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的心

剧情片美国2014

主演:马克·鲁弗洛,马特·波莫,吉姆·帕森斯,乔纳森·格罗夫,朱莉娅·罗伯茨,阿尔弗雷德·莫里纳,泰勒·克奇,丹尼斯·欧哈拉,乔·曼特罗,芬·维特洛克

导演:瑞恩·墨菲

 剧照

平常的心 剧照 NO.1平常的心 剧照 NO.2平常的心 剧照 NO.3平常的心 剧照 NO.4平常的心 剧照 NO.5平常的心 剧照 NO.6平常的心 剧照 NO.13平常的心 剧照 NO.14平常的心 剧照 NO.15平常的心 剧照 NO.16平常的心 剧照 NO.17平常的心 剧照 NO.18平常的心 剧照 NO.19平常的心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28

详细剧情

  1981年,艾滋作为一种前所未见的免疫系统缺陷疾病在纽约出现。由于它集中发生在男同性恋当中,所以在当时又被称为“同志病”。内德(马克·鲁弗洛 Mark Ruffalo 饰)是一个激进的同志作家,当他看着朋友纷纷死去以及政府的不作为时,义愤填膺的他发起了男同健康危机组织, 呼吁政府和社会公众对这场即将爆发的大瘟疫给予重视。半身瘫痪的女医生艾玛(朱莉娅·罗伯茨 Julia Roberts 饰)是少数从一开始就高度警惕艾滋疫情的的医护人员,也是内德重要的异性恋盟友。在运动中内德认识了纽约时报记者菲尼克斯(马修·波莫 Matt Bomer 饰),两人陷入如火如荼的热恋。然而菲尼克斯最终也被确诊感染,悲痛的内德惟有爱人和事业两线作战。健康危机组织的主席布鲁斯(泰勒·克奇 Taylor Kitsch 饰)虽然是内德最好的朋友,然而深柜的他行事风格与好斗的内德截然相反。执行董事汤米(吉姆·帕森斯 Jim Parsons 饰)一直试图平衡两人,却无法消弭越来越大的分歧,一场决裂迫在眉睫。而此刻已是艾滋在美国蔓延的第四个年头......  HBO电视电影《平常的心》改编自托尼奖同名戏剧,作者拉里·克莱默亲身经历了80年代的艾滋风暴,他以自己为原型,将纽约同性恋人群以及艾滋病人的生活和感悟写进剧本。电影不但描绘了早期艾滋运动的真实和复杂面貌,而且呈现了同志争取权益的曲折与必要性。无论身处怎样的时代和环境,去爱、去追求爱都应该与生俱来的权利。

 长篇影评

 1 ) 什么才是平常心呢?

不知道为什么,这篇影评最近突然多了好多人看。这应该是我将近10年前写的了吧,之前有太多不成熟的想法和内容,现在看起来真的好羞耻。虽然现在删掉了,但如果之前有看过,觉得有冒犯或者说觉得写得不好的地方,在这里先给大家道个歉哈!

分割线————————————————— 先说点题外话吧。从高中开始身边就有很多要好的朋友是弯的,平常接触起来也没什么不同,不明白为什么老有人会谈之色变讷? 老早知道了这部片的卡司,一个个全是我喜欢的。Sheldon,绿巨人,孔雀…之前还跟别人说过,如果孔雀来,一定能掰弯我,哈哈! 开头尽管有些伤感的离别,但总体还是欢快的。看到孔雀出场的一瞬间简直惊艳了啊!刚觉得他最近胖了一点没那么好看了呢。实在是…太风骚,对,想不到别的词形容他了。看着他们这样腻在一起,看着孔雀那小鸟依人般的表情,看着马克说,“you are too good to be true”, 连我这个直男都开始羡慕了。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觉得难过的呢,应该是从市长婉转地告诉他们不愿意帮忙,从谢耳朵在葬礼上的那番讲话开始的吧。看看时间,刚好是过半。 说实话从Jim一出场开始,只要听着他的声音就让我十分出戏,然后到了葬礼那场,看着他声泪俱下,终于把出戏的我拉了回来。什么叫演技啊!真的是那种,“今天我们为他们立碑,但是明天谁为我们刻字”的悲痛、无奈和恐惧。那句无奈的, 为什么他们不愿意帮忙?“they just don’t like us”真的是…不知说什么好了 也许有人觉得,作为一部有关gay以及政治题材的电影,剧情来说并不出彩,泪点也有点俗。对我来说吧,同性恋题材的电影看得不多,整部电影我的泪点是两个,一是他们两人的爱情,二就是那些恐同者的无动于衷。 他们两个,才甜了半个小时左右。看到孔雀染病开始日渐消瘦后整个人都不好了。曾经如此炫目的他,到最后还是给疾病折磨成了这样。不得不佩服演员的敬业,听说他为了这戏减了差不多40斤,为了不让孩子担心,那段时间还不敢住在家里,好莱坞的演员就是赞。 看到最后,看到他哥终于认同他了,看到他们在病房里结婚,他一遍又一遍地说着 I do, I do, I do…看到他穿着他曾穿过的外套去耶鲁大学的 gay week,把自己2个月前的承诺兑现了,真的又是流泪。谁规定了直男,就不能为这种爱情感动呢? 至于最最最受不了的,还是里面各种恐同者的反应。 飞机上那场戏,是我第一次看电影的时候掉眼泪了。(当然,美剧不算)。因为歧视艾滋病人飞行员甚至不愿意起飞?人家都病成那样了,没人去想着帮忙?看到飞机上其他乘客的表情,看到病人最后死了以后都不能有个好归宿,只能用垃圾袋装走,真的是绝望了。 这部片赞,很大一部分是要感谢演员。每一个主演都有一段show自己演技的机会。印象最深的就是茱莉亚罗伯茨说服上面资助自己对艾滋病的研究。整部电影,就两个女生。主角的话就是只有她一个女的。看着她独自一人为同性恋团体争取权益,简直心痛。 多的,我也真的不太会说了,肯定有更多更有阅历或者更学术的人能写出更有深度的东西。想说的就是,有力的故事,绝佳的演技,铸成了这部年度催泪大戏。

