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时光

犯罪片美国2017

主演:罗伯特·帕丁森,本·萨弗迪,泰丽尔·韦伯斯特,詹妮弗·杰森·李,巴克德·阿巴蒂,内可罗,苏利芒·西尔·萨瓦内,菲尔·卡帕多拉,肖恩·雷伊,巴迪·杜瑞斯,马科斯·A·冈萨雷斯,克利夫·莫伊伦,埃德加·莫雷斯,卢卡斯·艾略特·艾博尔

导演:本·萨弗迪,约书亚·萨弗迪

播放地址

 剧照

好时光 剧照 NO.1好时光 剧照 NO.2好时光 剧照 NO.3好时光 剧照 NO.4好时光 剧照 NO.5好时光 剧照 NO.6好时光 剧照 NO.13好时光 剧照 NO.14好时光 剧照 NO.15好时光 剧照 NO.16好时光 剧照 NO.17好时光 剧照 NO.18好时光 剧照 NO.19好时光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2 19:51

详细剧情

一起以灾难收场的抢劫案后,劫犯康斯坦丁成功逃走,但他的弟弟尼克却被捕。为了能让自己的弟弟离开监狱,康斯坦丁尝试了去筹集足够的保释金,但他还有另外一个选择,那就是帮助尼克越狱。穷途末路的康斯坦丁别无他法,在纽约的地下世界中,等待着他的只有危机四伏的挑战。一个惊心动魄的漫漫长夜就此拉开序幕,为了拯救自己与尼克,康斯坦丁唯有与时间赛跑,而他也意识到,他和尼克的生命就像是处于平衡木的两端,无法一起全身而退。

 长篇影评

 1 ) 可笑的爱

纽约版《大地惊雷》

上一次这样在片尾让我头皮发麻的电影,就是《大地惊雷》了:随着结束曲响起,独臂女人站在警长的墓碑旁,镜头逐渐拉远,我潸然泪下。

不仅仅是结尾太像了,这两部电影,从叙事方式上也很像。一部披着西部片的外衣,一部披着犯罪片的外衣,殊途同归,最终讲的都是关于爱的故事。以及还有 在什么时候坚持你所爱的,才能叫做爱。两部影片从头到尾情节一直十分紧张刺激,你就算真把他们当成西部片或犯罪片来看也完全没有任何问题。然而就是这结尾的最后一下,通过十分克制的手法想说又不想说,让人回想起之前的一切drama(原谅我,昨天刚看完《橘色》,对这个词印象太深了。。。),又是那么的理所应当,才会最终让人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患难见真情,这句话一点不假。在你越是困难,越是想要放弃的时候,你仍然能坚持你所相信的,坚持你爱的,这才让人最动容。无论是大地惊雷里小姑娘对于justice shall be done的追求还是警长被感动后的不离不弃,哪怕上刀山下火海,我也要坚持自己所坚信的不动摇,这才是爱。这部影片也一样,哥哥对于弟弟的爱同样至高无上,他甘愿为他弟弟做一切。

可笑的爱

而这部影片结尾,那段弱智学校里的片段,又将关于爱这个问题的思考带入了另一个维度。影片中弟弟身份的设计真的是优秀且耐人寻味的:弱智意味着他对于自我意愿的认知是欠缺的,他对于别人对他的要求或强加给的意愿没有辨别能力,他缺乏辨别“我想要什么,我不想要什么”,因此他做什么都是听从别人说的,除了生活自理外他缺乏自己独立的判断,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而正是这个巧妙的设计,使得最后哥哥对他的爱以及社会对他的爱(以医生为代表)这对矛盾的冲突格外激烈。在这样一个弟弟的角色上,我们更能清晰的看出:爱,关心,为你着想等等这一系列感情,无论说的多么冠冕堂皇,充其量就是我们将我们的意志强加在他人身上的一种说辞罢了。我们把我们觉得好的,我们觉得会对你好的东西希望你能获得的这种感情,其实并不是为了你,而是为了我们自己:我们人类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其实实现的是自我的满足,以及我们自身认同的建立。我们的这种需要远大于我们希望对方从中获益的成分,或者可以说,我们甚至根本为了自我的满足,自我价值的实现而不会在乎对方究竟是否能从中获益。就像哥哥和医生做的,每一方都是认为我在对弟弟好,我是为了他好,然而归根结底,哥哥和医生从这个过程中获得的只是自己存在的价值,弟弟究竟是否真的感受到了好,他是否真的从中获益了呢?谁也不知道,谁也无法判断。我们爱别人,就是人类自私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罢了,我们通过这个过程获得自我认同,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然而对于这种爱是否真的对对方有好处却一意孤行甚至视而不见,甚至这种所谓的爱最终会伤害到对方我们也在所不惜,这就是人类的可笑的“爱”。

