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越疯人院

剧情片美国1975

主演:杰克·尼科尔森,丹尼·德维托,克里斯托弗·洛伊德,路易丝·弗莱彻

导演:米洛斯·福尔曼

 剧照

飞越疯人院 剧照 NO.1飞越疯人院 剧照 NO.2飞越疯人院 剧照 NO.3飞越疯人院 剧照 NO.4飞越疯人院 剧照 NO.5飞越疯人院 剧照 NO.6飞越疯人院 剧照 NO.13飞越疯人院 剧照 NO.14飞越疯人院 剧照 NO.15飞越疯人院 剧照 NO.16飞越疯人院 剧照 NO.17飞越疯人院 剧照 NO.18飞越疯人院 剧照 NO.19飞越疯人院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04 12:09

详细剧情

麦克墨菲(杰克·尼科尔森 Jack Nicholson 饰)为了逃避监狱里的强制劳动,装作精神异常,被送进了精神病院,他的到来,给死气沉沉的精神病院带来了剧烈的冲击。 麦克要求看棒球比赛的电视转播,挑战了医院严格的管理制度,受到护士长瑞秋(路易丝·弗莱彻 Louise Fletcher 饰)的百般阻挠;麦克带领病人出海捕鱼,振奋了 他们的精神,却让院方头痛不已。院方为了惩处麦克胆大妄为、屡犯院规,决定将他永远留在疯人院。生性自由的麦克再也无法忍受疯人院的生活,他联合病友,高大的印第安人“酋长”,开始自己的计划:飞越疯人院。 本片获1975年第4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导演和最佳改编剧本五项大奖。主人公“不自由毋宁死”的精神在当今社会仍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豆瓣

 长篇影评

 1 ) 很政治的一部片子,意料之中的震撼,意料之外的结局

片子拍摄的是和牢狱同样不为常人所接触的地方-精神病院,反映的也是制度对原始人性的摧残迫害和人心对自由的向往。 麦克是个头脑灵活有主意的男人,台词非常风趣,里面还有一些情节也很有意思,比如我很喜欢麦克带着病人们驾船出海这一段,就像是从阴暗的地下室一下子来到阳光地带,让人萌生希望。不过回去之后却还是不得不面对残酷现实和护士长那张拉得驴一样长的脸。影片的主题音乐阴森恐怖,却也很切合疯人院死板而泯灭人性的形象。

 2 ) 又是一部“闷骚”型的奥斯卡最佳影片

声明:本篇感想与主流的影评有些背道而驰,有部分展情节透露。慎入!建议先看完影片,再看评论。

不得不承认,我是直到今天才看到这部影片,感觉好像有点落伍了。

很早就已经听说过个影片,不过关于它的资料了解并不多。今天在网上才看到此片曾在第48届奥斯颁奖典礼上横扫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女主角及最佳改编剧本这五个最重要的奖项。不过,一向对奥斯卡并不感冒的我对此也没有多大的触动,只是有点好奇。既然把五个最重要的奖项揽入怀中,应该必有其过人之处吧。

在我的印象中,大部分的奥斯卡最佳影片都是那种“闷骚”型的,基本上都是深沉的不得了。虽然这些影片的思想内涵都很深刻,一般都是针砭时弊的,但是单纯的从观赏性来说,它们却不如一般的商业电影。从历届的奥斯卡最佳影片来看,动作片、喜剧片、科幻片、恐怖片获奖的屈指可数。所以一般来说,观看奥斯卡最佳影片都得耐着性子,看完后需要慢慢回味才能感觉出味道来。

老实说,看完影片后,给我最大的感受是,闷骚!影片突出表现了那种为了争取自由和个性解放而不断反抗的精神。但是我同时也觉得麦克默菲的行为也有些过分甚至有些荒唐,而且某些情节的设置还淡化了影片的主旨。

看完影片我也查看了一些关于此片的影评资料,发现有很多人都非常推崇此片。很具代表性的观点就是,影片讲述的是被社会抛弃的人们的反抗斗争,讽刺了西方社会的非人性化。影片着力刻画了精神病人的黑暗生活和悲惨境遇,作为精神病院非人性体制的卫道士的医生的铁石心肠和冷酷无情,以及精神病院中病人对传统和体制的反抗。它对压抑人性的现代工业化社会的重重一击,是美国70年代社会电影的代表作。影片描写美国工业化社会对人性病态的压抑,着重反映了一种在现代化管理的社会中,人们被紧紧束缚而动弹不得的恐怖景象。影片表面上是在叙述一个精神病院中所发生的悲剧故事,实则却展现了那种为了个性解放而孤军奋战的英雄,由于找不到正确的解放道路而最后为社会所吞噬的悲惨命运,有着浓重的悲剧色彩。精神病院实际上是美国病态压抑的工业化社会的缩影。它象征着“囚笼”,任何与社会意志相违背的人都会被认为是“精神病”而打入囚笼。个性被受到束缚,而文明现代社会高呼所谓的“以人为本”,“民主法治”仅仅又是文字游戏,根本是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精神病院亦是一个小社会,而精神病人则是“人民”,护士和工作人员就是统治者,医院的规则就是教条,就是宪法,不允许任何人违背。――(来源于网络收集,作者不详)

