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海凌云俄语

动作片俄罗斯2016

主演:丹尼拉·科兹洛夫斯基,弗拉基米尔·马什科夫,阿格尼·格鲁迪特,谢尔盖·加扎罗夫,凯特丽娜·斯皮茨,伊莲娜·雅科夫列娃,谢尔盖·科姆珀

导演:尼古拉·列别捷夫

播放地址

 剧照

火海凌云俄语 剧照 NO.1火海凌云俄语 剧照 NO.2火海凌云俄语 剧照 NO.3火海凌云俄语 剧照 NO.4火海凌云俄语 剧照 NO.5火海凌云俄语 剧照 NO.6火海凌云俄语 剧照 NO.13火海凌云俄语 剧照 NO.14火海凌云俄语 剧照 NO.15火海凌云俄语 剧照 NO.16火海凌云俄语 剧照 NO.17火海凌云俄语 剧照 NO.18火海凌云俄语 剧照 NO.19火海凌云俄语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2 19:00

详细剧情

  本片翻拍自1980年苏联同名经典影片。极富正义感的飞行员古辛(丹尼拉·科兹洛夫斯基 Danila Kozlovsky 饰),因违抗上级命令而被军队开除,成为民航机组的实习飞行员,并结识了精神导师津琴科(弗拉基米尔·马什科夫 Vladimir Mashkov 饰)和恋人亚历珊德拉(阿格尼·格鲁迪特 Agnė Grudytė 饰)。然而,在一次飞行中,突遇的火山爆发、恶劣的天气状况让机上的一切都失去了控制,机上所有成员命悬一线……

 长篇影评

 1 ) 就这样吧

很多人说开篇那一小时是尿点,很冗长。但这部片子就是前一小时是铺垫,后一小时是将一个个铺垫逐一收尾。
开头写男主的不守规则,第一次驾驶客机就各种突然晃动还以为故事会像另一部冲上云霄(看过冲上的肯定记得sam哥反复强调的机上乘客安全和严谨态度)结果后来却是男主紧急go around避免了危险。
全片有几个令我觉得感动的点
老机长命令群众登机之后另外一位死了妻子的飞行员去和妻子做最后道别(当灾难来临甚至连尸体也无法带走。。)然后老机长想起自己的儿子生死未卜也红了眼眶,作为一机之长即便不是机长只是一个普通的leader第一使命始终要以大局为重,以尽可能保全最多的生命为先。
还有男主的飞机终于等到了水塔倒塌,成功起飞那一刻真的终于松了一口气(明知道剧情肯定是成功起飞的)到这里还剩一小时,你就会知道肯定不会那么顺利,果然接着的是engine fire、另一个engine也故障、其中一个机轮损坏(这些真的一般是模拟舱才遇到,现实遇到一次都九死一生)另一架机还漏油。。。。狗血剧一波接一波,但看影片时完全没有吐槽而是真的为他捏一把汗,这里归功于特效和演员还有情感渲染。
片子有不够新颖的部分,有些情节、情感让我想起了一些2012的片段,似曾相识。但全片有一种很顺畅看完之后很爽的感觉,不矫情不勉强,该死人的时候就死人(我这样说会很冷血吗)甚至最后那个飞行员被东西砸到抓不住绳子死掉,虽然觉得很惋惜,但换种想法,他去陪他妻子了。
最后结尾那里点到为止真的做得很好
维卡和安德烈的拥抱远比烂俗的要kiss而kiss美好暖心
男主一个人在雨中越走越远的身影远比男女主一顿腻歪或者表白要有意境
老机长和家人儿子温馨的早餐,就像平常日子的每一天早晨
最后男主和父亲相互依偎,不需要言语
这些都点到为止的刻画的非常赞
吐槽一下
先吐槽老机长开头那幕霸气的让别人提着包进模拟舱还以为他能成功land,谁知道也撞了
再来是片名真的有点low
最后真想说空军出身的男主真不愧是战斗民族的机师,真的可以上天和太阳肩并肩了。
The end.

