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尼娅家族

喜剧片其它1995

主演:维勒克·范阿梅尔罗伊,埃尔斯·多特曼斯,多拉·范·德·格伦,珂洛丽·斯普尔,简·德克莱尔,埃尔希·德·布劳,雷豪特·比瑟马克,玛丽娜·德·格拉夫,扬·斯滕,卡特琳·滕布鲁根卡特,保罗·科艾

导演:玛琳·格里斯

 剧照

安东尼娅家族 剧照 NO.1安东尼娅家族 剧照 NO.2安东尼娅家族 剧照 NO.3安东尼娅家族 剧照 NO.4安东尼娅家族 剧照 NO.5安东尼娅家族 剧照 NO.6安东尼娅家族 剧照 NO.13安东尼娅家族 剧照 NO.14安东尼娅家族 剧照 NO.15安东尼娅家族 剧照 NO.16安东尼娅家族 剧照 NO.17安东尼娅家族 剧照 NO.18安东尼娅家族 剧照 NO.19安东尼娅家族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23 16:13

详细剧情

  故事发生在二战结束之后,安东尼娅(维力奇·范·阿麦莱 Willeke van Ammelrooy 饰)带着女儿达尼埃莱(埃尔斯·多特曼斯 Els Dottermans 饰)回到了久违的家乡。安东尼娅乐善好施的善良性格为战后满目疮痍的家园带来的新的希望,她先后收留了痴呆女孩代代(玛丽娜·德·格拉夫 Marina de Graaf 饰)和农夫巴斯(简·德克莱尔 Jan Decleir 饰)等人,组件了一个特殊的家族——安东尼娅家族。  一种温馨又紧密的关系维系着这些并没有血缘关系的家人们,在相互扶持之间,却也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达尼埃莱怀孕后生下了特雷莎(Veerle van Overloop 饰),小特雷莎长大后,却惨遭皮特(Filip Peeters 饰)的强暴。随着时间的流逝,安东尼娅家族不断的壮大着,而安东尼娅自己的生命却走向了尽头。

 长篇影评

 1 ) 生命就是被活着

“生命就是被活着”,这个“被”字,是强大的。

《安东尼娅家族》(<Antonia's Line>),比利时电影。大约在两年以前,在看《回归》的时候,就知道有这么一部影片。类似主题的女性电影。后因一直找不到字幕,而就暂时搁置了。直到最近无意中在驴子上发现了下载,故得偿所愿。

这是个故事,也是个历史。也许导演,玛林 格里斯 (Marleen Gorris)最初是怀有某种雄心。可是电影,是温和和平静的。如果说女人是水做的,那阿尔莫多瓦的《回归》,像是海。而《安东尼亚家族》则是河。

很喜欢英文名字《Antonia's Line》,以antonia为线索,然而并不是仅仅一个仅仅关于antonia家的故事。还有那些朋友,和朋友的朋友。似乎就像绳子,是由很多股碾成的一样,这条故事线,也是有着很多的人的故事汇集起来。不同于《回归》中男人仅仅是一个插曲。这里的故事,是由男人和女人共同完成的。

电影的对白,有着文艺女青年一贯的闷骚特点(此片为导演自编自导的作品),当然也跟翻译有关。结构也不特别,涉及到生命的话题时,采用首尾对应的方式,一直是被很多导演所钟爱的。

