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1919

剧情片中国大陆1999

主演:陈道明,何政军,许晴

导演:黄健中

 剧照

我的1919 剧照 NO.1我的1919 剧照 NO.2我的1919 剧照 NO.3我的1919 剧照 NO.4我的1919 剧照 NO.5我的1919 剧照 NO.6我的1919 剧照 NO.13我的1919 剧照 NO.14我的1919 剧照 NO.15我的1919 剧照 NO.16我的1919 剧照 NO.17我的1919 剧照 NO.18我的1919 剧照 NO.19我的1919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30 12:09

详细剧情

1919年,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被战火蹂躏的欧洲尚未恢复元气,旨在解决战争遗留问题和奠定和平基础的巴黎和会准备召开,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派出了时任驻美公使、全权代表顾维钧(陈道明 饰)等五人组成的代表团参加和会。然而在欧美各国以及日本等列强意欲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的大环境下,中国代表团人数遭到削减、德国在山东的利益眼看也要落入日本之手。顾维钧在会议上慷慨陈词,驳斥日方无理要求,然而公理在利益面前显得多么脆弱。顾维钧好友肖克俭(何政军 饰)之妻梅(许晴 饰)专程赶赴巴黎,寻找投身爱国工人运动的克俭。克俭在法国的活动、以及国内浩大的群众呼声令和会中的顾维钧等感受到责任重大。

 长篇影评

 1 ) 向所有动荡年代拼搏的中国人致敬

满怀热血的看完电影,心中仍愤愤不平。

弱国无外交。

书本上的一句话展现在眼前的是鲜活的历史。

真实更具有万钧之力。外交官的使命是完成国家交给自己的任务,而当国家和四万万人民的愿望相背离的时候,该作何抉择呢。

中国很艰难,中国人民很艰难。外交官更艰难。

看完电影更让我了解了巴黎和会的诡谲复杂,列强的狼子野心和唯利是图,步步紧逼,国家卖国贼的懦弱迂腐,自甘堕落。

中国代表团顶着重重压力,义正言辞的站在礼堂上,伸张自己的立场。

“那么我倒想问问牧野男爵,你们日本在全世界面前偷了整个山东省,山东省的六百万人民该不该愤怒呢?四万万中国人民该不该愤怒?我想请问日本的这个行为算不算是盗窃?是不是无耻啊?是不是极端的无耻!”

是啊,多么荒唐可笑、多么无理的要求,日本凭什么在会议上大张旗鼓的叫嚣。

可无论是中国人民的要求多么义正言辞,多么符合规章条例,列强各国仍是同意了日本的要求。

公馆里陆征祥的眼泪,多么无奈又心酸。

“我是个软弱的人,我没有勇气拒绝签字,但是我的良心不允许我去签字,不能成为民族的罪人!”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中国,举国震惊,学生和工人自发组织游行。

“公理战胜强权”不过是梦想。

我时常会想,如果我生活在那个年代,我会是哪一个群体,是手无缚鸡之力的老百姓,是街边热血游行的学生还是扛枪上战场的革命者。

我想,首先我是一个中国人,是一个有血性的中国人。那个年代令人难忘之处就是在于,绝望和迷惘交织中仍有一些清明和希望,仍有一群举世无双的国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而奔走斡旋,辗转流离。

是五四运动唤醒了沉睡在中国人民心中的爱国热情。

“请你们记住,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这沉重的一天。”

感谢所有为挽救中华民族危亡而奋斗的所有中国同胞,顾维钧不应该被忘记,历史英雄不应该被忘记。

最后,记录我最喜欢的两段独白。

"请允许我在正式发言之前该大家看一样东西。

"……进入会场之前,牧野先生为了讨好我,争夺山东的特权,把这块金表送给了我。

"……牧野男爵愤怒了。他真的愤怒了。姑且算是我偷了他的金表。那么我倒想问问牧野男爵,你们日本在全世界面前偷了整个山东省,山东省的六百万人民,该不该愤怒呢?四万万中国人该不该愤怒?我想请问日本的这个行为算不算是盗窃?是不是无耻啊?是不是极端的无耻!

"山东是中国文化的摇篮。中国的圣哲孔子和孟子就诞生在这片土地上。孔子,孔子犹如西方的耶稣。山东是中国的,不论从经济方面还是战略上,还有宗教文化,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

"……尊敬的主席阁下,尊敬的各位代表,我很高兴能代表中国参加这次和会。我自感责任重大。因为我是代表了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国在这里发言。刚才牧野先生说中国是未出一兵一卒的战胜国,这是无视最起码的事实。请看!

"战争期间中国派往欧洲的劳工就达十四万。他们遍布战场的各个角落,他们和所有战胜国的军人一样,在流血,在牺牲。

"我想请大家再看一张在法国战场上牺牲的华工墓地照片。这样的墓地,在法国在欧洲,就有十几个。他们大多来自中国的山东省。他们为了什么?就是为了赢得这场战争,换回自己家园的和平和安宁。

"因此,中国代表团深信,会议在讨论中国山东省的问题的时候,会考虑到中国的基本合法权益,也就是主权和领土完整。否则,亚洲将有无数的灵魂哭泣,世界也不会得到安宁。

"我的话完了,谢谢,谢谢。"

"尊敬的主席阁下,尊敬的各位代表,我,我……我很失望:最高委员会无视中国人民的存在,出卖了作为战胜国的中国。

"我很愤怒,我很愤怒,你们凭什么,凭什么,把中国的山东省,送给日本人。中国人已经做到了仁至义尽了。

"我想问问:这样一份丧权辱国的合约,谁能接受?

