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青春

爱情片中国大陆2017

主演:徐彪

导演:徐彪

播放地址

 剧照

最好的青春 剧照 NO.1最好的青春 剧照 NO.2最好的青春 剧照 NO.3最好的青春 剧照 NO.4最好的青春 剧照 NO.5最好的青春 剧照 NO.6最好的青春 剧照 NO.13最好的青春 剧照 NO.14最好的青春 剧照 NO.15最好的青春 剧照 NO.16最好的青春 剧照 NO.17最好的青春 剧照 NO.18最好的青春 剧照 NO.19最好的青春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28 20:14

详细剧情

《最好的青春》影片由徐彪执导,徐彪、牛晓宁、张杰夫、陈潇然、王方春子、叶雪如等联袂出演,由内蒙男孩天吉思与他的梦想、他的兄弟、他的恋人之间的一个个小故事组成。大学一场艺术盛典,让天吉思和洛汐冥冥之中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当晚在酒吧再次不期而遇,天吉思满怀激动,当晚便跟踪洛汐,不料发生闹剧,被抓到警察局。  第二天回到band房,乐队4人布置求爱计划,分别采用蒙氏追求法、韩式追求法、美式追求法,却都因为各种原因搞成闹剧。校园广播对进入决赛的天吉思的乐队进行采访,采访的最后,天吉思演唱了儿时的蒙语歌曲《梦中的草原》,唤起了正在舞蹈房练舞的洛汐的儿时记忆,二人天桥相遇,两人的情愿由此展开。

 长篇影评

 1 ) 转载:刘瑜《政治的尽头》

       政治的尽头是同情心,马蒂奥和朱莉娅的尽头是尼古拉。
   《灿烂人生》里有一个镜头是这样的:防暴警察马蒂奥的同事鲁伊奇被左翼示威者打成了瘫痪,马蒂奥在哥哥尼古拉家悲愤地说起这事,尼古拉的妻子朱莉娅,一个激进左翼分子,当时就不干了。
   “太糟了,你站在错误的一方。”
   “你肯定?那什么是正确的?穷人的一方算是正确的吗?”
   “对。”
   “鲁伊奇比你更懂什么叫贫穷。他是个穷人,把他打成植物人的人却不是。我们在这里吃蛋糕,他却躺在医院里。”
   “我受够了你的垃圾言论!”
    尼古拉只好出来调和:“请你们都别说了!”朱莉娅转身弹琴去了,马蒂奥调侃道:“你老婆不错”。尼古拉笑道:“你俩相处的也不错”。“她是那种永远正确的类型吧”。“嗯,跟你类型一样”。于是两人会心地笑了。
   《灿烂人生》里有好几个类似的情形:一场充满火药味的争论,最后以温情脉脉的谈笑收场。尼古拉的父母争吵时是这样。妹妹的婚礼上,尼古拉被解雇的工人好友和银行家好友之间的对话是这样。尼古拉父女在争论一个腐败官员是否值得同情时也是这样。对此女儿是这样解释的:我太爱你了,我不会真的跟你闹翻。
   “我太爱你了,我不会真的跟你闹翻”,似乎道出了人世间喜剧和悲剧分叉的那个秘密。很多时候,你以为你的所作所为是出于爱,其实还是不够爱。另一些时候,你忙着轰轰烈烈地爱人类,却忘记了爱身边一个一个的人。
    马蒂奥和朱莉娅都未曾深入这个道理。他们都试图通过政治斗争的途径去改变身边的世界,结果发现政治斗争的前提是对真理的掌握,而这个世界上没有谁确切地掌握了真理。朱莉娅在60年代的左翼运动中越来越激进,抛家弃子投奔了一个恐怖组织,从事暗杀工作,最后沦为阶下囚,世界却没有因此变得更好一些。马蒂奥终其一生都在和丑恶的制度作斗争,从僵死的考官到野蛮的精神病院,从等级森严的军队到黑幕重重的警察局,但他被碰得头破血流,在一个新年之夜,他迎着窗外绽放的烟花从阳台上纵身跳下。
    而朱莉娅的丈夫、马蒂奥的哥哥尼古拉则不同。他温和而不消极,明辨是非但不急于求成。改造世界对他来说不是将一个制度连根拔起,而是从给予身边的人一点一滴的温暖开始。佐珍,片中那个被精神病院非法电击的女孩,最后不是被左翼朱莉娅或者警察马蒂奥拯救,而是在尼古拉几十年的照看下慢慢恢复。当佐珍完全将自己封闭起来时,他对她说:你每天来给我的植物浇水吧,它们需要你。
    如果说改造世界是一场龟兔赛跑的话,马蒂奥就是那个兔子,而尼古拉则是那个跑得慢却跑得远的乌龟。马蒂奥在不断的碰壁中也逐渐认识到这一点,他多么希望自己也能有那样的耐心啊,在与可爱的姑娘美瑞娜相识之时,他这样自我介绍:我叫尼古拉。
    也许为我们的行为守卫底线的,不是政治、不是宗教、不是法律,而是尼古拉的考官所说的“同情心”。读书读到文革时某派怎样毒打某派或者纳粹集中营里的暴行时,我总是惊骇不已,因为这全都是假真理的名义。若是人人心中都有一个同情心的底线呢?一个政治、法律、宗教都无法突破的底线呢?也许人世的希望不在于发现真理,而在于追问一句,发现真理又如何。
    该电影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片中每一个人都是那么美好,美好却不虚假。我想导演真是个善良的人,简直可以说是柔情似水。他让激进的朱莉娅弹得一手好钢琴,让暴躁的马蒂奥成为一个书迷,让美瑞娜在失去马蒂奥之后得到儿子,让尼古拉在女儿离开后重新得到爱情。他端详、雕刻、安抚每一个辗转反侧的灵魂,让你觉得世界可以变得更好,正在变得更好,还会变得更好——只要你象尼古拉的父亲所提醒的那样,不放弃身边的任何一个人,发掘他们的动人之处:“你要让朱莉娅弹琴,告诉她她有多美好,你要说,朱莉娅,为我演奏吧”。