 2 ) 对于影片与物理实际以及情节的讨论

英语版标准的伦敦口音,无地吐槽。前面的铺垫剧情略显乏味,是对于主角的性格铺垫。我觉得对于航空爱好者来说会很吸引。一开始客机上说有200人,可是第二个中巴最多装50个人好吗。后面看到岩浆的模样我也是醉了,而且如果客机前跑道上有岩浆的话,会直接变成熔岩,飞机会撞到。这岩浆就是跟着飞机走的。本片对于前后铺垫很重视,包括等着陆后再说吧多次出现,而且几个家庭也描述地很好。一开始管理部门和航空部门似乎很反对,但最后撒手不管。还有空中接力,理论上是可行的,可行个头啊,客机只剩下一个发动机了,货机没有,就算平常两架完好的飞机都不可能好吗!这种方法军用飞机都不行,还敢飞真不愧是空军过来的。在途中乘务员有收集客机上人的保暖衣物,这很好(✪▽✪)。机长沿着绳索爬过来我也是目瞪口呆,第一空气阻力我们暂且不谈,这机长的心里素质可谓超级优秀,第二货机在切换自动驾驶后油量不可能支持到机长爬到客机的好吗!就算专业运动员在如此大的心理压力下不可能在10分钟内爬到。有一处细节:货机的仪表盘是慢慢熄灭的,而且乘务员疏散乘客用的是英俄双语,这很好。着陆挺精彩的,在一个起落架卡住的情况下安全“软”着陆,着陆的时候飞行员的操作也是往左方向操作的,与后文飞机左翼折断符合。最后这么大雨那些消防车还用高压枪往机顶喷,细节很好。最后老机长莫名奇妙变成了实习,好像没有任何一家航空公司会把一个飞了几年的老机长降为实习吧,更何况老机长没有任何错。总体来说特技堪比好莱坞,但是对于剧情处理还和好莱坞差距大,物理航空实际差距大。不过因为是电影,就不计较那么多了。本文的几个人物细节:有一个很憨的矿工,上机就要东西吃,后来还安慰别人说,矿里恐怖多了;在灾区的机长在117一降落的时候就问遗体能不能运走(他的妻子),临上机时他还回头去跟他妻子遗体告别,那处也有特写;货机上的那对情侣抱在一起,第二次运篮子的时候上了,但是最后飞走了本来男的是抓住了篮子,女的抓住了男的,男的放手自己很有可能可以生存下来,但是最后男的为了女友,自己松开了篮子,两个一起飞走了;邻居骗邻居小孩他妈在另一架飞机上(救人的时候还多次给小孩焦急等待他妈的镜头)
救完全部人小孩发现没有,问邻居,邻居没解释,没直视小孩坐下了,到最后安全下机,小孩还问了邻居一次;下机后,女士让大妈打电话给大妈女儿(在货机向大机转移的时候,大妈给自己女儿电话给女士,让女士活下来打给大妈女儿);等大巴的时候就有两个女士和几个小孩(貌似是他们的姑妈A、B)然后一部大巴到了,另外一部没到,女A到了就找机长说女B还在另一部大巴(有一个乘客纠缠男二问什么时候飞,就是女A推开那个乘客的,就是为女B拖延时间)转移成功后女B一上来,小孩就大声喊姑妈!

 3 ) 先抑后扬的小空姐和小空哥

首先很感谢涅瓦字幕组做了这个片子,等上映的时候再去电影院刷一刷。

我没有看过苏联老版的Экипаж,所以就只说一说这一部好了。

主角是一个正义感爆棚的中二耿直青年飞行员,可想而知,一开始肯定被各种教做人。然后他遇到了一个导师级的人物——严肃认真的老机长,又结识了一个飞行员妹纸,于是故事就慢慢展开了。这个人物设定,好像一眼就能让人能看到结局了。但我觉得这并不重要,因为这部电影最为突出的地方是:人在面对灾难和险境时体现出的勇气、胆魄和职业素质。

