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贾基

战争片英国2014

主演:Mark Stanley,David Elliott,马拉基·卡比

导演:Paul Katis

 剧照

卡贾基 剧照 NO.1卡贾基 剧照 NO.2卡贾基 剧照 NO.3卡贾基 剧照 NO.4卡贾基 剧照 NO.5卡贾基 剧照 NO.6卡贾基 剧照 NO.13卡贾基 剧照 NO.14卡贾基 剧照 NO.15卡贾基 剧照 NO.16卡贾基 剧照 NO.17卡贾基 剧照 NO.18卡贾基 剧照 NO.19卡贾基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4:42

详细剧情

  2006年9月,帕拉斯一个3人组侦查小队从他们的前哨站出发,路上俯瞰着阿富汗南部的卡贾基水库,他们将前去参与打击塔利班基地组织。当他们穿越一个干涸的河床时,其中一个人不幸踩中了地雷,这些地雷其实是在约25年前俄罗斯占领时期留下的。他的战友冲到他的身边,结果却发现他们被数量不明的地雷包围了,他们迈出的每一步都有可能造成重伤甚至死亡。

 长篇影评

 1 ) 真实是本片最大的特点

《Kajaki:The True Story》,中文直译为《卡贾基》,发生在阿富汗卡贾基水库真实事件改编,英国拍摄,与加拿大拍摄的《鬣狗之路》同样并列为反映阿富汗战争的经典影片之一。与《鬣狗之路》完全不同的风格,全片除了一发迫击炮打出的信号弹外几乎一枪未发,所有的镜头都局限于山头据点和小山沟雷区里,没有丝毫华丽的画面,但最大的亮点就是真实。这不光是指面对雷区的脆弱无助和战友间的守望相助,还有他们毫无形象的咒骂和哭嚎,甚至连为伤兵注射过吗啡后将相关信息写到脸上这种小细节都没有疏漏。最后片尾字幕时间也出人意料的没有用片尾曲,而且播放了当时真实的无线电通话记录,进一步加深了这种真实感。最后,分别看过美、英、加三国拍摄的阿富汗战争电影后,整体对于三国军队的不同风格会能有一个粗略的感性认识了,相互对比一下就觉得很有趣。

 2 ) 说点纸上谈兵的东西

旧战场上除了刻意埋下的地雷,通常还有更多的未爆弹,也叫UXO
一批弹药投放出去,可能百分之九十实现了引爆,剩下的可能一直沉默也可能十年后来一下
世界上最大的UXO应该在梅西纳,一战英国人挖了21个坑放炸药,起爆19个,四十年后被闪电又引爆一个,剩下一个现在还不知道在哪 (所以据说当地房价很便宜!)。这些比单纯的地雷就危害而言有过之而无不及....

扯远了....



那么教科书上是怎么教导无专门设备的步兵小队走出此类问题的呢?

首先假定存在不止一颗地雷,因此全员保持原地不动。
纵队巡逻的小队如果遇到袭击会通报contact并立刻打散队形组织反击,但是如果通报口令是mine,那么所有人都要立刻保持原地不动,无论发生什么。

其次一部分人原地向后开辟通道,一部分人接近伤者。
在没有探雷器的情况下就只能借助刺刀等随身携带的单兵工具,刀刃水平地以不大于30度的角度扇形搜索逐步开辟一条接近伤者的通道,如果遇到硬物则在接触点挖掘,以识别是石块还是人造物。
向原路线后退50米以前假定自己仍身处雷区,后退50米以后可以解散队形。
PS:片中对刺刀的使用是不规范的,以及用手清理浮土的方式至少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等同于无的。

对伤者进行救援。
首先对伤者躯体周围及身下进行搜查。其次在伤者身边清理出可以放置担架的空地。之后才是救援与撤离。
对伤者使用止血敷料和吗啡,必要时使用止血带。吗啡和止血带的使用必须在额头或腹部等易于识别的位置表明使用时间等细节,这是为了方便接手的医疗人员了解信息。
止血带的使用要尽可能靠近心脏,但要明白止血带的位置很可能就是截肢位置。

