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与旧电钢

记录片大陆2013

主演:张宜苏,张鹏程

导演:邵攀

 剧照

自行车与旧电钢 剧照 NO.1自行车与旧电钢 剧照 NO.2自行车与旧电钢 剧照 NO.3自行车与旧电钢 剧照 NO.4自行车与旧电钢 剧照 NO.5自行车与旧电钢 剧照 NO.6自行车与旧电钢 剧照 NO.13自行车与旧电钢 剧照 NO.14自行车与旧电钢 剧照 NO.15自行车与旧电钢 剧照 NO.16自行车与旧电钢 剧照 NO.17自行车与旧电钢 剧照 NO.18自行车与旧电钢 剧照 NO.19自行车与旧电钢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4:33

详细剧情

  主人公A,热爱音乐从工厂辞职,学习创作,他目前已有一百多首原创歌曲,他曾在北京地道卖唱,后因食不裹腹回到家乡徐州,靠路边演出谋生。  主人公B,生于台湾,15岁随父家徐州,不久,父亲死去,孤独中,他自学了钢琴,音乐创作,MIDI音乐制作,他门徒众多,其中已有偶像明星。可他 依然住在廉租房中,依然靠倒卖电子垃圾为生,依然免费教育着热爱音乐的人。  他们命运多舛,平凡,伟大,穿着破旧的衣服,唱着最动听的歌!

 长篇影评

 1 ) 这两人活成这鬼样,但在我心底,他们闪闪发光……

直到观影后的一周,我的脑海里还回响着张宜苏随时挂在嘴边的“噫嘻”和他痛快中带着天真的神情,那句“噫嘻”让我想到刚抿完一口白酒的人舒坦的感叹,也让我联想到几百年前诗人李白放浪不羁的“噫吁嚱”的呼号。这一声长呼漫叹,跨越几百年的时空,交叠起两个同样自由不羁,洒脱狂放的灵魂。骑着自行车,弹着旧电钢,在平凡的生活中起舞。张鹏程和张宜苏这两位电影的主人公所跋涉的修行之路,和多年前大唐诗人曾走过的是同一条路。与君别,游四方,张鹏程告别的是工厂的生活,张宜苏告别的是父子亲情,这一别,是拿一生来冒险,追寻灵魂的自由,生命的激情。而命运的赌徒,除了自由将一无所有。

问君西游何时还

纪录片的主角,是生活在徐州这方土地上的两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张鹏程,热爱音乐从工厂辞职,学习创作,靠路边演出和做节目主持人谋生。张宜苏,生于台湾,15岁随父亲定居徐州,不久父亲去世,孤独无依的他偶然中捡到了一个被扔掉的电子琴,从此开始自学音乐,以倒卖电子垃圾为生,并且免费教学生编曲和创作。

影片的前半段,张鹏程和张宜苏的人生平行地进行着,不断地被交叉剪辑在一起,创造出奇妙的混响。昏暗的光线,长时间跨度里两人容貌外表的变化以及略显混乱的剪辑和采访友人时不带名字的描述,常常让观众分不清眼前描述的究竟是哪一位主人公的人生片段。一样的天真烂漫,一样的特立独行,隐约有两人仿佛是一人的错觉。我不清楚这是导演的有意为之还是无心之举,却很喜欢创造出的效果。两条终将相遇却暂时遥遥相望的轨迹,对彼时的张鹏程和张宜苏来说,当他们独自在巷尾唱歌,在小屋弹琴,在人生的困顿时刻,是否知道世界的另一端有一个同样孤独而自由的灵魂?而当两位主人公终于在现实中相遇,灵魂的共振带来最深切的安慰,撞击出最绚丽的火花,也将两人实际上迥然不同的性格和面目映照得更加清晰。张鹏程的旁若无人和过分坦诚每每令人捧腹,而张宜苏质朴中带着温柔,这种温柔在观影过后的一段时间里将逐渐在心头融化而越来越清晰,他谈起义妹和阿姆斯特朗时闪亮的眼神也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

也许是为了和人物的性格相呼应,也为了最真实地表现他们生活的环境和状态,同时也受限于预算和拍摄条件,影片中,摄像机一直保持着用最自由的方式捕捉人物的生活,颠覆了人们对一般院线电影的预期。从影片一开始,手持摄影机就一路跟随张鹏程,极度抖动的画面几乎引起不适,却也拍下了最鲜活的场面和生活:脏乱的中巴车厢中张鹏程和几位女士的调笑,灰扑扑的县城,村庄里疏于经营的篱笆和场院,入夜后张鹏程主持的气氛火热的晚会,晚会上俗艳的大红色,粗俗的笑话,一连串搞怪的表演、夸张的吹捧、不着调的牛皮,这是最生猛的现实,也是张鹏程真实经历的生活。