因为这个主题,我特别喜欢片中的小空姐维卡和小空哥安德烈。前半段的乘务组日常中,安德烈明显对维卡有好感,奈何姑娘的心思不在他身上,整天就想勾搭新来的实习飞行员,也就是男主。看到这里也许会觉得这个小空姐有点轻浮有点势利,气场弱弱的安德烈眼看着就要成苦逼炮灰了,而且他的职务还一度被直男癌的男主“嘲笑”了几回。

但是,就是这样的两个人,在接下来的发展中渐渐让人看到了他们的闪光。首先是那次在非洲,停机坪周围一群军警端着枪,气氛非常紧张,这个时候小空姐还满不在乎地站在舱门口做吃瓜群众,但是安德烈马上就意识到了危险,几次劝说无效后直接上手把维卡拉进机舱了。

在后来的火山救援行动中,安德烈也是救援主力之一,他自告奋勇和男主一起开车去更危险的山里救人,还差点葬身岩浆(看到这里真是很担心他最后会和那辆面包车一起被岩浆冲下悬崖,不过这样就很狗血了)。离开火山后,飞机状况非常不稳定,机上一片混乱,只有他一个专业乘务员,但他一直都让自己保持冷静和职业素质,叮嘱乘客坐好系好安全带,检查行李箱,还注意安抚情绪。在后来那场目瞪口呆的高空转移大活人的行动中,安德烈也一直坚守在货舱门的最前线。

小空姐维卡在迫降过程中的表现也很棒。她刚刚穿越了生死线从另一架飞机上转移过来,正是惊魂未定的时候,但她也有作为乘务长的职责,在那种机身剧烈抖动随时都像要散架的情况下,谁会不怕。她稍稍镇定了一下自己,然后开始安抚乘客,向他们强调安全姿势,一直在履行自己的职责。

另外,在这场灾难中,普通人的表现都很真实,特别是投票表决是否要去帮助另一架飞机的时候。有的人刚刚逃出来,就只想快点回家,有的人考虑到有孩子,不敢冒险,这些都是常人可以理解的两难选择。整个逃难过程,除了机长们的高超技术和过人的胆识,后面坐着的那些普通人也齐心协力一起互相帮助度过难关。这些都让一个故事变得完整立体。

至于那段目瞪口呆的高空转移大活人……我比较想知道,理论上真的可以吗?XDDDD

最后吐槽一下这个官方译名。原名《Экипаж》就是机组乘务员的意思,很明显,主题讲的是「人」。但是《火海凌云》的重点就偏到“灾难片”上去了,又是为了迎合市场?【摊手】

 4 ) 战斗民族的特色,就是各种“不走寻常路”

四星片,加一星填补本人的情怀,因为这部电影,对个人来说,有着特殊的含义。

确切的说,是这部电影的老版,本片翻拍自1980年前苏联电影《Экипаж》,翻译过来就是《机组乘务员》,后者是我人生中看得第一部电影!


人生首部,别来无恙

有人说了,你咋这么牛逼,看过的第一部电影都记得。这里我要说得是,是不是“第一部”我真的记不起来了,但印象总是会排在第一位,就像我再大一些时候看《A计划》,被逗得前仰后合,之前是否看过香港电影不清楚,但对看《A计划》时候印象极为深刻,我就把后者当成人生的第一部港片。 同理,对老版《机组乘务员》印象深刻的原因在于,这部电影把那时的我吓哭了。 具体情节我还记得,是电影中飞机起飞后,机身尾部裂了一个大口子,一位飞行员从引擎舱中爬到飞机外面,没有任何保护,就靠一身棉衣,在高空中修飞机。回到飞机之后,这位身体跟毁容差不多,被气流刮得血肉模糊。这段情节是把我吓哭了,至今记忆犹新。

一部电影,如今深刻的记忆,我会把其当成我人生中的第一部电影,具体年代记不清了,是在电视上播的,我4岁时候搬家,而且看这部是在搬家之前。 而且老版《机组乘务员》,让我学了第一个灾难名词——泥石流。

