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火车2

剧情片英国2017

主演:伊万·麦克格雷格,约翰尼·李·米勒,罗伯特·卡莱尔,艾文·布莱纳,雪莉·亨德森,安杰拉·奈迪亚科娃,史蒂文·罗伯特森,戈登·肯尼迪,西蒙·韦尔,詹姆斯·科兹莫,梁佩诗,阿塔·雅谷伯,埃文·威尔什,凯莉·麦克唐纳,艾琳·尼古拉斯,凯文·麦克基德,艾米·曼森,波林·林奇,特丽莎·达斯科娃

导演:丹尼·博伊尔

 剧照

猜火车2 剧照 NO.1猜火车2 剧照 NO.2猜火车2 剧照 NO.3猜火车2 剧照 NO.4猜火车2 剧照 NO.5猜火车2 剧照 NO.6猜火车2 剧照 NO.13猜火车2 剧照 NO.14猜火车2 剧照 NO.15猜火车2 剧照 NO.16猜火车2 剧照 NO.17猜火车2 剧照 NO.18猜火车2 剧照 NO.19猜火车2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2 04:09

详细剧情

  一晃眼二十年过去。远赴他乡的雷登(伊万·麦克格雷格 Ewan McGregor 饰)再度踏上了爱丁堡的故土。哪知道刚一回来,就撞上了走投无路陷入绝望之中的屎霸(艾文·布莱纳 Ewen Bremner 饰)试图自杀,原来,屎霸不仅婚姻失败还再度染上了毒瘾。在雷登的鼓励下,屎霸决定用书写来治愈内心的伤痕。  之后,雷登找到了曾经的挚友病孩(约翰·李·米勒 Jonny Lee Miller 饰),病孩因为曾经的龃龉痛揍了雷登,之后,一个复仇的计划在他心中慢慢成型。在病孩的邀请下,雷登决定和病孩合伙开一家妓院,之后,擅长设计的屎霸亦加入了进来。那边厢,锒铛入狱的贝格比(罗伯特·卡莱尔 Robert Carlyle 饰)越狱成功,在了解了当年事件的真相后,他亦决定找到雷顿向他寻仇。

 长篇影评

 1 ) 猜火车2: Hello Mark

《猜火车2》终于来啦!喜大普奔,奔走相告。

11月3日,影迷期待已久的《猜火车2》发布正式预告片

这是一部迟到太久的续作

Choose life. Choose a job. Choose a career.
 Choose a family. Choose a
fucking big television.
Choose washing machines, cars,
compact disc players,
and electrical tin can openers.
Choose good health, low
cholesterol and dental insurance.

——《猜火车》台词

1996年上映的《猜火车》被誉为对当代青年产生巨大影响的十大影片之一,它以时尚、另类、前卫的姿态赢得了评论界的广泛赞誉。



影片描述了爱丁堡的一群青年糜烂、颓废的垃圾式生活,极具特色的镜头语言与令人神迷的英伦摇滚,加之贯穿始终的黑色幽默使之成为一部关于青春,关于成长的另类经典。



20世纪末的英国与欧洲,年轻一代出现了又一次的精神塌陷,颓废,堕落,失去方向,无数年轻人迷失在时代之中,《猜火车》呈现给观众的正是当时苏格兰爱丁堡文化的一个最真实的面貌。



电影中马克的伙伴在空寂无声的铁道边大喊着:“苏格兰,苏格兰,这是全世界最丑陋的地方。”其他人则对他大肆嘲笑。



——这就是后现代的“愤怒青年”们,他们在梦魇般的生活中自我放逐,在各式各样的毒品中疯狂迷醉,不再树立任何意义上的精神之父,迷失了自我,也失去了世界。



当年凭借《猜火车》而声名鹊起的新锐导演丹尼·博伊尔(Danny Boyle),如今也早已是获得数次奥斯卡提名,并凭借《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捧得小金人的电影大师。



在博伊尔的电影中,他始终围绕边缘人、小人物和中产阶级三种人物类型,刻画他们的典型特征,分析黑色人物产生的根源;荒诞戏谑的人声阐释、极具文化特色的音乐、流畅快速的时空交叉剪辑、声音效果的平行剪辑、极具表现性的镜头等,都是伊博尔的惯用手法,直观地呈现出其电影的黑色喜剧效果。关注现代社会都市文明的发展和城市青年的精神状态,以及彰显人性本质,审视非主流文化和社会体制,是伊博尔电影的几大主题。



20年前的《猜火车》中,伊博尔让我们见到了堕落的快感,自我放逐的有趣,以及自我毁灭的恐怖,肆意与颓丧的青春之后,平静安稳的生活才最令人向往。



《猜火车2》或许不会再像其前作一样能够影响无数人的青春,有着“青春圣经”一般的地位,但原班人马悉数到齐,原著作者亲自操刀剧本,无不说明主创人员对这部续作的珍视,相信这是一部真正的诚意之作,在预告中也出现了许多致敬前作的场景,同样让人期待。

“20年前”&“20年后”










 2 ) 他们都老了呀,他们依然很美

我真的是抱着要扑街的心情去看的,结果看完以后幸福得只想在街上转圈。

我对第一部的印象已经不是很深了,还一直以为死掉的角色是米勒演的那个,反正当年只是因为喜欢Ewan去看了一两遍,他在里面的造型也不是我最喜欢的他的模样,所以我对这片的期待也就是看个情怀而已,只要有个三星的水平就算是达到预期了。

