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2016

剧情片法国2016

主演:亚瑟·杜彭,弗朗索瓦-格扎维埃·德梅松,萨巴纳·奥扎尼,陶菲克·杰拉巴,托马斯·库芒,索伦·普雷沃斯特,弗兰兹-鲁道夫·郎,吕克·席尔茨,穆罕默德·阿列兹基,安布鲁瓦兹·米歇尔,本杰明·莱蒙,斯特凡·巴克,马斯·贝尔西托,罗宾·希纳西

导演:克里斯托夫·巴拉蒂

播放地址

 剧照

局外人2016 剧照 NO.1局外人2016 剧照 NO.2局外人2016 剧照 NO.3局外人2016 剧照 NO.4局外人2016 剧照 NO.5局外人2016 剧照 NO.6局外人2016 剧照 NO.13局外人2016 剧照 NO.14局外人2016 剧照 NO.15局外人2016 剧照 NO.16局外人2016 剧照 NO.17局外人2016 剧照 NO.18局外人2016 剧照 NO.19局外人2016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31

详细剧情

  《放牛班的春天》法国导演克里斯托夫·巴拉蒂执导,凯萨奖男星亚瑟·杜彭主演。  电影改编自真实事件,九年前震惊全球的「500亿欧元交易弊案」,描述2008年时,31岁的巴黎交易员杰宏柯维耶在未经授权下进行金融买卖,涉及的投资金额高达500亿欧元,几乎导致法国兴业银行(Société Générale)倒闭,更引发全球金融大暴泻。这位人称「魔鬼交易员」的柯维耶,如何偷天换日、秘密进行500亿欧元的交易?由于金额太过庞大,让人怀疑内情不单纯,不仅国际议论纷纷,更成为金融机构的职训教材。  拜该案知名度之赐,《巴黎交易员》各国版权狂卖,不仅电影获伊斯坦堡金桔奖提名最佳影片,导演巴拉蒂更获好莱坞报导讚誉「挖掘出事件的娱乐性」。  剧情讲述,杰宏来自布列塔尼,他幸运挤身法兴银行,在获主管同侪欣赏下,摇身成为巴黎交易员。人生鲤跃龙门,眼界自此大开,而他在股价期货交易赚到的钱,更远超过父亲几十个劳碌的人生。  杰宏的父亲是个锅炉工人,母亲则是理髮师。顶著金融硕士头衔的他,彷彿有弹指魔法,总能帮银行赚进惊人利润,却也逐渐沉迷于一场场的金钱游戏。杰宏每投必中宛若神助,在银行默许下,他越发大胆展开最疯狂交易,不仅买卖金额逐步超越权限,投资金额更超乎银行股本,导致不可收拾局面,引发那斯达克、道琼欧盟指数崩盘暴泻,银行跟著摇摇欲坠。  银行愤怒对杰宏提出控告,使他面临49亿欧元的天价求偿!这位「魔鬼交易员」如何能瞒天过海、暗地进行500亿欧元的投资?他坚持没有私吞一毛钱,但凭空消失的钜款,究竟去了哪裡?一场关乎人性与欲望的金钱游戏于是登场。

 长篇影评

 1 ) 或许是自私

真实表达自己的感受就是诚实吗?如果这个真实会给别人带来不舒服甚至是伤害呢? 以前我一直天真的以为只要说实话就是个诚实甚至有点高尚的人,然而却忽略了听话人的感受,后来我学会了一个词-善意的谎言,通过婉转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让彼此都舒服。 很多人用“我就是这个样子呀”来为自己自私的行为找借口

 2 ) 局中之人,局外之事

简析影片《局外人》的叙事手法

法国作家加缪在自己的《局外人》中有一段话:“我们活在社会,必须接受传统的价值观,如感情、爱情、事业、金钱等等。我们不能不遵守约定的风俗习惯,譬如母亲下葬时要恸哭,娶一个女人时候要说“我爱你”,在法庭上为自己辩解。但是,如果你觉得自己可以背离这一切,那么无疑就成为社会这个“局”外面的人,最终被社会抛弃。”我想,这也贴合这部片子导演的用意。

本片改编自二零零八年震惊全球的“五百亿欧元交易弊案”,更为其荒诞的写实性的叙述风格打下了基础。影片开头运用声画延迟,通过嘈杂的人身来点明事件的发生地点——银行的交易所。以一个雇员被解雇的事件作为影片的开端,显示出其独特性。而这一事件其实并不是整部影片需要的核心事件,而更是一种过渡。值得注意的是,在将近三四分钟的镜头里,台词寥寥无几。也没有运用什么特殊的镜头手法,就好像是,一个摄影机在冷冰冰的记录一样。

当那名被解雇的雇员从高楼上一跃而下时,镜头转为黑幕,影片的标题缓缓打出。这一出色的手法运用使人开始思考这部电影的情节,具有一定的悬疑性。在整部影片叙述过程中,导演也充足的吊了观众的胃口,以交叉蒙太奇的方式进行叙述,更使影片显得错综复杂。

克里斯托弗.巴拉蒂,这位在巴黎音乐学院就读过的非科班出生导演,在自己的作品中展现了不同寻常的想法。影片如同一场交响乐协奏曲,围绕着热鲁姆这个主线,演绎了不同的篇章。频繁的插叙结构,更显出导演在叙事上的功底。

在叙述线条上,本片有三条线。第一条是热鲁姆如何从一个刚进入银行的小白变成一代投资达人,再变成亏损四十九亿的“罪人”。第二条是热鲁姆与女友,与家庭之间带来的摩擦与冲突。第三条线是他与他在公司风险部工作的朋友马蒂厄之间从亲密无间到形同陌路的转变。第三条线我认为是最出彩的部分,是整个电影协奏曲的华彩乐段。

电影重要的衔接部分是五个法官例行询问的场景,所有与他认识的人都一一接受并且回忆起了与热鲁姆接触的经历。这有点像电影《十二怒汉》的叙述方式,通过问询来衔接,然而又不尽相同。导演只是把它作为衔接手段,用于不同的段落连接,问询的本身,似乎没有太大的意义。

