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西伯利亚

爱情片美国2018

主演:基努·里维斯,维罗尼卡·费瑞尔,帕沙·D.林奇尼科夫,达伦·罗斯,詹姆斯·亚历山大,安娜·乌拉鲁,阿莱克斯·潘诺维奇,莫利·林沃德,纳扎利·德姆克维奇,布拉德利·索茨基,尤金·里皮斯基,维塔利·马卡罗夫

导演:马修·M·罗斯

 剧照

西伯利亚 剧照 NO.1西伯利亚 剧照 NO.2西伯利亚 剧照 NO.3西伯利亚 剧照 NO.4西伯利亚 剧照 NO.5西伯利亚 剧照 NO.6西伯利亚 剧照 NO.13西伯利亚 剧照 NO.14西伯利亚 剧照 NO.15西伯利亚 剧照 NO.16西伯利亚 剧照 NO.17西伯利亚 剧照 NO.18西伯利亚 剧照 NO.19西伯利亚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26

详细剧情

  故事讲述美国钻石商卢卡斯(基努饰)去西伯利亚做生意时,与咖啡馆店主卡佳(安娜·乌拉鲁饰)坠入情网,然而事态却步入危险。

 长篇影评

 1 ) 美尚未拯救世界,但它拯救了我的夜晚

十七点,太阳消失在山脊后面。阴影逐渐覆盖了林间空地,小木屋里暗了下来。为对付焦虑,我找到了一种即刻起效的解毒剂:在冰面上走几步。望一眼天际,我就能坚定自己的选择:这座小木屋,这种生活。不知道美能否拯救世界,但它拯救了我的夜晚。

西尔万·泰松在他的隐居日记《在西伯利亚森林中》这样写到。

十九点,我打开百度网盘,看完了这部根据此书拍摄而成的电影。终于有机会一睹“如同韦索斯笔下冰宫殿的天花板”的西伯利亚冬天,那些“激浪、喧闹的瀑布、鸟儿啁啾、冰块撞击声”、“躺在一片寿命达两千五百万年的液体化石上”的肆意,以及主人公Teddy在小木屋的窗前书写每日思绪的身影。

如果说,隐士的富有在于美景。那么本片“朴素的美”则堪称“奢侈”。贝加尔湖畔到底有多美?冬季,冰层厚度可达一百一十厘米。太阳向白茫茫的大地散播着自己的爱意,光束穿透云层,在雪地上投下流转的光斑。春季,天空碧蓝,每个早晨山雀都来轻啄窗畔,那嘟嘟嘟的声响成了闹铃。熊在湖岸陡坡出没。简言之,这儿是天堂。Teddy带去了书籍、雪茄和伏特加。至于其他——天地、静寂、孤独——已在那里。因为寒冷,一切都变成了荷兰油画:精细而有光泽。

于是关上电影,不禁让人感叹:这是一部很美的影片。美也许尚未拯救世界,但它确实拯救了看电影的我的夜晚。

 2 ) 逃离都市,隐居湖边,这高分好片竟然是真人真事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逃离大城市隐居田园成为了很多人的愿望。

古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今有上班族逃离北上广。

朝九晚五的上班生活常常令人窒息,甚至怀疑人生意义。

但如果是你,愿意放弃工作和朋友圈,去山野乡村隐居吗?

