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梁海战

动作片韩国2014

主演:崔岷植,柳承龙,赵震雄,晋久,李贞贤,权律,大谷亮平,李成俊,金明坤,鲁敏宇,金太勋,朴宝剑

导演:金韩民

播放地址

 剧照

鸣梁海战 剧照 NO.1鸣梁海战 剧照 NO.2鸣梁海战 剧照 NO.3鸣梁海战 剧照 NO.4鸣梁海战 剧照 NO.5鸣梁海战 剧照 NO.6鸣梁海战 剧照 NO.13鸣梁海战 剧照 NO.14鸣梁海战 剧照 NO.15鸣梁海战 剧照 NO.16鸣梁海战 剧照 NO.17鸣梁海战 剧照 NO.18鸣梁海战 剧照 NO.19鸣梁海战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7 08:09

详细剧情

  1597年的朝鲜王朝危机四伏,朝鲜海军主力随着大将李舜臣(崔岷植 饰)被贬而遭受巨大打击,军纪溃散,只剩少量军舰。而倭寇伺机派出胁坂安治(赵震雄 饰),协同令人闻风丧胆的“海贼王”来岛通总(柳承龙 饰)的海盗军共同出击,势必攻克汉阳。危急关头,李舜臣力排众议,决定率领仅 剩的十几艘军舰前去鸣梁海峡迎战倭寇。李舜臣先是派遣部下任俊永(晋久 饰)去敌方汇合卧底俊沙(大谷庆彦 饰),又重振军心,以“勇者生,畏者死”的气概,号召与倭寇决一死战。 决战开始,李舜臣身先士卒,死守血岛,击溃“海贼王”好几拨先遣军,关键时刻任俊永的哑妻(李贞贤 饰)读懂他的唇语发挥作用,使得李舜臣将船成功获救。最终军民协力,重创了日本舰队,创造了世界海战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长篇影评

 1 ) 告诉你真实的鸣梁

服饰篇

我记得导演和主创曾经说过,这部戏的布景和服饰有其本源可寻,于是乎我找到了这些,这是18世纪一位朝鲜画师的作品,表现得是鸣梁海战的场景,其中我们的确找到了影片中的服饰的复原。

http://img31.mtime.cn/mg/2014/10/08/125847.92779222.jpg
http://img31.mtime.cn/mg/2014/10/08/125925.58400310.jpg
画作中戎服细节再现,但是有一个问题,如果一开始所描绘的这些兵士并非是朝鲜人而是明人,而后世的画家因为某些原因将明人的戎服“穿”到了朝鲜人身上,这有可能么?答案是有可能的。不才还是了解一些李朝军制的,朝鲜时代的军队,其士兵的装束我们在《大长今》、《不灭的李舜臣》,甚至导演的前一部作品《弓》中都有表现,壬辰以前朝鲜兵制和明朝类似,也分五军营制掌控全国八道,其中基层士兵的着装就是白衣配黑、褐色半臂,图中的这种甲胄制式是军官才能有的,即便其他的甲胄有也是优先配给王家主力的由两班子弟选募得“甲士”而非普通由良人组成的兵,而通篇画作中几乎这样的甲胄战了多数岂不是笑话。其次,这里展现的是李舜臣的水军,在吃不饱穿不暖一切供给靠自足情况下配给如此制式化的甲胄岂不是笑话。因此,这里所表现的只能是明朝军队。那原因为何呢?因为明朝当年出征的水师中来源广泛,其中相当部分并非是驾船而来,比如战死的水师先锋邓子龙其麾下的士兵是自行招募旧部而不是真正意义的水军,另外的例子还有武举出生的广东人参将吴广以及福建参将带水兵充陆兵的许国威,其率领的士兵也是自行招募,只有提督陈璘、吴淞参将王元周(最后抵达的)、游击福日升、陈蚕、季金、梁天胤(未来的及赶到)等部是带领原属于自己麾下的各卫所水军或者临时招募的沙船船民驾船北上。而整个露梁海战中也因为该陈璘麾下水路明军前后抵达的近一万四千人,而船只只有一百余艘,且因为来不及建造更多的福船(参加顺天、露梁海战的福船只是个位数,或云三艘或云六艘),多为中小型的鸟船、沙船、唬船,所以将明军配置到李舜臣的板屋船上、而将明人惯用的器械火器一并带去充当炮手和杀手。从而既解决李舜臣军队中人员不足问题(同样有监视朝军的作用),同时也解决了明人多船不足的问题(相对而言)。而导演有意无意地将此服饰提前了一年,有往本国脸上贴金的嫌疑。

http://img31.mtime.cn/mg/2014/10/08/125211.93499796.jpg
《征倭紀功圖卷》局部,明朝提督刘綎下的一位随军画师的作品,表现的是露梁海战胶着的战局。
 
http://img31.mtime.cn/mg/2014/10/08/125417.18594838.jpg
《征倭紀功圖卷》局部2,明朝提督刘綎下的一位随军画师的作品,表現的应该是顺天战役中明的监军(王士琦)升帐。