“生命是被活着”,我要感谢翻译这部电影的人们。这是我看到的最好的“被“字句。

 2 ) 时间征服时间

时间征服时间。
孩子们出生,虽然没有像拉塔那样生那么多孩子,但这已经够让世界运转起来。
有时时间缓缓地向前爬行,就如一只疲惫的乌龟。有时又在一瞬之间撕裂我们的一生,宛若饥饿的秃鹰贪婪地寻找猎物。
时间不在意死亡或生命,衰退或增长,爱恨或嫉妒。它忽略一切对我们重要的事物,而正是这些事物,让我们忽略了时间。
一头红发的小萨拉坐在谷仓的麦垛上,远远地望着准备聚餐的家人们。忽然间,她看到死去的洛克站在院门口,微笑着对自己招手。为什么,已经死去的人又都回来了?从棺材中坐起的曾曾祖母,对着月亮嚎叫的疯女麦当娜,挺着大肚子的劳拉,蜷在独轮车里的尼洛,还有后景中的恶人皮特和他的父兄。曾祖母安东尼娅也变回了年轻时的模样,同情人巴斯翩翩起舞。
难道时间不曾流逝?真希望是那样啊!永远定格在最美的岁月里,熠熠闪耀。也只有萨拉,才有资格在孩童的幻想里看到这刹那的永恒吧?提醒我们,时光流逝中,人生那份无从叹息的徒劳。
意蕴丰富的一部影片,宗教,时间、存在,人性,太多各异而有趣的生命形态,了无痕迹地交织在一个家族的历史中,竟不知从何说起?
还记得洛克的遗书:
我最亲爱的泰瑞莎,去相信这无尽的痛苦纯粹是碰巧发生的事实在是太荒谬了!
相反,悲惨是常理,不是例外。
对于我们的存在,又能去责怪谁呢?又不是太阳的突发运动给了我们生命。
我谴责自己,因为我不信奉上帝,也不相信来世。如果我信奉了他们,我就能哄骗自己去相信,在难以下咽的主菜之后,生活最终会给我天堂般美味的甜点。
我从来无法接受这个普世的误解。那就是:一切都会变得更好。没有什么会变得更好,不管是在最好的情况下,还是在最坏的情况下,事情只会变得不同而已。
我再也不去想了,这比什么都重要,再也不去想了。
或许是因为亲身经历了二次大战的碎裂,或许是深受尼采和叔本华的影响。老洛克悲观清醒地遗世独立,关在书斋里,从不出门。泰瑞莎深深地爱着这位智者,她的启蒙老师,但任何人都无法融化洛克内心的坚冰。不顾泰瑞莎必然沉陷的悲哀,老人选择上吊自杀。他谴责不信奉上帝和来世的自己,可身为观者的我却无法谴责洛克。看着抱住洛克恸哭的泰瑞莎,我只是跟着一起流泪。
另一面呢!劳拉却享受着孕育生命的快乐:“不是指男女的结合,或是孩子的出现,我是指怀胎和分娩,这让一切都值了!这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
于是,和脱离教籍神父相爱的她,每年都会生一个孩子。直到第十三个孩子的出生,夺去了她的生命。直到最后一刻,躺在床上的劳拉还说自己没有生够呢!
正是如此旺盛的,孕育生命的欲望,才使得这个世界得以运转下去吧!
但时间是不顾任何祈愿的。悲伤确乎如影随形。低能儿迪迪被哥哥殴打,幼年的泰瑞莎被皮特奸污,尼洛遭遇车祸死去,无常的生活在给我们欢愉的同时,总是要用悲哀作为抵偿。对于这样的世界,我们似乎真的无话可说。
没关系!不仍有那些午后暖阳下的聚会,吃着美食,尽情起舞欢笑?安东尼娅带着达尼爱拉,母女俩在乡间的大地上劳作着,跟随时间的脚步,创造了一个好大好大的家族。
达尼爱拉喜欢绘画,到大城市的艺术学校学习。有一天,她突然对安东尼娅说自己想要一个孩子,但不是和男人结婚,然后孕育孩子的那种。在劳拉的帮助下,达尼爱拉实现了愿望。酒店的床上,她要求那个帅气的小伙再来一次,为了让精子游到位,她还做起了倒立,看到这一幕,真是忍不住大笑!泰瑞莎就是个非常有趣的女子,在为祖母送葬的教堂里,她竟然看到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睁开了眼睛,祖母从棺材中坐起,欢笑着,哼唱赞美诗。当她们终于战胜教父的污蔑,坐在长椅上礼拜之时,泰瑞莎又看到未婚生子的圣母玛利亚的嘴角弯弯,浮现出一抹淡淡笑意。圣母赞同了泰瑞莎的做法,而耶稣殉难的痛苦身姿,并非就是死亡的恐吓。还有泰瑞莎陷入爱情的那一刻,幻像中,她分明看到了一闪而过的,如出水维纳斯的罗拉,两位女性,被俏皮的丘比特射中,一见钟情。
如此戏谑的超现实,不失智慧,狡黠爽朗!
不要说什么女权了吧!她们其实都在无比诚实地,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一如四季流转般,自然生长,毫无羞愧。
牧师带着他的“十二门徒”离开乡村,到大城市去做义工,在家人的守护下,安东尼娅平静地等待死亡降临。奇怪的是,安东尼娅竟然听到了麦当娜的嚎叫,叫她到外面去玩呢!
女儿达尼爱拉正抑制着悲伤,而这悲伤不一会儿就会在她的画布上爆发,孙女泰瑞莎禁不住想知道,安东尼娅最后一口气的确切体积是多少,曾孙女萨拉,不会离开心爱曾祖母的床榻,因为想和曾祖母共同见证死亡的奇迹,看看他如何将安东尼娅的灵魂从她强壮的身体里分离。
朝阳初升,不再属于安东尼娅的,新的一天即将开始!
大地永在,时间永逝。这部长长的编年史,最终得出了一个结论:万事都未抵达终点。
你是否有勇气,在认清一切之后,去选择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心安诚恳,而后诗意!唯其如此,方能不惧时间。
逝者如斯,此生句读,吾心无涯……

 3 ) 安沉湖

万事万物的旅程都不曾达到终点,脚下的大地包容着夕阳也孕育着朝日。

这是一部真正的女性主义电影。它没有割裂相互依存的两极,也不摆出标新立异的锋芒。玛琳格里斯从早期指导的《沉默的问题》,《最后之岛》开始就体现了非常独特的叙事视角与场域逻辑,她最擅长的就是搭建一个完全倒置的结构(角色性别与角色关系),并通过这个独特的场域进行影像和叙事的展开,就像倒置的镜子或者湖水一样。

但是区别于早期令人瞠目结舌和振聋发聩的外散性叙事,玛琳格里斯在《安东尼娅家族》中很明显收起了锋芒,整部片子的情绪基调悠闲恬静甚至有点温吞,但是我们依然可以从整体的结构与印象深刻的桥段当中看出导演叙事功力的沉淀与进步。

整部片子的叙事结构非常优秀,从最早安东尼娅带领女儿达尼埃莱回到故乡,一个建构在角色关系之间的女性主义乌托邦的故事就这样展开,片中的安东尼娅一家三代脱离了好莱坞的“奇观”叙事(作为另类的奇观用在结构当中,例如一个完全男性模板的女性荒野探险家或者异世界战士,某种程度上只是为了满足另类的凝视)与功能结构,真正作为叙事的中心活跃在这个故事当中。

母女二人从影片最早的环绕镜头再接入一个长镜头,几乎自然又完美地交代了故事早期的人物特性与角色关系,在这种宁静的叙事基调下的填充又十分恰当,不会枯燥与沉闷,倒是经常迸发出古灵精怪与诙谐幽默的气氛,玛琳格里斯安排的画家女儿达尼埃莱常常会把她脑中超验的,跳脱的幻想投射到影像当中,从好动的耶稣到行走的维纳斯,主角也把精神世界作用于影像(这其实在一些男性主角电影中颇为常见),但这也是导演真正把女性作为叙事主题的另一层表达。

许多锋芒毕露的女性主角电影常常会在影像和叙事中回避甚至剔除男性,这种结构其实对女性主义我觉得存在误读,甚至有可能会滑入奇观叙事的陷阱,例如一些纯粹女性角色的作品,但是这些角色被强行地安置在了一个拟态的结构当中,模拟男性的行为结构和社会关系,这在日本动画中经常出现,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也只是对观者特殊窥探欲望与凝视的回应。

工具化的男性角色

一个没有男性的影像,它的视角就一定是女性化的吗?玛琳格里斯的《安东尼娅》给出了新的角度,一个包容的,自然的甚至完全朝外并且没有斥性的女性乌托邦。一些本来尖锐的问题在玛琳格里斯诙谐的安排中得到了另类的覆写,例如神父的丑闻与还俗,主角达尼埃莱对孩子的需求而产生的行为——那个开哈雷摩托的硬汉完全被戏谑般地符号化了,甚至一句台词都没有,在片中和农耕用的播种机性质是一样的。通过这种倒置的安排和解构让人们很自然地联想起现实社会中对应的尖锐问题。

