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门的世界

喜剧片美国1998

主演:金·凯瑞,劳拉·琳妮,艾德·哈里斯,诺亚·艾默里奇,娜塔莎·麦克艾霍恩

导演:彼得·威尔

播放地址

 剧照

楚门的世界 剧照 NO.1楚门的世界 剧照 NO.2楚门的世界 剧照 NO.3楚门的世界 剧照 NO.4楚门的世界 剧照 NO.5楚门的世界 剧照 NO.6楚门的世界 剧照 NO.13楚门的世界 剧照 NO.14楚门的世界 剧照 NO.15楚门的世界 剧照 NO.16楚门的世界 剧照 NO.17楚门的世界 剧照 NO.18楚门的世界 剧照 NO.19楚门的世界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2 12:09

详细剧情

楚门(金•凯瑞 Jim Carrey 饰)是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除了一些有些稀奇的经历之外——初恋女友突然失踪、溺水身亡的父亲忽然似乎又出现在眼前,他和绝大多数30多岁的美国男人绝无异样。这令他倍感失落。他也曾试过离开自己生活了多年的地方,但总因种种理由而不能成行。  直到有一天,他忽然发觉自己似乎一直在被人跟踪,无论他走到哪里,干什么事情。这种感觉愈来愈强烈。楚门决定不惜一切代价逃离这个他生活了30多年的地方,去寻找他的初恋女友。  但他却发现自己怎样也逃不出去。真相其实很残忍。

 长篇影评

 1 ) 楚门的世界

整部电影创意十足,震撼人心,像一则现代乌托邦式的寓言。看完电影,我不禁想起《娱乐至死》这部传播学经典书目:电视的一般表达方式是娱乐,一切公共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一切文化资料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为了娱乐,为了名利,电视公司能够剥夺一个人最基本的权利;为了满足自己的偷窥欲,公众能够把一个活生生的人当做小丑来看待,与电视公司狼狈为奸,如此病态的社会让人窒息,让人恐惧。但是回想一下,我们不也是一个个楚门吗?也许有一天你会发现周围的人都在演戏,你是一个困在别人设计中的“笼中鸟”,但对自由的追寻是我们每个人都不就应放下的信念。由彼及己,引发思考正是经典电影的魅力所在。

借鉴,不妥请私信删。

 2 ) 退一步海阔天空,进一步,滚滚红尘

秉持宁可重看经典旧片也不浪费时间看烂新片之原则,最近我又重看了《TrueMan Show》(真人秀 or 楚门的世界),8年内的第三次,世界变得越来越碎片化和浅薄,已经远远超越了trueman show里的假设,如今人们已经不能满足于真人秀节目,偷窥似乎更能吸引观众,如果再有点像冠希这样意外的偷窥私隐,大家就不约而同不分种族不分阶层的hingh上天啦。

这次我倒没有往消费主义以及人的偷窥欲方面想,再看这部电影,让我想起《海上钢琴师》。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关于生命的故事,尽管trueman在一个设定好的幸福世界里长大,不知不觉接受预设的命运,尽管创造他的世界的神(节目制作人)警告他,外面的世界并不比现在好多少,一样充满了欺诈虚伪痛苦失望,但他还是一心向往外面的世界,一心想要流浪远方,为寻找心爱的姑娘。而海上钢琴师1900,同样有令他情窦初开,魂牵梦系的姑娘,却惧怕外面的世界,觉得自己无法掌控大于船身的空间和大于船上游客的人际关系。宁可葬身火海,告别人间。

今年初看完海上钢琴师,我觉得这真是部好电影,但我对1900的选择真是失望,他是个天才,是神,没有一丝人间烟火味,他的音乐灵感从哪里来?天才。没有一点人间味,人间的艺术家,好像说书人柳敬亭,经历国难,见惯生死,尝尽繁华与荒凉,说书表达都会有大进境。音乐家亦如是,就算是演奏,个人的情绪情感都会反映出来,而将1900的经历放大一千倍,仍不及一个10岁小童。
将自己的世界越缩越小,似乎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且是人人都会有的天性---不如回想一下,你是否做了一份鸡肋型的稳定工作之后,犹犹豫豫不敢跳槽。我相信这种逃避现实的基因潜藏在任何一个人血液里,当然,勇于冒险的基因,也公平的根植于每个人身上。