就像片中那些愚蠢的女人们,她们可以为了她们所坚信的所谓的爱而做很多很多,但实际上我们都知道那根本不是爱,只是哥哥在利用她们罢了。更甚者,就算她们知道了这一点,很有可能她们也不愿撒手,因为她们的自我认同就是从中建立的,失去了这个,她们自身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而失去存在的意义才是一个人最痛苦的。

 2 ) 萨弗迪兄弟:旧风格的新发明

本·萨弗迪(左)和约书亚·萨弗迪(右)

美国“新”电影

对于现实生活的真切感知,有三个国家的电影人是很少有能力办到的。法国电影从未创造出现实影像,因为他们活在一种思想的真实中,这也是缘何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一定要转化为新浪潮才能在法国接受:巴黎这座虚幻之城,从未能提供贴近于地面的日常现实。法国电影中的现实影像是由一对比利时兄弟(达内兄弟)和一位突尼斯移民(阿布戴·柯西胥)共同拍出的。美国电影(好莱坞)永远都是一种虚假的建构,很少能提供关于现实的真实情状。当然,还有虚假影像最强劲的制造工厂:韩国电影。当伪饰成为国民的日常情态(整容),也不要怪罪电影人在捕捉真实上的无能为力。

缘何美国电影永远是一种虚假的建构,我们可想而知。无论是从文化形态还是好莱坞的霸权地位出发去思考,我们都能获得一些感触,也就遑论奥斯卡评奖机制加在其上的内在要求。我们的思考不在这里,我们发问的是一种新的美国电影是否正在诞生。这种“新”不是法国新浪潮的“新”,而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新“。因为新浪潮所提供的电影制作观念与电影技法徘徊于电影外部,真正深入到影像感知方式变革的还是新现实主义。现实不再是塑造出来的,而是在真实场景中被捕捉到。理解这类影像的实效,不再是作用于我们的大脑,而是需要我们的感知,甚至感应。

此刻,一种可以称为美国”新“电影的东西,确实正在一批年轻电影人身上产生。观看这些电影不再允许我们仅仅通过惯常的观影逻辑即可完成,这种逻辑预设了一部电影由剧本、导演、表演、配乐、布景等有机组合而成,而能否欣赏一部电影就取决于去欣赏这些独立部分及其如何相互协调(奥斯卡的评奖机制使然)。但对于像《内德的步枪》(2014)、 《天知道》(2014)、《尘世女王》(2015)、《克利夏》(2015)这样的新电影,我们又该如何去谈论呢?在此,传统的电影制作模式进一步瓦解:对影像的理解不再能够经过观影经验累积而成的知识完成。 我想,萨弗迪兄弟的电影为我们打开了在电影制作与观影理念上的思考新方向。

《被抢劫的乐趣》

萨弗迪兄弟

兄弟电影似乎已经成为电影制作中的一个有趣话题,它的历史就跟电影一样“古老”。卢米埃尔兄弟、塔维亚尼兄弟、梅索斯兄弟、科恩兄弟、达内兄弟、沃卓斯基兄弟(还是姐妹?)……这些耳熟能详、鼎鼎有名的兄弟都曾拍出让人惊叹的作品,而现在似乎轮到年轻的萨弗迪兄弟了。哥哥约书亚·萨弗迪出生于1984年,弟弟本·萨弗迪晚两年出生。两人从小在纽约长大,对皇后区底层人的生活环境非常熟悉,这座城市底层边缘人的生活遂成为他们电影的重要主题。而父母的离异对他们年轻时代也许产生过重大影响,并反映在作品中(《去采些迷迭香》)。 在父亲的熏陶下,兄弟俩从小便热爱电影,在鼓捣了几部短片后开始导演生涯。

就像那对著名的比利时兄弟一样,约书亚·萨弗迪与弟弟本·萨弗迪也已经共同拍摄了几部长片。2008年,处女作《被抢劫的乐趣》被选入戛纳电影节的导演双周单元作为闭幕片展映,获得好评。此时,萨弗迪兄弟的电影风格已经初步形成。2010年,以离异家庭为题材的新作《去采点迷迭香》再次入围戛纳的导演双周,开始真正在独立电影界崭露头角。但让两兄弟在世界影坛真正收获广大知名度的是2014年的作品《天知道》,先是提名了威尼斯电影节的地平线单元奖,然后在第27届东京电影节上风光无限地拿下主竞赛单元的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奖。而现在,2017年的新作《好时光》正参展戛纳电影节。直接从导演双周升级至主竞赛单元,可见其实力之强悍。《好时光》也被认为是争夺金棕榈最有力的一匹黑马。

