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1972

战争片其它1972

主演:韦利米尔·巴塔·日沃伊诺维奇,拉德·马尔科维奇,留比沙·萨马季奇,娜达·斯帕索耶维奇,D·保江尼奇·吉德拉,斯洛博丹·迪米特里耶维奇,汉约·哈塞

导演:哈伊鲁丁·克尔瓦瓦茨

播放地址

 剧照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1972 剧照 NO.1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1972 剧照 NO.2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1972 剧照 NO.3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1972 剧照 NO.4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1972 剧照 NO.5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1972 剧照 NO.6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1972 剧照 NO.13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1972 剧照 NO.14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1972 剧照 NO.15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1972 剧照 NO.16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1972 剧照 NO.17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1972 剧照 NO.18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1972 剧照 NO.19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1972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2 19:04

详细剧情

  1944年,纳粹发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为了能体面地结束战争,纳粹集结巴尔干半岛的A军团北调,妄图阻挡苏联红军南下。同时纳粹推出了“劳费尔计划”,即掠夺萨拉热窝丰富的燃油资源供应装甲部队。纳粹为实现劳费尔计划,将党卫军上校芬迪特里士派往萨拉热窝,全力消灭瓦尔特(Velimir 'Bata' Zivojinovic 饰)领导的当地游击队。芬迪特里士令间谍假冒瓦尔特,在叛徒的内应下,假瓦尔特与几名真正的游击队员组成抵抗委员会,并得到游击队员名单,诱杀了众多抵抗组织成员。真正的瓦尔特由于作战需要无法公开身份,但凭借个人出色的谋略与众多英勇的游击队员终于让间谍现出了原形。为了阻止劳费尔计划,清除了内奸的游击队员们再次出击。

 长篇影评

 1 ) 瞎扯

1.威严的德国军官发话,“看他们谁走过来,过来就打死他” 这里的配音很到位,不知原声是怎样的,汉配里“打死他”念得很重,心狠口辣 2.有人想上去,被游击队员劝阻 配乐,无奈之感 3.人群中几个人的特写 配乐开始紧张不安,人群不知所措 4.“再读一遍公告” 这几个镜头是这一幕的精华,缓缓抒情的配乐,镜头逐渐给到老钟表匠的面部特写。然后切给并拉近死去女儿,整个人群、军官、死尸此时都被遗忘成背景,老钟表匠的心此刻只有冰冷的的女儿尸体,镜头虚化,象征钟表匠湿润的眼睛。镜头切回给钟表匠,确实眼眶湿润了,这里不得不佩服老戏骨,那种绝望的眼神十分到位,眼眶里泪水打转后落下。镜头再次来回切给女儿和钟表匠。 气氛的渲染足够之后便是高潮,这里又不得不佩服本片的配乐,这里一开始用的是钢琴,很平静自然,不同于全片其他地方,不激昂不低落,象征老钟表匠此刻已经心碎,家国生死革命都置之度外,只想走进女儿。之后他终于迈出了步伐。 5.身后两个游击队员互视了一下并点头 这次没人阻拦,老钟表匠的上前和两个游击队员的点头,个体的亲情便上升到了家国情怀,人群开始有了默契,配乐开始逐渐有节奏,象征群体性的视死如归 6.德军军官 三个德方人士面部都有变化,最有张力的是头头,连续眨眼,面对这样的场面有良知的人都会佩服和感动 7.广角。人群 很经典的一段戏。

