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德克·巴莱(上):太阳旗

剧情片台湾2011

主演:林庆台,游大庆,马志翔,安藤政信,河原佐武,木村佑一,徐若瑄 Vivian Hsu,温岚,罗美玲,田中千绘

导演:魏德圣

 剧照

赛德克·巴莱(上):太阳旗 剧照 NO.1赛德克·巴莱(上):太阳旗 剧照 NO.2赛德克·巴莱(上):太阳旗 剧照 NO.3赛德克·巴莱(上):太阳旗 剧照 NO.4赛德克·巴莱(上):太阳旗 剧照 NO.5赛德克·巴莱(上):太阳旗 剧照 NO.6赛德克·巴莱(上):太阳旗 剧照 NO.13赛德克·巴莱(上):太阳旗 剧照 NO.14赛德克·巴莱(上):太阳旗 剧照 NO.15赛德克·巴莱(上):太阳旗 剧照 NO.16赛德克·巴莱(上):太阳旗 剧照 NO.17赛德克·巴莱(上):太阳旗 剧照 NO.18赛德克·巴莱(上):太阳旗 剧照 NO.19赛德克·巴莱(上):太阳旗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22 04:09

详细剧情

  本片根据雾社事件史实改编。  1895年,《马关条约》割让台湾之后,日本遂即武力接收台湾,宝岛各地纷纷被攻破。而台湾山区因道路不通,原住民生活尚暂未受影响,雾社地区的赛德克人之中,马赫坡年轻一代的莫那鲁道(游大庆 饰)英勇过人,率族群与甘卓万人争斗不休。日人垂涎雾社地区的 丰富资源,试图染指但遭到赛德克人强烈抵抗,伤亡惨重,然终于借原住民族群之间的互相仇杀侵入了雾社。莫那鲁道只得忍辱投降,但心中的火苗从未熄灭。时间推至1930年,日本对于雾社原住民的“文明改造”历经多年,日语等所谓文明并未给予原住民平等的生活,日人的欺压和繁重劳作侵蚀着赛德克人的传统和尊严,多年的愤怒累积,终于在这一年全面喷发!

 长篇影评

 1 ) 焦灼的文明

        当我听说《赛德克•巴莱》两部长达四个多小时,还担心自己是否扛得住这个长度,会断断续续把这部电影按照电视剧的节奏看完。但是真正看起本片时,这种担心显然多余,这是一部故事上连贯精彩抓人,思想上又剖析深入但留有余地的佳作。很久没有看到这样的华人大作了,说它是什么《勇敢的心》、《阿凡达》台湾版,那是扯淡,与这两部纯英雄主义的电影相比,《赛德克•巴莱》有着更复杂和立体的思想元素,这成就了它的优秀,但是,也多少阻碍了它的票房。

        魏德圣在接受《看历史》采访时,谈到为什么选择了“雾社事件”这段历史,一大原因就是在当时发生这样的事件是有些“反常”的。正如片中所述,台湾抵抗日本人最激烈的战斗发生在“马关条约”后,日本人刚登岛的几年,当地几乎被抛弃的汉人与原住民尽管可能出于不同的原因,但是都与日本人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影片对莫那青年时代的刻画在影片中其实非常重要,它不但表现了莫那的成长和性格,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表现了当地部落的文化和信仰,也为影片的风格和立场打下了基调:即并无刻意的称颂或贬低。可以看到,影片在表现那段历史上并未一上来就将莫那塑造成神武的英雄色彩,也没可以歌颂什么可歌可泣的事迹,它一上来从莫那打猎,到与其它部落战斗,直到部落婚礼欢庆,又到他被在唇下打上勇士的烙印,一个当地文化的生态和信仰自然展现。这是一个处于“野蛮”阶段的民族,他们颂扬英雄,对土地有很强的依恋和边界感,敌人的头颅是他们的骄傲,渴望以自己战斗的血祭铺就走向彩虹桥之路。这个表现很客观,那种原生态的杀戮,嗜血感与此前很多此类表现文化冲突的“史诗电影”有很大不同,原本你以为这片会表现赛德克人抵抗日本人的可歌可泣事迹,没想到上来就是这么多“负面”的东西,包括莫那年轻时候的冲动、莽撞,甚至嗜杀。但是,魏德圣又巧妙的将视角放在赛德克人的角度上,去做一种“纠偏”和平衡,因为在现今文明下的我们看来,这种部落间在商品交易过程中为了些宿怨和斗气,就打打杀杀的举动实在落后和残忍,这是一种现代文明自然的居高临下的态度。而魏德圣的视角却从赛德克人生活过程,让你了解他们为什么这么做,在当时有怎样的理由,给出更多当时的情况,让观众再去判断。可以说,“雾社事件”之前青年莫那阶段,这部影片的出众之处就已经展现,而莫那的形象也栩栩如生,让你可以在后面体会一个不羁灵魂被压抑数十年后爆发的缘起。

