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特律

犯罪片美国2017

主演:约翰·博耶加,威尔·保尔特,阿尔吉·史密斯,雅各布·拉提摩尔,杰森·米切尔,汉娜·穆雷,杰克·莱诺,凯特琳·德弗,本·奥图尔,约翰·卡拉辛斯基,安东尼·麦凯,内森·戴维斯,佩顿·亚历克斯·史密斯,马尔科姆·大卫·凯利,约瑟夫·戴维-琼斯,拉兹·阿隆索,伊弗雷姆·赛克斯,莱昂·托马斯三世,格本加·阿金纳格贝,克里斯·乔克,杰瑞米·斯特朗,萨米拉·威利,泰勒·詹姆斯·威廉姆

导演:凯瑟琳·毕格罗

播放地址

 剧照

底特律 剧照 NO.1底特律 剧照 NO.2底特律 剧照 NO.3底特律 剧照 NO.4底特律 剧照 NO.5底特律 剧照 NO.6底特律 剧照 NO.13底特律 剧照 NO.14底特律 剧照 NO.15底特律 剧照 NO.16底特律 剧照 NO.17底特律 剧照 NO.18底特律 剧照 NO.19底特律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25 00:12

详细剧情

《拆弹部队》(The Hurt Locker)和《刺杀本拉登》(Zero Dark Thirty)女导演凯瑟琳·毕格罗(Kathryn Bigelow)即将和《拆弹部队》编剧马克·鲍尔(Mark Boal)再度合作,拍摄一部讲述1967年底特律黑人骚乱的电影。   该片目前暂无片名,计划三月开始选角,今年夏天开机拍摄。   1967年的底特律黑人骚乱是美国历史上破坏性最大的种族骚乱之一,起因是警察7月23日凌晨进入黑人区一家酒馆逮捕黑人。这次执法行动引发黑人不满,他们闻讯而来向警察投掷石块和砖头。   后来警方增援到来,强行驱散黑人,但适得其反,黑人越聚越多最终引发波及全城的大规模骚动。这场骚乱持续了五天,造成43人死亡,许多建筑被毁、许多人受伤。骚乱还蔓延到伊利诺伊、北卡罗来纳、田纳西、马里兰州。   这部电影计划在这场骚乱50周年,也就是2017年上映。

 长篇影评

 1 ) 敢于正视历史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

2010年,凯瑟琳·毕格罗执导的《拆弹部队》击败前夫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达》夺得第82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总共9提6中。

2013年,她又凭借《猎杀本·拉登》入围第85届奥斯卡并且5提1中。

今年,她带来的新作品《底特律》也将是颁奖季的种子选手。

1967年7月23日,底特律发生了一起黑人骚乱事件。起因是警方扫荡一间黑人区的酒吧,这次执法行动引发黑人不满,他们闻讯而来向警察投掷石块和砖头。

密歇根州州长乔治·罗姆尼为尽快平息暴乱,下令密歇根州国民警卫队进入底特律,并要求总统林登·约翰逊派遣陆军入城强行驱散黑人,但这一行为适得其反,黑人越聚越多最终引发波及全城的大规模骚动,进一步演变成美国历史上破坏性最大的种族骚乱之一。

这场骚乱持续了5天,造成43人死亡,467人受伤,超过7200人被捕,以及超过2000座建筑物受破坏。

但事实证明,那篇提倡所有种族享有同等机遇的宣言,到头来只是一纸空文。

《底特律》改编自这起骚乱事件,并且选择在事件的50周年上映。

电影很简短地概括了骚乱事件,把重点放在了骚乱之后的男子乐队“戏剧合唱团”上。

此时,整个底特律已经一片狼藉,纵火案和抢劫案频频发生,学校、商店也纷纷关门,整个城市将在晚上9点宵禁。

在福克斯剧院,戏剧合唱团正准备上台表演,想借此机会与摩城唱片公司签约,却在表演前被警方勒令立即离开剧院。

戏剧合唱团的成员弗雷德和拉里来到了阿尔及尔旅馆,遇到了两名白人女孩和一些黑人。

他们聚会的过程中,黑人小伙卡尔使用发令枪对着窗户外开枪吓唬警方,却被误以为是狙击手,导致底特律警察和州警包围了旅馆。

电影开头有一个小小的铺垫,一位女孩从百叶窗向外张望,却被当做狙击手遭到射杀,说明警方对狙击手是相当敏感和重视的。

其中底特律警察菲利普·克劳斯有严重的歧视黑人倾向,

电影开头他为了逮捕一名手无寸铁的黑人而开枪射杀,最终黑人流血不止而死。

这位黑人确实是抢劫犯,但罪不至死。当侦探说菲利普犯了谋杀罪之后,菲利普仅仅说了一句“对不起”。

侦探说:“这就完了?”

菲利普理直气壮地反问道:“不然呢?”

侦探告诉菲利普以后遇事要冷静一点,但菲利普丝毫不长记性,他在接到通知说阿尔及尔旅馆有狙击手后,冲进旅馆率先就射杀了卡尔,并在卡尔身边放了一把刀,

事后谎称卡尔手里有刀,想抢他的枪,他是出于自卫才开的枪。

看来他对“冷静”的理解不是避免随意开枪,而是开枪之后要记得诬陷受害者。

随后,菲利普协同同事将旅馆的房客排成一排,开始侮辱和殴打他们,

菲利普的目的已经不是查清狙击手是谁,而是玩弄他们。

敢瞪我?那就打你。

敢不听话?那就打你。

敢反驳我?那就拼命打你。

菲利普把他们治得服服帖帖的,他们只是浑身颤抖,却什么都不敢说。

菲利普还大义凛然地说“如果你们觉得能随意地朝无辜的人开枪,并且能逃脱法律的制裁,那你们就大错特错了。”