 2 )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他们在战斗

影片中除了瓦尔特这个地下抵抗运动的领导人,还出现了众多形象鲜明的正面人物:钟表匠和他女儿,照相馆技师,铁路护路工,医生,等等,这些人为了消灭德国法西斯侵略者,不顾个人安危,不怕牺牲,义无反顾投身于抵抗运动。他们是当年南斯拉夫人民的杰出代表,光辉典范。而整部影片并没有一个完整严密的故事,它用一场场片段来描述了人民抵抗力量对德国法西斯所作出的万分艰苦的斗争。给人印象最深的有这些片断:瓦尔特带领助手枪杀了两个穿便衣的奸细后,事先安排好的火车头开过来,把瓦尔特和他助手接走;一个抵抗战士被德国奸细盯上,按指示去到博物馆,而一大群中学生也是安抵抗运动的安排涌进来,那战士趁机得以脱身;医院里的医生给那受了伤的战士动手术,抵抗运动安排适时灭了医院的照明,医生们把那战士转移,而在手术台上换上一已死的病人。这些片断加起来,从不同的视角描绘出了当年南斯拉夫人民与法西斯占领者的战斗是何等的波澜壮阔,轰轰烈烈。这也是这部影片的特色,它的别有风格的艺术手法。在这众多的英雄人物中,最感人的是那钟表匠。他自己投身于抵抗运动,却不希望他的命根子他的宝贝女儿也参与抵抗运动,他说,“有的在战斗,有的在等待......你们年轻,应该等待。”

 3 ) 重温经典

      有人说,经典作品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我想此话用在电影上也是同理。同样的话还有,“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从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昨晚无意中重温了《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虽然我不像我先生一样可以如数家珍地把许多细节,甚至是台词一一道出,但是依然很佩服瓦尔特的机智勇敢,特别是被沙拉热窝市民的无畏和团结所感染。电影没有着意的说教,但所有群众演员似乎都是最佳配角,每一个镜头,每一个细节,都能捕捉到他们发自内心对保卫萨拉热窝的自觉从容,对失去的亲人的哀婉和对纳粹的恨。他们没有过多的台词,许多表演是纯粹靠表情来传达,但是却让人心生震撼。印象很深的是认领游击队员尸体和钟表师傅代替瓦尔特去广场赴约那两场戏,我会跟咱们许多同样题材的国内战争片比较,例如《平原游击队》《地道战》等,同是英雄,同是沦陷区的百姓,都有那份仇恨和失去亲人的哀痛,不一样的文化表现了一样的情感,可是手法却是有直白有耐人寻味之分。看戏的过程中,我先生提到一个问题,“我们怎么就没有那种集体不怕死的精神”,是集体不是个人。我回想了一下,在我们的影视里有没有那种鼓励我们集体反抗的作品呢?好像没有!面对盖世太保的机枪,没有事先号召,没有眼神交流,没有谁喊“一、二、三”,一群人,有逝者的亲人、爱人、故友,也有陌生人,就这样目视前方迎着枪口往前走。他们的气势只能用无畏和悲伤形容,但是却把盖世太保吓退了。那时候,我想到的是“信仰”,它不是一代人特发奇想蹦出来的东西,而是一代代人血脉相传的品质。而我们有许多东西没有传承,又有许多东西做不好,恰恰是想用“主义”代替“信仰”。一部很久的电影,却能让人读出新的味道,经典此之谓也!
      刚好傍晚下班的时候,听到电台说起《百鸟朝凤》制片人方励下跪“求排片” 致票房逆袭这件事。对此各有各的态度,不管为了什么或以什么为借口,我是不赞成以作践自己的形式求得所谓的利益,哪怕你觉得那是拯救电影的未来或是文化遗产。文人自有文人的清高,电影自有电影的功能。电影不管分了多少类题材(除A片外),其最初对精神的引领和审美教化作用是不变的。电影作品不能媚俗,电影人也不应该自轻, 如果电影人自身都没有了那份高于世俗的自尊自爱,又怎能让人信服你的作品能带来“美”的体验呢?面对国内电影市场打着“票房万岁”的旗号,越来越为“世味”服务,而且还是为迎合那群少不更事的孩童们的喜好而服务,我是再一次忧心于

我们的“信仰”,未来,我们还有经典吗?
      我先生问我,“你是先知道南斯拉夫还是先知道萨拉热窝”?我想,我们那一代人应该都是先知道萨拉热窝吧!就像我们似乎都是先知道“卡萨布拉卡”才知道摩洛哥一样。这就是经典,这才是电影的魅力!

