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私大盗

剧情片美国2019

主演:布列塔尼·凯撒 戴维·卡罗尔 朱利安·惠特兰 卡罗尔·卡德沃

导演:卡里姆·阿米尔

播放地址

 剧照

隐私大盗 剧照 NO.1隐私大盗 剧照 NO.2隐私大盗 剧照 NO.3隐私大盗 剧照 NO.4隐私大盗 剧照 NO.5隐私大盗 剧照 NO.6隐私大盗 剧照 NO.13隐私大盗 剧照 NO.14隐私大盗 剧照 NO.15隐私大盗 剧照 NO.16隐私大盗 剧照 NO.17隐私大盗 剧照 NO.18隐私大盗 剧照 NO.19隐私大盗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3 04:09

详细剧情

数据已经超过石油,成为世界上最有价值的资产。人们正在利用数据作为“武器”,来发动文化和政治斗争。世界各地的人都在争相致力于保护我们最私密的个人隐私。《隐私大盗》由获奖电影制作人卡里姆·阿米尔和耶菡·妮珍儿倾情打造,通过剑桥分析/Facebook 爆炸性数据丑闻中关键涉事人员不可思议的个人历程,从不同方面揭露了数据利用背后的黑暗世界。  荣获奥斯卡金像奖提名的阿米尔和妮珍儿(《埃及广场》、《控制室》、《天才网路梦》)通过这部引人入胜、错综复杂的电影,延续了他们探索社交媒体震荡的传统。《隐私大盗》让我们不禁去质疑我们每天利用的信息的来源,去思考我们在数字时代轻敲手机或键盘、分享自己生活的时候,我们到底放弃了什么。

 长篇影评

 1 ) 现在人为什么都越来越圣母婊!

其实我不太喜欢这部纪录片,因为它在传达一种单一价值观。

第一,先说隐私。

隐私?这个东西在未来会存在吗?

只要交流,只要信息传递,那就难免会开放自己的隐私,如果你认为是隐私,请隐瞒,请销毁,请不要放到任何平台上。

当然,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希望别人知道的秘密,但任何秘密往往都是有某个人跟你共享,只要有共享就一定有泄露的可能,但在未来,但隐私真的那么重要?如果未来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变了呢?如果你老婆不介意你开房,如果领导不介意你兼职,如果我们的生活方式更多元化,生活形态更包容,那现在可能95%的隐私在未来都构不成隐私,甚至因为信息技术的发达逼迫人们价值观发生改变,让那些需要大听小怪的事变得稀松平常。那信息其实是完全可以公开共享的,那我们彼此之间不是更深入了解,我知道你的露阴癖,你知道我的SM倾向,我们更容易找到自己的同类!

第二,再说Facebook。

脸谱也好,俄罗斯也好。他们根据用户习惯和数据分析去有针对性的发布消息,这个我觉得没有问题,哪个宣传不是具有导向性,哪个广告不是在强调自己好的一面,但他们说什么你就信吗,你在选择的时候一定会受到宣传的影响,但你个人也一定会有判断力和分辨力,去做出更适合自己的决策,有时可能错了,那也是自己判断的问题。

但有一个问题我是坚决反对的,那就是制造假消息,散播夸张言论、谣言等等,这就直接击穿道德底线了。所以我认为现在最大的问题不是信息被公开,而是信息被公开的不够,信息不对称不透明,如果信息都公开,我既能看到自己想看的,又能看到某些人不想让我看到的,这个才是客观公平的信息环境,这需要信息透明化。所以我们现在的问题不是信息被泄露,而是信息被泄露的太少,所以Facebook才能针对个体做差异推荐。

第三,这个纪录片没有说的问题。

这个纪录片还一直在用现代人的角度去看待隐私问题,非常圣母婊,非常把自己当回事,与其纠结隐私问题,也许有一天隐私不再隐,反而没有问题。所以通过这个剧我们应该讨论什么?

