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亮的星

剧情片英国,澳大利亚,法国2009

主演:艾比·考尼什,本·卫肖,保罗·施耐德,凯瑞·福克斯,托马斯·布罗迪-桑斯特,克劳迪·布莱克利,杰拉德·摩纳科,安东尼娅·坎贝尔-休斯,萨缪尔·劳金,阿曼达·哈尔,露辛达·雷克斯,塞缪尔·巴奈特,乔纳森·阿里斯,奥利·亚历山大,特丽萨·沃森,维森特·富兰克林,伊莲恩·戴维斯,罗杰·阿什顿-格里菲斯,莎莉·里夫,塞巴斯蒂安·阿梅斯托,阿德里安·席勒,Joyia,Fitch,Sam,Gaukroger,Guy,Mannerings

导演:简·坎皮恩

播放地址

 剧照

明亮的星 剧照 NO.1明亮的星 剧照 NO.2明亮的星 剧照 NO.3明亮的星 剧照 NO.4明亮的星 剧照 NO.5明亮的星 剧照 NO.6明亮的星 剧照 NO.13明亮的星 剧照 NO.14明亮的星 剧照 NO.15明亮的星 剧照 NO.16明亮的星 剧照 NO.17明亮的星 剧照 NO.18明亮的星 剧照 NO.19明亮的星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25

详细剧情

美丽的富家女芬尼(Abbie Cornish 艾比·考尼什 饰)沉醉于时尚之中,亲手为自己设计并制作衣物是她最大的乐趣。偶然的一次机会,她看到了隔壁穷小子济慈(本·威士肖 Ben Whishaw 饰)并不畅销的诗集,她被那些字句吸引,于是便寻找一切机会接近那个忧郁的男人。在济慈的影响下,芬尼开始学习和欣赏诗歌,在相处过程中两人深陷情网。然而这段感情从开始就遭到各种反对,在聚少离多的日子里,一对恋人通过书信传达彼此心中的爱恋。归来的济慈送给芬尼订情的戒指,并送给她一首题为《明亮的星》的诗,两人在各种各样反对的声音中继续坚守着这份爱情。不久,济慈的新作终于问世,可是此时他却患上了严重的肺病……   本片导演是曾凭《钢琴课》斩获金棕榈大奖的简·坎皮恩(Jane Campion)。本片入选了第6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并提名第82届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奖。

 长篇影评

 1 ) 浪漫诗人之死

简·坎皮恩曾说,电影圈是个排斥女导演的地方。说来也对,在戛纳威尼斯,美女会跟阳光沙滩、香槟雪茄组成一道风景线,然而优秀的女导演总是珍稀物种,难觅其踪。不过身为“戛纳之女”,从短片获奖到入围竞赛,坎皮恩可谓受尽了照顾,故而当上了女导演的形象代言人。她的《钢琴课》本无法跟《霸王别姬》并列摘得金棕榈,赶巧她当时身怀六甲,更有其他几个评委暗中相助,同情分加上人情分,得以领到了至今还食用不尽的老本。那之后过去快二十年,坎皮恩跟陈凯歌大同小异,屡次失手,乏善可陈。还好,她在去年戛纳奉献了擅长的文艺爱情题材,多少还能看到当年风采,替女导演正名。

《明亮的星》就讲一对才子佳人,诗人济慈和爱人方妮,他们私定终身,无缘终老,爱得好生苦命。济慈一生短暂,留下许多浪漫诗篇,无奈就是不能拥有一份完美爱情,在异国他乡悲剧地死去。虽不至于像梵高等那样潦倒不堪,然而济慈终归是寄人篱下、一生受穷。他会小心翼翼劝告爱人,自己需要很多钱,方能光明正大娶她。济慈多愁善感,他有满腹的诗情才气,却敌不过人生玩笑。打小时候父母早亡,后来弟弟病逝,济慈始终被人生阴影所纠缠。等到爱情悄悄到来,他人生所剩时间已经太少太少。

坎皮恩果然发挥了女导演的细腻情感和考究功力:济慈会因为爱情的误会心生愤怒,在别人看来是小题大做,只因他内心敏感。他会跟爱情试探较劲,忍受折磨又乖乖地举手投降。电影耗费了很大精力在实地取景和服装设计上,四时风光各不同,娇媚花儿朵朵开。这对年轻人就那样漫步在林间小径,躺卧于河边草坪,当真是“与你在一起的三天,胜过凡间五十年”。后乔治时代的英伦格调,有刺绣有舞会有诗歌有合唱团。电影里几乎是清一色好人,不见险恶。在方妮的弟弟和妹妹身上,依稀能看到再往后十来年,大不列颠会迎来强盛的维多利亚时代。纵然生命如此美好,可惜你已不能留恋。济慈的爱情没有人们想像中的浪漫,只有平平淡淡至善至真。

