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戮战场1984

战争片英国1984

主演:萨姆·沃特森,吴汉润,约翰·马尔科维奇,朱利安·山德斯,格雷格·T·尼尔森

导演:罗兰·约菲

播放地址

 剧照

杀戮战场1984 剧照 NO.1杀戮战场1984 剧照 NO.2杀戮战场1984 剧照 NO.3杀戮战场1984 剧照 NO.4杀戮战场1984 剧照 NO.5杀戮战场1984 剧照 NO.6杀戮战场1984 剧照 NO.13杀戮战场1984 剧照 NO.14杀戮战场1984 剧照 NO.15杀戮战场1984 剧照 NO.16杀戮战场1984 剧照 NO.17杀戮战场1984 剧照 NO.18杀戮战场1984 剧照 NO.19杀戮战场1984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2 18:50

详细剧情

  1972年,美军在越南溃败撤离柬埔寨之后,纽约时报驻柬埔寨的战地记者辛尼(萨姆·沃特森 Sam Waterston饰)仍留在当地继续采访。柬埔寨人潘迪(吴汉润 Haing S. Ngor饰)是辛尼的当地翻译兼助手。辛尼在潘迪的帮助下,多次化险为夷逃过鬼门关。两人在战火纷飞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75年,红色高棉占领金边。辛尼得以全身而退,然而潘迪却因为没有护照而被捕,开始了生不如死的地狱生活。在柬共的劳动改造中,潘迪目睹了红色高棉政权的残暴血腥,受到了非人的待遇。1978年,越共入侵柬埔寨,潘迪趁机逃亡到泰国边境,与一直在寻找他的老朋友辛尼重逢。  本片荣获1985年第5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配角、最佳摄影和最佳电影剪辑三项大奖。

 长篇影评

 1 ) 实验破灭

这个电影资源不太好找,没想到豆瓣里的讨论和评论还不少,看来冷门电影并不冷。柬埔寨算是一个悲催的国家,被所谓主义选中成了一个乌托邦的暴力实验品,700万人口4年间被红色高棉屠杀150万以上,柬埔寨有吴哥窟,金边也是佛教寺庙林立,怎么就成了一个大屠宰场,杀了自己国家这么多百姓,这哪里是政党和主义,明明是魔鬼在地狱。电影其实拍的很含蓄,以几名记着的旁观和经历记录红色高棉的疯狂屠戮,不了解历史的人其实很难理解,这个电影拍的不是简单的战争残暴,他记录的是主义的邪恶和天国梦的幻灭。45年过去了,这段历史应该浓墨重笔的新拍一部记录片,深刻的完整的把荒诞疯狂残酷的历史记录下来,希望未来1000年内人类都不要再犯这么低级愚蠢的错误。人类的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不一定是向上向前向好的,但是实验和纠错的成本太高了,不止是这700万,还有十几亿甚至几十亿。

 2 ) 这是一部好电影

1984年上映由罗兰·约菲执导的电影《杀戮战场》无疑是今年观影体验最大的惊喜。

影片以越战为背景,讲述了两位新闻工作者并肩作战、失散然后又重聚的故事。其中许多充满血腥和震慑力的镜头也在试图向观众控诉关于红色高棉的滔天罪行。值得注意的是,剧本是以真实故事改编而成的。

整部影片,主要围绕着“兄弟情谊”、“新闻职业操守”和“生的顽强”主题铺展开来。

关于“兄弟情谊”,柬埔寨人潘迪作为战地记者辛尼的当地翻译和助手,他多次在辛尼等记者生死危机关头,凭借着他的勇气和智慧,化险为夷。后来,红色高棉占领金边后,各国记者顺利归国,而潘迪却因为没有护照只能留下。潘迪亲身经历了红色高棉残酷政权下的劳动改造,也亲眼目睹了极权下的暴力统治。与此同时,辛尼在国内(美国),虽屡获大奖,但一直想尽办法去寻找潘迪。最后,潘迪又凭借其智慧和坚毅品格,虎口中脱险,两人终于重逢。

