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春天

剧情片大陆2018

主演:黄尧,孙阳,汤加文,倪虹洁,江美仪,廖启智,焦刚

导演:白雪

 剧照

过春天 剧照 NO.1过春天 剧照 NO.2过春天 剧照 NO.3过春天 剧照 NO.4过春天 剧照 NO.5过春天 剧照 NO.6过春天 剧照 NO.13过春天 剧照 NO.14过春天 剧照 NO.15过春天 剧照 NO.16过春天 剧照 NO.17过春天 剧照 NO.18过春天 剧照 NO.19过春天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25 04:09

详细剧情

  单亲家庭出身的16岁女学生佩佩(黄尧 饰),她的城市既是香港、也是深圳,白天在香港上学,晚上回到深圳跟妈妈(倪虹洁 饰)住在一起,频繁地穿梭于两地。为了和闺蜜Joe(汤加文 饰)一起旅行的约定,为了自己的存在感,为了对Joe男友阿豪(孙阳 饰)懵懂的好感,她内心的冲动被点燃,“水客”成为了她的另一个身份,一段颇有“冒险”感的青春故事就此开始。

 长篇影评

 1 ) 通过这个名叫佩佩的女孩,你是否也看到了曾经的自己?

看完《过春天》,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水客”佩佩与母亲的感情。

16岁的单亲女孩“佩佩”有香港身份,她每天过关去香港读书,家却在深圳。

佩佩的父亲是香港人,有自己的家庭和孩子,影片从始至终都未交代过她母亲的工作和收入来源,但从她与闺蜜争执时的对话我们知道,她母亲的身份并不光彩。

从影片开场,我们就能看出女孩佩佩厌恶自己的母亲。

她每日往返深港之间,在闺蜜面前,她阳光开朗,回到家,却永远都是安静的、沉默的,但这种沉默却并不代表平静,而是对家和母亲无言的抗拒与冷漠——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她看不上她的母亲,看不上这个家。

遇到困难或挫折时,佩佩有时会去见自己在香港的父亲,即使父亲同样处于底层、脸上写满落魄,她却愿意对父亲露出甜笑——与对待母亲不同,在父亲面前,她是乖巧的女儿。

即使她的父亲给不了她一个家,即使她在撞见父亲与家人团聚时只能装作陌路人扭头走开。

16岁的生日一到,她就马上拿着身份证去酒楼应征兼职,收入低廉、看人脸色,忙碌到深夜才可收工…

纵使如此,父亲塞给她零用钱,她却仍然会懂事地抽回两张想要还给父亲。

佩佩对待父亲的态度,明显比对她妈妈要宽容得多。

在家里,她见到母亲的牌友连招呼都不愿打,只想赶紧回到自己的小空间,将自己与母亲的世界隔离开,仿佛深怕母亲身上的艳俗与市井气会像瘟疫一样沾染上她。

房间的隔音并不好,大人们稀里哗啦洗牌、东拉西扯闲聊的声音清晰地穿透墙壁,让狭小的空间显得格外嘈杂,女孩佩佩安静地躺在自己的小床上,在黑暗中不发一言,不像是在自己家,更像是这个房子里的一个租客。

但在香港昏暗且烟雾弥漫的小公寓里,同样是打麻将,她却愿意一脸乖顺地帮大姐头花姐摸牌,甜甜地喊对方干妈。

在花姐塞满水货的小公寓里、在不入流的水客马仔身边,女孩佩佩看起来远比在自己家自在。

年少无知时,我们都觉得外人更懂我们,而家,是我们想逃离的地方。

刚满16岁的女孩佩佩,看不上自己的母亲,看不上母亲带给自己的家和出身,更看不上母亲的男友。

但她毫无办法,她才只有16岁,还没有能力完全摆脱令她腻烦的这一切,倔强的她唯一能做的,只有沉默、回避,用自己的方式一点一滴地积攒着能量。

没有人教她如何长大,她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努力而懵懂地成长。

深夜,醉酒的母亲摇摇晃晃地走到她的床前,想要给睡梦中的女儿盖上踹开的被子,却晕晕乎乎打开了佩佩的臂膀、睡在了女儿的怀里……

镜头一转,第二天清晨,醒来的女儿并没有推开总是让自己一脸厌烦的母亲,而是继续让她睡在自己的臂膀里,静静地思考着自己的心事——比起她的妈妈,此时的佩佩更像是一位母亲。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早熟的她又何尝不懂得母亲的无奈、不心疼自己的母亲呢?

没有人比她更希望自己的母亲能过得好

但或许在成长过程中,敏感的她经历了太多的心酸与失望,她的麻木与沉默,只是不想再让自己受到伤害。

在乖巧的面容下,佩佩默默经历着成长与改变,她珍惜友情,又难以抑制心中对闺蜜男友懵懂的好感

她不惜冒险当水客挣钱,只为存钱陪闺蜜去日本看雪。

但最终,她没有去日本,和她一同看雪的也不是她的闺蜜,而是曾让她感到麻木厌烦的妈妈。

她带着妈妈爬上高高的山顶,整个香港的城市丛林在母女二人的视角中铺陈开来。

“这就是香港啊……”佩佩的妈妈望着眼前的风景感叹。

她似乎忘记了,早在16年前,她就曾来过香港

她曾在这里生下了自己的女儿

16年过去了,

香港和深圳距离那么近,这个叫阿兰的女人却好似是第一次来到这座城市。

尽管母女二人站在如此高的山顶,尽管整座城市丛林都尽在佩佩和母亲的眼中、脚下

可我们和她们自己都知道

佩佩和阿兰,对于这座城市,都仅仅只是来去匆匆的过客罢了

稀里糊涂蹉跎半生的母亲

安静倔强、独自成长的女儿

她们的命运紧紧相连

无论残酷的生活让她们经历了何种伤害

她们都将永远相互守候

影片的最后,取保候审的“水客”佩佩将被养在鱼缸中的迷你鲨鱼放归大海

而她

也最终回到了母亲的身边

从这部电影中,有多少人通过这个名叫佩佩的16岁女孩,看到了曾经的自己?