船只篇

朝鮮的戰船

http://img31.mtime.cn/mg/2014/10/10/113310.81639983.jpg
鳴梁海戰中朝鮮主力戰船-板屋船

http://img31.mtime.cn/mg/2014/10/10/113510.85761838.jpg
板屋船的祖宗-唐代海鶻(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下《狄仁傑之神都龍王》裏面的唐船大致的结构)

 鳴梁海戰中朝鲜船制皆出中国,一曰板屋船,其制源出唐代出现的海鹘船,用于沿海作战所用,至宋时亦有。其船平底,前低后高,树两帆,两舷设桨,可藏兵百人。而板屋船就是在此基础上增一楼橹而已,余者几乎不变。一曰龜船,其船为朝鮮世宗大王朝便有,只是将原有船形加设穹顶完全封闭其上以海藻和木钉铺遍防止敌方跳帮,所以龜船可以說其制還是參考中原的艨艟。

鸣梁海战战术篇

关于作战细节,李舜臣的一系列作战中所坚持贯彻的就是号令,即纪律和团队,从不允许麾下单打独斗。在其编队中,龟船的作用是突击和搅乱作用,板屋是队列和炮击作用。有一个被历史学家忽略的细节,炮击的位置,李舜臣的板屋以及龟船炮击的位置处于日船的壳体下部,其中以桨为主,因为一旦船桨被击毁,日本船只的操控必然混乱。这一措施相当成功地运用到了鸣梁中,甚至在这次没有龟船参与的战役中,两船相交之际,李舜臣命令收桨让板屋船体随海流硬挤进两艘安宅之间撞断对方船桨或直接撞翻,待穿过日军队列后重新编队实施炮击。(所有日本船只的船底均是倒梯形截面,朝鲜船底为U型底,稳定性一看便知。)这一点应该在影片中没有表现出。李舜臣的战术之所以成功还归功于日军船手众体系下各自为战的原因,整个七年战争中藤堂高虎是做为船手众总大将的,但事实是除了漆川梁战役中日军船手众各将较好贯彻了统一的思想外,其余均是各自为战。而水战经验丰富的九鬼嘉隆因旗舰日本丸被击破遭到斥责,相当一段时间是不被重用的,而九鬼的出生和本片来岛的出生一样,在加藤,肋坂,龟井等武士出生的丰臣嫡系船手众看来是没有资格并列的海贼大名。而李舜臣的船队因为统一的战术和纪律这一点也是日军不具备的。李舜臣的霹雳做法其实并不少见,对于战斗中不执行将令擅自脱队突击的将吏和保存实力而活下来的将吏其处理手段也非常独断,而某种层面上李舜臣的权威意志也导致了其入狱的磨难,而好友也纷纷离他而去。李的战术的确是成功的,但其一贯的骚扰和游击策略其实对于人员本就缺乏的三道水军而言是有风险的,某种程度上李舜臣的战略一直围绕着为自己的水师寻找足够的给养而行动,这一点是韩国学者一直避谈的。至于是否真的有用铁索阻拦日军的战船撤退,本人保留自己的意见,原因同样是当时战争中朝鲜十分缺铁。

写在最后

关于当时李舜臣面临的困难,我曾在金薰的《孤将》一书体会到。而查找相关的史料也逐渐整理出当时一些有趣的幕后花絮:

李舜臣所面临最大的难题:粮食和兵员
粮食匮乏一直以来困扰着中、日、朝三国所有的人员,对于李舜臣的水军来说首先其归属陆军元帅权栗之下,而权一直希望水军必须把所有行动告知其,而不允许擅自行动。此外,不管是陆军还是水军当时朝鲜兵役措施非常残酷,以至于逃兵众多,有粮食的家庭宁愿用粮食来抵充自家的军役,而在于朝廷看来水军中的人员招募远不能比得上陆军,因为水军中一半的人员将来是用于划桨的格军,而不能直接参战。直到明朝水师的来到,陈璘的部队中并非全是水军,因为把相当比例的两广和福建的陆军派驻到朝鲜水师中充当“杀手”和“炮手”。