 -

 2 ) 政治的尽头

        政治的尽头是同情心,马蒂奥和朱莉娅的尽头是尼古拉。
        《灿烂人生》里有一个镜头是这样的:防暴警察马蒂奥的同事鲁伊奇被左翼示威者打成了瘫痪,马蒂奥在哥哥尼古拉家悲愤地说起这事,尼古拉的妻子朱莉娅,一个激进左翼分子,当时就不干了。
        “太糟了,你站在错误的一方。”
        “你肯定?那什么是正确的?穷人的一方算是正确的吗?”
        “对。”
        “鲁伊奇比你更懂什么叫贫穷。他是个穷人,把他打成植物人的人却不是。我们在这里吃蛋糕,他却躺在医院里。”
        “我受够了你的垃圾言论!”
        尼古拉只好出来调和:“请你们都别说了!”朱莉娅转身弹琴去了,马蒂奥调侃道:“你老婆不错”。尼古拉笑道:“你俩相处的也不错”。“她是那种永远正确的类型吧”。“嗯,跟你类型一样”。于是两人会心地笑了。
        《灿烂人生》里有好几个类似的情形:一场充满火药味的争论,最后以温情脉脉的谈笑收场。尼古拉的父母争吵时是这样。妹妹的婚礼上,尼古拉被解雇的工人好友和银行家好友之间的对话是这样。尼古拉父女在争论一个腐败官员是否值得同情时也是这样。对此女儿是这样解释的:我太爱你了,我不会真的跟你闹翻。
        “我太爱你了,我不会真的跟你闹翻”,似乎道出了人世间喜剧和悲剧分叉的那个秘密。很多时候,你以为你的所作所为是出于爱,其实还是不够爱。另一些时候,你忙着轰轰烈烈地爱人类,却忘记了爱身边一个一个的人。
        马蒂奥和朱莉娅都未曾深入这个道理。他们都试图通过政治斗争的途径去改变身边的世界,结果发现政治斗争的前提是对真理的掌握,而这个世界上没有谁确切地掌握了真理。朱莉娅在60年代的左翼运动中越来越激进,抛家弃子投奔了一个恐怖组织,从事暗杀工作,最后沦为阶下囚,世界却没有因此变得更好一些。马蒂奥终其一生都在和丑恶的制度作斗争,从僵死的考官到野蛮的精神病院,从等级森严的军队到黑幕重重的警察局,但他被碰得头破血流,在一个新年之夜,他迎着窗外绽放的烟花从阳台上纵身跳下。
        而朱莉娅的丈夫、马蒂奥的哥哥尼古拉则不同。他温和而不消极,明辨是非但不急于求成。改造世界对他来说不是将一个制度连根拔起,而是从给予身边的人一点一滴的温暖开始。佐珍,片中那个被精神病院非法电击的女孩,最后不是被左翼朱莉娅或者警察马蒂奥拯救,而是在尼古拉几十年的照看下慢慢恢复。当佐珍完全将自己封闭起来时,他对她说:你每天来给我的植物浇水吧,它们需要你。
        如果说改造世界是一场龟兔赛跑的话,马蒂奥就是那个兔子,而尼古拉则是那个跑得慢却跑得远的乌龟。马蒂奥在不断的碰壁中也逐渐认识到这一点,他多么希望自己也能有那样的耐心啊,在与可爱的姑娘美瑞娜相识之时,他这样自我介绍:我叫尼古拉。
        也许为我们的行为守卫底线的,不是政治、不是宗教、不是法律,而是尼古拉的考官所说的“同情心”。读书读到文革时某派怎样毒打某派或者纳粹集中营里的暴行时,我总是惊骇不已,因为这全都是假真理的名义。若是人人心中都有一个同情心的底线呢?一个政治、法律、宗教都无法突破的底线呢?也许人世的希望不在于发现真理,而在于追问一句,发现真理又如何。
        该电影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片中每一个人都是那么美好,美好却不虚假。我想导演真是个善良的人,简直可以说是柔情似水。他让激进的朱莉娅弹得一手好钢琴,让暴躁的马蒂奥成为一个书迷,让美瑞娜在失去马蒂奥之后得到儿子,让尼古拉在女儿离开后重新得到爱情。他端详、雕刻、安抚每一个辗转反侧的灵魂,让你觉得世界可以变得更好,正在变得更好,还会变得更好——只要你象尼古拉的父亲所提醒的那样,不放弃身边的任何一个人,发掘他们的动人之处:“你要让朱莉娅弹琴,告诉她她有多美好,你要说,朱莉娅,为我演奏吧”。
 

