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卡拉

记录片法国2017

主演:Lydie Kasongo,Kabwita Kasongo

导演:Emmanuel Gras

 剧照

马卡拉 剧照 NO.1马卡拉 剧照 NO.2马卡拉 剧照 NO.3马卡拉 剧照 NO.4马卡拉 剧照 NO.5马卡拉 剧照 NO.6
更新时间:2024-04-11 04:33

详细剧情

  刚果穷小子自力更生,拿一把斧头走入丛林,以过人意志,独力砍大树,土法制木炭。辛苦都不怕,他梦想活得好一点,可以亲手为妻子及女儿造个安乐窝。只有一辆单车,载满一袋袋沉甸甸的木炭,他一个人推着上路,长途跋涉,期望送到镇上能卖个好价钱。公路旅程却多险阻,有人拦路「收陀地」,顾客压价佔便宜。人情凉薄,向上天祷告可会有奇迹出现?摄影师出身的嘉哈,以出色影像与纪实目光,近距离捕捉这段犹如薛西弗斯推石上山的卖炭人生。夺第70届戛纳电影节影评人周大奖。

 长篇影评

 1 ) 人这一世就是给自己找“苦”吃

这部纪录片很牛,展示了一个完整的社会,所以我都觉得太过于真实,结合自身的处境,更多的是一种压抑的情感在心中。

很多人说他们穷,落后,只不过是时代的因素,你站在21世纪看中国解放前的农村顶多也是这样的感受。但并不妨碍每个时代都有贫富差距和压迫。

片中出现的大多数人都和马卡拉一样,为生活所迫。

全片重点在于马卡拉这一路碰到的人物,两次帮他推车的人(人性本善),有亲人的聚离(人不光为自己而活),有也有地痞坏蛋(指压迫),也有穿金戴银的小伙(指贫富差距)。

之所以我感觉压抑,是全片极少展示人生的另一面,悲苦的反面也就是快乐,无论是马卡拉,还是其他人其他场景。一切的一切都在为生活奔波,在追求一切没有得到的。

反观自身,何尝不是一个马卡拉,欣慰马卡拉有一个患难与共的妻子。

对了,影片最后以基督教做礼拜结尾,才是神来之笔,把主题升华到了人应该具备的东西——信仰。

文笔有限,将就看吧

 2 ) 环境限制了你改变命运的努力

看完一度很痛苦绝望,但我知道我不会是马卡拉。非洲国度的贫穷与21世纪蒸蒸日上的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用着最落后的方法和自身的劳动力去换取价值,却一辈子也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马卡拉已经很努力的为了家庭、为了儿女付出一切了,他渴望下一代拥有良好的教育,做一个有教养的人;他向耶稣祈祷,没有奢望能够大富大贵,只是单纯祈求保佑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孩子不在饱受磨难。

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马卡拉保持了最大的善良,他有着和我们中国朴实劳动人民一样的素质,却仍然无法改变自己的人生。这是这个国度的悲哀,跟我们贫穷大山里的人们一样,一辈子辛辛苦苦,为的只是生存,迫不得已的生存。

21世纪,知识的剩余价值才是最大的资本。很庆幸能在中国的现代城市中,能从这部电影中获得力量。一些人会拿自己的境遇和极端环境下的苦难人群对比发问“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 这种比较毫无意义,能催发一时的动力和激情,懒惰终将懒惰。

只有每天都能够清晰认识到自己学习到了新的知识,这一点的满足才能催使我保持清醒,不断努力。

 3 ) 贫瘠的土地养不出希望

看着纪录片里贫瘠的土地,躺在出租屋里,从不缺水缺电的我有些难以想象他们的生活。

纪录片中最令我感触的是三个卖煤翁推着自行车艰难前行,太无力,无望了,他们就像蚂蚁一样,他们能够谋生的东西太少,这片土地太贫瘠,落后,经济发展太慢了。

我想到前两年在菜市场买菜,门店里摆的蔬菜都是便宜,新鲜,当时与朋友一起,她见路边好多白发苍苍的老人坐个小板凳,简单的摆几把蔬菜售卖,本想要照顾老人家的生意,结果一问价格,直接劝退,比门店内的贵了两三倍。

以及想起前段时间的谷贱伤农,看着纪录片里辛苦走了那么多天,结果被打劫,车被撞到,终于到了目的地,又被杀价,前面这些辛苦劳作的成本,又有几个消费者愿意买单?