欲上青天揽明月

电影最动人的一刻,可能就是在张宜苏昏暗的小屋中,听他讲述自己的义妹,讲述对阿姆斯特朗和登月梦想的崇拜。那一刻坐在油腻床铺上的,俨然一个超人,精神飞出肉体,膨胀出一个宇宙。他在阿姆斯特朗身上寄托了探索的雄心和对未知无穷的想象,又在义妹身上得到了女性温柔的抚慰。讲起义妹,他就像一个伸手抓月亮的小男孩,对世界全心全意的信任,像渴望糖果一样渴望温暖。像一只沐浴在月光下嗷嗷的小野兽,朴素地希望天地间的静谧为他停留一刻,好在月光下香甜地睡去。可惜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无论是义妹还是张宜苏,都逃不开人世的风霜雨雪,义妹最后跳楼自杀,甚至尸骨也无人收殓。多年后,面对镜头张宜苏再回忆起义妹,念念不忘的还是有一次她从背后搂住他听他弹琴,那一刻成为他人生最幸福的时刻。他说义妹是亲人,也许对于过早失去双亲的他来说,只有义妹给过他真正的关爱和温暖。他说人生有过那样幸福的时刻就觉得这辈子值了。原来即使是超人,所能拥有的也只是记忆中那几个高光时刻,却足以温暖一生。但张宜苏生活中更多的还是达观和不染纤尘的欢乐。夏天的时候,他就去云龙湖中洗澡;在暴雨来临的时候,只穿着裤衩满街跑,追着乌云洗澡;在路边看到漂亮的乐手姑娘忍不住春心萌动,他是真正的最纯粹的生命意志的体现。

而纪录片在记录人物中最大的作用,我认为是极好地捕捉了现场的灵光和幽默的火花,这种力量来自于对话,来自于毫不雕琢的“在场感”和时间的连续性。在对张宜苏的采访段落中,现场极少甚至没有打光,人物就坐在昏暗脏乱的房间中央,于是他不间断的话语就像一束火炬,有力地点燃了观众的想象。在开头张鹏程的段落中,摄影机跟随了他一整天的行动轨迹,才展现出他在内心和外表上极为矛盾的人格特质。同时,如之前所说,导演将对画面质量的要求放到了最低的程度,采访张鹏程的早期录像带甚至不断卡壳和出现画面的中断,却不影响饱满的情绪流动,抖动的画面也增加了观众的“在场感”,这种粗糙的影像对应于两位主人公草根却生命力十足的生存状态,在某种意义上也正是对精致而空洞的内容生产的反抗。

侧身西望长咨嗟

张宜苏说,有的人,依靠音乐和命运斗争,有的人,靠卖馒头和命运斗争,有的人,依靠自杀和命运斗争,你和我,选择活着和命运斗争。

影片没有强行地追索人物的内心,而是更多地通过他们外在的表现和自己的叙述,留下让观众思考和回味的线索。而这句话,是我认为最真实地反映出两位主人公内心挣扎的一句话。也许过分违反常规、狂放不羁的行为,很容易让观众拉开一段距离来审视两位主人公,虽然理解却多少带着看奇闻轶事的眼光,那么张宜苏的这句话就足以说明,他们绝不是出离超脱的隐士高人,而是和普通人一样忍受着生活的磋磨,却用惊人的勇气直面内心,用旺盛的生命力量改造世界。要释放,要舒展,要自由。他们的疏狂不是普通的任性、散漫,而是绵延一生的和自己的搏斗,是赌上所有的艰险的战役。

所以张宜苏说“你和我”,每一个活着的人,无论低吟还是高歌,都用不同的方式对抗着庸常。在最朴素的细节中,藏着所有人可以分享的真实,这样的同在感让我们紧紧相连,获得生而为人的勇气,这就是《自行车与旧电钢》作为记录片的力量。

 2 ) 太逗了!这两人活成这鬼样,但在我心底,他们闪闪发光......

犄角旮旯里的世俗奇人

文 | 鲑鱼

直到观影后的一周,我的脑海里还回响着张宜苏随时挂在嘴边的“噫嘻”和他痛快中带着天真的神情,那句“噫嘻”让我想到刚抿完一口白酒的人舒坦的感叹,也让我联想到几百年前诗人李白放浪不羁的“噫吁嚱”的呼号。这一声长呼漫叹,跨越几百年的时空,交叠起两个同样自由不羁,洒脱狂放的灵魂。骑着自行车,弹着旧电钢,在平凡的生活中起舞。

张鹏程和张宜苏这两位电影的主人公所跋涉的修行之路,和多年前大唐诗人曾走过的是同一条路。与君别,游四方,张鹏程告别的是工厂的生活,张宜苏告别的是父子亲情,这一别,是拿一生来冒险,追寻灵魂的自由,生命的激情。而命运的赌徒,除了自由将一无所有。

1问君西游何时还

纪录片的主角,是生活在徐州这方土地上的两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张鹏程,热爱音乐从工厂辞职,学习创作,靠路边演出和做节目主持人谋生。张宜苏,生于台湾,15岁随父亲定居徐州,不久父亲去世,孤独无依的他偶然中捡到了一个被扔掉的电子琴,从此开始自学音乐,以倒卖电子垃圾为生,并且免费教学生编曲和创作。

影片的前半段,张鹏程和张宜苏的人生平行地进行着,不断地被交叉剪辑在一起,创造出奇妙的混响。昏暗的光线,长时间跨度里两人容貌外表的变化以及略显混乱的剪辑和采访友人时不带名字的描述,常常让观众分不清眼前描述的究竟是哪一位主人公的人生片段。一样的天真烂漫,一样的特立独行,隐约有两人仿佛是一人的错觉。

