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台湾剧中国台湾2018

主演:柯素云,刘子铨,曾少宗,凌心妤,刘亮佐,刘冠廷,吴慷仁,赵正平,路嘉欣,钟欣凌,刘修甫,邵昕,王渝屏,乾德门,汤志伟,黄采仪,马国贤,郭晋东,尹馨,王净,陈孟琪,云中岳,艾摩尔,魏如萱,曹晏豪,谢琼煖,王渝萱,陈以文,林鼎轩,李宇彤,郭子乾,叶全真,吴兆弦,丁也恬,林焕钧,钟政均,阎成诚,严艺文

导演:陈慧翎

 剧照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1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2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3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4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5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6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13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14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15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16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17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18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19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3:04

详细剧情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改编自作家吴晓乐的同名小说,由六位编剧将书中的九个故事改编成五个单元。书中深刻描述家庭中,因追逐分数的考试制度而扭曲的亲子关系,以及单一的成功价值观忽略了个体差异性的高压社会。

 长篇影评

 1 ) 比放大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

这部剧反映了当下普遍的、真实的社会问题,一个流行过头已经过时的词汇叫“原生家庭”,似乎每个人都在控诉自己的父母对自己的伤害,所有性格缺陷似乎都来源于原生家庭。这些问题和观念的诞生也许是好事,因为人们大概是由于普遍基础的温饱生理需求得到了满足,便转而关注爱与安全感等心理需求。而就像我之前在知乎看到的某个观点一样,环境塑造、影响了我们的成长和性格,而我们的环境不仅仅是由原生家庭组成的,还有很多诸如学校、社区、同学老师等等,我们是有主观能动性的,即便我们还小,【但我想这对任何年龄的人都一样】,你选择笑对困难主动改变还是怨天尤人被动抱怨?在我们要求父母主动地脱离自己的经验和性格去给我们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的同时,也应当想到自己一样可以主动改变心态、减少环境对自己的影响从而脱离性格扭曲、内心痛苦的情境让自己健康成长。即便过去和当下已成定局,那么我们更应该向前方看不是吗?无论是内心不够温柔千疮百孔的父母,还是对环境抱有怨恨、感到伤痛的自己,向前看都是最正确的选择。

探讨“原生家庭”这个备受关注的议题,有必要多个维度理解。

而这部剧的视角过于单一,一昧的放大父母对孩子的伤害,将孩子内心的扭曲、压抑;父母的忽视、控制、软弱、无主见等负面和阴影无限放大,这些大家早已心知肚明的问题仅仅去放大它对于我已经没有意义了,这样的放大仅仅会让“孩子”越来越怨念,而我们需要学会的不是怨念而是“爱”。

更重要的是,这些伤害是不能只站在当下的视角去审视的,父母的初心真的只有控制欲和自私吗?父母的原生环境或许孩子会鄙夷,但大环境里的个体有时候正是受太多的环境影响,他们做了他们自己能做的一切,用自己的方式去爱和浇灌 ,孩子尽力做了孩子能做的能忍受的一切,大家都已经很棒了。

就像热评说的,大意是“我们要去敷衍父母,既不用伤害他们,也不会搭上自己的一生。这不是不爱,不是疏远,不是不负责任;而是一种顺应规律的做法,是一种保护。

可以想象一下,在两个不同的人因为身份位置、经历的差异,导致很难互相理解、on other‘s shores的情况下,要做的首先就是保持距离,也就是不要强求对方让自己理解或者自己让对方满意,然后再慢慢尝试理解,在一步步理解的过程中才能一步步亲密。这不是单纯的不负责任的敷衍,是一种减少冲突和痛楚的处理方式。

因为,可想而知,只有在双方能够互相理解、包容的情况下,心理距离近的人才不会有矛盾和悲剧。

这样一想则很简单了——在两个人不够互相理解、无法互相包容、经历和社会位置都不契合的情况下,一个人想要靠近另一个人、执着的对他的行为理解、负责,执着的想让他满意并理解自己的行为,自然而然的便会发展成,一旦觉得他的做法错误就无法理解、无法平静,更有甚者如果认定了自己是正确的,就总想要去纠正他,一旦觉得对方不理解自己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反应就痛苦,这样产生矛盾不是必然的吗?