电影中扔包的情节在实际情境中可能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一个战术背包的重量通常在10至20kg左右,而成人则高达80kg。譬如动乱地区最常见的M14,手册上标注的触发压力是9至16kg,那么很可能一个背包扔过去没事,但人再踩上去就炸了。
以及如果是年代久远的未爆物,更可能出现一次触发失败但随外力次数增加而逐步接近触发的情况。


很多时候现场清理UXO会使用导爆索引爆的方式快速开辟通道,但这种方式在使用上有一定的使用限制。
以及事实上存在很多种为预防此类清扫方式而设计的地雷,外来引爆产生的冲击持续时间极其短暂,如果一颗地雷的起爆装置设有缓冲装置导致需要相对持久的压力(脉冲 vs 平台),那么爆破的方式很可能就会失效。更多的现代地雷为了达到最大的杀伤效果,更带有简单的记忆装置,譬如为了避开低价值目标而引爆高价值车辆,需要同时触发若干信号才可以引爆,或者为了对行进中的纵队造成更大混乱,会在接收到特定次数的触发信号以后才引爆.....

如果地雷和UXO真的那么好排,土耳其和缅甸的旅游业可能早就更上一台阶了吧


当然,对于地雷和对于ied的处理方法又是不一样的。对IED的办法简单概括是 v字搜索 和 0-5-25搜索,这个以后再说。

 3 ) 又一部虐心的电影

好久没看过这么一部虐心的电影了。但是又为电影的真实而打动。故事的情节非常简单,发生在2006年9月的阿富汗,卡贾基水库,英军部署了一个观察据点,日子一天一天的无聊消耗着,直到某天为了前往一个更佳的狙击地点,一个由3人组成的侦查小队从他们的前哨站出发,需要进入一个峡谷实际上是干涸的河床后进入阵地。当他们穿越时,其中一个人不幸踩中了地雷,立即启动救援机制开始对受伤者开始抢救,一切井然有序,除去糟糕的通讯。但这并不是结束更大的考验将持续。

