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不坏

犯罪片美国2007

主演:库尔特·拉塞尔,佐伊·贝尔,罗莎里奥·道森,范妮莎·费丽托,西德尼·塔米娅·波蒂埃,翠茜·索姆斯,罗丝·麦高恩,乔丹·莱德,玛丽·伊丽莎白·温斯特德,昆汀·塔伦蒂诺,马西·哈里尔,伊莱·罗斯,奥玛·杜姆,迈克尔·巴考尔,莫妮卡·斯塔吉丝,Jonathan Loughran,迈克尔·帕克斯,詹姆士·帕克斯,玛丽·谢尔顿,尼基·凯特,伊莱克特拉·阿维兰,埃莉斯·阿维兰,蒂娜·罗德里格斯,Eurlyne Epper,Manuel Cantu,Elinor Blake,Darryl K. Phipps,Viole

导演:昆汀·塔伦蒂诺

播放地址

 剧照

金刚不坏 剧照 NO.1金刚不坏 剧照 NO.2金刚不坏 剧照 NO.3金刚不坏 剧照 NO.4金刚不坏 剧照 NO.5金刚不坏 剧照 NO.6金刚不坏 剧照 NO.13金刚不坏 剧照 NO.14金刚不坏 剧照 NO.15金刚不坏 剧照 NO.16金刚不坏 剧照 NO.17金刚不坏 剧照 NO.18金刚不坏 剧照 NO.19金刚不坏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2 19:56

详细剧情

迈克(库尔特?拉塞尔饰)是一个经常与死神打交道的特技演员,久经刺激之后,他俨然成为一个变态杀人狂。一天,他穿上行头,照样开着那印有骷髅图案的汽车上路寻找猎物。在午夜酒吧,他接近了一些年轻女人(罗莎里奥?道森、范妮莎?费丽托、乔丹?莱德、罗丝?麦高恩等饰)。在喋喋不休的她们离开酒吧后,迈克展开了行动,那辆诡异的汽车,便是他的致命凶器。   一段时间后,李(玛丽?伊丽莎白?文斯蒂德饰)和她的朋友们(佐伊?贝尔等饰)结伴开车兜风,一路上有完没完地闲聊。此时脸上有疤,目露凶光的迈克又在暗处盯上了她们并一路跟踪,他还能继续可怕的疯狂杀戮吗?

 长篇影评

 1 ) 有没有搞错?

对,我不爽这部片子。

虽说俺看电影不是尽为了看啥内涵找啥感觉,
可花了我一个下午没去上体育课,
在家呆着尽看一个性变态用车到处撞人,最后还被几个娘们打挂了.完全就被这导演给忽悠了啊!

yo,这是女权主义的电影?
对不起,俺没那感觉.
这片子就适合那些有暴力倾向或者长期被变态男人欺负压抑久的人看.

况且,它的情节有许多漏洞:
1.向第一队遇害人中,那个黑人骚娘们不停的发短信给别人;一会i miss you,一会i want to xoxo your jj;还特地给了她一个很思念那个短信人的长镜头.可最后,就没交代了?是想说明那个黑人女是一个多么外表多么邪恶内心多么纯洁的妞吗?本来好好的低俗场景突然插一个这样的画面进来,想搞笑啊?


2.第二队糟害的四个女孩中有一个金发头发的,长的水灵灵的杂志模特,叫李的.完全就是顶级花瓶啊,先是花了20多分钟描写她和另外3个人的聊天,从中可以看出她多么的羞涩.然后,就把她压在那个买车主那;另外3个疯女人就去揍人了,到片尾打完人就指节byebye?喂,那金发美女还在车主那呆着呢,把人家车给撞成那个样,车主还不把那金发美女给吃了.


3.在第一次杀人成功后,有个老警察认定是故意杀人,然后声称要追踪下去,而后来KURT第二次行动,把黑女人惊醒后,驱车弄了很多烟尘逃离。过一会儿又一辆车也尾随而去。黑女人很诧异,还问同伴看到了没?结果再无后话。




还有很多类似这样的东西,
俺心烦不想说.
唯一觉得过瘾一点的就是听那些女人念念叨叨的美国式聊天,从头到尾都是Fxxx,听那些美国式家骂挺带劲的.



好吧,我看到这的评论都是如何赞美此片的
有意见的就来吧,
我装看不见..

