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情十日

剧情片美国1990

主演:詹姆斯·肯恩,凯西·贝茨,理查德·法恩斯沃斯,弗朗西斯·斯特恩哈根

导演:罗伯·莱纳

 剧照

危情十日 剧照 NO.1危情十日 剧照 NO.2危情十日 剧照 NO.3危情十日 剧照 NO.4危情十日 剧照 NO.5危情十日 剧照 NO.6危情十日 剧照 NO.13危情十日 剧照 NO.14危情十日 剧照 NO.15危情十日 剧照 NO.16危情十日 剧照 NO.17危情十日 剧照 NO.18危情十日 剧照 NO.19危情十日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9 16:09

详细剧情

  畅销书作家保罗•谢尔顿(詹姆斯•凯恩 James Caan 饰)带着他的最新作品《米瑟莉》驱车走在回家的路上。途中他遭遇了可怕的暴风雪,轿车发生侧翻事故,保罗的双腿严重受伤,幸好被独居在附近山顶的护士安妮•威尔克斯(凯西•贝茨 Kathy Bates 饰)及时相救。安妮是保罗的头号书迷,在她的悉心照顾下,保罗的伤势日渐好转。但当她获悉喜爱的女主人公在保罗的新书中已经死亡,却难以遏制心中的怒火,通过各种手段向保罗施加报复,逐渐将作家逼向了绝望……  影片根据恐怖小说大师斯蒂芬•金的同名小说改编,女主角凯西•贝茨凭借此片中的疯狂又反复无常的表演,成功斩获了第63届奥斯卡的最佳女演员奖。

 长篇影评

 1 ) Misery the Pig

卡司升起来的时候最后一个角色就是:Misery the Pig,出演人Herself。这可能是编导的一个小玩笑,也可能是出自于斯蒂芬·金写小说时做出这个命名的一种考虑。Misery作为作家笔下成功的小说角色,被病态迷恋着作家的女主角以一种致敬的姿态来命名一只猪,明显是一种讽刺,最后作家跟护士搏斗给她致命一击的也是用的一个猪的摆件,在加上misery这个词本身的含义,无不在衬托出安妮护士这个人物的变态和空虚恐怖。

[危情十日]和[闪灵]两部电影(以及小说)在一些地方有着很相近的地方,都是大雪,主角都是作家,异地小镇,甚至连独自前往帮忙结果被杀害的倒霉蛋设置都是一样([闪灵]中的黑人和[危情十日]中的警长都傻乎乎的一个人折返结果被干掉了。。)。[闪灵]像个渐强音符,从一开始的压抑慢慢转向崩溃直至疯狂,而[危情十日]中由于安妮护士的情绪不稳,所以整体情绪是在忽强忽弱中走向最强。敲断作家脚踝这种变态的事情过后她还能像一个爱人一样亲昵的叫他,那种不以为然的心态暴露无遗,这个时候作家同她养的宠物猪Misery无异,玩弄于股掌之间的玩物罢了。

凯西·贝茨的表演很棒,她细声细气,突然间的疯狂神情,看着人不由得害怕。她全然不觉自己的行为变态,她说是她信奉的神告诉她来拯救作家,用她的药丸、针剂、大锤来拯救她爱的角色Misery,这种扭曲的心态在呢哝细语和发狂谩骂交替中越发膨胀。那张大脸摆在画面里僵硬的说台词的惊悚程度不比敲断脚踝那段差,试想如果换做导演最开始心仪的人选安吉里卡·休斯顿来演,身形高大的休斯顿往詹姆斯·凯恩身边一戳,光看就觉得作家毫无逃生的可能,而且休斯顿也过于硬朗,还好她拒绝了这个角色~

不过相比[闪灵]来说,[危情十日]的后续惊悚力度不强,作家一辈子都不会忘掉那个号称是他头号粉丝的护士,而更多的观众会因为想起[闪灵]片尾照片中邪笑的尼克尔森的脸打个寒战~

人心险恶,相比闹鬼的房子和染病的丧犬更加恐怖。

 2 ) 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首先,大赞这部电影里的演员!尤其是女主角,表演太有张力,轻易就把我代入到故事当中。另外,电影里有很多细节,伏笔,看完之后把它们都联系起来,觉得电影更加有味道。下面是我注意到的一些细节,楼主只看过一遍,可能有疏漏的地方,欢迎大家补充或纠正。