玛琳格里斯在《安东尼娅家族》中还很自然地植入了自然主义的风格,原野太阳的朝升夕落,田地从绿色到棕色,这个女性主导的乌托邦是如此和谐地贴近着自然,没有丝毫的突兀,影片结束的时候,甚至产生了一些恍惚,这种女性主导的乌托邦难道不是更好更完美吗?万事万物的旅程都不曾达到终点,脚下的大地包容着夕阳也孕育着朝日。女性特有的孕育属性让人类生命的诞生和衰老都达成了一种不言而喻,理所应当的自然,这时我们才发现假设把视角重新转移到男性是如此的不和谐与不合理。

这部片子就像安静,深沉的湖泊。它倒映着颠倒的真实世界,湖面是如此的安静,但即使是最小的区别就可以产生巨大的涟漪,湖水是如此的安静,但最小的水滴也能融如这个巨大的水体。在这个完全颠倒与相反的结构中,我们感受到了最原始的美感与舒适,体会到了完全的正确与自然,这也是玛琳格里斯给予的最深刻的反思与讽刺。

不和谐的音调
枪械是女性最强大的武器(误)
和谐恬静的自然风光

 4 ) 安東妮雅之家(Antonia。1995)

1、十八世紀巴霍芬讓西方世界正式注意到母權社會,或者說注意到女性是社會的中心;而在東方我們則更為熟悉,從神話時代,遠古詩經時代,以至於到現代,我們家庭的誕生、穩固、蓬勃不都是由一家主母所掌握?安東妮雅之家(Antonia,1995)中安東妮雅就是這樣的女性!上帝雖創生萬物,但安東尼雅等同於創生上帝的聖母。

2、女性主義對我的啟蒙是從已過世高中的國文老師施寄青開始,除了金賽性學報告之外,還要我們讀內在革命(Revolution From Within,1992),女性主義的思潮在那30年前的世界不是像今天這樣理所當然,當時是具有強烈的革命性的。

3、達利在二十世紀三零年代,畫出著名的像鬆餅一樣軟掉的時鐘,創造了繪畫上不可思議,卻又似乎合理的魔幻寫實。六零年代晚期,馬奎斯的百年孤寂創造了文學上的魔幻寫實,如人輕得像風箏那樣飄了起來。而安東妮雅之家是九零年代電影影像魔幻寫實的代表了,如屍體從棺木裡起身歡唱著送別詩,天使雕塑用他的翅膀打壞蛋。

4、魔幻寫實是電影呈現的風格,電影處理的材料是女性,可是電影的內核與精神是道的——無有併作,有無相生,綿綿若存,天長地久。

5、辛意雲老師詩經辛說卷四十、卷四十一,從詩經國風周南的體例編纂談女性位置:

詩經從第一首關關雎鳩篇,講青年男子愛上了溫婉嫻淑的姑娘,這引起他日夜的思念。唉呀!真是日思暮想,以至於輾轉反側,無法成眠,他甚至於渴望與他結婚成為夫婦——這是談人世間愛的引動與愛的完成。第二篇葛覃,則寫女子結婚以後,過了時間,在一定的某段時間裡,依禮得回家省親,這叫作歸寧,以探望父母,安慰父母兩老的心,也可以說是去報平安,請兩老放心。整首詩呈現了女子準備回家以及在準備過程中的那分歡愉、喜悅,與天地間的那樣一分美麗的日子是合一的——黃鳥喈喈,飛翔在長滿葛覃的山谷上。第三篇,則是采采卷耳,描述新婚之後,丈夫因公而得出遠門,去為國家辦事。妻子在丈夫走後在家思念著,思念到采采卷耳,採了半天都無法採滿,因為滿腦子所想的是丈夫在外的辛勞,以及對在家的他的思念。這首詩生動的描寫出年輕夫妻婚後小別的那一分恩愛和深沉的思念。第四篇,南有樛木,則進一步描寫妻子對自己丈夫的全心全意的祝福,希望自己丈夫能如同樛木一樣,承擔得起整個家庭的負擔,還有承擔得起自己對丈夫的期待和愛的依靠。第五篇螽斯篇,祝福人們,包括這一對夫妻,多生貴子,以成為整個家庭、家族的助力,並完成家庭、家族的事業,使這個家庭、這個家族能因為這位女子而興旺。第六篇,逃之夭夭的桃夭篇讚美著新娘子的美貌,讚美著新娘子的品德,讚美著新娘子的能幹,也就是讚美著這位姑娘是生命的天使,會為夫家,也就是為自己的家庭、家族帶來了福報。第七篇肅肅兔罝,說明青年男子為公家做事,成為國家、公侯的護衛、助手,以至於最得力的助手,他全力忠心為國,獻出自己的聰明與才幹。這是指男孩子的事業,也是指男孩子在社會上的發展。第八篇采采芣苢,展現婚後女子在快樂生活中期待懷孕生子。他們去採摘社會傳說中能助成自己懷孕的芣苢草。

這八篇詩歌,似乎依序寫出了戀愛結婚,新娘子回家探親,夫妻離別妻子對丈夫的思念,又寫作妻子的在婚後、在快樂的生活中期待懷孕生子,同時也期待多子多孫,使自己為這個家庭為這個家族帶來興旺,當然更期待自己的丈夫是一個頂得住、站得住的、有賢德的男子漢,是自己家中的頂梁柱,是扛得起大事的好男兒,在社會上、在事業上有所發展,並為成國家、國君的棟梁。其實,這些看來雖然都是生活中平常的事情,可卻是人類共同的生活寫照,是人類共同生活具有普遍典型性的事例。那些詩歌中寫出了夫妻婚姻生活中,雖然平常,卻是最關鍵最重要的生活內容,特別是從「妻子的立場」,寫出了作為一個妻子,作為一名家裡的女性,或者作為一名女性,其內心有自己對丈夫、對家的期盼。家,是人類世界最基本成為社會、安定社會的一個小社會單元,也是人生命發展的核心,更是人文明發展的基地。全世界從古老到現代的婚姻,家庭仍是人不可少的生存、生活、生命發展,感受到愛的地方,是人生命健康成長的地方。詩經一開始就依序用這八篇,說出了人們對愛的渴求,對家的期盼。而到了今天二十一世紀,這仍然是具有深刻的,而且是全人類的共同心理的願望。