影片中有一段是我特别喜欢的,当热鲁姆加仓失败后,自己违规调用资金即将被发现时,他本能的向马蒂厄求助。他和马蒂厄来到了同层楼的走廊。这时导演反复运用正反打镜头,反复在两人之间切换。两人越走越近,但并没有挂断电话,继续交谈着,互相抱怨着。而不是当面叙说。当热鲁姆知道谈崩的那一刻时,他和马蒂厄已经错身而过。他也因为自己的一己私欲,失去了自己的朋友。

“赌博只有第一次和无数次。”热鲁姆在靠着违规交易尝到甜头后,就开始了无休止的操作,期间他曾经赚到十五亿,也为银行的资金做出了许多的贡献,所以他的上司也就默许了这种行为。但当危机真正爆发的时候,他们就开始装傻充楞了。以为把自己置身局外就没有任何事情。然而事情却没有这样。

影片最后并没有通过画面来展示最终的结果。只是通过字幕,简洁明了的交代了结果。这算不得出彩的表现。影片在没有达到高潮前就戛然而止,没有给人相当的震撼力。这是导演的一大失误,也是影片失分的表现。至于影片标题的选择,存在主义的荒谬并未在影片中花大笔墨去描写。也是导演应该审视的问题。但好在瑕不掩瑜。

还有一部与此相关的电影叫《魔鬼交易员》,他们的故事都是讲一个人通过不正当手段,搞垮了银行,造成了巨额的亏损,但在叙事的手法上,《局外人》比正序叙述的这部电影高了太多。

影片开头在主人公加入银行的动员大会上,主任说了一句“我们不走寻常路。”确实,在整个银行中,违规交易已经是一种常态,只要能赚钱,他们就会默许。影片开头的那个雇员,本来是银行里的王牌交易员,但是因为连续亏损以及不正当交易,他失去了自己的职位,也失去了自己的性命。而公司仅仅以一句自己不知情为开脱,就把自己置身于局外。这件事也给热鲁姆了一些触动,但最后,他还是义无反顾的朝着交易赌博的深渊滑去。选择这一事件作为开头,也看得出导演的一些想法。

片中的还有一个重要人物是盖耶维尔,热鲁姆的导师,也是他曾经的顶头上司。是他教会了热鲁姆如何利用违规交易获利。但也和他亦师亦友。在他被调任的前一晚,他与主角在教堂的台阶上喝酒,说了《圣经》里的一段话。

“通向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通向永中,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到的人也少。”这何尝不是暗示了主角最后的结局。在这个画面的最后,两人举杯遥遥相对,中景镜头记下了这看似滑稽却又深刻的一幕。

当热鲁姆开始赚钱的时候,他们提醒过他:“赚那么多,要担多少风险,那是你的事。”似乎也预示着银行是局外人的想法。在他因为违规被发现的时候,他们确实是这么做的。但结果如何?热鲁姆虽然坐了牢,但也向银行提起了申诉,免除了债务,还起诉了其他诸多事务。他们最终也没有到达局外。这与加缪的小说又何其相似,局外人并不是指热鲁姆一个人,而是许多具有相同生活状态的人的代表,小说中莫尔索的意义也正在于此。作为一个人,他是特别的,但是普通却往往寓于特别之中,他的身上有着太多人的影子。而无论他是不是想在局中,社会都会把他拉入进去。这也是社会的悲哀。

那些与这场惊天大案看上去无关的人,其实也身在局中。而我们,虽然不在金融圈里,是不是又在另一个局,当着不同的局内人,做着同样危险的事呢?我想,可能吧。

 3 ) 窄门背后

本月欧洲境内的金融事项大概要算德国的WIRECARD 最令人瞩目了吧。年度报表上的19亿欧元查无此额,真金白银的额度不是开个证明表示在某处银行存有就行了的那种哦——虽然他们就是用这种看似简单到令人惊叹监管如何会信这套说辞的方式来给报表增加账面盈利的。

事发后当然是该抓的抓该查的查,不仅公司的法人面临欺诈指控,包括审计事务所还有金融监管部门全都面临调查,查完了按照各自该付的责任认罚吧。

有感于这事儿去看了这部取材于真实事件的片子。事情说穿了也不复杂——法国兴业银行的股票交易员利用公司金额炒股。这种做法名义上不允许但大家都这么做,上层也默许,甚至每个人还有一定的挪用配额,也就是说在限定的框架内你可以玩,当作是行业福利吧。

片子谈不上扣人心弦,因为这种事情的过程和结果不是明摆着的吗。但节奏紧凑没有多余的废话,技术层面点到为止没想着给大众做金融科普,以至于犯事者是如何做到挪用那么高额度的资金的也没跟你说,不过想想左右也不过是突破后台屏障和伪造文书之类的——大多数的骗局在复盘后会发现并没有什么复杂的诡计,反倒更多的是利用人或者人性的盲区尽量不触发人的预警系统,哪怕风控已经发出七十多次警告,机器或程序也不过是个辅助监督而已。

规则的制订是拿来约束人的,但总有那么一撮人,因为对自己足够自信,认为应该有更广阔的范围施展自己的才能,所以他们会打破规定或者不断拓宽规定的边界,这种人被称为冒险家,涉及到金钱领域,我们叫他赌徒。

本片的主人公杰宏就是这么一个人。当然他在股票交易领域是个人才——一个人做到部门一半的业绩,不过这也建立在其大胆挪用公司金额的前提下——500亿啊,比整个公司的市值还高! 说起来算不上以小博大,而是当你基数够大的时候,只要押对了哪怕涨跌一个点所带来的幅度都不得了。

整个过程当然不是一天或短期成就而是逐渐积累的,一开始做为交易员助理,见识到这个领域每天如战争的阵仗,也见识到高压下的放纵狂欢。当他的老师教给他如何用额度赚钱如何隐藏收益后,聪明的他迅速上手而且表现出比前人更大的胆量——老师叫停手交易的时候他正尝初到冒险带来的快感呢。

刺激带来快感的阈值在不断上升,随便玩一票已经没多大意思了,要玩就玩大的,在坚信自己的前提下,这是场验证眼光判断胆量综合素质的搏杀。

但这不是个关于在金钱里迷失的故事,事实上主人公即便赚了十多亿,也并没有陷入金钱享受的漩涡——物质生活仍然一如既往,既不奢侈也不糜烂,有个相爱的女友,声色犬马非他所好。也谈不上实现人生被认同和肯定的目标——都是明星交易员了,谁不对他刮目相看?

