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杀本·拉登

剧情片美国2012

主演:杰西卡·查斯坦,杰森·克拉克,乔尔·埃哲顿,詹妮弗·艾莉,马克·斯特朗,凯尔·钱德勒,埃德加·拉米雷兹,詹姆斯·甘多菲尼,克里斯·帕拉特,卡兰·马尔韦,泰勒·金尼,弗兰克·格里罗

导演:凯瑟琳·毕格罗

 剧照

猎杀本·拉登 剧照 NO.1猎杀本·拉登 剧照 NO.2猎杀本·拉登 剧照 NO.3猎杀本·拉登 剧照 NO.4猎杀本·拉登 剧照 NO.5猎杀本·拉登 剧照 NO.6猎杀本·拉登 剧照 NO.13猎杀本·拉登 剧照 NO.14猎杀本·拉登 剧照 NO.15猎杀本·拉登 剧照 NO.16猎杀本·拉登 剧照 NO.17猎杀本·拉登 剧照 NO.18猎杀本·拉登 剧照 NO.19猎杀本·拉登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5 00:09

详细剧情

  2001年震惊世界的911事件后, 美国发动追捕和猎杀行动,目标是基地组织头号人物——奥萨马·本·拉登。玛雅(杰西卡·查斯坦 Jessica Chastain 饰)是美国中情局一位干练坚韧的女探员,她被派赴美国驻巴基斯坦使馆工作,唯一的任务就是寻找到本·拉登。尽管对当时局内使用酷刑审讯恐怖分子感到不忍,但她坚信获得重要信息的前提高于一切。她将人生的10年锲而不舍的投入到一件事上:从浩如烟海的反恐情报中寻找到一根稻草,然后用它压死一只叫做本·拉登的骆驼。最终她的努力获得回报——2011年5月1日,美国海豹突击队根据她的情报潜入巴基斯坦展开斩首行动,成功击毙奥萨马·本·拉登。而在这一切结束后的玛雅却不知道该何去何从……  由影史唯一一位奥斯卡女性导演凯瑟琳·毕格罗执导的《猎杀本·拉登》汇集前作《拆弹部队》的原班底,聚焦美国反恐十年,讲述世界上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追捕和猎杀行动。

 长篇影评

 1 ) 「如果不是0%就是100%」的女性直覺

  剛花了將近三個小時把這部電影看完,關於九一一還有CIA跟刺殺賓拉登,作為一個外國人我什麼都不了解。我想說的還是畢格羅這部電影裡的「女兒強情節」;Chastain 飾演的Maya在凌晨密令中飾演一個從對於審訊囚犯尤抱怯生生的女探員到能夠大聲在長官面前爆粗口並掌控大局,乃至最後指揮了刺殺行動的長官,過程極漫長,不經感嘆這女人的青春年華都獻給國家了。

  片中有這麼一段對話,男長官問她,你來這裡多久了?「十二年。」,那你生活中除了賓拉登還有什麼嗎?「沒有。」她的生活環境是既壓抑又被壓迫的,任務有如一淌渾水一旦踏進就回不了頭,我相信這樣的因素使得Maya最後在做出選擇時幾乎毫不猶豫。

  在00:30可以感受片中大部分男性都比女人還顯得多疑;男人講求證據,女人相信自己的直覺,然而也因為這樣造成了兩場戲和片中唯一兩個女主角截然不同的下場和結局:

一是Maya的同事兼好友Jessica相信錯誤情報被自殺炸彈客襲擊身亡,二是Maya用100%的肯定說服部隊攻擊賓拉登的住所並成功完成任務。

  這樣的對比讓女性直覺看來就像是是「如果不是0%就是100%」的兩極化。

  不禁把凌晨密令中的Maya跟沉默羔羊Clarice的成長歷程聯想到一起,只不過這個時刻面臨生命危險又同時經歷過隊友被炸死的Maya顯得更崩潰、更強勢。
這兩天分別看了今年兩位影后的作品,說實話我比喜歡Jessica Chastain的演出,尤其幾場爆發和崩潰的戲實得我心。

