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

剧情片日本2014

主演:役所广司,小松菜奈,妻夫木聪,清水寻也,二阶堂富美,桥本爱,高杉真宙,星野仁,森川葵,国村隼,黑泽明日香,青木崇高,小田切让,中谷美纪

导演:中岛哲也

播放地址

 剧照

渴望 剧照 NO.1渴望 剧照 NO.2渴望 剧照 NO.3渴望 剧照 NO.4渴望 剧照 NO.5渴望 剧照 NO.6渴望 剧照 NO.13渴望 剧照 NO.14渴望 剧照 NO.15渴望 剧照 NO.16渴望 剧照 NO.17渴望 剧照 NO.18渴望 剧照 NO.19渴望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5 00:09

详细剧情

  颓废堕落的中年人藤岛昭和(役所广司 饰)也曾拥有幸福美满的家庭,身为刑警的他因暴打前妻桐子(黑泽明日香 饰)的情人而被迫提前退休。在看不见未来的最低端,他接到桐子打来的电话,原来藤岛的女儿加奈子(小松菜奈 饰)已失踪多日。出于复杂的感情,这个粗鲁凶暴的男人风风火火展开调查,他走访了加奈子身边的人,包括高中同学森下(桥本爱 饰)和长野(森川葵 饰)、班主任东里惠(中谷美纪 饰)以及精神科医生辻村(国村隼 饰),从这些人的口中,却发现女儿天使般的外表下似乎住着一个可以让所有人堕落乃至遭遇不幸的魔鬼。藤岛全速奔跑 ,另一伙危险的人马也介入进来……  本片根据深町秋生的推理小说《无尽的渴望》改编。

 长篇影评

 1 ) 怀念那个时代

今年看了好些老电影,《良家妇女》《多此一女》《太太万岁》《野妈妈》《如意》《泪痕》《舞台姐妹》《早春二月》《青春之歌》《小街》《不了情》《金秋桂花迟》《小花》。

还看了一部年代剧,许亚军、刘威、刘莉莉主演的《一年又一年》,名字如今听起来普普通通,但这一集一年,演绎了从1978年到1998年这20年惊天动地的大变化,以平凡的北京胡同生活勾勒起,串联着每一年的经典电影、音乐、新闻,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时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人物经历也起起伏伏,看得真够滋味,堪称中国版的《请回答1978》。

经常在弹幕上看到大家推荐经典老剧,偶一次看到别人提到经典之作,当年万人空巷的一部剧,中国第一部室内剧,同期录音,不同机位同期拍摄,同期剪辑的这部作品《渴望》。

看了开头两三集,感觉全是胡同里家长里短的小事儿,就不想再看了。后来又一次想起来,便用了三天时间,白天一整天整天看,晚上看到一两点才睡觉。虽说当年泪点很多,每一集都哭得稀里哗啦,如今看来,很多观点做法却不能苟同,无法引起共鸣。但还是有一些点触动到我,经常泪眼婆娑。

昨天下午看完剧之后,去看艺术人生《向经典致敬》盛楠采访《渴望》剧组三十年,我看到李雪健老师讲话,眼泪哗哗的留下来。

当年金鹰网评论:“举国皆哀刘慧芳,举国皆骂王沪生,万众皆叹宋大成”,成为当年的一道独特风景。一部轰动全国感动千万人的电视剧,被称为中国电视剧发展的历史性转折的里程碑,它创下的巅峰效应成为一个时代的神话。该剧开创性地以写实的视角直面那个社会动荡、是非颠倒的年代,讲述了几个年轻人复杂的爱情经历,揭示了人们对爱情、亲情、友情以及美好生活的渴望。

本片通过揭露文革那个社会动荡,是非颠倒的年代,讲述了两对年青人复杂的爱情经历,揭示了人们对爱情、亲情、友情以及美好生活的渴望。此剧一经播出便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温柔善良的惠芳,憨厚老实的大成,这些形象深入人心,直到现在还被很多人津津乐道,影响了几代人的思想和生活。该剧将人生的、人性的一切有机地溶入到社会大时代的背景中,加上演员的出色表演,具有较高的社会审美的价值。也向中国观众第一次展示了“真实”的力量,被称为中国电视剧发展的历史性转折的里程碑。

