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是条狗

喜剧片大陆2003

主演:葛优,丁嘉丽,李滨,夏雨,李勤勤,李佳璇

导演:路学长

播放地址

 剧照

卡拉是条狗 剧照 NO.1卡拉是条狗 剧照 NO.2卡拉是条狗 剧照 NO.3卡拉是条狗 剧照 NO.4卡拉是条狗 剧照 NO.5卡拉是条狗 剧照 NO.6卡拉是条狗 剧照 NO.13卡拉是条狗 剧照 NO.14卡拉是条狗 剧照 NO.15卡拉是条狗 剧照 NO.16卡拉是条狗 剧照 NO.17卡拉是条狗 剧照 NO.18卡拉是条狗 剧照 NO.19卡拉是条狗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4:58

详细剧情

  卡拉虽说是一条杂种狗,老二(葛优 饰)却十分爱惜它,在老二心中,为了生活他处处要讨人欢喜,只有卡拉才会想办法讨他高兴。但是老二的运气却糟糕透顶——他妻子玉兰遛狗的时候,警察因为卡拉无证,把它抓走。要换回卡拉,必须要掏5000块钱办一个养狗证件。  对于卡拉一家,5000块钱需要省吃俭用才能存下,老二决定先跑跑关系。儿子亮亮找来了同学帮忙,因为他的老爸有点手腕。然而人家却不肯帮这个忙。老二急中生智,想起卡拉是老同事杨丽的狗下的崽。他找来杨丽的狗证,却被警察识破。  老二和杨丽费劲周章,各种办法都要不回卡拉,还被玉兰误会二人相好。更糟糕的是,儿子亮亮又犯了事被拉进警察局,一家三口和卡拉竟然以这种方式在警察局相遇……

 长篇影评

 1 ) 老二的尊严

如果让你用五千块钱买一条狗,你买不买?又如果把狗换成尊严呢?
《卡拉是条狗》是围绕一条狗在讲述故事,片名听起来似乎只是以这狗为中心,但其实故事与狗无关,关于卡拉的种种,观众并不能直观了解,对着电影屏幕我们所能看到并深深留下印象的是老二等人物形象。外文版的翻译中片名是《卡拉,我的狗》,这个片名似乎更加的贴切,至少人出现了。《卡拉是条狗》通过狗的命运来表现普通老百姓在现实生活中的遭遇,人性,或者说人的尊严才是影片中真正所表达的东西。
卡拉有一个好听的名字,但它却是一条生活在一个拮据的工人家的狗。即使它的主人并不富有,但因为它生活在那一个城市里,所以也身价五千。一个过着平静生活的家庭,在某个夜晚因卡拉被警察逮走而掀了轩然大波。一场围绕着狗的营救活动开始了。家里每一个人都焦急,但最为焦灼的是男主人公老二。
葛优饰演的老二是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人物,兢兢业业做着一份辛苦的职业(不时需要加班),每个月拿几张人民币,平时有空也会搓几圈麻将,怕老婆,管教不好叛逆的孩子。他媳妇显然是个会过日子的女人家,神闲气定的,也不去管太多事情,只是想着平常日子能够平常过。
即使葛优是个天生的喜剧演员,而且在看影片的过程中总能不时听到一屋子人的哄笑,但《卡拉是条狗》却不是喜剧,当我从影片最后的字幕里抽身回到现实里来,却感到了一种不可言说的悲哀。人在生活里有时总会莫名地陷进一种孤独之中,老二当然不能算是个成功的男人,他没有钱,当然也没什么出息,他的媳妇玉兰对他虽然也好(从她在做菜,尤其是一根青瓜一人分一半上可以看出),但他们之间肯定还有很多隔膜,不然老二也不用瞒着她自己在阳台的破箱子底下藏了私房钱,也不至于要对着墙壁才敢大声地模拟着责怪她。儿子呢,他觉得自己的父亲是窝囊的,他受不了他生活的方式。一个男人,在作为一家之主的家里都是这样的待遇,可想而知他在社会上会是怎样的角色。
所以卡拉对于老二来说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就像他对杨丽说的“平时都是我在哄别人高兴,只有卡拉在哄我高兴”,卡拉的特殊意义在于它能够化解老二平时生活中的屈辱,填补他生活中的孤独。卡拉的丢失,对于老二而言无疑是个重大的打击,他不顾一切想把卡拉要回来,其实也是在寻回自己最后的尊严,所以,哪怕是经济再拮据,他也在所不惜。老二还是有自尊的,老百姓在经济与尊严的冲突上或许经常要陷入这样的一种斗争之中。
最后,卡拉回来了,卡拉是命运也因此发生了改变,它办了证,可以堂堂正正“做狗”了。但老二的生活会有什么样的改变呢?他终于又找回了精神寄托,或许他不再感到孤独了,但他的物质生活还是那样,甚至还要为这平白失去的五千块钱至少再捱上一段更加拮据的日子。
老二说“也只有在卡拉面前才觉得有个人样”,做人到底还是好,那种“人样”的感觉竟就让他如此满足。但是,人并不比狗好做,当卡拉被锁在笼子里用眼睛可怜巴巴地望着笼外的时候, 主人一家三口正在为它来回奔波,但可怜的人,当你身陷囹圄的时候,谁来救赎?