没想到20年后丹尼·博伊尔的灵气依旧啊,片子有很多很多怀旧梗,也勾起了我对第一部的回忆,慢慢的也把当年的剧情重新构建起来,首先电影里本身穿插了很多第一部的片段,所以很容易的就进入了节奏,丹尼·博伊尔用来戳情怀的地方非常对点,那段著名的台词那段追车戏那个以高地为背景的火车站,Mark的房间和鬼魅的笑,还有马桶再一次成为举足轻重的道具,除了值得怀念的这些片段,丹尼·博伊尔也加入了不少与之相匹配的新剧情,其中有一段还满足了我对Ewan唱歌的怀念。

前面说了,我看这片的主要目的也就是因为Ewan,毕竟我是他的纯粹的百分之百的颜粉,就是那种如果你要我举例说电影圈里谁的脸我是随便怎么都爱都喜欢的,那就是Ewan了,而且认真说起来,他是那个真正把我带入到电影世界里的人,我想很多热爱电影的人都会有某个被打开电影世界瞬间,比如某部片子或者某个演员,虽然我算不上什么资深影迷,但是如果说我对欣赏电影有过突然开窍的一刻的话,那么这一刻是属于Ewan的,因为他我才开始有意识的想好好的看电影了解电影,而且当年不像现在在网上下载,互联网资源还没有那么普及,都是放学跑去音像店淘D5D9的盗版碟,基本上代表了我看电影最纯粹的一段时光,所以Ewan在我心里还是个蛮特殊的存在,无奈他最近几年的作品实在是一言难尽,除了能舔他的脸以外,他表演才华的浪费真是让我痛心疾首。

Ewan属于那种我完全可以感受到他在电影中的魅力的演员,今天的猜火车里他有一段跟第一部choose life媲美的台词,当时的剧情是相对平静的,在这个平静背景之下需要有一个突然地爆发,除开导演所运用镜头语言来表达这种爆发之外,Ewan的台词和表演是撑起这段剧情的关键,你们也知道猜火车里会不时的出现一些表达嗑药磕高后的幻觉镜头,当时我就是突然的被Ewan的表演拽入了那种耳晕目眩的迷幻,就是他的表演让你产生了本应该让镜头让剪辑来表达的效果,是立体的是动态的。

所以我觉得一个好演员,即使你已经很熟悉他的表演套路,但是还是一次又一次的被他带入到圈套中去。Ewan总是给人一种天真又有灵气的感觉,甚至说他在电影中还会带有点邪气,而且他这种露屌狂魔露来露去我对他一点邪念都没有,当初看他演年轻的亚当(我不是很喜欢长发,所以对枕边书真的是没什么感觉,但是年轻的亚当里Ewan的造型真是喜欢得不得了),演对手戏的是tilda大大,本身tilda就不是普通人类的气质,Ewan虽然气质蛮接地气的和tilda比起来,但是他就是有一种很干净的感觉,所以他们两那么激烈直白的床戏,居然表现出了一种超然物外的纯洁,苍白且唯美。

说回猜火车,15年去了趟爱丁堡,非常非常喜欢,有机会一定还会再去,爱丁堡几乎满足了我对一座城市的所有幻想,虽然当时没有特意去参观当年影片的取景地,可是今天在影片里看到曾经走过的街道看过的风景,自然而然的让我产生了比看第一部时更多的情感链接,我想这也是看完这部片子后幸福感的来源吧。

猜火车对于Ewan来说有很特别的意义,所以呢我对这片的喜欢我也不知道是因为影片本身呢还是Ewan,应该说是两者皆有只是孰轻孰重就难以分辨了,不管怎样,20年来这中间的磕磕碰碰分分合合也是一言难尽,如今还能还愿一样的看到第二部并且看完还有一种幸福感,已经非常满足了。

20年啊,该妥协的早妥协了,没法忘的还是没法忘,对你重要的人还在,发生过的事情依然要去面对,他们都老了呀,他们依然很美。

 3 ) 你来选择生活,还是生活来选择你

混蛋都已经老了,但是生活还是那样的无情,挥霍了青春,不怕,还有过不去的中年危机。 当马克的脸模糊了又清晰;当酒吧里的戴安变成华丽写字楼里的律师,还拿着你付不起的账单;当喧闹的酒吧变得冷清;当卖掉的电视变成大屏液晶;当妈妈的位置只留下影子;当年轻有力的心脏加上了支架……something changed, but something did not. 混蛋还是混蛋,生活还是操蛋,只不过用一种更花哨的方式。 当看一的时候,多少次希望马克可以浪子回头,仿佛也一度看到了希望,但是马克却用终极之恶——背叛——结束了自己青春的故事。当2开始,一度以为马克真的走上了正规,但是发现,流氓依旧还在。当看到20年后,兄弟聚首还是做着当年小偷小摸的勾当,还是吸着醉生梦死但是更高级的毒品,还是泡着同一个马子……所以是你选择了这样的生活,还是生活造就了这样的你。 谁的青春没有点颓废,谁的中年会没有危机呢,生活一如既往的无情和冷漠,而我们,是要一如既往的堕落吗,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找到这种极端的影子。抱歉在电影中看不到太多与自己相似的场景,但是茫然和偶尔一晃而过的想要放弃却是比较熟悉。 但也许,life fucked you, you should fuck it back 也是一种态度呢。