1. 安妮一出场的时候,镜头的视角是从下往上的,象征着这个角色的压抑和恐怖。大家还记得平常我们恶作剧吓人的时候,会用手电筒或蜡烛放在脸部下方么?安妮的第一次露面,就是有这样的效果。我跟朋友一起看电影的时候,她的第一次出现,就让大家吓了一跳。其实不只是刚出场,在整个故事的叙事过程中,安妮的镜头很多都是这样。当然,一方面是为了模拟保罗的视角,但是我觉得更多是为了加强魔鬼很强大,好人很弱小的无力感。因为安妮在正常的时候,多是正面平拍。她越是风魔,越是愤怒的时候,拍摄视角就越低。最后安妮死临死之前的最后一个镜头,也是从下面拍的,让我想起了她的出场,感觉是导演故意的收尾呼应。

2. 安妮是故意打翻酒杯的。很多人说是不小心被打翻,我觉得不是。理由很简单,安妮早就知道保罗曾经出来过房间,而且安妮是个很注重细节的人。第一次保罗出来的时候,重新摆放了小企鹅,并且拿了一版药;第二次他拿了一把刀。安妮后来告诉保罗说,“我知道你出来过,而且是两次,因为那个企鹅从来都是面朝南面的。”安妮虽然是个神经病,但是她的家各种东西摆放得井井有条,包括各种药的摆放。如果安妮能注意到小企鹅的异常,她肯定也发现了少了一版止痛药。止痛药会让人昏昏欲睡,她早就应该知道保罗想要迷昏她然后逃掉的计划。而且打翻红酒的时候,感觉非常刻意。从整个故事来看,安妮是个非常细心而且十分精明的人。

3. 安妮的剪贴簿信息量很大,很有意思。一开始有个男的,银行家,姓Wilker,跟安妮一个姓。我的朋友说是她老公,但是我觉得是她爸。根据是这个人在剪贴簿里出现的顺序很考前。因为安妮的剪贴簿明显是按照时间顺序的。银行家跳楼的下一页,就是安妮从护校以名誉毕业生的身份毕业。那时候安妮看起来很年轻,所以我觉得那个银行家应该是她的爸爸,而不是她老公。童年的不幸,往往是成年人格分裂的成因。另外,她老公好像姓Duncan之类。剪贴簿后面的信息,就是各种人的死亡,包括护校最好学生掉楼梯死亡,还有育婴室里婴儿的死亡,应该都是安妮干的,因为这本剪贴簿的名字叫“memory lane” (记忆走廊)。安妮嫉妒同学的才华,把同学杀掉了,后来又杀掉一个儿科医生,自己做了育婴室的首席护士,再后来是婴儿(原因不详,可能就是纯粹有病),说明她是个极其冷血且自私的人。最后一页是保罗失踪且被怀疑死亡的信息,这让保罗非常恐惧,因为他很有可能就是下一个受害者。

有一点让我很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安妮的猪出现在一个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的新闻下面——“Nurse Questioned in Hospital Infant Death”(护士因死婴案被调查)。实在是想不通这猪跟这件事有什么联系。这猪带给安妮快乐。安妮在被指控杀婴这么重罪名的时候,邂逅了这猪?还是说她杀人手法太高明,以至于她非常自信自己能逃过这一劫,所以才放了猪的照片以示自己愉悦的心情?无论怎样都好变态。

4. 安妮曾经提到过,“在法庭上,有的事情她突然记不清楚了。”我刚开始以为她精神分裂导致记忆力衰退,但是后来发现,她对很多事情都记得非常清楚,包括小时候去看一个什么电影的各种细节。所以我觉得她应该是在被审判的时候,可以隐瞒甚至歪曲了事实,才让自己无罪释放的。再次说明她是个非常精明,而且善于伪装自己的冷血杀手。后来探长来她家搜查,她一路跟着探长喋喋不休,并且不经意地解释自己为什么会买打字机和纸张。说明她不仅知道探长来访的意图,而且知道自己最容易露出马脚的地方是什么。

5. 有一个细节挺有意思的,就是安妮在下雨天的时候极其抑郁,后来还开车出去了。我不知道她出去干嘛了,但是总觉得很恐怖。下雨天应该是跟她老公的离开有关。安妮喜欢看恋爱类的真人秀节目,而且对保罗小说里女主人公的恋爱关系明显有很大的兴趣。她是个非常重视感情的人,但是爱的方式很自私很变态。下雨天勾起他不好的回忆,她会不会通过杀人来获得情绪上的缓解?我不知道。影片后来也没有交代,所以这只能是个迷了。在这种人烟稀少的地方,罪恶是最容易产生,而且也最难被发现的。

如果再看第二遍,应该能发现更多的细节。总之,这是一部非常棒的电影!

