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山

犯罪片大陆2007

主演:黄璐 杨幼安 贺运乐 张玉玲 张友平

导演:李杨

播放地址

 剧照

盲山 剧照 NO.1盲山 剧照 NO.2盲山 剧照 NO.3盲山 剧照 NO.4盲山 剧照 NO.5盲山 剧照 NO.6盲山 剧照 NO.13盲山 剧照 NO.14盲山 剧照 NO.15盲山 剧照 NO.16盲山 剧照 NO.17盲山 剧照 NO.18盲山 剧照 NO.19
更新时间:2024-06-02 00:09

详细剧情

1990年代末,初踏上社会的大学毕业生白春梅(黄璐)急于帮父母分担重担,无奈一直找不到合适工作,在她发愁之际,装扮成医药采购公司员工的人贩子向她伸来热情的双手,她随他们来到中国西北某个偏僻山村采购中药,结果一杯水喝下肚,她倒床昏睡。  醒来后,白春梅遍地不寻她的“医药公司同事”,检查身份证和钱包时,发现它们也一同消失,瞬间,她醒悟自己已被卖给当地人,苦苦哀求一番后,白雪梅明白重获尊严和自由的唯一方式是逃出去,她开始了一次次的出逃冒险,而该过程中,她渐渐知道能相信的人只有自己。

 长篇影评

 1 ) 两个结局都是真实的

    经常在网上看到有网友在讨论《盲山》哪个结局更真实些,这实在很无谓,首先民敬公安确实很努力地去救人了(他们毕竟还想社会和谐吧),但不是每一次都能救人成功(他们也不是神仙),而像本片的原版女主角这样拿刀砍死丈夫的悲剧,也不是每一次都会发生(而且影片中只有她这么做了),可悲的是,这个残忍的结局不是导演编造出来的,导演李杨表示,“以前在电视上看见一条新闻,一个女孩被拐卖到山村,为了逃出来而杀了她的‘丈夫’,最后被判处死刑,这个新闻令他感到很震憾”。这两个结局不存在谁更真实些,因为都发生过,只看观众们更愿意去选择哪个结局了,前者代表了“一线希望”,后者引人反思。


    影片中有个演员是人口贩卖的受害者

    影片中有个角色叫郑小兰的,扮演她的演员真的就是几年前给骗嫁到山村里的,影片开拍时她还没有获得解救。
    (“我们是拍摄时候才知道的。”李杨说,“她天天来剧组,我们后来就让她演戏。她丈夫不愿意,打她,她就威胁:你再打我就跟剧组走!丈夫没敢再打,后来我告诉副导演让这丈夫也来串个角色。反正是农闲,剧组一天管3顿饭,连她抱的孩子也给一份钱。”)
    故事中的小男孩李青山可以说是全片中形象最正面的一个角色了,但其实他和其他村民一样,也很朴素,也很单纯,并没有什么不同,可见那些荒唐的行为,与行为者是不是村民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只要给予一点正面的教育,他也可以成为一个善良的人。


    谁是最可恶的人

    对于这部影片,很多人说导演的用意是为了表现“村民的愚昧”,可导演真的是这样狭隘的吗?敢问,是哪个“穿着西装”的人把女主角卖到山上的?是哪个“有知识”的人和女主角私通被发现后就“私了”的?是哪个“文明”的司机见人有难还讨价还价的?是哪些“有文化”的人面对着女主角的求救却视而无见、还心安理得的?比起“愚昧”的“农村人”,我觉得这些“高素质、高文化、高水平、高修养”的“城市人”简直更可恶!