今天想推荐的这部治愈系电影,主角就是一位抛下所有,离开城市,只身前往贝加尔湖隐居的男人。

这部电影根据法国探险家西尔万·泰松的著作《在西伯利亚森林中》改编,堪称寒冬版《瓦尔登湖》,特别适合在炎热的夏天观看。

整部电影的画面唯美,随便截图都是壁纸。

消暑清心,治愈效果满分。

法国探险家西尔万·泰松的著作《在西伯利亚森林中》记录了他个人的真实经历,在贝加尔湖畔雪松北岬的一座西伯利亚小木屋里,独自生活了六个月。

西尔万·泰松在这里实现了一种朴素的慢生活:砍柴、做饭、钓鱼、阅读、写作。

这六个月里陪伴西尔万·泰松的,只有冰封的贝加尔湖、清澈的天地、寂静、孤独、以及自由。

2016年6月13日,西尔万·泰松这段隐居生活被搬上了大银幕,由现年35岁的法国演员拉斐尔·佩尔索纳(Raphaël Personnaz)主演。

我们终于能有机会一睹泰松笔下“如同韦索斯笔下冰宫殿的天花板”的西伯利亚冬天,“激浪、喧闹的瀑布、鸟儿啁啾、冰块撞击声”,“躺在一片寿命达两千五百万年的液体化石上”的肆意,以及他在小木屋的窗前书写每日思绪的身影。

西尔万·泰松(sylvain tesson)

电影基本还原了西尔万·泰松六个月的隐居生活,一些剧情略有改动。

为了烘托隐居主题,主角改为了上班族特迪

特迪原本是一名媒体经理,在法国过着朝九晚五的白领生活。

终于有一天,这种重复的生活令他感到窒息,于是他毅然抛下所有,来到遥远的贝加尔湖畔隐居。

特迪的感受可能让很多人有共鸣:

“我离开是因为生活像勒紧的衬衣领,让我感到窒息,时间的紧迫让我感到茫然,我渴望缓慢、简单,而又奇特的生活。”

特迪在贝加尔湖边买了一栋小木屋,最近的村庄在120公里外,没有邻居。

没水没电,生活方式回归原始。

喝水是从河里取冰块,取暖要自己劈柴烧炉子。

冬季气温低至零下30摄氏度,夏季湖边经常有熊出没。

他只带去了书籍、雪茄和伏特加,准备享受清苦自由的隐居生活。

当地人难以理解特迪的行为,在他们看来,这个奇怪的法国人是在自找苦吃。

隐居也像个围城,城市里的人来这找清静,本地的人却向往欧洲的繁华都市。

在他们看来这个没水没电、极端严寒的地方只适合自杀。

贝加尔湖长636千米,宽48千米,平均水深730米。

冬季,贝加尔湖周边气温平均为-38℃,冰层厚度可达110厘米,每年1月开始结冰,到5月之后才解冻。

冬季环境非常严酷,马列维奇曾在这样的景象前写道:“任何穿越西伯利亚的人都无法再认为幸福是理所当然。”

然而,特迪却爱上了这片冰雪天地。

因为在这里,时间终于慢了下来:

“我慢慢走进这对我而言十分陌生的环境:寒冷、寂静、广阔、孤独。在大城市里,时间走得飞快。但在这里,时间停下了脚步。日子闲了下来,我也自由了起来。”