 2 ) 两部关于捕杀本•拉登题材的电影

捕杀本•拉登的题材本身就充满了许多看点:军事、恐怖、悬疑、政治、科技……所以距离这事发生一年后,美国就出现了以此为题材的两部传播广泛的影片:《海豹六队》(Seal Team 6:The Raid on Osama Bin Laden)和《猎杀本•拉登》(Zero Dark Thirty)。两部影片都采用了仿纪录片的形式和风格,表现了美国于2011年5月1日如何采取特别军事行动,把本•拉登击毙在其藏身地——巴基斯坦阿巴塔巴德城中一座普通而防护森严的民宅里。把两个影片对比起来看很有趣。当然由素来善于拍摄强硬的军事题材的女导演Kathryn Bigelow执导的Zero Dark Thirty,看上去要扎实、硬朗得多,主题也比较引人深思。

 

《海豹六队》聚焦于具体执行捕杀任务的“海豹六队”的三四名核心战士,从他们的角度来表现这一事件,主调是激励、褒扬,体现了对美国反恐行动、英雄主义的赞颂。影片用英雄人物接受媒体的访谈片段、奥巴马的演讲以及某些新闻报道的片段来凸显“纪实”的质地。战士和CIA情报人员访谈的片段在整部影片中有规律地出现,与情节的展开互相交叉,似乎是当事人对已经发生的事件进行解说、评论,在整体架构上起到框架性地突出“纪实性”特征的作用。

 

不过,“纪实”只是一个外壳,《海豹六队》的整体风貌还是一个故事片——我的意思是,其叙述结构和影像表现的手段更多地是表现了一个戏剧化的故事。这个故事包括宏观的方面和微观的方面。“宏观”方面:美国政府,从CIA到白宫,如何侦查情报、分析情报,经过反复讨论,做出决策,并着手培训演习,最终取得胜利。“微观”方面:海豹队6队的战士,如何面对困难、创伤,如何与家人告别,如何相处,最后完胜归来。两个方面交织叙述,其走向一致,主调也一致。无论是情节叙述还是画面风格都很平滑顺畅,没有什么意料之外的疙瘩,也就没有太多惊喜,总之最后就是一路平稳地克服种种困难,最后高唱凯歌。可以说是个平庸的故事。

 

《猎杀本•拉登》采取了一个更为个人化的视角。它讲述CIA的女工作人员玛雅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如何锲而不舍,坚持追查本•拉登的行踪;最后在变幻的政治局势下,经过困难重重的上报、等待高层决策与批复,最后经过海豹突击队的行动而完成任务。这名女情报人员,在《海豹六队》里也是主要人物之一,名为薇薇安(在故事里都是化名,不过现实中确有真实原型)。《海豹六队》也突出了她的顽强、敏感和韧性,不过同样经过了比较扁平化、戏剧化的处理。而《猎杀本•拉登》对她的表现,更复杂细腻,其形象不是伟光正,而令人不安。因为这不是一曲颂歌——却使我们对人物的可贵之处印象更为深刻。

 

《猎杀本•拉登》,看似没有一个清晰、平滑的故事框架。其实其“故事性”还是有的,只是比起通俗的剧情片而言,隐藏得比较多。导演采取了小标题来切分情节进展,比如:“人为的失误”、“金丝雀行动”等,但每一阶段情节的推进,并没有常见的戏剧化的转折和提示;常常只有日常情景的过渡、地点的切换、事件的转变——涌现的是大量的场景、人物看似没有一定方向的行动。

 

之所有造成这种效果,一是故事讲述的方式避免了通常的起因-发展-高潮的展开,二是镜头画面呈现的方式。比较一下《海豹六队》就很清楚。作为军事、间谍题材的电影,《海豹六队》展现了技术性的看点:如何跟踪、如何侦察、如何进攻,还有政治决策的过程:如何说服、如何决议。跟踪和侦察在几分钟时间里把发现敌人、跟踪以至于最终发现目的地的过程交待完毕;进攻的过程也表现得颇有戏剧性:演习、部署,敌人的尖叫、反抗……总之都很中规中矩。而在《猎杀本•拉登》里,技术性的场面表现得很少。跟踪的场景常常在人物的近景和闹市的全景中反复切换,跟踪者的紧张、茫然、幸运地再发现——种很平常的情绪流露在这个过程中,而不是像《海豹六队》的间谍英雄那样似乎胸有成竹、稳操胜券。攻破本•拉登住所的情景,采用了两种“看”的方式:一是在漆黑的夜里看到的人影憧憧的突击队员,二是透过战士们的夜光镜看到的屋内的景象。屋里的“敌人”只有慌张、闪避、零星的抵抗,没有激烈的对抗。总之,Kathryn Bigelow回避了很多这类故事常见的表达方式。最后甚至都没有给敌人一个完整的面容,而只有他的鼻子局部。最后也没有对胜利的渲染,女主角坐上了庞大和空旷的专机回国,泪水潸然流下。