如果说故事本身就具有惊心动魄的魅力,那么叙事结构的安排和演员的表演则又是本片得以增分的点。大使馆中,几位同甘患难的记者都在为伪造潘迪的护照所需的人像照焦头烂额和苦恼,最后照片成功洗出来后,气氛一下子变得轻松、喜悦和激动。但是,等到照片褪色、护照被退回后,所有人都充满沮丧,气氛一下子就低落了。而辛尼,也满是懊悔、担忧、自责。在这紧张和轻松、喜悦和低沉中,观众的情绪被调动起来,同时也深深体会到他们之间的亲密无比、生死之交的友谊。

同样,在影片后半部分,辛尼的故事和潘迪的故事交叉呈现着,这种对比,展示了二人天壤之别的生活状态,但因为辛尼的牵挂,又使这样的两个故事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促进了叙事的紧张。最重要的,它一直在给与观众期待,即为观众目睹双方重逢铺垫好情绪。结果,他们重逢、拥抱时,那种期待被满足,情绪达到最饱满状态。

关于演员的表演,吴汉润(潘迪)的演技自然是没得说,但令我最印象深刻的还是萨姆·沃特森(辛尼)的表演,潘迪的角色需要的是更多是沉静,因此这也注定了其情绪方面的压制。而辛尼,他回到国内可以在很轻松、毫无压力的情况下释放情绪,因此他的表演也更具有感染力,譬如他在家中向他的妻子忏悔、自责时,我们轻易可以从他的表情中读出其中的复杂情绪,同时也被感动到。情绪由演员转移到观众。

关于“新闻职业操守”,影片也通过许多的镜头进行了表现。影片开始时,潘迪看到警察和救护车路过,他瞬间就凭着新闻敏感性,发觉事件不对劲,然后跟踪调查。同样,辛尼和他的同事卡菲·森托拉鲁正准备餐馆进餐,突然炮火就发生在他们旁边,卡菲迅速反应,拿起相机对第一现场进行拍摄,而在此之前,他生病在床,还在向服务员拿一些阿司匹林。

新闻记者发现真相、报道真相,又因为其特殊的地位,即独立性以及对权力的监督,一直备受人们尊敬。辛尼面对军官时,不卑不亢,不畏惧,甚至发出诘问,令人肃然起敬。去往案发第一现场,这是他的新闻职业所要求的,为此,他将一切乃至生死抛在脑后。同样,潘迪虽作为辛尼的助手,但他的敬业精神更是值得敬佩,辛尼要去第一现场,他最后联系了一艘船,至于其中联系的艰辛影片中没有详细展开来。导演在这里的意图应该是更想要突出其做事麻利,完美助手的特征。影片中还特意为潘迪设置了一场冲突,即家庭与职业,当然,最后潘迪选择了职业。

关于“生的顽强”,这完全是在潘迪身上表现了出来。潘迪在极权统治下,小心翼翼苟活着,遵守着沉默的生存之道。他保持理智和沉静,并一直在寻找逃生的机会。不过这并不代表他一点儿麻烦也没惹下,相反,他差点就没命了。在去偷饮牛血时,他被抓了,然后被拖去砍头。不过,幸好是一位之前相识的少年拯救了他。再后来,他便开启了逃生之旅。

这个故事,堪比《肖申克的救赎》,而且更使人惊心动魄。在逃生时,他路过一片湖泊,湖中是死去的枯木。他踩着泥泞的地面,突然不小心失足,掉进了泥坑。那泥坑中满是死人的骸骨以及破旧的衣衫,他不禁打了个寒碜。与此同时,影片中最令人震撼的场景展开了,湖中满是人的骸骨,这是对红色高棉极权统治的有力控诉。

当然,仅仅有主题上的表现,没有好的叙事能力,影片的观感也会打折的。这部影片荣获第5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配角、最佳摄影和最佳电影剪辑,可谓是名副其实。摄影方面,镜头内元素多,且大都是运动的,但我们并不会感到混乱,这足以证明其高超之处了。而配合剪辑以及配乐,影片的叙事节奏也恰到好处,丝毫不会使人产生枯燥、沉闷乃至瞌睡感。

最后,它还记录了一段历史,以及对历史的反思。作为后来人、且有直接关系的我们,更应该要去了解、去反思。对不对?