 3 ) 马迪奥的一生

如果一部电影或者小说中的人物能够吸引你,大概只会有两个原因,一是他身上有你想要你却没有的东西,二是你可以从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马迪奥之于我是第二种。马迪奥一生的命运是悲惨的,读书时代的他成绩非常优秀,还发表过论文,成绩全A,但在毕业答辩的时候为了维护自己喜爱诗人而顶撞指导老师,从而不合格。
   后来父亲给他介绍医院的工作使他结识了佐珍,在知道医院用电极对待佐珍时,毅然带她离开,准备把她送回家,但佐珍父母却觉得她是个累赘。不希望她回家,反而要把她送回医院,于是他和他哥哥决定带上她旅行,在途中他爱上了这个被抛弃的女孩,因为她和他是如此的相似,都封闭自己,不让别人进入自己的内心,都是那么的倔强,可在命运面前,自己又那么的无能。
   途中发生了意外,佐珍被带走了,马迪奥眼睁睁的看着自己心爱的人被带走,却什么也做不了,他没有继续旅行而是回家当兵了。
   他是仔细思考了的才做的这个决定,他的内心是封闭的,他不想过多的与人交流,他更不允许别人窥探他的内心世界,所以他选择了纪律,当西西里长官和他对话时就可以看的出来。
    长官:我看过你的档案,你毫无表现,不愿与你的同伴为伍,不愿意**控,到处惹事,你为什么来这里?
    马迪奥:纪律,我从来不违抗命令,我只做好自己分内的事。
    但他性格的多样性显然不能令他只做自己分内的事,他三次被调职,都是因为他的多管闲事。
   第一次看到同事被暴民打残,他愤怒了,冲上去把暴名打成重伤,也只有他一个人这样做了,
   第二次他在给尸体拍照的时候,看到旁边有个父亲带着自己的小孩在那里观看,他上斥责他去与之争吵。
   第三次他在审讯犯人时发现穷人在给他的老板顶罪,他揭穿了,并与之发生争执。
   他就这样漂泊着,接受上帝给他的安排,但他又对这样的自己不满意甚至有些厌恶。
  当在罗马邂逅美莉亚时,他对自己的厌恶表现的很明显,当美莉亚问他做什么工作时,他欺骗她是工程师,当他与美莉亚约定的日子到来时他选择逃避,他不敢接受和马莉亚的爱情,是因为他觉得自己不够资格,他更加没有勇气让这个女孩进入自己的内心。
   新年到来时,他在审案,美莉亚找到了他,问他为什么骗她,面对质问他很愤怒:我的工作是调查别人,但你们总是想调查我,我穷困,我潦到。而美莉亚的回答是:我们的感情是这么好。说明她根本不在乎这些。继而又说:你喜欢书本是因为你可以随时放弃他,而命运由不得你做主。
   我想这句话深深的刺痛了马迪奥的心,对于一个如此桀熬的人,当年可以为了自己喜欢的诗人反对指导老师而不合格,可以为了和自己毫不相干的小孩和无辜的穷人而甘心被调职。这句话指出了他的无能,让他明白:虽然他的人生一直是自己在选择,但事实上他却一直在被命运推着走,他立马反驳到:我常常自己做主,不和你见面也是我做出的决定。
    美莉亚负气走了,这一走就是和心爱的人永别了。
   马迪奥继续回去审问,他看出了穷人是帮老板顶罪,于是他想帮他开罪,逼穷人说实话,并与老板发生了争执,这个时候他的同事阻止了他并说:不要给我惹麻烦。
  他离开了警局,来到了妹妹家中,因为是新年,所以他的弟弟,姐姐母亲都在,一家人其乐融融,但他发现自己已经融入不了这个家庭了,于是他离开了。
   回到家中他拨打美莉亚的电话,没有接通,美莉亚在电话那端晚了几秒,他看着电视中的“新年快乐”第一次感觉到孤独是如此的真切,也许他以前也有这种感觉,但这一次是如此的强烈,他以为美莉亚不原谅他了,世上再也没有关心他和他关心的人了。我想主要还是那句话深深的刺激了他,就像在他心里重重捅了一刀,把他彻底捅碎了。他是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有如此美好的爱情,他却不敢接受;当年眼睁睁的看着心爱的人被带走却无能为力,看着无辜的人被冤枉身为警察的他什么也做不了,他的命运他是做不了主,对一个内心桀熬的人,这一点是致命的。
    他跳了下去,来的是如此的突然却又合情合理。
