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片解说员

喜剧片日本2019

主演:成田凌,黑岛结菜,永濑正敏,高良健吾,井上真央,音尾琢真,竹中直人,渡边绘里,小日向文世,竹野内丰,山本耕史,池松壮亮,成河,酒井美纪,草刈民代,城田优,上白石萌音

导演:周防正行

 剧照

默片解说员 剧照 NO.1默片解说员 剧照 NO.2默片解说员 剧照 NO.3默片解说员 剧照 NO.4默片解说员 剧照 NO.5默片解说员 剧照 NO.6默片解说员 剧照 NO.13默片解说员 剧照 NO.14默片解说员 剧照 NO.15默片解说员 剧照 NO.16默片解说员 剧照 NO.17默片解说员 剧照 NO.18默片解说员 剧照 NO.19默片解说员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4:42

详细剧情

  一百年前,黑白默片风靡日本,大人小孩都为之著迷。俊太郎(成田凌 饰)常常鑽进戏院偷听免费电影,不管是邦片还是洋片,总能将辩士的口吻模仿得唯妙唯肖,「旁白辩士」是俊太郎自幼的梦想,长大后却沦落为「冒牌辩士」,分散观众的注意力,再让小偷趁机闯空门。在某次差点穿帮的过程中,他带著赃款逃到小镇戏院「青木馆」,戏院裡有醉汉辩士、花美男辩士还有肥宅辩士等各种不同风格的辩士,加上电影放映师、乐师以及小气老闆夫妻带他畅游电影幕后世界,但小偷集团、热血警察紧追不捨,童年一起看电影的初恋女孩也跟著现身,还有镇上那新开幕的时髦戏院,老闆的女儿也疯狂地爱上了他,俊太郎的青春恋爱梦该何去何从……

 长篇影评

 1 ) 暌违五年,大师一出手,看完哭着想去电影院

电影的历史,短短百年。

自1927年《爵士歌手》诞生以前,电影都是处于一种无声的状态。

但在日本,电影从没有真正的沉默过。

只因有一种特殊职业的存在——活动弁士。

[biàn],通常指有口才、能说善辩的人。

但在电影领域是个专有名词,指“无声电影解说员”

今天说的这部电影,就带大家了解一下这个冷门的职业——

故事发生在距今大约100年前的日本大正年间。

年少的染谷俊太郎自小喜欢电影,贫穷的生活也无法阻挡他对电影的向往和热爱。

没钱买票,他就和青梅竹马栗原梅子偷偷摸摸从戏院的后门溜进去。

在影院里俊太郎被侃侃而谈的当红默片解说员山冈秋声所倾倒。

自己也在心里暗暗下定决心。

俊太郎憧憬有朝一日可以解说电影,而梅子的梦想则是成为一名女演员。

为了生计,梅子不得不跟着妈妈搬走。

虽然分开后不争能否还会再见,但二人许下约定,要为了梦想共同努力。

十年后,俊太郎果然成为了自己憧憬的人……

(不过这句话真的只能按字面意义理解23333)

原来为了成为解说员的俊太郎来到大城市打拼,不料却被黑道诈骗团伙挟持利用

在黑帮的威逼下,俊太郎不得不假扮成自己的偶像山冈秋声。

在村镇间四处流窜进行默片解说表演,在他吸引村民的同时,团伙便潜入居民家里盗窃

俊太郎早就想摆脱这样的生活,但却害怕黑道的报复不敢偷跑。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在一次警方的追捕行动中,俊太郎终于找到了机会。

就在团伙老大落网的同时,俊太郎避开了抓捕、也终于逃出了魔窟。

他流落到一家名叫青木馆的戏院,在这里他居然遇到了自己的偶像——山冈秋声本尊(世界可真小)。

不过和十年前不同,如今落魄颓废的山冈早已不负当年的风采。

现如今,整个青木馆都在仰仗名为茂木贵之的招牌解说员。

不过种状态也很快无法维系了。

镇上新开的戏院财大气粗,背靠黑白两道通吃的地头蛇橘家

墙角挖得那叫一个风生水起。

茂木自然也被拉了过去,陷入经营困境的青木馆风雨飘摇。

屋漏偏逢连夜雨。

终日借酒浇愁的山冈醉到不能登台,眼看就到放映时间了,俊太郎自告奋勇临时救场

台上,他拿出了自己模仿山冈声线的本事,精湛技艺折服众人。

演出大获成功,俊太郎一炮而红。

这次登台不仅打响了名声,还让俊太郎重新邂逅了当年的梅子。

如今的梅子已经成为一名刚刚崭露头角的默片女演员。

二人都还记挂着彼此。

就在一切看似顺风顺水的时候,事态却急转直下

出狱的团伙老大安田上门来找俊太郎算账,而警察也盯上了他这个逃犯。

俊太郎能否化险为夷,有情人又能否终成眷属呢?

