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雨

剧情片新加坡2019

主演:杨雁雁,许家乐,李铭顺,杨世彬

导演:陈哲艺

 剧照

热带雨 剧照 NO.1热带雨 剧照 NO.2热带雨 剧照 NO.3热带雨 剧照 NO.4热带雨 剧照 NO.5热带雨 剧照 NO.6热带雨 剧照 NO.13热带雨 剧照 NO.14热带雨 剧照 NO.15热带雨 剧照 NO.16热带雨 剧照 NO.17热带雨 剧照 NO.18热带雨 剧照 NO.19热带雨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4 04:09

详细剧情

  从马来西亚移居新加坡的阿玲在一间高中担任中文老师。她的家庭生活让她倍感沮丧:公公因为瘫痪无法说话,丈夫对她也日趋冷淡。夫妻二人多年来一直尝试怀孕,但情况一直没有得到好转,丈夫的不闻不问更让她感到孤独。伟伦是阿玲的一位学生,他通过中文课对老师产生了某种不可名状的情愫,两人的关系随着阿玲给伟伦的课外辅导产生了变化……

 长篇影评

 1 ) 一个女人的中年危机和禁忌之恋——一条专访导演陈哲艺

《热带雨》是今年10月平遥电影节的爆款,获最佳影片、最佳女演员、迷影选择荣誉等大奖。

电影讲述的是一位近40岁女人的中年危机,阿玲结婚数年无法生育,丈夫对家庭的态度越来越冷漠,她的教师事业发展也不顺利,和自己的学生产生了一段暧昧感情。

本片在平遥上映的时候,观众爆满, 把台阶占满,没有人提前退场。

评委会认为这部新加坡电影“精炼地展现了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与情感悸动,具有穿越地域限制和文化隔阂的魅力。”

《热带雨》的导演陈哲艺今年35岁,这是他的第二部长片作品。

6年前他凭处女作《爸妈不在家》横空出世,在金马奖上打败同台竞争的王家卫、蔡明亮、贾樟柯、杜琪峰,包揽最佳剧情片、最佳原著剧本、最佳新导演等大奖。

此外,此片还获得了戛纳电影节金摄影机奖,2013年,美国《综艺》杂志将他评为“年度全球最值得关注的10位导演”之一。

陈哲艺

他被誉为华语影坛的第二个李安,处女作之后,他并没有趁热打铁推出新作,而是蛰伏了6年,安心当家庭煮夫,在柴米油盐间积蓄创作的能量。

陈哲艺与妻儿及《热带雨》剧组在今年9月多伦多国际电影节上,图片来源:《热带雨》官方Instagram

我们专访了陈哲艺,他独自一人来到中国大陆,采访的时间地点等琐碎事务都亲自沟通,“电影其实拍的就是人,我希望永远非常简单、非常谦卑地过生活,以最卑微的、人的角度去看人。”

《热带雨》:中年危机和禁忌之恋

自述 陈哲艺 编辑 倪蒹葭

《热带雨》剧照

2013年11月,一部新加坡电影,爆冷拿下了第50届金马奖的最佳剧情片。同时入围的有蔡明亮的《郊游》、王家卫的《一代宗师》,还有贾樟柯和杜琪峰,这四位名导都拿出了他们几年来最巅峰的作品。

当年的评委会主席李安透露,喜欢《爸妈不在家》的评委最多,没有一个人不喜欢这个片子,有一组人极端喜欢。

《爸妈不在家》以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为背景,讲一个新加坡中产家庭的小孩,爸妈忙于应对生活无暇关注他,他和来自菲律宾的家佣产生越来越深厚的感情,后来,家佣似乎代替了母亲的角色。

《爸妈不在家》剧照剧本是原创的,陈哲艺写了两年。电影获奖那一年他才29岁,并不觉得自己是一鸣惊人,“这部长片之前,其实我已经拍了十年电影了!”

新加坡是一个电影小国,一年只产出10-15部电影,其中大部分还是喜剧片或类型片。《爸妈不在家》当年在新加坡的票房位列年度第三。这之后,资金和电影项目开始不断向陈哲艺涌来,他不止一次地聊起:“我不要再自己写剧本了,太痛苦了,消耗太大了,接下来我可能会跟别人合作剧本,或导演一些已经写好的故事。”

然而人们等他的第二部长片问世,一等就等了六年。这一次《热带雨》的剧本还是原创,他写了足足三年。他发现,自己“没有办法拍一部不个人的电影”,“有人说我的作品看起来非常地赤裸,因为我真的把自己一些情感掏心掏肺地交出来,所以每次完成一个作品,其实是很痛的。”

他特别擅长拍女人戏,“新浪潮之母”、著名导演阿涅斯·瓦尔达夸他“具有细腻的情感与过人的洞察力”。《爸妈不在家》里,最动人的两个角色就是妈妈和家里聘请的菲佣。

妈妈怀了二胎,工作又很忙碌,没有功夫多和自己的儿子相处。菲佣为了赚钱,把孩子留在家里,自己一个人出来打工。两个女人都是母亲,却都在自己孩子面前呈现出一种“缺席”的状态。“那个时候,我在探索母亲这个身份,对女性而言,有什么样的意义。”

演了他的女主角的杨雁雁说,他笔下的母亲,就是大家在马路上、公车上会看见的女人,“压力特别多,包袱特别大,但是脸上不怎么忧愁,就是一种默默的、很平淡的一种感觉。不管怎么样挤压,她还是没有爆发出来,他写出这种女人的力量。”

及至《热带雨》,他开始关注那些没有成为母亲的女性。她们到了一定的年龄,想要成家,想要小孩,却往往不能如愿,他对这些女人的处境“非常的着迷”,女性的自我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爸妈不在家》剧照,灵感源于陈哲艺的童年经历

其实陈哲艺非常年轻,出生于1984年,他说自己是非常典型的白羊座,很固执。因为是新加坡长大的孩子,从小表现得乖巧,但其实又非常叛逆,所以才会违背父母的意愿选择去念电影学校。

他从英国的电影学院毕业,定居伦敦12年,“虽然我电影技术是在西方学成的,但是我觉得自己的创作灵感是非常东方的。”他喜欢看家庭片,喜欢小津安二郎、是枝裕和,喜欢李安早期的作品,还有意大利电影大师费里尼。

《热带雨》中阿玲和她的公公、学生三个完全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似乎组成了一个家庭。

《爸妈不在家》和《热带雨》都是十分细腻的家庭题材。《热带雨》探讨了三个完全没有血缘关系的人,怎样构成了家人般的关系,家的边界在哪里?家人的意义是什么?

他接下来的计划,是要把一个英国小说改编成电影,也是一个家庭剧。“哪怕有一天我去拍科幻片,我觉得还是会讲到家,我的电影永远离不开家。只要是华人,我们永远是把家放在很重要的一个位置。”

以下是陈哲艺导演的自述:

我是新加坡导演陈哲艺,刚刚完成了我的第二部电影《热带雨》。电影的女主人公叫阿玲,她已经快40岁了,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压力。白天她工作繁忙,晚上回到家,还要照顾她偏瘫的公公,做饭、喂他吃饭、给他洗澡、换衣服、送他上床睡觉,然后再洗碗、收拾家里,周而复始。

她的先生早出晚归,很少在家。生活的重担基本都是阿玲一人承担。她几乎完全没有个人的时间,也没有社交生活。多年以来,她一直想要一个小孩,怀孕却总是不成功。她等于是被困住了,婚姻、家庭、职业发展都陆续陷入了危机。整个电影其实是以她的视角去讲的,这个女人怎么重新找寻自己的位置,走出困境。

《热带雨》剧照,女主角阿玲

我心目中的阿玲是一个比较传统的儒家女子,有一种母性的温柔的气质。片中有很多戏份讲她和丈夫为了要小孩,去进行医疗,做人工授孕。实际上,我和我太太结婚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也遇到了生育问题。我们不断地去看医生,其间压力非常大,结果反复无常。这些都是我个人的一手经历。

很多妇产科医生都告诉我,夫妇做人工授孕三年以上还不成功的话,基本上有一半都会面临离婚。因为一个婚姻里面,碰到太多挫败的时候,已经没有美好可言。也是在这个时候,我开始写《热带雨》的剧本,写一个想要小孩而不得的女性,她遭遇了什么样的痛楚和挑战。

很神奇的是,等我拍完这部电影,我和太太有了一个小孩,是一个男孩。就在片子完成全部剪辑的那一天,他出生了。我是一个不信神的人,但我一直觉得,电影可能是神迹的某种显示。

阿玲做身体检查我不知道为什么,一直对女性题材感兴趣。我这个人蛮敏感的,很多人看不出来的细节我都会注意到。比如女生剪了头发,很小的修剪,隔天别人通常都不大看得出来,我就能看得出来。