我是真的不能理解,为什么会要恐同呢?还是说…我的接受能力比较强?gay怎么了?他们好看,爱干净,有品位,又不会吃了你,有什么好怕的。 我就很想看到电影拍这个,可惜没有。比如一开始的时候大家都以为这是同性恋群体的病,于是恐同者无动于衷,等到第一个异性恋被感染的时候,大家会是什么反应呢?我们只能自己猜测了。 我还记得断背山,(应该差不多年代吧?)记得那个时候同性恋是要给打死的。好在现在越来越开放了,越来越多的明星出柜,越来越多腐女,嚷着“烧死那对异性恋”啥的…不过我想说的是,电影的名字叫平常心,我觉得应该就是平等对待gay吧,现在这样,还不能叫平等。 我的梦想就是,当有一天,一个人站出来喊,“我是gay”的时候,大家不是像以前那样恐惧,也不是像现在这样欢呼支持,而只是平平淡淡的一句,“哦”,那才是他们gay需要的社会,那才是真正做到了 the normal heart。 再补充一句吧。看到一句话也是说得很有道理。什么时候,涉及同性的电影,不再死人,而是尽力表现他们生活在一起后最庸常的烦恼,那宽容的,平等的一天才算是真正到来了。

 2 ) 当我看同志电影时,我在看什么

很少有电影能让我看完之后如此别扭。虽然前两天才刚刚看完韩国的【回家的路】,但是对于不同题材的电影,表现相似感情基调后,我还是久久不能平复激动的心情。以至于在关上电脑后,少有的靠在床头,在夜晚闷热的气息中发呆。
纵观现在主流电影市场,以好莱坞为主,个人主义的英雄电影似乎已经是票房的保证,各大电影公司靠着一众不愁吃穿,不缺妹子的肌肉型男在全球市场上大肆掠夺影迷日益空扁下去的腰包。然后再让几个拧巴的导演拍几部文艺电影,捞上几个奖项,ok,一年就这样结束了。所以当看到有normal heart这样的电影出现时,在拥有这样演员阵容时,我深深的猜到了,这是一部为了得奖而出现的电影。
对于这类电影来说,我们不能去强求影片剧情有多么的精彩,而往往就是这种过于写实的情节累计,随着观看的继续,那种难以言喻的心情变回不断的发酵,升温,直到影片片尾字幕出现时,达到的那种失望之情已经足够让我们眼眶发湿。
回到主题,当我看同志电影时,我在看什么?必然不是像阿黛尔的生活那样,窥探女女之间的性交场面,相信每个直男在看到两人滚床单时,都会心生怨念。介于本人看片前的习惯,坚决不到网上去搜索相关信息和评论,所以,在影片的前半段,始终云里雾里的猜测这到底是一种什么疾病,直到艾玛对病人说你的免疫系统已经几乎崩溃了,才明白这就是艾滋病。也就是到了影片的后半段,才从一个猎奇观看同志电影的心态转换到对于艾滋病历史的沉重心态。
其实说到这类题材,我们很容易的就想到了去年奥斯卡的大赢家,达拉斯买家加俱乐部,同样是讲述艾滋病的故事,前者是更加开放,激励的斗争,而这部则选择了在沉默中不断的呻吟。前者发生在后艾滋时代,世人已经知道了艾滋病的可怕,但是在官方,还是采用着一种模棱两可的态度对待。而这部电影则发生在艾滋病发现的前期,无论是政府还是医疗机构,都在有意无意的回避这个问题,无论这是否与同性恋有关。
至此,影片的两大矛盾出现了,同性恋和艾滋病,两个如此让人忌讳的话题同时出现在了一起,足够在任何时候都去刺痛人们心底的暗角。从断背山开始,同性题材的电影逐渐走出了小众,猎奇的心理,敢于用更加自信和开放的心态面对观众。影片也都不再纠结同性是否正确,而是让同志们走出故事,回到每个人身边,去表演故事。平常的心更是注重这个环节的描述。每个人,无论是内德的哥哥,菲尼克斯,布鲁斯的退缩,汤米的帮助,都是因为背负着同性的自卑上。而人物之间的争吵也常常归罪于自己是同性恋,而得不到应有的帮助和重视。换言之,在那个时代,身为同性恋的自己都感到内疚好无耻。也正是这种心态的存在,才让每个人都如此的生动。当然,这其中不排除内德,这个在整部影片中不断呐喊和发飙的男子,更是在白宫里喊出了最脆弱的疾呼。
写到这里,我们不妨去看看演员阵容, 马克·鲁弗洛,曾经的绿巨人,以至于每次内德发怒时,都害怕他变身。这次选择誓言这样一个颠覆性的角色,显然他是准备获奖的节奏啊。 马修·波莫,猫鼠游戏里的神偷,更重要的是,这货确实一名同志,更是为了这部电影,疯狂减肥,有点当年机械师里克里斯蒂安·贝尔的味道。 吉姆·帕森斯,不用多说了,伟大和可爱的谢耳朵,说实话,能在大荧幕上看到他,总是害怕他有说错哪句话,当然,谢耳朵是gay这一点大家都知道。至于 朱莉娅·罗伯茨,有影后坐镇,各大电影节是不是要给点面子啊?分析完演员阵容,发现,这是一部如此用心用力的电影,获奖的目标如此明确,获奖的实力更是如此的雄厚。
回到文章开头,我们在经历的大片,英雄们的轮番轰炸后,是否还能静下心来去欣赏和思考一步电影呢,答案是肯定的,只要用心去拍。我们是否可以用敏感的话题去吸引观众呢,答案也是肯定的,但是前提是话题引用的得当。
再去讨论一下片中的一些细节。内德的哥哥不愿意出面帮助自己的弟弟,甚至当内德问:你承认,你我是一样的。哥哥也艰难的否定了。市长虽然是同性恋,但是却不愿意出面声援。白宫接待的参谋更是问出了是不是只有同性恋之间才传染,至于招妓,异性恋没事。显然,对于外人来说,这是一种对于同性恋的惩罚,我们不用去管他,直到健康委员会的每个人都渐渐认同了这个看法之后,大家也逐渐出现了退缩的态势。
影片发生在1981年,有了开始,却没有结束,就算是在电影结尾,我们也只看到了汤米默默的接完电话,从自己的名片夹上拿下菲尼克斯的名片。对于那个时代的那群人,他们能选择的也许跟汤米一样,默默承受,纵使身边有人在呐喊疾呼,但是,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明白,这只是徒劳。
对于这部电影,想说的很多,能说的却很少,也许只有真正打动人心灵的电影才有这样的功效吧。
写到结尾,想到了自己身边的一些同志朋友,也许在中国,2014年的今天又和1981年的那天有什么不同呢?除了自欺欺人的自信和真实的自卑外,剩下的就是大众的漠视吧。
当我看同志电影时,我也许看的只是身边的他们吧