按我的想法来说,如果脱离了那个特殊的历史背景(美国70年代工业化的社会),那么本片的思想内涵远没有达到如此高度。我没有出生在那个年代,也没有生长在那样的社会下,无法感受当时条件下影片带给我的触动。我是今天(2009年)才看到这部电影,难免会用现在这个时代的眼光来看待。也许是受到社会主义教育的毒害太深的缘故,也或许是因为时代的变迁,看待事情眼光的变化,所以看完影片后,虽然觉得护士长的某些行为有些过激,但还不至于达到那种口诛笔伐的程度,麦克默菲虽然为自由、为个性解放而反抗,但他的品质也没有那么高尚,有时甚至觉得他是在“自作自受”。

以上的那些看法,纯属是我用现在的眼光观看此片时的心理感受。关于此片的详细解读在网上已经太多的影评资料可供参考,但是我在看了那些影评后,心里好像有些话不吐不快。当然,以下的这些看法,只是个人的见解,也许与那些主流的影评背道而驰,但却是我真实的想法,权当是“鸡蛋里挑骨头”或者说是一种另类的解析,聊以忘忧吧!

首先需要申明的是,我的这些看法是脱离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仅就影片的隐喻和讽刺而写的,不过,有些方面即使在那样的背景下,也说的过去。

影片把精神病院喻为现实社会的牢笼,精神病人喻为普通社会民众,医生、护士以及警卫喻为国家的统治者或者说是维持国家机器运转的人,把麦克默菲喻为为追求个性解放而抗争的人,把医院里的各种规矩和管理手段视为对民众的专制,其目的就是为了压制个人的自由和个性的解放……

以我的想法来说,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自由和个性都是相对的。医院里的那些规章制度,其目的并非是单纯的为了压制个人自由而设立的,至少它在一定程度上将这些危险的人(尽管他们看上去并非全部是精神病人,但这是为了故事剧情的需要,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仍然是危险的)隔离开,恰恰是为了保护大多数人的安全。既然是相对危险的人,适当运用一些强制性的管理手段,也无可厚非。当然了,如果手段太过激烈(如片中对麦克默菲进行电击治疗和额叶切除手术),肯定是极力反对的。但像片中前面的那些手段,我个人感觉医院并不是那么专制的。

有人曾说,在片中那些精神病人的确定只是依靠医生的判断,缺乏人性,是专制,是没有资格的。我不禁想问,不靠医生的判断,要靠什么?又有谁有资格来判定?在我们现实的社会中,精神病的判定不也是人为来做的么?那些精神病的标准不也是人为制定的吗?我们现在大多数精神病不也是靠医生的判断吗?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要想稳定、有序,必然会有一套相关的制度来维持它的正常运转,要不然,这个世界岂不是早就乱了套了。

片中提到,麦克默菲曾向护士长提出放低喇叭声的要求,但遭到了拒绝。老实说,这个片段由于音效的原因,我还无法确认,那喇叭的音量是否真的如麦克默菲说的那样,有些过大。不过,我们也无法排除是他故意提出这样要求的可能性。毕竟,不同的音量对不同的人来说接受的限度是不同的,有些觉得50分贝的音量已经无法忍受,有些人则觉得这样的音量还有些小了,所以,护士长拒绝他的这个要求是否不合理,我们真的无法准确判断。

那个所谓的“民主”投票决定是否转播棒球比赛,说是护士长设得的圈套并不为过,但是从一个管理者的角度来说,这些的做法也可以理解。这就像我们上学或上班的时候,碰到世界杯、奥运会,我们能向老师或公司老板要求更改作息时间,以便观看比赛吗?即使有一大半的人同意,难道说我们就应该牺牲那小部分人的利益来满足大部分人的利益,凭什么呢?如果晚上转播比赛,他们的吵闹声是不是会影响其他人呢?这样的做法对那些不喜欢比赛的人来说,是不是也有些不合情理呢?不太人性化呢?

影片中麦克默菲带着一群人外出偷船游海,最后一个不少,平安归来。这是不是实在有些扯淡,这是为了突出主题而刻意设置的情节。在现实在生活,这样情况可能会发生吗?姑且不论他们能否偷得到车,从医院里逃出来,就是他们一群“疯子”出来,难道就没有一个人想逃跑的(尽管有些人是自愿进入精神病院的,但也有些人是罪犯,也有些人并不是愿意呆在那里的),一群精神病人在海上游船、玩鱼钩、钓鱼竟然一点意外事件也没有发生(当然了,不发生意外也很可能的,不过,我想发生意外事件的机率绝对要大得多);如果他们这样的行为,一切无恙的话,真不知道现实中还有设立精神病医院的必要性吗?反正偷偷出去玩了一圈回来,没有伤人也没有害己,更没有什么大的危险,还要医院干吗,直接让他们出去玩得了。

还有护士长将病人的香烟管制起来,我觉得我是赞同她的做法的。麦克默菲公开赌博,说好听了是为了给医院时制造点生机出来,说句不好听的,他就是为了自己找乐子。如果他真的那么高尚,为什么赢了别人的不再赌局结束后还给别人,那些输了的人从护士长那里拿到烟再输给麦克默菲,岂不是全为他人作嫁衣。如果默菲真是为病人着想的话,那么他就会认同护士长说的话,如果他不赌或者赌后将香烟还给别人,那么护士长自然会将香烟发到他们手上,反正护士长又不抽烟,也不会无聊的用这些烟去谋私利。

