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芸知道

爱情片内地2019

主演:黄轩,杨采钰,徐帆,莉迪亚·佩克汉,赵淑珍

导演:冯小刚

 剧照

只有芸知道 剧照 NO.1只有芸知道 剧照 NO.2只有芸知道 剧照 NO.3只有芸知道 剧照 NO.4只有芸知道 剧照 NO.5只有芸知道 剧照 NO.6只有芸知道 剧照 NO.13只有芸知道 剧照 NO.14只有芸知道 剧照 NO.15只有芸知道 剧照 NO.16只有芸知道 剧照 NO.17只有芸知道 剧照 NO.18只有芸知道 剧照 NO.19只有芸知道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18 00:13

详细剧情

改编自冯小刚挚友的真实爱情经历,讲述了隋东风和罗芸之间相濡以沫的动人爱情故事。但罗芸隐藏了一个只有她知道的秘密,秘密的背后却是她对隋东风刻骨铭心的爱……

 长篇影评

 1 ) 哭得纸巾都不够用?这一段爱情不仅仅是真实这么简单

冯小刚导演的新片《只有芸知道》上映前开启大规模点映,很多人都被看哭了。

我从中间开始哭到影片结束,全场到后来一片静默......

同伴的脸上被银幕亮光映照得晶莹闪烁。

但说实话,若这不是真实发生在冯小刚导演友人身上的,我多半要觉得它狗血

《只有芸知道》海报

那是一个发生在现实中的童话故事

(以下有剧透)

两颗孤独的灵魂在异国他乡相遇。

男孩隋东风(黄轩 饰)和女孩罗芸(杨采钰 饰),在房东林太(徐帆 饰)的小花园里一见钟情。

初遇

结婚,搬离林太的小屋,前往偏僻但风景如画的小镇定居——

新西兰南岛克莱德。故事有着绝美的背景。

大片大片的绿色山麓氤氲,隋东风和芸开着一家不大不小的中餐馆,过着日出而作,日落结伴回家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

没有孩子,有狗,四十多岁了,芸依然向往蓝鲸,隋东风买来巨幅鲸鱼广告牌挂在床头,打上射灯,宛如置身于幽蓝的海洋之中。

他们还去北极圈看极光,许愿。

远离故土,远离俗世琐碎,只有浪漫的二人世界,和克莱德小镇美得出世的风景。

前半段已然不真实,后半段的“绝症”更是让人嗅到一股中二时代偶像剧的味道......

大手术前的拥抱

然而,这是发生在冯小刚导演友人身上的真人真事。

似乎是为了堵住悠悠之口,片尾还特地放出了好些旧照片。

有冯小刚导演和夫妇俩的合照。

原型张述罗洋夫妇(左一、二)

我不禁感叹:艺术果然源于生活。

然而生活又高于艺术

如果不是真人真事,这部电影恐怕真的会沦为烂俗言情剧。

因为在烂俗言情偶像剧里,没有人物命运的过渡复杂细腻到需要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去撕的情感

但《只有芸知道》有。

罗芸(杨采钰 饰)

罗芸,是一个生命有阴影的人。

杨采钰演出了阴影赋予这个角色的特质——

如影随形的淡淡的哀伤,大多数时候遇到事情都波澜不惊,偶尔却非常激烈

同时,她又是一个恣意生长,却从不挥霍生命的女孩。

两者有矛盾之处,这是有原因的。

而在知晓原因前,你始终会有一丝疑虑。

忧愁的芸

芸有一条鲜艳的红裙子,影片特意给了这条裙子各种特写。

挂在晾衣架上的,穿在女主身上随风飘扬的。

她享受生活的姿态是贪婪的,当下的每一分每一秒,她都要充分体验。

她又是那个时代的开放者。

90年代,即使是在国外,一个中国女孩认识一个男孩子没多久便主动走进他的房间,也是非常大胆的事。

“闻闻,还腥吗”

更别说她在海鲜市场打工不戴手套,用一次赌博决定了自己的婚事,结婚算上房东,总共才三个人......