 

从这部影片中,你可以感到导演对这一历史事件具有的个人化的视角,以及较为强烈的疑问,这包括:“国家保卫者”的高度职业化能力和素养是不是毁掉了他们的生活?在战争中需不需要坚持原则和底线——以便避免“成为像敌人那样的人”?“反恐”、“复仇”是否是“正义的”?而这些“人性的”提问,又没有直接抛出来,而是通过隐忍、硬朗的叙事呈现出来。

          

总之,两部同一题材的影片,《猎杀本•拉登》更胜一筹,从对比中可以受到如何把一个本身具有看点的题材拍得更好的(符合主流价值观意义上的“好”)启发。当然,两者之间相似的情节联系起来看也会有心得。

 3 ) Kathryn的方法

Kathryn在《拆弹部队》的时候,也是这样,她不去评判战争的是非,而只是专注于战争予人的影响。
《0D30》虚拟的这个Maya,就是Kathryn的一个样本。

Kathryn让Maya去体会战争,体会虐囚,体会恐怖袭击,体会人肉炸弹,体会失去伙伴,体会枪林弹雨,体会狡猾的政治,到最后体会成功。
她让Maya一点点地抓住所有东西,到最后让她失落到一无所有。

这就是Kathtyn让人们去了解世事一切本质的方法。

 4 ) 与魔鬼同行

和凯瑟琳·毕格罗上一部奥斯卡获奖影片《拆弹部队》一样,《猎杀本·拉登》从内容上非常敏感,完全不缺乏吸引人的元素,但导演的处理却是非常冷静的。在2个半小时的电影当中,绝大部分时间情节都显得平淡无奇,没有惊心动魄的追车、枪战,没有高技术追踪的华丽展示,没有快速剪辑和炫目的镜头运用,影片几乎完全是纪录片式的描述:大量特写、手持摄影的DV风格、极为克制的配乐和音效……

影片最后20分钟是紧张震撼、极为抓人的,这场夜间突袭戏编排得干脆利落,力量感十足。其实整部《猎杀本·拉登》一点都不沉闷乏味,那种内在的紧张感、主人公内心无声的斗争与痛苦、在这场不仁义战争中双方遭到的惨痛损失,都令我们感觉真切无比——在干掉了本·拉登,直升机归航途中,影片配乐仍然是阴沉的,甚至带着几分凄婉的味道,毫无英雄主义的激昂旋律。而在影片一开头,导演就浓墨重彩地表现了美国对基地囚犯的虐待和折磨——这完全不是所谓的“美国主旋律”电影,它的气质很接近保罗·格林格拉斯的《血腥星期天》和斯皮尔伯格的《慕尼黑》,都是试图尽量客观冷静地再现历史,在银幕上呈现真实,而不是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观众,或者借人们对重大事件的好奇娱乐取悦大众。如果你把这种客观看做一种中庸,那只能说:有时没有态度即是一种态度。

《猎杀本·拉登》比《拆弹部队》更为成熟、细致、冷静,更深入地发掘了战争的无理性、残酷性,以及对人的扭曲。这不是一次对美国胜利的鼓吹,而是对沉睡于半夜零时三十分世界的一次揭示与追问。

 5 ) 怪物

毕格罗的两部电影相当直白,都指向了同一个主题——人的异化。我们常常喜欢说,某某作品表现了社会/制度对人的异化,但是在玛雅和詹姆斯的身上,我们无法指责说是社会或者制度对人的异化,毕竟故事中其他人仍然保持正常甚至走向了反面。毕格罗迎合我们对英雄人物的喜好,但她镜头中的英雄却总是那样的恐怖,令人毛骨悚然。大概,有些人,天生就是与众不同的,而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总是被这样的人吸引,认为他们能够领导我们。

在拆弹部队里,毕格罗花了很大力气描写配角,力求产生一种对比,黑人军士和詹姆斯产生了严重的冲突,军士只想带着战友回家,而詹姆斯则沉迷于自我实现。(虽然詹姆斯也对自己产生过怀疑,比如跑到小孩家里道歉)。最终,其他人带着伤痛回归生活,詹姆斯却只能返回到战争中——在战场上,他才是人。

而在零点中,大部分人的形象都极为模糊,无论敌我都退化到背景当中,导演的笔墨都花费在主人公身上。观众亲眼见证玛雅从一个平凡的高中生一步步变为杀人机器,周围的人要么终日碌碌无为,要么为保全仅剩的人性退出,“睁开眼睛看看现实吧,还在勇往直前的就只剩你一个而已!”