 

李舜臣和元均矛盾
李舜臣是一个很固执的将领,这在他和元均的书信往来中可见,元均热衷于拉帮结派并且曾在李舜臣战胜后派遣儿子要求分享战利品,而的确元均在唐浦海战中作为偏师帮助过李舜臣,但也就是因为其热衷参与党争而被李舜臣不啻,李舜臣本质上也是对党争相当反感的,甚至一度和领参议柳成龙停止书信往来。

 

李舜臣是否有民本思想
这点不清楚,但其日记中事无巨细地记录当时种种混乱的状态可以反映出其内心的焦虑,甚至其因为某个岛的守令(守岛官)打了其麾下饿极了而私自屠宰狗的水军而大怒几乎将守领打死。但在《孤将》一书中的确表现了其在珍岛右水营驻地时独自面对珍岛的思想波动:如同百年前三别抄事件一样选择拒绝上命独自承担攻击倭寇的责任,而不惜与朝廷和明国为敌。

(三别抄事件是高丽王朝时期权臣崔氏私人武装,在元朝逼迫朝鲜臣服时拒绝服从国王命令而占据珍岛对抗国家和元朝军队。)

 


 2 ) 最终兵器:龟船

韩国电影人凭着娴熟的回炉再造和举一反三,糅合本土特色,近年佳片井喷,拎着了亚洲电影的牛耳朵。但他们也有束手无策的时候,例如遇上“大片之殇”。好莱坞很早就尝过同样的境遇,中小制作尽可以恣意妄为,万花齐放,顶级大片却多有雷同。巨额投资之下,商业回报成了重点考量,一切万全为上。《鸣梁》一片更为特殊,比追逐商业利益更重要的,是奠祭民族情怀。作为朝鲜最著名甚至是唯一拿得出手的民族英雄,李舜臣的传记电影是绝不能砸锅的。导演金韩民(好爱国的名字!)前作《最终兵器:弓》,题材冷门,拍得雷厉风行,张力万钧。一旦执掌浩大的爱国历史题材,塑造万世敬仰的千秋偶像,便不能再冒风险,或加载个人风格,唯有按部就班,中规中矩。《鸣梁》里能找到《弓》余韵的,是日方“狙击手”射旗与刺李的插曲,排除对当时枪械射程和精准的质疑,这一节拍出了高手对决的惊心。

拍《鸣梁》这样的题材,不必有任何新奇招式,四平八稳打完一个套路,已是最大胜利。李舜臣击溃倭寇,对于韩国观众来说,就好比咱们看到陈真踢了虹口道场,叶问揍翻了英国拳王,霍元甲击败了俄国大力士,那是不问逻辑不求真实的情感宣泄。只不过他们没有那么多抗击外侮的偶像可以膜拜,举国热情倾注于一个李舜臣,爆发出空前的票房能量,秒杀《阿凡达》,夺回了本土冠军。全片场面到气氛俱佳,动作和特效毫不含糊,足以使韩国之外的观众也热血沸腾,然而隔着一层文化落差,总感觉故事略生硬,硬伤略碍眼。然而在韩国观众眼里,所有硬伤非但不妨碍好评,倒能自动融入传奇本身,被当做神迹的一部分来解释,更添英雄魅力与战场传奇,最后化作挤压泪腺留下的皮肉伤。

既然煽情是唯一目的,制作上也只需要求大,将一切推向极致——最多的战船,最猛的爆炸,最大的漩涡,最野蛮的白刃战,最强弱悬殊的对比,最匪夷所思的败中求胜,向死而生。配乐的音量也要最滔天,有个搞宣发的朋友极度鄙视汉斯•季默的配乐,说遮盖了对白和音效,我很想听听他对《鸣梁》的看法,那音乐比炮火齐鸣、巨船相撞更震耳欲聋,希望隔壁影厅放的不是安静的文艺片。相对的,人物弧光、演员表演则简化到近乎苍白,这大概是崔岷植近年来最没有艺术挑战的角色,他最累人的不是揣摩和再现李舜臣的智谋与勇气,而是穿着几十公斤的盔甲声嘶力竭、挥刀砍杀,甚至在片场数次晕倒。日方统帅来岛通总,冠了个海贼王的易笑场名号,看不出与李舜臣相当的实力,编剧生硬改写历史,加强他英勇捐躯的悲壮,大概是为了打入日本市场所特制。哑女挥舞衣衫,老人高呼龟船复活,固然很燃,却也单调,而且潜藏诡计笑点。场面调度也是简单粗暴,一再重复长镜头和特写,炫技和技穷各占一半。每次战局逆转,便插入李舜臣之子一脸的惊异,这演员颇为省事,整部片只需两个表情即可。