结婚

她似是毫不在意自己的形象、别人的目光、人间的输赢,只要自己开心。

这样的女孩子,却会说:“我是个不幸的人,跟我在一起,不会有好结果。”

他们的狗狗死后,芸更是变了一个人。

可电影却没有表现她为狗狗流一滴眼泪。

相反,她出奇的平静。

是她决定送狗狗上路,狗狗被送去安乐死的那天,芸在家里照常干着家务。

哭得稀里哗啦的是黄轩饰演的隋东风。

她像是早就经历过一次死亡。

脸上没有隐忍的表情,更多的是平静,略带些漠然。

他们的中餐馆被火烧成灰烬时,芸也是这副表情。

她对“毁灭”似乎习以为常。

但仔细看她的表情,又会觉出不一样来。

她虽凝视着前方,眼神却在很远很远的地方。

这种沉思状的表情后来越来越频繁地发生在芸身上。

芸站在埋葬爱犬的树下

敏锐的我们能感知到,这不是普通的哀伤。

更像是一种感应。

芸是感觉到了什么。

她也越来越向往远方。

我们以为那是她厌倦了一成不变的小镇生活,后来才知道这里头更深层的原因......

等等这些,都是冯小刚导演对芸这个角色的雕琢,他花了大量心思给这个角色蒙上一层薄纱。

叫人看花非花雾非雾。

直到结局,真相揭晓的那一刻,心里一下子敞亮起来。

之前那些没想通的,一瞬间都通了......

随即,一阵悲伤压上来。

方才明白,片名《只有芸知道》是什么意思。

这和许茹芸的歌真的没有一点关系。

只是一声低喃,一声哀伤的叹息~

黄轩饰演隋东风

虽然是以隋东风的回忆和讲述展开,但芸才是真正的主角

“只有芸知道”的,是一个秘密,这个秘密和芸的人生阴影有关。

它让芸的生命,和与隋东风的相守,具有了跳脱于俗世的美感

芸与人群,始终保有淡淡的疏离

她独自远渡重洋来到异国他乡,独自打工,独自生活,婚后又搬到远离都市的小镇。

她喜欢的事物,看鲸鱼,看极光,都是远离繁华的清冷之地。

她对无法怀孕这件事,并没有什么遗憾和痛苦。

她并不渴望孩子。

但同时,她对生活和生命的感知又异常敏锐。

她与隋东风的生活,之所以是现代版的田园牧歌,正是因为有着太多的日常诗意

有山,有花,有绿地,有蓝天白云。

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里。

一起打理餐馆,日落携手而归,多年之后,仍然会有将卧室改造成梦幻鲸鱼主题的浪漫之举。

在这些诗意里,我们仿佛窥见了几千年前古人心有灵犀,相尊如宾的生活

晨起画眉,红袖添香。

一季做一种点心,花上几个时辰,几天,几个月,做一种香料,一壶茶,一杯酒。

正合了电影开头的一段话: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这应该就是打动冯小刚导演的地方。

美好的爱情千千万,而像这样复古的爱情,不多。

而芸的离开,又将这段爱情推向高潮。

生离死别,向来东方人不能承受之重,却是一段爱情升华的阶梯

在隋东风怀念亡妻的众多片段里,最打动我的,就是撒骨灰的长镜头

隋东风把妻子的骨灰带到蓝鲸出没的海域,让它随风散入海中。

隋东风将芸的骨灰撒入蓝鲸出没的大海

一般导演或许会把镜头对准隋东风的脸,而冯小刚导演却停留在他的手。

通过他的手来展示这个男人的柔情,和对妻子绵长的爱

这个长镜头又一次让我的眼泪夺眶而出......

冯小刚导演果然还是细腻的感性男。

不然你看,芭莎镜头里,他和徐帆有多抢镜啊,简直就是戏外的感情线了。

最后,友情提醒,看这部电影一定要备足纸巾,一定啊!

(首发于 今日头条号:天涯小鸟movie)