有人说,影片中段女同事的死消除了玛雅回归人类的最后一点可能性,但是拆弹中,队友的惨死从来没有真正触动过詹姆斯,反而刺激他带队跑去复仇,差点害死另一个战友。其实,对他们这样的人来说,常人的感情与伦理并不重要,常人的价值观也没有意义,他们关系的只有他们想要关心的东西而已。

影片的高潮部分,CIA高层干部都直白的否定了玛雅的判断(“萨达姆有WMD的可能性比这个要高”),但是帕内塔并没有急着下结论,而是私下找到玛雅,他没有问她如何证明自己的判断,而是问她,怎么进CIA的,干了多少年,为什么这么执着于本拉登。还有那关键的一句:“你知道我们为什么这么做吗?(指培养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新人当特工)”帕内塔隐含的台词是,“你就是我们的圣女贞德,你的话我们不听,那还能听谁的?”

在吕克贝松的镜头中,圣女贞德像是个精神失常的病人,亲人惨死的刺激和教会的教化混合到一起,塑造了扭曲的人格,她是如此纯洁无暇,又是如此的可怕,而偏偏是这样的贞德,带领她的人民走向胜利。同样,在毕格罗的故事中,另一个疯狂的怪物,带领着载满盲目的绵羊的大船,航向未知。

影片的结尾,玛雅独自一人坐在空旷的机舱中,默默哭泣,为人性的丧失,也为人性的回归,至少,在这个时刻,她终于摆脱了CIA,摆脱了3000名死者,摆脱了本拉登,摆脱了圣女的身份。

 6 ) 塔利班的影子

👫第98部电影。

最近对中东局势比较关注,再加上B站多个up主详细分析了伊拉克当年海湾战争的盛况,并推荐了这部猎杀本拉登,所以慕名前来。

电影高度还原了本拉登被补的前因后果。一个有钱人,始终无法与一个又当又立的国家抗衡,一个有宗教信仰的人,始终无法与金钱的魔力相抗衡。更何况阿富汗宗教林立,翻开可兰经任意解读几段,便可形成某类派系的教义。这种经不起的推敲的极端恐怖主义,注定了是要失败的。

 短评

siff15 看电影不重要,关键是和杰西卡·查斯坦本人相谈甚欢,人很NICE,令人难忘

7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12/19/2012 CenturyCity:1、非常赞3小时毫无感觉;2、片头是911当天记录,黑屏和遇难者遇难前的电话记录非常震撼;2、CIA各种重口味酷刑,谁说主旋律来着?;3、毕格罗自《拆弹部队》拿下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后这片子也是一个路数;4、I'm the motherfucker who found this place苦逼CIA女职员演技很赞

8分钟前
  • davekozg
  • 力荐

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没被提名,反而是最佳影片提名了?看完了觉得如果一定要二选一的话,应该是反过来才合理……

13分钟前
  • tintin76
  • 推荐

“猎杀”比“刺杀”更准确地传达出本片冷酷的纪实风格,这是一部“相当难看”的电影,同时,它又是一部无比高级的电影。刑讯逼供中囚徒面对食物和水的眼泪,和完成任务后女特工心态复杂的泪水,互为涟漪。这部电影没有丝毫娱乐性,但却会对你形成巨大震撼。

15分钟前
  • 老晃
  • 推荐

每个镜头每句台词都很干净利落 到底哪里臭长了

17分钟前
  • 文淇
  • 推荐

一点不觉得主旋律。这片子非常冷酷的展现了the way this world works,现实的残酷,让人有一种无力感,所谓的冤冤相报何时了,你看不到这种仇恨瓦解的希望。导演也没有野心去提出一种解决之道,她只是用女性的视角展现了一种冷酷与人性交织的痛苦,一种宿命般的悖论