比如平稳度过30年的trueman。他从小被安排的恐惧水,身边的师友亲人,又都在不停的向他灌输“这个小镇是世界上最好的地方,去外面没啥意思”的观念,然而,终于爱情的火花一闪念,几秒钟的时间就点燃了他出走的火焰,他要离开这个和谐优美的世界,平淡而美好,并不是人类一生的主题,昨晚我终于看了《Big Fish》,有位田园诗人,无意入了桃花源,从此再也不思归,12年写了三句自以为天下第一的诗:天是蓝的,草是绿的,×××是最牛B的。这就是幸福和安稳带给诗人的--创作力的枯竭。

Trueman最终选择离开片场,告别舒适安宁的生活,被设定的人生不值得度过,他决心投入未知的滚滚红尘,这样的结尾可谓振奋人心。
尽管我们没有生活在片场,但大部分时候,我们的生活仿佛被一只无形的大手无情的摆布,当你差一分没考上大学,差一个号码没中头奖,心爱的女孩儿琵琶别抱,最好的朋友插你两刀......你会有种永远无法摆脱宿命的噩梦之感,但正如某网站鼓吹的: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导演。这把控制我们命运的大手,就是我们分裂出来的另一个自己。

懦弱逃避和勇敢进去的基因,每天都在交战着,折磨着每个人,让人退却,或让人不安于平稳的生活。
其实,有什么可怕?我不明白为何1900终于不肯下船,害怕人际关系?还是害怕失败进而失恋。大多数人注定度过默默无闻的一生,化为历史的灰烬,融入滚滚红尘,但失败又如何?一生寂寂无名又如何?生命是一段独一无二的不可逆之旅,是百折不回去拓展生活的空间,还是缩在破缸里晒太阳,最后都会死的。

不约而同的,两个故事都选择了爱情作为最大的动力,也许,这的确是激活这两种基因最合适的催化剂。

 3 ) 长大后才知道原来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恐慌

初中时候我写过一篇日记,描述了我一天的日常生活,结尾是上帝与手下的对话,大致上是说我们设计这个世界观察冉某的生活真挺有意思的。作为一个随处可见的故作深沉的初中生,我还在最后加了很装逼的话例如“我们都是上帝的羔羊”啥的。我记得当时的语文老师很好,看了我这篇日记也没说什么,其实当时我已经病态到了认定她看过之后一准会把我敲晕然后带到上帝那汇报:“老板,这家伙已经看穿了。”想想那时的我的确符合妄想症的所有特征。 现在分析一下,也许那时正是因为我的自我意识太强烈,而生活过于模式化,接触新鲜事物太少,与社会脱节,因此无法产生融入感,以至于想入非非走火入魔。不过这些都是那个时代正常初中生的通病,为啥别的娃虽然也是一副被作业压得蔫不拉即的鸟样但其心灵却如此单纯如此阳光如此灿烂呢?不由得令我怀疑---莫非我有人格缺陷?我是无法接受的如此可怕的事实的,于是我只能用“他们其实都这样想,只是憋着不说”来安慰自己。 后来看了《楚门的世界》,我热泪盈眶。这不就是我那篇日记的现实版么!再后来我发现藤子不二雄和手冢治虫都有若干个短篇说的是同样的主题,于是我湿了,我爽了,我腰不酸了,我腿不疼了,我上楼也有劲了!因为既然这么多人都为这个想法辗转反侧过,那它最多最多被划分为“青少年成长阶段中的一个常见心理误区”而不是“晚期偏执型妄想症的常见症状(备注:想吃点啥就吃点啥吧)”。就像另一种奇异感觉“既视感”一样,这种20%妄想+10%偏执+40%不真实+30%不信任的感觉也应该有个心理学名词才对,但我一直没找到。藤子不二雄的短篇里确实给这种感觉起了个名字,港版书翻译的是“疏离感”,我认为这个词只有七八分准确。 话说回来,那个语文老师也许真的是上帝的手下。因为当时我想如果她把我敲晕那就证明我想的是正确的,那么她也可能在想:这家伙现在肯定在想我如果把他敲晕就证明他想的是正确的,所以我偏不把他敲晕。于是我想:她知道如果把我敲晕就会证明我是正确的所以才不把我敲晕,所以正是不把我敲晕才证明她心里有鬼所以我是正确的...其实这就像玩剪刀石头布之前一人说“我要出锤”于是两人开始浪费脑细胞到最后两人都想晕了发现还不如蒙着出一样,一条无穷无尽的猜疑链,没意义没结果。 所以说呢,事实上在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仍然不敢肯定这个世界是否就像我所看到的那样。

