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学家的中国女孩

爱情片法国2006

主演:米兰妮·让帕诺米,李小冉,林栋甫,王伟光,杨军,阮如琼,方氏青,朱雄,Nguyen Van Quang,Linh Thj Bich Thu,Thi Xuan Thuc Nguyen,Tuo Jilin,Dinh Xuang Tung,Le Ba Anh,Vuong Trach Vu,Drieu Van Chau

导演:戴思杰

播放地址

 剧照

植物学家的中国女孩 剧照 NO.1植物学家的中国女孩 剧照 NO.2植物学家的中国女孩 剧照 NO.3植物学家的中国女孩 剧照 NO.4植物学家的中国女孩 剧照 NO.5植物学家的中国女孩 剧照 NO.6植物学家的中国女孩 剧照 NO.13植物学家的中国女孩 剧照 NO.14植物学家的中国女孩 剧照 NO.15植物学家的中国女孩 剧照 NO.16植物学家的中国女孩 剧照 NO.17植物学家的中国女孩 剧照 NO.18植物学家的中国女孩 剧照 NO.19植物学家的中国女孩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3-08 20:09

详细剧情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的80年代。著名的植物学家在一个岛上培育研究植物,他的性格严厉保守,与女儿陈安(李小冉 饰)相依为命。这天,混血女子李明(米兰妮•詹姆帕诺米 Mylène Jampanoï  饰)前来岛上实习,她父母在唐山地震中双双亡故。陈安于李明朝夕相处,二人暗结断背情愫,感情日渐深厚难分。  陈安哥哥在西藏当兵,探亲归来,喜欢上了李明,父亲大力撮合婚事。此时陈安与李明已经互许终生,升华为情欲和爱欲交织的感情。为了二人可以相伴终生,李明决定答应这头婚事。然而,哥哥终究发现李明不是处女的秘密,怒不可遏,把李明打伤。李明逃回植物园,这时父亲才觉察到了李明与女儿之间的不寻常关系。一场悲剧正在慢慢上演。

 长篇影评

 1 ) 总是不怀好意


    前几天,我与女朋友看了《植物学家的中国女孩(植物园)》。之所以引起她的兴趣,主要是我对她说这部电影号称是女版《断背山》,而且监制是大名鼎鼎的吕克·贝松。虽然难得她陪我一次,不过,我却被这个矫情的电影败了兴致,本来可以很美的故事,却被导演的不怀好意所毁掉了。

    之前我看过戴思杰的《牛棚》,我很奇怪他竟然是历史系出身。《牛棚》讲述的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那一段历史,显得无比的不真实与儿戏化,让人只看到批判,却看不到现实。当时候,我猜测,也许是他生活在法国,所拍的电影只为满足资本主义社会对中国的窥视欲吧。

    而看了《植物园》之后,我发现这个“不怀好意”的猜想竟是事实。

     我真是搞不懂,现在都是什么年代了,旅居海外的人回看中国的眼光还是如此短浅与窄小,甚至恶毒。《The Chinese Botanists Daughters》,片名很直白地强调了故事的发生地点——中国。无错,在电影中,一个风光秀美,但却是充满了无理由的压制与不讲理的粗暴的地方。生活在那里的人物,剔除了两位主角,其他要不是封建专制、要不是无知粗野、就是苍白无情,当中有两个重要的代表人物,就是植物学家与他当兵的儿子。

    我得首先分析一下故事发生的时间,李明三岁在唐山地震(1976年7月28日)成为孤儿,她毕业到植物园实习、可以与李小冉(陈安)恋爱,可以与别人结婚(不管有没有按法律程序领结婚证)的时候,最低的限度也应该有十六七岁,更大可能是更老。据此我可以肯定,故事的时代背景设定在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