我不清楚这是导演的有意为之还是无心之举,却很喜欢创造出的效果。两条终将相遇却暂时遥遥相望的轨迹,对彼时的张鹏程和张宜苏来说,当他们独自在巷尾唱歌,在小屋弹琴,在人生的困顿时刻,是否知道世界的另一端有一个同样孤独而自由的灵魂?而当两位主人公终于在现实中相遇,灵魂的共振带来最深切的安慰,撞击出最绚丽的火花,也将两人实际上迥然不同的性格和面目映照得更加清晰。

张鹏程的旁若无人和过分坦诚每每令人捧腹,而张宜苏质朴中带着温柔,这种温柔在观影过后的一段时间里将逐渐在心头融化而越来越清晰,他谈起义妹和阿姆斯特朗时闪亮的眼神也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

也许是为了和人物的性格相呼应,也为了最真实地表现他们生活的环境和状态,同时也受限于预算和拍摄条件,影片中,摄像机一直保持着用最自由的方式捕捉人物的生活,颠覆了人们对一般院线电影的预期。从影片一开始,手持摄影机就一路跟随张鹏程,极度抖动的画面几乎引起不适,却也拍下了最鲜活的场面和生活:

脏乱的中巴车厢中张鹏程和几位女士的调笑,灰扑扑的县城,村庄里疏于经营的篱笆和场院,入夜后张鹏程主持的气氛火热的晚会,晚会上俗艳的大红色,粗俗的笑话,一连串搞怪的表演、夸张的吹捧、不着调的牛皮,这是最生猛的现实,也是张鹏程真实经历的生活。

2欲上青天揽明月

电影最动人的一刻,可能就是在张宜苏昏暗的小屋中,听他讲述自己的义妹,讲述对阿姆斯特朗和登月梦想的崇拜。那一刻坐在油腻床铺上的,俨然一个超人,精神飞出肉体,膨胀出一个宇宙。他在阿姆斯特朗身上寄托了探索的雄心和对未知无穷的想象,又在义妹身上得到了女性温柔的抚慰。

讲起义妹,他就像一个伸手抓月亮的小男孩,对世界全心全意的信任,像渴望糖果一样渴望温暖。像一只沐浴在月光下嗷嗷的小野兽,朴素地希望天地间的静谧为他停留一刻,好在月光下香甜地睡去。可惜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无论是义妹还是张宜苏,都逃不开人世的风霜雨雪,义妹最后跳楼自杀,甚至尸骨也无人收殓。

多年后,面对镜头张宜苏再回忆起义妹,念念不忘的还是有一次她从背后搂住他听他弹琴,那一刻成为他人生最幸福的时刻。他说义妹是亲人,也许对于过早失去双亲的他来说,只有义妹给过他真正的关爱和温暖。他说人生有过那样幸福的时刻就觉得这辈子值了。

原来即使是超人,所能拥有的也只是记忆中那几个高光时刻,却足以温暖一生。但张宜苏生活中更多的还是达观和不染纤尘的欢乐。夏天的时候,他就去云龙湖中洗澡;在暴雨来临的时候,只穿着裤衩满街跑,追着乌云洗澡;在路边看到漂亮的乐手姑娘忍不住春心萌动,他是真正的最纯粹的生命意志的体现。

而纪录片在记录人物中最大的作用,我认为是极好地捕捉了现场的灵光和幽默的火花,这种力量来自于对话,来自于毫不雕琢的“在场感”和时间的连续性。

在对张宜苏的采访段落中,现场极少甚至没有打光,人物就坐在昏暗脏乱的房间中央,于是他不间断的话语就像一束火炬,有力地点燃了观众的想象。在开头张鹏程的段落中,摄影机跟随了他一整天的行动轨迹,才展现出他在内心和外表上极为矛盾的人格特质。

同时,如之前所说,导演将对画面质量的要求放到了最低的程度,采访张鹏程的早期录像带甚至不断卡壳和出现画面的中断,却不影响饱满的情绪流动,抖动的画面也增加了观众的“在场感”,这种粗糙的影像对应于两位主人公草根却生命力十足的生存状态,在某种意义上也正是对精致而空洞的内容生产的反抗。

3侧身西望长咨嗟

张鹏程说:

有的人,依靠音乐和命运斗争,有的人,靠卖馒头和命运斗争,有的人,依靠自杀和命运斗争,你和我,选择活着和命运斗争。

影片没有强行地追索人物的内心,而是更多地通过他们外在的表现和自己的叙述,留下让观众思考和回味的线索。而这句话,是我认为最真实地反映出两位主人公内心挣扎的一句话。也许过分违反常规、狂放不羁的行为,很容易让观众拉开一段距离来审视两位主人公,虽然理解却多少带着看奇闻轶事的眼光,那么张宜苏的这句话就足以说明:

他们绝不是出离超脱的隐士高人,而是和普通人一样忍受着生活的磋磨,却用惊人的勇气直面内心,用旺盛的生命力量改造世界。要释放,要舒展,要自由。他们的疏狂不是普通的任性、散漫,而是绵延一生的和自己的搏斗,是赌上所有的艰险的战役。