 4 ) 之后的世界

楚门离开摄影棚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实在再好猜不过:接受记者采访。然后参加脱口秀,出书,起诉导演和制片公司, 被反诉……最后也许有幸能隐姓埋名改头换面退隐江湖,也许会成为什么公益活动的形象大使,也许一时鬼迷心窍投身娱乐圈,就成了个终生挣扎的五流小演员,还每天都会被所有(前)观众问候“楚门,你的智齿/便秘/痔疮/脚气如何了?”

这就是男版的娜拉离开玩偶之家后,所必须面对的我们世界的规则。

讽刺的就是:离开虚伪的桃花源之后,他却再也不会——至少很长时间之内不会有——“真实的”、“普通的”人生。没有人对楚门说“欢迎来到真实世界”。有人问“为什么这么好的电影不拍续集”,我回帖说“已经拍了,而且连拍三部,主演是基努•里维斯”,但看完之后仔细想想,还是尼奥要幸运得多。

对锡安来说,尼奥是救世主,而对我们的世界来说,楚门只是一个谢幕了的男主角。

怀疑世界的真实性这种事情,相信每一个衣食无忧智力正常的青少年都干过——就像尼奥的船长(名字忘了)说过,“我们很少解放成年人”,到了楚门这把年纪,因为亡父的突然出现才开始怀疑身边的一切,实在只好说他太迟钝。

当他挣扎,彷徨,困惑,甚至想要冲出摄影棚,观众都支持他。他们在为投射在他身上的他们自己的生活欲望喝彩,这无可厚非。但楚门并不是一个角色,一个演员——他们却常常忘了这件事(甚至他们也许还会兴致勃勃的参与投票,决定楚门下周是升职还是失业,离婚还是金婚。)

所以楚门谢幕之后,保安大叔们马上去寻找下一个节目;所以招待小姐们会像面对其他任何八点档一样评论着“他为什么不跟她一起走?”“他妈妈生病了,而他又那么孝顺”。

——妈妈生病是假生病,但楚门不去斐济是真不去。他不是工作与生活分得清清楚楚的演员,结束了这周的拍摄之后,爱旅游爱冲浪爱吸毒爱泡吧爱一夜情爱干什么都可以。

最大的赢家还是导演。他其实一点都不希望得知真相之后的楚门留下来,他只是在为他的杰作创造一个完美的故事高潮与结局——想想吧,这部世界第一的真人秀,要一个会看剧本会背台词会拉赞助会问导演“我演的怎么样?”的主角做什么?倒不如挑选新的主角,比如一男一女,一黑一白,从出生开始直播,让观众期待他们会不会在摄影棚的微型人海中发现彼此乃至发现真相……养成游戏不就是这么玩的么?既然不能读档,干脆重新开始——他甚至可以干脆选五个主角,逐渐长大、发现世界的虚伪,然后组成五人战队,十几二十年之后,必将有个更卖座的结局。

至于楚门,就算他再想回去,摄影棚也不再需要他。他已经是假的了。
————————————————————————————
写稿时提到了七八年前就听说过但一直忘了看的《楚门的世界》,于是找来看了。而我写的那篇稿,则其实是在拿这片子对比手冢治虫的《陌生人》——一个比这部电影要早得多的“真人秀”的故事。

我很有兴趣知道这电影的主创们看过那篇漫画没。

 5 ) 我们每个人都是楚门

被设定,被限制,被禁锢,主角在这种环境中生活了30年而不自知。
记得当初看此片时,嘴是一直张着的,太震惊了。情节太离奇了,怎么可能会有这么样的人!

