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作谜案

悬疑片印度2017

主演:施坦·马洛萨,索娜什·辛哈,阿克夏耶·坎纳,曼迪拉·贝迪,希曼什·科赫利

导演:阿沛·乔普拉

播放地址

 剧照

天作谜案 剧照 NO.1天作谜案 剧照 NO.2天作谜案 剧照 NO.3天作谜案 剧照 NO.4天作谜案 剧照 NO.5天作谜案 剧照 NO.6天作谜案 剧照 NO.13天作谜案 剧照 NO.14天作谜案 剧照 NO.15天作谜案 剧照 NO.16天作谜案 剧照 NO.17天作谜案 剧照 NO.18天作谜案 剧照 NO.19天作谜案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2 19:48

详细剧情

警官德夫正在调查一宗双重谋杀案,只有两名证人,他们也是主要嫌疑人。嫌疑犯之一,著名的作家;另一个,是年轻的家庭主妇玛雅。不同的故事,却在同一个命运之夜联系到了一起,而背后的真相也远非表面这么简单……  这是一部没有歌舞也没有外挂的印度电影,只有悬疑和逻辑推理。

 长篇影评

 1 ) 结局出乎意料

印度的悬疑电影也很不错,之前看了钢琴师啊这类的印度电影,知道他们很善于反转,今天看了这部剧,又是一部还不错的片子。故事有凶手的刻意手段,也有一个个巧合形成了这个故事的反转和悬念。虽然有些地方有漏洞,但是也还是一部不错的片子。尤其是最后凶手嚣张的给警察打电话说明真相并且离开了这个国家成功脱逃,也算是惊到我了。

 2 ) 装腔作势,漏洞百出

1、一个车祸受伤的人,为什么要爬到一栋住宅的3楼某住户家去求救?说不认识这家主人?为什么不能拍摄谢卡尔的家就在路边一栋屋里,稍微合乎情理一点会死吗?

2、两个保安换岗时间是20:00,拉肚子的是后一个保安,这谢卡尔19:30回家和情夫发生冲突,几分钟后出门,前一个保安没看见?24:00左右谢卡尔回来,后一个保安就算拉肚子没看见他人回来,他开回来的车子就露天停着你也看不见吗?

3、凯瑟琳从小到大每天都吃的药,重量突然增加了3倍,感觉不到吗?这种治疗心脏病的药,过量服用反而会诱发心脏病,法医竟然不知道?

4、检验科这法医笃定凯瑟琳的死因必然不是过量服药,竟然仅仅是因为他数了药瓶里剩余胶囊的颗数和购买日期相符,有人补放了几颗进去不行吗?

5、他连药瓶里剩余胶囊的颗数都数清楚了,都没发现这胶囊的重量是正常的3倍?

6、依据电影叙述的真相,小说家用钝器砸死了谢卡尔,上有小说家的指纹,却没有情夫的指纹,小说家还说自己也是被情夫用那玩意砸晕的,他这睁着眼睛说瞎话,和客观证据全是矛盾,怎么就成功洗脱嫌疑了?

7、德夫最后通知同事,和机场方面沟通,禁止这趟航班起飞,被小说家一个电话打过来,沾沾自喜的坦白自己杀人的经过,这德夫他妈的听的津津有味,同事打过来的电话都不接了,最后飞机没有被拦停把嫌犯放跑了?

还有太多都懒得写了,之所以花时间写这些,是因为气不过评论里竟然还有人评价说,大家觉得这部戏拍的不好,因为站位不够高,这电影的主题不是说案子,说的是社会现象、政治生态的问题?

呸!装腔作势,哗众取宠

 3 ) 反转再反转

印度的电影还都挺好看的,这部影片的结尾也是非常出人意料。采用两个证人对警方的供述来对比展开整个故事,我真的非常非常相信了男主人公的供述,非常合理,毫无破绽,反而是女主的供述听起来真的很像假的,没想到大结局啪啪打脸。前期捏脚的小细节可以呼应到结尾处的真相,但是居然真的没有拦下来而是跑掉了真的是令我无法想象,这个电影也太敢拍了吧。

感觉值得一看。

 4 ) 本片是改编的1969年宝莱坞同名电影ITTEFAQ

评论区里很多人是不是只看过看不见的客人这部悬疑片?
印度电影长了,大家又吐槽印度电影太拖沓太长,短一点,又说结尾太急,其实我觉得100分钟刚刚好,老版电影ITTEFAQ也是同样的时长。

看不见的客人也是模仿好莱坞悬疑电影的风格,并不是原创。天作凶杀案拍的时候,看不见的客人还没上映呢,谈何来的印度版《看不见的客人》?