将萨弗迪兄弟的电影风格展现得淋漓尽致的还是《天知道》,这部关于毒瘾者爱情故事的电影,让它从虚假与浮华一片的美国电影中脱颖而出,真正捕捉到了纽约市底层人民的真实生活状态。影片改编自阿莉尔·霍尔姆斯的自传,并由阿莉尔·霍尔姆斯亲自出演,除了饰演男主角的卡赖伯·兰德里·琼斯,电影里其余的演员都是霍尔姆斯现实生活中的朋友,他们曾经一起吸毒与流浪。这种遵循新现实主义和真实电影拍摄理念的手法最好地捕捉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正如萨弗迪兄弟所说,“《天知道》恰恰就是要刻画这样一群人,他们活得痛苦,同时又不得不抱着明天会更好的希望,挣扎地活下去。”

《天知道》2014

旧风格的新发明

让现实人物进入影像,并在现实环境中展开捕捉真实的进程,在因循这种新现实主义和真实电影的拍摄理念之外,萨弗迪兄弟也极有甄别效果地使用着手持摄影机。手持摄影机如何更真实地捕捉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境,我们其实并不陌生。对于河濑直美而言,手持摄影机首先源自对私人生活的记录,并发展到后来对于物象微晃的感知形态;在克莱尔·德尼或娄烨的电影中,摄影机紧随人物肢体的移动是为了让观众在影像情绪上有更丰富的体验;当然,还有达内兄弟或布里兰特·曼多萨的电影,手持摄影机既用于叙事,也传递感觉,同时也在无形中形塑着空间。

这些导演对手持摄影机的使用都未能脱离一种跟随物像记录的传统形态:保持一定距离,并在跟随的过程中带出人物所活动的空间。萨弗迪兄弟则使用了一种非常简单的新方法来突破这种因循守旧的老套模式。出现在他们电影中的画面,总是从离人物很远的距离出发,将焦点定准在人物身上,并随着人物的走动相应地移动摄影机。这使得画面时常处于模糊的脱焦状态,镜头不自然地抖动,影像质感显然粗粝、真实。我们可以将这种镜头称为“望远镜式”,区别于曼多萨“放大镜式”的镜头形态:长焦距,近景(特写),背景的模糊化,以及剧烈晃动。因而观众如同举着一架望远镜将目光投向远方,目睹了社会边缘的弱势群体挣扎的身影——会因为刀刃划开血管而不敢直视,因为吸毒场面而坐立不安,因为他们自由地反抗这个荒诞社会而欢欣鼓舞…(《天知道》)

从《被抢劫的乐趣》开始,萨弗迪兄弟便重新发明了这种旧风格,并一直延续到《天知道》。这种风格拉开了观众与影像呈现出的底层生活的距离,这比那种紧随人物运动的手持镜头更不容易产生共情。这也是为何在萨弗迪兄弟所刻画的触目惊心的底层边缘人的生活中,我们感触不到煽情的原因。直接的情绪被戗止了,并通过配乐间接来完成。一种声音的全新实验发生在《去采些迷迭香》中,伴随着这些日常影像的是各种奇奇怪怪的声音:演讲、电视节目、战场炮声、枪击声、街道上驶过的车声……,这些声音与影像没有任何关系,但通过声画分离后的并置,却产生出奇妙的体验效果。

《好时光》2017

《好时光》

在观看《好时光》之前,我们并不知道萨弗迪兄弟将为我们奉献怎样的一出好戏。影片在今年四月入围了戛纳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对于一对年轻的兄弟导演来说无疑是可贵的褒奖。仅是从预告片来看,影像的风格似乎发生了些许转变。原先广阔的社会环境如今为人物的面容所稀释,是否尝试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但主题恐怕仍然与之前的作品一致,整部电影讲述的就是两兄弟因为一起抢劫事件引发的“乐趣”。罗伯特·帕丁森饰演的康斯坦丁一心想救愚钝的弟弟出狱(出医院),结果只身遁入纽约地下的暗夜中,不得不靠施展“演技”来与遇到的各类人士交锋,尝试逃脱命运的困厄。

《好时光》与其说是达内兄弟式以个体人物遭际映射社会现实的电影,不如说更像布里兰特·曼多萨式的直接在破败的社会肌体的表层划开一道锋利口子。在此,没有温和的东西来掩藏现实生活腐烂的现状。对于康斯坦丁而言,要生存下去必须将自己看成演员(帕丁森也因此施展了让人惊讶的演技)。与之相应的是,镜头发生的转变。整个故事发生的空间多是室内空间(相对于之前室外的城市空间),时间主要是晚上:夜晚低照明度的光影(相较于之前白日的亮光),因而原先可以作为萨弗迪兄弟电影标志性特征的“望远镜式”镜头如今不得不受到影像时空的双重限制:长焦距的远距拍摄不得不转变为曼多萨的“放大镜式”镜头:摄影机与演员的距离拉近了,从而更从容地通过特写窥视人物内心世界。