然而时隔6年再看此片,感到的却是一丝无奈和一丝悲哀。
其实我们都是楚门,差别只是,楚门最终走出了他的世界,而大多数的我们终其一生都将在其中徘徊。

我们每个人都是活在被设定的世界里,我们能在周围生活中找到“被设定”的痕迹,我们也有着在被设定的世界里所难以达成的梦想(楚门的斐济),但是我们却像前半段的楚门一样,无法或无力走出自己的世界去追寻自己的梦想。

1.
楚门被设定,我们是能看到的。
安排的剧情和演员;为了控制他,尽力去影响他的思维,想法以及习惯(从小到教育,父亲溺死的桥段,报纸对桃源居住环境的渲染,海报对空难的宣传等等)。这所有的设定都让楚门感到,他在桃源30年的生活是那么的自然而惬意,整个世界本应如此。

梦想是一切改变的源。
楚门对他的梦想从没有放弃过,或许在平时没有太多的行动,甚至说对他日常生活没有任何影响,照样工作结婚。但是这个梦想却在他心里慢慢发芽。

然而,当你决心要走出日常的生活,去追寻梦想时,身边本来自然和谐的一切竟忽然变成了压力。
楚门想去斐济时,所感到的是来自工作,母亲,妻子,朋友以及从小就被强加的思想(水的恐惧,飞机的不安全),各个方面,各种各样的压力。于是,他想追寻梦想的念头一次次被扼杀。

2.
我们被设定,多数人根本不自知
好好读书,将来才可以考上好大学,考上好大学才能找到好工作,有了好的前途才会有好的婚姻,只有这样走,才会迎来成功!有钱,有地位,才是成功的人生!
我们从小不是就是这么被教育的么?是不是觉得很自然呢?难道就真的只有这一条路么?当然不是,我们从小就被设定了,在每个人自己的“楚门世界”里。

然而我们有梦,这就是路开始的地方
不是所有人都想当科学家的,即便这话谁都说过。
成长后有人喜欢上了摄影,有人爱上旅行,有人钟情写作。我们都曾经以为找到了自己的“Laura”。但是现实的种种设定根本就不容许我们跟着自己的梦走。“爸,我不参加高考了,我要当诗人”这话只能招来现实无情的殴打。
于是我们妥协了,生活在“楚门的世界”里继续。

我们敢于追寻自己的梦想么?
-我准备辞职,我还是热爱诗歌,我今后要专心文学创作
-那怎么行?现在诗歌是冷门,不赚钱啊!你这样就等于废掉了啊,穷困潦倒的,以后怎么面对亲戚朋友啊?
-唉,也对啊。。。
但是,谁说人活着就是为了赚钱,为了他人口中的赞叹?
被设定了,所有才使一切听起来那么的理所当然。。。


当年的梦想呢?早已在地球另外一面的斐济岛上了


楚门走出来了,因为自己的梦想,因为不想在过这种平静而又安逸的生活,勇敢的令人流泪。走出去的不仅仅是楚门,还有龙套们对追求梦想的寄托,他们看到有人做了自己想做又不敢做的事。
所以酒吧里的人疯狂,老太流泪,洗澡的人癫狂。

但是这种勇气是普通人根本无法具备的!

于是,保安说,还有别的什么节目?看看其他的吧。
完成了对梦想的憧憬,普通人们回归各自的“楚门世界”,继续着平静而又安详的生活

 6 ) 西蒙妮 vs 楚门的世界

在好不容易的一个休假的下午,看完了西蒙妮(S1m0ne )。之后,我就不由自主地把这两个片子做了一个小小比较,而其时,我还不知道任何西蒙妮(S1m0ne )的任何背景资料。呵呵,今天上dvd完全手册一查才发现,《西蒙妮》的导演兼编剧和《楚门的世界》(the truman show)编剧其实是同一人,安德鲁·尼科。

这两部片子的区别在于,楚门里却只有一个人被欺骗,所有的人都知道真相,而在西蒙妮里,只有一个人了解真相,所有的人都被欺骗了。好象后者的气势更大一些,毕竟骗一个人是可能的,骗全世界是困难的,不过阿尔帕西诺在西蒙妮里说了,骗十万人比骗一个人容易得多,嘿嘿,maybe it's ture。两者最大的共同点在于,他们都在寻找一个真实与虚假的界限。


