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壮士

战争片中国台湾1976

主演:柯俊雄,林青霞,张艾嘉,秦汉,徐枫,冯淬帆

导演:丁善玺

播放地址

 剧照

八百壮士 剧照 NO.1八百壮士 剧照 NO.2八百壮士 剧照 NO.3八百壮士 剧照 NO.4八百壮士 剧照 NO.5八百壮士 剧照 NO.6八百壮士 剧照 NO.13八百壮士 剧照 NO.14八百壮士 剧照 NO.15八百壮士 剧照 NO.16八百壮士 剧照 NO.17八百壮士 剧照 NO.18八百壮士 剧照 NO.19八百壮士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31

详细剧情

丁善玺编导的本片,继《英烈千秋》后,叙述1937年8月13日日寇侵略上海,中国88师524团团长谢晋元,为牵制日军,掩护中国军队后撤,率领480青年军官,号称八百壮士,固守四行仓库,达三个月之久。军人英勇杀敌,女童子军冒着生命危险给守军输送食物、医药,当牵制任务完成,守军越过苏州桥后撤。本片的格局手法与《英烈千秋》完全不同,只限于几成孤岛上海的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数百中国军人与包围的日军进行阵地战。导演根据史实,利用四行仓库周围有英法租界,苏州河对面又是国统区,苏州河两岸战争与和平不同环境造成的戏剧冲突,表现了爱国军队抗击侵略者英勇无畏的精神,和上海人民声援国民党守军的时代气氛。导演把握住双方冲突的因素,安排丛生的险象,利用国军在枪林弹雨下游过苏州河,民众都为军人担心的正反打镜头蒙太奇剪接手法,形成扣人心弦的场面,把剧情推向高潮。本事件曾于1938年...

 长篇影评

 1 ) 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倭奴气不平。

        电影没有告诉我们,八百壮士跑过新垃圾桥后,没有全副武装的开赴前线,没有到“全国的任何地方,为牺牲在上海的弟兄报仇”。因为英法等国违背了与国民政府的协议,解除了八百壮士的武装并被限制自由。他们被送至公共租界西部意大利防区的胶州路进行隔离。那里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孤军营。直到日本偷袭珍珠港后,日军占领了上海公共租界,并俘获了这些士兵。他们分别被遣送至杭州、孝陵卫及光华门(南京)做苦役,还有一部分留在南京老虎桥监狱拘押。另外三十六名官兵被押至新几内亚作苦工。


电影没有告诉我们,四行仓库保卫战没有获得各国实质性的支援。众所周知,英法在绥靖,德意日在嚣张(不过德国在抗战初期给过中国援助,比如淞沪战场上的德械师),苏联在暧昧。


电影没有告诉我们,谢团长也没有朝前走。由于拒绝汪精卫的劝降,谢晋元于1941年4月24日凌晨5点被已由汪伪政权收买的郝鼎诚等四名士兵(中国任何时候都不缺汉奸)刺杀身亡。共有超过10万人参加了他的葬礼,而三天内拥进孤军军营瞻仰其遗体的共达二十五万人次。
而国民政府追认将军为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


然而还是有人没有忘记他们。


蒋介石提升了所有参加保卫战的军人的军衔(各晋一级),并授予谢晋元与杨瑞符青天白日勋章。


四行仓库战斗结束后,中国国旗仍在飘扬,过路行人和日本守军无不脱帽敬礼。


探望孤军成为了在租界的上海市民的日常活动之一。八百壮士还进行文娱表演,并且自己生产生活物资,甚至销售。


当然,最最重要的,我们没有忘记!!


杨瑞符将军在《孤军奋斗四日记》写到:是役也,既未成功,又未成仁,仅仅作到‘绝对服从命令’六个字


谢晋元将军于1937年十月(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写下七绝诗一首:勇敢杀敌八百兵,抗敌豪情以诗鸣;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倭奴气不平。


还有那首,中国一定强!!