这句话应该是受害者对他说的吧。

接下来,菲利普开始和他们玩一种“死亡游戏”,他把李带进一个房间,盘问狙击手是谁,眼看李没有回答,菲利普就对着空处开一枪,并命令李不要出声,否则就来真的了,从而让其它人误以为菲利普真的杀了李。

电影开头也做出了一个铺垫,黑人警察用同样的方式假装殴打嫌疑人,看来这种手段已经相当普及,它不仅仅是一种盘问技术,对菲利普这样的警察而言更像是一种游戏。

菲利普继续侮辱他们,其中格林(安东尼·麦凯 饰)当了8年的伞兵,两次服役,光荣退伍,是真正的国家英雄,如今却像狗一样被菲利普殴打。

他们甚至连白人女孩都不放过,撕碎她们的衣服,并且进行言语上的侮辱。

后来,菲利普让同事迪曼斯对黑人小伙奥布里进行盘问,然而不知道菲利普之前是假装杀人的迪曼斯,竟然真的枪毙了奥布里。

菲利普深知事情的严重性,决定放走这群人,但前提是他们要保证没见过自己。这样的话,菲利普等人就可以对外宣称他们来到旅馆的时候,卡尔和奥布里已经死了。

选择明哲保身的格林和拉里被放走了,但不愿撒谎的弗雷德遭到菲利普射杀。

事后,法庭审理这一案件,包括菲利普在内的三位警察都有重大嫌疑,事实上这三位警察也正是罪犯。但巧舌如簧的律师帮助他们逃脱了一切指控,律师甚至选择性忽略了三位的警察种种罪行,反而问起受害者的过错:“你以前有做过犯法的事吗?”

黑人原告身为受害者,却被问到如此荒谬的问题,他怒火攻心:“现在又不是我在受审。你们看到我是黑人,就自然而然地觉得受审的人是我,然而杀我朋友的人可是他们。他们打了我们,把我们排成一列侮辱我们,而你们现在的所作所为如出一辙,这里根本没有公正可言。”

他说的话赢得了在场的如潮掌声,可惜法律是不讲人情的,在律师的辩护下,三位警察都被宣判无罪。

面对如此可笑的结果,甚至在场的白人都对此嗤之以鼻:如果当时死的不是三个黑人,而是三个白人,那么法庭绝对不会做出这么不公平的判决。

故事的最后,一家民事法庭起诉了三名警察中的一员,但这位警察仅仅赔偿了奥布里的家人5000美元。

弗雷德的家人将底特律城告上法庭,但底特律并没有认罪。

而戏剧合唱团的其它成员成功与摩城唱片公司签约,但拉里本人拒绝了摩城唱片公司抛出的橄榄枝,之后再也没有加入合唱团,而是选择去教堂的唱诗班工作,因为他不想给白人唱歌。

也许这么做并不能改变什么,他拿着更低的报酬只是和自己过意不去,他最终只伤害了自己,但他就是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魄,他就是要坚持自己的信仰和原则,真是又愤青又可敬。

通过这部电影,我们可以看到50年前黑人的社会地位仍然是相当低下。

1862年,林肯公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在这之后的一百年里,黑人平等的公民权在南方却从未获落实,直到1950年代马丁·路德·金博士领导民权运动才使得歧视黑人问题有所转机。

1950年代和1960年代,美国民权运动兴起,种族矛盾也达到了爆发点。蒙哥马利市的黑人抵制公共汽车运动,南部各州的黑人普遍在公共场所静坐示威,伯明翰市爆发黑人抗议示威斗争,华盛顿举行了该市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示威游行,哈莱姆、费城、沃茨、纽瓦克也相继发生了多起暴力示威事件。

而在底特律,少数几个相对拥挤的街区是禁止美国人进入的,负责巡逻这些街区的警力大部分是白人,他们以暴力执法而闻名。

改变是必然的,但问题是如何改变,以及在何时改变。

底特律黑人骚乱事件成为了一个重要契机,但黑人地位提升仍然经过了几十年才实现。

正如电影中的国会议员所说的:改变是不会睡一觉起来就发生的,但是改变正在发生。

电影的格局很小,但是以小见大,通过阿尔及尔旅馆的事件辐射整个底特律,甚至整个美国。像菲利普这样严重歧视黑人的警察并非特例,他代表的是当时的一部分白人,而这部电影就是当时整个美国的缩影。

菲利普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他很享受可以决定别人生死的体验,他可以像玩弄一群蚂蚁一般地对待黑人,他肆意射杀黑人,还反过来对受害者说:“如果你们觉得能随意地朝无辜的人开枪,并且能逃脱法律的制裁,那你们就大错特错了。”

而事实证明他说的就是自己,他不仅开枪杀人,还被宣判无罪。

格林那样的国家英雄在菲利普那样的人渣面前毫无反抗之力,仅仅是因为格林是黑人,菲利普是白人。格林是真的打不过菲利普吗?恐怕只是不敢还手吧。再伟大的英雄,在菲利普眼中也不过是一只伟大的蚂蚁,实在是讽刺。

至于这群受害者为什么不把卡尔使用的是发令枪的事实告诉警方,电影并没有给出明确答案,不同的观众心中也有不同的解读。

我个人的理解是,捉弄警察是很严重的事,黑人捉弄白人警察就更严重了,尤其是在底特律事件这个节骨眼,说出真相说不定会遭到更严重的惩罚,保持沉默说不定还有一线生机,所以索性死不认账。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中有一位州警私下放走了李,还有底特律警察对拉里伸出援手把他送进医院,法庭外也有白人帮黑人受害者说话。

但州警也并非都是好人,两位州警明知道“底特律警察完全疯了,他们在恐吓嫌疑人,又打又骂,想强迫他们认罪”,他们嘴上说“这么做肯定不对,他们也是有公民权利的”,但又因为“不想惹麻烦,特别是与公民权纠纷有关的”而选择了旁观,他们虽然没有亲手杀死黑人,但他们的不作为使得事情变得更坏。