坎皮恩的女性思维决定了她能把济慈的爱情还原到九成模样,然而你要想收获惊喜倒是件难事,不会有想当然更没有意料之外。《明亮的星》可能无限接近济慈的诗作,但在浮躁的今天,恐怕不大入得了人们双眼——它太恬静了,美到会产生相悖的疲劳。影片干净到无以复加,也没打算往通俗爱情的路线上靠拢,否则大可搞得叫人泪下。《明亮的星》音乐不煽情,表演也不过火。坎皮恩似乎希望保持这份爱情的原始味道,有突如其来的冲动、渴望和激情,最后化为了不舍、无奈跟伤痛。她用摄影来捕捉一个个美好瞬间,放大那些一墙之隔和鸿雁传书的细节,全然女性直觉感受的复制。这些白描细致入微,传达一种古典和浪漫之美。电影文学性极强,里头还至少用上了济慈的一二十首诗,从诗集《恩底弥翁》到代表作《夜莺颂》,应有尽有。

同是浪漫派诗人的雪莱隔年去世,他献给济慈一首挽歌,名为《阿多尼斯》,他用古希腊神话里的美少年阿多尼斯来悼念友人之死。里面有这么一句:纯净的精神必归于它所来自的光辉的源泉。【理财一周-东方早报-上海杂志】

又一篇:http://www.douban.com/review/2953162/

 2 ) 我是来吐槽的

这部电影竟然没有差评,实在叫人吃惊,于是先生——也即本人——觉得还是应该写点什么。

如果我再实事求是一点,不受电影中那些明媚风光和动人配乐的影响,暂时抛却对Whishaw的先期好感,再扣除个一两星绝不是什么问题,因为这大概是我见过的传记/言情片当中最差的剧本之一。

首先就是本片的视角非常奇怪,大概是导演Campion的女性主义强迫症又发作了。
如果影片用诗人的作品命名,而故事简介中又抬出Keats的大名,那观众自然会期待这是一部围绕这位诗人而展开的作品,带我们去领略诗人的世界,让我们了解所谓“浪漫派”究竟是怎么回事,教我们欣赏Keats对于英语诗歌所做出的贡献何在——即使不是一本正经的传记,但也摆明了不是一部以plot为导向的电影,观众等待的不是认可与融入主角,而是了解主角的内心,围观其成长。

然则Keats并没有成长。我甚至怀疑有多少观众能在本片结束之后用一到两个形容词来准确地形容片中展现出的诗人形象,有多少人知道他对Fanny究竟是何种样的钟情。因为当Keats离居伦敦,当他亦饱受思念之苦时,当他承受身体和心理的双重煎熬时,镜头却执着地留在了那位衣食无忧喜欢时尚的小姐身上,在他们鸿雁传书的过程中,我们甚至连诗人的一眼半瞥也不得。通过这种隔绝,导演强迫观众与Fanny站在同一边,只能通过她的眼光来解读Keats和他的诗歌,而解读的结果,正如前文所述,乃是一片混沌模糊。
观众所期待近距离接触的诗人,最后成了衬托女主角成长的一枚绿叶,成为了她悲痛与欢喜的装饰。甚至连Keats所热爱的自然,那些光与影,色彩与滋味,都未及表现。如果是先前只闻其名的观众,看完这部电影,对于浪漫派也好,Keats诗作的伟大处也好,仍旧一头雾水。

也不是说男女之间的爱情非要以男性为主角,假如是肖邦和乔治·桑,是罗丹和卡蜜尔,是萨特和波伏娃,自然可以自在选择任一边的阵地,而假如是简·奥斯丁,是玛格丽特·杜拉斯,是撒切尔夫人维多利亚女王,自当应该由女性的角度切入。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选择题——第一,观众更想看谁,第二,谁更有故事。

观众更想看Keats这是肯定的,浪漫派最著名的诗人比一个成天在家研究衣服褶子的比他还要小六七岁的闺门小姐更有故事那也是肯定的。于是舍弃诗人的角度,而强从一个小姑娘的角度入手,就会导致情节上的苍白与单薄——爱情虽然是永恒的主题,但是爱情如何产生如何发展如何结束这个一般爱情片的三部曲仍然需要情节使之顺理成章使观众能够感同身受,否则离别时的痛苦分隔时的相思永诀时的悲绝,就变成无病呻吟,为拍电影强说愁了。
而Keats和Fanny之间只能说一句“莫名的吸引”。本来我是期待在Fanny学诗的过程当中,至少能有一点心灵上的契合——毕竟这姑娘一出场给人的感觉就是虚荣浮华,咄咄逼人,然而可能是编导本人对诗之类的东西缺少研究和感受,也只能说两句类似“用心感受”之流放诸任何艺术欣赏上皆准的废话。