那就得自己去电影里寻找答案了。

默片解说员这个职业其实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存在,但大多只是短暂地出现。

而之所以能在日本存续近半个世纪之久,

首先,是因为早期默片里西方的文化生活内容与日本差异太大。

所以解说员们的科普与解释就非常有必要。

其次,则是因为承袭了日本大众文艺的文化传统。

电影解说这种形式与当时风行的语落、讲谈、人形净琉璃等文化主流是一脉相承的。

观众早已接受了这种形式,观看的时候也不会有违和感。

解说员在工作的时候一般穿着正装。

在电影开始前会先跟观众进行一番简短的交代与讲解,

接下来在放映过程中绘声绘色地念诵对白,用话语带动观众的情绪。

他们一般看完电影后会自己先行撰写脚本。

登台的时候也会根据当天观众的反应采取不同的表演形式,

所以要求敏捷的思维,强大的现场发挥和控场能力。

默片解说员绝不会囿于老实本分地复述电影,而是作为表演主体,正大光明地参与进电影的叙事中。

他们会调低原片的音量,甚至调节电影的放映速度。

夹叙夹议、品头论足,甚至也会出现片中那种把一个悲剧电影讲成喜剧的情况。

解说员的水平直接影响了观影效果,一个好的解说员往往可以让影片的观感体验大大提升。

在这种情况下,解说员就成了观众是否会去观看一部电影的关键因素。

当时的解说员要远远比演员和导演更受欢迎。

与其说是去看电影,不如说是为了听解说员的讲解。

在鼎盛时期,日本电影界存在着七千多名默片解说员,高人气解说员的收入甚至会超过当时的内阁首席大臣。

当时的票房成绩直接与解说员的人气挂钩,影院为了吸引观众都会想尽办法和当红的解说员签约。

为此,影院之间的拉锯战自然也就爆发了,这在影片中也有所体现。

《夫人与老婆》 五所平之柱 导演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上个世纪30年代中期。

1931年,日本第一部有声电影《夫人与老婆》横空出世。

有声电影进入舞台并慢慢发展为主流。

在技术革命的大潮下,来自默片解说员这个行业的抗议无济于事。

这些人有的转行做了喜剧演员,也有转入幕后做制片人,还有的进入了广播行业……

就像是片中冈田老师说的那样——

这个终日买醉的人,却是众人之中唯独清醒的那一个。

虽然默片解说员逐渐退出了历史的洪流。

但这个存续了近半个世纪的职业所带来的影响,却如基因一般被深深地刻进了日本电影的骨髓里。

首先就能在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动漫声优领域看到他们的影子。

动画《白箱》 里 配音中的声优

其次,日本电影擅长使用全景镜头和长镜头。

而这些之前都是为解说员篇幅较长的念白而准备的。

日本电影既没有彻底吸收采用蒙太奇结构,也没有完全接受好莱坞古典的电影语法。

虽然复杂的镜头叙事技巧发展相对落后。

但换个角度,也能说明日本电影没有被西方的形式同化,而是独自探索出一种特有的叙事方式。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默片解说员的存在。

导演拍摄本片的目的,也是为了展现日本电影最初的样子,以及为何会成长至今。

作为周防正行睽违5年的作品,这是他首次使用别人撰写的剧本,同时也是第一次使用数字摄影机进行拍摄。

跟之前自编自导的代表作《谈谈情跳跳舞 》《五个相扑的少年》等不同。

这次的故事没有聚焦一个初入某个领域的行业新人的成长和积累,

而是让主角在开端就具备了过硬的专业能力,更多的时间留给“默片解说员”这个职业和之后的情节冲突。

为了更好的还原当时的社会形态风貌,剧组可以说是煞费苦心。

他们为了寻找大正时代风格的电影院走遍了日本各地。

最后终于在福岛找到了明治时期建立的戏院——旧广濑座 作为片中青木馆的拍摄地,这座戏院是日本政府指定的“国家重要文化财产”(使用、转让等需要向文化厅报备),片中的几场重头戏都发生在这里。

此外剧组还为本片专门搭建了一些戏院内部的场景,用于拍摄橘家的戏院。

因为本片设定的故事背景在奈良附近,所以大部分演员都苦练了一下关西腔。

而男主更是为了在片中展示出真实可信的解说技巧。

在开播前便和导演一起观摩了大量早期默片解说员的视频资料。

反复练习的同时还接受了当今默片解说技艺传承大师坂本赖光的指导。

值得一提的是,剧中所出现的十多部黑白默片几乎都是剧组专门为这部电影重新拍摄的。

还找来了草刈民代、上白石萌音和夏洛特·凯特·福克斯这样的大牌惊喜客串。

草刈民代 演绎《茶花女》

上白石萌音 演绎《金色夜叉》

大量的迷影元素,使得影片摆脱了简单的娱乐属性,反而成为一场资深影迷们的盛世狂欢。

而所有的致敬与复刻。

无非也只来源于,电影之于电影人,

百年来不曾停歇的——

滚烫的爱。

 2 ) 电影究竟属于谁

对于一部电影来说,如果拍的好,收获赞誉最多的是导演;如果拍的烂,导演也是第一个被拉出来游街的…… 但我们有时候也会看到类似这样的新闻: “XX导演怒斥投资方左右其创作。” “制片人怒斥投资方不懂艺术!” “投资方不满意演员演技被叫停。” “原著不满电影改编,编剧被骂。” 那电影究竟是属于投资方?还是属于导演?还是属于演员?还是属于编剧?还是属于演员?还是所有的影迷呢? 如果这部影片从这个角度去看,也会有另一番乐趣。

《默片解说员》渣手绘海报登场

影片故事的时代背景是日本的20世纪初,电影历史上的默片时代。日本活跃着一种职业,他们现场为电影“配音”,被称之为“辩士”。 这个“辩士”,可千万不要想像成专业的翻译人员,对着字幕忠实地陈述故事情节。这个“辩士”解说的电影纯粹是胡咧,想怎么说怎么说,爱咋说咋说!意淫,瞎掰,胡扯,吟诗,唱曲,编故事,全都没问题。 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从小立志成为辩士的少年。长大后,他如愿以偿,但也事与愿违,他的梦想被坏人利用。通过巧合和努力主人公终于逃出魔掌,成了一家影院的打杂小弟,工作时遇到了小时候很是倾慕的女孩。他的实力也渐渐被人发现,开始崭露头角,但好景不长。出来混咋滴都要还的,原来的坏人组织发现了他,警察也在追查他。已经是在破产边缘的东家还被竞争对手陷害,赖以生存的胶片被破坏(这里是单押)……我们的主人公能否拯救这家影院赢得美人归? 自己看去。 整部影片弥漫着导演对那个年代的追忆与爱,故事就说到这里,不赘述了。 受这部电影的影响,我也简单回忆了一下我个人对电影的记忆。 (以下大约1千来字与这部电影无关) 我个人对电影的最早印象是礼堂式的两层电影院,椅子是折叠的,收起和放下都会发出巨大的响声。影院外的大幅海报都是人工手绘的,可惜那时候物质条件匮乏,照相机极其少见,否则我一定会多拍几张海报下来留作纪念。 我爷爷曾经是电影院的工作人员,所以我小时候就有些偷偷溜进去免票看电影的“特权”。那时候不喜欢看什么爱情片,只看武打枪战片。家附近有两家电影院,记忆中,每到寒暑假学校就会发联票,大约每人十张。我还记得,影院针对这种免费联票有些规定,有些新片需要两张甚至三张联票才能够进场。

比如96年凯奇大叔的《勇闯夺命岛》就需要好几张学生联票才能入场

熊孩子血气方刚,观影中途鼓掌起哄叫骂也是看电影的乐趣之一。那时候故事大多不复杂,尤其港片,坏人一眼就能被识破,好人也没有艰难的选择。一生气就可以开挂,开挂的时候全场熊孩子必齐声叫好,起哄,打气,基本上就是俩字“打他!” 影片结束之后,必模仿主角的招式以及打斗声效。

“佛山无影脚!”