 2 ) 《盲山》背后的农村生存潜规则

看《盲山》使我想起了曾经看过的《给你所爱的人以自由》这本书,茅于轼先生在这本书里举了一个例子(据《光明日报》1988年9月3日第一版所载武勤英《沉重的思考》):
“1988年初,上海一位聪明美貌的女研究生、研究生班的班长竟被人口贩子(贩银元赚“容易钱”)以2480元的价格卖到河南黄河边上的一个偏僻农村里。买主是一个30岁老实巴交的农民,他早年丧父,母亲30岁守寡,拉扯着6个孩子,全靠讨饭活了下来。她起初抵死不从,几度自杀未成,最后在痛苦中度过了71个日日夜夜。这个媳妇使他犯了强奸罪,判刑5年。有人感叹:为什么她不依靠法律来解救自己呢? 这个女研究生被人以赚钱为诱饵,骗到当地农村;下得车来发现鞭炮齐鸣,鼓乐大作,方知上了当。她起初抵死不从,几度自杀未成,最后在痛苦中度过了71个日日夜夜。一般人会感到奇怪,何以这样有知识的人竟然会被困二个月之久,难道没有人能搭救她吗?我们来看看她周围的人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吧。”
“她的"婆婆"打心眼儿里喜欢她,鸡下的蛋不舍得卖都给她吃了,事发以后,她还一口一个"俺那媳妇"。她认为花钱买的媳妇,就是私有财产,自己的东西当然要好生爱护。左邻右舍如何看呢?现在青年人结一个婚要花四五千元钱,买一个媳妇才2000多块。这样的好事求都求不来,只要有机会他们也会这样做的,村里这一类的事还多着哩。再听听团支部书记怎样说吧,他干脆地表示:"人家花钱买的还有啥好说?"(从一则寓言挑战高斯定律:忽略了传统道德的约束。任何经济学定律有个固有的顽疾,忽视了传统力量的束缚。这就是为什么看似水到渠成的经济学成功定律在传统文化目前表现的无能为力)可见这件事没有违背"常理",人可以拿钱买,女人尤其如此,她们只不过是延续香火的工具而已。在山东郓城县,买媳妇的人有成百上千,他们认为买媳妇原是正常事,买媳妇被判刑才是反常的。在这样一个非颠倒的环境里,要把是非再颠倒回来,当然难如登天。”
“女研究生之所以能被搭救,原因在于她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代表人物研究生。搭救她立了功的党支部书记说:"她如果早告诉我她的身世,她共产党员的身份,我说啥也不能让她在这儿受这么大的委屈,国家培养一个人才不容易呀!"这里道出了她之所以能被搭救,只是因为"她的身世"、"共产党员"、"国家培养"。其余那些一般身世的非党员,又不是国家培养的,就只好继续当人家买来的媳妇了。这个例子只是水面上浮现的冰山顶端,亏得人口贩子贩卖了一名研究生,这才揭露了我国农村人权问题的一个小角。”
看了这个例子,让我们反过来看一看《盲山》的情节:《盲山》中的白雪梅学历要比上述故事中的女主人公的学历要低,但是她们被骗的原因有类似之处——都是为了钱,但是白雪梅是为了替家里还债,而女研究生是为了发财。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工作应该不算难找,但是商业大潮的冲击使女研生迷失了;今天,大学生就业已经很成问题,白雪梅被骗是个人的原因,还是体制的原因呢?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但是我感觉现在最有必要思考的是:为什么在八十年代和今天两个同样被拐卖的女孩都不能逃出?为什么村民集体帮助犯罪份子看管被拐卖女孩?或者更深一步问出生于农村的自己:如果自己在农村,遇到同样的事情会不会报案?问了无数遍后,自己也不敢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为什么会这样?在农村是不是存在某种潜规则,使每一个身在其中的人都不敢违反?
潜规则之一:农村中的人对你好不是因为你是一个人,而是你是不是对他有用?记得摩罗在《因幸福而哭泣》中有一篇文章,里面提到了中国人、韩国人是怎么开始不遗弃老人的。韩国的传说是这样的:在遗弃老人时,父亲要扔掉筐子,儿子捡回,父亲问为什么,儿子说将来用这筐子抬你。父亲推已及人,良心发现,将老人抬回家赡养。中国的传说是这样的:在古代有一次外国进贡了一只老鼠,说如果有动物可以斗败它,两国和好,否则就要打仗,在没有一个人知道的情况下,有一家人比较孝顺老人,没有把老人遗弃,这个老人告诉猫可以,人们发现老人的智慧对自己还有用,所以就放弃了遗弃制度。遗弃的原因是相同的,都是老人没有劳动能力了;观念和风俗转变依据是不同的,韩国是内心良心的发现,从善意和孝心出发,是真心实意赡养失去劳动能力的父母的。中国人是认识到老人有智慧和经验,还可以为家庭和社会所用,这是功利主义观念的驱动。这种观念依据与遗弃老人的观念依据一模一样,毫无变化或进步。如果一朝发现老人没有我们所期望的智慧和我们所期待的经验,我们依然可以遗弃他们。《盲山》中白雪梅刚一开始进入这家时,他们说只要她留下来就会对她好,可是随着她几次逃跑,态度一次和一次不同,并且说她是个“赔钱货”,正说明了:农民对家里人好,都是因为你有用才对你好,而不是因为你是一个人。但是也有例外,那就是母爱:片尾被拐卖的两个妇女由于舍不得孩子留下来。并且农民也非常知道应用这一原则,很多人给黄德贵出主意:让白雪梅怀上娃,她就会留下来。另外这一潜规则非常好的解释了为什么农民非但不报案,还要帮助不让白雪梅逃跑?因为在乡土社会,是一种熟人社会,村民在不发生严重的利益冲突的情况下,一般都会帮助维护其他村民的利益,因为将来自己有事,其他村民也会帮助自己来维护利益。换句话说,因为其他村民对自己有用,帮助他们维护他们的利益,而身为外来人的白雪梅对自己没有用,就可以牺牲她的利益。邮递员帮助黄德贵骗白雪梅,在黄给其东西时说的那句话:“你也不容易呀!”收养猪费的人不但不救白雪梅,还帮助出主意,说:“对付这种女人,就要象收费一样来硬得才行”。村主任的漠然、通风报信,当地公安机关、医院的漠然无不是这一潜规则的表现。柏杨说过:中国人,你的名字是苦难!孙大午说过:农民,你的名字是苦难!这种苦难是谁造成的呢?难道为了生存,就一定要造出这种苦难吗?
潜规则之二:“无后为大”使村民不择手段娶妻生子。男人黄德贵在婚宴上跟同村男人所赌的咒,表现了他们对打光棍的痛恨和恐惧。“谁不喝这酒,谁就一辈子打光棍,下辈子还打光棍,儿子也打光棍!”真够恶毒的诅咒!有这种思想的人,还会考虑媳妇是不是合法的吗?看到这里,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自己小时候在农村也不是听说过,有的人在本地找不到老婆,就花钱到外地找吗?还有有的家生不了男孩,就花钱在外地买男孩。可见有没有后代,代表了自己在村中的地位,如果没有后代,在村中是很难生存的。
潜规则之三:更多的时候是用耍赖维护自己的利益。在公安来带白雪梅走的时候,全村人都拿着锄头家伙围着警车,黄德贵母亲还要坐在车轮前以死相威胁。法律在农民心中是不文一值,“坐球牢,谁家娶媳妇不花钱!”黄德贵理值气壮的说过这样的话。但是《盲山》只是反映了这一潜规则的一个层面,其实有很多遵守法律本份的农民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也不得不采用同样的手段。在某农村,某一家做农药化肥生意的老板被村民欠了很多账,结果有一天老板得了绝症,需要把钱要回来,有一些村民想赖账,这时候老板的家属应该怎么做?是求助于法律,等法律要解决的时候,恐怕什么都要不回来了。所以唯的一个方式,就是耍赖,如果不给钱,就把病人往欠债的人家里拉。当然有懂法的村民会说:“你这样是违法的?”但是我要说,老板家人如果不违法,欠债的人会不会还钱?所以,即使对善良的农民来说,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只有以违法对违法。
农村生存的潜规则还有很多,如何摆脱这一千年来的束缚?我感觉《盲山》有所暗示:那就是教育,白雪梅因为教育失学儿童,而得救?农村能不能以教育来摆脱所有的潜规则呢?