楚门和西蒙还有一个想象的地方在于,楚门里的金凯利一改往日无厘头的作风,变得稍微正经起来,而西蒙里,阿尔帕西诺更是一改往日的酷样,头发蓬乱,一副落破状,两者都让我根本不敢认。

在大学时候看楚门的时候,用的是15寸的破电脑,却给了我深深的震撼,关于人关于世界,甚至怀疑自己的世界是不是也这样被另外一个虚拟的空间所包围着,那种落寞是心底深处的。

而看西蒙妮的时候,只觉得是轻喜剧,很新奇于其中帕西诺的新形象,故事情节觉得有些拖沓,毕竟这些年来,我们一直为这样的故事所包围,比如骇客帝国等等。不过看完以后,也担心,自己最爱的影星是不是也是这样泡制出来的?呵呵,潘多拉的盒子一旦被打开,我们都得面对真实与虚假的考验。

in any case ,这两个片子都是很好的片子,值得推荐。

 7 ) 如果虚伪,别让我知道。

如果再也见不到你,祝你早安午安晚安。于是Truman走出那扇门迎接所谓的真实世界。 看到豆瓣很多人都担心,我是不是也活在这样的世界,没有隐私,你的朋友亲人爱人你的一切社交圈,走的都是剧本。我倒没有这么高尚人格才会担心的无聊问题,我只想说,如果都是假的,千万别出来一个充满同情心的好心人告诉我真相。被人无死角的观赏,我不知道,乐得自在。我可以很开心的每天道早安午安晚安,也可以撞见活死人,一场噩梦,生活依旧。 人活一份自尊,我很愿意活的无知。倘若Truman贫民窟出身,真的会有人愿意关注看他的生活几十年么,说白了,没人会在意底层人的忧愁,在意的都成了圣人伟人,也没多少人想对高于自己数个阶级的富豪持续关注,看久了自己也没他有钱,Truman这种平常百姓真是太合大众口味了,家长里短说三道四。不得不说背后的导演眼光足够独到狠辣,与现在不负责的媒体没有什么不同。 要么活的无知,要么就活出阶级。世界,到哪里都虚伪,只是不要否认,真的就会有那些可爱善良的好心人,救你或者毁掉你。

 8 ) “审判上帝”之《the TRUMAN Show》

《the TRUMAN Show》是典型的好莱坞商业片,无疑它属于娱乐电影的范畴,但透过曲折离奇,荒诞滑稽的故事情节,这部娱乐电影的主题其实十分严肃,值得玩味。

影片主要人物的个性设计是严格为阐发主题服务的。

编导从一名媒体制作人的概念延伸开去,赋予由Ed Harris饰演的Christof(“the TRUMAN Show”的编导)一角无比的权威性。他创造了天地,日月星辰和“世间”万物;同时他“高高地坐在大圆球上”,5000个摄影器使他足不出户就可以无所不知,无所不在;现代高科技则赋予他无所不能的魔力:轻按一下按钮,就把黑夜变成白天,就能兴风作浪,发起闪电雷鸣。
Christof一角实际上反映了人心灵深处对未知的事物,对大自然,对自身未知的“命运”的莫可名状的敬畏。未来总是无法预测,灾难总也避不开,厄运总是紧紧地缠绕着自己......面临危难和迷茫之际,人们会本能地把求助的眼光投向“Christof”一类的事物,希望能得到救助。另一角度,Christof对Truman以及世间万物都有真挚和深层的爱,他坚信自己为Truman提供了最好的机会:一种远离尘世的正常生活;他希望人们接受现实,永远生活在自己的保护之下,和他一起享受这个美丽小城里的美好生活。但他也会被激怒————当Truman可能脱离自己的操纵时Christof不惜冒毁掉Truman的生命的风险来巩固自己的权威————Truman和他驾驶的“圣玛利亚”号都被滔天巨浪吞没,这和电影的题旨是完全契合的————这是古老的故事“诺亚方舟”的现代版本。