至于麦克默菲,由始至终我都不觉得他的品质高尚,他的所作所为在我看来多数时候就是为了自己。他为逃避强制劳动(这点影片好像并没有交待很清楚,不过不管怎么样,他都是在装病)而逃到精神病院,首先他的动机就不纯,他是为了逃避自己的责任。进入医院,医生也曾质疑他的动机,但是他依然装病。不得已,医生决定留院观察。第二次,医生判断他没病,但是依然没病装病,能走不走,继续留在医院。等到第三次,几位医生的不同意见和护士长的看法将他留下来,这时的他反而有些愤慨,让我觉得他愤慨的实在没有理由。谁让他能走的时候不走,等闯出祸来了,就想一走了之,如此作为岂不是小人行径。

他在医院里的那些行为,要求降低音量、公开赌博、要求转播棒球比赛、打赌玩游戏、带人打篮球、偷船出海等等,说好听些是为了给医院带来生机,是在为其他人着想;说难听的就是因为他觉得无聊、郁闷,为了找点乐子,不得不找其他人一起来玩。如此一来,从客观的效果看,他的行为的确影响了其他的人,也让周围的人有了表达自己思想的愿望。但我觉得,他的主观目的却不是如此。

后来他决定逃走的时候,从外面找来了两个女性朋友举行了一场送别晚会,还带来香烟和酒水,结果把医院闹得天翻地覆,也不知道他考虑过没有别人的身体是否能承受酒精的刺激,他甚至还把他的一位女性朋友跟一位病人比利来了一场欢爱,其他病人也恶作剧般的跟着起哄。让我觉得他的行为实在有些荒唐。试想一下,假如你负责管理一个公司,乘你不注意的时候,有人把公司给搞得乱七八槽,不像样子,你会是个什么样的感受?还貌似很高尚的帮助朋友解决生理需求,如此荒唐的行为,作为一个正常的管理者,无法忍受简直太正常了。

由于这样一场的送别晚会,麦克默菲自己也喝得酩酊大醉,再加上比利的离别欢爱,结果把自己逃走的时机完全浪费掉,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就知道肯定是走不掉了的。尽管已经知道剧情,但是以这样一种“完全可以逃走,却自己机会浪费”的方式出现,让我对后面的以他悲惨结局来突显影片主题的意图大大弱化。同时,由于他荒唐行径,导致了比利给护士长抓住口实,将他逼得自杀,虽然护士长的做法有些卑鄙,但罪魁祸手却是麦克默菲。他还很冲动的上前企图掐死护士长,不知道他有没有考虑到比利自杀的真正诱因是什么?我觉得他应该为比利的死负上很大的责任。

在这样极端恶劣的行为刺激下,医院终于采取了最严酷的手段,割掉了麦克默菲的一部分额叶,变成了一个真正的白痴。“酋长”不忍心他受苦,用枕头闷死了他。对于他这样的下场,老实说,尽管我觉得医院的做法有些极端,太惨无人道,但是我觉得这恶果却是麦克默菲自己造成的,虽然凄惨,但是却不能让我太多的去同情他。我不反对他为自由,为个性解放而抗争,但是需要把握一个度,“兔子急了还咬人了”,何况本身就是负责监管他们的医院。所以有时觉得他是“自作孽,不可活”!呵呵……有点消极了。

不得不说,影片的结尾部分安排得很巧妙,医院对麦克默菲实施了惨无人道手术,麦克默菲也因此而丧命。在这样的结局下,使得我们对默菲的形象一下子就高大起来,对于前面的所做所为也给出极为正面的评价,而代表护士长一方的医院由于手术的原因,以前的相对正面的形象也就变得是别有用心,极其负面。

这种情况,很像我国前些年的那些模范榜样。因为一次事件殉职或丧命,铺天盖地的赞扬声随之而来,追溯起来,这个英雄人物的祖宗18代好像都是很纯洁无瑕的,都是大公无私的。当然了,我们也不能否认情况确实存在,但真的每个英雄人物都是那么完美吗?不尽然吧?而那些因为一次的偶然事件而东窗事发的富商巨贾、政府高官们,更是被口诛笔伐,他们以前的所作所为也被看成了别有用心的做法。(如一些不法商人富起来后,热心慈善,捐款捐物,以至于我们都把它当作了为谋名谋利故意施为,还有一些政府高官,前期的时候很是清正廉明,结果一不小心栽了跟头,以前的那些政绩也变成了为谋上位而故意做给上级看的。虽然这些情况很多确实是如此,但绝不是个个都是。)

笔者最欣赏的还是那个“酋长”,给人一种“大智若愚”的感觉。相信绝大多数人都很赞同他将麦克默菲捂死的做法。最后,他举起沉重的水泥墩狠狠地砸破了铁栏,向着丛林深处逃去。“酋长”的出逃似乎也意味着默菲渴望自由,追求解放的精神得以传承,他的出逃,给人类带来了新的希望,同时也给影片划上一个最完美的句号。

以上所写的这些,是我在观影过程中的真实感受,我并没有体会出像很多影评人写的那样很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讽刺意味。

也许很多人看了我的这篇感想后,禁不住的想骂人,也会有人觉得我的这篇感想脱离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实际上就像是无根之水,无本之木,这样的解读毫无意义。不过,本人是本着记下自己真实感受的想法才写的,并不想违心的去颂扬它的伟大。

亦孤 /文 07/17/2009

 3 ) “我们不需要自由”