据说为了照顾中国市场,从原版删去了20分钟,改用片头的一分钟“幻灯片”匆匆带过。真是失策之举。且不说如此大的信息量很难在热身入戏之际一举消化,韩外观众本来就对李舜臣其人并不熟悉,删掉了他所向披靡的战神伟业,少了他蒙冤入狱,受尽折磨,白衣从军的屈辱史,略去他在举国存亡下临危领命的讲述,他在鸣梁一战的选择便缺了水到渠成的自然,只船进击、诱敌深入的悬念铺排,“恐惧论”的合乎情理和情感张力,也都大打折扣。

结尾彩蛋一般驶出的大明战船,据说也是中国特供的,效果也很不好。第一,没有旗帜鲜明帮大明吆喝一嗓子,戳不着爽点还令人嘀咕,哪来的船,跟李舜臣有啥关系?属于拍马屁拍到了脚后跟;第二,就算辨明国籍,要是不了解历史,还真容易被误导,1592年大明水师就让日军闻风丧胆了,怎么1597年还需要朝鲜军孤军奋战,岂不是暗示大明见死不救吗?放在阴谋论者眼里,真要给韩国电影高级黑我大中华加上一条论据了。(文/方聿南)

 3 ) 李舜臣的哀歌

我有一个很好的习惯,就是每当遇见历史题材的电影,我总是先看电影后查史料,这么做的好处就是,我在看电影的时候,不会对电影过分的苛求,当然,这也是我对艺术的态度。

韩国对于李舜臣题材的电影基本跟我们“横店”题材(你们看我都不说抗日了哈哈哈)是一个概念,多而不精,不同的是,我们喜欢拍是出于社会需求,而他们拍则是除此之外,真的没啥好拍的了,大韩民族几百甚至上千年才出了这么一个不仅被本国甚至被他国(主要是中日)都认可的大英雄,怎么能不大书特书?而电影人对待这个人,基本就俩态度:胡编和乱造。

这是个不可避免的现象,我们翻一番李舜臣先生的简历就可以看到,这个人无论成名前还是成名后,甚至在他死后都被这种命运所笼罩着。首先抛开他的历史功绩不谈,他在成名前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一件事上:造船,如果是太平年间,他干到死也许只能收获一个“著名工匠”的头衔,按照当时对手工艺人的态度,可能没过几年这个人就随历史而去,但他造的船却是战船,更巧的是当时正在打仗!所以命运第一次捉弄他就是在这个时候,现在我们众所周知的“龟船”其实不是他发明的,首次提及龟船的纪录来自于1413与1415年《朝鲜王朝实录》中的记载。这些龟船被称为“戈船”或“蒙冲”,主要被用来抵挡女真与日本人海盗,提到“蒙冲”可能有些五毛们就要激动,没错,这里的“蒙冲”就是我们早在三国时期就有了的艨艟船,只不过中国从来就不是个“大洋国”,对舰船的兴趣不大,但朝鲜就不一样,他们三面环海,而且资源有限,对于艨艟这种船型小,用料少,机动好的船有极大需求,李舜臣就是看准了这一点,于是经过他的改良,“龟船”就诞生了,但除了几个抠门的历史学家,普通百姓谁会纠结“发明”与“改良”的区别,于是,“发明家”这第一顶大帽子就先扣在了李舜臣头上。

李舜臣在闲山岛海战一战成名之后,曾被革职了一段时间,这段情节也出现在了本片开头背景介绍里,这里面真实的历史是一段极其搞笑又令人扼腕的故事,而大韩民族的“躺枪之王”李舜臣的人生观也是在此时出现了极大的转变。我们都知道,朝鲜这个王国,到了明朝时期,对中国的崇拜早就无以复加,以至于中国有什么,他们就学什么,也不管好坏,统统照搬,最后他们终于把大明亡国的征兆“党争”也学去了,我仔细查了那段历史,李舜臣就是因为陷入了党争,而被已经谁都不信任的朝鲜王隔的职,当然,更流行的说法是日本人行的“反间计”,更有人直接提出就是丰臣秀吉出的主意,其实猴子真没那么大能耐,稍微懂点历史的都知道,只要一个朝代出现“党争”这个现象,再牛的人都会被玩死,李舜臣其实算幸运的了,他被玩的半死的时候复出还打了一场惊天动地的“鸣梁海战”,但他复出以后,就像我前文说,他对待生死,早就是另外一种看法了。