中国一定强 中国一定强 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

中国一定强 中国一定强 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守战场

四方都是炮火 四方都是豺狼宁愿死 不退让 宁愿死 不投降

我们的国旗在重围中飘荡 飘荡 飘荡 飘荡 飘荡

八百壮士一条心 十万强敌不敢当

我们的行动伟烈 我们的气节豪壮

同胞们起来 同胞们起来 

快快上战场 拿八百壮士作榜样

中国一定强 中国一定强 中国一定强 中国一定强

一定强 一定强 一定强 一定强

 2 ) 中国一定强

片头租界“平和气氛”的铺垫得很有年代感。

美丽牌香烟。

先施公司。

三角牌球鞋。

可口可乐。

越陈越香的“明星牌花露水”。

海报上的电影《空谷兰》,取材于日本小说《野之花(野玫瑰) 》(由鸳鸯蝴蝶派作家包天笑翻译),最初被改编成鸳鸯蝴蝶派式的家庭伦理情节剧(称为鸳鸯蝴蝶派电影),默片,之后被翻拍成有声片,主演胡蝶,海报上是“全部有声对白”的大字宣传语。鸳鸯蝴蝶派当年在上海可是很有市场。

还有剑桥英文杂志社。

空袭场面还可以。

前面谢晋元带领游击队偷袭日本营地这个,有点抗日神剧的感觉。

张艾嘉向林青霞父亲陈词一段相当有感染力。

谢晋元妻子作别丈夫一幕相当催泪。

前无退路后有追兵,大家能撑就撑,不能撑,一颗手榴弹,天堂,地府,后会有期。

对于童子军有了一次相当全面的表现。当年是民国一支颇为重要的民间力量。儿童团就是对标童军去的。

林青霞送国旗一段最精彩。她向童子军姐妹以必死之心诀别时再次催泪。

升旗确实鼓舞人心。

护旗这个有点强煽情。不过历史上八百壮士撤退到租界后被缴械软禁在一处军营,曾经发生过护旗事件,不过开枪抢旗的是白俄罗斯人。

“黄埔(军校)是这样教我们的吗?”

最后退出仓库,竟然有点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意思。

难得的是这部片里没有出现什么领导人、长官在那里啰里啰嗦、说教、指示。

虽然战斗场面不太好看,对于战士们的刻画还是笔墨太少,但已经做得很不错了。

柯俊雄演谢晋元,还好。

林青霞抢戏了。

徐枫戏份不多,却也很出彩。

还有杨群、秦汉、陈洪烈、冯淬凡、郎雄等。

监制辜振甫,汪辜会谈那位前辈啊。辜振甫和汪道涵都是2005年去世。

P.S.值得一提的是,谢晋元没有牺牲在战场上,却在俘虏营被日本人收买的八百壮士中之叛徒暗杀。战场对人的摧残,有时候还没有监狱对人意志的打击大,《肖申克的救赎》就可以印证。汪精卫刺杀满清皇族失败,被捕入狱之初还写下“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但入狱近一年不死,重获自由后整个人就改变了,不再视死如归。而300多位壮士除了战死者,很多被日军强迫做苦役,有人逃出想再投军而不得只好解甲归田,有人参加了远征军,有人参加了游击队,更多在抗战之后,被谢晋元的遗孀凌维诚关怀下,做了码头工人。这些英雄从仓库撤离后的故事才更加值得记录。

对了,《八佰》肯定受到这个影响,不过送国旗是史诗,很想看《八佰》是怎么拍的。如果国庆过后还不能上,只怕要来年了。

 3 ) 作为民革党员

八百.送成哥 泱泱中华,英雄无迹,三十八年民国,精忠报国,功绩总被雨打风吹去。八百勇士,尽年未曾可知。想当年,金戈铁马,三千越甲可吞吴。 悲悲切切,英雄迟暮,赢得中华存亡,世人不知,望江山犹记,烽火狼烟路。不堪回首,前仆后继,命填满神州大地,凭谁问,抗战八年,有功绩否?