战斗民族飞行员的日常

扯了一堆题外话,回到《火海凌云》这部翻拍之作上,前苏联虽然解体,但精华和风格被传承下来。比起几年前引进的那部俄罗斯灾难片《地铁》,模式有些效仿好莱坞。而《火海凌云》作为翻拍电影,电影中四处体现的就是那种俄式作风。 <图片7> 对比老版,本片在故事和情节方面进行了重排,只是故事发展模式沿袭老版。电影其实就是讲述一群从事特殊事业之人的日常,其重心在于空乘人员的生活和工作,比如老版中机长安德烈未成年的女儿怀孕,瓦列京整日奔波在外倒是夫妻关系冷淡,机械师伊戈尔四处留情,直到发现真爱。而灾难事件,只不过是为了展示空乘人员平日生活的点滴因素,突出普通人的英雄主义精神,通过事件和事迹,歌颂这群特殊职业人士。与好莱坞式灾难电影有着本质的区别。 再者,老版诞生于上世纪70-80年代,这一时期的前苏联电影,正是寻求积极向主题的深化,新题材的开拓以及样式多样化方面发展。比起之前政治题材、军事爱国主义题材、生产题材以及对电影深度的探索,此时的前苏联电影,一方面在积极摄取西方电影的元素,同时又保留了自身电影的特点,比如著名《办公室的故事》,《机组乘务员》也是在这个时期诞生,是前苏联题材多样化和吸纳西方电影经验的一个代表。 《火海凌云》也是一样,对老版进行相应的简化,将描写人群从空乘人员全体专注为飞行员,并加入了女性飞行员的角色。前半部分是生活日常和角色刻画,后半部分是灾难事件,这一点倒是没变。只不过在与时俱进的电影发展过程中,作为一部灾难片本片侧重还是灾难场面的营造,对于日常部分进行了相应的简化,这也是本片将角色专注于飞行员本身的改动之一。


行业剧+灾难片二合一

在简化的同时,《火海凌云》却相应的增强了两个方面的设定。 其一为飞行员的俄式作风,这,很战斗民族。 飞行员个性被增强,古辛那种极富正义感大胆的性格,以及津琴科不苟言笑老练成熟的风格,二者的互补造就战斗民族的飞行员作风,开场违抗命令空投,中段在非洲的见闻,灾难部分那种逆天的作为典型的战斗民族的日常,我们称之为“熊式风格”。 其二就是灾难场面的刻画。这,很灾难片。 看惯了好莱坞式灾难片,都会被其中的视觉效果所震慑,有时候会忽略情节上的张力,其实这是一种误区,灾难电影除了提供视觉上的冲击之外,依靠小人物在极端环境下的命悬一线,搭配紧张的情节张力来渲染氛围,这才是真正的灾难片。 真正灾难电影,一种如《海云台》那样关注小人物的在灾难面前的生死和情感,一种如《火海凌云》这样专注职业日常在极端环境下的险象环生。 比如《末日崩塌》和《2012》,谁都知道那一家子最后肯定会被营救,所有的故事有惊无险,完全依靠视觉张力来吸引眼球,是视觉大片,好看归好看,但总觉得缺点什么。 但《火海凌云》就不同了,火山爆发下飞机场上起降、对被困人士的营救,直到空中危机,同样沿用的是经典灾难片的模式,并塑造了大量视觉效果,但在视觉张力的同时,本片的特殊性在于,命悬一线的角色不是主角,而是乘客。 谁都知道在这类灾难片中,大多拥有主角光环,本片关乎到生死并不是飞行员们,人家一开飞机就走了,跟灾难没什么关系,真正受制于灾难的是那些没有主角光环的人,比如乘客,以及相关配角,他们才是灾难片的“主角”。这一点,回归到了传统灾难电影的原初设定。 比如那位男乘务员,在营救过程中他的汽车深陷岩浆,一车人险些丧命,这场戏非常揪心,他不是主角,我们不知道他会不会活着回来,还关系到一车乘客的命运。而最好看的地方,则在于那场特殊的空中换乘。