并不是所有人的青春都值得怀念

比起年少时的稚嫩、弱小与叛逆,我更爱今日走出懵懂的自己。

 2 ) 《过春天》:越界少女和无处安置的青春

作者 / 米奇

首发 / 新媒体女性

在电影院二刷了《过春天》。导演白雪的处女作,提名了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生代青年单元的最佳影片。这部片排片不多,但上座率挺高,特别是大学城一带的电影院,首映时全满座了。作为一部国内不打架不斗殴不堕胎不狗血也没有启用流量明星的青春片,《过春天》在一个特定的语境里把16岁少女青春期的敏感、躁动、欲望、压抑、孤独、迷茫、痛苦、焦虑都拍得很到位,并透过女主角的视角十分自然地带出了关于家庭关系、身份认同、价值感等议题。

少女的青春故事被深深地扎根在香港和深圳两座城市中,或者说,这两座城市中最混乱最精彩的边缘地带,比如关口、旺角以及华强北的水货市场等。电影扣住了女主角刘子佩的单非身份。电影大部分的对白是用粤语完成的。刘子佩的父亲是香港人,母亲是大陆人(听口音应是定居深圳的北方移民)。饰演女主角的演员黄尧祖籍河南,在广东佛山长大,她出色地完成了这个角色。这种身份的特殊性决定了这个故事是一个“她人的青春”,而非一种主流青春叙事。

有影评说这是一部披着青春片外壳的公路片,我表示理解。如果说公路片的最大特点就是人物穿梭在不同空间中的冒险,一直“在路上”。那么《过春天》给我最大印象就是少女在青春欲望的驱力下不断在各种边界之间游走,寻找着身份和存在感。或者说,电影再现了一位少女在女孩和成年女性之间、在香港和深圳之间、父亲与母亲之间、粤语和普通话之间、在中学生与水货客之间、同性情谊和异性吸引之间的流动,正如电影的英文标题crossing,以及电影配乐所呈现出来的电子节奏感。

电影里最直观的空间边界就是港深分界。刘子佩居住在深圳,去香港上学,她每天都要过关。影片一开始拍的就是港铁线,这个交通工具时常出现在镜头里,因为它是刘子佩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道地理边界区隔了刘子佩父与母、学校与住所,但她没有在任何一个家人那边找到想要的归属感。看得出来刘子佩更喜欢香港,更亲近父亲,更习惯说粤语。在深圳的家中,她几乎从来不和整天玩乐的母亲交流,也没有任何社交。而在香港,她会主动跑去找父亲说话,会参与她的闺蜜和暗恋的对象所在的游艇派对。但是,父亲有自己的家人(刘子佩很可能是私生女),她暗恋的对象正是闺蜜的男友,因此无论在家庭还是在欲望关系中,她始终都没有自己的位置。

与此同时,单非身份也使她无法完全将自己视为香港人。在电影前半部分的一个场景中,刘子佩为了赚日本机票钱去餐厅打工,她听到说普通话的大陆客人来店里抱怨丢了戒指,同事吐槽说“这些人是这样的啦”,继而在问她的家住在哪里时,她便低头说“好远的”。她不想暴露自己住在深圳,只能闪烁其词。在接下来她坐上地铁和过关的时候,镜头分别呈现了她倒映在玻璃上的双重影像,暗指着她的双重身份,或者,她并没有任何确定的身份。

在这种苦闷和迷茫的状态下,刘子佩加入走私团伙似乎变得顺理成章。每天在港深边界穿行的单非中学生身份,成为了走私水货的最佳庇护。于是刘子佩开始在法律边界游走,电影将此表现为一种摇摇欲坠却恰到好处的冒险与危机感。就像观众看到她加入花姐的团伙之后,就会担心她何时被抓获。

电影中有三次定格镜头,分别在走私小哥被海关查到后在情急之中把四台苹果手机塞到刘子佩手上、刘子佩第一次带水货过海关之后的轻松心情、以及子佩因害怕而拒绝了花姐要她携带枪支之后在门口看到流血的巴基斯坦人。三次定格恰好体现着她被卷入越界行为、完成越界行为、面临着被迫进一步犯罪的时刻。流畅叙事中的停顿似乎提醒着那些无形边界的存在。

不过,观众看到更多的不是一个少女的堕落,而是一个少女的成长。因为在此过程中,刘子佩终于获得了一种被肯定的个人存在感和价值感,那是她在原来生活中所没有找到的。在带水货过程中,她得以接触学校和家庭之外的世界。在走私团伙中,她的能力被花姐和其他人肯定,她也有更正当的理由见到和了解到她所暗恋的阿豪。香港花姐和深圳水哥就像她深圳母亲和香港父亲的补偿。花姐强势、有见识、“不依靠男人”,而母亲却总是依赖着男性,钱也被男人骗走了。刘子佩想变成“佩佩姐”,一个在走私团伙里才能被塑造起来的理想认同。她的活力被唤起,非常认真且敬业地奔走在海关和法律边界。

当然,这背后还有一层重要驱力,即少女的欲望。电影夹带着一个青春片里常用的三角恋叙事,即“闺蜜抢我男朋友”,但是导演没有把这个叙事拍成狗血剧,而是让少女一直在欲望的边界试探和压抑。刘子佩暗恋阿豪,但努力赚钱的初衷则是为了和闺蜜陈颂儿(Jo)一起去日本旅游。这三人的形象都很丰满,Jo的家境不错,但家里将所有的资源都给了她弟弟,家人带着弟弟去爱尔兰读书,却让她留在香港嫁人。观众可以理解Jo最后情绪的爆发:她被家人欺骗,又感到自己被最好的朋友欺骗,进而在阶层和出生上攻击刘子佩。

而阶层相当的阿豪和刘子佩则在走私过程中越走越近,彼此理解和信任。但这两人实际上并未越轨。刘子佩始终没有和阿豪表露心意,阿豪也没有。在某种程度上,这两人的情感是难以言喻的。全片并没有任何拥抱亲吻镜头,却精确地捕捉到了那些暧昧懵懂且躁动不安的青春期欲望。正如许多影评都在赞美的那段绑手机戏码。在那场戏中,红色暖光从画面右侧打入,左侧是移动的黄光,人物被镀上燥热的色彩。两人在一个狭窄的中景镜头里相互把水货手机绑在各自腰上和腿上。紧张的呼吸声清晰可闻。对话内容从未来的打算变到触及内心的鲨鱼和雪。手机绑完后,镜头拉远为全景,阿豪和刘子佩相互碰了一下啤酒瓶子,关系的亲密性又被微妙过度到合作伙伴的状态。而欲望的不可言说和无法定义,拆解了三角恋中“两人抢一人”的竞争套路,还原了情感本身的复杂性。

最终,所有这些边界的跨越都在警察的介入下所终止。可以说,警察的出现如此及时,他们不仅阻止了少女被性骚扰,被教唆进一步犯罪,也将整个电影叙事维系在了一个没有因越界而彻底失控的平衡里。跌宕起伏的“过春天”结束了,刘子佩又回到了自己的日常生活中,闺蜜离开了,她放生了小鲨鱼,并开始和一切和解。背景乐从贯穿叙事的电子乐,转换为一段抒情钢琴曲。影片最后,是刘子佩带着母亲来到阿豪曾带她去过的飞鹅山顶眺望。这是一场懵懂暗恋之后留下的秘密场所。母亲在山顶感慨道:“这就是香港啊”。而刘子佩却看到天空落下的一片雪——她十六岁许下的生日愿望实现了。度过下雪的季节便是春天。这仿佛是这座几乎不下雪的城市给她的一点安慰。