    他的房东是这样的平价他的:他是如此的谦逊而有风度。他一定是被人推下去的。
   马迪奥是《灿烂人生》中唯一一个悲情的人,其他的人最终都获得了自己的“灿烂人生”,但他确是我最喜欢的一个角色,最让人难忘的一个。
    也许他不那么倔强,他的生活会好很多,他可以轻松的通过考试,找一份属于自己的好工作。也许他不去追求所谓的自我,他可以和美拉莉在一起,过幸福的生活。也许他向这个世界屈服,他也不会被频繁调职。但那就不是马迪奥。
    就如他的弟弟评价的那样,他像阿基力士一般,是一个勇敢而悲险的人。
    他的勇气是很多人不曾企及的高度,他追求自己的所喜欢的,可以在毕业答辩上为自己喜欢的诗人而反对考官。
   他封闭的内心是人们都会有的,当别人企图窥探我的内心世界,我总是会本能的防御,只不过他的保护更加强烈。
   他不敢接受美莉亚的爱情,你在穷困潦倒的时候,会接受爱情吗?
   看完影片我一直在思考到底是什么杀死了马迪奥,是命运?是社会现实?
  我认为是他对自我的追求,他一直在追求内在的东西,就如他初遇美莉亚时所说的,你在寻找神秘吗?你应该寻找内在。他想变的强大,他想掌握自己的命运,他想追求一生中自己想要的自我,可是他得不到,他怎么努力也得不到,他只看到了自己的无能,自己的穷困潦倒,于是他对自己愤怒了,他选择了结束生命,因为这样的自己是他不想要的。
   人对自己都会有所要求,但没有人可以做到心中那个完美的自己,有时甚至是一点喜欢的自己都做不到,我经常厌恶自己,讨厌自己的无能,讨厌自己的无知,讨厌自己没有追求。
   马迪奥死了,可生活还在继续,我没有勇气像他那样结束自己的生命,我还是在这个世上苟且吧。

 4 ) 一种角度:佐珍代表着什么

   这一张电影海报上,是夕阳下远山和平原映衬的佐珍那平静成熟的脸庞,像是在凝视,凝视着一个人。
  当她走向新的生活的时候,尼古拉对她说道:你应该感谢马提奥,是他令你走了出来。
  若干年前的一个夜晚,马提奥把刚刚认识不久的佐珍从那个非法电灼她的牢笼里带了出来,可她的父亲只关心自己现在小家庭的安乐,拒绝把她留在家里。这次在外人看来是疯狂和不可理喻的拯救以佐珍被带走,被带向那未知但早已是注定的归宿而告终。无力改变这个失败结果的马提奥在苦苦思索之后,毅然弃笔从戎。告别了他原本应是一片光明的前程,开始了以他生命为赌注的一次博弈。
  若干年以后,步入中年的尼古拉缅怀其自己的弟弟时,他说道:他像阿喀琉斯一样,充满着勇气和悲哀。
  马提奥代表的是那一代为意大利这个民族的种种困局而试图突破的人(导演语),佐珍就是他心中民族的美丽的图腾。
  疯癫..马提奥..疯癫 最终,这个一直活在内心自我挣扎中的马提奥,无法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马提奥,无法面对佐珍(民族)那本应是完美却仍然疯癫的马提奥,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只留下他那比烟花还寂寥的背影。
  尽管他有着种种小毛病,他的性格决定了他无法像尼古拉那样有着真挚的朋友,无法像尼古拉那样得到几乎是人人的喜爱,但他也同样爱着他身边的每一个人,只是他从你不轻易表现出来。而他那几乎是一意孤行般地对整个民族的博爱和仿佛是强加在自己身上的使命感,最终压垮了他。轻轻地说出那几个字:新年快乐 然后,带着幻灭式的苍凉完成了那轻轻一跃。
  最终,在尼古拉坚持不懈的努力下,佐珍渐渐复原。就像渐渐复苏的意大利民族,带着对以往那些曾为她献身的英雄们追问的勇气,走出了她的自我封闭。这一次,迎接她的不再是惊惶和不知所措;这一次,迎接她的不再是失败。而那些英雄,那些曾经失败的英雄,她已经牢牢铭记。
  当安祖生活在他的父辈们所希望看到的“他们应该看到新的东西”的时代,并且沿着父辈的足迹,完成了他们所未竟的夙愿,发出“生活是如此美好”的感叹时,也算是对那些英雄们的一种告慰吧。
  胜利属于那些活着的,死去的,正直并都心中充满爱的人们!

