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与魔鬼2009

悬疑片美国,意大利2009

主演:汤姆·汉克斯,伊万·麦克格雷格,阿耶莱特·祖里尔,斯特兰·斯卡斯加德,皮耶尔弗兰切斯科·法维诺,尼古拉·雷·卡斯,阿明·缪勒-斯塔尔,托尔·林德哈特,大卫·帕斯奎斯,科西莫·福斯科,维克多·埃菲尔,科特·罗文斯,鲍勃·耶基斯

导演:朗·霍华德

播放地址

 剧照

天使与魔鬼2009 剧照 NO.1天使与魔鬼2009 剧照 NO.2天使与魔鬼2009 剧照 NO.3天使与魔鬼2009 剧照 NO.4天使与魔鬼2009 剧照 NO.5天使与魔鬼2009 剧照 NO.6天使与魔鬼2009 剧照 NO.13天使与魔鬼2009 剧照 NO.14天使与魔鬼2009 剧照 NO.15天使与魔鬼2009 剧照 NO.16天使与魔鬼2009 剧照 NO.17天使与魔鬼2009 剧照 NO.18天使与魔鬼2009 剧照 NO.19天使与魔鬼2009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2 19:48

详细剧情

本片根据美国畅销作家丹?布朗的同名小说改编。欧洲核子中心的科学家维多利亚?维特勒(阿耶莱特?祖瑞尔 Ayelet Zurer 饰)与父亲在高速粒子对撞机实验中收集到了反物质,却发现父亲遇害,尸体胸口被烙“光照派”符号,高爆炸性的反物质被偷走,出现在正待选新教皇的罗马梵蒂冈,威胁天主教廷及整个罗马的安危。于此同时,四位主要教皇候选人的红衣主教神秘失踪。在教皇内侍(伊万?麦克格雷格 Ewan McGregor 饰)的授意下,哈佛大学的符号学专家罗伯特?兰登教授和维多利亚都被请到梵蒂冈协助罗马警察开展搜寻行动。兰登说服罗马总探员奥利维迪(皮耶法兰西斯柯?法维诺Pierfrancesco Favino 饰)依照“土、气、火、水”的提示在罗马的名胜教堂间与“光照派”展开了时间战……

 长篇影评

 1 ) 没看懂《天使与魔鬼》

真的没看懂,以我对原著教皇内侍相关情节有限的记忆力,我实在看不懂电影里乱七八糟的解谜线索啊……

就是老兰登同学牵着个懂拉丁语的美女物理学家在梵蒂冈的大小广场教堂地下墓穴里一直跑啊跑啊,不知道干了些啥……

那尊海报上噱头的天使与魔鬼的合体雕像只有一个镜头。

老兰登同学原来竟然不懂拉丁语,那他符号学是咋研究出来的。梵蒂冈的那群红衣主教原来都习惯用英语交谈。伽利略的文献里怎么会有现代英语。以及,教皇内侍终于摆脱了文艺腔的私生子身份,可以理解这是个太敏感的话题,涉嫌污蔑教皇,会被绝对谴责的。但他没有发现教皇私生子的秘密的话,他也不会信仰崩溃,不会信仰崩溃怎么会突然间那么激进。最后的自焚而死也变得缺乏悲剧感了,就是畏罪自杀,原著至少还有个洗清罪孽的意思。整个片子没有说明卡洛同学干嘛要异想天开地鼓捣出那些事情来嘛。有关科学与宗教的冲突,电影里也没有任何理论性阐述,虽然原著里的理论性阐述也不咋地。

电影里还是有个镜头拍到了教皇遗体的嘴唇是乌青的,说明他是中毒而死,不过就没进行继发性解释了。

俺觉得《天使与魔鬼》拍得还不如《达芬奇密码》,至少后者能让人看懂电影在讲什么。

教皇内侍同学和Bel Giorgio一样喜欢开飞机= =

八卦一下“教皇内侍”这个术语。

Camerlingo,汉译为教皇内侍,但就其内涵译为“摄政枢机”更合理。他是圣座财产管理人,他的职责原先包括对圣彼得遗产的管理。在11世纪以前,一直是由罗马教会的Archdeacon(总执事)管理教会财产,但是它的许多特权和教宗方面常常发生冲突,1073年在希尔德布兰也就是格列高利七世当选为教宗后,就限制了Archdeacon和枢机对教会财产的管理权。