本片对考据党最大的刺激,就是战争初期,李舜臣亲率大将船单打独斗小日本的那几场戏了,翻开史料,鸣梁海战的初级阶段,李舜臣是派了两艘小船去诱敌的(就是后面他升旗招来的那两艘船),但史料里没说他是在军中还是在船上,这就给了电影人极大的想象空间,我们看到电影里所呈现的画面,其实是经过了严谨的逻辑推理,最接近史实的故事,你想想,一个普通士兵,在面对数十倍于我军的敌人时,恐惧肯定是唯一的心理活动,所以片中李舜臣那段“恐惧论”分析的是条条在理,他自己只有十二艘船,而且不是龟船,在没有任何战史,先例,心理准备的情况下要面对300多艘船,他除了卖自己,事后的我们都想不出还有什么办法,所以我是相信他是跟着那两艘船一起诱敌的,俗话说“兵怂怂一个,将怂怂一窝”如果他自己都没办法把恐惧转化成斗志的话,他拿什么去转化他的部下?然而,电影工作者把他这个行为更加艺术化的加工了一下,让他和他的大将船先出去迎敌,引诱的其实不对对手,而是对他身后那些观望的部下们,当然,这么做还有一个解释就是,他在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之后,看到了他所效忠的朝廷患的是不治之症,他不想活了。

关于后面一个论点,最好的论据就是李舜臣战死的那场“露梁海战”,这场战斗发生在“鸣梁海战”几个月之后,是朝鲜抗倭的最后一场海战,而这场本来属于典型的“痛打落水狗”的追击战,居然造成了抗倭以来最大将领伤亡,明朝水师副提督邓子龙和朝鲜水师提督李舜臣双双殉国,一场追击战死了一个正司令,一个副司令,居然都还是追击方的,仔细想想,都不知道该跟人怎么解释,我们看看李舜臣是怎么死的,史料上说,他是率领着龟船冲入敌阵,被包围了,然后战死,大家再看看他以前的战史和战绩,这怎么可能是一个正常的李舜臣干的出来的事儿?忘了是谁说过,军人最大的荣誉,就是死在最后一场战斗的最后一颗子弹上。李舜臣是真心做到了。

李舜臣死后,他得到的封号只有一级宣力功臣,而在他死后43年,才追封为现在人所皆知的“忠武公”,为什么死了那么多年才拿到这个最高级的谥号?因为人总是一步一步才变成神的,而李舜臣的故事也是经过了几代人的加工和神话,人们才终于在历史上找了一个无论从地位形象还是故事都跟他差不多的人,那就是:诸葛亮……

 4 ) 斯密达300勇士

我并没有掐着表算,所以不知道那场海战戏到底持续了多长时间,但是总体上给我的感觉就是“根本停不下来”。交战双方把各种体位试了个遍,海战中能用的招全上了,即便是对于不带脑子专门看战斗场面的观众,也已经值回票价了。

这电影很难不让我想到上半年的《300》续集,特别是本片也出现了一艘自[哔]式爆炸船,而且还占有相当重要的戏份。不过在这部情感充沛的电影里,那对夫妻的生离死别故事反而显得不算太感人。李舜臣将军也在决战前来了一番鼓舞士气的演说,不过比起希腊的特米斯托克利的所谓普[哔]价值,他讲的“爱作死就不会死”的道理更深入浅出也更实用一些。当然对我来说,两场演说都没什么太大感染力。别逼逼,赶紧开打才是要紧事。

不同于好莱坞电影的打一会儿逼逼一会儿,本片中的文戏和武戏存在于泾渭分明的前后两部分。这种布局的好处是让爱看海战大场面的观众们一口气爽到家,弊端则是让前半段的文戏成了鸡肋:要说这段戏份没用呢,其实它还真是很用心的在为后面做铺垫;可要说它有用呢,又实在拍的太无趣了。