与曼多萨的电影相比,萨弗迪兄弟的电影虽然缺少影像的凌厉感和一种过饱和状态,但与大多数无病呻吟的美国电影相比,萨弗迪兄弟的电影鹤立鸡群。他们找到了如何拍摄美国现实的新方法,虽然以老旧的风格,但仍属难能可贵。在《好时光》中,我们有了这样一种绝妙的体验:随着电影中的电子配乐响起,肾上腺书开始飙升,跟着康斯坦丁的脚步一起潜入纽约暗淡迷离的夜色中。这是一条由人物活动(摄影机的运动)贯穿的逃逸路径,将观众抛入一次惊心动魄的逃亡之旅中。当电影结束,于黑暗中现身的我们已然带上康斯坦丁的影子,苦痛地投身再次入洪荒现实中。

 3 ) 堕落是一种惯性

A24影业出品的影片都极具个人风格化色彩。而《好时光》也是这样一部极具强烈个人色彩的电影。

比起“好时光”的译名,港译名“命中有罪”,台译名“失速夜狂奔”更能直白展示全片的故事主线:Connie的家庭支离破碎。哥哥Connie(罗伯特·帕丁森)抢银行,想和智力障碍弟弟Nick(本·萨弗迪)远走高飞。在这一个夜晚,他们试图摆脱警察的追捕最终失败。

很显然的,这是一个关于逃离的故事。抢银行以逃离家庭,夜中狂奔以逃离追捕。故事刚开始的一个抢劫案似乎只是一个萌芽,细微,但并不牵涉太多。但是就像猫拉扯已有线头的毛线团,越陷进去越复杂。而主角Connie在无尽的逃离里,他最终仍然没有摆脱那一眼望到头的、没有变数的生活。

Connie,有一点小聪明,不安于自己目前的生活,对未来在弗吉尼亚定居有着一厢情愿的美梦。

当Connie第一次在生活中破坏了法律与秩序,他的故事也开始走向失序。

第一层秩序的破坏,是对现实真相的破坏。

为了逃亡,Connie欺骗小姑娘、警察,只为达成自己的目的。他编造出一个虚假的身份,当他以虚假的身份行动时,现实与虚幻就开始交织。在担忧犯罪被捕的高压下,好像只有他恐惧中的来逮捕他的警察才是最具有真实性的事物。

他不停地编造谎言,而迷离的电子配乐,晃动的镜头,好像都在加深这如同幻梦一样对现实的游离。

当他开始编织谎言时,他自己的身份就开始消解。猫鼠游戏里那拥有十几个身份的骗子,当他欺骗所有人,把自己当作另一个人去生活时,实际上就在社会关系上抹杀了本有的身份,创造出了一个新的身份。

而Connie,也在进行着同样的自我消除。在这部影片里,他几乎像一个幽灵,没有过往,只有“罪犯”“哥哥”“外孙”这样的身份符号。

很像在微博或者其他流媒体平台上大发其疯的年轻人,在现实中也只是一个平静的社畜。

作为一个具体的人,他欠缺情感和过往,而作为一个痛苦的、挣扎求生的人,他的挣扎却具象、清晰 。

第二层秩序破坏,是对情节固有走向的破坏。

照理来说,他抢完银行,和弟弟远走高飞,过上幸福安乐的日子。除了出发点违背道德与法律,整体还是一个幸福完美的故事。但是故事偏偏不这样发展。

故事偏偏横生枝节,多加阻挠。

逃亡过程中,弟弟被抓转送医院。Connie只能去救。结果救错了人。此人也是罪犯。武力不行,只能走别的路,用钱收买。缺钱,又去找这个罪犯的毒品。找的时候又被一个黑人保安发现,有惊无险地逃脱。找人买卖毒品时,不慎被警察发现。Connie被捕。Nick也被转送到了智力康复机构里。

他的作为好像和所有失意的人一样:对现状不满足,试图改变又把事情弄得一团糟。如果我们进入Connie的视角,Connie的目的是保住抢银行来的钱,不被抓,远走高飞。在这个准则下,Connie几乎做出了他能做出的最好的选择。然而他连犯罪的天赋与能力也没有。不像那些经典犯罪电影里的主角们那么神通广大,Connie实际上只是一个普通人,缺乏犯罪头脑,心里有着一种“干完这票就好”的侥幸,还有不止不休的固执。没有从容和闲庭信步的优雅,他的生活被打碎了。他心里美好安适的弗吉尼亚生活永远只停留在心里。

第三层破坏,是生活希望的破灭。

他与我们这些普通人的区别不过是他犯了罪,而我们没有。明明想要逃离,选择却越来越少。想要变化,但是却走向命定的结局。想要抓住什么,却失去什么。

影片采用具有呼吸摇晃感的镜头,多特写近景中景——不安的镜头,配上不安的音乐,正如影片里不安的人。

Connie是警惕的。他的眼睛总有一种即使没睡醒仍然防范着四处观察的紧张。很容易理解这种恐慌的罪犯心理。直至影片结束,活在想象与虚空中的警察才真正的出现,而整部影片中间,他一直在与自己的潜意识里的恐惧战斗。

战斗的结果是,他被逮捕,失去金钱,也失去了唯一强烈的社会支持,他弟弟的情感关系。

这样总结出来看,Connie从各个层面都非常失败。看完让人不禁想问:这样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与绝望,有呈现的必要吗?一个普通人的失败与挣扎,甚至触犯了法律红线,我们真的有必要去理解他吗?