同時這八篇,雖然有兩篇,比如說第一篇的關雎,第七篇的兔罝,似乎是以男性作出發所作的敘說,不過整個看,基本都還是從女性的角度出發。在第一篇,窈窕淑女仍是這首詩的中心點——因為他,以至於青年男子神魂顛倒;第七篇肅肅兔罝講的是男性成為國家的棟梁,可是這何嘗不是來自女性的願望?所以,整個八篇詩基本上都是從女性的角度出發,以女性對婚姻、對愛情的期盼出發,這是傳統中國對女性的重視,因為女性是直接孕育生命的最重要的一個元素了——我用「元素」來說,因為這牽涉到整個宇宙的構成。

傳統中國從陰陽,從乾坤,從雌雄,從男女,來看一個完整的宇宙,而不是從一個單一的代表來看整個宇宙。近代的中國由於清朝以來的衰敗,整個華人看事情,包括學術界,都以西方的角度、西方的觀點來作為真理的準則。比如說,西方從遠古開始,他們的生態環境或者只適合於畜牧,或者只適合於航海,或者只適合於在沙漠中經商,所以基本上,他們整體文化的生態呈現是一個商業性的戰鬥民族,不論畜牧,不論沙漠的經商,不論航海,都是以商業的交換作為生存的依據。在這種商業的交換中,生存環境又非常艱難裡,他們的戰鬥性必須極強;他們在不斷的戰爭中,尤其最近好像是英國再版了一本書,叫作歐洲歷史上的戰爭(War in European History,1970),記錄了從古代一直到近代整個西方的戰爭,看了以後我們才會看到所謂西方是一個戰爭民族的原因和歷史的事實了。在戰爭中,要透過戰鬥尋求生存,女性的體力較男人確實弱了很多,因此,在這爭生存,在激烈的戰鬥裡求生存,在流離遷徙的過程中,很自然的就以男人作為主要的動力和生存力了。在這樣的一種生存的生態下,女性附屬於男性,為男性所保護,也就自然形成男女不平等的社會狀態。所以我們看,從信仰的中心是男性,以至於到社會、到家庭也都以男人為主。

我們今天談民主,談自由,都從古希臘史開始,從古希臘的城邦政治開始,從古希臘的雅典的城邦民主制度開始。雅典的民主制度確定了今天民主政治的投票制。不過他有條件,得雅典的城邦的公民才有投票權,才有資格;不是公民,就沒有投票權。而誰不是公民呢?猜猜看?奴隸?戰俘?是的!奴隸、戰俘列入非公民,不給予公民投票權,這個是當然的,這個能理解,也接受;而後,還有來來去去遊走的商人,或者異邦的商人,當然這也一定合理;另外還有小孩子,未成年當然沒有公民投票權,大家也認為這是正確的。可是,雅典城邦還有誰不列入公民中,沒有投票權呢?就是婦女。每個家庭中的主婦一樣是沒有投票權的,甚至於婦女也沒有任何其他的公民權利,他們不能夠出現在社會公眾的場合,他們被隱沒在男人主持的家庭之中。

雅典的婦女隱沒在以男人為主的家庭之中,這個社會習尚影響整個歐洲。歐洲在莎士比亞的時代,也就是十六世紀,在他的劇本中還說「弱者,你的名字是女人」、「對付女人的最好辦法,就是手上拿一根鞭子」等等。而後十七世紀、十八世紀、十九世紀繼承了在中世紀所謂的「歧視」。隨著歐洲經濟的發展,人們開始要標榜出一個新時代,於是歐洲開展出紳士之風,而所謂的紳士之風也就是要照顧弱者——女士。於是,到今天我們還看到女士優先,或者男士要為女士開門,男士要為女士移座椅,讓女士們先坐等等。這些也是近代西方女性的女性主義者爭取男女平等或者是女男平等時最討厭男人要做的事情,重要的原因是「我們不是弱者」,一反以往的歷史傳統。

而女性在西方之所以能走出社會爭取權力,是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特別是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英國、美國男人投入戰場人數太多了,後方的軍工生產事業缺少了勞工,於是不得不起用女性,女性走入了工廠,成為了生產者,有了經濟力,女性開始有用,於是西方女性就積極的站出來爭取男女平等、女男平等,所謂的女性主義,以至於到今天。

今天中東女性仍附屬於男性,女性是男性的財產中的一部分,女性的命運仍由男人決定;甚至於不只中東,我們看印度,我們看非洲,也都還是如此;有些時候我們看有些歐洲較為封閉的國家社會,也還是如此。在這個前提下,我們回過頭來看看古老的傳統中國是怎麼形成的——中國的生態上,因為生存的地理環境是最有利於農耕的環境,因此在一萬年前就開展出整個農耕的文化文明。農耕是最需要合作的生產工作,男女都需要下田,都需要參與工作;此外,女性的紡織,以及其他的家庭手工業,女性的生產以及所得到的利益,不下於男人,甚至於還是許多家庭能夠生存、能夠生活得好的重要的依憑。女人在生產上,他的地位不輸給男人,更何況農業生產男女必須合作,必須分工,也因此,傳統中國的男女、女男走上了中國式的平等性,走向了不同於西方那種戰鬥、商業的爭生存的團體生活。女人不附屬於男人,女人有他獨立的地位,所以才說女人是這個世界的「半邊天」。