 4 ) 疾驰青春与悲惨中年

原文载于深焦DeepFocus微信公众号


1996年,丹尼·博伊尔拍出了他这一生迄今为止最重要的电影——《猜火车》。这部自诞生之初就让英国电影界吃惊的电影。用一种从内容到形式,从表演到旁白都散发出新青年反叛气质的方式,为我们展示了一群用毒品等社会各种否定的方式来玩乐过活的生活态度。而其中那种只能依靠毒品才能让自己兴奋起来的生活方式,也让我们看到了在不同的世界中,依旧有相似的青年迷茫境地。而这部电影在20年后也终于推出了他的续集。

                                                   (《猜火车》1.2正式海报)
《猜火车2》的时间设制在第一部的几十年后。当雷登又回到这个可以成为家的地方时,在与昔日好友的相处中,又发生了一场英伦范的故事。而当年的那群闷骚少年转变为当今的中年大叔时,时间上的跨越,使得他们的经历变化让人唏嘘。而也也是在这种情怀的包裹下,我们又看到了这四个苏格兰男人的魅力和风采。
在电影技法的相似与不同中,电影用紧紧围绕主角四人的方式来讲述了他们的故事。而在时光的磨炼下“英雄迟暮”也就成为了一个不可避免的事情。而又在“中年危机”的背景下,电影通过对四人20年后境遇的描写,也让我们看到了浪荡青春及中年危机的种种不同,看到了在反叛堕落掩盖下的不同时间段及环境中的失败事实,在这些的前提中,我们又可以在主角的生活经历中看到友情、爱情以及亲情的美好和心酸,还有描绘事实,反应社会的毒品、性和摇滚乐的“魅力”。

                                                      从浪荡青春到中年危机

《猜火车》当年的成功很大一部分的功劳来自于,在普通人看似糜烂的生活环境下,男主们在消磨时光和过活度日的情况下,依然有着更多年轻人相似的焦躁不安,内心空虚以及不愿意面对现实。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能看到青春的另一个好处,即我本来就是一个坏胚子,在讲出这是最后一次后,我还能说出有最后最后一次。在这种打脸无赖的自欺欺人中,男主的形象也逐步确立了起来,他们的问题也暴露了出来。
其实在一定程度上讲,《猜火车》是男主雷登的一次成长史,从开始的偷、抢、掠。再到后来艰难的戒毒,而后的改邪归正新生活,又到背叛兄弟的结尾。在这样一个堕落、成长、改良又重新堕落的过程中,我们能体会到的是大部分青年人误入歧途后的浑浑噩噩的事实和自我改良过程的困难,以及每次再犯时的自欺欺人。这种在极致的环境下讲述的故事,反倒还有点让人羡慕那种,青春年少我还有机会的幸运以及路途遥远也还有时间的悠闲。

这种坏感、痞劲都让观众看到了他们浪荡青春的不羁。这种情况的极端出现在库布里克的《发条橙》中(《猜火车》也致敬了这部电影,而《猜火车2》致敬了库布里克的《闪灵》)。但电影男主的那种不甘于现状及上进,让这部电影难得的展现出一个失足少年的艰辛改过史。正是这种极大的改变和又堕落,才让观众有了青春代入感,才使得全球的影迷为之疯狂。
而在《猜火车2》中,当年的混蛋小伙转化为现在的中年大叔(惊讶的是他们四个没有一个变得大腹便便)时,看似他们依旧还是当年的那种过活、吸毒、打架、偷盗。但面对时间带来的成长,他们不得不褪去青春中的不负责任,面对成人世界种种需要背负的东西时,那种中年危机的乏力感遍席卷了他们全身。
在境地上,由于当时的年轻和家人照顾,使得他们不需要想更多的事情。但这种境地也嫁接到中年后,那产生的便是一系列的问题了。而在生活上,他们各自依旧失败,雷登和病仔无子,土豆有孩子却不能抚养,而贝格比直接想让他儿子继承他的偷盗手艺。在潦倒的生活环境及粗糙的家庭状况的双重打击下,男主四人又各自寻找目前生活的突破口。

但可悲的是,在现实的夹击下,他们的结果依旧是失败的。而《猜火车2》也就变成了当年那群不羁少年的中年境遇的描写史。即便是当年那群与我们普通人迥异万分的人,也最终变成了在人到中年时与普通平常人面对相似的巨大压力和苦逼生活时的迷茫和不知所措。这也使得当年的那群异样团体故事转化为现在的中年集体写照。这样的发展,即让我们从时间对比上看到他们的不同,也让我们看到当打败不同人的生活去压迫他们时,他们会怎样的面对及反抗。

                                                             永远的失败者

不管是当青春年少,还是现在的中年时光。在看起来用各种行为方式来抵抗正统社会规则及寻求各种歪门邪道来发财的背景下,其实都掩盖一个事实,就是他们永远都是一个失败者,而且沉浸在一种失败者的环境中。在艰难的奋斗后,又被现实和本就不持久的自制力打回原形。
《猜火车》中开头和结尾那段关于“选择生活”且相互呼应的台词,到第二部中升级版台词。其实在看似潇洒的情景下,不得不说的是,男主们没有面对现实的能力,自己不敢去尝试,不敢用自我拼搏的做法来换取那份看似无聊但切实的生活。而男主雷登也说了,他们吸毒只是为了逃避过上这种生活所要付出努力的种种烦恼。