 2 ) 请从第46分钟开始看

因为之前都是用来凑电影长度的,本来简单到三言两语就能说清的故事居然拖了快两小时,实在无聊到要命。好罢,热爱昆汀的人可以说前面那些砍掉也无妨的“剧情”体现了啥风格啥调调,镜头怎样音乐怎样,但我就是忍受不了废话连篇和无意义的秀大腿,甚至连那段艳舞我都按快进了事。

第二段里女人们的逆转胜利是不是拍得太娱乐、太随心所欲了?我正期待着那个躺在车头上的女人以粉身碎骨来掀起高潮呢,麦克兄那辆无敌铁牛突然间就弱了,之前极力渲染的速度也没了,中了一枪后他便把慌张失措的神情带到片尾,看得我眉头直皱。凶汉变小丑,女人齐发威,The end。好像在演小品一样,反正只是因为导演安排。

或者应该这样说:CD1请从第46分钟开始看,CD2就算了吧。

顺便一提,那个喜欢把脚伸出车外的女人终于被削掉大腿的一幕,不知怎的令人很快慰。

 3 ) 女人的废话可不是昆汀的废话喔!

看过这部电影的,尤其是男性,好像都嫌这电影里女人们的“废话”太多了。昆汀电影里话多的人物一向不少,可是这电影基本都以对白为主了!向B级片致敬,有这么致敬的吗?谁见过对白这么多的B级片啊!所以说昆汀从来都是一个大骗子,你怎么能相信他呢。
  
  我猜看过这电影的男人还不喜欢这个结尾。让几个女人畅快淋漓地爽够了做结尾,男性尊严何在啊。虽然KILL BILL里的乌玛瑟曼也爽翻了,但她到底是一个人,而且以她的形状,男性尊严被她践踏也算值。可那几个女的,实在算不上漂亮,稍微出挑点的那个最后还不在场,所向披靡的特技人,死的冤啊。
  
  难道你没有好好听过这四个女人说的那些废话?她们说男人是自己被“吸”过来的;和大导演在拍拖时只给他牵手因为不想自己被看做“和其他那些一样”;她们各有所长,对喜欢的东西如数家珍;最可怕的是,她们很团结!虽然那个最漂亮的因为脑子不太好使时不时被她们戏弄,但是她们却,互相帮助!这哪里还是女人啊!
  
  女人不就应该是,象前面四个那样,卖弄风骚就是唯一的专长,没人理就心慌,男人一求情就心软,看着几个在一块粘得象糖,一背脸儿马上象冤家一样,就是最后被征服也要死的让男人心滿意足呀。
  
  所以昆汀其实是想说,时代不同了,女人已经和以前不一样了!哥们儿出去混,千万要小心行事啊!

 4 ) 翻转俗套滥调的杀人狂电影

作为纯类型片的《金刚不坏》虽然入围了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但影片在英美主流媒体的评价只能属一般。烂番茄的分数是5.8分,以10分制标准来看属于不及格分数。影评人比较一致的意见是,这是塔伦蒂诺无足轻重的一部电影,影片最多是有一些磨坊电影(grindhouse)的优点。大牌影评人罗杰·伊伯特(Roger Ebert)认为影片只值一半票价,明显缺点是对白过于冗长。《卫报》专职影评人皮特·布拉德肖(Peter Bradshaw)对影片的负评意见和伊伯特趋同。而法国《电影手册》的影评人再次站在了美国媒体影评人的对立面,他们毫不吝啬地将影片选作年度十佳的亚军。

塔伦蒂诺铁杆粉丝众多,在影史自有其地位,他的长处与短板其实都暴露得比较明显。作为骨灰级迷影青年出身的塔伦蒂诺,最擅长的是抄袭、拼贴、改造、戏耍、颠覆各种流行文化产品,他的电影是比较典型的关于电影的电影,有着强烈的自我反身特质。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不少影评人拿塔伦蒂诺和戈达尔相提并论。但正如乔纳森·罗森鲍姆(Jonathan Rosenbaum)所驳斥的,一是必须要比较下二人引用的文本的区别(经典VS垃圾),二是引用的目的有何不同。塔伦蒂诺颠覆的目的在于获得逗乐的感官愉悦,是一种游戏心态。《低俗小说》不下几十次地用“黑鬼”(nigger)这个词,但塔伦蒂诺的本意与嘲弄无关,甚至与现实无关,他只是想试试在电影媒体中反复用这个词会有什么出其不意的效果。换言之,塔伦蒂诺对这个词的使用本身没有做过任何意义上的严肃思考,用这个词就是为了好玩。好玩是因为现实中不可能用、不允许用。所以,对塔伦蒂诺最犀利最切中要害的评论还是詹姆斯•纳雷摩尔(James Naremore)那句话,“实际上,塔伦蒂诺给我们的是可口可乐,个中见不到什么马克思”(套用了戈达尔《男性女性》中的名言)。翻译下这句话,意思就是塔伦蒂诺的电影只有消费娱乐没有现实批判。