本文为新媒体女性原创稿件,转载请后台联系授权

 3 ) 鱼缸里的青春 |《过春天》

1

影片《我心雀跃》《黑处有什么》以及今天我们要聊的《过春天》,刚好代表了青春片的三种路线。

《我心雀跃》讲的是显微镜下的青春。它通过一个暗恋老师的故事,将少女日渐成熟的身体和心理同时置于显微镜下细细观摩,以此来呈现一个不够丰满却足够细腻的青春切面。

《黑处有什么》是顾左右而言他的青春。它表面讲青春,实际是透过少女懵懂的眼睛去窥探成人世界,并在目光的落差里去呈现一个性压抑的时代和扭曲的社会百态。

与这两部电影相比,《过春天》走的路要更为险峻。

一方面,它并不贪念于青春之外的事情。尽管影片涉及单非仔、水客、陆港关系等社会议题,但它们只是少女成长的背景,并不是叙事重心。

另一方面,它也并不满足于呈现青春的某个切面,而是想面面俱到,把一个立体的青春搬上荧幕。

这样做当然难度很大。若是一笔一画的勾勒,怕是三天三夜也讲不完。

好在导演白雪足够聪明,她把女主角佩佩放置在了多重的三角关系里,包括陆港身份的焦虑、父爱母爱的纠葛、友情爱情的两难、道德善恶的纠结等,在每个三角关系里,佩佩都像一个游移的点,被不断左右拉扯。而所有关系组合在一起,又彼此牵连,互相影响。

远距离看的话,这个结构就像一个多棱镜,每一面都有自己的故事,合起来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放置在阳光下,它们会共同反射出一束奇异的光,既耀眼又难掩灰斑,时而明黄,时而血红。

仿佛在说,青春就是这么一个复杂的存在,由太多暧昧不清的元素构成。

少女佩佩就掉进了这样的青春里,她必须自己摸索着闯过去,才能迎来真正的春天。

2

如果单看《过春天》的故事,有点像《撒玛利亚女孩》的前半部分,都讲了两个少女相约去旅行,为了赚钱,一个少女不惜犯罪的故事。

只不过《撒玛利亚女孩》里的洁蓉为筹钱出卖身体,做了援交女;而《过春天》的佩佩成了一名水客,每天从香港偷带手机去深圳贩卖。

《过春天》也并不像《撒玛利亚女孩》那样有意制造惨烈,尽管佩佩做的事足够惊险,还在过程里和闺蜜的男友擦出了火花,但正当一切将要失控的时候,警察的突然闯入令这场冒险之旅戛然而止。

不得不说,这个结束有点突然,但也刚刚好。

它让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去审视整个失控的过程,又不必过分担心或承担失控的后果。

于是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浮现出来:佩佩为什么会过上这样的青春?或者问得更具体一点,她为什么要做水客?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很复杂。

表面看,佩佩是为了早点赚够旅行的钱才去做水客的。这是一个单纯基于友情的选择。

但仅仅是这样吗?

显然不是。

故事往后发展,我们看到至少还有两股力量在牵引着佩佩越陷越深。一股力量来自阿豪,一股力量来自花姐。

佩佩对阿豪的感情是很复杂的,不能简单用“爱情”来概括。

那么还有什么呢?

有崇拜,一个小妹妹对于“大哥哥”的崇拜。

有惺惺相惜,因为他们两个人都是某种程度的社会边缘人。佩佩流离于香港与深圳之间,阿豪挣扎在香港社会底层,使得他们比阿Jo更能体会彼此的心境。

此外还有一种共同冒险的隐秘快感。

这场冒险混合着做水客的提心吊胆与“偷情”的禁忌,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成为这段爱情的助燃剂。

其实想一想,青春时候的爱情都是如此。无论它怎样发生,总会带着某种“偷尝禁果”的刺激感。

而这场爱情的高潮,也必将是一场更大胆的冒险。

阿豪和佩佩决定背叛花姐的水客组织,自己单干。行动的那晚,灯光摇曳,两个人在忽明忽暗的房间里,互缠胶带。由于胶带的阻隔,并没有实际的肌肤之亲,但是每次呼吸又分明都是情欲。

可惜最终行动败露,佩佩身上的胶带被一层层狠狠地撕下。如果说前者是一场“色而不淫”的情欲戏的话,那么后者则无疑是一场赤裸裸的“强暴戏”。在阿豪心疼又闪躲的眼神里,佩佩似乎还读懂了这场爱情的弦外之音,并体悟到世界的复杂。

引佩佩越陷越深的另一股力量,来自花姐——香港水客组织的头目。

花姐一看就是个老炮儿,染着一头紫发,成天叼着烟,说什么都是满不在乎的态度。

看见花姐抽烟打麻将的样子,有那么一瞬,佩佩或许想起了自己的母亲。

母亲阿兰也爱打麻将,时常和姐妹聚在一起,对佩佩鲜有关怀。而在花姐那里,佩佩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肯定。尽管被肯定的事情并不光彩,但对于佩佩来说,“肯定”本身才是最稀缺的情感。

佩佩做水客的很大动力,就是为了继续得到这样的肯定。

这当然是由母爱缺失导致的一种变相寻求满足。

另一面,佩佩的父亲是已婚的香港人,有自己的家庭,尽管他比母亲可能更“称职”,却无法时时陪在佩佩身边。

这一层的缺失,或多或少是由“水哥”来填补的。

花姐和水哥,恰好是水客带货的源头和下游,对于佩佩来说,又是父亲母亲的某种投射,同时也象征着“继续”和“罢手”的两头。在花姐不断用“肯定”绑架佩佩的同时,水哥也在不断告诫她,“干完这一票,就收手吧。”

最终一切在花姐的一记耳光中结束。那一刻佩佩才恍然醒悟,一切的情感替代都只是泡影。

由此我们大致明白了佩佩做水客的动力,是由闺蜜的约定、爱情的吸引、母爱的补偿共同来牵引的。

那么这就完了吗?

当然不是。

还有一层更深的原因,被我们遗漏了。

这层原因与他人无关,来自佩佩自身的身份焦虑。

佩佩是个典型的单非仔,父亲是香港人,母亲是深圳人。她随母亲住在深圳,每天又要跑去香港上学。

对于两地奔波的她来说,香港就像个游乐园,深圳则像个超大的旅店。两座城市只提供给她玩乐和睡眠的场所,却从不提供心灵的归宿。

于是她只得一次次冲进高铁的车厢,一次次上路,像是一个被两座城市推来推去的过客。

代入这样的心境,我们再来看做水客这件事,是不是更有意思了?

没错,对于佩佩来说,香港和深圳都不是归属,那么唯一属于她的生存空间,或许就是两点之间的那段路途。

最终,也正是在这段路途上,她找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尽管做水客是违法的,但她甘愿冒这个险。因为只有这样,她才能在心里说服自己:虽然我在两座城市之间颠沛流离,可你看,它并不是毫无意义的,甚至在做水客这件事上,它还成了一种天然的优势。

这个隐秘的心理动机,或许才是佩佩做水客最核心的诉求。

它超越赚钱,甚至超越友情、爱情、亲情,它也让佩佩为自己悬而未决的身份找到了一个陡峭却又逻辑自恰的落脚点。

3

最后我们要聊聊,在展现了这样一个复杂而隐秘的青春之后,影片的态度究竟是什么。

通过上面的讲述,我们看到了佩佩的所有挣扎,在香港与深圳之间、父爱与母爱之间、友情与爱情之间、甚至善与恶之间,她来回游移,探寻着人世的边界。

这些边界就像一道道无形的墙壁,共同构成了一个透明的容器。

这个透明容器像什么?

