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后假日

剧情片英国2022

主演:保罗·麦斯卡,弗兰基·科里奥,西莉亚·罗森-豪尔,凯蕾·科尔曼,萨莉·梅瑟姆,哈里·佩迪奥斯,伊桑·史密斯,鲁比·汤普森,布鲁克林·托尔森

导演:夏洛特·威尔斯

 剧照

晒后假日 剧照 NO.1晒后假日 剧照 NO.2晒后假日 剧照 NO.3晒后假日 剧照 NO.4晒后假日 剧照 NO.5晒后假日 剧照 NO.6晒后假日 剧照 NO.13晒后假日 剧照 NO.14晒后假日 剧照 NO.15晒后假日 剧照 NO.16晒后假日 剧照 NO.17晒后假日 剧照 NO.18晒后假日 剧照 NO.19晒后假日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7 20:09

详细剧情

  

 长篇影评

 1 ) 晒后灼烧:回忆的模样和宿命感

Aftersun是苏格兰导演编剧Charlotte Wells的第一部长篇。电影讲的是11岁的Sophie和父亲Calum在土耳其一个主要供英国人光顾的度假村度过的一个夏日假期。

整个度假几乎没发生什么大事,他们每天在泳池边的长椅上晒太阳,在自助餐厅用餐,晚上看一些俗气的娱乐表演。但导演通过很强的影像风格,把这个看似平淡的故事一步步推向了高潮。这篇影评记录一下我最喜欢的几个地方。

【回忆的模样】

【回忆的宿命感】

【假想的同频】

【30岁的人生】


【回忆的模样】

那次旅行发生在九十年代末,现在的Sophie已经差不多到了她父亲当时的年纪,有了自己的伴侣和小孩,所以我们看到的是一段Sophie视角下的回忆。导演没有简单得打个“二十年前”的字幕来告诉观众这是一段回忆。影片开场,少年Sophie将镜头对准父亲,采访他11岁的时候是否想过他到了现在的年纪会做什么。Calum没有回答。画面突然凝固,看这段录像的人(也就是成年Sophie)开始快速倒带,从那场对话倒回到假期真正的起点。表明了这是一段发生在过去的故事。

这种“录影带“式的风格被运用到了极致。影片画面选择柔和的调色、充满夏日气息的饱和度、和低像素手持摄影机的颗粒感。摄影师经常让画面偏离中心,视线不稳定。回忆的主要对象Calum,常常没有直接出现在画面里, 而是间接出现在各种镜面的反射中——电视机屏幕、相机取景器,玻璃门的倒影、茶几表面、墙上的影子。有一个镜头是从锁孔中窥视屋内的Calum。甚至有一段父女在餐桌边的对话,是在看一张拍立得照片逐渐成像的过程中听完的。

这样的画面始终将观众始终置于Sophie的回忆视角里。Calum的形象是模糊的,时而在画内时而出画,在小孩眼里大人很多时候就是“模糊”无法理解的。这就是导演心中回忆的样子——支离破碎、难以捉摸、无处可寻、又无处不在。

我很喜欢影片里经常出现的滑翔伞镜头。Sophie看倒度假村的其他游客乘坐悬挂式滑翔机在天空中航行,便问Calum他们可不可以也去坐,Calum再一次没有回答。当父女两人静静待在海边,青蓝色的天空中就会出现滑翔伞轻盈地滑过他们的头顶,自由而洒脱有时远空的滑翔伞如箭头般连成虚线,倒影在泳池中像漂浮的树叶。这种漫不经心的镜头,很像是翻看相册时偶尔一两张随手拍下的风景照。虽然没能坐成滑翔伞,但Sophie仍然拥有的这些碎片的记忆,足以勾起对亲人的追思。


【回忆的宿命感】

除了构建回忆的画风,导演的细腻更体现在她对细节的把控。关于Calum状况不好这一点,她从不明说,而是把种种迹象都埋在了表象之下。

第一天在酒店房间安顿好时已是深夜。画面下半部分的前景,是Sophie躺在床上熟睡,发出浅浅的呼吸声。然后对焦变换到上半部分的后景,透过关闭的玻璃门可以看到,Calum在阳台上抽着香烟,有节奏地来回摆动。画面保持在这个构图看Calum跳了一分多钟。

看到这里其实电影还没进入任何实质剧情。这理应是很正常的,赶路一天疲惫的父亲享受独处的时刻。但我当时看到这个场景,莫名感到有些怪异和害怕。他的摆动游离着一丝失控,有那么几秒甚至担心他会摔下阳台。

这是影片第一次释放出一种隐隐约约的不安感。除了阳台的摆动,还有很多类似细节:

- 一出场Calum手就受了伤,打着石膏

- 过马路时Calum不怎么看路,直到大客车驶出画面他才出现在马路对面

- 有天晚上他光着脚摇摇晃晃地站在阳台栏杆上

- 游戏厅的屏幕上闪着“Game Over”的字样

- 在地毯商储藏室里,Calum躺在刚买的地毯上,好像如释重负得到了短暂的休息

- 有天夜里他光着身体独自在房间里哭泣

这种不安感的堆积,在假期的最后一晚迎来了爆发。当 Calum 拒绝加入 Sophie 的卡拉 OK,Sophie独自一人在台上唱着Losing My Religion(歌词非常应景),声音中恳求着父亲的加入,而Calum只有一动不动的背影。那天夜里,喝醉的Calumn踉跄走到海边,大步冲进海里游泳,他很快消失在黑暗里,我们只能看到岸边翻起的浪花,海浪声随着Calum的消失逐渐增强,直至如雷鸣,一度以为他已经被大海吞没。