(第一部中开头和结尾的台词,反映了男主在经历成长后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自我反思,第二部中的台词则是阐述了中年生活的无力和无可反抗。而第一部中伴随这段台词的手持摄影即体现了追逐戏的紧张感又体现了男主们的活力。第二部中“选择生活”的台词则是穿插了新青年小偷偷东西的场景以及雷登自己的生活回忆,这里暗示着雷登自己的落伍和生活上的反思,还有就是他依旧保有自己青春中与普通人不同的生活观念。)

在第一部中,由于非正常的生活以及年少的掩饰,我们并未发现他们是失败者的事实。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其实只是单纯的依靠社会福利救济金和家庭帮扶来生活的人,而且为了轻松的生活以及不失去领取救济金的资格,所以他们不得不有技巧的搞砸自己的工作面试。这一点在土豆的面试过程中交代的极为清楚。
而在情感生活上,他们虽然都有女友,但都在爱情的挣扎中。当年雷登的女友是未成年人,在《猜火车2》中他的女友又成了病仔的女朋友。而在第一部中的汤米,因为自己拍摄的情趣录影被带雷登拿走而被女友认为丢失而分手,因此他走上了吸毒的道路,用毒品来逃避现实,最终身染艾滋病,因为一只猫而死去。土豆和贝格比则与儿子存在着现实和情感之间的巨大鸿沟。而电影中出现的他们的家庭,无论是自己的还是父母的也无一不是存在问题的。这种情感和家庭的失败,使他们彻底的成为了一个无用之人。
而在寻求改变和突破的过程中,他们也都是以失败来告终的。在第一部中,本来已经步入正轨的雷登,因为自己的欲望和对金钱的喜欢,使得他参与了用贩毒的方式来谋取利益的办法。而最后雷登把钱偷走,也是土豆、病仔以及贝格比在现实中的失败,是雷登在情义上的失败。在《猜火车2》中,雷登与病仔所计划的桑拿房,在遭遇第一个挫折,即他们对手的威胁后,便直接放弃了,即便后来他们忽悠来的资金到位。而在那段剧情之后,雷登说他没有求饶,即便因此不穿衣服回家,但他保住了尊严。其实他不明白,自打在青春开始到中年结束,他的失败一直让他没有保有尊严。

(在这个场景中,雷登职责病仔害死了自己的孩子,病仔指责雷登让汤米沉迷于吸毒。
谈话时的正反打应对了他们两人的相互责备,切加深感情渲染,而最后的处于同一画面也意味这他们两人的和解。)

而在第一部中雷登说自己因为吸毒带来的快感让他已经感受不到其他的刺激时,也表明了他们只是沉浸在一种虚幻的快感中,用此来逃避那些外界的责任和压力。用那些看起来炫酷但易做的事情来证明自己,但还是不能否认他们是一群失败者的既定事实。
在《猜火车2》中,土豆的自杀,贝格比需要用伟哥来勃起,更直白的说明了另一个问题,他们已经不能用别的方式来麻痹自己了,他们已经看到了自己的悲惨的一生及这种悲惨的延续。但不同的是土豆用自杀的方式来逃避,贝格比寻求别的东西来继续掩盖自己悲惨中年生活的事实。

                                                          友情、爱情和亲情

电影在展示不同人的青春物语时,也用毒品、性以及背叛这些不好的东西来烘托感情的珍贵。而也在这二十年的跨度中,两部电影用不同但又统一的感情内核感动写我们。而且《猜火车》的主体构架本来就是以友情来构建的。若是抛开题材与叙事内容上的看点,友情、爱情以及亲情也是这部电影的感人之处。
在《猜火车2》中,电影引入了男主们的儿时视角。这种做法,使男主之间的友情脉络在时间上形成了童年、青年、中年的一次统一。在加入的儿时影像中,我们看到了病仔和雷登共同泡酒吧的场景,以及贝格比和雷登初次见面的画面。这些都为本部电影的主线,雷登和病仔开桑拿房,贝格比追杀雷登赋予了不同的感情意义。再加上前一部的内容,我们看到的就是接近一生的友情。
《猜火车》的团体构成本来就是因为友谊,再前一部中,即便是贝格比脾气暴躁,喜欢暴力,但汤米却不止一次的说:那又能怎么办,我们是朋友啊。正是在这种友谊下,他们之间的相处也囊括了人生友谊的所有问题,关爱、容忍以及背叛。而最后雷登的背叛和这一部中贝格比被其他三人送去警局都让人看到了友情的脆弱以及过度过分后丧失感情的结果。

                                               (用闪回方式加入的儿时影像)