时代沉浮,当年万人空巷,大家守着黑白电视盯着首播时间,期待着每晚两集的《渴望》,如今看来时代价值观改变,社会变了,人心也变了,因此在现代人看来,可能又有不同的看法。

90年那个时代是人情社会,胡同里大家伙儿互帮互助,传递着人性的真诚,传递着真善美,邻里街坊的关系比亲人还亲。现如今看来却是界限感不分明,手伸着太长,管得太宽。为了别人牺牲了太多太多。

凯丽饰演的刘慧芳善良孝顺,爸爸去世得早,她初中毕业就进入了工厂,抗下生活的重担。她渴望知识,渴望文化,虽然大成是刘大妈早已钦定的女婿,但刘慧芳觉得这不是爱情,她只是敬仰大成哥,敬重大成哥,把他当做大哥哥对待。当同工厂出身知识分子家庭的王沪生出现后,刘慧芳以本能的善良帮助着黑五类王沪生,王沪生是个知识分子,读过大学,在王沪生工作中遇到困难时,师傅刘慧芳帮助他度过,当王沪生的母亲生病时,刘慧芳去照顾王母,帮助王沪生走出人生的困境,受王母委托,她选择了王沪生。婚后她追求进步,渴望知识,没日没夜的复习,参加1978年冬天组织的高考,虽然因为流产没有参加,但这可贵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

燕子下乡学农捡回来的小芳,找来找去找不到人家,刘慧芳选择养育小芳。国民媳妇刘慧芳积聚中国传统妻子的真善美,极具“温良恭俭让”。

在那个人情社会中,胡同里的家长里短,你帮我我帮你也造成了很多误会。刘慧芳和大成的界限不分,他们俩如同哥哥妹妹商量事儿,但徐月娟和王沪生不这么认为,并且大成还是刘慧芳曾经的追求者,这也是现在所不能容忍的:月娟和慧芳俩闺蜜,肉可以分着吃,活可以分着干,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但丈夫不能分享。

黄梅莹饰演的王亚茹最终成功洗白,获得小芳的爱与认可,文革期间她握着外科的手术刀得以逃脱文革对她个人的伤害。她从小家境优渥,文化水平高,渴望至死不渝的爱情,在文革那样的环境,男朋友罗岗动乱中被到处追捕,她无依无靠,风雨飘摇中生下了女儿丹丹,她期待着罗岗,期待着一家人幸福美满的生活。

然而命运和她开了大大的玩笑,罗岗回来偷偷抱走了女儿丹丹,并且被捕入狱,15年了,她无时无刻不在想念着丹丹,寻找着罗岗,寻找女儿丹丹的下落,然而音信全无。接着母亲在文革迫害中去世,父亲远在兰州未归,王亚茹作为姐姐,秉承着家族使命,希望弟弟能娶到门当户对、与王家世交的肖竹心,她不喜欢工人刘慧芳,刘慧芳没有文化,只是工厂打工仔,虽然王亚茹家落难了,但王家是名门望族,家里个个都是知识分子,她高傲、她勇敢、她敢爱敢恨,她果决,她界限分明。在现在社会,她就是女强人。但同时她也很自私,她爱小芳,但想要占据小芳,改小芳姓的爱是自私的,她爱弟弟,当弟弟王沪生都生下了一子东东后,她还在挑拨弟弟和慧芳的关系,一再撮合沪生和肖竹心。

孙松饰演的王沪生,真是做人不要太王沪生!心眼极小,没有生活自理能力,自私自利,没有直面生活、直面苦难的勇气,在困难时选择刘慧芳,在潇洒时追求肖竹心,摇摆不定,朝秦暮楚。

但他本质上并不坏,在姐姐王亚茹去河南医疗队之后,他和刘慧芳生活得很幸福,他对待东东和小芳一视同仁,他爱妻子刘慧芳,他也避免和肖竹心接触。但他姐姐太坏了,挑拨离间沪生和慧芳的婚姻,安排肖竹心第三者插入,并制造机会让沪生和竹心接触。沪生哪能坐怀不乱呢,一次两次,三次四次的制造机会让俩人独处,沪生只能回到家里向慧芳说:求求你了,我们离婚吧,你要什么都可以,你让我和肖竹心在一起吧。