鱼缸。

没错。如果说《过春天》在摄影和剧作上有统一的母题,那无疑是“鱼缸”。

它甚至直接出现在了影片中,在阿Jo姑姑的豪宅里,佩佩见到了鱼缸里的鲨鱼,那一刻,镜头透过鱼缸拍摄,使得佩佩和鲨鱼形成了直观的对位。

不仅如此,影片还有大量镜头是透过玻璃拍摄佩佩的。比如聚会上,佩佩站在玻璃后面看着狂欢的人群;在阿豪的车上,镜头穿过车窗凝视佩佩的侧脸;还有佩佩和父亲的隔窗相望;以及大量高铁车厢内的镜头,佩佩倚窗而站,沉默不语……这些镜头都在反复强调着佩佩“被困住”以及“被观赏”的处境。

甚至,如果你把屏幕视作一个更大的鱼缸的话,那么我们每个人都是站在鱼缸外的观赏者。

《过春天》想要呈现的青春,就是某种鱼缸内的生存。

你可以很消极地把它理解为一种“囚禁”,一种对于放肆青春的禁锢。

但换个角度,你也可以把它当作一场练习——像是一条小鱼被放生之前,所要经历的练习。

它并不是痛苦的,而是要让你认清,这个世界没有绝对自由的大海,我们都生在某种无形的规则之中,而青春就是个试炼场,让你可以张扬肆意的徘徊,碰壁,甚至头破血流,最终认清这个世界的边界。

那边界就包括:你是谁,你需要什么,爱情、友情、亲情到底是什么,以及善良和道德的意义。

正如影片开始的聚会上,佩佩硬着头皮冲进大海,那时的她还不会游泳,险些溺死。而影片最后,在经历了这段青春的冒险之旅后,她终于可以把那条鱼放生,同时也意味着将自己放生。

往后不再有鱼缸的保护了,自然也不会再有那么坚硬的束缚。

这场关于成长的体认,势必是残忍的,也定会伴随着失望和释然。

一切就像影片结尾,在所有的挣扎都随着警察的闯入而破碎之后,老天依然可能让香港下一场雪,来满足这个少女卑微的生日愿望。

这所有的所有加起来,就是生活,是未来的日子。

再次站在飞鹅山的山顶,母亲看向远方说,“哦,这就是香港啊。”

而佩佩看到的,远远不止于此,那是对于整个青春的回望。

在经历了这一切之后,她也终于有惊无险地到达春天。

 4 ) 过春天里的母女关系:成长是一种不动声色的和解

国产母亲形象多是善良包容,而倪虹洁饰演的阿兰显然不是正规意义上的母亲。她是佩佩“单非”人设的背景的注脚。

背景的注脚

JO是佩佩青春期最亲密的朋友,她们的去日本看樱花雪喝清酒的愿望,是推动佩佩赚钱而进入水客这一行当的主要原因。阿豪则带着佩佩入行、告诉佩佩“只能相信自己”,一起背叛花姐飞单走私。甚至水客头头花姐,她对佩佩的赞扬、肯定、接纳、威胁,都比阿兰这个深圳妈妈,更举足轻重。

阿兰,更像是一个符号。她是女主不幸的来源,是女主想要逃离的困顿生活。

作息颠倒,夜夜搓麻。没有丈夫,和香港的司机生下了一个女儿,私生女。

在电影里,我们不知道她的职业,但从她娇媚的仪态、婀娜的身姿可以管窥一二。

阿兰她自己就是一个找不到坐标和定位的边缘人。

而佩佩活在了阿兰的阴影之下。

佩佩和JO争吵时,JO脱口而出的“你妈是妓女,你也是妓女”,狠狠地戳到了佩佩的痛点。

只会求神拜佛转财运,只知道抓住眼前的蝇头小利。在点着的麻将桌上,最关心的也只有钱。

又傻又无能,被男人欺骗,还只能抱着骗子的大腿哭泣乞求对方的同情。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佩佩只能发泄似地踢飞路边的路障。

但她没法踢飞生活这个泥沼。

父亲这条线,也很妙。

生日红包之后催促离开“太晚了,早点走”;家庭聚会目送离开;佩佩边哭边吃时,他默默离席。不是说完全没有感情,“老豆”的眼中也是充满怜惜和无奈。但这种情绪很像是施舍给流浪狗的短暂温存,看着小狗摇尾乞怜,但是毕竟是只流浪狗,又绝无可能因为她而放弃自己的生活。

和父亲的对望

逃离

人类习惯性地根据差异来区分“我们”和“他们”,进而形成“我们”的身份认同。

来自“单非”家庭的佩佩面临着深圳和香港的两座城市的差异。她带着白色耳机,匆匆行走在深圳、香港之间。虽然说着流利的粤语,可以在打工时用住很远的借口来掩饰自己单非的身份,但佩佩仍感到疏离。“我不够黑,也不够白,我甚至不够男人,告诉我,我是谁”唐的困惑也发生在这个16岁少女的生活中。

水客这个组织带给她前所未有的归属感。

没有人在乎你父母的身份,“单非”的身份甚至成了荣耀与光环。小可怜佩佩摇身一变,成为了“佩佩姐”。

在赚够去日本的机票钱后,有人问她,赚这么多钱做什么?

阿豪说,“谁也靠不住,只能靠自己”。赚一份独立生活的倚靠啊

在一切失控之前,佩佩实现了对原有身份的逃离。

和解

就好像只有离开父母,扎入生活才会发现,生活不是想象般的瑰丽。

佩佩的逃离计划戛然而止。

这种拼了命要逃离原生家庭,挣扎过后发现还在原地的故事格外熟悉。

看不上鸡零狗碎、世俗又阿谀的小镇生活,讨厌温吞多年不变的生活节奏。在小镇,找不到自我,没法实现价值。普通甚至狗血的家庭生活,“我所有的倚靠就是你”、“我做这一切都是为了你”、“你是我全部的指望”的亲情负担。逃离到这一切,你和家人大吵一架,不假思索地好像没有退路一般地冲向一线城市。

但用不了多年,你就会发现,与生活周旋是一件多么费心力的事情。生活依旧鸡零狗碎,阿谀的对象从乡镇小干部变成了上司、老板。莫名其妙的合租关系也不会比小镇左邻右舍的关系更单纯。当时的热血沸腾的理想主义者开始有些面目模糊。

逃了一大圈,突然发现,原来还是生活在原地。

佩佩放走了鲨鱼。鱼缸依然存在,但已经不再是囚禁的场所。

一切好似回到了原点,

阿兰说,“这就是香港啊”。

像不像第一次来北京看你,走上景山的母亲的感慨,

“这就是北京啊”。

 5 ) 金羊观影团||这是部“危险”的电影,暧昧让我不舍逃离

vol.1.Ladies and gentlemen,这里是金羊观影团第一期(严肃脸)。灵感源于豆瓣其他友邻,经过小一晚的严肃讨论,在德卡老师的一呼百应锣鼓喧天鞭炮起红旗招展人山人海的威望下,我们决定开启了这个活动,不敢说帮助其他友邻加深理解电影,但对大家也可能多少有一点参考作用。

《过春天》自去年平遥电影节脱颖而出以来一直关注不断,一路杀到柏林,被冠以崛起的华语青春片,早早就吊足了大家的胃口。终于在大陆上映之后,虽然口碑一路高涨,但也有一些反对的声音。有人认为它确实接过了《嘉年华》、《狗十三》的衣钵,代表了华语青春片、华语女性电影的崛起;而同时有人觉得它的文本仍未能摆脱青春片的一些狗血情节而诟病。——@岭街曌影

第一期观影团共十七位友邻打分 十四则短评 综合评分7.3

希望大家读完 定会有你没有想到的东西

poster by @德卡的羊

风格化的青春片?