脑洞大开的逆天营救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在灾难场面的之下,与老版也有改动,老版飞机起飞时,机尾被炸了一个洞,导致机械工不得不穿上棉衣爬到机身外徒手修飞机。最终飞机着陆时断成了两截。新版则是,两架飞机之间“联络感情”,把乘客用缆绳,从一架飞机运到另一架上,此间两架飞机要保持超低空飞行,并且平行状态。 无论新老两版,特点在于,这种做法典型的战斗民族“熊式”作风,逆天的设定。 这样一来,灾难场面的看点被分为两部分,极佳的视觉效果,以及极端环境下角色生死造就的强大剧情张力,这在整个观影过程中得到了非常好的体现。 然而战斗民族那种脑洞大开的霸道营救方式,在这样的灾难电影中,绝对是耳目一新的感觉。此时的焦点,似乎已经不在于哪位角色能够幸存,而在于“这也能行?” 这就是《火海凌云》的特点,用行业剧的方式,拍了一部灾难片。与日本的《海猿》,美国的《生死海岸》很像,专注一个特殊行业的日常,再通过灾难事件展示其专业素质,通过险象环生的情节和视觉效果造成视觉张力。个人感觉这样的作品拍出灾难电影的特质。退一步而言,《火海凌云》的视觉效果也是极佳,且战斗民族的那种疯狂的做派,绝对大开眼界。 <图片2> PS,本片的主演,丹尼拉·科兹洛夫斯基,长得有点像哈维·阿隆索和阿尔沙文的结合体。

 5 ) 俄罗斯级别的飞行技术

现在国内流行一个段子,每当俄罗斯飞机平安降落,乘客鼓掌感谢机长不杀之恩。其实事情并不是这样的,俄罗斯飞行员技术通常非常好,我坐过四家俄罗斯的航空公司飞机,没有遇上过网上描述的夸张的战斗民族式起飞或降落,我认为大家鼓掌感谢飞行员平安把自己送到目的地是一种良好的礼貌。所以网上这个段子可以引用电影里的话,理解为飞行员把乘客当成货物来拉了。 总之比较飞行员技术我更愿意相信俄罗斯的,国内的几大航空像国东南海,甚至那些旗下什么香港航空四川航空成都航空天津航空都有幸(不幸)搭乘过,并不觉得飞行体验更好。我国能胜过俄航的通常是国内线,因为俄罗斯国内线经常用破旧的老飞机,座位间距还特别小空间局促。(依旧比国内舒服因为乘客素质高绝对不会挤到旁边的人不像国内东倒西歪的一片)

说回这个没有尿点的故事。人物设定上,男主的爸爸是拒绝国外高薪留在祖国设计飞机的爱国老爷爷,男主是坚决不受规矩束缚的爱心与正义感爆棚之二逼青年,老飞行员正相反胸有正义怒火而严守规矩不形于色。男主爱上的是工作能力超众的女飞行员,另有肤浅空姐想勾搭上飞行员,被空姐拒绝的空哥是我觉得怪可惜的一个角色,明明工作那么认真还要被飞行员和空姐欺负。乘客展示了众生相,有毫无素质的大股东这种讨厌的土豪,有很有秩序的众乘客,混乱中保持秩序请妇女儿童先行,大概为了中俄友好还给了中国乘客好多镜头。美俄电影中拯救的人当然不一样,美国喜欢救日本人(《环太平洋》)之类的,俄罗斯喜欢救中国人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人,翻拍的《12怒汉》中居然还救了车臣人。 最后的两架飞机衔接运输乘客的地方想想好揪心,bug级的存在,虽然电影里控制中心在提醒飞行员(也在算是对观众解释)飞行过低,可就算低空中的气压和低温以及风速还是会死人的吧。化妆组很负责地给乘客们画了冻伤效果的脸,我还是觉得不够力道。最后老飞行员直接挂着绳子爬到另一架飞机的情节让我回想起在俄罗斯针叶林里玩丛林穿越,挂着绳索飘过一段没有树的开阔地带远远看见了河流和湖泊的遥远记忆。所以,有神一般的鬼主意,就得有战斗级别体力配合的群众。再次安利坐俄航很安全的,人家不会放弃生的希望,所以屏幕前的你们想坐俄罗斯飞机,先去锻炼身体吧。 最后这家航空公司领导打电话给Aeroflot的开场辞大概说明了俄航是此片的真正的赞助商。 题外话,已经有豆瓣小伙伴眼尖认出了上一部中塔玛拉,现在她老了,在这一部电影中当了领导。所以今年的电影还可以算老版的续集耶。