 3 ) 对于【政治正确】,我的疑惑

从大二大三知道自己喜欢同性到现在,听到过很多种说法,遇到了很多问题,产生很多疑惑,有些我很坚定,但是大多数情况下,我很困惑。 看完这部电影,忽然想把这些问题记录下来。 老实讲,我现在都不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可能根本就不需要答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吧。。。 下面是问题和话题: 是gay三分C(C代表娘娘腔) 有些gay歧视娘娘腔的gay,嘲笑娘娘腔的top 有些gay以【姐妹】相称 有些gay的表演型人格很强,喜欢用语势很强的词,喜欢讲脏话并以此作为性格豪放的证明,喜欢言必及女性生殖器 人们为什么不能讨厌甚至歧视同性恋?为什么不能表达这种厌恶和歧视情绪?为什么名人不能在公开场合表达?只是因为这样不符合流行的【政治正确】? gay是不是由基因决定的?gay的父母携带了这种基因?gay的基因有可能得到提纯吗? 有些gay不喜欢双性恋,觉得那是他们的狡辩,【他们一定更爱男(女)人!】 有些gay不喜欢他们以为是top的人却是vers或bottom,转而厌恶,觉得【不过如此】。 有些gay不接受为什么这个男人在上一段关系里做top,这段关系里做bottom。 有些gay歧视vers,觉得他们是想继续维护男性形象的bottom。 有些gay耻于说自己是bottom 有些gay歧视人妖,女同 有些gay并不喜欢肛交 有些gay不接受有人不喜欢肛交这一事实 有些gay确实无法从肛交中获得快感 有些top,遇到size大的人,才愿意尝试做bottom 有些gay视肛交为【作为一名真正的gay的证明】 很多人没想过残疾的gay怎么解决性生活 gay争取的权利,就是肉体愉悦的权利吗?是群交的权利吗? gay的一对一关系是最【政治正确】的关系吗? 【开放关系】是gay的关系里,最合理的出路吗? 结婚是gay的关系里,最合理的出路吗? 【异性恋世界】关于感情和关系的一切设定,gay都要推翻吗? 易装和异装癖是一码事吗? 喜欢易装的人为什么不去做变性手术? 【大家都是同志,为什么要互相歧视】 【在我找到最爱的人之前,我会尽情纵欲】? 姐妹相称,会不会不太合适? 作为一个男人,被包养是不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 歧视男妓 和男人发生过性关系,就有变成gay的趋势 bottom年纪大了,就【没人要了】?就要【转型】做top,才有【市场】? 为什么自称top的人被传出做过bottom的传言,就会格外【丢人】? 形式婚姻是【政治不正确】的吗? gay和les搭伙形婚,发生性关系,最后组成【真正的家庭】,是【政治不正确】的吗?如果后来他们再找各自的同性性伴,是新的【政治不正确】吗? 出柜引起的青少年模仿,会引发潮流吗? 【真的直男】是不会对男人感兴趣,或者和男人发生性关系吗? gay的一些政治口号,比如【有很多艺术家,很多演艺界人士,很多设计师都是gay】不会带来新的问题吗? 世界没有gay,不会怎样吧? 有人认为,性伴多的top是男性魅力所在,性伴多的bottom是下贱 有人认为,经常群交的人,道德水平较低 有人认为,SM关系内,主的一方是男性魅力所在,奴的一方是下贱 两个top情投意合,却会为性烦恼。做bottom是面子问题 恋童是gay吗? 【同妻的悲剧,难道不是一个巴掌拍不响吗?】 【家庭压力太大,我要结婚】 【三人关系其实是原来的couple各自无法继续,而想出的折中的办法】 有人认为,与直女结婚,与拉拉形婚,是为了保护父母 有人认为,极端的反同人士,是在隐瞒自己是gay的身份 有人童年被男人猥亵,而变成了gay 【喜欢同性,和同性发生性关系多年,现在想尝试一下与异性发生性关系】是【政治不正确】吗? 很多动物会发生同性性关系,人类的同性性关系为什么要加上【爱】的名义呢? 有些gay在感情失败后,曝光对方是gay,用这种【身败名裂】的报复来满足恨欲 有些gay在消费gay gay消费gay文化,是【政治不正确】吗? --------------------------- 类似的话,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想到了会在添加上来 关于【政治正确】,wiki的解释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4%BF%E6%B2%BB%E6%AD%A3%E7%A1%AE