"所以,我们拒绝签字。

"请你们记住,请你们记住: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这沉痛的一天。"

 2 ) 五四时刻的山东与耶路撒冷——评《我的1919》

据《我的1919》的编剧们说:“这是一个命题作文。它是关于李大钊和‘五四’运动的,。这是一部献礼影片。”但是,考虑到正面表现五四运动之“陈旧”,与巴黎和会之“新鲜”,他们决定改弦更张,认为这也“完全可以涉及这个命题作文的基本内容”。于是,“我们故事中的主人公从李大钊变成了顾维钧” [1]。的确,看起来这部影片的结尾是在坚持“扣题”的:出现了老套的民族主义符号“长城”,同时下方字幕说:“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分界点,中国革命从此旧民主主义阶段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阶段”——依然是这个来自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的官方历史叙事。

然而,MZD是怎样论证这个分界点的呢?MZD的理由是,在五四运动后期,学生的罢课发展为商人罢市,最终进于工人罢工,于是,“中国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也就是这一意义上,五四运动成为了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出现的先声;中国革命找到了它新的主体。这样的论证,当然带有着强烈的目的论和政治性,当然是在给本政党夺取政权的合法性与必然性做论证;然而,剥去这意识形态的外壳,我们依然能从这个论述中看出智识上的合理性:在这个新生的中国的历史叙事中,顾维钧等人在巴黎的抗争,不过是人民群众在国内的运动的背景;外交家们在舞台上的腾挪闪躲只是真正的历史主体出场的召唤者。而在行动着的大众性运动中,“中国人民”这一历史主体逐渐浮现;他们终于选择“联合以平等待我之民族”,而不再向帝国主义者撒娇,从而实现了对民族国家中国的再造。在这里,“国家”在根本上是由“人民”所造就,用法国大革命时的术语,“积极公民”的集合即行使主权的“人民”,是一个优先于国家的“实体”;在这个意义上,五四运动才能够被论证为超越了民族主义或国家主义的、社会主义指向的所谓“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可是在《我的1919》结尾这段字幕中,上述文字后却使用了另一种话语来表述“五四”的转折点性:“中国人第一次对西方列强说不”。这最后的一个“不”字,是在前面的部分消失后突然跳出来,字体加大;这样看来,所谓“历史转折”或“分界”的意义,也就不是新的历史主体的出场,而是早已存在的那个实体“中国”态度的转变。这个具有强大视觉冲击力的“不”,难免让人想起在1996年出版,在本片推出前后风靡一时的政论《中国可以说不》。

有论者指出了本片的“个人化视角”,并论证说,这一视角主要由插入顾维钧的第一人称旁白来体现。他并对此大加称赞:“在过去的一些影片中,个人的尊严往往被民族尊严所掩盖;它倡导的观念是:只有民族国家有了国际地位,作为集体中的一员才会得到尊重…但是,每一个中国人作为个体,并没有因此获得足够的尊重…”然而,有趣的是,“每一个中国人”作为个体在国外必须受到“尊重”,这种要求国家民族身份可以转化为每个国民个体在他者面前的更高价值的话语,其实比所谓“集体话语”更具有进攻性,因为这恰恰是典型的帝国主义话语!正是这种意识形态在列强那里几乎合法化了他们在十九世纪发动的几乎每一次殖民与帝国主义战争!“

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就不难发现,《我的1919》所选择的题材与表现形式,绝不只是为了追求“新鲜”,它实际上已经提供了全面改写MZD话语下的五四认识乃至中国历史认识的框架。而这一框架,绝不是像某些人从自由主义立场上发出的欢呼那样,仅仅是一种“拨乱反正”,是重新树立个体在历史中闪亮的价值这样简单;它所有意无意配合的,恰恰是已经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后的中华民族,再次向“empire”出发的脚步!

在《我的1919》中,历史的舞台中央再次交给了资产阶级的外交家们;而“群众运动”则被化约为由何政军扮演的肖克俭所象征的少数人密谋或是赤裸裸的暴力:他先是率领一小队华人在会上外抗议和会对中国利益的无视,后又与朝鲜革命者合作,来爆破日本使团在巴黎的驻地。顾维钧教训这个虚构的,“从小和他一起长大”的人物:“你这样会碰得头破血流”,果然,一切的努力都化为徒劳,最终,肖克俭只能以一死相抗,在凡尔赛宫外自焚。影片中,这一自焚在国际舆论上的反响没有进行任何交代(哪怕是负面的交代,比如在报纸角落里的一个豆腐块,或者某个外国人物的“可惜了”、“太蠢了”之类的评价),而只表现了他被安葬在一战华工墓园里,陈道明扮演的顾维钧和肖的妻子、许晴扮演的“梅”在他的墓前祭奠的情景。

顾维钧为到肖克俭的选择而痛惜震动,同时也受到了众多华工埋葬在华工墓园这一事实的启发和感染;于是在后续的会议上,他成功地使用了华工墓园的照片作为论据,向与会者证明了中国对于协约国的胜利所作的贡献。于是,在片中,何克俭所代表的自下而上的行动者,被成功地归位为衬托顾维钧事功的背景。被MZD颠倒的历史终于再次正过来了,以至于评论家韩小磊欢呼这是“一次迟到的历史发现”![2]最终,像肖氏这样自觉地为群众运动奋斗的人,和一战中的华工们被动地卷入时代洪流的人,不仅在肉身层次拥有着在巴黎郊外的相同归宿,而且在精神层次上其实也只起到了一样的作用,那就是成为顾维钧这样的精英人物在国际舞台上捍卫中国时所使用的一个“论据”。五四运动中登场的“无产阶级”或别的什么行动者,与欧战中的“华工”,都不能自己创造自己活动的意义,而必须有待顾维钧们来帮他们完成!