 3 ) 苦难

1,由Steven King的小说而改编的电影非常多,但大部分都是不太上台面的B级片。但是其中也有真正的杰作,例如《闪灵》(The Shining)。而我以为《苦难》(Misery)也是其中之一。

说起来,《苦难》和《闪灵》还有些相像的地方。故事都和小说家有关,都发生在冬天。不过呢,一个发生在小说写作之前,一个发生在小说写作之后。但是其中都隐含有作家为何要写作的问题。

2,常听到有人说,西方的恐怖片只有血腥,没有心理上的恐惧。显然是以点带面了。也有人说,不明白Steven King的小说有什么恐怖的,我觉得这个大概是文化冲突的原因。与美式文化的隔阂,造成无法融入Steven King营造的氛围。

然而无论怎么看,《苦难》都是非常让人抓心揪肺的故事。

3,小说和电影的原名都是《Misery》。这本来是故事中的男主角,一个小说家,的畅销小说系列的名字,是这个系列小说中的女主角的名字。

故事中的女主角,一个在心理变态的前护士,为这个系列小说而狂迷,显然她把自己当作了Misery。

而Misery这个单词,也有痛苦、悲惨的意思。这显然是故事中的小说家被护士照顾时候的心理感受。

4,《Misery》的故事大概是这样的,作家出了车祸,被自己的女书迷所救,在书迷家中养伤。书迷开始看起来象天使,除了过于热情了一点以外。后来发现这个书迷根本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逼着作家按照她的意图来写小说,软禁他,伤害他,甚至到了要杀掉他的地步。

这种架构——在陌生的环境中,遇到好心人,然后发现好心人其实是恶魔——现在已经屡见不鲜了,我拍脑门能够想到的有《狼溪》和《旅舍》。但是这些电影常常落于纯粹的血腥,而并非《Misery》那样的恐怖。为何呢?

《Misery》中的女主角Annie虽然心理变态,虽然没有人能够看清她真实的内心世界,可是她依然有人性。她的情绪完全失控,可以在瞬间由天使变成恶魔,可是观众依然明白她想要什么。她说,你是名人,而我很丑,终究你要离开我,你这样的人不会明白我的痛苦。她的内心依然有和普通人一样的部分,只是她的行为远远超过正常人的范围。她看起来很丑很胖,似乎大大咧咧的,但是她有自己完整而精细的规条,大到世界该如何运行,小到瓷器玩偶该如何摆放。这些都确保观众会把她当作是一个人。

其他的类似电影,反面角色几乎就是一个怪物,丑怪,力大无穷,以杀人为乐,甚至根本就不是人类。

而我们都知道,人远远比怪物更可怕。

5,《Misery》最广为人知的是她的女主角,Kathy Bates,她凭借这电影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以一部恐怖片,在奥斯卡这样的传统影展中获得这样的大奖,实属不易。而且Kathy的表演,即使放在历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中去看,也是让人印象非常深刻的。

如前所说,《Misery》中的女主角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她喜怒无常,极端情绪化,同时又体现着人性。这些特征不仅要依靠剧本和台词来表现,更要依靠Kathy的表演。

Kathy也实在是棒极了。她的表演张力实足,夺人心魄。她对着银幕怒吼的时候,我感觉似乎是被她的气势压在椅子上不能动弹,连头都无法侧开。

不过这次重看,发现其实对于这个人物的塑造,摄像也是功不可没的。低角度的大特写,Kathy的脸占满了整个银幕,从上向下的俯看,实在是非常有压迫感。

6,《Misery》在剪辑上是非常传统的,很多地方都让人想起希区考克。而片中最紧张的几个部分,节奏越来越快、镜头越来越近的在两个人物之间快速切换,这些都是非常传统的蒙太奇手法。虽然手法很传统,但是运用的非常准确,造成的效果依然是震撼人心的。