 2 ) 人不如狗

长得像葛优的人肯定有,但演技有他那样好的估计没有。怀着对他的喜爱找了新片《
卡拉是条狗》回来看,又是一个小人物的故事。葛优是个平凡的工人,一个月只有几百块

钱工资,是个老实的丈夫,发泄对老婆布满只能偷偷地在厕所里对着墙壁喊,是个失去了

威信的父亲,被儿子说成是什么事情都干不了的笨蛋。与以往的片子不一样的是葛优这回

长了头发,眼神更加个性化,让人忘记了他是葛优,而是片子中可怜的老二。

卡拉是条狗,是葛优的宝贝,因为只有在“卡拉面前,我才是个人”。但是他无法拯
救因为没有狗牌而被抓走的卡拉,他不认识派出所的熟人——蕴含着中国平凡的小人物们

的统一悲剧,他们已经被社会现实无情的排斥在另一个日益显性化的阶层之外,他们没有

努力改变因为年龄家庭和所有的一切经验积累都打消了他们的这种念头,除了把希望寄托

在下一代身上他们不会有其他翻身的办法,他们甚至没有想过翻身,在大多数时候他们拥

有自我排解困难的特殊模式,那就是忍耐。这也有两种方式,一是责备委屈本身,二是乐

天知命。

狗牌需要五千元,卡拉也不值得花这个钱,但是老二认为值得,“狗有人性”。什么
是老二心目中的人性呢?卡拉正是有了它满足老二的人性,才值得老二全家想办法最后也

花了五千块钱买了狗牌。在老二认为卡拉比的上任何狗,这与血统无关。在我们人的世界

中,却往往演绎着相反的故事。血统层次阶层乃至学历男女颜色等等都能够打上价钱的标

签,人性往往就泯灭在其中,全世界都在寻找对抗的借口,把比较恶毒化。

这是部依然让我难受的片子,我知道在我的一生中不可能过上老二的生活,但是我知
道绝大多数中国人都在过老二的生活,他们是另一个日益庞大的阶层当作一条狗,当作一

条片子中那些不爱狗的人心目中的狗给遗弃掉。古雅典在波罗奔尼莎战争中失败后,人类

社会已经不可避免地在权利和权力的推动下走向冷漠的人与狗的世界。一边是把狗当作狗

的人,一边是把人当作狗的人,在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世界中,目前的结构都是前者胜利。

人不如狗在两者看来都是错的,但在我看来确实。

面对真相并不困难,困难在于在那些知道真相却羞耻于开口的人面前说出真相。长久
以来我断断续续的这样做,结果是几乎没有朋友知心更少,更多的人嘲讽哧笑说什么清高

孤傲之类的话。人首先是要靠自我来拯救自己,但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中国传统儒

家思想看似集体主义实质上强调了个人精英主义,而西方基督教传统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