至于选择在这里隐居的原因,原著作者西尔万·泰松在书中自述,他来到西伯利亚,缘于七八年前造访的美好印象和“幸福将位于北纬六十度以北”的美好想象。

他一直念念不忘,才重返贝加尔湖。

隐居生活是寂寞的,但也是自由和清静的。

不必再朝九晚五上班、开会、挤地铁,可以尽情地将时间用来写作、绘画、阅读、捕鱼。

他可以独自在冰湖上吹奏小号,也可以在冰天雪地中裸奔。

在这里,他可以完全做自己,不必在意他人的眼光。

特迪像孩子般,在冰封的贝加尔湖面滑行呼喊,趴在冰面上倾听冰块的撞击的巨响,他感到从未有过的愉快。

大自然是最佳的心灵治愈所。城市里岁月匆匆,日复一日地蹉跎。

在贝加尔湖,时光静谧,自由自在,生命只剩尽情体验,无欲无求。

然而,隐居生活有时也很危险。

特迪在湖面凿了个冰洞,正在放飞自我洗澡时,一头棕熊出现在岸边,吓得特迪魂飞魄散。

幸运的是,棕熊对特迪没什么兴趣,而是闯入小木屋,吃光了他所有的食物储备。

还有一次,外面刮起了暴风雪,特迪去屋外取木柴。

但他不知道这区区十几米的距离是致命的。

因为在暴风雪中天地一片白,根本无法辨别方向。

如果不能及时回到室内,就会冻死在暴雪中。

正当他迷失在暴风雪中,因为低温失去知觉时,一个神秘人将他背回了室内。

神秘人名叫阿列克谢,是一个藏身在西伯利亚森林中的逃犯。

阿列克谢也算是隐居者,不过他是被迫“隐居”。

之后,阿列克谢和特迪逐渐成了朋友。

一个逃犯,一个上班族;一个俄罗斯人,一个法国人。

他们在西伯利亚寂寥的冰原上一起打猎喝酒,用不太流利的俄语聊天。

原来阿列克谢曾经是锯木厂的领班,因为嫉妒,一时冲动杀了个军官,此后就在森林中躲藏了12年。

与特迪相反,阿列克谢并不享受隐居生活,他很想念家人。

当他听说特迪是专程来这里寻找自由时,直截了当地说:这里不适合人类生存,你还是回家吧。

但特迪依然对贝加尔湖畔的隐居生活很满意,在这里,他才感到是在真正地生活。

他对阿列克谢说: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觉得,自己还有时间,有时间去组建自己的家庭,去过幸福的日子,去成就一番事业。直到有一天,我突然从这些幻象中清醒了过来。其实我一事无成,我的生活无趣且空洞。一阵风飘过,我觉得自己迷失了。但是在这里,我觉得自己重新活了过来。”

而阿列克谢却认为特迪只是在逃避,这不是真正的生活,他应该回去:

“不,这里的生活并不是真实的生活。你应该回到你的世界去。你在这里不过是逃避,远远地逃开,比我这个杀人犯躲得还要远。”

不久,阿列克谢受了风寒病倒,身为逃犯的他不能去看医生,他拜托特迪帮他去市区买药。

临走前,阿列克谢塞给特迪一张纸条,并嘱咐他去上面写的地方。

但他并没说纸条上的俄语是什么意思。

当特迪来到市区,找人翻译才知道纸条上的地址是火车站。

当他看懂纸条上其他的字句时,瞬间泪目。

阿列克谢将特迪引到火车站,就是在劝他回家,

他写道:“你走了一段路了,坚强地走下去,不要害怕。”

特迪没有一走了之,可当他回来时,阿列克谢已经去世。

阿列克谢曾说:“如果我死了,不要埋葬我。别把我埋在地下,把我扔进贝加尔湖”,

特迪将阿列克谢轻轻放进了贝加尔湖。

阿列克谢自由了,他再也不必过躲躲藏藏担惊受怕的生活了。

隐居在贝加尔湖畔的特迪自由吗?

在西伯利亚森林中躲藏了12年的阿列克谢,或许比特迪更明白自由的含义,逃避并不会获得自由。

所以阿列克谢告诉特迪:“你是自由的,你要回去”。

影片结尾,特迪划着小船在解冻的贝加尔湖上,迎着晨曦慢慢远去。

特迪要回到他真正的生活,因为经历了这6个月的隐居生活,他的内心已经获得了自由平和,身在何处反倒不重要了。

“我带去了书籍、雪茄和伏特加。至于其他——天地、静寂、孤独——已在那里。

在这篇荒原中,我自创了一种朴素而美好的生活。面朝湖泊和森林,注视着日子的流逝。

砍柴、钓鱼做饭、大量阅读、在山间行走,在窗前喝伏特加。

小屋是个捕捉自然颤动瞬间的理想观测站。我经历了冬春,感受到了幸福、绝望、以及最终的平和。”

陶渊明在诗中写道:心远地自偏。

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渴望自由,没有人喜欢被生活的枷锁束缚,但不是人人都有机会和勇气去偏远地带隐居。