那些跟他砍价的人说自己身上只有3000,或者还没发工资等等,他们也在诉苦,他们生活又能好到哪里去呢?

能喊出谷贱伤农的是谁,至少那不会是辛苦劳作的人,消费者想要便宜,商人想要赚钱,卖苦力的人没得翻身,特别像卖煤翁一样,他卖的东西是日常需要,那么日常消耗品就卖不了多贵,就是算卖贵些也基本跟农民无关,他们只会生产,不会营销,没有品牌意识,这直接导致他们虽然很努力却还是没有办法摆脱现实的苦难,同样的更缺少抗风险能力。

看纪录片是17年的,很难想象这个国家经济条件这么落后,这是否说明他们的zf做的还不够好呢?

 4 ) 马加拉

非洲刚果一个卖炭翁的故事。在租来的破旧的房子里住着一家三口,他想盖一个三居室,房子外面种树。他已经有橘子树和橙子树的种子了。房前要种苹果树,右边种芒果树,后面种棕榈树,棕榈树能挡风。还可以弄个池塘养鸭子。对于未来的期望,是多美。整个电影围绕马卡拉去镇上卖炭的过程展开。在三天两夜的行走路程上,车辆碰撞损失两袋煤炭,幸亏有人帮助,才能重新上路。因为没有钱交过路费,被拿走一袋碳,马卡拉低声下气的恳求,并没有的到善待。千幸万苦来到镇上。那是一个怎样的小镇呢?充满灰尘的黄土路,乱糟糟的街市,砖头砌成的平房,有很多没有粉刷外墙,一切都是混乱的样子,人民的生活条件普遍低下,而马卡拉,是最底层的那个。卖炭的生意并不顺利,顾主都想更便宜,到最后,只得便宜售出,比原来的预期价格下降很多。在这期间,马卡拉给他寄主在妹妹家的大女儿送去一双新鞋。有一句话让我非常深刻:我想让她接受教育,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全世界的贫苦人民都是一种思想,让自己的儿女接受教育,学习知识,自己受的苦难不想让子女再尝。对于穷人来说,读书是摆脱命运的唯一出路了。教育投入的金钱与时间太长,而回报太久,很多父母也会选择让子女辍学打工,回报家庭。电影中的马卡拉,付出很多,收获很少,赚的钱,买一块座房子的钢板久没有了。再一次认识贫穷,在那样的条件下,那还能摆脱贫穷吗?在“贫困陷阱”中,为什么能够相对地把人锁定在贫困中,其基本原理是这样的:因为你穷,你就享受不到良好的教育,引起人力资本的退化;因为你穷,你就缺少物资资本的投入,许多赚钱的机会因而与你无缘;因为你穷,就限制了你的活动范围和自由,因而使你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而日益边缘化;因为你穷,就可能影响你的情绪和精神状态,从而一蹶不振而荒度人生。马卡拉在回家的路上,参加了一个天主教活动。很多人们虔诚的闭上双眼,疯狂的拍掌,嘴里说每个人的困苦,祈祷上帝的保佑。如果不是走投无路,谁愿意把希望寄托给虚无缥缈的神灵。那些,都是社会的“马卡拉”。