钱,在他那里真的就只是个数字。说穿了,就是有一类赌徒(心态)的人,他们追求的是走钢索似的刺激,是眼看要跌入深渊又绝地逢生时的狂喜,是一次次杀不死我的只会让我更强大的自信。所谓高风险带来高利润,在有些人来看重点在高利润,而在他们看来,着重点在高风险——正因为我比其他人更能扛得住高风险,所以我才能获得更多的利润。而对高风险的追求激发的肾上腺飙升,其带来的刺激既是别的任何东西都无法比拟,这场搏杀带来的金钱收益和心理收益更是至高无上的奖赏——我,可以掌控一切。

一局又一局的轮盘赌,是个无休止的圆,是怪圈,它把人吸入其中欲罢不能,下一局永远未知,赢的可能再下一城,输的也可能反败为胜,只要你不离场,你便有机会创造和见证奇迹——也正因为在其中见证了各种的疯狂,各种的可能和不可能,所以离场变得尤其困难。

理想的情况当然是见好就收。可是这需要极大的智慧——克制,它和人性中的贪欲恰好针锋相对。更何况,何为之“好”每个人有不同的解读。有些小富即可落袋为安是好,有些天外有天下一个永远更好,不断挑战极限为好。被欲望驱使的人可以无限度的让标准水涨船高,见好就收最终沦为一句空话,“眼前有路忘缩手”反倒是更多人的写照,被打开的窄门再难关上。

杰宏最后后悔吗,影片没有说。五年的量刑并不算重,坐完牢出来即便不能再从事金融行业,但聪明人总会有出路,可见这宗操作不需要赌上身家性命,其实也称不上高风险(小卢从高楼一跃而下,其涉事未必比杰宏严重,自寻短见的选择也许更多的是来自精神和心理)。尚不说法律可以制裁人,同时也提供了辩护的空间,漫漫诉讼的最终结果如何尚未可知,或许五年的徒刑都不用呢?

这个局每个人都被裹挟在其中。入局出局,前有小卢后有杰宏。杰宏的小助理,纯良的眼神,对规则的敬畏让其每天被杰宏言传身教却未被卷入局中。

导师法比安,表面上浑话荤话满天飞,心里却对身处的局势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表面上看他在用圣经教义来主动对人性加以提醒和约束,深层的其实是其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反省——道理知道的还少吗,可惜知易行难,太多的人是闻道不悟道。所以他能入局也能破局。

做为观众我们是局外人,静观其中置身事外。但谁敢说自己哪天不会遭遇局面落入其中呢?那一扇窄门的后面隐藏着什么,诱惑还是罪恶,和我们心底深处的什么东西在呼应吗,要不要走入其中,还是任它沉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和选择。

 4 ) 成是神败是鬼

一开局就是魔幻城市中唏嘘的一跃,第一时刻就紧紧的拴住你的神经,但是你又必须忍受前三十分钟喋喋不休、亢奋近乎疯狂的金融人的工作作风。男主从一个菜鸟到金融奇才,再到金融魔鬼的转变令人振奋又唏嘘,仿佛你就是这个主角,从小心翼翼到亢奋再到窒息。人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一旦被欲望蒙蔽,便会穷其智慧做到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同样也将把你拉入无尽的深渊。

最后,职场就是趋利的,你成功便给你来道,你失败等待你的就是铡刀。

 5 ) 赌博只有第一次和无数次

从10万欧元开始,男主就开始有赌博心态了,他的失败是注定的。

当他学会把钱藏在地毯下,这就好比打开了潘多拉魔盒。

最后他一次次的赌博(是的,我没有打引号),赢也是加大筹码,他觉得可以赢得更多。输也是加大筹码,只有这样才能把亏的赢回来。

赢只是过程,而输才是结果。

人性如此,赌博的尽头就是一无所有。

 6 ) 我不是魔鬼交易员 读书笔记

前段时间看了局外人L'Outsider这本电影后写了篇“跟着电影学投资系列2 局外人 L'Outsider”的电影观后感,在看电影的时候发现电影主人公出狱后写了本关于此事件的书,国内还有中译本(作者是法语写的书),而电影对交易手法、投资银行运作的细节基本没有深刻描述,于是找来了书阅读了下。

先来点维基百科对主人公的背景及改事件的介绍:杰宏·柯维耶(法语:Jérôme Kerviel,1977年1月11日-,生于法国蓬拉贝),前法国兴业银行金融与投资部门交易员,涉嫌在2007年至2008年初未经许可下多次交易欧洲股票指数期货,令该行损失€49亿欧元,是历来最严重的银行诈欺案。他是该行中级职员,任职未满八年。是次事件他被媒体称为“魔鬼交易员”。不过诈欺事件曝光后翌日,路透社称:“巴黎检察署明确表示,柯维耶的控罪不一定自动成立。该名交易员是受薪进行买卖,即使他造成极大损失,但这单一原因不足以令他有罪。柯维耶所持仓的清仓所致整体损失,如果责任全归到柯维耶本人,这将是迄今为止金融机构交易员判断错误导致的最大损失。他在2010年败诉,面临五年监禁及罚款€$450,000。2014年3月,法国高等法院维持柯维耶的监禁,但裁定他不必偿还49亿欧元。2016年6月7日,凡尔赛上诉法院(La cour d'appel de Versailles)谴责法国兴业银行(法语:Société Générale,简称法兴)非法攻击柯维耶,银行因违法解雇而判赔45.5万欧元予柯维耶,柯维耶因此案件赔偿调降到100万欧元。法国兴业银行表示将继续上诉。