所以张宜苏说“你和我”,每一个活着的人,无论低吟还是高歌,都用不同的方式对抗着庸常。在最朴素的细节中,藏着所有人可以分享的真实,这样的同在感让我们紧紧相连,获得生而为人的勇气,这就是《自行车与旧电钢》作为记录片的力量。

南京首映礼映后视频://v.qq.com/x/page/z0790sw6i9h.html

欢迎关注公众号“抛开书本”(paokaisb)

 3 ) 《命运馒头》

片子里听了前几句,已经快要热泪盈眶……
还没有找到歌曲,上网搜到了歌词:

       有的人依靠音乐和命运斗争

  有的人靠卖馒头和命运斗争

  有的人依靠自杀和命运斗争

  你和我选择活着和命运斗争

  所有的人,

  都必须和命运斗争

  无论他们依靠的是什么是什么

  所有的灵魂,

  来吧,面对这人生

  或许他很冷,

  或许他很冷

  但冻不死你的热情

  所有的灵魂,

  都必须和命运斗争

  无论他们追求的是什么是什么

  所有的人,

  来吧,战胜这人生

  千万别妥协,

  千万别妥协

  你要相信自己的热情

 4 ) 有的人用馒头和命运斗争,你和我用活着和命运斗争

在乌云和暴雨下洗澡

文/东SIR

距离上次看《bike与旧电钢》已几十天过去了,一直想写点什么,只为纪念曾与电影完整版的相遇。然而所谓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影片中那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精神形之文字时,时常觉得被约束了。今天刘老师约去她家二刷,过年至今,案牍劳形,身心俱疲,想着影片中的放浪形骸,自生向往,忙不迭的踊跃了,六点刚过五六七八好友或窝沙发或席毯而坐,刘老师素手烹香茗,偏有人不谙茗香,晚上要睡不着的,牛奶啦。

偏偏是这种朋友间无拘无束的自便随意,比较第一次时的按时入场、正襟危坐的观影仪式感,似乎更符合影片所传达的散淡自在,轻松惬意,影片放映时人物出场居然如久违的朋友,亲切又或打动或羡慕的情愫在内心流淌。

荧屏亮起,张鹏程出现了,三月不见,还过了个年,肥瘦依然,油滑如故,与一众妇女济济一车,调笑间,已从她们准时出发开始重新相信人类。

破旧的面的载着他们穿梭在徐州城乡各地,白天、夜晚,大红大绿的或搭设或卡车改造的舞台,深情款款张国荣、荒腔走板女老师、撒泼打滚主持人……荤素不拘,一个流浪艺人似乎跃然而出。

可是观众很难把二者形象严丝合缝的叠合起来,在别人那里是烟波江上生计愁,然而在张鹏程那里却是游刃有余的天赋展现加喜欢唱歌,“你是青楼名妓,我是路边野鸡”张鹏程在比较着他和电视台名主持。

在平时没有工作时,张鹏程喜欢一个人骑着他的破自行车,抱着他的吉他到处唱歌,影片里面一再出现的场景是张鹏程面着一堆废墟,弹唱他的张国荣,歌声响起于我居然有种复古的感动。

影片在后来的一幕使我明白了这种感动缘何而来,他去一家酒吧应聘歌手,老板嫌他的歌太老了,突然我知道了,他的歌于我是怀旧金曲,现在的娱乐要的是好声音,好声音中对老歌的所谓翻唱、所谓致敬不过是背景画面中《大话西游》的无厘头。

另一个主人公张宜苏出场了,依然是傻傻的站在田头一本正经的用稍有南音的徐州话介绍他的侄女。看到这儿笑声在内心荡漾,太好玩了,看到他就会笑,不是可笑,是开心加羡慕的笑。

宜苏出生台湾,母亲早故,只有一张疑是照片供隐约的追忆。随着叶落归根的父亲在14岁时回到他这个祖籍地----徐州。少小离家老大回的父亲半身戎装,有酒而家暴恶习,少年宜苏自是这恶习的承受者,然而全然没有好莱坞电影中的矫情,动不动就会留下心理阴影啥的,张宜苏回忆他这段皮肉生涯时,笑得像朵花般灿烂,仿佛不是挨的皮鞭而是与父亲一起享受了甘怡的蜜糖。

回到徐州后,父亲没有陪伴他更久,说起父亲的去世,宜苏更像惋惜失去了一位朋友。后来关爱他的大娘也走了,大娘临走的遗恨是没有看到张宜苏娶妻生子,宜苏在大娘的葬礼上对一位乐队女子春心大动不知道会不会令尚未走远的大娘顿生安慰。

这一幕不禁让人想起晋人阮籍,丧母,正与人棋,人欲止,不许,棋毕,哀而吐血,葬,酒又肉,嵇禧依俗例吊念,白眼相向,嵇康携酒琴祷,籍青眼有加。哪个母亲长辈的在天之灵不希望子女晚辈幸福生活,哀悼亡人不应该是发自内心的伤痛并按亡者的期许生活吗?