 5 ) 上帝会显灵吗

记录了一名叫做马加拉的刚果男性的一段日子,镜头从早上天还没完全亮开始,马加拉来到了山上,找到了一颗大树, 开始挥起斧头,一下又一下地砍,镜头没有移开,不知道他砍了多久,那么大的一棵树,居然真的被他砍倒了。起先我并不知道他砍树要干啥,后来晚上他回去和妻子聊天,才知道他砍树是要烧成煤炭,进镇里去卖;我特别喜欢晚上和妻子聊天畅想他们未来房子的这一段。马加拉说,等他把这些煤炭都卖了,就有钱可以买金属板盖房子了,他想盖一个三居室,种一颗苹果树和芒果树,种子他已经都有了,让妻子去选地基了!后来他把煤炭装进编织袋,一袋又一袋叠起来绑在他那辆破旧的自行车上,竖着插了一根粗壮的树枝,用来做停车靠边用途,马加拉瘦瘦的个子也不高,顶着这堆煤,就开启了进镇之途;从他的村子到镇上有50多公里,他日夜不停的在走,实在累了就坐路边休息一会儿;途经妻子妹妹的家里,他进去坐了几分钟,原来他女儿托付在这,上学,接受教育,他给女儿带了一双崭新的凉鞋,但是没见到女儿,他说见到女儿的话双方都会非常难过,他说,但他不得不让女儿留在这里,因为女儿一定要接受教育;到了镇里,开价3500一袋煤,经历被不同的人讨价还价,有还价2000的,有2500的,到了晚上终于卖完了,卖完后马加拉先进药店给患了癞疾的小女儿买药,医生给开了3瓶,最后为了省钱只拿了一瓶最关键的止泻药,也要1000法郎;买完药后他终于踏进金属板店里,价格却让他望而却步,他原计划要15块金属板,但1块就要11500,他这趟煤炭我目测大概是10-15袋,最多也就卖了36000;最终他一块也没买,路上回家路过一个帐篷,里面是基督教徒在祷告,他也进去了;影片到此结束。看完后我对信仰有了一些新的看法,片尾祷告的人们每个都是那么虔诚,请求上帝显灵,帮帮他们,他们的生活真的很苦,很难,这种情况下信仰带给他们的精神力量是巨大的。不然我很难想象如果没有精神力支持,要如何在这么艰难的环境下,求生。最开始看的时候以为是非洲美景纪录片,感谢导演让我看到了世界其他角落人们的生存方式。

 6 ) 非洲啊,非洲!

这是一个很好的片子,一个故事,记录个一人的那么几天里的过程。纪录片特有的力量被发挥得淋漓极致,沉默的旁观比说什么都有力。

不过听说纪录片的导演(或创作者)当然也是要有用意的,要有一个主题,只不过他不能够张嘴说话罢了。所以,关于这个纪录片,我就有一些可说的了。因为碰巧刚读了一本关于非洲的书,觉得很多很多关于非洲的事情还是知道一点比较好,不然容易对电影产生误解,也就是经常发生在我们这些普通人身上的过分联系和联想。这本书叫《非洲国:五十年独立史》

//book.douban.com/subject/6858528/

在《非洲国》的讲述里,非洲是苦难的大陆。我们只说人祸。天灾在任何一块大陆或岛屿上都是经常存在的,所以天灾对全人类是公平的。因此,我们只需要关注人祸。从19世纪后期的殖民高潮之后,非洲大陆基本被瓜分完毕。在20世纪中期触发的民族独立风潮中,非洲国家纷纷通过不同的道路获得了独立。但整件事情完全要比表面上复杂得多。非洲国家的地理划分本身就是不自然的,是殖民列强在欧洲的会议桌上用尺子商量着划定的。每个被决定的国家里往往包括很多民族,甚至敌对多年的民族,而且还有同一个民族、族群被一刀切在两个国家里面的情况。殖民者的统治政策影响、形成了新的社会阶层。面对民族独立的势力,殖民宗主国的政策和态度并不相同。在复杂的一国政治进程的同时,又发生了多国之间的相互影响。等等这些因素让整个非洲的政治情况极为复杂混乱。一个又一个残酷控制、榨取本国自然资源、极度腐化丑陋的非洲国家政府轮番统治。一个又一个其事迹令人瞠目结舌的暴君甚至成了全世界电视机的名人、伟人。独立之后直到今日,几乎全部非洲国家那么多人仍然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世界经济强国为了自己的利益也从没有停止过干涉。邻国入侵、内战、恐怖独裁、无政府混战、种族矛盾、种族屠杀这些极端的事件几乎从未停过。联合国的各种行动也有着某种不正义的势力的影响,而且大多只是表面功夫,对那里的生活处境毫无实质的改善。《非洲国》真本书的阅读真是一件十分令人痛苦的事情。非洲如今的苦难,直接原因真的是源于人祸。