看完全片会发现,虽然整个故事是少年Sophie视角下的回忆,但很多Calum的场景Sophie并不在场,比如Calum在酒店房间哭泣,他半夜去海中游泳,都不可能出现在Sophie的记忆里。这些场景更像是成年Sophie通过想象在脑海里填补了旅行的空白。已经为人父母的成年Sophie,回顾这次旅行,想对父亲到底经历了什么一探究竟。她想知道当她在享受假期的最后一晚,跟着哥哥姐姐们闲逛,和游戏厅认识的男生初吻,这些时间父亲到底在做什么。所以我们看到的Calum一部分是Sophie记忆里的他,一部分是Sophie在已知悲剧发生的前提下,给记忆中的父亲重新上色后的他。

我们的大脑有时会通过事后的认知,来重新定义看似微不足道的事件。特别是对逝去亲人的记忆,带着父亲为什么会离开的疑问,越是努力探寻过往,越能体会到强烈的宿命感,似乎种种迹象都预兆了结局。


【假想的同频】

导演在假期中还穿插着了一些超现实的夜店狂欢片段。成年Sophie站在拥挤的舞池里,隐约看到父亲在断断续续的频闪灯下跳舞。夜店的画面一半在完全的黑暗中、只听得见电音;另一半闪光灯刺眼到无法看清Calum的全貌。

度假时Sophie曾为父亲的舞姿感到尴尬,而此刻她试图走过去,想找到他。她现在能更加理解父亲,内心有好多想说的话。即使是最实在最具体的那块父亲留下的土耳其地毯,Sophie放在床边每日感受踩触,也无法把父亲的轮廓勾勒得更清晰。她想要亲自站在父亲的面前,得到答案。

在这一层面上,Aftersun是一场假想的感同身受,一次20年后的同频。成年的Sophie能以少年Sophie没有的视角来看待发生的事情。这种隔空相望的视角让影片有了挽歌的忧伤。


【30岁的人生】

最后想聊聊Calum的经历,虽然导演保持高度克制,但还是能从一些对话和情节中看出他被哪些事情困扰。他感情生活不顺利,婚姻失败,经济上也很拮据。他的童年大概率也不幸福:

Sophie问: “你 11 岁生日是怎么过的?”

Calum:“我11岁时没人记得我的生日,当我告诉妈妈时她很生气,揪着我的耳朵让我爸开车送我去玩具店挑礼物”

Sophie:“这有点太沉重了”

Calum:“It’s ok”

可能正是因为这种原生家庭的创伤,让Calum想做个好爸爸,给女儿物质上的满足。小孩得不到想要的东西其实没有什么大不了,但辜负小孩期待对父母是痛苦的,这给Calum很大的挫败感。

还有一段对话是我全片最喜欢的一段台词。Sophie和母亲住在爱丁堡,也是Calum的家乡,但他后来搬去了伦敦。Sophie问他会不会搬回来时:

Calum说:“对我来说家乡的一切已经翻篇了,仅此而已。一旦你离开了那里,就会有这种你不再完全属于那里的感觉,不再真正是那里的人。 爱丁堡就…我从来没觉得我真正属于过那里”

Sophie:“我觉得那里是我的家”

Calum:“挺好的。 我很高兴你这么想。 但你永远不知道你最后会定在那里。 你可以去任何你想去的地方。 成为任何你想成为的人。 你有的是时间”

这段话是Calum最接近敞开心扉的一次。年近三十,有一段失败的婚姻和一个不怎么见面的女儿,四处漂泊的他没有找到自己的归属感。当Calum对女儿说“你有的是时间”的时候,他是否觉得自己已经没有时间了。

我曾看到有人在网上写过,人一路往外走究竟意味着什么?其实意味着你不再习惯扎根在一个地方生活,没有一个可以称之为“回去”的地方。很大概率你没法拥有一种确定的人生,就是要习惯来来走走、聚聚散散、得到又失去。究竟要走到哪里,才能看到一种想要生活的可能?这也许就是为什么Calum会说“我很难想象我会活到40岁,因为30岁已经够难了”。


Aftersun的中文是“日晒后用品”,用来给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的皮肤做保湿。白天在海滩充满了阳光和乐趣,只有夜幕降临时皮肤才开始感到灼烧。在那个表面上无忧无虑阳光斑驳的假期过去二十年之后,它似乎依然是Sophie一生中最美丽最令人心碎的回忆。

人生有那么一刻,我们会把父母和自己分离开,意识到在我们到来之前他们有很长一段属于自己的人生,他们也曾跟我们同龄,一样年轻。特别是当我们对人生充满焦虑疑惑时,我们会好奇他们曾经过着怎么的生活,年轻时是怎样的人。Aftersun正是在用回忆去做这件事。

 2 ) 一组关系,让男性世界崩塌了两次

Aftersun的秘密在于,当以私影像的意识描绘父女关系时,是很难排除关于情欲与乱伦的隐晦暗示的,但aftersun成功地将它驱离了,因为父亲并非男权社会中的父亲,而女儿也并非男权社会中的典型女儿。

我们很罕见地在一组具有典型父权代表性的人物关系,即父女关系中,同时看到对两种角色的颠覆。

当具有同性恋及抑郁症倾向的父亲背对摄影机坐在床上哭泣时,一整个传统男性世界在影片中都随之崩塌了。

女儿本是女儿,受到父亲的照顾。但在旅程的最后,女儿超越同龄人的成熟最终彰显为一种能够照顾父亲脆弱心灵的母性。

我常说,去除了情欲的亲密关系,是一种最为接近爱的情感。

没有人能够具体地触碰或表述爱是什么。但它显然更加关于人与人彼此灵魂的关照。

虽然爱从不排斥肉体和情欲,但与爱相关的肉体亲密也依然是灵魂的相互关照在物质层面的显示。

因此,艺术家在描绘每种趋向于爱,或渴求爱的心理情境时,总是不可避免地陷入一种脱离了物质世俗世界的孤独落寞。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在于故事里的双方都不存在于主流世界的世俗文化中。

所以,片中父女之间再和谐,再亲密,相互支撑,即使和周围人即使打成一片,也依旧始终笼罩在一种与外部隔绝的孤独氛围中。

旅行有终点,人生也有。终其一生,谁不是在流浪。

流浪,才是一种开阔境界下人生的常态。

流浪的灵魂彼此支撑,则是所有亲密关系中的最高境界。Aftersun给出了它作为父女关系的一种答案。

 3 ) 作为影子的时刻

想象一种可能性。

父亲在你此刻这个年纪时的生活是怎样的?