 4 ) No glove,no love.some missing facts and given tips

笔者没有刻骨的经历作为矫情的出发点,只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尝试冷静并相对客观地看这部片子和一些被忽略的事实。一方面是觉得这部电影的某些评论被强加了许多个人主观感情色彩。另一方面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借此机会普及下基本知识,希望对有些人能有所帮助(尤其是以下第二条)。

在当今"同性恋"已经和"种族","女权"等概念一起上升到了政治高度的时候,一涉及这些敏感话题,难免会触碰到某些群体的痛神经。我不否认The Normal Heart是一部完完全全的同志题材电影,但它不仅仅是一部反应同志生存状态的电影。TNH和电影Philadelphia一样,故意淡化了AIDS患者从确诊到离世这一路主观的感情桥段(韩剧导演能把这种题材拍成惊天地泣鬼神的东西),因为制作方并非想借80年代AIDS阴影下同性恋的苟延残喘来博得观众的同情和怜悯。男主人公Ned代表了编剧Larry,不断向观众传达了一个精神,"FIGHT"。电影的侧重点在于通过重现当年同志团体在HIV/AIDS问题上向大众歧视和政府漠视所做的艰难斗争,唤醒这段即将被遗忘的历史,同时也是让新一代年轻人铭记安全性行为的重要性。

从GMHC成立一开始倡导安全性行为,到对HIV/AIDS的反歧视抗议,再到之后对同性婚姻的政治斗争,编剧Larry作为一名"战士",一直站在前线。当人们问他对这些历史有何想法的时候,他会很淡然的说道"I was the one left alive to tell it。",流露着难以言表的辛酸和无奈。电影里,当Ned接受了医生Emma的倡议劝阻他的同志朋友停止一切性行为时,却受到了很多不解以及排斥,并直接导致Mickey之后的"暴走"。因为当时近15年的性解放运动鼓吹同性恋之间通过性行为获得自我身份的认同,这股给身体以及精神同时带来快感的热潮流火并不是通过Ned的三言两语就能熄灭的。当对HIV的科学认识逐渐浮出水面,滥交的危险性也就不言而喻了,人们开始逐渐意识到安全性行为的必要性。此外,Larry很早就预言30后的今天同志群体会形成统一战线为同性婚姻争取合法性。同性婚姻在法律上保护了同性伴侣的各项权利(Felix在死前去了Ned哥哥的事务所请求他通过"手段"把自己遗产留给Ned,暗示如果走正常法律途径,遗产则会留给自己的儿子),在道德上更是通过对一夫(妻)一夫(妻)的伦理约束控制高危性行为,从而间接遏制HIV的传播。

最近HIV药品Truvada打出一条广告:一天一粒能把HIV的感染率降低99成,于是掀起一片争议。现实派自然是从自身利益角度出发支持药品的上台;但以Larry为首的"斗士"却把通过服药来降低高危性行为的人称为"coward",主张带套而非服药。他们认为药品的出现会让所有人降低防范,从而得以让滥交性行为借机"春风吹又生"。这将会是历史的倒退,也是对同性婚姻多年来奋斗的亵渎。Larry的立场虽然有些极端,但并非空穴来风。忠诚向来是同性关系的奢侈品,有了药品之后人们的道德观是否还能经得起诱惑的考验?时间会告诉我们答案。

关于电影中的矛盾冲突,你会发现在这部讲同性恋与HIV/AIDS斗争的电影里,女同的分量几乎是微不足道的。不仅仅如此,甚至是有诋毁性的。当Estelle在好友Harvey死后想给GMHC出分力的时候对Tommy说到,"Damn it, I wanna do something! Even though all my lesbian friends say,'What have you guys ever done for us?' But I don't care.This is for Harvey."看似男同与女同团体当时有很大的隔阂。后来在网上查到,在舞台剧版本中Bruce和Mickey之间有过如下对话,Mickey:"How do ou feel about Lesbians?" Bruce:"I don't believe in Lesbians." Mickey:"I wonder what they're going to think about all this? If past history is any guide, there's never been much support by either half of us for the other."笔者没有花时间去查证到底是Larry本身和L有过节,还是纽约当时的GMHC和L组织之间确实有苦大仇深的矛盾。现实中,在疾病暴发初始,很多L就站出来一起和G奋斗在“前线”,可惜在主流媒体的眼中,女同的功绩全被掩盖了。2011年纪录片"We Were Here"讲述了在TNH同一时刻发生美国西海岸的事情,里面提及了L组织通过各种手段向大众获求帮助,"for our boys."。2012年的纪录片"United in Anger: A History of ACT UP"则讲到男女同志团结在一起向CDC(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抗议并申诉将女性和静脉注射患者也加入到AIDS的定性中。除了女同,有色人种,特别是黑人(考虑到目前黑人占了HIV+总人数的一大半),在此片的比重也小的可怜。可以理解电影需要明星包装作为视觉卖点,也需要适当dramatize the extreme,因此不可能做到剧情与历史完全一致;抑或许电影只是想讲述白性男同的维权故事。但个人却觉得这成为本片的一个小小的不足,或者说是遗憾。既然电影制作方考虑到重现历史,而现实中这场斗争的力量是来自各个方面的,而本片却英雄主义了白种gay men的地位和贡献。