摄政枢机顾名思义,首先他通常得是一位枢机。他的纹章上装饰着两把交叉成十字的钥匙,一金一银,钥匙上面有一个红黄间条纹的华盖,这个部分意大利语叫做Ombrellino,它也用作Sede Vacante(即宗座从缺期间:在任教宗逝世、而新教宗尚未选出期间)的纹章。

摄政枢机的首要职责是对教宗死亡的正式确定:传统程序是以一把银锤子轻敲教宗头部三次,并称呼他的受洗名,说类似话语,Albine,dormisne?(圣洁者,你安歇了吗?)在教宗被宣告死亡后,摄政枢机将从他手指上取走渔夫戒指,在枢机们面前用剪子切断,同时还要损毁教宗官方印章。这些行为象征着已故教宗职权的终结。稍后摄政枢机将通报教廷官员和枢机团团长。然后他将着手准备教宗选举会议以及教宗葬礼的相关事项。

在继任教宗被选出之前,摄政枢机将承担梵蒂冈城国代理首脑的职责。但他并不负责罗马天主教会的行政管理。前教宗约翰保罗二世于1996年2月22日发布的 Universi Dominici Gregis将这项职权交到了枢机团手里,虽然这项权力本身十分有限,仅能保证教会机构继续运转及执行一些基本功能,而不能作出任何权威性的决定和任命,因为这些权力通常是保留给教宗的。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根据Universi Dominici Gregis,宗座从缺期间教廷的行政管理转移到枢机团手里,同时,罗马教廷的全部首脑处于集体离职状态。唯一的例外是摄政枢机和Major Penitentiary(Apostolic Penitentiary的头,暂且译为圣赦法院院长),他们照常履行职务。如果Major Penitentiary本身为枢机候选人,那么他是唯一三位允许在会议内与会外人士通话的人中的一个。Major Penitentiary通常是一名主教枢机。

历史上有三位摄政枢机被选为教宗,Cosimo Gentile Migliorati在1404年,即英诺森七世,Gioacchino Pecci在1878年,即利奥十三世,Eugenio Pacelli在1939年,即庇护十二世。另两位,Cencio在1216年当选教宗,即洪诺留三世,Rinaldo Conti di Segni在1254,即亚历山大四世,但这两位当选教宗时都不在摄政枢机任上(Cencio担任摄政枢机的期间是1188-1198年,Rinaldo则是1227-1231年)。

我没把Camerlingo译为摄政枢机主教,是因为枢机并不需要是主教。历史上出任枢机者包括平信徒、执事、司铎和主教。1917年颁布的天主教法典规定,枢机候任者必须至少为司铎。若望二十三世于1962年更规定,凡擢升为枢机者,如果是司铎,应祝圣为主教,但在实践中有若干位被任命为枢机的司铎获豁免晋牧。关于枢机的最低年龄是几何,有年方四十余的例子(韩国的金寿宦主教在1969年被擢升为枢机时才46岁,是当时最年轻的枢机),因此不一定枢机都高龄。(至少我也论证了卡洛同学这个年龄这个品级当上摄政枢机的可能性还是有的……)

 2 ) “天使与魔鬼”扫盲班

      “我在一个以猜谜和解密为乐的家庭里长大。”丹·布朗如是回忆自己的童年。出生在一个科学与宗教揉杂的家庭(父亲教授数学、母亲热爱宗教音乐),成长于满是秘密社团的新罕布什尔州,就读于培养多才多艺人才的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学院,研读过英语、西班牙语、艺术史等各种专业,喜欢周游世界,出过数张唱片。如此这般的生长背景及经历,足以解释丹·布朗书中为何总是充斥着密码、数字、宗教、历史、艺术、地理等元素,五花八门却又引人入胜。当然《天使与魔鬼》中涉及的元素远不如《达·芬奇密码》那么繁复,但作为罗伯特·兰登的首次亮相,其所展现出的知识之渊博和涉猎之驳杂便已非常人所能企及。在大银幕被打亮之前,我们有必要对银幕上可能出现的种种符号、社团组织、教会内幕、文学艺术、暗语谜语等扫一下盲,以免届时观来一头雾水,影响了观影质量。