 4 ) 结构的拆解

看一看这种革命乐观主义影片,你会发现诸多有趣的东西。比如人的死法++女人的死,总是像芭蕾舞演员谢幕一样,最终一定是个造型。坏人的人一定是跌落到污水坑中,混浊不堪。当然,也有英雄,壮烈的死去,尸体横陈。这些典型化的描写手法明确的指向了一种主题,那就是一种举重若轻的效果。

什么是重?影片一开头纪录片的片段,数百德国轰炸机投下数万枚炸弹,轰向萨拉热窝,房屋化为废墟,城市沦为焦土。从天空俯拍过去,一片狼藉的地表千疮百孔,烽烟四起。虽然从天空下去看不到一个人,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其中人民的哀痛与呼号。人,在这里显得渺小,越渺小,显得时代的主题越加沉重。重,就是沉,是一个逐步加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结构被树立起来。表面看上去的混乱实则是一种秩序,一种不可动摇的,铁与火的秩序。这种秩序让每一个人被规定为无序中一个固定的点,摆脱不掉身上的束缚。对于这些艰难竭蹶的人来说,时代的结构是间不容发。

什么是轻?影片中两位德国军官对瓦尔特的评价是最好的注解:“A:瓦尔特简直是个幽灵,我开始怀疑他是不是真的存在——。B:他确实存在,就在附近这一带活动”是的,时代是重,是沉,个人是轻,是浮。是“幽灵”。一个英雄,也是幽灵,是时代的幽灵。因为轻,瓦尔特可以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之中闲庭信步;因为轻,瓦尔特可以在间谍的争锋相对中保持冷静;还是因为轻,当敌人开始胸有成竹收紧绞索的时候,却发现套住的不过是瓦尔特的影子。对于这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来说,个人的因子是牢不可破的。

重是结构,轻是对它的拆解。具体的方法,在影片中可以表现为智略,勇气,决心,意志……等等等等,就是策略。斗争的策略。人具有了这样的策略,策略让人在时代中成其为人。反过来,秩序的维护者,德国纳粹,也具有他们的策略:残忍、无情、狡诈……这些特征其实与瓦尔特是一样的,不过是换了语词。赢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是目的只有一个。通过双方的角逐,最后还是在展现一个肉食者的世界:真假瓦尔特最终是通过肉搏结束了战斗。肉搏,贴身的攻击与防御,是个人精神力的最大体现。肉体,而不是武器,是战争最好的诠释。原始,野蛮,冲动,是战争最人性的部分。

全片跌宕起伏,煞是好看。当然,作为一个身处21世纪的旁观者,我们不能再仅只于满足那种英雄主义的感召和冲动。时代的隔离让我们重新有了认识时代的机会。这是历史赐予的礼物。我们理应欣然接受。

 5 ) 45年前轰动中国,被删减却成为经典!

经典译制片怀旧系列之《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1972年出品,前南斯拉夫经典电影。

1944年,德军集结巴尔干半岛的军团北调,推出了“劳费尔行动”。党卫军上校迪特里希被派往萨拉热窝,全力消灭瓦尔特领导的当地游击队。在叛徒的内应下,假瓦尔特与几名真正的游击队员组成抵抗委员会,并得到游击队员名单,诱杀了众多抵抗组织成员。真正的瓦尔特由于作战需要无法公开身份,但凭借个人出色的谋略与众多英勇的游击队员终于让间谍现出了原形,最终破坏了劳费尔行动……

除了电影版之外,在1974年还曾发行过一部4集电视剧版,电视剧版多了很多镜头,情节较之电影更丰富,影片中多了更多线索和人物。

【迷影映画】45年前轰动中国,被删减却成为经典!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_哔哩哔哩_bilibili