 3 ) 它通过真实的战场面和多层次的角度刻画,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对和平坦的方向

罗兰·约菲导演的电影《杀戮战场》是一部以二战为背景的战争电影。该电影以真实事件为基础,通过多角度的故事和真实的战场面,展示了战争对人性的残忍和对和平坦的方向。 首先,电影在当时的战场面时非常真实、动态,通过逼真的特效和摄影技巧,再次出现了二战中的血腥战争。电影中场景的真实归原、血腥场面的炊情转现、音响效果的营销,无不让人感同身受到战争的残酷和紧张的气氛,同时也体现出了导演的制作实力和工匠精神。 其次,电影对角色的刻画非常细致致,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主角弗里德里希·冯·波根多夫是一个反战的军人官,他不想参加这场战场,但他却不得不履职尽责,他对战争的态度和内心的牵绊引起了人们对和平的思考。而反面色的刻画也很到位,展现了人性的丑恶面。这种复杂的角度刻画让电影更具有思考性,引起人们对战争和人类的思考。 最后,电影的音乐和配乐非常出彩,为电影增添了一份庄重而悲壮的气氛。特别是电影结尾的音乐,为电影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让观众感受到和平的珍贵和战争的可怕。 总之,电影《杀戮战场》是一部非常出彩的战争电影,它通过真实的战场面和多层次的角度刻画,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对和平坦的方向。电影的制作实力和思考深度都非常出色,是一部值得深度评价和思考的经典之作。

 4 ) 杀戮之地

片子讲述一个柬埔寨医生因为他的美国记者朋友的失误陷落入红色高棉执政后的柬埔寨,九死一生逃亡而出的故事。
这片子看的人心里太堵,更兼毛骨悚然。
是84年拍乞的,饰医生的柬人吴汉,本身经历过这场浩劫,以非正式演员的身份出演,但演得却非常朴实自然,因之当年获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事实上,他在这片子里应该是主角的说啊。)
这片子好在一点都不煽情,而吴汉本人更在片中少有展现笑容,大约拍这种片子是很难心情愉快的。
特别是万人坑的镜头。虽然不多,但长镜头的铺设仍极为震撼。
此片成后,金边专门建一博物馆,取此片名,即在当年的刑场原址上。
看网上有人撰文写到彼地的游记和图片,不忍足睹。当年赤柬执政4年间,在柬的越南裔全被杀光,华裔40多万被杀了一半,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族人,僧侣以及内部大清洗等,真是以七八百万之众,而绝户100多万。何其惊人也!

手上有一本战争图片集,选自各国非常年代,内有红色高棉时期的照片若干,其中一张乃一女反剪双手背缚而跪,几士兵于其后将取其脑髓,而此女尚不知也。此图片是摄于正面,快门按下了这个即将被知味食髓的女人面目茫然的特写.........

全片结束,字幕升起,同时奏幽婉的柬乐,殷殷然如哽噎。
令观者相依无言。

 
 
 
 