《热带雨》是我对女性的一种观察,但是它也是我通过自己和男性朋友,看到男性的缺陷。男人有时就是逃避,不去面对。

片中,阿玲和丈夫一直怀不上小孩,阿玲还想继续尝试,丈夫却不愿意行房,觉得像功课,想要逃避。人工授孕不成功,丈夫连医院都不愿意去了,生孩子明明是两个人的事,丈夫却推给阿玲一个人去解决。

阿玲独自在医院

有一场戏是阿玲一个人去医院做人工授孕,没有新鲜的精子,就用丈夫的冷冻精子。这部电影全片都没有配乐,但是这场戏我选了背景音乐,是亨德尔根据莎士比亚剧作创作的歌剧《裘利西斯·凯撒》。

里面的一个女声是凯撒的情人,凯撒战死了,她接获消息,爱人已经离世,于是把心中的痛唱出来。其实它代表阿玲内心中的呐喊,她希望挽回自己和丈夫之间的关系。

我觉得华人社会里面,男生都很喜欢做一家之主,但是婚姻或者家庭碰到问题的时候,第一个躲起来的往往都是男生,真正有力量去勇往直前或者面对问题的永远都是女人。

马来西亚的阳光

太阳不出在新加坡

我一开始就知道片名叫《热带雨》。大家对新加坡的印象就是大太阳照着,很炎热,但其实新加坡也有雨季,通常是在年尾,持续一两个月的时间。我觉得雨非常适合形容阿玲心里面的世界,就是灰灰冷冷、有点冷漠,就像我这两年对新加坡的一些感受,整个社会的冷漠疏离。

我和声效师花了很多时间,用不同的雨把情绪带出来。整部片子除了阿玲坐在车里听电话一场戏之外,所有的雨景都是人工完成的。电影的时间设定在2012年,阿玲是马来西亚人,嫁到新加坡,等于是往高处走,家里人希望她就势留在新加坡。

阿玲的中文课不受学生们待见

新加坡华人年轻一代,几乎不讲中文。因为新加坡是一个很实际的社会,念完中学以后可能就再没有机会用中文,大家就不注重。我在新加坡长大,从小我在家里面跟我爸爸妈妈都是讲英语,我们家里连中文报都没有,只有英文报。

反而因为马来西亚华人是小众的,他们还有华语学校,保留了华人的文化传统。伟伦是阿玲的一个学生,中文课学得很认真。表面上,他给的理由是父亲希望他以后能接家族产业的班,去大陆做生意。实际上,是因为他对阿玲产生了某种不可名状的情愫。

他的父母常常出国在外做生意,他一个人住。阿玲可能是伟伦想要的一个朋友,或者他想要的一种家庭的温暖。

阿玲一直想要做妈妈,伟伦是不是她想要的一个孩子?阿玲的先生总是缺席,伟伦是不是也替代了先生的位置、寄放了阿玲的眷恋?他们是恋人吗?感觉又不是。很多时候我们会对一个人产生情意结,是因为太寂寥,都需要一些温暖。

有一场戏,阿玲和伟伦对看,他们一直被榴莲的味道所引诱。榴莲是我这部电影里面的禁果,因为两个人的暧昧,在社会上可能是大家觉得禁止的一种关系。

电影里是有出太阳的,但是太阳不出在新加坡,是在马来西亚。阿玲在新加坡十多年,一直没有换掉护照,她最后选择回家,回到一个有人情味、有温度的地方。

从母子情到师生恋

杨雁雁和许家乐,在《爸妈不在家》里面饰演一对母子,在《热带雨》里面饰演一对师生。很多人觉得他们就是我的御用演员,其实不是,真的是气质感觉对了,才决定合作,找演员的过程其实非常漫长。

《爸妈不在家》中的许家乐

有一天我在刷手机的时候,看到一张男孩的照片,觉得他的样貌感觉好像很适合,我就给我的制片看,请他去搜一下,制片说,这就是你之前《爸妈不在家》的许家乐。

我没有认出来,因为他已经长大了,从一个11岁的小男生,长到了17岁。然后我就把他带进工作坊,和其他人一样,做一些即兴表演,他的表现非常亮眼,就是完全没有包袱地去表演,我就决定要用他。

他真的是有一种天分。他从来没有演过戏,从《爸妈不在家》到现在,六年多了,始终保持着一种很单纯的东西。这种纯通常在很多年轻人身上会被抹掉。因为新加坡小孩很早就成熟了,很早就被迫说,“我问你一个问题,那你必须要怎样答,才是标准的答案。”

杨雁雁在《爸妈不在家》中饰演家乐母亲

决定用许家乐的时候,我想说不可能用杨雁雁,会太别扭了。但是我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翻天覆地去找能够演阿玲的演员,甚至看了已经息影退休的演员,都没有找到合适的。最后我打电话给雁雁,请她看一下剧本,我们试了几场戏,就决定一起完成这个作品。

这几年来,雁雁和家乐其实一直都有保持联络,偶尔约出来喝茶什么的。家乐得知要跟雁雁姐一起演对手戏(床戏),就直接跟我说,你干吗要我跟杨雁雁那样!那么多人可以选,你干吗选她?我说你做得到,就去做吧。我的剧本都写得很细,就是要把剧本里所有的细节都演出来。他最后还是脱光衣服就演了。

陈哲艺在片场

“基本上我的电影已经和

我的人生完全结合在一起”

我的第二部短片是《阿嬷》。我那时候在当兵,因为新加坡所有男生必须要当两年的兵。我在兵营里接到电话,说我奶奶进了医院,脑内出血,然后也不可能开刀,开刀很大几率会变成植物人。我们全家在病房里,非常漫长的一两天时间,看着阿嬷慢慢地衰退、离去。

阿嬷很疼我,我跟她也很亲,我后来就写了一个短片剧本。我感觉必须把这个东西拍出来,不然很难整理自己的一些心情。

花了很多精力拍完,也没有想说参加影展,很巧地它就入围了戛纳电影节短片竞赛,拿了特别表扬奖。

《阿嬷》海报

《爸妈不在家》灵感来自我小时候的很多回忆。比如我小时候也会玩电子鸡,有一次我爸爸带了一些小鸡,我就在阳台上养鸡。小鸡长大以后,我的女佣就真的把它宰了,然后煮鸡饭给我们吃。

拍《爸妈不在家》时我20多岁,现在我30多岁。上个月,我刚刚庆祝了结婚十周年,最近这一年也生了小孩。

《热带雨》里面,主人公面对的家庭问题、想要有小孩的问题,其实这几年我和太太都经历过。所以其中的伤感、失落和煎熬,我是可以深深体会的。这个片子,也代表着我人生的一种成长。

所以为什么拍一部电影(别人)感觉很简单,我一拍拍六年,因为里面所有的细节我必须自己理清楚。如果我不相信、不理解,我也拍不出来。

《热带雨》对演员的表演要求,比《爸妈不在家》还要细致差不多10倍、20倍。影片结尾有一场戏,是阿玲回到老家,她走进来,叫一声“妈妈”,当时一直拍不到我想要的,拍了五六次之后,我记得我遮上眼睛,开始哭了。

我的副导演吓坏了,支开了所有的工作人员,我说如果拍对的话是多么感人,为什么一直拍不到。最后花了一个下午,终于拍到这个镜头。

阿玲给公公喂饭

我担心现在的电影越拍越直白。其实只要你雕琢对人物的形态,不需要很多的对白和交待。比如阿玲和公公的关系,只是通过一个喂饭的动作,你就完全能了解他们到底经历了多久的时间,多久的生活,他们的亲密度是多少。

我自己很喜欢的一场戏,阿玲的丈夫和他自己的父亲在房间里,很简单地一个对看,里面只有一句对白:爸。

阿玲的丈夫和自己的父亲

爸爸和儿子的很多话其实尽在不言中,其实你做过什么事情我都看在眼里,你的愧疚我也知道,你的痛处我也知道。

基本上我觉得我的电影跟我自己的人生已经完全地结合在一起。所以我自己其实也挺担心的,会不会接下来越拍越煎熬,越拍越痛。

不拍电影的时候,基本上我每天都在家里买菜做饭,我希望可以每天做饭给我的家人吃,比如我现在在中国,太太孩子在伦敦,我会担心说他们晚上吃什么,会吃得好吗?

