碟中谍7:致命清算(上)

动作片美国2023

主演:汤姆·克鲁斯,海莉·阿特维尔,文·瑞姆斯,西蒙·佩吉,丽贝卡·弗格森,凡妮莎·柯比,埃塞·莫拉雷斯,庞·克莱门捷夫,亨利·科泽尼,谢伊·惠格姆,格雷格·泰山·戴维斯,费雷德里克·施密特,玛蕾拉·嘉里加,加利·艾尔维斯,查尔斯·帕内尔,马克·加蒂斯,因迪拉·瓦玛,罗伯·德兰尼,马辛·多洛辛斯基,扎哈利·巴哈罗夫,阿德里安·布薛特,安东尼奥·巴斯托夫,约阿希姆·乔巴努,罗伯特·卢凯,克里斯托弗·西埃雷夫,安德烈·斯卡杜齐奥,巴纳比·凯,格洛里亚·奥比安约,多洛提娅·托列娃,张茵,费卡尔·阿托古,加埃塔诺·布鲁

导演:克里斯托弗·麦奎里

 剧照

碟中谍7:致命清算(上) 剧照 NO.1碟中谍7:致命清算(上) 剧照 NO.2碟中谍7:致命清算(上) 剧照 NO.3碟中谍7:致命清算(上) 剧照 NO.4碟中谍7:致命清算(上) 剧照 NO.5碟中谍7:致命清算(上) 剧照 NO.6碟中谍7:致命清算(上) 剧照 NO.13碟中谍7:致命清算(上) 剧照 NO.14碟中谍7:致命清算(上) 剧照 NO.15碟中谍7:致命清算(上) 剧照 NO.16碟中谍7:致命清算(上) 剧照 NO.17碟中谍7:致命清算(上) 剧照 NO.18碟中谍7:致命清算(上) 剧照 NO.19
更新时间:2024-04-11 05:20

详细剧情

  特工伊森·亨特(汤姆·克鲁斯 饰)和他的IMF小组将开启迄今为止最危险的一次任务:追踪一种会危及全人类性命的新型武器,并阻止其落入坏人之手。与此同时,伊森曾对抗过的黑暗势力也正在卷土重来,整个世界的命运岌岌可危。面对神秘而强大的敌人,他不得不面对选择使命还是至爱的终极抉择。

 长篇影评

 1 ) 失望

碟中谍 ★★☆☆☆ 我真是受够了宏伟但空洞的交响乐一轰然后动作戏交叉剪辑硬推剧情了,碟6中间就有这个毛病,第七部简直堪称滥用。然后,系列电影,终结篇,上部,居然会一刀捅死一个老角色然后用三个小时的篇幅描述一个作用完全一致的新人物的成长,还是最土气的美国傻大妞的成长史,不惜毁掉影片的节奏就为让这个模式化得不能再模式化的角色有那么些微的角色弧光。这是为!什!么!啊! 用独立思考的人工智能做反派,但是文戏节奏刻意放慢,什么来自过去的敌人,什么宿命又中二的念白,都冲淡了这种智械危机应有的快速致命感,再加上这个仿佛诺兰半上身的剧本和乡村女主,冗长乏味的台词之下只剩空洞。 更绝望的还在动作戏,我从素鸡10的罗马,被一脚踹到疾速追杀2的夜场蹦迪,致敬完1和5之后就是从子弹列车到天降杀机,甚至最后脑子里还响起了独行侠的维森泰尔序曲,动作戏虽然真的拳拳到肉但是已然编不出新花样,全是过去的影子。可能作为普通动作片算是合格,但是作为碟中谍,无论是动作戏还是剧情,未免太糊弄差事了,真是对不起半年来的第一场首映。 系列总评:6=4>1>5>7>3>2

 2 ) 差强人意的碟中谍7,烂番茄评价实属过誉

第一次在电影院看碟中谍,估计也是最后一次。这几年片荒开始翻出这个系列包括其他一些老的商业片来看,其实疫情前不爱看这种片子还是有原因的。

它是依托于现实世界的特工片,在场景设计、想象力上是有局限的。不说跟超英片科幻片比,就连巨齿鲨这类怪兽片都比不了,你对这类电影的期待从一开始就限死了。咱也不是说喜欢看那种无脑爆炸,但像其他片子里诸如太空电梯升空、复仇者集结这样的场面你是看不到的。

而为了拍成系列作,你也不会看见电影里面的人物有所成长,可能连人物特点都不太明显,这一点上,伊森亨特甚至比不了当年警察故事里成龙演的又滑头又愤青但会坚守正义的陈家驹,阿汤哥演的就是一个纯纯伟光正的角色。

96年的警察故事4我是很不满意的,因为动作戏变得更差了,而且陈家驹的性格也被抹平了。同年碟中谍1上映,两个动作巨星的时代在这一年交错,但实际上演到最后两个系列是殊途同归——越来越乏力的动作戏和越来越单薄的人物。