    言归正传,我觉得植物家之所以成为植物家,只是因为导演想将电影的背景设在相对封闭、景色优美的植物园,或者让他的批判意义更加有代表性一点而已,除此他的存在意义与植物学家一点干系都没有,没有教授的气质,没有教授的学识(作为中国著名的植物家教授,竟然宣扬植物是有灵魂的,情节看安安挖人参时先要用红丝带拴着人参的灵魂;还有一个情节是他用让植物呼吸檀香,口中念念有词:“叔父们,来……”;还特封建迷信,要让生孩子最多的妇女跳儿子的新床),只有无礼而蛮横、养尊处优,活像一个封建地主。他不断地说什么“晚上九点以后不要打电话骚扰一个教授,现在已经九点零八分了”、“晚上的茶叶要比早上的少五颗,一定要用雨水泡。哪个季节的雨水我都能喝得出来”、又整天躺着竹椅上边看报纸边让人帮他剪脚甲。不是演员不好,分明是编剧为了突出丑化而丑化。我怀疑,导演小时候是不是被乡村教师虐待过,至今给他造成了心理与生理的恶劣影响!


     当兵的大哥更是让人不可理喻,一见到女人就如春夜情猫,狂呼大叫的。第一次抱错李明了尚可原谅;第二次见面强迫别人摸摸他就让人觉得恐怖;更荒唐的是,当晚他就写好了求婚信。他发现李明不是处女,拳头、吊打、恐怕、饿人,什么手段都出动。所有这些举动,都投影在他身上红色的印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背心之上,就连他打人后一个潇洒的转身出门,还不忘给自己戴上军帽。我得借用一句话套在他身上:长得丑不是你的错,你这样胡蹦乱跳的出来吓人就是你的不对了。


     电影最大的硬伤是为了“断背”而“断背”。我不知道导演真正了解过同性恋的生活没有。他单纯是以男人的视角看待与女人爱情的来临,最突出的表现在两个女人之间十分强烈的肉欲吸引。李明看着陈安赤脚时情愫暗生,看到陈安的裸体就心不自禁,然后她们第一次互相确立恋爱关系,也是陈安当李明洗澡的时候走进去然后互相抚摸赤裸拥抱。在这里送导演一句作家沈宏非的话:“如何赢得女人心?赞美她,爱护她,亲吻她,挑逗她,安慰她,买东西给她,陪着她直到世界的尽头……如何赢得男人心?把衣服脱光,基本上就拿下了。”以后切勿将自己对女人的欲望,代替了别人的爱情!
 


    顺便一句,两位性感的美女演员也十分不敬业,凝望、对话、拥抱、接吻、初夜,都演得蜻蜓点水,带有一丝拘谨尴尬,根本没有让人看到所谓死去活来的爱情!

    最后,两个主角都被判了死刑,罪名是“一桩畸形的同性的爱情发生,导致了我国著名植物学家的死亡”!这是哪门子的法律?在九十年代的中国,即使她们两个真的误杀了植物学家,她们会双双被枪毙吗?如果导演仅仅是想让主角走上被迫殉情结局的话,大可构思得合情合理一点,智力再不济,大不了大胆借鉴《孔雀东南飞》、《梁祝》。无必要搞到九十年代的中国还生活在原始社会一样!

    女朋友看完后,问我感想如何,我也不怀好意的回答:两个主角的激情戏稍为少了点!

 2 ) 如果另一种爱也能让你温暖

  昨天熄灯以后,捧着电脑看《植物园家的女儿们》,不知道是影片的感觉在梦境里延伸还是所处的空间发生了一些奇妙的反应,梦境里也是药草迷雾缭绕,空气里充满了温暖的水气,也像是一种幻觉在我的身体里发生作用。醒来的时候感觉很温暖,只是过于陶醉,结果迟到了。现在已经形成了在睡前看一部电影的习惯,发现这样不仅可以消除一天的疲劳,还能净化心情,给睡眠一个很好意境。说说电影,诉说同性之爱的电影,其实一直在不定的时间出现在人们毫不察觉的角落,不过是难得高调推出的几部,才将这类影片推向一种更加外向的影响层面。

  《植物园家的女儿们(Les Filles du Botaniste)》是一个中法文化气息相互融合的产物,其实中法合作的电影一直都有,从91年开始的《情人(L'amante)》。