电影中墨菲与"疯子们"的角色是相对的。 一

疯子们并没有病,他们选择留下而非离开是出于对社会的恐惧,对自我的恐惧。

他们有什么病。既找不到自我也获得不了认可,让他们在人群中显得"非常态",他们是不同的人,他们是疯子:那个无法跟妻子继续生活产生矛盾的中年人、被"母爱"压制而口吃的年轻人…疯人院是他们最后逃向的避风港,庇护所有不同的人,他们在这里显得彼此相同——都有问题、需要被照顾被治疗,他们彼此认同——这里是他们的归属,这里很安全。

他们为什么获得不了认同感?为什么害怕去博得认同?也害怕去寻找自由?电影中比较容易解释的是口吃的比利。她母亲用她自己的权威凌驾于比利个人成长之上。母亲,在比利成长中,成为唯一的意义(比利应该也是母亲的唯一)。但当人自然成长,比利的自我萌发出来时,这样自我的需求便和业已存在的认同基础产生矛盾:他爱上了一个女孩,爱这个女孩的自由便冲击了母亲的权威,因而"有罪"。比利他不敢也无法抛弃母亲所给以他的爱(价值/意义认同),他去追求自由的爱便意味着放弃既有身份的认可,转向一种未知的不安全的状态。当在圣诞夜背叛母亲完成自我的成人礼后,他也完全冲破了母亲的权威。后来瑞秋"善意"提醒他,让他记起母亲。但他再也不能回归到原来的位置,即使他恢复口吃,(他明白)也再也不能获得母亲完整的爱。于是他陷入自我认同的失控状态——他无处可逃,彻底的绝望,最后自杀。

他们大多数并不能获得自由,我并不知道电影是否是有隐喻:只有酋长能搬起大理石台,只有酋长有力量追求自由,只有酋长知道面对的自由是什么,他不再害怕自由,他不会像自己父亲那样被愚弄。其他人恐惧自由,他们需要的是身份的认同,正常的认同,这对他们是难的。墨菲给予的是冲破恐惧奔向自由的勇气,却没有指出走出恐惧,改变绝境的方法。墨菲改变不了他们。

电影看完,我心中有种挥之不去的沉闷。不是沉重,是胸闷。自由是灵性美好的,而我们的的确确不自由。但我们是绝望的,因为我们本性有自由的需求,但向世界寻求自由和意义都会变成虚无,于是我们拼命寻找自我价值的归属与相互认同,来逃避我们对于自由的不安与恐惧,放弃我们自身本真的巨大差异,放弃个体独立存在的信仰,我们追求的不过是社会认同下承认的意义。此时我们真的还自由么,还去追自由么。

人无法独自存活,尤其在现代。 二

墨菲,代表了追求自由的本性与需求,而不是自由。

墨菲是什么人。他若在我们身边,一定是我们无法认同的人:他是闹事者,扰乱社会秩序;他是惯犯,触犯法律;他是反叛,一定会不断惹事。他的自由是不顾及法律,随性生活。

这不是我们想要的自由。

我们真能通过反抗环境找到自由么。我喜欢那个镜头,墨菲紧紧掐住瑞秋的脖子,快要掐死她。掐死瑞秋真的有用么?

我们改变不了环境,也放弃不了自己的身份。

墨菲不要他的身份。便得不到我们的认同。对社会来说,对于我们来说,他是垃圾,无所裨益。

墨菲死了。不死也会被关在监狱或其他。他本性追求自由,但他的肉体依旧受困。 三

站在人群中,人害怕与众不同。

离开众人时,人害怕面对自我。

我们可以不断用社会的尺度去创造自己的价值,获得认可、名誉、财富。告诉自己达到目标便是幸福,不必纠结内心的渴求。

我们也可以完全彻底地追求自我,离开社会出走。像真正的、天才的诗人、画家、音乐家,他们不媚俗,他们是疯子。

大多数们既恐惧不自由,也恐惧不被认同。

当我们消除/反抗内心的恐惧,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弗洛姆也没有给予一个避免我们逃避自由的方法,即使书中有一个相对存在的自由人概念。

人无法跟社会亦步亦趋地完全认同。这使我想到别处,或许一种对个体存在的绝对信仰能够拯救我们自身。

———————————————

2022年续

这些年又读了些中国经典哲学,有了些新的看法。

人其实本身是可以和自然“天人合一”、自给自足的。

在自然中,我们天然是自由自在的。

只不过现在,我们进入了高度的城市化,远离了自然,为寻求物质交换,变得压抑和不安。

所有的规则,反人性都是可以被打破,我们始终有放自己一条生路的选择。

就像莫菲那样,这样的结局,是光明的,现实的。

森林教育,自然教育,是我们的出路。

在城市中,要学会金融和交换,要懂得“庖丁解牛”。

我们有能力自我教育,没有自由,也能获得身心的自在。

同学,

老伙计

学会给自己找乐子,

张弛有度,

活得开心点儿,

莫贪心。

 4 ) 疯人院:秩序与自由之间的博弈

看完电影的结局,我非常震撼和感动。但仔细考察这部电影的环境和演进,我认为是这并不是一部完全歌颂革命和自由的电影,虽然它包含着反抗精神和自由精神的因素。
  
疯人院是精神病人的聚居地。男主角麦克默菲进入疯人院之前,这里秩序井然,医生和看护们与病人互道早安,按时娱乐,服药,开会和自由活动,偶尔还组织出门游玩。病房里经常播放着悠扬的轻音乐,护士长瑞秋虽然并不友善,但足够专业。从表面上看,这里是精神病人的庇护所,但它外表的温情脉脉有一个严酷的基础:所有病人都必须严格遵照既定的规则生活,不得反抗或怀疑医护人员的意志,否则就会受到电击甚至切除额叶的“治疗”(惩罚)。
  