该书分为二部分,第一部分描述了在该事件的前因后果及投资银行的内部运作,第二部分描述了作者遭遇到的的司法审判的内容。本文对第一部分进行提炼,本书是一本很好的了解投资银行运作的教程,建议买来阅读下。

上司制定的业绩指标在不停地飙升,2005 年的指标为 300万欧元,到 2008年已经升至5500万欧元一上涨了1700%。也就是说,我为银行挣得越多,银行就会为我制定更高的指标。2007年我为银行挣到了难以想象的巨额收益。据我统计,当年全年我获得的收益高达 15 亿欧元。15亿欧元的收益有着多重含义。首先,它远远超出了老板此前给我设定的实际上已经相当高的业绩指标。其次,我所在的团队里交易员平均每年完成的收益最高为 800 万至1000 万欧元,也就是说我在 2007 年下半年拿下的这 15 亿欧元的收益已经超出人均收益100 多倍。我的心情总的来说还是平静的,有了这15亿欧元,我将来的操作就多了一层缓冲垫,我可以更好地应对市场风险。我当时非常希望从这项异常丰厚的收益中挪出一大部分,放到下一年的收益数据里去。摆在我面前的这笔资金,单凭它的利息收人,就足以保证我完成每年的任务,直到我退休。不过,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还是必须先把这笔收益的大头挪到 2008 年。其实这种做法在金融行业早就司空见惯了。用交易厅里流行的话语来说,这叫“把钱藏在地毯下”,为了简洁起见,我们常常只说一个英文单词:carpet(地毯)。操作方法就是把业绩 “藏”起来,到需要的时候再拿出来。

工作强度:

一直以来,我全部的心力与激情都只倾注在了一件事情上,那就是我的工作。我为此辆性了自己的个人生活,每天早上我总是7点钟前后就赶到兴业银行总部,先了解亚洲市场的走势,追踪前一天晚上收盘的美国市场上某些产品的情况。而后,我查阅报刊,上网搜索,查看我跟踪的公司有没有遇到重大事件。做完这些之后,我真正的工作才正式开始。每天我们只偶尔离开电脑去喝杯咖啡或下楼抽支烟,以此稍稍缓解疲劳。中午我们很少离开交易厅去认真地吃顿饭,总是匆匆地把一块三明治咽下肚,每天从上班时算起,10 个小时之后也就是下午 5点30 分是巴黎市场收市的时间。但是我们一天的工作还远远没有结束。我们负责的是衍生品交易,以纽约市场的开、收市时间为准,所以我们还要做次级市场上的报价。这样一来我们就成了交易所里工作最为繁重的人,一天工作13~14 个小时,这对我们而言是家常便饭。其他交易员有的下午6点就可以关掉电脑回家,大部分晚上8点也就可以下班了。而我们呢,以我而言,必须坚持工作到将近晚上 10点,也就是华尔街市场将近收市时才能下班。下班后,我会和一两位同事到楼下我们常去的酒吧喝一杯啤酒稍稍放松一下,然后再找个地方应付一顿晚餐。其实到酒吧喝那杯啤酒也算不上是放松,因为我们

的谈话范围也无外乎就是工作,比如产品的市价行情和市场状况,谁亏了谁挣了。通常零点甚至凌晨 1点我才能到家,满身疲惫地瘫倒在床上,睡上5个小时的囫囵觉。早上6点钟,我一面洗漱一面通过 LCI 电视台了解新闻时事,随后乘地铁匆忙赶到拉德芳斯区。

兴业银行使用的交易软件系统是内部自主开发的。它可以根据预先设定的若千参数全天自动发出买人或卖出指令,当然,这些参数的范围由交易主管来决定。可以说,这套系统不仅是交易员的基本工具,同时也是银行的第一级监控平台。交易员分为为银行操盘和机构投资手操盘的,机构操盘交易厅几乎一片安静。大家交易距离都不超过一米根本无法违规交易。

看到我的业绩时,他们两个总是非常高兴。万一出现临时的亏损,我完全可以轻而易举地将它隐藏起来,等待之后盈利时两相冲抵。我是这么做的,我的很多同事也是这么做的。2008年1月。实际上,连续了年,我经手的头寸在交割时没有一笔出现亏损。虽然从2007 年4月起我的上司曾多次收到监管部门的警告,称我负责的业务存在虚假操作。然而他们都不曾督促我停止交易,也不曾对我提出任何质询。事件发生后,媒体把一切脏水都泼在我身上。事实上虚拟操作不是我注销的,我从来没有盗用他人的电子身份,我也根本不可能在财务系统和交易处理系统(后台)上进行任何操作。我唯一的罪过就是,我向银行系统里输人了虛假数据。但是请不要忘记,不是只有我一人在这么做,我的许多同事都是如此行事的,只是我的动作可能稍微大一些罢了。更何况这种行为是已经获得兴业银行许可的我的过错在于,我在自己的电脑系统里和虛拟交易对手做反向交易,希望以此隐瞒风险。虛拟交易完成后会自动转人财务监管系统,等待其确认交易对手的身份。验证结束之前这些交易都处于 “未处理” 状态。过一段时间(可能长达了个星期以上),这些交易信息将会由系统自动删除,无须监管部门过问。