他热爱什么,渴望什么,又面临着怎么样的困惑?

想要逃,却无处可逃时,又是怎样挨过去的?

如果可以选择,他希望一天应该是怎样度过的?

英国女导演夏洛特·威尔斯在她的第一部长片《Aftersun》中,用女性视角切入,以十一岁的Sophie和离异的父亲在夏日暑假去土耳其旅行、学习潜水为叙事重心,并借助昔日的影像试图还原记忆里父亲的模样。

不慌不忙地开始,漂漂亮亮地结束,整部电影叙事极为轻盈,你甚至很难完整地讲述故事的内容。

导演的企图明显不在于叙事,她将大量的心血倾注在一些重点细节的氛围营造之中,音乐的节奏,情绪的拿捏,视听语言的融汇,演员之间眼神所传达的无限遐想,也就是在这些细节间,父亲成为具体的父亲,也通过这些片段,只言片语,临摹出每个人记忆里父亲的样子。

导演太懂如何叙事,所以在展现记忆里的父亲时放弃了叙事。

是啊,如果你回忆起儿时的父亲,你又能想起什么跌宕起伏的故事?不过是记忆里的一些片段,至多是一起去做什么,发生了什么而已。

看完睡着,醒来二刷之后,我还是喜欢这部片子的,有生命力,充满了想象的可能性,像一片汪洋的大海,偶尔透过海面显露出的礁石,是「我」不知道的父亲的样子,而这也将成为我永远也无法猜透的秘密。

之所以如此共情是因为有一天,突然意识到父母在我当下这个年纪时,我早已开始读幼儿园。小时候三天两头生病,他们连夜送我去医院,时时刻刻都在提着一颗心,担心着我随时会死掉。好不容易康复要去上学,却又怕见生人不敢去学校,爸爸每天早出晚归,妈妈就只得天天待在学校陪着。

这些都是父母在我这个年纪时,正在面对并且硬撑着解决了的问题,我只要一想到这些就能感受到一种勇气。那是我不理解,也会恐惧的一种力量。

有人称之为本能,有人称之为爱。

我不敢触碰。

当这些儿时的记忆事件一分一秒地融化在冗长的日子里,在我视野看不到的地方之外,他们又在经历着怎样的挣扎?

爱之所以为爱,之所以被歌颂,背后的代价是什么?

抛开为人父为人母的身份,他们作为自己在独处时又在思考些什么呢?

是秘密,于我而言。

我们永远也来不及读懂父亲的秘密。

在《Aftersun》里,父亲带「我」到达托雷莫利诺斯之后,我们一身疲惫地入住酒店,却发现前台误将标间订成了大床房,且无法更换。

于是父亲让「我」先睡,他一个人躲在阳台上抽烟,时不时地舞动着身体,笨拙且可爱,疲惫且漫长,伴随着「我」轻微的鼾声氤氲在夜色之中,那是他回到自我的时刻,他在想什么,「我」无暇顾及。 父亲常常在「我」睡着之后,看着当天为「我」录下的视频傻笑,醒来后就决定教「我」基本的防身技巧,看「我」兴趣不大,就一再强调它的重要性。

父亲在卫生间拆手上的石膏,不小心用剪刀刺伤了手臂,而「我」此时正和他聊起七岁时,误以为他要和妈妈订婚,本来开心极了,却发现电话那头是另一个人。

我们就隔着一堵墙,但「我」并不知道此刻父亲的手臂正流着血。

还有一天,我和父亲因为一点点小事而闹不愉快。

他一个人在深夜走进了茫茫的深海里,一片漆黑融入另一片漆黑,万物枯寂,只听得见潮水拍打沙滩的声音,震耳欲聋,仿佛死神降临。

但父亲总希望我们和他共享秘密。

他不知道,在他去挑选波斯地毯时,在他无暇顾及「我」时,「我」时不时会因为观察,目睹「爱情」的萌芽与发生,蠢蠢欲动的渴望也在生长。看到一对情侣在热吻,而他们的朋友们起哄,「你们是在教坏小朋友」,他们自己却在跳下水之后偷偷亲吻,然后在浮出水面之后假装若无其事。

这就是大人的世界吗?

他不知道,在「我」玩游戏期间,一个叫Michael的男孩主动和「我」搭讪,借我游戏币,但游戏时总输给我,然后带我去游泳池背面,偷偷告诉我「我还是很喜欢你,你喜欢我吗」,「我」说是的,然后他吻了「我」。

「我」将这件事告诉父亲。

「你们(Michael)一样大的话,那没关系」。

父亲询问我是亲吻的脸颊吗?

我笑了笑没有回答,但我没有讲的是在那天晚上,「我」看到一个男孩子和另一个男孩子亲吻,而这似乎预示着某种可能性,我仍未理解的可能性。

那天父亲说,我想让你明白,伴随着你长大,不管以后遇到什么事情,去什么派对,遇到什么男孩,你都可以随时讲给我听。

我们确实有过交谈的时刻,真正相处的片段。

「我」问,你十一岁生日的时候做了什么?

他说,十一岁 的时候,没人记得那天是我的生日,当我告诉妈妈的时候,她非常生气,抓着我的耳朵, 并让爸爸开车带我去玩具店买玩具。

有些糟糕,那你挑了什么玩具?