        而“雾社事件”的“反常”之处在于,它发生于一个宏观上,当地人与日本人关系缓和的阶段,最激烈的冲突已经过去,正如影片跳过几十年后,两个日本官员看着建立了学校、邮局等文化设施的小镇,对“教化”成绩的满意笑容。《赛德克•巴莱》最成功的一点便是在上部对这种背景下,个人身份的焦灼感表现。莫那已经成为一个看上去桀骜之心收敛,理性的与日方博弈谈判,维护部族利益的长者。但是,尽管当时的台湾已经处于表明的文明化阶段,但是原住民和外来者的在地位、文化上的矛盾依然存在,莫那常常要面对巴万关于为什么他因为优秀反倒被日本教师责骂的困惑。而这种身份的焦灼更深的表现在被认为是“教化”突出成绩的花岗兄弟身上,而花岗一郎的表现尤其突出,作为比日本同僚更优秀的他,却依然承受着职业上不公正的待遇,被当作展品一般被日本人作为殖民教育的成就指指点点。他要身负管理责任为日本人做事,管理自己的族人,同时又常常被自己的族人嘲讽,不耻,从一个个这种矛盾的场景到演员出色的表演,都让观众可以代入的体会到,一个姓氏日本化的赛德克人内心的痛苦。他知道表明繁荣下的危机,他知道莫那内心潜藏的杀气,他知道自己同胞反抗的结局,他更知道自己在族人与日本家人间矛盾将带给自己怎样的命运。莫那和花岗一郎在山谷溪流边的一段对话,可谓文明冲突的经典桥段,花岗一郎不解(或者说其实理解,但是为了说服莫那故作不解)的问着莫那,如今的生活有什么不好,大家依然维持自己的生活方式,有了现代化的设施,孩子可以接受现代化的教育,而面对的又是莫那“被出访”日本时深刻体会的强大的武装力量。莫那的回答可切中要害,面对所谓的现代化,一句“正是提醒着我们自己的贫穷”可谓振聋发聩,将征服者角度所谓的“教化”优越感直接剖析开来。

        外表的和睦常常掩盖着内在的矛盾,毕竟,莫那他们面对的现代化冲击并不是以可口可乐这样的商业化方式为载体的,他们直接面对的是枪炮与征服,间接面对的是歧视与不公。莫那处于一个尴尬的结点,他身上有着上一代人的传统,又直接面对现代化的征服,他为传统被破坏,猎场被夺去感到屈辱,与后来直接接触现代化的人不同,他是有“历史负担”的人。而对于日本人何尝不是,他们是有征服者和文明者的“心理负担”的人,内在的优越感油然而生,只是有的人彬彬有礼,与当地人有好相处;有的人粗暴暴力,与当地人势同水火,性格和人品的差异与这种优越感结合,在文化冲突背景下,最终制造了严重的冲突。所以,那个无礼的“派出所”官员只是一个火星,他引爆的是一个积聚了太多火药的火药桶,一如莫那通过火柴头积攒的火药,每次一点点,长时间后,已经足以造成巨大的破坏力。这种破坏力甚至已经近乎失控,以现代文明观点看,“雾社事件”中,莫那带领族人的表现可谓一种滥杀无辜的屠杀,而巴万带着一帮孩子把一群妇孺捅死的场面更是令人咋舌。魏德圣就是这样,不回避现实,他告诉你赛德克人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但是又不刻意美化,比如只是表现赛德克人与军方的战斗,他表现的是,一场以征服为开端,相互歧见不断加深的文明冲突将会制造多么严重的恶性循环,并爆发多么双输的可怕惨剧。这场惨剧震撼人心,却不是终点,引发的是更大的悲剧,赛德克人走向了不归路,日本人坚定了对其“野蛮人”定位,最典型的是曾经与当地人友好相处的日本军官,也因为丧妻之恨,走向另一个极端。而“以夷制夷”的思路,让当地部族间的矛盾以更激烈的形式爆发,但是这一系列悲剧的起点很难说是从“雾社事件”起,还是自青年莫那丧父,屈辱的被征服的一刻开始。