想不到的是到了 2008年1月,己经来不及挽回局面了。银行的有关部门也陷人了进退两难的窘境:如果在业绩报表中把这 15 亿的收益披露出来,就会带来纳税方面的麻烦,如果把这笔收人放到下一年度,当年的库克比率将会很难看,会和相关的规章相抵触。作为金融机构,银行一方面要尽可能地争取更多的赢利,另一方面又要尽可能地保持谨慎,这笔钱就这样成了一个双重的难题,让人不知所措。很快另一件麻烦事又接踵而至。按照公司的规定,每天的虚拟交易都必须提交给公司的一个部门进行风险和业绩的研判(交易员们一般把这个阶段叫做 “缓冲区’”)。这个部门的职责就是跟踪并核实当前的交易行为。所以说,我动用 500亿欧元并且己经造成近 10 亿欧元的损失这一点,该部门应该已经查明。当时我本人并不清楚这些情况到底上报给了哪一级领导,到了1月17日,我得知财务监管部门和会计部门的负责人碰头开会,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我解释说,这15亿欧元其实是我从一个经纪人那里挪用的,所以不能算是收益,而应当算做外债。财务部门判断风险风险等级的时候是不会将买进与卖出两项冲抵的,对他们来说交易中总共投人了多少资金,风险就是多大。照这种算法,银行潜在的风险自然就大得惊人。打个比方,别人欠了我100 元,我又欠别人80元,一来一去风险不是20 元而应当是 180 元。这种逻辑看上去有些荒谬,但是其实事情就是如此。稽核人员将于下周一人驻兴业银行。财务监管部门不愿意将银行的问题呈报给稽核人员,因此急于赶在此前解决问题。2007 年年底,次货危机的影响已经开始传导至欧洲的金融机构。新出现的亏损不仅耗尽了我此前积累的盈利,还落下了一些亏空。当然表面上还看不出来,由于金融风暴爆发在即,同时业内对法国银行业投资风险的疑虑加剧,法兰西银行行长克里斯蒂安•诺瓦耶要求所有银行于下周一早晨提交资产负债表。兴业银行董事会曾秘密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应对策略,审核次日要提交给法兰西银我那 15 亿欧元的收益,我意图掩藏收益编造的账目,自然也都在提交的文件之列。鉴于次货方面的投资出现了亏损,我们的这位主管先生不惜一切代价,希望确认我的这笔收益属实。或许他担心法兰西银行横插一腿,让局势更难收拾,又或者他打算用我的收益抵消一部分次货方面的亏损。我面临这么一个情论:要么我说出实情,这等于说我把一笔天文数字的资金借给了一家外部机构,而兴业银行竟然两个月都无法确认这家机构的身份;要么我隐瞒实情,这就等于说我成功获取了一笔可观的收益!其实我只不过是通过虚假交易隐瞒了收益,但是银行的老总们显然不相信,他们唯一关注的是眼前的亏损。那些交易本身的性质比较微妙,难以界定,但我预感银行老总们还是会因此惩处我,因为纸包不住火,我毕竟多次打破过交易权限,而且幅度非常之大。这些高管们坚持认为除了这笔收益之外,我的账目里还有亏损。他们似乎要不惜一切代价把这所谓的 “亏损”给挖出来。

我确实隐瞒了账目,但是隐瞒的是15亿欧元的收益。只要查一查我的账目中保证金的实际收支记录,一眼就能看出这笔钱绝非子虚乌有凭空捏造的。通过保证金记录其实可以很容易地追湖交易的整个过程。银行在期货市场进行投资时,保证金账户每天都要根据潜在的盈利或亏损进行人账或出账。由于保证金账户是记名的,因此只要调查这个账户就可以最终找到相关的交易员。听了我的话,银行高层终于理清了头绪。一番调查之后他们不得不承认我名下的账目里确实没有亏损,当然,这一通调查还有另外一个发现。他们整理我全年的交易记录时,发现我持有巨额的头寸。不过他们没有说什么,更没有责问我,这一点和我的顶头上司们的态度不谋而合,几个月以来他们一直都知道我的头寸状况,一直只字未提。我回忆着这几个小时里发生的一系列的事情。所有的交易报表都是存底的,都有据可查,上司们即便想说毫不知情也是说不过去的吧?很显然,眼前的问题不是我的上司们知道什么,而是他们想把自己摘干净。前一天夜里我回家之后,高管们继续在查账。他们很快就发现我在 2007 年取得的收益已经被后一年的替在亏损抵消的一千二净,银行高管们的处境也会十分尴尬:要么承认自己无能,对我的交易状况预先没有察觉;要么承认自己也伙同参与其中。无论如何,从前的光辉形象都是保不住了,怎么才能脱身呢?出路只有一条:既然前面的事情不太光彩,那就来一场大清洗,把所有的痕迹通通洗掉。臭名昭著的黑社会组织是这么做的,其他冠冕堂皇的机构也是这么做的。

兴业银行和全球其他金融交易机构一样,只要能够赚钱,各种手段无所不用其极,银行界奉行的是更为简洁、更为片面的法则:挣到钱的就是有理的,会受到百般的呵护与照顾;亏损的就是有罪的,将会被无情地抛弃。如果银行把我的头寸全部抛出,那么亏损总额将高达近 45亿,与上年15亿的收益相抵,亏损还将在 30亿左右。起码来说,如果仓促卖出一定会出现这种惨剧。兴业银行当时到底如何操作的呢?我一直到此后预审期间才知道实情。根据负责平仓的交易员的证词,当时的原则是 “不惜动用一切手段”完成赎回操作。