一个玩具电话,红色的。

不错的选择。

你会搬回苏格兰吗? 不会。那里的阳光不够充足。

这个说法有意思。

对于我来说,那都是过去的事了。有些人认为,一旦你离开了长大的地方,你就完全不属于那里了,并非如此。但在爱丁堡,我从来没有感受到我真的属于那里。 我有,那里是我的家。

这很好。我很高兴你有这种感觉。但你永远不知道你会去向何处。你可以前往任何你想生活的地方,成为你想成为的人,你有时间。

在秘密与交谈之间,影片中存在诸多「虚幻」的时刻,是成年后的「我」在闪光灯下重新认识父亲,但看不真切,想要靠近,却只能远离的片段。 父亲像是一个影子,而「我」唯一能做的只是记住父亲过去「作为影子的时刻」,然后在某一个午后,你突然发现你所喜欢或者讨厌父亲性格上的某个部分,也发生在了自己身上,我们形影不离。

在这样虚幻的瞬间,父亲确实仍作为影子成为我的一部分。 在和父亲发生小摩擦的那天晚上,父亲一个人离开了。

「我」回酒店的路上迷了路,Micheal突然从身后出现,而「我」下意识用父亲教我的防身术,轻易将其打倒,那是父亲真正作为影子的时刻,也是我和父亲达成共识的时刻。 回到酒店之后,父亲赤身裸体地趴在床上睡着了,「我」偷偷将毯子盖在他的身上,像他在阳台上抽烟一样,「我」躲在阳台上发呆。

那天争执之后,父亲生日,我们也即将结束旅途。

在乘车休息途中,父亲像往常一样舒展着身体,做着奇怪的动作,而这一次我站在一旁模仿父亲,然后我们做着同样的动作,呼吸着同样的空气,正如阿曼所写:「只要能一起专注于一物就能真正地沟通」。父亲向「我」道歉。

我们达成和解。

为了给父亲惊喜,趁他不注意「我」偷偷召集起周围的游客,众人用陌生的语言,为他唱生日快乐歌。

父亲站在高处,愣在原地,一句话也没说。

在出发前,在从深海里回来后裸着睡着,又醒来之后,他曾一个人躲在房间里嚎啕大哭。

我看到了,像个孩子一样。

正是你为你的玫瑰付出的时间,使得你的玫瑰如此重要。

旅途结束,「我」还是没有学会潜水,但已不重要。

我们能共享同一片天空真好。

有时候,我抬起头看着天空,如果我能看到太阳,我就会想到我们都能看到太阳,尽管我们其实不在同一个地方,我们也没有真正在一起,但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处于同一个时空,我们就好像在一起。

「我」在潜水时这样对父亲说,「我」庆幸我很早之前就这么做了。

彼时,我尚未懂得父亲之于我,像是影子般的时刻,更不理解影子潜藏在黑夜,守着成年人的秘密,有多辛苦这件事,但我用爱一个人的本能,爱着父亲,竟也在一定程度上守护了这份秘密,而这也是多年之后,我才能理解的事情。

至此,我仍无法清晰又准确地描述,我喜欢这部片子到底是在喜欢什么?

想起,阿巴斯在聊到电影创作时讲:

有一种电影如今很普遍,不要求观众发挥想象力。一切都在银幕上,但一切又囿于诠释,导演强行规定了你应该如何感觉。

我偏爱另一种类型的电影。当观众们如此脆弱地坐在漆黑的放映厅里,未被剥夺理性,不必屈服于情感勒索时,他们用更有意识的眼睛观看事物。

一部好电影会挑衅、唤醒你内在的东西,在电影结束后很久仍在拷问你。

一部好电影需要由你来完成,在你脑海中,有时在很久之后才真正完成。

啊!我喜欢这部电影的余味尤存。

在二刷的过程中,原本被忽略掉的细节大量涌现,而一切情绪性的段落,也伴随着观者状态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化学反应,而这个过程或许就是阿巴斯所谓的「好的电影是我们共同完成」。

印象里,结尾的两个细节尤为动人:

旅途快要结束,「我」和父亲在吃甜点,一个陌生人帮我们拍照,相纸上仍未空白。「我」不住地感慨,为什么我们不能一直待在这里,此时镜头将视角聚焦在了拍立得渐渐显影的过程。

父亲送我去机场,用摄影机记录着「我」挥手告别的样子。 视频中的「我」化作照片,画面切回到当下成年后的我正在观看当年父亲所拍摄的素材,而在我的对面是父亲举着摄影机目送着我的背影。 故事至此戛然而止。

关于父亲的形象,我在诸多文学作品中读到,但只有少数让我感慨。

袁哲生在《父亲的轮廓》里写,母亲强势,我和母亲关系不好,父亲总是在母亲责难我当天,在我睡着之后,偷偷到我房间看我,在我想要自杀的时候,到学校给我送一份蒸饺,临走时对我讲,好好活下去,不一定要在意别人的话,人生有时候要走自己的路。

袁哲生在《雪茄盒子》里又写,父亲在生活里几乎没有痕迹,像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但他每年都会带我去看驯狮表演,看狮子如何对抗驯兽师的鞭子,而我却在自己有了孩子之后,无意翻到父亲过世之后留下的雪茄盒子,才知道父亲无数次一个人去看驯狮表演。

而在《Aftersun》里,父亲问女儿,你对明天感到兴奋吗?