而电影中的亲情则就隐秘的多了。但即便描写不多,但每次体现都是给了观众致命的一击。在前一部中出现的家人只有土豆对母亲及雷登的父母。而在这其中,土豆母亲在土豆入狱后的不舍和懊恼,雷登父母在他戒毒时的自责和心痛,都很直接的让我们感动。而这种关爱加到这些无所事事、抢掠无能的混混身上时,父母脸上那种恨铁不成钢及深深责怪自己的神情也让观众深思。
在前一部中病仔儿子的死及本部中贝格尔对自己儿子的独白中,我们又可以看到另一种的现象。即失败父母下不幸的孩子生活。当初他们几人在吸毒过头后,进入了一种失去意志的状态,致使孩子没人管被饿死后,众人的神态满是惊讶和不知所措。这样对他们没能力又不负责的描写直接指出了当时年轻人的养育观念。而贝格尔对儿子说:自己不知道父亲怎么做,是因为他父亲从来没有做过什么时的深情忏悔,也是在有了足够时间沉淀以及自我认知确立的情况下才能发生的。而不幸的是,贝格尔已经错过了正确的时间,以及走上了不可回头的路。

(父子冲突中的镜头变化,贝格比指责儿子时,摄像机在进行外正反打时,始终是贝格比在讲话,指明了贝格比占据了主动权,略带俯拍的摄影也显示了贝格比对于儿子的威严,左右移动的镜头则加大了这种戏剧冲突。)
电影中的爱情元素虽然一直存在且贯穿剧情,到很明显这是为了塑造人物及推动情节所设立的。但即便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爱情在贴合人物的前提下也道出了许多人谈恋爱的共性。第一部中病仔对女友的不负责,土豆女友为了惩罚土豆的行为以及汤米对女友的思念都无一不让忍看到不同情侣的普遍问题。
而在这部中,失败的男主们依旧有着不完美的爱情。雷登甚至编造谎言来掩盖自己的悲惨生活。在与女主的的发展中,他们也不可避免的走向了失败。或许这群从小就与所有社会阴暗面接触,生长直到中年的人,一直以失败的方式过着自己的爱情生活。

                                                         毒品、性与摇滚乐

在这样一个具有残酷色彩的电影中,导演用毒品和性来体现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用摇滚乐来构筑他们的精神世界和依托。在《猜火车2》中,导演又通过土豆展现摆脱毒品生活的奋斗形象,用性来分离和发展雷登和病仔的友情,以及用摇滚乐来怀念他们的过去。
而另一种意义在于,这些让青年人或着迷或堕落或给予支持的东西。在现实中都是有着广大的与男主们相似的人群的。他们沉迷于毒品和摇滚乐的影响中,没有信仰,没有希望,用享乐至上的方式来生活。而展现出事实和历史也是《猜火车》电影的现实意义。而这部号称“毒品百科全书”的电影总一种接近现实的方式,让我们看到了历史或现在的毒品、性和摇滚乐对英国青年们的影响和意义。

(《猜火车》原著作者欧文·威尔士在电影中扮演的是买毒品的。而《猜火车2》改编自同名小说的续集《色情电影》,且电影中土豆所写的书中的话,则是现实书中的原话。)
80.90年代,随着毒品供应量的提高,使得毒品价格下降,变成了不只是贵族或者有钱人才能使用的东西。这样的现象,一是造成了政府大范围对毒品的检查和打击,再是让更多的普通青年人接触到了这件物品。最终变成了各种年轻人不惜一切代价来吸食、制造虚幻场景和逃避现实生活的物品。而《猜火车》中那句著名的为吸食毒品辩解的台词:“大家都认为吸毒就是不幸与绝望,到他们都忘了他的乐趣,否则,我们就不会这么做了。”也体现了吸毒年轻人的想法。
再欧洲那种人文环境下,没有东方的这种含蓄和抒情的感受。爱的定义也比我们更加“宏大”和“广泛”。为了满足自我欲望和刺激。每个青年都有着不同的性行为。而《猜火车》中的性却给了我们一个看底层失足少年的特殊视角。滥交,甚至用性来敲诈。这种在东方文化中除了不自爱等字眼还有更下流的词可以来描述的行为。除了堕落和腐朽下流,还有一种背后的意义。即这种行为又是没有安全感,教育不足,缺乏依靠及正常家庭的逃避方式。当抛去电影噱头和自我快感及旁人的眼光后,展现的也是他们各自的悲惨。
摇滚乐在电影中是一种无比贴合度方式融入电影的。从第一部中《Lust For Life》的开场,到超级经典钻马桶的《Deep Blue Dug》(这两首都是布莱 思诺伊的作品),以及病仔口中念叨的摇滚明星。再到第二部中经典作品的延续和全摇滚配乐。使得摇滚乐这项英国最为著名的乐种,早已成为全世界年轻人的所属音乐。而离开电影来说,摇滚乐作为激昂有节奏的音乐分类,无比贴合的诠释了青年人的那种焦躁与无所顾忌的心态。这种音乐也成为了英国电影的标配,以及英国人民尤其青年人的喜爱和代名词。

                                 (这个场景中,那些不可描述的东西全为巧克力。)
这些贴近符合主角生活,又为电影增加趣味个观赏性的元素。在为我们讲述故事的同时,也为我们展开了那段关于毒品、性及摇滚乐的现实面貌。而结合现实再来看电影也更能让我们体会但其中的意义及内涵。也让我们有了对与英国底层青年面貌的初步认识。

                                                       电影手法的相似和不同

作为一部跨过20年的续集电影,导演用统一的影像风格、拍摄特色及音乐选择,让这两部电影在视觉效果和欣赏体验上达到了一脉相承。这种电影手法的特色即为电影增色不少,也在另一层面上增加了电影的吸引力。