 3 ) 人贩子就应该被判死刑!

其实很怕接触这类现实题材的电影,越看越气愤却又觉得自己无可奈何。还是去年看到一个博主推荐看的,当时看的气的睡不着,然后也特别怕自己也经历这种......
影片调子昏暗非常压抑,直击中国长期不断的社会问题——人口拐卖。呆板的生活化表演让人对中国至今某些地方的野蛮不开化远离文明社会感到绝望
这是李杨导演盲系列的第二部,这个是世界有很多“忙”人和“盲” 人,他们不是真正的如此,而是心里装瞎。这世界原本就很黑暗 ,人心原本就是那么丑陋,丝毫不需要用自己和社会营造出的所谓的美好蒙住自己的心,自欺欺人才最可悲。看的电影越多,才发觉真实反映这个社会黑暗面的电影才最触动人心。对于没文化的野蛮人,用正常人思路去解决问题无济于事, 你野蛮我比你更极端。
最后,广电什么时候把这种电影放出来?!

 4 ) 由拐卖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一个女大学生被拐卖到深山给人当媳妇的故事,李杨导演延续了前作的纪实风格,压抑犀利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层面,女主仅仅是千千万万偏僻农村妇女的一个缩影,一切罪行来源于传宗接代的封建思想,盲目要比杀人可怕多了,最后女主砍去的那一刀戳中人心,极具震撼力和讽刺意味,戛然而止,引人深思!

这部电影是李杨导演盲系列的第二部。这个是世界有很多“忙”人和“盲” 人,他们不是真正的如此,而是心里装瞎。这世界原本就很黑暗 ,人心原本就是那么丑陋,丝毫不需要用自己和社会营造出的所谓的美好蒙住自己的心,自欺欺人才最可悲。

看的电影越多,才发觉真实反映这个社会黑暗面的电影才最触动人心。对于没文化的野蛮人,用正常人思路去解决问题无济于事, 你野蛮我比你更极端。 命就这么一条,我不要了但你们都特么的要给老子赔上!