八百.送成哥 泱泱中华,英雄无迹,三十八年民国,精忠报国,功绩总被雨打风吹去。八百勇士,尽年未曾可知。想当年,金戈铁马,三千越甲可吞吴。 悲悲切切,英雄迟暮,赢得中华存亡,世人不知,望江山犹记,烽火狼烟路。不堪回首,前仆后继,命填满神州大地,凭谁问,抗战八年,有功绩否?

八百.送成哥 泱泱中华,英雄无迹,三十八年民国,精忠报国,功绩总被雨打风吹去。八百勇士,尽年未曾可知。想当年,金戈铁马,三千越甲可吞吴。 悲悲切切,英雄迟暮,赢得中华存亡,世人不知,望江山犹记,烽火狼烟路。不堪回首,前仆后继,命填满神州大地,凭谁问,抗战八年,有功绩否?

 4 ) 八佰壮士奔北坡

《八佰》可以说是今年最受期待的华语电影之一,虽然因为题材敏感的缘故而屡次跳档甚至重拍,但大家对此电影的热度依旧不减,毕竟几百孤军守卫四行仓库的壮举单是讲出来便让人觉得心潮澎湃,配合当代的声光效所呈现出来的成品也足以吊起观众的胃口。

不过,这个八百壮士的故事可绝对不是第一次在银幕中被呈现了。1937年八百壮士事件的转年,历时两个月的短暂拍摄,1938年的《八百壮士》便在武汉首映,获得极佳的反响,激励了人民抗日的热情。

而在1975年,中国台湾地区又拍摄了同名电影《八百壮士》,更详细地描述了国民党八十八军五二四团驻守四行仓库坚守四个昼夜的故事。

下面,就来说一下1975年的这版《八百壮士》。

剧透预警

电影虽然叫做《八百壮士》,其实前面将近一半的时间还是在讲述事件的来龙去脉,电影一开篇就提到日本对于上海的包围,继而就是日军轰炸上海的片段,这一段还是花了不少本钱的。

而在日军的节节逼迫之下,国民党最终没能守卫上海,弃城退败,电影中里面还有一段类似当代抗日剧的国军和日军巷战,短兵相接,甚至用功夫近身搏斗的场景。

在国军决定撤出上海的大背景下,由谢晋元领导的八十八军五二四团则被命令驻守四行仓库,一来以四行仓库易守难攻之势拖延日军行军速度,二来在外国租界对面的四行仓库也能成为国际上影响舆论的一个宣传口。影片到国军驻守四行仓库时,已经过了50分钟。

后半段主要就是国军和日军的数次交手,日军和国军的攻伐在国际上的舆论影响以及最后国军基本顺利地通过新垃圾桥撤到英租界内的故事。

而电影除却国军和日军的交战以外,其实还有一条主线,那就是由时年15岁的林青霞饰演的中国女童军杨惠敏。

杨惠敏在国军守卫四行仓库其间,为了鼓舞斗志,只身携带国民党旗穿越日军封锁,游过苏州河,并在四行仓库楼顶升起了该旗帜,此事可以说是四行仓库守卫战中最具标志性的一个节点,而杨惠敏这样传奇的冒险举动也传为一段佳话。

电影中对杨惠敏的描述则要更加充实,影片在日军轰炸之初,就描述了杨惠敏下水救起落水儿童的故事,可以说一大早便铺垫好了她精通水性的人设,而在国军与日军交战的空隙,也见缝插针地描述了她作为童军组织救助灾民的事情,其中有一段是她的父亲想要拉她回家,但是一心想要报国的杨惠敏不从,最后还是她的童军伙伴们说服了他父亲。

当国军进入四行仓库后,在她的恳请下,英租界的驻兵带着她询问了国军的状况,也就是虽然有四百人,但为了彰显实力,对外号称八百壮士的由来。电影中在得知四行仓库中孤立无援的国军状况后,也是她积极联系国内外人士组织募捐,推动声援,并最后完成了送旗的壮举。

当时甫一看这个题材,虽然因为是国军抗日,并且这个故事之后也有着很悲惨的结局所以整体来说可能会有些敏感与讽刺,但就事论事,这个故事,无论是从战争层面,还是以杨惠敏送旗的家国情怀层面来说都有着很大的潜力。