太太不在家,带着宝宝去参加电影节闭幕式

在外面跑宣传,我也蛮害怕去住大酒店。如果跟家人或者社会隔了一大块距离之后,我会很担心我就拍不了电影,必须贴近生活,才能感受。

因为电影本身拍的就是人,人的情感,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我不希望有朝一日我会变成大师,我想永远都非常简单、非常谦卑地过生活,永远都是以最卑微的,人的角度去看人。

 2 ) 忘年恋,女性觉醒,中年危机,文化冲撞,错认家乡(专访导演陈哲艺)

陈哲艺是谁,他是一位新加坡的创作独立电影人,他在29岁的时候,就凭借他的第一部长片作品《爸妈不在家》获得了戛纳金摄影机奖,这是新加坡的电影第一次在戛纳在国际上获得这么高的荣誉。

接着《爸妈不在家》横扫各种电影节,并在第50届金马电影节上,最终获得了最佳剧本,最佳女配,最佳导演,还有最佳影片奖,而同年竞争最佳影片的,还有王家卫的《一代宗师》,还有贾樟柯的《天注定》。

时隔6年,陈哲艺的第二部长片《热带雨》问世,影片锋芒依然锐利甚至比前作更要大胆,在平遥电影家获得最佳影迷选择奖,费穆荣誉最佳女主和最佳影片,女主杨雁雁也凭借影片斩获最佳女主角。

为何我要用电影的数据作为开头,因为坦白讲这是一部创作型的独立电影,没有大明星,没有大动作,是一部较为纯粹的文艺片,但,往往正是这样的电影,才算是马丁.斯科赛斯口中意义上的cinema。

《热带雨》和《爸妈不在家》一样,故事背景依然发生在新加坡。

但《热带雨》这一次玩得更纯粹,如果说《爸妈不在家》是事件和人物一起驱动剧情,那《热带雨》则是以阿玲这个人物为核心,是一部讲述人物的故事。

如果大家不明白我在说什么,那么请回想一下今年大爆的DC《小丑》,《小丑》就是一部纯粹以人物为核心的电影,由人物推动事件,从而产生剧情,只不过说,DC的小丑的知名度和戏剧张力,都比《热带雨》阿玲这个人物来得更吸引人而已。

回到《热带雨》,影片讲述了马来西亚的阿玲,嫁到新加坡后在一个中学做华文教师,家中有一位长期瘫痪的公公需要照顾。

由于她和丈夫之间的身体状况,结婚多年依然没有小孩,以至于阿玲开始打催产针,用丈夫的冷冻精子做人工受孕。

与此同时,阿玲在任学校有一名中学生郭伟伦,父母长期不在家,导致郭伟伦比同龄人更为早熟,但也更为孤独。

就这样同为孤独心境的沦落人,虽然是师生,但彼此之间却产生了一种近似亲人但又超出亲人的关系和状态。

最后阿玲在一场场经历和遭遇中,渐渐蜕变和领悟,最终她做了一个决定,试图走出人生困境。

《热带雨》是我所见不多的华语电影的大胆题材,我指的是师生恋,影片不光是敢这么写,而且还敢这么拍,里面涉及了大量的亲热戏,可见导演和演员都豁出去了,这也成为了影片的一大亮点。

影片全片几乎都在下雨,要不然就是在准备下雨的状态,而且导演任性的全部用了人造雨,已控制雨的大小和走势,从而来隐喻阿玲人物的心境。

影片在华人文化和语言上,也做了不少思考,熟悉新加坡华语电影的影迷,都知道新加坡的华语电影,十部有八部在强化新加坡式英语来让观众取得发笑。

《热带雨》中也有不少的“snglish”,但影片巧妙的把语言和华人文化在海外的困境结合起来,甚至和新加坡这个国家对华文教育的重视和未来思考串联起来,虽然没有深挖这个议题,但不难看出影片想要观众引起重视和思考。

陈哲艺几乎蛰伏了6年的新作《热带雨》,从剧本到镜头语言,再到每场戏的细节和演员细腻的表演,这些都不难看出这是独立电影中的大片。

阿玲这个人物,也很好诠释了电影剧作人物所要表达的三大关系,也就是人和社会,人和他人,人和自己的关系。

我们能在影片中看到阿玲如何面对华人环境对女性固有的传统观念,也能体会阿玲在面对片中所有男性角色逃避之后,如何用于面对,当然最重要的,阿玲是如何面对内心的困境,最终勇敢做自己。

说到这里,大家似乎认为这是一部苦情大戏,看完胸闷到不行,相反,《热带雨》并不是一部沉重的影片,也没有所谓的高高在上看不懂,影片用了极为舒适的叙事方式,并处处留有幽默,从而给人呈现的观影感受其实非常通俗和轻松。

本期节目,我也有幸采访到《热带雨》导演陈哲艺,我整理了很多自己看完电影后的迷思,陈哲艺导演都毫无剧透忌讳全部回答了,看完他的采访,不得不说陈哲艺导演真的是文艺范十足,是一个情感非常丰富和细腻的人。

接下来,我们把时间交给陈哲艺导演。

问:为何第二部依然选择女性题材?是什么源头让你创作阿玲这个角色?

为什么我会去写一个快要步入四十岁年龄段的女性角色,我觉得可能因为自己成熟了,然后成长了,《爸妈不在家》是我在二十多岁的时候拍的,到现在已经过了6年,我现在35岁,也历经了婚姻的生活,成长之后成熟过后,对婚姻对人生有了一种新的体会。

你可能看到的是我对女性角色的一种观察,但我反而觉得说《热带雨》讲的不单是女人,影片其实也涵盖了我对男性,这几年累计下来,身为一个男人的观察和看法。

问:你觉得你片中的男性都在逃避吗?

我发觉亚洲社会华人社会,常常都是重男轻女的,然后从小家人都会对你说,你是男子汉大丈夫,不能流泪不能怎样,有什么事情都要由男人去扛,然后你要撑起整个家。

但我反而觉得,虽然亚洲社会对男性看得很重视,但我反而这几年发觉,其实女性她虽然外表温柔,可能看起来很脆弱,但其实女性内心很多时候把男人还要坚强,你会发觉真的家庭有了什么状况,出了一件大事情的时候,很多时候男人的反应是避,或者不要去面对,或者不要去正视这个问题,你对等它自己去化解。

反而有些人你太表面去看待,片中阿玲丈夫这个角色,啊怎么这个男的这么渣,但是我觉得他是一个不懂的面对婚姻已经出现问题的男人,他的早出晚归不是他要早出晚归,而是说他在外面需要一个避风港,或者说他在外头需要一个空间。

所以他也不愿意去面对,不愿去说那我们是不是该离婚,所以我反而看到的是,女人内心的坚毅还有力量。

问:在创作时有考虑到商业性和观众吗?

我不是一个孤立的艺术,我是说我不觉得我的作品,只拍给自己看自己爽就好,我希望我的作品可以和观众有一种交流和互动。

但我不会因为说,“中国二三线城市会不会看得懂我的片子,我需不需要再写得再直白一些。”我不是那样的,我不会为了观众重新去包装去设计一场戏。

但是我写东西不管是人物和剧情,它必须要先打动我,我才能去打动观众,我觉得对我来说,这是我衡量的那把尺,而且我相信,还没有打动我的东西,我是不可能呈现出来打动到观众。

问:你的作品打动观众成功要素是什么?

对所以我常常去教课,那我常常就会想说,对我来说拍电影或拍一个镜头,我常常对学生说,我拍的是情绪情感,我拍的不是剧情。

当然我发觉说,现在很多人现在拍电影拍的是剧情,他交代的是剧情,但是那个画面是没有情感的,或者那个场面调度是没有情感的,所以这个东西我会很在意。

有时候我拍一个镜头,拍了很多条,是因为我没拍到饱满的镜头,我觉得情绪还没有进去的时候,我是不会放弃的,所以对我来说,它不是交代剧情的一种方法,它主要是有捕捉到我的画面是很重要的。

这部电影我学到,拍轮廓是容易的,但是你要把细节拍出来是很难的,而且我的这个作品不单是轮廓,他有很多细节,我非常讲究细节。

问:如今观众不想看太苦情太沉重的戏,你的作品会很悲情吗?

我不是一个悲观的导演,我觉得我是一个热爱生命的导演,我不希望我拍的电影是个大悲剧,我相信生命虽然很痛苦很残忍,但我是一个乐观者,我希望说最后我们还是能走出来,最后还是有一线阳光和希望。

而且我觉得越苦涩的生命,很多时候越艰难越好笑,为什么好笑因为你感同身受,影片中为什么那小孩第一次失恋,第一次感情受伤,为什么会觉得好笑是因为我们是过来人。

问:《热带雨》华人文化的思考是什么?

我很担心新加坡接下来的年轻人,华人的后裔,华人的小孩子,已经不会写中文,也不会讲华语,现在新加坡已经走到一个全英语的社会,现在从70年代开始,新加坡所有华校转成英校,所以我现在担心这个。

因为我觉得一个族群或一个社会,他必须要有根,我说的不单单是华文,甚至新加坡印度裔和马来裔的同胞,现在大家已经很习惯开口闭口都是讲英语。

我反而觉得说,哎?一个没有根的社会可以团结在一起吗,一个没有根的社会能凝聚在一起吗,那一个国家和社会要走向未来,没有过去会有未来吗,我其实对这个东西很担心。

问:如何把一部电影拍满意拍好?