IMDB得分7.7(23756人投票),我打7分。

Technorati Tags: 电影 , 影评 , 恐怖片 , 最佳女主角 , Misery

http://likeyesterday.spaces.live.com

 4 ) 安妮的变态历程——那些你没注意到的剪报正文

看了些评论,发现没人说到剪报本?其实,一本剪报本就蕴含了安妮变态的答案。


第一篇:银行家Wilkes死亡

这个人应该是安妮的父亲。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安妮家里蹲却住大房子还有农场。这一篇在安妮上卫校的时间之前,所以此时的安妮还是很年幼的,最多不超过十几岁。我们都知道父母死亡对孩子有很深刻的心理创伤,这应该就是安妮情绪不稳定的根源。

不过,在此处暂停,仔细看新闻正文,会发现它提到:
freak death 离奇死亡
head injury 头部重伤
found by his 11-year-old daughter, Anne, who called the police.
由11岁女儿安妮发现并报警
似乎是从楼梯上跌下碰到头

不论父亲是意外死亡,还是由母亲杀害,还是安妮自己动手(把人从楼梯上绊倒的方法女人小孩都可以执行哦亲),父亲的死都启发了安妮,让她知道“哦,有人碍事的时候可以用这一招”。

此片中楼梯和打头大量出现,大家注意到了吗?老警察背后中枪后,跌倒在楼梯上;作家试图用打字机打安妮的头,最后安妮也是被金属制的猪塑像砸死。可以说是报应。

第二篇:护校尖子生坠楼
第三篇:安妮获得卫校荣誉生奖

这两篇结合起来看就明白了。我的猜测是安妮非常想获得那个奖,可是有一个比她更优秀的人挡住了她的路。所以,她就模仿了父亲死亡的方式,让那个倒霉的学生“被自杀”了。此时的安妮已经开始显露恶魔的本质。

仔细看正文:邓肯小姐“似乎”是在送实验报告的时候在楼梯处被绊到,头部重伤。没有目击者。

又是一个头部重伤。你想到什么?安妮用“意外碰到头”这一招用上瘾了。

为什么说这两件事一定有关?因为你不是在自己翻报纸,偶尔翻到了这两条新闻,硬说它们有关系。这是安妮自己收集的剪报好伐?肯定是对她来讲有意义的事情。所以这两件事必定是有关联的。

第四篇:安妮获得护校荣誉生奖项
第五篇:安妮荣升ICU护士班长
第六篇:退休小儿科医师在本地医院不治
第六篇:安妮荣升产科护士长

从安妮对表彰自己的报道不遗余力地收集来看,她非常重视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甚至有点虚荣。

在安妮升任ICU head剪报的旁边,我们可以看到有两条新闻:
前高中校长久病不治
二手车巨头住院时中风死亡

安妮特意收集来的。她又下手了,这次更加隐蔽。

第七篇:婴儿Lucie在医院挣扎五周后死亡

Lucie一生下来情况就不妙,活下来的机会不大。是不是安妮下的手不知道,不过,可能启发了安妮杀其他的婴儿。

第八篇:又一名婴儿死亡

这个男婴是出生3天后开始出现流感症状。然后睡梦中平静死去。是不是安妮做的呢?不知道哦~~不过,在新闻的左下角,被帖了一个花体粉红色的剪纸字母:Another。

第九篇:护士接受盘问

新闻开头就说安妮被盘问。可能是她护理过的人死的太多,终于引起怀疑了。新闻还说,男婴Michael的脑部出血,原因不明。又是头。不知道是闷死的还是砸死的。法医学我也不懂诶。

注意在婴儿死亡的剪报下方,安妮贴了小猪的照片。很欢乐嘛。

第十篇:Infant deaths return to Hospital's nursery ward
又有婴儿死了。

第十一篇:产科护士坐牢,魔鬼女士被捕

附有安妮的大幅照片。挺爱美的嘛。还有她从Misery那里抄来的表白:There is justice beyond human beings. I shall be judged by Him.
抵死不认,加上证据不足,所以最后还是只能放出来,危害人间。


有看过原著的同学欢迎补完!其实虽然明白了她是怎么越来越变态的,还是觉得不寒而栗。精神病人的思维不是我们能理解的,还是发完贴就撤吧。

 5 ) 残疾哥大战失控姐 小护士情迷大作家

美丽的景色,宁静的小镇。偏偏时不常的要来阵暴风雪,这环境是相当情绪化,正如女主角Annie。看着看着我就情不自禁地想起来前段时间网络上盛传的“失控姐丁莎莎”。

Annie对男主角Paul前一秒和风细雨,后一秒便电闪雷鸣。她将小女孩的忸怩、追星族的狂热、变态狂的歇斯底里完美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了翻脸比翻书还快。下个雨就心情阴郁,如果面对2012的话,她一定是电锯杀手。由于性格原因,就算再怎么干也不会良心上过意不去或是心怀惴惴的Annie其实有很多长处:

一是善于自保。杀了那么多人的Annie仍然安然无恙的在自己的小农场里生活,没有背井离乡,肯定对于如何置身事外颇有心得。

二是注意细节。从不忘记锁门,连企鹅朝向这样微小的变化都没有逃过她的眼睛。

三是未雨绸缪。面对突如其来的老警官问话她对答如流,想来应当早就在脑海中排练了多次。

四是当机立断。说买打字机就买打字机,说打针就打针,说砸腿就砸腿,说杀人就杀人。嗯嗯,三思而后行往往会错过机会。

五是对梦想锲而不舍,为了心爱的作家而跟踪他,为了不让老警官找到Paul不惜杀人,Annie绝对清楚地知道杀害老警官不是为了掩盖罪行,她的愿望只是和Paul在一起就好。

这么多长处,再加上运气帮忙,从犯罪的角度讲,Annie算是成功人士。要不是最后Paul莫名其妙的苏醒又弄出了动静,那这将又是一个成功案例。

Paul对Annie的感恩反而成了灾祸的开始,破旧的公文包成了潘多拉的盒子,放出了Annie心中的魔鬼。Annie一开始并没有打算囚禁Paul,但因为她对新稿结局的不满意才让整个剧情来了个急转弯。

就像自己最喜欢最珍爱的东西被破坏后,总是想方设法的挽回一样,Annie不想让Misery从此画上句号。Paul摔得七荤八素,再遇上这样的失控姐,只得积极展开自救。Paul的意志不可谓不坚韧,头脑不可谓不聪颖。但造化弄人,他遇到的情况是:下个药吧,酒洒了;藏个刀吧,睡着了;警察来了吧,又挂了。Paul只得感叹时运不济。好在他从一开始就选择了顺着Annie来,没有像《伊甸湖》的男主角那样去抗争,不然肯定byebye了。

肠炎说的好,每一部作品都是作家的一个孩子。在影片,Paul先后有两次焚书,起初焚的是自己顺产的健康儿,Annie不情不愿地挣扎了许久;在结尾处焚掉的,是为了迎合Annie而创造的畸形儿,隐忍了许久的怨气在这一刻爆发的痛快淋漓,作家的自由意志也在这里得到了伸展。

金庸小说里的男主角,我最欣赏的是令狐冲。事实上,我一直都想让自己想成为看上去很飘忽实际上特靠谱的那种人。片中的老警官就是这类型。老人家骨子里透出牛仔范儿,缜密的逻辑强大的洞察力,到处灵机一动各种举一反三,唯一遗憾的是防御力不高。老太太一人年事已高,不知道还能不能承受这样的打击。

本来Annie的计划是Annie活,Paul活。结果由于各种不测变成了Annie死,Paul活。Annie不喜欢这个结局,打算把它改写成Annie死,Paul死。而在Paul不成功便成仁的努力下殊途同归到了Annie死,Paul活。从Annie的角度,她一直都想和Paul同生共死,但Paul却只得从Annie的死中求活。说到底,要不是Annie救了Paul,Paul肯定早在雪地里或者失血过多或者冻成了冰棍,最终活下来还是拜Annie所赐,好死不如赖活着,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而当最终再次面临死亡威胁而跟Annie搏斗时,Paul明显已经不择手段,抠眼睛砸脸的,完全没有留后路呀,就算架打不赢也不让Annie再上街买菜了。

片头欢快的音乐名为《Shotgun》,歌词明白的告诉了观众影片的内容:“我说那个谁,整把Shotgun,他要是跑就打丫的。”

一直对Steven King作品改编的电影很感兴趣,只是很多都差点意思。硬盘里已经存了《闪灵》、《肖申克的救赎》、《迷雾》、《绿色奇迹》,现在又能新加一部了。

本来演员就不多,导演还过了把瘾,在里面客串了直升机飞行员。

题目翻译的有点怪,为什么叫“十日”呢。

 6 ) 被困住。

可能是因为提前就知道“悬疑”的标签,在Paul写完小说走上茫茫雪路时,就在猜想,是不是之后发生的故事都只是他小说中的一部分,幻境而已。而中文译名之一的“危情十日”,让我脑袋直愣愣地跳出“十日谈”的场景,着实跟片中的故事风马牛不相及,最大的关联性可能就是,被困住。