一个很好的拯救结构,内心深处的祷告和他人的手同样重要,说出来比说服更重要。我一

直拒绝基督教信仰,我唯一的知心是从共产党员中走出去的基督徒,我喜欢中国传统尤其

是儒家学说,他好西方哲学尤其是心性说和现象学。在理论上我毫无败感,可惜中国的社

会现实已经让我无法再辩解下去,人不如狗,人命不如狗命,此狗是在中国骂人的话里面

的狗。人不如狗,狗能够真诚待人,而人却不能真诚对待自己的同胞。

今天站在阳光中的站台上,看到希望工程的海报,想起朋友讲起的希望工程的内幕。

连希望都成为一种鄙视人性的符号,你对这种希望还能抱有什么奢望么?当时想起几年前

一个朋友在北京组织了一个援助组织,在一个小圈子里的人自己去拯救那些被社会遗忘的

孩子。他们把自己挣到的钱的一定比例拿出来送到那些孩子手中,在每个假期去和孩子们

一起生活学习。当时我还有些冷漠的看着她,后来越来越觉得羞愧。儒家让我们从修齐中

达到治平,这种带有乌托邦主义的教导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不会实现。自己尽可能的伸出自

己的手才是更好的选择。

老二家里没有多少钱,三万元死期存款是为了孩子上学、家人生病准备的,一定拿出
来就没有了利息。但是最后老二一家还是给卡拉上了狗牌,从此卡拉是条合法的狗了,它

可以自由自在的散步。对于老二一家来说,钱太重要了,但卡拉更重要,因为“卡拉通人

性”,面对电脑,想起这个结局,对自己微笑一下吧。

 3 ) 回归真实

这部电影整个很棒,一气呵成,到结局却很突兀,至少令大多数观众“大呼意外”。查了半天,终于看到网上有说法称导演路学长原来的意思不是这样的,现在的版本只是为了通过审查。虽然这也只是个传说,来源模模糊糊,无法考证,但看到这个说法的卡拉观众(包括我)仍然感到了欣慰:自己欣赏的电影的导演,果然原本在结尾上也是与我们有共鸣的。换句话说,我们还是能够理解导演的,无奈那帮电影局的人太浑了。

      但是总觉得奇怪,网上所说的“被毙版”结局虽然悲凉,但远不至于会被“封杀”,于是忍不住再把电影在头脑里过了一遍,却突然理解了现在这个貌似败笔的结尾。

      我们看了太多电影,阴郁暴力的或是阳光励志的,无一不是一波三折甚至一波多折。我们爱刺激,爱意想不到,习惯了剧情的不落俗套。却不知渐渐地,不落俗套已经成了最大的俗套。我们总想着老二这么个窝囊的人,卡拉这么个窝囊的狗,和一个快活的结尾格格不入。就算要好结局也罢了,好歹来个轰轰烈烈些的,替老二出个头,卡拉也行啊,怎么能这么平淡,简直不负责任,演都不演了,直接黑底白字打上两行,拉字幕完事。



      可是仔细想想,生活呢?

      生活也就是这样平淡的。

      当然生活也能发生得更惨些,或者更好些,但那是个别的。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所以艺术家们更热衷于抓典型。固然典型带给我们震撼,偶尔也需要一些《卡拉是条狗》这样的电影来给生活一些真实的写照,让我们看的入戏,再为自己撒一把泪或是自嘲地笑笑。让同样无奈地和生活拔河的人看着眼熟,哎,那不就是我吗。

 4 ) 今日中国

    导演开始似乎想批评国家(或政府)对个人自由的干涉。突然地出台一份禁止养狗的政策,而这政策又未经辩论或听证,合法性可疑。而且花五千元办一个狗证就可以继续养狗,这很明显是政府敛财或偏帮富人的手段。这让我想起了BBC的纪录片《今日中国》中的第一集:自由与正义,确实,这两样东西在中国不被重视。尤其是社会底层的自由与正义,可以说是被践踏的。从这一点上讲,今日中国就是工业革命时代资本原始积累的欧洲。
  

    男主角为救出卡拉,先找朋友帮忙,朋友再找朋友帮忙,如此转了四五层关系,才终于找到和这件事直接有关联的人。荒谬地让人心酸。为了救出一只狗,竟然找到了工厂的门卫和公交车司机帮忙,但这些关系还是没能解决卡拉的问题。这就是中国社会的写照,办什么事都得靠关系,连小孩子都懂得半夜走后门求叔叔帮忙。

    片中人物住在北京老城区——一个被迅速破坏、前卫和古老对立的地方。如尹丽川在《为北京的纪念》里形象的说法:在希尔顿饭店华贵的背面,一百米远处就是一片荒地,有白羊在吃草;在和平里一片破烂泥泞的贫民区,猛然就冒出高尚挺拔的外交公寓,互为风景。电影里奶奶主的胡同的阳光被新建的高大写字楼挡住,屋子阴暗,连白天也要开灯。但是奶奶还是笑呵呵着煲着她的中药——导演想隐喻什么?