前半段有多无聊,后半段就有多带感。而且这种带感是全方位的,绝不仅仅是滑溜滑溜眼珠子。如我上面提到的,本片的情感非常充沛,而情感的传达则基本上不依赖于台词,甚至可以说没了台词本片的情感宣泄的更酣畅淋漓。我不懂韩语,不好评价这次的字幕翻译水平如何,但我是真没感觉出来本片字幕的存在对于剧情理解有多少帮助作用,当然这也可能是因为台词本身就太过深奥了,即使忠实的翻译过来了,我也不知道到底是在说什么。文戏不好看也是这个原因,不管是翻译的问题还是原文本就晦涩,总之前半段主角们不断叨逼叨,却没说出几个能让人印象深刻的字眼。倒是影片的后半段,几乎没有台词,而这不多的台词里,还有将近一半是各种人反复喊着“李舜臣!”但就是这台词极简的影片后半段,反而承载了电影情感传递的重要功能。崔岷植领衔的主角一方,每个人脸上的表情都准确无误的传达出心里的潜台词,不需要张嘴便能激起观众内心的滔天巨浪。

令我印象深刻的台词还是有的,就是后半段山上的老者喊的“龟船复活了!”电影的最后以接近于彩蛋的形式展示了一下用电脑特效做出来的传说中的龟船。而在影片主故事当中,龟船则是看似缺席,实则无处不在。因为当老者喊出“龟船复活了!”的时候,观众们就明白了,其实有李舜臣在的战船就是龟船,无论何时何地。

反复渲染失去了龟船的朝鲜水师的境况多么窘迫,其实有点刻意营造紧张和悲壮气氛。事实上,当时的朝鲜水师虽然处境不容乐观,但那十几艘板屋船与日本的战船相比,性能上仍是很占优势的。从影片最后对日本水军的碾压就能看出来,相比于小个子的日本人驾驶的小个子的战船,朝鲜的船确实比较高大上,即便一开始就走这种横冲直撞的路线,收效也不见得很差。

除了那句“龟船复活了”,影片中还有两处情节让我大受触动。一处是围观的百姓们奋力拉主角们出漩涡那里,虽然这段原创情节未必科学,但确实很燃,我一向对这种走群众路线的戏份没有抵抗力,从年轻时看《龙珠》里的“撒旦撒旦”到《超凡蜘蛛侠》里建筑工人们用塔吊为小蜘蛛搭的天桥。另一处是终于取得胜利后,船舱中缺胳膊断腿的士兵们的打屁吹牛逼,特别是这句“如果将来我们的后代不记得我们今天做过的事,就太混账了”(大概意思),当年浴血奋战的将士们恐怕没想过这么多,这其实还是今天的人们替先人们说的,真正想表达的是今人们自己的觉悟:“你们在这片大海上洒下的鲜血几百年来不曾被人忘记,以后也不会被忘记,请安息吧!”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这样的台词萦绕心头久久挥散不去。