 5 ) 盲山

影片中,刚毕业的白雪梅为寻找工作而被骗拐卖到一个偏僻的山村,开始了她的逃离生活。她两次翻过大山后,一次走在公路上,一次已经坐在离开小镇的车子里,但都被人抓了回来。直到后来生了孩子,在戛纳,她一刀砍向“丈夫”;在中国,她被公安救了出去。万事互相效力,叫一个人的命运行走在哪一件事上,大概是人不可知的,就像我不知道为什么在众人中,就是白雪梅碰上这样的事。但故事永远不会是以偶然开始,因为偶然永远没有讲述的意义。如果这样的事是她必然要经过的,或许如此更能使旁观者的悲悯之心建立在事如己出之上,因为她实在是我们的姐妹。

我很喜欢电影的画面,导演似乎更加忠实地只做一个记录者,对于这个事件,甚至没有判别的色彩,镜头对准了事件背后的人们,观者就像生活在他们旁边一样,而在现实的生活中,这些事确实发生在我周围。在这中间,人们难以想象一个男人要花多少钱才能娶到老婆,一个女人要走过多少路才能成就幸福,一座山的大小不及心中一块石头,为了有钱坐车,四十块钱将身体卖给小店铺老板,为了离开,与‘丈夫’的表弟同床共寝,而日复一日寄回家的信却都落在‘丈夫’的口袋里。在这个意义上,白雪梅的刀砍向“丈夫”,她所结束的并不是她内心真正要终了的东西,她撕裂了问题的纸张,却没有得到答案。

对于中国版来说,影片结尾的字幕仿佛告诉人们‘十七大’圆满结束一样。尽管这个结局是老爷们所能接受的,但是却具有极大的讽刺。在《三峡好人》中,奉节这个地方从文化和地理上被双重拆迁。而在《盲山》中,人与人之间也被双重剥离。当白雪梅被卖到这里时,她与父母之间被分割,当她被公安们拯救时,她与她的孩子之间被隔离。如果白雪梅最后一刀砍向“丈夫”的结局令人震撼,如果一刀是快意恩仇,最终被判死刑是众人皆怒,那么这一个结局——白雪梅被救后坐在车上回头观望的画面,更使我的心思复杂而复杂,这使我不得不追问到底什么才是拯救?拯救只在乎肉身的空间位置,还是破灭的生命状态能够复原?警察啊,你救我的肉身脱离大山,却未曾救我脱离盲山。

我想人心中有座巴别塔,而后有两座山,一座是盲山,另一座也是盲山,至于广电局的做法,无非是盲山中一块硌脚的石头。

 6 ) 恶魔在人间

《盲山》是2007年中国导演李杨的一部电影,由黄璐等主演,盲山是将一种批判的眼光投向了中国长期不断的社会问题——人口拐卖。讲述出女大学生白春梅被拐卖至某法盲山区,多年后被解救的故事。

看完电影心情真的很沉重,女生被拐卖的新闻一直存在,但是大家好像真的很无能为力。尽管知道这是犯法的,尽管现在打击的很严格,却依旧避免不了。被拐走的女生,有可能一辈子就毁在了山区,就算被救出来,很多也不大正常了。都是父母捧在手心的宝,从小宠着,本该过着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却因为人贩子人性的丧失以及山区那些人的无知,毁掉了一切。电影女主曾多次想要逃跑,却被同村人几次合力逮回来,也没什么人愿意帮助她。第一个被强奸的夜晚,那面如死灰的表情,看到真的觉得痛心。最后,是一个小孩子帮她把信寄了出去,父亲带警察来将女主救了出去。

这个社会,真的是地狱空荡荡,恶魔在人间。

 7 ) 其实这只关于生殖。

1991-1995年,官方公布获解救的被拐女性人数为80555人。


1.

拐卖,拐卖
----------
你是个四川的女学生,正好赶上了扩招,你上了大学,你们全村人都为你骄傲,你来到陌生的城市,在这个不为中国80%人所知的大学里学习,你很漂亮,尽管你从来不知道什么是LV什么是coach什么是burberry,追你的人里有四十多岁的商人,也有浪荡的公子哥,终于你毕业了,却找不到工作,你欠下了4年的助学贷款,你知道这次你辜负家里人的期望了。有一次你认识了一个老乡,她跟着一个叫吴经理的人倒卖药材,却能赚不少钱,她劝你一起,于是你跟着她一起去跑江湖,希望赚点钱寄到家里去。那天你们来到了一个陌生的陕西农村,一杯水下肚,你晕晕乎乎,醒来后你发现躺在一张陌生的床上,你成了一个被拐卖的妇女。