然而,历史的眼光是讽刺的,西线的华工们确实未曾有过把自身政治化,为自己创造意义的机会;但东线的华工们却有过,而且也把握住了这样的机会!与五四运动几乎同时,“中国的工人阶级”不仅仅在国内登上了“历史舞台”,而且还在俄国革命中成为红方的一支主力军,以至于白方提出了“犹太布尔什维克用中国人和拉脱维亚人屠杀俄国人”这样的切齿咒诅。

恰恰也就是这种对群众运动的认识,让作者构思出了这样的场景:顾维钧被要求不在和约上签字的华人包围,由于不愿提出不签字的保证,他遭到了群众的围殴;而这时,早已对他心生爱慕的房东女儿让娜冲出来,大喊“他比你们所有人都勇敢,都有责任感”,救出了顾维钧。对于以陈道明的形象占据历史舞台中心的顾维钧们来说,相比使用暴力来妨碍他们的事业的群氓,异国女性的崇拜倒是一种最好的保护与慰藉了!说到底,陈道明的顾维钧的“个人”形象,恰恰是一个重生的中国资产阶级人物的自我形象;它是富有魅力的男性,是在国际舞台上纵横捭阖的角色,足以赢得西方女性的青睐和崇拜。

让我们暂且离开对影片和会之外的情节的分析,走进和会的现场。顾维钧在巴黎和会1月28日的十人团会议上的无底稿演讲,是他外交生涯的第一个,或许也是最闪耀的那个亮点。根据顾维钧本人的回忆,他的演讲内容是强调了山东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沿革中对中国的意义,并提出了“山东是中国的圣地”。然而,在顾维钧的回忆录中,并没有记载他曾经由这个认识出发,进一步把“山东”与“耶路撒冷”相比拟,也没有提到他曾用“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来论证“中国不能失去山东”;而只是说自己的演讲当时引起了热烈的反响,美国国务卿兰辛上前与他热烈握手,法国总理克里蒙梭也为之鼓掌。尽管本片采取了顾维钧个人回忆的“视角”,同时在多数情节中,使用顾维钧的回忆录作为最重要的历史资料来参考,却唯独在这个“山东-耶路撒冷”比喻中,没有按照顾的回忆来处理!

根据台湾中研院学者,研究北洋政府外交史的权威唐启华在《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一书中的考证,顾维钧在和会中不曾提出过“中国不能失去山东,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之类的比喻,这“应系报纸报道时之夸大渲染。”然而,在巴黎和会前直到五四运动后的中国舆论中,将“山东”和“耶路撒冷”联系起来的提法却是广泛存在的;笔者所见中,最热衷使用这种比附的,是梁启超及其领衔,有其身处的所谓“研究系” 背景的国民外交协会。在1919年5月发表的《国民外交协会宣言》中称:“山东何地也?…此邹鲁之名邦也,此孔孟之圣迹也。以我国之耶路撒冷,为数千年民族信仰之中心,吐露文明之源泉..”[3]。而更早可见的类似说法,则是梁启超个人在自赴巴黎,声称欲为和会中国代表团后援时,在“巴黎万国报界联合会欢迎会”上发表的演说词:“山东为我国之耶路撒冷,而其地势横亘南北,握地势之要枢”[4]。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才能确认这个类比是否确实出自梁任公的师心独见;但在五四运动的现场,这个说法显然就已经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广为人们所接受。

我们还不能考证出,“山东-耶路撒冷”这一比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与顾维钧的这次演讲挂钩的。事实上,梁启超与顾维钧所倾向的是不同的政治派系。然而,这一比喻被广泛挪用的这一结果,或许足以启示我们,把“山东”和“耶路撒冷”联系起来,是从一战结束到抗战开始期间,从梁启超开始的众多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都广泛接受、传播和讨论的一个“母题”。甚至,我们还可以猜测,这种比附,连着这种比附中耶路撒冷应该毫无疑义地属于“西方”的认识,正是中国当时文化界的一个“共识”。