很可惜的是,1975年版的《八百壮士》,并没有能让这种潜力得到很好的释放,事实上,观看本片的体验有点像去年的《攀登者》一般,你知道背后有个很好的故事,似乎电影也基本把剧情都拍出来了,然而还是有点不对。

其中一个比较明显的原因便是观众的临场感不强,影片开头和中间都有旁白对于战况进行叙述,而切入四行仓库又花了影片将近一半的时间,所以电影在节奏上有一定的问题,电影似乎只是在毫无感情地机械地去描述这一段故事,这样莫的感情的叙事自然无法让观众沉浸入这样一种置死地而后生的境况之中体会到最后绝处逢生的胜利感。

另一方面,由于本片略显主旋律的基调,对于杨惠敏这个角色的设置基本上是“完人”的形象,固然在早期的宣传之中,抗日的英雄无论是在道德层面还是行为层面都是近乎完美的塑造,如今这个时代回头看去,过于伟光正的形象也无法让观众对这个送旗的英雄产生应有的认同(事实上,初出茅庐的林青霞有些生硬的演出大概也是角色塑造的败笔之一)。

固然在剧情呈现上本片还是有一定的不足,而且其中爱国主义的思想也显得说教意味较重,但是本片中所想表现的抗击侵略的家国情怀还是不可否认的。近些年来,中国台湾地区就很少再有涉及此类题材的作品了,也许是囿于投资或只是思想的变革让台湾地区的导演不想重提这段历史,但是本片依旧是那个时代,台湾地区人民对于抗日精神认同的一段历史证据。

当然,如今大陆也要将这段历史重新搬上银幕,故事依旧是这段故事,电影中的角色也依旧是那些英雄的儿女,我只希望新版的《八佰》能摆正态度和立场,不吹不黑,真正完成对那段历史公正且客观的一次刻画,让人民能以正确的方式,铭记那些抗日英雄的付出与牺牲。

最后,本片最精彩的其实是龙套士兵们的演技,当他们饰演被子弹击中或是被炮火击中的小兵时,就会原地一个空翻或是向前浮夸地飞扑,为了抢镜无所不用其极。

 5 ) 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

不一样的主旋律,同样的热血豪情。但就情节而论,我觉得没有我们的主旋律煽情,当年看打二鬼子的时候全身上下热血翻腾,这部片子的共鸣少了许多,历史,你被人为修改成了什么模样?看见青天白日旗高悬四行仓库,恍如隔世一般。林青霞童子军的角色殊为亮眼,也是在抗战作品中自一次看见童子军,包括杜先生的角色,也是第一次正面出现。

当《歌八百壮士》再一次响起时,不知中国是怎么样的面目,宁可战死,不愿苟活:

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
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
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
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守东战场。
四方都是炮火,四面都是豺狼,
宁愿死不退让,宁愿死不投降。
我们的国旗在重围中飘荡,
八百壮士一条心,千万强敌不可当。
我们的行动伟烈,我们的气节豪壮。
同胞们起来,快快赶上战场,
拿八百壮士做榜样。

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

 6 ) 八百壮士的道具:错误简直满屏

就算不深究其“高于历史”的剧情,鉴于四行仓库保卫战发生于1937年10月26日至11月1日,仅深究一下《八百壮士》的道具,就会发现,这满屏的道具武器,实在是穿越得厉害。

海空武器

《八百壮士》除了讲述四行仓库保卫战之外,前半段还描绘了淞沪战役的开端。因此,日本海军也有不少镜头。

电影为了表现日军进攻兵力之雄厚,给了日本军舰和运兵船一个长镜头,不过细看下来,都是美式军舰。

日本军舰是美制艾伦·萨姆纳级驱逐舰扮演的,既中国台湾海军的阳字号驱逐舰。

艾伦·萨姆纳级是二战美军著名驱逐舰弗莱彻级的后继型号,1944年才开始服役,中国台湾海军拿到了6艘基本型的艾伦·萨姆纳级。当然阳字号里不止艾伦·萨姆纳级,还有弗莱彻级和基林级。

日本“军舰和运兵船”

