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

记录片英国2013

主演:大卫·爱登堡

导演:Katrina Bartlam

 剧照

非洲 剧照 NO.1非洲 剧照 NO.2非洲 剧照 NO.3非洲 剧照 NO.4非洲 剧照 NO.5非洲 剧照 NO.6非洲 剧照 NO.13非洲 剧照 NO.14非洲 剧照 NO.15非洲 剧照 NO.16非洲 剧照 NO.17非洲 剧照 NO.18非洲 剧照 NO.19非洲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27 20:10

详细剧情

《非洲》由《Life》原班人马打造,是一部大型原生态纪录片。镜头将跟随主持人David Attenborough一起穿越神奇的非洲大陆,探索那些从未被发现、被记录的生物物种和壮观的非洲奇迹。

 长篇影评

 1 ) 非洲,我可以走,我不走

有那么一瞬间我竟然恨我的祖先们居然发明出了那么多高科技,保护他的子孙后代能过上温饱不愁的日子。使之脱下衣服无法再去适应温度每分每秒的变化,脱下鞋子无法再感知土地的深沉,离开电子产品可能只剩焦虑与暴躁。 当发现自己与别人的不同时,被自己可爱到了o>_<o大部分人看电影,我也喜欢,但每次准备去找一个朋友推荐的电影时我的手便不听大脑使唤,自动去找到有关自然的纪录片,每次看到不是自己喜欢的动物正打算去换一部,可是眼睛又被这一物种的奇妙所征服,等到反应过来时,已剧终。 对于自然的热爱早已融入我生活的方方面面了,请千万不要把我当一个柔软的姑娘看待,我从小真的是和男生打架打大的,永远都想不通的是那些偷猎者是如何忍心,如何下得去手结束、剥夺无辜动物的生命(金钱的诱惑真不小)。但我也承认在对物种多样性的破坏中,你、我、他,我们每一个人都参与了这场大屠杀,人口激增所带来的致命性伤害远远大于偷猎者们。 17岁空有一腔热血去解决前人无法解决的问题是远远不够的(但我知道自己已经迈出了第一步——感知自然的能力),哭到眼泪不止,渐渐理解了"保护环境"绝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包含了:对自由的追求、生的渴望、爱的召唤。 愿我将来走的更远、见的更多。时刻提醒自己不丢掉理想与善良,结识一群真正和我一样的志合者,朝心中的圣地前进,永不停歇。