说回电影本身。

其实碟中谍每一部的反转和诡计设计单拎出来,抛开逻辑,观感都还不错。但问题就是重复性太强了,你看一部是精彩,看六七八部就是无聊了。

动作戏上,相比第六部的跳伞、直升机两段大场面加上常规的追车戏(第六部追车挺紧张刺激的),这一部除了千篇一律的追车,场面全集中在结尾火车上,虽然也好看,但导致前面都很乏味。

而且在火车顶上的打戏也只是套招,虽然从没期待阿汤哥在打戏上多出彩,但火车都实拍了,其中一段动作戏只能到及格水平还是略为遗憾的。

这回确实没有头重脚轻的问题了,像第三部第四部乃至第五部,电影中间部分就把该爬的飞机大厦爬完了,该炸的炸弹炸完了,最后一幕决战的时候直接沦落到村口斗殴级别,你刚爽完的心瞬间就坠入谷底。

碟中谍7确实是以震撼的大场面收尾的,但结尾分量是够了,前面两个小时却变煎熬了。

所以非得说看个爆米花电影别纠结什么故事人物逻辑,爽就行了。

但是抱歉,确实不够爽。

人物塑造上,我本来以为能把伊森从完成任务的特工,写成与全世界对抗的孤胆英雄,打破碟中谍老一套的框架。

其实碟中谍系列一直有一种黄金时代的精神,即电影三观极正,现在这个时代下,很多电影开始探讨人性的自私、黑暗,越来越往人类内心深处走,放弃了宏大叙事和歌颂某些品质。

且不论那些文艺片了,好莱坞以前能拍出勇闯夺命岛,现在却是通篇的family,而碟中谍则一直带着以前这种歌颂伟光正的主旋律气质。

我以为这一部里面它能够有所升级,也就是在整个社会风气都在越来越利益至上,越来越自私的大环境下,伊森亨特仍然能够保持自我,坚守内心的正义,不再一味奉命完成任务,而是选择自己所认定的正义。

从前黄金时代的黄金精神或许不那么可贵,因为人人如此,但现如今还能坚守本心,即使阿汤哥这个人物再死板再没有特色,在背景衬托下,这也算得上一种人物塑造,也算是人物的成长与觉醒。

但可惜的是,后来我发现重点还是放在与AI的对决上(都写烂了),通缉伊森的两个美国人毫无压迫感,全程只是单纯跟着主角跑的傻子。为了正义反抗上级对抗全世界的命题并没有成立。

我不理解评论里有人说AI这一部分的故事设计是碟中谍不拘泥于老套故事、勇于挑战。

人工智能危机明明已经被好莱坞甚至国产片写烂了。是从上世纪60年代太空漫游2001开始到现在已经讲了六十多年的老故事了。

而且这部碟中谍里的人工智能塑造得很精彩吗?

他只不过是算法很强大,对世界威胁很大,电影实际并没有依托于ai这个设计奉献出多精彩的戏份,我们看的还是阿汤哥不要命的极限挑战。只不过在所有人的台词里它被说得神乎其神,而现在在某些观众嘴里它也神了。

跟ai同样乏力的,是反派盖布瑞尔。一样在别人嘴里很强大,但实际戏份上并不显得多厉害。他没有上一部所罗门莱恩和亨超那些层层叠叠的诡计,武力也不见得多强。仗着有ai撑腰,永远打明牌,永远一副气势强大但其实没什么脑子的样子。

女角色方面,伊森迅速对格蕾丝产生感情,为了换女主硬刀伊尔莎,都相当突兀。但其实5和6里跟伊尔莎的感情也很突兀。只不过伊尔莎与伊森的感情用了两部电影来铺垫,伊森前妻的退场也更加合情合理,才显得没有那么奇怪。

说穿了碟中谍还是一个男性受众为主的大IP,美女看腻了就得定期上新,伊尔莎能在5、6两部里面占有重要戏份,7里面也依然登场,已经是碟中谍女角色之最了。

另外这一部里白寡妇也被写得很蠢,轻轻松松就被敲晕了,上一部里立起来的强大气场很草率地就破功了。

螳螂女演的那个杀手角色也很莫名其妙,前期硬拗一个毫无根据的疯癫人设,结尾因为自己老大背刺的一刀,转念回去救伊森还人情,还自言自语仿佛想营造一种宿命感纠结感,但她前面除了打架根本没戏份,观众都不了解她,要怎么共情啊。

整体节奏太拖了,追车戏过长,火车戏阿汤哥个人秀中间穿插了太多其他戏。

另外一大槽点是对话戏多得离谱,台词信息量很密但又没啥营养,只会把观众绕晕。

其实这也是麦导接手碟中谍之后的老毛病了,很多时候为了讲清楚反派的目的、某些故事设定,好几个人絮絮叨叨对话很久,你听得稀里糊涂的,然后你努力思考捋这些线索,终于捋清楚了之后就会发现这些东西很无聊,根本不值得你动脑子去想,只是一些背景交代而已。