导演并没有非黑即白地说白人全都是歧视黑人的,并没有说底特律警察都是坏人,也并没有说州警都是好人,她辩证地看待了这一问题,并使得电影呈现出性格各异的人物,客观地还原了历史事实。如果不这么处理,就会显得导演带有偏见,是为了黑而黑。

电影不仅没有说白人都是坏人,更没有说黑人都不是坏人。电影里中弹身亡的受害者有两种,一种是弗雷德和奥布里这样的无辜者,另一种是菲利普在电影开头射杀的抢劫犯,以及用发令枪捉弄警方的卡尔。此前,军警部队攻击对着窗户外张望的小女孩的行为也说明他们确实十分重视狙击手。但关键在于,无论是抢劫还是捉弄警方,都罪不至死,更不该被侮辱和玩弄。

只讲述弗雷德和奥布里遇难的故事是不够的,导演拍摄电影之前应该是收集了许多底特律事件的材料,想必不乏白人警察击毙无辜黑人的行为,但导演最终选择了两起黑人犯错在先、白人击毙在后的案件,理由在于这才能使得菲利普的犯罪动机站得住脚,同时也起到一个塑造菲利普的人物形象的作用。

假如《底特律》里的黑人全都是没有抢劫、没有捉弄警方,什么事情都没干无缘无故就被击毙,那这部电影就毫无意义了,因为那已经无关种族,只是警察滥杀无辜的犯罪片。

电影中的抢劫犯和卡尔犯了三分错,却受到十分的惩罚,才更加凸显黑人的地位如何低下。

卡尔捉弄警方肯定是不对的,但如果阿尔及尔旅馆是一群白人,说不定他们就不会被恐吓和殴打了,倘若仍然被枪杀,警察也不会宣判无罪。

正如法庭外的白人所说:如果当时死的不是三个黑人,而是三个白人,那么法庭绝对不会做出这么不公平的判决。

而最震撼的不是历史上发生了这样的事情,而是美国人把它拍成电影让全国男女老幼去电影院观看,并且允许任何人在IMDb、烂番茄、metacritic上自由打高分或低分。要做到这样,这个国家需要怎样的勇气和包容心啊!

现今的美国当然做不到人人平等,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做不到。因为平等只是相对的,不可能有绝对的平等。而且我们必须承认,能把自己国家的严重问题拍成电影、能在这一两百年间不断减轻歧视,已经是非常重大的进步。

我讨厌人们对有关种族、女性、同性、弱势群体题材的电影贴上“政治正确” 的标签,毕竟这样的电影并非每个国家都能拍,并非每个国家都能上映,并非每个国家的公民都能自由评论,除非这个国家足够民主、足够勇敢、足够自信、足够包容。

敢于正视历史、正视过去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

而敢于自嘲的人,才是真正自信的人,才是胸怀坦荡的人。

这也是为什么美国电影频频出现轰炸白宫、绑架总统的桥段,这也是为什么凯瑟琳·毕格罗将这可以称为“历史污点”的事件拍成电影,她并非是自黑,反而体现了美国人强大的内心和坚决的自信。

从这个角度来看,《底特律》无论冲击奥斯卡成功与否,它都证明自己是一部优秀的电影,也证明美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度。

 2 ) 悬疑

首先我们明确一点,第一那群黑人是有枪的(可能只是号令枪,也可能是真枪,但一定是有枪的),而且当天也对警察开枪了,但是黑人怎么被问,都说没有枪,也说没有枪手,没有开枪,我很奇怪一个恶作剧至于这样打死不认吗? 导演很厉害,把一个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的事件,拍得那么好,个人觉得情节处理上比“拆弹专家”好多了,至少看着不会犯困,而是紧紧张张的。那两个女的有可能是卖淫的,那些拿着枪恶作剧的男的极可能是皮条客(组织卖淫),两个乐队的人想去嫖娼,那个退伍军人和两个白人妹纸在搞3P,这样的人加上前面有枪说没枪,有开枪说没开枪就很让人怀疑;

另一方面警察滥用权利,对面没有拿枪,没有对他人身安全造成威胁,就开枪确实不对,虽然趁火打劫超市的行为让人气愤,但也不至于要死。后面的突击和盘问如果像电影那样,也要受到谴责与制裁。 国外的教堂唱诗歌居然有报酬,教堂一方面从物质上帮助歌手,另一方面也是心灵的疗养所。

 3 ) 它有《小丑回魂》的恐惧,更有《光荣之路》的深刻

今天看了《底特律》,不仅仅是生理上的爽,它更是带给我对社会的很多思考。
(注:本文仅对电影剧情进行讨论,不对真实事件进行讨论)
我知道又有人要说这是一部“政治正确”的电影,获奖也是因为“政治正确”。我想说“政治正确”本就不是一件见不得光的事情,他是每个社会必有的,实质上是掌控社会资源的阶级对社会舆论的掌控,中国也有,你们懂的。再者如果你真正看了《底特律》,你就不会觉得这是一部因为“政治正确”而成功的电影了。

一开始看还在理性思考为什么黑人明明做了错事还要暴动,就这么不明事理吗。你或许会觉得黑人都生活在底层,他们易怒,动不动就暴力;他们在脏乱差的保障房里听着充斥着性和毒品的嘻哈吞云吐雾;他们自己不努力造成的社会地位卑微却责怪社会的种族天花板。可看完整部电影我不相信有一个人还能理性分析这件事。美国的种族问题并不是向我们国家的民族关系那么简单,由于历史上白人对黑人的剥削造成的黑人普遍的阶级地位低以及现在美国经济不明朗的前景再加上阶层固化,社会里的那些似乎不存在的种族主义者对少数族群小到一两句关于种族的谩骂,大到针对某种族的暴力事件就将种族间存在已久的火星点燃,而这场大火一旦开始就再也无法扑灭了。