以下有剧透

片子没有什么超强的战斗场面,非常遗憾的是通篇连枪都没有放一下,迫击炮也只是发射了一颗照明弹。但是战争的压力感觉表现出巨大的效果。
故事的人物还是比较多的,为了便于大家对影片的了解,我先把人物简要的介绍一下:
Tug医疗兵开篇的游泳人;
Mark指挥者,负责K5开篇遇见tug然后缓解了tug和当地孩子的紧张气氛;
Ken真实名字不叫ken而是ANDY-BARLOW。那个接水引发了最后一颗地雷的哥们,一直大喊需要吗啡,因为一直很痛,后面也证明了这哥们确实对麻醉剂有免疫效果;
Alex那个被炸后,要求别人给他实施穿肺手术的,后来成为了一个ATO;
Stu 有2个。一个叫HALE狙击手,第一个被炸的哥们。一个叫PEARSON应该是小队指挥官负责K2,有点微胖,开辟完安全通道后的探路者,也是第二个触雷的。
David可怜的小哥,在生日里被最后一颗雷炸伤。
两个stu一起发现了一个非法的检查站,由于所在的阵地狙击太远,炮击又怕误伤平民,决定到合适的阵地进行干预。狙击手stu带领2个队员组成代号K2B出发。首先顺利到达谷底,按照约定建立通讯,通讯员刚完成通讯,一瞬间刚还在说话的stu被一股烟雾包围,他倒下时还以为遭到了炮击。去拿枪时发现自己右手手指头断裂了。通讯员迅速上前,首先利用止血带给他止血。告诉他触雷了这才发现自己的右脚被炸飞。通讯员在止血时有个细节,没有一下就将止血带顺利套进去,人往往就是这样,一切你都以为自己准备好了的时候真正遇见危机时难免不手忙脚乱。更可气的是刚刚测试的通讯这会就无效了。还好离据点不远只好安排人员回去通知。K2的指挥者stu应该是听见了爆炸声,一方面安排人员注意敌情,同时立即带领人员去接应K2B,路上遇到回来报信的人员,K2指挥者听说伤者的情况后作出了准确的判断,要求具备绞车的直升机前来救援,同时也要求装甲车支援以便撤离其余人员。K5的指挥者mark听到有人触雷受伤也立即带领tug等人及担架下来救援。Alex路上遇到保护美国工程师的安保人员,带着他们一起过来支援。首先到达K5,并给他们一个应该是高功率的通讯机。K2和K5的救援人员抵达,大家小心翼翼的按照安全路线进入谷底,开始救援。在山脊上建立了警戒线,同时开始进行排雷作业。K2和K5的指挥者相互通报了救援方案。Alex也带来了高功率的通讯设备。为了准备撤离伤员,开始进行排雷,一开始还不相信这么坚硬而干燥的土地上有雷,很快就发现错了。建立起安全通道,指挥者stu亲自测试安全后将伤员转运到适合撤离的地点,然后大家安排准备撤离,飞机也将在十分钟后抵达,一切都顺利的进行着。山顶上一块滚落的石头引发了mark的注意。这边两个stu秀了把恩爱,那边mark和alex还在说应该是苏联人的地雷,但是为什么谷底有雷呢?霎那间,指挥者stu在安全通道里也触雷了,真是秀恩爱的作死啊。这时大家迅速明白他们陷入到雷区里面了。最近的mark、alex、ken迅速靠近实施救援。好在直升机赶到了。可是来的并不是要求的带有绞盘的而是没有绞盘的之奴干,需要落地救援。为了抢运伤员,地面上的人指引了最近的降落地点便于之奴干降落。非常可惜由于无法直接和之奴干建立通讯,之奴干还是降落在河道中,强大的空气压力意外的触发了地雷,造成谷底的4人受伤。由于距离较远,之奴干没有明白地面人员要求的排雷人员的要求,地面人员也不敢冒险将伤员送到三十米外的飞机上。就这样一个伤员也没抢运走还造成又有2人触雷。受伤较轻的alex被人救援回据点,而mark左腋下受伤,没有受伤的ken在谷底救援mark和二次受伤的stu。Ken在救助mark时mark不断的打断他不让他触碰自己的伤口也非常符合人受伤后的表现。伤口在初期由于神经的断裂会有个短暂的麻木期,疼痛感没那么强烈,但是一旦触碰伤口很快就会感到剧痛了。
现场一片狼藉,Tug作为现场唯一一个医护人员,在谷底雷区的两个伤员无法救助情况下战胜自我再次进入雷区。其实我们看电影觉得简单,实际上设身处地的考虑一下,再进入雷区是怎么样的勇气啊。Mark想喝水,支援人员拿来2瓶水。Ken接到抛来的第一瓶水给mark喝在接第二瓶时又触雷。肯左脚被炸飞。david也受伤Tug被炸到后由于距离没有受伤,直接客服恐惧走到伤者地点。大家由于疼痛和恐惧现场更加凄惨。最后的情节是大家相互鼓励开着自己玩笑坚持到最后。所有人都获救,但是mark由于后期而感染死亡没有能结婚成。
故事就是如此,虽然没有震天的炮火,没有凶恶的敌人,就在一个雷区,战争表现出残酷的一面。尤其是几次触雷后大家的恐惧放大到了极致。这种情况下的所有行为都是不该指责的,但是勇敢的人会站出来。
题外:1、英军的通讯看来是不如美军,与之奴干无法直接通讯也就算了,雷区的情况之奴干居然不知道,最后的黑鹰也不知道,这信息的互传互通说的容易实施起来难啊。在电影中黑鹰坠落、孤独的生还者中美军各战斗单位的通讯的连贯性要远远优于其他军队,单兵的通讯都可以快速呼叫空中支援。
2、地雷,这绝对是个恐怖的战争武器。有人说电影里怎么经常就炸掉一只脚呢,没有炸死一个人呢?其实防步兵雷就这特点: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还不让你死,因为伤员的痛苦对其他人员心理的打击是巨大的,同时如同这部电影一样,救助一个伤员可能会引发多个伤员。

 4 ) 地雷真的是步兵的噩梦啊,

也许真正经历过战争的人才懂得什么叫做兄弟吧。坚持是每一个士兵在绝望时的安慰剂,犹如吗啡一样可以让自己麻醉,士兵们一起出生入死,把兄弟从死亡边缘拉回来然后一起喝酒述说以前发生的一切,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感,我没有经历过,我不知道在死亡边缘是个怎样的感受也不知道战争到底是什么,会给士兵带来什么样的感受,也许当我们拿着枪冲锋陷阵的时候是因为勇气和愤怒,而当我们倒下时想到的却是家人和惋惜。士兵真的是个神圣的职业.