国内排片影院特别少,想看的孩子抓紧去吧。

最后再次友情提示,看过本篇影评的孩子不要再跟风说什么鼓掌是谢不杀之恩,那是苏联覆盖地区留下来的礼貌,莫少见多怪哦。 还有,像我上面说的,俄罗斯的航空公司的问题在于飞机老,地方小。还有一个最令人发指的所有人都需要知道的常识是如果你不好好包装上锁行李箱,一定会丢东西的。

2017年准备好好做微信公众号——穆尔登格 影评、看世界、俄罗斯周边,欢迎关注

 6 ) 这不仅仅是翻拍,而且是续集!

众所周知,这部影片翻拍自1979年苏联的同名电影《机组乘务员》(Экипаж)。但其实,这两部影片不是简单的翻拍关系,本片可以被认为是1979年版的续集,因为,1979年版的女主角塔玛拉·伊戈列夫娜(Тамара Игоревна)在本片中出现了,而且戏份不小!

在影片的95分18秒(以蓝光未删节版为准),面对可能发生的空难,一位机场工作人员问塔玛拉·伊戈列夫娜:“你自己应该也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吧?”


然后,塔玛拉·伊戈列夫娜不屑一顾地回答:“你确定吗?”


这句话就暗示塔玛拉过去经历过类似的危机,也就是1979年版《机组乘务员》里的故事。1979年版和2016年版《机组乘务员》里的塔玛拉由同一个人饰演:苏/俄老牌女影星亚历山德拉·雅科夫列娃(Александра Яковлева)。她在1979年版中还全裸出镜(图片我就不贴了,你们自己搜)。

1979年版中的塔玛拉:

 短评

两只飞机两只飞机,飞得稳飞得稳,一只缺少燃料,一只缺少动力,真神奇真神奇。

9分钟前
  • 寒狐传媒
  • 推荐

上联:年轻帅哥看似桀骜技术强,危险关头,过岩浆、穿雷雨,驾驶破飞机实现惊人逆转;下联:中年机长外冷内热胆识高,生死之际,顶狂风、踩黑云,手攀细铁索铸就高空传奇。横批:战斗民族棒棒哒

13分钟前
  • 鬼腳七
  • 还行

好看到炸裂!前一个小时逗比日常,后一个小时全是高潮。主角一行人,机长空少空姐全都吊炸天,机长儿子举手投票那段又感人又燃,安德烈小哥是亮点啊!

17分钟前
  • きき
  • 力荐

“把飞机的底部打开。”“可是规则不允许,爸爸。”“没关系,那是我写的规则。”

18分钟前
  • guqian0916
  • 还行

没觉得前面的一小时有多沉闷,这些情节都是为了塑造人物形象和表述人物关系而必须的。可能是国内观众看惯了简单粗暴开门见山的剧情,所以对这种层层递进的描写有点接受不了吧。

23分钟前
  • 大侦探凤梨
  • 推荐

此片最牛逼的一点就是:各种看着完全不符合物理逻辑开挂惊险桥段,在牛逼的特效包装下,竟然一点也不违和,还挺刺激吓人。想象一下这本子搁国内电影公司拍,灾难片必然秒变喜剧片。

26分钟前
  • 变形的文科生
  • 还行

特意选的英语场以为只是院线对一切外语的统称,没想到真的是英配(英音算是个安慰吧)……好不容易入戏以后意识到跟老版差别还是很大的,先入为主的眼镜儿就默默摘了,后三分之一就算柯南化也是好看到泪奔……回来对比了完整版,被删的都是多少能反映社会不公的,可惜实习生跟父亲的戏招谁惹谁了……