现在想来,太特么二了! 我至今仍保留着电影结束时,轻声鼓掌的习惯。甚至会固执地等待所有演职名单都滚动完毕才离场,自以为是地认为这是对他们微薄的尊重。 现在那两家电影院,一家成了加油站(建筑已拆掉,原址上重建的)一家成了社区超市,继续服务于人民。 和社区礼堂式电影院年代并存的,还有录像厅。有些录像厅和电影院有着共生关系,有的是独立存在。一般是晚上才会营业,直到凌晨,录像厅就像一个隐秘的存在。老司机都知道,门口张贴出来的播放片单有些只是做做样子,在观众的呼声和抱怨声中,放映员会体恤大家而尽快播放其他影片的。遗憾,我只去过一次,连一部片子都没看完就吓跑了,一来年岁太小,不能太晚回家,二来是真的挺纯情的……

这种可能都会害羞

此后,家用录像机成了我看电影的途径,基本上就是香港电影。那时候的国外电影大多还是译制片。但录像机的观影体验现在来看特别不好。原因有二,其一,为了避免划伤磁头,每次租盘回来都得手动把录像带卷回来,甚至还有专门的工具。

图片度娘的,侵删

其二,有些精彩的地方,由于反复被观看,都已经模糊到无法辨认谁是谁…… 再后,有一段短暂的LD时代,那光盘有大菜盘子那么大,特别沉,故事片不多,大部分都是卡拉OK,我一个亲戚家有,每逢过年过节去窜门我都会趁着大人打麻将的时候找个电影来看。

图片度娘来的,侵删

我还记得,那时候沈阳地方台还有一个周播的栏目,名字记不得了。栏目的最后40分钟会把一部电影重新剪辑加上旁白进行播放。我都会看得津津有味。现在看来,那就是“第几放映室”“几分钟看完XXX”的鼻祖啊! 然后就是VCD时代了,Disc A和Disc B真是令人怀念的字眼。当时更有三碟连放那种黑科技,还有个东西叫“超强纠错”。到现在我也不清楚是个什么原理,难道是AI算法?还是无非把激光的功率调大而已?

三碟连放黑科技。图片度娘来的,侵删

VCD的时代比录像带混乱的多,和VCD并存的还有一段时间SVCD和DVCD,为了迎合消费者,降低价格节省成本,一张盘就可以存下一部电影,10块钱就可以买5张。但因为电影长度不一,时长超过100分钟的电影都放不进去。以至于我那段时间看的电影大都不知道结局,实在是苦闷(谁能告诉我《半支烟》的结局……)。 然后有些新片是影院里偷拍的。最夸张的一次,我租了一张古惑仔4的光盘,影片里面所有男性角色都由同一个人完成国语配音,所有的女性角色都由同一个女性完成配音,真是牛逼!为了每天1块钱不退的租金,我居然坚持看完了,我也牛逼。

感受一下浓浓的土味。图片见水印,我也是度娘来的,侵删

再之后我上了大学,室友有了电脑,电脑有了DVD光驱,一位来自首都的同学拿来了两个碟包,里面塞得满满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那年暑假是我重新认识电影的新生。那年我才知道,世界上居然还有这么多我没看过的电影。我如饥似渴,《猜火车》《感官世界》《七武士》《索多玛120天》《活着》《切肤之爱》《九歌》《不可撤销》《杀人不分左右》《天生杀人狂》《Rape me》《我唾弃你的坟墓》《绿色椅子》《大开眼戒》《空房间》《大象》……新世界的大门打开了! 然后毕业到北京找工作,一开始经济条件贼差,只能继续购买廉价的DVD继续看电影,再之后网络发达了,条件稍好了些,就开始了网络和院线双修。 如果我对电影的回忆拍成故事,基本以上就是大纲了。如果面对投资,写影片简介的时候,我会这样写: "影片从个体情感的切口窥见电影的时代变迁,起落枯荣中展现出电影艺术的美好。" 絮叨就说到这里吧。 回到最开始的那个问题,电影究竟属于谁? 在《默片解说员》里的辩士把一部电影按照自己的理解,或者按照观众的喜恶重新加工,有些甚至脱离了原初的故事。

那个时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电影属于他们。

但影片中其中有一段话:

价值脱离本体之后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

首先我觉得“辩士”这一职业并没有消失,他们散落在了公众号里,出没在知乎豆瓣时光网,他们用各自独特的眼光去解构解读电影,有的读起来妙趣横生,有的读起来诙谐轻松,有的内容极其硬核,深入到每一个美术背景的考证。从这个角度来看,电影属于他们,属于影评人和狂热的爱好者们。 之后这段台词有点借古喻今的意味,如果把这段话放在现代的语境之下揣测就会很有趣。电影啊,不需要导演去解说,所有人都可以是辩士,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电影。甚至电影不需要任何人去解读,去感受似乎更纯粹地接近艺术?谁知道呢。我觉得倒是百无禁忌。

感受它

但前提是,需要先有电影。 我记得日本动画大师今敏表达过这样的观点,大概意思是说他喜欢动画的形式胜于真人电影。原因是动画里面所有的元素都是导演有意而为之。这点在真人电影中会被削弱。 怎么理解这段话?动画电影所有的画面内元素,都是导演有意设计的,每一个元素可能都会映射出主人公的心境,暗示故事的走向,象征那些无法直说的潜文本。但真人电影呢,可能部分的受制于实景,只有调度是导演决定的(当然,这不是绝对的)