老板让我逃走我就真的逃走吗?这简直一点道理都没有。我如果潜逃,只能称了某些人的心意,没有其他任何好处。我顿时清醒了。虽然我还不知道兴业银行第二天准备发布什么样的公告,但是他们的那点把戏我已经看得清清楚楚。当事人潜逃,这本身就胜过所有的指控,这个人简直就可以认定为罪犯了。所以我绝不能这么做。当务之急不是逃跑,而是动员一切力量积极应对,我得找位律师。第二天9点钟左右,手机响了,是SFR 公司发来的新闻时事短信。消息是爆炸性的:兴业银行披露巨额诈骗案,涉案金额达到空前的49亿欧元。看来之前传闻的银行公告终于发布了。从短信的内容来看,兴业银行把我描述成有史以来最大的金融诈骗犯,他们说我为了一己私利使我的雇主蒙受了巨额损失。我惊呆了,愣愣地看着手机屏幕回不过神来。亏损金额这么高,一定是在我离岗的这三天里形成的,而这几天我压根没有碰鼠标,因此也就根本不可能造成如此巨额的亏损。总的来说,截至1月18 日我到多维尔度过那个糟糕的周末时止,与我2007年的盈利相抵,我账面上的头寸基本能做到盈亏持平。直到星期天,兴业银行的人自己也承认我的头寸只有轻微的亏损,至多不过2亿欧元,而这个数字比我自己的测算还要高一些,唯一的解释是把所有可能的亏损情况都累加在一起,也就是说银行仓促之中全部平仓。现在,舆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我的身上,次货亏损的事情自然就不声不响地翻过去了。对银行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意外惊喜。我觉得我被他们当枪使了。法兰西银行行长克里斯蒂安•诺瓦耶声称要拯救兴业银行,接着又声嘶力竭地抨击我这个 “金融界流氓”。经济部长克里斯汀 •拉加德处事一向谨慎,这次也不加甄别,完全听信了兴业银行的一面之词。当然,还是有少数人没有被舆论的狂潮所裹挟,没有丧失判断力。埃利•科昂口。他说,兴业银行实力雄厚、组织严密、监管严格,在这样一个机构之内,一个人怎么可能单枪匹马游离于所有规章之外,而且时间长达一年多之久?马克西姆•勒格朗。他曾经担任兴业银行的监管员,介绍了兴业银行的各级监管部门中台、后台、监管员,最后得出结论说:“这位交易员的各项操作起码必须经过 100 多人的监视、核对、批准,方能生效,到底是监管部门与交易员勾结串通呢,还是说这些部门无能呢?如果说是第二种情况,那么“兴业银行久负盛名的多层监管系统就是丢丑丢到家了”。

在像兴业银行这样庞大的银行机构里,〝投机、赌博、冒险就是铁律,监管部门历来是被当做‘非赢利点的,是被当做笑料的”。我渐渐意识到这次事件即将震动全国,而且受影响的绝不仅仅是我个人的命运。一边是一个犯了过错的人,一边是一个建立在谎言与机巧之上的肮脏体制,中间横着一条若有若无的边界。整个事态就将循着这条边界演变下去。

银行的信息处理工具就显得格外重要。这类工具一般由外部公司开发,内部集成一系列重要参数。有了它,人们可以更好地追踪各种影响证券交易操作的因素,控制行情的异常波动,交易员调整仓位时也可以有所参考。开发这样的工具,耗费了金融界人士相当多的心血。由于金融衍生产品数量越来越多、结构越来越复杂,大有泛滥的趋势,做这种研究意义十分重大。可以说,开发好这种信息处理系统,就是把握住了未来,就不会因低级错误而导致亏损,甚至有可能扩大盈利。要用一动中长期的眼光看待问题。要想在金融界立足,想在银行里谋得一个职位,良好的数学训练是至关重要的,这一点我早就知道。没有想到的是学科也非常银行动用极尽精妙繁复的数学模型来分析股票的表现,区分哪些股票业绩优异,哪些表现糟糕,以期实现所谓的“量化交易”,或者叫 “算法交易”

兴业银行好比是一家印钞厂,股票与股指衍生品部门就是印钞厂的发动机。中台之下又包含若干个下属部门,我所在的中台参考部就是其中之一。中台参考部本身又分为两个小组,一个是权证小组所谓权证,是银行定价并出售的各种期权,另一个是股票与证券投资基金小组,负责所有在“有组织的市场”上交易的产品(如股票、期货、期权等)。具体来说,我的工作部门是中台参考部的股票与证券投资基金小组。下面是我日常的工作:交易员向我提供某一类型衍生产品的参数,我将参数输人到前台的 Eliot 系统之中,接着就会生成一些数据,这些数据既可以用来迫踪新生金融工具的表现状况,也可以用做交易的参考数据。除此之外,每天闭市的时候,我要杳验计算机系统中各种产品的报价,确保价格即时更新。将别人给我的参数输人到计算机系统中,检查系统中的价格是否与各交易所反馈的最新价格相符,这就是兴业银行交派给我的活儿,除此之外再没有别的了。事发后,兴业银行声称我曾经在后台工作过后台负责所有各类交易的监察与处理这完全与事实不符,我从来没有做过交易监管。再说交易,那是前台负责的事情,也和我所在的中台无关,中台和前台其实仿佛就是完全分隔开的两个不同的世界。更何况我所在的部门与交易员们的工作场所根本就是在不同的楼层,银行每天都向客户推出新的产品,比如所谓的“组合产品”。由于数量实在太多,连我这个在银行工作了多年的人都没法给出一个确切的数目。仅举一例,我和同组的女同事两个人就要负责处理 500 多个基金。要知道和兴业银行全部的金融产品相比,我们俩承担的简直就是九牛一毛。兴业银行到底有多少种金融产品呢?想想头都大了。投资战略是上游部门的事,我整日忙于数据输人,对此更是一无所知。好几年过去了,情形依然如此。交易员们对交易策略缄口不言,讳莫如深,而且交易厅内部还设立有严格的隔离制度。所以很快感到有些厌倦。一年下来手头的活儿已经做了一遍,单调重复,毫无技巧性可言。倒是工作中的一点小创新让我体会到些许的趣味。我用 Excel 设计开发了一些小程序,可以帮助我和小组成员们自动完成某些工作,比如说数据录人、开具报表等。事发之初兴业银行大肆宜扬说我有超凡的电脑技能,或许正源于此。一个天才黑客把一家银行给耍了,要想使公众信服他们就找了这样一个说辞。