28分钟前
  • Mumu
  • 推荐

不愧是战斗民族!真诚地简单粗暴,连路人死都死得那么干脆利落!这要是好莱坞的套路,就应该绳索慢慢断掉,给特写,紧张bgm或者干脆没有bgm,要死的路人由近景开始推,再给特写,然后煽情bgm,然后再死掉。战斗民族完全不屑这种套路啊,吧唧吧唧,连路人脸都看不到就挂了。给四星不怕你骄傲!

33分钟前
  • 香浓芝士蛋糕
  • 推荐

太他妈刺激了,一定要去IMAX看,战斗民族毛子硬是用安系列把所有航空灾难都按在地上摩擦真特么好看,其中任何一项都能机毁人亡,然并卵全搞定了……

38分钟前
  • CMGS
  • 力荐

俄罗斯现在的电影真是了不得,国人当惭愧。相比当今好莱坞的特效滥用,这部灾难片拍的真诚讨喜,前面铺垫虽长,但人物的情感线并不枯燥。后面一个多小时的灾难营救戏叫个九死一生,惊心动魄,纯火拼,不煽情。印象里纯粹空中营救的戏还真不多,拍到这个水准的更少

41分钟前
  • 铁旦
  • 推荐

灾难部分不错,展现出了跟北美灾难片截然不同的feel!但是失败在长达一个小时的情节铺垫&人物刻画上,冗长又沉闷,以至于观众到后面灾难展开的时候都快看困了。简而言之一句话:【灾难部分是良作,剧情部分是灾难】

42分钟前
  • 贺兰迈克
  • 还行

放学后去影院看的,男主很帅,前面像剧情片,后面是灾难片特效很逼真,特别是岩浆爆发和飞机转移真是已经好久没有看灾难片看的紧张的要死。结尾很赞不落入俗套,整体5星很不错,绝对值得去影院一看。(话说后面让我想到了柯南剧场版《银翼的魔术师》= =)

43分钟前
  • 雾中人
  • 力荐

四星片,老版是我人生中的第一部电影,感情分加一星,人物改动,主角以飞行员为主,场面脑洞大开,用行业剧的方式,拍了一部灾难片。专注一个特殊行业的日常,再通过灾难事件展示其专业素质,通过险象环生的情节和视觉效果造成视觉张力。 视觉效果也是极佳,且战斗民族的那种疯狂的做派,绝对大开眼界

47分钟前
  • 乌鸦火堂
  • 力荐

只有战斗民族才能拍出的片子。前半段俄式幽默,各种机组人员逗比温情日常,后半段反差太大,刺激死了,以后还怎么敢坐飞机。

48分钟前
  • 何求美人折
  • 推荐

第一次看战斗民族的灾难片,很有民族特点呐,尤其两架飞机飞行途中运送乘客的情节,看得我目瞪口呆。特效&剧情也不比好莱坞差,就是铺垫部分确实显冗长,如果能删繁就简,把握好节奏应该会更好看。

52分钟前
  • 鸟倦知还
  • 推荐

老毛的民航机在未减载的前提下完成了短距起飞,然后在客舱失压且单发工作的前提下完成了空中接力,又在无ATC指引下完成了进近降落,最后两轮接地前列腺刹车,果真战斗民族!

54分钟前
  • 豆友1576610
  • 较差

阿西吧,前一个小时全是废话!

55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还行

男主军机转行,胆肥也正常,民航老机长才真战斗种族,徒手高空两机之间爬钢缆啊,帅炸……

58分钟前
  • Favillae
  • 推荐

前面是职场美剧,后面是柯南剧场版。

1小时前
  • 颜落寒
  • 还行

相比老版,改了人物,但灾难和自救情节完全复制,依旧紧张到爆,制作全面升级,全片无死角的好看,战斗民族当自强啊!

1小时前
  • 麻绳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