 6 ) 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

老电影中有许多难忘的记忆和故事,前南斯拉夫的《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就是其中的经典.影片讲述1944年冬天,发生在南斯拉夫土地上的一场英勇感人的国家保卫战。这个片子我已经忘了看了多少回了,总之就是好多遍,之后还反复聆听过电台的"电影录音剪辑",以及研读电影连环画也就是小人书.当年极其崇拜瓦尔特,记得我爸去上海还给我带了件流行内地的"瓦尔特"服,也就是斜纹华达呢便西装,外贴口袋的那种,我得意坏了,爱不释身,中学毕业照都是穿着该衣照的。故事主要围绕真假瓦尔特的斗争展开,惊心动魄的斗智斗勇不亚于今天的《无间道》。 提到谢德,不由自主地就想到了那句接头暗语:“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是啊,暴风雨来了!”非常有诗意的一句对白,就连敌人的奸细也这么由衷地感慨。这句台词的经典程度实在相当了得,是在革命电影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我们最耳熟能详的台词之一。在电影中,这句话也极大地起到了渲染情绪的作用,仿佛暗示着一场大规模的行动即将上演。暴风雨来临前,总是这样的不得宁静吧。这句话一度成为我和同学们见面的问候语以代替之前的“你作业写完了吗”。还有当谢德意识到只有自己的死才能帮瓦尔特脱险时,他静静的把后事托付给徒弟。我要走了,肯姆。-----你要去哪?---去找我的归宿,天黑之前我还没回来,你就把这钥匙交给我弟弟。----要我向他说什么吗?--不用,他会明白的。---我能为你干点什么呢?---不用,你好好的干吧,要好好的学手艺,一辈子都用得着啊,不要虚度自己的一生。 还有他在广场上和伪装成地下党的特务接头后,说的那句话:瓦尔特托我给你带个话,------什么话?对你我都是最后一次! 谢德最后中弹斜倒在广场上白鸽纷飞的场面印象太深了,以至于我后来怀疑吴宇森是受这个电影的启发而在自己的电影不厌其烦地用白鸽向《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致敬。 摄影师 地下党员 吉斯 吉斯是个很搞笑的人物,很多笑料都是因吉斯而产生。地下党与吉斯接头的暗语是:我要放大一张我表妹的照片。还有在被德军士兵被搜查出藏在烟筒里的冲锋枪后质问他时,吉斯答道:这是放大机。还有当吉斯痛斥叛徒弥尔娜的同时,一记又一记响亮的耳光,直打得弥尔娜灰头土脸,狼狈地蜷缩在墙角,我心里涌起的那种痛快淋漓感觉——那耳光,一记接一记,打得真是漂亮!还有一个感觉,我一直觉得这个松长得特象中国的郭凯敏。 忠诚的游击队员 布尔吉 “阿------兹-------拉!!别过来!” 布尔吉和谢德的女儿阿兹拉是对儿情侣,2人在夜袭中双双牺牲,同时还有其他地下党员也一并牺牲。第2天,数十具尸体停留在广场。盖世太保设局示意让亲属去认领这些尸体,却悄悄通知德军谁上前认领便消灭谁。于是那句“萨拉热窝的公民们,德军司令部最后一次向你们宣布公告:死者父母或亲友,快来认领尸体。”也被我们传诵。游击队员相互传递着信息,绝不能上前认领,宁可忍住悲痛,也不能让敌人阴谋得逞。然而,老钟表匠却再也无法看得自己最心爱的女儿躺在敌人脚下,独自走了上前。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瓦尔特和其他游击队员集体跟了上去,然后是其他的……广场上所有的人,都勇敢地跟着走了上去。面对着坚强勇敢的人民,纳粹胆怯了,只得宣布退场。 党卫军上校 冯。迪特里施 电影开篇的第一句话就是“你说错了,上校冯.迪特里施已经到达萨拉热窝!” 这是影片开头萨拉热窝的德国国防军开会时主持军官所说的一句话。冯-迪特里施是党卫军上校,在围剿游击队行动中名声显赫,属于德军清理占领区游击队等抵抗力量的超级王牌。为了对付瓦尔特,德军被迫召回在挪威的冯-迪特历斯,由此可见纳粹对以瓦尔特为首的游击队员的重视程度。这句话刚说完,电影“瓦尔特保卫萨热拉窝”这9个大字便出现在银幕正中,伴随着激动人心的电影配乐,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就这样开始了。 片名和演职员表完了后接着就是纳粹军官冯·迪特里施对他的手下比肖夫上尉远眺萨拉热窝城,有如此对话:“啊,一座很美丽的城市,比肖夫”“----是啊,可是并不平静,该是让她平静的时候了。” 在影片结尾,还是这位冯·迪特里施军官——当时他已经被撤职——指着壮丽的萨拉热窝,却对陪他返回的同伙哀叹地说:“唉,太有意思了,我来到萨拉热窝就寻找瓦尔特,可是找不到。现在我要离开了,总算知道了他 ----你说瓦尔特是谁?请告诉我他的真姓名 。 ……我会告诉你的。看,这座城市,它——就是瓦尔特! 德军上尉 比肖夫 年轻帅酷的德国军官,尤其是德国军服简直帅到不行,自小到大我始终觉得德国军服是最酷的正装型军服,而美国军服是休闲类军服里面最酷的. 裁缝店老板 叛徒 米尔娜 关于该人最经典的对白是发报那段儿:肖德尔呼唤康德尔,肖德尔呼唤康德尔,今晚在破砖窑见. 关于"劳费尔行动" 火车运伤员是骗人的,用卡车把伤员来回来,再把火车开到油库去装油,用油支援A军团的装甲部队,这就是所谓的劳费尔行动! 其中还有个精彩段落:一群准备投奔解放区的游击队员被“德军”拦截,一名“游击队”情绪激动地对“德军”说,我是党卫军少尉,你们犯了严重的错误!“游击队员”告诉“德军”,他混在真正的游击队中,准备把这些人诱骗至德军所在地,任何人都不准拦截他们。“德军”表示你把我们的人名单列出来,我把游击队员全部逮捕。当“游击队员”把党卫军名单交给德军时,他这样说道:"拿去吧,除了这5个人之外,全是游击队员,你可以枪毙他们!"   “党卫军少尉先生,我要做的,恰恰相反!”   (呆滞)   “原来是这样……干得真漂亮。”   原来“德军”都是游击队员假扮的,游击队知道内部有叛徒,故意将计就计,泄露假情报给敌人,而敌人,果然中计!当假扮德军的游击队员说出那句“党卫军少尉先生,我要做的,恰恰相反!”时,真是太舒坦了!临了,他还说道:"马里士,送他们到解放区去,你们可以唱着歌走,德国人已经下了命令,任何人也不敢阻拦你们的! "