光照派illuminati
       光照派之于《天使与魔鬼》,相当于峋山隐修会之于《达·芬奇密码》,《天使与魔鬼》说白了就是天主教会与光照派间的一场阴谋与反阴谋之战,而罗伯特·兰登探寻真相的过程,就是对光照派历史、文化、人物等方面一次相对狭隘的追溯之旅。如书中所指,illuminati(光照派)意为“开明之士”,是一个古老的兄弟会。兰登在向欧核中心主任科勒叙述光照派历史时提到,在十六世纪,一些意大利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等有识之士,组建了一个科学家智囊团,致力于追求科学真理,反抗教会的迫害,后来智囊团发展成为包括欧洲各国科学家在内的庞大组织,其中就有伽利略。教会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逮捕了伽利略,并杀害了四名光照派成员(与剧情中四名红衣主教被绑架的设置相呼应),在教会步步紧逼下,光照派开始转入地下,在隐蔽中日益壮大,并被视为世界上头号反天主教组织,“他们的最终目标是统一全世界——建立起一种世界新秩序。”不过,历史上的光照派实则最早可追溯至公元二世纪,十六世纪已是第二轮复兴,而且光照派史上存在过许多不同的、不相干的组织,比书中所提的变迁历史和会员成分复杂得多。而且伽利略为光照派成员、及四名光照派成员曾为教会迫害的历史,光照派的规章、文化等相关阐述,很多也只是丹·布朗的戏说而已。书中唯一与实情完全相符的一点是,光照派现今究竟是否依然存在,这是一个问题。

共济会freemasonry
       书中提到光照派在逃亡时曾受共济会收容,共济会因此成了光照派的最佳掩体,而光照派也在共济会内部不断发展,并占据了重要权位,利用共济会无处不在的网络扩大自身影响。共济会与光照派的关系很可能是丹·布朗天马行空的杜撰,不过共济会倒当真存在,而且已有了近七百年历史。共济会的源起众说纷纭,不过对该会原型最普遍的解释,是地中海地区石匠师傅组成的行会。因为能加入行会的一定是手艺最好的大师,所以当行会发展成了共济会,并在欧洲及北美迅速扩张之后, 成员也总是各个领域的精英,比如乔治·华盛顿、本杰明·富兰克林、弗兰克林·罗斯福、温斯顿·丘吉尔、爱德华七世、爱德华八世、莫扎特、克拉克·盖博、约翰·韦恩等等。

对称字Ambigrams
       Ambigrams一词由拉丁语ambi(双面)、gram(文字)组成,指的是可以从多个角度或按不同顺序阅读的词汇。如丹·布朗在书中所言,对称符其实非常常见,比如纳粹时期的德国国徽,中国的阴阳图,犹太人的六角星,常见的十字架等,而光照派的标志物即为对称符,基本所有与光照派有关的符号皆为对称体,如最早亮相于维多利亚父亲身上的“illuminati”(光照派)一词,及后来陆续现身的光照派四大元素:earth(土)、air(气)、fire(火)和water(水)四个词,而且出现的一些图形、建筑、雕塑等也都有对称的元素在其中。书中的兰登也是通过对称原理,定位出了最后一名红衣主教被谋杀的地点。值得一提的是,现今世上对称字符最权威的创作者无疑是约翰·兰登,《天使与魔鬼》一书中出现的所有对称字符皆由其设计,可称出神入化,而丹·布朗为表示对其的敬意,让书中主人公也随姓兰登。

黑煞星Hassassin
       《天使与魔鬼》中的光照派杀手自命“黑煞星”,与《达·芬奇密码》中保罗·贝坦尼饰演的塞拉斯是类似的残暴存在。正如书中所提,“黑煞星”是一个伊斯兰政治和宗教组织,成立于十一到十三世纪,专门对抗东征的十字军。Assassin一词为阿拉伯语,意为“用印度大麻提炼的麻药烟”,组织成员在执行刺杀任务前后都要抽麻药烟,以营造身处天堂的奇妙幻觉,故得此名。

杰纳斯Janus
       “杰纳斯”为指派黑煞星执行刺杀和绑架任务的幕后黑手。杰纳斯其实是罗马神话中的门神,因为头部有两张朝向不同方向的面孔,所以又称两面神。之后,该名词常用来指代两面三刀或表里不一的人,只要看过原著或电影,就会明白“杰纳斯”一词简直是为幕后大佬量身定做。