然而实情并非如此。要说真有什么软件我用得比较好,那得算是Excel,久而久之,就有些交易员找上门来,说是自己没有时间,要我帮他们做一些可以自动生成报表的程序。那是我第一次和交易员打交道,此前我对这个职业的了解完全是一片空白。可就在 2002 年机会降临到我头上。那时候有一位助理交易员辞掉了他在股票与股指衍生品部门的职位,我代替他成为助理交易员。就这样,我成了股票与股指衍生品部门的一名助理交易员,开始接触到金融世界的另一面。简单来说就是做套利,同时介人多个市场,规避风险并且寻求利润。同一证券常常会在多个国家上市交易,交易地点的不同往往会导致证券的标价高低有别。套利者所要做的就是在标价最低的地方买进,然后到标价最高的地方卖出。只要把买与卖很好地结合起来,就能够使风险降到最低。因为单笔的收益微乎其微,所以利润的获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交易的规模,即取决于“量”助理交易员要同时做好每日业绩的信息录人和数据分析。

但是说到交易,助理交易员没有任何的决策权,大主意要由交易员来拿,完全由他来拿。大凡做交易员或助理交易员的,一般都是 30往下的发数,而且90%都是男性,相当多的交易员满口都是极其粗俗的玩笑话,简直对不住自己名牌大学的出身。无论多么无聊的东西都可以拿来打赌,2004 年出现的“高压涡轮权证” 引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创新,在原有机制的基础上增设了 “钝化阀值”一旦标的资产的行情超过或触及这个阀值,权证即告失效。这样一来,权证的计算被大大简化的同时安全性也大大提高,使得总风险也因此降低,高压涡轮权证业务飞速发展壮大,到了2004年下半年兴业银行原有的一个小组一分为二,新诞生的小组被命名为 Delta One 小组,负责开发面向客户的金融产品。不久,小组的交易员阿兰 •德克莱克(在他之上还有一位高级交易员)提出,应当设立一个“专职助理交易员〞的职位,专门承担本小组的助理工作。他建议由我担当这个职务,建议被采纳。

我开始接触到一个全新的行业,不再是单纯的套利,而更像是一个“市场开拓”,即向客户提供特定产品的买人价和卖出价,或者说负责报价。买人价和卖出价之间的差额,就是利润的来源。得益于阿兰的举荐,2005 年我成为初级交易员。这种擢升在整个金融界都极为罕见,更别说在兴业银行了。交易员是一个非常封闭的圈子,由助理提拔为交易员而进人交易核心,这是难以想象的。就我在兴业银行多年的亲身经历而言,类似的事情除我之外仅有一例。然而,从助理到初级交易员这个过程中,我没有接受过任何专门培训。这一行最为看重的不是书本知识,而是实地的“传、帮、带”。初级交易员要和高级交易员两人结成一对,学习高级交易员的工作方式,吸取经验,待能力完备之后才能独立做事。市场规律绝不是光凭一些空洞的理论就能掌握与领会的,唯有借助实践才能获得,我获得自己的许可证之后就开始自己独立做交易。之所以有这样的种种乱象,其原因是金融界是层层联动的,因此个人主义和“风险自担”意识被奉为圭臬,而且金融界内部还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制度。一家公司好比是一支军队,人人都为自己的部属打掩护,因为人人都害怕自己的上级抓住把柄。或许正因为如此,才会出现那么多相互矛盾而又并行不悖的命令。这些命令既混乱又共存,恰恰揭示了金融界充满悖论、内部矛盾从生的本质。其结果不言而喻:既然金融界非但不约束交易员,反而含蓄地鼓励他们去冒险,甚至在失败之后还为他们打掩护,那么那些被银行奇子挣钱厚望的交易员们怎么可能不冒险,他们的行为怎么可能不失控呢?我重新研究了我的投资方法,尽量使其多样化。任何一种投资策略尽管最初可能非常有效,但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加会渐渐失效,并最终完全消失。以做空为例,如果反复大额交易,结果会把市场给抽空。因此做了几次看空交易之后,我预计行情会上涨,决定转而做多。

总的说来,我一共开辟了三条战线:第一条是公司制度规定的,即通过自动程序做开拓市场性的交易,第二条是纯粹以车利为目的的投机交易,这类交易占据了我当年9%的时间,第三条是通过穆萨•巴基尔做的交易,目的是扩大赢利空间。

早在交易员超出其交易限额的时候,作为其上级的部门经理就会收到第一次警示。经理的电脑屏幕会实时显示团队成员的交易情况,而且因为系统设置了个人密码,所以只有经理一人有权修改下属交易员的资金上限。一旦某位交易员投人的资金达到了这个限额,屏幕上的示警灯就会点亮,这种情况下只要这个功能没有事先被经理关闭,系统就会锁死,任何后续操作都将无法达行. 第二层资金限额监管的技术性更强,因此也更有效。可以用个术语来表达:检查 “方法误差”,解释起来可能比较枯燥,但是每一个在交易厅工作的人即便是普通的助理都能理解其背后的意思。像我这样在期货市场进行交易的人都知道,经手的每一种产品都有两个价格,需要将两者进行比对。首先有个由官方牌价确定的 “市场价格”,其次还有一个“理论价格”理论价格由银行参考产品的现货价格逐日计算得出,所以其中包含了平雄保证金产生的成本。假设报价工作做得很好的諾这两个价格应该重合。如果两个价格之间存在0.1~02个点的微弱差距,通常是因为某银行机构签了大单从而拉低了保证金平摊费用,使其略低于市场预期价格。之所以把这种差距叫做 “方法误差”,是因为产生这种误差的根本原因是我们对同一数值采用了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一种是从市场角度考虑的,另一种是从银行的角度考虑的,后者的技术性更强一些。交易员为了和银行内部的计算方式相匹配,采用的是“技术型的法”,而负责监管和账目审核的后台部门只采用市场价格。当交易员的交易数据送到后台监管人员手中的时候,审核账目的人会发现两个价格之间常常存在极小的差距,通常在0.001 左右。这种情况下,他们会进行账目微调,目的是把这种误差调节到零,同时消除因为这种价格差距导致的业绩上的误差。为了应付监管方面的要求,我还会假造一个针对交易对手的保证金操作。