这些废话直接导致了剧本上的另一个致命伤——台词无趣。
台词,应该符合各人的年龄身份和学养,应该穿针引线地引导或者暗示情节的走向。但是本片的台词,作为一部讲述诗人的爱情的电影,除了大段引用keats的诗歌及信件之外,味如嚼蜡,乏善可陈(当然考虑Fanny小姐的年龄,这也是正常的)

说着如此没有表现性的台词,角色又被剧本当成绿叶处理掉,我很喜欢的Whishaw完全呈现出一种游离状态,看他眨眼的频率和对台词时眼珠子左右乱瞟的样子就知道了。换成我,给我这样一个角色,我也很难演出什么精气神来。
至于女主角,身材倒是很符合那个时代的审美(不知道是否刻意增肥之),模样也算可人,不过局限于自身角色的限制,总归不入味。
唯一叫人印象深刻的,倒是Charles和他那些极暧昧的台词(搞得好像他和Keats有基情)。我倒是觉得以他们为主线拍一部电影都会比较好看。

按照宇宙惯例,假如故事苍白无力,台词又单调无趣,那么在画面上至少要下足功夫煽足情才行。不过Campion冷凋惯了,似乎不大适应热烈明艳的春夏两季——实际上这是男女主角感情萌发的季节,景色也象征着双方初初恋爱时的美好,一到了室外,极少有空镜头,总是把两位主角摆在中间,然后远景之,显得冷落,更是叫人难以靠近。

这一段本应另人悲凄的无缘之爱,最后假如能打动观众,只怕亦只是那“无缘之爱”,而非电影之功。这根本是占了诗人悲惨生命的便宜啊!

 3 ) 两首诗及其他(附OST)

"Bright Star" (片尾-Abbie)

Bright star, would I were stedfast as thou art—
Not in lone splendour hung aloft the night
And watching, with eternal lids apart,
Like nature's patient, sleepless Eremite,
The moving waters at their priestlike task
Of pure ablution round earth's human shores,
Or gazing on the new soft-fallen mask
Of snow upon the mountains and the moors
No—yet still stedfast, still unchangeable,
Pillow'd upon my fair love's ripening breast,
To feel for ever its soft fall and swell,
Awake for ever in a sweet unrest,
Still, still to hear her tender-taken breath,
And so live ever—or else swoon to death.


"Ode To A Nightingale" (字幕部分-Ben)

My heart aches, and a drowsy numbness pains
My sense, as though of hemlock I had drunk,
Or emptied some dull opiate to the drains
One minute past, and Lethe-wards had sunk
 
'Tis not through envy of thy happy lot,
But being too happy in thine happiness,--
That thou, light-winged Dryad of the trees
In some melodious plot
Of beechen green, and shadows numberless,
Singest of summer in full-throated ease.
  
O, for a draught of vintage! that hath been
Cool'd a long age in the deep-delved earth,
Tasting of Flora and the country green,
Dance, and Provencal song, and sunburnt mirth!
O for a beaker full of the warm South,
Full of the true, the blushful Hippocrene,
With beaded bubbles winking at the brim,
And purple-stained mouth
That I might drink, and leave the world unseen,
And with thee fade away into the forest dim
 
Fade far away, dissolve, and quite forget
What thou among the leaves hast never known,
The weariness, the fever, and the fret
Here, where men sit and hear each other groan;
Where palsy shakes a few, sad, last gray hairs,
Where youth grows pale, and spectre-thin, and dies;
Where but to think is to be full of sorrow
And leaden-eyed despairs,
Where Beauty cannot keep her lustrous eyes,
Or new Love pine at them beyond to-morrow.
  
Away! away! for I will fly to thee,
Not charioted by Bacchus and his pards,
But on the viewless wings of Poesy,
Though the dull brain perplexes and retards
Already with thee! tender is the night,
And haply the Queen-Moon is on her throne,
Cluster'd around by all her starry Fays;
But here there is no light,
Save what from heaven is with the breezes blown
Through verdurous glooms and winding mossy ways.
  