 2 ) 《只有芸知道》:年过花甲的冯小刚,藏在酒和电影里的孤独

01

岁末,冯小刚的电影又来了。

这次,没有了媒体的喧嚣,没有了宣发的热闹。《只有芸知道》突然定档,相比冯小刚过往的作品,有些悄无声息地就上映了。

电影的诞生过程,像极了影片的名字,或许“只有芸知道”。

冯小刚今年已经61岁,这个已过花甲之年的双鱼座男人,如他自我评价“敏感、脆弱、浪漫”。他说这部《只有芸知道》也有着双鱼座的这些特质。

冯小刚又拍了一部他自己想拍的电影,就像2年前的《芳华》。跟《芳华》从他本人年轻时文工团的经历中获取灵感不同,《只有芸知道》是取材于身边挚友的真实故事。

电影的结尾字幕一语中的地道明了冯小刚拍它的初衷:纪念一段相濡以沫的爱情。

或许,这也代表着冯小刚自己的爱情观,也像《芳华》一样纪念着他们这代人年轻时的岁月。

然而,《只有芸知道》却没能再现2年前《芳华》时口碑和票房的丰收,在同档期另一部同样是爱情题材的电影《半个喜剧》面前,冯小刚的新作已难起波澜。

令人感叹的是,《半个喜剧》的风格类型,正是冯小刚当年得以成名和尤为擅长的现代爱情喜剧。

可他经历过半生浮华后,拍了如白水般柔静舒缓的纯爱电影,却再难赢得如今这群年轻观众的心。

02

不能否认,在中国的电影史上,冯小刚是永远无法绕开的人。

他不是科班出身,也没有精英的光环。但他开创了国内贺岁电影的先河,成为低谷中的国内电影市场再度崛起的启动者和引领者。

他经常开炮引发了无数争议,但总有拿得出手的作品;他树敌不少,但至交密友支持者同样众多。

如今回顾冯小刚执导的电影,平均口碑和质量也依然是圈内导演中的翘楚。

他的电影涵盖了各种类型,有《甲方乙方》《没完没了》的喜剧,也有《一九四二》《唐山大地震》的悲剧;有《手机》的现代,也有《夜宴》的古装;有《非诚勿扰》的爱情,也有《集结号》的战争。

他敢于触碰那些足够敏感的话题与题材,不管是《一声叹息》的婚外情,还是《一九四二》《芳华》的悲壮历史,甚至《我不是潘金莲》的官场与政治。

他用《我不是潘金莲》《私人订制》的辛辣和讽刺针砭时弊,也用《非诚勿扰》《唐山大地震》的深情与温暖讲述故事。

可他“小钢炮”的性格作风,终于还是让他在花甲之年陷入了人生中最大的漩涡和风波之中。那部风波导火索的电影《手机2》至今杳无音信。

或许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只有芸知道》才如此低调的诞生。而经历过风波的冯小刚,似乎也一下子平静了许多。

时隔一年后,冯导的微博终于更新。往日的调侃和嬉笑怒骂少了,更多流露着年华已逝的念想和轻声细语的温度。

他说他要拍的是“让人心暖的电影,给爱排毒”,他说“年过六旬该要直面本心”,他说他“在《芳华》里摘掉面具,在《只有芸知道》里脱掉铠甲”。

突然意识到,那个在《甲方乙方》里大口吃着饺子,一本正经地说着段子,让葛优念叨着“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的冯小刚,也老了。

03

人老了,就会一种不可名状的孤独感。

如今的世界,早已不是他心中的江湖,就像他靠当演员而不是导演拿到金马奖的《老炮儿》,六爷就是他自己,日薄西山,困守规矩,晚景凄凉。

于是他更愿意追忆过去的美好,这才有了《芳华》和《只有芸知道》。

然而这两部电影中,主人公还是孤独的。都由黄轩饰演,《芳华》里的刘峰一生坎坷终身未娶,《只有芸知道》里的隋东风中年丧妻永失所爱。

当回想冯小刚的其他作品,突然发现,其实冯小刚电影中的孤独感一直如影随形。

《集结号》中张涵予饰演的老兵谷子地,《唐山大地震》中张静初饰演的方登,《一九四二》中张国立饰演的老东家,《我不是潘金莲》中范冰冰饰演的李雪莲,都是某种意义上的“弃儿”。

就连《非诚勿扰2》里,也有中年离世的孙红雷;《天下无贼》里,也有失去爱人的刘若英;《甲方乙方》里,也有病妻亡故的杨立新。

冯小刚的电影里,一直隐藏着人生的悲戚和孤独。这种孤独,才让《非诚勿扰》里邬桑的哭泣如此动人,才让《非诚勿扰2》里李香山的人生告别会笑中带泪。

冯小刚好酒,他也把这份孤独酿在了酒里,饮进了肚里,藏在了电影里。

《甲方乙方》里的年夜酒,《集结号》里的喜宴酒,《非诚勿扰》里的相亲酒,《唐山大地震》里的团员酒,《芳华》里散伙酒,《只有芸知道》里的交杯酒。哪一杯不是五味杂陈,醉己醉人。