  法国气息的影片选择的都是迷离的景物,低调的,不引人注意的,但是始终是唯美的,暧昧的。两部电影同样巧合的是选择了有混合血统的女主角,情人里的Jane March,植物园里的Mylene Jampanoi,都给我相同的一种印象,眼神里有着坚定和执着,但又带着那些单纯和渴望。这样的女子,应该让我捧着她们的脸擦去那些隐含的泪水,她们无怨无悔。不同血统带来的是一种文化的冲撞,那样的美丽是不言而喻的。

  可能是做过电视的关系,看电影的时候就会不自觉地去揣摩导演选择的镜头。《植物园》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一幕,她们们坐着小船看到沿岸有人结婚的那一幕。从洞沿里延伸出的镜头,顺着泛舟把视线带到婚礼的沿岸,画面经过了几秒的移动,一个人向天空打出一个礼炮,前面出现的两个人在向外洒着彩片纸,之后镜头自然地由彩片纸切到李明和陈安的身上。在水面上的镜头给人的是很开阔的感觉,水天的比例大约是1:2,加上宽频的效果,给人最舒服的视觉。影片的结尾也是在水面上,平静的水和充满迷雾的山,伴着李明和陈安的笑声,让我们知道她们才是最接近这一片美丽天地的人。
  同性之爱常常会让人和一些污秽的词语联系在一起,其实这种感情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和男女之爱没有什么区别。你看到了这一生第一个让你心跳的人,你的心不会说谎,无论性别、年龄,其实这和异性之爱一样都是一种美好的感情。如果说男性之爱的电影略显粗暴,那么女性之爱带来的就是一种温暖的湿气。让我想起《南茜的情史(Tipping The Velvet)》,也是一样地让人感觉温暖,远离了原来生命里那种麻木的平淡。精致的装扮和精致的英语,也同样让人印象深刻。让我更加认同的是导演的拍摄意愿,我们应该给她们更多的空间。就像影片结尾的歌词:

有些人喜欢这样
有些人喜欢那样
女士行屈膝礼,男士摘帽致敬
有些人喜欢又大又胖的
有些人喜欢温顺小巧的
但无论他们怎么说
毕竟也只是人类本性

  即使我自己本身并不会产生那么强烈的同性之爱,但是其实完全能够理解那种强烈却因为周围人的看法而病态的迷茫。我想说的是,其实,这个并不是个敏感的话题,它和所有的感情一样,都是十分自然的,不要觉得她们和我们有什么不同。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两个人心灵的相互救赎和肉体无关,那么性别又有什么理由成为被人们认为是敏感的要点呢?如果有一种感情能让你在深夜里感动,如果有一种感情能让你在梦境里触到温暖的空气,请不要否认它,她们应该拥有的,是我们应该给予的空间。

 3 ) 西方往西不是东方

听说《植物园里的中国女孩》这部电影一段时间了,昨天终于找来一看。怎么说呢?画面的确唯美,如果说这是它的卖点,那么成功应该可以保证了。问题它的招牌不在画面而在内容,据说连吕克·贝松这位幕后老板也称其为“女版断臂山”。情况于是变得复杂。

整个观影过程迷雾叠障,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基本三要素全都晦昧不明。一个中国人看一个号称在中国发生的故事如隔岸观火、隔靴搔痒,始终融不进去,什么地方出错了?我可以接受一个背景模糊的故事,却不能接受一个背景暧昧的故事。而《植物园里的中国女孩》,恰恰有着明确的背景,这背景又被拍得似是而非,荒谬由此产生了。