我觉得电影,要拍好非常难,要拍坏非常容易,十部电影八部电影都很遭,可能不是很糟,十部电影八部电影可能你会觉得很平庸,八部里面可能就有5部其实还蛮遭的。

为什么会拍坏,因为每个阶段都很容易把它弄坏,我发觉现在很多电影都很急,比如剧本还没有弄好就去拍,很多片子你会看到逻辑性的问题,或者一些角色的人物关系没有讲得很清楚,或者刻画得刻板,所以很多时候,导演或编剧或电影公司,他们都还没有理清楚,就赶着去拍了,通常剧本本身就有问题。

当然了你找不适合的演员去演一个角色,因为什么,因为你要流量,但就觉得怎样就卡卡的,这个人来演这个角色本来就很奇怪,所以他一开始就已经是错误的,当然在拍的时候,有时候一场戏通调没有抓对,或者一场戏没有抓好,一场戏没有抓好,就(打了折扣)对。

所以拍坏太容易了,我常跟年轻导演说,先把功夫练好,先把功底练好,再拍长片。

我自己本身就拍了十年的短片,大家都说你怎么28,29岁就一鸣惊人,拿了戛纳电影节,然后又拿了金马奖,然后世界各地扫了那么多奖,然后也到了很多地方,票房也很好,但所谓的一鸣惊人他不是说,我突然跑出来拍电影,但我已经拍了十年的短片,那十年的累积,不管是演员的表演指导经验,或者是场面调度,怎么用镜头,怎么用镜位呀,我觉得这是这么多年累积下来的基本功。

 3 ) 热带多雨(余)——导演的偷懒心态

久闻大名,今晚刚看完。最开始被它的“女性电影”title所吸引,因为近年真的很少有华语电影对准女性,更别说拍一部完全的女性电影。

是不是“女性”这个词一加粗你马上联想到的不是“独立”就是“不公”?

就像热带多雨人尽皆知一样。谁他妈的不知道。导演的偷懒就和这标题一样,看似寓意深长,实际循规蹈矩。

一个是师生恋题材的循规蹈矩。各国电影有不少这类题材,但都有共同之处:一定会有补习的桥段;一定偷偷牵手;一定要被熟人看到(男女双方都有);一定老师那方说“我们不能再这样了。”这样的素材比比皆是,导演把女主套在一个模板里讲故事,自然其他更重要的主题的发挥空间就会缩减。可能有人不服“那师生恋不都这么拍吗!”搞清楚啊!这部的定位是女性电影,不是“熟女老师和武打男生咸湿往事”。所以伟伦和阿玲的关系固然重要,一旦走了这条套路,整个电影也会失色许多。这是导演没有拿捏好的地方。(并且伟伦这个角色也塑造得不是很成功,太模式化,就是个理想的青春期热血小男生,台剧里可以抓一堆,说白了还是偷懒。)

二个我要说的是原本的内核——女性。这片最大的败笔也恰恰是内核的循规蹈矩。

女主阿玲简直是“女权斗士”心目中完美的帮扶对象:没有主见、任劳任怨。就这样一个人,要被经历一场禁断之恋。我看了一些影评,大多认为男主伟伦是水到渠成地拯救了这个女人。我想请问——一个只知道情起、脱了裤子来一炮后真的像对待女友一样若无其事问她要不要可乐、害女主撞车的这样一个不谙世事的男生,在大雨中高呼“你让我心好痛!”真的是爱她吗?伟伦根本也是个压迫者。

女主真的好惨喔:没有孩子被嫌弃、是女司机所以被呵斥、是儿媳就要给公公把屎把尿、是妻子就要承担老公出轨。对啊,她是真的好惨,可是他妈的正常人难道不会有一点心气吗?你可以说“那女性的日常就是这么惨啊,被压迫被欺负” 我承认大环境下女性是弱势群体,可是当这些事发生在一个人身上时,有哪个正常人会像沉默的羔羊一句(不说反抗)不满话也不说?

再说了,照顾公公当然是因为公公人好啊!他那么老了却还是脑子灵活,并且体谅儿媳,这样的家人值得照顾,没毛病。导演明明可以再偷懒一点找个恶劣的老头(当然他也知道那样更假了,再者无法衬托伟伦的天真。)干嘛瞧不起老年痴呆?

我说明白了吗?当一切看起来很惨的东西聚焦在一个人身上,而这个人反应却不符常理,惨就成了假。

难道一定要一个逆来顺受的女主才好突出女性受到不公吗?

这就是导演第二个偷懒,也是万万不该偷懒的地方。因为他觉得一个女性会遭受这些,所以一个女性应该有人为她发声。而不是立足于一个本就可以发声的女性去叙述。他不公正,他只是在拍出人们希望看到的样子,这样观众就可以在看完后伤感地说“真是一部好片,女性真是太不容易了。”

观众降级又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湾湾的《我们与恶的距离》也是,我也觉得是个还不错的剧。但很多人觉得不错,却是因为它的题材。“湾湾拍出了我们不敢拍的东西!”“我们拍不出来!”

当一部剧/电影仅仅因为“题材少见”便受捧,是一件比佳作稀缺更要令人深思的事情。因为说这话的人,就在你我之间。

懒虫是分辨不出懒虫的。

题材也永远不应该成为一个佳作的标签。

说真的,“热带雨”这种内在逻辑的片子实在是太多,已经嵌入观众的观片习惯,导致导演把这个“线索”拉出来马上就让一些人觉得好有深度好独立。

对不起,我还是觉得这片应该叫“熟女老师二三事”或者“假人雨中谈恋爱”。

 4 ) 陈哲艺的无脚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巢

——一根超过4厘米的针扎进腹部,是什么样的感觉?

——亲手将一根超过4厘米的针扎进自己腹部,又是什么样的感觉?

——连续8到10天,每天亲手将一根超过4厘米的针扎进自己腹部,又会是什么样的感觉?

——每个月都有8到10天,需要亲手重复以上这一步骤,又会是什么样的感觉?

我想,即便是没有「尖锐恐惧症」的人,细想之下,可能都难以支撑着忍受到第四句描绘的情境。但《热带雨》中的女主角,中文教师阿玲,却在日复一日地忍受着这样的自我折磨。

为什么非得受这样的罪?

滂沱大雨中缓缓升起的新加坡国旗,给了我们一个暧昧的回答。

新加坡,东南亚最现代化、国际化的国家,华人、马来人、印度人在这座花园城市里共同相处。尽管时至今日,华人依旧保持着77%以上的人口比例,可出于历史原因,在英语被作为官方行政语言的新加坡,中文乃至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正因时代的发展而日渐式微。

但凡当老师,都难免会因为遇上不求上进的学生而产生职业价值上的挫败感。在中文使用率本就不高的新加坡,学生乏善可陈的积极度则使这种挫败感更加突出:

「为什么不写中文名字?」

「忘了嘛~~~」

Peter Chan流利却吊儿郎当的答复,实在很难让人判断,他究竟是真的忘了自己的中文名字,还是明知中文名,却根本不愿填在试卷上。虽然自此之后,陈哲艺没有再费更多的笔墨和镜头去呈现Peter Chan这一角色,但年轻一代华人对中文怀揣的态度,却已经不言而喻。

这种古怪的疏离感不仅来自于学生,甚至在日常和年纪相仿同事的寒暄中,也有着掩饰不住的吊诡。同样的黄皮肤、同样的黑瞳孔、同样的黑头发,却操着完全不同的语言,看似可以互相理解,但从来没有相互体会,表面上越是亲热,背地里越是陌生。

只是单纯地因为在新加坡国际化的发展中,中文无法满足人们对更高阶级和更大收益的追求,便遭到了华人乃至教育部门的冷落与抛弃。而作为中文老师,原本担负的使命——延续华语族群的传统意识,在新加坡愈发现代化的浪潮与资本主义汹涌的逐利惯性中,似乎被异化成了某种不合时宜的原罪,并被温吞而果决地孤立——不信你看,胡金铨的武侠片,似乎只剩下阿玲瘫痪的公公一个观众;就连硕果仅存的武术比赛,在海报和记分牌上,也满满都是英文——明明置身于满是华人面孔的象牙塔,阿玲却仿佛一个格格不入的局外人。并且,纵观整座学校,似乎没有哪个人能同她一道分担这份落寞。

死气沉沉的工作所带来的巨大失落感,往往需要一个生机勃勃的家庭才能填补。

然而回到家,只有瘫痪在床的公公等着她照顾。不对,还有按部就班的阿姨在等着她付钱。偶尔,还需要从自己并不宽裕的积蓄中拿出杯水车薪,接济身在马来西亚、并不成器的弟弟。原本应当承担,或者至少一同分担的另一半在这个时候仿佛人间蒸发,甚至一丝存在的痕迹都难以寻觅:不论是衣架上的一件外套,还是书桌前的一张合照。

如果是一个人独身也好,哪怕失落,至少能安然享受属于自己的生活;真正可怕的是,一边机械地重复着毫无认同感的工作,另一边还要负荷自己生活之外大量的日常琐碎,长此以往,只会将一个人彻底掏空。而更让人细思恐极的在于,B超检查的医生轻描淡写的两句话:

「我那个也一样,整天找不到人的」

「我家小孩也是整天讲English,华语也是很差的」

不得不让人怀疑,这种疲惫而疏离的生活,并不是只有阿玲一个人在过。

看到这里,突然就不难理解阿玲,为什么能够一次次地忍受催卵针扎进自己身体的痛楚了。当一个人的A面和B面分别被失落与疲惫填满时,似乎只有一个婴儿的诞生,才能盘活这死水一潭般的生活。或者,至少短暂地激活一下迟钝的肌体与麻木的感官。只是,这样的日子要到哪一天才是个头?