桃源岛上以Meryl(Truman的妻子)和Marlon(Truman的好友)为代表的其他人物的象征意念比Truman本人更加值得评说:他们都是“知情者”,不但如此,他们同时也在协助Christof维护着桃源岛的“秩序”,当“异见者”闯入时,所有人都义无反顾地将他“绳之以法”。其中最值得玩味的一点是这些人对于自己在桃源岛上的生活的定义。显而易见,虽然和Truman同样过着“被操纵的生活”,他们却完全接受,也享受着这种生活。这种心理乍看之下合情合理因为他们是在扮演角色的“演员”,但实际上并非如此:《the TRUMAN Show》片头有一段类似演员访谈的片段,看似只是对“the TRUMAN Show”这一“电视节目”的引子,实际上却是对这种人生观的注解————Meryl和Marlon的结论都是“the TRUMAN Show”是真实的生活,没有私人生活和公众生活之分......他们已经把这种“被操纵的的生活”和“生活”的概念归为一体,他们和Truman唯一的区别仅仅在于他们确切知道Christof的存在,并知道Christof站在他们的一边,因此这种人生观归根到底源自他们心里对Christof的“坚定的信心”。并非他们乐于充当木偶,而是他们明白只要Christof操纵着这一切,他们的未来即使无法预知也必定是无忧无虑的。他们相信,也乐于依靠“万能的Christof”。换言之:“信靠”。

Jim Carrey将Truman一角表现得近乎完美无缺,他一贯夸张滑稽的银幕形象以及天真浪漫的孩童气质使角色显得十分自然和具说服力。
片中的Truman经历了一个从“浑然不觉”到“迷惑不解”到“恍然大悟”的过程,其中每一个转折点的编排都意味深长。
第一个转折点是“Truman的父亲”突然再度出现;Truman转化的最大推动力则是他一直深切想念的Sylvia。尽管Sylvia作为Truman转化的最主要动机多少带有“性”的意味在里,但她仍然是影片中和权威对抗的最主要代表。尤其是和“Truman的父亲”一角的相互映衬,使这两个角色各自的象征意味都更加深远————同样是和体制对抗,这两个角色却代表了完全不同的意识形态————“Truman的父亲”一角客观上启发了Truman的“自我觉醒”,但他却是主张臣服于权威的代表,他比Truman本身更为消极;处于另外一个极端的Sylvia则代表着人群中先知先觉的智者,也就是Truman所能达到的最积极面。
细品之下,人们会发现Sylvia一角也经历了从“顺从”到“叛逆”的转化过程,编导抓住了Sylvia一角的转化来反衬其他人物“因身处桃源岛中”导致麻木不仁的可悲性:当她还是“the TRUMAN Show”的演员时,她畏惧权威,不敢和自己确实心仪却被禁止谈话的Truman交往,但在她离开桃源岛之后她却成为了拯救Truman的自由意志的斗士。
换言之,身处“桃源岛”本身就使人迷茫,不明事理。

......

由于片名的强烈暗示性,《the TRUMAN Show》乍看之下只是一部针对在美国从1994年风靡至今的“真人节目”的“应景电影”,它的真正主题很容易被忽略和误解,尤其是对于不具备“基督教文化背景”的人来说。许多关于本片的评论都如出一辄————影片深刻揭露了西方商业活动中惟利是图、践踏人权的丑恶行径,对美国的道德、人情及世态的消极一面进行了有力的讥讽。。。云云,这实在是浪费了编导的一番用心良苦。不过对于世世代代浸泡在基督教文化背景的西方观众(本片的主要目标观众)来说,把握电影的真正意念是没有问题的————《the TRUMAN Show》的主题并不是“媒体”或者“商业行为”,而是统治西方社会数千年的“宗教”本身。