中国知识分子们之所以愿意采信这个很可能是来自知识界内部根据梁启超等人的相关比附敷衍而成的传说,恰恰是因为,他们认为这样的论证是极具说服力的,是可能会折服下到《费加罗报》记者,上到克里蒙梭的西方人的;然而这也就确实暴露了那一代中国资产者的“德性”。而在1999年的这部《我的1919》中,回到历史舞台中央的陈道明的顾维钧同样大声地把这句未经确证的“名言”讲了出来,并且正是靠着这句话赢得了现场的各国政要的主动握手。据黄建新说:“他的那个演讲,我最起码看到有几十份资料记载,都是美国总统带头鼓掌并且下来和他握手,然后就是克列孟梭、劳合乔治、包括日本首席代表西园寺公望都下来和他握手。我们影片的外交顾问看到这段时曾提出疑问,他说,我不了解这段历史,但从国际惯例来说一个总统不可能下来和他握手…这等于总统表了态..我们保留影片原来的情节.我是从文学形象的意义,不是从政治的角度去评价他..”[3]那么,他是不是同样也曾经看到了对于“山东-耶路撒冷”论的不同说法的材料呢?他是否同样是为了顾维钧的“文学形象”来决定了对这一比喻的取舍呢?他是不是也和梁启超们一样,产生了跨越中间这几十年的第三世界革命插曲的共鸣:这个“山东-耶路撒冷“的比喻,是多么巧妙啊!该对”西方“有着多么强大的生命力呀!

是啊,多么巧妙的比喻!在那个一九一九年的世界,大英帝国刚刚在阿拉伯起义者配合下占领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的黎凡特,“收回”了西方所“不能失去”的耶路撒冷;在巴黎和会上,阿拉伯人是不会有代表的;会上的“东方人”大概只有中国人与日本;而《贝尔福宣言》也在一年前刚刚发布,替整个世(欧)界(美)“托管”巴勒斯坦的英国已经慷慨地宣布将允许欧洲大家庭中多余的弃儿犹太人在这里建立“犹太民族家园”,遂行“西方”对这块圣经诞生之地的“开辟”。在这样的背景下,用“耶路撒冷”来提醒西方列强,山东同样该是中国夺回的战利品,而不该让日本染指,就像巴勒斯坦不能交给阿拉伯人一样,这是多么振聋发聩啊!对于一代代的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们中的许多人来说,更弱的民族的权利毫无疑义、理所应当地应该作为被交付的筹码;他们所叹息的仅仅是把中国也划入到这样的行列中去而已。可惜的是,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个漂亮的答词没有能够打动“世界”。归根到底,顾维钧把中国想象成“西方”,然而,中国在一战中的事功却显然更接近那些为新生的阿拉伯民族主义流血的起义的阿拉伯人;而日本,才是那个和“西方”同构的真正胜利者!

而世纪末的,渴望自己作为“个人”被“尊重”的新一代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们,他们通过这个作为他们自我形象的身着华服的“顾维钧”,用陈道明充满男性魅力的磁性、沉稳的声音再次说出那句话:“中国不能失去山东,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更有趣的是,他们对这句话的魔力更加深信不疑,以至于使用了这样的情节来强化它对“西方人”的有效性;片中那个对顾维钧一直冷眼相待,对自己的女儿对顾的崇拜感到不安和耻辱的中国代表团所租住的古堡的主人,被交代为“贵族”之后的房东太太(为什么要特意交代她的这一身份背景?为什么在之前要加意刻画她的保守立场?),也在她的女儿从中国暴民手中救出顾维钧后,冲入顾的房间,对他激动地说:“不能签字,那是不公正的!中国不能失去山东,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回忆起我在小学时第一次看到这里时感到的震撼和感动,我不由得开始后背流汗了。以陈道明的形象回归历史舞台中央的顾维钧们,他们所一直试图在捍卫的,除了中国的山东,原来更包括了西方的耶路撒冷!

而在影片中,还有一个有趣的细节:在和会现场,镜头两次扫过两位穿着英国陆军式样的制服,却带着阿拉伯头巾的人物;这大概是想比拟英国人支持与保护下在阿拉伯大起义后建立的叙利亚、伊拉克等谢里夫家族担任国王的阿拉伯君主国;然而,在巴黎和会中,这些尚未被承认独立的国家,没有一个能够派出正式代表进入会场的!(尽管费萨尔的代表曾经被允许短暂地出席,以接受五大国代表对其情况的质询)。让历史上不在场的阿拉伯人出现,这仅仅是因为历史顾问的失职,还是想要表达些什么?如果是前者,那为何还要特意让他们穿上英国军装?而如果是后者,天啊!想象一下,真的有一位阿拉伯民族主义政治家当场听到顾维钧说“中国不能失去山东,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吧!他会不会气得昏过去??

阿拉伯人违背历史的在场,与朝鲜代表团符合历史的不在场,在本片中都得到了看似轻描淡写但又足够醒目的表现,它们共同在说明的是什么呢?

我们也许可以从另外一个有趣的事实中接近答案。,顾维钧在回忆录中强调了自己当时是用纯熟的英语发表这篇演讲的,而在《我的1919》中,陈道明却在演讲全程中使用中文;他在出发演说前,还特意地声明了这一点,并告知同事“准备一个翻译”。此外,在最后拒绝签字时,顾维钧发表的声明,同样使用了汉语。在这里,巴黎和会的舞台和八十年后那个以汉语为工作语言之一的联合国的舞台出现了奇妙的某种模糊;中国资产阶级这一次登上世界历史舞台后,将可以有资格使用自己的母语大声讲话了——虽然他们所要捍卫的,似乎还是同一个山东,和同一个耶路撒冷。