@绝对值对相对值:7.5分

深港双城的背景和犯罪冒险的题材下的青春片。影片试图探讨青春的迷惘,身份认同,“逃离”等概念,但似乎都仅限于浅尝辄止。处女作展现了导演灵气十足的视听语言:很少有大陆电影把城市拍的这么摩登,把青春期的情愫,悸动拍的这么动人,用光,摄影都值得夸赞,演员的表演也很灵动自然。佩佩和阿豪在山顶俯视香港,电子乐配合暴雨下的城市霓虹中的奔跑,互绑手机那段都是高光时刻。前半段的流畅明快和后半段有割裂感,结尾也令人泄气,但还是足以让大多数大陆青春片黯然失色。

@牯岭街曌影:6分

导演惊喜,演员惊喜,编剧日妈。说好的不一样的华语青春片,结果只是用香港的马甲套了个狗血的内核。你以为你穿个马甲我就不认识你了吗。故事本身对于我就太遥远,有一种不现实的感觉,最后又直接狗血烂尾,甚至塑料姐妹花一场撕逼大战之后这条最重要的感情线就丢了???最后不知如何收尾,直接粗暴了突然安排警察出场打扫残局。不过抛出这个极其垃圾的文本之外,导演在处女作就显示出了惊人的老练。很多场戏都非常不错,互绑手机绝佳。黄尧演技简直惊呆我,狗血戏爱情戏或者装清纯少女都得心应手,简直就是明日之星啊。不过可惜的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文本狗血矫情做作,拍的再好,又能怎么样呢。

@和光同尘:8分

描摹的种种最后只会留下自己。可以说是特别爱两场戏了,默默的付出来展现出喜欢,以及带货上身来表现情欲。灯光,音效,混杂着剧情和情感像逐渐升温的水一点点浇在心头,自然而然炸裂开来。可能我喜欢的青春片大致就应该是这个样子,让堕胎,床戏,大声吼出我喜欢你通通见鬼去吧。

@一乘ISUMI:8分

青春片的外壳下还包括着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缺失以及(蜻蜓点水提到的)港陆的隔阂问题。剧本上来说依旧是比较俗套的故事,但是走水大排档之类的元素还是让人耳目一新(我也好希望广东可以下雪)。佩佩作为连接两地的端口,不仅是地理位置上,她个人的身份也是摇摆不定,并且都不归属于哪一段关系,她始终和周围的环境处于一种分割的位置,正如片尾的镜头——到最后都系得翻自己一个人。红色的情欲,游丝般的呼吸声真是恰到好处。手持摄影还有稍显突兀的定格镜头,都在disco的音乐下相处融洽,这是青春的躁动。

视听语言的独特?

@天天:7分

在双城生活与水客身份的二重特殊前提下构筑起青春期暗流涌动荷尔蒙及挣脱固有身份叛逆情绪的集中化表现。与靠生活细节取胜而视听平庸的短片处女作《卡门》不同的是,白雪这次带来的是新生代导演坐标系中极为罕见的高超影像感召力,尤其是红色打光片段的欲望表现感呈造得太到位了,让青春片的那些强戏剧轻视听的抓马狗血桥段统统滚到一边去吧!只不过可惜的地方是,相对于影像上碾压级别的优势,两位新人编剧的文本方面还是欠缺了些许打磨,至少亲情/友情线相对于完整出色的爱情线来说写得都有些仓促与浮于表面,表达深度和意象互文上同样显现出了不得已的稚嫩矛盾与向审查制度的妥协。

@月色归来时:7分

很成熟的一部电影处女作,尤其在摄影和配乐方面都非常的突出。吹一下为这部电影配乐的高小阳老师和李缤老师,尤其是在突降暴雨时的那段迷幻电子乐愈来愈密集的鼓点,完全把少女躁动不安的内心给呈现出来了。ps观影完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电影原声碟信息给添加到豆瓣音乐上。

@海鸥马步:8分

商业片的观感和很多艺术片的内核符号结合,以及冲击力鼓点的配乐真是挺带感的。游走在深港两地,涉入带货的灰色产业,独立的少女终究是踏入了深海,也看到了雪。 整片好像不是越过门或者窗分割开的大景深的深焦浅焦就是特写,感觉前者繁杂后者直接,要么拉得很远要么靠得很近。 粤语独特的力道也让整片台词力量很足,没有青春片尴尬的问题。很凌冽的风格。

关于我们自己?

@蛋花与爱丽丝:7分

这个过程就像一场突然惊醒的少女春梦,沾染着半熟少女的体香,自然又饱满的视角。有身份上的困境,但更倾向于为青春片这个类型做背景而不是构成地缘政治的角力。

@沁生:7分

十六岁的青春,是香甜而躁动的。一个身着校服的少女,为了友谊带来的遥远幻想,选择私密而隐晦的犯罪,不过是对抗生活的虚无,逃避现实的无所适从,直到警察突入,才发觉不过是做了一场青春的美梦,最终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青春的代价。Shit happens and you've gotta pull yourself together. That's what it means to be an adult.

影片的光影极佳,情节游走在深港两地,对人物的刻画细腻入微,意在表达时代背景下青春期的普遍困境。几处衬托人物内心的电子乐激荡灵魂,红色基调下两位主角间的情欲炽热撩人,戛然而止的感情如同片尾的点到为止,留下更多的遐想空间。

@Elanor:9分

无论剧情,气氛,几段点睛的蒙太奇,甚至道具都让我想起同为北电导演系研究生毕业的女导演曾赠的短片《明月的暑期日记》。 青春的迷惘疼痛,她站在人生的“crossing”,伴着一丝好奇和不谙世事,她就这样“堕入”水中,甚至倾盆而至的“水”在她最为得意的时刻给她致命一击,本该穿裙子的年纪穿上了电子制品,但这片水终究不是她的归宿,有些鱼儿向往溯游大海。香港不是她的家,她的家乡没有霓虹灯,她站在这灯红酒绿的城市无处安身。