        就《赛德克•巴莱》两部来说,我更喜欢上部,而到了下部,魏德圣在保持其旁观者视角略带赛德克偏向立场之余,也犯了些为悲壮而悲壮的问题。赛德克族在顽强抗击没错,但是如不死圣斗士般就夸张了,而且表现的战斗场次过多,感觉有些桥段完全可以省略,突出两三场大战即可。当然,这些不足也是相对而言,在下部,我们依然可以体会一种身临其境的残酷,赛德克族女人自愿寻死以便战士有足够粮食战斗的场面让我想起了日本电影《楢山节考》,从今天的角度你感觉费解,但是这也是那时的一种文明表现。是的,魏德圣保持着自己的立场,我很不解有人看了《赛德克•巴莱》后,指责这片歌颂嗜血野蛮,有这种“歌颂”的方式吗?拼命表现英雄“阴暗”的一面?整部影片让人感受的更多是文明的创伤,个体的悲剧,赛德克人以自己当时文明的表达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愤怒和抗争,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魏德圣将之展现给观众,看到那些人,那些事。也因为这种表达方式,也注定了其影片在大陆地区票房的尴尬,这边影片足够优秀,但是这种非传统英雄主义表达的方式在市场宣传上有些尴尬,而魏德圣严肃的历史观呈现又让影片价值观与观众的认识有些不对路,于是,大陆观众既难以对那段历史产生代入感,又没有传统英雄撩动热血,加之一些如两岸、中日间历史认识和表达方式的不同,注定了其票房在台湾以外的萎靡。尽管有一批影人为止呼喊,但是显然收效甚微,魏德圣选择了这样的电影语言,也需要坦然面对一些尴尬的争议和商业挫折,不过,当影片结束时,字幕打出“天使•巴莱”之时,多少也可以感到为这部电影工作的人们的欣慰,魏德圣酝酿十二年,有一部诚意足够佳作刻在自己履历表上,足矣。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item/d811c3ebf41d003a87d9de70

 2 ) 看看台湾的影片

正当这部影片出现资金困难的时候,导演竟然跟演员借钱,很多台湾的歌手都借钱了这位导演。名字我就不说了,我看的不是因为谁借钱,而是这部电影拍的确实很不错。
我不是想说台湾的电影是如何的好,但是内地的电影除了请个大导演和多花钱砸出个自我安慰的金鸡奖还有什么?
好吧,我承认老谋子的才华,也不否认过他的电影。但是如今的中国电影是不是应该检讨下了,好片拍不出就算了,还层出不穷的烂片,话说商业片泛滥的当今影坛,至少还有台湾电影,他们不商业,他们很低调,他们也不炒作,不请大牌,那些年一起追的女孩,一一,海角七号,和如今的赛德克,这些电影还是很值得看的。