麦克默菲的到来打乱了这一切,他是启蒙者的化身。他开朗热情,天性无拘无束,对生活和人群有一种本能的热爱。最重要的是,他并不把周围的人当作真正的疯子,而把他们当成和自己一样的正常人,对他们有种兄弟般的感情,理所当然地认为他们应当和他一样享受人生。“你们和那些街上的混蛋没什么不同”——这就是麦克默菲对同伴的态度。因此,他和缄默耳聋的酋长说话,教他打篮球,教大家玩牌赌钱,甚至略施小计,把他们带领出去进行了一次海上钓鱼。
  
于是我们看到,“疯人”们的自我意识开始逐渐苏醒了,疯人院逐渐出现了生机。最明显的表征是,他们开始表达自己的意见,开始“提问”了。我们看到,最初一次会议的讨论环节,几乎是护士长的独角戏,病人一律沉默,麻木不仁。但后来,他们开始思考自己的生活并提出各种问题,一次比一次热烈。“比利不想谈论的问题,为什么要逼他回答?”“为什么宿舍在白天和周末要锁起来?”“为什么我不能得到我的香烟”
  
为了看棒球大赛而进行的两次投票已经体现了这种苏醒:第一次,麦克只得到了犹犹豫豫的三票,第二次却是全票——民众的民主素质是在民主实践中提高的。当然,护士张瑞秋压制了这种病人们妄想主宰自己部分生活的行为,虽然两次投票都是她这个实际上的独裁者首先提议的,但显然——独裁是不可能改变的,民主不是目的,只是手段。
  
引起香烟争端的第三次会议达到了一个高潮:“你们有什么权利把我们的香烟扣留在你们桌上,只当你们心情好的时候才发一包?”要注意契奇维克歇斯底里时的一句台词:“我不要他的香烟!我也不要他的、他的、他的、他的、他的、他的……香烟!我甚至不要你(指麦克)的香烟!我要我的香烟!我的、我的、我的!”
  
这里强调“我的”,其实在强调一种天然的合法性,强调人的自然权利,也即“天赋人权”的觉醒。
  
在这一次香烟争端之后,一直沉默的酋长开口说话了。作为疯人院里一个真正健康的正常人,酋长代表的是社会中真正的清醒者和理性者,对环境具有理性的洞察,因而选择了装聋卖傻,默默地过着自己的生活。他不认为自己具有反抗或逃走的能力,但他的沉默并非出于麻木,而是代表拒绝:拒绝与权力或体制发生关系。而麦克也看出了这种洞察,所以他力邀酋长一起逃跑,“只有我们两个”。
  
然而,麦克的计划失败了。他的计划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他一直在独善其身和成为领袖这两者之间徘徊。理性告诉麦克,他不可能成为这样的领袖,但他不由自主地完成了对病人们的“启蒙”之后,潜意识里又无法完全抛弃他的同伴(他们弱于他)。因此,他一次又一次地错失逃跑的良机,并且被比利——这个享用了麦克的友谊和女人的年轻人——出卖。
  
让麦克致命的行动,并非是他的最后一次“Party”,也不是他“诱使”比利与女伴发生了性关系——类似的麻烦他已经惹过很多次了——而是他对护士长瑞秋的攻击。这时候,强权者暴露出了其容忍的底线:一切想要威胁其存在的人,必然会受到最不公正的、最严酷无情的报复。
  
比利遭胁迫自杀的悲剧发生以后,护士长说了一句话:“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回到日常秩序。”于是,疯人院里,“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病人们照常打牌、赌钱、吃药,偶尔谈起麦克。风波过后,英雄对于民众,已经成为过去式和茶余饭后的谈资。只有酋长,还在苦苦等待麦克的归来。然而,他等来的却是一个被施加脑部额叶手术的、没有灵魂的麦克。麦克的精神被杀死了,麦克也就随之死亡了。
  
这时,酋长身上的力量复苏了,“我感觉自己像山一样强壮”。他用枕头闷死了被“改造”过的麦克,独自一人,举起了那个麦克不曾举起的水箱,重重地砸向疯人院的玻璃窗。他高大修长的身影在晨曦的微光之中,在灰蒙蒙的天空下的荒原上大步向前,渐行渐远。
  
当强大的极权已然稳固之后,历史就形成一种难以抗拒的惯性,如同疯人院那张“精心研制”的作息表一样,这就是秩序的力量。在疯人院里,秩序给予病人们保护,同时也造成他们被彻底剥夺自由的现实。民众是具有疾患的。他们热爱英雄,但同时软弱无力、畏惧强权、只重视自己的利益、无原则可言。而且,正如李普曼说,民众是需要被统治的——“我确实知道,对同居于一国或一地的人群来说,最大的必需品莫过于被统治,如有可能便实行自治;如蒙天赐,就受廉明政府的统治,但无论如何,非被统治不可。”当自由与秩序(权力)进行博弈的时候,其实是“利益”站在天平的两端。而权力掌握着所有的资源,自由手里则空空如也,高下立判。因此,疯人院依然存在,而且还将存在漫长的时光。然而酋长毕竟代表着一种希望,一种实现理想的希望,尽管模糊,尽管在寥廓的原野上,他白色的身影只是沧海一粟。