 2 ) 关于BBC自然类纪录片

       自从纪录片这一影视体裁诞生以来,自然生态一直是最受青睐的题材之一。早在1895年,德国电影制作人马克斯•斯科拉达诺夫斯基在一部18分钟的黑白短片《拳击的袋鼠(Das Boxende Känguruh)》中第一次把野生动物搬上了荧幕。1907年,英国博物学家奥利佛•派克仅靠几根绳子维系生命,在苏格兰圣基尔达岛的岸崖上记录下了当地鸟类的生活。他的首部电影《在鸟的世界里(In Birdland)》在英国热映数周,派克也借此开创了英国人在自然类纪录片这一领域的先锋传统。
    这一传统的继承者是1957年成立的BBC自然历史部。这个全球第一个专门致力于记录自然的电视部门经历了广播、黑白电视和彩色电视几个年代,而在最近的三十多年里,自然历史部在题材发掘、视角革新、效果改良方面恐怕无人能出其右。另一方面,BBC的制片人们对自身和影像——人与自然的定位却是始终如一的,这种定位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初见端倪。在关于非洲荒野的30年代影像中,美国夫妇马丁和奥萨•约翰逊记录了他们射杀动物的“探险故事”——这些放到现在会成为众矢之的的狩猎集锦满足了当时观众追求刺激的猎奇心理。而同一年代,英国人切里•吉尔顿却推出了《冰冻星球》的雏形:在他的《欢乐的探险之旅(An Adventure in Search of Laughter)》中,吉尔顿极少干预影片主角——被他称作“小喜剧演员”的企鹅们的“演出”,自己大多出现在背景里,至多摆着手模仿一下“喜剧演员”的憨态。今天的电视屏幕上我们依然看到这样两类泾渭分明的纪录片——一类近似于好莱坞“探险类型片”,其中人是自然的参与者乃至征服者,譬如史蒂夫•欧文系列;另一类则遵循更纯粹的记录风格,人是不出镜的观察者或出镜而不作为的“陪伴者”,譬如大卫•爱登堡的系列作品。
    麦克卢汉认为,媒体是人体的延伸。自然类纪录片可以说是这一媒体观最朴素的体现。在城市化和数字化的时代,这些纪录片担负起将宅居动物的感官延伸到荒野中各个极限的任务。BBC自然类纪录片的每一次新技术引进几乎都是为了一场眼睛的革命:水下摄像机和红外摄像机帮助眼睛适应深海和黑夜;微形摄像机把眼睛带入草丛和地底;鸟背上的摄像机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鸟瞰;高倍放大镜头聚焦昆虫的身体;卫星镜头提供宇航员的视野;热成像则提供了蝮蛇的视野。所有这些技术成熟之后,《非洲》带给我们的几乎是一种“上帝视角”:从太空中的非洲大陆轮廓到箭蚁“太空服”上的纤毛,尽收眼底。
    技术上的完善给纪录片的视角带来了无限可能。像南非沿海围猎沙丁鱼这样一场自然界的大戏已经在《蓝色星球》中已经呈现过了,没关系,在《非洲》中让鲸鱼成为主角,让观众的视线顺着巨鲸搅起的湍流冲向鱼群。同一集里的海龟孵化也是老戏了,但是这一次从破壳而出的小海龟身后望向大海,观众才真切地体会到什么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同在第一人称游戏中,镜头引导观众代入海龟的世界观,一起参与到下海任务的完成中。这一段有点像是《拯救大兵瑞恩》的开头,同样残酷只是方向颠倒。
    在《非洲》中,感官的延伸并不局限于眼睛,让人赞叹的还有影片对声音的处理。BBC同时弥补了人类视觉和听觉的缺陷,人为强化了自然界的声响。从长颈鹿的决斗时重击的回响到箭蚁的窜流声,我们在影片中听到的声音比我们真的身处野外时更加清晰,夸张的音效有效地辅助了镜头的戏剧效果。《刚果》一集的声音更为丰富有趣,毕竟在雨林中,录音可能是比摄影更有效的生态记录方式,它往往比镜头交待了更多的物种。(希望BBC出品一部自然录音带配上爱登堡的解说。)