我觉得是为什么某国希望特朗普上台,从特朗普上台后的表现看,特并没有亲俄;为什么有人要干预英国脱欧,其实我们更需要的是去深挖这些问题,这才是那些别有用心的根源。

 2 ) 数据是最有价值的资产

看了这部纪录片,对我最大的改变就是以前对ZUCKERBERG的喜爱和敬佩全然消失。以前天真的认为他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人类的连接,为了网络社区,但一旦这个目标和现实中政治、利益等发生冲突,才能看出他真的在乎什么。从这点上来看,中国市场不让FACEBOOK进入是多么正确的事。

FACEBOOK 最近的负面新闻不少,上个“黑色星期五”它的股价刚刚大跌8.32%,市值蒸发约558亿美元,今天开市继续跌。这次的负面新闻主要是数百家公司和品牌参与到“停止以仇恨牟利”的运动中,批评FACEBOOK和TWITTER对平台上的假新闻和煽动性言论无所作为。ZUCKERBERG立即紧急宣布修改平台的广告政策,禁止在广告中发表仇恨言论。

现在的FACEBOOK在各国经常有负面新闻,各国监管机构都对这个最大的网络社交平台颇有微词,认为它们利用市场的垄断地位,非法使用用户数据,没有采取必要措施抵制假新闻等等。

这部纪录片的重点是CAMBRIDGE ANALYTICA, 一家数据分析公司,FACEBOOK是它的数据源和操纵地。我相信这类数据分析公司不止这一家,其他的依然在各种掩盖下工作。CAMBRIDGE ANALYTICA从2013年开始,在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遍布着它利用数据对政治的成功操控。最成功最成熟的案例就是特朗普当选总统和英国成功脱欧。

它们的操作手法:

1. 对用户数据的收集和泄露。在未经用户同意的情况下,用户数据不仅被泄露,同时被售卖和交换,成为商品。

2. 第三方对用户数据进行行为分析,找到摇摆立场的选民作为目标群。

3. 对目标群进行非事实信息轰炸洗脑,操纵政治。

结果就是利用数据对特定群体的意识和行为进行操控。

互联网时代最有价值的资产是数据,而对数据的使用和监控成为最重要的两件事。但目前互联网科技的发展水平已经远远超过人类对它的监管水平。

这部纪录片叙事本身比较凌乱,拍摄也没有很出色,但它让我从多方角度看到了一个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增加了知识,引发了思考,是和看新闻所能带来的思考深度和形象度所不能比拟的。

但公民自身对数据的权利到底如何维护?政府该如何监管科技巨头们?时间又过去了四年,貌似根本的东西还是没有改变,坐等这次美国大选的科技黑幕。

 3 ) 把你的隐私交出来

网飞出品的纪录片《隐私大盗》,讲述了英国剑桥数据公司,如何运用FACEBOOK用户的个人数据,帮助特朗普赢得大选的故事……科技发展速度比我们想象的更快,时光倒退10年,这个素材可以编一集科幻的《黑镜》,但在今天已经变为了现实。 计算机建模对数据进行分析,描摹人物性格图谱,划分人性类型,在竞选的摇摆州,对精确的对象释放个性定制的信息,影响其心智和行为,从而赢得他们的选票。剑桥公司和FACEBOOK涉嫌侵犯“个人数据权”,敏感的学者和记者开始深入调查,剑桥公司的核心员工反水,给剑桥致命一击。 这是一片未知的海洋,剑桥公司除了一些见不得人的动机和操作手法,从纯粹技术角度讲,兴许还认为自己应用技术推动了社会发展、为自己所遭遇暗暗叫屈呢。普世价值观依然还有力量,扎克伯克在听证会上,巨大的商业利益面前,谨慎自己的用词,回头看《社交网络》,他可没有会受道德约束的性情。 隐私泄露并被利用,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现在的担心,未来或许完全不成立,这是一条单向的没有返程的路。家里请一个保姆,他了解越多你的生活习惯,也许就服务得更好,透露隐私是去获得方便的一种交换。如果他拿你的隐私去和第三方交易,或者超出了使用用途,这是偷窃。但在网络,信息如流水,极难甄别,界限更加模糊。 今天,只要你与社会发生关系,个人信息就不可避免被提取并被运用,消费、识别、定位、出行、社交,交付隐私不说心甘情愿,应该说是迫不得已了,不交付你简直寸步难行。百度、微博、抖音通过算法推荐觉得有用于你的信息,大家一方面认为利用了隐私,另一方面也慢慢成为习惯,觉得是一种正常的生活。这就是温水煮青蛙。 任何语言都是为了对别人施加影响,只是不同时代使用不同的技术;任何语言也都有表达技巧的高低,使用和怎么使用就是一种竞争。数据挖掘,行为预测与影响,几乎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曾经探讨所谓智慧城市,有一个观念特别有吸引力。城市不仅是政治家、规划家的产物,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因为交付自己的数据(隐私),而动态的改变城市的现状,哪儿的路应该拓宽,哪儿的红绿灯时间该调整,滴滴不就是运用数据参与城市规划的案例吗。从这个角度讲,人人都是规划师,你不用画图,不用表达意见,只要交出数据,便参与了规划。所以交付隐私是个双刃剑,利弊均沾,看如何应用罢了。 但令人担忧与恐怖的是,象征未来财富的“数据财富”,看不见摸不着,也许更没有公平分配的机会和机制,也许早已被寡头占有,被权力机构独吞,信息引导民众舆论,更容易操控了。而这一切更加的不知不觉,民众不仅不会觉得自甘为奴,还会觉得都是自己的想法。 朋友说,看了纪录片,都不确信自己的想法是否真的是自己的了。这真是一个哲学问题:如何界定想法是自己的呢。