 5 ) 飞跃高墙(疯人院细节及隐喻解析)

我记得村上有说过:“假如这里有坚固的高墙和撞墙破碎的鸡蛋,我总是站在鸡蛋一边”而飞跃疯人院则是这样一部讨论高墙和鸡蛋问题的作品。 在这里我们不妨把疯人院隐喻成我们身处的社会,医院里的护士无疑就是社会制度的维护者,而身处其中的病人就是我们。在这样一间医院里,病人每天都要接受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一系列的活动,这些活动都是医院精心安排好的规则与制度。而病人则貌似乐于接受这种安排,秩序井然的每天吃药,接受心理辅导。所有的一切看起来是多那么的像文明世界,显得如此的和谐,和谐到我们都不愿意相信这是一间精神病院。 而和谐的表象随着一个叫McMurphy的人的出现被打破了,McMurphy挑战护士长的权威,申请看棒球比赛,翻过高墙带领一群精神病人去钓鱼,在精神病院里开狂欢派对……这些行为使得病人与医院间的冲突变得越发激烈,但是我们却从病人的眼睛里看到了一些东西,他们的眼睛不再空洞无神,他们不再精神恍惚,而是前所未有的快乐和满足感。 这就让我们不得不怀疑那些所谓了为了病人着想的所有规制与制度。制度本是制定为了让人生活的更加幸福的,而在这里制度变成了高墙,扼杀了病人的自由和生活,杀死了他们的精神,我想制度这堵高墙才是他们成为精神病人的真正凶手。反观我们的现实生活,我们也不正是处在一个若大的精神病院中,在各种规则和制度之下机械的重复着每天行色匆匆的生活,以致于这种重复的最后,我们自己都无法在人群中分辨出自己,我们最终丢失掉了自己,更谈何理想和生活。在高墙下我们迷失了我们自己,本应该保护我们的制度,却将我们杀死了,杀死了我们的灵魂。 McMurphy的出现无疑又是一颗撞向高墙的鸡蛋,当制度受到威胁的时候,它假仁假义高尚圣洁的面具终于摘下了,他露出了狰狞的面目,切除了McMurphy的脑白质。将反抗者变成了真正的疯子。McMurphy虽然最终还是失败了,但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我至少试过了。” 电影中的饮水台隐喻着打破制度的能力,McMurphy最终没有举起“不可能”举起的饮水台就隐喻着他最后的失败,但是他的失败不是没有意义的。没有McMurphy的勇气和反抗精神的召唤,即使chief有着打破制度的能力,他也只会一直保持沉默下去,因为chief的觉悟仅限于保护好自己,相对于McMurphy他有能力却没有勇气,而要打破制度两项缺一不可。 最终制度被打破了,病院的高墙被狠狠地砸碎,动人的音乐响起,chief在自由的空气和草原上奔跑。 看到这里我却有一丝的担忧,chief打破了医院的高墙,却进入了更大更高的高墙之中。在这堵墙下,他可能再也没有机会碰到像McMurphy一样的反抗者,因为反抗制度的那些人最终都到了一个地方——疯人院 有讽刺意义的是 影片中出现了很多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熟悉的桥段 1.所谓民主——就比如投票决定改不改制度的桥段 投票决定 少数服从多数的决定方式 看上去多么民主,多么理智,多么文明的决定方式,在电影中却被狠狠的讽刺了。我们可以很明显的可以感受到病人们是多么渴望的去看一场比赛,而投票的结果却是事与愿违的,9:9差了一票。但问题出现了另外的9的病人甚至都没有知情和投票就被默认为反对。可见这种决定方式是多么的空洞,游戏规制是维护制度的人创造的,游戏规制是可以篡改的,所以这根本就不是一票的问题,而是这只是政治家的把戏,只是一种形式,只是让你们觉得这一切很公平,这个社会很民主,而结果,很抱歉,你决定不了。 以至于最后McMurphy的反抗方式是让人哭笑不得的,他和他的病友,一起看了一场没有画面没有声音的比赛,但有的是欢呼声,但就是这欢呼的声音不久够了吗,你能阻止我去看一场比赛,但是你永远无法阻止我们为之欢呼。 2.所谓存在的意义——Cheswick开着他的船,眼神中流露出无比的骄傲和自信。这时候他真正的成为了一个人。因为他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有价值有人需要的人,这才应该是真正的治疗吧。 3.所谓工作——就像McMurphy问billy问什么不走的时候,billy犹豫了 ,那时候我们肯定在想面对爱情和自由这有什可以犹豫的 但是billy认为自己很忙有很多事情要做。看到这里我笑了,导演再一次调侃了身处这个社会的我们,我们就像是billy在日复一日的机械工作中忘了什么之于我们是重要的。我们再来看看billy有哪些事情忙活,吃药?心理治疗?难道我们在忙于的事业比billy的有价值? 4.所谓性——影片中,护士长说billy的性交是可耻的事情,这多么貌似我们所熟悉的伦理道德。当她义正言辞的审问billy“You mean,she dragged you in there by force?"而口齿不伶俐的billy回答的却无比精妙 他说 “She did Everybody did" 一语道破天机,性的渴望是每个人与生俱来,最原始的渴求。每个人都是被性dragged in by force,而这也是罪恶?如果说性是一种罪恶的话,那我们的存在都是罪恶。护士长维护的道德制度不正是束缚封建了我们至今的一种压抑性的伦理道德观念么?一种虚有其表,表面看似无比圣洁无比高尚的理念使得性的话题长期处在一种阴暗的角落,而越是这样,人们面对性问题的心理也越是扭曲。或许有一天我们能不再回避性的话题,选择去面对它的时候,人性才能多少找会一点。 我甚至暗自庆幸McMurphy来到的是精神病院,因为他反对病院体制的行为得到了几乎所有病人的认同。而到现实生活中,我们更会安于服从制度,而面对这样一个反社会反体制的疯子,我想更多的是孤立。按照这种说法,也许精神病人的认知水平更高于我们,至少在理解自己内心需求的方面。 更多的时候,面对杀人的高墙,我们选择随从,安于体制,当然有很多好处。但在日复一日的无休止重复的时间里,我们渐渐变得眼神空洞,机械的重复着我们的生活,渐渐忘了自己想去追求的东西,忘了内心的渴求,忘了面对自我。我们所信仰的教义 社会制度 宗教 无不限制着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理想 甚至基本的人性. 制度的创造是造福人类,而冷血的制度终不完美。即使像McMurphy一样被现实击碎,我们都义无反顾的站在鸡蛋一边。因为我们相信,终有一天,人性会按着自然的方向发展,而不受摧残和扼杀。