    有人会认为野生动物是纪录片的理想拍摄对象,毕竟动物不会“做作”,实则不然。在发现摄影师和其他工作人员在场的情况下,大多数野生动物会情绪紧张,表现不自然。要捕捉动物的“私生活”,最好的方法是让摄影师乃至镜头隐形。为此BBC纪录片中使用了各式“间谍”式摄像机:混进狮群的遥控“石块摄像机”,潜伏在牛羚群中的“乌龟摄像机”、“鳄鱼摄像机”和“蜻蜓摄像机”,恭候老虎的“树干摄像机”、“原木摄像机”等等。和红外触发相机一样,这些摄像机往往能帮助人们获取宝贵的生态资料。在BBC拍于2010年 的影片《老虎失落之地》中,相机陷阱捕捉到了生活在不丹海拔4000米山坡上的老虎,这一发现为黯淡的老虎生存前景带来了一丝希望。
    拍摄野生动物的另一大麻烦,在于镜头里的动物往往无所事事。找到拍摄对象需要丰富的经验和第一手的资料,想拍到特定的行为更是要求精确与运气兼备。BBC自然类纪录片常常通过超高速摄像和缩时拍摄的结合扭曲时间,以戏剧时空的形式呈现自然时空,从而让“无聊的大自然”符合“精彩”的标准。作为温血动物,我们对于时间的理解和变温动物是格格不入的,在它们的眼里我们的生活恐怕是难以想象的聒噪。于是在爱登堡的《蛇》中,我们看到一条非洲岩蟒数周内的生活在缩时拍摄中飞速掠过,而不到一秒钟的捕食镜头则通过超高速摄像分毫毕现,甚至被拿到X光镜头下分析,这样的手法在《行星地球》中也是屡见不鲜。缩时拍摄可以说是纪录片对人类眼睛的又一场改造,肉眼无法察觉的过程在缩时镜头下得以展现。爱登堡1995年的系列片《植物私生活》中就大量运用这一技术表现植物的明争暗斗,在几秒钟内缩现开花的全过程。在荧幕上,似乎一切有机体都变得像恒温动物一样活跃。但缩时拍摄的功能还不止于此,在《冰冻星球》和《非洲》观众在一分钟内目睹了“沧海桑田”式的地貌变化——冰川的移动和沙丘的变迁。就这些细节来说,BBC的“地球系列”确是关于地球本身的纪录片,它所呈现的是一个浑然一体的“盖亚”——动植物真菌土壤岩石大气,万物相连且有灵,牵一发而动全身。
    所有这次技术的整合和题材的融合还不足以让BBC的“地球系列”成为自然类纪录片史上的里程碑,真正使其封神的是那条贯穿整个系列的理念:把地球拍成外星的样子。你以为雷德利•斯科特的异形经典描绘了这个星球上闻所未闻的恐惧?不,特写镜头下,南美雨林中“异形”正从一只子弹蚁的头部爆发出来。你以为只有斯皮尔伯格才能为我们创造一个爬行动物统治的世界?不,给一个十条科莫多巨蜥撕扯水牛的低机位镜头就可以。你以为只有在卡梅隆的潘多拉星上才有魔法般的荧光真菌?不不,魔法天天都发生在赤道非洲雨林的夜晚。一个个疑似CG动画的镜头提醒我们,单论美学意义上的创造力,人类也依然只是自然的学生。
    如何才能拍出一个惊艳的非洲?这是BBC给自己制造的难题。且不说大大小小的非洲专题片,2001年的BBC系列片《野性非洲》已经是对非洲大陆的一次全方位考察。事实上,爱登堡出道时刻意避开了非洲,因为他的同事阿蒙德和米凯拉•丹尼斯夫妇已经选择了非洲作为拍摄地点。即使如此,《非洲》仍然充满了惊喜,同时再一次完美地体现了“大地系列”以大地为主题的宗旨。一组简单的镜头作为佐证:《卡拉哈里》中,镜头先是给向独行的豹子,接着移到空中,镜头中的黄黑相间的摇曳草丛仿佛披上了豹子斑驳的外衣。动物与其所栖息的生境在这种“反保护色”的错觉中既在生态亦在美学上融为一体。
    BBC的“地球系列”诞生以来,许多人褒奖其在拍摄角度和解说态度上的客观冷静。其实完全的客观和冷静在自然类纪录片中是不可能也不可取的。BBC的策略与其说是保持中立不如说是瞄准了观众群中尚未被调动的情感和心绪。把自然类纪录片中传统的正反角对调,在观众同情猎物的时候让他们看到捕食者的不易和脆弱,引导人们关注“冷血动物”温情的一面,把人类生活中的风趣、荒诞、诡谲、尴尬等种种微妙的元素融入自然界,这些都是《非洲》对BBC自然类纪录片传统的继承。它让所有的物种成为影片的主角,包括撒哈拉沙漠里那只西西弗斯式的蜣螂。爱登堡和他的纪录片的特殊魅力,正在于他们为观众提供了一个万物皆美、各生妙趣的视角。或许我们在看过《蓝色星球》、《行星地球》、《冰冻星球》和《非洲》之后,会以这样一种新的方式爱上这个星球,以至于我们相信即使哪一天我们穷尽了地外星空的全部奥秘,这一颗星球依然是我们最不舍的地方。
                 