当众怒被掀起,一切都无法挽回。



《底特律》很棒的代入式剧情,让你身临其境当黑人被掌握权力的白人剥削的恐惧和不知所措。从警察进入旅馆开始,就开始了一场长达40分钟的高潮。通过演员强烈的表演、剧烈晃动的镜头、血腥暴力的场面和警察“我有权力我说什么你们就是什么”的霸道让你感到一种扼人的恐惧。那种动物面对天敌似的恐惧、和身为动物原始的愤怒卡在你的心口。



单看旅馆杀人这件事其实就是警察拿着权力为了自己一己私利,说的好听点是在“负责任”,再加上白人对黑人的歧视而产生的高高在上的感觉让他们以为自己能够为所欲为。更可怕的是在这场闹剧中那些明明心中看不下去,明明有道德的人却也以为怕麻烦而避而远之。



当看到其中一个警察把自己杀人的行为交代后突然对人性还是有一点点希望,却没想到这个希望最后竟被“司法”这个代表正义代表公正的制度打破。最后警察的无罪释放令人毛骨悚然。当没钱没权的黑人请不起好律师,无法为自己做辩护,并没有所谓的“正义”站出来为其撑腰。Larry从一个充满了激情和梦想的青年最后也一蹶不振,旅馆里的恐惧就停在了他的心里,对世界的失望让他再也不能向前,只有向明知不存在的上帝寻求一丝的慰藉。最后政府没有赔偿、没有道歉,那三个警察发现自己可以被无罪释放时都笑的如此得意。三条生命就这样无理由的死去。没有“迟到的正义”,也不会有“无痛的天堂”,现在坐在屏幕之外的扮演上帝的我们也无法帮他们。他们生时都想不通“为什么”,死后也没有“为什么”了。



那些并未反抗的人,或许他们并不是懦弱,他们是理性。可电影里那个卑微的像狗的黑人,他为了养家日夜努力工作,他接受这样的现实,他在夹缝中苟且的活着。他很理性,但他最后的下场依旧是当替罪羔羊。他被逮捕没有律师为他辩护(那个警察却有工会律师,而且看起来还很厉害的样子),他只能让眼泪留上脸颊,我无法体会到处于这样境地的人究竟是什么感受,我感到的只有绝望。


更绝望的是将近五十年过去这样的事情还在发生,当杀死江歌的凶手陈世峰聘请的律师在法庭上振振有词,当我们都把罪人的矛头指向刘鑫。当某国新总统上台后白人主义者和种族主义者们振振有词的走上街头大斥“政治正确”;当带着梦想去好莱坞演员被那些手握大权之人侵犯后忍气吞声之时。世界一天存在,人性就一天不会改变。



当社会精英们斥责着“社会达尔文主义”时,却无法改变它普遍存在的现象。而这件事本身又一次为“社会达尔文主义”验证,语言多无力,权利在权力面前是多么的弱不禁风。

看完《底特律》你还能对“政治正确”嗤之以鼻吗,你还会高高在上用鸡汤嘲讽别人的无能吗,至少我不能。

 4 ) 大时代的冗长回声

文| 淹然

凯瑟琳·毕格罗的三部近作,从去年的『底特律』,到稍远的『猎杀本·拉登』与『拆弹部队』,目光从美国的现实投向历史,彰显着一个创作者的「问题意识」。

并非蜷缩于自己的幻想世界,毕格罗透过作品,一次次回应着她生逢的时代,身处的国家。所以,拍摄『底特律』似乎也是一种必然。叩问美国的现实,必然要走向历史的深处,看看美国究竟如何一步步成为今天的样子。

1967年的底特律骚乱,是美国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暴动事件之一,同时也被视作底特律由盛而衰的分水岭。这正是『底特律』的时空背景,背后涌动着种族主义的锥心刺痛。

想象一下,一部「政治正确」的『底特律』应该是什么样儿的。

那里,有被侮辱与被损害的黑人,有充满种族仇视的白人,一切仿佛两个物种之间的大作战。尽管这符合当下的流行叙事,但毕格罗舍弃了这样的做法,她怀着深入历史的愿望,尽力想要提供一些不一样的,却又贴近历史本相的洞见。

『底特律』以一段风格化的动画开场,没有径直进入底特律骚乱的讲述,而是快速回溯了一系列黑人的历史境遇,将底特律骚乱放入了更大的历史尺度中。所以,这也是一个预示,毕格罗并不打算简化历史。

虽然此片的起点,仍是在呼应一种大历史背景,以一种全景式手法,交代底特律骚乱的起因,但导演很快就将视角收缩到阿尔及尔旅馆事件,去细细检视大历史洪流中的一股支流,所谓「以小见大」。

在这场阿尔及尔旅馆事件中,菲利普以搜查狙击手为名,针对在场的嫌疑人展开了一场「死亡游戏」,恫吓与暴力,偏见与仇恨,此起彼伏。这里的重点是,菲利普作为一名白人警察,究竟有没有被妖魔化?

从结果看,菲利普的确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恶魔。但此片胜在,为我们勾勒出一个恶魔的「成长史」,让我们得以信服这个角色的行动逻辑。

让我们倒带回菲利普巡视底特律街面的段落。战场,菲利普用这个词形容眼前的乱象。显然,他脑海中冒出的场景,是越南战争,所以,他接着说,我们必须让人民见识到我们的「作为」。菲利普汲汲于要在这场底特律骚乱中,重树国家机器的威望。这就是这个角色此后一切「作为」展开的逻辑起点。

所以,菲利普会不假思索地射杀一个黑人小偷。所以,在得知自己因此面临谋杀指控后,菲利普会在之后的阿尔及尔旅馆加倍的无所忌惮。

是的,菲利普的形象绝不止于一个单纯的种族主义者。而在菲利普之外,毕格罗还塑造了一个冷静审慎的白人警察上司。他对菲利普射杀小偷的无理行为,给出了不容辩驳的训斥,证明在种族主义狂潮中,依然有清醒者。