李明三岁在唐山大地震中失去双亲,那么等她长到影片中那么大,时间怎么也该推进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片中出现的唐山孤儿院,破败得象刚经历过一场浩劫,李明去道别的时候,堂堂院长竟跟个被打倒的“右派份子”一样,穿着蓝大褂在扫地。街上播放的仍是革命歌曲,李明和安安穿着五十年代《青春万岁》里那样的背带裤和黑布鞋。故事的发生地,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岛上,一切家什用具皆有古意,简直要倒退回二三十年代。可安安和李明去山上采药,手中分明又拎着个代表时髦的录音机。最明显的时代特征莫过于安安在部队当兵的哥哥那一身装束了,解放军哪年换装一查就清楚,新版军装和一次性饭盒这样的事物反倒混淆了我们的视线,基本可以宣告构建世外桃源的企图失败。

为了表现同性之爱如何迸发这个兼具禁忌和诱惑、颇为棘手的题材,导演精心预设各种“客观条件”:李明作为孤儿,而且是一混血孤儿,从小被视为异类的处境不言而喻,她的内心渴望关爱;专制乖僻父亲的羽翼下,安安战战兢兢长大,与其说是女儿,不如说是奴隶,因此她本能厌恶男性代表的强势,向往女性代表的温婉;哥哥只知道简单炫耀肌肉,其处女情节催生的暴力何其低俗;父亲对哥哥的暴力不闻不问,进一步瓦解了男性权威的合法性和威慑力。。。。。。

两个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女孩,从相似的伤中认出彼此,岂不顺理成章?

逻辑看上去很完备,可建造的方式太简单太粗鄙。歌颂女性之爱何必一味妖魔化男性,好象李明和安安的爱是被男权社会给逼的,这本身就是对“同性恋”的一种误读和歧视。我不否认环境是催生情感的必要条件,尤其心理上难以承受的禁忌之爱,如何突破,环境积蓄的爆发点至关重要,否则李安的《断臂山》也不会把两个男主角扔进一望无际的大山和一望无垠的寂寞里去了。可片面渲染环境的作用便会走入歧途,好象任何两个同性,只要他们面临着严酷环境的逼迫和挑战,就会彼此靠拢彼此取暖,进而彼此热爱彼此相属。如果按照这个逻辑推断下去,那么同性恋的分布情况将会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众所周知,事实不是这样。

无论哪一种爱情,都是心灵的发现和唤醒,内心微妙的变化促使环境加诸的压力被敏锐地捕捉。对两个不谙世事的少女而言,开始的吸引一定无关肉欲,灵魂拥抱的迫切导致身体的试探抚摸,这一过程,甚或是圣洁的。导演却三言两语草草交代了她们的心情,就直奔丰腴的肉体诱惑而去:安安那被汗水浸湿的衣服,只有一双成熟的眼睛才能“发现”的性感,被纯洁无瑕的少女李明贪婪地注视着;夜晚的花房,水汽氤氲,美人春睡,裸露的肌肤晶莹剔透,垂下的枝叶青翠欲滴;洗浴,不断的洗浴镜头,在室外,在室内,镜头一寸寸划过少女们白皙透明的皮肤;终于,这对在目光中“垂涎”彼此身体已久的少女,赤裸裸站在了一个洗澡盆里。

这就是导演处心积虑铺陈了半天的“同性之爱”?我只感觉到一双异性的眼睛在镜头后面尽情地意淫。

纸始终包不住火,禁忌之爱的别名叫作“找死之爱”。父权旁落的教授某天晚上醒来,发现女儿不在房里,循声过去,终于目睹了她们的“丑事”,凶神恶煞扑向李明的教授,遭到他女儿背后拦腰一击,倒下了。他最后的死亡原因是:心脏病发作。他最后的证词是:女儿和儿媳的“爱”杀死了他。于是,导演奉献出最让外国人高兴最让中国人困惑的结尾:法官在法庭庄严宣布,同性之爱天理难容、法理不容!