孩子隐忍不去反驳,因为可以想见一旦反驳则会激发矛盾,造成争吵和不解,(亲子间的权威关系依然存在),也因为心理距离近,所以都需要去理解对方的行为,孩子甚至要模仿、信任父母。当父母的行为伤害到他们意志、感受时,必然会无法表达而痛苦不堪。

被我们忽视的最重要的一点是,在人生中的任何时期,都不存在没有伤害、没有误解、没有忽视、没有性格缺陷的关系,长大了的我们只是更懂得去处理、调和而已。而亲子关系与之其他不同的一点,在于关系中的权威和平等,这点另作探讨。但我姑且觉得,这种一昧的把责任投放到钱原生家庭,指责和责怪怨恨父母的风向,并不是我们该做的。

 2 ) 这个电视剧,不是拍给我们父母看的。

不要再说,这个电视剧给父母看之后,他们或生气或毫无反应或不在意了。 如果他们曾有一瞬间体贴或者尊重的想法,曾有想一瞬间对孩子共情的想法,那你与我的过去就不会这样黑暗和痛苦,而你与我的思维与性格就不会这样怪异与悲观。 父母的思维已经定格了,他们既然以前不尊重你,那么之后也不会尊重你。 大学时暑假,终于有底气和母亲开始争论和坦白,毫无结果。这次开始,我做好了大不了断绝关系,断绝生活来源的准备。我已经可以自己做家教,自己养活自己了,大不了过的节俭一些。 然后她不敢置信,生气并且伤心我居然那么记仇。在姑姑的搅稀泥下,争吵无疾而终。 我对她绝望过很多次,那次是最彻底的绝望,我再也不会想和她沟通,我以后不论结婚与否,我不要和她住一起。 看见了吗?我们的心情和痛苦都是无关紧要的,父母认为他们遭受到了压力所以向我们施加压力是理所当然,向我们释放心情是理所当然。我们必须记得他们的好,忘记他们的不好,不然就是不孝。 母亲不会理解,也不想理解,一次我偶尔坚持不想穿她选的一件衣服,而是另一件衣服,最后被骂哭还是穿了她选的那件的心情。过后我告诉她,她只会觉得我记仇,我没良心,我不该有这种痛苦,这件小事怎么可能会有痛苦。 可是这件小事,是我八岁那年,如今十四年过去了我还记得。诸如此类,数不胜数。 可她这样的人,她会觉得倒在路边的老人很可怜,她会愿意承受被讹诈的风险去扶老人起来,但是不会尊重我和体谅我。 私以为,这个电视剧是拍给我们看的。 在我们正处于或刚刚脱离父母的压力之下的时候,在我们快要遗忘过去的痛苦和压抑时,在我们自己都会质疑自己为何会这样选择,这样想,这样难过,却遗忘原因与根源时。 在此时,要记得提醒自己,一切的根源。 正因为我们遭受过这样的痛苦,我们会共情,我们甚至看这个电视剧就能回想起以前的压抑和黑暗。 所以请各位,还有我,一定要努力,一定要记得。 教育孩子,是一件很困难并且说不定会让自己痛苦的事,在幼年时你要亲近尊重,在成年时要得体退场。 要么不做父母,如果想,请自我认知有没有这样的实力,是否能承担这种痛苦,不要成为你父母那样的父母。

结局:

2020年1月刚考研二战完,在明知道我还欠着朋友钱和身无分文的情况下,因为母亲心中有不愉快的事而向我发泄,与她争执后,演变成指着我让我滚出屋子。

6月搬出,去了另一个城市,后在公立医院确诊重度抑郁,没什么钱,所以并没有开药。但终于有了理由,可以宣告处于半断绝关系式相处。

母亲如果以后生病,我会负责请护工以及其他琐事。三十五岁之后,会开始还赡养费。其他就算了吧,我不要她的车,不要她的房子,也不要她。

至今一直处于抑郁状态,有时也会想要不要从14楼跳下去。不用担心,只是想一想而已,不必劝慰。

目前在工作养活自己,独立租房在外。毕竟有什么过不去跳楼都是可以解决的,所以我不担心未来。

伤害太深了,是想一想可以随时随地痛哭出声的地步。

她现在来挽回我了,早干嘛去了。

最好笑的是一边试图挽回,一边继续道德绑架PUA。

希望各位不会有我这样的结局,不要自以为可以和父母沟通改善,不要自以为作为子女得仁至义尽,遭受伤害至深才能有理由离开。

各位若是受到伤害,请尽早离去,这是大家自己的人生。

希望各位的子女,平安喜乐,会在父母的尊重和关爱下长大。

毕竟生活不是故事书,没办法在受尽折磨,历经磨难后幸福快乐的HE。

2021年11月末。

由于没钱,我看了好多好多心理学的书,看了很多很多的课。

我终于明白了在痛苦什么,在痛苦失去,失去一份我其实从未得到的无私的爱。

社会和周围的人把父母之爱抬得太高了,把孝抬得太高了,所有人都在欺骗你,于是你从小到大也自欺欺人。

她骂我是我不好,不是因为她要发泄。她指责我是因为我做错了,不是因为她有事不顺。她忽略我是因为忙着养活我,不是因为不在意我。

如果不是现在的讨好型人格无法更改,有人些许善意我就感动得想哭,我还能够自欺欺人下去。

小时候能询问我爱好,在意我喜好的人太少了。少得我屈指可数,父亲和奶奶全部都不在了。

父母生育你时懵懂,教育你时随心,年老时问你要爱。

你怎么可能会有,你从未得到过,你甚至都不爱自己。

想开就好了,他们养育要回报的,你给回报赡养就好,这只是一场利益交换。

给大家分享一个老师讲过,我印象深刻的例子。

“有一天母子两人出去,在马路边上,小孩差点被车撞倒。

母亲一把拉过孩子,非常害怕非常担忧,司机已经跑了,情绪无法发泄,于是她抓住孩子啪啪两个巴掌,并大声呵斥孩子不看路。

孩子很害怕,差点被撞倒又被打,还被指责。

你们能说这个母亲是爱孩子的吗?她只是担忧,只是害怕孩子受伤啊。

能吗?可以吗?

这分明只是以爱之名行祸害之事而已啊!”

要把希望看到这个剧评感同身受的人努力放下幻想,要把爱一点点的攒起来,要爱自己。

一定要爱自己。

与他人的爱是功利性的,这很正常,再正常不过了。

但这件正常的事孩子是不知道的,请你们一定要尊重你们的孩子以及教会她这件事。

最后,感谢评论区宽慰我的人们。

以及来者不善的人醒一醒,我弱势只针对一开始善意的人。

我真的受够你们了。

这篇剧评的中心思想是二十多年来不被尊重和被忽视的痛苦,以及试图调解失败被逼成重度抑郁,劝解大家以后当父母了作为强者去尊重孩子。

我在家庭中处于弱势在社会中又不是,大家都是千年的狐狸说什么聊斋,暗戳戳的PUA真当我看不出来?地位不平等你站中间,装什么理中客。少自以为是居高临下了,你以为你是谁,什么东西。

还搁这儿劝我去妥协挑我刺儿呢,你们有什么毛病,当了父母之后九年义务教育都白读了,阅读理解都看不懂。

真以为当了别人父母就是社会的父母有资格对所有孩子指指点点了?

不知道孩子所受的伤是蠢,知道受伤了还劝孩子去继续妥协的是坏。

你们是蠢还是坏或者二者兼有?

胖虎欺负大雄,你劝大雄去双向妥协和调解有个锤子用。

真是剧和剧评都白看了,简直完美验证了我这篇剧评的前三句话。

还是说你们是在害怕?

害怕你们的孩子被残忍对待后觉醒?希望她们即便被残忍对待觉醒后依旧给你提供情绪价值,依旧卑微地来向你请求劝解和妥协?

真是恶啊,真是恶啊,这就是你们自述的无私的爱吗?

况且我什么性格我不清楚?我什么性格也轮不到任何人来说,什么玩意儿。

“你一定是想从我身上学到什么吧。”

我现实怼态度恶劣试图PUA的陌生人从来没输过。

而那些年幼时不被尊重,长大有孩子后与父母达成和解,并且觉得这样对待孩子是正常的人们。

你们让自己曾经的伤心成了一个笑话,辜负了过去年幼无助的自己。

 3 ) 猫的报恩or报复

看到很多小伙伴吃了我的安利,还挺荣幸的,既然说好再叙,那就go on。

不知道是《邪不压正》中天然李那段上房揭瓦的裸奔满足了我内心的幻想,还是《动物世界》里郑开司动不动就幻身为小丑战士大开杀戒也曾是无数次梦中的剧情,更或是最近的现实经历太unbelievable·and fantasy,本单元看得我似梦似真。(其实本部叙事手法上就有些意识流和魔幻现实)

碎念碎完,回归主题。这一单元,有很多元素可讲。

真的很厉害哦,从13亿“同胞”中脱颖而出

伴随着滑稽诙谐的bgm,一家人团聚为爷爷庆寿,然后,父母们不可避免的开始“扯淡”和“攀比”,那谁谁谁,考上了什么,那谁谁谁,拿了什么奖学金。熟悉吗?是不是也都感同身受?放心,在你没有自己孩子之前,还会作为靶子,等你有了孩子,即使你不会把孩子当靶子,你爸你妈也会把第三代作为话题:我孙子现在能背英文版的《将进酒》了,我孙女钢琴黑带...........哈哈哈哈哈哈。大家都是过来人。

男主呢?在酝酿味道........