 5 ) Dith Pran

Dith Pran

对电影似曾相识,好象在哪看到过类似的内容,不过因为几年前在ARTE看过一部分,总觉得是那个的原因,看到中间被这些战地记者的经历深深吸引,最后两人终于相见,更是被感动到掉眼泪(虽然我很不喜欢电影中那个纽约时报记者Sydney Schanberg的角色)。
直到打出字幕,我才觉得Dith Pran的名字这么熟悉,一查之前的读书笔记,果然是Raymond Depardon在作“纽约来件”时碰到的那个纽约时报记者,Raymond Depardon在81年7月时送给解放报的专栏第四张照片的注脚写到:“今天早上我跟随一名摄影师出门,纽约时报的记者,柬埔寨人Dith Pran。在去116街Harlem的地铁里,他跟我讲起了柬埔寨、水稻田、以及与红色高棉在一起的四年……“我不是囚犯,但更糟糕。”他说起法语来很轻柔,有些腼腆。他的妻子和四个孩子住在布鲁克林区,家里的其他人都已被杀,他在纽约时报已经工作了一年。我们还谈到了摄影师Sylvain Julienne、Sou Vichith、Gilles Caron......”
Raymond Depardon在阿尔及利亚、越南、乍得、贝鲁特等地都做过战争报道,他们谈到的几个人全是在柬埔寨战争时失踪的记者,Sou Vichith也是柬埔寨人,是Depardon在Gamma图片社的同事,Gilles Caron是Depardon在Gamma的共同创建人,70年与另外两名法国记者在金边附近失踪。Depardon和Dith Pran相遇在81年,从电影最后结束的时间看,Dith Pran也仅仅回到美国一年多而已。Depardon也是几年后看到这部电影才知道:片中描述的那位历尽苦难的柬埔寨人就是这个曾经和自己工作过一天的摄影记者。
The Killing Fields残酷而真实,Depardon在提到这部电影时也是用记录称呼的,我一度认为是部记录片。在“纽约来件”的书里看到一张Depardon拍摄的Dith Pran的照片,瘦小的柬埔寨人脖子上挂着相机,面孔一如普通东南亚男子,只是眉头微皱,眼中似有经历无数,等看完电影再看那句“柬埔寨、水稻田、红色高棉在一起的四年”的话,平淡的话语和残酷的画面对比,更觉得他在红色高棉所受的苦难,不止是电影中所现的场面,可那些就已足以让人触目惊心。
Dith Pran从纽约时报离开后,建立了一个认知红色高棉时期大屠杀的项目,他评价自己说
“Part of my life is saving life. I don't consider myself a politician or a hero. I'm a messenger. If Cambodia is to survive, she needs many voices.”

 6 ) 又一人间悲剧

晚上无聊一直看完,有点记录片的感觉

影片由两个战地记者的友谊,讲了柬埔寨那个年代发生的种种
特别是看到最后逃亡的时候踩着一堆白骨(应该说是不计其数)
好多被处决的人。。。

看完后就很想了解,到底柬埔寨发生了什么,红色高棉到底是什么?


今天网上查了查,简单了解了下(也不知是真是假,具体自己找答案)

红色高棉其实就是个武装组织,号称“共产主义”,受到强大的邻居,也就是我们的帮助,通过农村包围城市,成功夺取政权,要消灭城市,全民共产,然后将城市人口全部赶到农村去,首都也变成死城(基本走光了),被红色高棉的人赶着干农活,不满意,马上旁边的小孩就拿枪把你毙了。最后6,7百万人口的国家,短短几年,就死了100多万。。。没事还去惹越南,好了,大家又干一架,自己人又干一架,外面的人也看不过去了,所以差不多就翘了。

所以共产基本都共灭了,西方害怕红色主义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要最后把自己都灭了


有网友说这片子是禁片,不允许公开发行,我们现在看到得益于盗版,还得说有时候好坏还得两面来看。
现在我们的政府一方面指责小日本篡改历史(当然是中国人都很愤慨),但有些事自己做过了就不要怕承认,比如支持红色高棉。。。
有点掩耳盗铃的说。。。

真正的大国,哪怕是做错事,有缺点,就像人无完人一样,敢于正事,时刻反省,我想我们的国家毫无疑问会向前迈一大步的


另没想到的是这片子的柬埔寨记者是华裔吴汉主演,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应该是中国奥斯卡第一人啦

中国没有过任何报道,你不知道,当然我也不知道


 短评

波尔布特这孙子,屠杀所有戴眼镜儿的,丫自己就带眼镜儿!

10分钟前
  • 老刘儿
  • 力荐

我原本以为两位男主是编导用以反映历史惨剧的虚构人物,没想到是真人

14分钟前
  • Chambord
  • 力荐

参演的吴汉就是柬埔寨幸存者。他因出演此片,12年后被波尔布特的刺客暗杀了。这说明千万别得罪领导啊,他下台了照样有办法搞死你。

18分钟前
  • 傻乐的猫
  • 力荐

从Imagine响起开始手发抖,被这个奇迹般的幸存者故事仁慈化的金色地狱依然让人感觉噩梦近在眼前。Pran在听到Vous avez une cigarette时转瞬即逝的一丝犹豫完美演绎出冷汗的感觉。所有可怖之处,都是它伟大的地方。

