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邀第三季

综艺大陆2018

主演:许知远,张艺谋,尤瓦尔·赫拉利,李宇春,王石,徐冰,唐诺,吴孟达,黑木瞳,木村拓哉

导演:内详

 剧照

十三邀第三季 剧照 NO.1十三邀第三季 剧照 NO.2十三邀第三季 剧照 NO.3十三邀第三季 剧照 NO.4十三邀第三季 剧照 NO.5十三邀第三季 剧照 NO.6十三邀第三季 剧照 NO.13十三邀第三季 剧照 NO.14十三邀第三季 剧照 NO.15十三邀第三季 剧照 NO.16十三邀第三季 剧照 NO.17十三邀第三季 剧照 NO.18十三邀第三季 剧照 NO.19十三邀第三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4 04:09

详细剧情

  《十三邀》是一档为许知远量身打造的节目。他“带着偏见出发”,在一次次谈话过程中,“感受到自己认知和情感的疆界被拓宽”。本季嘉宾包括张艺谋、李宇春、王石、徐冰、赫拉利、唐诺、吴孟达、黑木瞳、木村拓哉等。

 长篇影评

 1 ) 唐诺:假的东西撑不久,但撑久了就会变成真的。

第七期十三邀,来的很是时候。看完那会儿,哭得很难受。因为感动,因为向往。

正好前几天看过唐诺老师在访谈文章里(//mp.weixin.qq.com/s/9esP0fwjjFiAglwPF_j4uw)提到,读者分三种,假的读者很快散去,少数核心的真正读者在每个年代数量都差不多的少,而编辑要争取的就是中间那些假装的读者。

原文摘录:“过去我作为一个出版编辑,最争取的是中间那层,假装的读者。他们其实能力没有真正到这个地步,甚至阅读是吃力的,可是他们有一种向往,或是受到某种诱引,不管那是误会还是启发。这一批读者某些会离开,因为假的东西撑不久,但撑久了就会变成真的。所以读者才会成长。”

当时看到之后,正激发出一点阅读兴趣但依然很吃力的我感觉很生气,心想这人也太自大了,对于读者还要分三六九等这件事觉得被冒犯。当然,正因为知道他说的是对的,所以才感到沮丧。

他也说,如果一直撑下去,就是真的。正好,最近我心里萌生的向往大概和这个“撑下去”说的是一个事情。

13年因为微博上看到蒋方舟的推荐买了《尽头》。但很显然,我还没达到唐先生的这本书对读者的要求,我一页也没看过就搬回家雪藏了,在看完十三邀之前我一直都觉得我可能一辈子都不会看完那本书了。所以我其实并不了解唐诺先生,看到预告片之后,就抱着想看看他到底是个如何货色的读者敢说出如此高傲的话的心情来看了这期对谈。

看完之后,真实地被他的勇气、坦然和诚实给深深打动了。我仿佛看见自己年老时终于成为了向往的模样,甚至有点感动,心里也觉得我所向往的尽头大概也就像他这般如此吧。其实并不觉得失望,因为看到他到现在还是如此得充实、平静和快乐,我就对这条路上的风景感到十分放心。

我就知道,书不会辜负你。

没有写小说的天赋,却生活在写作天才的环绕中,那就终其一生地勤奋读书与写作。“十几年来一天也没停过”这种话,他现在说起来轻盈,可真做起来要多难?这其中需要多少的热情、活力、坚定、勇气?这种剧烈,只有他自己知道。

说不出简单而巨大的话,因此无法成为煽动人群的明星,偶像或诗人,那就独自摸索思想的脉络,努力找到那根“正确”的线。即使有人觉得啰嗦,即使无人听见,但他依然在用力地享受理解世界所带来的层出不穷的乐趣。这种快乐,也只有他自己知道。

唐诺或许不是一个天生的表达者,也没有影响他人的野心,但他一定是一个天生的阅读者,一个老天爷偏心赐给他无穷快乐的幸运儿。

节目最后听到他说,面对时间,人类在书写上的接力势必会对读者提出要求:“你必须不是留在原点的读者”。这段话真的十分认同,听得我有点激动。

这算是解释了他之前关于读者分类的话。“撑着”这个词虽然听起来有些笨拙、吃力和艰难,但读书不是表演,只要那快乐对你来说是真实的,你就会自然希望吸取更大的快乐。其实只要一直读下去,作为读者的你就会慢慢成长。