那种戏剧表演式的夸张表演又岂是哀悼的正确方式。张宜苏身上的晋人之风不止于此一处。刘伶的“我以天地为屋,房屋为衣裤,你们为何到我裤子里来”裸体,嵇康好冷幽默,王羲之的坦腹东床,阮籍见酒店老板娘貌美,每日往而醉其边上,老板、老板娘亦视之常等等故事都可以在张宜苏身上找到影子。

张鹏程与张宜苏的相遇也有着晋人之风,一段未遂的风花雪月引得二个直男相见。一切似乎是因为音乐,然而和张宜苏的很多学生一样,相遇于音乐,以传授音乐的名义打开了思想的那扇大门。

吃喝拉撒睡,阳光空气水。一切都顺其自然,没有绝对的正确,谁都是可以被质疑的,包括张宜苏。

有的人,依靠音乐和命运斗争。有的人,靠卖馒头和命运斗争。有的人,用自杀和命运斗争。你和我,用活着和命运斗争……”张鹏程开始了创作歌手的道路,上面的歌词表达了他对世界的态度。

相比较而言张宜苏的生存法则似乎更随遇而安、顺水而为,不刻意追求,凭兴趣爱好牵引。乐观、旷达。他面对世界必胜的法则实际上只有一条:不战。没有任何牵挂、没有任何东西是不能舍弃的,包括音乐,因为音乐只是他的一种生活方式,而不会成为他的包袱,因此他才能从音乐中享受最纯净的快乐。他没有一刻不享受在现状的舒适中。

就这样三个小时不知不觉过去了,感觉像在听晋人传奇,又在读聊斋志异,追云洗澡、拉屎送运……看着像一个个魔幻故事,从影片的角度说有摄影瑕疵、对镜讲话太多等等问题,然而因为导演找到了二个很有意思的传主,这一切在观影过程中都觉得可以忽略。

我们在生活中时常感到不如意,感到失望,有时真的是我们牵挂的太多,愿生活中每一片乌云可以化作一场暴雨,洗涤我们负担太多的心灵,让它回到最初的模样。

欢迎关注公众号“抛开书本”(paokaisb)