《the TRUMAN Show》当然不是宗教题材电影,但在表述意念时自然而且巧妙地从圣经中套取了形式和人物,严肃探讨了“自由意志”和“精神家园”之间被世人普遍忽略的内在矛盾。
所有角色的形象都明显透射出圣经人物的潜影:Christof俨然就是“Christ”或者“God”的代名词;“桃源岛”实际上就是“伊甸园”;Meryl,Marlon以及其他演员是“虔诚信徒”的化身;Truman在狂风暴雨中向天空努吼“你要阻止我,你就必须杀了我!”那令人热血沸腾的一幕令人联想起《出埃及记》中那位向上帝面对面挑战的伟大法老:英勇无畏的拉姆西斯大帝;Sylvia在桃源岛上向Truman透露真相的情节完全对应于伊甸园中的蛇和夏娃的故事————蛇对人说“吃了善恶树上的果实你们就如同神般能辨善恶”,而上帝对人说了谎,说吃了就会死。上帝为什么撒谎?原因就和Christof希望Truman和他一起继续留在桃源岛上“享福”一样。蛇有什么错?她不过说了真话,但她却被上帝诅咒,一如被Christof“强烈谴责”的Sylvia。

吃善恶果要被上帝诅咒,追求真相和追求自身完善是犯罪————伊甸园中的善恶规则和人间不一样————谎言是美德,追求真理是犯罪。
所以,上帝希望人永远不要明白善恶,是非,羞耻。

把灵魂交托于这样的神,对尚处于迷茫状态的人类来说还可以理解,但对于已经经历启蒙运动的人类来说,就显得荒唐。
影片最后站在“出口”处的Truman当然不可能再被Christof说服,返回桃源岛,因为他已经是个独立的,不再受操纵的个体了。可是,在外界生活的Truman只是因为内心有痛苦,需要慰籍,难道他就应该重新返回桃源岛,把自己的灵魂再次交给Christof?
岂不可笑?

众所周知,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基督教作为一种宗教,它的影响力已经比中世纪时大为衰颓,但是,一来基督教作为一种文化,由于历史原因早已广泛渗透了欧美各国的民族文化中,成为西方现代文明的基石。《圣经》故事在西方家喻户晓,其人物的形象及言行精神早已潜移默化地沉淀在人们的潜意识中,自觉不自觉地影响人们的思维和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二来面对欲望的无限膨胀,社会的急剧变革,传统价值体系的崩塌,越来越多的人们感觉自己需要一个“精神家园”,给心灵以宁静和慰籍,所以越来越多的人重新归依宗教,信仰又重新蓬勃。
而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之一就是:人们要完全依靠上帝,不可倚靠自己的能力,在一切所做的事上都要信靠上帝,神必指引他们道路。(《圣经》箴言第3章5-6节)。
《the TRUMAN Show》表达了编导对人类自愿丧失自由意志的忧患意识,这种丧失由于难于觉察而且效应正面而愈加沉重。这个宗教色彩浓郁的寓言为人们留下了充裕的思索空间————人们有必要再度重新探求宗教信仰对意识心灵的作用究竟何在?人类追求真理,反倒被“上帝”审判;人类追求自由,反倒被“上帝”摧毁......历史上这种例证实在太多了,Truman只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证而已。显然,编导并非宿命论者,影片的整体思想向“人定胜天”倾斜。提出一个例证,将其引向极端,充分展示其后果,从而将之否定。这一手法对突显影片的警世意义大有助益。

影片的另一积极面是Truman向被操纵的命运宣战的结果不仅夺回了自己的自由,而且干脆推翻了整个桃源岛的存在意义,从而使桃源岛上其他的所有人也就此摆脱被操纵的命运。其“潜台词”便是“一个微不足道却先知先觉的个体就解放了全人类的自由意志”的可能性是存在的,Sylvia所代表的最积极一面在Truman身上得到了延伸,某种意义上也是《the TRUMAN Show》的编导对这部电影所可能引发的思潮和效应的积极乐观态度的写照。

借助一个近乎戏谑的故事,《the TRUMAN Show》把上帝直接推上了审判台————这是一首人类自由意志的伟大颂歌。尽管它归根到底只是一部娱乐性电影,无法非常严谨,但《the TRUMAN Show》仍然成功超越其娱乐性进入了更严肃的创作领域,成为一个警世寓言的完美表意载体。笑中带泪之余,我相信人们不会忘记蕴涵其中的深刻意念。

影片中的观众都在为Truman最终离开桃源岛而欢呼,这于我们是否有所启示?