正因为太过珍重地对待文学写作,所以作为读者才应该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不要急,读书也不是为了追求一个什么结果。

节目里说到这个时代我们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写作和阅读,这让我想到,其实我们在十三邀里看到的这些名人对谈,在某种意义上也向我们普通人提供了对“巨人”内心的一次窥看。

如果说文学书写中凝练的真实是一种在人类集体里用时间进行的接力,那在人类谁都是第一次活的生命中,在身体首次运转的生活中所展现的具体的真实,在这个时代以影像呈现在屏幕里,不敢说有多严肃,但总是显得比书写里来得更加浓重、巨大和切实。

我现在还不知道内心受到的触动是否是真实的,但我还是同意唐诺对电影的看法,影像能承载的东西实在太有限了。即使你觉得看完一期十三邀的对谈深受启发甚至启蒙,那也不要太迷恋这种事情。总还是觉得书写中凝练的真实才能被真正的消化成自己的东西。

人不能一直靠二手的东西活。

但无论如何,能看到十三邀这类节目,还是觉得幸运。这些名人在对谈里展现的或自大或谨慎或诚恳的真实,都是在给观众心中放一些点——等着你在阅读中,在生活中把它慢慢展开。

其实没有答案。

“读吧,如果还来得及。”

 2 ) 碰撞:许知远与李诞

看了李诞和许知远那一期。

许知远,之前其实没有看过太多他的东西,但是从很多侧面了解到这个时代背景下霸占着网络话语的那些人对他评价的一些关键词——知识分子的酸腐,莫名的忧伤,与主流脱节,甚至与时代脱节。但看完这期节目,我觉得他不止于此,我甚至觉得,这些词汇太浮于表面,这是对他很浅显的理解。

在某种程度上我觉得自己可能和他有一些相似的看法,就是对于主流的怀疑。只不过在我的话语体系里的“主流”所代表的东西可能更加浅薄一些。主流一定正确吗,我有很激进的看法,有些时候我觉得主流的话语、看法什么的可能占据了大部分的声音、眼球,但是它只能代表一种态度,多数情况下,在这个时代,它所映射的都是浮躁与浅薄。对一个人的看法中占据大多数声音的,最后可能只是一群不愿意去真正了解一个人,不愿意去试着接受,挑战一些自己价值观以外的思想的人,集体根据表象给出的标签。

这一点上,许知远就没有。我理解的他有一个关键词——清醒,那是一种对立于他所表现出来的东西给人的那些感觉的清醒。他怀疑很多东西,很多被这个时代所接受,或是这个时代在孕育的东西,这是多数人不解甚至批判的一个点。但是在持怀疑的同时他在挑战自己,他谈话了李诞,这个在最直观上与他是完全相反的人,因为他很清醒。正如他多次谈到的,他不相信真正的自洽,那是自我欺骗,他不想自我欺骗,过分满足于自己的那一个话语体系,呆在舒适区,可能是危险的。所以他既怀疑着,可能也不可避免地享受着这种怀疑、脱节带来的孤独与苦涩,但是他也在积极地寻找答案,在挑战自己,在许知远的怀疑背后,藏着对世界的谦逊与敬畏,他不是孤傲地在那里,他的怀疑可以被打破,但是对于他来说,自己必须坚持到那一刻,他会去一直挑战这种怀疑,去寻找答案,这是他的清醒。

李诞还是李诞,很通透,但是这种通透背后是妥协,如许知远所说的“被规训”,如我曾经理解的,有那么一丝懦弱。怎么理解“通透”这个词,其实可能对很多人来说,所谓“通透”不过是理顺了自己,确定了一个价值体系来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自己过去的坚守与那些不可抗拒的现实的关系,然后运用起来,取得了内心的平和,可能简单来说就是说服了自己。很难说清比起“怀疑”,这究竟是更简单还是更难,可能因人而异,但对我自己来说,我是李诞那样的人,容易被规训,很习惯于说服自己,去寻找一种平和以及世界愿意接受的结果。我觉得客观来讲这可能是一种怯弱的自我保护,也是一种向世俗的屈服,就像李诞说的,当你看到还有人在坚守的时候,你会感觉自己活得特别不正义。