而从军舰背后徐徐驶过的那艘运兵船,其实是美制帕塔普斯科级军用油船,为1942年起开始在美军服役。从1961年起,中国台湾海军一共接收了3艘。

电影还表现了日军战机扫射轰炸的情形,从少数几个飞机的特写镜头可以看出,飞机为美制L-5”哨兵”观察/联络轻型飞机,1942年开始量产。

战机特写

另有一些道具飞机是跟广为人知的J3/L4观察/联络飞机,也是美国民间业余飞行的常用机型,同样1942年量产。

另外日本军队登陆的时候,居然使用的是美制LVT两栖装甲车掩护步兵,美国1941年才开始生产这种装甲车。

LVT

上面这些道具,和它们要扮演的日军战舰和战机一点都不一样。

不用奇怪为什么不拿真正的日本驱逐舰拍摄——国民党军队接收自日本的驱逐舰基本在电影开拍之前拆毁,其中最迟拆毁的一艘是驱逐舰丹阳号,即著名的阳炎级驱逐舰雪风号,拆毁时间为1971年。

但就算是丹阳号所属的阳炎级驱逐舰,首舰1939年竣工,也迟于四行保卫战的发生时间。

至于从日本接收的战机,更是因为性能落后尽数淘汰,当时台湾岛内能用的估计也就是美械装备了。

但有没有办法?其实还是有的。

当年虽然没有电脑特效技术,道具师照样可以制作模型飞机和模型军舰进行拍摄。

比如1969年的英国电影《不列颠之战》中,虽然有些镜头是真飞机完成的,但仍有不少为模型飞机完成。

再比如1970年的美国电影《虎!虎!虎!》,也大量使用了各种比例的模型进行拍摄。

《虎!虎!虎!》里的模型

也许剧组找不到能制作这种特效的专业人员,不过下面的错误可不是缺少特效师能解释的。

片中的日本海军军服有个很明显的错误,他们的军帽帽徽固定在大檐帽的帽瓦上,这种方式和美国海军类似,但历史上的日本海军,帽徽向来是固定在帽墙上。

日本海军军官

由于这个场景出现在淞沪战役之初,那么片中的军官们应该穿白色军服,而不是深色的冬季军服。

日本海军开会时使用的航母模型,虽然制作得非常粗糙,但是也暴露了一个很明显的错误——斜角飞行甲板。

航母模型

斜角式甲板出现在二战之后的1952年,首艘接受改装的是美国“埃塞克斯”级“安提坦”号,日本航母哪里有这种飞行甲板?

陆军武器

《八百壮士》中的陆军武器军服道具问题也非常严重,先说军服。

片中的88师军服全部为灰色,四行保卫战时已经是10月底,穿冬装也是有可能的。但是电影花了相当篇幅描绘了淞沪战役之初也就是8月份的情况,此时中央军应该身穿夏季的绿色军服。

灰色军服

(顺便,这片怎么解释国民党军队从上海全面撤退?因为要调兵去南京打保卫战!编剧好厉害。)

还有些国军士兵军装,让人怀疑是不是把片中日本兵的军服摘掉肩章拿来充数,这立领的设计,可疑的颜色和面前这款当时根本没到货的美式重机枪。

可疑的军服

至于片中的日本军装,也相当奇怪。

日本士兵全部身穿昭五式军服,主要特征是立领的军服上佩戴兵种领章(揪形兵科章)和竖式肩章。

日本兵

但是日本军官的军服简直“四不像”,戴略帽,折领,像是1938年之后换装的九八式军服,但胸前却没有M型兵种章。你说他们这身穿帮的军服是1943年之后的三式军服吗?看起来也不是——袖口没有袖章。

日本陆海军军官

大部分军官都是远景,领章看不清楚细节,不过给了著名战犯松井石根特写镜头,这身军服也是令人错愕。

片中的松井石根

片中的松井石根穿的不是当时日本装备的昭五式军服,戴的是中将领章,但松井石根1933年10月已经晋升为大将。

细看这领章,尺寸略小,接近九八式军服上的样式,但两颗将星靠领口处,这明显是三式军服的特征,所以这同样是一套错误百出的军服。

武器方面,同样一言难尽。

交战双方的栓动步枪基本上都是拿美式M1917步枪充数。

另外,片中的88师居然还拿着美军1957年开始装备的M14步枪。也许它刚出镜的时候,给人一种是拿来模仿捷克ZH-29式半自动步枪的误解——毕竟ZH-29也是可以安装长弹匣的吗!