感受一下今敏不着痕迹的象征镜头,那台摄像机的仰起和未麻接下来一场戏的剪接,充满象征意味

一部好的影片,值得玩味的地方很多,去用这种方式解读电影,被叫做“拉片”。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电影属于导演。因为他是运用镜头语言的人。 额外说一句,我个人认为“学术上”的“拉片”不是评论,电影不属于拉片子的人,因为个人认为“拉片”是使用镜头语言的语法去拆解“电影艺术”。先有结果,再去反推原因。然后才有理解、表达和评判,这种行为过于理性。有一点像判卷的老师,他有据可循,但好坏全凭使用者的手法。 镜头语言和心理学有关系,同时调动视觉和听觉,什么样的镜头移动会造成不安,什么样的光影让人感受到压抑,什么样的构图暗示了人物的性格,这些都是拉片的范畴。值得“拉”的片子不多。 以上仅个人观点。 但不论如何调度,故事的内核,是编剧创作的,这么看来,电影同时属于编剧。 编剧写完了,导演拍完了,最后由剪辑师剪接到一块。后期的故事全凭剪接师拼剪在一起。通过蒙太奇的手法,剪接可以完全改变一组镜头的含义。从这个理论出发,电影属于剪辑师。因为有些导演并没有剪辑权。 还有一个环节很可能会被忽略,那就是字幕语言的转化。前一阵XX影视被抓,引起了字幕组间的一阵骚动和波澜,甚至出现站队冲突。我有朋友曾经参加过字幕组,我对字幕组的朋友们心怀敬意,毕竟我等英语奇烂的学渣,如果没有字幕组的付出,是无法看到这么多好电影的。但如果真如网友所说,有人利用字幕组的“用爱发电”去干龌蹉腌的事情,那真是没良心。 回到正题,为什么字幕组也很重要。 我曾经看过一部韩国恐怖片,忘了什么名字。从开头我就看得云里雾里,终于坚持到了故事的中段,字幕里出现这样一段话: “我实在编不下去了,我其实不会韩语,各位自己往下看吧……” 之后就没有字幕了……我这时候才反应过来,之前所有的故事都是翻译这哥们自己编的,笑喷了……现在想想,这哥们还挺厉害,可以去当写故事…… 还有一次,我看一个恐怖片(为什么总是恐怖片?)到了关键时刻,出现了一行字幕: “字幕组也是人,也会害怕,这段不敢看,跳过了……” 哈哈哈哈哈哈!现在想起都很好笑。 还有各种神发挥的翻译,比如《电锯惊魂5》我曾经下载过一个版本,全篇古文翻译,我都震惊了。

这张图我随便网上找的,侵删

豆瓣里也有一个类似字幕组穿越次元的话题,也很有趣,感兴趣的可以去搜搜。 所以,电影也属于翻译者。 最后,一部电影热映,会形成爱好者之间的讨论,好的电影尤其如此,每个人都愿意分享自己印象最深的情节,然后激动地描述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悟,从这个角度来说,电影属于每一个观看他的人。

看这清澈的眼神

转了一大圈,也无法明确的说出电影到底属于谁。 我相信电影是艺术,只要是艺术,它便很难被另一种除它之外的语言再次诠释。我曾经困惑于很不理解当代艺术,后来我渐渐找到了原因,大部分艺术家创作的过程都是一个很私人化的过程,如果你没那么了解他们的个人经历,其实很难知道他们的创作意图。但是,让我顿悟的是,他们的创作意图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理解!只有你有了自己的理解,你才真正的和艺术品产生了联系,所以不必执着于明白创作者的意图,那不是魂。 再扯个闲话。 我曾经去看艺术装置大师奥拉维尔埃利亚松的《道隐无名》被红砖美术馆的展,其中大部分作品我都看得一脸懵B。

2018年7月31日红砖美术馆《道隐无名》

《未思之思图志》

《明日共鸣器与昨日共鸣器》

嗯,现在看依然很懵B。 要说我看完明白了什么,我真是没明白大师想说啥。但这不重要,我内心受到极大的震撼,这种震撼感,是从我个人认知层面而发的感悟。 电影也是一样,感悟是可以分享的,那一刻,我想,电影属于你。 就像《默片解说员》我能感受到周防正行对电影的爱,他回眸那样一个有趣的年代。同样,借着这部电影,我也回忆了一下我看电影的年代,有唏嘘,也有欢然。 希望电影越来越好。

 3 ) 有关弁士的一部电影

很多人评论这部电影又想拍情怀,又想做成喜剧,所以各占一头,然后都没有骚到痒处。我反而是觉得将喜剧和历史融合的这种方式挺好的,让观众很能看进去,如果仅仅是写默片解说员,又会不会稍微显得有点无聊呢?

故事背景是1910s到1920s,是处于默片的时代,有的国家就光放默片就完了,毕竟其实也能看懂,但是日本有一个叫弁士的职业,也就是电影的名字——默片解说员,弁士不仅要现场为电影里面的人物配音,还要配旁白,不过由于字幕很快就普及了,所以弁士主要是在日本非常流行,就像一种特有的文化一样,准确的说都不叫电影,那个时候叫写真活动,电影院也叫xx馆,比如此片中的橘馆和青木馆。

男主染谷俊太郎和他的青梅竹马栗原梅子小时候经常偷偷溜进戏院听免费电影,10年后,男主由于有当解说员的天赋,被拉入伙,可惜碰到了坏人,他只是个冒牌的解说员负责吸引注意力,其他人负责偷东西。后来男主逃到了青木馆开启了新的生活......