她们的骨灰,撒入江中,永不分离。

恭喜你导演,你成功揭露了中国男权社会灭绝人性的同时,也成功传播了“在中国,同性恋是要判死刑”的这一谣言,而你传播的对象,当然不是我们这些中国人,而是给你投资、看你影片的外国人。

说白了,这就是一个按照外国人喜好,以外国人以为的中国符号为蓝本,制造出来的“中国盒子”。就象萨义德所说的东方主义:“是西方对东方支配、重构和施加权威的一种风格或方式,是对东方进行矮化、丑化、弱化、妖魔化、女性化、异国情调化的一种成规模的霸权话语,其中兼有调侃和悲悯的格调。”

必须声明我不是一个狭隘的民粹主义者,揭露中国的弊端、丑陋、顽疾可以,但请起码做到真实,如《小武》里的肮脏城市、卑微人生、淡漠看客;如《盲井》里矿道下面的黑暗寂灭;如《东宫西宫》里波澜不惊的心理对峙和引诱。遗憾的是,《植物园里的中国女孩》,我只看到谄媚。

这是一个拍给西方人看的东方,这简直象一部出自西方人之手的电影,连起码的时代背景都分不清,光顾着添加所谓“中国意象”的调料。它的导演却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戴思杰,1954年生于四川成都,现居法国。1971年至1974年在四川山区插队,1977年考入南开大学学习艺术史,1984年去法国深造,成为一名活跃的电影人。

从这份履历可以看出:中国,对导演戴思杰而言,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个胎记无法磨灭,一项“原罪”无法抛弃。可从他导演的作品看,还真有为抱西方大腿而把艺术良心置之度外的勇气。

对他的作品我很熟悉,《巴尔扎克与小裁缝》算是一部“妥协”之作,难怪获准在中国境内拍摄。尽管周迅、陈坤、刘烨卖力演出,结尾仍给人怪怪的感觉:受“巴尔扎克”蛊惑走出大山、小裁缝的命运,叫人担忧。影片通过陈坤的旁述好象周迅最终“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了,但这不符合人情之常。生活不是一厢情愿的美好想往就能左右,它其实包含一些基本不变的秩序,遵循着最为质朴的道理。简单的僭越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物陷入的悖论和困境。同一类型的故事,犹太作家辛格在小说《三次偶遇》中赋予鞋匠女儿莉芙基尔出走后的命运就可信多了,因为它符合生活常理。

至于《牛棚》一片,简直瞎扯,和法国人自己拍摄的那部《解放军入侵法兰西》有异曲同工之妙,其荒诞程度可有一比。

不管断臂还是断袖,情感的起点和归宿,有自然的走向。片面夸张其美好,和主观贬低其龌龊,是同一种判断的软弱、同一种误读、同一种迷信。戈达尔说的:“新浪潮的真诚之处就在于表现它熟悉的事物,而不是蹩脚地表现它不了解的事物”。推而广之,那些打动我们的电影,都具备两个基本特点:真诚和熟悉。哪怕我们不熟悉它所表现的生活,但我们熟悉它要表达的情感。

《植物园里的中国女孩》也并非一无是处,前面说过,至少它做到了画面唯美。全程越南取景使影片散发出一股陈英雄“青木瓜”的淡淡香味。可惜,抽离了主旨的美仑美幻,只是一场影像的恍惚,心旌神摇间,女性胴体若隐若现,除此之外,空无一物。