也许我们离Connie也都只有一步之差,又或者我们也都是Connie:尽全部的努力去生活,最终给出一个并不完美的答复。

影片的结束是Nick在医院接受康复治疗。一个穿过房间的游戏: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你的答案是“yes”,就穿过房间;反之就不用动。

第一个问题是,“你有感觉到被爱过吗?”

Nick没有动。

这个行为上的答复其实和Connie的动机有些矛盾。很大程度上,Connie想前往弗吉尼亚定居,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Nick。或许付出与是否是爱并无必然关系,否则Nick会毫不犹豫地穿过房间。

iggy pop的The Pure and the Damned响起,伴随着音乐声。第二个问题是“Do you ever feel lonely?”

有的人穿过房间,有的人没有。镜头对焦给Nick,Nick穿过了房间。

如果现在再回头看这部影片片名,“好时光”几乎像一种讽刺。

 4 ) 迷幻夜晚世界

罗伯特演的是真的很好…电影中康尼在电影开头闯入办公室的时候就一眼撞进了我的眼里 我似乎是一瞬间就感受到了这是个怎样的角色 他粗鲁 蔑视规则 狡猾恶劣地游走于这个世界里 他看起来没有过高的教育水平 但却让我无法一时间下结论 是他天生恶劣还是生活太过于艰难 他看起来强大 无所不能 浑身是刺 危险到让人根本不想去接近 但实际上他如此强大 只是因为他被需要 不是被社会不是被周围的人 而是被尼克 只有尼克让他在这操.蛋的生活里有了坚定的 活下去的勇气何一定要活下去的决心 一定要变得勇敢一定要变得强大一定要变得足以被依靠 尼克是他仍然存在的证明和仍然被爱的唯一痕迹 一切都是那么混乱 然而一切都只存在于尼克“之中” 在迷幻令人头晕的夜晚世界里 电子乐伴随着他的脚步带我们偷窥他生活的一角 仅仅是一天 一个夜晚 但这一定是他人生中最可以被说为是“全部”的一天 借用别人的评论来说 尼克因为曾被爱过而穿越了整个房间 然而他却不知道 他的哥哥康尼曾为他在一晚穿越了整座城市

 5 ) 一个人的好时光

整部电影就像是哥哥康尼一个人的“英雄情结”,治疗师让自己的弟弟流眼泪了,所以要带他离开这里;弟弟被捕了,需要救他出来。弟弟觉得冷,那就带着他去温暖的城市生活。好像他就是这样一直以弟弟的需求来行动的。

但是这一切也都是哥哥康尼在主导的,弟弟因为智力低下,一直都没有做出自己的选择,一直都是默默的跟在哥哥的身后,也从没对哥哥的违法行为做出任何的反驳。弟弟这一种“存在”的状态就是康尼需要的所有了,电影里也有多次康尼向弟弟做出承诺的画面,承诺“从此以后就是我和你,我是你的朋友。”在抢银行成功之后坐在逃跑车里,也想哄孩子一样问弟弟想不想抱着钱。在抢银行的全程,兄弟两人仅有的互动也只是哥哥问“你在想什么?”“没什么”。哥哥拍拍他的肩膀安慰他一切马上就要结束了。好像“没什么”就是最完美的答案了,哥哥康尼需要的并不是一个可以依靠的兄弟,弟弟在他看来是一种证明,证明自己存在于一个特殊的世界和空间,好像自己做的事情都是正确的,因为还有自己的兄弟陪在自己的身边。

哥哥康尼的心理状态也不能说是完全的健康,他可以利用身边的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也可以在警察的看守下偷偷运出一个病人,在了解了自己的处境之后,也能很快的重新分析自己的资源并作出新的计划,他整晚都在想方设法到弟弟的身边去,他为自己设立了一个又一个的目标,整晚都在完成自己的计划,像是需要“逃脱”的是他自己。在暂时被陌生人收留之后,做好了之后的变装,以为弟弟安全的躺在自己的隔壁,他才有悠闲和只认识了一天的女生说他认为自己前生是一条狗,认为自己可以理解狗对自己说的话。在匆忙的逃亡途中,还会为新闻里被虐待的狗担心,就是不想身边刚刚和自己一同死里逃生的人多说两句没用的话,认为他只是一个没用的毒贩,“只能靠妈妈和政府养着的社会垃圾”。