I cannot see what flowers are at my feet,
Nor what soft incense hangs upon the boughs,
But, in embalmed darkness, guess each sweet
Wherewith the seasonable month endows
The grass, the thicket, and the fruit-tree wild;
White hawthorn, and the pastoral eglantine;
Fast fading violets cover'd up in leaves;
And mid-May's eldest child,
The coming musk-rose, full of dewy wine,
The murmurous haunt of flies on summer eves.
  
Darkling I listen; and, for many a time
I have been half in love with easeful Death,
Call'd him soft names in many a mused rhyme,
To take into the air my quiet breath;
Now more than ever seems it rich to die,
To cease upon the midnight with no pain,
While thou art pouring forth thy soul abroad
In such an ecstasy!
Still wouldst thou sing, and I have ears in vain--
To thy high requiem become a sod.
  
Thou wast not born for death, immortal Bird!
No hungry generations tread thee down;
The voice I hear this passing night was heard
In ancient days by emperor and clown:
Perhaps the self-same song that found a path
Through the sad heart of Ruth, when, sick for home,
She stood in tears amid the alien corn;
The same that oft-times hath
Charm'd magic casements, opening on the foam
Of perilous seas, in faery lands forlorn.
Forlorn! the very word is like a bell
To toll me back from thee to my sole self!
Adieu! the fancy cannot cheat so well
As she is fam'd to do, deceiving elf.
Adieu! adieu! thy plaintive anthem fades
Past the near meadows, over the still stream,
Up the hill-side; and now 'tis buried deep
In the next valley-glades:
Was it a vision, or a waking dream?
Fled is that music:--Do I wake or sleep?



感觉JC喜欢有感觉而不是外表光鲜亮丽的演员,看到2/3处才发现Mrs. Brawne的演员就是An Angel at My Table的主演Kerry Fox。在Angel里的表现就很不错。
Abbie Cornish大概就是Kerry那个类型的演员,一开始还是比较诧异演员选择的,但是后来想,Holly Hunter不也是一样。慢慢看下来,Abbie的表演还算中规中矩,花絮里JC也予以褒奖,还说到她演戏就像真的,手被小Ben碰到都会脸红。
Thomas Sangster已经那么大了,细高挑,第一眼都没敢认。
关于小Ben,看香水的时候甚至没有注意他的声音,香水是留下心理阴影的,也对他在我心里的形象有所影响。这下好了,英伦诗人外加低沉的嗓音,哇哦!

音乐也不错的。至于画面,也还是JC一向的风格。

OST
dn2lz5ub

 4 ) 关于爱情,美丽或尴尬的一切

简坎皮恩的新片《Bright star》是一部非常锐利的电影。视角锐利,这不是一般的传记片,而有它独特的角度,感知锐利,这是一部需要用所有的感官去感觉,也充分带动和满足视听触嗅味觉得电影。影片每一个细节提供的丰富感觉相互牵扯和碰撞,像一杯印度chai茶在甜蜜绵柔里里透出的细密恼人的辛辣,无论是影像,音响,还是故事本身,无时无刻不表现出这种对照。

                                关于爱情

电影的第一个镜头就奠定了这种基调。特写开启全片,一片柔和温馨的白光中,一块看起来柔软温暖的织物突然被一根针刺破穿过——Fanny在缝纫。粗而硬的暗色针慢慢穿过织物,预示着电影的悲剧结局:看起来圆满而温馨的,终被一些不和谐的僵硬的东西破坏。温馨和生硬,在这个镜头里诡异的共存,毫不融洽,又充满各自存在的理由,使人必须接受。这就是我在这部电影里读到的主题,美好的,悲剧的,浪漫的,无奈的,伟大的,自私的,疯癫可憎的,优柔可怜的,集种种矛盾于一体,并不见得那么那么值得推崇和完美,却又是超越一切的和美丽的爱情。就像尘埃里开出的花朵,美丽,也扎根于尘土,并被轻易飞扬的尘土包围,柔嫩光洁的花瓣上沾满了灰尘,饶是灰尘,也还透出熠熠的光。

电影主要讲述济慈和法妮的爱情,一条隐线包含了济慈的朋友与法妮女佣的一段最后木已成舟的艳遇。这里没有一对体面的完满的爱情,没有一个可值得热爱的人。无论是济慈或者是法妮,很多时候都是可憎的。济慈是一个可怜的失败者,他也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贫病交加,软弱唐突。法妮是一个自私自利的控制狂,她全家人都被她的喜怒所折磨,她不知所措的时候会大声喊“妈妈”,冷酷的指挥弟弟妹妹为她做一切事情,只有在济慈让她心情好的时候,或者需要别人扶助安慰的时候,才会对弟妹表现出温柔。她一直向自己的家人索取,从来不为他们付出。当女佣抱着新生的孩子到她家里做客,只有她丝毫不看那孩子一眼,因为她心里只有在罗马的济慈。丝毫全世界都在为这两个疯子付出,全世界都在宠爱他们,看着他们在爱情里面折磨痛苦,因为他们的爱情也并不见得完满,仅仅是狂热。