问题在于,《低俗小说》、《无耻混蛋》这样的有关现实、有关历史的电影,持这样的视角评论也许不无道理,但是《金刚不坏》这样与影史对话的电影,如果还是持这种标准,那就有刻舟求剑之嫌。

《金刚不坏》作为类型片最大的噱头是与已经消亡的磨坊电影对话。磨坊电影是美国影院曾经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放映方式,这些影院实行双片连映制度,低票价,放映的都是汽车电影、杀人狂电影(slasher film)、恐怖片等主要以消费性和暴力为主的剥削电影。一直到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这些影院还存在。到了九十年代影碟市场的完善,这类影院就彻底消失了。横向比较,磨坊电影的放映环境、气氛有点类似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大陆的录像厅。

《金刚不坏》讲述的是一个变态杀人恶魔寻找女性猎物,继而以撞车肢解女性肉体的方式发泄性欲的故事。这是非常典型的杀人狂电影。塔伦蒂诺明显是这方面的专家。他非常精心地设计了影片的结构、美学以及角色身份的呈现方式。影片分为上下两个部分(按:本评论仅针对113分钟的国际发行版)。上半部分我们可以视作是对杀人狂电影的温习(假设塔伦蒂诺穿越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上半部分其实可以不用拍)。塔伦蒂诺以非常复古的方式拍摄了1970年代磨坊影院放映的杀人狂电影。影片整体视觉效果非常穿越,画面都是粗颗粒且充满刮痕,开场出字幕的时候甚至出现跳接的情况,这都是当年磨坊影院的放映常态(拷贝反复放映或者运输的时候不慎导致拷贝出现损坏情况)。

视觉效果是其一,更重要的是叙事法则是要严格遵守杀人狂电影常规套路。以《惊魂记》、《月光光心慌慌》、《德州电锯杀人狂》为代表,这类电影有一些创作者与观众的默契。比较重要的一条是杀人者一方为强势,被害者一方为弱势。这个原则是满足观众观看此类电影特殊的心理震荡原则,只有看到孱弱的一方受到迫害,肾上腺激素才会被调动起来,同情心才会产生。更重要的一个原则是所谓好奇害死猫,或者说自作孽不可活。受害者被杀人狂疯狂迫害,很多时候是自己犯错所致。这一点在观感上更容易让观众揪心,同时又获得凌驾于上的智力优越感。另外,美国是清教徒国家,即便是低阶类型的恐怖片,也会存在一定的教化意图。受害者先犯错原则是基督教原罪意识的变相反映。

《金刚不坏》的开场戏就是跟拍女性裸露的大腿,影片中受害的一群女性,祸根是自己招蜂引蝶,在电台广播中公开释放诱惑性的诉求,直接导致杀人恶魔一路跟踪过来,酿成巨祸。其中一位白人女性,甚至还在酒吧主动要求搭车杀人狂,最终被活生生撞爆简直是咎由自取。并且这些女性都拥有放荡淫乱的个性,而在高潮戏设置避过之前劫难的硕果仅存的处女与杀人狂决战是杀人狂电影通行的法则。上半部分的高潮戏,是杀人狂高速驾车撞毁女性主角所驾驶的车,塔伦蒂诺以慢镜头反复播放的方式拍摄了女性被肢解的残暴过程。塔伦蒂诺还生怕当代观众不解,让警察在上半部分的结尾解说了一通,陈述杀人狂作案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变态性欲,撞击的过程对杀人狂来说就是强奸、性交的过程。

真正发挥出塔伦蒂诺水平的是影片的下半部分。下半部分故事主体依然是一群女孩被同样的杀人狂主角跟踪,但女孩的反应完全不一样,结局也完全不一样。塔伦蒂诺在上下部分转场的时候还玩了一个花招,银幕色彩由上半部分的粗颗粒配划痕,先是转为洗去了颗粒感的正常黑白色,接着又转为了彩色。这又是明显偷师戈达尔《轻蔑》的路数。颜色的不同,导致了观众对女性身体感觉的变化。戈达尔名言,“推轨镜头是一个道德问题”,色彩何尝不是。