环境固然重要,但是人的灵魂才决定了自由与否。

重要的是内心足够强大,不受环境影响。

当我们忘记一切野心时,会发现生活一点也不复杂。人本可以朴素而简单地活着。

*本文作者:RAMA

 3 ) 因为我属于森林,属于孤独。

影像之旅:在西伯利亚森林中

有时候我觉得电影懂我。 六月的巴塞罗那,到处是从欧洲其它国家过来享受海滩和阳光的游客。人如此之多,以至于我想不到海滩事实上究竟是什么样子,风吹在身上是否带有海水的咸味。 此时,我想,想去看冰。

某些时刻我在想,生命中一些惊心动魄的时刻是可以让人重新找回“啊,我原来还在呼吸” 这类想法。这类想法在现代的城市中永远产生不了,它需要一次与自然的深度接触,一次现代版的瓦尔登湖体验,一种涌动着的对生命的热爱与渴望。或者只是简单的,我想去看冰,然后获得继续生活的能力。

看到了这部电影《在西伯利亚森林中》。

贝加尔湖长七百公里,宽八十公里,水深一千五百米,历经两千五百万年。冬季,冰层厚度可达一百一十厘米。但太阳可不管这些数据,它向白茫茫的大地散播着自己的爱意。光束穿透云层,在雪地上投下流转的光斑:死尸的脸颊焕发了光彩。

马列维奇曾在这样的景象前写道:“任何穿越西伯利亚的人都无法再认为幸福是理所当然。” 我们在电影中讨论,逃离城市与做一名隐士,在当下有何种可能?为了获得来之不易的幸福与自由,我们又将愿意付出多少。

——我离开是因为生活像勒紧的衬衫领,让我感到窒息。我离开是因为尘世的喧嚣淹没了我,时间的紧迫让我感到茫然。我渴望缓慢、简单而又奇特的生活。我来体验未知的东西,寒冷、寂静、空旷和孤独。一切都孤独得刚刚好。

我立誓要在小木屋里独自生活几个月。寒冷、寂静和孤独的状态将来会比黄金更加贵重。总有一天,那些在豪华酒店的大理石大堂里愁眉不展的沙特石油商、印度新贵和俄罗斯商人将明白这一点。到那时,就应该前往更高纬度的地区,直到苔原地带。 逍遥栖居在荒野林间比在城市中日渐萎靡强得多。

幸福将位于北纬六十度以北。

一些被太阳冲昏头脑的狂乱先知离开家人,来到沙漠。他们在荒僻的隐居岩穴中艰难度日,但上帝永远不会来访,因为与任何正常人一样,上帝也更青睐壮丽的拜占庭穹顶。这些隐士希望躲避世纪的诱惑。有些人混淆了对他们所在世纪的猜疑和对同类的蔑视,犯了骄傲的罪孽。在品尝了孤独生活的珍贵果实之后,他们中没有一个人返回俗世。 不返回俗世,则需要被社会谴责的勇气,说出 “我不参与了,你们继续。” 从柏林的森林回来,人会产生一种旅行创后症的眩晕感。好像旅行才是我的生活,当下却不是。然后,人会一遍遍回溯,希望再次获得那种体验感,在森林中模糊了时间。

人总是在森林中再次呼吸起来。

The End 电影后记:《在西伯利亚森林中》有同名小说。法国导演:萨菲·奈布 Safy Nebbou曾欣赏过他的影片《你觉得我是谁》。电影作曲家:Ibrahim Maalouf,欣赏他作曲的电影《伊夫圣罗兰传》。

 4 ) 人会痛苦,也总归会迎来新生

没有人懂得他会放弃在欧洲发达生活来到西伯利亚的森林里,这里天寒地冻,交通不便人迹罕至,连送他来的老农都说,这里是个自杀的好地方,没有人相信他会在这里活下去更别说好好过下去。因为这里不适合居住,是原始森林,最基本的生活要求都难以保障生命时刻,受到威胁天气的威胁,猎物的威胁饮食的威胁安全的威胁。