有的人看的印度电影很少,有人一推荐,就一股脑冲着推荐去看,实际上了解甚微。印度电影有很多没有歌舞,国内网站上资源少,冷门电影也没人推荐,电影歌舞需要投入成本,一般投资少的电影就不会有太多歌舞,甚至无歌舞。很多印度电影特别喜欢反转,甚至为了反转而反转,反转的好就精彩,反转的不好就生硬。

天作凶杀案灵感来自1969年宝莱坞同名电影ITTEFAQ,所以这部电影印度名字依然是ITTEFAQ,老片新拍剧情差不多一样,但肯定在拍摄手法上有改变,1969年的ITTEFAQ也是翻拍的1965年的好莱坞电影,所以,美国电影才真正是很多国家电影创作的源泉,灵感的鼻祖。

本片结局还算可以,只要多看几部好莱坞悬疑片,很容易会猜到结局,也确实谈不上佳作,男女演员演技还可以,关键颜值高,女主真是漂亮,男主也挺帅,这个导演没什么作品,拍摄剪辑也不算流畅,悬疑片一剧透就没意思,就不做过多点评,只介绍电影背景,请不要再说像看不见的客人了。

 5 ) 三个案子,环环相扣

三个死者,三个案子,其实是环环相扣的,而凶手自始至终,一直都是作家一个人。

第一个案子,女孩的自杀。

看似这个案子似乎是和作家无关,作家也把责任推到了妻子的身上,是妻子为了让作家的书大卖,故意泄露了女孩的名字,很不愿意这样的那个人是作家,所以他才为了自杀而死的女孩跟妻子争吵。但其实是作家泄露的,妻子要让他自首,他不肯,索性还把妻子杀了。

表面上来说,女孩自杀了,就算警方知道故意泄露女孩名字的那个人的确是作家,但是和他也扯不上关系,毕竟女孩是自杀嘛,但其实作家还是应该要追究罪责的。毕竟他妻子和律师已经在准备起诉他了,说明他故意泄露女孩名字导致女孩自杀这个案子里,他的确可能是会获罪的,也许不是故意杀人罪,罪罚会轻一点,但是这个案子他也不是无罪的!

第二个案子,妻子的自然死

正是因为有了第一个案子,才有了第二个案子。如果不是女孩的名字被泄露,被各个媒体以及吃瓜群众围观嘲笑,导致女孩自杀,作家的妻子也不会那么坚决地要让作家去自首。如果不是他妻子那么坚决地让他自首,他也不会动起杀心,把自己的妻子杀了。所以这是一环扣一环的。如果女孩没有自杀,或许妻子也不会那么坚决,非要他自首,妻子也不会死。

第二个案子,看似是妻子心脏病自然死亡,其实不过是作家利用妻子具有天然心脏病需要每天吃药的因素,故意把她的药换掉,换成原来剂量的三倍!虽然最后作家走出监狱,把买药记录都烧了,但是如果认真去调查的话,应该还是能找到他买药的那家药店,从而找到买药记录,或者是他买药时的监控等。凭借那三倍的剂量,以及买药记录,应该可以控告作家故意杀死妻子的故意杀人罪。

其实第二个案子结束之后,本来是不会有第三个案子律师的死亡的,但是因为作家发现了妻子和律师沟通起诉作家的记录,所以才会有了第三个案子,同样是环环相扣的。但也正是因为作家及时发现了记录,才有了这么精彩的一个故事,否则他第二天立马就会被律师起诉,他是故意杀死妻子的。

第三个案子,律师的死亡

第三个案子律师的死亡,可谓是作家的一次超常的发挥了。律师的死是必然的,因为他知道了是作家故意泄露了女孩名字的事,同时因为这件事太重要而又太隐秘,作家的妻子应该也不会对别人说,只能跟律师咨询,所以其他人应该都不知道,只有作家的妻子和律师知道,妻子已经死了,要想灭口,必须要把律师也杀掉。

在杀死律师之前,作家根据律师家的玻璃茶几破碎,律师和妻子的电脑桌面,律师妻子和别的男人偷情的照片灯,这些已经有了的元素,再经过自己栩栩如生的描述功力,将原本是自己杀人的事实,改编成律师妻子和情夫杀人然后栽赃给他的故事。事实上,如果第三件案子不查清楚,那么前两个案子,都只会和作家无关!