(电影还加入了黑白影像,致敬《愤怒的公牛》。以此来表达土豆听从雷登的建议后戒毒,重新生活的信心。)
在以摄影及后期所创造的影像风格中,作为电影的基础,我们可以看出与电影主题匹配的意味。在第一部中偏冷色系的色调也暗含着他们残酷青春的意义。而第二部中的色温升高及色彩更艳丽,一方面是时代发展所带来的技术升级,另一方面我是用缤纷的色彩来反衬无情的事实。而且色调的设置也让电影充满了怀旧的色彩。
    在意识流和蒙太奇的运用上,导演丹尼·博伊尔很巧妙的即体现了主角吸毒时所带来的迷幻感,又以此来描绘个体的心理挣扎和实际反抗。在前一部中,最经典的戏份莫过于雷登钻进厕所的戏,在这一场景中,英格兰最污秽的厕所下却是最清澈的水即说明了,雷登他们一群人虽然是十足的坏胚子,但内心却拥有着那份纯洁。也说明了吸毒时,那怕是掉了厕所的栓剂也像明静湖中闪亮的物品。这两种看似相反的意味,导演却用同一个场景直接表达了出来,其中对比的意味也更加深刻了。
更精彩的则是雷登戒毒的场景,这时导演把雷登戒毒痛苦的姿态和他幻觉中父母心酸的面孔,土豆穿狱服坐在他的门上,因为他们吸毒而死的婴儿以及充满隐喻的电视节目交叉剪接,十分鲜明的表达了雷登戒毒的痛苦和父母殷切的心情和他自己自责懊恼的想法。

(本部电影中唯一把毒品融入到剧情中的场景,在祭拜完汤米后,雷登和病仔继续逃避生活,但土豆却切切实实的戒毒了。这也是本片最好的蒙太奇)
    但这种电影表达手法的娴熟应用却在第二部中极大的减少弱化了。印象深刻的有两处,一是土豆死时用从顶楼坠落来体现他死亡的过程,再是他们三人祭拜完汤米后,三人在土豆家中,雷登和病仔吸毒,而土豆则在外面等候的画面。这样的场景只是在交代剧情的基础上,表达了主角的想法,却没有了第一部中背后的意味的体现,这也是电影的一种退步。
在电影的叙事结构上,首部是用一种渐进的方法。先用他们生活的描绘来体现人物特点,再用事件转换来改变人物性格,雷登开始新生活后,转去第二阶段。贝格比的出现引入最后的贩毒,而结尾又与开头相呼应,且拔高了电影主题。这种鲜明的叙事分割和结构清晰让电影有很好的青年团体变化及转变的代表性和深刻意味。
而在第二部中,导演则采用了多线共同叙事的手法。主线是雷登归乡解决与病仔的羁绊并共同开桑拿房的故事,辅以土豆戒毒并写作,贝格比越狱后与儿子的和解及向雷登复仇的线索。导演这种把团体拆解伟个体独自面对麻烦的手段,也暗含了中年危机及个人的失败的主题。

(在这两处的致敬中,出现的是一种内容变化,开头体现的是从青春中的无所顾忌转化为了中年的力不从心。结尾处则是由吸毒带来的快感成为了对自我生活及以往的一种认清和凭吊。而那第二部结尾中充满壁纸的火车和飞逝的镜头都暗示了《猜火车》这部电影飞逝的时光。而场景的转换也说明了雷登过上了他曾经鄙视但后来羡慕的生活,也终于回归了家庭。)
    因为是原班人马,但改变的内容和叙事方式,让部分观众看起感觉是在炒作情怀,这一点在开头和结尾的向前作致敬就可以看出。但不同的是这种致敬,描绘了本部无力的生活及自我反思的内容。或许形式相似,但《猜火车2》是给予了我们一个青春混混的中年生活的描写,而我们硬不起来的原因也只是他们现状失败的事实。


《猜火车》自打上映就让全世界的影迷们看到了完全不同的英国青年形象,而在与平常人迥异的生活中,堕落的日子中也隐藏了许多青春的伤痛。生活方式所展现的他们也给予了我们另一个看英国的视角。电影元素的取舍也让更多人明知了那些违禁物品的“魅力”。即承载了现实,又表现了主题,在内容和技巧上的娴熟,也是这部电影的完美之处。

可能作为英国最著名的青春片,《猜火车》在第二部中也让我们看到了不同方面的继承和不同的感悟。即便影片的主体内容有所更换和不足,但也让影迷在不同的时间段下体会到了别的感受。而这种感觉不管多么苦涩或者无奈都是一种事实,但在我们想起第一部种雷登那满怀笑容的结尾后,感觉这部中的中年大叔依旧那么的迷人和感动。

 5 ) We are Tourists of our Youth

第一次看这电影得追溯到10年前,当时被这部电影深深的吸引,真的没想到10年后会在在爱丁堡和满场的苏格兰人一起看这部电影!感觉太奇妙了!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Simon对Mark说"You are a tourist of your own youth",是啊!有时候人就是怀旧的,当年Mark背叛了他们选择了不一样的生活,20年过去了他还是想念old time,即使他可能会被打死,他还是选择回去见他当年的朋友。看到他和Simon重逢后在家里酣畅淋的大谈1974年那场足球,就知道"old time is back".