又想起那句“人间不值得”,可能贸然用我自己理解的怯弱去解释,太自以为是了,每个人对世界的感受不一样,李诞有过的那些反叛与挣扎,我没有一样地体会过,或许对于他,那是真的明白了什么,对于那些坚守失望了,甚至对这个世界有过失望,也未可知。

当然我更愿意相信,这只是一种选择,而不用被理解的那么悲壮。佛家的中道——我清醒的知道这些真相,但是我做出另一种选择,为了一些别的东西。我既并非一端当中麻木无知的个体,但是我又很努力的在维持着一端。

从这期的李诞与许知远,我都读出了一些属于我的自我的部分,某种相似,所以对于这两种状态,我更愿意解释成,个人的选择,同时是符合于个人的所愿意承担的东西的程度的,就像李诞更在意的是,需要生存,需要赚钱这个事实,同时坚持为了别人而活着作为自我价值的重要性,而许知远在做自己觉得应该的某种坚守,也在享受一种不被理解的欢愉,他不在意大众的看法。但是我觉得许知远可能更加辛苦一些,但那也是他的选择,也是他为了这种选择所决定承担的东西。

(一个没有读过多少书的小白忍不住的长篇大论抒发的理解,也可能这其中的两个人只是我假想中所理解的两种个性,与他们本人毫无关联)。

 3 ) 许知远你到底有多少件白衬衫啊

许知远这种人真的让你都不知道该说点什么才能彻底表达自己对他的看法。

反正穿搭是醉了,紧身牛仔裤👖配黑皮鞋,有时候是人字拖;牛仔裤本来就很紧了好吧,后裤兜还非要再塞本书,书还挺厚。

无论到哪里都穿衬衣,而且又是紧身。沙滩、咖啡☕️馆,或者任由他游荡的大街上,天儿挺热的,就解开最高处的两个扣子,但还能汗流浃背,大夏天的,穿那么修身,舒适度是负数吧。不管跟谁聊都是这身,是有多少件白衬衫可换洗?

然后头发非要烫成那个鬼样子吗?本来头就很大,脸上又坑坑洼洼,头发又烫得四处张扬,一点也不清新简约。风从面前吹来暂时替他凉快会儿。

风从背后吹来……唉,不想说了。

尬聊水平堪比洪尚秀。不管采访谁,都感觉他是在尾随对方,不合时宜地杵在作家、哲学家、导演和商人眼前,等待尬问后对方的反应,哪怕没反应他也等,这种人贱死了哈哈哈哈哈哈。还边问边琢磨,他真的是很好奇别人的观点,哪怕得不到答案,他也想让对方知道下:嘿,你看,是你不说。他就是这样闯入别人的生活,欢愉是否,他都接受。

这些搁别人身上我感觉我会受不了,但它在许知远身上就可爱至极,大头娃娃。

 4 ) 天下“第一”读书人,阅读量制霸全国无人能敌

唐诺这集是整个四季中我最爱的一集,看了不知道几遍。唐诺的渊博真是令人惊叹,古今中外、历史人文都信手拈来。尚书、左传、春秋、博尔赫斯、卡尔维诺、卡夫卡、密尔……这些闪耀千古、永垂不朽的书和名字滋养着并构成了唐诺。令我感动的还有唐诺对书写和阅读的挚爱。如果你喜欢读书,一定要看这集啊

《十三邀》许知远对话唐诺精彩部分记录

《尚书》

《尚书》我把它之为中国古代最神圣的声音、最伟大的声音。

《易经》

《易经》它是一种统计的概念,当时所能够得到的人处境的百科全书。

《春秋》

《春秋》最有趣的是,它可能是中国第1次有名有姓有据的一个人把一本书完成。孔子做了一个奇怪的事情,写出了一个应然世界的版本。

《左传》

《左传》是把孔子的应然的世界再拉回到实然里。

《礼记》

《礼记》很长一段时间我很喜欢《礼记》,因为那是充满了各种生活的可能的猜测,然后对人跟人关系的一种理解。

书的世界,变化万千
买书是世界上最划算的事
卡夫卡用清澈的风格描写污浊的梦境
博尔赫斯和卡尔维诺的“改变”
注:弥尔顿这句话出自其名著《论出版自由》,弥尔顿是自由主义的先驱,史上第一个阐述出版自由的作家;此处的小密尔即约翰·密尔,也有的译为穆勒,这段话出自其经典著作《论自由》(严复先生曾翻译为《群己权界论》),这本书被称为古典自由主义的巅峰之作和集大成者!
我们由我们读过的书所构成
书籍突破人的局限性与单调性


《十三邀》对我影响真的太大了,它基本成了我最近几年书单的来源,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移步《读书并不能改变我们啊》。

 5 ) 读书并不能改变我们啊

许知远对话音乐家王健一集中,许知远问王健怎么理解

一个人的审美和他的价值判断能力之间的关系。

王健这么回答:

许知远对话王健

说的太对了!其实读书并不能真正改变我们!