吴玉华饰演的肖竹心其实我蛮喜欢的,她进退有度,虽说在沪生最困难的时候离开了沪生,但她本质上并没有介入到沪生的婚姻中,在沪生选择和她在一起时,她已经离开北京南下,留下了一封信:沪生,慧芳值得你一生守候,你不要再想我了。咱俩没可能。

正因为在沪生最困难的时候,她离开了。所以她用了十几年来弥补沪生,帮助他走向更好的人生。她清楚亚茹的想法,但她也去找了慧芳,她被慧芳的人格魅力所吸引,她不愿意伤害慧芳,破坏沪生的家庭,她选择帮助沪生,这一帮就是十几年。再后来,慧芳和沪生离婚后,她也没有选择和沪生结合,她知礼守礼,她知性优雅,她时刻保持着清醒,她帮助东东,但不愿成为那个第三者。

李雪健老师饰演的宋大成完美的诠释了老实憨厚,诠释了“好人一生平安”。我非常喜欢李雪健老师,祝愿他健康平安快乐。其实他心里是真正爱着慧芳的,他一生都爱慧芳,虽然慧芳没选择他,但他一直都帮助着刘家,他感恩刘大妈对他的养育,他用一生回报刘大妈。

结尾处,大成对着月娟说:“我是多么希望这世界上吧,多一些爱,多一些美好,多一些帮助。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奔头,谁也很难左右谁。月娟哪,我们从头来,行吗?”

他讲出自己平平凡凡的愿望,他告诉月娟:咱们从头再来。那时我已泪流满面,我非常感动这朴素的祝愿大家平安幸福的愿望,并且他时时刻刻在践行着。他对月娟的婚姻有悔过,同时他也有从头再来的勇气,希望他和月娟生一个大胖小子。

我非常喜欢刘大妈,老北京话儿听着跟听相声一样,刘大妈说话带着幽默诙谐,带着调侃讽刺,我全都喜欢,同时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女人,她也希望自己的子女幸福快乐。我也非常喜欢月娟,她风风火火,她雷厉风行,她敢爱敢恨,确实慧芳太过越界了,我觉得月娟一点错也没有,她是不幸的同时她也是幸福的,前半生大成没给她的,大成保证了后半生从头再来。

我最最喜欢的是田莉,她和亚茹相处得非常舒服,她善于助人,但懂得进退;她知性优雅,说话也非常得体。很多人说田莉是这部剧里唯一正常的人,在这三十年的历史长河里,大家的观点还是一致的。

我喜欢燕子,敢于追求爱,敢于表达爱,她和哥哥国强性格一样。

李雪健老师在接受《向经典致敬》采访时说:“那时候拍《渴望》,已经改革开放十年了,这时候生活慢慢地有变化了,经济也慢慢地好转,但我们民族的真善美,怎么能够留住?对美好向往,你看慧芳向往文化,向往知识,向往创新,我觉得这是历史的反映。宋大成、月娟也是千千万万个青年面临的一个问题,虽然都是好人,怎么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这是我们缺乏文化的青年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但我们的心底是善良的,因为民族价值观、追求真诚、追求真善美还是有的。对一个平等起跑线上的人,大家还是同情弱者,所以有一句话印象非常深刻:好人一身平安!因为这部戏没有敌我矛盾,只是素质、文化高低之分。”

渴望主题曲《悠悠岁月》:

悠悠岁月

欲说当年好困惑

亦真 亦幻 难取舍

悲欢离合都曾经有过

这样执着究竟为什么

漫漫人生路上下求索

心中渴望真诚的生活

谁能告诉我是对还是错

问询南来北往的客

悠悠岁月 欲说当年好困惑

亦真 亦幻 难取舍

悲欢离合都曾经有过

这样执着究竟为什么

漫漫人生路上下求索

心中渴望真诚的生活

谁能告诉我是对还是错

问询南来北往的客

恩怨忘却

留下真情重头说

相伴人间万家灯火

故事不多

宛如平常一段歌

过去 未来 共斟酌

过去 未来 共斟酌

主题曲二《好人一生平安》:

有过多少往事

仿佛就在昨天

有过多少朋友

仿佛还在身边

也曾心意沉沉

相逢是苦是甜?