  可能每个人看电影的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所想到的也不尽相同。不管怎么说,这一部流畅的,给人留下巨大思考空间的杰作充分展示了电影的魅力所在。感谢电影!

 5 ) 往事值得反思— 《灿烂人生》观后

连日来忙着观看早晚的美国网球赛,电影看得少了。下载了一部意大利2003年拍摄的电影《灿烂人生》,发现它竟然长达6个小时!一天看一点,拖了近一周才看完了它。

是部好电影! 在豆瓣上评分达到9.4,有54,883人评价;IMDB评分也高达8.5,21,341人次投票。两个网站的TOP250 排名中都没有算上它,估计是因为其超长的形态。当年它参加了戛纳电影节的“一种关注”栏目,是分为上、下两部放映,每部3小时,后获该项目大奖;随后在影院公映,但主要还是在电视上以4集的mini系列剧形式公映,每集1.5小时。

影评人“亵渎电影”的评语概括了影片内容:“6个小时,1个家庭,44年的时间跨度,一晚上看完一群人的一生,太完美了!★★★★★”(2012-10-27)

我对对此片感兴趣,是因为它写的是和我同龄一代人的人生,即上世纪40、50年代出生的一代。影片从上世纪60年代写到本世纪初,主角们开始时还都是些未毕业的大学生,相似于我们国家“文革”前的“老三届”(它一般指当时尚未毕业的66、67、68届初、高中学生,其实也应该包括当时还没完成学业的各届在校大学生,他们也一样地卷入了失学、革命、下乡的历史浪潮之中)。电影中展现了60-70年代席卷世界、欧洲的“红色风暴”。以马特奥和尼古拉两兄弟为首的一家人,在漫长的40年中,经历了意大利战后最混乱的时期,大洪水,红色学潮,工人暴动,足球世界杯小组被淘汰到夺冠,黑手党横行,菲亚特工厂大裁员,红色旅恐怖组织的兴起,等等历史事件,兄弟姐妹、父母、爱人、孩子的命运都被纠缠了进去。编导以青春时期对理想、革命、爱情的选择为主题,运用“性格决定命运”的法则,展现了一幅耐人回味与共鸣的社会人生画卷。

影片拍摄于本世纪初,还是使用的胶片拍摄(查IMDB上,底片用的是Super16mm,拷贝用的35mm胶片),制作精良;遵循了电视电影“小屏幕”的要求,特写、近景多,人物肖像拍得特别成功。当然,几个意大利演员的出色外部资质及表演也极为添彩。

我之所以没有打满分,是感觉用了如此巨大的篇幅,编导的立意还是狭小了一些,对涉及到的社会思想和政治问题的涉入过于浅薄,影响了作品的“历史史诗”分量。

不过,我还是向没看过的人推荐该片;特别是我们这些出生于40、50年代的人们应该去观看它。在我们已经进入耄耋之年时去回忆往事,你会发现它“并不如烟”,而是厚重又丰富,非常值得去回首与反思!