他写了那么多台词,只不过是因为把阴谋诡计都设计得太绕,每次都牵扯到多方势力,不得不再用大量的台词把设定讲清楚,把bug圆回来。

虽然碟中谍一部比一部场面大,但我总觉得1是最好看的。所以我时常疑惑是不是跟没在电影院看有关系,于是今天就买了张imax的票去感受一下。

事实证明,电影质量永远取决于整体。搏命大场面是卖点是噱头,但不好好打磨剧本,不好好做好整体的动作戏编排,想要以点破面是不现实的。

加上这次片长太长影响排片,中国人对好莱坞日渐免疫,个人看来碟中谍7在国内票房是要寄了。

 3 ) 《碟中谍7》:动作片IP最后的尊严,阿汤哥力挽好莱坞荣光

今年的暑期档注定不平静。

国产片这边,除了《消失的她》和《八角笼中》票房大爆,《热烈》《封神》《超能一家人》也来势汹汹,剑指全年龄口味观众。

由于《奥本海默》引进命运未卜,好莱坞痛失大将诺兰,华纳新片《芭比》又注定走小众路线,这就让整个7月只剩下唯一一部头部好莱坞影片——那就是《碟中谍7:致命清算(上)》。

还得是你阿汤哥

如上所述,在7月的内地引进片市场,《碟中谍7》几乎已经成了独扛大梁的存在。巧的是,这样的态势正和与这个IP强绑定的传奇影星汤姆·克鲁斯近年在好莱坞的形象不谋而合。

在全球电影市场较为疲软的前两年,曾被市场寄予厚望的《信条》救市失败,漫威等头部IP开始转战流媒体,票房和品质总体上均不如以往。

在这样的局势下,阿汤哥祭出《壮志凌云2:独行侠》,在没有中国内地市场加持的情况下,以劲收近15亿美元的全球票房,为好莱坞市场复苏注入了一剂票房强心针。

自此,阿汤哥便成为好莱坞倡导影院观影的新任代言人。

因此,印着阿汤哥个人烙印的金字招牌《碟中谍7》于这个暑期档强势回归,是影迷之所望,也是市场之所望。

跨越27年,这个动作片IP中的常青树之所以能一直保持较高的口碑和品质,最大原因就在于阿汤哥对其倾注的心血和精力,以及他每一次坚持带给观众以新鲜看点的不懈尝试。

作为制片人,他和导演编剧一起打磨剧本,亲自督导每一部的制作,在拍摄期间严格控制防疫,甚至因为片场防疫疏忽导致剧组停摆而大发雷霆,成为全行业的工作楷模;

作为演员,阿汤哥是出了名的每部极限特技场面必定亲力亲为,不用替身——就拿这次的《碟中谍7》来说,影片高潮部分出现的“3000米悬崖摩托车极限跳伞”一幕,为了保证拍摄效果,阿汤哥前期光是基础训练就进行了一年,跳伞练习次数超500次;

为训练摩托特技,剧组特意为阿汤哥搭建了一条越野摩托车赛道,阿汤哥在这里练了超过13000次摩托车跳跃。

到了悬崖正式实拍时,由于碗状悬崖有相当的弧度,阿汤哥冒着风险和技术上的生命危险,剧组上下提心吊胆。而且因为对初次拍摄的效果不满意,光这3000米的高空他就跳了整整6次。

在全行业都在滥用绿幕和CGI的时代,为了带给观众真实而震撼的观影体验,敬业搏命如阿汤哥,好莱坞乃至全球影坛再也找不出第二个人。

坚守动作片底线

由于全球电影市场变化以及人才缺失等原因,近年来动作片这一分支变得越来越捉襟见肘,每年能出的佳作寥寥。

对于《碟中谍》系列,阿汤哥始终都有着清晰的定位:作为最长寿的动作商业片IP之一,《碟中谍》系列必须坚守动作片的底线,那就是把打斗动作和大场面踏踏实实做好,不花多余的精力在解释剧情和设定上,让观众看得爽,看过瘾。

《碟中谍7》无疑就是完美延续这种精神的作品。

影片在开场10分钟,就用惊心动魄的场景编排,打造了一出刺激紧张感拉满的拉锯战——不仅展现了《碟中谍》系列独有的谍战阴冷气质,更展现了本作主反派“智体”的强大和压迫感;

随着经典的主题乐结束,影片紧接着就打造了令观众目不暇接的惊险场景:

从阿汤哥机场脱身和每部必有的追逐长跑,到罗马街头险象环生的追车戏,到悬崖高空摩托跳伞,再到从坠落的火车车厢中逃出生天,一环接一环,高潮迭起,持续挑战着观众的爽感上限。

在近身打斗场面上,《碟中谍7》也有着颇为亮眼的设计:在影片开场沙漠营救的一场戏,阿汤哥在漫天沙尘暴中只身对决雇佣兵小队,从一开始就拉高了观众的期待;

然而这种期待在后续的场景中也并未落空,在威尼斯窄巷1v2场景中,影片贡献了最硬核的打戏之一,其动作之凌厉和肃杀感,直冲年度最佳打戏场面;电影尾声伊森与反派加布埃尔在火车车顶的打斗场景,以其出众的编排设计,将观众的肾上腺素水平拉到又一高峰。