    导演很用心的制作这部电影,尽管不太懂镜头语言那一套,但台词和场景处理得真是好。喜欢他的这种对今日中国理性的观看。



 5 ) 不能让观众看到是电影人的最大失败

这话是路学长说的。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是中国第六代导演中少有的体制内导演,在北影厂上班。当然了,他也说过自己不排斥任何制作方式。他常被大家误认为是拍地下电影的导演,其实他的每部作品都得以公映,处女作《长大成人》还是1998年中国十大卖座片之一。很荣幸,我接触到的第六代的第一部作品就是《长大成人》,那会儿我在读高中,不见得把片子讲的都看明白了,但是,一种莫名的震撼延续至今。而《卡拉是条狗》,我也就是冲着导演去看的。他属于让我一见钟情型的导演。

关于《卡拉是条狗》所传递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大家都说了,我就不多嘴了。说点琐碎的吧,这片子最让我眼睛一亮的地方,是两处带有政治隐喻的场景,还都用了空镜头:一处是亮亮在长安街上骑着自行车(说不定还是《十七岁的单车》里头的那辆)经过天安门广场,要知道最近的《苹果》就被电影局删去了天安门升国旗的镜头;一处则是亮亮奶奶的阴暗的小屋子和背景里明亮的高楼大厦的对比。另外,作为本片的“主角”,多处狗的特写也有着明显的意味,就像《落叶归根》里的“背尸”一样,本片的“寻狗”更多的只是一个载体,过程中的种种遭遇才是实质。导演说本片剧本送审时有四十多条修改意见,等到部分完成送审时只有十几条,最后拍摄完成后是一次就通过的。不简单,体制内导演尽力保持着自己创作的独立性。

片子里还有几处细节也处理得挺有意思,比如那位车主喊留胡子的人的一幕。音乐和音效的配合也不错,比如老二看见餐馆的狗肉的时候,传来的《甜蜜蜜》的歌声也被扭曲了。还有画面的构图及拍摄手法的选择,比如一些特写和手提摄影,都展示了导演的科班功底。总而言之,我觉得导演对于整部影片的略带诙谐的现实主义基调把握得相当到位,同时作为编剧,整个故事也讲得挺吸引人,商业元素运用得恰到好处。导演没有去展示老二在丢狗之前是多么地爱狗,也没有设计他在之后如何歇斯底里,而是把故事直接置于一个有限的时间段内展开,形成张力,特别是高潮时制造的戏剧性。可以说,在商业性和艺术性的调和上,路学长做得不错。

葛优在本片中的表演被评价为“继在张艺谋《活着》中成功演出之后,又一突破自身表演局限的力作”。正好《活着》我也刚看不久,我倒是觉得和《活着》一样,他“演”的痕迹没能完全脱掉,不是说他演得不好,其实他演得很“像”,只是有些地方“过”了点。同样是演小人物,我觉得范伟在《看车人的七月》里的表演就挺自然,不留痕迹。另外,李滨的叛逆有点让人不可信,特别是最后和老爸吵架的一幕。这个角色基本上和《十七岁的单车》里的小坚一模一样,没有任何突破。

张艺谋几年前曾经说过:“第六代导演我比较欣赏贾樟柯和路学长。这两个人心态都比较好。”不知道他现在还是不是这么认为,反正我确实觉得这话不错。如果说贾樟柯在体制外的艰辛让我感动,那么路学长在体制内的坚持则让我佩服。正如导演所言:“我的电影目标很明确:跟广大观众见面。如果审查通不过,我可以修改,不断修改到通过为止,但是我不会放弃自己的底线。”能够公开放映让更多的观众看到,我觉得,这一点真的很重要,也就从这一点而言,我们不该去苛求《落叶归根》这类对现实浅尝辄止的作品。其实体制内的电影同样也可以做到很好,一路走来的路学长和地下归来的贾樟柯就是最好的证明。“如果有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会有一些好电影出来。中国有许多优秀导演,中国电影要想做好很简单——真实。只要做得真实。很多年我们都很虚假,这是中国电影最大的问题。”路学长如是说。