 6 ) 陷落在青春里

当一切已成定局时,我们总是会频频回首,发现过往如此美好。那时我们对将要到来的苦难和疼痛都还没有知觉,我们拥有一颗敢爱敢恨的心,那时一切都有可能。

有些东西是注定要让人热血沸腾的。

Matteo和Nicola送Giorgia回家的旅程是那样的美丽,典型的意大利的夏日,摄影师仿佛带着青春的过滤镜,所有的图像于是镀了金似的,流动着温和明快的调调。水洗似的透明感让人激动不已。还有被风拂动的思绪,袅袅绕绕,盘旋而起。当Giorgia在火车上枕着Matteo的肩膀安睡时,她第一次走出了戒备的屏障。她的睡眠那样安详,让兄弟俩的眼神染上温柔的雾气。 当他们在杂货店里为了意大利队输球而欢呼时,当Matteo在自动售卖机上为Giorgia点歌时,他们的心息息相通起来。

A Chi,Fausto Lealie 的歌声让我陷落。据说这首歌原来是来自美国,它的原版歌词如下:

I am so hurt
Much more than you'll ever know
Darling I am so hurt
Because I love you so

而Fausto重新演绎了它,他的身音充满了一种被压抑着的痛楚,仿佛能穿越时空,穿越坚硬的壳。

 
我不懂意大利语,所以我无法参透这首歌的意思。我只知道他大约在说,当我忧伤无比时,我到底要向谁述说呢?这世上会有谁了解我并爱我象你这么多?

我爱上这部电影,象少不更事的孩子不可救药地第一次堕入恋爱,不容置疑,全无余地。Giorgia在我眼中,代表着一种清澈,纯洁和执著的力量。她象一朵初放的羞涩的花,散发着一种柔和却有杀伤力的气息。她年轻时的固执和笑容都打动我。

Matteo在我眼中像火焰一样。他有一颗最敏感的心,他总是把心里复杂而细致的情感隐藏起来,而后辞不达意地与人交流着。他曾经热爱文学,曾经在图书馆里为Giorgia读诗,安静而无人的图书馆是他心目中最完美的去处。而后他又在图书馆里第二次邂逅生命中一个重要的女人美拉莉。书在Matteo生命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沉迷于书中,来逃避对生活中的自己的不满。美拉莉曾经指责他,热爱书,是因为书可以由他决定什么时候拿起和放下。而他的母亲在他跳楼以后,坐在他的屋里,看着满屋的书,仿佛浸润在他的灵魂之中。最后母亲挑了几本他的书抱在怀里走,象抱着当年的那个婴儿。当书滑落在地时,她眼里的痛楚那么深刻,就好像她不能抱住那个她挚爱的儿子。他不仅放下了书,也放弃了他的生命。

他是唯美的,所以父母的吵架让他认得婚姻是不美好的。这个一直拿A,是父母眼中的骄傲的好学生,因为不愿意屈从于迂腐的老师,而不得不品尝考试不及格的后果。他是父母和兄弟眼中最才华横溢的那一个。这么个人,为了不能如愿地救出Giorgia,不能淘到生活中的公道,伸张他为之而奋斗的正义,弃学从军。他离现世是遥远的,他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他的心被他的理想主义和激情的火焰灼烧而后干裂,他的坚硬,坚硬到无从弯曲,所以注定要破碎而后断裂。无论家庭的温情还是爱情于他而言,都是杯水车薪。他的心是自我封闭的,在这一点上,他与Giorgia是如此接近。

我在看到他们第二次相遇的时候,泪水盈眶。他们恪守一个距离,不肯让别人靠近。但其实他们的两人的心有着相通的能力和经历。

“还记得我们年轻时的那个夏天吗?那时的你是怎样的?那时的我又是怎样的?我们还去投币听音乐,好吗?”我以为,Matteo是在克服着内心对温情的抗拒,用爱情的语言对那个离他咫尺,却被多年的创伤阻隔在千里之外,无数层壁垒之外的Giorgia说话。在此之前,他路过罗马,曾经想去看年迈的父母,他与他们擦肩而过,就像他后来选择与深爱他的美拉莉擦肩而过一样。Matteo一直在躲避爱,他只对那些相对于自己而言更脆弱的生命流露他的柔情。比如Giorgia,比如对年幼的孩童。他到底是否是在惩罚他自己。

Matteo的一跃而下,让我想起颐和园里李缇的一跃而下。从六十年代到2000年,影片里意大利的社会发展和变迁,让我总会联想到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那些历史的沉重的篇章,和我们周遭环境的迅速装换。那一代人以青春和生命为代价的实践。而生活中更通常的是,时间打磨掉青春的棱角,而岁月终于在我们的面颊和心里都重重地划上了刻痕。我们所付的代价到底是什么?