所以,看这个电影时,一定要冷静,一定要多想一想。千万别犯《非洲国》里一再提到的那些错误。比如,人道主义援救、无国界医疗救援等等,这些其实都没什么用。一瓶药的确可以救活一个垂死的穷人,但他还得去面对他的生活。就像齐泽克说的,西方人几十年的人道援助只是让一个受苦人别死掉而继续受苦,他又说这种现象满足了西方人的某种心理平衡,这一点我就不敢苟同了。我只是觉得这要问题还是在世界经济结构上,出卖资源的国家在有限的展望中很难有摆脱它的经济角色,因为有些国家并不希望它改变。说到这里,觉得中国是一个经济上基本是完整、全面的国家,我真是感到万幸。

人群总会做出统一的行为,比如一部分压榨另一部分人,这就是人性。救人、干预,这些外人的行为对此事不会有任何改变。穷人总是一个社会里的大多数,而不是年收入和物质条件决定的,而且穷人的比例总有种顽固的规律。人类历史的变化,只在于最穷的那些人能够拥有怎么的物质条件。是拉肚子就可能死亡,还是有房子住有饭吃有大夫治病,这才是绝对的衡量标准。

小伙子的信仰,看起来很像一种慰藉。不然就成了行尸走肉了。所以也不要把这个纪录片联想成宣传基督教或讽刺基督教的用意,它只是在表达小伙子的内心世界而已。

 短评

人类摇篮至今维持着最原始的生存,这本身就很哲学。(边看边默默背诵卖炭翁…一直感叹苦难啊苦难

10分钟前
  • 小灰烬
  • 推荐

这条路上的跋涉实在太精彩了。叹息…

15分钟前
  • 天堂丝绒
  • 力荐

这应该是我看过最贫穷最绝望的故事,没有尽头的终点和漫天飞舞的沙尘,贫穷和差运气还有理所当然的无知…最后在室内众人一起祈祷上帝真的太讽刺了。想说的很多,看得非常痛苦。然后现在要去买一堆奇奇怪怪的圣诞节礼物。人生。

16分钟前
  • 裸吻鱼🍭
  • 推荐

Probably the most silent, depressing and powerful film I've ever seen over the years.

20分钟前
  • timothy 光
  • 力荐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23分钟前
  • m89
  • 推荐

今年戛纳影评人周大奖得主,很朴素的纪录了一个刚果小伙卖煤养家的过程。可能由于摄影太出色了,反而削弱了苦难的主题表达。非洲大陆的阳光有一种温煦的厚度。

24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真实到触目惊心,节奏非常非常的平缓,记录着马卡拉走的每一步都异常辛苦。马卡拉正直,善良,为家里人付出一切,但是环境真的是限制了改变命运的努力,只能真挚的祈祷,然后继续着苦难的生活。

25分钟前
  • 朝秦暮楚
  • 推荐

看到那个陡坡时我哭了,可是同时也心生一股怨恨,摄像机后的那个人怎么不帮一把手呢?后来我发现摄像机后的那个人也怨念着呢,要不为什么老对着一辆辆放空的汽车拍拍拍呢?再后来我想通了,其实我们什么都做不了,做不了,就连耶稣也无能为力。