 4 ) 《隐私大盗》:当我们(自愿)成为奴隶

不知道大家平时有没有这么一种感受,那就是你有时候跟朋友聊天时提到过对某类产品感兴趣,有时候这种聊天并不是通过文字,而是面对面的交谈。但可怕的是没过几天,当你打开搜索引擎或者某些电商平台的时候,你会惊讶的发现这些你想要的东西就那么大喇喇的出现在你面前,摆在推荐栏上。

这让你不禁惊恐:“我是不是被监听了?”

其实并不用急着得上“被迫害妄想症”,作为普通老百姓的我们并没有什么被监视监听的价值,但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我们面临的是一个比被监视和监听更可怕的问题。

那就是我们自己出卖了自己。

这听起来似乎有些耸人听闻,但这一切却是事实。2019年01月26日上映的纪录片《隐私大盗》,就向我们揭示了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

如果对国际新闻比较关注的朋友一定不会对“剑桥分析”这个公司的名字感到陌生,在2018年,这家主打“大数据”产品的咨询公司被曝出卷入了英国脱欧、美国大选等事件。而《隐私大盗》的内容,就是通过学者、调查记者、前剑桥分析公司员工等人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这家公司是如何利用大数据和网络来进行商业和政治运作的。

看完这部纪录片后,让我感到非常震撼。虽然我们都知道,在现如今的互联网时代,我们早已成为大数据的一份子,但让我没想到的是,我们竟然被掌握的如此透彻。按照片中所说,大数据并不是仅仅掌握着我们的购物习惯、年龄、阅读喜好等一些简单的大方向,而是可以把我们每个人都变成4-5万个数据点,能够精确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从而判断出我们想要看到什么、想要听到什么、想要做什么,并且能够以此为根据精准投放,让我们以为我们看到的和做到的是我们自由一致选择的结果,但其实,我们都只不过是数据分析面前的奴隶而已。

在对于剑桥分析的偷听资料中我们能够了解到,这家公司在全世界各地,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屡次对这种大数据武器进行测试,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在他们美洲国家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大选中进行的操控。

当时的情况是其国内一个黑人政党和一个印第安人政党在进行着不相上下的最后角逐,而剑桥分析受雇于帮助印第安人政党。在通过分析后,他们确定了这场行动将要以年轻人为目标,因为18-35岁的这批人群中对选举投票的积极性最低。分析出目标人群这很普通,但剑桥分析接下来的行动就非常的剑走偏锋了。

他们开始在互联网上散布一个手势和一种精神,宣传让青少年将自己的精力和热情投入到远离政治的事物中,比如街舞等等。并且通过自己强大的数据研判能力精准投放,专攻18-35岁的人群,让他们的社交网络充斥着这种风潮,从而短时间内大大提高了青少年群体对大选的冷漠程度。

有人会疑惑,既然投票的关键在于青少年人群,为什么又要想方设法的提高他们政治意识的冷漠程度呢?