 5 ) 何须随波逐流?人应该开心地活着

       第一次看片子,情绪几乎是一路高亢,从来没有一部纪录片能如此调动一拨人的情绪,让笑声贯穿全场。紧接着第二天又看了沈洁导演的新作《我为故乡的死寂举行一个良辰吉日》,却又一下子把我的情绪拉到了谷底,这部极具个人色彩的独立纪录片以晦暗的影调揭露着现实的荒谬、理想故乡的远去,它浓烈张狂撕扯的情绪直勾勾地击打着我脆弱的内心,它发出扣问,将故乡的“死寂”赤裸地剥开给你看,直教人不忍直视、不愿听闻!然而这一切都是真真正正的存在,我们所回避的正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即便一切都显得如此荒谬惨淡。
       正是这部片子刺激我重新审视《bike》,再次看《bike》,似乎笑声变得微弱而收敛,隐忍的笑声背后饱含的苦涩溢于我心,我觉得我不能再单纯地笑了。我一遍遍梳理着故事情节,感受着片中人物曲折别致的人生,用心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于是重新收获了某种力量。
       第二次看完全片,脑子里冒出这么几个字:何须随波逐流?
       人潮中,我们本是逐浪之花,绝大多数人都选择在世俗的公共价值指引下生活,却依然有那么个别的人能保有自己的那份独特,散发出迥异于常人的人格魅力。
       片子以交叉的叙事时空呈现了两位主人公的生命轨迹和生活状貌。为了展现丰富饱满的人物形象,创作者更是不遗余力地采访了跟两位主人公关联交集的人物,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生动。而跨越时空的影像交集汇合,更建立起今与昔的连结,让我们感受到主人公命运的时空更迭辗转。
        一开始,片子的镜头跟随着张鹏程,随他穿过街头走上婚庆主持和“百变咖秀”的民俗舞台,他直率地跟同车的姑娘们打趣说荤笑话。他说,“生活非常的枯燥,相当枯燥,异常枯燥,枯燥得要死”,而即便如此,他选择假装欢笑,他说装着装着就真的开心快乐了。似乎这就是他的人生哲学,人生大多数时候的确是乏味和充满苦难的,但我们都不得不面对和承受,于是张鹏程选择了欢笑,即便这欢笑一开始是假装的,但终有一天都会成真。所以不难理解,张鹏程在删除a片的时候都能把这一行为给诗化和仪式化。如此这样的小人物,你不难从他身上受到启发和鼓舞。
       片子给张宜苏的第一个镜头正是90年代宜苏自拍的一段视频,他举着相机去参加侄女张庆的婚礼,其间他就像个自导自演的主持人,模样天真质朴,流露出一种毫无雕琢的自然情怀。他万没有想到,15年前他自拍的影像竟然会出现在今天为他而拍摄的纪录片中,而正如导演将片子的编剧视为造物主一样,这一切就像是冥冥中的天意,有谁能说的清道的明呢?而这一切又无不因主人公张宜苏本人的别趣,他出色的音乐才华,超凡的创作理念,无私的情怀……尽管他的住所逼仄狭小,他本人不修边幅,他的生活环境用“恶劣”一词描述都毫不夸张。
       两个主人公相继出现,似乎没有关联。张程鹏的叙述将两个主人公连结起来,“那一年我认识了老张,我就像是幸运的阿里巴巴,老张的出现为我的生活打开了另一扇门。”而从影片后来的发展我们得知两人的相识竟也是戏剧化的。而连结他们的是对音乐的由衷喜爱。张宜苏在父亲去世后意外与音乐相交,并成为那个年代最早玩MIDI的音乐人。他对音乐的非凡领悟和出色的技艺深得张鹏程的崇拜,于是年轻的张鹏程成为张宜苏的学生。
       张鹏程说,“他(张宜苏)净干些匪夷所思的事,免费教你弹琴、键盘。”这就是张宜苏的原则,他从不收取任何学费,他说音乐是属于全人类的,应该免费共享。 他的学生吴品醇说,在他身上,
我更震撼的不仅仅是音乐,音乐只是表现手段,一个出口。
       在张宜苏窄小破旧的屋子里,在他的旧电钢上,他创作了最美妙的音乐。
       “当你未来面向无穷……让爱指引你未来的方向……”——张宜苏的原创音乐剧《心缘梦想》片段。
       “那一天,空气阳光里还是那么简单,你让我看到另一个世界,阳光照在旧貌新颜之上……哦,我要显得安详,给你希望……”“……无论你转化成什么形式,你要做你该做的事……”——张宜苏原创音乐剧《吃喝拉撒睡之余》片段。
       张宜苏鼓励张鹏程自己创作,送给他一个“烂笔记本”,张鹏程说这本子至今都还留着。学生时代就喜欢表现和唱歌的张鹏程为了练一副好嗓子不喝酒不吃辣,在老张的鼓励下,最多的时候一天能写三首歌。那时候,他总是抱着吉他骑着自行车穿过徐州的街头,而这一路他也没忘了练习弹拨。于是他创作了自己的歌曲《自行车》。张鹏程非常感性,看见卖馒头的人生活不易,就给他们写出歌来,他唱道:“……所有的人都要和命运斗争,无论他们依靠的是什么……”
       徐誉滕为张鹏程录歌——他的原创歌曲《美梦成真》,张鹏程在录音室里一唱就哭。徐说,人们说哪个歌手录歌时都唱哭了,千万别信,这都是做宣传,但张鹏程却是一哭再哭。只有真正投入情感的人才会这样感动自己罢。后来,马来西亚歌手罗宾相中了张鹏程的这首歌。镜头中,张鹏程坐在海边深情地弹唱:“……那究竟是个什么养的人,难道比我更对你情深……”
       为了音乐梦想,张鹏程也曾在北京漂泊一年,而今他闭上双眼回忆起那段往昔,他说:“在那一年的冬天,在我生日的那一天,我抛弃了自己的理想,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此刻他哽咽着仰躺在房间里。今天他依然会走进ktv给老板推荐自己的歌曲,他对老板说我们都是70后,你或许懂得我……后来他还去剧组拍电影,导演说你该做出惊愕恐惧的表情,埋怨他怎么笑了,他说他真没被吓到。观众笑了,他就这么本真,爱表现却不装。
       吴品醇说,张老师很多的音乐灵感都来自女人、爱情、性,在张老师眼里这一切都是极其自然的。而义妹朱莉对于张宜苏而言就是个极其命中注定般的存在。多年以后,朱莉早已离开了这个世界,张宜苏说,“我曾经这样的幸福过,值了”。于是生命中的一切苦难从此在他都举重若轻。义妹生世坎坷,这让张宜苏一度觉得他们多么地相像,他回忆起曾经在一起的时光,当他弹着琴,义妹轻搂他的肩膀,依偎着聆听他的音乐,这一切都幻化成生命中最幸福美好的旋律。
       他唱:“又一个氢元子分离,支撑着你完美地呼吸……曾经我们俩就这样依偎在一起……”“……如果你相信物质不灭地定律,那就有完美的几率,又让我遇见你。”——张宜苏原创音乐剧《吃喝拉撒睡之余》片段。他将所有的情感都写进了他的音乐里。
       他对学生从不苛责,他总是鼓励。他告诉他的学生不要把他的话当作真理,要相信自己。于是徐誉滕在他的演唱会上唱出自己的原创歌曲《一封信》:“你要选择你自己认为对的道路……”每一个人,他们都选择了自己认为对的道路,这便是自由。在老张那里,音乐是最自然的情感表达,它只是工具,不必刻意,更无须神话,运用它去表达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也许你会关心一个不收学费的老师怎么生存,是的,张宜苏还是个技术控。学生时代就喜欢科学的张宜苏,而今更是对“电子垃圾”深有研究,吃饭就靠组装“电子垃圾”的本事,教音乐却是从不收学费的。他说,Armstong始终是他心目中的大英雄,他说他们不扯淡。
       义妹的死带给张宜苏极大的触动,从那时起,只要有余力,他就会去帮助别人抚平心灵的创伤。他说,本来一切可以不这样(义妹可以不死),人应该开心地活着。
       他告诉他的学生——邻居家的小女孩,你心情不太开心的时候,你就多弹,就愉快了。他和孩子们相处的时候,就像个十足的大孩子,他们丝毫不怯他,那样自然、开心。
       学生泽丰说,从张老师那儿学到最多的就是做人,想做什么就去做什么,不要浪费时间。他喜欢做烧不熟煮不烂的人,我也学他,觉得很开心。谈到张老师追着云彩洗澡的事儿,每个人都笑了。“从他身上我感到了真真正正的快乐”。
        他的学生徐誉滕说,如果将来张老师没有小孩,我们给他养老送终。如果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这样一位老师,该感到无比的幸运吧!
        片子的最后,张宜苏说,“如果我这一生要做什么,就是把我和朱莉的感觉制(用音乐剧的形式)出来,这就是意义。”他说朱莉就是他的珍妮(他的音乐剧中的主人公),这也让我想起阿甘的珍妮,都是多么珍贵而美好的存在!
        再次看完片子,我会心的笑了。