起初就觉得Annie的笑咋会那么诡谲,暗藏杀机,明亮得如响雪止后响晴的天气,如看不见的烈风,割得人眼角抽痛。1990年制造的画面,20年后看来,有当下的忧郁的小清新,而Annie本身就是不折不扣的森女腐女咆哮女。她的衣服的色调即使有暖色都跟浸染了墨色,变得灰蒙蒙的,而她和那只神奇大只的宠物猪倒在床上吃着薯片看娱乐节目的场景,与白领回家变身凌乱腐女的状态如出一辙。

在Annie咆哮出对Paul新书“粗劣语言”的极度憎恶时,一直以为“她是救命恩人”的Paul茫然不知所措,他的神情暴露了他的潜意思,这并非Annie偶然的情绪失控,只是文人总是颇敏锐,他开始第一次打量所置身的环境,第一次有了无助感:开往外面世界的路,是不会被修好的。

此后Annie的病态越发的明显,我觉得她的内心总是有一种绞痛感,即使如湖面泛起涟漪般得微笑。她推出那个焚烧炉时,她的绞痛从隐忍走向了莫名的悲壮,有那种“TMD,你到底要怎样?!我是来救赎你的,你这不知天高地厚的混球却不理教数,非得让我杀掉你吗!啊?!”的悲壮感。

后来Paul学乖了,可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头脑活络的小说家也无法参透这个痴女的逻辑,她的人性和幻想充斥在不可平衡的臆想中。从她将自己假定为Paul的小说人物Misery开始,Misery的难产,使护士出生的Annie拥有了走不出的悲伤,不禁在想,倘若小说中Misery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是不是Annie的人生将是另一番天地,或许她的偏执神经强迫等多元因素会因为心存美好而渐渐平息。人总是难以找寻到内心的平衡,Paul假借于写书排解,而卑微无名的Annie假借她的小说。这就是一个怪圈效应,一旦跌入,因果关联,没有消停。

那头猪可真是壮硕,进入画面时,我以为它是被“派来”把Paul的烂腿吃掉的,可能西部连续剧“Deadwood”中猪作为尸体证据处理器的影响在我的脑中有些扎根,总是对什么都吃的猪,有几分忌惮。还好,它只是个打酱油的,仅出镜三次。

跟猪相比,本以为老警察会是故事的终结者,没想到,剧情发展得如此陡然,使这个帽子很酷、外套很好看、查证思维很奇特的老警察成为了不折不扣的打酱油。可酱油哥打得好,他的出现总是给人紧绷的心理,期盼与失望,特别是最后那个“回马枪”,在极大的希望中绝望的倒下,如同忽然卡掉的老式录像机。然后在戛然而止稍微空白的诧异休止符之后,来了个更陡的,这跟交响乐的起伏转折不谋而合。

故事环环相扣,十分紧凑。安妮的大脸微妙又狂暴地变化着表情,她的人性在无奈和掠夺中双向滋长。后来的后来,Paul回到了纽约的都市生活中,在高档的餐厅,脑子却浮现出Annie的脸,Annie困在他不令她满意的小说结尾中,他困在Annie如影随形的阴霾里。

片外话
0我总是一不留神写很多,就这么草草收尾,免得扰了未看者得兴致。
1现在回想起,就会浮现annie拿着paul本藏再床缝里的刀如幽灵般梁艳放空痴痴地说:“你在找这个么?”
2 跟我同看片得一个姑娘说,还是像中国这样,家家户户挨得近点儿好,有个什么动静还可以知晓。
3安妮的房子可真是复杂,那么多杂货,没有一丝灰尘。即使那么偏远的一个小镇,房子都那样的好,还有地下室。
4史蒂芬金的作品,拍成电影,总是有意想意想不到的大惊奇。
5 还好看了凯西•贝茨的其他片子,不然第1提到的情景持续不知得在脑中萦绕多久。
 

 短评

本片提出了一个可怕的假设,这世上总有那么一个或几个人,你不认识他,他却了解你,你看不见他,他却无时无刻不在你周围。

3分钟前
  • Doublebitch
  • 推荐

1、出门前一定要看天气预报啊!大暴雪什么的就不要出门了么! 2、谁会给自己书里的主角起名叫misery么! 3、千万不要随便把主角写死啊!4、小心偏执狂啊 方向请摆对 数量也是会被看出来的么! 5、一定要检查死没死啊 死了就不要瞎想了么!吓唬谁啊!