类型片的一大改革在于,对观众与影片的契约的打破,打破的动机在于对契约本身的陈腐的抗议。没有什么能永恒不变的无数次被重复的套路。杀人狂电影如果杀人狂一方由强势变成弱势或者强者遇到更强者会有何效果?这便是塔伦蒂诺在下半部分试验的意图。下半部分几位女性的性格设计与行为逻辑与上半部分的女性明显不同。她们不再是好奇害死猫的行为承担者,她们并没有主动诱惑杀人狂,她们与杀人狂的相遇纯粹偶然。而这四位女性也并非一边倒的拉拉群体或者说男人婆,其中二位只是恰好是机械爱好者,但并非那种憎恶男性的女性。玛丽·伊丽莎白·温斯泰德(Mary Elizabeth Winstead)扮演的喜欢观看女生春梦电影《红粉佳人》(Pretty in Pink)傻白甜女孩,则成为了被调侃的对象。

布拉德肖与伊伯特都诟病影片对白过多,但对白从来是塔伦蒂诺的一大特色,也是引发他被拿来与戈达尔比较的一个重要原因。塔伦蒂诺的对白总是包含各种段子,但从不存在塑造角色的功能,因为塔伦蒂诺电影的所有角色几乎都一个德性──他自己的化身。他的对白更多的是议论的功能,借壳生蛋。本片中的对白都是女孩之间的各种有用没有的斗嘴,其实是各自生活状态的流露。下半部分,借着对话,塔伦蒂诺又显摆了一把自己的影史功力。二位女孩报了一会儿汽车电影的菜名,又强烈表达了对1970年代经典汽车电影《粉身碎骨》(Vanishing Point)的热爱。《粉身碎骨》是一部表达个体对自由状态极致追求的汽车电影,在这里也可以视作二位女孩的人生志向。

影片的巨大颠覆、解构快感来自结尾高潮部分。先是上演了对赛车外行观众来说有点陌生但有意外之喜的船桅(ship's mast)表演。这是将车当作船来航行所产生的快感,这个段落有点像是女孩在与车做爱,妩媚又张扬。但也是这个段落引发了杀机,高潮段落接续上演。本来以为胜券在握的杀人狂主角,万万没想到遇到了高手。在通常的杀人狂电影中,被迫害的女主角即便最后逃出生天,整个搏斗过程也是异常激烈,大战几百回合不说,杀人狂常常还是不死神魔。本片彻底颠覆了这个构造,三位女主角逃过撞击之后,突然萌生报复念头,整个复仇过程一气呵成。“强奸未遂”的杀人狂反倒被两位女汉子“鸡奸”了一把。这是最后高潮撞车戏的快感来源。

《金刚不坏》至少证明了一点,当无关现实、无关历史、只关涉电影的时候,塔伦蒂诺的电影是真正充满智性与创造力的。

(已刊虹膜公号邪论专栏)

 5 ) 昆汀的历史解构初尝试与女权表达

从结构出发,本片异常简单,只是几个长单场戏构成,穿插啰啰嗦嗦的大段对白,从昆汀出道起这即是他的拿手好戏。我一直认为这不止来自他录像厅里的疯狂迷影时期,昆汀从美国文学中汲取的养分同样不少。大段的生活流对白,对于昆汀来说首先是要构建足够生活化的人物关系,同时又异质于生活的潜在张力,当然其中也暗示着作者思考,塑造单个角色反而是其次。这恰好是符合自海明威以来的文学传统,又背离经典好莱坞的。

本片的两个部分都以大段对话开场,两帮女孩,四个为一组,人物构成,讨论内容几乎都没什么分别。女孩们讨天说地,性,男人们的软肋,以及她们眼中男性儿童般的性格。对照本片在形式上想致敬的b级片血浆片年代,如果把她们换成b级片中的男性角色,让男人如此谈论女性,分享交流谁床上功夫更好诸如此类,几乎是毫无违和的。因为这正是男性荷尔蒙喷张式电影里的主旋律。昆汀在片头就给予了女性角色如此放肆,自由地谈论男性的权力,这些都构成了本片的女权表达基调。