可是他们的爱情又那么的美丽。电影里有太多太多从日常生活中所能抽取的最美丽的细节,比如鲜花盛开的春天;敞开的窗口吹进春风,照进温柔的阳光,撩动窗帘和裙子;比如两个人的情诗;屋子里的蝴蝶;透过墙缝塞给对方的纸条……济慈疯了一样在大雨中徘徊在法妮的屋外,来找她时病发倒在她家的花丛下几乎死去,法妮在得知济慈死讯的一场哭戏尤为精彩,那些癫狂是他们爱情美丽的极致。

就是这种矛盾一直纠缠着整部电影,这是这部电影的好处。当然有很多电影讲述爱情里的障碍,但那些影片无论是爱情部分还是障碍部分,都做得十分平滑完满,而且将爱情与障碍绝对化——相爱的两个人是值得爱的人,困难是无可奈何的绝对的困难,这样增加了戏剧效果,观众的感情倾向也容易的多。可是这部电影则不同,爱情是一块粗糙扎手的羊毛毯,障碍是戳破羊毛毯的地上的荆棘。美丽温暖,而尴尬却无处不在。也许很多的时候,生活里面的爱情的确是这样的,一点儿也不纯粹。法妮的女佣没有过多着墨,看起来是个单纯的姑娘,但她也不是完美的,她看起来更像一个傻瓜。可是她爱的很真诚,一个笨拙的傻瓜爱的真诚而愚蠢,是不是好的爱呢?

                            关于音响和影像

这部影片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其实是它的音响运用。和大多数讲述名人爱情故事时候那种协调的,平滑的,刻意将环境音打磨干净的电影不同,这部电影里存留了许多粗糙的环境声音,虽然并不见得是美好的或者美化的,但却使得一切有存在感和立体感,在声音里面听见空间和情绪。

利用环境音响来制造效果的,著名如《罗塞塔》,给人感觉就太过,刻意的强调粗糙和真实,将所有空间塞的太满,反而可供感知的余地就很小。但是这部影片里的环境音效恰到好处的表现出影片的质感,坎皮恩的女性细腻敏感在这里充分体现。之前我已经说过,这是一部调动所有感官的电影,许多镜头从私密角度出发,放大而不是放大后美化细节,加上听起来甚至干涩的环境音效,并不见得让人“身临其境”,但是能充分感知主人公的处境和情绪。而许多的细节,我猜是女性独有的。

我很欣赏济慈和法妮庆祝订婚的这场戏。法妮一家人和济慈在法妮家屋外的山野里庆祝他们订婚,人们起舞,但是现场没有音乐,也没有画外铺设的音乐,只有人们拍手和口里打拍子,舞蹈却跳的热烈,山林美丽,济慈的耳边还插了一小束红花。这里的声音显得单调干涩,并不十分的欢庆,拍手的声音甚至突兀,再和人们的笑脸、欢乐的舞蹈与美丽的环境对比,是一种恰如其分的尴尬、苍凉、无奈。于是,音效贫瘠、主人公贫病中的欢乐显得尤为艳异和灿烂,同时也尤为悲凉,有一种爱情和生存的挣扎在摩擦与消耗生命的无奈与绝望。当然,这部电影也有音乐,让人过耳不忘的古典民谣风格的美丽音乐,就像山岗上吹过的那些失落的传说。