没有想到Spud会迷上写文字,20年的毒瘾最后还是让Mark的一句"addict to something else!"给戒了!看到他从boxing走出来,同样的路口,回忆20年前他和Mark一起逃跑时的场景,就知道他也一直是a tourist of his own youth.

Simon还是跟当年一样,坑蒙拐骗,经营一家只有老头才会来的酒吧。Mark出现后前一秒还在酒吧里暴打跟女朋友骂他后一秒就跟他如胶似漆,也真是可爱。

Franco还是像当年一样的德行,在监狱里呆了20年,一点没变,律师都打。越狱以后强迫儿子跟他一起入室抢劫。。

First a chance, then betray. 20年前的背叛依然没有阻止20年后再一起合作。20年后他们都没有背叛,而是女人带走了所有的钱,这也是一种好的结局吧!最后他们都回归了正常的生活,Franco被送回了监狱,Mark回到了家,在房间又播放了最开始没有敢放的"lust for life", 开始随着音乐跳舞,影片结束。。。

"You are a tourist of your own youth",但多希望我们也是你年少时光的游客。在电影院直到片尾音乐全部播完才有,除了感动还是感动。

 6 ) 猜火车2|难道所有人都应该被这个世界逼得温顺贤良?

“我知道你会那么做,为什么不呢?”

对呀!为什么不!

反正谁都没法活着离开这个俗气的世界。

当猖狂、愚蠢的青春过去,生活都埋葬在汽车、CD播放机、电动开罐器、牙医保险还有该死的三件式西服里。但那是最狗屁的傻逼结局,不掩饰堕落的人永远无法在漫长的岁月里忍住本性不犯混。从胚子里坏出来的人,除非回炉重塑,否则再多次从头再来也没用。

有生之年居然还能看到这部被誉为“20年里最好的青春片”——《猜火车》的续集。毕竟这部电影在很多影迷心里长期占据着青春电影一把手的重要地位。

只是20年后,混蛋们都变老了,老得都不再跳舞、不再狂笑不止甚至硬不起来了。岁月的折磨让最无所谓的混蛋也变得斤斤计较,于是导演让他们计较了一整部电影。

马克在做完“最后一件坏事”之后,并没有过上被社会认可的生活,除了看上去更平凡以外。20年之后身体里的金属支架和妻子的抛弃把他再次打入过去的生活里。但这20年的岁月可没有把他变得更善良,20十年前他还会为自己的背叛找该死而无用的借口,20年后从撩朋友的女人到滚床单一气呵成,毫无心理压力。

时间无法改变一个人的本性,就像土豆永远是个瘾君子,虽然在本片里有了一个好的结局,但结局不是死亡。本性是生活最无奈的东西,就像赌徒,没钱的时候信誓旦旦的说自己再也不赌了,但你给他点钱试试,本性的欲望从来都是直接而炽烈。

20年前在故事里遭遇背叛的人,20年后依旧没有得到原谅,只是不再有意义。该贱的人还是贱,该怂的人还是怂,每个人都还残留的一点惰性是我唯一的欣慰的地方,因为导演总在给我一种要把基佬掰直的感觉,就好像这些人接下来就剩下等死一样。

比起第一部里的彻底叛逆,第二部显得很弱、很劣势,这群人不再说“我们就是垃圾,垃圾不需要新鲜空气而是意识到垃圾也要想办法活着。如果说第一部是年轻的狂欢,那第二部就是中年的挣扎,也许男人最有故事的两个阶段就是年少轻狂、和中年危机吧!

电影让每个人都再闹腾了一次,然后给出了一个祥和的结尾,最终都回归到了家庭、社会里。这是那帮聚众吸毒、娱乐至死的年轻人眼里最Low的老法。最后马克进入自己的房间,终于再次响起了熟悉的音乐,他脱掉外套开始跳舞,这是唯一一个除了回忆之外,让我感受到这部电影是《猜火车》的镜头,最后马克也消失在无限的隧道里伴随着歌声和人生。

影片最后给了一个浪子回头总有人在身后的结局,这不够真实和残酷,《猜火车》不应该和治愈搭边毕竟这是为数不多的、坦诚张狂、肆意叛逆、没有道德枷锁的青春片,是这个道义肆行的社会给年轻人们留出来释放自我的狭小地带。

当然这也有可能是因为我的一己之私。我并不想看到最后所有的人都被这个世界逼得温顺贤良。

《猜火车2》说到底就是一个后续,没有什么精彩的故事,人物性格没有完全继承,也没什么发展,所以人设稍微有点尴尬导致剧情发展也有点僵,整个影片看上去也没什么张力,虽然他们还是满口脏话。对于看过第一部的人来说,这些都不是问题,凭借公寓里吸毒那场戏,能看到这几个人再次聚在一起就值得狂欢。不过要是想保留对《猜火车1》结尾玄妙感的人,个人建议还是不要看的好。