04

2015年,在电影《老炮儿》的宣传期间,冯小刚来到多伦多,见到了自入伍即相识、已移民此地的多年挚友张述。

当天,冯小刚发了条朋友圈,两个人坐在路边的草地上,相对无言。配文“归去来兮”。三天后,他又在朋友圈里写道“别了多伦多,匆匆地来又匆匆地走了,来来去去间头发就白了”,配上一张孤独背影的照片。

2017年,张述的爱人罗洋因病去世。当年,张述在公交车上偶遇罗洋,他拉上冯小刚问他意见。两人从相识到恋爱再到结婚,冯小刚是这段爱情历程的见证人。

《只有芸知道》正是改编自张述和罗洋间真实的故事,连公交车上的邂逅都一样。

2018年12月,冯小刚和张述去西安找作家张翎,《唐山大地震》正是由张翎的小说改编。

张翎和张述一家曾同住多伦多,两家离的不远。张翎的丈夫陪着张述在医院送了罗洋最后一程。有这层关系,从来不写剧本的张翎答应为《只有芸知道》撰写剧本。

演员方面,冯小刚让《芳华》中没能走到一起的“刘峰”和“林丁丁”再续前缘,黄轩和杨采钰分别饰演剧中的隋东风和罗芸。

这是一段一生只爱一个人的故事,可在爱情之外,却是总有一个人要先走的人生孤独。

冯小刚和张述在多伦多休息的公园里,有一把张述为罗洋做纪念而捐赠的长椅,上面的铭牌镌刻着“Wherever you are is my home”(你在哪儿,哪儿就是我的家)。这样的长椅也出现在了电影的结尾。

冯小刚养着一条狗叫丢丢,是徐帆在小区门口捡回来的流浪狗。有一天,冯小刚发现丢丢再也不能跃起叼走他手里的食物,医生诊断说,没有病,就是老了。

张述和罗洋没有孩子,他们在多伦多也收养了一条流浪狗,起名Blue。《只有芸知道》里Blue的离世,也是真实的故事。

冯小刚在采访中说,之所以还在拍电影,是因为这或许是唯一能延缓衰老的方法。

电影最后,出现了冯小刚和张述年轻时和此时的照片,以及罗洋绽放笑容的遗照。

《只有芸知道》像是已过花甲之年的冯小刚一封写给心中向往的爱情与生活的情书,一杯敬给逝去年华与岁月的清酒。泪水已经不再重要,回忆才是心里的依靠。

可惜,在这个浮躁、浮夸、浮生若梦的时代,又有多少年轻人能被打动和陶醉呢?

 3 ) 朋友圈爱情故事

拍完自己的故事,冯小刚讲起了朋友的故事。

《只有芸知道》猛放音乐狂煽情,大美风光新西兰,这都是熟悉的冯氏老套路。明眼人却看得出,冯小刚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不敢有任何越线造次,更不敢去拨什么弦外之音。加上黄轩文工团演员的角色设定,不少人难免要以为,冯小刚是不是在赔偿好人刘峰在《芳华》的巨额精神损失。

很奇怪的事情发生了,以往不喜冯小刚作品,因为他总有鸡贼的算计。哪怕沾上大历史,依然不改其投机的立场。《只有芸知道》却活像二十多年前的《永失我爱》等通俗爱情,遗憾水平没进步。旅拍Style,MV风,公益广告主题,导致画面滤镜太浓,电影感适得其反。它的闪回叙事,穿插引入,相当有耐心,无奈故事一直在原地打转,没有任何真正的冲突矛盾发生。

只有椅子知道

电影讲述一对漂泊海外的年轻华人(北京人),他们交上了好运(相遇相识结婚),又用十五年时间(买房养狗开餐馆),耗费掉了这等运气。一时人生如梦。未见鲸影,先识鲸落。

《只有芸知道》的局限性在于,打着真实故事改编旗号的电影,冯小刚也确实被感动了,可作为故事本身,它更像老掉牙的绝症爱情(罗芸有先天疾病),而编剧甚至没有想过包装加工得好看一些。

电影里打动观众的点,一处是埋狗。狗的遭遇,和罗芸差不多,一直在忍耐。一处是撒骨灰,实现妻子遗愿。冯小刚把这两个地方拍得十分细致,譬如两次去宠物医院,多次在大树底下陪伴偎依。问题来了,把两处段落从电影里截出来,易名、模糊掉演员角色,依然不会减损它们的煽情力度。