因为剑桥分析早已通过研判确定,那些黑人青少年说不投票就一定不会去投票,而那些印第安青少年虽然也对政治冷漠,但他们习惯于听从父母的话,老老实实的跟着家里大人去投票。结果正如他们所预想的一样,18-35岁的群体投票数量比以往增加了40%,让选举结果的摆动达到了6%,从而让印第安人政党安安稳稳的掌控了国会。

这种“神操作”还只是在一个国家,根据剑桥分析自己透露,他们还在马来西亚、立陶宛、罗马尼亚、肯尼亚、加纳等许多国家进行过这种操作,而当这种利用个人隐私的大数据武器在这些发展中国家实验成熟的时候,他们就将其用在了真正的大国身上,英国脱欧和美国大选,并且无往不利。

这部片中提到:“恐惧和愤怒是最可靠的两大办法,所以他们创造出一种工具,让广告商能够用个人级别的定位来利用情绪化的受众。”

这仔细想想非常的恐怖,我们无时无刻都离不开的互联网生活让我们自身变得透明无比,你的所有喜好嗜好和可能的情感变化和动作都会被人掌握,而那些掌握信息的人又会利用你暴露出来的所有数据点来针对你进行个人定制,让你看到和听到那些你以为是你自己所想看到和听到的东西,当你因为某些事情而情绪波动的时候,这很可能就是有人在背后引导的结果。

现在再回到我们开头时说道的那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说到和想到什么互联网工具就会马上推荐给我们什么,那是因为掌握了我们隐私的人早已预判出了我们的想法和渴望,即使我们不会这么想,他们也可以通过“告诉你千万别去想大象,你脑子里的本能反应却是第一时间想到大象”的手段去让你这么想。

我们以为我们利用互联网使自己的自由意志得到了延伸,但不幸的是,我们只是通过互联网变成了数据的奴隶。

更加不幸的是,我们几乎无法摆脱变成奴隶的命运。

当今社会,我们每个人几乎都离不开互联网,在日常的生活中你会去给自己的通信设备安装各种各样的程序,这些程序通常会需要你的N项授权,比较夸张的一个例子是去年我在玩某款单机手游的时候,它竟然也要获取我的通信、相机等授权,而我们都知道,如果你拒绝授权,你就根本无法使用这些程序。

于是,为了生活上的便利,我们只能选择自愿出卖自己的隐私权限,让自己的数据点暴露在各方商家的面前,而在掌握了这些数据后,那些看不见的手就会为我们某个人量身定做一套陷阱,让我们无可选择的掉进其中。正如片中所说,这就像是一把回旋镖,我们自己扔出去,而到头来会砸到我们自己。

在这部纪录片中,我们还是看到了希望,看到了这个世界上还有一部分人在为保护我们的数据隐私做斗争,但在我看来,这种就是徒劳无功的。互联网在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的时候就必定会把我们所有人越绑越牢,有人扯动它,我们所有人都会跟着动,不管这背后的手是政府、是巨头公司还是某些别有用心的小团体,作为终端的个人我们都很难去反抗。当我们选择融入互联网社会的那天起,我们就自愿的把自己变成了奴隶。

这是人类科技发展的必然。

 5 ) 更安全地利用互联网,而不是被互联网利用!