如果第三个案子,最后成功地以作家诱导的那样,以律师妻子和她情夫杀了律师结案,作家无罪释放,那么第二个案子,几乎没有破绽,完全就是作家妻子心脏病突发而自然死亡,第一个案子,更是和他扯不上任何一点关系,因为是作家妻子故意泄露女孩名字,女孩也是自杀,根本算不到作家头上!反而如果查到了律师被杀的真正原因,那么其他两个案子就迎刃而解了。

律师是因为和作家妻子沟通起诉作家的事被杀的,而不是作家说的偶然来到律师家,刚好律师的妻子和她情夫杀了律师。律师的死因查出来了,那么妻子的自然死也就不攻自破了,杀妻子的动机和杀律师的动机一样。同时因为有了杀妻子和杀律师的动机,那么也可以知道,是作家泄露了女孩的名字导致她的自杀,那么他间接害死女孩的罪也就成立了。

三个案子环环相扣,可谓是十分精彩,但是推理全靠嘴炮,几乎没什么证据,的确说服力不太强。但是虽然证据没那么多,但其实也都凑合着能说明问题。对于情节的推动,虽然有些牵强,但也能解释的通。

第二个案子中,发现的作家妻子的药,虽然表面上看没什么不同,但实际上却是平时剂量的三倍。同时加上作家的小说中,碰巧有死者是因为服药过量而死,也有理由怀疑是作家自己,将书中的死法重现。之后只要找到作家买药的证据,以及用科技分析或唇语解读等手段,分析出邻居监拍视频中,作家和妻子吵架的内容,再加上其他的一些证据,基本上就可以起诉作家杀害妻子,同时间接害死女孩的罪名。

第三个案子中,杀死律师的人是6尺以上身高的,当时只有作家和律师妻子,也完全可以逮捕作家了,毕竟律师妻子的情人还没被发现!现场找到的没被烧完的律师妻子和情夫偷情的照片,因为印度警察既懒又蠢,也是到后面才被发现的,发现后才立马把情夫抓来问话。同时律师脚上的鞋的确没泥,保安监控也是律师7点半就回家了,之后没有再出去,证明了他妻子说的12点才回去是说谎,而作家说的是律师妻子和情夫在7点半杀了律师,说法符合。同时现场还有情夫的血迹,这也可以逮捕律师妻子和情夫了。

后面只要在律师的鞋上,找到作家身上衣服的纤维,或者任何可以证明这鞋是作家的,以及在律师的手机、电脑等工作内容中,找到律师和作家妻子的谈话,及律师搜索起诉作家的相关资料或者搜索记录等,应该也可以查出是作家要杀律师灭口的真相了。

但是结尾的借住作家的口吻将真相讲出来,的确有点太不高明了,最多可以让作家自己坐在飞机上回忆,这三个案子的关联,及他犯案的经过,以他在飞机上邪魅的一笑,以及片中唯一在查案的警察面对新出现的证据的一再怀疑和否定结束。

不过本片故事足够精彩,细节和台词虽说不是特别严谨,但也很棒了。尤其是把印度警察的懒和蠢,以及各种玩忽职守,不想着查案,就想着怎么偷懒怎么早点下班,领导也不想着查出真相,只想破案立功等,黑出了翔。整体来说,很棒了。


欢迎关注纯原创公众号:鱼纹

 6 ) 谜案是天作还是人为?

看了《天作谜案》电影,一个小说家妻子死了,他报警了,然后逃跑了。后有剧透。 逃跑途中撞车受伤,不得已就近找了一户人家求救,而正巧就是玛雅家,也就是他的律师家。 进他家后,律师死亡,警察逮捕了他。小说家妻子是因为心脏病而死的,她真的是正常死亡吗?律师是小说家杀的,还是谁杀的? 剧情反转又反转,我是发现了: 一,时间紧急容易做仓促的决定,所以,想好之后不妨缓一缓。 有时候,视角有盲点,或者在那个鼓动人的氛围里,我们很容易做出错误决定,然后就陷入和电影中警察一样悲催的局面。 二,印度警局查案水得很,除了有个警察很认真。其他就是社畜心态。 有个警察睡着了,领导问他事情,问完说你继续睡。你说,多么和蔼可亲的领导啊。 还有个警察当着领导的面吐槽工资低、加班多,想要跳槽到银行。 三、信任是黄金。之前玛雅为了掩盖偷情的事实撒谎了,被警察发现。警察陷入小说家陷阱,误会情夫杀死律师。 如果玛雅当初就和情夫老老实实交代,也许警察不会那么信任小说家,事情说不定就是另外一个结果。 四,细节是魔鬼。片中警察没有好好琢磨手头上所有线索,只凭那么几条线索就急着结案。 其实,除了其中一位警察,大部分人在乎的是结案,而不是真相。 如果他们真的认真查看律师的鞋子、医药箱、杀人的道具、小说家妻子服用的药物,也许就能早点获得真相。

 短评

终于看到一部没有歌舞的印度片了,结尾反转不错,只是有点急....

