共鸣。

21分钟前
  • Diana
  • 力荐

#venezia78 主竞赛单元。看本片需要有极大的耐心,因为节奏和紧张程度都不符合对这样的导演和卡司阵容的预期,前半部分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到底要讲什么,中后段渐渐明朗,燃起希望,到了最后,jaw-dropping。简•坎皮恩,还是那个狠角色,这部电影,简直就是一场温柔的杀戮,试问谁敢像简•坎皮恩这样磨刀磨这么长时间,且不闻霍霍?看完只想哇哇大哭,为什么,为什么啊😭 那个年代,终究没有自我救赎,只有自我放逐。卷福饰演1920/30S西部牛仔,一开始我是拒绝的,因为挥之不去的英国背景,无法人戏合一,但结束后,他戏中迄今为止最有深度的表演与戏外几无瑕疵的口碑合体,一股浓浓的悲凉升起。 Kodi Smit-McPhee,比甜茶小半岁,同样拥有一张秀气俊美的脸,眼神却可凶狠太多。

26分钟前
  • Q影誌
  • 力荐

Phil=以男子气概自居却否认自我身份的男同,George=普通的“正常”男人,Peter=看似阴柔却杀伐果断极其冷静沉着的男同。Phil这种极度自我压抑的男同性恋,以阉割情感和懦弱作为屏障,像极了某些恃宠而骄的toxic masculinity 和fragile macsulinity。而它们又如此弱不禁风,在真正的男子气概(犬之力)前一溃千里。这也隐喻时代对于男子气概定义的改变和不变,当今社会和20年代的美国西部并无二致,人们依然对男子气概奉若神明。简·坎皮恩试图警示这草木皆兵的危险观念,果然是学人类学的,洞悉人心的狂妄和阴暗。

27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A-. 初看觉得缓慢,回想时才发觉,这分明是一场极具仪式感的凌迟处死。在或暴戾或淡漠的假面下,人物若即若离的状态似乎成为某种法则,因为一旦伤口暴露,就已必死无疑。猜测成为接近内心的唯一路径,但也正因此,情感拥有了悬疑般的张力,而本片最powerful的,也正是那些“草木皆兵”的瞬间:丛草的起伏,马背的抽搐,梳子的响声,暧昧的神色。声画调度无比精致,每一帧在大银幕都美不胜收。好一把磨得锃亮,杀人不见血的刀。2021.9.2 Venezia

30分钟前
  • 双晚
  • 推荐

四星半。需要更多女性电影人加入到那些曾被男性统治的片种里来。

34分钟前
  • 柯里昂
  • 推荐

这个控制力太可怕了,看似永恒静止的山丘下面隐藏的是张开血盆大口的狗。凡是发动了冰山原则大招的,后劲都大得不得了。看完回头想想,权力转换不是从男孩能拿手术刀而是从他能折纸花开始的。这是一场能折纸花的男孩和能烧纸花的男人谁更强势的角逐,会折纸花就会拿手术刀太正常了。刻板印象瞬间土崩瓦解,“反英雄”解构了正统西部片“英雄”,坎皮恩她太会在两性野蛮文明辩证法上做戏了!这里面有条“夺子”——“弑父”——“成人”的神话原型暗线:长年受制于父权阉割的男人,认为长于妇人之手的男孩缺乏阳刚之气,欺压母亲并且妄图夺走和改造男孩。男孩最后不动声色地干掉了“伪父”,完美地诠释了什么叫“以柔克刚”,从一个看似心慈手软的“伪娘”蜕变成了男人。真正的“犬之力”不是被父权阉割而是会阉割父权的男人。

37分钟前
  • 宗教大法官
  • 力荐

导演太稳了,全程都是极度克制的叙事,靠各种细节来交代故事和人物关系,随着电影缓缓地进入,细节的力道越来越强,戏剧张力也逐渐拉满,最后在男孩床边转身时的一笑,既耐人寻味,又让人深思。阉割,伤口,皮绳和死亡,处处都是点破不说破的暗涌张力,导演的控制力称得上大师水准!

40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今年威尼斯节最佳导演奖获得者,女导演简.坎皮恩就是28年前与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共同分享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的人,那时她的作品是《钢琴课》。本片根据美国的小说改编,写早期美国西部牛仔生活,也可谓写了个“男同”的奇情故事。导演厉害处在于其极度含蓄地控制力,以及在细腻的人物刻画中显示的功力。只是平淡地敘说很难引起观众的共鸣。男主演卷福的表演出色。

45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还行

最柔弱的往往也最锋利,最无声筹谋的克制耐力才能呈现刀不血刃的温柔围猎。如弓弦紧绷的悬疑氛围始终被坎皮恩的调度操纵张驰起伏。半支烟,一道伤,男性世界准入的默契开放是反客为主的请君入瓮。西部荒蛮世界压抑难言的同性成长教育隐晦串起绳结纪事,衬衫残片,他的心之囚,他的战利品。越泅水溺毙于往事,越竖起恶意高墙狺狺狂吠,犬山淡影成为雄性气质的神秘符号,在阳刚与阴柔的往复交锋,参照与摹仿中暴烈的谜域逐渐被拆解归原。窥伺的幼兔面具下是猎人犬牙,野兽失守袒露脆弱肚腹,权力交接一瞬家族秘符就此传递。声效推到满格,画面堆满翕动的暧昧光影形成连绵不绝压迫神经的悚然波纹。拨弄梳齿与琴弦的对照迫力,裁切纸张和晾晒牛皮交映的震颤秩序,雪白芦苇的斑斑血痕…阉割、肢解、焦炙纸花坠入病态污名,那便以血液绽放的死亡花束回之以礼。

49分钟前
  • 嵇澹
  • 力荐

反正我是太喜欢了。隐忍克制隽永的西部片是最偏爱的那一种。文明与野性、母爱与父权、权力与情感的对峙缠绵纠缠,最后都在自身的欲望和偏执中难以厘清。非常喜欢那个转换,男人和第女人驻足看着茫茫荒野,男人说天地之间不是孤身一人的感觉太好了,镜头转到另一个男人于狭小空间独自弹琴的咬牙切齿孤寂。简皮恩其实很决绝,在以为要和解的时候,她选择了一种非常现代性的弑父。

50分钟前
  • 糖罐子
  • 推荐

我有點傷心。可能因為看到一半的時候開始關注前排大哥睡著打呼嚕,和他旁邊另一位大哥小心翼翼想要觸碰卻又收回的手。

51分钟前
  • 粥豆
  • 还行

总感觉……女导演拍gay片拍出来像耽美,男导演拍les片则是黄片

56分钟前
  • 王大根
  • 还行

一直在等色情内容的我,最终欣赏了一段坎大师的feminine depiction of obscure sexual desire.

59分钟前
  • Clairvoyant
  • 推荐

大部分学院派导演创作末期的共同特点——极其工整沉稳却筋疲力尽的视听调度。

60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