 6 ) 社会转型危机

这片子往小了说,就是一个给狗办证的故事。

往大了说,这片子体现了北京社会转型期间的危机。

从故事的起缘说起。北京市政府因为狂犬病,出台规定要求带狗上街必须要狗证。狗证一个5000元。这段在我记忆中很清楚,因为5000块的高价吓了我一大跳。

北京人本来是没有养狗的习惯的,老外养狗那是因为生活无忧的清闲所致,可你看北京里公园遛狗的都是些谁?大妈们,老太太们,家庭主妇们。他们的生活绝非衣食无忧,见到警察必须跑之,因为5000块对于像老二这样的家庭并不是小数目。相比国外,我们的教育和医疗都需要个人承担很大的费用,从这里抽出5000救狗,难怪妻子会哭。然而奇怪的是,在巨大的经济压力面前,一家三口居然谁都舍不得卡拉。对于老二,卡拉某种意义上比他的儿子更招他喜欢。政府一条规定便让社会转型的矛盾慢慢浮现了。

从片中可以看到,老二家住的公寓是典型的北京老楼,水泥地水泥墙,到处脏兮兮,漆都找不到一块完整的。他妈妈家更是一个破破烂烂的阴暗的小房子,城内的院子都等待着被拆的命运。但这并非北京的全貌,更多的是挡他妈妈家光的高楼大厦,办狗证毫无压力的资产阶级杨丽,办起事来毫不手软又怕麻烦的人民警察。一面是高楼林立繁荣向上,一面是破壁残垣生活窘迫。北京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向着国际大都市迈进,养狗的高雅情操引进了,高雅的人却没有。为什么拼了命也要养这条狗啊?片中的家庭主妇妻子,工人阶级老二,资产阶级杨丽都表达过“人不如狗”的想法。无论哪一阶级,有钱没钱,底层的孤独感隔绝感,中产之间的不信任感,都没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有所改善。人人都在养狗,养的是寂寞。

片子中唯一的大特写是儿子对老二大喊着:“你不配做我爸!”。他上课睡觉,半夜看狗,中途捡猫,遇到黄毛时胆怯却也勇敢了一把。他对他父亲看得最清楚,他对他父亲的懦弱感到厌恶,自己的勇敢却也付出了代价。他爸懂得夹缝里生存,他不懂。本来关在笼子里的是狗,最后却是人关在了笼子里。

我喜欢这片子的细腻与真实。尤其是作为一部体制内的院线电影,镜头间的尖锐耐人寻味。把这样一部03年的片子放到现在,无论怎么比都是上佳的杰作。唯一不满的可能就是结尾。导演也许有自己的想法,“每个人都在找结果但是却没有结果”。但是我依然觉得完全可以认真交代下结果。否则就完全没必要一直用字幕为下午4点做着倒计时,结果时间一到却什么都没发生。如果说主题是人,那则没有必要提醒观众故事核心是狗;如果说核心是狗,那么结尾则残缺得厉害。交代故事结局的那两行字幕存不存在都是一样的。另外我认为,作为一部院线电影,轻微的商业化处理并不会影响到故事的纯粹。

我一直以为这应是小说改编的剧本,于是看到编剧和导演都是路学长时有些惊讶。4位主演的演技都太到位了。

 短评

彻彻底底地链接了独属于德·西卡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概念。主人公寻狗的过程,从社会现象的展示,逐层递进到社会现实世界与主人公精神世界的双向变形。实体出现的外景废墟,注脚了个性化主人公在地下无秩序世界与地上秩序之间的双重矛盾。生活的真实,有时候,就是那么的荒诞。

2分钟前
  • 仁直
  • 力荐

哎哟,这个是还有头发的葛优啊!中间危机的男人,香港拍了一部《男人四十》,国内拍了一部《卡拉是条狗》。老二想讨回的不单单是卡拉,还是他没有什么希望的生活里面的唯一动力,甚至是精神支柱。

5分钟前
  • 碧落亦然
  • 还行

现在还上哪儿看这种老百姓电影????