7分钟前
  • 柏拉不图
  • 还行

看完《催眠·裁决》再看这部,更觉一路都在不断加星。一出罗生门,无非看如何隐瞒与嫁接,这次天平上上下下间,真能越来越引人。分寸拿捏得好,就连喽啰都有戏感。猜得时对时错,很有兴味。院线电影里,也就只有外片能用这种结局了,虽说过于有恃无恐,差点就败了氛围。还好,顺利收尾。

9分钟前
  • Mr. Infamous
  • 推荐

又见高智商犯罪片,可惜无论从剧情逻辑还是细节推敲方面,不合理的漏洞都太多了,制作也相对粗糙,最关键的是整个片看起来非常无趣,讲故事的手法过于平淡,不知道啥时候能出现下一部《误杀瞒天记》啊

11分钟前
  • 小舞舞
  • 还行

其实很多情节经不起推敲,和《误杀瞒天记》比起来还是差了不少。

14分钟前
  • 方枪枪
  • 还行

满眼《看不见的客人》的痕迹。明明有个最大漏洞,男主说他被偷情男砸了,那验一下那个钝物的指纹和血迹不就知道了。要是没有男主的血迹,那就是他说谎呀。。。

19分钟前
  • 戴老板
  • 较差

除了印地语跟英语交杂装逼有点烦,整体的套路设置高过那些西班牙烧脑很多,而且比较合理。是的,主演说了,借助巧合

20分钟前
  • обломов
  • 还行

挺好的,很悬疑,最后翻转,真凶逃跑了。

25分钟前
  • 绯色_神仙
  • 推荐

确实是小成本的悬疑推理烧脑片,但是后半程明显发力不足了,总有新的证据出来,刷新警察对于整个事件的认知,但结尾还是有bug。罪犯杀人的时候,死者的老婆特么在哪呢……但印度能拍成这样我已经满足了,至少没有歌舞,我很感激。

30分钟前
  • 玉木大河
  • 推荐

“有人利用真理获益,有人利用谎言,而我利用巧合” 罗生门格局,每个人讲述的都不一样,真相交给观众去猜。演员请就位、坏人逍遥法外系列。

31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看不见的客人》+《误杀瞒天记》,依靠一次次叙述,混淆也寻找真相。把控很好。结尾没有被抓,更赞。

33分钟前
  • frozenmoon
  • 推荐

本片确实是一部非典型的印度电影。悬念、谜团、推理、反转才是本片的灵魂。杀人一定要偿命么?答案是逮不到就不用。剧情、对白、节奏推进都相当好。但结局一般。如果多年以后,德夫偶然读了老婆买的涉案作家的新书。然后发现新书里的谋杀情节才是当年凶杀案的真相。这比作家逃逸前自嗨自爆强多了吧……

34分钟前
  • lgowen
  • 还行

虽然也是建立在常规刑侦手段之外的真相翻转,但好在存在的环境是经渲染而成的印度无作为警方环境。电影是一个说服人的过程,主角亲身示范将不同意象组合利用巧合打败真相,是绝佳的心理战,也算是非常切题了。两个主角的的叙述感都不错,这个推理的演绎比被拿来比较的《看不见客人》要好许多。

38分钟前
  • Morning
  • 推荐

为什么最后最后居然不是凶手被抓!!应该再给一个反转啊我的妈!!!我不服!!我不服!!!

40分钟前
  • 素衣染天香
  • 推荐

1、私心偏爱的反转片,《看不见的客人》式的层层谎言迷雾,两人各执一词的罗生门案件;2、“有人利用真理获益,有人利用谎言,而我则利用巧合”。

45分钟前
  • 叩歌
  • 力荐

推理的过程有点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感觉

47分钟前
  • 小明明
  • 推荐

印版蓝光原盘

49分钟前
  • Solitude
  • 推荐

一个案件,两个证人,同时也是嫌疑人,故事以此开始!通过悬疑推理,层层解谜,以真相大白结尾!总体而言,摆脱掉歌舞的印度悬疑片还算及格!不过剧中的巴格有点多,且结局牵强,让观影效果大打折扣!

53分钟前
  • 与你走天涯
  • 还行

一个故事用不同的口供反复演绎,看观众更愿意相信哪个版本,话说印度底层警察还在用竹棍抓人,经常在工作时间睡觉。#20180219

57分钟前
  • huyouyou
  • 推荐

警察辦案靠臆想,兇手脫罪靠自信

60分钟前
  • Février
  • 还行

故事情节还是比较吸引人的,唯一遗憾的结局,最后一个乘客应该是自杀女生的父亲,然后毒杀作家。

1小时前
  • 课堂.课本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