7分钟前
  • 大象小妞。
  • 推荐

1990!1990!居然是1990!让现在的禁室培欲片哭去吧!

11分钟前
  • 麻布图鹉
  • 力荐

凯西贝兹饰演歇斯底里,喜乐无常的疯狂书迷真是入木三分,光她一人就能独撑大樑,堪称惊悚电影经典。

15分钟前
  • yueer
  • 推荐

Kathy Bates是演疯女人的教科书级别的演员

20分钟前
  • 树木夕凉
  • 推荐

如果可以不要腿打折的话,可以说很需要这样的阿姨来监督干活了。

22分钟前
  • 秋熙
  • 还行

史蒂芬金的本子没啥特别。主要是导演的驾驭能力太强,节奏和镜头语言都一流。看惊悚类果然还得是那个年代,粗糙的环境质感,折磨心智的配乐,骤降的大特写大广角。当然这片最大看点还是影后凯西贝茨的神演技,把变态演到如此入骨真是牛逼。脑残粉都该来看看什么叫用生命在黑的魔鬼粉。四星半。

24分钟前
  • 伍德与夏洛蒂
  • 推荐

凯西·贝茨的剽悍演技把整部电影的惊悚感拔升到一种高贵的境地。如果将历届奥斯卡影后塞在一个屋子里彼此厮杀,凯西·贝茨绝对是那个活到最后的人。(前提是希拉里·斯万克必须进男子组)

27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节奏很好,外景在片里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应该是编剧的贡献,罗伯莱纳贡献了透彻的视觉风格,道具还是一如既往的糟,受伤的假腿倒在打字机上的假人头,道具组可能是制片人亲戚。揪心的部分在逐渐升高,尽管开始像愚蠢人物的喜剧,终究是一场双方意志和执行力的较量。

29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朴实刚健,演技一流,教科书级别的情节推进,最屌的是一句都没铺男主背景,靠两句台词就交代完了:—你写的全是污言秽语。—因为我写的是个混混,我小时候也是混混。有了这句之后骗人开锁偷东西下药忍痛杀人全都无比合理。厉害啊

33分钟前
  • 黄青蕉
  • 力荐

所谓 一个脑残粉的战斗力抵得上十个黑 请把富奸的作品介绍给这位可人

38分钟前
  • [已注销]
  • 力荐

这悍妇简直是我童年时的噩梦,终于再看了一次.惊吓程度已是全无

40分钟前
  • 17950
  • 力荐

惊心动魄扣人心弦就应该是这个样子,故事缓慢的讲述,观众在屏幕那头却大气不敢出……Kathy Bates的Anne即使微笑都让人不安,男主坐怀不乱连哄带骗,勇气智力均可嘉。

42分钟前
  • Hey Johnny
  • 力荐

跟着我~左手~右手~一个慢动作~右手 ~左手~慢动作重播~当粉丝~给你快乐 ~你有没有爱上我~

43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遇上这样一个脑残死忠粉丝,我只能说,真是太恐怖太变态太疯狂太刺激太过瘾啦!!!!!

46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力荐

贝茨的这次演出绝对是教科书级别的。两种心理的随意转变,眼神、神态都达到人神合一了。拍摄技巧也值得一说,悬疑恐怖的气氛张力十足!放大的人物特写、精妙的配乐都很瘆人。

47分钟前
  • 火龙果不耐受者
  • 力荐

Annie就是挺韩的脑残的未来啊~~~

49分钟前
  • Sodayui
  • 推荐

孤独可以把人逼成疯子

54分钟前
  • hua
  • 推荐

风格手法配乐选择甚至字幕隐出的方式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典型的好莱坞制造,用细节和巧合推动故事发展,用人物大特写和平行蒙太奇营造氛围,加上两位主演的完美对手戏,这绝对是上品之作;另外提一点:疯狂粉丝什么的最要不得了,多少名人就是这么被玩死的。

56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把偶像打个半死私藏在家中是很刺激的事~

59分钟前
  • 饭岛蜗牛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