稍微有一些生理常识的人都知道,女性一生能生产的卵子数量是有限的。催卵针的作用,与其说是促进女性卵子成熟,不如说是为了当下受孕的小概率可能,而提前透支一个女性成为母亲的未来。

或许是为了拯救失败的婚姻,也或许是为了堵上亲戚的闲言碎语,抑或是母性本能的驱使,一针针地扎下去,付出的代价是巨大而不可逆的。但当晚归的丈夫冷淡地甩开阿玲的手臂,一个人走进浴室后,一切转机的可能其实已经趋近于零。

当感情和血脉走到只能依靠冰冷的试管和药剂才能勉强维系的时候,就像华语文化在新加坡的尴尬处境一样,其实已经没有继续延续和挽回的必要了。当年迈的公公终于在睡梦中溘然长逝,三兄妹立即因为财产的分配而争执不休——这一幕在影视作品中或许太过常见,但恰好将两个问题集中在一起暴露了出来——传统的伦理与传承早已藕断丝连,所有的鸿沟早已深深筑下,人与人之间只剩下利益的合谋与算计。阿玲的丈夫及姐妹是如此;她那打着培养学生的旗号,实则只在意自己仕途的校长亦是如此。之前的一切委屈、煎熬与无可奈何,不过是礼崩乐坏之前的序章。区别只是,道貌岸然的遮掩与否,以及扯没扯下那一块最后的遮羞布。

郭伟伦的介入,在我看来不过是一段精彩却无关痛痒的插曲。他更像是阿玲的一个影子:同样孤独、同样寂寞,同样地对没落的中华文化及人情冷暖怀抱有一丝微不足道的希望。甚至他们即便发生了关系,也难以用恋情和爱人去界定彼此。只是两个同样孤独的灵魂在对方的身上嗅到了一丝同类的气息,从而不自觉地想要在对方身上取得一丝抚慰和依靠罢了。但一方面,作为对传统伦理的恪守者,阿玲无法因外界的道德坍塌,便随波逐流地踏入礼崩乐坏的漩涡;另一方面,作为新生代的继承者,郭伟伦的力量也不足以改变社会大众对现行规则的臣服。他像一剂猛烈的催化剂,加速了漩涡中阿玲的觉醒;同时,亦扮演了礼崩乐坏的当代社会里,一丝不太和谐的杂音。

103分钟的时间里,陈哲艺赤裸而从容地将社会层面的政局动荡、性别刻板观念;文化层面的语言冲突、文化传承;还有个人层面的婚姻危机、空巢家庭乃至师生恋问题,圆润地整合到了一起。野心极大,也的确顺畅地实现了不同话语的叙述和讨论,但过于丰富的指涉,难免容易让人分不清他想要传递的核心态度——直到阿玲乘坐大巴回到阔别已久的马来西亚时,镜头给到路边层峦叠嶂般密密麻麻的棕榈树林,我的记忆突然如触电一般被唤醒,与《阿飞正传》开场中同样的那片墨绿森林发生了重叠。「无脚鸟」三个字,就像纪念张国荣和愚人节早已被雷打不动地捆绑在一起一样,在我的脑海里,被牢牢地和这部电影、和陈哲艺锁在一起,成为整整弥漫了103分钟的抑郁情绪的最佳注解。

香港、台湾以及新加坡,相比辽阔的中国本土,地缘上都是孤悬于海外的一畦弹丸之地。而三者也因为近代以来错综复杂的历史,以及同处不同庞大势力博弈之下,拥有着「身不由己」的共同经验。那是徘徊在风雨之中飘摇无依的惶恐,也是对远方故国难舍难分又近乡情怯的乡愁。只不过,这份相似的乡愁,在80年代的罗大佑口中,是「亚细亚的孤儿」;在90年代的王家卫笔下,是飞翔终身的「无脚鸟」;而在21世纪的陈哲艺的镜头前,化作了漫天连绵又瓢泼不止的热带雨。

不同的是,云开雾散后,陈哲艺的无脚鸟,最终在落后却相对完整保留了华人文化的马来西亚,找到了自己的归属。

 5 ) 专访影后杨雁雁:阿玲对伟伦有关爱,也有欲望。饰演她,如凤凰涅磐浴火重生

澳门国际影展期间,风影电影记者汪金卫对因《热带雨》而拿下平遥、金“驴”(防hexie)双项影后大奖的杨雁雁进行了专访。在专访前,已经在平遥和台北看过两遍《热带雨》。还在台北金驴表演论坛上见到了她。在论坛上,她分享了一些为塑造《热带雨》的女主角“阿玲”而做的准备。

为了这个镜头,杨雁雁打了一个月的针

比如,在拍摄前,为了演好片中“打了八年催卵针”的角色,她拒绝了导演陈哲艺用替身的建议,而是每天都练习用大号针管给自己打生理盐水,足足打了一个月。才有片中打针时“习惯成自然”随性模样的演出。

胶卷相机镜头下的杨雁雁

在台北金驴奖颁奖典礼上,杨雁雁捧着奖座激动落泪,对陈哲艺导演深情“告白”说:“跟你去冒险,很痛苦。但是我觉得,我可能还敢跟你去冒险!”听到此话,陈哲艺当即湿了眼眶。当我在澳门国际影展对陈哲艺导演进行访问时,他也表示在这部戏里对演员、工作人员更加苛刻。“跟我合作的女演员都很辛苦,你应该去访一下杨雁雁,你会发觉我是一个魔鬼型的导演。”这些都让我更加好奇。杨雁雁和陈哲艺的两次合作,究竟冒了什么“险”?对塑造“阿玲”这个角色,杨雁雁究竟下了多大功夫?带着这些问题,我和杨雁雁进行了半个小时的深入访谈。 在专访时,坐在对面的杨雁雁亲切而大方,时而跟你玩起“猜谜”游戏,时而开怀大笑、感慨万千。相比媒体采访的正式,不如说更像朋友聊天一样自然。谈起从《爸妈不在家》到《热带雨》这六年的变化,杨雁雁笑谈“我抗压性变大了。”一开始我没有理解,当做完访谈后,我才明白她经历了怎样涅槃重生般痛苦的心灵煎熬与蜕变重生。 在拍《爸妈不在家》之前,杨雁雁已和陈哲艺合作拍过一个短片,就了解到他是控制欲很强的导演。那时杨雁雁在拍电视剧,抽空去找陈哲艺试《爸妈不在家》的戏。每次表演完,陈哲艺就问“可不可以(表演感)再小一点?”反复几次后,杨雁雁抱怨:“导演,再小一点就没得演了!”陈哲艺说我就要这种感觉!于是杨雁雁尝试去隐忍表演的情绪和层次,让陈导拍板敲定杨雁雁出演《爸妈不在家》的母亲角色。

爸妈不在家

但《爸妈不在家》作为陈哲艺的处女作,筹备了很长时间。期间杨雁雁发现自己怀孕了,连老公、家人都没告诉,先给陈哲艺打电话“报告”。当时陈哲艺还在英国读书深造,半夜接到电话迷迷糊糊地“哦哦”回应。第二天给杨雁雁回电话“你昨晚是不是给我打电话了?你是不是告诉我怀孕了?!”杨雁雁说是,但她还想演。陈哲艺吓坏了,要是演戏出事了怎么办!后来他们约在新加坡的咖啡厅面对面聊了五个小时,最后杨雁雁摊牌“反正你再找别的演员也是冒险,你现在用我也是冒险,不如你就把这个险用在我身上吧!医生说我可以工作,我不工作我会发疯!”并且她不断地给陈哲艺发自拍照片,“你看我身体没什么变化,就可以演一个胖一点的妈妈嘛!”最后,陈哲艺为此修改了剧本,把母亲角色改成怀孕状态。从此杨雁雁放心大胆地吃,到演出时,已经胖了25公斤。 因此,《爸妈不在家》,自然是一次生理上的冒险。 到了《热带雨》的阿玲这个角色,其实陈哲艺是始终不想让杨雁雁演的。其一是因为他们认识太久了,杨雁雁是一个大咧咧的女子,与角色性格毫不符合。其二是因为定下找许家乐来演男主后,更不想让曾在《爸妈不在家》中饰演家乐妈妈的杨雁雁去和他演师生恋。导演自己心理上这一关就很难过。 对于杨雁雁,《热带雨》的拍摄同样是一次心理上的冒险。 (以下内容涉及电影《热带雨》关键剧情) 《热带雨》中,杨雁雁化身为在新加坡工作的马来西亚女性“阿玲”,这是一个面对着学校领导、学生、丈夫、公公、母亲多方重重压力的角色,个性与杨雁雁本人截然相反,需要隐忍的表演。全片只有两场戏是微小的爆发点。一处是在公公的葬礼戏,往火里倒纸钱的发泄。杨雁雁说,那时候的阿玲几乎已经因公公去世断掉了“最后一根弦”,但她依然很坚强、很柔软。葬礼是一场十分心寒的戏,阿玲在葬礼上身为公公的儿媳妇,坐在那看着丈夫和小三、孩子,自己仿佛像是个第三者,更像一个局外人。很让人心疼。