《新民主主义论》实现了对1919的征服,而《我的1919》又得以实现了对1919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双重征服。据说曾经被抛弃的风采出众的“个人”顾维钧以陈道明的形象归来了;而同时归来的,还有“耶路撒冷属于西方”的认识,以及与“西方”分享对第三世界的权力的认识。绝望的朝鲜革命者进不了会场,见不到大会主席克列孟梭,只好到处安放炸弹;而自信的中国资产者,却已经可以使用自己的母语喊出“不“,并且经常重复这个”不“了;不只是”不“,甚至已经是”否决权“!所有历史上的中国革命者们,请在各地的“华工陵园”里面安息吧!你们没有办法用你们选择的方式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但是没有关系,陈道明-顾维钧们会完成你们的遗嘱的!在这些假造死亡革命者的遗嘱并“执行”这些遗嘱的精英们的新的意识形态神话中,看似是在对抗抽象“集体主义”的“个人主义”,和用来反对抽象“专制主义”的“自由主义”,都一点点地露出了因派尔利泽姆的真面目;而这一切,都可以由这部新时期的“主旋律”大片,《我的1919》,加以见证。

[1]、黄丹、唐娄彝:《五四运动·巴黎和会·我的1919——<我的1919>创作谈》,《电影艺术》1999年06期。

[2]韩小磊:《一次迟到的历史发现》。

[3]《国民外交协会之宣言》,《民国日报》,1919年5月10日

[4]梁启超:《在巴黎万国报界联合会欢迎会演说词》,见《<饮冰室合集>集外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转引自易丙兰:《巴黎和会时期研究系的国民外交活动研究》,《大连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5]黄建新、吴冠平:《话说1919年》,《电影艺术》,1999年11月

 3 ) 那年1919,那年泪水与汗水并存

影片主要讲述了在巴黎和会上西方国家对中华民族肆无忌惮的欺辱和中国人对这种屈辱的义正词严的抗争。这里面不但有为国家流下的屈辱的泪水,也有伟大的外交家们为捍卫祖国主权留下的汗水以及无数仁人志士挥洒的热血。 泪水篇 这个和会是胜利国举行的和会,又是个大国操纵的和会,除德国等战败国和苏俄被排斥在会议之外,作为战胜国的中国也被特殊对待——五个席位临时被降为两个,而原因是在日本认为中国在一战中未出一兵一卒,毫无贡献,没有脸面出席会议。可实际上是这样吗?显然不是,中国十四万劳工血洒欧洲(见链接),中国却沦为“打酱油”的角色,本质上还是因为弱国无外交。 除了席位减少外,英美法三国同意日本从德国手中接管山东及获得其所有特权,这从凡尔赛传来的噩耗降临在中华大地上,立即引得全国哗然一片,土地上飘荡着满是失望与沮丧的空气。帝国主义国家各自打着算盘,为了自身利益不惜牺牲中国的利益,丝毫没有公正平等可言。 汗水篇 顾维钧,作为本片的主人公,在剧中展现了机智与勇敢,更重要的是他时刻忧国忧民,捍卫着着国家主权不受侵犯。 一次会议开始前捡到的日本代表的怀表,看似无用武之地,顾却抓住了机会,以此影射日本偷走山东,巧妙地打比方引出中国人民决不允许一定会无比愤怒的论断。这,充分展现了他高超的辩论技巧以及足智多谋,更重要的是心中对祖国的那份赤诚让他不放过每一个细节为国争光、争气。我非常欣赏他这点。 顾的抗争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代表团的同僚们在他精彩辩论后对他进行否定,他们可曾记得当时是谁第一个站出来为祖国伸张正义,这种强烈的对比又极大突出顾维钧的勇敢,在他心中,祖国才是最重要的,而恰恰是这一点让他有足够勇气站在台上征服全场,这使得日本代表的诽谤是那么苍白无力。除了内部反对,美国突然变卦也为中国取得合法权益施压,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威尔逊总统最终举起了他那犹豫的手,这使得中国代表团所做的一切努力化为泡影。可见国家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资本主义的丑恶嘴脸在此表露无疑。 《凡尔赛和约》的消息传到中国人耳中后,人民愤怒了,“五四”运动随之爆发。一方面是势如排山倒海的民意,另一方面是政府下达的签字训令,顾维钧在这两个极端中艰难挣扎着。最终,他拒绝签字,没有留下中国人的名字,没有眼睁着列强蚕食中华大地。因为他知道自己此行责任重大,“不签人民还可以为之一振,签了全国定会情绪低沉”,这种大局观使得他无愧为“民国第一外交家”。 即使中国还是没有从和会中收回自己应有的领土主权,但,至少以顾维钧为代表的爱国之士点燃了中华大地的一把火,一把能使每一个中国人为祖国抗争的熊熊火焰,而这火焰越烧越旺,最终在1949年收货了真正的黎明。可能这是1919年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给予我们的最大礼物——中国从此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每一个中国人都开始抗争起来,使这个国家不再受其他人的摆布。 希望我中华儿女在世界每一个地方听到国歌时,都能有强烈共鸣,为自己身为中国人而骄傲。 我想,1919年流下的汗水也好,泪水也罢,终究告诉了我们弱国无外交的真理。少年强,则中国强,所以,少年的你要努力、奋斗。 附:不能忘却的历史——法国华工墓前的哀思 http://news.sina.com.cn/w/2005-04-20/20015705035s.shtml?from=wap(来自网络)