先入为主的“画风”一度让我以为这一单元走轻松路线,岂不知,更沉重。

一个半破碎的家庭,一位“学习困难”的男生,一个“神经质”的女生,一位“可爱”又“可恨”的妈妈,还有本单元的核心:猫。而所有人物又围绕着升学,校园霸凌,原生家庭徐徐展开。

倏忽间,又想到了今天早些看到的新闻和评论:

既然本系列的母题是孩子,所以本单元中的亲子关系依然“张力十足”,不过没有了上一单元虎妈的强势,这一单元的妈妈骨子里很弱势,但再弱势的妈妈,为了孩子,也是superwomen,可以她用错了地方。某些心理学理论上,妈妈对孩子特别是儿子的人格形成起到了近乎百分之百的决定作用,从这个层面讲,这对母子的设定还是很到位的。

不确定后面两个单元是否还会涉及到校园欺凌的问题,所以先不展开,早前关于《声之形》,曾简单讨论过://movie.douban.com/review/8548176/

本单元给我最直观的冲击就是“迷信”:

就可以考第一名

你妈是不是也这样?

这种迷信,又分为个人迷信和群体迷信,当你认为,今儿起床正好卡在7点19分能一天开挂,这是个人迷信,当三个人以上都这么认为,就可以称作群体迷信。为什么会有所谓的迷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列为,请开始你的表演。而妈妈绝对不是孤立,看看你所在的城市的寺庙,看看中高考前爆满,不亚于通宵排队为了给孩子找个好学校。

而猫,成了一个符号,一个拐点,成了最后一根稻草。

积攒已久的冲突爆发,走向了《我杀了我妈妈》

如果结局真的到此为止,主题立马就升华了,虽然这样会很残酷,会很变态,但现实中这样的事少吗?最起码我身边发生过。

还好,骨子里崇尚大团圆的基因让短暂的残酷瞬间冰释。

猫妈妈和猫宝宝也相偎在一起。

最最后,又一对相爱相杀走向了和解。

有点The End of the F***ing World

其实,我特别想说,从前,我也一直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后来我才明白,这是战术上的谬误,而战略上最大的真相是:没有天生“失败”的孩子,只有后天失败的父母。

 4 ) 它拍出了社会的青春阴影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这部在台湾网飞上线的流媒体剧集,在上线前几乎无人知晓,上线后却迅速成为爆款,引发了大量的讨论,甚至被冠上“台湾版黑镜”的名号。一个每周更新两集、目前只更新到第二个故事的网剧,走红速度能如此之快,所依靠的,就是它的类型包装与社会话题性

家庭与教育问题,相信大多数的人在青春期中都会经历,并不会感到陌生。但这部剧所令人心悸的,是它把这些问题包装上了科幻与恐怖的类型外壳,设置进几个极端的故事情境中进行夸张演绎,由此来对其进行刨根问底——为什么,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第一个故事,《妈妈的遥控器》。

沉溺在水杯中的小男孩玩偶,映射了一段像是溺毙于水中的母子关系。

一个是被丈夫背叛,遭遇中年危机的母亲;一个是处于青春期,即将中考却又心不在焉、只想玩闹的儿子。

发现儿子伪造刻章、造假成绩单的母亲,在偶然的机会下,得到了能改变儿子命运的“人生遥控器”。儿子在半梦半醒中,发觉自己度过了三天同样的星期三——同样撞到路人,同位出租车司机,但不变的是,他依旧连续三天将伪造的成绩单交给母亲签字。母亲随即摊牌:“我知道你偷改成绩,如果你再不修正这个错误,你的人生,就会一直卡在同一天。