萨福说:最美的/应该是一个人的心爱——/无论那是谁。我愿意推荐一部真正拍出“无论那是谁”之纯粹的女同影片:《今年夏天》。

 4 ) 植物园的无聊革命

    一个遗世神秘的植物园,两个在禁忌中缠绵的少女,只是平淡生活出现的一名闯入者,沉静的心开始动摇,充斥着反叛,自由,独立和欲望气息的炎夏,让南国的天空从死气沉沉的灰色向彩色渐变。
     当爱情占据了生活的因为,它才成为了一种行为的动机。在两位女主角建立关系,相互吸引的过程中,产生情感的缘由是截然不同的,长期独处的安安,被寂寞和空虚压迫到了麻木乏力的地步,李明的出现对她而言是她心灵枯地的久旱逢甘露,让她的生活再现了生机与转机,是新鲜与好奇诱使她逐步接近,还有一种反压迫的抗争潜意识在向她深入,而李明却开始几次三番的被安安的身体曲线和女性魅力诱惑着,这里结合前面的背景,会感觉选择的视点很有意思,在孤儿院长大,长期过着集体生活的李明为何会对同性肉体有着如此着迷的渴望,完全是个人的生理本性的反应,安安对李明是精神爱恋,李明对安安更多的是肉体渴望。
     导演想要她们之间的交往结合显得纯粹自然,却忽略的爱情中最重要的情感融合,对这种细腻情感,缺乏敏感的细节临摹,东方的审美语境变成笔墨山水画的形式风景,风光再怎么悠远静谧,观众也很难体会到中式风情。
     片中的另一主要角色,男主角---植物学家“父亲”,导演耗费了大量精力去刻画,从细节,从文本上塑造出一个矫情,刻板,霸道,自私的封建社会大家长形象,这个角色十分重要,因为他是联系整个故事的前因后果,从他的行为习惯,处事个性都可以分析出安安的成长背景和心理状态,以及预见她后来的叛逆行为,植物园作为相对独立真空的社会环境,而“父亲”是整个“环境”的主导因素,他与安安,李明形成了统治者,臣民和入侵者的新三角关系,从吃鸭掌这事件的变化发展中可以看出李明是已经在破坏原有家庭平衡关系了,无声的革命,让统治者不安。
     在几乎刻意忽略社会舆论压力和歧视的外在势力情况下,而把植物园中的两位男性作为片中的“反派人物”,儿子的归来是强化了植物园中的统治地位和阶级体系,特别在这个父权社会里,李明和安安作为第二性别的女性,应该是被压迫被领导的她们,居然发生一种反人类,反社会的“羞耻”关系,“上层”阶级是绝对不可容忍的。同性恋爱于两人情感关系而言是常态,放在社会伦理背景下是异态,再放在特殊时代的地域环境中是变态。
     这部电影有精致的肉体,精神上却千疮百孔,到处是败笔,多如羊驼毛的吐槽,不仅在于它对于情感梳理上的干涩表达,更是那些做作矫情生硬的台词,实在逼人出戏,让这部画风清新的文艺片,顿时开启了偶像剧模式,言情戏模式,话剧腔模式,成为不伦不类的文本杂交体。比如“不要在21点之后打扰一个教授”------这是恐怖小说的标题预警么;“来吧,我的贞操属于你”-----女孩纸,你能再不矜持点吗?!“你担心我变心了么,除了你我永远不会爱别人”琼瑶阿姨剧本是你写的吧。。。并不是说这些台词电影中就不能用,是与整部电影的表达格调很不协调,那样一个敏感保守的特殊时代,这样一段禁忌之恋,这样一种含蓄的爱慕,处理的如此张扬,后现代真的好么。Ps:还有她哥叫蛋蛋—_—这是方便外国人名字记忆么,那植物园一共才四个人有啥分不清的,有考虑过中国观众的感受么!!!
     最后还有一点让我在观影过程中感到不适的是一些演员的表演,特别是“父亲”的扮演者,念白极其做作,总有一种装腔作势的语态,并带着浮夸的肢体语言,和这部整体表现生硬,讲究造型摆拍的电影风格上还确实统一。

 5 ) 我看过的最美的拉拉电影

也许我是一个唯美主义者,因此喜爱这部唯美的拉拉电影。
一切都美得令人心碎,除了大兵的暴力和肌肉,也许导演原本就打算让这男性暴虐带来的冲击映衬女性的柔情。两个女孩子的声音清澈透明,恬淡的爱意正像影片中平静的河水缓缓流淌,爱不需要展示得很热烈,而是沉在心底,只有最纤细最柔软的手指可以触摸得到。相望的眼睛充满浓浓的爱意,没有贪婪,没有占有,有的只是柔情、信赖和欣赏,而这也许只存在于两个温柔的女子之间。

 6 ) 不过一缕沉香

看了《植物学家的中国女孩》。

看之前,我想象中是如此。
植物学家是白种人。大概四十来岁,高个且干练,有浅金色的短卷发,带金属边框眼镜,脖子里耷拉着眼镜链。在做植物标本的时候,偶然遇到中国女孩。然后干柴烈火。
完全误解。