如今举杯祝愿

好人一生平安

谁能与我同醉

相知年年岁岁

咫尺天涯皆有缘

此情温暖人间

谁能与我同醉

相知年年岁岁

咫尺天涯皆有缘

此情温暖人间

也曾心意沉沉

相逢是苦是甜?

如今举杯祝愿

好人一生平安

谁能与我同醉

相知年年岁岁

咫尺天涯皆有缘

此情温暖人间

谁能与我同醉

相知年年岁岁

咫尺天涯皆有缘

此情温暖人间

 2 ) 害人的慧芳和自私的大成真该早点结婚

三十年后重温渴望,首先是勾起儿时模糊的记忆,耳畔不断想起刘大妈喊慧芳名字的声音。 小时候看不懂爱恨情仇,只记得标签式的三个人物,善良温柔刘慧芳,忘恩负心王沪生,热情老实宋大成。重温已是年近不惑,早已过了轰轰烈烈、非你不可的年纪了。看起来矛盾的是,更加无法说清剧中人物的好坏对错了。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剧中人物特殊的经历以及当时观众的审美和内心,都是现在的我无法充分理解的。慧芳的过于隐忍,泛滥了的委曲求全,不合时宜的制造误都会让我在看剧时怒其不争。 沪生有无可辩解的错误和缺点,他对感情的摇摆,对小芳的自私都是让人难以接受的,但他真的不可饶恕吗?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说,一定是的。但以当时和现在的日常生活中来说,他有问题但很常见。离婚的人就一定有错,人品有问题吗?更多的可能是生活方式理念的不兼容。又有几人能保证自己能做到对小芳的无私,批判别人是最容易的。 大成这样的可能在现实中早已濒临灭绝了,那个年代的人可能在诚信和奉献方面做得更好吧,但无视月娟的感受,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帮助慧芳,时间金钱精力都给了慧芳,那月娟算什么,她应该成为女版大成并全力支持大成一切为了慧芳吗?她是个单独的个体啊,所以后期的决裂和嘲讽只是隐忍多年以后的回应罢了。嫁给大成的刘慧芳应该是幸福的,但嫁给大成的徐月娟反而是大大的不幸。 亚茹看的人牙痒痒,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所有人,虽然也是悲惨遭遇的受害者,但造就了更多的悲剧。 另外剧中最正常的两个人可能就是大妈和田莉吧。前三十集可以打满分了,虽然前期慧芳的感情纠葛进站缓慢,但每一集都会在一些小事情的推动下更进一步。但后面二十集,特别是最后十集,有注水嫌疑。为了小芳的身世之谜,刻意隐瞒,可以制造误会冲突,完全没有逻辑可言,剧中主要人物全部围着小芳身世原地打转,今天这个知道了保密,明天那个知道了保密,除了亚茹做手术需要保密之外,我想不出其他人保密是为了什么。亚茹找了小芳十几年都快急疯掉了,在得知小芳就是丹丹以后竟然理性放弃了,我不能理解这种近乎变态的大度。善良的慧芳为什么不在小芳站起来后第一时间告诉她身世,送到亚茹身边,刘大妈的不舍和亚茹的母女相认哪个更重要? 虽然结局草率了一点,后期婆婆妈妈了一点,但瑕不掩瑜吧,一代经典不能完全以现代生活视角解读,毕竟在那个时代,奉献精神也许是最美的。

 3 ) 夸这个片子好的,只因为怀念

九零年文化生活贫乏,这个片子成了经典。现在夸这个片子好的,一定是当年看过这个片子的,带着对当年观影的怀念继续给予如潮好评。但客观的评价这个片子,或者当今新人看这片子,就是部烂片。拖沓冗长,不合情理。一部长剧,看完后回忆起来大致能理出脉络,但这片子,特别是最后十几集,堪称凌乱,王沪生反复的阻拦小芳进门,众人反复的为做手术拉大锯扯大锯,王家老爷子反复撮合王沪生竹心刘慧芳,一锅粥一样。小芳的身世,每个人都从不合适的渠道、不合适的时机得知,然后大家只一两个人间秘而不宣。王沪生被导演刻画的过于龌龊,他有必要无时无刻的不阴阳怪气阻挠小芳进家门、做手术吗。小芳手术,尽要争取无关要紧人呢的意见,刘家存在老太太拦着,强势的王亚茹、当家的王老爷子恳求成天挨训的王沪生松口,完全不合理。那个肖竹新,不清不楚的在王家晃悠的十几年。最狗血的是结局,愣给凑一起了,呕——