道理很简单,观众会产生恻隐之心是基于我们的人生常识,而不是这个电影剧本的特殊性。这些东西,网友自制的朋友圈短视频也能做到。《只有芸知道》的问题就在于它不是无法复制的爱情案例,而像是无意复制了其他绝症爱情。只不过,它拍得更加平淡如水。长达132分钟的电影,也非常适合谱写各类感动文案,发在朋友圈。

好运气是《只有芸知道》反复触及的话题。对罗芸来说,她能遇上隋东风这一辈子最大的运气。在隋东风看来,他从逆境走出,是明白了罗芸才是老天的赏赐。

作为恋人,他们反复遇上了好人相助。好心的房东,开朗的服务生,就连“不怕你赢,就怕你不来”的赌场,也匪夷所思地给他们一笔买房基金。

可是,观众被麻醉的同时似乎忘了,电影并没有解释,这对北京人是交了什么好运,他们缘何要到海外闯荡。全片故事里,隋东风好像孤身一人,而罗芸父母也放任有重疾隐患的女儿在南半球生活。这对幸福的人,根本就是活在真空,在几个情景之间,来回移动。

另一方面,《只有芸知道》也揭示了现实婚恋问题。男人总以为钱赚够了,可以给人生放个悠悠长假。结果一晃,就过了十五年。明明那么容易看鲸鱼和北极光,他却真把十五年时间拿去喂狗了——那可是在新西兰啊。

电影动辄赏极光、看鲸鱼的高配难度项目,这都是建立在冯小刚老一辈人的经验基础上。对于二十多岁的当下年轻人,这些早写上人生清单,并没有那么难实现。《只有芸知道》兜兜转转,只为解决这两项早已小清新的游玩项目,浑然要把它们演为人生不可承受之重,彻底失去了平衡。

南岛中餐馆

《只有芸知道》就是拍得笨。即便它努力要讲一个打动观众的爱情故事,可是,却很难让人产生深刻共情。原因就出在隋东风和罗芸看似每日同油盐酱醋烟火气打交道,可这个故事被过滤得过于干净,近乎干瘪,就剩下读者文摘上的人间有真爱故事梗概。如果不是最后回到奥克兰的年轻岁月还有点冲劲,有未来可期,隋东风的人设简直无趣到匪夷所思。你想想看,关掉馆子以后,他居然去当一名社区警察,完全不记得妻子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无怪乎很多人说,电影里,演得最好的是那条叫布鲁(Blue)的狗。

这样说可能有点侮辱人。演得最好的,是给黄轩递狗绳的小老外。

刊载于《新民周刊》

到底谁知道

 4 ) 来生还那么炙热滚烫。

或许二刷以后可能会想给3星,但是在此只想抛开理性把万事看的纯粹,爱情本该就是一个简单的存在,没有撕心裂肺没有歇斯底里,只有陪伴和依偎;记得最深的是林太那一句“不可能没有离开的念头,但是两个人在一起就是熬,睡一觉,第二天什么事都没了。”这或许就是大多数人相濡以沫的原因,最大的安全感不是物质,是爱人的支持与鼓励。再一最深的感触来自那句“在半路上留下来的人,苦啊”想起朋友,而我又见证了她的苦痛我感受到了当他们未来的路上只剩她自己的时候那个绝望,我直接崩溃,替她哭红了眼睛,我多希望她和他的来生以后可以如此热烈滚烫,别再在相伴的路上抛下对方。冯小刚选择了最残忍的桥段,直击我脆弱敏感的神经让我来不及思考故事的真实性。即便是改编我也谢谢编剧带来了如此美好的故事背景,让观者不至于绝望的彻底,也感谢取景,再不能感同身受的人也能当成美景宣传片,激起去奥克兰的欲望。电影不满的可能就是黄轩那双手吧,频频出戏;还有blue的死亡,对我来说太残忍了,被老套的宠物离去桥段骗去泪水的我真的不甘心。

希望二刷的我也能保持天真,相信爱情的忠贞。(近几年华语喜欢的相濡以沫的故事不多,上一部算是《归来》吧)

好吧二刷过的我,甘之如饴~

 5 ) 只有在人少荒凉的地方才有可能一生只爱一个人

一是,荒凉的地方人少诱惑少,不容易有第三者;二是,荒凉的地方整日有大把时间只在两个男女之间消耗掉,情感容易巩固加深;三是,荒凉的地方,自然景色美,爱情也应景;四是,荒凉的地方容易发生突发事件,一对夫妻,剩下一个的机率大,失去爱人的遗憾多;五是,荒凉的地方,人与动物更容易亲近,狗布鲁与女主的关系就是子与母的关系。总之,爱情片要到风景优美的荒凉地方拍容易感人。哈哈

 6 ) 为什么这么多人对这部电影评价不好?