27年过去,《碟中谍7》再次证明,这个系列依然是地表最值得信赖的动作片IP之一。

27年依然碟中谍

作为一个一以贯之的系列,除了死守阿汤哥在票房和口碑的双重号召力,以及动作片的顶尖水准之外,《碟中谍》系列成功的最大原因还在于其对系列经典元素的保留传承,以及坚持求新求变的理念。

尽管时代已经来到2023年,信息渠道已经发展到了超乎想象的程度,甚至影片反派都开始以非实体的AI技术为形象,但《碟中谍7》依然有一些贯穿全系列的经典要素:

比如对于经典面具化装的使用,在存在无数种方式验证身份的信息时代,坚持使用这种老派的手法看似有些戏谑。然而影片很好地利用了这种戏谑感,让这种手法不仅行之有效且合理,而且还十分高效地贡献了部分笑点,在维系系列经典要素的同时,也为当下的作品增光添彩。

在角色方面,《碟中谍》系列从第四部开始,就在回收角色和剧情收线方面凸显了高超的水准。

这部《碟中谍7》在带回之前两部作品核心角色的同时,不仅让系列第一部当中的部长“基特里奇”回归,还让他承担了推动剧情的一大重点,同时也回收了一部分衍生自第一部角色的“白寡妇”的暗线剧情,打造了一个只有系列电影才能做到的精巧布局。

与此同时,系列也不忘持续吸收新鲜血液:全新加入本作的《美国队长》“卡特特工”演员海莉·阿特维尔,以令人信服的塑造成为了系列新的支柱角色;

而《银河护卫队》系列“螳螂女”演员庞·克莱门捷夫,在此前提到的窄巷激烈打斗场景中,贡献了全片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打女动作戏。

更不用说影片将反派从特工组织演变为人工智能的设定,折射出了这个老牌系列IP对时代技术发展的拷问和自省——《碟中谍》系列,一直都在自我迭新的路上。

动作扎实,看点丰富,在《速度与激情10》等一众分上下两部叙事的好莱坞电影中,《碟中谍7:致命清算(上)》无疑交出了今年完成度最高的答卷。

 4 ) 巅峰已过的碟中谍

《碟中谍7》很难说真的给人带来了什么惊喜,延续系列高水准的制作水平,这一部电影仍然保持着系列里让人热血澎湃与熟悉的一切元素:接任务的阿汤哥,背叛组织的阿汤哥,奔跑的阿汤哥,玩命的阿汤哥。

然而阿汤哥确实也老了很多,比之去年的《壮志凌云2》更显颓态
就像是今年《疾速追杀4》中壮士暮年的基努里维斯
去年《子弹列车》中的布拉德皮特
前年的《007:无暇赴死》里遗憾退场的丹尼尔克雷格一般
一堆五六十岁的老头在大银幕上又唱又跳又跑又闹,汤姆克鲁斯也终究敌不过时间的摧残,纵是他仍努力地奔跑,拼命地尝试惊险场景,然而缺少了足以匹敌的对手,制作水平也有滑坡,本片呈现出来的打斗与动作场面相较《碟中谍6》是有所下降的。
可以说,《碟中谍7》浪费了阿汤哥的纵身一跃,也浪费了自《碟中谍5》最亮眼角色艾尔莎之死这一事件。
1.今年最好的上下集设置

自从《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与《暮光之城:破晓》探索出了商业系列大片最后一部可以分上下的模式后,今年竟然已经连续出现了三部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的电影(下半年还有个《沙丘(第二部)》。
相比于《蜘蛛侠:纵横宇宙》那种“马上就要到高潮,结果电影出结尾字幕”的形式与《速度与激情10》的“高潮到一半,突然就放片尾曲”的结尾方式而言,《碟中谍7》上下部划分的节点无疑选择得更精准一点,智体事件尚未解决,反派依旧逍遥法外,但有一个扎实的第三幕高潮,并以一场暂时挫败对手的事件暂告一段落,也算是相对正常的结尾方式了。
现在想想,《纵横宇宙》和《速激10》把人胃口吊老高结果下一部要两年后的结尾着实令人一口老血喷出来,好莱坞的编剧这两天开始闹罢工,诸多电影包括《碟中谍8》的拍摄都中断了,这些剧情紧密相连分上下部的影片如果做不到像《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2010,下2011),《暮光之城:破晓》(上2011,下2012),《复仇者联盟》(3:2018,4:2019)这些电影一般的隔年上映的话,恐怕铺垫了几个小时的上部也无法为下半部电影提供多少票房上的增益。