反物质Antimatter
       其实“反物质”在[我,机器人]、[星际迷航]等作品中都曾亮过相,不过从无《天使与魔鬼》中如此吃重的戏份。从物理学角度,所有的物质都由原子组成,原子还可分解成电子、质子、中子等更小的微粒,这些微粒统称亚原子微粒。研究表明所有的亚原子微粒都有与其对应的“反微粒”,数量相等,磁性相反,这些“反微粒”就是“反物质”,反物质一旦与物质相遇,两者会在瞬间融合并消失,消失的瞬间会产生巨大的“纯能量”,是核能的上千倍。维多利亚的父亲为证明宇宙大爆炸理论,而创造了地球上本不存在的反物质,却不慎为黑煞星夺取,成了《天使与魔鬼》中最危机四伏的故事背景及最惊心动魄的剧情段落。

教会秘密会议Papal Conclave
       教会秘密会议,亦即新教皇选举会议,所谓的光照派就是借此会议之机,试图引爆反物质,从而一举扳回局面。从十一世纪开始,所有的教皇都由红衣主教共同选出,在教皇去世后的十五天内,全世界的红衣主教都要赶赴梵蒂冈,持续九天的教皇葬礼之后,就将召开选举新教皇的秘密会议。选举期间,所有红衣主教都被锁在西斯廷大教堂中,这也是Conclave(只有一把钥匙)一词的由来。选举过程正如书中所描述的,通过投票完成,如果有人所得的票数超过总票数的2/3,即当选为新教皇,如果没有,则重新投票。一般在一次选举中,会反复选举,反复讨论,需两周时间方能完成,长时甚至达到一个月,如书中所言一夜之间就选出新教皇,可算神速。

美元符号Dollar-Bill Symbolism
       罗伯特·兰登在前往罗马的飞机上,向维多利亚展示了一张面额一元的美钞,并称自己之所以对光照派产生兴趣,是因为美元上的国玺。美元国玺由一个未完成的金字塔及塔尖上的一只眼睛组成,碑铭是“ANNUIT COEPTIS”(主眷顾吾辈)及“NOVUS ORDO SECLORUM”(世俗新秩序)这一组完全矛盾的句词。金字塔及眼睛组成的符号,实为共济会的标记,而且美国开国元勋中很多都是共济会会员,所以美国国玺=共济会标记的等式可以成立。不过如兰登所言,很多理论家认为此代表了光照派的阴谋,而且“世俗新秩序”与光照派“建立世界新秩序”的宗旨如出一辙,这倒有点捕风捉影。金字塔造型在书中出现多次,尤其在齐吉礼拜堂中更是遍地都是,帮助兰登定位出了第一个红衣主教的死亡之地——魔鬼之窟所在。


抑扬格五步诗Iambic Pentameter

From Santi's earthly tomb with demon's hole,
'Cross Rome the mystic elements unfold.
The Path of lights is laid, the sacred test,
let angels guide you on your lofty quest.
你从桑蒂的土冢举步,那里有个魔鬼之窟。
穿越古代的罗马之城,揭开了神秘的元素。
通向光明的路已铺就,这是神对你的考验,
在那崇高的历险途中,让天使来为你指南。

       该诗出现在伽利略一本不为人熟知的作品《图解》之中,据称该书中隐藏了光照派的大秘密,亦是通往光照派教堂的“光明之路”。兰登与维多利亚翻阅此书时,发现了这首据称由弥尔顿所作的诗歌。此为一首抑扬格五步诗,亦即韵律由五个双音节的音步形成,每一个音步都由一个短小的或非重读音节和一个长的或重读音节组成,其中结合了“5”及“2”这两个光照派非常有代表性的数字。兰登从该诗的字里行间寻到了破解“光明之路”的线索,从而捣毁了光照派的老巢,具体恕不剧透。不过《图解》一书实为作者虚构,伽利略压根就没写过这么一本书,上面这首诗也根本不是弥尔顿的作品,而是丹·布朗借鸡生蛋的原创。