我想到了去年上映的《一秒钟》,里面满满包含着张艺谋对胶片时代的情怀,这部电影也一样,也有着对默片时代的怀念,并且还夹杂了许多细节,这部电影说明了弁士不仅仅要讲台词,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风格,可以自己发挥让观众有更好的理解,影片中提到模仿一词,因为男主模仿能力极强,但别人说他应该用自己的风格,于是他开始了一种非常俏皮,非常搞笑的解说,把故事讲的生动形象,这个可以类比唱歌,有的人模仿能力强可以模仿有的歌手的唱法,但那不是自己的。

周防正行并没有用一种特别严肃的方式拍这部电影,其中有许多的闹剧许多的笑点,让人忍俊不禁,特别到电影高潮部分,就整个跟喜剧片一样,其实这是要卖座所需要的,所以我并不反感这种做法,在笑声中同时了解了那个时代,了解了这种职业,有何不好呢?

 4 ) 注定没有结局的情愫

即使俊太郎赶上了那趟火车,也不会是一个喜剧结局。天赋异禀的俊太郎出道即巅峰,赶上了默片最后的辉煌,但他的才华很快就将成为屠龙之技;生性倔强的梅子不会真正放弃自己的演员梦想,虽尚青涩,却注定会随着同样青涩的有声电影一起大放异彩。两条线在一个上升一个下降的过程中短暂相交,碰出了美丽的火花,却注定在相交的一瞬之后渐行渐远,让人联想起《一个明星的诞生》的故事。当两个孩子坐在台阶上述说自己的梦想时,这一切就已写就;彼此错过,将记忆定格在交点或许反而是他们的幸运。话说,如果这个故事发生在一百年后的今天,可能又是截然相反吧,一个明星梦碎的女孩和一个屌丝逆袭的百万UP主,那倒真的有可能是个团圆结局。

不过,仅就感情而言,其实梅子才是那个让人怜惜的人物吧。再看一遍电影,会发现从头到尾都是梅子在主动,俊太郎一直到电影最后一个镜头也没表现出对她超出儿时玩伴的感情投入,被警察抓住的时候也只是慨叹终究逃不过一劫,而不是错失真爱的感觉,所以可能自始至终真的只是小迷妹的一厢情愿吧。每当俊太郎面对解说和梅子之间的时候,都毫不犹豫的先选择解说,即便对梅子有那么一点情窦,也是远排在他对解说的热爱之后的,梅子一次又一次的期待变成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望,这大概就是说“恨到想杀了他”的原因吧,然而对他的爱慕又是源自解说,所以“想忘也忘不掉”。那段双人电影配音是最典型的诠释:一个入戏过深,一个假戏真做,那一瞬间,她觉得自己仿佛真的成为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了。片中的俊太郎,在解说以外是个没出息的怂包,连救出梅子都是靠误打误撞,但抛开这个喜剧人设,其实很具代表性:因才华爱上一个人,却发现那才华成了自己最大的情敌,这是很多女孩的经历吧。黑岛结菜的邻家女孩形象很适合梅子的角色,让人心动但不至于着迷,于是俊太郎的反应也显得真实。结尾,当小迷妹在更多人生沧桑中长大,那段感情归于回忆也就在情理之中,最后听完了故事的结局,解开了执念,就不必也不忍再重新面对那个人。

感情在这部电影中,戏份不重,但很细腻和真实。

 5 ) 迷影万岁!这才是年度超级大爽片

犹记得八年前,《艺术家》几乎横扫了北美颁奖季各大重要奖项,最终成功问鼎奥斯卡最佳影片,成为当年的大赢家。《艺术家》的成功,便是向“默片时代”最好的致敬。

说到默片,相信大家都并不陌生,电影的诞生便是从默片开始的。而随着默片时代的不断发展,曾经还诞生过一大批电影艺术大师,比如享誉全球的喜剧大师卓别林,便是“默片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摩登时代》《淘金记》《城市之光》等经典之作至今影响深远。

默片无法直接用言语传递剧情走向,因而演员的肢体语言和情绪表达尤为重要。与此同时,还有一个银幕之外的角色同样不能忽视,那便是“默片解说员”。这一职业是默片流行时期应运而生的产物,他们在放映现场为电影配以对白和旁白,从而让观者更好地理解故事脉络。

虽然默片是无声的,但观众们在现场的观影体验却是“绘声绘色”的。所谓“默片解说员”,便是打破“沉默”的存在。

在今年的第二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上,有一部向“默片时代”致敬、讲述“默片解说员”这一职业的电影,成为了众口皆碑的影展爆款之一。这便是由日本导演周防正行执导的最新作品《默片解说员》。这部又好看又好笑的迷影之作,在海南电影节上掀起了一波观影热潮。

1、超级巨星“电影弁士”

作为默片解说员,最大的能耐便是“能把死的说成活的,把黑的说成白的”。因此电影弁士的成功所在便是口条要溜。这不禁让我想起我国古代一种表演艺术形式——口技。“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用口齿唇舌喉等器官发声模仿声音,惟妙惟肖,简直能够以假乱真。或许延伸至今,就是现在的B-Box吧。

默片解说员在其他国家存活的时间很短,影响也不大;比如早期台湾电影院也有此职业,但随着电影的发展稍纵即逝。而在日本,默片解说员这一职业可谓红极一时,涌现出不少独属于那个时代的“Super Star”,被称为活动弁士,或活动辩士。影片《默片解说员》便把这一有趣且不常见的职业呈现在了大银幕上;与此同时,这个极具年代感的职业,也将曾经那段独特的日本电影史重新“拉扯”了出来。

影片的背景是在日本大正时期,这是一段虽然短暂、但却相对稳定的时期,各个文化领域均有所发展。既然社会安稳,那么世人的精神世界就需要填充。于是,“看电影”便成了当年最时髦的一项文化运动,而活动弁士也顺势成为人人追捧的“明星”。有时候,影像或许并不是吸引观众的唯一筹码,弁士才是一场默片的核心,正是他们的讲解让无声电影多了份乐趣。

电影中的男主人公俊太郎(成田凌饰)从小就梦想成为一名弁士。儿时便迷上看默片的他,对很多电影台词倒背如流,他还曾不小心误闯片场,被记录到影像里面。从小跟他一起玩的女孩梅子(黑岛结菜饰)也梦想着成为拍“默片”的女演员,于是两人因默片而结下了不解之缘。