 6 ) 身上有疤 心里头也有小花

影片有一段特别粗糙的视频,张宜苏早年自拍录的:第一年回农村参加侄女的婚礼,拍视频记录,侄女穿着新娘服满脸笑容。第二年再回去,说要拍视频记录水稻怎么变成大米的,镜头拍到侄女,已经挺了个大肚子。很多观众都笑了。我却特别感动,不知为何,觉得特别生活。可能也正是这种粗糙更显得真实。

导演说剪片的方式是想先让我们看到一个陌生人视角中的张宜苏和张鹏程,再慢慢地走进他们的生活,他们的世界。你看他衣衫褴褛,相貌猥琐,却不知道他逍遥自在。 张宜苏说起童年父亲的暴力,说得云淡风轻。回忆起他在弹琴时朱莉走过来靠在他肩上的,说“人生有过这么幸福的一刻算是值了!”一脸满足。有一种不管他说什么我都会相信的魅力。特别真诚。从不遮掩自己对金钱,对性的欲望。照顾好自己那百十斤就好。遵从内心的人,怎么会不快活。

而张鹏程是不管悲欢都去用力体会的人,谈起童年家庭不和遭遇还会陷入悲伤。喜欢给自己定目标规矩,两个月后要会唱维塔斯,吃完饭觉得浪费油和洗洁精罪恶不刷碗,举行仪式把Av都删除。对自己要求严格,爱表达,人张扬,这种人总给身边人带来乐趣。张鹏程像是沸腾的火锅,酸甜苦辣都往里加,平平淡淡的轰轰烈烈,我喜欢。 张宜苏和张鹏程是性格完全不同的人,他们很多观点都不一样却仍是朋友。但在面对热爱的音乐时,他们都是一类人。

张鹏程唱“有的人依靠音乐和命运斗争,有的人靠活着和命运斗争”身上有疤,心里头也有小花,是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我倒不觉得我们靠活着和命运斗争,我们就是活着,不斗争。

 短评

两个没啥音乐素养且以为自己是音乐家的神经病直男癌,靠着特立独行聚拢一群有热情没脑子的傻小子,俨然邪教教主的范儿,导演煞有介事拿他们当大师拍纪录片,有意思。混这么久独立音乐圈还一边喊“噫嘻我想制她”一边看AV解馋?说明屌丝也分有种没种。我讨厌不洗澡的人。

10分钟前
  • 小A
  • 推荐

这个纪录片拍活了,比剧情片好看,两个世俗奇人喜乐皆是戏;尤其是张宜苏像一只蝴蝶自由自在,有一颗老庄之心,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过着五柳先生式的生活且不以为意,拥有天才智商,音乐制作、计算机、宇宙知识无师自通,却无偿教学、自娱自乐,行事刁钻古怪,不为名利搏,俨然魏晋名士附体。

13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张鹏程是朵奇葩,张宜苏是棵圣树,苏的个人音乐剧作品,甩开众多徒子徒孙生产的网络歌曲的距离之大,让人最为感慨,不过最终也都逃不脱“活着和命运斗争”,圣树繁茂世界,奇葩点亮世界,噫嘻。

14分钟前
  • 黑狗成
  • 推荐

非常好的独立纪录片。徐州的两个音乐奇人。其貌不扬的张鹏程所做的曲子唱的歌都非常好听,删A片都能煽出情。生活邋遢的张宜苏生于台湾,却在徐州扎根。在别人家拉屎,下雨天搓澡,靠卖电子垃圾为生,免费教学生音乐创作,桃李满天下。片子感觉更加侧重张宜苏,他也确实传奇//20181027【大象点映】相比两年前看的3小时版,公映版遗憾地删掉了粗口和拉屎等语句桥段,但观众也能通过两位主角喜感而丰富的对白、事迹,体会他们的传奇人生,感受音乐的美妙。张鹏程的歌曲,张宜苏老师的故事都非常动人。张宜苏老师映后还现场弹奏两曲,直击心灵。向他致敬

17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噫嘻

18分钟前
  • 魏晓波
  • 推荐

让我感慨不已的作品。差不多十年前在南京,经许良科(该片部分素材提供者)引见,我曾与张鹏程有一顿饭之缘,当时他听说我是广东人,又喜欢港片,当场为我献唱《英雄本色》的主题曲《当年情》。他的发音并不准确,但唱得深情款款。记得那顿饭一起的还有许良科、刘若一,都是徐州人。他们今何在?