更何況在農業生產的耕種上,這種勞動生產的經驗中,對生命的延續、生命的繁殖有了更深沉的體會與觀察,所以在甲骨文當中,宇宙最高的信仰雖提出了「帝」,字形是「上帝」的「帝」,但這個字的本字卻是「花蒂」的「蒂」,這直指生命的本身乃是宇宙最高、最自然的演化發展的根本力量。到了西周,西周直接以「天」,以眾人頭上都有的「天」來代表生命的本身——生命來自於天,天就是生命的展現,而所謂的天命,也就是天給予了生命的賦予,這叫作天命。等到進一步思想的發展中,知道了在整個天命的活動中有大氣,大氣的活動中有陰、陽,天的生生之道是陰、陽二氣沖和的結果,如同老子所說的「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於是萬物化生——陰與陽,男與女,雄與雌,共同創造了這個生命世界。

……特別是在於中國的農業文明發展所成立的所謂的社會、所謂的一個高度農業文明的社會生態,需要男女分工合作,這是經濟生產上的需要——唯有大家分工合作,共同努力,才有豐富的收穫。而男女在農業工作的生產上其實有著相同的經濟生產力,再加上農業生產的播種的經驗中,更深刻的體會到大自然中的生生的力量,而這生生不只是單方面,他有雄、雌,他有男、女,如同天地中有日、月,有天、地,所以都是雙方面的,共同達成了一個宇宙、一個完整的宇宙、一個完整的生命的發展。我們舉目四望,大自然之所以生生,有天有地,在大氣中有陰有陽,所以在易經繫辭裡說「天地之大德曰生」,如此天地才能夠生生。又說了,「天地絪縕,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天地絪縕,就是天地相互密切的交織,陰陽二氣相互交織、相互滲透,而後越來越濃密,越來越濃密。醇,就是很濃厚,就是濃密、醇厚,越來越凝聚。如此,經過長久的時間,而後慢慢產生出生命,男女構精,也就是雌雄等等,展現出生命最精銳的部分,然後萬物也就生生不息了。

易經總結整個農業文化,也就是先秦以前所完成的那個高度的農業文明所形成的高度的農業文化,從宇宙的發生論,提出「天地之大德」,也就是天地最大的行為,最正向的發展,就在於生命的創造、萬物的創造——「曰生」。而這個創造就是來自於天地、陰陽、雄雌、雌雄絪縕而生,而後逐漸使萬物之所以誕生。他們逐步凝聚,而後產生出來,也就是說,天地集其陰陽之氣,相交相合,使萬物相互感應,相互的滲透,以至於滋長成熟;萬物中的男女、雌雄之性相交相合,然後使萬物相感相生,萬物的生命也就得以延長,並且生生不息,所以古人在俗語裡面就常說了:「獨陽不長,孤陰不生,陰陽和合,方生萬物。」因此,女性在傳統中國的社會裡,地位並不比男人低下。

雖然易經說「天尊地卑」,進而說到了男女時就好像「男尊女卑」,其實說的不是一個真正社會階級上的分野,而說明的是在這個世界上一個世界秩序的構成。當然,受到男性社會的成熟,以至於說男尊女卑,這站在一個社會性的開展而提出了這麼樣的看法,但是在實際宇宙生存論上,他是「孤陰不生,獨陽不長,陰陽和合,方生萬物」的,所以女性在傳統農業中國社會裡地位並不比男人低。我們甚至於也可以看到,當一個家庭中失去了男人,女人就撐起這個家庭,紡紗,織布,然後做各種各樣的種植,而後使這個家庭能夠生生發展,這在女性,在世界的女性而言,是相當特殊的一種力量的展現。而今天我們談到傳統社會上的男女平等的問題,也就不能夠只用西方社會的狀態來作為唯一評定的準則,或者論述的準則、批評的準則。

四十多年前臺灣經濟起飛了,有一位有名的華裔的社會學家從美國回來,他要研究、調查臺灣經濟起飛社會中男女地位的影響力的成分到底怎麼分配,他要做一個男女生產力的比較,以及對這個社會動推動發展的力量的實際狀況的研究。在他的觀念裡,他是認為中國自古如此男女不平等,他要用近代經濟的發展再做一個證明。他認為中國自古以來女性就是弱者,所以女性提供的勞力一定不如男性,他準備寫一本在現代工業化的社會中,傳統社會中男女的不平等對現代工商社會的影響與發展。不過根據他說,他調查了近千家臺灣成功的中小企業,結果發覺所有成功的中小企業背後都得力於一位女性,所謂的頭家女。而且,往往因為這個頭家娘,這個中小企業才能健全發展。頭家娘身兼老闆娘,坐鎮公司,然後擔任公司的經理或者業務經歷,甚至於是人事主任,調配一切的人事、處理人事,還是人事協調部主任,同時進而是會計長,管理財務——如果沒有這樣的頭家娘,這個企業就不容易開展。

而後從經濟部貿易局外貿協會所發布的各種資料,更傳出在全世界拎著一個業務皮包跑遍全世界,然後來推銷或者去搶訂單以給臺灣生產或外銷臺灣產品的這些業務員中,女性竟然占了一半還多。所以說臺灣女性的勇敢、能幹,臺灣女性對臺灣經濟起飛的貢獻,由當時的經濟部貿易局外貿協會等正式說明,其功不可沒,經濟部的主管公開表達感謝。這些事情令這位社會學教授大為震驚,他說這在西方社會是幾乎不可能有的現象,於是他寫了一本重要的研究報告,也是著作,名字就叫作頭家娘(頭家娘——台灣中小企業「頭家娘」的經濟活動與社會意義,1999)。

而後大陸又發展起來了,他又去大陸各工業的開發區,就像深圳或者像珠海等這些地方去調查,結果跟臺灣一樣,他也大吃一驚。他說中國女性何以獨立能幹?其實,從農業文化、農業文明、農業的生產發展來看,女性的能力也就是從農業文明、農業文化、農業的社會發展所培養出來的——這一切,都導源於中國高度發展的農業社會、高度開展成熟的農業文明。我們看詩經,遠自三千年前,在西周大雅,或者頌裡面,就看到除了歌頌后稷、文王、公劉外,同樣也都會歌頌他們的母親或妻子,然後說明他們的重要,比如文王母親對於文王的教育,又如文王妻子參與文王的遷徙、建設的工作,對丈夫的整個輔佐是被肯定的,是被看得見的。更何況中國看重生命的本身,生命本身就是傳統中國的最高的信仰,更何況女性是直接孕育出生命,他維繫生命的延續,並教養子女成為人、成為賢德者。所以在中國看重母教,看重胎教,看重女性孕育生命,完成宇宙生生之大德的這個部分。同時,在農業的社會中,農業社會生產力中,女性的經濟生產力是重要的工作,重要的生產力之一——所以,我們又稱女性是半邊天。