2.拳打速激的罗马追车戏

既然提到了《速激10》 ,就不得不提到《碟中谍7》中和《速激10》既视感超强的罗马追车戏和炸大坝(炸桥)戏了。
虽然《碟中谍》系列并不像《速激》系列那样将追车戏码作为每一部的核心,但是横向对比两部的罗马追车戏,我们会发现《碟中谍7》的追车毫无疑问有着更为流畅的观感,纵然没有《速激10》里的铁球大炸弹,也没有主角们人手一辆的肌肉赛车,甚至也不需要一些反物理的操作
仅仅凭借一辆不是很听使唤的小电车+经典的手铐困境,就能让这个片段妙趣横生。
这个桥段有几分与成龙《我是谁》里的手铐追车戏相肖,同样手铐限制了开车的方式,也有类似从楼梯上开车下坡的场景
但《碟中谍7》毫无疑问更进一步开拓了手铐的玩法,汤姆克鲁斯与女主两人接连上阵,用一辆与大片格格不入的小电车跑赢了所有追杀者。
说起来,“手铐”这个设定也是非常经典的联结男女主角,并构造幽默感的道具,比如下面的《五十度灰》(并不是)

3.比肩将军号的火车动作戏

关于火车电影并不算少,《东方快车谋杀案》,《子弹列车》,《通勤救援》,《雪国列车》,《危情时速》...但要论最经典的,将“火车”这一载体完美利用的动作片,就不得不提到巴斯特基顿的《将军号》。
全片火车的一去一回,火车的运行,与铁轨的交互,一路到最终的火车坠桥,完成了一场后人都难以匹敌的纯粹火车影片。
《碟中谍7》最终的火车坠桥毫无疑问致敬了《将军号》。要说本片的火车桥段,前半部分只能说中规中矩
车顶上的打斗也不如《007之天幕杀机》中把挖掘机开上火车的惊艳,倒是可以与《金刚狼2》里面的新干线火车顶打斗半斤八两。
然而在火车坠崖后,汤姆克鲁斯与女主穿越一节又一节岌岌可危车厢逃离险境的桥段,确实将这段动作戏拔高了一个层次。
在车厢依次坠崖的设定之下,每个车厢都有着独特的环境构造,因而宛如关卡挑战一般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将“车厢”这一概念开发到了极致,也为最后一幕提供了颇为亮眼的收场。

4.被碟6吊着打的打斗与跳伞

罗马追车与火车坠崖大概是本片最精彩的两段动作戏,但是除此之外的打斗与动作,只能说是差强人意,虽然看着尚可,但如若与前一作《碟中谍6》相比较的话,毫无疑问打斗与动作的质量和观感都有着严重的下滑。
《碟6》可以说是动作戏的标杆,无论是近身格斗还是各种场面的动作场景(奔跑,摩托,跳伞,直升机追逐)都近乎完美,尤其是厕所格斗一幕,汤姆克鲁斯与亨利卡维尔两种风格的格斗模式对阵足够强大的对手时,拳拳到肉的打击感与厕所里各种摆设被破坏的冲击感让这个桥段成为本片讨论度最高的场景之一。
但是在《碟7》中,亨利卡维尔的猛男反派换成了螳螂妹与智体的代言人盖布瑞尔,失去了刚猛之力,敏捷似乎又无法补足,再加上剪辑与动作设计的退步,整部电影的近身格斗都不好看。
当然,动作设计的不在线直接导致了影片中本应作为剧情重点的桥上对决变得边缘化,两女依次与盖布瑞尔的生死拼杀仿佛都没用上全力,还在放水呢就结束了。

而动作场景剪辑与制作的问题直接影响到了本片最关键的一个动作戏,也就是汤姆克鲁斯的摩托跳崖镜头。这个汤姆克鲁斯亲自上阵的摩托跳崖本应成为类似《碟6》高空跳伞一般让人屏住呼吸的一幕,但阿汤哥舍命一跳的紧张感被来回剪切的镜头和cg感浓重的悬崖几乎消解殆尽,真是遗憾。

5.一层看似高级的套壳剧情

本片在剧作上下了不小的功夫,开头潜艇的编排,阿汤哥的首次亮相,飞机场的人员调度等也都有着不错的效果。
然而这一部里看似高级的ai设定,其实仍然只是这一类大片通用的剧情模式,只是换了一个名字罢了。

试想,若是本片改成:

美国的一个秘密武器丢失了,这个武器可以攻破世界所有数据库所以一旦落入坏人手中就非常危险,这个秘密武器的开启要通过两半钥匙,于是伊森亨特和他的小伙伴们就踏上了找钥匙的旅程,而钥匙的潜在买家是一个电脑高手,伊森一行人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他的眼睛。
怎么样,剧情这么一改,是不是就很熟悉了,秘密武器就像是《速激》系列每部中无名氏先生的任务一样,而电脑高手又和《速激》里的塞隆一般。
电影几乎可以毫无压力地改成这种烂俗的剧本,因而所谓的ai充其量只是一层花里胡哨的套壳,一个只收买了两个高级打手(其中一个还叛变)的ai,看似算无遗策其实也拉得很的ai,和一个幕后的电脑高手也没有多大的区别。

6.沦为背景与炮灰的工具人物

汤姆克鲁斯作为本系列唯一的主角,《碟中谍7》里面被伊森光环遮掩的众人也只能自认倒霉,本片除了对新加入团队的格蕾丝有着较多篇幅的描述之外,其余人或多或少都沦为了背景板或者推动剧情的工具人。