也可以讨论下更深刻的东西。

@Kriky:6分

日本,爱尔兰,西班牙,深港两地人的逃离意识在主配角中贯穿,通过缸中鱼意象进行提炼。但这种意识在尚不了解香港的阿兰与被极简手法干预的颂儿身上均呈现明显断裂感。主角佩佩更仿佛分裂的个体,在“水客工作”时体现出极强的自我觉醒意识与脱离环境的欲望;然而在与与守旧式港人阿豪的相处中,其思维中打破束缚的层面被完全剥离,二人观念差异所应导致的思想冲突被完全忽视,使得影像中最精华的情欲部分浮于表面感情纠葛。精神层面的分裂使得青春情愫与个人意识粗暴并置于人物之中,令影片局限于‘’展示‘’而非思考与凝炼

@德卡的羊:8分

“过春天”是带货入境,是鱼入大海,是雪落海滨,是青春里每个人跨出舒适屏障的一脚,整个事件的编排最终想要完成的是近似抛离欲望的无我境界,其实诸如母亲这种无谓的线还是有些多了,“鲨鱼”意象更是大可不必反复提及,反而在最后拖了一把节奏。可是3次定格+配乐实在灵光闪现,互缠胶带更是挤入淫欲天堂。这是部“危险”的电影,但是暧昧让我不舍逃离,那是香港,那是暧昧迷离的魔鬼幻境

@粉粿爵士:8分

摄影的精致看不出是处女作,手持,短焦与好几处的镜像构图,使青春的孤独与压抑的躁动流动于影像。霓虹灯下少男少女的喘息声,举重若轻的情欲呼之欲出 。水是欲望与自由的最终投射体,鲨鱼的放生是女孩内心的释放的仪式。把青春片廉价的煽情与卖惨隐去,平静的叙述下是暗潮汹涌的中产,底层的“两岸人”群像。但格局始终太小,放大的依然是青春,时代的表现便退居其次了。

@纯肉锅贴:8分

抛开主题全片对达内兄弟或是曼多萨的理解或是继承是大于《嘉年华》的,以全程佩佩视点透过两个都市交界处的景观的肌理,通过对于城市表层的的探索完成在暗线,对于城市黑暗内核轻轻一点,正如施拉德评价《逍遥骑士》的“肤浅”,本片也是“肤浅”的,它只能深入到这个城市、那一干人等皮肤下那一丁点的深度,就在这样的位置我们感受到了底下缓缓流动的“黑暗的血液”,同时正是这种无法寸进的挖掘才符合这个不知冷暖的女孩对于这个城市的认知。

其他评分:@李骞人:7.5 @ 西卡里奥:7 @微笑的卡列宁:5

编辑@海鸥马步


another poster:

开门大吉撒花!感谢各位的内容!!!

其实下期应该有的,大概率是《地久天长》了,那有其他想看的吗?

希望多提意见哇!!!

ps:其实个人觉得可以换个名字,不叫金羊观影团的话叫个啥好呢?

 6 ) 一首青春的复调

白雪的导演处女作《过春天》,应该是去年平遥电影节上最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虽然纯粹从导演技巧上来讲,《过春天》其实还是有一些不够成熟的问题,但影片所体现出的那种游弋在大陆、香港两种电影体系语言之间游刃有余的自由气质,却能给所有看过这部电影的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就像是音乐创作中的复调手法,让两个原本独立的声部,和谐地交融为一个整体,最终形成震撼人心的和声。

《过春天》的女主角佩佩,本身就是一个穿插在大陆与香港之间的角色:她的妈妈是大陆人,而父亲则是香港人;佩佩在深圳与妈妈生活在一起,但却每天要跑去香港上学;佩佩在深圳跟她妈妈说普通话,到了香港则跟同学说粤语。连接起深圳与香港的中间点,则是佩佩每天都要穿过的海关。电影的片名《过春天》,其实是水客的一种黑话,指的是穿过深圳与香港之间的海关,而这恰好是佩佩每天的生活方式。这种独特的成长环境,赋予了佩佩与众不同的人格气质。在电影里,佩佩的很多行为都是自相矛盾的,她对待闺蜜的态度、对待母亲的态度、对待父亲的态度、对待男友的态度,常常都显得暧昧不清,让观众难以捉摸。也许佩佩自己都说不清楚她到底想要什么,她的一切行为,归根到底只是她在试图重新确认自己的身份。无论是对于深圳还是香港,佩佩都变成了一个身处异乡的异客,她无法真正融入进自己所在的环境,与所有人都保持着一种暧昧的隔阂,这正是她对待所有人的态度都含糊不清的原因。

佩佩身份的这种暧昧性与含糊性,本身又折射出了大陆与香港之间关系的暧昧性与含糊性。《过春天》并不是第一部将大陆与香港并置起来的电影,但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导演白雪并没有故意奇观化任何一方,而是将她所理解的深圳与香港的不同特质,在电影中平等而客观地呈现了出来。具体而言,导演通过摄影风格的不同,来区分她镜头下的深圳和香港:当电影情节发生在深圳时,导演多采用固定镜头进行拍摄;而当电影情节发生在香港时,导演则多采用手持运动镜头进行表现。这种一静一动的对比,其实反映的是女主角佩佩面对这两个地方时不同的心理状态。对于佩佩而言,在深圳与母亲的生活,已经变成了一潭死水,只能眼睁睁看着妈妈通过打麻将来虚耗光阴,未来几十年的生活似乎都能一眼看穿,没有任何改变的可能性。而在香港,则充满了冒险,似乎在这些冒险中有无数的可能性,但当她真的试图去接近这些可能性时,又会发现在表面的忙忙碌碌之下,其实里面根本一无所有。这种将角色内心的细腻情感,外化为不同镜头风格的导演技巧,居然在这样一部处女作中展现出来,不得不让人期待导演白雪在未来能给观众带来更多惊喜。

从类型角度而言,《过春天》是一部青春片,但导演又融入了很多港式悬疑片的元素在电影里,使得《过春天》还呈现出了一种老港片的风味。其实,中国大陆很多新生代导演都是老港片的爱好者,他们也常常在自己的电影中对经典老港片进行戏仿和致敬。但《过春天》却并不是单纯地模仿老港片的风味,恰恰相反,电影以一个大陆女孩作为叙事主体,以她的视角介入进香港的悬疑犯罪故事之中。整部电影的美学风格,也偏向于现实主义,比如整部电影的大部分场景都采用自然光进行拍摄。但导演却运用这种现实主义的拍摄风格,来讲述一个港片味道十分浓郁的类型片故事。这其实是用香港电影语言体系之外的话语,重新诉说香港电影的故事。这就让那些喜欢老港片的观众,在观看《过春天》这部电影时,产生了一种极其复杂又微妙的情感体验。

这是一部大陆电影人以一个“他者”的身份,去重新审视、解读、诉说香港电影。在这个过程中,一种电影语言没有试图去压倒另一只电影语言,相反,两种电影语言以各自的方式发出声音,形成一种奇妙的复调结构。之所以能产生这种和谐的结果,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导演对两种电影语言体系都足够熟悉又足够尊重。通过查找现有的采访资料就能知道,导演把工作人员分成了两个制片团队,香港团队专门负责香港部分的拍摄,而大陆团队则负责深圳部分的拍摄。两地的工作人员虽然分开工作,但影片的核心主创人员却始终在一起行动,最终让两地的工作人员都能统一在一个共同的创作思路之下。这种独特的拍摄方式,本身也是一种复调的结构,让电影的拍摄与电影的故事形成了某种互文的关系,赋予了《过春天》这部电影戏里戏外更多的解读维度。