在傳統中國神話中,男人撞塌了不周山,讓天塌下了一半,女媧及時補天,挽救了天下生靈,這個神話中就透出了傳統中國在農業文明中對女性的肯定與尊重。所以,禮記上就有這樣的一種禮俗,也就是在西周而後歷代都沿著這樣一種禮俗而發展的習俗,就是在祭祀的時候,特別是祭祀祖先、祭祀天地,男人理所當然的去負責祭祀的活動,女人雖不參與,但所有祭祀的祭品、所有的祭祀的菜肴一定得經過女人的手,由家庭主婦所率領的女眷準備,如此,才能得其全,再由男人獻給天神或祖先——不然天地神靈或者祖先是不接受的,因為那不圓滿,不完美。

還有在舊時代許多的地區都依古禮來行這樣的一種禮儀,也就是說一個家庭中,唉呀,很不幸的丈夫夭折了,去世了,孩子還未成年,或者妻子還沒有生孩子,還沒有子嗣,在這種情況底下,許多的地區依古禮丈夫的棺木通常在是暫處在外,暫時停在外面,然後等待妻子撫養子女了,讓他們長大成人,或者在家族中收養同姓的孩子來作為子嗣,使這個家庭有生命的延續了,如此,待女子去世之後,再由其棺木引領丈夫的棺木葬進這一家人的祖墳的園中。

或許有人會發問:「古人丈夫去世,都要逼女子守寡,那麼這是不是逼女子守寡的一種方式啊?」其實並不盡然。這是有文獻上的資料的,中國從古代到南宋,丈夫去世,女子是可以再婚的,再不再婚由女子自己決定,最有名的例子,就是范仲淹的母親就是再婚的,同時代的歐陽修的母親,則是決定自己不再結婚了,因為他太愛自己的丈夫,同時他覺得自己的丈夫極好,而這麼好的人竟然就去世了,那麼他要看後代的歐陽修如何長大成人,要從這個角度去認識老天爺到底是什麼意思——這些事件在歐陽修有名的文章瀧岡阡表裡寫得很清楚。或許有人讀過,不過也或許會再問:「宋理學不是有寡婦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嗎?」近來的人常常用這句話來責備古人,然後責備宋明理學。其實這句話,他是包含在作人的許多事例之中,然後所提出作人的分寸,不是說寡婦寧可餓死,不可改嫁,他不是這個意思。如果對這些問題感興趣,都可以去翻查一下這些資料。

傳統中國因為是一個高度農業文明的社會,男女能分工,能合作,女性是半邊天。也因此,再加上女性在家中是主事者,女性在家裡的地位是受到極高尊崇的。我們看曹雪芹寫紅樓夢談榮國府,在榮國府中當事者,不就是賈母嗎?而後是王太夫人,而後是王熙鳳。至於男人都在社會上跑路——這個「跑路」是去做事,去當差,去發展他們的事業。我們由此再看今天的華人社會家庭中,家中的當事者是不是還都是家中的主婦、女性?即使今天的家庭主婦也還得身兼職業婦女,可是家中的大小事情,包括經濟的分配、每月的用度,也還是家庭主婦負起全責。丈夫賺了錢,每個月的薪水交給妻子,然後由妻子再分配等等;即使小孩子的教養、教育等,也是先跟媽媽溝通之後再問爸爸,爸爸還得再問媽媽,而後再作決定。所以說,中國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視的,他們對於事情大小事的決定,然後思考,提供丈夫作最後決定的參考;至於男人的重點,則是放在去社會上做事。所以古人說,大門外是男人的天下,也就是社會上是以男人為主,但是二道門內,二道門內,指家中的事情,則是由妻子掌管。由大門進來要進屋子的這道門叫作二道門;古禮上說,進了二道門,如果作為一個丈夫的男子的,天天指三道四,這是不知禮也。

社會是男子的天下,二道門內則是家庭主婦操持一切。這是從宋以後所特有的一種禮,生活之禮。在這個之前,女子在家庭中雖是當家者,不過,他們對於社會上的事也會有他們的意見,也會有他們干預的——這個變化,有歷史性的因素,在這裡不說,將來有機會再報告。這樣子的一種情形也就可以說是傳統中國社會大體的一種男女的情況。詩經一開首,這八篇也正說明了傳統中國社會女性特有的地位,同時這也奠定了傳統中國以女性作為愛的代表,作為情感的象徵。到了後世,即使男性作家,有時也以女性的情感來表達他們內在最深刻的情感,來描寫他們內在某一種深邃的感觸,他們用女性的角色來作創作,來作述說。