而另一处情绪爆发点,是打了八年催卵针的阿玲,意外地发现自己怀孕。“这场戏特别虐心。他们太狠了,给我放在进组第一个星期拍。”看着拍摄通告,杨雁雁震惊了,问副导演:“你疯了是吧?你还好吧?可不可以至少让我过一过这个过程再拍啊?”本来这场戏里,杨雁雁要出现在镜头前表演。一遍遍地尝试,从不对试到对为止。虽然剧本都有写,但拍摄时要抓住当下的感觉。杨雁雁认为,在拍摄中,演员与导演的沟通很重要。一句“我可以试试看”架起了沟通的桥梁。拍了足足两天,她也没有想到,陈哲艺最终选了她没出现在镜头前的那一条。 在成片中,虽然杨雁雁没出镜,但声音表演也非常出色。又是哭又是笑,就是哭笑不得的样子,情绪极为复杂,十分难演。听了我的感慨,杨雁雁“大吐苦水”说:陈哲艺最可怕的是,剧本里写的就是那四个字:哭笑不得!这怎么演呐?又没词儿!只能在当下去感觉。 早在拍《爸妈不在家》的时候,杨雁雁已经感觉到,陈哲艺是那种“剧本不可以改一个字”的严格导演。她笑着说,跟陈哲艺合作,就要“偷偷地加东西”,当细致的陈导发现她加的“私货”,觉得很喜欢,就会保留下来。到了《热带雨》,杨雁雁甚至呼吸、走路、举手投足都要变成“阿玲”这个角色,每一天都要丢掉自我、进入角色。而拍摄的每一分钟都不可放松。杨雁雁说,她最大的感悟是,演员要面对(这一条表演的)失败,恢复期只有1秒,就要重新来过。过程非常痛苦。 在《热带雨》的拍摄过程中,杨雁雁感觉到自己的心被解剖开来。身心高度集中,每天都像把自己杀掉一样。许多个夜晚,当剧组收工,终于可以卸妆、脱下假发,重新从“阿玲”变回自己时,杨雁雁都要大哭一场,才能好好休息,第二天重新工作。“每一天都像浴火重生的凤凰,翅膀烧成灰烬,再重新长出来。”对演员来说很矛盾、很痛苦。既害怕每天将自己打碎、再一片片地拼起的经历,又期待自己会做得更好。“演员的工作何止是虐心!我觉得五脏六腑都很受伤!”我也注意到,在台北的金驴表演论坛上,五位影后入围者面对“演员如何从角色中走出来”的灵魂拷问,也纷纷感慨万千,自曝脆弱、痛苦的一面。这些东西,电影学校都不会教授,都要靠演员慢慢摸索。“要不我们开课吧!”杨雁雁笑着跟我开起了玩笑。

表演论坛

《热带雨》在平遥、台北放映后,片中“师生恋”甚至发生肉体关系的情节,在豆瓣等电影网站引起观众的广泛讨论。有的观众对片中重要的亲热戏无法接受,认为是男性用身体力量优势强迫女性,属于“强奸”。在电影中,杨雁雁所表演的那一刻就是化身为这个女人。因此我向她询问在这场戏里,阿玲究竟处于一种怎样的心境之中。是在“被强奸”吗?情况似乎并非这样简单。 杨雁雁认为,这时的阿玲是一种“迷失”的状态。在这场戏之前的补课戏里,伟伦跟阿玲说话时,阿玲有那么一刻走神了,迷失在自己的世界中。那一刻轻微的“走神”很重要,这种情绪带到亲热戏中,就有了在伟伦问“我做错了吗”之后,阿玲“轻微摇头”的反应。那一刻,伟伦或许代替了阿玲的丈夫,阿玲对伟伦有关爱,也是有渴望的。其实,对阿玲来说,能和伟伦牵牵手就足够了。她渴望亲密的接触,也微妙地表示难以言说的欲望。这个“表示”的度很难把控,多了就坏了,少了表达不到。杨雁雁说,在那一刻,阿玲还是享受的,还是渴望的。虽然处于迷失状态的阿玲欲望被激发,但她也很快地回到了现实中。“这就是人生。很多事情突然间迸发,让你措手不及。这很虐心。我很少这样仔细地说这场戏。” 虽然距离《热带雨》的拍摄已过去一年,但在宣传期、颁奖季内大量的看片、宣传、采访活动,使得杨雁雁时不时还是要回到“阿玲”的身体中去。拍摄时角色的痛苦虐心感受在反复的回想、阐述过程中逐步加深,让杨雁雁更加感到刻骨铭心。 面对“拍摄最多条的是哪个镜头?”的提问,杨雁雁十分俏皮地把问题抛了回来:“你猜猜看!你猜得出来的!看起来是很简单的一场戏。”我猜到了大概——是片尾阿玲回到马来西亚的戏,但没猜到结果——那个镜头全片最后阿玲的微笑。这个短短的镜头足足拍了30条,双双破了导演和演员的“最多TAKE纪录”。每条拍完陈哲艺都说“再来一个”,还好那时的杨雁雁已经千锤百炼,面对全剧组的等待、关注,施展了强大的抗压性。一遍遍地尝试,“一遍遍地原谅自己”。最终拍到导演满意的TAKE后,又多拍了一条放松恶搞的TAKE。把压力化为翻白眼、做鬼脸释放出来。全剧组的人也松了一口气,大家开怀大笑。

专访后的一个傍晚,我和杨雁雁又在澳门文化中心供人抽烟、茶歇的公共露台偶遇。聊起电影,聊起女演员,她瞬间切换到迷妹模式。刚听完朱丽叶·比诺什的对谈活动的她,对“女神”大加赞赏,更毫不掩饰在多伦多看了《兰心大剧院》后,对巩俐气质的无比着迷与崇拜。“巩俐帅死了!”那时在杨雁雁身上,已经丝毫看不到“阿玲”的一点影子。“(专访)你发在豆瓣上吧!我们会看!” 几天前,《热带雨》的化妆师给杨雁雁发了一张工作照,照片上,剧组化妆、服装、录音组的人都围着她一个人忙碌。化妆师给这幅照片配了两个字“女王”。杨雁雁看后吐槽:“才不是女王!那是被折磨的!就像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还有一张照片是许家乐给她看的,是那天拍摄亲热戏前要试机位,许家乐扑在个子小小的副导演身上,场面十分滑稽。杨雁雁觉得很有趣。“特别可爱,我让家乐把这张照片寄给我。”也许,这是杨雁雁走出“阿玲”的最好方式。

 6 ) 淋入生活的热带雨

[剧透,啰嗦,与电影相关的个人recount+观感,不算是影评]

大学早年,看过Ilo Ilo后成了陈哲艺的迷妹,也在学校的talk见过本尊.十月就在想着看热带雨,然而新加坡的premier时间不合,便渐渐忘了. 直到上个礼拜,想看Frozen而阴差阳错看了热带雨的同事说its weird and underwhelming,并且提到院线员工拿着手电筒中途进入放映场看有没有未成年人,才突然又想起这回事.为了保证观影体验,当夜买了这周末连身份证都查得很随意的私人放映场的票。

看完后想起同事在给了这部片差评之后说,他还是比较喜欢看刺激快乐的爆米花片. 就我看这部片时的凄凉上座率,估计这也是大部分人的想法. 我也爱看刺激快乐的爆米花片,在电影院里被带入全新的向往的世界,将自己代入无法成为的英雄美人,是社畜碌碌甚至无望的生活中最人畜无害的自我拯救方式.

而从Ilo Ilo到 Wet Season,陈哲艺不给幻想,没有英雄,连煽情都没有,只要是合理剧情需要,哪怕这一秒你快哭了,他也不会犹豫在下一秒打住你的眼泪;从人物,剧情到主题都没有和现实错开. 最讽刺的是,看完电影的我一个人食吉野家,刚好几个社团训练结束的中学生求拼桌. 他们礼貌又腼腆,背着社团的乐器和书包,讲着英文,对我又道歉又感谢后坐下开始玩手机. 我一抬头,发现他们的社团tshirt上居然写着礼义廉耻四个字;听着几个小孩吃饭全程用英文谈论迪士尼电影,热带雨浇进我的晚饭. 我开始想为什么我会周末花十几刀去电影院里看自己的生活?