如果说上述的情节,还能从母亲的角度出发,理解她是真的为儿子好,想要改掉他说谎成性、不在乎学业的不良习惯。那么接下去的情节发展,无疑会让你大跌眼镜。

母亲不仅把遥控器当成了能修正孩子不良习惯的道具,还把它当成了“资源”。通过这个装置,能让儿子成天补习,一节课补十天,无法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朋友一个个离他远去对他来说甚至都来不及伤心,刚确认关系的女友就被母亲一个按键弄到“不记得自己”。对儿子来说,人间宛如地狱。

“我是为你好!”这是大家在成长过程中时常会听到的话语,却想象不到有一天,它的后半句可以接上——“你到底还要我死几次。”

即使是死亡,也无法令母亲释怀对儿子的掌控权。在最极端的情况下,血浓于水的亲情变成了控制的牢笼,一个家庭,宛如裂变成了两个区域。

什么是教育的本质?成绩上的差强人意,不是摧毁一个孩子未来最致命的武器,能让他们“不再属于自己”的,反而是因父母的过度干预、控制而产生的对家庭产生的惧怕感。

上周末播出的第二个故事,《猫的孩子》。

以猫喻人,将镜头对准了一对在生活中伴随着伤痛与救赎的母子。

平时能考中等水平的儿子阿衍,被父母和家族的期望压垮,患上了一定程度的精神分裂症。他们都希望他能成为顶尖的精英、学测更是要考“满级分”,但他怎么努力都无法办到,让他成日沉浸在自卑与自责中,面对父母的失望特别难过。

母亲,则是一个活生生的阴阳脸。被丈夫抛弃的她,将对生活的全部希望寄托在了阿衍身上。好的时候,她能对阿衍关怀备至;坏的时候,她就会不惜责骂、殴打。每来一个新的家教,她就会递给他(她)一把戒尺。这把戒尺,伴随着阿衍的读书生涯,把他从小打到了大。

故事开篇,阿衍捡到几只猫带回家,妈妈对猫特别好,他便觉得“为什么自己连猫都不如”。

也就是在这个潜意识作祟下,他渐渐释放出了自己的第二个人格,在这个人格的想象里:他活在一个平行世界,每杀死一只猫,现实世界中就可以考到满分。但实际上,他是在现实中真实地杀死了几只猫,以此来告慰自己的残损的心灵。

霸凌、痛殴,造成了剧中角色压抑扭曲的心理状态,同时也是不少“中国式家庭”的写照。教育,是要让每个孩子的天赋都能有得以伸展的机会,同时更要尊重每个个体的自我选择。但以现今社会上对教育的认定——能让孩子考出好成绩的,才是好教育,这才造成了大批量的“怪兽父母”。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所提出的教育问题,并非空中楼阁。这些故事都改编自吴晓乐的同名小说,她在法律系本科毕业后,花了七年时间做家教,以此途径走进不同的家庭,在台湾社会的各家门后见证了光怪陆离的景象

在改编的过程中,曾担当《红衣小女孩》系列的编剧简士耕更是直言自己“完全是在用科幻片、恐怖片的方式写剧本”,把原先故事中最叫人背脊发凉的东西挖出来。《妈妈的遥控器》用上了美国电影《人生遥控器》中时空暂停、回溯的科幻概念;《猫的孩子》中的“蓝色月亮”、“平行时空”、“猫与人之间代际关系的对照”等灵感,则脱胎自村上春树的小说《1Q84》。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元素更多都仅是作为包装,这部剧想要探讨的,还是“成效至上”社会里的无数扭曲的家庭和人生。父母错把成绩当成了衡量自己儿女的唯一标准,却恰恰在这个过程中对双方都造成了伤害。

平心而论,这部剧虽然在表达上有一定程度的刻意、过火之嫌戏剧转折的编排上存在混乱的毛病节奏也较为冗长失当。但在剧作的社会意义,认真的制作与群戏表演这一层面上,它都显得诚意十足,能够让观众在细思极恐中,接受到关于“什么是爱”、“如何去爱”的教育。

这部剧集目前尚更新至五分之二,之后还有《茉莉的最后一天》《孔雀》《必须过动》三个故事要讲,想必也会提出更多、更尖锐的教育问题。

 5 ) 难受了可以哭出来,没关系哭出来

今年夏天开始有个复旦教授很出名,叫做沈奕斐。她是研究社会学两性关系和家庭教育的。最近她有一期节目是“青少年自杀的真正原因”看标题我就心怯,看完视频薛微难受。现代的人太难了,小孩子更难,我们虽难,但我们因有时间沉淀会相对小孩子们有韧性,小孩子一遇到事情很容易不知道怎么办,一小件事很容易就变成天大的事。比如和同学处不好,闹掰,我们是成年人了会有一、二、三的步骤解决,小孩子未必,加上父母亲为糊口,真真的也没那个余力去关注到细微处…