不过,之后的数场战斗中,频频出现M14连发射击的镜头,让人怀疑剧组是不是误以为M14=1914年研制的步枪。

M14

机枪方面,国军中使用的是美式勃朗宁M1918轻机枪和M1919风冷式重机枪。

M1919重机枪

(你确定要抱着重机枪散热套这么干?1942年,美国海军陆战队的约翰·巴斯隆戴着防火的石棉手套这么干,差点把手弄残废,还获得了荣誉勋章。而且这种应急射击方式连全员志愿兵的美国海军陆战队都难以模仿。)

虽然中国军队自1933年起确实获得了一些比利时FN Mle 30式机枪,即7.92毫米口径的勃朗宁M1918,但88师以捷克式轻机枪为主。

至于M1919重机枪,那是美援装备大批运抵中国之后的事情。

而日军方面,除了M1919风冷式重机枪,居然还有M1917勃朗宁水冷式重机枪。

二战日军自研的重机枪都是风冷式,没有水冷式机枪。

冲锋枪方面,剧组安排谢晋元在四行仓库保卫战中手持一把汤姆森M1冲锋枪,虽说汤姆森冲锋枪是美国设计师1919年研制的,但是M1这个子型号是于1942年研制。

而且,汤姆森M1与之前的型号在外观上有着很大的区别,比如:

取消枪口减震器、将小握把改为护木,制式弹匣为20/30发,不再配弹鼓等等。

汤姆森M1

(片尾定格在谢晋元部撤出四行仓库的一瞬)

火炮方面,几乎看不到中国军队使用迫击炮之外的武器,但是倒给日军安排上了美式M1A1式75毫米榴弹炮,虽说这个子型号是1934年推出的,不过直到1941美国实施租借法案之后,才有两个外国用户——英国和中国。

M1A1榴弹炮

西方军队

因为四行仓库位于当时的公共租界附近,所以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了西方军队。片中的英美军队看起来像那么一回事,但是考虑到保卫战发生在1937年,那么片中的武器和军服就完全穿帮了。

片中的英军居然也拿着美式M14自动步枪,还有保卫战之后才研制的汤姆森M1冲锋枪以及M3冲锋枪。

M3冲锋枪

更别提英军早就换装了一体化的单兵装具,且以防水布材质为主,根本不是片中落后的皮革武装带。

片中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镜头不多,但是武器装备的错误也很显眼。

首先美军应该仍戴着和英军平顶钢盔样式几乎一致的M1917钢盔,而不是戴着1941年才开始装备的M1钢盔。

美军

而且,这些M1钢盔的盔罩是林地迷彩,而不是二战常见的猎鸭迷彩。

军服应为卡其色的折领军服,但是片中却是绿色的翻领军服。

武器错误,看来全片的冲锋枪基本被汤姆森M1承包了。

另外,本片中还出现了许多其它国家的军官,片中说是国际调查团,没记错的话,国联调查团抵达上海的年份是1932年,而不是1937年。这些外国军队的军服也是错漏百出,比如这几位美国军官和这位德国军官。

外国军官

几位美国军官带着陆军帽徽,却穿着美国海军的卡其色军服,右二那位佩戴的勋表能看清楚,却犯了很多错误,比如:

出现了二战后才颁发的勋表,奖章的勋表戴在了勋章的勋表之前,出现了国民党军队抗战末期才开始颁发的勋表,不一一列举。

至于最右边那位德国空军将军,军服更是错误百出,比如:

佩戴陆军样式的帽徽,衣领装饰也是德国陆军将军的矢车菊样式,右胸鹰徽样式错误,铁十字勋章样式错误。

有人可能要说铁十字勋章的样式如此草率是不是避免出现纳粹标志?