 

 3 ) 《非洲》的背后

一部《非洲》几多心血 2013年08月23日 08:15:39     让一群全球顶尖的纪录片人——比如拍过2010年囊括6项创意艾美奖提名并获非虚构类纪录片最佳摄影奖的《生命》(Life)那伙人,去拍拍非洲这块世界最大的野生动物栖息地,需要给他们多少时间、多少钱、多少人、多少台摄像机?最后又能得到什么?   英国广播公司(BBC)自然历史部高级总监迈克·冈顿(Mike Gunton)的答案是:4年,800万英镑,近百人团队,550台21种不同型号的摄像机——顺便一提,完成拍摄任务的只有542台,罢工的8台中,一台毁于狮口,一台毁于象口(为拍夜间行动的森林象,藏身树上的摄影师度过了最漫长的一夜,大象撞了4个多小时树,试图除了摄影机再弄点别的下来),一台烧毁,两台跟迷你直升机一同坠毁,两台沉入水底。此外,拍摄团队合计吞掉了6500片抗疟疾药。   在27个国家,跨越16万公里路程后,他们拍下了2000小时素材,制作出了6个小时的纪录片剧集《非洲》。8月19日至23日,这部纪录片于央视一套首度与中国观众见面。   我们能看到什么呢?如上周三为《非洲》在华首播接受采访时迈克所称,片中有人们从未见过的奇观。摄制组试图以动物的眼睛看世界,拍到了不少颠覆人们观念的镜头。黄沙漫漫中,两只长颈鹿甩面条般甩着长脖子战斗;星空下,犀牛被首度揭秘的夜生活,它们的温柔情感;为吃飞虫,敢在狮子鼻子底下、甚至冒险跳上狮背出击的长尾蜥蜴;每天在世界上最热的正午窜出洞穴,在被烫死前,用7分钟火速觅食的银蚂蚁;刚诞生的小绿海龟们上演的史诗大片……   海明威说过,世界上有三件事值得一写:爱情、凶杀、战争。用动物的眼睛看世界,非洲这片广袤土地上,这样的题材应有尽有。撒哈拉沙漠、喀拉哈里沙漠、非洲大草原、刚果雨林……面对最严峻的生存环境,所有动物都犹如超级英雄般为生存而战,创造传奇。   这样一部纪录片能带给我们什么?也许是对自然奥秘的好奇,对野性呼唤的感受,对生命的崇敬以及对足下星球的爱意。此外,我们也能看到榜样与差距。   以同样多的钱、同样多的人、同样多的时间、同样好的器材,我们是否也能拍出同样棒的作品?不久前播过的非洲题材纪录片《发现肯尼亚》是央视纪录频道首次全程在境外拍摄的作品,片中的水下摄影由参与BBC纪录片《人类星球》拍摄的业界最好团队之一完成,导演李侠因这次合作深受触动。他们在拍摄中绞尽脑汁提了种种要求,觉得自己简直是最苛刻的雇主,工作结束后,对方却在闲谈中笑着说,这是他们接的活儿里最轻松的一回——与国际水平相比,中国纪录片人还有不少路要赶。   迈克自称他们从拍摄预算的800万英镑里省出了50英镑,BBC大中华区总经理张国礼随后笑指这是吹牛——“据我所知,他们超支了”。要支持这样庞大的拍摄项目显然需要合作伙伴,《非洲》一片便由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BBC、美国探索频道、法国国家电视集团联合摄制。   与国际伙伴一道,出品最棒的纪录片,这样的合作令人愉快,而我们希望,中方在合作中的角色能不止于出资。不断学习,不断积累,希望有一天,中国纪录片人也能在这样的国际合作中扮演主角,拍摄世界一流水准的纪录片——伙计,无论要等多久,我们期待着那一天。 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3-08/23/c_132656316.htm

 4 ) be perspective

STARTLE us outta daily routine

身体要在路上

PROVOKE us to THINK

刺激自己成长思考

IDOLATRY

拜物:workship of a PHYSICAL

object as a GOD

LIFE flows through INFERNALS

 5 ) 自然类纪录片也能讲故事?

我们现在总习惯说,纪录片尽管记录真实,但也要讲故事。“讲故事”几乎已经成了所有纪录片从业者的口头禅,但在大多数人的概念中,故事是发生在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是人文类纪录片的专属,自然类纪录片是否也能够实现讲故事呢?当然可以,这部纪录片《非洲》就是一个很好的讲故事的自然类纪录片的典范。

当我们摒弃成见,放低身段,以平视甚至仰视的姿态去观察万物生灵,就会发现——植物有呼吸,甚至可以实现自身的迁移;动物有情感,生老病死、喜怒哀乐,它们也一样经历着。残酷而充满变数的自然环境是它们的舞台,每一天都上演着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戏码。自然界的一切都遵循着地球运转的规律,来巧妙地给自己寻得安身庇护之所。

在月光下聚会的犀牛、为争夺地盘和资源而拼尽全力战斗的长颈鹿、使尽全身解数求偶的青蛙、大象们的漫漫迁徙路……这些,全都是故事。当它们一一呈现在眼前,我只觉惊艳又惊叹——自然万物的世界如此丰盛又灵动,谁说它们没有故事?它们的故事,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发生着,只需放下傲慢,坦诚相见,便可一窥这奇妙世界。