 5 ) Kajaki vs Under sandet

Kajaki vs Under sandet

這兩齣電影有點相似,同樣是真實故事,關於因戰爭遺留下來的地雷。
軍人,戰俘...
每一步也面對重傷或死亡的可能...

其實關於戰爭的電影,一般不是我的喜好,但看這兩齣感覺也不錯。

我是先看 Kajaki,感覺良好,所以也看Under sandet。
如果我是先看Under sandet,可能未必會看 Kajaki。
所以如果二選一,我會揀Kajaki~~

12 November 2014 (London) (premiere)
2016年8月25日 - HK
Kajaki (Kilo Two Bravo) - 卡賈基
Director: Paul Katis
Writers: Tom Williams (screenplay), Tom Williams
Stars: David Elliot, Mark Stanley, Scott Kyle

10 September 2015 (Toront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Under sandet-地雷區
Director: Martin Zandvliet
Writer: Martin Zandvliet
Stars: Roland Møller, Mikkel Boe Følsgaard, Laura Bro

 6 ) 在未知的绝望中等待

      很久没有看过这样的好电影。简单、平实、不夸张、不浮躁。作为一部战争片,没有硝烟四起,更没有英雄和救世主,它只是单纯的讲故事。
      影片讲述的是一群驻守在阿富汗山区对抗塔利班的英国大兵,在发现驻地附近塔利班异常活动时派出一支三人小分队下山查看,轻快地步伐配合大兵们特有的荤话预示着这是一次普通的巡查。嘭——!尘土飞扬!灰白色的画面将视觉带入到未知的场景,当你犹如影片中的当事人一般迷茫无措时,悲剧已启动。
      地雷是步兵的噩梦。三人小分队中其中一人踩中地雷,在咒骂声中发现伤者已被炸掉半条腿,接下来是紧张的急救,再接下来是慌张的求援。救援人员很快来到,殊不知,噩梦才刚开始。接二连三的爆炸,接连倒下的战友,痛入骨髓的哀嚎,血肉模糊的伤口,一切都在叫嚣:地狱已到。从一个伤者,到四五六个伤者,从最初镇定自若的救援,到满是恐惧的颤抖,人性的脆弱与矛盾展现无遗。大兵也是人,是人就畏惧死亡。脚下,是未知的地雷,前方,是等待急救的战友。在这个既不敢前进亦不敢后退的雷区里,生命一点点流失,希望一点点破灭。绝望之境,如何自救?
      在所有的人物里,我个人最喜欢Mark。Mark原本已经离开,在得知有人受伤需要救援时,半道跑了回来组织救援。然而,在六个伤者里,他却是最严重的。Mark的惨叫声持续时间很短,他用了更多的时间让大家说话。不是看透生死的大道理,也不是慷慨激昂的鼓励,“嘿,天气不错;嘿,你家孩子叫什么名字;嘿,你打算什么时候结婚。”仿若平常聊天,一点点燃起伤者对生的渴望,也帮助雷区里的其他人一点点远离恐惧的侵蚀。
      Ten minutes.好似嘲笑英国直升机救援的效率。所有人在过去的一个又一个的Ten minutes里静静地绝望的等待着。
卡贾基四分之三的拍摄都在山谷中,堪称小成本电影的典范。为数不多演员或站或坐或躺,痛苦、迷茫、恐惧,眼泪、欢笑、颤抖,犹豫、惊慌、崩溃,勇气、信念、绝望,所有情感的表达完全依靠于演员精湛的演技,在生、死、生、死、生的情绪反复中彻底宣泄在直升机的轰鸣声中。
      山谷是战场,敌人是自己。卡贾基是一个故事,它真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短评

英军小分队误入雷区触雷,并造成大分队处置伤员时再触雷的事件。整个电影真实强,身临其境。还有这是我少有的看完字幕听完的电影,因为最后的字幕音频是军用单台打击塔利班的过程。