 4 ) 重温感悟

不知道为什么回偶然间重温这部剧,还记得小时候这部剧简直是万人空巷,全国都夸刘慧芳,全国都骂王沪生。重温之后发现这部剧不仅是一部感情剧,也是一部时代剧,这部剧起于文革,终于改革开放后,其中有很多人物是时代的缩影。比如干个体户的王国强和月娟,已经后来成为新女青年的燕子。不过重看之后发现对剧中人物的观感和小时候大不相同。

罗冈:个人认为罗冈是全局最懂爱的人,虽然有着个人缺点却是最懂得如何去爱的人。当他的日记被朋友举报时,罗冈的第一反应是跑回去见自己的爱人一面,并且抹去他们之间的一切痕迹,免得王亚茹受到牵连。罗冈抱走丢弃孩子是无情的,可也是有情的,在那个年代,如王子涛一样被抓走关进牛棚的老革命,都有很多人不走活着走出来,更何况是一个反革命黑五类的私生子,丹丹的生存机会太低了。丢弃丹丹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可是至少王亚茹不会因此受到牵连,而丹丹也会获取一丝生存机会。在王亚茹几乎成魔的十几年里他选择了等待,其实连燕子也曾心系罗冈,可见罗老师的魅力,但他选择了等待一直埋怨他的恋人。其实在怀疑小芳是亲生女儿之前,在燕子的叙述中,罗冈就对刘慧芳产生了深深的敬佩之情。当他确认小芳就是自己的亲生女儿时,第一反应不是认女儿,而是考虑抚养了小芳十几年的刘慧芳的反应,罗冈后来想和刘慧芳结合,其实不仅仅是为了照顾小芳,其实是生活真诚的和解。有意思的当他想和刘慧芳、小芳在一起被认为是自私的,可是当刘慧芳瘫痪之后,他想和刘慧芳在一起则被认为是无私的。其实此时的罗冈不能说对王亚茹没有感情,可再深的感情也经不起十几年的消磨。而他对刘慧芳,的确是感激和倾佩,但爱慕也是真的,否则要多高尚的人,愿意把女儿送给恋人,自己和一个行动不便的人生活一辈子。最后他和王亚茹和小芳相认时,王亚茹已经称呼丹丹,但他始终叫着小芳,这是对刘慧芳的尊重。

王子涛:如果说罗冈是懂爱的,那么王子涛是懂大爱的,我想如果小芳不是王亚茹的女儿,此剧还会不会有如此结局,但是由始至终对小芳态度没有变过的是王子涛。王沪生与刘慧芳离婚,孩子一人一个,按说谁也不用向谁付抚养费,可是王子涛想到刘家经济条件有限,还是按时给刘家抚养费,哪怕抚养的小芳是和王家没有任何关系的弃婴。小芳的腿他始终关注着,哪怕并不知道那是自己的外孙女。他始终感激刘家在那艰苦岁月对王沪生的帮助,他始终是不满离婚后王沪生对刘家的态度,很奇怪如此气度的人居然有王沪生这样自私的儿子。其实王子涛一直很喜欢竹心,但他更希望王沪生能和刘慧芳复婚。我想在文革关押期间这位老革命一定受了不少苦,但是历经沧桑后依然能保持这样的心胸气度不得不让人佩服。

 5 ) 渴望

最近云南台在放《渴望》,我追着看,因为我是八十年代控。不过过去二三十年,为什么现在的人就不记得当年了呢?现在到哪儿还能看到织锦缎的盘扣棉袄、肥大的卫生衫?