许多年后,俊太郎因缘际会成为了小镇戏院中的一员,这便是他梦想开始的地方。有一次,老弁士因醉酒无法进行讲戏,俊太郎趁此机会站出来救场。当众人都为他捏一把汗的时候,他却非常顺利地完成了演出,还收获了如潮的喝彩。

自此,这家戏院座无虚席,人气大涨;属于俊太郎的辉煌生涯来了。舌灿莲花的俊太郎,并不像老弁士那样的一板一眼,他的解说往往更加妙趣横生,惹人发笑。甭管银幕上发的是什么电影,他都能巧妙地衔接上对白,哪怕“文不对题”,观众们也都听得津津有味。所以说,观众并不是在“看”电影,而是在听弁士讲段子。

2、鼎盛之后,难逃消亡

正如影片《默片解说员》所呈现的那样,在当时日本,弁士的地位非常之高,如果一部电影没有弁士解说,就根本没有人愿意看。然而,历史的车轮从不曾停下;弁士之路也终于在鼎盛时期后,渐渐迎来消亡。

影片中的老弁士山岗(永濑正敏饰)便看透了这一切。他每日酗酒,常常醉到不能上台,用他的话说,“即使没有弁士,电影还是电影”。借山岗之口,导演周防正行道尽了弁士最后的尊严与落寞。在那个沉睡的年代,山岗是独醒的第一人。

当全片正式落幕的那一刻,银幕上还出现了这样一行字:“电影曾经是无声的,但在日本几乎没有这个阶段,因为有活动弁士的解说。”周防正行此次选取这样的一个电影主题,无疑是对那个独特时代的一次感怀与敬意。

有声电影的不断冲击,结束了“默片时代”,也结束了“默片解说员”这一职业。但对于日本电影史而言,默片解说的影响还是非常深远的。既有过辉煌,便足以载入史册。

电影发展至今,黑白默片已然在大银幕上“销声匿迹”。当年那部《艺术家》之所以会成为奥斯卡大赢家,除了超强的影像技法外,恐怕还是胜在情怀。虽然《默片解说员》并没有用黑白默片的形式来呈现,但与《艺术家》的异曲同工之处,便是对那个逝去的时代的缅怀。

3、谈情不跳舞,周防正行回归

或许,周防正行拍摄《默片解说员》不是一次“意外”。早在2011年,周防正行就曾执导过纪录片《舞吧·卓别林》,以致敬喜剧大师卓别林。这部纪录片虽以芭蕾舞的形式呈现,却在其中贯穿了诸多卓别林的经典代表作,处处都有卓别林的身影。要想了解“默片”,卓别林绝对是最好的入口之一。

周防正行

周防正行并不是一个高产的导演;每两部作品之间,相隔的时间都不算短。距离最近的《窈窕舞妓》也已经是五年前的作品。但正是这样的细细打磨,才造就了许多口碑之作。

纵观周防正行电影的质量,几乎每一部都实属上乘。无论是关注中年危机的《谈谈情跳跳舞》,正视法律题材的《即使这样也不是我做的》,或者聚焦相扑人生的《五个相扑的少年》等等,都早已成为影迷心目中的经典。

《谈谈情跳跳舞》

《即使这样也不是我做的》

《五个相扑的少年》

而今年这部《默片解说员》,无疑还是周防正行独有的“味道”,兼具趣味性和思考性。或许是担心只讲“解说员”这一职业有点枯燥,他还奇思妙想地加入了“犯罪元素”,从而加强戏剧冲突,让故事看起来更为丰富有料。

影片中俊太郎的圆梦之路,便是从“犯罪道路”开启的。冲着有机会乔装成电影弁士,俊太郎不惜成为偷盗者的掩护;而随着这雪球越滚越大,由此牵引出团伙大哥、警察、明星弁士、戏院千金等一众关键人物,各路神仙轮番登场,演绎出了一系列让人啼笑皆非的故事。

影片多线并行,杂中有序。俊太郎为掩盖犯罪身份,取艺名为国定,登台后收获了不少好评。可惜,假身份总会有被拆穿的那一天,最终也掩盖不了“犯罪”的事实。于是,也便有了影片最后的那一场高潮戏。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团伙大哥追俊太郎、警察追其两人,看似只是稀松平常的生死追逐,却如抖包袱一般抖出了不少笑料。俊太郎之于没踏板的自行车,团伙大哥之于笨拙的三轮车,警察之于敏捷的人力拉车,既是他们身份阶层的象征,也预示着各自不同的结局。聪明的周防正行,正是用这样一场热闹的追逐戏解构了历史的行进之旅。

4、“闹剧”过后,留下思考

电影《默片解说员》正是用“喜剧”的方式,讲述一个“悲伤”的故事。最终没有成为弁士的俊太郎、没有等到爱人的梅子、消失在人群中的老弁士山岗,及烧毁的戏院等,都预示着一个时代的消亡。是啊,那些注定消亡的,必将成为历史。

正如演员这个职业,也是一代更替一代,谁都熬不过时间;即便你曾经多么大牌,也终将被新生代占据主场。所幸,在这个鱼龙混杂的演员行业中,依然会不断涌现出值得长线关注的新星。我们在此要说的,便是《默片解说员》的男主成田凌。

作为日本当红的人气偶像,今年26岁的成田凌,早已在很多热门日本电影中频频亮相,堪称新生代劳模演员。而随着演戏越来越多,他的表演也越来越有呼吸感。此次能够在《默片解说员》中担纲男主角,自然也得益于周防正行导演的赏识。难得的是,他也成功hold住了这个角色,让更多影迷看到了他不俗的演技和超强的可塑性。

此外,与成田凌搭档的女主角黑岛结菜也只有22岁,虽然演技层面尚显青涩,但从始至终都极尽可能地让自己活在戏中,充分展现出了人物的年代感。我们不得不感叹,人家的小鲜肉可从来都不是贬义词。