何况他也只是个现代人,他不会开枪打猎物,缺少一点面对大自然该有必备防范知识和技能。第一次他钻开冰层,搞了个冰洞爽快地冒着严寒跳下去,正当快乐的享受挑战和征服的快乐时,生活立马赠予暴击:一只熊,没有丝毫预兆的慢悠悠爬过来,虽慢,但危险。可喜的是虽然距离近,但是熊并不知道他的存在,可怕的是熊冲进了他的家,把他所有的粮食都一扫而光。

太惨了。但是他没有退缩。坚定的认清自己所选的道路,承担自己选择道路里面的悲和喜,不后悔不退缩,遵循所爱,做好自己,不被外世界的纷争烦扰所困扰,沉醉于自己的世界中。

小时候,我看《瓦尔登湖》并不了解梭罗的心理如今,随着阅历一天天增长生活经验的累积才知道有这样的勇气和底气是多大的智慧,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梭罗说,希望每个人谨慎行事,耐心寻找追求自己的方式,而不是他父亲的、他母亲的或是他邻居的,尽可能的自由生活,别受拘束。梭罗说,我走进了树林,因为我希望从容地紧紧面对生活的基本事实,看看我是不是能够学会生活不得不教会我的东西,等我要死的时候不会看到我一辈子白活了。梭罗说,我们大多数人都只让外在的转瞬即逝的环境,成为我们忙碌的缘由,实际上他是我们分析的原因,离万物最近的东西是创造生命的力量。海子说,从今天喂马,砍柴做一个快乐的人。海子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现在的我只想要一件事,希望我能在人面前不必伪装言善,不用绞尽脑汁接上话题,不用寒暄问候,只是真心实意的去给出我出于本心的想给的回应或者不回应。在大雪里经历过生死之后,他坦白了自己的内心,他说,自己是逃避来到这里之后,你知道吗?有些东西让我感到窒息抑郁或者是嫉妒愤怒,我那时讨厌整个世界,他还在那里喋喋不休,然后我飞奔出那里,他跑了。

雪后,他在冰面上翩翩起舞,冬日里的阳光格外和煦,他的表情不再严肃紧张,他沉醉放松,是面对自然时该有的表情。敞开怀抱,手中空无一物,举目四望,四周空无一人,他什么都没有,他却又拥有了全世界,他拥有的是自己的内心,祥和平静充实。

他和杀人犯逐渐熟络,一起打猎聊天,时不时的问候,话不多,随意相处。他们偶尔也会提到外面的世界,他们会笑他们会大杯喝酒用力碰杯,

有一天夜里杀人犯对他说,我在这12年了,三年后,我就回去,我的妻子孩子在那里。你呢,你有孩子吗。

他回答:没有。嗯,我以前总觉得自己还有时间去组建家庭,去过幸福的日子,去成就一番事业。然后有一天我清醒了,我意识到,自己被困在空洞无聊的空虚世界里。我碌碌无为一事无成徒留空虚,我迷失了自己。所以我辞了工作,去却换种方式。抛弃了一切安逸的生活,我的工作,我的家庭,我的朋友们……我只想知道自己是否有精神问题。

我从未感觉自己如此的有活力,如此的自由,在这里,我才是真正的活着。

然后他们沉默了这样的沉默,让人伤心。我们终究还是个世俗的人,我也是一个世俗的人。我向往精神世界中的桃花源,那种与世隔绝,活在当下,可是我又没有办法绝缘,我依旧为了一日三餐的奔波,我依旧被所谓的浮名认可困扰,我想离开,可我没有勇气。

一天,他来探望杀人犯,原来杀人犯病了。后来他劝杀人犯:你要出去治病,没人抓你了,你需要抗生素。杀人犯却劝他:你要回去,回你的家去,你爱的人需要你。

他们彼此都没有说服对方。

第二天,杀人犯从病床上站了起来,并且出门对在劈柴的他说,你去买药给我吧,我改变主意了。

他欣喜若狂拿起背包就开始前行,走在路上,他听到杀人犯在大声地喊着他的名字,他以为那是牵挂,他大声笑着说我三两天就会回来。又走了几步森林里还是传来他好友,大声热烈的叫他的名字的声音,他也大声地回音,一遍又一遍,空旷的森林里,两个人互相喊着彼此的名字。