贝尔尼尼Bernini, Gian Lorezo
       贝尔尼尼在《天使与魔鬼》中始终未露面却又无处不在,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贝尔尼尼,整部作品也就不能成立。贝尔尼尼出生于1598年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是最富盛名的雕塑家、画家和建筑家之一,技艺之高超仅次于米开朗基罗,被称“巴洛克之父”。罗马城内的圣彼得广场、科罗纳礼拜堂、波波洛圣母堂等最好的雕塑和建筑几乎都出自其手。在丹·布朗笔下,贝尔尼尼实为安插在教会内部的光照派成员,其借职务之便,在罗马城内安置了四个雕塑——《哈巴谷与天使》、《西风》、《圣特蕾莎的沉迷》、《四河喷泉》,分别对应光照派的四大元素土、气、火、水,最后又巧妙地指向“光照派教堂”天使堡,构成一条天造地设的“光明之路”。不过贝尔尼尼究竟是否光照派成员,此说无以明证,所谓的四座雕塑——光明之路,也纯属丹·布朗的虚构。不过丹·布朗借贝尔尼尼已有的雕塑和建筑,完成了光明之路的精巧构思,如此严丝合缝的穿凿附会、无中生有,着实令人叫绝。

原文刊于《看电影》

 3 ) 原声大碟听后感

已经下好了快2个星期,昨天晚上才放到iphone里的一张专辑,《Angers & Demons》的原声大碟。听说过Hans Zimmer这个名字可以算是从狮子王开始,只不过当时的我同大多数人一样,记忆力里只记住经典歌曲缔造者老头子Elton John的名字和忽略了背景音乐大神Zimmer。出自他手的好莱坞大片音乐数不胜数,最近几年包括蝙蝠侠,加勒比海盗,功夫熊猫,达芬奇密码和天使与恶魔。 Zimmer的音乐风格恢宏大气,层次丰富,厚重时让人精神抖擞,细腻时让人头皮发麻(真实感受)。

《Angers & Demons》我只看了电影还没有看过原著,据说故事更加紧凑精彩。也许是要给大家“秃头大叔”兰登教授系列历险记的感觉(=_=),天使与恶魔背景音乐延续了达芬奇密码的主旋律,是一段螺旋上升的命运意味浓重的音符。

这段音乐在达芬奇密码主题曲之一的《Chevaliers de sangreal》(法语:圣杯骑士)中,用各种管弦乐器叠搭得十分壮丽,担任主旋律的管乐营造了一种辉煌的气氛,穿梭在其中的弦乐仿佛是缠绕在罗马柱上的金色绸缎,一层一层向上,让人的汗毛都立了起来,一种正亲身体验着历史的使命感悠然而生。这段音乐在影片最后兰登教授跪倒在卢浮宫倒金字塔致敬玛丽亚的时候出现(如果我没记错),及其符合那种在厚重激烈难以言状的历史中接触真相的心境。然而,在天使与恶魔中,专辑的结束曲《503》(还没悟出这名字的意义),短短的2分14秒,同样的旋律,却是纯净的弦乐,一只中提琴(猜的)宛若的声音营造的是一种悲怆的命运氛围,正如同电影中美男伊万(写出他的名字我也要两颊飞红一下)扮演的教皇内侍所背负的命运一样,极善与极恶的共存,不可饶恕却万般让人怜悯的罪过。。。每上升一个音调,这种命运感就更加的细腻更加的具有悲剧色彩。这旋律实在是太美了,让我听得头皮发麻浑身起鸡皮疙瘩。

就整张专辑而言,天使与恶魔与达芬奇密码相比,少了很多的宗教意味(唱诗班般的吟唱),旋律由于情节的紧凑更加跌宕起伏,9首曲子一气呵成。可以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闭上眼睛享受一下这张专辑,体会那种在那个血雨腥风的信仰的时代,走过罗马的湿漉漉的石头路,穿越那高耸入天遥不可及的教堂的感觉。

Hans Zimmer,一个长相平平甚至有些宅男相的大神。

 4 ) 改编功过

《天使与魔鬼》比《达芬奇密码》相对更适合改编成电影——毕竟整个故事从发生到结束也就前后六七个钟头,紧凑悬疑,信息量虽大但中心事件仍算突出,可改作单进程电影。

比起原著,电影几乎把CERN(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戏份都砍掉了,包括充满个性的CERN主管Maximilian Kohler,略有遗憾。书中女主角Vittoria Vetra在养父遇害后才闻讯而回,而电影中因为剪辑的缘故,造成了Vittoria在发现养父的眼球之后才看到了实验室里养父的尸体的印象。既然凶手已经进入实验室杀害了科学家Vetra,根本不必再取其眼球——眼球的唯一目的不就是开启实验室的瞳孔识别锁嘛。