 5 ) 安东妮娅家族

安东妮娅家族

是2023年观看的第一部电影。

观影过程中,我不禁在想,这才是电影,一部伟大的电影。

一部电影版的《百年孤独》

安东妮娅带着女儿回到了她出生的村庄,参加她母亲的葬礼。村子里的人愚昧,腐朽。带着异样的眼光看待这个女人。他们像墓碑一样沉默。

母亲的死,安东妮娅并没有悲伤,痛苦,她只不过是回来完成一件事而已,就像给土地播种,收割麦子一样。

一群村民们来悼念她的母亲,她对女儿说,这不过是村子的习俗,浪费时间而已。

她的回归就如电影里所说的,村民们接受了她,就如同农民接受收成不好的庄稼。

如果你认为她是一个冷血无情的妇人,就大错特错了。

她收留了被哥哥强暴的低智女孩,迪迪。

她教训了欺负洛尼的熊孩子,洛尼从此便追随她。

迪迪和洛尼两个都是被边缘化的人,低智,在村子里是最底层的存在。

可是安东妮娅有着一颗善良和包容的心。

人们都被她吸引追随在她身边,后来牧师,不断怀孕无家可归的女人加入这个家族,家族里的人越来越多。吃饭的桌子变得越来越大。欢声笑语荡漾在安东妮娅的院子里。

一个死去老婆的农夫追求她,他说我的儿子需要母亲,她说,可是我不需要你的儿子。

这是多棒的一个女人。她有着爱,却不做圣母。

电影无声无息的嘲讽着宗教,借牧师的态度表达,宗教的主题永远是死亡,而我却热爱生活。

也揭开了那些满嘴仁义道德,背后却干着他们所谴责的那些事的伪君子的面具。

这个家族的建立,不是基于婚姻,道德。

而是基于安东妮娅。更确切的说,更像是一群被社会边缘化的,不被主流社会所接受的人聚集在一起。

是乌合之众吗,恰恰相反,他们彼此互敬互爱,他们的大家庭洋溢着真正的爱,关心,尊重。她们辛勤劳动,维持生活,一切井井有条。

她们对于虚伪的道德不屑一顾,人性永远是第一位的,她身体力行的表现了女人并不需要婚姻,而家族里的人结合在一起都不是出于契约,而是出自对对方的感情。

她们是如此的不遵守社会常理的,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的一家人。

但是在她们身上,我却看到人性最美好最自然最有活力的一面。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迪迪的母亲,她在婚姻里忍受着她无比混账的丈夫,她有两个儿子和一个低智的女儿,她的大儿子是一个恶魔,婚姻对她而言就是地狱,她连自己都保护不了,还要看着婚姻中的男人羞辱和虐待她的女儿。

婚姻,道德,只不过是一个形式,甚至很多时候,有多少罪恶在婚姻的名义下实行而被宽容,又有多少人借道德的名义随意伤害别人不必为此承担责任。与生活本身相比,这些概念不过是附着在生活上的一层沙土。而生活本身则是一棵深深扎根的巨树。

在安东妮娅的女儿想要一个孩子,但是并不想要一个丈夫和婚姻,她尊重她,帮女儿实现了愿望。

这种不受传统道德观念束缚自由的决定,来自于她自己的人生哲学,那就是真实与真诚。

在真实面前,一切虚伪都显得无地自容。

她从不用虚伪的道德来要求自己和别人。

她追随自己的内心行事,所以她也尊重别人也按照自己的内心去行动。

但是,她并非放任自流,她辛勤的劳动,掌管家里的事务,她让土地长出庄稼,养活她和她的家人们。

当她的家人受到伤害,她会像一个战士勇敢的站出来,但是她没有变成和对方一样的禽兽,或许上帝听到了她的心声,带走了那个早就该死的人。

她有了欲望,也毫不掩饰,与那个追求她多年的农夫尽享欢愉。

在她的身上,我感受到那种女性特有的能量,如土地一般深沉,如大海一样宽广,如冬日的阳光一般温暖,如春天里让植物蓬勃生长的生命力。

悲伤和痛苦永远都是生活的主旋律,如叔本华所说,这个世界上,快乐都是虚幻的,痛苦才是真实的。

人生最好的事情,第一是没有出生,第二是死亡。

这是村子里唯一对安东妮娅友好的人芬格所说的,他是一个充满智慧与学问的人,他坚守在他的小屋里与他的书为伴。作为同样爱着叔本华的人,我懂他的痛苦。

在影片最后,或许真的是死神窃取了安东妮娅曾孙女诗的灵感,家族中的人一个接一个死去。

芬格也在自己的小屋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或许他认为这是再好不过的事了。但是活着的人,要承受失去他的悲伤。

安东妮娅知道自己也将死去

影片以安东妮娅的母亲之死开始,又以安东妮娅的死结束。

生命就如同四季,周而复始,永远没有尽头。活着便是生命全部的意义。

而人活着的痕迹,痛苦,欢乐,出生,死亡,便是生命存在过的证据。

 6 ) 感想

很美的色调,给人一种安静祥和的感觉,有一点点油画的味道。没有大喜大悲,几乎所有情感都是淡淡的,就像一个人暮年后坐在摇椅上,给孙辈回忆讲述自己和自己身边人曾经的故事。时间仿佛冲淡了一切,过去悲伤的事也不再刻骨铭心,时间的浪潮冲刷后留下的大部分都是美好的记忆。

自由,灵魂的自由,这是我从角色身上感受到的东西,它就像一个乌托邦。“我想要一个孩子,不要男人”

又仿佛在告诉人们没有必要为了生活的琐事去烦心,没有必要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影响心情。

 短评

在这荒忙大地上女性是如何对抗岁月的?安东尼娅一看就是一个有故事的女人,可故事偏偏从她回归故里开始讲起,她的朋友、村民、女儿、外孙女,曾孙女,各个人物娓娓道来,男性角色大多弱化。一股乡野的忧伤与坚韧。 “我无法接受普世的误解:那就是,一切都会变好。没有什么会变得更好,不管是在最好的

5分钟前
  • 大灰狼的兔
  • 推荐

生命是緩慢進行的歡樂,嬌柔動人。

7分钟前
  • 熊類爆弾
  • 力荐

三星半。以田园诗为画板,写出时间如歌,包容一切也忽视一切。以魔幻现实酿制蜜糖味的苦酒,带人们去认识这片饱受疮痍的土地。他们仿佛浓缩了的世界,每个人都能从他们鲜明的身上看到自己。他们代表蛮荒的野性,复杂的人性,无法理解的罪恶,崇高感人的真情。渴望自由的女性,温暖包容的男性。宗教带来的阻隔,知识分子的困境。生命繁育的不息与不可阻挡,精神文明的痛苦与超越。所有都像种子被播撒,各自生长。

10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我要和你在不是你家也不是我家的地方睡一辈子觉,不结婚;我要一个孩子,但不要男人;我要在未满十岁的年纪与一个垂垂老者探讨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生亦何欢,死亦何惧……

14分钟前
  • 名残り
  • 推荐

7/10。月亮与犬吠的女子代表挑战世俗的疯子行径,骑马遇见欺负弱智的男童挂到树干,城里找人代孕、床上倒立姿势把精液流入子宫,反驳批评论文字数的老师退出课堂,牧师还俗带着“12门徒”,分别变革了男性统治的身份、生育观念、受教育权和神权,足不出户恐惧现实的哲学家对比安东尼娅看待死亡的豁达。