接着大数据推送了一部台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时间关系我就码个大概

共10集,两集一单元话题

1、2集是讲中产阶层家庭里,母亲绝对的控制,用一个魔幻遥控器控制儿子,只要哪一天儿子不顺妈妈的意就让那一天无限循环到儿子改正错误。这个操作儿子察觉到了质问妈妈,妈妈也堂而皇之说“我是为你好”言下之意你都得顺从我的安排。于是青春期的儿子在妈妈控制下,失去了兄弟团体以及初恋甚至自杀的权利,闷声温顺长大。最后相亲对象的勇敢行为唤醒了这个儿子,于是他拿到了人生遥控器。妈妈在儿子最后逃跑之际大喊:“你以为我只有这一把遥控器吗?”儿子彻底缴械投降地向妈妈靠近,结果被货车撞了…

这一集的妈妈一张禁欲脸,强迫症严重,年轻和丈夫非常恩爱结果人到中年惨遭丈夫背叛,她有病却不敢直视然后拖着儿子一起痛苦,儿子原是有机会逃走的,结果母亲机缘巧合有了遥控器,虽然儿子成年之后,在最后拿到了这个遥控器,但妈妈喊的那句话,其实是在说不需要这个遥控器,你也是听我的,毕竟长年累月地控制,儿子作为受控者习惯了,甚至镌刻进骨子。所以妈妈光靠喊话他还是乖乖走向母亲而不是直接逃走…尽管成年后的他经济雄厚,身体健全…

粗识一些心理学概念,儿子这样是“习得性无助”,他逃不掉的,就算是死…

第一单元还不算最压抑,3、4集才是压抑得我边看边干呕😂

三四集里的儿子眼神怯懦,身体颤抖,因为常年被打一直处于恐惧状态,父母只会施压,因为父亲其他三个兄弟的小孩子都特会读书,个个都考上名牌大学,父亲觉得很没面子回家对母亲施压,在离婚边缘的母亲压力也倍增,只好一直施压给小孩子,聘请家教甚至给老师戒尺主动说可以狠狠地打小孩。我的天!看到这段我不明白,我不也不能接受!母亲不应该是强有力的第一保护层吗?!小孩子被打的时候我都哭了。但也看到了母亲极大的痛苦,丈夫外面找女人,家里屋顶漏水回来只会怪她没修好,儿子学不好全家族的人有意无意地也怪她教不好。这位妈妈只在看到小猫咪的时候展露笑容。结果儿子在压力山大之下心灵扭曲了,他偷偷残害猫咪然后从虐杀弱小里获得成就感转而学习上有显著进步。因此他一步一步地虐杀猫咪,最后被抓,警察在呼叫两个家长无果之后把儿子安在车上要带去管化,结果戏剧性的在路上遇到妈妈。妈妈是赶着给爷爷做头七,折了一整车的金莲花要赶在良辰吉时去烧,保佑儿子学业辉煌,结果卡车赶路时偶然救下了一位跳楼的女同学…这时候母亲却对真正的人命熟视无睹,只想着吉时烧香保佑儿子成绩,下车后看到警车里的儿子,娘俩在马路上一起崩溃…

第二单元太压抑了,虽然结局有找补,但还是让人很难受…

另外,台剧现在发展真的太厉害了,有把家庭尖锐的矛盾结合社会重大事件演绎出来,选择把溃烂挖出来放到太阳底下,这是何等大的阵痛啊,得多强大的心脏啊…

不过,看到了社会变好的希望…

 6 ) 你的孩子只是你养成系的玩具

第一个故事《妈妈的遥控器》就很窒息,单亲家庭里母亲压力很大导致性格很极端,对孩子有极大的控制欲,不允许欺骗母亲,不允许和染发小孩玩,最后连死都允许死。以上还不是最可怕的,跟母亲一样擦桌子上的油渍和有水渍的漱口杯,这种精神神似,才更可怕。(变成曾少宗上年纪后越来越像木村拓哉了!) 第二个故事《猫的孩子》更加窒息,一上来亲戚们聚会里各自攀比自己的孩子,太真实了,真实的毛骨悚然。我们想得到什么就需要放弃什么,阿衍为了好好学习取得优异成绩,失去了自己的善良,开始打架、残杀动物。