 3 ) 由“台灣人”迷霧般的身份認同所發

  實在讓我想起各路各門大牛之其一位關於台灣民主化的迷思及台灣人身份認同的異化之異化的觀點。足見魏勝德此番對台灣人身份認同的充據思索:
  截取某種意義向面,則賽德克人才系較真正的台灣人,日本人則處於侵植者的位置上,而當下意義的台灣人,也就是外省人,某種意義上則滑動在本島人及被霓虹近代化或接受近代化思潮的移民之人群其間。所以,對於原住民來講,外省人跟日本人都算侵入者,只是侵蝕程度有差別罷了——阿扁當年能大獲全勝很大程度拜于凝聚這種島民心理是也。但是,正如目前業已發生的糾結的現實現象,外省人的政治智慧與能力才系台灣島民主與獨立的骨幹,同理向前回溯,台灣原住民面臨的矛盾的情形是,他們已必然性的與外來移民乃至日本人產生了較有利、積極方面的共融現象——賽德克人也并不想純粹的野蠻下去,祖靈之歌所象徵的榮耀,無一不是部族自律“文明”化的信號。進一步來說,其實很明顯,在日本人侵入之前,賽德克人并不是一個整體與同一的概念,雖然語言相通、習俗相近,但這種同質性畢竟是文化客體定義的後果,而如果不想僅從文化後果主義的角度來看,則對於“賽德克”人而言,欺詐與仇殺隨時隨刻相伴相生,米澤、荷戈與馬赫坡的幾個部落間矛盾則尤其尖銳。但恰恰由於日本近代化的滲透,加強了賽德克人的文化反省及持存意志,致使最後幾部聯合、反擊日治,也正在這時,賽德克民族感與台灣原住民的“公民”認同感才得以真正地形成與固著。結果,對駐紮在霧社的日本警察及其家庭的無差別屠戮,最後基本上導致一種同勝利成正比的情感及價值的認同自損的後果,因為它通過屠殺的行為既在確立亦在毀掉自身的民族文化認同感。我想這種複雜的悖反,至今仍舊是台灣人糾結心靈結構的一狀映寫,他們的身份層次在斷斷數十年間快速地疊合了複雜的層次,以至於清晰的各種民族記憶與其各種想像的民族認同感間,發生了嚴重的衝突及錯亂的分裂——我是台灣人,而台灣人是誰,我是誰?在原住民與移民間的不同祖靈觀間擺渡,在祖靈觀與日本人退行的近代化間擺渡,在土著的台灣人、移民的台灣人、近代化的台灣人間擺渡...這種中合想必也是當代台灣人的潛意識的關於自我認同的夢魘。也許,單從政治前途來論,台灣民主制真的沒有什麽未來。然而,從精神分析學的角度來看,台灣政制卻具有深遠的內涵,你知道這世上有一種荒島式的民主主義嗎——浪子融入土著的家庭之中,卻雙重地流留失所。越意圖保證台灣的民主與獨立,民族認同感卻越在增強式地自損,除了外省移民及日本人的近代化層次,又別忘了最重要的,台灣的“民主”同時也有民國的孫文+一眾知識分子的肇源,而事實上,民國就是一個近代化、中體西用了的大中國是也——不是說西化的國家就必定被所謂的歐米下了套,只見那日本恰恰系以尊皇為利器走向近代化、資本主義及固著民族國家觀念的。
  從《海角七號》起,魏勝德就有一種折中主義的傾向。所以不難相像,太陽旗和彩虹橋最終一定達成了共契的意象——事實上,日本向台灣島輸送了大量的平民、教育和醫療工作者,想當時的日本對滿洲國與台灣算是在政策和態度皆最“溫和”的了。然而,爲什麽日本沒有控制住陸軍的暴走,而像伊藤博文這種保守主義與普世主義並重的溫和的尊皇派,乃至犬養毅那樣開啟民友及民主化的存在,卻紛紛折翼了呢——其中的一個原因,必定是受敞開國門后的近代露西亞乃至所謂的西方世界的壓抑和羞辱甚深大是也。還記得日俄海戰后,日本的勝利也曾激起現下“大韓民國”之開國英雄的高度讚揚嗎?哪怕,後來朝韓之分界,已令對當時同一個朝鮮島的英雄感到深度困惑。漫長地歷史性的附屬國與受壓迫的命運,導致固形帝國民族觀念的日本首次看到了一雪前恥的機會,但在陸軍徹底暴走前,它的出發點其實很簡單,茍不進攻朝鮮,則露西亞必佔,則日本島亦危矣——其實,當時是在滿洲的陸軍先行擅自佔領之的。而朝鮮島和日本帝國,以日本明治維新為起點,無一不經歷了上述的本土古典傳統與近代性之先天衝突的靈魂分裂現象的衝擊——朝鮮人的民族複雜性在於其受到東北民族漫長的歷史性的遷移和演繹之密切影響。大概在漢代,所謂的“韓國人”(這個稱謂實在是個笑謬)就絕多跟肅慎、勿吉、挹婁等共融,后與契丹亦有一定程度關聯,隋唐時代作為藩鎮,必與靺鞨人有姻配與交換關係...種種以上才糾聯構成高句麗這一“族群邦國”而不系“民族國家”是也(請諒我目前的民族學知識尚淺、舉不出更充裕的依據來)。綜上,日本為滿洲、台灣和朝鮮島除卻帶來侵略、同化,還送來或反激動起了它們的近代化,而恰恰由此間所引發的靈魂撕裂與身份認同的迷惘之問題,才正是日、韓、台及現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皆在以不同具體經歷跟相通的心理結構所反復經歷著的。魏勝德最後想找到的共契感,大概即于斯,只是內陸國民與具有複雜內涵的台灣人乃至日本人的共契發生的更為間接,基本上是在畫外的場域中演繹罷了。
  此間世人,概括之(當然這現象極其複雜,實然不能如是簡單概括,但不甚精透此方面,故只好簡化之),有天朝黃漢范兒的,有赤共范兒的,有中體西用的,有西體中用的,有排日排韓的,有親日親韓的,有排韓親日的,有排日親韓的,有結合君主共和及自由主義去建構現代性古國的,有華夏古典傳統的本體論還原主義,有大民族主義的,有族群自治+聯邦意向的,有這些複雜的進行邏輯配合或混亂外在粘合的...我是個政治學2B,又總是在旁偏的縱路上、不斷發現善或理性的善先天與權力密不可分,即使後者不可能是它全部的內涵,然自起初,這廂就毫無近代日本語境下的強迫性或帝國主義性的“共榮圈”之意圖,然又不會也強制地不能逃避道德動機必然在主體間的複雜關係中產生對立後果的現象。然而,卻正因業已總結于以上綜述,則或否儘量克服并超越此間和這廂結癥呢,無論怎樣、種種,我仍然對一個祛獨裁主義、而又有價值層次和系譜以不止於導致混亂自由的那種東亞共和圈,充滿希望——它可以不是一種國家制度,但它可以是我貓頭鷹之國的、關於文化和學術的蔓延型形態。其實即便如此,反復的挫敗也總是宿命。但在最後的最後,叔至少能表意說,嗯,它不會實現,但這是我的觀點、系譜、價值和態度。這是我的理想和夢想,它即使不提供實體,但提供我存在的基質和動力。