 4 ) 欢迎来到实力至上的外交会议室

2021.3.19

今天,在中美外交谈判桌上 杨洁篪主任对着美国务卿说:你们没有资格在中国的面前说,你们从实力的地位出发同中国谈话。 而1919的顾维钧先生,满腔的热血被现实痛击,在巴黎和会上连维护国家的基本权利也没有,他说: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这沉痛的一天。

是的,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1840年到今天,东方的太阳已经升起了,181年忍耐的苦痛已经够了,新一代的国人必然会昂首挺胸、自信地坚定地走向未来。

 5 ) 从惊讶开始,以赞美告终。

曾经有那样一个时代,有那样一批人物。他们那样地想着,那样地活着。他们守护、在意、体现的精神、传统、风骨,至今仍令人所赞叹折服。 而顾维钧正是这样一批人物中的一位。他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卓越的外交家之一,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时期外交界的领袖人物,被誉为“民国第一外交家”。纵观其一生,唯有赞叹:从惊讶开始,以赞美告终。

顾维钧(1888年1月29日-1985年11月14日)

对一个24岁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27岁成为驻美国公使、34岁出任外交部长的人来说,除了用“光芒四射”形容,你还能说什么?《联合国宪章》上签署的第一个名字,是三个汉字:“顾维钧”。 1945年6月26日,在宪章签字仪式上,中国代表团因在发起国中按字母顺序列于首位,故代理宋子文担任首席代表的顾维钧第一个在《联合国宪章》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1945年6月26日,顾维钧正在代表中国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

上世纪30年代,一家英国报纸的专栏作家曾提到这个熠熠生辉的名字,认为“中国很少有比顾维钧博士更堪作为典型的人了。平易近人,有修养,无比耐心和温文尔雅,没有哪一位西方世界的外交家在沉着与和蔼方面能够超过他”。

著名学者温源宁写过一篇印象记,起首便是:“无论什么时候想起顾维钧博士,人们都会情不自禁地联想到光芒四射的星星。” 那是1934年,温源宁写道:“作为一名外交官,他的成就称得上辉煌,要加以逐一列举,人们将不得不从惊讶开始而以赞美告终……他以1912年5月出任内阁秘书开始其政治生涯直到如今,凡是外交官员梦寐以求的最高职位他都已经得到了:驻美国公使(1915~1920)、巴黎和会代表(1918~1919)、国联理事会中国代表、驻英国公使(1920),并自1922年以后多次出任外交总长,而现在是驻法国公使。有一次,顾博士还做过几个月代理国务总理。”

(1932年4月14日,国际联盟李顿调查团中国代表、国民政府驻英大使顾维钧(左)与国际联盟调查委员在大连)

50年后,温源宁在台湾去世之前,如果他还记得自己当年这篇充满“溢美之辞”的小文的话,他也许会微笑。因为顾维钧比温源宁文中所写的更加“光芒四射”,他经历了更多的大事件,也得到过更多的高职位。 再后一年,顾维钧在纽约逝世。《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载文表示哀悼,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驻纽约总领事前往吊唁。 温源宁笔下让人“从惊讶开始以赞美告终”的顾氏履历还需要加上:中国驻外使节升格后,担任驻法、英、美等国大使;1945年出席旧金山会议,参与起草和签署《联合国宪章》;1957年后担任海牙国际法庭法官、副庭长,直至1967年退休;晚年完成13大卷、五百余万字的《顾维钧回忆录》。 温源宁说:“他的朋友和敌人全都会承认,在国外代表中国利益的中国外交官中,再也不可能有比顾博士更好的了……出席巴黎和会时,顾博士已经由于是中国权益既有尊严又有才干的捍卫者而闻名于世。” 年方而立的顾维钧在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团中,位居后进。但当需要向和会最高机构“十人会”报告山东问题时,他的前辈们由于种种原因,或者拒绝出席、或者拒绝发言,是顾维钧勇于任事,出面侃侃而谈,痛陈山东问题的由来以及中国的态度,并从国际法的角度雄辩论证了山东当归还作为战胜国的中国。 这场精彩发言成为和会当天的头条新闻。发言刚一结束,美国总统威尔逊、国务卿蓝辛、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外务大臣贝尔福纷纷向他表示祝贺。 随后,顾维钧在和会上展开穿梭外交,希望能争取到对于中国最有利的结果。最终,在无望的情况下,中国代表团拒签和约。而根据外交史学者的研究,“此时独力支撑代表团的顾维钧对拒签和约的最终实现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团与英国首相丘吉尔会晤。前排左起:王云五、顾维钧、丘吉尔、王世杰、胡霖)

从踏入外交界那天起,顾维钧的杰出表现一直证明着他的母校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对他的评价——“这所大学有史以来最有才华的学生”。 写过《顾维钧传》的肖岗回忆:“知道他的名字,始于将他与梅兰芳、汪精卫并称为中国‘三大美男子’的一幅年画。我的学生时代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度过的,那时顾维钧的外交活动踪迹,常常是学校师生乃至全国民众关注的焦点:‘顾维钧在国联控诉日本的侵略了’、‘顾维钧主张国共合作,团结抗日’……” 今天,图书馆里,灰蓝色封皮的《顾维钧回忆录》摆放得整整齐齐,积了一层薄薄的灰,显然少有人问津。这个人,已经成为一段传奇,不知能否成为一笔财富?