Dan Brown的商业悬疑小说写作很有规矩,第一章永远都是最吸引人的凶案现场。电影改编略去了凶案,故事从梵蒂冈教皇去世开始,增加了宗教的分量,科学与宗教对立的讨论被缩减,本属于女主角Vittoria的经典问题“你是否相信神的存在”也变成了教皇侍从Carlo Ventresca的。其实比较《天使与魔鬼》与《达芬奇密码》原著,前者的最大胜出就在于科学vs.宗教的深层探讨,Vittoria以一个科学家的身份,继承了养父对世界本源的诉求,提出了宗教与科学都是寻求世界真相的途径之一的看法,甚至给出了自己对“神”的理解——无穷穿梭连接宇宙所有物体的能量,或“气”。这些见解直接对照后来Carlo Ventresca“科学否定神性”的演讲,两个方面针锋相对各有道理平行发展,是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电影改编已尽最大可能保留这种平行对照,但由于去掉了CERN,科学vs.宗教的哲理辩论不可避免的被减弱,绝大部分重心转移到破解“启蒙之路”上,少了哲学思辨,而娱乐性更强。

另外一处改编是删减Vittoria的戏份。书中的Vittoria是笔墨最薄弱的一个人物,总是意气用事,完全没有旅行广泛的生化物理学家处变不惊的气质,实在花瓶。电影把Vittoria完全变成了辅线人物,同时从一开始就加重了Carlo Ventresca的地位,我觉得很是明智之举。当然最令人欣慰的是删掉了书中的滥情结尾。Dan Brown无疑是一位极优秀的悬疑小说家,但他对男女相处的感情戏却总是笨拙踉跄,不管是《天使与魔鬼》还是《达芬奇密码》,每每感情部分粗糙直白毫无美感,真让人不忍卒读。幸亏电影没有弄那个007式的俗艳结局,尊严犹在,是改编的精彩一笔。

《天使与魔鬼》写于《达芬奇密码》之前,但电影顺序相反,在对话中特意提到了朗顿教授与罗马教廷结下过梁子,并结合教廷死活不给他借书的细节,看来真是忍俊不禁。不过尽管细节幽默,电影整体效果却只能算差强人意,原因之一还是时间限制,Dan Brown最为有趣也最引人入胜的解疑细节如流水帐一样被迅速交代,从一个教堂匆匆跑向另一个教堂,没什么格斗大场面,人物性格都乏善可陈,观众也只好稀里糊涂匆匆走个过场,很难留下深刻印象。

另一个原因则是故事真正的主角,教皇侍从Carlo Ventresca的刻画。演员Ewan McGregor塑造的这位侍从野心勃勃,强硬有余,谦卑不足。而Carlo Ventresca这个人物在书中是非常引人的多面体,他对上帝具有极虔诚的信仰,为事弱中带刚,压抑处情感真挚真诚,爆发处又激请四溢,无论其行为结果如何,他最打动人的是性格中的“真”,其心可鉴,纯若天然。也只有这份真,才让他所代表的宗教势力与Vittoria所代表的科学力量足够抗衡,各守一端,均为真理的一个侧面。而Ewan McGregor的侍从却一开始就泄了底,只强不弱,“恶魔”有余,“天使”不足,甚憾。

从《达芬奇密码》到《天使与魔鬼》,Ron Howard在悬疑娱乐片上哪怕再功力十足(何况还很有不足),碰上Dan Brown也还得不上不下的尴尬着——谁让他的小说信息量极大,根本不适合改编电影呢。



关于《天使与魔鬼》原著:http://www.douban.com/review/2116780/

 5 ) 5.18看完,中规中距(含剧透,慎入)

5.18在纽约时代广场边上的Royal Cinema看的,12.5刀的票,4刀多的爆米花,上座率90%左右,火爆程度比我想象的要差一些,毕竟是5.15才首映的新片,而且估计大部分是没看过原著的,因为出场的时候还听到很多人感慨内侍是个反骨仔.