以一种完美超越的姿态美丽燃烧着,以一种尴尬绝望的干涩迅速枯萎着,是这部电影不同走向的极端,却时时刻刻并存交织,带给观众的是内心不能舒坦平静的折磨。

 5 ) 比明亮更明亮

教“社会问题与不平等”的教授年轻貌美,理智大气又聪明精干,她在我脑子里的代号是“女神”。自从开学看了课程大纲,我就盼着她讲性别不平等与家暴。等那天拿到课件PPT,一大半的理论都是与女性主义有关。我咬着指甲想:女性主义已快成为一个陷阱,陷进去的却多是女人,女神平时看着无懈可击,今天总会要抱怨几句男权压迫,泄露一点点的戾气吧,不信你不是纯娘儿们。结果她开场铺垫完几句后,淡定的说:部分女性主义学派多少有点偏激。之后便再没有任何带个人倾向的评价。唔!防得真严实,算你狠。 我对所有不把自己的美貌当武器用的女生保有好奇。女性主义已经过时了,所谓的性别觉醒和性别气质的养成,不仅不再新鲜,而且已被主流收编而正常化自觉化了。最早时女人被压抑,太突出的女性化特征与举止被认为不贞洁;后来又有轰轰烈烈的性解放。现在则是身体被正常消费,似乎是到了中庸平缓的时候。消费社会,人人都知道美貌可拿去做资本换来别的好处,人们一边自有标准去衡量所谓身体消费的界限,一边又享受着它带来的益处与愉悦。可如果有心知道了这其中的来龙去脉和龃龉龌龊,是些什么东西拴住美女们自觉不滥用身体、不把“美女”做为自己的第一标签?我不信那是由于父权制自以为是的贞操观和道德感,总有一些更明亮的东西还未被道明。 人心总是走在哲学和文艺的前面。早些年,女导演如果有野心在片子里表现深层意义上的女性觉醒,女主角总是相貌平庸或者性情神经质,甚至有更明显的残缺。有残缺才有痛感,有痛感的悲剧才能被公认有美学的存在。像简的《钢琴课》,女主角艾达索性是哑女。《钢琴课》是极度自恋的作品,不止女主哑了,整个背景还是在与世隔绝的荒岛。她把所有可能的客观条件都做到极致,只为将艾达爱情发生的唯一可能性限定在精神层面。这相当于逼着所有人直视女人的内心,承认女人也自有主体思想和情绪,她不是一件附属丈夫的东西,也有选择自己爱欲对象的权力。女主角要是长得好看,戏剧冲突就会被削弱,因为观众有理由相信她是因为美貌而得到宠爱的。 只可惜女性主义已经过时了。现在再这样拍女人的故事,只会被人觉得阴气太重,会被嫌弃有被迫害妄想症:就算因为漂亮而受宠又有何不可;再说减肥整容这么流行,简爱也能变成伊丽莎白的嘛。所以简09年拍《明亮的星》,讲诗人济慈和芬妮的爱情故事时,便是另一个模式了:落魄才子与千金小姐。终于女主角这次不用哑不用残,她居然还颇有姿色,家里蛮有钱。但简还是简,她绝不会让济慈因为芬妮有貌有钱而爱上她,不是因为这不合历史,而是因为导演是简。就算时代变了,她不能让她的女主角彻底摆脱外物而直面精神,那她也不会倒退一步来跟后现代的消费主义同流合污的。 结果她就把芬妮拍得光芒四射。一个常识性的问题是,芬妮才是《明亮的星》的第一主角,而不是济慈,虽然英国政府给这片子投钱了。如果说男女相悦,一开始是皮相吸引,被外貌和所谓的气质吸引;那么芬妮是一见钟情,济慈却对她无感。被认为只懂得“调情和缝纫”的芬妮,从来都穿的像只招摇的孔雀。但她眼神沉静自信,是这段爱情关系的主导,不仅主动制造两人相处的机会,还为了济慈去学诗歌。在一个个的细节之中,情节被非常克制的推进。两人的对比太明显,芬妮拥有坚定的意志和独立的性格,济慈则像一只敏感而脆弱的小兽。连她的丰腴和他的瘦弱,都简直成了母性情结的暗喻。爱情有多种,这是其中一种。感恩简不再那么自我,让女主角真心投入的爱上了一个男人。且这情感的发生,不是因为济慈围着芬妮转,却是芬妮被他吸引而主动走向他。 就算简在女主角身上倾注有情怀,爱情故事也做的完整,当年的影评人仍然失望得很,说这是肤浅的“少女怀春”。我只觉得他们对这部片子太苛刻了,就算是对于导演个人情感观这明朗和动人的变化,以及整部片子极含蓄和古典的意境之美,也该说上两句好话的吧。要怪只怪如今的女性主义实在是没办法往深刻上靠了,不怪女导演不争气,像李玉和范冰冰都用女女kiss来做电影营销手段了。女性故事再不是生活表象之下不可言说的别有洞天,它再不具备摊开给人看时的那股震撼力,它已经变得稀疏平常。所有围绕女性的故事,经济与精神独立,生育保障,职场平权,家庭分工,家暴与性骚扰,有些成了常识,有些被说烂了都还没解决。但它们都不再有神秘主义的新鲜刺激了。如今的女人更加清醒的自愿沉溺着,更多的是自己主动选择了被物化被消费。又或者清醒的拒绝着,不管是不是占在道德规范那一边,起码外人都对此失去了发言权。 学校另有一个老师,教女性文学的,每堂课都要强调自己是一个女性主义者,“这是对我而言好重要的一个标签”。但她又说,你们知道许鞍华是不喜欢别人专称她为女导演或者女性主义者的。我想这不稀奇,是我我也不喜欢,像你这样恨不得在T恤上印着“Feminist”的人才罕有。她说自己年轻时也美,食堂师傅总会多给一个鸡腿。后来这份福利没有了,她便知道自己是老了。所以我觉得她有趣,总去蹭课。有时我又忍不住想对她说,老师你过时了,你看女性主义现在名声多不好。可她每次都笑眯眯,清清楚楚的比我更知道这所有。 如果简还要拍女性电影——奇怪的是女性电影仍然是一个公共习惯的题材类别表达——她还要怎么拍?一定会有女导演坚持拍女性故事,也一定会有女导演拒绝被贴上女性主义导演的标签。这不重要。你做一个最最当下的清醒者,还是一个坚持原则的过时之人,都难得在于眼明心亮。这就已经太足够了。