这就是毕格罗的厉害之处。在巨大而纷乱的历史现场,她努力做到不偏颇任何一方,但又以最大的悲悯来审视悲剧。

因此,我们会看到在黑人一方,也不全是无辜的受害者。保安迪斯缪克斯试图做一个白人与黑人之间的调和者。一方面,他试图保护在白人枪口下面临危险的黑人同胞,但同时,他也会极尽殷切,慰劳白人警察,端茶送水。

迪斯缪克斯不是一个抵抗者,但结果是,他还是被白人警察诬陷,险些跌入深渊。更明显的,是阿尔及尔旅馆事件的肇因者,那个向警察放冷枪的黑人。虽然不过是一把发令枪,但显然,在当时草木皆兵的情境下,这个黑人的举动完全是「玩火自焚」。可见,毕格罗并不惮于在黑人形象的描述中,给出负面化呈现。

『底特律』很好地完成了一种群像式塑造,但当影片进入尾声,我们会发现,影片越来越突出一个人的视角,那就是黑人拉里。

拉里有着出色的歌唱才华,在底特律骚乱发生伊始,他满怀信心地要在一场歌唱秀中,与合唱团伙伴一鸣惊人。然而,就在他们上台前,歌唱秀因局势动荡而被迫中断。恋恋不舍的拉里,独自站上空旷的舞台,向空无一人的观众席幽幽唱起来。

我们跟随拉里的视角,见证了『底特律』反高潮的「高潮」。那就是对阿尔及尔旅馆事件的审判,正义缺席,完全倒向了白人一边。在这场泄气的「高潮」后,拉里的人生也跟着进入冬天。

一个如此执着的追梦者,最后放弃重归合唱团,而是退缩到教堂唱诗班。因为,他无论如何走不出底特律骚乱的伤痛。

没有激动人心的正义归来,只有一个备受创伤的落寞歌者。毕格罗选择这样的角度,来呈现一场历史巨变,一场不公的审判,给当事者投下的究竟是怎样的巨大阴影。

一个历经阵痛的国家,或许很快就会迎来复苏,但对个体来说,也许一生就此改写。所以,毕格罗精准地抓住了这一点,传递出两个意思:第一,历史真相或许会被大众遗忘或忽视,但仍会留在少数人心中。所以,第二,时代对个体的摧折,迫使那些受害者的生命永远定格在创伤的那一刻,也许再也无法燃起对生活的希望。

拉里就是一个例子。底特律骚乱,摧毁了他对这个国家的希望,也中断了他对梦想的追逐。

『底特律』在动画开场部分,留下这样一句话,「改变终将发生,只是我们不知,改变何时发生,如何发生。」然而,对拉里来说,改变发生了,但他再也无力去享受改变带来的成果。

这或许就是毕格罗从「后911时代」折返1960年代底特律骚乱现场的动因:现实的背后,那根历史的引线到底是什么?我们如何避免历史悲剧的重现?

原载『北京青年报』

 5 ) 美国种族歧视到底有多严重,我们或许可在这部电影中窥见一二

1967年7月23日,警察突袭了底特律一家无牌酒吧,并逮捕酒吧里的82名黑人。这件事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黑人们认为警察是故意针对黑人,认为这是赤裸裸的种族压迫。 很快,黑人们组织起来抗议警察。就如今年发生在美国的抗议浪潮一样,抗议逐渐演变成骚乱,许多商店被抢劫,抗议者到处点火…… 当时的美国总统林登·约翰逊出动了民警卫队镇压。最后据统计,在这场暴乱中有43人死亡,1000多人受伤,7000多人被逮捕,2000多座建筑物被不同程度损毁。

—这是引自网易1976年美国底特律暴乱的一篇报道,这是这个故事让导演凯瑟琳.比格罗有了灵感以这个事件为原型勾画出底特律这个影片。

影片一开场就交代了故事起因,在黑人聚居地底特律的一个晚上,一群警察将聚在酒店的一群黑人无故拘禁,被周围的黑人群众发现,起了冲突,进而爆发了近七天的黑人暴乱。在暴乱开始的第一晚上,在剧场里的一支黑人乐队被迫终止了现场表演,并被勒令快速离开由于警方为了控制暴乱规定了九点宵禁。乐队的成员弗雷德和拉里来到了阿尔及尔旅馆,也就此卷入了误杀警方的案件之中。

影片中白人警察有种族歧视的事件比比皆是,影片刚开始奉命支援平息暴乱的两名白人警察暴力执法,误杀了抱头鼠窜的抢劫犯黑人,随后长官并未立即停止他们的职务而是通知他们,会向法院投诉他们谋杀。还有他们调查汽车旅馆开枪案的嫌疑犯时,不断的言语辱骂,殴打,迫使现场的嫌疑人供认凶手,但这一系列殴打恐吓,还有言语中的轻蔑,无疑是加重的黑白人之间的间隙,还有在最后法院中12个白人评审团成员,可以窥见白人在美国身居高位,黑人往往诉之无门,在与白人交流中处于弱势地位,这无疑是误解的土壤,试想一下,你和你的上级之间会有真正的友情么,有也是很少很少,因为地位不平等,信息内容接收不一致,决定了你们之前的疏远,再加上政府的无效沟通,暴力执法猖獗作为诱导种族歧视的养料,广沃的土壤加上源源不断的养料,又岂能不长出恶之花呢。