7分钟前
  • 藏马erik
  • 推荐

小制作大震撼的战争片。整个片子甚至没有出现一个敌人,没有火爆场面,没有激烈巷战却深刻的让人感觉到战争的现实,残酷,无情,沮丧和绝望,士兵在雷区的每一次移动都会牵动着观众的心,这种战争即时感太强烈,战友情兄弟情只有经历了战争才能体会吧。嚷嚷着打日本捐一条命的人都吃屎吧

10分钟前
  • 杨三疯
  • 力荐

好久不看战争片,果然,即便全程唠嗑+零配乐,甚至一枪没开,依然看得揪心,开阔的沙土碎石地也能如此恐怖,地雷真TM是个恶心的发明;真事改编,纪录片式的拍法自然临场感十足,也更能突出危险的不可测,适应了开头的琐碎,居然也能被之后自嘲的冷笑话逗乐;战场到底长啥样?还是不敢想。

15分钟前
  • 正义B胜
  • 还行

没有交火的战争,却步步惊心。看到片尾如此多负伤甚至截肢的士兵又重回部队服役,突然觉得和平依旧很遥远。

19分钟前
  • Piglette
  • 还行

勉强及格。真实故事改编,半小时人物背景交代,半小时连环炸,半小时生命流逝,半小时结局揭晓,这个结构有效,首段较弱,次段惊悚氛围处理的好,整段看下来符合战时常规操作没槽点,第三段是反战的流俗但台词和表演尚可。地雷戏在战争片中很常见,一是省成本,二是可借用惊悚片的手段。摄影稍缺电影感

23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战争就是这个样子,几个哥们获得奖章,某种程度上,是因为苦中作乐吧。

24分钟前
  • novich
  • 推荐

全场基本都是 上了年纪的英国人 虽然里面的’英雄’都不认识 片尾的介绍还是 泪点

28分钟前
  • Mr.z
  • 推荐

在一段小山沟里拍出别具一格的战争片。

33分钟前
  • dblddx
  • 还行

本来是冲着英国制服鲜肉看的,没想到后面真的看到鲜肉了……踩雷前,那些包裹在制服下的白花花的年轻肉体,用英音说着关于生殖器的脏话真是太性感了。Bryan Parry的屁股还是挺有撸点的,哈哈i'm so cheeky

37分钟前
  • 雨夜飞行
  • 推荐

一枪没开的话唠战争片

40分钟前
  • 飞翔的番茄
  • 推荐

前面冗长的四十多分钟直接毁了一部可以讲得胆战心惊的片子。拍得像过家家。后半截明显导演不会抓点,温吞失去紧张。快进完 3.8

42分钟前
  • LoudCrazyHeart
  • 较差

有些人,又不是娛樂片要求什麼娛樂性,就是一部真實呈現的戰爭片,看著特別難過,心驚肉跳

43分钟前
  • ajun_116
  • 力荐

听口音都像美军。一群没有在火拼最前线的士兵,却在异国巡察被地雷包围,死伤好几,不知死了算不算死的其所,又是不是国家英雄?

47分钟前
  • 梁威是条狗
  • 较差

这非常惨

49分钟前
  • 外出偷狗
  • 还行

后半段摄影机一直围在几个人那儿不动,太闷了

50分钟前
  • 荒林
  • 还行

最残酷的地雷战

52分钟前
  • 深溪虎
  • 还行

三星半,可能是现在不喜欢激烈枪战的战争片,片子很合口味。

53分钟前
  • ShackleSoul
  • 还行

都没有直接交火,狙击手踩上雷了,一堆战友去救,期间一个又踩到了雷,不靠谱直升飞机过来救援,气浪太大,引爆一个雷,又炸翻三个。三个中一个脚动了一下又引爆一个雷。余下时间则在漫长的等救援中。战争就这样,残酷。

57分钟前
  • 陈哈
  • 推荐

有些地方还是很牛逼的,比如真实到可以当纪录片看;近两小时,场景就在2000平方米内解决;讲述的是战争,全片没有出现一个中近景能看得清面孔的敌人。但确实让人无聊,也可能是观景环境的原因,漆黑的影院超宽银幕和明亮的窗下十七寸屏幕,对这种类型的片子,影响可能不是一般的大,也许不是导演的错。

60分钟前
  • 胖三儿
  • 较差

看得我浑身痛。

1小时前
  • 李湘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