年底前,能够在大银幕上看到这样一部超级迷影的大爽片,这真的是三生有幸。有人说,这部电影是“日本版的《天堂电影院》”,听起来似乎有点夸张,但其实真的名副其实。

这场“欢乐的闹剧”,便是周防正行导演送给曾经消亡的默片时代的一份礼物。无论如何,影片中那些被我们认出来或者没认出来的经典影像,依然会永远流传下去。而笑声过后,留下的便是无尽的深思。

作者| 皮皮丘;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6 ) 可要是没有电影,我们就没法解说了

角色互文、影中影、胶片被毁、不做评论、辨士的时代…这部影片当做怀旧历史片还是很不错的~辨士对于当时日本电影业是好是毁?总之就像影片中说日本没有经历过默片时代。首先、当拍摄过程出现意外比如两个小娃子闯入镜头也不需要NG,可以靠辨士圆场;再次,(胶片被毁已经是这类型片子的经典桥段了吧)电影剪辑的魔力配合辨士的出口成章将一条废片拯救,胶片在当时的确是稀缺又脆弱,且不时遭遇战争炮火、经济危机,可以说辨士在很多时候给无声的影片注入了别样的生命力,而观众此时已经看的不是影片、而是听说书了。所以这在当时实验电影和好莱坞主流电影横飞时,辨士的确是日本民族电影工业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但,也因为辨士对影片的二度创作和解读,有时也背离了导演拍片的初衷。影片的最后、山岗的彻底告别、主角的入狱、青木堂被烧毁,也隐喻着随着默片时代的终结,辨士也一起消失了。其实、在今天,好像人人都成了一个辨士,按照自己的思想去解说有声的、彩色的电影,可以再现、可以升华、可以拉垮、可以曲解…

 短评

又是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对电影院的爱。默片的,辩士的,在当下,尤其感动。

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1、那时,默片还不叫电影,叫“活动卡片”,解说员动之以情的旁白使无声的黑白影像充满感染力,不过这终究被技术的发展湮没在影史档案里尘封遗忘。所以,本片的取材就显得尤为珍贵,狭义上是对默片解说员这份职业的崇敬,广义上是对整个电影史的致敬。虽然本片很多笑料既巧合又闹腾,但这恰恰也是致敬许多老默片里滑稽可笑的段落。2、成田凌从街拍男模转行男演员,虽然有点小发福,但演技那是杠杠的!太可爱太秀逗啦!会大红!3、看完,想尝焦糖牛奶糖的味道~

9分钟前
  • 科林
  • 还行

《変態家族》多年後再向日本電影開玩笑,說默片時代,憶起的反而是90年代那些善解人意,固守電影是娛樂又追求藝術和風格的導演們,愉悅觀眾,那是北野周防黑澤岩井的年代(令人懷念在戲院內欣賞這群導演的體驗),而不是河瀨青山是枝多少曲高和寡的作者類型,但當去到最後青年和女演員無法開花結果才意識到,這是周防正行的電影,失敗論者的周防,如宿命一樣要一次又一次推向令人失落的結果,但如果這成為恆常甚至執迷不悟地要一次又一次發生,這究竟是體悟人生失敗,還是失敗只不過作為「作者色彩」的操作而要如此這般地做下去?《Shall we ダンス?》讓人笑中有淚是對中年人危機的觸覺和無奈,《それでもボクはやってない》是現實的荒謬和真實壓倒虛構的對抗,《カツベン》對失敗發生的必要,反有一種他的時代已經過去的感概...

14分钟前
  • 何阿嵐
  • 还行

12月29日晚,约小学妹出来看展,她第一次在上海看展,也是第一次来大光明,电影很好笑,这是个快乐的两小时。在回来的地铁上,她不说话,也不看我,也不看手机,我不知道她在想什么,我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我也没鼓起勇气拉着她的手…希望以后不要后悔自己没做很多事情。

18分钟前
  • 私恋失调
  • 推荐

“电影曾经是无声的,但在日本几乎没有这个阶段,因为有弁士的解说。”怪不得日本配音行业这么发达,原来早在默片时代,电影放映时就有专人进行现场配音,而且会像落语家一样一人分饰多角讲故事,这群人被称为“弁士”。2019BIFF

19分钟前
  • 阿作也不是很作
  • 推荐

这是一部活动弁士的童话,选题和剧本有三谷幸喜的调子。优点是抓住了几位不同风格的活动弁士的特点,声优演绎声情并茂。故事后期,就像老弁士和警察所说的那样:“电影已经很完整了,我们的解说对于电影来说是必要的吗?”及“电影在银幕上完结了,但人生还可以有续集。”可惜只是落在台词上,并没有展开去表现这些论点。喜剧风格倒是让人乐在其中,我能够在每个细节上感受到对电影的热情,尤其对弁士这个职业工种的演绎。但是人物塑造还是很脸谱化,结尾剧情处理过于闹腾,动作戏想要营造的默片感处理地并不理想。彩蛋是日本经典默片《雄吕血》,巧的是去年在海南节看过日本弁士名家、古典钢琴和琵琶的现场演绎,与今年看这部片形成了一种互文。

20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4.5 个人的周防正行的最佳。可以看作年代更早的《魔幻时刻》,闹剧的语法看似疯癫却又有所节制,讲述天真悲壮的赤子迷影情结,到最后生发出一种必定走向悲情的宿命感,的确产生了够震慑的效果。最有力量的就是那些俗套的错位、互文和闹腾的喜剧段落,处理得酣畅淋漓的同时又特别微妙。成田凌饰演的这个把口红印当血的男主角,一定是近年最有趣、最值得铭记的日影角色之一。

23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电影恒久远,弁士永流传。周防正行的《天堂电影院》,比山田洋次的《电影天地》更好,临近结尾的一段混剪太好了。银幕上的人在看默片,我们在看他们,那么多套娃视角,百分百为了影迷。只是没想到拍成了喜剧,手法也致敬了卓别林的滑稽喜剧,但结局还是落了地,从电影梦里走出来,“电影在银幕上完结了,但人生可以写续集”,解说员的悲梦,女演员的圆满,我以为在看性转版沟口健二,笑到泪流满面。