我猜测娄烨是否多少受到这部片子的影响。我不断地质疑,颐和园的故事是否可以拍得更好。我想起我的兄长们,在圆明园的水边放歌的群情激昂,想起那些被理想燃烧的眼睛和年轻的心。“请为我唱一曲出赛曲,用那遺忘了的古老言語,請用那美麗的顫音輕輕呼喚,我心中的大好河山。” 岁月给于我们什么,又从我们这里拿走了什么?我们的目光开始闪烁,开始回避正视别人的眼睛。我们开始随波逐流,我们开始拥有现在,然后淡忘曾经。而那些努力象断了线的风筝,仍然飞着吧?有谁还能找到那个线头,让它越飞越高呢?

还是回到电影上。意大利的文化似乎更崇尚家庭,意大利不曾经历中国文革时的人揭发人,人背叛人,人投靠权利,人背弃价值观的信仰大危机。所以,在意大利的电影里我们会不断遭遇家庭的包容和友情的温暖。

那个年幼时的妹妹对Matteo说,长大了我要嫁给你,也要嫁给Nicola。妹妹,仿佛是这个家庭的凝聚力,她代表着善良,平和及稳定。

那么大姐呢?大姐仿佛是社会规范下的正义之眼,她会规劝早年的Nicola送Giorgia回一个更好的精神病院,会代表整个家庭去停尸房认尸,会帮助Nicola把Sara的母亲,那个暗杀行动中的工具交付法律。

还有这部电影中的母亲,她的眼睛是我见过的最美的老年人的眼睛,清澈而有力,写着忍耐,宽容,爱和韧性。在她的房间的墙上,挂着Matteo小时候的成绩单。她背着Matteo去照看Matteo的朋友。她的心中有多么深厚的爱,也就有多么深厚的痛。以致于我感谢电影在结束前送给她一个孙子,Matteo的儿子。

这篇文章写到这里,我注意到自己还没有化任何笔墨在Nicola身上。而Nicola似乎是生活中的美好的化身。他几乎具备了理想男人所需的各项素质。年轻时的他就宽容而正直,而这些品质从来没有离开过他。在他和Sara, Sara的母亲,他的家人,他的病人和他的朋友的相处中,无一例外,我们都看到他的美德的闪光。

他是执著而有行动能力的。这样的他,会在第一次没有救出Giorgia以后,化悲痛为力量,选择了去修精神病科。也是他终于在几年后找到了Giorgia,并帮助把那些虐待精神病人的人,绳之以法。

他是浪漫而坚定的,他会在Matteo抛下他,又与卡路他们失去联络后,仍然独自启程。他会在对Giulia一见倾心时,追随去都灵读书。并在那个城市扎根繁衍下去。

他知道怎样应对生活的考验和打击。知道如何做出正确的抉择。他是我们理想中的模样,有一颗善感而坚强的心。有看破尘世的慧眼,还不灭的对未来的希望。

但Matteo打动了我的心。Matteo让我落泪。大约人总是倾向于爱生命中的脆弱和真实。

这是一场368分钟的旅途,对于观众来说。这更是我们的青春写照,在生活里。有那么一段时间我没有办法写它,就像你不能去写你最爱的人,你需要时间和距离给你勇气。而写完以后,我还暂且不能看它,还有诸多的想法仍然沉淀在心里,重重还涩涩地,说不出口。


 短评

OMG!本来只是为了练习意大利语听力,但是从BGM,美术设计,情节节奏,人物呈现,还有借由一个家庭还魂的历史那个水乳交融。那些我曾经去过的城市,读过的故事都有了新的面孔……下次去意大利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吧。能handle这种超长片而不叫观众走神不让叙事或人物跳针的,都是大才啊~~~

4分钟前
  • 小斑
  • 力荐

我电影名单里永远的第一名。影片里充满了哭泣,但不是为赚取你的泪水。影片里充满了悲伤,但不是为赚取你的悲伤。影片里充满了坚强,但不是为说教你坚强。你是马迪奥,你也是尼古拉。

7分钟前
  • 凡町
  • 力荐

"「眼前一切都很美丽」,还有三个感叹号,你现在仍然认同吗?" "我不认同那三个感叹号.."

8分钟前
  • 段落
  • 力荐

6个小时,酣畅淋漓,波澜壮阔,又见微知著,充满人性光辉(完美承接了贝托鲁奇的<一九零零>);我坚信每个人都会从这部人文史诗电影里看到自己灵魂的投影,去寻找生活的真相、生存的意义与生命的本质!——真的无比灿烂,无比辉煌!!// 追加:近十年来已反复重看了五六遍,这是在绝望中让我重拾信仰的圣经!