 6 ) 只为Keats

看这个电影,打四颗星,完完全全是因为济慈。想起不久前在罗马济慈故居以及墓园的种种,感动得更难以名状。

only because of John Keats.

 7 ) 《明亮的星》

好久没有看到这样纯粹的关于爱情的影片,恍如隔世,但毫无隔阂。

纯洁与坚定,早已离我们远去,也离电影很远了。

简·坎皮恩 Jane Campion选择了一个特别时代的特殊人物,用最自己温柔圆融的笔触,勾勒出一段恒久不变的爱情。

 8 ) 遗失在时光里的爱情

      记得09年澳大利亚导演简坎皮恩带着《明亮的星》来到戛纳时,她说到:“我不是来拿奖的,我只是把芬尼守望济慈的爱情故事,写成了一首诗,朗诵给全世界听。”在2010年初,我看到了这部期待已久的电影,它的静溢在纷闹的09年银幕如同电影中那一抹蓝紫的蓝玲,美好的让人心醉。

    我认识了一位姑娘,她容貌美丽、举止优雅,就是有一点执拗的傻气,我想我坠入爱河了。——济慈1818年写给美国友人乔治的信

    熟悉诗歌,以及济慈的人都知道,他英年早逝,25岁离世的他生前郁郁不得志,贫困潦倒。他与生前唯一的爱人芬尼那短暂的爱情,也早已在这琐碎庸常的时光中被世人遗忘。然而就像人艺术史中所有的伟大的艺术家一样,灵感的闪光就在爱情降临的一瞬间。《夜莺颂》、《希腊古翁颂》、《秋颂》以及那首即兴写在莎士比亚著作衬页上的《明亮的星》都是在济慈生前短暂而美好的爱情中孕育出了这些传世的诗歌。所以才有了今天这部《明亮的星》,在200年后用女性导演特有的女性情怀,缅怀一段遗忘在时光里的爱情。

    虽然《明亮的星》的男主角是济慈,但它绝对不是一部普通的传记片。在拍摄过《钢琴课》女性导演简坎皮恩执导下,《明亮的星》更像是芬尼的爱情小品文,爱情故事使得大诗人也退居二线。从电影开篇芬尼的细致的针脚,到这个女人在爱情面前的主动与大胆,以后最后得到噩耗后那将要窒息的哭泣,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更像是一个执拗偏执的女人在爱情面前的一切勇气与执著,依然没有脱离简坎皮恩一以贯之的女性意识。

    而这个爱情故事在200年后,在镜头的流转中依然鲜活和生动。观影的时候,恍惚中总有被英伦那萧瑟的清风拂过面颊的瞬间,清冷中透着哀婉。济慈与芬尼用敲打墙壁感受对方;初春他们在花园里闻便花香,寻找最美的芬芳;济慈用昨夜的小梦向芬尼求吻;沐浴在爱河中的芬尼采集来满房间的蝴蝶;还有在济慈病中芬尼塞入门缝仅有“goodnight”字样的纸条……所有的小细节,让这对19世纪的恋人照亮了正在观影的人,那是我们一直忽略的真实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印象最深的镜头是济慈与芬尼订婚那天,没有仪式,没有主婚人,芬尼与济慈、家人在花园起舞。芬尼拥着依然病中的济慈,家人闲适的躺在花园的草地上。尽管初春的英格兰依旧清冷,但或许芬尼爱情中最可回味的瞬间就融化在这春日的拥抱里。只是美好的东西都稍纵即逝,就如同英格兰短暂的春天,送走济慈南下治病的芬尼,最终只迎来了诗人客死罗马的噩耗,以及生前完成的最后一首诗《至芬尼》……