佩佩与阿Jo、阿豪之间的三角关系,是电影里最重要的一组人物关系。而佩佩对于阿Jo和阿豪的两种态度,其实也折射出佩佩作为一个从内陆来到香港的“异客”,对于香港的两种不同想象和不同态度。

阿Jo是佩佩的闺蜜,在电影的前半段中,佩佩对于阿Jo有一种强烈的依恋感。阿Jo有一个生活在西方的富有亲戚,这个亲戚在香港给阿Jo留下了一栋华丽但空无一人的豪宅。阿Jo经常带着佩佩来到这栋豪宅里进行打扫,俨然这栋豪宅主人的派头。阿Jo似乎正过着佩佩所憧憬的那种生活,与佩佩本身在深圳与她母亲过着的那种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在电影的前半部分,佩佩的很多行为动机都是受到阿Jo的影响,她与阿Jo一起约定要攒钱去日本旅行,又在阿Jo的唆使下逃学出去玩。电影中有一段佩佩与阿Jo的天台戏,拍得极有质感。阿Jo站在高处,迎着阳光,向佩佩讲述着彼方日本的雪、温泉与清酒,如同一个布道者。阿Jo为佩佩建立起了一个对日本的想象,这种想象最终变成了佩佩的一个目标,驱使她展开了之后的一系列行动。

但当佩佩真的攒到足够多的钱,可以与阿Jo一起前往日本时,佩佩却逐渐发现,阿Jo其实并不像她一开始想象得那样无忧无虑。阿Jo在西方的富有亲戚,并不准备把阿Jo接到西方去生活,阿Jo只是作为亲戚的一个免费清理工,替亲戚打扫留在香港的这栋豪宅。豪宅中那条被关在鱼缸里的鲨鱼,其实对于佩佩、阿豪和阿Jo而言,都有各自不同的隐喻。对于阿Jo来说,她被亲戚扔在了香港,如同这条回不到大海的鲨鱼。当阿Jo在佩佩眼中不再是一个憧憬的对象时,她们两人之间的关系便出现了嫌隙。在教室里,佩佩与阿Jo发生了争执。这场戏与之前两人在天台上的戏形成了一种对比,阿Jo的脸大多数时候处于背光处,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布道者形象,反而显得有些狰狞。在电影的最后,佩佩与阿Jo处于一种含糊而暧昧的开放式关系之中,她们两人不再像电影一开始那么亲密,但也没有了电影中后段那种剑拔弩张的矛盾。

而阿豪一开始是阿Jo的男朋友,在佩佩眼中,阿豪是神秘、帅气又危险的一个存在。但随着佩佩逐渐走进阿豪的生活,却发现阿豪与自己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阿豪的生活不像阿Jo那样光鲜亮丽,他处于香港市井阶层,平时的工作是一个路边大排档的服务员。但阿豪也像佩佩一样,对更好的生活怀有强烈的憧憬,而且他还有如何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手段和计划。当佩佩与阿Jo决裂后,她便加入了阿豪的计划,两人一边在对方身上用胶带缠好手机,一边畅想着未来似乎已经唾手可得的理想生活。

佩佩与阿豪互相缠手机的这场戏,可以说是整部电影里最风格化的一场戏。影片中大部分的场景拍摄都是采用自然光,但这场戏却采用了人工打光,让一种暧昧又炽烈的红光,始终笼罩着两人。通过查看采访资料可以知道,最终电影里所呈现出的红光效果,是摄影、灯光和美术共同努力下的结果,它并非是直接对着红光拍摄,而是用一个透明的膜把红光隔开了一下。这种打光效果,恰好是对佩佩与阿豪关系的直接隐喻:这对年轻男女已经对彼此产生了炽烈的欲望,但两人之间却又始终有着一点间隔和疏离。除了人工打光,这场戏的声音设计也让人印象深刻,导演采用了后期录音的方式,故意消除了背景环境音,只留下佩佩和阿豪两人越来越粗重的呼吸声。这场戏在声音上的效果,就好像你躺在床上,耳边是你伴侣的呼吸声,让观众光听声音,都忍不住面红心跳。有趣的是,这场缠手机的戏,便成为了佩佩与阿豪之间关系的最高点,随后两人的关系便急转直下、戛然而止了。阿豪最终也没有带着佩佩实现他的计划,两人的冒险走到了尽头,最终再次回到了各自的人生轨道上。

也许有些观众会觉得电影的结局过于突兀,甚至可能还会有人觉得,电影是为了应付审查,而不得不安排这样的结局。但我个人却反而觉得,这种含糊而暧昧的结局方式,其实最符合这部电影一以贯之的气质。因为无论是导演还是观众,最终都没办法给佩佩的身份和行为进行定性,也没办法给她与阿Jo、阿豪的关系进行定性,一切都是开放式和未知的。电影最后的一场戏,是佩佩带着她的妈妈来到香港,她妈妈说了一句:“这就是香港啊。”也许,这便是导演想要通过这部电影达到的效果:以一个“他者”的视角,重新审视了一遍香港的故事,对于究竟什么是香港,也许每一个观众,都会通过这部电影,获得自己的理解。而这种开放性的暧昧,正是我最喜欢这部电影的一点。

 短评

8分妥妥的,摄影很好,夜景、冲突色光和手持都很棒,佩佩和阿豪互相缠手机带货那场戏完全是当床戏拍的,很有意思;女主角跟摄影差不多好。当然剧作有坑,有些是因为各种原因不可避免的坑。青春片定位很准确,完成度也非常高,口碑爆了太正常了。

6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倪虹洁不愧是内衣广告届的女王

7分钟前
  • 小伙锅
  • 推荐

新鲜、明快又洋气,别的国产青春片在这个片面前只能被称作北姑青春片了!男主角单看长相不算特别帅气,但绝对能令每个少女都回想起自己青春期曾爱慕过的坏男孩,什么学校里声名狼藉的不良学长啦、隔壁邻居家高中辍学混社会的哥哥啦、漂亮女同学让你去给她送过信的职高男朋友啦……男主抽着烟回过头叫女主“衰妹”的一幕我抽搐级心动,后面两人往对方身上捆手机的一段比床戏还撩人!啊啊,我永远爱有魅力四射坏男孩的青春片!