 4 ) 寻根

读完了魏德圣的导演手记,看过了四个小时的赛德克巴莱。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部好电影。这是一部伟大的电影,在拍摄过程中,导演需要一边借钱一边拍片。后期资金跟不上,韩国、日本团队相继离开,拍到最后连空爆弹都买不起。面对这样的困境,所谓的“辛酸”与“痛苦”这样的词汇,都显得有些矫情与肤浅了。魏德圣说,赛德克巴莱这样的拍摄过程,不可能再有了,它也复兴了在台湾电影界已经消失了的一种精神。
这样制作恢弘的一部电影,不是来自好莱坞,也不是来自大陆,而是来自那个神奇的小岛,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看过了金陵十三钗与赛德克巴莱的影迷,应该能默默计算出六亿人民币与七亿新台币,哪个更有价值一点。
不过关于赛德克巴莱,我还是有些质疑要说。尽管这是一部抗日电影,但与其说赛德克人反抗的是日本人的外来侵略,倒不如说他们反抗的是现代文明对赛德克部落文化的入侵。在影片中,伴随日本人出现的是巨型蒸汽船、来复枪、火车、电话、学校、邮政所、杂货铺。而在日本人入侵前,伴随赛德克人出现的是竹背篓、燧发枪、赤脚、茅舍、砍刀、猎头。这是一种文明对野蛮,都市对荒野的对抗。用莫那•鲁道的话来说:“如果你们的文明是卑躬屈膝, 我要让你看到野蛮的骄傲。”赛德克人的抗日看起来更像是与狼共舞、最后的武士一般的文化冲突,而非在大陆上发生的赤裸裸的种族对抗。而日本人所代表的“文明的威胁”完全可以套用到任何来到台湾这个小岛上的统治者——日本人,或者国民党迁台政权,或者即将到来的大陆客。着重于不同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一直是好莱坞的拿手好戏。而把这种理念根植于救亡图存的抗日战争中,就在自觉与不自觉中模糊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本质。
另外,在这部影片中,到底谁能代表真正的台湾人呢?是面对侵略碌碌无为最终苟且的汉人?是接受了日本人文明的洗礼,变得矛盾异常的归化生番?是从远方越洋而来,自诩为主人的日本人?都不是,影片一次一次地提醒我们,台湾真正意义上的主人,是那些骄傲而自由的生番——赛德克巴莱。可这符合历史吗?现在被边缘化的台湾赛德克人,可能是当年这个小岛真正的主人吗?台湾这个岛屿,一直漂泊在大陆的另一边,几千年来,不断地移民、定居,再移民、再定居,谁又敢说自己是真正的台湾人呢?就连这赛德克人,也是千年前移民来的。本省人,高山族人,外省人,这样的族群在台湾并存,谁是真正的台湾人又要向哪里寻根,恐怕迷茫的不止是魏德圣一个。
再说一些影片本身的问题:
1电影的线索庞杂,很多可有可无的线索完全可以砍掉,起码下集彩虹桥就没有必要那么冗长,自尽的戏码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弱化了戏剧冲突,完全可以合并为一出戏。
2尽管是台湾电影,但也没能逃脱YY的命运,在影片中,日军与日警成堆成堆地阵亡,是赛德克人太能打,还是侵略者太过熊包?这与历史中日军阵亡仅有22个,差距太大了。镰田弥彦的感叹:“三百名战士抵抗数千名大军,不战死便自尽……为何我会在这遥远的台湾山区见到我们已经消失百年的武士精神?是这里的樱花开得太艳红了吗?”也太狗血了一点。另外这位老日本演员脱离了日本导演的束缚,终于可以撒花玩了,可有些太过歇斯底里了,缺乏了一个指挥官应有的冷静与内敛。对比一下美国电影《拯救大兵瑞恩》,尽管二战中的西线战场远没有东线惨烈,西线德军的兵员素质也没有东线出色,但影片中的美军也绝不是个个都像兰博那样一出手对面就倒下一片。给对手以应有的尊重,不但是尊重对手,也是尊重自己,在这一点上,赛德克巴莱千万不要向大陆电影看齐。
3影片的结局太罗嗦了,整个影片完全可以在莫那•鲁道独自背着枪走入神木林作结,这样意犹未尽,总比面面俱到好得多。另外最后赛德克众勇士出现的西游记般的特效场面,咱还是免了吧,还不如直接用山水空镜头配上他们的合唱更好些。
最后揣测一下大陆公映的剪辑版会少些什么。首先是赛德克人内斗的戏,屯巴拉社以及其头目铁木•瓦力斯将不会出现在影片里。其次,雾社事件中砍杀妇孺,以及赛德克孩子拿起武器砍杀日本人的戏也不会再有。两个归化生番最后自尽的戏,恐怕也要被切。
尽管赛德克巴莱并不完美,但是从导演魏德圣到各位原住民演员,都付出了相当大的诚意。他们是为了拍电影而拍电影,在这一点上,就比很多大陆的所谓大牌导演强上许多。