本片的另一个矛盾是在GMHC与政府间为了研究基金而展开的。把Ned叫到白宫的官员明显偷了腥,因此一度紧张自己会不会染病。如果那时Ned能肯定地告诉他HIV在异性恋间也会传播,想必之后医生Emma和GMHC的研究基金申请之路也会畅通很多。另一个市政官员Hiram在和GMHC发生冲突时说"It's very tricky",并不无道理。他提到了一些数字,当时记录在案的患者是300多名,而纽约当时大约有50万的男同,算一下比率也就是0.06%。事不关己的鸵鸟心态是社会和人性的劣根性,更何况受到威胁的是本就受到歧视的弱势群体。在无法提供科学依据并证明此病传染程度的情况下,借0.06%这个数字就想为一个受到歧视的弱势群体讨个说法,这一路的困难可想而知。2011年美国政府对投入癌症和HIV/AIDS的研究基金的数据比较中,在HIV/AIDS研究上投入的成本占了Cancer研究的70%,而HIV/AIDS和Cancer的患病人数大约是1:10,新确诊人数HIV/AIDS只占了Cancer的4%。加上人们对HIV/AIDS患者的偏见由于历史原因而根深蒂固,会有很多人抱怨政府对Cancer研究投入的钱不够坚实。我想,假如这些人的亲戚或朋友有人是HIV患者,我想看法会有180度的转变。这对钱的斗争看似黑白分明,其实之间也有一大片灰色。

TNH的拍摄之路,如电影中的故事一般也是波折不断,所谓台上九十分,台下三十年。许多名导和制作人想获得TNH的版权把它搬上大银/荧幕。其中包括Barbra Streisand,她是最早,最执着,也是除了Ryan Murphy离版权最近的导演/制作人。但Barbra和Larry最后由于"所谓的"对剧本意见不合产生矛盾,最后反目成"仇"。电影上映后便打开了口水战。Larry公开的理由是:他坚持要在电影中加入床戏,却被Barbra以男男性爱非常"distasteful"为由而拒绝。Barbra最近发表公开声明,强调当初只是为了电影本身和受众群考虑,Larry的理由只是对她的诋毁。她的初衷是想避免敏感桥段从而吸引更大的观众群。的确就笔者个人观点,作为著名的gay icon,Barbra Streisand在当今同志维权运动中是所谓的一姐,很难想象她会被Larry挂上"恐同"的名号。在Barbra手握TNH版权的最先10年里,剧本改编基本成型,男演员Ralph Fiennes和Kenneth Branagh也分别有意出演。可惜最后因为题材敏感,筹集不到资金拍摄和发行,最后打算小成本制作并改在电视中播出。但是Larry开口天价(报道说一百万),导致没有电视公司愿意接手。最后版权返还至Larry手中,又是拖了15年。在Ryan Murphy接手前,Larry再次写信征询Barbra是否仍有意接手,但条件是她必须按照Larry给的剧本拍摄。而Barbra则因为不愿主动权被剥夺所以最终还是婉拒了Larry。如果说Larry能够接受当年HBO给出的$25万offer,我们20年前或许就能看到Barbra Streisand版由Ralph Fiennes和Kenneth Branagh出演的TNH。看来再如何英雄,在利益面前"斗士"也是凡人一枚。这一路曲折,孰是孰过,想必每个人心里都有各自的看法。

另外提一个小细节,个人觉得是本片的一个点睛之笔。不知多少人注意到当Ned孤身一人在Yale同志周时的片尾曲,是来自Simon & Garfunkel的The Only Living Boy in New York。这首歌是当年Paul写给Art的“分手歌”,在发行了收录这首歌的专辑后他俩就分道扬镳了。把这歌用在这部片子,实在是应景的很。


以下写一些关于HIV的东西,考虑到电影的主要受众群,我觉得这些信息对一部分人会有些帮助。

1 关于历史,以及为何首先爆发在男同性恋群体中

80年代AIDS风暴初始,很多非同性恋其实也染上了HIV,他们除了通过高危性行为之外,一方面是早些HIV+献血污染血库,导致大面积受血者染病(Philadelphia中和Tom Hanks同一个公司的女员工就是因为输血时染上的病毒);另一方面由于70年代越战的关系大量毒品流入美国,吸毒者之间通过静脉注射互相传染。关于HIV的起源以及病毒是如何跑美国去的,目前还是有很多争论。主流说法是非洲土著屠杀并摄食猩猩时从猩猩身上感染了SIV,之后传染到人体内SIV演变成HIV,随后HIV从非洲传到海地,并从海地传到美国大陆。在美国AIDS风暴第一个因AIDS而死的案例是可查的,但第一例染上HIV的案例却无法考证,因为病毒在每个个体的潜伏期都是不同的。从潜伏期均值大约8年推测,以及越战时间,病毒入境时间大约是70年代中到末期。

关于HIV为何首先暴发在男同性恋群体中的,那是因为在最初传播的时候,传播途径较异性相比在同性间更为容易。HIV病毒只能在中性和偏碱性情况下存活,女性阴道体液是弱酸性的。也就是说如果即使男性和HIV+的女性发生关系,男性中枪的概率会较小。举个例子,男A是+,女方是-,男A的精液导致女方染病,后女方和男B发生关系,未必会把病毒传给男B。现实中异性恋夫妻结婚多年后发现女方+而男方是-的例子有很多。而男男性爱,一方面很难遵循严格1和0体位,另一方面容易滥交成性,加上七八十年代的同性恋圈子是个相对小且闭塞的圈子。一旦一个攻受通吃的人染病,很快就会传给圈子里的大部分人。在最初HIV刚被带入美国大陆只有极少数人染病的情况下,HIV在异性之间传播是很慢的。换句话说,假如男同性恋间如果能保证1和0体位,是不会导致AIDS在男同性恋间暴发的。

2 关于统计数据,以及HIV exposure

HIV的感染概率是有统计数据可查的,根据是否有直接血液接触,性交体位0和1,以及肛交和阴交,染上HIV的概率是不尽相同的。这些数字按照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也可能是不同的。虽然这些数据并不代表个体案例(因为HIV传染和很多因素有关:carrier的身体素质(viral load),是否有体液接触(涉及到是否有未愈伤口和感染血源的接触),exporsure者的身体素质,等等),但医生会用这些数字作为制定方案的标准。

如果说你,很不幸地,(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参与了高危性行为(比如安全套破了),又或是伤口溅到了疑似受污染的血源,该怎么办?