第三个故事《茉莉的最后一天》,逼死孩子只需要一个只注重学习的家庭,目前前三个故事都是围绕着考试成绩,妈妈一直被自己留美硕士和丈夫教授身份所牵引,认为高端人才的孩子也必须是高端人才,才能维持自己的面子。在大女儿茉莉去世后,妈妈还没有醒悟,仍在逼迫二女儿,做一个可怕的控制狂!特别是在女儿去世后还不放过她,依旧探索她的秘密。妈妈通过女儿的记忆看到自己的残忍而痛苦,这一点真的是多少孩子的心愿!

第四个故事《孔雀》脱离了学习这个设定,将家长的虚荣贯彻到孩子的身上,家长为了虚荣而去努力赚钱,让孩子走在上层,孔雀也代表着一种华丽的欲望,想要融入华丽的上层社会,就需要舍弃一些东西!

第五个故事《必须过动》太神奇了,已经把好好学习发展成人类阶级划分的标准,低于一定分数就要被处理掉,不能及格的就要搬出豪宅,脑洞确实很大了,孩子的学习与家人命运相关联,很符合现在大多数人的心理,因此给孩子施加了那么大的压力!有过动的人,也就是不具备学习能力的人要被社会淘汰,这种暗讽太会了!

最后一集把前四个故事都梦幻联动了起来,这种适合孩子们自由健康成长的世外桃源!

 短评

3.5。《妈妈的遥控器》:概念好,可惜剧情拖沓了。最让人细思极恐的,是那个强迫症式擦水的细节,她竟将孩子规训得和自己一样了。手持摄影加分。

3分钟前
  • 居无间
  • 还行

1,你从她的肉身而来,她捏塑出了你的肉身。某一部分的你自己,也已经被驯化,成了她的复制品。某一部分的你自己,仍在抵死顽抗,成为出走的娜拉。你可以拥有独立的人格、意志与感情,代价是,让她放逐你,或者杀死你,都将以爱的名义。可是啊,原谅她也是第一次当母亲。2,最后所有小孩都在仿若世外桃源的森林出现,过上另一种生活,顿时飙泪。3,良莠不齐,个人喜好排序:《妈妈的遥控器》、《必须过动》、《孔雀》、《茉莉的最后一天》、《猫的孩子》。

8分钟前
  • 不良生
  • 推荐

我想都是因為愛。母親對茉莉是望女成鳳、自以為是的愛,茉莉自殘何嘗不是希望母親會自責難過而開始真正愛她並關心她的需要呢?愛,真的好難

11分钟前
  • 翻越宇宙🌌
  • 力荐

Netflix的出品自然不缺资金,所以所有的细节都做得很足,没有出现明显漏洞。优点是概念出色,而且各个演员都入戏,也可能是导演调度好,年轻演员们都表现抢眼。缺点是主题单一,五个单元都是歇斯底里的母亲和不堪其害的孩子,而且节奏拖沓,全都缩到1小时附近可能会更好。《妈妈的遥控器》最佳。

15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推荐

特意看了第一个故事《妈妈的遥控器》,并不是《黑镜》,被这个头衔唬到了。高品质的英美剧都不兑水,节奏紧凑,还有自己的美学风格,这部台剧虽然有一个不错的概念,故事的类型化也很高,但导演拍着拍着台湾偶像剧的臭毛病就来了,节奏拖泥带水,情节也不够紧凑,还在堆情节,不顾叙事张力和连贯性。

17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较差

华语剧集能做到这个水平,已经很不错了。有些人一直在与黑镜比,剧情紧凑程度确实不如,但放眼华语片,能比《孩子》更出色的,屈指可数。

22分钟前
  • Smumer
  • 力荐

可以因为耐飞的品质去看,可以因为中文版《黑镜》的名头去看,可以因为对lgbt的开明去看,但我更希望那些饱受过虎爸虎妈“政治正确”荼毒,深受社会风气不知所措的人父人母,和即将孕育新生命的夫妇,平心静气的坐下来,告诉孩子也告诉自己,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幸福。

25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而是他自己。他有自己的思想、观念、爱好、性格,他应该用自己的方式,过他自己想要的生活,活出他自己的样子。

27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經過近年植劇場和這部作品之後我開始對台灣影劇的期望越來越高 加油!