弟弟有一点天生的智力残疾,说话的时候口齿不清,情绪起伏变化突然,好像对周围的事情都没有什么参与感,不论是被拉出医院,还是被带着抢银行,他都没有做出任何的回应,只是偶尔扯扯自己的面具。在被捕之后,尼克在医院里接到了奶奶的电话,奶奶想要他告诉警察康尼和赃款的下落,尼克在这里也是整部电影中情绪发泄最严重的一幕,尼克一直在重复自己要去和康尼一起买一座小农场,只有康尼才是自己的亲人。(私以为这里有点类似《人鼠之间》)

兄弟二人的奶奶也有点点的分量,多数只是存在于台词中,弟弟在诊疗室里提到的小时候关于煎锅的疼痛,在监狱里通话时喊出的“你根本不关心”,在康尼扔被追捕时就已经在电视台接受采访,对镜头讲述自己的“含辛茹苦”。这个角色真正露脸的时间实在太少。

康尼被捕之后也说明了所有的计划都是他主导的,弟弟由于智力残疾不能入刑,只是继续的入院治疗,在治疗时还是僵硬的跟着其他的人一起移动,哥哥之前一直都很反对自己弟弟入院治疗,觉得自己的弟弟和其他的“怪人”不一样,只要有自己在他身边尼克就一定会没事的,觉得自己是弟弟的救世主,但是最后也只是把弟弟送回了医院。

毒贩同伙坠楼的前康尼还是有反抗的想法的,之后好像也只是认了,明白自己的好时光结束了,兄弟两个就像两颗流星一同坠落,燃尽之后变成展览的石头。

 6 ) 真实与梦幻此消彼长

首发于公众号 虛穴取繭(ID:Cocoonics)

观影回来已经夜深,背景资料就不放了,毕竟我还是认为影评本就是观影后的解读。

《好时光》的观影体验充斥着各种晃动的镜头,噪音感的电子配乐,以及让人措手不及的聒噪混乱突发状况,(但大部分观众仍旧评价“看得很爽”,估计这得多亏萨弗迪兄弟利落的剪辑)接受了这样粗粝的电影风格以后,倒觉得它做到了难能可贵的一点——没有让戏剧化的意图盖过了影像的真实感。

困兽之斗,且是头脑清醒的困兽,观者很易如坐在罗马斗兽场,以追求刺激的目的轻松又玩味地欣赏整部电影。的确,就像人们总是为速度与激情买单那样,惊心动魄的紧张下让人肾上腺素飙升。但《好时光》胜在把好莱坞套路式的“以反转为手段”的故事讲得真实,能做到这点是非常困难的。就拿最近大热的豆瓣404了的韩片来说,一个劲的慢镜头抒情不提,回家半路的反转,加上结尾飙车戏无论如何都让人无法信服,以真实题材改编的电影倒还不如全虚构剧本来得真实。

现代电影导演对运动镜头有种狂热的嗜好,现在的美国独立导演估计也对近景手持、迷茫的街头一代有种狂热的嗜好。又是通篇手持晃动加大篇幅的近景,喧闹而混乱的毒品,犯罪,还有比较突出的一场游乐场戏,这些元素熟悉得就像今年圣丹斯同出自美国独立导演之手的《沙滩鼠》(Beach Rats)。不过两部片气质完全不同,前者尽力地挥拳,向生活,向命运,向自己所认定的对错拼命发狠,只可惜这股蛮力因为最根本上的原因而无法发挥作用,与真正的”好时光“背道而驰,归咎于社会。而后者,更关注个体,畏畏缩缩,在自己的人生决定中犹豫不决,所以浮浮沉沉,将仅有的力气都花在内耗。

两个主角,两条线,兄弟俩一明一暗。故事开始于冷静机警的哥哥康尼带着有认知障碍的尼克去抢银行,逃跑途中弟弟撞上玻璃被捕。哥哥逃脱后,去非法机构保释已转移医院的弟弟失败,花了大功夫救出的人又摆了乌龙。

别看《好时光》剧情剑走偏锋,仿佛人生没有最糟只有更糟,其内核却仍旧是个带着强烈社会批判性质的电影,甚至带着教育意义,“你的人生是由你作出选择的”,简直积极向上。但究竟社会上存在这样的一个群体,责任是否在个体,而个体又是否真的有得选择?答案在电影里,立场鲜明。

哥哥一昧认定心理医生所做的治疗是在伤害他,回忆起让弟弟流泪的伤痛过去对他毫无好处。他的种种行为本质原因不在于人格,在于缺乏教育:因为不懂心理学,所以对治疗中心抱负面态度。因为不懂法律,千方百计冒险为救可能被判无罪的弟弟。