信息闭塞时渴望信息,禁网时爬梯子也要获取信息,但当全网信息真的呈现在面前,我们不必再抱怨信息少了,却开始抱怨信息多的看不完了。 于是精力有限的我们,只看被个性化智能分发给自己的信息,于是我们又被自己的偏见所禁锢。 不仅如此,我们的喜好和行为习惯,在化作行为参与进互联网后,还可能被技术黑帮所利用,所控制。当他们有所图谋时,甚至还会编造虚假信息给我们看。于是,我们不仅被自己的偏见和无知所蒙蔽,还被虚假信息所迷惑摆布。 都说吃什么,就长成什么样。整日泅在远离真相的信息洪流里的我们,又怎么能指望自己,在消化了这么多不真实的信息后,还能长成什么好样?有什么正确的思想?做出什么正确的行为? 我们改变不了技术与科技巨头,但我们可以改变我们自己。我们可以用知识武装自己,学习批判性思维,提升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习积累足够多的通识,以发现自己在哪些方面有多么无知,尽可能地去补足它们,以使自己少跳坑;经常“清洗”自己的头脑,把错误的信念一点点清除掉;学习更多门的语言,以拓宽自己的生活的世界,了解更多元的文化和可能性;学习、了解和使用技术,以保卫自己的隐私数据,更安全地利用互联网,而不是被互联网利用!

做到这些很难,学习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仍会受到各种伤害,但随着你逐渐变得强大,你会更少地受到恶意的侵扰和控制。自由是有代价的,只给愿意付出代价以换取清醒的人。或许活在母体可能更好,毕竟无知即是极乐,你同意吗?

 6 ) 对于意识的想法

会写或者不会写一篇文章来说这个事情。

Only once.

剑桥分析仅仅是一个很小很小的导火索。

Have a good night.

Enjoy your day life,nothing about you.

nothing.

我写这些东西,或许是这部纪录片的诱导?那这个世界就真的可怕了。

我想看到这篇文章的人都会用手机,电脑,还有互联网。

有多少人知道自己在网上留下了什么痕迹(你发的每条动态,不经意间被你点赞或者评论过的动态热点,随手关注的一个人,双击屏幕带来的视频点赞,每个“被”浏览到的信息,每个与你有关的人的生活动向,每次填的性格调查问卷),很简单,知道这个的人或者清楚这个的人很少。

我没有学过心理学,曾经有一段时间很想学心理学,想了解人性。我不知道,如果有个人知道这些东西,能带来多大的问题。这里不含蓄的说了,知道这些,你就不是你自己了,而是被人操控的玩偶,任人摆弄。而你自己在中间却什么都不知道。

以前认为自我的意识什么人都有,只是你没有看到而已。现在觉得,有很多人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可能这里说的激进了一些,左派?那只能旁观者明事理了。

谈论一些东西,都是基于互联网里面的东西,没有偏向文学学术类的东西,我想这可能是我的偏见。

应用推荐的东西,我们每个人都在用各种各样的应用,是为了方便我们的生活,亦或者是丰富闲暇零碎的时间。你有没有注意到一件事情,或许你已经注意到这件事情了:你观看或者阅读的时间越久,最后推荐给你的越符合你自己的感觉。

你可能会说:这不就是大数据时代的产物,这一切都很正常,它推荐那些给我正是我需要的,有什么问题吗,还不要再去浪费精力找了,他赚他的点击量,我阅读我的内容,这里面的利益交换,一点问题都没有。

那你有没有想过一件事情,这些东西怎么来的,这些推荐的东西重要吗,这些东西会造成什么,这些东西在我不用的时候回到哪里去。如果我是心理学家知道那些东西,就知道你很完整的性格,不加修饰的。

你还没有意识到后面?回到上面说的,如果这些东西被泄露,或者以其他形式由公司出售,那么你的性格这条数据就是被人随意交易的物品。到这里如果有人利用这些东西,干扰特定人群的视听,那么那些没有自主意识的人,就很受到影响。美国的大选在这个纪录片里面是被这个操控了,它们操控的不仅仅是个人,而是潜移默化的影响到整个国家。

有一天你的推荐里面多了一些内容,你会很轻易的去相信那些,从而改变了自己对事件的态度。

在遇到一个事件的时候,随着事件的进展,大多数的人们会随大流关注与改变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一点在那件张扣扣法律案件上面就能看出来。整个事件让我想起了《我们与恶的距离》。每个人都在不假思索的为一个扣上标签,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上。

 7 ) 几点思考

1.用户知晓或不知晓情况下,收集用户数据。

2.以其他国家地区的用户数据为基础制作引导性广告和言论等。

3.投放引导性广告和言论等,从而改变某些人的行为。

4.针对某些人群定向投放引导性广告和言论等。

5.使用引导性广告和言论影响选举等国家政治行为的结果。

6.宣传假信息、片面信息,掩盖事实或部分事实。

片中完全将以上内容混为一谈。思考哪些违法?