本文摘自:《民国风度》 作者:徐百柯

 6 ) 剪掉鞭子的中国人们

当年的许晴风姿绰约,笑起来的酒窝更加娇羞可爱;当年的陈道明同样儒雅老练;当年的何政军初显亮剑里政委的影子。这个片子,显然比大场面大制作大明星的“建系列”的庆生大片耐看许多,殊不知是我党宣传策略的退化还是民众的恶趣味又提升了一个档次。 单说中国外交和顾维钧。恰巧今天在地铁上一直在重温唐德刚的《晚晴七十年》。他提到中国近代史出过两个半外交家,周恩来和李鸿章,那半个算是顾维钧了。但是,只有顾维钧科班出身,他11岁考入卫理公会的上海英华书院预科,13岁考入圣约翰书院,16岁自费赴美留学,17岁考入哥伦比亚大学,21岁获得学士学位,24岁获得硕士学位。因此,顾维钧可以说是一路上喝着洋墨水长大的,那么对国际法和外交规则了若指掌,行事风格也符合西方的外交礼仪,自然很容易获得西方人的认同和好感。但是,彼时的中国是独立于西方规则之外的弱国,在那个弱肉强食的帝国丛林里,可以有机会迎头赶上也可以有理由任人瓜分,但最要紧的是面子不能丢。在古老的国家里,礼数和宗教的仪式要高于国家利益,以为这是皇权专断的唯一来源。片子刚刚开始,顾维钧便遭到法国暴民的侵袭,面容不堪衣容不整,但他还是来到了摄像机镜头:规则比面子要远远重要的多。这就是为什么最后陆徵祥决定离开巴黎的时候顾维钧依然争辩“我们还有机会”,规则给你上诉的机会,你便要利用,切不可感情用事,被别人钻了空子。当然,顾维钧最为出色的表现还是第一次和日本公使争论山东问题。他首先掏出日本公使的怀表大做文章,利用日本人之口说出反驳日本人自己的话,然后扩大概念的外延,把情感渲染到最大化;接着便抛出那有名的“中国不能放弃孔夫子的诞生地山东,犹如基督徒不能放弃圣地耶路撒冷”,不仅震撼欧美代表,而且从心理上把中国问题转换成欧洲乃至世界的普遍问题,最大程度的获得普通民众的支持;最后,拿出中国几十万名劳工在欧洲战场洒汗流血的照片,有力的反驳了日本人所谓“中国是未出一兵一卒的战胜国”的说法,精妙绝伦。这一篇慷慨激昂的辩词,基本上遵循了反驳-摆出论据-立论的路线,而且感情穿插在每一个环节中,在最短时间内取得最感染人的效果,简直妙极了!中国外交使团在巴黎和会上的努力失败,但他无疑成为外交界的新星并开始在民国外交舞台上大放异彩。 虽然顾维钧如此出色,但是唐德刚还是吝啬的把他列为那半个外交家。那么周恩来和李鸿章为什么能得到如此褒奖呢?其一,他们两个人都是首相兼外交部长,可以和国家最高权力和机构直接对话;其二,他们都非科班出身而凭靠“外交天才和个人魅力”征服群使,以致基辛格终生成为红色政权“在资本主义世界里最好的代言人”;第三,当时的环境无非是“内劝昏君,外御强权”。中国自从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便再无外交问题,设立的理藩院成为“司局级”单位也是把外交问题化为“内交”。唐德刚先生说古代中国的朝廷便是现代的联合国安理会,我看不假。到了现代,由于对外战争的回应,清朝慢慢开始建立现代的外交制度。外交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它是一个国家的缩影,就像一件衣服,人只有穿了衣服才能从容的走在大街上,否则和怪兽无异。选择历史逻辑,按照天才外交而不是外交规则并获得规则的高度认同,审慎得调和权威和弱国之间的身份落差,推动国家进步,便是周和李的过人之处吧。 几个有意思的历史片段: 一、1948年中共发布的“国民党战犯”43人名单上,顾维钧位列第22。 二、1946年顾维钧在1924年曾与李大钊会面,据顾回忆说李激昂地认为应当将外蒙置于苏俄统治下以致于他认为后者失去了理智。 三、1919年陆徵祥任外交总账率领中华民国参加巴黎和会,最后拒绝签字,但其参与过签署“二十一条”。 四、民国初年军阀混战,中央各部专业化程度甚低,唯有外交部一枝独秀,培养了不少杰出的外交官,为中国这一“弱国”争取到较多利权,奠定了中华民国外交现代化的基础,陆征祥居功甚大。顾维钧也是其延揽到外交部而始有所作为。

 短评

肖可俭这样的盲目热血最自私无益。一死什么也改进不了,一辈子能做多少事,一辈子又能为社会做多少事。自以为重于泰山,抛下爱人逞什么英雄!

9分钟前
  • +Rae
  • 还行

在2021.3.19中美外交日看了此片,真是热血沸腾,我的1919,我们的2021

11分钟前
  • 向左
  • 力荐

巴黎和会期间,顾惟钧的所言所为确实将本应"无外交"的“弱国”带上了“强者”的舞台,而最终结果也足可当得起一句举国同庆,即使只是在列强环伺下的痛苦挣扎。

15分钟前
  • 如是
  • 力荐

看了《我的1919——从剧本到影片》后又看了一遍,一点没快进。被我老师帅出新境界。与陆徵祥争论一段,陆露出软弱,顾欲大声,推门看到十字架硬生生憋回去,后看到陆夫人流泪一段,真是精彩至极!