看完之后,觉得这个广为流传的名字实在是牵强。
植物学家是陈教授。那么所谓的中国女孩,是安安,还是李明。也许都是。或者都不是。至少到了最后,她们都不在是他的。而是她们自己的。
由此。远不如《植物学家的女儿》来得恰如其分。

镜头是极美的。包括那样的山,那样的流水,那样的庙宇,那样的房屋。还有墙上转而游动的鱼,从小弄之间穿行而过的铁轨,迷漫着烟雾的暖房如同仙境。。。
大多数的场景都笼罩在一种昏黄和烟紫交接的色彩之中。象是放了很多年的紫檀。初看着显得有些黯然,但细看之下,骨子里的气氛和嫣然就这样升腾而出。就这样在岁月里沉淀了下来,然后肆机绽放。
题目里的那一抹沉香,就是指此地。

美好的自然还有姑娘们。
那个中法混血姑娘乍一看不是很美,但眼珠忒的剔透。看久了,亦有她的独特和动人之处。
然后说李小冉。从很早以前就喜欢她,她美得自然而淡定。小家碧玉可以,大家闺秀亦可以。
有两出戏给我的印象很深。一出是她用脚尖揉着草药,在腾腾热气中,汗水湿了衣襟。另一出,自是她卧于暖房,仅在腰间搭了条紫红色的浴巾。
传闻原本是要找周迅演这个角色的。说起来这部片子里,李小冉有好几个镜头看着都有些象周迅。让我不得不怀疑,是否戴导演没请到周迅出演实在心有不甘。
不过若是周迅演了,这两个镜头怕是不会有这样的滋味的罢。
周迅自有她的好。但不够高挑是她的致命伤,当然有时也会成为优势。然,在这样一部视觉至上的影片里,我还是会选择小冉。

之所以说它视觉至上,它的情节实在是有些无力。
导演想拍成某种程度上的拉片,但事实上这片子在这一部分处理得很奇怪。有这么几点我们可以肯定的。首先是戴导演不够了解女生之间的友情。其次戴导演或许也很不了解LES。再次,他想表达的东西太多。最后,他低估了中国观众的胃口。
女生和女生之间很容易就变得很亲密,然这根本说明不了什么。两个异性恋女生也可以很亲密,并且大玩同性恋游戏。但之所以是游戏,是因为她们不是拉拉。
所以,那两个姑娘突然爱了,让我觉得很奇怪。

然后,在一部片长仅一个半小时的片子里,他要表现同性恋、异性恋、SM、父母包办婚姻、大婚、死亡、枪决那么一系列的非常规内容。影片的前半小时,混血姑娘才到植物园,与陈教授和安安相处着,还显得悠哉,也还细腻。
到了后半部,连我都不停地在为他想,还剩半小时,这内容演得完么?还剩一刻钟。。。还省十分钟。。。紧赶慢赶,终于所有内容都演了进去。
但你说说,这还能细腻么。这还能好看么。

照我说来。我情愿整个故事就简简单单的三个人。陈教授,安安,李明。
哥哥的出现基本就是一败笔。莫名其妙地出现,莫名其妙地发怒,莫名其妙地离开,再加上最后莫名其妙地萧瑟。该人物实质上大大破坏了故事和场景的连贯性。其中也要提到结婚的那出戏,我情不自禁去了大红灯笼高高挂里云游了一回。
那种布景和用色,还有军服的出现,与之前的唯美和细致之间私以为是脱节了。
要我是戴导演的话,哥哥该出现在信里。既然都包办婚姻了,那么我们就玩个彻底的。面也不用见,直接指婚了事。那么安安姑娘肯定也会疯了一般,这样的话故事倒可能更为连贯也说不定。

关于最末那点。我们不怪吕克叔叔。
一般老外碰到沾满中国特有气息的电影,早就晕呼了云里雾里了。但作为一中国观众——没有字幕也能毫无障碍看完影片的人来说,还是会关心空架子里面到底有些啥实在东西的。
这样跳来跳去的不太连贯又有些唐突的情节,实在无法叫人满意。