16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女性蓬勃的生命力让荒凉村庄绽放温暖,四代女性共同打造的母系乌托邦,美好童话底色,却也不乏黑暗残酷,魔幻元素加分;时间以无情的速度吞噬爱与回忆,灵魂与身体分离,见证死亡的奇迹。

21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母系乌托邦,女性全方位反抗既有体制的范本

22分钟前
  • 鬼腳七
  • 力荐

3.5.。生活就是被活着,时间征服时间

25分钟前
  • 彌張
  • 还行

荷兰牧歌,美丽人性。在清新乡村画卷中,在至爱至亲人性中,穿越时间,围坐一桌,五代同堂,欢声笑语,浮生悠悠,探讨生死、生命、存在,乐观从容、平静深刻、抒情有诗意,隽永有余味。女性独立,智慧自主。借种生子、倒立促孕。异性同性皆春光,满屋欢叫满屋爱。生前无缘,黄泉相守。叙事留白,摄影美仑,配乐悠长。超现实主义点缀。电影造梦,身临虚境,有此一生,完美足矣。第一次看荷兰电影,第一次听荷兰语。联佳蓝光,修复崭新。

30分钟前
  • saturnus醉倒在月光下
  • 力荐

非常charming的女性电影,一个母系团体的寓言会让人不禁与摩梭族的封闭社会产生比对,这种随着女性解放而随之诞生的Matriarchy,精彩之处在于家族中每一个人用自身的坚定去抵御外部的男性权力滥用,可悲的是这样的情境只能以魔幻寓言的方式进行书写

33分钟前
  • 鴍諌🌈
  • 推荐

这是一部真正的女性电影,不是激进地宣扬女权,而是将女性的善良与自信、自立和自强、坚韧与智慧娓娓道来,她们不依靠男人,并不是所谓对男人失望的一群怨女,而是因为她们选择独立,选择自我,并且乐在其中。同时也以自己的绝对光彩征服男人,在赢得男人的爱与尊重的同时,仍能保留心态上的平等与平和

38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还行

@小西天,应该是3月最佳,太太太太喜欢了!虽然没有很多激烈的镜头,但确实是一部真正的女性电影,唯一一次直面议题是孙女在餐桌上谈到怀孕,众人对她想不想要各有看法,“我要再好好想想”。影片中的女性们脸色红润且充满生命力、善良又真诚、互助又自立,无论是曾祖母的田间播种、祖母在画中传递的情绪、母亲在讲台前和钢琴前的创作、和女儿为迪迪写的小诗,都充满温暖和智慧。整部影片温暖真诚又可爱,翘起嘴角的圣母像、扬起翅膀的大天使让神话意味更浓。抛去这些议题,它对时间的阐述也极好,“你身上臭臭的”-“那是时间的味道”//我哭了两次,第一次是迪迪穿上婚纱的那一刻;第二次萨拉坐在谷堆前为迪迪念诗开始直到影片结尾,眼泪就没有停过,这一切都太过美好。

41分钟前
  • 无痕
  • 力荐

母系社会,女权主义,男人成了传宗接代的床上用品~很多超现实的镜头,让人联想到了百年孤独

42分钟前
  • Over5
  • 力荐

充满着历史创伤、难言之痛的小村庄,不仅是欧洲,而且是整个旧大陆的缩影,哪一个饱受两次大战摧残的国家,不是靠着温暖坚韧的女性力量一点点缓过来的呢?可是一旦缓过来就又纷纷开始翻脸了……

47分钟前
  • 高玉宝
  • 力荐

绽放的家族

50分钟前
  • 24格
  • 力荐

真正的女性主义作品,女性版百年孤独,女性都塑造成了独立、有追求、对生活的态度淡然而豁达的形象,男人完全成了女人的附属。影片通过倒叙的方式讲述了安东尼娅一家四代女性的经历,有中超现实的感觉在里边,生活的质感很强烈。“这部长长的编年史得出了一个结论,没有什么会走到终点。”

52分钟前
  • scofieldd
  • 推荐

2021.8.6二刷@小西天。买票的时候根本没意识到这是我将近十年前看过的电影。这就是时间离开的声音吧。观感仍是三星。女性的乌托邦和梁山泊,这不是编年史,而是本童话书。那些生活中真正疼痛的威胁、侵犯与压迫都解决得太容易,还真是奥斯卡会相中的那类糖水电影。直到永恒的死亡临前,方有一点童话讲完了该正视现实了的感觉。

56分钟前
  • 奥兰少
  • 还行

女版百年孤独好温馨呀~ 人格类型猜想:安东尼娅ESFJ,画家女儿ISFP,数学+作曲者孙女INT,小诗人曾孙女NF,闭门不出的哲学爱好者INTP

1小时前
  • ζωήιδ
  • 力荐

一个家族几代人的故事,竟然能在两个小时的电影里讲完,看着正当年的美丽善良坚强乐观又勇敢的安东尼亚终于在岁月里变成了满头银发的老人,清晰地知道自己将要离世,而床边围满了爱她的一大家子人,的确是度过了幸福的一生啊。故事里有极其残忍悲伤的部分,甚至在结尾时村民们接连死去,并不会因为那些温馨快乐的部分而被冲淡,而人其实就只能是在命运面前学习接受,或者不接受。喜欢这种全片没有任何明星出演的电影,呈现着完整而真实的世界,凝视着他人的生活,即使是在不同的时空,也很有感触。

1小时前
  • kingfish
  • 推荐

没想到我的2020年度最佳影片竟然在今年的最后一刻才出现。这是一部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百年孤独》的女性乌托邦编年史,温暖的田园童话底色,魔幻的元素加分,这部长长的编年史最终得出一个结论:万事都未达到终点,人生是我们一起完成的舞蹈。 如果有人问什么是真正的女性主义?什么是乌托邦?那就把这部影片推荐给他,他一定能从中找到答案。 Ps:Danielle喜欢上了女儿的老师,教老师吃生蚝🦪那一段简直是直白又有深意,爱意都要溢出屏幕了

1小时前
  • Mia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