    芬尼为济慈素服十二年才另嫁他人,她从未脱下济慈送的戒指,终其一生守护这份爱情,并且从未向第三个人透露,直到临终才将济慈的情书托付给后人,苦守了五十年的秘密方为世人所知,于是也有了今天的《明亮的星》。电影的最后,穿着黑色寡妇服的芬尼行走在荒野,口中默诵着《明亮的星》:“明亮的星,我祈求像你一样坚定”……然后,黑屏,沉郁的大提琴声第一次在影片中响起,伴着女高音的吟唱,诗人济慈朗诵起了《夜莺颂》,电影就在这样的诗歌中渐渐结束,轻柔的如同抚摸爱人的脸庞,昨晚睡去的时候,我耳边萦绕的一直是济慈的诗歌,“是幻觉?还是梦魇?那歌声去了,我是睡还是醒?”

 短评

虽说拍的是诗人之爱,可电影本身缺乏诗意。

6分钟前
  • 艾小柯
  • 还行

画面很诗意,女主角穿的很美,小本演的很迷人,看完直接有读济慈的冲动

9分钟前
  • Akaashi
  • 推荐

13分钟前
  • 沉歌
  • 还行

故事很美好 济慈很帅 不过我一向不太明白古代外国人的恋爱进程 好像比古代中国人都难以理解

16分钟前
  • 塞腮
  • 还行

女主角体格太丰硕,气质太现代,难以融入十九世纪英国的古典情境。诗人济慈则沦为一个扁平符号,一段所谓凄美爱情故事的道具。画面唯美、气氛静谧恍惚、音乐含蓄简约。可惜女导演的片子普遍只重抒情和氛围营造,而不顾叙事。台词锤炼与节奏把握都成问题。倒是正太Thomas出落成青葱少年,英俊依旧

17分钟前
  • 匡轶歌
  • 还行

等得太久,期待值太高,不过还是喜欢的。画面很美很美,欢喜窗帘被吹起的那段。

21分钟前
  • noodlemama
  • 推荐

电影有种古典的美,简康平女士拍起简·奥斯丁时代来真是得心应手。本喵和才高貌美、贫困潦倒的济慈就像同一人,那种纤细空灵让人想把他捧在手心。济慈、雪莱和拜伦,英伦诗坛上三颗最明亮的星...

23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诗意有余 剧情不足

24分钟前
  • 阿梦
  • 还行

诗随情感而生

2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和你在一起的三个夏日,胜过五十个寂寥的春秋”“我们会不会醒来,发现只是一场梦?”Ben Whishaw 这种孱弱的文艺气息非常适合济慈。很美很美的文艺片,以致不愿醒来。(Thomas 也从小正太出落成大帅哥了啊~)

29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电影从始至终都保持平淡平和,几乎没有任何高潮。但并不影响济慈那些伤感的诗词通过Ben平静的声音抚摸耳膜。★★★★

30分钟前
  • Q。
  • 推荐

济慈自己就是一首诗,却注定是一首过于晦涩的诗

35分钟前
  • sasasasa
  • 推荐

中间就够意思了,被结尾的大哭彻底恶心到。年纪越大越看不了这种为一点小情小爱痛不欲生神神叨叨让周边人都得给她当心理陪护的样。文青的片儿

36分钟前
  • 左儿
  • 很差

济次太帅气女主角太时髦

37分钟前
  • 鱼小默
  • 推荐

前些年在短评中说音乐和男主好的都是大神。这电影的music composer和男主结婚了,且music composer其实还出现在了电影一处打酱油,就坐在男主身边哦,也算是才子们喜结连理。

42分钟前
  • 流风揽湖
  • 推荐

除了那些镜头那些旋律那些伤感的诗句,实在很难into it。

44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还行

从这部电影中我无法感受到济慈的才情以戏剧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像《莫扎特》那样,爱情故事的讲述已经有了百转千回的优雅,但是还不够分量,色调和画面诗意盎然。而不流于浮华,济慈的扮演者能传达出济慈的敏感、低调,但却没有济慈的沉重和深刻。女主角的脸型有乡村少女的感觉,没有好莱坞女星的商业气

49分钟前
  • 袁牧
  • 推荐

和你一起的3日,胜过50载的平凡

54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女主角身形魁梧,好多衣服穿在她身上都像大妈,她只属于某角度美女,并且美得经不起推敲,很遗憾她和男主角在一起没有组成美丽的画面,配不起整部片的静谧。显然我也不知道弟弟妹妹的角色在剧中有何作用。诗四星。

59分钟前
  • A-sun*
  • 还行

年度最静谧电影

1小时前
  • jj73浅之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