人物塑造上,他是一个头脑清醒,反应迅速的人,他每作出的选择都是深思熟虑,但目的都是为了逃避责任。是出身使他走上这一步,他与认知障碍的弟弟相依为命,另一个唯一的亲人只是奶奶。这样的家庭设定与他半夜求助的那家人一样,年仅16岁的少女也和奶奶(grandma,不确定是婆婆还是奶奶)同住。老年人需要吃药早睡,哥哥问少女平常干什么?答案只能是彻夜不睡看电影,并交过贩毒的前男友,毫无危机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地仍由他摆布。她长大了,又会是一个怎样的青年?导演似乎有意塑造单亲家庭的问题形象,哥哥的女友家庭也是只存在母亲,且又是一个完全被哥哥控制的状态。

在这些角色的衬托下,整部电影充斥着无穷无尽的争吵,歇斯底里的吼叫和不分缘由的暴力。纪录片式的拍摄方式有要命的真实感,罗西里尼(Roberto Rossellini)走上街头拍摄罗马人民的痛苦,萨弗迪兄弟就拍摄美国底层街头青年的浑浑噩噩。继《天知道》后,这两兄弟再次聚焦少数群体,塞给美国的社会底层一个放大镜。我们就这样随着电影见证每个最终走到社会边缘的人,是怎么被命运的齿轮推上“无可奈何”与“别无选择”的岔路。

影片的开篇与结尾的静与中间一个多小时的乱象对比即见导演功力,风格化得来可以迷幻坐着过山车,静下来时,哪怕只是弟弟与心理医生的面对面对话的脸部近景互切,问答来往之间,弟弟无声地涌出一滴泪,就已足够震撼。而接近尾声部分,弟弟被转移到心理治疗中心参与游戏的镜头,也让人心碎。“如果你曾感受到爱,请走过这个房间”,中心的老师这样说,弟弟走了过去,爱人的与被爱的都一样脆弱,一样迷茫,他们看似有得选择,却不一定能作出正确的选择,压抑又无助。

一个漫长得无以复加的夜晚,在两个小时的电影里被放大让主角与观者都精疲力竭,难得我们能让往后坐一坐的夜车航拍部分,让观众一直习惯近在鼻尖的人物突然就显得极度渺小。一条条高速公路就像“吃豆人”的游戏页面,也像我们常能从电视新闻报道中看到的警匪追逐空中直播。我们的主人公不过是一头困兽,因为一个接着一个命定般的意外与错误叠加,编织出一张命运的巨网,谁都逃不掉。影片一开头医生就问过弟弟“猫和老鼠”的词汇联想游戏,而有趣的是自从医院后每场追逐戏都是俯视视角,从陌生奶奶家偷车逃出,再到从游乐场换保安车逃出,到最后被警察在楼下抓到。不知是不是想表达和弟弟在一起的时候,弟弟仍是那个可以自主选择的人,还是想在第一场追逐戏给《猜火车》(Trainspotting)的爱丁堡街角来个致敬。

总的来说,制造梦幻的同时记录现实,手持摄影从一种记录的手段演变成普遍的电影表现手段。一直以来,萨弗迪兄弟让人欣喜的一点就是,打破了边缘化人群的既有印象,用摄像机近距离地凝视人们的七情六欲与思想,剥去标签的表皮,把血肉直接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长按二维码关注 虛穴取繭凭一己之力写出用心的文字

 短评

荒乱一夜。几乎全片都是特写近景,电音当作鼓点在焦躁的心间敲击,霓虹灯再为此添一份猩红。天光大亮,所有的一切随着他坠亡。“如果你爱过别人就穿过房间”,或许尼克不知道,他的哥哥为了他穿过了整个城市。

5分钟前
  • 后自愈
  • 推荐

知道导演的意思,就是没躁起来,真抱歉。

7分钟前
  • 内有恶犬
  • 还行

电影的音乐真的很棒,甚至有些喧宾夺主了,无比洗脑,看的时候只知道跟着晃脑袋别的什么的不愿想了。就剧作来说,没有天知道那么粗粝的真实,或许是为了塑造主角在其他副线配角不得不做些牺牲吧(比如李的角色)。一点明星光环都没有了的帕汀森在镜头贴到如此近的时候完全释放了自己,蜕变了

9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戛纳没看成,没想到这么快就拿来为上海作结了。这么说来今年戛纳主竞赛有两部晃来晃去碎碎念的犯罪片,嫩牛五方确实华丽蜕变演技感人,比你国偶像剧鲜肉的觉悟不知高多少,但比起杰昆菲尼克斯还是差点劲儿,故事总体也比较平庸,就讲一个大脑短路医院救错人结果把自己也搭进去的贼,没杰昆那部好看。