第一时间赶去医院,不保留地给医生提供一切信息,医生会根据统计数据比较和分析危险性并推荐是否采用PEP(Post-exposure prevention),这包括了之前提过的Truvada和Kaletra两类药。这是能提供机体保护遏制HIV病毒感染的事后药,PEP宣称的有效保护时间是发生exposure后的72小时,而最有效时间则24小时。没有科学数据证明PEP肯定有用,同样的,也没科学依据证明PEP不管用。所以医生基本上都会推荐这个稳妥的方案。但是,PEP的副作用很强。虽然强度也因人而异,但有数据表示约半数的服用者会中途弃药。笔者的一个护士朋友因为工作时手上的伤口被溅到病人的血液,而病人HIV状态未知,且拒绝做检测,于是她被迫服用了1个月的PEP。期间又是吐,又是拉,偶尔还有视幻,痛苦的很。

记住,若自己觉得可能已经通过体液传播感染上了病毒,需要在第一时间采取PEP! 药效按时间的衰退是很快的。

对于HIV检测,笔者不了解唾液检测。但关于血检,个人了解到的信息是在exposure后一个月的检测有97%的置信度,但目前需要三个月才能100%确证。这三个月的时间是受到对HIV的检测条件的限制,目前的科技似乎还没法直接检测病毒,需要通过等到身体产生可测量的HIV抗体来间接检测。House中有一集Dr Cameron的眼睛被溅到了HIV+血液,她也是花了n个月的等待才拿到了最终检查报告。

3 对于性伴侣

切忌盲目享乐,在双方没有血检前,no glove, no love。此建议适用于所有性向(目前Les间也有传染的例子)。现实中有太多人根本不知自己为何会染上HIV,安全套也被证明不是百分百可靠。所以为了你爱的人,也为了你自己负责。

4 关于旁观者

虽说HIV目前的致死率极低,尤其是和癌症相比。有人说HIV+现在只是一个label而已,只要戒酒戒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按需要定期吃药,过得就是正常人的日子。话是没错,但这样豁达的价值观并非与生俱来。走出阴影需要一段时间,且现实中的歧视和冷漠可能会让患者过着非正常人的生活。关于最后这一点我只想说,最为旁观者的我们,假如你的朋友告诉你自己患上了HIV,是因为他们重视你,信任你,需要你。伸出手拉他们一把,一个拥抱,或是一个轻吻,你可能正挽回一条将要失去生存动力的生命。The Normal Heart的高度最终体现于此。

 5 ) 当我看一部gay电影时我在看什么

这阵子都没有写过影评,因为没看什么值得让我码字的作品。今晚看完「The Normal Heart」,非写上几笔不可了。

真是有很久没看过这么让人压抑的作品了。因为采用的是十分冷静平淡的叙事风格,看了叫你哭也哭不出来,只觉得胸口被什么压着,气都喘不上。要概括说是个什么观影体验,就是难受2个字。心里特别地难受。是不是因为Matt Bomer饰演的Felix死了的关系呢?那定是有的。人在看到美的事物凋零时是很难不觉得难受的。而且这部作品实在有太多场死人的戏和对AIDS病患处腐烂的特写,再平淡的叙事手法也抹不过去它们给心上带来的难受。

鉴于这部电影所针对的特殊对象,我觉得最好先讲下立场比较好——我不腐。虽然不似腐女,对gay有莫名的疯狂崇拜,可我是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在看过这部电影后都不太会说自己无所触动吧。不过我觉得不同的人看这部戏应该会有不同的触动点。个人来讲,让我很难受的点有2个。一个是每次给半死不活的AIDS病人镜头时,他们有些有名字——Albert,Nick,Craig...有些没有名字只是过客。看着一个个年轻的生命和一段段本可美好的relationship被折磨得不成样子,真心受不了。第二点是美国政府和医学协会的不作为。其实这都是意料之中的结果,我以为自己不会再看得愤懑和不平,但实际上每每演至官方和协会得知AIDS只有gay病例并不传染异性恋就立即拒绝拨款支援时,我依旧愤慨了。真够热血少女的。

关于这部作品让人讨厌的地方也得说说。首先就是唯一的一场床戏,看得实在不过瘾呐不过瘾。孔雀哭得那么美,Ryan Murphy你就那么吝啬于多给几个清晰镜头和特写镜头么?!这会儿你私心去哪儿了...好吧或许这个是我自己的私心,乖乖补「White Collar」就是了。说正题——其实将这么个主题选用相对冷静客观的舒适手法本是极好的,可编剧却给Ruffalo饰演的男主安排了太多场发怒戏,好吧我们都知道了他骨子里生就是个愤青,可无时无刻不准备着演说一通也太过了吧。和喜欢的人dinner date时要演说,对着并肩奋斗的gay伙伴们要演说,争取政府关注时又要演说...生给电影添了教育气息。而观众最烦的就是被赤裸裸地教育。好的作品应该达到既教育了观者却又不让观者觉得被教育了的境界,「The Normal Heart」显见是没有做到。不仅如此,也破坏了好不容易营造了平淡而客观的感觉,好在觉得最后结局收回来了,所以不算太失控,依旧是可以给个9/10分的。