2007.4.17

 短评

Good morning, and in case I don't see ya, good afternoon, good evening, and good night!

6分钟前
  • 贾不许
  • 推荐

“如果再也不能见到你,祝你早安,午安和晚安。”

9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当你望着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回望你。楚门之外的世界,又会有怎么样的窥探?最怕的是,我们永远无法求证自己身处在哪个世界。

11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年轻时候的金凯瑞真TMD 帅。尤其一头柔顺的头发。

12分钟前
  • Miss Lucky
  • 推荐

那个导演好恶心,那群观众更恶心,反乌托邦就是要反这班偷窥成狂的上帝。自由的意志是不能任人摆布的,如果我是楚门,但愿你永远不要让我发现真相,不然我将诅咒你们所有人——FUCK OFF, SCREW YOU ALL!

15分钟前
  • 朋克布莱克
  • 力荐

换句话说,他的生活就是真实的生活,如果什么也没出现什么也没发现。再换句话说,所有的配角被迫清醒地站在这个虚拟的边缘,吃喝拉撒24小时待命,意识到此刻的高潮被以亿计算的人类消费着,除此之外生活的区别只是没有摄像头对着,不用去区分真或假。精神病和真实一线之隔。坚持到底你就赢了。

16分钟前
  • 有必要
  • 推荐

最讽刺的难道不是电视旁的所谓观众么?导演老头子都比他们真情实感多了 观众为了他落泪欢呼击掌又如何 之前却从未想过让他离开 之后也只是换了一个节目频道罢了

20分钟前
  • Qing
  • 力荐

还记得第一次看完后的震撼。从一出生就在全世界关注下,父母朋友亲人甚至所有30年的人生轨迹都在设定中的楚门,在逐渐剥开疑团揭露残酷真相后,他有勇气走出这个巨大的牢笼,而我们每个人又何尝不是楚门,都在某种程度上被设定被限制被禁锢,又有几个会寻找自由挣脱桎梏。

21分钟前
  • 后天的雨
  • 力荐

安德鲁·尼科尔总能带来这种概念特别好的本子

22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继续补看250#剧本创意很赞,怀疑这根本不是电影,而是生命终结时的彻悟;走向所谓真实世界,虽也有谎言有伤害,但残酷的真实总好过虚假的美满;智勇者追求真理,胆怯者苟安于世,庸碌者永不察觉。

25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这是一部每个中国人和每名中国同志都应该看的电影,我们就是无数的楚门,生活在这个时代。我们的命运被操控在他人手中,大多数人还并没有发现,更多的人发现了也无力挣脱。心灵的顿悟是人生的必修课,你不去选择它,它就会左右你。“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30分钟前
  • 蒜 | BOY A 🌈
  • 力荐

就算是已经完全知道剧情走向也还是被震撼被感动。就算你能摄影我的一切也无法在我脑内安装摄影机。

31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力荐

楚门最后走出小岛时,有一个声音说其实外面才是最可怕的。我想到了现在中国的体制内的工作,一成不变。但是确少有人敢于离开,其实我觉得离开是解脱也是一种冒险吧。人的一生也有很多的路可以选择,有人选择安稳,有人选择冒险去追逐!我们每个人只能决定自己的人生而不是其他人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

32分钟前
  • 红绍愿
  • 推荐

要想阻挡我 只有杀我

37分钟前
  • 米姐起飞
  • 力荐

他用别人的相片拼凑出她的样子, 在这个虚假的,冷漠无情的世界里只有这份思念是唯一的真实

40分钟前
  • 伊卡洛斯
  • 力荐

不止一次的怀疑所有人都在演戏,而我却蒙在鼓里

41分钟前
  • 开心街的笨菠菜
  • 力荐

每个人都向往自由而不仅仅是安定

43分钟前
  • jijo
  • 推荐

我是不是也在楚门的世界活着?

45分钟前
  • 男娼起义
  • 推荐

打开这道门,即便现实再最肮脏也请让我自己感受!关掉你的镜头,即使现实再无奈你也必须自己体验!

47分钟前
  • 沉歌
  • 力荐

原来植入广告那都是人家美国人玩剩下的玩意儿……

52分钟前
  • 理想多钱一斤啊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