 6 ) 麦克墨菲为什么不逃走?

一除手铐就像个疯子一样狂吻了狱警的麦克显然对于疯人院这个安排还是感到相对满意的,他甚至打算在这里建立一种正常化的生活,包括教酋长打篮球,和一群疯子们玩扑克21点,直到他渴望用民主方式获得看棒球实况转播的愿望被专制粗暴地镇压了之后,麦克第一次萌生出了逃离疯人院的念头。

就像孩子不被允许做作业的时候听收音机于是开始和大人作对故意慢吞吞写字一样,麦克的初次觉醒显然更多的是一种孩子气的泄愤与不满,包括他扬言要举起笨重的洗手台砸碎玻璃的大力士出逃方案也注定是要失败的。他催头丧气地走出浴室,喃喃自语:At least I've tried。有多少次,当我们被不公正地对待,当我们视欺凌于无睹,当我们主张被拒绝,我们曾有过应有的质疑吗?我们曾有过费劲心力动员周边的人一起去争取去反抗吗?亦或是我们渐渐同化成为疯人院中沉默的大多数。

事实上,逃离疯人院并不难,为了证明这一点,麦克轻而易举地翻过铁丝网跳了出去,不过这个时候的他还只是那个没有被允许听收音机的小孩子,他的第一次也是唯一成功的escape只是为了带着这群只会在疯人院里发发牢骚YY一下出逃的疯子们出去见见世面。他就像个组织春游的老师一样跟自己的学生们享受了一次美妙的出海钓鱼,再满足地回到那个没有生气没有异议的模式化专制生活中。

然而和谐一旦被打破,就像平静的水面涟漪四起,连一贯胆小的比利也开始向母亲一般严厉的护士发出结巴的质疑,在麦克的带动下,精神病反抗联盟初见雏形,并有愈演愈烈之势,是该给不安定份子一些苦头的时候了。

野蛮的脑部电击固然痛苦,但没有什么比得知自己的自由是掌握在护士长那个变态女人手里更让人绝望的事情了,另一个可笑的事实是:想出去的出不去,却一些随时可以离开的病患,放着自由好日子不过偏要在疯人院做一头驯良的草泥马,这一切加速了麦克的觉醒,使他终于明白,必须逃离疯人院!

大好机会终于来了,被色诱哄骗的守卫把自己关在监护室里,因为砸了工作苦闷得酩酊大醉,而精神病患们在医院里喝着红酒跳起了舞蹈,铁丝网被移除,窗户门大开,麦克用调侃的口气说:It an't take very long,you know what I mean。他是指比利的成人仪式不会太长,对这样一个害羞又胆小的男孩,麦克有如长兄一般慷慨地把自己的女人赠与他一晚,可没想到这仪式漫长得让麦克错过了最好的出逃机会。他自己竟然等着等着趴在地上睡着了。与其一厢情愿地责怪比利的误事,不妨注意导演此时安排的长达数十秒的近焦特写。画面久久停留在麦克酒后疲惫黯淡的脸上,他懒散的耷拉这眼皮,如果不是他眉间一次敏捷的跃动和嘴角扬起的一丝不为人知的微笑,你只会当他是快要睡着了。他在想什么呢?他自语着“等他到了加拿大.....”那停顿之后是什么呢?他是在规划出逃后的生活吗?他在那一刻究竟是留恋起疯人院虚假的安稳还是在担忧出逃后不可知的生活艰辛?当现实逼迫我们不得不改变的时候,又有多少人是义无反顾地接受挑战而没有丝毫犹疑的呢?