最明显的两块背景板就是一路跟踪伊森的两位探员了。
从开头的飞机场,到罗马追车,到威尼斯晚宴,到东方列车,这俩探员可真是腿脚勤快,伊森到哪他们到哪,但跑着跑着就莫名其妙变成了某种谐星,因为虽然他俩哪里都去,但是总是后人一步,所以啥都没干。

那为啥安排这俩人呢?找乐子吗?不是,因为他俩最后出现,所以盖布瑞尔跑了...
工具人的话,本片的两位反派,螳螂妹和盖布瑞尔也着实工具得很,螳螂妹在完成了打手的任务后,死前还要再传递一个消息,而盖布瑞尔则全然没有反派的魅力,更像是一个拿着ai锦囊妙计的传话官。
至于伊尔莎的死...哎,上面说到了这段动作的敷衍,就不再提了。

《碟7》仍能算得上暑假一部足够分量的爆米花大制作影片,但是在第六部的高光之后,被疫情与罢工拖累的制作水平与不断拖延的工期毫无疑问将影响到这个系列最后两部电影的水平,阿汤哥和他们小组的成员肉眼可见地衰老,虽然依旧能跑能跳,但颓然之势亦不可挽回
纵然本片已然试图加入新鲜血液替换一些老面孔,然而归根结底,动作戏与汤姆克鲁斯是《碟中谍》系列的两大支柱,只要阿汤哥的状态稍有下降,或是动作制作水平无法保持,那么走入质量与票房的双下坡通道或许只是时间问题了。

 5 ) 扔掉情怀,野心满满

一个演员如何谢幕,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其中可以充满遗憾与完美,充满伟大与落魄。

我们会畅想,葛丽泰·嘉宝神秘的隐退生涯,还有那个传说中的丈夫。在巅峰时的隐退是会徒增无数猜想和话题的,但这难道不是一个演员最好的结果么,被人永远谈论,其实已经消失在人们眼前。

嘉宝的片只看过一个她和刘别谦合作的《妮诺契卡》,女间谍冰美人在一部喜剧中,真实做到了喜剧的最高境界——想搞笑的人永远也不如想严肃却严肃不了的人搞笑

我们会感叹玛理毕克馥对黄金默片时代的执着,她因默片而辉煌,因有声片而落寞,最终被人们遗忘在了“毕克费尔”庄园,靠酒精了却残生。她疯狂的买下自己辉煌时期的电影版权,试图在自己死去时,全部销毁她的电影形象,此刻的玛理毕克馥甚至是有些仇恨辉煌时期的自己,已经那些认可自己而又抛弃自己的观众。

玛理毕克馥在1917年的时候,周薪已经高到1.5万美元了,而当时福利最好的工厂,福特的工人每周的薪水也不过30美元

而今年,我们也看到了几个老演员的作品,似乎境遇颇为相似。

成龙的《龙马精神》,影片里我们可以看到成龙老作品的片段,该片透着一股子英雄暮年壮心不已的劲儿,最后却是一个放下是最好的解脱的结局。

《龙马精神》可以和《龙虎武师》结合在一块看,对于这一群电影人,大家会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哈里森福特在《夺宝奇兵5》里,重新扮演年轻的自己,虽然为了这张脸,多花了几千万美元。

二者吸金的主要动力,就是怀旧,完全的消耗IP,一个消耗的是成龙+特技的金字招牌,一个是在榨取印第安纳琼斯最后的剩余价值。

一个IP,它的人生路径似乎都是一样的。

从一开始的咿呀学步,观众们开始认识它,到健步如飞,观众们追随它,及至默念缓缓躺下,观众怀念它。

贩卖情怀,成了每一部具备经年累月观众人群的IP的必然结局。

资本主义世界就是这个样子。

而碟中谍系列如今也到了它的第7部作品《碟中谍7:致命清算(上)》。

如果结合剧情看,本作的副标题叫航迹推算更合适

自从第一部《碟中谍》上映,已经有27年的时间了。可以说,它与《勇闯夺命岛》、《独立日》、《真实的谎言》,是我在中学时代记忆犹新的作品,当然,也是构筑在我家新买的VCD上……

那么经历了近三十年的时光后,阿汤哥已经是六十出头的“老青年”了,似乎已经到了要回忆往事、感慨岁月蹉跎的年纪了。

如果是别的“某些人”,《碟中谍7》会怎么拍呢?

1、把过去6部,死的、没死的,好人、坏人,都放到一块,起码混个脸熟,让观众能发出“哎哎哎,这个人怎么活了”的欢呼;

2、做个变脸,把阿汤哥脸上的皱纹弄掉了,然后再现一下曾经他吊过的钢丝,和爬过的大楼;

3、在影片里安排一个汤二哥,用当红小生,象征着伊森亨特这个角色的世代交接;

4、影片前段先展现英雄迟暮,似乎一代新人换旧人,然后在影片最后告诉大家,姜还是老的辣;

5、片尾安排一个壮烈的结尾,留一个不死不生的结局,最后彩蛋里,墓碑上伊森亨特的黑白照片被人摘了。

算是给演员一个交代,也保证了以后再想重启的时候,也有个尾巴可以接上去。

然后观众们呢,看着那些熟悉的场景再次出现,可能会拍着隔壁朋友的肩膀小声说:

“哎哎,这段以前XX部出现过!”