10分钟前
  • 吃 硬
  • 力荐

城市如废墟,人生如蝼蚁。人的社会属性,家庭角色与个体意志在环境的异化面前逐渐混淆、扭曲、再幻灭成一种无为的忍耐。十年过去了,这个世界好像一点儿没变。

15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西方人大概会把这电影当恐怖片看

20分钟前
  • 布宜諾斯
  • 推荐

惊艳!通过一条看似寻常的救狗之路,将明一套暗一套根深蒂固的中国式社会体系展露无疑,充满了黑色幽默啼笑皆非的戏剧性和反讽性,进而反应出底层人们信仰缺失+麻木生活的艰难与心酸,葛大爷的表演再次验证了姜还是老的辣,看完,对中国电影痛失这么一位有才华的导演而深感惋惜。

21分钟前
  • 尉迟上九
  • 推荐

啥 這就完啦? 黃毛她媽真橫 明明就是她兒子搶劫打人自己摔倒 還敢把人告到派出所 胖子那孬種就不能出來說句話嗎?121022/那时候电影里的生活环境比较真实 不会让人看了心存幻想很多事 现在总喜欢把丑恶和美好可以放大 其实那个年代就是警察有些高傲 离婚女子会被说闲话 对方家长不讲理 自己的形象不够光辉 再吵闹不满 夫妻还是在一起好好过181214

23分钟前
  • 小天狼星
  • 还行

女主角叫丁嘉丽么?一直觉得她演技满不错的~

24分钟前
  • 崇子
  • 推荐

演员个个都成精了,电影让人哭笑不得,编剧简洁有深度,尽管题材具有很强的现实感,导演却拍得如此脱俗,荒诞喜剧是一种大智慧

26分钟前
  • 兮称
  • 力荐

后面忽然一下就结局了,不知道是什么手法。话说,那个年代狗证要5000?这不是抢钱吗?

28分钟前
  • 禾口角刀牛
  • 还行

“中国有许多优秀导演,中国电影要想做好很简单——真实。只要做得真实。很多年我们都很虚假,这是中国电影最大的问题。”——路学长【R.I.P.】

32分钟前
  • Z
  • 推荐

通人性接地气的《卡拉是条狗》也是考验国家道德的分数线亦是路学长严厉训斥父权的教鞭。所谓人心一杆秤,作为非宗教背景民族中的一份子,于那“老二”的算盘里自有一套生存的小九九。然而哪怕他的闲工夫将日子打得再溜也追不上《野蛮入侵》的速度。这部新现实主义电影有多硬朗《可可西里》就有多软弱。

33分钟前
  • Muto
  • 力荐

2003,上海虹桥百盛影院,补登豆瓣。2010,吴中路52号,DVD,补登豆瓣。

37分钟前
  • 骑马的丁丁
  • 推荐

只有在卡拉面前我才觉得自己像个人

39分钟前
  • 大宸
  • 还行

黑色现实。这是一部被低估的电影,种种的孤独与不自由。狗比人好处,因为人的冷漠与孤独!7.7

42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卡拉是条狗》没有企图用任何光明或隐晦的手段来说服观众,他用平铺直叙给观众留下了一个与现代价值观相悖问题,就在观众们饶有兴趣的试着摸索导演的小算盘却不得要领时,电影结束了。到此,导演路学长所思考的,观众所思考的,导演费解的,观众费解的,就统一起来,引起共鸣。国产电影的佳作,推荐!

45分钟前
  • Sunman
  • 推荐

不知道该怎么评价这种风格的电影,反正是很生活化,从日常的小事折射出一些东西来吧~~

47分钟前
  • 战国客
  • 推荐

教学放映看了个胶片,蛮难得的现实主义质感+两天一夜集中叙事,该有的都有了,直奔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去了。葛大爷有头发也是蛮帅的。

49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真实得吓人,好像自己就是老二,在昏沉的北京城里骑着自行车,灰头土脸地架着脚倚着椅背嚼黄瓜,拉上窗帘求欢,蹲在路边啃西瓜,对任何人赔笑脸以致睡觉时都会脸抽搐。逮狗一段不如宁瀛的《民警故事》。

52分钟前
  • 凉水
  • 推荐

老二是条狗……

55分钟前
  • 露娜peace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