天亮了,放纵过去,一切又回归专制。看到比利从自信到怯弱到绝望与恐惧,麦克再一次找回了头脑:他可是要逃出去的人啊!于是,他不顾一切地去开铁网的锁,这就跟已然战败的勇士还要用没有弹药的空枪去做最后的一搏,而他的面前是代表权利象征的粗暴守卫,他让步了,就在他慢慢放回钥匙的一刹那,比利的自杀打破僵局,赋予了他最后一次绝佳出逃良机。守卫不得不跑去处理紧急状况,女人们在窗外呼唤他,而他只犹豫了片刻便坚定地向自由说了诀别。

不管这个世界多么可怕,多么无理,多么令人失望,支撑我们继续生活下去的动力是因为这里有仍然那么多我们爱的人,构成了我们生命的意义。疯人院里未尝没有人间的真情,然而,在这样一个懦弱到只会服从的苍白空间里,曾经构筑的感情,曾经有过的抗争,终究会慢慢淡去,就像结尾处,四个看似正常的疯子又凑在一起若无其事地玩起了扑克,桌面上的一点黯淡的血迹尚未完全褪去,人们已然忘记了曾经发生过的一切,麦克是逃走了还是在楼上,已经没有人关心了,因为,我们安于现状的天性最终会让我们放弃一切质疑与改变的念想,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感谢肯·克西最后让酋长跑了出去,他稳若泰山的强健背影,让我感受到了一丝苍劲的鼓舞。

 短评

片末切除额叶手术和禁闭岛相似 尼科尔森的演出像是史楚锡流浪记中那位 酋长的存在 又有些类似绿里奇迹 但总体还是最接近肖申克救赎的原型——七十年代风浓郁 船上一段是为上扬气氛的最高潮 众疯人都是很有爱的小朋友 奇迹最终可以催生 反派除护士长外渲染不足 其实护士长是无耻之徒里的传奇毒贩奶奶!

5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不自由毋宁死。

8分钟前
  • Ridden
  • 力荐

谁是疯子?谁又是正常人?没有答案。

10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推荐

上大学时候看的,几乎是我从理想主义变为现实主义者的转折点."现实是沥青水泥马路,想在上面睬一个脚印,比登天还难".

12分钟前
  • Zuschauerin
  • 力荐

同时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剧本的电影,影史只有三部,另外两部是《一夜风流》和《沉默的羔羊》。

15分钟前
  • 朝暮雪
  • 力荐

无论是现在还是在将来,疯人院和护士长化妆成各种形状潜伏在我们周围,飞越疯人院就永远有意义

18分钟前
  • 城南草木生
  • 力荐

(8/10)很久以前就在CCTV看到国内有个相似案件,某个官员把上访者说成是精神病就把他送进精神病院……

22分钟前
  • [己注销]
  • 推荐

这个世界上,一切都被预先谅解了,一切也就被卑鄙的许可了。---昆德拉

27分钟前
  • 夏小昭
  • 力荐

哲学家只说不做,人权卫士有心无力,普通人像傻瓜一样只知道看热闹。未觉醒的力量需要人去唤醒。那个人就是“飞过杜鹃巢的人”。他牺牲了,唤醒了原力。大众的愚蠢已经不止一次被吐槽了。电影结局的美好,和当下现实的残酷,即使过了40年都未曾改变,要不然也不会有《鸟人》。你永远都飞不出疯人院。

28分钟前
  • 我不是
  • 力荐

高能神结尾,酋长举起盥洗台时莫名的感动…身虽死,但信念犹存!唤起大家对自由的向往才是最重要的,尼克尔森把这个虽不安分守己但是心地善良的角色演活了…口吃小哥那段真想掐死护士长,孩子发型多in啊!每位卡司的表现都很精彩,比精神病还精神病,特别是那位翻飞的大爷,您的舞步好喜感啊…

33分钟前
  • 20个小明≯
  • 推荐

不可能飞越的,社会就是一个巨大的疯人院

38分钟前
  • 扭腰客
  • 力荐

谁是疯子?不试试,怎么知道呢?

40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推荐

“至少我试过了” ★★★★

42分钟前
  • Q。
  • 推荐

为什么我联想到在7中的日子

44分钟前
  • 杜扬Seatory
  • 推荐

R.P.McMurphy对体制的挑战以脑叶被切除告终,他对自由的追求失败了吗?他所有的尝试都改变了——哪怕一丁点——“疯子们”的生活环境和心灵禁锢。关于受到争议的死亡,则是酋长对完整人格的高度尊重,代表另一个层面的自由。

49分钟前
  • 锡罐头
  • 力荐

疯子如此可爱,正常人如此可恶

53分钟前
  • 老鸡|扶立
  • 力荐

最后实在看不过去了。无法忍受赤裸裸的残酷……

56分钟前
  • littletwo
  • 力荐

它拍出来就是为了被过度诠释的。

59分钟前
  • 小米=qdmimi
  • 推荐

与其说麦克是逃离者不如说他是反叛者,虽然两次三番想要逃离疯人院的主角都是他,但他的同理心和理想主义也将他困在了疯人院里。除了逃跑他更想反抗,也想要摇醒那些并不愿清醒的人们。所以唯一真正的逃离者是酋长,从一开始他就知道自己不属于这里,也并不为疯人院里任何一种价值观所裹挟,他从来都是个局外人。但同这里自欺欺人的某些病人一样,他也对外面的世界感到无所适从。然而麦克的勇敢无畏以及他对生活的热情点燃了酋长心中的希望,也成全了这次真正意义上的逃离。

1小时前
  • 精神废墟
  • 力荐

一部不看到最后一刻不会明白全剧情的影片,看我很压抑,在主角掐护士那一段的时候,我都是咬着牙看完的。仿佛我也在使劲一样!主角的女朋友真的很不错。疯子和天才中间就只差一步,疯子很容易满足。他们都是受过精神刺激的人,有很大的心灵创伤。最后一段真是让我泪目,印第安人替主角逃了出去。

1小时前
  • 热心网友方先生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