因为从未曾拥有过类似的细节,所以在诸多艺术作品的人物塑造中,我竟然也能够虚构出理想父亲的形象。

我找到了自己作为影子的时刻。

2022-10-08

海宁于北京新天地

谢谢你愿意花费时间看我的文章

 4 ) 我爱它的真,更爱它的藏

早就想写一写晒后假日,但我总觉得自己写不好,一直搁置着,片子劲儿确实很大,甚至我越想越觉得上头,都有点自我高潮的意思了。

就像那晚看完最后一个镜头,本来缓慢的节奏让我昏昏,就最后那一个镜头突然将我击醒,我楞了一分钟,我从头又开始回忆这部电影,是的,结尾了,我甚至又开始怀念起这部电影了。

它讲的一个再普通不过父女假日故事,但讲故事的方法却实在是私人至极,隐晦至极,这是一封女儿写给父亲的情书,或者叫家书。

镜头的暧昧,流动,留白,是给我的第一印象,就像是随意DV拍摄的一角,对,就是“一角”,用这一角来涵盖整个故事的情绪。

追忆的感伤,缅怀的伤痛。

它夹杂着成年后女儿对父亲的回忆,而镜头里的假日,正是成年后女儿翻看DV录像带后的回忆和遐想,当时11岁的她有太多不懂父亲的地方,比如父亲的短暂失踪,不愿意舞台跳舞,亦或是深夜哭泣。

这些大人的信息她根本不懂,成年后的她才恍然大悟,一遍遍的看录像带,才察觉到父亲的隐忍,痛苦,乃至无奈的不堪。

才知道父亲的辛苦,和内心深处的伤痕累累。所以为什么导演安排了舞池的闪现戏份,灯光一闪一闪,30岁的父亲就在那里,独自舞蹈,长大后的女儿向前和父亲拥抱。

作为导演的自传性影片,显然这段情节是女儿在向父亲做情感的弥补,但背后的调子确实无比悲伤,因为导演比我们更清楚,一切皆是不复返,她无法回到11岁的夏天,她只有通过电影的魅力来“偿还”这一切。

我为什么喜欢这部电影?因为我喜欢它的真,它的藏。侯孝贤以前也说过,拍电影是要藏的。它真在诚挚的情感,全片没有直白展现父亲对女儿的爱,但就是各种细节,以及流动 特写的镜头来直对父女的关系,甚至那种情感似恋人般,却又点到为止。

它的藏还是在于隐匿了太多父亲的信息,因为视角是一个11岁的女儿,我们不断从她的视角以及成年女儿的视角相互对比,相互揣摩,甚至可以找到共鸣,去充实这段信息。

你可以是创作者去弥补未知的情节,去参与,去构建。前不久,我迎来了人生中第一个孩子,是个女孩,我是相当喜欢。然后我就是在看这片子时,就有一种莫名的感触,我甚至在想我女儿11岁后会不会像晒后假日的女孩一样也会问我:我11岁时我的生日是什么样子的。

然后我和11岁的她一起假日是什么感觉?真的很奇妙。这部电影甚至也给了我一些灵感,我打算也拿起相机去记录。所以以上我说的这些,是不是也是对这部电影情感的一种延伸?

我痴迷时光的穿越,就像普鲁斯特吃蛋糕就能穿越,安哲通过镜头魔法就能今古衔接。所以我更是喜欢《晒后假日》的结尾。

成年后的女儿看着机场父亲给她拍的录像带,镜头从电视录像带开始摇或者移也好,一直摇到空白的墙壁,突然时光交接,30岁父亲拿着DV赫然出现在镜头前,那个摄像机后面的人乍现!

那种感觉是什么样子的呢?

就好像死去的亲人突然复活一样,宛如一股神迹,感动至极。导演真的很聪明,她将客体和主体做了一个绝妙的对抗,这是父与女的一次对面,是女儿理所当然的想象,是父女情感的一次救赎。

这是一部情感充沛的电影,是不能二刷的电影,理智会让你丧失情感。

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赶紧下班,回到家中,去抱一抱我亲爱的女儿,告诉她:爸爸爱你。

 5 ) 二刷笔记

一直相信选择用这种方式表现的作品,导演会将所有最有价值的表达都埋藏在细节当中。遂今早趁着脑海中还依然留存的余热,又去影院二刷了一遍,的确体会到了很多原本没有立即察觉的信息。

已经看过很多版本关于主角人物命运的解读,于是在这里只想先谈一些还比较确定的事实。麦斯卡饰演的单身父亲Calum带领自己的十一岁Sophie在女儿开学前进行了一段私密的土耳其之旅,同时也在这期间度过了自己31岁的生日。关于这位离异父亲彼时的生活与感情状况我们并未得到更多明确的信息,只知道他经济状况并不算很好,开咖啡店的计划搁浅了,依然和前女友保持着还算良好的互动关系。无法忽视的是他的生活状况和心理健康似乎存在着某些问题,所以整个旅途他都在努力尝试内化并与其抗争。这些线索都明显地埋藏在他对太极与冥想的兴趣,以及在个人独处时候的状态,以及听到女儿谈及类似于抑郁时无力的反应等数个镜头当中。至于他的同性恋情的揣测或许有部分合理性,但个人认为其实并没有特别多的证据支持(尤其是那段关于Claire的谈话),好在实质上他当时的感情状态并直接不影响我们对这部影片核心父女关系的理解。另外最后,他与Sophie关于十一岁的生日被父母所遗忘以及对于爱丁堡的归属感这样的细节对话可能透露出他的成长经历也许并不算令人开心。

而十一岁的Sophie似乎拥有超越其年纪的兴趣与成熟。尽管在父亲的眼中,她还应当与很多幼龄小女孩建立友好关系,但她自己反而更喜欢和年龄稍长于自己的青少年打成一片。在多年之后,重新回看录像带的成年Sophie早已明确在一段同性家庭关系中扮演起了当初父亲的角色,但是她对自我性向的认知探索应该早于那段旅程。在导演零碎的镜头中,她会透过匙孔窥探外面青少年女性的亲密对话,会观察青少年couple中女性身材曼妙的背影,以及会在背包中私藏女性身体的像章。在探索父亲迷雾般的生活的同时,她也在父亲隐隐的鼓励下探索自己。