Mrs Lim的表情和季风雨前的天色一样阴沉. 生活中是太多琐碎的无望:个人生活中,漫长又累人的IVF treatment cycle,每天自己注射药物,每周至少一次去诊所做扫描,随着荷尔蒙和扫描结果的变化,注射可能也会改变剂量,非常费心费时费力;这样艰辛的疗程里,丈夫却早就放弃, 全程淡出乃至出轨, 连贡献点基因都以没有mood回绝; 晚上在家Mrs Lim还要照顾偏瘫不能自理,如厕在成人尿布,从轮椅到床之间要看护者负重transfer的公公; 在学校里, 家住公公名下组屋的Mrs Lim 用华文回答讲英文住私宅的上级,同事和学生. 和母亲打电话听听乡音会使她宽慰吗? 也许压力多余宽慰吧,催入籍,催生子. 看似平静反复的日子其实是各种压力编织成的罗网, 网眼小得容不下一点自在和幸福,只有在上班路上的华语新闻电台和家公的老武侠片里找点慰藉. 或许是生活的黯淡让来新多年的Mrs Lim迟迟没有入籍,日复一日地规训一群连自己名字都写不顺的男孩子准备O水准会考华文(整个O水准里我觉得最枯燥的一科),接个电话下个楼的功夫remedial class就跑剩下了爸妈不在家的Koh Wei Lun.

Wei Lun是一个非常常见的新加坡男生名字,这个角色也有着一个neighbourhood school中四男生所有普普通通的特点:发育期随时都饿着的肚子,眼睛看着cher的榴莲写不下作文, 对着任何反射面抓头发耍酷,玩命社团,上课时注意力分散,话不多,单纯没坏心. 爸妈在中国做生意常年不在家, 对他的华文成绩有着出于功利的寄望. Wei Lun 的社团是武术,instructor是中国人, 比赛时穿中式衣服,但评分模式,比赛主持的语言都是英文; Wei Lun本人对武术的爱,是基于欧美文化对中国功夫的想象--房间里贴满Jackie Chan和功夫熊猫的海报. 他就是一个爱吃爱玩爱躲懒不大会讲话的小男生, 但因为没有太多来自家庭的照顾, 所以比同龄男生成熟些,也更渴望温暖,Mrs Lim对他好,他就喜欢上了Mrs Lim.

禁断剧情是争议最大的部分.Wei Lun推倒Mrs Lim时观众席里传来惊讶不安的声音, 说实话我看的时候也难免感到有点膈应, 然而这情节本身又是 一个血气方刚的男生和自己喜欢的人共处一室时非常自然的故事发展. 而师生的关系会走到这一步, 起因也是Mrs Lim在诊所遇到脚受伤的Wei Lun后出于关心载他回家. 从这全局高潮溯回开头的问题, 我为什么会看这样一部电影? 因为大部分习惯了现代都市潜移默化的生活准则的人,包括我自己,都不会做让事态发展到这个阶段的选择. 可能最开始就不会多事地去义载学生, 不会因为学生馋嘴就在教室里开榴莲, 不会为了完成补课把学生带回家,不会帮不在场的父母给儿子庆祝比赛夺冠. 哪怕出于热心做了其中一项,也不会那么轻易地让一个陌生进入自己的家里和心里. 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会冰冷客气地找借口搪塞掉所有能增加生活成本,扰乱生活轨道的事情, 为了维持心里的平衡而用客气画地为牢. 那个狭小的生活轨道里也不一定没有幸福, 但狭小的平衡随时可能崩溃,而人生活在世界上, 总是需要从和他人的共鸣和连结中寻找宽慰和安宁. 如果没有Wei Lun带进来的一束光, 丈夫出轨加上家公的死可能就足以拖垮Mrs Lim了. 当Wei Lun问我做错了什么的时候, Mrs Lim摇头. Mrs Lim 也没有做错什么;相反,她做了戏里戏外许多生活比她优渥的人都做不到的事情--近乎无条件的给予,对家人,对学生,对缺爱的Wei Lun.

我个人最喜欢的桥段是家公和Wei Lun的对手戏. 多年不见如此有生命力的存在,坐在轮椅上的家公好奇又怜爱地看着来家里补习的Wei Lun,在Wei Lun的手臂上写下Wei Lun不会写的帮字,暖到我瞬间泪崩. Mrs Lim 视角的Wei Lun 拿奖后在榴莲摊喂家公吃榴莲大概也是她很少能目睹的不是出于责任感,而是最自然流露的人的感情. Wei Lun年轻气盛,做事不管不顾全凭喜好;Mrs Lim 人到中年, 一言一行都背负太多压力和责任; 而瘫痪的家公却是看惯人间冷暖,在Mrs Lim被生活压到喘不过气而啜泣时,颤巍巍地提提她要笑. 一老一小的对比和连结,更衬托出夹在中间的Mrs Lim的辛苦和担待.

结尾Mrs Lim 的笑容在我看来是一个非常陈哲艺的结局. 以华人社会主流成功学的角度来看,Mrs Lim 是彻底完蛋了--失去房子和婚姻,工作前景惨淡,还很有可能变成中年单亲妈妈. 然而Mrs Lim 却能在Taiping乡间的阳光下露出笑容. 陈哲艺自己在事业顶峰拒绝了各种找上门来的资金和机会,而是继续深造,买菜做饭生孩子, 一个剧本磨三年,这绝非主流成功人士能做出来的抉择. 放得下这些虚名和枷锁重新开始生活的Mrs Lim,也只有举重若轻来去自如的陈哲艺写得出来.

我觉得可以处理得更好的两个地方,一个是Mrs Lim的丈夫Andrew的出轨. 虽说Andrew出轨是合情合理的发展,也可以降低Mrs Lim 禁断恋的道德阴影,让观众更能同情她,但我觉得Mrs Lim本来就没有做错什么,并不需要这个道德光环; 去掉出轨, 或者把出轨实锤的镜头去掉,可以让Andrew的角色更圆满,因为Andrew本身也是一个有无奈,有导演同情分的角色. 另一个地方是校长和Mrs Lim在办公室的对白,太直白了. 如果写成校长在反复劝休无果后再暗示Mrs Lim你不要来我promotion的时候搅屎, 会更显这种冰冷客气的虚伪.

镜头和呈现方面,除了已被盛赞的细腻道具和布景,对人体赤裸裸的展示是我觉得非常有意思的一个安排. 可能是我孤陋寡闻,我是第一次见到女角色坐在马桶上使用验孕棒的镜头去掉头部,取景躯干和下半身; 禁断部分Wei Lun 健硕的身体和急忙忙没脱全的裤子,和Mrs Lim/Andrew洗濯家公时家公被动的老弱裸体对立,既生活化了剧情,也减弱了身体欲望可能会带来的污浊观感.

十几刀的票没有虽让我过英雄美人瘾, 但让我审视下自己的生活怎样被自己的胆小和被社会的定义画地为牢,也是非常值得的事. 之前提到的一碗和电影无缝衔接的吉野家吃得我不胜唏嘘,但并不是悲哀--这些少年可能不能流利念出华文校训, 行为举止却是完全对得起印在社团服上的几个字. 总归是有一些美好的精神,不管是以什么面貌被传承了下来. 如电影结尾是雨季里的阳光, 走出我们的牢笼去给予,也许会被骤雨打乱一时的脚步,但也能让人少点距离,少点孤独.

 短评

想要写出的字,阿公在手臂颤巍巍描了个帮。想要牵住的手,她遮盖的文件夹写着礼义廉耻。想拥有的未来,没有精子在子宫里成活。想拥有的爱情,只有雨水在热带里见证。你的婚姻成了报废的车,我的爱慕却是换错的道。这是我的第一次分手,像新闻里的吉隆坡暴动,学校里的中文课,热带突至的雨,转瞬即逝。

8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平遥电影节展映】很遗憾展映的是删了一分钟的版本,聊胜于无。女主的情绪几乎压抑到底,只有烧纸、激情、大雨三场戏得以小小释放。杨雁雁演技太好了。相比前作,陈哲艺更加成熟。除了致敬胡金铨杨德昌,甚至像李安一样在婚外恋师生恋故事表象内埋下诸多暗喻。以榴莲吮指、红墨晕染与满地雨水暗示情欲与生产。以武侠片与武术的翻腾动作对应公公的瘫痪,英文与中文的割裂对应族群世代及上下级的关系。一“帮”一“笑”二字精准概括公媳、师生的三人情谊。新加坡阴云笼罩国旗无法飘扬,热带雨让人压抑透不过气,马拉西亚经历动荡则雨过天晴。只有沉稳内敛,浑然一体,毫无狗血做作。只是有些像“礼义廉耻”的符号过于明显。四星半//于金马影展二刷,并于澳门专访了杨雁雁。收获很大。

12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陈哲艺的这一部还是很厉害啊。延续了上一部《爸妈不在家》他最擅长的家庭与情感关系,同时,又往前迈了一步。表面上是一个很容易狗血的感情故事,但是,却又总是在即将狗血的时候,以巧妙的情节处理让剧情走回微妙的合理。而且在各种细节铺垫上很有心思,仅是不同语种切换就很有意思了。而在内里又有新马华人对于本土华人文化的关切和担忧,由之可以引申出很多更深的内容的。最后,杨雁雁和许家乐都很出色,不错。

1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女人就应该为自己而活,你看,离开了丈夫,甩掉了情人,没有了家庭,一切都雨过天晴了!这才是真正的女权电影!ps:立一个flag,杨雁雁今年11月一定能拿影后!