20分钟前
  • Clyde
  • 力荐

可能对他们的第一印象会是寒碜,更难听甚至是獐头鼠目,可他们活得如仙儿一样,张宜苏更是比谁都仙儿。独立的制作最有资格记录这种仙儿。整个观影的感受就如同阿里巴巴知道了芝麻开门。期待张老师的原创音乐剧《吃喝拉撒之余》能面众,他音乐的魅力就如同他人一样,也期待导演邵攀的下一部独立作品。。

25分钟前
  • 吗啡
  • 力荐

有时幸福是吃饱了合衣就睡,弹琴时头靠我背,饿了两个馒头就能充饥,渴了一袋牛奶也能果腹。有的告别是删掉种子举起花,放弃梦想流着泪,追随乌云也能洗澡,弹奏电钢也可升空。吃喝拉撒之余的张宜苏光着膀子,说起义妹和阿姆斯特朗两眼闪光。这房间窗户漏风,被褥油腻,却像飞船,带他们脱离世俗引力。

30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抓住夺人眼球的人物,那人物纪录片就成功了一大半!张鹏程和张宜苏这两位身上给观众的是那种“自由而无用的灵魂”。自己开心就好了,何必纠结那么多的成功定义。“有的人,依靠音乐和命运斗争;有的人,靠卖馒头和命运斗争;有的人,依靠自杀和命运斗争;你和我,选择活着和命运斗争。”

34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阴天里 有些人瞎比惆怅 有些人追着乌云洗澡

35分钟前
  • ·Chel sea.
  • 推荐

4.0。真正被感动到了反而是映后,当张宜苏老师被问到,自己后来的生活还有哪些女孩陪伴?他瞬间哭了...他说后来人生中也遇到了很多女孩,她们都很好,但义妹是亲人,他有这段回忆非常幸福,他要快乐的生活下去。这个猝不及防的瞬间让我也反思许久,这世上真的是没有完美的人设,但有完整的人格,有多少人包括我在内,终其一生都在寻找生活的意义,似乎天天抱怨的同时,日子过的始终都不在点儿上,我是多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一样卸下心中的包袱,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坚持理想,善待朋友,人间即天堂,快乐每一天。

39分钟前
  • 蓝风筝1986
  • 推荐

本来以为会比较像《水底行走的人》,看完发现天差地别,《水》拍画家的生活,满满的HK文艺圈精英意识。对张宜苏的故事印象更好些,记住了《命运馒头》,只觉得全片不需要这么长。我很难接受在物质条件如此匮乏的基础上追求精神,但不免自问:“难道你认为不够格的东西就是拙劣的自我感动吗?” @印象城百老汇

42分钟前
  • Virgil
  • 还行

你牛逼,你在深山老林都牛逼;你有趣,没有观众你也有趣;你傻逼,你在讲话台上都傻逼;你无聊,你身边都是郭德纲也无聊。三个小时并不漫长,要写篇长文,给老张跟小张

44分钟前
  • 开膛手贝塔
  • 推荐

徐州奇人异事,老张与小张,两个人物都挺有意思,像张宜苏自己拍的超8(16mm?),张鹏程自我感动的歌唱。不过,片长可以短一些

47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真好。记住张宜苏了,又多了一个想起来就会开心的人。

50分钟前
  • 草威
  • 力荐

有的人,依靠音乐和命运斗争;有的人,靠卖馒头和命运斗争;有的人,依靠自杀和命运斗争;你和我,选择活着和命运斗争。

55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还行

两个主角很有意思,是法律规定必须被拍出来被知道的人!这部片子可以说是非常豆瓣了,文艺青年们的中年生活预览:理想已逝但热爱尚存,宁愿穷困潦倒也不愿为揾食奔波,内心深处其实向往爱情,但总体来说没什么性生活……

59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三星半入;全场笑疯,全程WTF盘旋,异人纪事百舸争流,张鹏程颇具天朝魔幻现实主义的癫狂表演视角切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阮籍式的魏晋贤士登场,话锋一转叙事主轴终于交叉;素材多过于冗长,剪辑精简更佳;科幻音乐剧太赞,唱列侬《woman》感人,片中所有音乐都异常好听。

60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阿里巴巴多幸运,遇到一个让他知道芝麻开门咒语的人。最感人的还是老张的爱情:“如果你也相信物质不灭的定律/那就会有完美的几率/又让我遇见你”。

1小时前
  • #第三只耳朵#
  • 力荐

张鹏程说:“之前去徐州和南京路演,没有观众像上海观众这样,在他们上台的时候鼓掌。”现场的气氛确实很热烈,观众们都不止一次鼓掌。作为被这部电影感动的观众中的一员,我也非常自豪。因为我也感受得到在上海,观众对电影,对艺术的尊重比其他地方要更多。今天的两位主演,可能有很多常人不理解的行为习惯,和异于常人的生活方式,但是当他们玩起音乐的时候,仿佛发起了光,他们沉浸在艺术里的样子,值得我们每个人为他们鼓掌。

1小时前
  • 留下来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