 5 ) 鸣梁之战

文/李逸之 我平生最敬重两个人,一个是宋武穆公岳鹏举,另一个是朝鲜忠武公李舜臣。第一敬他们精忠保国,忍辱负重;第二敬他们胆略过人,视死如生;第三敬他们谋识精通,韬略在胸。这二位大将在国为栋梁,在人为英豪,彪炳史册,万世敬仰。 相比他们的见识和经历,他们的时代和故事,我的生活仿佛一个在阴暗角落里闻着霉味度过一生的老鼠一般无趣和没有意义。岳飞的事迹从小是熟悉的,主要归功于说岳全传,但除了很久以前一部基于演义名为《岳云》的武打电影之外,再无在银幕上见过他的形象。想想不拍也罢,既无合适的导演,也无合适的演员,岳飞电影也许还未到时候。 李舜臣则是历史学到壬辰倭乱之后,才开始知道并了解这位名将。举国将倾,帝王猜忌,起于白衣,屡经磨难,一战成名,功盖天下,如果这还不够完美的话,也就只差战死沙场,马革裹尸了。于是他真的做到了。岳飞将军在天之灵想必也会羡慕不已吧。风波亭阴风惨惨,岳氏父子忠心铁胆,竟落在奸臣庸主之手,不胜叹息。这两位大人物,何曾相似的人生,却用这相同又不同的结局释尽人间的悲凉,一个悲壮豪迈以死殉国,一个凄惨郁闷以死正名。虽然有此不同,他们二人的死却有一点是相同的,哪便是视死如归的不凡气概。 鸣梁之战乃忠武公在国破兵败之时,朝鲜国王不得已而启用后的第一战。“失去了大海,便失去了朝鲜”,对于大陆国家来说,未必能有深刻的体会,也许正如中原对于中国的意义,海洋对于朝鲜来说有着别样的意义。朝鲜国自称东海蛟龙,以青龙自喻。青龙乃四瑞象之一,镇守东方,主春季,应震卦,主木色青。故其国尚青尚蓝,其重要建筑均以蓝瓦覆顶。失去大海的蛟龙,便如落在平阳的猛虎般,只能任人欺凌了。 水战之事,水文第一。鸣梁之战,李舜臣以寡敌众,必当通晓当地水文,逆水之时,布下疑阵,单船出战,将船居中,十一战船遥居不可速援之处。实乃故布疑阵拖延时间,水上空城计也。倭军主力,迫于抢攻汉阳之策略,行此险道,又素畏李舜臣之名,与其交战未尝一胜,知其善用水文地势,疑其布阵埋伏,主力逡巡不前,唯海贼之流,心高气傲,单军出击。朝鲜将船,退避湍流之后,血岛之前,占尽天时地理之优势。李舜臣帅将船踏入战场死地,反倒激出众将官无尽之勇气,单船奋力作战,巧借水势,竟独力将一整支日军先锋歼灭。实不可谓未有天助也。 日军主力此时方才惊醒,中了李舜臣的空城计,遂全军出击,意图以绝对的数量优势一举击溃朝鲜十二艘战船组成的战阵。可惜,午后水势逆转,李舜臣船队从位于下游转为居于上游,遂抓住战机,全军突击,利用朝鲜战船高大坚固的特点,借奔涌回潮正面高速冲入日军第一船队,撞沉敌舰无数。倭军主帅本就未必情愿走此险道,又失去强援,前阵又全军覆没,亦无法预测水文情况,心惊胆战,遂仓皇撤军。殊不知,此时水势再次逆转,如果日军坚持到傍晚,李舜臣必无一丝生机。可惜作战如对弈,大势已定,便心无战意,起了胆怯之心,再无取胜之理了。 此战充分体现了近海海战的特色,历来是经典的水战案例。但谋略总是死的,赵括将军也可以策划的精彩绝伦,但没有身先士卒的勇气,没有惊天地泣鬼神的胆略,没有孤军深入,托命与天视死如归的决心,什么样的妙计也都是泡影了。 此战并未歼灭日军主力,对朝鲜战局最大的贡献是倭军主力未能穿过鸣梁海道,及时配合陆军进攻汉阳,大战仍在继续。影片末尾处预告了第二部闲山之战的画面,那就只好坐等了。看着迷雾中慢慢现形的龟船,我心里暗想,果然很像龟,甚至还有个可以伸缩的头,居然是龙头,可见不是一般的龟,而是龟趺吧,龙的儿子。 几年前,我去参观过闲山之战的古战场,三岛夹峙之地,李舜臣在此地经营数年,岛上练兵营,训练场等处仍在,有一块大石碑上面刻有李舜臣的正式官职,曰“有明水军都督”,看来李舜臣是一品、二品的武臣,也算位极人臣了。至于闲山之战的过程,则是另外一种故事和战法,等下一部上映吧。总之,这个时点的李舜臣绝不是只率领12艘战船的寡兵之将。 影片结尾处,夕阳漫撒在安静的海面上,战船依次缓缓回归,一派和平唯美的景象。被夕阳染上金光的李舜臣意味深长的说道“如此深仇大恨,可如何是好”。这句话实乃整篇点睛之笔。在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到来之际,我也只好在深夜里长吁一声,如此深仇大恨,可如何是好? 20141213 补: 有百姓才有国家,有国家才有君王。——李舜臣 将领的忠义是要向着百姓的。——李舜臣 这两句台词果断没看到,某邪恶政权唯恐影射之心昭然若揭啊。

 6 ) 没想到真的拍成了意淫片

《鸣梁海战》,再次证明虽然韩国的犯罪片一骑绝尘,但其驾驭历史片的能力,依旧只停留在《大长今》的层面上。
曾和朋友笑谈这是部韩国意淫片,其实心里还是充满期待。毕竟,李舜臣以12艘船挫败日本舰队330艘,是历史真实。如此好的题材,大韩民族真正的英雄,没想到真拍成了意淫片。
鸣梁海战,是一场伏击战。虽然日本舰队的330艘中只有130艘是战舰,也是一比十的悬殊。这种情形下,如果是片中所描绘的楼船对攻,甚至还有大规模的接舷战,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取胜的。真实史实是李舜臣的12艘全部为龟甲船,身被铁甲弹不能入,且机动灵活,采用冲角战术给以日舰大规模杀伤。难道只有刺刀见红的肉搏才是英雄?
整部影片人物关系交待不清,矛盾冲突混沌模糊,情感铺垫简单幼稚。应该不是我的知识积累中只有李舜臣和小西行长的缘故。
再多几句废——壬辰卫国战争中,鸣梁海战与六年后决定性的露梁海战相比,如同火烧新野与赤壁决战的关系。露梁海战是大明与朝鲜水师共同作战的结果,也是李舜臣和中方将领邓子龙双双为国捐躯的一战。如同50年前在同一片土地上进行的另一场战争一样,中国人的影象被刻意抹去了。在这一点上,南北朝鲜倒是绝对统一。