23分钟前
  • CharlesChou
  • 力荐

关于红色高棉,约翰·马尔科维奇真年轻啊。

2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对于冷战后出生的人来说,和平似乎真的是理所当然的事情。那些曾经为和平牺牲、呐喊、欢呼的人,都将和恐怖的罪行一起,被遗忘在历史的灰尘里。I love Cambodia.【アゲ】

30分钟前
  • 扬酱和祀夜
  • 推荐

被imagine煽到了!原来红色高棉军里竟是12、3岁的孩子,怪不得06年纪录片里面他们还是那么年轻,我觉得几乎整整一代的柬埔寨人都被战争毁了

34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1973-1979,在柬埔寨,美国战地记者视角。几个历史时间点:70年美国扶植的朗诺政府上台,75年4月红色高棉占领金边统治全国、逆城市化,79年越南入侵柬埔寨。影片也是选取这几个重要节点推动剧情,以更为个人化角度,展示几方势力角逐更替的影响。厚重的历史感,还原的社会场景惨状宛如纪录片一般使人如身临其境,残酷、危机和难以想象的杀戮,通过一部影片铭记一段历史。

38分钟前
  • 十一伏特
  • 力荐

近景空空的时候对白不断,电音和美声多过东方元素,这种间离让杀戮的恐惧渗透得更深更广,男主与周围人频繁的肢体接触尤其让人动容。这才是真正的大片,有血有肉有魂。 top

41分钟前
  • Nightwing
  • 力荐

最后响起Imagine。Imagine there's no countriesIt isn't hard to doNothing to kill or die forAnd no religion too

46分钟前
  • lenina
  • 推荐

万里绵延的人骨

50分钟前
  • 不如的我的
  • 推荐

意识形态之下的小国家无疑只是牺牲品。回头想想,或许我们都不知道自己干了些什么。冷战之下的杀戮稀松平常。红色高棉的丑恶和反人性不应该因为它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号而得到原谅。

51分钟前
  • daangel
  • 力荐

在我的印象里,一个人的死亡尽管不等于所有人的死亡,而至少是那些和他相关联的人的死亡。昨天你还看见他,今天没了,你心中的一部分也就死了。所以,战争大于一切恐怖,让死亡成为数字。看完此片,想起我还未出生的那些昨天,原来,死亡深埋在数字的后面,需要大量的挖掘、求证,才能完整呈现一个暴虐时代的全貌来。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人被消失、被湮没在历史的深处。并且,有时还选择性失忆。莫名地想起《阿房宫赋》,悄悄改了一个字:国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55分钟前
  • 刀叢中的小詩
  • 推荐

如此题材的影片中植入广告异常显眼,战场中时隐时现的可乐广告牌,柬埔寨小兵拿着微型奔驰车牌问“美国人都开什么车啊”,令人无语。

56分钟前
  • Nowaysis
  • 推荐

John Malkovich原来是有头发的;吴汉完全是主角无争议;imagine和band on the run各一首,导演很会找平衡啊~~~~~

60分钟前
  • RIC
  • 推荐

观影前,先去知乎搜了把赤柬。以前去过金边的杀人场,已经对赤柬的罪行有所了解,意外的是知乎里点赞最多的是一篇质疑赤柬罪行的回复。由于在柬看过不少故事,不能接受给赤柬的洗白,但死亡人数偏差大的确可疑。难得的是本片并未一味谴责赤柬,阐述了美国的错误轰炸才是根源。影片的历史意义大于其质量

1小时前
  • Reynard
  • 推荐

我们该庆幸还是该警醒

1小时前
  • Jason Bourne
  • 推荐

那时候的美国真厉害,一边在柬埔寨的土地上打仗,还一边拍了一部宣传柬美友谊万岁的宣传片。

1小时前
  • jianxiong
  • 很差

反映柬埔寨红色高棉大屠杀事件,但影片并没有片面渲染屠杀本身,也花了相当多的篇幅刻画人物情感、还有对西方政府的谴责(注:本片由英美出品),在我看来,合格的大屠杀电影就是这样的,视野广阔,不避讳加害者以外人士的负面,而不是用虚伪的英雄主义,去掩盖战争更丑陋的一面。

1小时前
  • [己注销]
  • 力荐

只有替米国人干活的柬埔寨人才配逃出生天

1小时前
  • The 星星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