 6 ) 50年前清除一家酒吧,结果导致了一个城市的大骚乱

1967年7月23日,凌晨3点45分。

底特律市第十二街与克雷蒙街角,警察突击检查一间酒吧(因为酒吧涉嫌无照经营),发现有82名黑人,正为两名从越战归来的黑人士兵庆祝。

无照经营酒吧,在美国是比较严重的违法行为,警方就决定大力清除这间酒吧,把所有在场的黑人全部逮捕。

白人警察的大动作逮捕引起众人围观,并点燃了黑人社群的愤怒,最终导致民众暴动,使底特律陷入火海。

一次执法引发的暴乱,被拍成了今天要介绍的这部电影 ——《底特律》

面对此情此景,州政府不得不出动国民兵和联邦军队来镇压。

清查无证酒吧,只是这场大暴动的导火索。

真正让黑人奋起还击的,是底特律警方多年来的暴力执法种族歧视

美联社拍摄的底特律警方执法照片

整个六十年代,底特律的白人警察,经常4人一组巡逻街头,随便在街上命令黑人接受检查,一边用“Niger”(“黑人”的蔑称)羞辱他们,一边要求他们出示证件。

如果谁刚好没带,逮捕还算是轻的,虐待致死的案例都发生了很多起。

美联社拍摄的底特律暴动期间军队的执法照片

白人警察面对黑人时的傲慢、粗鲁和歧视,以及他们对职权的滥用,最终导致底特律黑人奋起还击。

1967年7月23日凌晨,围观黑人越来越多,他们用石块、砖头和酒瓶等,赶走了执法者。看到白人警察的怂样,黑人们高兴坏了。

为了让白人警察能更看清他们的愤怒,一小部分黑人激进分子,对着商店打砸抢烧。

7月23日当天,白人警察彻底失去了对该地区的执法效力。为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当地的黑人领袖呼吁大家要冷静克制。

但多年挤压的愤怒情绪一旦找到宣泄口,任何组织和个人都难以抵挡。黑人社群把领袖赶下台,在市区肆意表达要求平等和自由的情绪与意愿。

7月24日,眼见城市彻底失控的州政府,做出了比当地白人警察更傲慢的决定:

他们在完全不考虑黑人要求平等民权意愿的情况下,悍然发动军事级别的行动,镇压黑人的嚣张气焰——有多高的军事级别呢?

州政府不仅派驻了国民卫队,更出动了美国陆军的两只王牌军,第101空降师和第82空降师——这阵仗,创下了美军所有镇压城市骚乱的纪录。

第101空降师(101st Airborne Division),是美国陆军的一支空中突击部队,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诺曼底登陆、市场花园行动等战役,越南战役后被整编为“空中突击师”(Air Assault),之后参与了阿富汗及伊拉克战争。82空降师(82nd Airborne Division),是美国陆军中最早建立的空降师(1917年8月25日),二战时参与西西里岛、诺曼底登陆及市场花园行动等战役,是美国现存唯一的现役正规空降师。

州政府不顾及汹汹民意,反而采用更高级别的军事镇压,直接导致了更混乱的局面。

背弃民众的政府,势必被民众背弃。

底特律大暴乱,就是这样彻底而又全面地展开的。

也就是在这一天,极端狂热的种族主义者,同时也身兼警察一职的白人克劳斯,在追捕一个趁乱搜刮商店的黑人过程中,把他枪击身亡。

也正是在这一天,努力追求歌唱事业梦想的黑人小哥拉里,本可以在舞台一展歌喉后获得签约唱片公司的机会,却因为大暴动导致会场陷入混乱。

但无论对白人警察克劳斯,还是黑人小哥拉里来说,这都是再寻常不过的事。

身为黑人居民,拉里不是第一次遭受意料之外的失败和挫折。身为白人警察,克劳斯不是第一次在对黑人执法时使用暴力。

所以拉里只是惊慌失措地穿过军民对峙的混乱街区,回到自己狭窄拥挤却温暖安全的小屋;

而克劳斯被凶杀案组的探员警告要起诉他谋杀后,继续配枪出勤。

在底特律,一部分白人警察跟克劳斯一样,习惯了对黑人傲慢粗鲁和歧视。

对他们来说这就跟看见随地小便的狗就一脚踢开一样,再正常不过。

在底特律,一部分黑人居民也跟拉里一样,习惯了被歧视的生活。

他们毕竟是带着枪的政府武装,虽然自己满心愤怒和不甘,但也只能忍着。

或许正是因为这种相互之间的习以为常,不少人才会觉得暴乱没有什么大不了。

否则他们也不会在警察和军队命令禁止靠近窗户,免得被当成狙击手误杀的情况下,依旧靠近窗户,想看看外边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更别提和黑人小哥拉里聚会的“黑胖哥”卡尔(Carl),会拿出一把赛场上发号施令的信号枪,对着一大群朋友戏仿白人警察对黑人的暴力执法。

不过没人提前知道这是把信号枪。

包括俄亥俄州来的两个白人姑娘朱莉(Julie)和凯伦(Keran)在内,他们都被吓坏了——也正是卡尔的这段戏仿,让观众得以看到白人警察平时暴力执法时的样子,有多么恐怖和可怕:他们就拿着枪,随便指着黑人的脑袋,一遍又一遍地喊着“Niger……”

种族歧视一旦被权力加持,黑人就成了这帮白人警察眼里,能随时随地被干掉的畜生。

美联社拍摄的暴动期间军队执法时强迫黑人趴在地上的场景

但包括卡尔在内的所有人都没想到:这个年轻人之间开玩笑的举动,竟然给他招来了杀身之祸——

正在附近执勤的白人警察克劳斯,和他的搭档,以及部分军人,误把信号枪声当成了狙击手的袭击动作。

他们以“非常时期用非常方法”的态度和手段,迅速冲进年轻人聚会的二楼。

克劳斯在混乱中击毙了惊慌失措的黑胖哥。

不受约束的权力,和加诸在克劳斯身上的种族歧视,让他彻底失去了人性中善良的一面

他先是在黑胖哥还没死时,就在旁边放一把打开的匕首,为自己开枪杀人伪造合理性;

然后把包括黑人小哥拉里在内的所有人都拖下楼,让他们供出狙击枪的藏匿点。

电影在这里,借克劳斯和他的搭档,以大暴乱为背景,全景展示了底特律白人警察暴力执法的过程:

为了莫须有的罪名,他们完全不在乎黑人的死活,甚至连跟他们走得太近(或抱有同情心)的人,都一律不放过。

美联社拍摄的暴动期间部分黑人被白人暴揍的照片

比如那两个白人女孩朱莉和凯伦,就被克劳斯和他的搭档,以带有性侵和虐待意味的执法方式,“惩罚”得尊严无存——

这既是对真实事件的真实还原,也是电影对失去约束力的白人警察的厉声控诉

克劳斯把枪撩过凯伦的大腿根部,他的同事还在推搡中,扒光了朱莉的衣服。

失去权力约束的警察对待白人同胞尚且如此,对待黑人的暴虐程度,更是可想而知。

这也是《底特律》着力要展示的地方:权力和法律一旦失序,城市和公民的尊严会荡然无存。

法律与秩序,特别是执法机关在执行公务时的责任和界限,一直是凯瑟琳·毕罗格导演关注的重心所在。

这位曾凭借《拆弹部队》在奥斯卡打败前夫詹姆斯·卡梅隆的女导演,几乎把这个主题贯穿了自己所有电影。

片场照,导演凯瑟琳·毕罗格在给演员讲戏

这次为纪念“1967年底特律大暴动”而拍摄的《底特律》,更把她关注的主题推向了极致:

当公权踏破道德底线,当偏见主导政府部门的抉择,执法部门就会变得跟无法无天的流氓一样,成了对善良世人和弱者的严重威胁

美联社拍摄的暴动期间被强制执法的黑人

所以在电影里,观众能看到军队和坦克浩浩荡荡开进底特律,看到警察和军人肆意围堵大街上路过的年轻人,看到他们手执警棍把黑人往死里打……

这不是电影戏剧化的视觉呈现。

恰恰相反,这些残忍的场景,就真实地发生在50年前的美国底特律。

说白了,这就是执法机关对公民傲慢、无礼甚至歧视后的恶果

这恶果严重到什么程度?

连一部分白人,都觉得应该遏制滥用权力的白人警察。

比如克劳斯非法拘押审问克劳斯和他的朋友时,始终站在一旁的白人士兵,趁乱放走了拉里的一个朋友;

比如拉里的朋友满脸是血地逃出屋子后,被一个口口声声叫他“Brother”(兄弟)的白人警察救起送到医院;

比如对克劳斯无故枪杀黑人感到愤怒的白人警探,愤怒地吼着要扯断他的脖子;

电影着重暴露了种族歧视和暴力执法,却也用相当篇幅的细节,展现了部分白人对黑人的同情,以及对执法机关滥用权力的愤怒。

正是因为有这些人,底特律暴乱才有可能得到控制。

也正是因为有这些人,法律、秩序和文明,才不会沦为一纸空文。

但官方完全没意识到这一点。否则他们也不会越过安抚民众的环节,直接派驻军队前来镇压。

这种粗暴、无礼和蔑视,还延续到司法审判环节:全部由白人组成的陪审团,裁定枪杀黑人的白人警察克劳斯无罪,当庭释放。

至于拉里,见证朋友在眼前死去的经历,和暴力执法带来的心理冲击,让他沉溺在哀恸和凄惶里无法自拔。他没办法再去追求歌唱事业,跟朋友去唱片公司试音时心不在焉,即便被取得成功的朋友们邀请归队,他也摇摇头拒绝了。

拉里说:死了那么多人,这歌我没法唱……

最后穷困潦倒的拉里,选择去了教堂,在合唱团里,教大家唱赞美诗。

暴乱最终平息了,并不意味着灾难就结束了。

持续5天的底特律大暴动,共造成43人死亡(黑人33名,白人10名,黑人死者中有24人是被警察和国民兵射杀),1189人受伤,388户家庭支离破碎,7231人被警方逮捕——他们有近一半的人无犯罪前科,其中还有个年仅4岁的黑人幼童。

《底特律》里军人误伤小女孩的镜头

在这场暴动里,共计有2059间商店遭抢劫或烧毁、412栋建筑物被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4000~4500万美元。

这不仅是一个城市缺少包容性的必然结果。

更是政府部门借助权力肆意践踏民众人权和尊严的下场。

巴塞电影,尽享每寸光影

 7 ) 黑暗料理吗

威尔.保尔特我太特么讨厌他了,我确定不是因为他角色进入的好我才讨厌他,是看脸就TM讨厌那种

看完之后压抑的不想说话,整部影片过于黑暗现实,不知道一个没有正义的审判的结局的凭什么要改编成电影,电影明显有明确的种族立场,那么正义在哪里?不想再看这种题材,反而拍成纪录片更好一些

想不到出演的演员什么感受,演完这部时候可以走的出来,观众看后我想应该会加速种族对抗情绪吧

 8 ) 超出一部商业电影的表现力

一部电影,前因背景,内战之后大量黑人劳工进入底特律,引发的种族矛盾逐渐激化。事发经过,在底特律全城动荡时期的一次汽车旅馆搜捕事件,让人窒息难捱的一夜。遗憾的结果,涉案警察全部没有被追究刑事责任。但在一曲圣经诗歌结尾中,仿佛听到了释放,怜悯,甚至宽恕。历史已经成为历史,敢于直面曾经的过错,并且如此深刻,我想反而对现在的种族仇恨是一种弥合,这是一个诚恳负责的态度。

 短评

他拿起发令枪,向远处执勤的军人开了几空枪,人家正在防范狙击手...最后他被一个前来搜查的恶警不当射杀,后面似乎还引发在场的多人被杀...这种事,你说该怨谁呢——而且一哥始终不能原谅这些在场者的,这么大的事,怎么在场的就没一个人站出来说这是场误会,这哥们放的是空枪,大家伙儿都是无辜的呢

4分钟前
  • 东遇西
  • 很差

虽然知道是真实事件改编,但最后30分钟太影响观感了。它让一部本来凌厉得心跳爆表的事件电影沦为絮絮叨叨的历史课程。毕格罗毫无疑问是这个时代最优秀的女性导演,前110分钟把纷繁的人物剧情驾驭得层次分明,心理强度真是比爷们还爷们。没有人、只有两种肤色的底特律!