我们这一辈子,似乎总在寻找想要抓住一些羁绊,爱情,友情,亲情,但太过执着后那东西都成为困扰你的东西。而在这样的相处中,他们的友情早就已经根深蒂固。

一路辗转奔波,终于买到药,然后他去了那个杀人犯叮嘱他要去的地方,可是他发现地址是人流密集的车站。他不明,于是找到一个能懂俄文的人请求翻译杀人犯让捎去的俄语字条,那个人翻译出来读给他:你走了一段路了,坚强的走下去,不要害怕你是自由的。

他听懂了,听到第一句话的时候,他就已经开始懂了,知道他的好友要不在了,这不是什么联络信,这是遗言。他的泪水夺眶双眼泛红,他瞬间醒悟,离别时一次又一次的呼唤是最后生命的道别,或许是这12年中唯一的陪伴,或许是感谢他他成为生命里唯一愿意帮助挽救他生病的人。他们彼此理解,所谓知己理应如此,钢琴声想起来的时候,我的泪水也肆意。他焦急地赶回去,去见那个或许没有死去的人,或许还有一丝渴望,渴望他还活着没有死去,渴望还能再见他一面,可是又没有底气去相信,他只能一言不发地沉默着看向自然。回家的路途依旧遥远又艰难,路上又折腾了一些时日,汽车不行就借摩托车,他一路飞驰开着借来的摩托车,沉默不语,眼睛狠狠的盯向前方,嘴巴大口大口的喘着气,焦急、愤怒、担心。终于他回到了这个地方,缓缓推开门,点上油灯,走去床边,床上的人早已冰冷僵硬。无声的泪水夺眶而出,他不在了。现实就是这么残忍,万物复苏的美好季节,他已经心如死灰。在偌大的世界无边无际的冰层上望向天空,天自无言,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一年,他经历了人生的全部,好像生死也不过就是一瞬间的事,那些曾经的困扰和怯懦,都在这生死里随风而去。死亡是痛苦的,但也是让人清醒,赠予力量的。风和日丽阳光和煦的一天,他遵循了他的遗言,把他沉入海底。那些痛苦,都沉入海底,获得的是新生的勇气。刮掉胡子,整理好行囊,回归人间:“我离开了城市,在泰加林教堂度过了一年,一年,宛若一辈子。”

人总会痛苦,但人也总会再次获得新生,加油。

 5 ) 啊,西伯利亚

“我离开是因为生活像勒紧的衬衣领让我感到窒息,我离开是因为尘世的喧嚣淹没了我,时间的紧迫让我感到茫然。我渴望缓慢、简单而又奇特的生活。保持本质,但你不能保持本质,你发现它。”

I left because life was choking me like a tight shirt collar. I left because the world was deafening me and I was dazed for want of time. I craved a life of slowness, of simplicity, of wonder. To keep the essential. But you cannot keep the essential. You discover it.

 6 ) 是孤独还是自由?(含剧透)

影片聚焦了三个冲突。

1. 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呐喊(1)

影片用1/3的时长,刻画一个想要逃离大城市,抛弃一切去追寻精神世界的主人公Teddy。

踏上贝加尔湖的冰面,由心而生的笑容、有星光闪过的眼神、释放一切的呐喊,这是一开始拥有西伯利亚木屋的欣喜若狂。那时的Teddy是自由的,但并不知道自由是有代价的。

西伯利亚木屋原主人
在这儿自杀再适合不过了。

一语出自木屋原来的主人。

影片此时出现第一个冲突:围城。“我来这里找些许的宁静。”“这里不适合人生存。”

围城之下,我们并不知道Teddy即将面临的是自由还是孤独?