倒是陈教授如一而终。林先生的火候把握得不错。
但这一死,把枪决大事推给了法庭。法庭在这里的出现也实在太不伦不类了罢。

在这里,我也只能叹息一声。然后私底下怒其不争。

以下是妄想情节。基调请参照前1/3那种唯美的让人舍不得它结束的那段。

* 李明到了植物园。
* 遇到脾气暴躁的陈教授,和他美丽善良的女儿安安。
* 李明和安安逐渐熟悉并亲密起来。
* 俩姑娘渐渐产生了爱情。
* 陈儿子写了家信。然后陈教授想起了儿子的婚姻大事。于是自做主张把李明和陈儿子配了CP。
* 陈教授跟李明说起此事。李明没答应也没完全拒绝。
* 安安知道了心神不宁。李明也一直恍惚状态。两人去寺庙放生,但求一辈子在一起。
* 安安说她哥哥是军人。说服李明嫁给他,得以一直留在陈家,一直在一起。
* 李明嫁给陈儿子前夕(陈儿子没回家,设定始终不露面)。陈教授欢天喜地,但俩姑娘日渐伤感。
* 陈教授终于察觉俩姑娘不对头。后来发现了他们的JQ。
* 陈教授威逼之下,姑娘们徇情(投河吧,干净)。成为了美丽的传说。
* 陈儿子及婚事不了了之。
* 陈教授在安安和李明死后,不再搭理他的植物们。庭院萧瑟。只有李明住过的那房间里的墙上还有鱼擅自游动。还有那只会说话的鸟偶尔啼鸣。

↑看,这是多么凄美且委婉的故事啊。

 短评

有那么sb的爸爸吗?长见识了...

5分钟前
  • 大宸
  • 较差

过于刻意的电影...一切情节都有设计的痕迹...牵扯了太多没用的东西...居然连见到死去母亲的鬼魂从而得之以前姓名这种灵异片的东西都出来了...法院那段把观众都当白痴了...

6分钟前
  • 某茶君
  • 较差

李小冉的nake body是看点

8分钟前
  • 小小小檬子
  • 推荐

很糟糕。突兀的,僵硬的,按步就班的模拟练习。

11分钟前
  • 贾小妞又青春了
  • 还行

“杀死他的不是冠心病,而是另一种更可怕的疾病,他的女儿和媳妇患上了同样的病。这个病的名字就叫同性恋。”这么搞笑?

15分钟前
  • nihaoma
  • 很差

不知道处于他们的身份处境上我会怎么做

19分钟前
  • H。
  • 力荐

色彩不错,中国风+外国色

24分钟前
  • 平日
  • 还行

画面很美,男权的感觉让人压抑,法国小美女演得有些生硬。。。

25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还行

场景不错,其他都太他妈屎了!!!!另外!!李小冉片中的哥哥叫蛋蛋!!看到这里我喷了一整个屏幕

26分钟前
  • Zephyrance
  • 较差

les片之最烂。

31分钟前
  • 董董Mercurio
  • 较差

如其所言:只有她们彼此拥有审判彼此的资格。

34分钟前
  • 恋天光
  • 推荐

景儿不错。

37分钟前
  • 莫小·沫小小
  • 还行

很美也很绝决的爱情故事

39分钟前
  • jgqfoto
  • 力荐

俩女的换成俩男的这片子估计就会火了

43分钟前
  • 蟲鹤404
  • 还行

/(ㄒoㄒ)/~~

44分钟前
  • 不明生物
  • 推荐

美女

48分钟前
  • 宋一枚
  • 还行

没看完,囧

50分钟前
  • 暗涌
  • 还行

三星献给李小冉的胴体,囧

53分钟前
  • 扭腰客
  • 还行

悲剧啊...

54分钟前
  • 🐟
  • 推荐

10.18 我喜欢李小冉

55分钟前
  • pinkjar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