看到了从前没注意过的配角。譬如大头,是梁冠华。前天夜里的一集,他和燕子去跳舞,是当时热门的disco,大头一身肥肉,但跳得不赖。现在他常年在中央八套演智多近妖的狄仁杰,稳重富态,不复当年青春。还有一个是傅彪,路人甲的角色,是田莉的病人,有车,来帮王亚茹搬家。也是多事,拿了闺女的照片请王亚茹品评,正戳到她的伤心处,被赏了两个卫生球。

王沪生是反面人物的代表,早年还是小白脸,后来为了突出他的猥琐,被迫留了拉碴的胡子,显得脏相。其实他开头绝不是反面人物,文革中和刘家人相处不赖,其乐融融,对孩子也好,偶尔有点少爷作风,大家也一笑而过。但文革一结束,不对了,立马什么事儿都招人烦。

这导演是门第观念的拥护者,片子里两个世界:一边是王家及其周围亲友组成的知识分子世界,王家人,罗冈,田莉,肖竹心;一边是刘家人和宋大成代表的平民阶层。悲剧的产生在于两个不该接触的世界因为外部环境的阴差阳错有了交集,就此大家都不顺,活得不痛快。王沪生是家庭里的black sheep,唯一一个和平民阶层有了实质性接触的人,不但有接触,而且在一个时期接受了对方的价值观,专注于家庭生活,放弃了知识分子区别于普通人的精神生活,故而必须受到惩罚,成为反派猥琐男。和他形成对比的是他姐姐王亚茹,她刻薄清高不讨人喜欢,但胜在鄙视都写在脸上,并不隐瞒,从来坚持知识分子式的生活,没有动摇过,所以就像那种迂腐但正直的官员,让人讨厌的同时也钦佩。

不知道为什么导演会觉得这两个世界不可调和,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所以刘慧芳从开头就不去王家的小楼,因为作为工人阶级的女儿,她一旦去了,就受“污染”了,从而就会丧失她的纯洁性。甚至还安排了她因为流产无法参加高考的情节,彻底断绝她上升的通道。这个故事简直带有隐喻性:下层永远无法进入上层,而却需要承受别人的不幸(帮王亚茹和罗冈养女儿),在牺牲自我之后,她获得同情,但是一种对待老妈子式的同情,却无法得到作为人的爱情。其实她的故事有点像戏曲里的“义仆”,为了主人什么都能做,可是最后她仍然不可以进入他们的世界。

可是刘慧芳并不讨人喜欢,因为她的自我牺牲带着一种要挟感,她享受着这个过程中带给自己的精神上的崇高感,甚至会让人感觉她用这种近于自残的方式在羞辱别人的世俗与为自己考虑,在其中她得到了自我认同。那一个时期的电视都是这样,做戏做全套,一定要把自己逼到悬崖上展示血淋淋的美。有一个金梦演的片子叫《风雨丽人》,宋春丽演伟大的母亲,把亲生女儿的一切利益——回城名额,男朋友——都牺牲了,奉献给养女。因为这养女的父亲曾是她恋慕的人,而她的丈夫则是组织指定的,所以她的牺牲让人觉得非常可疑——怎么看怎么像在报复人生。

王沪生的爸爸是特别可悲的人物。世界早已七零八落,时代在变,人心也在变。王沪生确实不再爱刘慧芳,王亚茹和罗冈的感情也确实别扭,可是他带着老人家热爱“五世同堂”“和和美美”的心理,用各种大道理不断要求儿女维持美满大家庭的假象,就像一个不合适的盖子,明明下面的东西都罩不住了,他还在拼命粉饰太平,完全是《家》中高老太爷过新年的心理——可是按照剧中设定,他乃“革命知识分子”,而非“资产阶级学术权威”,从革命青年到高老太爷,出走的还是回家了,尘归尘,土归土,世界没有变过。

 6 ) 透心凉的《渴望》

                      无需多言:

    该说的都被说过了,本已无需多言。
    但他们说来说去都在怀旧,在怅惘,在狠狠抒发今昔之叹。
    在往日的真情淳朴中泪洒今日的人间冷暖;
    在昨日的影像再现中感叹今夕的物是人非;
    在旧日的生活点滴中痛批眼下的浮躁喧哗;
    在昔日的花开花落中寻觅当今的春夏秋冬。
    或用煽情话语重述开场序幕画面。
    或摘录两首主题歌中动人心扉的经典歌词。
    或回味童年似懂非懂的表面观剧感受。
    或追忆奶奶、毛线、熊猫牌、水龙头、胡同……的寻常琐屑。
    其实大可不必。
    生活没有那么惨,今昔也没有那么大的差别。
    到底是戏如人生,还是人生如戏?
    要我说,世上本无戏。
    只有生活。

                      完整看完:

    家中不能上网,寒假带回家的“本儿”就成了大型MP5,遍观D、E、F盘,发现D盘中两年前下载的《渴望》从下完那天起就没动过。
    于是趁此良机打算完整看它一回,一来打发时间,二来完成心愿。
    以每日10集的速度,用了五天将其看完。
    以后或许再也没有机会再完整地看一遍了。
                   
                       心中所感:

    看完后心中真的很难受。
    也许此刻的我不该看,应留到中年以后再看。
    也许这部剧过了那个90年代后,就不该再被翻找出来看。
    可是,我已经看了,而且剧中人物已在我脑海中了,挥之不去。
    童年时,这部剧只给我留下罗岗的一副脚镣的映像,那时的我几乎是没有理解力的。
    如今依然涉世未深,而这部剧此刻却给了我一种对婚姻和家庭的恐惧。

                      一点期盼:
        
    但是,该剧真的就是简单的塑造一个贤妻良母的道德标杆,抒发文革后、改革初人们对真诚生活的渴望,倡导人间真情关爱那么简单吗?
    不会吧。
    任何文艺作品,细细推敲总会发现表层意思之外的深刻内涵,有时候深层意义会令人震惊到怀疑它们是否出自同一作品。
    记得豆瓣上有篇评论《山楂树之恋》的文章,通过种种细节推导出该影片是在揭露一场矿物辐射案,揭露了一场社会对青年的谋杀!
    分析得特别好,让你读后忍不住会立刻按照文章说的去重新观看片中细节。重观后,毛骨悚然,真的像文中说的那样耶!你会看到你原先从未注意的东西,看到你注意了但是没有深究的东西,看到你深究了但是从来没有将所有细节前前后后连起来想得东西。
    就怕将细节连起来想啊!
    那么,《渴望》是不是有深藏的秘密呢?
    我想肯定有高手能给揭秘。
    这是我的一点期盼。
    我想肯定有人能够。
    或许当年该剧刚刚播出时就有人发现了,只是当时电脑网络不够流行,致使那些闪光的观点未能面向大众。
    这是一件复杂的工作。
    我只看过一遍,提不出什么新鲜看法。
    而揭秘这东西需要反复地研究、斟酌。剧中每个细节都可能暗藏玄机,或是一个眼神,或是一句不经意的台词,或是画面非中心位置的人物表情,或是布景中不起眼的摆设。至少得将原作看上个十多遍吧。太难了,分析一部电影还行,钻研一部剧的话,太难了。
    可惜这部剧已不能持续热门,致使“有才之人”忙着穿越去了。哎!无论当时的《渴望》怎么“万人空巷”,也赶不上每年寒暑假必播的老版《西游记》啊。
    而且视频网站上的《渴望》已做了删节,这也增加了探索的难度。
    可不得不说的是,剧中好多事情没有交代完,尤其是结尾。
    有一点不知你看明白没,刘慧芳其实没有那么好。(仔细想想)
    再一个,有网友说,要是当初刘慧芳和宋大成结婚就好了,你觉得呢?
    恐怕未必吧。
    期盼高人拨云见雾!

PS:

    常有演员演完某剧后大受影响的例子。
    老版《红楼梦》中的很多演员受片子影响,很多都改变了日后的人生(有专门的帖)。此为经典案例。
    那么想问,张凯丽老师在演完慧芳后,有没有什么精神上的(我没说神经上的啊)影响呢?恐怕没有吧。坊间的传闻多是她拿着“慧芳”的名头道出走穴。她的“百度百科”介绍我看过,她表示最大的愿望是再演一个好角色。可是,很残忍地说,她的心愿只能是愿望了。

PS2:

    《渴望》和《山楂树之恋》中都有李雪健奥,会不会李老师参加的片子都是暗藏玄机的奥?
                        