16分钟前
  • 零度
  • 力荐

虽然很欣赏陈道明,但此片政治意图太重。

19分钟前
  • cucu
  • 还行

7分。好代表也抵不过猪队友,更何况这个猪队友是自己的政府。耻辱写在历史上永远不会被忘记,弱国无外交,自强才能不受欺负。许晴和外国美女的爱情戏属于累赘,剧情过于流水,不够深刻。

20分钟前
  • 瑶瑶
  • 推荐

杨洁篪:“你们没有资格在中国的面前说,你们从实力的地位出发同中国谈话!!”美国没有资格居高临下同中国说话,中国人不吃这一套,历史会证明对中国采取卡脖子的办法,最后受损的是自己。

21分钟前
  • 落雪飞花
  • 力荐

道明很帅,许晴也很美。但是结尾那句“中国说不”和“新旧革命”的字幕很假。而且作为历史电影,不懂克制之道,不注重反思,反而像写新闻和檄文似的一厢情愿,可不是什么好习惯。(我最喜欢的镜头却是烈士和许晴躺在草地上的回忆蒙太奇。爱情多美好,比政治、比信仰都要美好。)

23分钟前
  • 高歌
  • 还行

很惭愧是因为徐涛老师才知道这部电影(似乎很多人都不听话没有等到考研结束后再看……),我自己也是学英语的,但是老师从来没有推荐我们看过这种电影。学外语的人究竟是为了什么而学?也许有的人以后可能成为一名外交官或是其他职业,你的言行能否对得起自己?更对得起国家?最后说一句,陈道明在电影里帅爆了!!!

24分钟前
  • 快乐小张
  • 力荐

考研政治徐涛老师推荐的。面对厚重的历史,作为后人的我们知道的太少太少,从一个受人欺凌的弱国到今天,泱泱大国经历了太多太多,这一切真的来之不易,不能忘本,不能退却。反思今天的爱国教育,真的太心痛,太多人只在乎自己头顶上的那一片天。民族前进,让祖国越来越好,任重道远。社会主义接班人,加油吧

25分钟前
  • cherish静
  • 推荐

顾维钧拒签的演讲大概已成为历史老师们必备的近代史教材,中国是一个集体主义观念很重的国家,违背政府的软弱指令纵然是一种对集体主义的反叛,但好在顾是在维护更高维度和更长远的民族利益,总得有这样的个体不顾一切去做对得起历史的事,这才是有价值的担当。这样的人,即使在当下,也是稀缺的。

26分钟前
  • 樹一
  • 推荐

1919-2021顾维钧先生: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这沉重的一天。杨洁篪先生:美国没有资格居高临下同中国说话,中国人不吃这一套。

31分钟前
  • 什么是快乐星球
  • 力荐

推荐看这部片的理由并不是因为它本身拍的多好,而是我觉得应该有更多的国人了解一下这段历史以及顾维钧这个人。陈道明演的不错,规规矩矩,有素质有修养,基本符合一个年轻外交官的形象,许晴则让人提神醒脑,那时候的她还非常年轻,美的没话说,举手投足之间都给人魅惑。故事本身让人振奋,也发人深思

36分钟前
  • 润物
  • 推荐

……-日本代表牧野:我抗议,这是盗窃。中国代表偷了我的怀表。这是公开的盗窃!无耻!极端的无耻! -中国代表顾维钧:牧野男爵愤怒了,他真的愤怒了。姑且算是我偷了他的金表,那么我倒想问问牧野男爵,你们日本在全世界面前偷了整个山东省,山东省的三千六百万人民该不该愤怒呢?四万万中国人该不该愤怒?我想请问日本的这个行为算不算是盗窃?是不是无耻啊?是不是极端的无耻?……山东是中国文化的摇篮,中国圣者孔子和孟子就诞生在这片土地上。孔子,孔子犹如西方的耶稣,山东是中国的,无论是经济方面,还是战略上,还有宗教文化,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 → 弱国无外交,愿祖国越来越强大和美好。

41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1919年6月28日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拒签不平等条约,顾维钧:请你们记住,请你们记住!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这沉痛的一天。2021年杨洁篪:你们没有资格在中国的面前说,你们从实力的地位出发同中国谈话。

46分钟前
  • 超能力者管埋员
  • 力荐

第一次鼓掌,为拒绝签字中国人最有骨气我一直都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自豪和骄傲

51分钟前
  • Nox
  • 力荐

重要的不是话语讲述的年代,而是讲述话语的年代。本片上映于反帝爱国运动再度高涨的1999年,可与同年的《横空出世》对照观看,后者中也出现了“说不”。以使馆被炸的五八国耻为代表,90年代的“新中国四大国耻”刺激了一代中国人。

56分钟前
  • 申酌长怀
  • 力荐

觉得拒签太酷了:弱国无外交!在这个和平年代,我们更需要这句话常响耳畔,须知居安思危,祖国强大起来!

58分钟前
  • 七七
  • 推荐

虽然顾维钧据理力争,但无论其多么有外交辩才,最终的结果仍然是被其他国家操纵着的。陈道明很适合演这个角色。

1小时前
  • 阵雨
  • 推荐

唉唉唉陈道明太你妈帅了!!!!!!!!!!!!【抓住重点好吗亲

1小时前
  • 马自挂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