 5 ) 赛德克巴莱上-不像《启示》,更像《西部风云》

《赛德克巴莱上-太阳旗》刚看完,下部还没看,急于写些感想,因为我怕看完下部就写不出来了。

         我发现无论是豆瓣还是贴吧,大多数人都会拿本片与梅尔吉布森《启示》作比较,我在电影开片几分钟也有这种感想,几乎完全一样的剧情展示,通过狩猎展现野蛮落后原始部落的“原生态”生存状态,并且一股脑地给观众展示很多部落文化的图腾、文化符号、族群信仰,这方面无疑两部片都是一个路子。但是越往后,特别是在部落首领莫那鲁道投降并率众服从统治后的大段篇幅,特别是到最后的压抑、反抗、斗争,我脑中逐渐显现出的是另一部史诗巨作,那就是斯皮尔伯格的《西部风云》。
        对于电影上部太阳旗,如果十星是满分的话,我会打九星。当然我承认其中两星是当我听说这部片子是魏德圣历尽12年辛苦筹备,拍摄中由于经历资金不足不得不依靠众多明星资助以及演员的无偿支持而历尽艰辛拍摄而成的,这份坚持与真诚,这份对于电影,对于那段历史的虔诚让我感动,所以必须支持。当然,以大片角度来评断本片,虽然没有大卡斯,大排场,更没有大陆资本大佬的全力赞助,但我看到了一个比《赤壁》《十三钗》这些所谓大片要“大”得多得多的大片!!!(原谅我必须再加三个感叹号),话说回来,如果只以看大片的态度来欣赏本片的话,我想既对不起主创者,更对不起那段惊鸿的历史,所以还得说说大片背后所蕴含的种种感念。
        文明代替野蛮似乎是自打有狗那年就不证自明的观念。但是,我们现代人特别是诸如你我一般生活在这片美丽富饶、和平发展国度内的“幸福”人民,早已忘记何为“野蛮”,何为“入侵”了? 人与动物同样生活在大自然下,动物遵循物竞天则,在食物琏中承受着残酷的丛林法则,适者生存,不适者被猎杀,恐怕这是我们大多数人都认可的事实。原始人你杀我我杀你虽然简单粗暴,却是最平等的,最自由的,面对资源面对生存他们都是平等地进行对抗,强者胜出,弱者死去。你在观看《动物世界》电视中狮子吃羚羊,群狼猎杀狮子的时候,你会说这些动物真野蛮。当你看到非洲部落种族仇杀时,你也会说这些都不是人,是野蛮的禽兽。但是,认真反思当下所谓文明的社会,你我在文明包裹之下除了共同生活在一片蓝天下之外,没有一样事物是平等的,甚至高低贵贱、地位等级更加明显。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富二代仍旧会生出个富三代富四代,社会各个阶层在所谓和平和谐的环境中越来越固化,我们人类自打N久年前脱离所谓野蛮进入所谓文明后,自以为站在了食物琏顶端就变成上帝天使,制定契约和法律,组建国家和军队,推崇所谓文明和制度,其实这当中无论是历史还是现世,我们都从没离开过竞争与杀戮这种野蛮的天性,小到族群纠纷,大到国家战争,在文明外衣下,我们优雅地用动物骨肉烹饪美食,我们依照刑法毫无罪恶感地将死刑犯处死,我们一边自己吃着地沟油,化学蔬菜一边喂给别人毒奶粉毒胶囊,总之,干着与动物不二的竞争与杀戮却把责任全部推给虚无的制度与文明,伪善地生活着。但是,文明的代价如果是让我们身处你暗杀我我暗杀你的世界却不自知的话,那我们的文明究竟有何意义呢?当然,前面的分析有些极端,我想当初我们提出所谓的文明无非就是更有利于人类生存,更有利于人类进步,更有利于人类发展并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这三个有利于是文明的主旨,但我们如果假设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话,那么我可以向你们证明我们现在的文明就是为了最终摧毁我们的子孙后代。
      危言耸听了,呵呵。而且有点跑题。话说回到《赛德克巴莱》这部片。其实,故事很简单,人物看似庞杂其实却也都很典型化,符号化,所以真要说本片多么鸿篇巨著,多么史诗,我实在不敢恭维,而且就其取材的那段日据历史,特别是片中反应的那次雾社事件,也就是所谓的三百台湾“土人”誓死反抗日本兵的历史,说实话,放在哪个国家都有一大堆这种故事,与我天朝两千年历史比较,那就更是小鸡毛的故事了。如果你单纯为电影里入侵与反抗,三百标兵奔北坡的故事所感动的话,那我只能说我们中华历史本身就是一部种族入侵与反抗的历史,这里面从五胡乱华到扬州十日屠城再到南京大屠杀等等悲惨壮烈的反抗故事有一麻袋,够你哭一辈子感动一辈子的。但是,不得不承认,也不得不接受的是,我们的电影导演不敢也不会拍这种题材,哪怕是陆川的《南京南京》张艺谋《十三钗》也告诉我们即便有人拍也不过是剑走偏锋,竟玩点妓女救国的小噱头而已,根本无法深入挖掘。不是能力不成,也不是题材不成,更不是故事不精彩,只是面对那只无形的剪刀谁都难以招架。
      所以,我看本片没有当作战争片或历史片来看,我觉得没必要,我想人家魏德圣要想给你展示那段历史与其这么费尽心思怕,不如整几个土人后代做个记录片访谈录来得方便些。其实,电影不见得有多么写实,也不见得要告诉你什么道理,魏德圣只是把一个所谓野蛮的部落被所谓文明征服的过程尽可能客观地展示给你,没有善恶评断,没有好坏,任君思考呗。本来,文明与野蛮就是一个很难说得清道得明的对比。正像斯皮尔伯格《西部风云》那样,一个车轮象征着历史的大潮难以阻挡,哪怕你是落后的部落还是先进的文明,谁都是车轮上的一个印记随着它不断滚动直到印记在这片土地上,留下所谓的史诗。《西部风云》用了十来个小时篇幅讲述了西部草原部落在西部大开发中从抵抗、到被同化、再到反抗被镇压、再到接受并再同化,然后归于和谐的一个历史过程。所以,表现这一过程用电影的话,毕竟受到时间的约束,很难讲得透彻讲得深入,但我看到魏德圣的才能,他基本上讲明白了,仅仅依靠了一个部落首领和两个被文明同化的部落青年这三个最核心角色,很恰当地反映了那种野蛮与文明的对抗和博弈。
       很多人批评电影里很多杀人场景过分宣扬暴力血腥,甚至小孩子举刀杀人也冲击现代人的文明观念,我听了觉得这些批评很伪善。赛德克巴莱的杀戮特别是砍头画面的频繁,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因为片中部落的勇士要靠取得敌人首级获得荣誉,这是所谓野蛮的原始丛林法则下的生存规则,是人人都信仰的。所以,就连小孩子也拿起刀杀死了老师的妻子儿女。导演不是简单讲述一场战争,一场你杀我我杀你的复仇故事,这是一个生存方式的对决,一种生存信仰的对比。导演没有试图评断善恶对错,仅客观展示,任凭我们来评断。试问,如果不在表现方式上突出部落的那种最原始的以牙还牙,以血还血的方式,换之我们所谓文明的反抗,那还对比个屁呀,都同化了都。
      总之,我没有看出好多人所说的什么导演美化日本,也没有看出导演有多么地刻意宣扬暴力血腥,我觉得电影相对比较客观,其中所展示的那种野蛮与文明的对抗让我感触良多,我也没有因为电影中日本人压迫杀害部落人而多么地憎恨日本,因为这部电影里的日本不仅仅是日本,他只不过是一个符号,它可以是明军、清军、国民军、甚至可以是那啥,我不说大家也知道的。是部好片,强烈推荐