 短评

既然是史实就不要意淫了,当年大明带着逃到中国的朝鲜王室收复朝鲜半岛,才出了李舜臣这样一个英雄,别整得跟那场仗是高丽棒子的胜利一样。。。跟北韩一个德行,把朝战说成是自己英勇决口不提志愿军。

7分钟前
  • J号枪
  • 较差

利用国民爱国心骗取票房的烂俗电影... 其实电影中心一句话概括 “我们还有龟甲战船” 完。

12分钟前
  • 孤独患者张先生
  • 力荐

选了一个化了烟熏妆还这么任性的做先锋,关白大人还真是眼瞎啊蛤蛤

13分钟前
  • обломов
  • 还行

鸣梁之后的露梁海战才是真正决定整个战争胜负的关键,在那场战斗中李舜臣阵亡了,一同牺牲的还有明朝老将邓子龙,而那场战争的指挥者是明将陈璘。戚继光干死的倭寇比李舜臣要多一百倍还不止吧,弹丸小国的几千人海战都能拍的有声有色,我泱泱大国号称百万雄师的赤壁之战却拍的跟屎一样。

16分钟前
  • Se7en丶小七
  • 推荐

大概能体会到韩国观众的嗨点,毕竟是很民族自豪感的东西。影片起码能让这战争很热血,而bug或夸张的部分,其实也是服务于这种热血的,这样才更有燃点嘛。不过,这场战争总感觉拍的很乱。有点胡打胡有理。

1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意淫。

22分钟前
  • Echo
  • 还行

被砍了二十分钟,所以感觉就是劈头盖脸上来一顿打,没有决定性的高潮胜利,只是一次以少打多的海上战役。李舜臣伟光正,高丽人民围观发功也是斯巴达思密达了……人物内心情感上,还不如《最终兵器:弓》

25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鸣梁是一场海上足球赛 还自带主场观众..

28分钟前
  • zjj
  • 推荐

燃燃燃燃燃,炸炸炸炸炸,太祖穿回三国杀杀杀杀杀!

33分钟前
  • 了不起的花轮君
  • 力荐

形式大于内容,小人物的动作比较夺人眼球,两次比较小激动的地方一是僧人们的由静到凶狠搏斗,还有就是探敌兵的舍身炸船,没有什么特别要费脑的地方,看看潮汐看看船战就好,略单薄,但肯定烧了不少银子

35分钟前
  • ZHANG-ZHANG
  • 还行

棒子的狗血爱国

38分钟前
  • skywalker
  • 较差

在首尔看的第二部电影 看朝鲜人打日本人 总有种借刀杀人的感觉

39分钟前
  • DennisGerrard
  • 推荐

被韩国的主旋律爱国电影煽得狂哭不止……我国啥时候抗日抗倭能拍出这水准啊?啥时候观影人次可以达到五分之一以上啊?眼见着三五年无望……继续哭(T_T)

41分钟前
  • 风向未来吹去
  • 力荐

歪曲历史

46分钟前
  • 海薛狄
  • 很差

不算佳片,但拍的就是精彩,一些韩国电影总有这种功力。海战太棒了,戏份够多,剧情转承启合都很棒,小漩涡呆萌呆萌的……

51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利用民族自豪感骗票房的韩国抗日神剧

52分钟前
  • 夏生
  • 推荐

老男孩大战海贼王,哈哈哈哈

55分钟前
  • 武侠小王子
  • 推荐

见识到了这部破纪录影片的票房号召力,下到几岁儿童、上到大叔大妈,一个朝鲜最著名的民族英雄的故事最大的优势就是低门槛、强感召力从而观影人群广。可对我一个外人而言,未免太过个人英雄主义,bug略多。人物脸谱化,主角各种不死光环,狗血情节。韩国人的军教爱国电影。

58分钟前
  • zykmilan
  • 还行

原来不仅仅是中国才有抗日神剧。2014.12.12成都万达影城(成华店)

1小时前
  • 朝暮雪
  • 还行

还不错。旁边的妹子看得哭了....李舜臣盔甲上四条龙头上更是多得数不清这是要造反。

1小时前
  • rena7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