10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请不要把港铁报站声轨乱贴,上水没有车到黄埔,屯门也没车去调景岭。

11分钟前
  • 刘浪
  • 还行

过了这道关,要说英文写繁体,像鱼群挤到水面呼吸空气;进了这扇门,要被监控陪笑脸,在大鱼吃小鱼的规则里谋生。没教鲨鱼游泳就扔进大海,没让城市变冷就盼望落雪,没给手枪装弹就扣动扳机,没给货船检查就驾驶出海。把飞机当成流星祈祷,把失火当成福兆祈愿。反正过得了春天,也过不了青春这道险关。

16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请珍惜一个还能听到内心深处贝斯轰鸣的年纪

17分钟前
  • 汽车大师
  • 推荐

作为处女作,已经算不错了。要说缺点的话,可能是延展性不足,青春戏太多以致消解了社会性的一面……这是我见过的阵仗最大的一次映后交流,连摄影、剪辑、作曲、声音指导、美术指导都上了台。他们大多是北影的学生,田壮壮做主持,一群人其乐融融的样子,竟让我感觉到一种热闹的美好。与做电影相比,写作真是孤独啊。偶遇D和S,电影看完后我们去北影旁边的一家串吧吃饭。邻桌有一位长得很像张纪中的导演正在和人大声聊天,我们把客套话说完之后没什么可聊的,就偷听他们在谈些什么,听了半天,也分不清他们到底是在说戏还是在说人生。我忽然感觉他们这些“入戏”很深的人过的才是真正的生活,活出了人味。

22分钟前
  • 远子
  • 推荐

2017年的《嘉年华》,2018年的《狗十三》,再到今年的《过春天》,华语青春片、华语女性电影真的崛起了。没有以往青春片打架、堕胎之类的元素,而是真正聚焦女孩的内心世界,真正关于青春,关于成长。佩佩的父亲忙于工作,母亲则是沉迷麻将,他们口口声声说“别人的女儿有什么,你也必须要有”,但其实根本不了解女儿,甚至对女儿走上犯罪道路也毫不知情。母亲说要带佩佩去西班牙,其实她根本不知道佩佩真正想去的是日本。你以为你把最好的给她了,但你从没问过她想要的是什么。Jo也是如此,被父亲欺骗,被弟弟夺走一切,连配角的形象都鲜明立体。“绑手机”一幕最细腻,四周安静无声,只能听见呼吸的声音,也听见了爱情。浪漫,温柔,怦然心动。正如鱼缸无法囚禁鲨鱼,因为鲨鱼属于大海;香港也看不见雪,因为她属于世界。

25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香港和日本一样远,青春像手机一样好玩,未来跟鲨鱼一样无奈。

30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难得有一部导演处女作不讲农村、不讲乡镇,不卖苦、不矫情、不自恋。少女无法从成长环境里的男人女人中获得保护和依赖,所以野蛮生长的青春期被荷尔蒙打乱了脚步;阳光下随着女孩身影游走的摄像机仿佛活了过来,配乐出色。这是一部“中国甜心”,内核其实是一部充满奇遇精神的公路片。

32分钟前
  • 脑神
  • 推荐

今年最好的华语处女作之一。

37分钟前
  • Peter Cat
  • 推荐

我觉得特别好的地方,一是,除了几个重要的时刻,观众几乎没怎么正面看过男女主角两人的脸和眼睛,不是低着头就是侧脸,不是被头发遮住就是在阴影中。还有他们之间的对视,也都是一闪而过。二是,互在对方身上绑手机的那场戏,胶带声、近距离的沉重的喘息和仿佛听得见的心跳声。还有比这更特殊更高级的情欲影射方式吗......这个新鲜而前无古人、独诞生于这个特殊的地域和时代交叉点下的场景,要成为当代青春片史册中的一个“之最”。

38分钟前
  • 推荐

差点错过这部华语佳片,意外又惊喜。如此老练的呈现没想到竟然是导演处女作!与众不同的青春片,借用社会题材,讲述了关于一个特殊身份的青春期成长故事,很类型,很成熟。整体而言,完成度颇高,故事情节、新演员的表演以及节奏叙事和影像风格,一众老演员甘当绿叶。女二有些地方真的是太像杨紫了……最后神勇人民警察从天而降的收尾也真的很十足中国特色了!导演说,过春天是手机走私客的黑话,大概是好运、走运的意思,影片火了,大家一起“过春天”,我先打个call!

41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这几年青春片中非常亮眼的一部,导演将青春片的情节与情绪,置于犯罪片类型当中,将青春的躁动类比于犯罪的刺激。摄影、剪辑、配乐各环节都很突出,几个年轻演员表现也很不错。互绑手机那场戏,拍出了少有的欲望。

4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互缠手机那场戏真的是好。。毫无漏点,却让人想入非非,情欲高涨。可谓色而不淫,在有限的尺度下完成了无限的想象。

49分钟前
  • 余小岛
  • 推荐

说实话,不算特别喜欢。除去拍摄手法的转变,我最不喜欢的一点是人物基本都浅尝辄止,映后交流时导演说每个角色都有很丰富的人物小传,但这份功夫没有体现在影片里,每个人物的故事性都在为佩佩服务,不是为自己。整体来说,电影的设计感非常重,无论是故事,人物,镜头还是对白,都能感受到“这是假的”。不过从映后来看,导演本人很有魅力。我最喜欢一个镜头是佩佩和她爸在餐厅吃饭后她爸出去抽烟,通过映射将两人相对,很有画面感。

54分钟前
  • 瓜。相信这个世界很变态。
  • 还行

少女想去日本看雪,雪山印在明信片背面夹进书页。山顶上没有碰到唇尖的吻,吻也值得为同伙的理想冒险。煮一碗清寡又暧昧的面,面汤氤氲亲手绘制的手机壳火焰。身体纹着鲨鱼,鲨鱼从水缸回归大海里面。妈妈眺望着说原来这就是香港,香港是爸爸映着餐厅玻璃窗吸一根烟。好女孩上天堂,坏女孩走四方,只要穿渡这道安检门,我们就能奔跑着过春天。

58分钟前
  • 不良生
  • 推荐

讨巧青春片外衣下拥有更丰富的肌理---夹在两岸之间的身份尴尬,生活环境的缺爱氛围,青春期少女对世界认识的心理体系的构建和幻灭,在一个类型片拍法的案件串连中,均得到较为纯熟的演绎和深化。对于一部处女作来讲,无论从剧作完成度还是影像风格的把控,都相当不易。定格的几个瞬间,鼓点加持,仿佛是走向决定性的时刻;配乐很喜欢,雨夜戏竟隐隐有娄烨风(摄影真棒)。互绑手机戏的红色基调,暧昧的情欲如溢于画面;镜像多处运用,如揽镜自照。不会下雪的城市,无法栖陆的鲨鱼(导演说此意象不必解释,仁者见仁)。过了这个春天,他们都将迎来生命里新的分水岭。

1小时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好看又好哭,高铁直插西九龙时代全新的陆港电影。砸碎青春所剩无几的念想,走出陆港双重身份困境,迎向独立新生的自我。陆港再无黑社会,镰刀斧头镇华强北也镇西九龙。

1小时前
  • 水怪
  • 推荐

“买鱼头送嘴”,“十六岁卜卜脆”台词很可爱…又一部基于海关题材讲述的电影,《我不是药神》+《嘉年华》混搭感,2018华语佳作,粤语加分!“我想知道,冷是什么感觉”

1小时前
  • 影志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