看到这里想起了很久以前看《社会契约论》的译者何兆武先生的一本极有意思的小书《上学记》后记中的一段话:

看书如看人,你渴望什么,便看到什么。你执着于八卦,你便看到八卦;你关注教育,便看到教育;你渴望心灵,便看到心灵。书也是一面镜子,其实你看到的是你自己。你渴望什么,便看到什么;你选择什么,便走进什么,你就会慢慢变成你渴望的样子。

不能更赞同了!

其实我们看书(或者电影之类)根本不可能彻底改变我们自己。正如毛姆在《人性的枷锁》中所说:

一个人所读的书或做的事,多数情况下对他毫无作用。

其实当我们看到某个段落、句子或者情节时,会突然拍案叫绝以至于深有共鸣,可能只是因为我们曾经的生活或阅读经历中本来就有类似的因素,只不过它潜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等待着我们下一次的阅读或生活经历把它焕发出来,点燃我们的本心!

正是在这样的日渐积累、相似经验的日益叠加之中,我们慢慢被改变了,成为我们希望成为的人。其实上述毛姆的完整的表述是:

一个人仿佛是包得紧紧的蓓蕾。一个人所读的书或做的事,多数情况下对他毫无作用。
然而,有些事情对一个人来说具有一种特殊意义,这些事情使得蓓蕾绽开一片花瓣,花瓣一片片接连开放,最后便开成一朵鲜花。

这也是唐诺说的意思啊:

许知远对话唐诺

盖人生境遇各殊,因之观赏异趣。就拿《十三邀》来说,四季看完,不同的人最喜欢的可能都不太相同:

研究人类学、社会学的,可能认为项飚那集是所有四季中的巅峰。项飚提到的新自由主义、附近的消失、个体性、民粹主义等等概念都是社会学、人类学能深挖的概念。这集结尾的部分,两人走在黄昏的海边,夜幕逐渐降临,远处海上的圆号传来宽广的嗡嗡声,项飚说:

当日落的时候,思想升起。

这句话与黑格尔密涅瓦的猫头鹰异曲同工。黑格尔说:“密涅瓦的猫头鹰在黄昏时起飞”,意指哲学以反思为核心,是“对思想之思想”,“对认识之认识”。用苏格拉底的话来说,就是“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一过”。其实,对于我们每个想探寻生活真相的人来说,又何尝不是一只密涅瓦黄昏时刻起飞的猫头鹰呢?!

许知远对话项飙

热爱读书、喜欢文学的,可能四季中最喜欢唐诺那期(比如我自己)。唐诺对《尚书》《易经》《春秋》《左传》《礼记》等等中国古代经典如数家珍,还有西方的卡尔维诺、博尔赫斯、卡夫卡、弥尔顿、密尔等人的作品和思想也是张口就来,让人惊叹于唐诺的渊博。许知远称其

天下第一读书人,阅读量制霸全国无人能敌

名副其实。对这期感兴趣可以移步《天下“第一”读书人,阅读量制霸全国无人能敌》看精彩部分记录。

许知远对话唐诺

学音乐的,可能最爱王健或者坂本龙一那期。尤其是王健这期,王健谈到他对音乐的理解时如是说:

音乐是最能够让你体会到自己灵魂的这么一个工具,你体会到自己灵魂的时候,你会变得更强大。
许知远对话王健

很多女孩子可能最喜欢陈冲那集,我觉得我从陈冲身上看到了中年女性最美好、最优雅的样子。

许知远对话陈冲

喜欢哲学的,应该是最喜欢哲学家陈嘉映那期。

许知远对话陈嘉映

理工男们可能对以上几集的都无感,他们可能觉得最好看的是王小川那集。

等等……

前两天看到《十三邀》的微信公众号推送《十三邀》第4季的总结,这也代表说第4季结束了,心里竟然有一点感慨。

《十三邀》影响甚至塑造了我的阅读审美和阅读趣味:通过看《十三邀》,我知道了人类学家、牛津学者项飚,买了节目中提到的他的《跨越边界的社区》;知道了“天下第一读书人”、作家唐诺,买了《阅读的故事》;知道了可能是中国现在唯一一个可以配得上“哲学家”称号的陈嘉映,买了陈老师的《无法还原的象》、《走出唯一真理观》以及《何为良好生活》三本书;看了白先勇那集后,读了白先生的《台北人》;看了金宇澄那集后,读了《繁花》…而这些,我在看《十三邀》之前都一无所知。

许知远对话陈嘉映

如果说看《十三邀》以前,我知道自己是有那么一点无知的,那么看完《十三邀》以后,我才发现原来自己如此的无知!

感谢许知远,感谢《十三邀》!

期待第五季!

 6 ) 搞什么?这一集《十三邀》差点把我给看哭了

《十三邀》的第七季在这个月初终于是千呼万唤始出来了,虽然我是没有那许多急切期待,毕竟我才刚刚以龟速看完了第三季。

《十三邀》是我最喜欢的访谈节目,没有之一。可能因为喜欢,所以看的速度就非常慢,毕竟这不能像看剧恨不得一口气看完而一天连刷好几集。毕竟是不一样的内容,似乎每个人物的对话,都需要一段时间去沉淀。

有时我会问自己,看《十三邀》的时候我究竟在看些什么?是看许知远用他带着偏见的眼光不停地追问时代抒发情怀,还是看节目里的那些人物所呈现出了与日常聚光灯下的不一样的东西。我想,也许兼而有之,在这样的追问和反思下,打动我的是这些人对于生命和自我的思考。

看第三季的时候,张艺谋坚持不懈对电影的探索和尝试,唐诺不急求功利在自己的读书世界里静心耕耘,毕赣不跟随商业电影随波逐流且朴实生活的态度,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在看吴孟达的采访时,我竟却差点泛出了泪花。

吴孟达是华语影坛片酬最高的黄金配角,与周润发同期进入香港无线电视艺员培训班的他,一生的角色基本都以配角的身份出现,而最为让内地观众熟悉的,应该是他与周星驰共同合作的一批脍炙人口的无厘头电影。

虽然吴孟达自始至终都不明白什么是无厘头,但他却实实在在和周星驰一起打造了香港电影的一种独特搞笑风格。他是《大话西游》里的二当家,是《九品芝麻官》里的包有为,是《逃学威龙》里的曹达华,也是《鹿鼎记》里的海公公。

第三季《十三邀》是2018年播出的,采访的时候吴孟达已经六十六岁了,刚结束了《流浪地球》的拍摄,他看上去也确实是一个精神矍铄的老人。但在《流浪地球》拍摄现场切入画面中气喘吁吁,则能感受到他在这样的年岁依然用尽气力去演好电影角色的敬业。

吴孟达是福建厦门人,采访的地点选在了厦门。咖啡馆、天台、餐馆、马路,对话在任何地方随意发散。在这一场对话中,看到的是一个年近古稀的老者,对过往的怅惘和对故友的追思。

吴孟达的初次走红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他由于在电视剧《楚留香传奇》中成功塑造了胡铁花的角色而被无数观众追捧喜爱,那一年,他二十八岁。

少年得志,放荡不羁,他在终日的纸醉金迷中堕落沉沦,欠下巨额赌债的吴孟达差点走上了绝路,就连好友杜琪峰当时都觉得他是扶不上墙的烂泥。

每每在回忆这段过去的时候,吴孟达坦言自己总会不舒服,那段不堪的回忆,给他的人生留下的深刻教训让他终身都后悔莫及。

而今,他已变得平和,不会让人非要接受自己的观点,听到与自己内心想法反差很大的东西也不会开口辩驳。吴孟达说,耳顺就是这边听不顺耳就从另一边耳朵出去了,他知道这世上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价值观,出发点是什么只有自己知道。

吴孟达与周星驰合作了长达十二年之久,虽然《少林足球》之后,两人因不合而解散,但对曾经两人长期保持的合作之谊,吴孟达还是深觉惋惜的。他坦言也许未来两人能够坐下来聊天,说说过往,但昔日的那种默契可能再也找不回来了。