 短评

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

5分钟前
  • scarllet
  • 力荐

瓦尔特好帅,穿什么衣服都好帅,假扮成德军军官尤其帅,比电影里其他真的德军军官都还要像。瓦尔特是一个人,瓦尔特也是一座城市,那些捍卫着他们的城市的人们都是瓦尔特。

8分钟前
  • Marty McFly
  • 还行

对话简洁利落,行动干脆敏捷,有着不可阻挡的生机、那种为了明天为了希望的豪情。重复出现的主题音乐让人心动。纳粹军官引用的诗句与最后的感叹“这座城市,他就是瓦尔特”,将城市空间、小写与大写的主体连接在了一起。

9分钟前
  • xīn
  • 力荐

这是我看过最多次数的电影,熟悉到台词能接上的地步。第一个阶段是幼年被洗脑,因为C6的流金岁月,我家每周都会看这样的主旋律作品。它会导致在家里,我爸和我对暗号:请放大一张表妹的照片。阶段二:我开始被老游击队员的献身所感动,确实有人为理想去牺牲。阶段三:我开始反思当初那个南联盟去哪了

12分钟前
  • Jay
  • 推荐

妈妈说起这部电影,眼神都会亮起来

14分钟前
  • 力荐

南斯拉夫版铁道游击队,整个故事讲得很缜密,“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是啊,暴风雨就要来了”,缺点体现在装备上,虎式是T-34,猎豹是SU-85

17分钟前
  • 格瓦拉
  • 推荐

非常经典的谍战片,悬念丛生,一开始是“小组里谁是间谍?”,后来是“到底谁是瓦尔特?”,不过最后瓦尔特是谁,随着电影的深入,已经完全不重要了;还是德国军官总结得好,“这座城市就是瓦尔特”!当萨拉热窝所有的普通市民一起站出来的时候,就是红色电影最动人的时候。根据这部电影在70年代国内受欢迎的程度来看,它是不是全世界观看人数最多的战争片呢?