总体说来,电影的hook还是建立在了一段极其简单的矛盾以及一段伴随时间推移潜移默化的角色互换之上。父亲对女儿在经济上的支持能力捉襟见肘,但是他一面试图独自消化所有的负面情绪,一面又试图倾其所有地帮助Sophie达成一段属于二人的美好回忆。在女儿潜水眼镜的丢失以及女儿对于自己经济状况的讽刺过后,Calum的失望与心碎尽管并未被直接呈现到观众眼前,但却不难想象。个人有理由认为,身为父亲的挫败感理应是他生命不可承受之重的最重要的部分,也就是他人后崩溃痛哭时千万根导火索中重要的一缕。而Sophie当时正处于一个对世界与自我都极为好奇的年纪,她爱自己的父亲但又并不完全懂得他,所以即便她尝试着努力去在那段时间中看顾她的父亲,但还是可能不小心被父亲的直率所伤而反过来造成相互的伤害。不过这样量级的矛盾终究只是两者关系绑定并成为彼此人生基石的插曲:导演在本片当中用了一些很显而易见的对仗情节来说明父女角色的变化:除去机场离境的镜头发生在了片子的首尾之外,Calum替Sophie在深夜盖被,涂抹防晒,以及清洁面部的行为在影片中后期都发生了角色互换的场面。Sophie对太极态度的转变以及替父亲过生日的情节也解释了她如何迅速地让努力成为一个可以令父亲依靠的角色。

即便这种依靠从未真正建立于相互理解之上,但父亲想要成为女儿一生可以倾听的对象,而女儿安慰父亲同享一片天空来维系亲人间的情感纽带:在已然选择了不同的生活路径之后,父女双方还是竭诚用各自的方式努力靠近与拥抱彼此,已是本片最重大的意义。麦斯卡的Calum在Sophie面前与身后所构成的反差,尤其是在土耳其挂毯店里瘫现的精疲力竭,是个人认为展现该角色个性矛盾的最佳时刻。多年以后,父亲当初咬牙为旅途留下的记忆而终于成为女儿生活的遗产,令人觉得既遗憾又圆满。从此角度看来,个人也倾向认为所有关于旅程的片段都是真实的回忆。由于某些并未明确道明的原因,Calum或已然在Sophie重新回顾DV的时候真正离开了她(成年Sophie画外两次都伴有警报声或是诀别的暗示,但是其实也没有那么重要),于是Dance floor就称为女儿在混乱的人生中对父亲穷其一生的寻找的最佳寓意。不过就在父亲彻底退出自己的生活后且女儿终于开始正式承担家庭的重责,当年未真正搭建起来的理解的桥梁也才因为这段回忆的重拾而最终完工。

 6 ) 土耳其海滨,逮香蕉鱼的好日子

父亲后来到底怎么了?

让我换个更为精确的问法:《晒后假日》里,作为主角的父亲最后死了吗?

《晒后假日》影像非常出色,准确地描绘了记忆的质感。如苏格兰出生、纽约生活的导演所言,这是一部相当私人化的电影。也正因它的私人化,才如此远离真实而贴近记忆。

影片打乱了时间线,大量地使用了再制作的影像,譬如DV、宝丽来、四比三电视和胶片相机,无限接近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图像质感。

故事其实很简单。很多年以后,三十岁出头的女主角回忆她十一岁时,与当时三十一岁的父亲一起同游土耳其的假日。尽管地中海阳光灿烂,仍有阴影停留在父女的笑颜间。他们过于接近的年龄,母亲的全程缺位,或许在暗示过早生育为父亲带来的负担?影片没有交待阴影从何而来。观众从十一岁女孩的视角出发,只是懵懂地感知到忧郁,却分辨不清背后的缘由。

影片最大的悬念来自后半段的情节:深夜,父亲独自一人从沙滩奔向海面,消失在茫茫深夜。镜头停留在平静的海面上,父亲没有返回岸边,留下了不详的线索。结合成年女主的消极和颓废,不禁让人怀疑:父亲是自杀了吗?

影片没有直接回应疑问。下个情节,从泳池约会归来,女孩发现父亲在房间里昏睡过去了。海面上的微光,穿过了门窗,照在了父亲俯卧的裸体上。他没死?他只是睡着了?后面的情节没有交待父亲投海的结果,父女俩继续度假,一直到影片结尾,两人在机场分手。

父亲投海的情节,成了影片一个孤立的眼。导演既没有安排后续情节交待结果,也没有选择删掉它,而是让它悬在观众的头上,一直到剧终。

这是个文学性的、超越性的情节。

我是相信父亲已死的。也许在假日间,也许在假日后,也许是自杀,也许是意外,父亲最终是离开了人世。我相信所谓晒后假日,其实是个“逮香蕉鱼的好日子”——这个隐喻,来自纽约作家塞林格的经典短篇作品。

二战结束不久,一对纽约的新婚夫妻前往海滨城市度假。丈夫名叫西摩·格拉斯,是个饱受战争创伤的老兵,也曾是小有名气的天才儿童。现在的他变得古怪、不近人情。他会给妻子推荐非常小众的德语诗集,还为她取了个奇怪的外号:“一九四八年度精神流浪小姐”。西摩的岳母非常担心他的精神状态,甚至为他推荐心理医生,但西摩的妻子不以为然。

在旅馆里,西摩·格拉斯几乎不与任何人交谈。他躺在海滩上,从不脱下他的浴袍,不肯让皮肤接触太阳。他少数愿意交谈的对象,其中有个名叫西比尔的小女孩。西比尔来到沙滩上,找西摩聊天,煞有介事地警告西摩,下次遇到另一个小女孩莎伦·利普舒兹时,要推开她。

西摩没有直接回答西比尔。他提议两个人下海,“看看咱们能不能逮到一条香蕉鱼。”因为“今天可是逮香蕉鱼的最佳日子呀。”

“它们过着一种非常悲惨的生活,”西摩·格拉斯解释何为香蕉鱼,“它们游进一个洞里,那里有很多香蕉。它们游进去时还是样子很普通的鱼。可是它们一进了洞,就馋得跟猪一样了。嘿,我就知道有那么一些香蕉鱼,它们游进一个香蕉洞,居然吃了足足有七八十根香蕉……它们吃得太胖了,就再也没法从洞里出来了,连挤也挤不出洞口了。”

西比尔问,后来那些香蕉鱼怎么样了?