30分钟前
  • Run Girl Run
  • 力荐

说这部剧是过誉了,又或者它辜负了一些人对于“台版黑镜”的期待之类的话是很简单的。可我不愿意这样做,因为它的意义是重大的。尽管例子极端,但它并没有一味地控诉升学压力,控诉家长的控制欲,而是告诉大家,放过孩子也是放过自己。近年来的一些事情足以让大家看见,本是同根生的台湾和大陆早就不能相提并论,台湾已经快要摆脱儒家思想的荼毒一跃成为亚洲之光了。

32分钟前
  • 流公式
  • 还行

科幻的植入蛮塑料的… 再多几个故事也还是这样,首先是被压迫的女性(物质或/和精神上),然后是转嫁到下一代身上的压力,可是几集下来,都只追溯回到母亲身上而已,结构性的崩坏只靠部分女性的隐忍和部分女性的反抗是远远不够的。父亲如果继续高高在上,或置身事外,比剧里更荒诞的现实惨况也不会有尽头

37分钟前
  • 饭花浪浪
  • 还行

完成度很高。看了第一集,我们的“遥控器”都被锁在了一个叫爱的保险箱里

40分钟前
  • bibabo
  • 力荐

《你的小孩不是你的小孩》其实是给父母看的,但是父母不会看这种连续剧,只会看《娘道》啦!

42分钟前
  • 忘川
  • 力荐

希望每一个为人父母 或者未来即将为人父母的人都看看 其中一个单元《茉莉的最后一天》看的我难过极了 为什么总有人等到来不及 才悔不当初 孩子是生命的延续 却不是另一个你 你只是把他带到世界上 不能把你未完成的梦想 转嫁到他身上 他是独立的存在 p.s好久不见叶全真

46分钟前
  • Diva Tequila
  • 力荐

看完茉莉的最后一天,期间情绪崩溃无数次。强烈建议任何有自杀倾向,并且是因为家庭原因而受抑郁困扰的朋友,一定一定在有朋友陪伴且情绪稳定的情况下看。太真实了,很多话都扎在痛处。现在坐在电脑前情绪完全崩盘,眼泪一直流,但最害怕的是不知什么时候回家的妈妈,会看到这一幕,可我却无法解释。

50分钟前
  • Ym_ZLAI
  • 力荐

立意很好,第一集有黑镜的毛骨悚然感,第二集开始变拖沓,但仍不失为一次惊喜的尝试。我们的家庭教育到最后从来不是双方平等的话语权,而是基于血缘里与生俱来的爱,在日复一日的拉锯战里,慢慢妥协。父母什么时候才不会那么傲慢的以为自己可以为孩子的未来负责呢?其实我们更想父母过好自己的人生。

53分钟前
  • 某J。624
  • 推荐

最喜欢第一个故事,妈妈的遥控器。成年后的纪培伟回到了16岁那年的夏天,他走到程芳岚面前,一切都已经发生过 但是一切又要重新开始。面前的这个女孩或许会疑惑,他是谁?他为什么会哭?让我想起几年前的一次深夜,我半夜起床去客厅喝水。路过妈妈房门外,听见她和姨妈打电话:「现在想想还是觉得很后悔,早知道那时候就应该去做个B超,把女儿打掉生个儿子多好。」门缝透出的光像一把刀 顺势把我劈开了两半。那一刻我才意识到,我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每一分钟,都是来自「没有做B超」的恩赐。 每次划账给妈妈的时候,我望着屏幕上扣款的信息 心都忍不住震了一下。大多数的沟通都陷入到无关痛痒的有没有吃饭、有没有下班的例行琐碎问题里,最后再扑通一声的掉进那个叫做钱的深渊。小时候做女儿、长大之后做儿子,可惜却从来没有享受过做儿子的待遇。

57分钟前
  • 曼靑
  • 力荐

打着台版《黑镜》,开场很精彩,气氛也拿捏掌控的很好;直至尾声变成偶像剧⋯又是个烂尾!

60分钟前
  • 外人
  • 还行

放大了很多倍的痛,好几次看到要暂停深呼吸一下才能继续看下去,第四个故事《茉莉的最后一天》尤其让我崩溃。最大的缺憾是每一个故事的矛盾指向的都是母亲,父亲因为缺失了存在,因此也缺失了被审判。

1小时前
  • Sophie Z
  • 推荐

台剧能做到这样真的很不错了 除了节奏有点拖沓 其他都很棒 追了

1小时前
  • 过春天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