22分钟前
  • 尖头叉子
  • 力荐

4.5。严重被低估的现代军事片杰作。毕格罗深知人物从未大于事件,却能为事件的再现供应无限的生命力,仅凭对这一点的洞察与实现就值得激赏。几无可谓高光的佳句,却用每一个时刻彰显”呈现”本质力量的镜头,谱写了足以代言后911时代的反恐佳章。作品、女主和导演仿佛达成了气质统一,大爱结尾。

25分钟前
  • Ocap
  • 推荐

相形之下,逃离德黑兰假得像个玩具。

26分钟前
  • Peter Cat
  • 推荐

之前吹的那么狠,看完了反而有点失望。这电影剧本其实很一般,节奏不好对话一般。和最后那让人看的手心出汗的二十分钟比,前面显得尤其拖沓,尤其马里奥特酒店那段安排很刻意太cheesy。最后很精彩,但我有个问题,你都把直升机停人家楼顶了还用炸药炸人家大门,进去之后你们还用的着压低声音说话吗??

29分钟前
  • Iberian
  • 推荐

原来那一刻要喊的不是we beat him,而是it IS him。女主偏执狂押对宝,时刻脸上要写着"我很屌"星人,没被打动到。劳模的演技也只是一般,只能说是谁演都不会差的角色,小细节的灵性比不了JLaw。前妻甩前夫几条街+1

30分钟前
  • 左儿
  • 推荐

也许本·拉登死了确实让很多美国人很解恨,奥巴马都没好意思说自己今年最爱的电影是这片子,美国媒体就有点自恋了,看着一手资料改编就把持不住那份公民自豪感了。导演放弃了类型片结构,把惊悚片当成纪录片拍了,很多行话术语,叙事结构也有着明显的割裂,好在有细节有独家内幕还有劳模姐。★★★

33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三小时几乎没有任何多余镜头。这片子最让人激赏的是让观众完全身临其境地参与到这场十年的行动,不会被已经知道的结局牵着鼻子走,反而会有新的认知。最后一个小时的猎杀全程记录太棒了,收尾也利落。查斯坦的表演冷静大气,毕格罗为了等她空出档期还推迟了拍摄进度,当然事实证明“她是值得等待的”

37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太!好!看!比《拆弹部队》更值得奥斯卡,让Argo瞬间变成了《变形金刚》。整个追寻侦破过程抽丝剥茧环环相扣,理性思考冷静旁观却又不失感性刻画,最后的突袭更如伪纪录片般让人窒息紧张。Jess就像克制冷静版Homeland的Carrie,收敛自如控制得当的表演比J.Law更出色。

39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力荐

毕格罗这两年是一个被高估的导演。

43分钟前
  • 张小北
  • 还行

电影的的技术毋庸置疑,还是立场的问题。这样有争议性的题材,又何必采取完全中立的态度。你能想象拍少年派却把宗教那段儿拿掉,仅留漂流与历险吗?刻意的忽视“究竟什么是恐怖主义什么是救世主”这样的核心问题,而始终聚焦在女主心力交瘁的十年追捕路上,乃本片一大败笔。

45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还行

下了个好字幕版本重看一遍,果然大有改观。胜过《Argo》多多,也胜过《拆弹部队》多多。Jessica Chastain的角色随便换个脸部线条刚毅些,漂亮得不那么打眼的女星来演,都能发挥得不错。我爱的是Mark Strong这位叔,从同类型反恐片《谎言之躯》起就看好他了。

46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到最后略似《拆弹部队》,仍有战争对人的异化。杰西卡查斯坦在影片结尾面对的问题仍是将往何处去?从学校即进入CIA,从事的唯一一件工作就是抓捕本拉登,并坚持了十多年。结尾几十分钟的突袭事件拍得确实紧张,真实且压抑。对这个事件本身,始终不知如何评价。三星半。

4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毕格罗一定是某类男人十分痛恨的那种女人。。。。。。

49分钟前
  • 张熊熊
  • 还行

闭着眼睛都能想出的套路,总算给了美国人民一个交代,奥湿卡最佳影片直接颁给它也不会稀奇,这是美国人的感情,中国人无感。几个演员倒是演的都还行。

50分钟前
  • scaryzion
  • 较差

"这八年,除了抓本拉登,我什么都没做。" 要么2星、要么4星。本不感冒的政治题材+冗长无趣,但是震撼的真实背景与结尾半小时的无声胜有声,毕哥罗这个天杀的女人拍的电影比男人还man,活该奥斯卡遗弃你,因为提名你就等于别的男性导演都得死。

51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