我是先看的电影,后看的影评。这么一趟下来,有些感触。

首先,这部电影是朋友的邀请下去看的,看之前对这部电影抱有的期待六七分的样子,不是很高。但是看完之后,我陷入一种莫名的情感里无法自拔。后来我仔细想了想是什么,明白了。看完这部电影,我是真真切切的对隋东风和罗云的爱情感动了。(说句个人看法,我看完电影,我是特别喜欢杨采钰这个演员和杨采钰饰演罗云这个角色。当我看完她演的这个角色,让我有一种想马上进入电影之中,成为隋东风这个人,陪伴着着罗云走那几十年的路。这是我个人看完电影的感受。)

看完电影,我觉得演的很真实,对我也很有触动。但是当我看完数个影评以后,我真的是....有的说这电影矫情,有的说这电影逻辑不强,有的说是新西兰宣传片等等。但是我想说的是,这部电影我看的过程中并没有发现其中的逻辑不强,也没有感受到矫情。同时也没有觉得它就是新西兰的宣传片,我感受到的都是两位演员演绎出来的真情实感,我没有去刻意想那么多。我可能个人本身逻辑不是很强,有时候我看电影习惯跟着导演的镜头走。例如想电影中,隋东风到国外考上音乐学院,但没钱读书。后来打工,具体挣没挣到钱。电影里没拍。但是我觉得这个不拍无伤大雅,为什么就一定要按逻辑走呢。导演不拍就有他不拍的理由,甚至说导演忘记拍这个镜头,又能怎么样。导演想表达的,就是隋东风没钱上学,租房子偶遇罗芸,之后的一系列故事。为什么一定要把隋东风具体挣没挣到钱,为什么不继续读书等一些镜头拍出来呢?还有我看到一个影评说“ 饭馆里来了一个的恶汉,由于观众都知道芸最后会死。所以当观众看到这恶汉身上有枪,很自然的就想到了,芸是死于这次枪杀。结果呢,虚晃一枪,啥事没有,人走了,而且饭馆接着开。这个惊心动魄的事件产生的唯一结果就是,他们跟这个姑娘的关系更好了,仅此而已。那搞这么一下干嘛呢?就是让大家误会一下,你们是不是以为芸被枪杀了?哈哈,不是!猜错了吧!是这个意思吗”

我不知道各位看完这个影评什么想法,或许你可能会说这个影评分析的很正确啊,他就是这么没有逻辑,这个事件发生就是没有多大的用处啊!可是我想说,为什么一个事件发生了就要有很大的作用。假如,这就是导演朋友真实事情发生过的呢,导演就想给他拍出来,未尝不可啊。(不过我只是说假如真的发生过此事。)导演并没有想让此事件对整部电影产生多大影响啊。虽然说,逻辑上这个影评说的很到位,但是各位,这是爱情片,我们不要太逻辑了好吗?爱情片感受的是情感,不要把这种片也太过于强调逻辑了!还有那些写影评说这片子丝毫没有逻辑的,看电影途中玩手机,吃东西等等的。我想说,你们的思维真强,你们就适合搞科研去,适合去当侦探,按着超强的逻辑去推理断案,去搞那些实验。你们就是没有感情的机器。不管是前面那些镜头,还是后面真实的描述,让一个有那么点感情的人看了,他看了都会有所触动。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有人觉得无趣。

还有一些人说,我根本感受不到这电影带给我的情感。我只能说每个人经历的不一样,年龄不一样。或许这片子,让你们四五十的人看了,就觉得小儿科,矫情等等,但是也有四五十 ,五六十的人看完之后,觉得这个电影真实,他们看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归宿。而我们这一辈的年轻人,还没有经历那么多爱情,我们感受到的就是对爱情的美好,对那份爱情可以长长久久的羡慕啊。