 6 ) 一些台词

达奇斯:“头目,被日本人统治不好吗?我们现在过着文明的生活,有学校,有邮局,不必再像从前一样得靠野蛮的猎杀才能生存。被日本人统治不好吗?”
莫那:“被日本人统治好吗?(我们)男人被迫弯腰搬木头,女人被迫跪着帮佣陪酒。该领的钱全部进了日本警察的口袋。我这个当头目的除了每天喝醉酒假装看不见、听不见,还能怎样?!邮局?商店?学校?什么时候让族人的生活过得更好?反倒让人看见自己有多贫穷了!”


达奇斯:“头目,我们能再忍二十年吗?“
莫那:”再二十年就不是赛德克了!就没有猎场!孩子全是日本人了! ”





莫那:“如果说复仇,那是我马赫坡的事。但是如果要血祭祖灵的话,雾社十二个部落全都要参加!”






莫那:
“日本人比森林的树叶还要繁密!比浊水溪的石头还要多!但我反抗的决心比奇莱山还要坚定!!”
“如果你的文明是叫我们卑躬屈膝,那我就让你们见识见识野蛮的骄傲!!----真正的赛德克。。。。”
“达奇斯,你这从不想了解自己的后裔听着----塞得克巴莱可以输掉肉体,但一定要赢得灵魂!输掉灵魂的赛德克一定会遭到祖灵的遗弃!”






塔道:你明明知道这一战一定会输,为什么还要打?
莫那:为了快被遗忘的图腾!

莫那:你看看这些年轻人,白白净净的脸。。。。没有赛德克该有的图腾。你忍心看着他们死去的灵魂被祖灵遗弃?还是你觉得他们不够资格?成为一个双手染血的赛德克巴莱?

塔道:“图腾?”
莫那:图腾!!

塔道:拿生命来换图腾印记。。。。那拿什么来换回这些年经的生命?
莫那:骄傲!



            NB!!血性!!!


被奴役太久的人们啊,你们是否已经忘记何时该起来反抗?

 短评

商业大片的模式,故事线极简,人物形象和性格扁平,内心戏粗糙,但在表现原住民的文化和精神图腾方面又不得不让人刮目相看。素材太多却舍不得删减,拖沓的情节减慢了影片的节奏,试图面面俱到,但片长更凸显了内容的空洞。魏德圣的电影精神让人佩服,这个版本比预想中要精彩的多!★★★

4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铺垫过长,枝节过多,素材凌乱冗长,可是为了这样的摄影、画面和壮烈情怀加分,因为你永远不要指望内地会拍出这样的所谓商业大片。

9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相比金陵十三钗,魏德圣用1.4个亿给了张艺谋狠狠一记耳光

13分钟前
  • MarVel潮
  • 力荐

也许是由于凝聚了多年的心血,魏导剪片之时难以下手。冗长拖沓不说,更要命的是凌乱不堪、重心不明。但还是不忍给出差评,起码它真真切切的让我感到了些许震撼。

18分钟前
  • 白发生
  • 推荐

如果你們的文明是卑躬屈膝, 我要讓你看到野蠻的驕傲!!!