具体来讲:我投机买人了股指期货y,共计x手,同时我又卖出了股指期货y,共计 x手,后面的这个操作是手动完成的虚拟操作,对手是对银行来说完全阳生的经纪人。两项交易相抵消,在前台系统上就显示为零,我的仓位就被隐藏起来了。这两个交易中,第一个是真实的,交易信息将直接送达后台部门,和交易对手之间的资金交付通常在第二天完成;另一个交易是虛假的,其信.息只局限在缓冲区之内。再者,如果想做期货交易,就必须在买人的次日缴付保证金,而且每天须根据行情波动补足保证金,否则交易所会强行平仓。因此,如果某项期货交易只停留在缓冲区层面,那就说明还没有发生实际的支付行为。因此,监管者看到这里就应当明白这次交易是虚假的,或者说起码应该认真分析一下这次交易的实情。而我的一些交易可以在缓冲区放上20 天,总金额可以高达300亿欧元,但是从来没有人觉得这有什么异常。

主管们的说辞虽然荒唐,但他们的心迹却显露无遗: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如何避免出现类似的虛拟交易,而是如何使这些交易永远藏在暗处不为人所知,或者说如何才能使自己置身事外,免得将来授人以口实。

交易员这个行业北实和体育有着异曲同工的妙处。追求成功,迫求起越,不仅体育是如此,金融交易也是如此,连随之而来的疲魚都是那么相似。奖金当然也是我喜欢的,但是远远排在上面这些因素之后。这些是我的真实想法,它们再次证明金融从业者之间的信任是靠不住的,无论他们怎么跟你套近乎,到头来终究是一场空。

码字不易,觉得文章还可以的话,请帮忙转发点赞并关注.

 短评

只能说外资银行的风控部门形同虚设,哪像我司,一块钱的账不平都能开除你

5分钟前
  • 小L│梵高的向日葵。
  • 还行

人性扭曲过程交代的还算清楚,对金钱的贪婪永无止境。

8分钟前
  • 开心快乐每一天
  • 推荐

说实话,涉及的金融问题不是很懂……影响了我的感悟……他地毯里有15亿,那最后那波疯狂操作是为啥?

9分钟前
  • 听霜书生
  • 还行

hin好看。最让我遐想的是片中说市场的走势和911前的pattern非常像,然后,就是伦敦爆炸事件。是不是,这个世界,从各个层面上讲,都是游戏。不同阶级人玩的游戏,影响不同规模人群的命运。所有的道德法律和意义,都是make a believe。

13分钟前
  • Season
  • 推荐

500亿

18分钟前
  • 请回答1988
  • 力荐

比起同类型的电影,如《华尔街之狼》等等,《局外人》这部片子算是低调了。它没有太表现纸醉金迷。但是我相信这对年轻人的诱惑依然很多。因为一方面,年轻人往往很自信,相信发生在别人身上的倒霉事和自己无关,另一方面,金融市场钱来的真的太快了。自信加上钱来的快,最终还会吸引很多年轻人投身其中

23分钟前
  • 废土行者
  • 推荐

男主的基友真好看

28分钟前
  • Dirac
  • 推荐

金融之圈,窄门难入!

29分钟前
  • 老羊
  • 还行

基友好好看哦

32分钟前
  • Sigma von Zeta
  • 推荐

没有太多术语,没有太多混乱的私生活,剧本基础可以说是非常扎实了,问题就是冲突设置太平了,15亿感觉就像在说15万一样。

35分钟前
  • 宅拾叁
  • 还行

魔鬼交易员:

37分钟前
  • 大罗
  • 力荐

气氛大于情节。镜头1自杀的交易员;镜头2是SG的高管以为松了一口气发现了14亿凭空多出来的钱让Jerome回去睡觉说银行内部会低调处理,结果看到Jerome不是很开心的脸预感不对,又查一月的帐,发现持仓500亿……We are talking about 5 milliards!! Damn it. 疯子。

42分钟前
  • 推荐

声称是一个傻瓜,要比承认共犯来的好,于是,他们默许了这种操作,在事发后,声称声称一切都是正常的,只是交易员出了问题。他们承认自己蠢,没发现,疏忽,不承认自己,就是共犯

43分钟前
  • 小魔@优雅穿梭
  • 推荐

开始真的是社畜的写照,特别是去上班那一段。结果那是男主开始转变的开始,豪赌那一段,感觉催生这种情况发生的就银行制度本身吧。分红利那里真的是资本家嘴脸尽显。然而,人对于钱不会满足的,胆子会越来越大,赌瘾戒不掉。

47分钟前
  • Felidae
  • 推荐

没有华尔街之狼的鸡血,进入行业的年轻人被巨浪裹挟着不得不往前走,很扎实

48分钟前
  • 放心办事员小李
  • 推荐

看过那么多交易员传记/电影,基本上都是一直赌一直赌直到最后一次全部输光,赚多少都不够…

51分钟前
  • 布迪阿穆
  • 还行

其實挺好的,手鬆一點可以給4

53分钟前
  • Daimao呆毛
  • 还行

金融风控的冰山一角。诉银行诉得非常好。最直指问题的一段:一帮人高层等审查结果,一听有14亿赚的其实被藏了,哦太好了原本亏损的没那么多了,减负的消息真不错..大概心想这小伙子真棒、黄金交易员,让他体面低调离开;反转一来、风控牌就硬了。这帮人的嘴脸才是问题与症结核心。原来国内外的风控都一样。

57分钟前
  • Christelle
  • 还行

金融盲看起来也不会太难,剧本扎实,人物塑造也有一定力度,不过比起同类型的《华尔街之狼》和《大空头》,欧洲人还是太温和了。

1小时前
  • 有志
  • 推荐

我觉得电影拍得挺好,叙事还是非常中立的。我不认为Kerviel是为了拿更多的bonus,也不认为他是为了银行的利益,只是陷入这场赌局中无法自拔。而且他也没有直接使得SG亏损5Mds,只是银行发现之后十分恐慌3天之内迅速清了pose。

1小时前
  • 玻璃那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