 短评

我爸和我妈斗嘴时候最常用的一句话就是“你小时候连《渴望》都没看过还和我聊什么时尚?”

10分钟前
  • 做兔子还是做人
  • 推荐

《渴望》监制郑晓龙说,当年《渴望》收视率探顶,无人不看,社会犯罪率都下降了,因为这个事儿,公安部还专门对《渴望》全剧组进行了表彰

12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小时候播的,不过太小没印象,应该当时1岁多把,不过主题曲至今有印象

17分钟前
  • 居里夫人的布丁
  • 还行

鱼找鱼,虾找虾,不匹配的婚姻都是不会幸福的。。

19分钟前
  • 一只野鸡
  • 还行

老妈一辈子最爱!

20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至今还记得毛阿敏唱的主题曲“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困惑,亦真亦幻难取舍”

22分钟前
  • 石头剪刀布0726
  • 推荐

一部对我的母亲一生影响深远的电视剧。

27分钟前
  • 不良生
  • 力荐

轰动一时的经典,剧情其实有点婆婆妈妈家长里短,但演员确实发挥出色

31分钟前
  • 亢龙无悔
  • 推荐

情节不记得了……小学课本上用万人空巷为《渴望》造句

34分钟前
  • 诸葛福媛
  • 推荐

不多说什么。出国那么多年,还是感觉这部电视剧真的是最棒的国剧。太棒了。其实国剧非常优秀。最近这些年精彩经典的电视剧越来越多。希望大家都支持国货啊!

35分钟前
  • saffron.von
  • 力荐

我靠,这个我太深刻了,我才几岁啊,那时候出门玩,吃晚饭的时候就听见渴望的主题曲,那个NB。

38分钟前
  • 伍德与夏洛蒂
  • 力荐

以前上小学那会儿家家户户都看的电视剧,那会儿妈妈还在工厂上班,姥姥家还住胡同里,写作文儿,好多同学写以后要做刘慧芳宋大成那样的好人,记得内年的春晚还请的他们剧组上节目。。。这么多年过去了,再看这部戏,才觉得它承载的太多,编剧很有思想和倾向性,人物的性格塑造其实也并不单一。

40分钟前
  • 卤煮猫
  • 推荐

评分虚高,粗糙,人物从概念编造而来,不真实。刘慧芳属于伟光正、高大全的一类,但有点儿缺心眼、拎不清墨墨迹迹,拖拖拉拉,人物总是忙这忙那,端茶倒水,说话总是没说完就被打断,一个跑出去,另一个喊他的名字。类似的定式太多了这样的剧当年万人空巷,足见当时精神生活多么贫乏当然不是一无是处,但别太较真,大概晃儿瞧瞧吧

41分钟前
  • 持尘
  • 还行

还记得看渴望,刚开始用彩电看,后来家里被盗,电视丢了,就用黑白看

45分钟前
  • 找自己
  • 推荐

老妈和老姨貌似挺爱看,记忆中非常长的家庭剧,刘慧芳就是传说最传统的贤妻良母。

47分钟前
  • 蓝色啄木鸟
  • 推荐

知道什么叫万人空巷吗?1989年冬天的中国内地的周二晚上,街上没人了!

50分钟前
  • pbbcc
  • 力荐

很经典的剧集,小时候在奶奶家肯定是每集都不错过,虽然对一个小孩子来说,他不一定能看懂,但那感觉我至今都忘不了,实在是太苦涩了,尤其是片尾曲!

55分钟前
  • ★冰凌宫★
  • 推荐

我是刘慧芳是一个很正常的人啊 无论是不放弃收养的孩子 和追求自己喜欢的男性不计较他的境遇 只是在这个社会 守护住自己正常的道德感要牺牲的太多

60分钟前
  • momo
  • 还行

真的是人性的光辉啊,剧里的爸爸简直就是耶稣一样的存在。这剧应该是属于室内情景剧的首发了

1小时前
  • 深夜的阿斯伯格
  • 推荐

小时候很多人围着电视看,看哭了好多次,现在不敢看了,怕毁了经典形象。

1小时前
  • 尾生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