9分钟前
  • GIVIND
  • 力荐

你有没有试过,看完一遍,立马跳到影片前10分钟看几分钟,恍如隔世。★★★★★

10分钟前
  • 坍塌
  • 力荐

昨晚,独自三瓶燕京啤酒之后,是一部六个小时的电影,意大利的《灿烂人生》。第二遍看它,感触愈深。电影是关于两兄弟和身边一些人的事,四张碟,六个小时,故事从1966年进行到2002年,应该可以说算是意大利的近代史了。关于历史两字,实在不怎么喜欢,以前接触的无非是课本上堂而皇之的一些玩意儿:某个年月某个人某件事,缺乏细节的幽默与惊喜,看了如同嚼蜡,无趣之至。关于细节的印象,建立在一次影视赏析课,那是看了《天使艾米莉》之后,老师布置了一个当堂的作业:每人写十个细节。实在分不清像艾米莉迷恋把

14分钟前
  • 国王死在栗树下
  • 力荐

平民史诗也可以如此回肠荡气。366分钟里浓缩了40年的时光流转,用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徐徐描绘意大利战后人事变迁。对积重难返的社会,导演显然是如第一男主一样的温和改良派,并把人情置于理念之上,这点相信也是意大利人的民族性。剧情演进的前后呼应,结尾的轮回与传承,精妙绝伦。

15分钟前
  • Pearciac
  • 力荐

人生如梦,跌宕起伏。生老病死,几度哽咽。黯然销魂,唯别而已。灿烂人生,生生长流。

19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愿每一个骨子里住着马迪奥的人,都像尼古拉一样温柔的活着。

21分钟前
  • 歆曼
  • 力荐

六个小时真有阅尽人生之感,虽然这种人生仍不免理想化,过于美好总叫我恐惧;自由的代价是死亡,可是为了追求生命中最微小的幸福和最飘渺的美,即使死亡也不足惜;要有多大勇气重温历史重温回忆;苍老的爱情多么美丽,为了等到那一刻,漫漫长夜,我愿意等。

25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6个多小时,长得不像话,让人想写诗,不写白不写:美国往事意难平,步履不停爱且行。美好何需添感叹,灿烂寂灭总关情。体制自由各孤影,他朝黄梁幡然醒。一生几届世界杯,人间正道是悲悯。

29分钟前
  • 狄飞惊
  • 推荐

动荡年代年轻人的青春理想和生活。是很难得的,每个人物都有着鲜明的立场和意识形态色彩却依然异常饱满的故事。明明不可解的矛盾最后被友情和亲情的温情脉脉遮盖,可我还是接受温情牌。故事比立场有力,人物比态度有力,忘不了Matteo那在漫天烟火背景下的纵身一跃。

31分钟前
  • 有必要
  • 力荐

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方式来爱这个世界?是马提奥那样宁为玉碎,朱莉叶那样飞蛾扑火,还是像尼古拉那样柔情似水?追寻自由之路究竟通向何方?到底怎样才能用爱换取爱?这些最重要的问题,我们从来也得不到回答,多少人的一生就这样枉惘而过。数度落泪,想给六星。

33分钟前
  • 亚比煞
  • 力荐

我愿肝脑涂地地深情推荐这部电影。所谓“人生中不能错过的六个小时”,我看,可远不止六个小时,因为,看完一遍还会想看第二第三第四遍。我记忆中的意大利,我所不知道的意大利,真实温暖或炽烈灿烂的感情。漫溢于所有的画面。

37分钟前
  • 舞!舞!舞!
  • 力荐

虽然有点长,但绝对是每一个人值得一看的好电影。从一个家庭(具体两兄弟的家庭)的成长,大到囊括意大利的历史变迁,小到每一个个人的领悟,转折,和生老病死。看得我泪流满面,而且极度想家,也想拥有一个家庭。Everything that exists is beautiful!!!也许青春以后就不再相信感叹号了,但是世界依然美好。

39分钟前
  • 思阳
  • 力荐

从耐心上来讲。。我是不推荐的

44分钟前
  • Touma
  • 推荐

三星到四星到五星躁动中的平静最后胜出

45分钟前
  • Caesura
  • 力荐

6个小时,1个家庭,44年的世界跨度,一晚上看完一群人的一生,太完美了!★★★★★

50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力荐

他让激进的朱莉娅弹得一手好钢琴,让暴躁的马蒂奥成为一个书迷,让美瑞娜在失去马蒂奥之后得到儿子,让尼古拉在女儿离开后重新得到爱情。他端详、雕刻、安抚每一个辗转反侧的灵魂,让你觉得世界可以变得更好,正在变得更好,还会变得更好。

53分钟前
  • 青陌
  • 力荐

对于我这种极其没有耐心的人来说这就是一部罪大恶极的烂片=。 =

54分钟前
  • 周一一
  • 较差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