个人观点:

1.未经用户知晓或允许的情况下或者违反法律的情况下收集或私藏用户隐私是违法的。

2.3.4.5.美国总统竞选本身就是允许宣传和投放广告的,宣传和投放广告某种程度上也会影响人们的选择,这种影响与片中所述的影响有多大差别的。利用大量用户的数据去制造模型,再利用这类模型去做一些事情呢,这正是现在最火的深度学习在做的。即使原本的数据中不存在你的信息,只要样本数量足够,是否包含某一个人几乎没有影响。

6.hehe

片中所想要表达的观点是要打到这些所谓的违法的人,但是要去打到他们的人却是一些看似玩世不恭、小人得志的人。

另外的:

1.信息模型作为工具武器化问题。

2.部分人针对川普和脱欧的团体进行无差别打击。

3.片中CA的CEO是否有权认为自己是受害者。

完善法律去保护民主,完善法律去定义公民对自己信息的权利。我觉得这才是真正应该思考的。当然,作为判例法系国家对此可能不同。需要保持对垄断公司的警惕,但并不是所有垄断都是邪恶的。

成长生活在成文法和家长制国家,提醒自己警惕个人观点中肆意收集隐私不违法的理所当然的想法。

 短评

真正躲在问题背后的大佬和重点触及到了吗?凯萨到底不像斯诺登。“数据权利”的争议远比呈现的要复杂。

6分钟前
  • 合纥
  • 还行

大数据滥用一直被用来支持极端主义,发动局部战争,分裂国家,从来没有在意过。直到有一天大数据被滥用于英美选举作弊,全世界都炸了。中国禁脸书,防隐私开矿防的太好了,半世纪以后全世界都要那中国作为课题学习。愿中国人智慧,多读书,有辨别力,不被蒙骗滥用,不被大数据说服。

9分钟前
  • 涵哥吉祥🌈
  • 力荐

看过之后想去学信息分析技术!既然不能避免数据被滥用,那就多了解下。。

14分钟前
  • 小贼
  • 推荐

大多剧情都在新闻里读到了,最震惊的是Cambridge Analytica在Trinidad and Tobago的campaign操作上的例子。

18分钟前
  • Sophie Z
  • 推荐

安利一个个体层面可执行的防范措施:https://tosdr.org/ 提供主要网站的用户协议重点概要,有浏览器插件。

20分钟前
  • 低端XC亲自
  • 力荐

When everything is falling apart, Kaiser接到Alexander的短信 她说 “actually, I’m really sad.” 光怪陆离的信息时代 这种情感往往无处安放

21分钟前
  • Pronoia
  • 推荐

在论文截止只剩70几小时还没想到选题的我,靠这部纪录片拯救了,就写这个题目了。。p.s.纪录片本身只值两星,视角浪费选题+奇怪洗白感。多一星感恩星吧。。

23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几年前就有说电商通过互联网获取我们的信息跟我们精准投放广告,这不,这边刚浏览完某网页,那边首页推荐就来了类似的了。只是没有想到选择也能左右。那国内的流量大头,BAT,还有新浪等等,又是怎样使用我们的数据呢。还真想知道我的完整数据是怎样的。只是可惜啊,data right这种东西,在我们这里可能还要好几代人才重视。有点疑问的是后面Brittany Kaiser为什么要逃离英国?那个跟阿桑奇讨论美国大选的消息一出有什么后果?