30分钟前
  • minus273
  • 力荐

3.5 一开始不太敢信这是纪录片,而极端原始的生活环境(食物、医疗、生存方式)直到主人公到了集市上才让人想起来这其实发生在当代刚果。西西弗斯似的征途让主人公与自然的角力逐渐转换为与社会、自我内心的角逐。喝水太多会变成鸭子吗?众人集体对耶稣的祈求难道不也是明知绝望情况下的最后一根稻草。

34分钟前
  • 么什叫定决能不
  • 还行

中国的卖炭翁送人温暖,却在寒冬而终;这位非洲的卖炭翁售出光明,却在黑夜中孤独而行。汽车的远光如同初升的太阳,让他心生向往,但又永不能得,只剩镜头里歪斜的炭色剪影。

38分钟前
  • 私~川流
  • 推荐

看完以后,一声叹息。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吧。很多人活着都不容易。更别说美好地生活着。

39分钟前
  • 李湘
  • 力荐

愚公卖煤

43分钟前
  • after1y
  • 力荐

刚果版本的 隐入尘烟 要是背景音乐能往后退点那么就五星担当了。

46分钟前
  • 泥巴
  • 推荐

无力感从马加拉身上溢出来,溢满屏幕,溢满每一个目击者的双眼。

47分钟前
  • 正义使者李钢蛋
  • 力荐

2017影评人周大奖。片名正解就是斯瓦西里语里的[炭]。摄影相当好。应该是部docudrama,导演的设计还是挺明显的(有趣的还是里面那几段看着挺惨的场面时引发的纪录片伦理问题讨论,“不上去扶一把/放任发生”)。动人还真是很动人——尤其是漫长的公路上的漫漫烟尘和夜里的车灯的相当长的段落形成的情绪累积。(去年在尼翁在线看了个几乎完全一样的中非短片……哎哟我去)。

52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他想盖一个三居室,他有橘子树的种子,他要在屋前种苹果树,屋后种棕榈树,边上种芒果树,他还想挖一个池塘养鸭子。梦想奢侈吗,信仰可靠吗

57分钟前
  • 阿念
  • 推荐

鏡頭真摯而親近一時讓人不知道是紀錄片還是劇情片。苦難被拍得太美,但也迫切地逼近生活與生存的可能常常跟著咬緊牙根。最後那場起乩合唱太強大了, 雖然我永恆地懷疑宗教,但也同時相信神。港譯片名比台譯好多了。主角也是很好看的人。

60分钟前
  • stanza
  • 力荐

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似乎根本不需要说传统意义上的故事,简单的人物环境与行为本身就意犹未尽,如果本片早六十年进入天朝,一定为奉为无产阶级经典的(包括充满批判或者隐喻而见仁见智的教堂结尾)。

1小时前
  • 451½°F™
  • 力荐

节奏缓慢的纪录片,讲刚果偏僻山区的穷小子为了攒钱盖房子徒步50公里去城里卖煤的事。一开始一直是主角在砍树的场面,挺难入的,但是镜头美学很好。本来我看这部片既没有隐含优越感地感到同情也没有什么震惊,而是理所当然地认为这只是人类生存的一种状态,在生活和自然面前渺小而无力被彻底击败不能反抗。总会有人受苦,我也在受苦,这个世界就是这样。但是男主在妹妹家里兴致勃勃地展示给女儿买的看起来廉价却镶小珠子的好看小鞋时,能让我保持理性的和他之间的距离感被一种温柔冲破了。还有一群人在教会里真挚地大声祷告,我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么直接激烈的祷告,不是仪式不是忏悔,更像是咬紧牙根的坚定内心。

1小时前
  • 黄石公园
  • 力荐

漫漫黄沙,走啊走~ 豆瓣标签说你是纪录片,那你就是纪录片吧。

1小时前
  • 合纥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