“我真不忍心告诉你,西比尔,它们死了……它们得了香蕉热,那是一种可怕的病。”

一个浪头过来,把两个人浇了个透。浪头过去,西比尔说她看见了香蕉鱼,嘴里含着六根香蕉。西摩亲了亲西比尔湿漉漉的、弓起的脚心。

最后,西摩和西比尔告别,西摩独自回到了旅馆,从行李箱抽出一把7.65口径的奥特基思自动手枪。子弹穿过了他右侧的太阳穴。

 短评

像濡湿了的纸巾,含满水:开始很轻,而后一点点舒展开来。

4分钟前
  • zanc
  • 推荐

2022戛纳影评人周-法国文创协会选择奖。9分,初看有点平,不过后半小时力量起来就很有意思了,重看一下其实开头已经预叙了:女主角(只在很少的几个镜头出现)回忆起11岁和父亲在土耳其度假村的那个夏天,很多事情不去解释(如,父母是不是离婚了,是不是父亲去世了所以收到了当年拍的DV之类),通过大量细节来表现回忆的机制(film as brain),并以DV作为记忆的媒介装置(开头用电视看DV时女主角那个在屏幕上的倒影太棒了-“幽灵媒介”),最后细节堆积起来,非常感人。大概75分钟时候才把这个回忆挑明,和最后一支舞混剪的蹦迪戏(之前也出现过一次)大概是主观想象,而且蹦迪拍得实在是太有特点了(完全是瞬间印象式的影像),等到最后结尾那个告别和缝合在跨越时空的横摇长镜头的父女,就真的很让人感动了

8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看了四十分钟实在看不下去了,也不能怪男主角演不入戏,这个人物就不合理。一个算不上中产的,精神bum(喜欢练太极,早育、离婚、单身,坐大巴出游),在看起来像80年代的欧洲花了850镑买了块土耳其地毯。electronic wabisabi的核心要义还得是有产阶级的空虚感啊。你无产阶级闹啥呢。前有sink or swim,后有索菲亚科波拉的那个父女同游,真的不必浪费钱拍这种东西了。

10分钟前
  • shibuya emiri
  • 很差

保罗麦斯卡居然都能演爹了,对他的印象还停留在《正常人》里青春靓丽的男高中生……夏天故事、回忆散文屡见不鲜,但能像导演的长片首作拍得如此具有层次感实在难得。影像、回忆、梦境、现实多重交织,破碎的意识和危险的幻想为影片着上一层忧郁的文学质感。尤其声音的渐变、叠化、舒展,处理得相当到位,犹如身临其境。十一岁的假期充满了牵绊、暧昧与困惑,所有陪伴的欢乐缠绕在摄影机录下的诀别一刻,回看时才发现原来开头就已悄悄奏响一支肝肠寸断的夏日终曲。

11分钟前
  • 少于无
  • 力荐

看完我一直在想父亲之后发生了什么,导演并没有真的交代,但我想应该是自杀了,从电影里面一些父亲的镜头能看到他的抑郁和痛苦,而且这也是成为了导演想拍这部电影的动机吧,对于她的回忆最开心的一段时光,却是父亲最痛苦的时光,演员和剪辑都让人难以相信是电影,真实的就像是导演把脑子里的记忆灌入了每个观众的心里

14分钟前
  • poorbutcool
  • 力荐

把“小心翼翼”雕琢到毫厘之间,父亲始终在往下down,女儿一边小心托住他,用一种不符合孩子的早熟过早尝试领悟成年人的痛感。这种痛感同肉欲与灵魂相勾连,最终抵达一种突然的下坠(游泳池里撞进肉体的交缠),这样的快乐竟然会导致痛苦…父亲也在避免把死意扩散开来,他小心翼翼不坠落不淹没不流泪,却也依然不笑不唱不能做一个体面的父亲。整个电影就在这种脆弱的平衡和微妙的一点点的失重感中走完了一百多分钟,充满了生命的美好和过度美好的痛感。

19分钟前
  • 饿霸地煮
  • 推荐

好强的处女作啊!看完后劲十足。导演试图以一些私影像的片段,将观众一起拉进记忆的海洋中,去寻找那些模糊的、散落四处的、关于主角父亲的记忆。这种模糊和不确定,反而成为影片的最大魅力。好像一场梦,有些哀伤,却带来无尽回忆。

24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父亲也是人”,一旦在午夜梦回时悟到这一点,余生也就难得安宁。

29分钟前
  • 韩松落
  • 力荐

夏天结束了。叙事藏的很深,全靠一些蛛丝马迹暗示,甚至直到结尾都不能确定那些日子的背后究竟是怎样的,但这不就是我们对童年那些看似开心记忆的留存吗?父女之间的情感展现的太细腻了,很多细节在看完后越品劲越足,作为第一部长片,实在惊人

34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力荐

年度最佳。视听明明很炫技,情感仍然很真挚。同样年纪去回望记忆里的父亲,才是最深情的女性凝视。

37分钟前
  • 顿河
  • 力荐

片并不长但却是今年最漫长难熬的影院观影,屡屡觉得它该结束了结果后面还有。刻意埋藏戏剧性爆点却始终找不到合适机会引爆的憋闷,更不用说有画蛇添足之嫌的时间跨越回溯。可惜的是浪费了小女主天赋的表演才能和充沛细腻的情绪。

39分钟前
  • 九苍
  • 还行

对保罗·麦斯卡的印象还停留在《正常人》,结果这就喜当爹了。像兄妹般的奇妙父女关系,女儿就像在追赶着父亲的脚步走进成人世界。看似无忧无虑的假期,只有在多年后从DV和回忆中才惊觉日光下的影。很难相信这是新人导演的处女作,去戏剧化的叙事和时空交汇的手法不明觉厉。电影打满了私人印记,可惜我无从求证...