真的各位,我们不要把这部片子完全按照合理的逻辑走啊。微博上,也放出了冯小刚和挚友在车上,改台词的那一段视频。两个年过半百的人,坐在车上,点根烟。说着那些话,完全都是真情实感的流露。那个视频结尾处,冯小刚导演抽着烟说完那些话,留下眼泪。他的挚友听完也是下车去了,他再想起他的爱人还是会心疼。这部电影想流露的就是冯小刚的那种情感。这里边可能存在逻辑不合理问题,但是请不要把他们都一一挑出。那样就真的没意思了。那个视频我反反复复看了好多遍,真的感动。导演的挚友和他的妻子的爱情,是我这一辈子要用心体会的。我也希望在以后我可以遇到这样一个人,我也可以也一段相濡以沫的爱情。

 短评

一杯白开水……

4分钟前
  • 20个小明≯
  • 还行

从前的日子慢,从前的日子好,从前的女人知道自己活不长也还是愿意跟着老公在偏僻小镇开十五年中餐馆。女主角自己的愿望呢?也就是看个鲸鱼吧,你们又不是住在撒哈拉是住在新西兰,愣是得把女主熬死了才抱着骨灰坛去看,边撒骨灰还边感动上了,她到死,到死都没有看上鲸鱼好吗???中老年男人还在缅怀从前“相濡以沫的爱情”,但不好意思,当代女性想要的是大江和大海

8分钟前
  • 王大根
  • 较差

坠落的戒指是她倚梦归来的讯息,重拾的长笛是他爱之深久的证明。他终于带她去看浩瀚碧海里沉默前行的鲸,纵使怀抱着她的骨灰瓶。褐白的骨灰在手掌中散于风,却未曾空。风与云只交会一瞬,便要别离;风与云即使只交会一瞬,已然是一生。

9分钟前
  • 不良生
  • 还行

冯小刚“随手”一拍,吊打某些国产翻拍。

11分钟前
  • 小刀大神
  • 力荐

很负责任地告诉大家,身为我司客户,新西兰旅游局并没有赞助这片子。

16分钟前
  • 凹凸
  • 还行

很冯小刚的调子,也很中老年心态。充满“对倒”的处理——中年与青年、怀旧与怀春…苦涩的回忆与甜蜜的爱情,诉尽半路上留下来的那个人最苦,珍惜眼前人。冯导把老友的真实经历搬上了银幕,很真诚,又稍稍有点矫情。很尊敬冯导这几年的创作心态。

17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就,很单纯很纯粹的平庸

22分钟前
  • Chaall
  • 还行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2”,冯小刚导演竟然拍了一部癌症死的纯爱片,虽然是真实事件改编,但创作的角度也够low的,编剧把故事写的毫无生活感,一段相濡以沫的爱情被中年人怀旧视角和中产阶级审美提纯成了明信片,上面写满了心灵鸡汤和人生感言,单薄空洞像一朵塑料花,简直就是新西兰旅游宣传片,而且全程配乐超负荷滥用,有多煽情就有多矫情。片子都这么矫情了,你不哭还是人吗?

25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较差

真挚感人的故事顺带新西兰风光大片,告诉你如果没有经济基础又观念传统,移民就只会被生计困住(我身边确实有这样的例子,住在国外每天疲于奔命,唯一的出国旅行是回国探亲)过着只顾得上“数春卷”的日子,可以的话多去看看世界,否则“鲸鱼”永远只在墙上。林太那代人认为“房子和生意”能带来安全感,而传统观念把许多像本片主人公那样的家庭困住。本片把对亡妻的回忆倒过来讲,先柴米油盐的现实,再回过头讲相识相恋浪漫,诗和远方的憧憬,把遗憾惋惜留给观众思考:是否有条件或敢于换一种活法?什么样才是自己想要的活法?有多少人真敢像梅琳达那样活得洒脱?

28分钟前
  • 瓦力
  • 推荐

这类题材的作品,本来就没想在艺术性上征服口味挑剔的专业影迷。不矫情、不宣扬腐朽的价值观,能够唤起我们普通人朴素的情感,让我们普通人更懂得珍惜生命中的缘分,便足够了。

33分钟前
  • 胡小猴
  • 力荐

建议冯小刚导演签约bbc,多拍一些景色优美的风光大片,既颐养天年陶冶情操,又可以给观众带来一次心驰神往的出国体验,这是多么造福国民的事情啊!