第一段从形式上完全效仿了那种粗糙的,颗粒的,带划痕的胶片质感。但其中一个小设计暗藏了昆汀更大的玩性,此处暂且不表。故事上就不多说了,变态杀人狂撞到了女孩们的车,满足自己的性欲同时还逃出生天。进入第二段,几个画面颜色的变换让我们回到了更熟悉的,昆汀式广角镜头视觉效果。仍是类似的女孩四人行,变态杀人狂再次跟上。双方经历一番刺激追车,角色互换,女孩们奋起直追,变态被一拳一脚打倒也让影片达到最高潮并结束。非常简单的故事,但这其中似乎又有一点点不一样的地方,回到第一段说的那个小设计,谜底揭晓,也引出本文的标题。

影片始终发生在一个模糊的年代与时空,我们只能场景街道,建筑室内陈设来大致感觉,似乎是一个80,90年代的故事?不清楚。但出现了两样时代感强烈的物件,第一段中已经可以发手机短信的诺基亚,第二段追车戏中公路车流中已经几近步入新千年的车型。这都是90年代后期,甚至新千年才有的具有时代代表性的物品,而全片的故事框架则是一个典型的7 80年代故事,酒吧内景陈设也更符合80年代。这种时空的暧昧与错乱,让人不得不联系昆汀在后续作品中展现的——自无耻混蛋起浮出水面的对历史的再造与解构。虽不够明显,但我相信这是昆汀在有意进行这种文本嫁接,年代嫁接的实验。本片明显的女权主义倾向,在这种实验里则显得更加有力且生动,导演并非仅仅尝试还原老式b级片的外在面貌,他赋予了这种形式,以及类型元素更新的内核——以一种反对它的表达复现了它。

无论从电影本体还是电影史的角度,这都是一种激进且有趣的尝试,同时这种尝试也是昆汀解构历史,并在历史中更自如的进行作者表达的一个开端。

 6 ) 血肉橫飛的文藝女青年VS不死之身的女權主義

“你用你的双腿把他那么一挟,一切搞定”,如果您认同这句话对男人的高度概括
那么恭喜您和本片女猪脚Butterfly一样是位新女性主义者。
觉得名字绕口?还有个民间称谓:文艺女青年

影片分为两段,前半段讲四个漂亮姑娘开车去度假的过程中被叫“特技人麦克”
一个喜欢偷窥漂亮妞脚丫儿的的变态老男盯上,他特有的美国式心理变态和他那辆
经过改装的“不死之车”(Death Proof)最后将4位美人撞得血肉横飞;
拥有修长美腿的妹妹眼看着自己的长腿被车窗锯断,
长得和安吉丽娜·朱丽有几分神似的女猪Butterfly漂亮的脸蛋,
被一个200英里/小时时速的车胎碾过去。。。。想象一下番茄拍碎在菜板上的样子
用验尸官的话:她们4个像是被妖怪嚼碎了再吐出来的。。。
电影的后半段讲一年后该变态男盯上了另一群四个姑娘,
不想对方却有更彪悍的飙车技术,于是一场让人摒住呼吸的公路生死追逐开始了。。。

如果你无法忍受影片开头美国妞的唧唧呱呱漫长的絮叨,而一路猛按快进键,
那您很可能错过本片的精髓
前后两组姐妹淘都用了影片1/2的时间唧唧复唧唧的喋喋不休“男人经”
前一组浅薄 ,后一组深刻
直接导致前一票人被变态老男人搞定,后一组最终搞定了变态老男人

如果整整100分钟一部电影就是讲述4个文艺女青年如何血肉横飞的故事,
昆汀·塔伦蒂诺怎么敢带它去嘎纳参展
他当然不会仅仅让挑剔的法国观众欣赏1部血腥四溅飞车追逐版的德州电锯杀人狂
女观众们咬牙切齿的一个多小时担惊受怕的压抑,终于在影片的最后一刻爆发了
终于轮到彪悍的姑娘们让这个杀人不眨眼的怪叔叔像个Baby一路飙着泪,一路求饶

看過昆汀另壹部《殺死比爾》,妳大概知道這位導演很糾結關于“女性複仇”這個話題
Man are Dogs ,沒錯
“賤格”是大多數狗男人難以克服的一個生理缺陷,但絕不等于男人的全部本質。
女性主義思潮開始在西方,最初是指追求男女平等,而發展到今天往往只要看過幾集
“欲望都市”就仿佛從一個得不到男人的怨婦搖身一變成爲大徹大悟地女權主義者,
仿佛一夜之間“大齡單身女青年”就從此不再羞于啓齒勒
如今的文藝女青年一邊扣大衣扣子一邊對床上的男人強調“是老娘把妳睡了”
睡男人,被男人睡----只是一個從屁股看大象和從腦袋看大象的區別。
不能因爲妳看穿了男人醜惡的嘴臉就貌似站在男女關系的道德的制高點上
男人女人在一起就是一場殘酷相互搏殺,誰也沒有先天優勢,濺招出招才是王道