电影剧本还真是自由发挥,原著中间很多情节都遭到删减,举几个例子:

1.本来是维多利亚老爸被杀然后被打光照烙印,片子里变成了欧核的一个研究员,也没说烙印的事.
2.然后凶手给媒体透露消息的片段没有,对于对称字几乎是一笔带过
3.不知道是不是迫于现实中梵蒂冈教廷的压力,电影里最后一个红衣主教没被淹死而是被兰登救活最后成了新教皇;
4.又估计是迫于梵蒂冈教廷的压力,电影里没有内侍对已逝教皇享受科学恩惠的指责,只是轻描淡写的说毒杀教皇是为了制造危机从而强化人们的信仰(也没有内侍跟教皇关系的叙述)
5.最后与内侍会面遭陷害的不是欧核的科勒,反倒是瑞士卫队的司令,话还没说一句就被乱枪毙命;
6.黑煞星死得比较体面,不是像原著中一样被兰登跟维多利亚携手弄死,反倒是着了内侍的道跑路的时候被汽车爆炸而灭口;
7.原著里内侍的死描写得十分神性,电影里完全是内侍走投无路倒油自焚,完全丧失美感;
8.原著里是兰登跟内侍一起登上直升机,电影里却是内侍自己开直升机而兰登则是站在广场傻傻看天.
9.兰登跟维多利亚最终也没擦出爱情火花,而且一部片子下来给我的感觉是此片不存在女主角,最多算有一个女配角;

毕竟电影只有有限的时间去解读故事,原著中颇有意思的宗教知识在电影里沦落成了兰登教授几分钟甚至是几秒钟的闪念,让人失望,没有很清晰详尽的推理线,可以说电影没有把有宗教内涵的一面展示给观众.这点比不上达芬奇密码,后者阅后会让你发现一些有意思的知识点,但是前者商业片的痕迹就相对重多了,属于便当类的续集吧.

原著的一些情节有些忘了,如果你对原著滚瓜烂熟,你一定会发现看这个电影是一次很有意思的“大家来找茬”,所以我建议不要抱着重温原著的心态去电影院,因为你会看到另一个迥然不同的“天使与魔鬼”,最好的办法:忘掉原著,捧一堆爆米花,当成一部新电影来看,之后你就不会像我一样发牢骚了.

P.s:反物质爆炸的场面很炫,特效果然还是很NB啊

 6 ) 比《达芬奇密码》更具观赏性

   相信看过《达芬奇密码》原著的观众在看电影版时虽然能明白剧情背后的来龙去脉,电影未展现的部分等等,但仍然觉得电影版完全没有了小说的精彩和魅力,只剩一个中年男子絮絮叨叨着历史和宗教;而没看过原著的观众更是觉得电影过于臃肿,信息量巨大人物众多导致本来曲折精彩的剧情变得沉闷枯燥。在经过失败的改编之后,Ron Howard拿着这一部《天使与魔鬼》面临着选择,读过原著的观众人数显然不及《达芬奇密码》,那么究竟是讨好他们,还是干脆放开手脚,大力讨好未读过原著的普通观众?
    而我是读过《达芬奇密码》,却未能有机会拜读《天使与魔鬼》的观众之一。电影上映前便一直担心,怕出现大量的理解障碍,看着魅力不再的Tom Hanks在荧幕上唠叨个没完。140分钟的电影结束后,显然我的担心是多余的。这一次,Ron Howard汲取教训,深知无法还原原著的魅力,便索性将它改编成一部悬念迭起,精彩有趣同时又不枯燥的娱乐大片,让这140分钟瞬间即逝。
    

    我给出三颗星,其中第一颗就是给Ron Howard的。在去年奉献了《对话尼克松》,再度提名奥斯卡后,相信没人再质疑Ron Howard称其“江郎才尽”。对于没看过原著的观众来说,要在一大堆历史宗教信息中,能完全感受不到140分钟的漫长是相当困难的(《达芬奇密码》就失败了)。在这部《天使与魔鬼》中,Ron Howard掌控的叙事的节奏虽不能说是完美,但也是在水平之上。四个符号四个教堂四个尸体,简单并紧凑地串连起整部电影的主线,让观众跟着Robert Langdon在罗马和梵蒂冈横冲直撞寻找线索。而随着午夜的接近,剧情一步步推向高潮,这一次,不再是《达芬奇密码》最后的“冷高潮”,在Ron Howard精心营造的气氛下,片尾那场特效戏大场面,情绪煽动一个都不少,绝对够分量被称为高潮。而最后真相的揭露也绝对达到了“意外结局”的水准,比《达芬奇密码》更有看头。
    第二颗星是给一号男配角Ewan McGregor的。他在电影中几乎抢尽了Tom Hanks的所有风头,最有故事的是他,结尾高潮戏的主角也是他,如果戏份再多点都能被称为主角了。全片看下来,Tom Hanks仍然没有更多的发挥空间,只有几场幽默戏比较有趣;而Ewan McGregor才算是整部电影的中心,无论是故事上,还是剧本留给他的表演空间,都超过其他角色。而不负众望的是,Ewan完成得非常不错~
    第三颗星是给配乐大师Hans Zimmer和电影的特效制作团队的。Hans Zimmer的配乐在《达芬奇密码》时就有喧宾夺主的嫌疑,而这一次更是华丽到每一次出现,都会牵走观众的注意力。至于特效,众所周知,由于电影的拍摄遭到梵蒂冈的抵制,不允许剧组进入拍摄,因此片中出现的大量梵蒂冈城内的戏全是搭的布景或者后期的特效制作,最后成品绝对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而最后结尾部分的爆炸戏也很震撼。
 