五星力荐《非洲》,这部作品绝对是同类纪录片中的经典佳作。

 6 ) Africa 观影第一集

观赏一部纪录片,除去影片自身内容、反映主旨等必要考虑条件外,影片自身所透露出来的让人为之震撼的部分则是其流光溢彩之处。作为BBC出品的最新作品,Africa 做到了内容上生动活泼,既满足一众无国度界限、无年龄划分、无宗教信仰之差的观众来观影,也在光影的采集,配乐的基甸下一部浑然天成的影片产生了。
说到非洲,首先映入脑海的便是一望无垠的撒哈拉沙漠,之广阔之浩瀚。与文字描述所不能相比拟的是,影片所带来的视觉冲击力,镜头转换剪切以及光影的完美结合,是光凭借语言难以描述的。特别值得称赞的是,作为一部优秀的纪录片,它的配乐随着拍摄需要也在不断转变着风格。在拍摄狐獴诱骗卷尾燕上当时,配乐有紧张急奏的气氛摇身一变欢悦的调子,特别是结合解说老头欢快的一句“thank you very much”更是使得忍俊不禁。
适者生存,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无不阐述着同样的道理。因为想要捕食幼鸟而释放臭毒液体最后惨遭失败导致要被同类所瓜分的蟋蟀,为争夺水源生存地而相互残杀的长颈鹿,捕食失败偷食母亲所捕获的猎物的非洲豹...诸如此类...世界之广袤,一花一世界,万物无时无刻不在更新着,白云苍狗,各自追逐着自己的本命。这或许,就是自然界所揭露给我们最真实,最直接的秘密了吧。

 短评

四年六集,BBC拍得非洲也许是动物们最后的乐园。白发苍苍David Attenborough,在第六集中,用极优雅的口音,介绍着各种环保进步,与我看来,于人类的野心只是螳臂当车。在经济利益驱动下,人类是野生动物的癌症。

5分钟前
  • 身无半亩
  • 力荐

没事就开着当背景;第一次见shoebill这种生物,翻白眼太诡异了,印象深刻

6分钟前
  • 维罗尼
  • 力荐

动物的部分太厉害了,有些镜头真的感觉能拍到那就是奇迹,再加上非洲本身就是野生动物的奇迹之地,是世界目前已知环境最接近原生态的大陆,震撼感太强了。这一部给动物行为赋予的故事也并没有强拗的尴尬感,还是比较自然真实的。【9.7】

9分钟前
  • 奶油小方
  • 力荐

画面太美

14分钟前
  • 朱朱小当家
  • 力荐

Hats off to the BBC Nature team. So much dedication, bravery and love for our planet.

16分钟前
  • YuRAY
  • 力荐

BBC绝对是大地之母的亲儿子。摄制组大哥求交往~~~~

19分钟前
  • 小BA
  • 力荐

天啊我为什么下载完毕没早看 早看都不用去电影院看狮子王哈哈哈哈哈

20分钟前
  • Dita
  • 力荐

原来可爱的老爷子既是主持也是导演,之前在life和冰冻星球里就很赞了!

23分钟前
  • 力荐

太美了!呕心沥血啊!太赞!

27分钟前
  • alexwillows
  • 力荐

早上遇到一倚老卖老的北京老太婆,被弄得心情糟到极点。看完此片,畅然许多。看看世界,看看自然,再看看那老太婆的小市民嘴脸,愤怒已经消散,剩下的只有为她悲哀——她身体的五分之四已经进入了黄土,或许,明天就将是她的终日。可悲如她者,就此一生圉于她用尖酸、无知、丑陋、刻薄打造的牢笼里。

28分钟前
  • 泥馒头
  • 力荐

BBC每一次都在进步,从来没让人失望过

33分钟前
  • phoenixtre
  • 力荐

This young bull is in a state of musth, a kind of sexual fury.

38分钟前
  • 颍原真吾
  • 力荐

有些内容跟以往看过的纪录片重合了,剧集制作仍然是不错的~

42分钟前
  • shanglin117
  • 推荐

1、“Amazing……”这是唯一足以形容的词语!伟大的Itsamia人民。2、神奇而美妙的生命和自然值得我们敬畏,人类不保护它们,就是自我灭绝的开始。

44分钟前
  • Gemini
  • 力荐

呕心沥血的制作,对什么充满敬畏。

46分钟前
  • 小波尔卡
  • 力荐

蟋蟀偷吃幼鸟未得逞反被同类吃 长颈鹿用脖子互相攻击

48分钟前
  • cat
  • 力荐

很赞啊~

53分钟前
  • 超级无敌大馒头
  • 力荐

生生不息,美轮美奂。

57分钟前
  • [x]
  • 力荐

被从泥潭中救起的母象柯丽达,卷起象鼻向救起她的人们致意。地下通道完工后的24小时内,一只大象穿过了通道,如今,所有大象都常在晚上通过这条路上山觅食。

1小时前
  • 达令
  • 力荐

漂亮啊,真是漂亮

1小时前
  • 乐孚伦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