这部电影的神奇之处在于,有个身穿党卫军黑色制服,佩戴显眼的纳粹标志频繁出现,军衔看不清楚,但至少是旅队长(上校),却没有台词。

最后,虽然这部片子的道具疏漏很多,但却不忘一遍一遍地提醒观众,国府下令坚守四行仓库,是为了提高日内瓦国际联盟的注意。

争取国际同情

电影上映是在保卫战的38年后,却不加反思地强调这一点,不得不说是为四行仓库保卫战加上了苦涩的注解。

本文完整图文请关注 公众号 装甲参谋部 阅读,谢谢!

 短评

好幾個片段都直戳淚點。影像在熱血時刻劇終,歷史早已蒼涼。林青霞在《窗裡窗外》寫到半個世紀後她看見四行倉庫上掛著五星旗,淚眼迷糊了。這應是每個懂得的人共有的清冷心情。

6分钟前
  • 苢蘩
  • 推荐

国民党是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主力,以牺牲三百余万将士的代价换来了抗战的胜利,为中华民族赢得了尊严和荣耀,是血写的事实,不是墨写的谎言。国军先烈英勇抗战为国捐躯的功劳不可以被掩盖被抹杀!否则与卖国汉奸行为并无二致!另:八佰因众所周知的原因取消了在上海电影节的开幕首映。在自己的国家,纪念曾经为这个国家奉献出所有的英雄的权利都没有,是的,就是这么荒谬,艹他吗的臭sb

7分钟前
  • 豆友142151915
  • 力荐

简直燃爆了好么。特别是升国旗和后面那首中国不会亡的时候。简直燃得鸡皮疙瘩起来了。抗战片。真实所以才感动。每个士兵都是有血有肉不是空喊口号的。有些片子根本毫无感觉就是因为那么那么的假。

9分钟前
  • 13sama
  • 力荐

75年的台湾,拍的是这样有感召力、极具人性的片子;75年的大陆,同样是感召,只有高、大、全这样的无敌形象。相比之下,相信各位一定有心里的那个答案了吧!另外美翻了的林青霞、小白脸子的秦汉、影帝柯振雄、跑龙套的张艾嘉,数这些老明星,也是一种乐趣。

10分钟前
  • 橙二侠
  • 力荐

電影雖並不完美。五星全給浴血奮戰的國軍將士先烈們!五星全給像謝晉元團長一樣的民族英雄們!五星全給中華民國!!!

13分钟前
  • Maurice
  • 力荐

看下来,《八佰》的架构和很多战争细节和这部片很相似,区别就是《八佰》有群像戏。这种全景式的战争片实在是太初级形态了,关照过多,视点势必杂乱。总之,是时候出一部特殊视角的战争片了。

17分钟前
  • 居无间
  • 还行

借本届金马奖,找部老片子看一下,看战争片我也是老鸟了,但是还是有几处禁不住流下泪来。网民多少有点像躲进租界里隔岸观战的市民,俨然如同俱乐部粉丝,或许哪个大陆导演能长点心,拍个我的青春在大陆沉迷刀塔和农药,偶尔帝吧出征一下,活着拍个我的中年在大陆,敏感焦虑暴躁,我也希望以后我们的country能被当作一个正常的country来看待,这是我一个东北土锤满洲遗少的心愿。

18分钟前
  • 您老朋友王狗熊
  • 力荐

困兽犹斗。大赞军人和女童军。你们一个个死去,活着的狼狈躲藏。因为敌人太强大,而你们只有勇气鲜血和眼泪。你们留在历史上,被我记住

20分钟前
  • Rey
  • 力荐

不管是丁善玺的版本还是管虎的版本,都只给了两星差评。理由很简单:怎么会用“四行仓库”这样的故事去进行爱国激情呢?不是说故事体里没有爱国激情,而是你看不见仓库的旁边就是英租界吗?!你看不见英租界的巨大存在,才使日军不敢动用重火力、才使中国百姓隔岸观战安全无忧、才使守军只要过桥即可全身而退吗?这些内容不仅占据大量叙事篇幅而且成为决定性的叙事变量,并最终与四行仓库这边子弹横飞你死我活构成强烈反差对比,足以把“中国一定强”压得粉碎而引出另外一个截然相反却更符合实际剧情的反思性主题:落后才会挨打!因为英国人居然能在中国土地上保卫了中国军民,甚至他们都没费一枪一弹?!……结果呢,在两部作品中被彻底无视。将一个分明已经引入多维视角且随着剧情必然应向反思自省角度去倾斜侧重的故事硬讲成了单一的主旋律情绪表达?