18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我的有一部“地理旅行片”,不带有任何配音怀旧情结,反倒是直至去了萨拉热窝后,才找出来看。它并非我所关心和了解的萨拉热窝,却反倒因这种差异,超越了本已遍布荒诞仇杀故事的真实城市本身,带着那些我从“美好药店”及老式小品里习来的听觉记忆碎片,将这座故事之城再赋予一层迷雾。

20分钟前
  • seamouse
  • 力荐

看,这座城市,它就是瓦尔特

25分钟前
  • 引领村里的潮流
  • 力荐

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

29分钟前
  • 易老邪
  • 推荐

印象最深的,是钟表匠和走向前的萨拉热窝市民。情节够曲折,老虎、曼纳、团长、霍夫曼、班比诺、猫头鹰,桥的演员有点多。萨拉热窝这上坡下坡说是过去的青岛我也信233 看了2005年南斯拉夫电影那两集《电影传奇》(强烈推荐),小时候的编剧被学校里驻扎的德国伤病拽住,导演92年就在波黑战争的时候去世了,演员们也因为政见不同多年不来往了。

32分钟前
  • #瞬间收藏家#
  • 推荐

看这座城市,它就是瓦尔特!

35分钟前
  • 卢十四
  • 力荐

7/10。当年的译制水平无论音色还是性格,都恰如其分,对此深表敬重。论影片对于文革结束后中国战争片的借鉴意义上,也不可小视,它生动地将扮演元素植入革命战争片,游击队变装成德国军官抓捕自己人演戏,而德国间谍也混入游击队、相互扮演各种职业和顾客。那些普通的铁路工作者、医护人员、游荡在大街上的民众,他们用买报、卖花来传递信息和接头任务,挂钟里藏着发报机或枪支,都在用生命掩护着游击队的行动,譬如弄坏手术室的灯泡把被俘的游击队和尸体调换,孩子们拥挤进博物馆阻扰特务的跟踪,老人和假扮学徒工的游击队一起敲打锅碗瓢盆躲避德军的搜寻,最震撼的场面不是列车油箱炸毁的火爆特技,而是钟表匠平静地跟徒弟交代后事,前往清真寺破坏刺杀瓦尔特的陷阱,一群腾空的白鸽着力渲染了这场无言的牺牲,但就全民抗战模式而言,美学享受并不多。

40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

43分钟前
  • 二嗲萌
  • 力荐

全世界大概都知道这片子在中国爆红哈哈哈。1973年北影厂译制(译制导演凌子风,配音包括葛存壮、于蓝等),文革后期的“社会主义商业片”巨制:战争片-革命历史题材,但同时又是地下工作者/反特片,以及南斯拉夫语境中的“游击队电影”类型。毫无障碍地可以被中国观众理解(“德国侵略者”“铁道游击队”“反特片”)且提供巨大的观影乐趣(尤其各种“对暗号”→“智取威虎山”)。必须被续进中国电影史脉络!

47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导演哈·克尔瓦瓦茨为穆斯林,借鉴好莱坞西部片手法,开创好看又有政治道德教化力量“红色西部片”风格。片中在清真寺屋顶的枪战,及钟表匠牺牲时群起的白鸽(比吴宇森《喋血双雄》早了十几年)。此起彼伏的打铁声是被占区人的愤怒抗争。可惜导演1992年因饥饿/心脏病故去于内战的萨拉热窝围城,历史悲

52分钟前
  • 黄小邪
  • 推荐

1973年公映,才4岁,我是天才。看!这座城市,它就是瓦尔特,为了这句话,我第三次看,南斯拉夫民族把浪漫阳刚柔和在一起,同是社会主义国家,差距那时候就存在了。对那时期的电影,我几乎不敢感动,只有崇敬,虽然钟表匠父女这次让我落泪,绝美的音乐…2012年3月10日,上次是2003年底。vcd。

56分钟前
  • 陶子冬
  • 力荐

看,这座城市,他就是瓦尔特

58分钟前
  • 艾弗砷
  • 力荐

这座城市它就是瓦尔特。这样的理念决定了这部电影走的不是个人英雄主义,而是群戏路线。本来这是个融合谍战动作悬疑等多种精彩元素的好题材,围绕真假瓦尔特的锄奸与反锄奸也是颇具看点,但导演把故事拍得太散,更像是一个系列剧的精编版,丝毫没有连贯性,也许是我们被好莱坞的经典谍战片给惯坏了吧。

1小时前
  • deus
  • 推荐

冯巩的一个相声里自称冯-迪特历斯,这是个老梗

1小时前
  • 千寻亿选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