2. 呐喊敬自由,呐喊畏孤独

多次空镜展现的冰川雪地、寂静空旷,被网友称作每一帧都可以作为壁纸。但原生态的背景下是极度艰难的生活环境,尤其是对于从欲望都市里走出来的人。

饥饿的熊近在咫尺,遭遇暴风雪无能为力,没有科技取暖的苟延残喘……这些是自由的代价。

呐喊(2)

暴风雪里迷路,绝望下的两声呐喊撕心裂肺,和初入此地不顾一切的呐喊形成第二个冲突。

这是在尝过避世生活的苦头之后,真正自由意识的觉醒。有代价的自由换来的是一个人的孤独,人与人的关系终究难于割舍,Teddy本质上还是打着追寻自由的旗子逃离现实罢了。

3. 被迫逃离想要归家,主动逃离渴望自由

新故事的开始,是Teddy被逃匿杀人犯Aleksei所救。人与人关系的建立从相遇、相识到相知。两个世界观完全相反的人物构成影片最大冲突。

Teddy想进来,Aleksei想出去。Teddy想在这里做梦,Aleksei说这里没有梦可做。

互喊姓名

互喊姓名

Aleksei的善意谎言将影片推向高潮,那一段三步一回头的互喊姓名“Teddy!”“Aleksei!”像极了道别。而真正的道别是在揭开留下地址的信,地址是车站,信里这样说:

你走了一段路了,坚强地走下去。不要害怕。你是自由的。
你是自由的

什么是自由?

在Teddy眼里,逃离喧嚣的世界,将自己放逐到与世隔绝的地方是自由。

在Aleksei眼里,回家因为爱你的人需要你,自由不是空间的变化,而是心。心自由了,到哪儿都是自由。

“心远地自偏。”影片最后Teddy完成Aleksei遗愿:将遗体沉入贝加尔湖。然后离开。结局是对自由定义的最好回应。

最后一镜

“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


附: 这是一部由冒险家Sylvain Tesson的同名游记改编的电影。2010年,Sylvain Tesson在贝加尔湖畔居住六个月,其间所写的日记集结成《在西伯利亚森林中》。影片中隐匿杀人犯Aleksei是原小说里不存在的虚构人物。其他出现在片中的群众演员好几个都是由Sylvain Tesson小说里提及过的真实人物参演。导演在拍摄完毕后,组织当地村民观看电影,村民觉得无人机拍摄的景色和贝加尔湖真是棒极了。 2017年2月,Ibrahim Maalouf (《在西伯利亚森林中》)获得第42届恺撒奖最佳原创音乐。影片的配乐来自当代国际爵士乐界的先锋伊布拉因·马阿卢夫。 这位出生于1980年的年轻小号手如今是法国最知名的爵士乐手之一。爵士乐的运用与影片主题自由恰到好处。

 短评

还是要先有一件加拿大鹅

5分钟前
  • 洒小飞
  • 推荐

一次暴风雪,几句临终寄语,从身体和精神上,阿列克谢拯救了泰迪两次。在泰加林教堂里,阿列克谢的死,让泰迪如焕新生。Don’t be afraid,you are free.逃避现实的地方,永远不是真正的家。一个失去了自由的人,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自由;一个已经“死了”的人,才明白活着的意义。

6分钟前
  • Joel
  • 推荐

这部影片的好,大致就在于,那些内心对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开始质疑,并对生命的本质开启追问的人才会有所共鸣,一种无以言说,难于用答案式的概括来叩击对人生的探求。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人类只是一个弱小的生物。人与自然的平等,并不应该来自于人类中心主义的俯视般的口号,而应是看到了上天造物主并没有特别青睐于人类,大自然的缄默从不表示它已被人类所控制,而只是它的深沉,以及人类自身的狭隘和自大。倘若人类谦卑,人于自然便是虔诚的孩子。倘若人类继续狂妄,人便是加速自身的灭亡,令大自然加快对恶细胞的吞噬与代谢。就像有评论说,这部片子只有对到了一定年纪,经历过些事情之后,才会体悟到背后的那种深沉和震动。