这是一个关于被拐女性的故事,确切的说,是被拐了却永远逃不出去的女性的故事。和《盲井》一样,李杨一点一点的把残酷的现实展现在你的眼前。

你不服,你那个四十岁的老公,刚花了积攒了大半辈子的7000元买了你,说什么也不让你走,你的公公婆婆常常打你,这天你听到窗外爆竹声声,这不是新年,你知道他要来了。

前几年看Richard Dawkins的《自私的基因》,里面讲到做爱,说人类的性行为,最近才有了生殖以外的意义。当然,生殖还是性的最主要意义。所以,当我看到雪梅的婆婆公公和她老公一起扒开雪梅的衣服时,我只看到一种原始的状态,一切的前戏都没了,粗犷而丑陋的男人,只知道插入,再插入。村子里的光棍调侃着说:“弄没弄呢,白不白呢。”

人这种动物,最大的优点是适应性强,最大的缺点也是适应性强。斯德哥尔摩症候群,也发生在这群被拐的妇女身上,你的婆婆来劝了,“没办法的事,我们女人都是这样,嫁谁不是嫁呢,你生了孩子就明白了” 你说滚,村里另一个被拐的女性小兰来了,她说,跑不出去的,我来了5年了,你要想想你父母,不要这样寻死。你慢慢的接受了,接受了婆婆的辱骂,接受了老公每天晚上在你身上的喘息,接受了一切粗重的农活。你要活下去,活下去就有机会跑出去。

你偷偷写了一封又一封的信,谁知道邮递员转身就把信交给你老公,三包香烟,比你的眼泪更值钱,你找到了村委会主任,主任让你回去,随后派了几个小痞子来家里收钱,无非是要些封口费罢了,有一次你真的试图跑了,跑到了山的另一面,迎面来了一辆汽车,三元钱,你没有钱,就让机会这样走了。你不相信这一切就这样完了,你和小叔子上了床,是的这样我想到了《菊豆》里巩俐和李保田的激情,这种感情里混杂了欲望,恨,无助,还有一点爱。你无非是想让他帮你。可惜他帮不了你。你找到了村口的小卖部老板,你问他借钱,她说你拿什么换,你知道他在说什么。你又跑了,这次你来到了镇上,你刚上了去城里的大巴,又见到了村里的拖拉机,他们来抓你了。司机本可以绝尘而去的,他还是开了门,你又被抓了回去。

终于你怀孕了,你绝望的拍打着自己的肚子,那个时刻你想到了什么?也许你的一辈子就绑在这个村里了?也许,有了孩子,真的像婆婆说得那样,就适应了?

据说在正式版里,最后的结局是你拿起了刀子砍向你的老公。

这种爆发,完全可以预料得到,像极了伍仕贤的短片《车四十四》。一个卑微的女人,她的希望全部破碎,她一刀刀砍下去,就好像在拷问良心,你们全都是罪人。

顺便提一下,阉割版里,伟光正的干警们,从天而降,像007一样,悄悄潜入,再悄悄离去,讽刺极了。


2.

山里,山外
----------
我从小就在大城市里长大,唯一关于农村的记忆是小时候的外婆家,外婆家在城郊结合部,那里有稻田,也有鱼塘,躲在小树林里的坟堆边烤番薯,成了我不多的童年记忆之一。我从来就向往,那种原始的自然美,望不到尽头的树林和山,新鲜的空气,鲜活的野味,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农村生活已经被现代人当成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可又有多少人真正的理解农村,盲山,只是解剖了被拐卖妇女的心,而谁又真正的试图解构那些买女人当老婆的村民呢?

当我见到村民们,拿着锄头,开着摩托车追赶雪梅时,我只见到了一种原始的愚昧和狡谲。

但当我听到,雪梅的老公说,“才7000元,城里娶老婆哪个不花这几个钱?” 我就知道,事情远非我想的那么简单。

这群人身上,既有几千年来的懦弱和保守,又保留着原始的野蛮,同时,还有对现实的无奈。

费孝通的几本人类学著作里讲到旧时现实中农村的婚姻,大多数都是以经济来维系的,当女权的观念和旧有的思维观念冲突时,当女人的职能并不仅限于生儿育女时,又该如何来引导解决呢?一个现实的问题是,旧有的农村观念和生活方式,越来越和这个时代背离,城市化已经让农村的女人有了更多的选择,一个旧时代的40岁男子,若是找不到老婆,还可以通过童养媳,或是高额的聘礼解决问题,那么现在呢?买老婆违法,童养媳更违法,高额的聘礼?又有多少人愿意住在破旧闭塞的农村乡下呢?但同时,人类原始的进化冲动,让自己的基因流传下去的渴望,又在永远的推动着他们。你管这叫爱情,其实这只是生殖。

这个时代里富裕阶层占有更多的资源,解决问题的关键,也许并不在于节流。




3.