23分钟前
  • 赱馬觀♣
  • 较差

能战就战,不能战一颗手榴弹,天国地府,后会有期。

27分钟前
  • nobita
  • 力荐

国旗歌奏起,礼敬起

29分钟前
  • 武侯区区长
  • 还行

青天白日旗幟飄揚

32分钟前
  • Der Ritter
  • 推荐

林青霞也因为本片在21岁获得了1976年第22屆亚洲影展最佳女主角奖

36分钟前
  • 眠去
  • 还行

以下文字摘自文章《林青霞:<八百壮士>戏里戏外》:因为《八百壮士》,我赢得了亚洲影展最佳女主角奖。一九八五年应导演谢晋的邀请,到上海商讨拍摄白先勇的小说《谪仙记》一事,到了上海第一件事就是参观四行仓库,我望着那残旧的仓库和狭窄的苏州河,想象着当年八百壮士英勇奋战的情景和杨惠敏横渡苏州河的动人事迹。电影里杨惠敏献给团长谢晋元的国旗,在四行仓库楼顶上升起,八百壮士和我望着它冉冉上升,举手敬礼,热泪盈眶。那是一九三七年发生的事。经过半个世纪,我到上海四行仓库,看到楼顶上飘的是五星旗,我泪眼模糊了,仿佛看到青天白日满地红和红底金黄五颗星重叠在一起。

38分钟前
  • 沉钧
  • 力荐

台湾的主旋律抗战片,相比大陆更注重表现个人而不是高层

40分钟前
  • 晚安好运©️
  • 还行

山川壯麗、物產豐隆;炎黃世胄,東亞稱雄。毋自暴自棄、毋故步自封,光我民族,促進大同。創業維艱,緬懷諸先烈;守成不易,莫徒務近功。同心同德,貫徹始終,青天白日滿地紅。同心同德,貫徹始終,青天白日滿地紅!

41分钟前
  • 不一
  • 推荐

开头的战争场面还怪宏大的。国民党的抗战片,增加一个角度。明星云集的大片。主旋律电影,相比内地同时期抗战片,更偏重个人,

4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故事讲到退守孤军营就完了,4年后孤军营沦陷的惨状当然也就无法提及。壮士们被日军送进各地集中营,有些被苦役折磨致死,有些逃出后继续参战,有人加入新四军游击队,有人隐姓埋名。不能提的红色恐怖十几年里他们有更多不为人知的遭遇←精忠报国打鬼子,死后却连墓都被自己人扒了。

47分钟前
  • 雨宫萤
  • 推荐

丁善玺的代表作,3.5。煽情技巧不如辛亥双十,但胜过大雷片八道楼子太多。专以人伦戳人泪点,徐枫与谢晋元的三次离别一次比一次狗血,也一次比一次无力。当然,台词还是很让人泪涌的。轰炸场面我怀疑有日本特摄团队在幕后支持。杨群和柯俊雄扮军人远胜小混混狄姜。

48分钟前
  • 风间隼
  • 还行

113min版。进入正戏太慢了,前半个小时应该砍掉。除了谢团长和杨惠敏之外谈不上什么人物塑造,但谢团长个人戏加得不怎么好,全片最有感染力的还是林青霞。就好看程度来说,本片不如海军突击队,辛亥双十,乃至于战斗戏十分夸张的八道楼子。陈鸿烈好像是个只有一个镜头,目睹中国将领拔枪自戕的日军……?

49分钟前
  • 笑·月·饮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