21分钟前
  • 木石子
  • 推荐

片名里的“带”字,更适合当作动词?

26分钟前
  • ____anybody
  • 力荐

任何删减都可以致命,结果就是有人觉得那场水到渠成的情欲戏是强奸…中国导演实苦,来中国展映的有苦说不出

28分钟前
  • Amelie
  • 推荐

其实为人师表,林老师怎么也比八卦市侩的周老师要对路。情之所动,越是所谓的禁忌,越有繁多的负面情绪做正面养料。他们在写着“礼义廉耻”的文件夹下牵手,又任鼓乐队喧天的声浪做那咫尺天涯的背景。到底小孩心性,可莽撞也有莽撞的好处,讲究争分夺秒与写满疲倦劳损的成人世界里,哪还有这大块大块的红与黄?她想着还没有过“一起”的概念,他已经被“分手”的想法揉碎。热带雨是这一夏的症候,是马来与新加坡的凌乱,是他与她最出格又最合拍的心动。演员都很有戏感,许家乐太可爱了,盯着榴莲看的神态,超像卡咪龟。我该补6年前就标记想看的《爸妈不在家》了,这一回,爸妈依然不在家。删掉一分钟的大仇我可是记住了。@平遥

33分钟前
  • Mr. Infamous
  • 推荐

平遥场观众不止爆满,还把台阶挤满、坐满和占满,可竟然做到没一个人受不了提前离场,说明电影很抓人,从质感到剧情到将两者巧妙关联起来的节奏都非常不错。新加坡学校里不重要的中文课,或许也就像女主角在家庭中变得无足轻重,再进一步过渡到这个还没入籍的马来西亚福建女性在新加坡社会中的无足轻重,工作和家庭中的不起眼,让师生恋的建立有了压抑的合适空间,爆发起来也就不足为奇。尺度呢,几乎如拨开的榴莲那般大了。

37分钟前
  • seamouse
  • 推荐

3.5;雨的降落时刻以及最后的雨过天晴成为起承转合的标识,过于呼应主题而略显匠气刻意且仍有稚拙感。一个中年女性面临情感/职业困境的选择,社会/家庭对女性的低宽忍度(开车、生育),整个社会大生态呈现的并置与杂糅(语言环境、政局趋向),三条线的糅合颇有立意;全片最动人的当属女主/阿公/学生三人同框的场景,阿公替代孩子成为联结分崩家庭的纽带,而学生则替代丈夫施以情感抚慰,他们才构成「家庭」,经由他们的在场,女主才能走出旧我,告别热带雨。

38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杨雁雁的身上有张艾嘉+俞飞鸿的气味,那种只属于她们才有的,像热带雨包裹着靡糜的柔韧气味。

41分钟前
  • 不良生
  • 还行

陈哲艺像是把“女人四十”和“男人四十”各取了一点点。在华人社会当女性太难了,每一个身份都是画地为牢的按部就班,能被一场痛快淋漓的热带雨掀翻的只能是少数。大马和新加坡,中文和英文,榴莲和禁恋,在对照中拆解家庭。两个主角在“爸妈不在家”还是母子啊如今竟然演情侣了,我打了个冷战~~~~~~

42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新加坡独特的语言环境,给本片一种独特的冲击感,作为华语环境长大的观众,是一种惊喜。但不得不说,本片给“强奸”披上了一种奇怪的保护伞,而且并没有很自然的自圆其说。在这个大环境下,觉得有失偏颇。成长话题老生常谈,但是导演的切入点实在不讨人喜欢了。题外话,男女主在导演首部电影中饰演母子,凭添一种incestuous的诡异感...

45分钟前
  • 逢澶Ty
  • 较差

外显为女性和婚姻困境,实则是华语困境,也是华人困境。陈哲艺把一篇抒情散文写给中文。热带雨季不见晴天,在潮湿的新加坡社会,一场文化撕扯像暗流,在代际之间涌动,人们习惯了讲英文,不想讲华语。师生之间的越矩关系背后,是女主破裂的婚姻,是华语难以挽回的失势,你所执着的中文课,不过是对方的人生第一次。陈哲艺成了对华语仍有留恋的人。很多细节都可以带入,仿佛似曾相识、不够新鲜。可是剧本真是太好,足够吸引我走入那场雨,从头至尾甘心被淋湿。这种好体现在实笔虚写上:实写的是痛苦的妻子,全篇都是她,虚写的是,知道一切选择逃避并把压力全抛给妻子的丈夫,寥寥数笔处处到位。尽管人人都在讲英文,华人特有的家庭弊病仍旧顽固,构建在婚姻背后的“生育”,成为离间这对夫妻关系的真凶。于是当父亲去世,这个家庭最后一根纽带断了。

46分钟前
  • 南悠一
  • 推荐

后半段的伟伦就像发情期的公狗……不靠谱的男人和不成熟的男孩真的都很可怕。

48分钟前
  • 江林
  • 推荐

能看出导演的野心,看似平平淡淡的一场婚姻危机与一段师生恋,导演试图将背景拉升至新马关系以及新加坡在中美间斡旋的处境。想法是好的,但文本结合太浅,只是浅尝辄止。影片更多探讨的,还是一个中年女性在男权社会下的处境。最大亮点,是低机位摄影,刚好是一个坐着的人看到的世界,视觉中心区域是女性的胸部到大腿之间。那是学生看老师的角度,也是瘫痪老人看儿媳的角度,背后的寓意不言自明,女性在男权社会下沦为性符号与生育工具。影片是非常克制地表现这种伤害的。那种轻描淡写,甚至会让很多人把它误认为是小清新的师生恋。但不是的,这段师生恋并没有那么清新。而我恰恰喜欢导演的处理,没有激烈的冲突,没有戏剧性的情节,没有情绪渲染,就把它拍成了一种日常,把哭泣拍成连绵不绝的雨水。

50分钟前
  • 子戈
  • 还行

后半段掉的很厉害,从公公过世,到两人别扭时还要被乐队穿过,再到最后的验孕,都因为这些意外是被设计好的而有些扫兴。但是我还是喜欢这个电影,阿公在伟伦的手臂上写下“帮”字,看比赛时轻轻的拍手(空气),让难过的阿玲望向那个笑字,我喜欢阿公的设计,摆脱了一般类似角色失去行动能力同时也失智的俗套设计,阿公很聪明,也很达观,他只是动不了。我觉得“动不了”就是我在陈哲艺的家庭电影中得到的感受,他不同于许鞍华的静水流深,也不同于是枝裕和的圆融恬淡,他就是委屈,伟伦、阿玲、公公都是委屈,我们活着,就是委身于困顿。我喜欢看阿玲送伟伦回家,那个镜头从来都是在车内,阿玲一拐方向盘,就把学生送到家了,好几次,我都看不见这座大楼的样子,没有远景,没有全景,只有阿玲从车窗内看见的未知全貌,我觉得这就是委屈。

52分钟前
  • Morning
  • 推荐

老在看武侠片的爷爷,在习武的高中生手臂上,写了一个“帮”字,文化传承的力量喷薄而出。太喜欢看陈哲艺处理这种人和人之间那层微妙又深刻的情感和关系,尤其留白部分,看似轻触一笔,但又力道十足,回味无穷。PS:许家乐屁股好翘…

56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所以不能生育的人其实不是阿玲,而是丈夫?那丈夫和小三的孩子是谁的?是“小三”和“小三的小三”的?

57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公公和学生这组人物关系意味深长,爱武侠却失语的老人和华文差却喜欢成龙的少年,几场戏就将文化的困境与传承主题揉进了你心里。相比之下女主角马来西亚移民身份和政治状况的背景表达显得就生硬了,不如《爸妈不在家》融合得自然。视听方面没什么可挑的,但情绪上还是差了几口气,后半段散掉,把握一个四十岁女人的状态导演已经尽力了,多亏了杨雁雁(有些瞬间好像俞飞鸿啊!)

60分钟前
  • 琼斯黄
  • 还行

虽然我觉得陈哲艺属于最高只能拍到八分的那类导演,但不可否认这是非常稳健的出手,平遥两个竞赛单元的其他华语片被一部新加坡电影吊打,是不是接下来要输马来西亚输缅甸了,脸都不要了。

1小时前
  • 黑狗成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