“这不是之前那部的那谁谁么?”

“他就要说那句XXXXX了”

场灯在字幕出现时亮起,众人匆匆被赶出影厅时,也许忘了后面还会有一个致敬的彩蛋,大家会唏嘘着一代传奇就此落幕,泪点低的观众还会抹抹有点发酸的鼻子。

然后众人在一趟厕所之后,脑袋里的想法已经变成了——我要去吃啥呢?

人们记住演员的,记住角色的,永远是他在最伟大作品里的形象,很少会有人记得他的最后一部电影是什么。

人们都知道卓别林的《摩登时代》,很少有人知道《纽约之王》。

人们都记得在星战三部曲里汉索罗和莱娜公主的浪漫曲,却容易忘掉在《星战7》里汉索罗最后的坠落。

《终结者2》中,伸出的大拇指和I will be back,成为八零后永远的回忆,而《终结者:创世纪》里,那个娶妻生子的T800,除了作为海报封面外,再带不给我们什么内心的涟漪。

《终结者2》这一幕,在我的观影历史中,可称伟大

而在看完《碟中谍7》后,我们可以看到阿汤哥给予了观众一个很明确的信号——

我还没耍够!

在汤姆克鲁斯的心中,这不是最后一部碟中谍,下一部也不是最后一部,下下部也不是。

他一定还有更狂野的想法,更有趣的念头想展现给观众。

碟中谍系列还没有到需要消耗情怀的末期!

首先,从剧情看,虽然细节上经不起推敲,一贯是好莱坞片固有的弱智感情线,加上煽情的强行牺牲、突然出现的主人公不为人知的又一段孽缘等等,但是设定上却是颇具前瞻性。将人工智能-智脑作为最终boss,而人工智能正是目前在科学界最为流行的话题。

我们在《2001太空漫游》里遭遇过HAL9000,在《鹰眼》中遭遇过超级电脑鹰眼,在《终结者》中则是大名鼎鼎的天网。

如果说天网更像野兽,鹰眼更像机器人,最复杂、塑造最成功的人工智能,便是HAL9000了。

《2001太空漫游》里人工智能用泛着红光的镜头来展现,后来被好多影视游戏作品借鉴过

它狡猾,充满智慧,冷酷,更像人类,懂得害怕。

本作中的智脑,便是拿HAL9000作为模板来效仿的。

从一开始的潜艇阴谋,到后来它选择的代理人,再到它修改大数据,欺骗包括伊森亨特在内的众人,无不显示它强大的能力还有天衣无缝的计划制定能力。

智脑在本作中的塑造已经可以给予观众足够的震撼,能够感受到它带来的恐惧。

而正因为它被展现得无所不能之时,伊森亨特的一句“它害怕了”,能够带给观众非常强烈的希望和光亮,从这一刻起,主角们正式反击,一切不再完全按照智脑的设定执行了。

再说说动作戏,这一直是碟中谍系列引以为傲的要素。

可以说,从一切的开始,最经典的密室悬停,再到徒手攀岩,从攀爬哈利法塔,到深潜,从直升机中门对局,到扒飞机。

汤姆克鲁斯一次又一次利用极限环境下的特技镜头,来体现Impossible这个词语的意义。

本作里,除了我们已经慕名已久的高空摩托+伞降外,最后还有一段悬空火车车厢攀爬戏份,具体风格,大家可以去玩玩《神秘海域2》,里面有非常相似的一段。

单从角色定位看,神秘海域里的德雷克,和伊森亨特蛮像的

除了这种极限动作片段之外,碟中谍系列另外一个吸引人的要素就是骗局。

假面制作器简直成了整个系列仅次于伊森亨特外最重要的元素了。

整个系列里最精彩的骗局构架,我觉得还是第四部,无论是潜入克林姆林宫,还是后面在哈利法塔酒店的交易,这两段的骗局堪称全系列最佳!

第四部里,潜入克宫这段,绝了,紧张感爆棚

可惜的是,本作里虽然也有伪装+骗局的剧情,即最后在火车上的交易,虽然构架相同,但是已经明显缺少了紧张感以及剧情带来的转折和圈套的巧妙,取而代之的是增加了更多的动作场景来弥补剧情水平的缺陷。

这种烧脑要素减少,动作要素增加的趋势,其实从5开始就已经非常明显了,是一个蛮不好的趋势。

其实也能看出来好的剧本和精良的特技特效,哪个才是更重要。

我们会看到一个系列电影的特效越来越绚丽,场面越来越宏大,但是很少能看到从剧本方面续作超过原作的。

费用我们可以越投越多,炸药我们也可以越来越多,但是编剧的创意和构思,不是靠多喝脑白金就能实现的。

碟中谍到了第七部,我们可以理解不可能每部作品都能有一个精巧绝伦的剧本,不过一部电影,特别是动作电影的成功与否,更大的关键是,当你的剧本不是弱智级别的低劣,其实就已经达到了观众的容忍度了,除此之外最能展现诚意的就是你的动作场景,有多少是真刀真枪,有多少是绿幕的功劳。

因此之前的《F10》和《变7》,虽然在剧情和表演角度看都够瞎眼的,但是为何前者能够接近10亿,而后者是6亿呢?