12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片尾坐在车里那个镜头宛如重回《大都会》,五方的选片眼光精进,演技之路也愈发宽广;霓虹色调与电音轰炸,调制出仓皇一夜的困兽斗,当命运之弦已定下基调,无论多少颠簸折腾都无法改写的结尾,这个内核思想在《下班后》已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15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燥时光,适合在杜比全景声影厅轰一发,尤其是几个航拍俯瞰夜路狂奔的转场,劲劲的。但除此以外,从银行打劫开始就露出了话痨片的娘炮本质,而且喋喋不休到了结尾,有些地方完全不是正常人的逻辑思维,把蹦迪热舞搞成了难念的经,实在是有点遗憾啦。

17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还可以,和《天知道》差不多,a rocker sensor film,谁喜欢谁是rocker。Buddy Duress是真·rocker。Guiraudie拍丑陋的gay,Safdies拍丑陋的纽约。

18分钟前
  • 小A
  • 还行

观感介于《维多利亚》与《橘色》之间。“纯净出于爱,肮脏也出于爱。” 20th SIFF最后一部,悲伤蛙亮了…

19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一个越是困兽犹斗越是沉沦的犯罪故事,可惜意犹未尽。萨弗迪兄弟大胆选用霓虹的调色和迷幻的电音讲述绝望的主题,故事讲述的方式比故事本身更吸引人。五方这是离撸奖又近了一步啊~(虽然还是撸不到哈哈)

23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人生就是选择逐渐变少的过程,攫取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就得被迫破窗或者跳楼。当你为了一万美金捉襟见肘,当你在迷幻药里浑浑度日,你便主动选择了失却自由。黑人女孩的最后回眸里写满了不解,错救男人的慌不择路充满了不甘。在鬼屋里寻宝,于病房间奔逃。电音癫狂里,没了自由,纽约的夜里再无好时光。

27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非常怀疑,要是在影院看,我是会被手持镜头晃到吐还是被电子乐嗨到翻,不怀疑的是,当年暮光出来的俩人,在艺术性上已经全方面超越哈利波特三人组了

29分钟前
  • Indecent time
  • 推荐

我TMD为啥要在戛纳看这种片儿……要啥没啥……温丁甩他二十条街好吗。也就游乐场那段拍得有点意思,另外音乐不错,别的……我觉得这片讲故事能力比温丁都差……真想送个一星。

33分钟前
  • 胤祥
  • 较差

年纪大了,看不动这么躁的了。

37分钟前
  • 芥末蘸酱
  • 还行

电音霓虹斯科塞斯

39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力荐

电子迷幻乐喧宾夺主了……一出躁动不安、误打误撞的追逐戏。观影时一直想起迈克尔·曼的 Thief ,霓虹光影+电子配乐确实很像。有趣的细节:空中俯拍车戏;Connie 与狗特别有缘;弟弟 Nick 被谈到盐与水,嘴里说着海滩、眼里却在流泪。影片结束得很悄无声息,看着上升的演职人员字幕,却没缓过神。

40分钟前
  • 科林
  • 还行

好时光就是,在穷途末路的一天来临前,在最后的黑夜里抗争过。二刷非常明确Iggy Pop片尾曲的点睛作用,某种意义来讲,他只不过想成为弟弟一个人的英雄。

44分钟前
  • 无限期停用
  • 推荐

音乐用得特别过,也特别嗨,然后就被洗了。整部片子都是粗糙手持风,非常街头,脏、乱、紧张感跟上一部《天知道》差不多。帕丁森状态也不错。

4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诚如导演萨夫迪兄弟所言,这是一出非常[出租车司机]式的“猫鼠游戏”,而且有更多的霓虹、更震颤的配乐,你很容易便可投入到这妙趣的追逐。导演调度能力出色,故事若能再润色会更显优秀。罗伯特·帕丁森完美蜕变为演技派。

47分钟前
  • HarperDie
  • 推荐

比想象中朴素多了,NWR炫而不实,萨弗迪躁而不灵。每个意图强调的moment本都很对胃口,但只要放眼整体又会马上意识到其单薄和随机,想嗨嗨不来,这锅不归风格归剧本。不过,起码在剧作十八弯里丢掉了无数上升可能之后,还能感受到底下那点温度在,仍不至于有形无神。

49分钟前
  • Ocap
  • 还行

Robert Pattinson的生涯最佳发挥,对于Connie的诠释在染发后十足High Fashion的男模造型以及深处纽约暗处的法外之徒中切换自如。如果没缘在电影院看,它可能不会那么吸引我:但是大胆的色彩使用、摄影却让人身陷一场“真实还有点浪漫的追逐”。片尾Iggy Pop的歌响起决定把评分加到五星。

50分钟前
  • 基瑞尔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