    
     总的来说,电影版的《天使与魔鬼》虽然最后口碑可能会不及同期上映的STAR TREK,不过比起《达芬奇密码》,它更娱乐更好看,因此仍具有好莱坞式的观赏价值。只是不知道这样的改编,虽然可能有机会赢得普通观众的赞许,到底能不能躲过读过原著的观众的口诛笔伐?
     看过原著的大家说说看法吧~

 短评

偶有点明白本地堂区为啥贴告示要抵制这类电影了,迥。阴谋论啊阴谋论。。不过,那内侍太帅了,花痴状ing……整部电影完全就盯着Camerlengo去了,那细腰,修长的黑色身影在圣彼得大教堂微弱的光影中走动时简直迷倒众生啊~还有那无辜的眼神忧郁的神态和柔弱的语调谦卑的姿态啊。。崩溃了…

6分钟前
  • 缈沨
  • 力荐

这简直是太他妈不忠于原著了····还是读书靠谱····再这么拍就成柯南了,啊,我知道了,在那里,啊,我要去图书馆,啊,在那里,真的在那里,这次你要相信我的,在那里···给我地图,啊啊啊啊···

10分钟前
  • 螃蟹|腮脖膨客
  • 还行

色调好喜欢

15分钟前
  • 可缓缓归矣
  • 推荐

原著值5星,电影只值4星。原著探讨科学与宗教的历史并存对立变成电影版的梵蒂冈内部斗争,力度削弱太多。但是电影深受原著惠及,五大古迹,一个反物质定时炸弹,全程紧凑,争分夺秒运动解谜比《达芬奇密码》那种相对静态解谜要精彩得多,至少能牵着观众的心走。PS:《地狱》电影版已开拍。8/10

16分钟前
  • 瓦力
  • 推荐

这片子没了Ewan还有什么好看的?Ewan穿着神父的制服真是诱人!!!

20分钟前
  • ParasItE
  • 还行

字幕组不敬业

21分钟前
  • 看不见我
  • 还行

第四颗绝对只是为了永远年轻永远帅的伊万麦克格雷格。

25分钟前
  • 丁丁|刘
  • 推荐

很稳重的剧情片,故事不错,细节丰富,那个训练有素的杀手显得太突兀了。

26分钟前
  • 牛油果豆
  • 推荐

圣保罗大教堂的内景历历在目 可能因为去过 所以印象很深

28分钟前
  • 宝宝
  • 推荐

还不错

33分钟前
  • littlejunebaby
  • 推荐

让人不知所措的朝圣者。

34分钟前
  • 快,回家吃饭
  • 推荐

好看

39分钟前
  • 桦23
  • 推荐

果然好看!很赞很赞

40分钟前
  • 咿呀咿
  • 推荐

我喜欢解谜类的~

45分钟前
  • 牛奶很忙
  • 力荐

又是一部汤姆汉克斯演的达芬奇密码~~~不懂西方历史的人伤不起啊~~

50分钟前
  • 我爱大猪宝儿
  • 推荐

书比电影好看多了。。。。电影节奏倒是很好。。。就是唯独不够深。。。太浅薄了。。。。

54分钟前
  • 了不起的克莱德
  • 推荐

没有Ewan的镜头都在走神...

58分钟前
  • 小凯撒
  • 还行

那也就是說McGregor又演了一個處男

1小时前
  • RITA
  • 推荐

值得一看。

1小时前
  • 七月
  • 推荐

还挺好看

1小时前
  • 甜腻的砒霜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