24分钟前
  • Jafe
  • 推荐

俄罗斯的例子证明了,只要你找对方法,你照样可以反向输出,问题是你那套要能说服人,自己都不信的搬不上台面的东西就别扯什么禁facebook太好了这种无脑言论了。facebook的问题恰恰在于垄断,无论是政治还是科技公司一家独大的弊病就在于此,好在西方还有新闻媒体和言论自由的监督,百度这么做恶有人管一下吗?回到片子本身,片子其实拍得一般,比起谴责这些平台,制定法律以顺应时代局势,对于普通人更重要的是提高自己控制数据流出的意识,和鉴别假新闻的能力。

25分钟前
  • momo
  • 还行

离得太远,我们这儿即没有挑战体制的人,也没有保护隐私的法律环境。简单来说,我们这儿,什么都没有。有些不受控制的东西,无形的大手,在笼子外面,为所欲为肆意狂奔,他们野蛮,傲慢,无礼,并且毫不遮掩。

28分钟前
  • 寡狗
  • 还行

Facebook等互联网公司的本意是链接,但是现在却是利用数据去分化人群,操控人群。人到了18岁,会有7万个数据点,我们处于这个数字时代,能有权利去拒绝被操控吗?#20190807

30分钟前
  • huyouyou
  • 推荐

个人数据也是人权!!!为勇敢站出来的人点赞!!!!2019闹起来的港独苍蝇也是被外国社交媒体操控的吧????

31分钟前
  • Raphael C
  • 力荐

拍的挺棒的 最令人害怕的是 很多广告针对的就是容易被说服的低教育低收入区域 当泡沫里的人还在困惑这个世界怎么会变成这样的时候

34分钟前
  • amiko
  • 力荐

一定要知道我们的数据是被监控、被利用的,在每一次判断、选择前尽量经过冷静思考再行动。多读书,多了解这个世界,警惕被洗脑、意识操纵、群体冲动,尽管人类是否存在独立思想与自由意志,也被质疑。

35分钟前
  • 樱子🪵
  • 力荐

值得深思的几个点:Facebook做垄断,拥有Instagram,WhatsApp,人脸识别等无数技术/软件,并在持续买断/抄袭所有新兴科技,而在他们革新技术(获取用户数据,对号做广告)的早期阶段,就直接非法非道德的导致英国脱欧, 川普上任,那十年后,二十年后,这个技术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会到什么地步?以及有多少人意识到Facebook这个曾经把人链接起来的正面形象,现在本质是一个隐藏的全民公敌

37分钟前
  • zy_
  • 推荐

告诉我们不管在任何时代都要记得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同时自己心里一定要有坚定的道德观,价值观,不要做墙头草,稍微有风吹草动就改变立场。大数据改变人是恐怖的,每天给你坚持喂屎,让你最后变成斯德哥尔摩症患者。

40分钟前
  • viking
  • 力荐

剑桥数据到底泄漏了多少数据没人知道,却因为支持Trump而破产,Facebook道歉之后活得好好的,Trump选了总统之后也好好的。这个公司曾经也做过奥巴马的竞选数据分析,而当时却没事。说白了,这是一个政治站队的问题,而无关于泄露数据或者侵犯隐私。互联网将社会分裂,不是大数据的错,而是全体人类的平均文明水平,还无法跟上互联网的发展而已。

44分钟前
  • 竹取的实时通讯
  • 还行

那女的看着总有种走了狗屎运的劣等人的感觉

49分钟前
  • 捉҉依҉茵
  • 还行

如今全世界最有权势的公司是科技公司,因为他们掌握用户数据,现在数据可比石油值钱多了,所以科技公司是最富有的。

53分钟前
  • 搬砖侠
  • 还行

既然网飞放首页了那我就看吧,虽然拍得比较散,但是主题确实好我怎么都能看完。我依旧更喜欢卫报Peter Bradshaw的report。之前一直好奇Cambridge Analytica他们的针对性ads轰炸是怎么起作用的,现在明白他们完全是用数据分析找到关键选区的摇摆选民轰炸,用明确的非事实信息轰炸,成功铸造2016两个意外,即brixet和美国大选。之前上data mining的课的时候老师有提到过行为预测,准确率90%+,结合性格分析找到容易洗脑的人群,done。既然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现在看各种用户协议都觉得像是魔鬼协议。

54分钟前
  • Karo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