41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又一部令人惊艳的电影,还是处女作!“本片的苏格兰女性编导35岁,持标准的三短一长(三部短片后编导第一部长片)电影作者成长路径,并无其他电影制作部门从业经历,在全球范围也是最快速的独立导演路径。” 本片为极个人化的童年回忆,11岁女儿随父亲的海边假日之旅,什么似乎都没有发生,什么又似乎都发生了,编导让你在尽情享受父女美好时光的同时,去探索人生与情感;过去的录像视频及35mm 拍摄的当下、未来、真实、幻觉混杂组合,尽显电影影像及视听组接之美、之迷!看后也阅读了一些豆友们的解读,各具特色,足见这部处女作的光彩。新技术设备使编导、演员、摄影从过去的技术控制中解放出来,未来的影视作者更可以像小说家一样自由地用“视听笔”去自书己见,自写其爱,自创风格喽!赞数字网络时代的新一代作者们!

46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开头的录像带放映时电视倒影显现出成年的女主的视角,开始女孩童年与父亲的土耳其之旅,结尾再次从电视放映镜头慢摇回成年女主正面镜头形成完整的结构塑造,摄影机落幅通过剪接慢摇至另外一个时空的父亲手持DV镜头,完成作者私人性的连接。再说导演塑造的一个父亲形象是颠覆了传统的刻板印象:脆弱、被放大的抑郁症情绪的成年男人困境;一场裸背痛哭戏是最爱。私人性是因为作者藏了太多父亲具体故事线的叙述,添加了更多的无叙述的情绪戏,导致在观看过程中怀疑导演在各种细节里藏了父亲双性恋的秘密,但分析起来还是我的过度解读了。但父亲脱离故事「死亡」的暗示,倒是通过许多镜头展现:黑夜跑向大海、站在阳台栏杆上张开双臂以得到舒适的享受,过马路时不顾大货车的喇叭依旧若无其事的走过去等等都是对人物的塑造。

51分钟前
  • 泳祝
  • 推荐

一部细腻而感伤的私电影,名字起的是真好,年幼的我可以肆意去感受海滩烈日的温暖,无视大人世界里的各种错杂,即便受伤自有父亲去抚平一切,当那绯红的晒斑褪去后所有的难过与痛苦不会留下任何痕迹,那段DV被记忆过滤的只剩下欢笑,经年之后回顾起来才想起背后的苦痛而失声痛哭。留白做的精彩,略去了各种缘由,那些哭泣和漫舞都充满想象,作为处女作处理的非常高级。

52分钟前
  • 不留痕迹
  • 推荐

导演前途无量。在长片首作中就有如此饱满且自洽的表达,通过娴熟的视听技巧摸索出独属于自己的声音,角色的那些内心小情绪细腻又神秘,到最后我们或许对他们依然一无所知,但忧伤情绪早已不经意从35mm胶片上90年代末的夏日回忆里渗透而出。

54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如果说前面的舞池镜头是让我眼睛刺痛的同时重重地锤在我的心口上,那最后十分钟就好像银河哗啦一声,向我的心坎上倾泻了下来。2022最佳

59分钟前
  • sweet tea
  • 力荐

温柔细腻、令人沉醉的处女作,年度十佳。1.片头的DV画面与一连串破碎、模糊的蒙太奇,恰似全片的预演,随即切入的黑暗舞厅中成年女主闭目&睁眼的特写,也将影片标记为一次对儿时记忆的重构之旅,忽明忽暗、闪烁不定的舞动空间也如穿透岁月雾墙、想象填补真空。2.碎片式的场景,配上精妙的转场、叠化、移焦,予人回忆与幻梦的特质,连绵又不无断裂。3.限制性视角、高饱和的色彩与低回忧伤恰到好处的配乐,使微末平常如电话亭、走廊道的事物都浸染上直戳人心的情感力量。4.或许,电影能够唤起的最弥足珍贵又绵延久远的,正是无可名状却无比广阔的情感、情绪氛围,曾新鲜暖融却尘封已久的生命体验,还有人人难免、后知后觉的怅恨与恍悟。5.大量镜面反照,借助电视、DV与镜子构建多重空间。6.安哲般的横摇长镜变换时空,穿透岁月的凝望与拥抱。(9.0/10)

1小时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晒后假日》让我想到《捕香蕉鱼的好日子》。影片信息给得如此克制,但只要有过想死念头的人,看到那位父亲的第一眼,大概就能辨别出那种意志。对于一个真正决定自杀的人来说他爱的人是无法成为留住他的理由的,但在此之前是最有力的借口,《晒后假日》展现的就是女儿作为借口和父亲共同度过的一段温暖、轻缓但有沙砾般粗糙感和灼烧感的时光,只不过她当时意识不到,只有在多年后两人镜面般位置互换时才能从影像和回忆里一点点窥见父亲的心境碎片,才能理解那首生日歌的意义,舞蹈的意义,“无论如何我都爱你”里“无论如何”的意义

1小时前
  • 店长
  • 力荐

他真的,长了一副抑郁症很严重的脸。

1小时前
  • 昼夜售蓝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