5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毕格罗真是在美国主旋律中找到了一条永远不会错的套路。整体很喜欢,真实感和戏剧化的平衡,营造紧张氛围,操纵观众情绪的熟练工。看trailer原本以为可以摆脱单视角叙事的沉疴,但是没有,仍是不那么典型的一部好莱坞大片而已。缺乏反思,好的坏的都归于个人,避而不谈历史与制度。一贯讨巧。

6分钟前
  • 似零
  • 推荐

今年目前看过的最佳候选。毕格罗导演真是比众多男导演还狠,揭开历史的疮疤,直面悲剧,震撼虐心。开头用油画交代背景,凌厉惊艳。新闻纪实般的镜头穿插史实资料展现事件群像,太真实。聚焦旅馆谋杀案处处戳心,结局唏嘘悲凉,放到现在依然应景。所有演员表演都太精彩,不少年轻演员都是生涯突破表演!

8分钟前
  • JIN
  • 力荐

毕格罗一贯的毛病,有技术,没脑子,有场面和冲突,但完全没有温度和节奏感。影片以令人兴奋的大阵仗开场,结果缩小到一件案子,再缩小到一个人,出场人物虽多,却个个脸谱化,以配合影片的政治正确。可见技术并不能保证深度,手持摄影和新闻图片也堆砌不出艺术的真实。

9分钟前
  • 风间隼
  • 还行

毕格罗阿姨的又一部水准之作,相对于之前两部作品的冷静,本片更加注重氛围的营造和矛盾冲突的渲染,叙事视角由大到小再由小到大,以一个个体惨剧带出整个时代的创伤,不论是故事的代入感还是震撼力都是极强的。

12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力荐

虎头蛇尾。开头展现暴乱的伪纪录呈现反而是全篇高潮,精彩激烈,以假乱真,在大背景中穿插引入了主线人物的设计也格外新颖。中段聚焦旅馆事件对于擅长营造紧张感的Bigelow反而显得中规中矩。结尾则过于仓促温吞,在开头大格局的期待下,电影后半程在力度和深度上感到严重脱节。

17分钟前
  • ballsirius
  • 还行

真实而绝望。毕格罗让观众和主角一起,在一个普通的黑人兼职保安视角下看底特律旅馆的警察暴力事件。近几年很多种族冲突主题的电影,它们无一例外地给人希望,就算法律操蛋,光明不灭。而这部真是黑暗,是目睹了一切却无法做出任何改变的绝望,看完我只想和主角一样抱着恐惧和自责在路边干呕不止...

20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看似种族冲突题材,实际上内核仍然是讨论在极端状况下人的异化。面对这样一个真相早已遗失在历史中的事件,第三人称视角叙事显然不是最好的选择

23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推荐

叙事和摄影都很好,但是剧本有些问题,宏大的历史事件转化为个体和个案,然而最后没有讲整个事件的影响,缺少反思。不过依然是好电影,电影两个多小时却毫无尿点。

25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女孩百叶窗,yellow,逃出遇白人警察的反应,觉得节奏很好,结尾较弱 / 50年,一些事情一点没变

28分钟前
  • 木上立
  • 推荐

最震撼的难道不是片尾字幕+真人照片里面,男主选择一辈子待在教堂圣诗班吗?自断前程,把自己一辈子锁起来不接触白人,这得是经历了多大的恐怖折磨。看完电影和同是华人的男票交流,说的最多的是什么时候Asian能把这么多年受到的压迫摆到台面上来说一说。只因为我们面对的不是子弹、流血和斗殴……

31分钟前
  • 水脉
  • 力荐

凯瑟琳·比格罗处理这类题材实在是得心应手,手持、纪实感,尤其是宾馆那一大场戏,都拍得紧张又有压迫感。不过最后是有点弱下来了,略有些可惜。

32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从整个城市的骚乱,到绝望到底的个体悲剧,导演格局伸缩自如,视角灵活丰富,像寓言,却是黑人悲痛史的真实缩影。他再也走不出那一夜的底特律,那是他的肤色带给他的,永世不能驱散的恐惧。

37分钟前
  • 哪吒男
  • 力荐

Stunning! Unbelievable powerful!!

41分钟前
  • closer
  • 力荐

多好的一个题材啊,拍成这个样子。无谓的展现一段又一段街头暴乱但是毫无目的。故事散乱。网飞如果把这个题材拍成剧会怎样剪裁?

45分钟前
  • frozenmoon
  • 还行

中段长达48分钟的旅馆审讯戏,比今年的任何一部恐怖片都让人不寒而栗...#感觉拍到后面,毕格罗阿姨就有点累了...#

50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推荐

在如此敏感时期,《底特律》来的不能更及时。50周年后,回过头来再看美国的警察暴力与种族问题,其实有太多没变。毕格罗不像斯通那样有自己的政治意图,新闻工作式的摆事实和纪实与前两部如出一辙。失望的是强烈紧张的气氛和各种特写盖过了对骚乱本身的解读,人物刻画与深度成了弱点。

53分钟前
  • 阿拉斯加
  • 推荐

从导演角度看的话满分没啥悬念。

56分钟前
  • 郭连凯
  • 力荐

凯瑟琳.毕格罗真是让人大失所望!她得奥斯卡的那点特色尽失,整电影更看不出她雷厉风行的风格。底特律事件50周年这样强大的故事和背景,居然被她拍成了一部仓皇一夜的惊悚片,完全丧失了这部电影应有的意义。

60分钟前
  • 饮歌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