如果獵人舉槍瞄准一頭凶猛的獵物,必须意識到還有50%的危險性是它把妳吃掉
如果妳以爲挂上“女權主義”的紙招牌
就准備像華南虎壹樣去捕食,那妳很可能只是經驗老到的中年老男人眼裏免費的
Hellok Kitty貓

 短评

杀杀杀,电影里女人狠是真狠,男人狠是假狠,一看到别人更狠直接吓得屁滚尿流

4分钟前
  • Lucifer
  • 力荐

其实还蛮好笑的

8分钟前
  • Vincent
  • 推荐

本片再一次证明了:浅薄滴女人被怪蜀黍睡,深刻滴女人睡怪蜀黍~

13分钟前
  • Lan~die
  • 还行

我要是某个当年的戛纳记者在主竞赛看到这部,一定觉得昆汀彻底玩完了。不过放到现在就特容易洗白,比如说这其实是部MCU电影,又名《银河护卫队外传之星爵他爸在地球》。

18分钟前
  • Ocap
  • 还行

变态遇到狠老娘…………真的想艹Rose McGowan

23分钟前
  • Harmonica
  • 推荐

怀尔德编剧秘诀第十条:第三幕要营造节奏和情节直至最后一起事件发生!然后点到为止,不要拖泥带水。将此理念发挥至极致的是七八十年代的香港功夫片,坏人刚一倒地毙命,“剧终”马上登场。昆汀喜欢这种超麻利的收官感觉。但估计老比利看过之后还是会嘟囔:虽说不要拖拖,但这样也忒快了吧?“反派话多”是西影类型无法克服的结构问题。因为他们用枪!枪的速毙性之于时间跨度、非肢体接触之于动作烈度,都是反戏剧高潮的,所以只能用违背逻辑的“说”来撑凑时长。而这两点恰恰是中国武侠功夫的优势。优势大到常常过分饱满太长跨度,以至于邵氏经典不得不胜负一分就必须冻帧速“终”…(昆汀库尔特拍摄现场讨论脚本:https://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2759511705/)

24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你妹呀~太过分了

29分钟前
  • D.JoY
  • 推荐

前半场男人在上面,后半场女人在上面。高潮当然在后半场,废话!

34分钟前
  • 石墙
  • 推荐

看到结局很是爽快,只是需要忍受前面的罗嗦冗长!Women stand up~Man down~

38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B】我所见过的最深刻的“装B不成反被×”的例子。此外,片尾曲和大腿舞那段的音乐太tm好听了。

42分钟前
  • 思路乐
  • 推荐

穷人拍电影就得这么来啊,往死里打

43分钟前
  • 袁牧
  • 推荐

各种大脚丫子摆明了告诉你这是昆汀的片,但除此之外这其实是他献给替身演员们的赞歌:科特·拉塞尔出演替身演员杀人狂,御用替身佐伊·贝尔本色出镜,各种有趣的梗信手拈来,各种风格的混搭显现出巨大的割裂感却并不生硬,最后的The End真是太邵氏了。

44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最后那歌太好听了!!!

46分钟前
  • 蛋蛋
  • 力荐

好性感的过期胶片啊……“乱侃-追车-更长的乱侃-超级追车”

49分钟前
  • 17950
  • 推荐

怎一個爽字了得

50分钟前
  • 熊仔俠
  • 推荐

结尾的the end出现的太有才了

54分钟前
  • lycra
  • 推荐

1. 昆汀居然用自己片子里的配乐(《杀死比尔》里的口哨)作角色的手机铃声,电影的互文本性; 2. 每段前面女生的唧唧喳喳实在是烦;3. 昆汀真是个大足控啊! 4. 前3/4一直压抑积蓄,后1/4一下集中爆发,所以会获得超乎寻常的爆爽体验;5. 类型与反类型,包括《杀出个黎明》,昆汀都是遵循类型而反类型

57分钟前
  • 江寒园
  • 推荐

家乡地方台放过~原来是这个啊

60分钟前
  • Lejokin
  • 推荐

我喜欢它的形式,不喜欢它的内容,这也许和我是搞设计的有关系。这片子其实就是装B的电影,所谓CULT,就是装B的标签而已。

1小时前
  • 萬和生
  • 推荐

高潮很爽快

1小时前
  • 泰坦
  • 较差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