我认为原因其实挺简单,前者真有车真炸,后者是真没有变形金刚,只有绿布。

观众一眼就能看出诚意熟多熟少。

汤姆克鲁斯也清楚这一点,他还能跑,他还能飞,他还能上太空呢。

阿汤哥的精力真是用不完,这十年就没怎么停下来过,同样十年,范胖子只做了速激系列,而阿汤哥还有壮志凌云、侠探杰克、明日边缘等等

还不老,还有足够的精力和诚意。

向情怀致敬?也许在等十部吧。

 6 ) 这是一部佳作,但还不足我的预期

有幸在香港看了IMAX首场,可以评价为不符合预期,但确实称得上佳作

这一部的氛围设计的其实还可以,全程都紧绷着,但却没有第六部的那种感觉,总感觉“致命清算”这个副标题还少了点感觉。但是全片还是很优秀的,打动部分虽然没有特别爽,但也足够了,这一部总算写死了一个重要角色了,这才有点“致命清算”的味道

飙车的部分确实还蛮爽的,比较这种戏份看多了,也就不觉得有多新奇了,但配合着IMAX银幕看也确实爽(只可惜这一部没有IMAX特殊画幅)。全片最让我惊艳的肯定得是跳伞的那一部分,发布正式预告前官方就发布了悬崖跳伞的特辑,看到阿汤哥一把年纪了还这么拼命,我是真的佩服。而且也不是瞎吹,这个片段在正片里看着也很刺激,特别是配合着如此激情的配乐,太牛逼了

但接下来就要说说这一部的不足了,首先就是剧情不符合我的预期,我本以为会是一部很悲惨的电影,但其实还好,笑点甚至比第六部还要多,不过这里得讲一下这次观影的经历,很多笑点观众们都会齐声笑,甚至看到部分地方还会鼓掌,这种场面我是很少见到的(因为我很少看首场、电影节这类),所以很惊喜。但这一部有很多地方让我看着很头晕,面具到结尾的决战才出现,但前面其实有很多地方可以用到的。反派“螳螂女”洗白的太突然,“个体”虽然把这件事预料到了,但看起来还是很不舒服。

不过正如片尾所说“钥匙只是个开端”,这也才“Part one”,相信续集将会有新的突破,毕竟把“个体”拍的这么强,很难想象后面还会有什么样的场面(希望下一部会有IMAX画幅啊!)

 短评

太拼了,怕他死在片场。

7分钟前
  • 🐷🐷
  • 还行

这不比那个开车的光头强

8分钟前
  • 咖啡酱
  • 还行

前6部在我心中的排名:4>1=6>3>5>2

13分钟前
  • 爱笑男孩杰乌索
  • 还行

想看看背靠背套拍的7 8,连跳伞都跳过,直升机都玩过的阿汤哥,还能给我们什么样的惊喜!

16分钟前
  • 电影伊森
  • 还行

这...

20分钟前
  • 钱钱⁹猫头嘤嘤
  • 还行

不引进的话🍊狗带。

22分钟前
  • 酱爆桑桑子
  • 还行

安排上了,阿汤哥永不止步。

23分钟前
  • 对你爱不完
  • 还行

动作戏要超越6,怕是要像GTA圣安地列斯赌场任务那样空中换飞机了吧。还有克里斯托弗•麦考利啊,碟中谍5的IMAX定制倒计时什么时候给我吐回来?!

28分钟前
  • Bryan·Mai
  • 还行

阿汤哥要打到80岁!

30分钟前
  • 吉吉
  • 还行

还有?上部已经是对死亡的终极追求了,还想让阿汤哥干嘛?

33分钟前
  • 极圈里的燕鱼
  • 还行

我就想看看碟中谍和速度与激情哪个系列先上太空。

37分钟前
  • V.
  • 还行

期待阿汤哥再次突破极限!

40分钟前
  • 玉玉的注水阿龙
  • 还行

一定要有丽贝卡

44分钟前
  • 种瓜得瓜
  • 还行

太期待了真的

45分钟前
  • Fly Away
  • 还行

为新部长祈祷: 祝长寿

46分钟前
  • 挺冷
  • 还行

今年最期待的电影之一

47分钟前
  • 喜悦之地
  • 还行

注意下身体 阿汤哥

51分钟前
  • 啦啦啦
  • 还行

汤哥要爬国际空间站实拍吗??

54分钟前
  • 罗斯卡娅
  • 还行

特工先生,徒手爬火箭吗?

58分钟前
  • 叉叉
  • 还行

白寡妇有个孪生姐妹叫黑寡妇,普通人类已经满足不了阿汤哥了,超级英雄,照样盘他

1小时前
  • 再遇龙猫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