李杨,李杨
----------
当中国的电影业,一哄而上的拙劣的模仿着西人的作品时,当中国的导演以为宏大的场面就是解放军洒菊花,以为激情就是摆两个高难度的回形针造型时,李杨的电影给了我不一样的感觉。

坦率的说,这部片子拍的很粗,甚至粗劣,几年前《盲井》的成功,除了换回一个柏林的银熊,捧出了一个去演励志电视剧的王宝强,并没有给李杨带来巨额的投资,商人从来不在乎一部片子是否有意义,他们只在乎回报。这种现实主义题材的片子,搞的好的,只能换两个奖,卖点海外DVD的版权,阉割一下上映,搞的不好,也许永远见不到观众。几个业余的演员,拉到某个村子里,就这样拍出了盲山。正像李杨的哥哥说的那样:“你拍这玩意干啥,学学张艺谋,冯小刚,拍点赚钱的。” 消费主义时代,谁会花50元钱找难受呢,甚至谁会花10元在盗版摊子里找这样的片子看呢,10元钱,你有无数的选择,肌肉男will smith,动作片色戒,甚至是花枝招展的日本女优。

然而一个健康的社会里除了疯狂的逐利者,还应该有李杨这样的人。几年前我一直因为Karma的两部关于中国纪录片而沮丧,因为我不想见到中国的导演在历史事件里缺席,今天,我们发现李杨。

我起立为你鼓掌。

我也依然在寻找,不是那些名利双收的中年导演,他们只能拍些歌舞升平的电影,而是一个能深刻描绘出变化状态下中国人精神焦虑的导演,期待下一个李杨。


---
八年后 后记

我从来没想到,八年前写的一篇电影观后感,再次被翻了出来,还上了豆瓣APP的首页。半夜里朋友传来一张图,先是一惊,后来就猜到了是哪篇文章。郜艳敏再次成了热搜词,距离上一次已经过了近10年,社交网络展示了它的快速传播能力,尽管《南风窗》早在0607年就对她进行报道。如今你再读那篇报道,除了惊讶我们的媒体曾经也可以如此自由犀利,还会有一种深深的绝望感。十八岁就被人拐卖,被几拨人多次强奸凌辱,三次放弃生的希望而自杀,想离开下岸村回到家乡却被父母婉拒,最后回到石头垒起的课堂里,寻找存在意义时却被庙堂之上的人当作象征和谋利工具,这种绝望感也在李杨导演2007年的作品《盲山》里出现,这部从未在大陆上映的电影极为写实的描绘了女大学生白春梅从被拐卖到逃亡的经过。文艺创造当然根植于现实,而残忍的现实确是:在上世纪90年代,大量的拐卖以超过我们认知的方式存在着,官方公布的极少部分数据里,1991-1995年,获解救的被拐女性人数为80555人。解救妇女是如此之难,落后地区的村民不仅对暴行熟视无睹,还会参与其中,利益链条又如此复杂,让解救行为如大海捞针。即使被解救,也会因为病态的观念而饱受歧视,人们认为你是不洁和不幸的,然而不洁总是排在前列,像无形的巨大标签,对女性来说这意味着难找好的婆家,这无疑又造成了二次伤害。WHO的数据里,中国是世界少数几个女性自杀率高于男性的国家,而吞农药曾经是农村地区最常见的自杀选择。

在社交媒体发酵郜艳敏这个词后,我看到了更让人心碎的报道。在腾讯的一篇采访里,8年之后,除了月工资从90元提高到了600元,一切都没有变。20年的代课教师,却只有如此微薄的工资,并且,和拿腔捏调令人作呕的官方文宣描述的“丈夫已经知道妻子是个受社会尊敬的‘名人’,已经不敢打他了。”所不同的是“现在,这个比郜艳敏大6岁的羊倌丈夫经常赌钱输了就打她。”而这个善良的女人,却依然对这个伤害她如此之深的村庄保持善意,以她为原型的“宣传”电影拍完时剧组说,“郜老师,我们就不给你稿费了,给你20万块,让你自己用”。郜艳敏却一分钱没要,全给村里修路。

困难里催生崇高的意义本身就是一种变态的价值观,而让妇女承受各种痛苦,而欣赏其中的“伟大”更是这个国度长久以来的猥琐偏好。王小波在《拒绝崇高》一文里说的很清楚:

“在一个文明社会里,个人总要做出一些牺牲——牺牲“自我”,成就“超我”——这些牺牲就是崇高的行为。我从不拒绝演出这样的戏,但总希望剧情合理一些——我觉得这样的要求并不过分。举例来说,洪水冲走国家财产,我们年轻人有抢救之责,这是没有疑问的,但总要问问捞些什么。捞木头尚称合理,捞稻草就太过分。这种言论是对崇高唱了反调。现在的人会同意,这罪不在我:剧本编得实在差劲。由此就可以推导出:崇高并不总是对的,低下的一方有时也会有些道理。”

在这场新媒体的呐喊与喧嚣之后,那些背后的问题仍将长久的困扰着我们。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农村教育资源的稀缺,人们也会拷问教育对改善落后地区人民生存状况的有效性。而当媒体开始以旁观者的心态报道越南新娘时,它们却忽略了越南新娘和被拐新娘实际是同一种产物。根据2014年的人口统计,中国男性比女性人口多3376万人,而新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5.88,也就是说,每出生100个女孩,相应出生了115.88个男孩。虽然越来越多的大城市里女性抱怨找不到结婚对象,但真实的情况是,大量农村落后地区男性根本无法正常渠道娶妻。而在未来这个问题还会越来越严重。

八年回顾,依然绝望。你问我这个世界会好嘛?我真的不知道。那种恶和黑暗让人反胃和难以直视。然而我们依然且必须试图鼓起勇气,为了无数个郜艳敏,也为了我们自己。

欢迎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微信号搜索: 景德镇生活指南 notesonchina

 8 ) 讲一个小时候在故事会上看到的小说

大概是小学还是初中的时候在故事会上看到一篇小说。
大意是这样,九十年代初一对品学兼优的表姐妹因为家里父母觉得女孩上个高中就行了,不愿意让她们上大学,而她们俩都收到了重点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十分苦恼。这时一个贫困山区的村支书偶遇她们,提出一个条件,村里出钱供她们上大学,毕业后回来教村子里的孩子读书。这对姐妹就同意了。
四年后大学毕业,她们来到这个山里的村庄,傻眼了,这是比自己的家乡更贫困的地方,不通电不通自来水,绝大多数人都是文盲,能上到小学六年级的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女孩是没办法上学的,有的男孩上学还得牵着牛一起去,所谓学校也就是一间漏风的土房当教室,背后就是她们俩的办公室和卧室。
因为村里供了她们的学费,所以她们不能领取工资,要用工资还债。每天轮流在一户村民家里吃饭,晚上就睡在学校的土炕上,就着煤油灯批改作业。大概过了两年多,妹妹说我们上这两年课,民办教师的工资也能抵掉当初的学费了,我们走吧,姐姐说这地儿鸟不拉屎的,除了我们谁还愿意来这里啊,我们要走,村里肯定不同意,妹妹说那我们偷偷的走,我们大学毕业上哪儿找不到工作?没想到这村里有些老光棍娶不上老婆,每天偷偷跑到学校偷看她们睡觉,有人偷听到她们的对话,马上去报告了村支书。村委会马上开会研究,觉得不能这么放她们走了,一面让人去守住学校,一面商量对策,有人说得给这两姑娘好好说说,有人说适当给她们发点工资,有个光棍说你们这办法都不好,我有办法让她们这辈子都离不开,大家都问什么办法?那个光棍说,咱们村不是有二十几个老光棍么,把她们分给咱们当老婆,等结了婚生了娃,她们想走就走不了,大家都觉得这个主意好,当下决定抓阉,最后两个姑娘被五花大绑抬进两个光棍的家,就这么结了婚。姐姐嫁了个跛子,妹妹嫁了个快五十的光棍,课也不用上了,时时有人盯着,只能在家干农活,做家务,等着生娃。
又过了两年,妹妹生了一个孩子,又怀着第二个,被关在家里不许姐俩见面。姐姐没有生孩子,经常被丈夫打,她思索着想办法逃出去。终于有一天,一个曾经她教过的学生,愿意去镇上帮她打个电话回家。当她们俩的家人和警察一起来到村里解救她们的时候,妹妹已经彻底的疯了。

 短评

没有钱就借钱养猪,没有钱就辍学砍柴,没有钱就溺死女婴,没有钱就像养猪一样生一堆儿子。书本背后是龌龊,鸡蛋里面是良知;手术不用消毒,疯子妨碍交通;没有养猪也要交养猪税,想救女儿要先交解救费。绝望是拖拉机嗡隆的轰鸣音,绝望是永远寄不出的求救信,绝望是白茫茫大地望不到边际,绝望是举起菜刀用力地砍下去。警察是否会回来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知道那个风华正茂朝气蓬勃的女孩早已永远逝去,这样的作品再无可能拍出,这样事情此刻正在上演。

7分钟前
  • 无条件积极关注
  • 力荐

那些不愿离开大山的女人们啊,等你们的孩子长大了,你们会不会是另一个黄德贵的妈?