年轻的时候吸毒其实是在和这个社会抗争,像英雄一样扛着大旗对天叫嚣“我不管你是怎么样,我只管我自己开心”。

中年时吸毒才是为了逃避,逃避失败而无能的自己,因为开始在意这个世界。

 短评

太好看!Boyle真是太会讲故事,大家真是太会演。中年危机能拍成这样真的很精彩。

10分钟前
  • D K U N
  • 力荐

在爱丁堡看这部电影的感觉很奇妙 仿佛在下一个街口转角就会与他们撞个满怀

11分钟前
  • 豆豆豆沙包
  • 推荐

总有点想做得很年轻,但难免有些落伍的感觉,毕竟大家已不再年轻。那些花哨反而有点傻,但是某些瞬间还是好一阵感动,回想起上一次看这片,应该是十几年前的事情了吧。

1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灿烂的少年都应该在27岁前死去

17分钟前
  • 苏娃
  • 还行

基本就是靠怀旧自high吧,整个片子故事已经是其次了,观众的热情都在一个又一个熟悉的梗。但其实仔细想想毒品元素比第一部少多了,四十岁的人很难再像二十年前那么疯狂了。非常幸运在柏林电影节看的,因为听不出来苏格兰口音的时候还能看德语字幕蒙一下。

20分钟前
  • 兔安叽
  • 还行

"You're the traveller of your own youth"

21分钟前
  • 张维托
  • 力荐

Nostalgia / 除夕夜走出影院偷抹掉眼泪然后继续踏入choose life的循环中 / 前作对自己的影响有多深,大概是无论如何都不会在独居的时候养喵 /爱Spud

22分钟前
  • 木上立
  • 推荐

再也没有像戴安那么美的女孩儿等在club,再也没有母亲等你回家,城市变大了,厕所变干净了,住的楼变高了,但是你还是喜欢那些老照片,还是喜欢那些老朋友,还是喜欢那个老桥洞下面的那个坏笑,还是喜欢听着Iggy pop独个儿跳舞,即使她二十年前就吐槽说Iggy pop已经过时了呀。

25分钟前
  • 推荐

好看,续集能做到这么棒。大叔们好帅,二十年后还是一堆废柴。想念爱丁堡,最明显的商业化就是把爱丁堡拍的那么美阳光普照,其实我想念的还是它第一部里面充满drug气息的它。

30分钟前
  • 大轩
  • 力荐

Choose life, choose facebook, twitter and instagram and hope that someone, somewhere cares.Choose looking up old flames, wishing.... you'd done it aYou're an addict, so be addicted, just be addicted to something else..Choose the ones you love.Choose your future.Choose life

32分钟前
  • ×__×
  • 力荐

我不是猜火车的忠实观众,所以其中的怀旧不大看得出来。但个人以为比第一部好,有好几个片段很打动人,有了家庭,保护兄弟,fuck up了一切,离婚,没有孩子,但最后会跟父亲拥抱了,会认真的说I love her,就像片尾倒塌的一栋栋高楼一样,不可避免的看着青春过了二十年。

35分钟前
  • 世界已夷为碎片
  • 推荐

所以谁说好看的男孩子过几十年一定会变成大腹秃顶油腻的中年男人,看看伊万和JLM,他们变成了好看的中年男孩子。

39分钟前
  • Sophie Z
  • 推荐

年三十首映,自个跑去爱丁堡看,算是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庆祝了出门在外的第一个新年。老爹说与人为善,广交朋友。我也把交友奉为人生目标之一,但偶尔情形不济,难免落单,觉着孤独。老爹说那就学西方人单打独斗。总之孤独是永恒的主题。堪称苏格兰国民电影,秉持风格的同时与时俱进,有所革新。

42分钟前
  • 夢殊
  • 推荐

摄影依旧很花哨,剪辑依旧很快,配乐依旧很摇滚,花花绿绿的色彩,大量不规则的构图,但一切就是躁动不起来。如今导演的影像风格没有当年的震撼,反而还让人觉得他江郎才尽了。这一部的意义就是回忆杀,20年可以让所有喜欢这部电影的人怀旧一番,聊聊情怀和改变,俩小时的故事就是上一部的尾声。

44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午夜的柏林世界首映,场面热烈,看完却莫名失落。还是那几个废人,还是充斥的F-word,然而就像意气风发却开始勃起障碍的那位一样,中年危机到底是来了。架打着打着便罢,仇恨着恨着就没,想张罗点生计也困境重重,连bgm都躁不起来了。日子终究得过,只有那些瞬间闪过的旧影像,不时仍叫人热泪盈眶。

46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二十年前毒品还是潮流,二十年后Danny Boyle找到了一种替代毒品,把它像迷幻剂般的再次缓缓推进观众的血管——它叫做“后青春生活”。千变万化的配乐真是绝了,看到了时间的回眸。迷幻炫技的老流氓日记,最后一个镜头我给💯

48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When we were young, something bad happened. It is over.

50分钟前
  • 村口王大炮
  • 力荐

百分之九十九的情怀+百分之一的剧情+百分之一万的伊万麦克格雷格

55分钟前
  • 你大立
  • 力荐

恰到好处的nostalgia 1的一些片段巧妙地穿插在影片里 笑点很多 看完又迷之感动 还是熟悉的味道 作为一部续集可以称得上是诚意满满了 #chooselife 就是苏格兰口音实在太考验听力了

60分钟前
  • pulp
  • 力荐

在电影院看爽得不行!二十年前看过猜火车的人应该会泪目吧,spud站在路边看到回忆的时候,熟悉的房间,熟悉的口音,后来连tommy都有个镜头。喜欢摄影和蒙太奇,喜欢年轻的那些画面,喜欢笑点和音乐,喜欢演员。

1小时前
  • 一碗云吞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