而杜琪峰则是吴孟达最为尊敬的导演,以至于在采访时说到杜琪峰,吴孟达还会竖起大拇指。他是看着杜琪峰从王天林底下的最不讨好的副导演,一步步地走到今天的成就上的,杜琪峰在电影事业上的任劳任怨和兢兢业业让吴孟达大为夸赞,更把他当作始终可以把自己放心托付的导演。

吴孟达虽然是黄金配角,但他却只获得过一次香港金像奖的最佳男配角。在1991年陈木胜导演的《天若有情》中,他捧得了那一年的金像奖,或许正如一位导演说过,能不能获奖只是运气,但得到提名的都是优秀的。

为此,我去重看了一遍《天若有情》,坦白说同样是说小混混的,这部电影相比后来刘伟强的《古惑仔》是要逊色的,但吴孟达在影片中塑造的太保形象是真的可圈可点,他演活了一个小人物在丛林社会里的苟延残喘,更在关键时候将心底的义气用洪荒之力施展而出。

在吴孟达的讲述中,看到了人生的起落无常,在对往日荒唐的追悔中却同样坦然承认这段经历的客观存在意义,没有一段经历是会被浪费的,可能正是这样的醉生梦死,才有了后来的涅槃重生。这蕴藏着这个老人对生活的淡然。

在海边,吴孟达说年轻的时候跟周润发和杜琪峰一起裸泳的故事,许知远接着话茬提出他们可以七十岁的时候再相约去裸泳,两人哈哈大笑。

可遗憾的是,吴孟达已再没有机会去实现这个七十岁的约定了。

 短评

第一期的嘉宾张艺谋导演,享誉海内外获奖无数不是他的标签,可能国内部分文青爱踩他因为他是标杆批评他可以拔高自己,但张导这个人不同某些导演会反击会据理力争,现在就连于正就可以大喇喇的说他是国内美学最好的,服化道很多都是山寨他的,但是张艺谋从来都是很低调哪怕关于他的任何新闻褒贬不一全部埋头认了,咱们对于艺术家其实有点苛刻,国内享受一点礼遇的可能只有“姜文 李安”吧。早期文艺电影的张艺谋频频亮相国际,戛纳威尼斯柏林欧洲三大电影节走透透,金球奖奥斯卡也是常客,既《英雄》后开创中国电影商业大片时代,英雄广受争议但如今回看我个人认为这是导演最好的作品!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大气磅礴无与伦比使得他不仅是电影导演被人封为“国师”,纪录片《张艺谋的2008》记录了他幕后创作艰辛,接着G20 APEC 金砖峰会伴随着中国每桩盛世

4分钟前
  • 苍穹ぷ鸢鹞
  • 力荐

看了李宇春那集,蛮有感触的,每一个问题都很锋利,但是李宇春回应的超乎想象!13年,能在鱼龙混杂的娱乐圈仍有自己一席地位!这个女孩,不简单!

7分钟前
  • 文先生
  • 力荐

张艺谋老师未免太实诚了,你能在这期节目里看到一个极其真挚、喜爱钻研和绝对努力的人。许知远说偏见、自由和突破,从他身上就能看见了,可以算得上是纯真了。

9分钟前
  • momo
  • 推荐

暴雨倾盆的午后,看了十三邀第三季的第一集。之前看过许老师采访冯小刚和诺兰,一个满口脏话,一个无比冷静,都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尤其是冯小刚,我真的不喜欢不具备基本修养的人。第三季第一集我必须要给好评,最喜欢是在咸阳那段对张导年轻时候工友的采访,真实复活了那个出身不好、全厂唯一的非团员、床头贴满显影配方、七年逆境不放弃学习的张艺谋。成名之后依然不忘初心,谦逊和蔼、自我要求极高,作品保持高产。不论作品好坏,张导绝对是人生的榜样,毋庸置疑。