22分钟前
  • samie
  • 力荐

热血抗争,尊严永恒。对尊严的贱踏才是最深刻的侵略,其过程的细腻叙述,远远超过概念化的帝国侵略二元化对立和空洞的爱国口号,敬崇原始的血性,却并不回避由此带来的仇恨和野蛮。影片呈现出的刚正和丰富,对比出《金陵十三钗 》己被扭曲的犬儒。

23分钟前
  • 尧耳
  • 力荐

他不符合大陆主流思想,绝大多数人会反感这部片,但电影有时候是服务政治的,绝大多数时候应该是服务人性的,从后者来看我还是觉得可以看看的,不要带着所谓的高亢爱国情怀去看,就跟看鬼子来了一样,轻松点。

28分钟前
  • 自身速度等级的
  • 力荐

以尊严的名义就可以大开杀戒吗?以家国的名义就可以戕害生命吗?以自由的名义就可以相互屠戮吗?我承认生命不是唯一和最高,有高于生命的信念和意义存在,可这些信念如果需要以杀戮的方式实现,那也不过是魔鬼的伎俩。

30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赛德克·巴莱》华语电影里最像大片的大片。土鳖们都在说廉价的诚意却满眼黄金欲望,大谈虚头巴脑的情怀,却是一副扒光裤子的山寨小丑相。魏德圣真诚意,有种气,拍出了民族史诗的气概,力有不逮的地方,都让人原谅。看这个片子会想起梅尔·吉普森2006年的《启示》。喜欢《启示》的人,应该也会喜它。

34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看低或者唱衰它都不是坏事,至少后面你会正视它。

35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想起了<与狼共舞>和<启示录>,没有超越也平分秋色吧.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拍的很有真实感,果然不是为xx局服务的..台湾电影越来越屌了~

38分钟前
  • JustGin
  • 推荐

当然很激发泛民族主义激情,文戏武戏都够真挚,某些人不汗颜么。对原住民的塑造已够饱满和有层次,同一族群拥有不同三观的成员、被日同化的年轻人,都令人信服。相较之下对日军的刻画却仍嫌简单粗暴,虽写出他们自身对殖民地的设想,以及个体也有的懦弱。史诗通病也是有的,这多素材,总难免自恋。

41分钟前
  • Connie
  • 推荐

关于仇恨与战争,最终都会去到泾渭不明、黑白不清的悖论中去,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连孩子都手染鲜血,在我看来是无法救赎的。下一代的文明蜕变与祖先的鲜血传统,部落间的冲突与协作,种族间的宿敌与惺惺相惜,是只能呈现不能解决的难题。片子节奏与音乐相当好,拍摄非常厉害。

42分钟前
  • 王小七
  • 力荐

如果你们的文明让我们跪着生活,就让你们见识野蛮的骄傲。

43分钟前
  • 秋色波连波
  • 力荐

时间推至1930年,日本对于雾社原住民的“文明改造”历经多年,日语等所谓文明并未给予原住民平等的生活,日人的欺压和繁重劳作侵蚀着赛德克人的传统和尊严,多年的愤怒累积,终于在这一年全面喷发

46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制作精良,剧本有张力,除了把敌方塑造的太单薄,其他都很好。

47分钟前
  • 魏晓波
  • 力荐

看完之后心里五味杂陈。侵略者带来了杀戮,但同时也为这个原始的民族带来了现代文明;当这个名族以血迹祖宗的名义大开杀戒的时候,我不知道这是一种捍卫自己名族传统的气节,还是一种湮灭文明的血腥屠杀。我们从小都知道反对侵略者是正义之为,但看罢该片,我真是不知道说什么了。只是看的人很压抑!

52分钟前
  • 饮歌
  • 力荐

拍的真不错,但剪的真不行,所以看上去问题多多:编排乱、叙事乱、节奏乱、情绪乱、立场乱……但这些毛病都可归结为后期剪辑不当所造成的,也都可以通过剪辑而得以解决。如果由我来剪的话,即便成不了一部华语杰作,也会无限接近之。但即便就现在这样,也足以令很多内地大导看了为之一哆嗦了。

55分钟前
  • 易老邪
  • 推荐

如果你的文明是叫我们卑躬屈膝,那我就带你们去看看野蛮的骄傲。

56分钟前
  • 岛上的夏奈
  • 力荐

未剪辑的版本政治倾向性更弱,雾社那场大屠杀安排山地孩子杀死日本孩子的戏点出电影主旨:这是一群不可驯服的野兽与文明的对抗。

57分钟前
  • 黄青蕉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