10分钟前
  • 树木夕凉
  • 推荐

我们村就有好多被拐卖来的,不过不是大学生。后来我们村的人贩子判刑了,现在已经出狱了。片子比较真实。。。

15分钟前
  • 豆瓣里不是
  • 力荐

我看得是和谐版结尾~~戛纳版是这样的:“他娘躺在面包车前,公安不得以停车,然后回到村长办公室,公安就走了,说一定回来营救,女孩的爹留下,结果第二天她爹要带她走,被男人们抓住,开始打她爹,她情急之下,拿刀把男人砍了,黑屏结束。”——其实我又何尝不是处于和雪梅一样的困境呢?“我要逃出去

17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一场噩梦。绝对的噩梦。最后村民像水蛭一样覆盖了警车的那幕把全片推到了惊悚顶点。导演让许多本来很讨喜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一个黑暗的框架下出现,原本淳朴的民俗变成了恶魔般的符号,清晨荡起的山歌如同巫咒,让人不寒而栗。地狱般的乡村。「民众」果然是汉语中最可怕的词。

19分钟前
  • .
  • 推荐

这个盲系列,真实而震撼

21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力荐

每个姑娘都该看看,在你喝下陌生人的酒,在你潇洒地独自旅行,当看似友善的人给你好处……任何时候,都不要忘了这座盲山。

23分钟前
  • 临素光
  • 推荐

心里堵。像我这样总一个人往山里跑,居然现在还没出事,真是福大命大。如果我被拐卖了,一定先换取信任,再趁天黑砍死全家放火烧村,到最后还是逃不了就自杀。如果一个村里有三户让被拐妇女害到家破人亡,还会有后人想着买媳妇吗?得过且过害的不只是自己。最后结局太棒了,真实到令人绝望。

27分钟前
  • 木由
  • 力荐

广院毕业的李杨07年导的这部片子获得了国外媒体一致高评,但惨遭国内审核的删减并被迫更换结局。故事讲述以传宗接代生殖崇拜为目的的中国农村拐卖妇女集体行凶残害人性的事实。无知冷漠野蛮勾结麻木愚昧的乡下人其实是整个中国人的反射,全民行凶是这个片子的中心思想。看的气愤压抑感叹无语。

29分钟前
  • Jonathan
  • 力荐

揪心 一刀砍下的结局更具现实性

32分钟前
  • 跳叫板
  • 力荐

李杨的电影真是沉着又具有爆发力,残酷又不失怜悯之心,摄影也相当出色,特别是那个结局.(PS:千万别看和谐版)

36分钟前
  • 大宸
  • 推荐

建议过年期间CCTV6每天循环播放

40分钟前
  • 🥐
  • 力荐

看到的是殺人了的那個版本。驚。

45分钟前
  • chika
  • 力荐

哪里有同一个世界?转过一座山就是另一种人生。

50分钟前
  • 紫漠
  • 还行

彻底有阴影了~要是我就掐死生下来的娃,做饭时下毒毒死德贵一家,带着钱和刀以及干粮走出这个吃人的山沟,人挡杀人,佛挡杀佛!!!!!

52分钟前
  • 乐安蓝
  • 推荐

看到一个热门短评写着:“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犹如被拐卖到这个世界来的一般,受尽折磨却总也无法逃脱”……无语了,布尔乔亚们为了让自己活得更心安理得一点,也算是煞费苦心了。

56分钟前
  • 远子
  • 推荐

导演李扬解释“盲”字说:“眼睛死亡了跟眼睛瞎了还不一样……衍生开去,就是对良知视而不见,对外部残忍视而不见。”这电影看完堵人难受。

58分钟前
  • 沉歌
  • 推荐

你以为你不在盲山,你以为你在城市,其实没有什么区别,枯燥、愚昧、麻木还是在身边,只是以其他形式出现。这样的令所有女人难受的片子,居然还能有异样的美感,只是绝望又窒息。走出去又如何呢?生活如何继续?

1小时前
  • Trailleo
  • 推荐

“道德的德,诚信的诚。”“谁会丢男娃呢。”“我发誓,我一定会带你出去。”这是什么感觉?“你网名叫什么?”“我是一只小小鸟。”“我叫寻水的鱼。”“回帖回什么?”“TMD。”对,就是这种感觉。诚意足够,题材沉重,却意识先行,丢掉真实,每个角色都像是贾樟柯写出来的。对,这也是他的毛病。

1小时前
  • Bejdlxl
  • 较差

看的时候还在想李杨是怎么忽悠着村民们演这戏的,不怕毁形象吗。看了访谈才知道这些村民觉得这种事太正常了,不会毁形象

1小时前
  • Qtn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