说下演技。Taylor Kitsch是cast里唯一一个不招我待见的,而他演的Bruce和他本人一样不招人待见,不仅是个和谁好就会克死谁的瘟神,还把男主Ned挤出了组织。我真是不愿在他身上浪费笔墨,但又依旧得说一句,夹在一众出色的actors中更显演技力为负。Ruffalo这次的演出是我看过的他最好的一次,可惜反复的发怒再发怒到最后弄到人厌烦。这部戏casting做的最好的一点就是找gay来演gay。毕竟,好莱坞作品中直男演gay看的太多了,观众急于看到gay本色出演。拿Jim Parsons来说,尽管仍带着Sheldon的影子,却也不难让人入戏。至于Matt,看别人的评论有说"选孔雀演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你看的那种悲剧,不喜欢掐着心脏问你疼不疼这种"。其实说的没错,但为了让观者更有共感更被触动,选择既美型又是gay的Matt来演也未尝不可。况且这一部里孔雀那么cute又那么美,谁管的了其他。至于Julia Roberts,看她的戏快有10年了。除了最初看的几部浪漫爱情电影无甚对演技的考验,有花瓶之嫌外,之后多年来都是我认为的非常实力派的actress,常常感觉其演技里被低估了。去年的「August: Osage County」和这一部「The Normal Heart」都不出例外地奉上了惊人演出。



最后说句题外话。美利坚的gay维权进行得如火如荼,越来越多的州认可同性婚姻;在不列颠留学的我去年亲自看了gay游行,不久后女王便签署了同性婚姻法案...不知中国的gay维权运动什么时候才会开启,毕竟,没有人站出来斗争是什么也不会有的,这时是该有点男主Ned的执拗和倔强的。

 6 ) 费城故事,腐女,及其他

费城故事过去二十年,同性恋运动的书写俨然重点已经从现时的抗争转向了历时的历史化叙述,可喜可贺。

从《费城故事》到《王尔德的情人》《我爱你莫里斯》《断背山》再到《平常心》,如今各大或独立或主流电影节gay片儿遍地开花,随便一个腐妹子都能说得出比这多的多的讲同性恋的片儿,无数花季少年少女在全世界最大的同性交友网站——哔哩哔哩【此处有梗】用一条条弹幕表达了对这些片儿的感想:虐得胃疼或萌得肝颤。不聊专业,不聊学术,不聊各大电影节这些电影的斩获,我们就来聊聊这些电影。

歧视同性恋早就跟重男轻女种族歧视一样变成了政治不正确的典型标杆。所以早先的电影里大多也在讲世俗的眼光给无辜的恋人们带来了怎样的磨难以及他们或有效或徒劳的斗争。要么讲讲他们和家庭,和传统的碰撞,或温情或残酷。总之,就如同好莱坞电影里出现的黑人一般都不可能是反派一样,几乎没有导演或者编剧愿意来完成一部抨击同性恋的片子。总之一开始的同性恋影视作品都在讲哎呀我们不能歧视同性恋呀。

今年HBO的Looking在微博上血雨腥风地刷屏了很久。Looking很多人喜欢,对我来说基本上是14年十佳之一。我是小乔粉我的排名可以不算作数,可是即使抛去了同性恋的方面不谈,Looking真的足够动人,其中的桥段谁说不会出现在异性恋的身上,看的时候无数次我都想起了《欲望都市》,并不是因为情节,而是因为看得时候往往会感慨,感情的事其实说开来不过这些桥段,来来回回排列组合就是每个人以为自己独一无二荡气回肠百转千回的心事。你看同性恋终于可以开始讲日常了,不用每天歇斯底里的抗争,不用动不动就谈到生死。有困扰,但更多的是普通人日常。我们还有《极品基老伴》这样暖心的日常。

《平常心》我期待了很久,毕竟有谢耳朵还有孔雀还有男神的男神噜噜【此处又有梗】。一开始我有一点激动,又有一点杞人忧天的担忧。毕竟单纯的真人真事改编和写历史是两回事。无疑,取材于同志运动史上里程碑事件的《平常心》从题材上来说就不可能是一部仅仅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即使导演想这么做。恐慌和疾病本来就是无关性别,无关性向的事。就如同身份认同并不是要刻意保持不同也不是要刻意趋同,而是意识到【我们有不同,那也没关系我们都是一样的】。就像电影不刻意淡化性关系的混乱,也不刻意强调艾滋病开始传播时候人们的恐慌。开始孔雀说,我只报道那些同志的设计师,模特,艺术家。到最后医生对着病床上的两人大喊说他们是如此的相爱。不知不觉间其实已经完成了一个巨大的转变:从他们是不能相爱的,到我们要允许他们相爱,到我们要支持他们相爱,到他们相爱了,我们知道而已,如同片名——平常心。

刷这部片子的人很多,其中有一部分有个共同的最近很火的名字——腐女。讨论腐女的学位论文都已经有好几篇了,虽然写得都挺扯淡,但不可否认这个群体也成为了一个公众注意的对象。之前有人问我说你是腐女吗,我会说我不腐,而现在有人问我的时候我会反问:“定义腐女?”