37分钟前
  • 东北洪常秀
  • 还行

原故事其实更多感慨,这里更多的是中年人的感伤。其实不仅是爱情了。

42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此情可待成追忆,关于风和云的故事,这样的爱一生拥有一次便已足够。不经意想起顾城的那首诗,“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注:年底催泪弹,请自备纸巾。

44分钟前
  • 瑞波恩
  • 力荐

严重怀疑冯小刚被新西兰旅游局绑架了,除了风景优美以外真的不知道哪里还有优点了,摄影师可能师从铂爵旅拍团队吧,毫无电影感,的确是想怎么拍就怎么拍。知音风的故事,中央六套的水准,人物关系推进和情感变化毫无说服力,黄轩和杨采钰之间毫无火花,整个一莫名其妙。世界上总有人知道私人化的好电影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48分钟前
  • 后自愈
  • 较差

3.5 真人真事铺底,平常生活的温情,这好像是冯小刚第一次拍纯爱风格的电影。通过打碎时空的倒叙、插叙手法,将这段平凡人之间细水流长的爱情讲述得充满温度。如一首散文诗,抓住了私人经历下的情感流露,在不断回溯中诠释“相濡以沫”。这份感情带着旧时代的印记,表面上云淡风轻,心中又无比浓烈。

49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笨拙的中老年纯爱片,手法有些沉闷,悲春伤秋,连南半球的美景都带着地广人稀、适合自杀的凄清孤冷味道,这故事或许是冯小刚这个年纪的一种内心感悟和写照,双鱼座导演,本人其实一直有一颗纯爱的心,1994年的导演处女作《永失我爱》就是一个挺虐的纯爱故事,25年后再讲类似的爱情,面对相濡以沫、生离死别的人生常态,不再矫情沉溺,多了一份过来人的慈悲和从容。

54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还行

如果云知道我要去看这么一部冗长老旧且滥用配乐的空中楼阁爱情片,定会在我出门前下场雷暴雨拦住我。

58分钟前
  • 7h
  • 还行

拍惯了商业片就没法再回去拍小清新爱情片了,正如隋东风去了克莱德就再也回不到当年的阳光青年了。导演刻意把生活中的喧闹、烟火、压力等等全都去掉,只留下草原和蓝天,诗和远方,酒和故事。这样做的结果就是给人的感觉是悬浮在空中的,不接地气。风景很好,居民很好,赌场很好,餐厅很好,房东很好,客人很好……一切都很好。当生活没有了瑕疵,没有了温度,还叫生活吗?没有这么美好的生活,因为这根本不是生活,这就是一场编排好的舞台剧。演员说着他自己都不相信的心灵鸡汤,矫揉造作的表演就像网红摆拍的照骗,他们如神仙一般不食人间烟火,没有任何烦恼,只有爱情和彼此。但我不是神仙,所以我不能产生共鸣,我只觉得虚假做作,无病呻吟。好的电影能像新闻一般真实,差的电影一看就是电影,因为它太假了。

60分钟前
  • 朝暮雪
  • 较差

没想到,是这么一个纯爱故事。关乎珍惜,关乎怀念,更关乎爱情,当然最重要的是对“一生只爱一个人”的完美注解,这在速食爱情的当下自然有着更为特殊的意义。漂亮的风景与美好的回忆,诸多人生的美好衬托出生离死别的无奈和惋惜,隋东风的三次流泪让人动容。不过,黄轩弹钢琴的小肉手特写,还真的是喜感满满........

1小时前
  • 方枪枪
  • 还行

完美无瑕的爱情应是存在,但拍得真不走心,零调度!怀疑到底是冯小刚拍的吗。爱意全靠嘴说,细节寥寥。演员很信角色,仍败于剧本。再完美的爱情,也不是生长在真空中,这部片太执迷于个人回忆,应该叫私电影。真换成私电影的拍法,别把分场切得稀碎像是口述的拼凑,可能还会好些。两口子聊天不说人话,要么就肉麻到成年人尴尬,各种情感流露都缺少支撑,15年的相濡以沫没有厚度,像只有半个月。歌不错,新西兰美,但硬被这电影讲得乏味,脱离现实自我陶醉。斯人已逝,为这种浪费的拍法感到遗憾!

1小时前
  • Superhat
  • 较差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