26分钟前
  • 判官
  • 力荐

女主有点像二宫和也

31分钟前
  • lcsun
  • 推荐

勉强三星半,挺好的一个题材,可惜拍成了轻喜剧,挺闹的,挺浮的,滑稽大于情怀,人和电影的情感没出来,没有动人的地方,外景部分调色太过了,饱和度失真,田野、植被黄苍苍的,有一种数码的廉价感,整部片子应该是在某个影视基地拍的,服化道凑合,城镇、街巷、屋宇都太新,没有居住的“人气”和生活痕迹,浓浓横店风那种。同样是拍关于电影的故事,深作欣二《蒲田进行曲》、山田洋次《电影天地》那种就高明很多,周防正行这一代导演去拍大正故事、昭和男儿之类还是差很多功底。

33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还行

千人场爆笑,迷影梗永远击中心扉,大量默片痕迹(还魂基顿动人)圈粉太厉害,古早混剪+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之开挂剧本目瞪口呆,全员卡司可爱,几乎重拾对日影的信心。四方田犬彦在《日本110年》中写:“辩士绝不仅是老实地复述电影的故事,作为表演的主体,他还积极地介入叙事。辩士或者按照自己的讲解内容随心所欲地调节电影的放映速度,或者对故事本身评头论足,夹叙夹议地提示观众应该如何理解。 ”即使在辩士保留期更长的日本,遭遇有声时代仍是大考验;所有未完成的心愿,相遇又分散的人,通通在电影中重逢,在画框内外交汇,梦境从银幕延续到现实,周防正行竟然在新世纪20年代前夕回春了。

37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电影太可爱了,也有很多感动,我觉得它不只是写给日本电影默片时代更是写给世界电影默片时代的一封情书。它癫狂又如何,那时的电影世界就是这样子的。“在真实人生中,你可以继续拍续集。”

38分钟前
  • 次等水货
  • 力荐

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田凌,浮夸又万人迷的高良君,从默片里的第一次露面美到最后蒙着黑纱侧颜的小结菜,高段位粉丝井上Mao,以及藏在默片里的隐藏卡司上白石萌音&成田优。最高的解说,“入画”和“混剪”。俊太郎说,就算太阳有不再升起的一天,男女之情也不会消失。我想说,就算永远不谈恋爱,也无法停止看电影。梅子说,幸福是焦糖牛奶糖的味道。而我想,对影迷而言,幸福是座位最后方投射到眼前的那一束束光,由接续的胶片在黑暗中显影的那一个个瞬间。要永远爱电影啊,直至生命枯竭。

39分钟前
  • 颜落寒
  • 推荐

【北京电影节展映】辩士,一种曾在日本与日治台湾兴盛的影院解说职业,如今早已消亡。辩士可以锦上添花点石成金,令默片剧情更加生动感人。也能狗尾续貂画蛇添足,肆意篡改糟蹋剧情。本片即是向这一行业致敬的挽歌,用荒唐喜剧的形式去呈现其最后的黄金岁月。高潮戏份过于日式夸张闹腾的拍法冲淡了情绪,令致敬变成闹剧,遗憾。反派女子那一吻,竟让我穿越到几天前看的《黑客帝国2》中莫妮卡·贝鲁奇

44分钟前
  • 汪金卫
  • 还行

欢乐度和迷影度都卡在一个有点尴尬的位置,没搔到痒处。

49分钟前
  • 小y
  • 还行

永濑正敏的角色很有趣,但是这个角色不是展开的重点。导演在动作戏上加入了默片元素,娱乐性不错。

50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2nd HIIFF】轻松幽默酣畅淋漓,导演了解了默片解说员这个职业后又加了很多故事逻辑上去,在模仿中致敬了默片时代的转场等表现形式和叙事风格,又在后来“混剪”中让一百年前的人做了现在我们在B站做的事情。最后一段追逐戏非常有意思,又融入了日本民族天生的可爱幽默气质。爱了!

52分钟前
  • 蓝彻Ran
  • 力荐

讲述一个电影解说博主转型电影混剪博主的故事。唉,没什么意义,就像山冈所说,解说博主是依附电影而活的,电影则可以独立于解说而存在。针对这一议题的解决方式竟然是转行做电影混剪,可混剪不也是依赖于电影而活吗?除非你去当导演编剧和演员呀?爱电影的是模仿别人风格的男主角吗?竹野内丰演的警察,偷偷剪下喜欢片段收藏的放映师,最后慢慢远去的山冈,他们才是真正爱电影的人吧。

55分钟前
  • 骤雨至
  • 还行

周防正行新作,聚焦大正年间影院中的职业辩士,对电影童年时期的一次充满深情的回望。影片或许不够深刻,也不无套路,但足以值满五星。辩士的确能让默片变得更有魅力,甚至能用比影像更强势的文本来重塑电影,至于是否属于”创造性误读“,便见仁见智了。但这个职业注定短命,一如影片结尾的没落与新生。致敬多部经典默片(多为文学改编,可见早期故事片尚依赖于文学),放映员的私藏宝贝+混剪胶片+影院起火似[天堂电影院]变奏。黑岛结菜(真的不是松冈茉优双胞胎吗)的救场模糊了辩士与演员的边界,而在银幕裂开之处的不自觉表演又冲破了虚幻与现实的界限,银幕中的角色恍若遁入现实。警察、匪首与俊太郎分坐人力车、三轮车与无脚踏板单车的追逐戏太喜感了。牛奶糖是幸福之源~ (8.8/10)

59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24th Busan IFF# 亚洲电影之窗世界首映。今年釜山的最后一部。迷影情怀片,故事嘛编得还算圆,看看就行,残片混剪解说那段简直要笑死了(其实也有些cue[天堂电影院]的意思了);最有趣的是导演用了很多模仿默片打闹喜剧的桥段,调度乃至运镜方式都很像,看得相当愉悦。最后专门致敬了[雄吕血],不仅片尾调用了影像,片中还专门给二川文太郎写了一个角色。

1小时前
  • 胤祥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