朋友去年从费城回来,聊天时候无意间跟我提到说你看,《费城故事》拍完也就二十年,世界上支持民事伴侣或者同性婚姻的国家已经有那么多了,我对这个世界还是充满信心的。是啊,我们为什么不对这个世界充满信心呢,奴隶制在法律上的彻底废除用了几千年,妇女用了一个多世纪获得了参与政治投票的权力,世界越来越小了,我们为什么不能期待几十年间同性婚姻就能彻底合法化呢。

其实这根本不是一篇影评,这只是一篇写论文写神经了半夜刷完生肉的碎碎念。有人问我说你为什么要做同性恋研究,你为什么要研究性,你为什么要读博士,你为什么是个腐女。其实,冠冕堂皇的讲,我们每个人都是少数群体。社会怎样对待同性恋,其实就在怎样对待腐女,女博士,大龄未婚青年,丁克族,当然啦不止女性,还有那些所谓的“窝囊”的男性。我们都在承受着同样的压力。而人类不同群体的自我认同史告诉我们,其实呢大家都知道彼此不同,但是我们一样,没有谁比谁优越也没有谁比谁低劣。不用避讳不用掩饰更不用嘲讽,这才是文明社会。

————这是发完神经的分割线——————————
乔果便当的好快噜噜出场那件衬衣好轰骚Jim大部分时间都是严肃脸儿好萌看到萝卜丝儿阿姨就忍不住想到她侄女男朋友不过阿姨老了好多啊不开心孔雀美爆了虽然很虐但我还是要去舔屏谁都别拦着我。

完。

 短评

他们都是普通人,和你我没什么不同,只是碰巧不是异性恋罢了。

6分钟前
  • 洛风城
  • 推荐

索德伯格给HBO拍电视电影拍得跟电影一样;瑞恩·墨菲给HBO拍电视电影拍得跟电视剧一样。

8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总统顾问将门掩上偷偷问话的一场戏太有深意。若不是异性恋阴道性交也有感染艾滋的危机,恐怕同志们早已被“顺势”的清洗到灭绝。能拉到资金支持,展开研究,能进入政策讨论,还要看是否危及到了社会和权力金字塔的顶层:异性恋、白人、男性。So,无论女权群体,还是LGBT群体,大家仍要keep fighting。

10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本来是三星。台词和节奏似乎...差点事儿,那舞台剧式的超大段台词是怎么回事。但孔雀!!!!!!!!!! 哦我的心都要碎了.......

11分钟前
  • 张天翼
  • 推荐

片中的H堪比GV甚似GV,演员演得也很投入,但是但是仍然让我出戏,怎么看绿巨人叔怎么出戏,叔你以后还是好好演直男吧,后面争取权利那部分演的还是挺让人入戏的。感觉导演想表达的太多了,然后各方面就稍显不足了。违心给个五星,孔雀脑残粉没办法,太让人心痛了。还有说本色出演的我【—哔—】。。

15分钟前
  • PPPPPPPPPPPP酱
  • 力荐

节奏很快,没有在该放缓节奏的时候去慢慢铺陈。大家都在吵,都在哭,都在挣扎。扔出了很多问题,却至今没有答案。

19分钟前
  • 中段儿尿
  • 还行

思来想去还是给四星,是因为这是他们的事,也是我们的事,归根到底是人类的事。事件本身极具情感,而落实到剧本上的感情就有些想当然。政治和情感是两回事,就像现实和影片中,情感无法打动政治,政治也无法约束情感。但感情就是感情,有就是有,无关好坏。

23分钟前
  • 华盛顿樱桃树
  • 推荐

这部电影有那么几场戏的表演是殿堂级别的。深度广度的不敢说有多么出类拔萃,但是严肃程度绝对首屈一指。这也是为什么当初如此喜欢PRIDE却依然只给了四星。在整体自我感觉良好的明知道是HE的励志故事里得不到更多。感觉这几年做同志片的人都特别认真特别花心思,每一部都有出其不意的惊喜之处。真好。

25分钟前
  • 昆汀的影子
  • 力荐

最值得艾美的演出应该是Joe Mantello 在办公室的大暴发和Julia Roberts 跟卫生署官员的对质。

28分钟前
  • Pius
  • 力荐

Love and Hiv,Bravery and Gay,Beauty and War.

33分钟前
  • 不良生
  • 力荐

在众多基佬中演技爆发的居然是茱莉亚罗伯茨

34分钟前
  • 今 敏
  • 推荐

“人们本能地会去爱,是后天磨灭掉爱的本能” 最后半小时戳中5个泪点,年度最佳LGBT电影候选,罗伯茨的爆发戏、患病后的孔雀可载入年度演技。“为你爱的人,永远无法放手”

35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出柜班底。每次看这种别人哭得死去活来的片子才能知道自己的泪点到底有多高。

38分钟前
  • 沉歌
  • 推荐

如果是為了看搞基來的還是收個截圖就撤了吧。沉重壓抑到最後結尾也沒有給出任何舒緩的餘地。抽屜里的名片只會愈來愈多而已,其實直到現在也沒有太多改觀不是嗎?

42分钟前
  • 脱氧核糖十三
  • 推荐

准备的纸巾都不知道擦哪里好。。。。

45分钟前
  • Gintama
  • 力荐

【C+】电影太浮于表面了,一个严肃的题材却没能表现出它该有的沉重与情感厚度,无论是哪一方面都显的平庸又矫揉。故事讲得琐碎且没有个重点,节奏和表演更是被剪辑给毁了,瑞恩墨菲就是个不入流的导演,麻烦以后请将这样的故事交给别人拍,让他好好拍自己的美剧就行。

48分钟前
  • 掉线
  • 还行

看着孔雀在银幕上一点点枯萎是今年最让我心碎的电影场景。“同志不是生来不去爱的,他们只是学会了不去爱。”爱上便是飞蛾扑火,生死契阔...

50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3.5 果然最后一幕耳朵还是在整理卡片

53分钟前
  • 雨二厶
  • 还行

以后不能直视绿巨人了。。。他是要和Loki。。。oh,no。。。

58分钟前
  • 六月物语。
  • 力荐

没料到瑞恩·墨菲这次在镜头上剪的这么碎,节奏上倒是明快起来了,有利自然也有弊,这本应该是沉下来的时代沧桑故事。剧本本身也存在问题,过于的舞台剧了,几乎每个主角都有一场重头的独角戏,反而一群美剧明星在表演上都欠缺了那种触动心灵的力量,不是全怪演技,怪摄影和剪辑。★★★

60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