7分钟前
  • 妙荔
  • 力荐

部分体验及感悟,必要到一定的年纪,经历了些世俗事,人群里的一些,方明白其中之七八。风景片同思考片的分水岭即在此。

9分钟前
  • 李元度
  • 推荐

teddy~~aleksei~~

10分钟前
  • momo
  • 力荐

“我更喜欢那些类似于冰冻湖泊的人性,而非类似于沼泽的人性。前者表面上坚硬冰冷,底下却深沉、翻腾、生动。后者外表温和轻软,深处却呆滞、无法渗透。”

15分钟前
  • 莫怀
  • 力荐

我要打五星。让我怀念在贝加尔湖的日子,在悬崖边,在小木屋的窗前凝视过那片湖。只有面对过那样寂寞又蓬勃壮阔的自然之湖,才知道人生的一切没有什么大不了Don’t be Afraid,You are Free……喜欢沉湖那一段,想起直江医生。

16分钟前
  • 小西
  • 力荐

“Terdy! Terdy! Terdy! 你已经走了一段路 不要害怕 你是自由的。”西伯利亚是什么样子 阿列喊他他时候是说再见吧 他喊阿列的时候是说有希望吧 一起活吧

20分钟前
  • natome
  • 力荐

让Teddy真正感受到alive的,不是西伯利亚的荒凉,是人,是Aleksei。

22分钟前
  • sunbean
  • 力荐

中规中矩的文艺男的中年危机。

24分钟前
  • 泥巴
  • 还行

贝加尔湖旅游广告,西伯利亚买房置业广告,零下50度野外交友指南。劲儿太大。站在冰湖上迎着日出吹小号,冰湖解冻隆起巨大冰块的声音,还有你自己,随着片尾曲一起盘旋。

29分钟前
  • 小是小非
  • 力荐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0分钟前
  • 每天都有坏消息
  • 推荐

绝世却不能独立。

35分钟前
  • 少言
  • 推荐

比较美,而已。

37分钟前
  • vivi
  • 还行

自然的寂寞与我的寂寞相遇了,两种寂寞由此证实了自己的存在。有机会看看泰松的这本书。

41分钟前
  • 路过
  • 还行

逃去的地方才不是家。

46分钟前
  • 无脸男
  • 力荐

我也不知道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但终究要去远方,内心什么时候才能获得平静和安宁,这片子看哭了。

51分钟前
  • ZXRunaway
  • 力荐

非常喜欢这部电影 震撼的景色 少而精彩的台词 简单却也深刻的思考 觉得走进了片中 想像自己站在木屋窗前看着贝加尓湖畔 缓缓地说:我一直觉得自己还有时间,有时间去组建家庭,去过幸福的日子,去成就一番事业。直到有一天,我突然从这些幻象中清醒了过来。其实我一事无成,我的生活无趣且空洞

55分钟前
  • anewpig
  • 力荐

好像也没什么特别,但私心想打五星。并不是什么《瓦尔登湖》的故事,甚至也算不上在《乌苏里的莽林中》,也许起初以为自己是去看自然,但最后最动人的仍然是人。

57分钟前
  • 子东文
  • 力荐

不能出去玩,看大自然的照片不如看有美景的影片。本片可以领略西伯利亚森林冰封的贝加尔湖畔,一栋小木屋里一个想避世寻找人生意义的法国男子,以真人经历为基础改编的故事,森林中隐藏十多年的凶犯是虚构的,但不妨碍主角在除了冰天雪地就是白雪皑皑的世界里探索。如果没有网络,没有社交,一个人该如何在自然界中生存?前半段都是看男主角自己zuo,在冰面凿井洗澡,被棕熊打劫,因捕兽夹受伤;后半段看两个男人相互照顾,逃犯生病,男主角为他进城买药,两个人在户外彼此一声声呼唤对方的名字真的震撼人心。冬去春来,贝加尔湖开始融化,故事也告终,逃犯去世,男主角依从他的遗愿,将他沉入湖底,人际关系情缘血脉或许是某些人的羁绊,但是在生存之际,每个独立的个体之间产生的共鸣更有力量。

1小时前
  • 满心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