14分钟前
  • 月亮与六分钱
  • 力荐

第一期挺好,国师比想象中有趣自在。永远对勤奋且有责任感的人抱有好感,不要奔着伟大而去,不辜负的心在那儿,伟大会奔你而来。

19分钟前
  • Bahvoilà
  • 推荐

唐诺这期很棒

21分钟前
  • :)
  • 力荐

黄土地里的实在人,那碗面就看出来了。

23分钟前
  • 不语
  • 力荐

张艺谋本人其实比想象的要有趣,也看得透彻。

26分钟前
  • 澡澡娃娃🌈
  • 力荐

张艺谋真是太坦诚了。承认自己才华不够,是坦诚,也是勇敢。坦言自己的最大强项不是摄影,而是造型。这个从《影》也能看出来。访谈,被采访者重要,问的问题重要。还有就是些偶然的东西,抓住了,就很宝贵。张艺谋这期,抓到了那个吃面的大腕。它在某种程度上映射了张艺谋来自于出身的朴拙和局限性,也可以作为了解他和他的作品的一把钥匙。张艺谋的可贵之处是,他不遮蔽。

27分钟前
  • 居无间
  • 推荐

特别烦许知远的一点就是,无论嘉宾是谁,话题永远离不开青春啊,时代啊,情怀啊,历史啊,个人主义啊。。。等等这些东西,试图用自己的观点去引导嘉宾参与其中,很尬聊。他还有一个口头禅,当他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述的时候经常用“某种意义”来代替。

32分钟前
  • 无力烦
  • 还行

看了对话张艺谋的完整版 感觉是个真诚努力的人 但是他说自己想跟上这个时代 想让年轻人喜欢自己 又说现在这个时代不会喜欢库布里克和黑泽明 又说最重要的还是要做回自己 我想这里面挺矛盾的 并且我也不认为现在的年轻人会不喜欢库布里克等大师的作品

35分钟前
  • 340
  • 推荐

张艺谋笑的真好看啊

38分钟前
  • 什么卢
  • 力荐

“书写不是从原点开始的,所以它对读者就产生了一个要求,这要求也要求某种读者,你必须不是留在原点的读者。”

42分钟前
  • archimboldi
  • 力荐

张艺谋确实配得上国师称号,有种脊梁的意味,张艺谋之与中国大概就如黑泽明之于日本。如果把中国导演比作一班学生。张艺谋应该是班长有能力有担当一直做着主流正派一点的事情;姜文就是很有个性的很聪明的那种不服各种制度管理的尖子生;冯小刚大概是哪些混进了班里跟着优等生学了点东西就出去炫耀的痞子。

43分钟前
  • 江湖骗子骗江湖骗子
  • 力荐

时间够的话一定要看完整版而不是剪辑版啊,感受太不一样了,真心的

44分钟前
  • 阿布鲁齐
  • 力荐

访问名人真的是挺难的事儿,而看了三季之后我仍然没跟许知远学到什么实际的本领。大部分做到某个层次的名人都会有种顺其自然的同理心,你所认为他可能会有的纠结他完全没有。记者最怕碰到的也是这样的采访对象,他很真诚,但真的没啥可给你看的。他经历了大起大落,但他一点也没往心里去。

47分钟前
  • 沛沛
  • 还行

张艺谋说,第五代导演在国际上摘金夺银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第五代导演的电影其实一直都没变过,依然是集体主义向个人主义的追寻。变得是外国的评委,他们对成长起的中国不再抱有那种好奇感了。一个时代,人才是固定,而网络时代的到来,大数据的兴起,导致了人才并没有跟上时代。觉得国师还是羡慕王家卫的那种才华的,那种从老上海走来的小资味道。他跟王家卫刚好代表两类人,才华,和勤奋。而王家卫的才华伴随的是导演的集权,和不断的新想法。最后,当第四代导演被《红高粱》取代,五代导演“霸占”影坛。而第五代导演也从启蒙文化走到了大众文化,从对历史的回答,走到了对个人主义的追寻。08年之后他虽然并不像许知远说的那样,前浪拍在沙滩还迟迟不肯死去。但也没有再伴着《活着》那样的作品走上神坛,而是走到了沼泽的中央。

48分钟前
  • 苏格兰折耳
  • 推荐

比起陈凯歌、姜文、贾樟柯,张艺谋这种不承认自己是天才的天才太难得了。

53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特别烦许知远的一点就是,无论嘉宾是谁,话题永远离不开青春啊,时代啊,情怀啊,历史啊,个人主义啊。。。等等这些东西,试图用自己的观点去引导嘉宾参与其中,很尬聊。他还有一个口头禅,当他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述的时候经常用“某种意义”来代替。

58分钟前
  • Leon·Yang
  • 推荐

挑着感兴趣的看了几期 对木村拓哉的采访不及格

1小时前
  • 林木暮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