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道上的家

日本剧日本2019

主演:柴崎幸,水野美纪,伊藤步,真岛秀和,田边诚一,松本笑花,风吹淳,光石研,高畑淳子,佐藤惠,倍赏美津子,樱井由纪,西田尚美,长谷川稀世,洼冢俊介,松泽匠,玄理,酒井美纪,利重刚,泷泽沙织

导演:森垣侑大

 剧照

坡道上的家 剧照 NO.1坡道上的家 剧照 NO.2坡道上的家 剧照 NO.3坡道上的家 剧照 NO.4坡道上的家 剧照 NO.5坡道上的家 剧照 NO.6坡道上的家 剧照 NO.13坡道上的家 剧照 NO.14坡道上的家 剧照 NO.15坡道上的家 剧照 NO.16坡道上的家 剧照 NO.17坡道上的家 剧照 NO.18坡道上的家 剧照 NO.19坡道上的家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04

详细剧情

里莎子(柴崎幸 饰)和大部分同龄的女人一样,是一位非常平凡的家庭主妇,她的生活几乎被丈夫阳一郎(田边诚一 饰)和女儿文香(松本笑花 饰)填满了。最近,文香似乎到了叛逆期,总是会无缘预估的发脾气,这让里莎子感到非常的头疼,虽然她的母性的本能抑制着情绪,但还是有偶尔失控的时候。   某日,里莎子接到了通知,她被选为了国民参议院候补,需要每日出席庭审,虽然里莎子不情不愿,但国民的义务无法推脱。被告人是一位名叫安藤水穗(伊藤步 饰)的女子,她被控告杀死了自己的孩子。“究竟是怎样的女人会对自己的亲生骨肉痛下杀手”,怀揣着这样的疑问,同样身为母亲的里莎子开始一步一步的探寻水穗的内心。

 长篇影评

 1 ) 我痛恨这样的人

其实不仅是里沙子和水穗的影子重合了,在东亚大部分女性都与水穗和里沙子的影子重合了,她们从来没有要求丈夫能够完美地兼顾工作和育儿,只是卑微地希望丈夫能够在工作之余帮忙照看一下孩子。

也许在世俗的社会里,女性当全职主妇是很轻松的,男性在外工作养家糊口才是最难的。但是,“全职主妇”难道不也是一种与“全职工作”难度相当的工种吗?而且“全职主妇”每天所需的工作时间更长,也不会受到有关部门诸如“每日最长工作时间”、“每月最低工资”的保障。

在初期育儿阶段,真是与剧中引用的句子一模一样:年轻母亲之于婴幼儿,有如没有任何人生经验的女子之于猛兽。

虽然我并没有照顾婴幼儿的经验,但是想起我小时候胡搅蛮缠的模样,我只觉得十分对不起母亲。当时的我并不能理解为什么妈妈会说“我恨不得把你塞回肚子去”、“被你气到肠子断了还得接回去”这种话,看完这部剧后我懂了。我亏欠妈妈太多了,我补偿不起妈妈独自为了养育我而牺牲的青春年华,我弥补不了我千百次、千万次为了气妈妈而犯下的任性与错误。

我也不是只有妈妈这一个亲人。在我年幼时爸爸曾极其勉为其难地答应妈妈帮忙照顾我一个中午,两个小时。彼时我正处于挑食阶段,吃一顿饭需要妈妈端着饭碗一口一口哄着喂,只有在电视播放着动画片的时候才会安静一会儿。那个中午,爸爸笨拙地学着妈妈给我喂饭的模样,舀了一勺饭,胡乱地塞我嘴里,却没有料到那口饭对我来说那么烫,见我一口吐出来,爸爸就生气了,追着我满屋跑,扬言要是我不愿意吃饭,绝对会把我塞进马桶里。最后他真的把我拎起来,要把我倒悬着往马桶里塞。我大声地哭着、喊着“我不敢了”,爷爷奶奶没有一个人来帮忙劝我爸爸。最后妈妈赶回来了,急忙抱住我,给我擦了眼泪,从桌子上端起饭碗,用小勺子晾凉米饭喂我,耐心地给我讲现编的故事,哄我吃饭。

谁不是第一次做孩子的爸妈呢?直男癌们哪来的勇气说养育孩子只是妈妈们的责任,哪来的勇气说自己绝对无法学会养育孩子,只有孩子的妈妈才能学会呢?哪来的勇气在每月给妻子拮据的生活费的时候,大言不惭地说“你出去工作就是给我丢面子”这种话?哪来的勇气在妻子挣得比自己多,并且能够做到同时独立支付孩子的生活费和学杂费的情况下,仍然千方百计要求妻子回归家庭做回全职主妇呢?

作为夫妻,本应该互相支持着对方去追求梦想,彼此成为更美好的人,却在家庭分工上成为了奴隶主和奴隶。

“害怕你以你的爱的方式,去爱文香。”

 2 ) 因为寻常,所以绝望

“一般而言,不都是这样的吗?”

本剧的女主里沙子是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的母亲,意外被选中成为一起母亲杀女案件的候补陪审员。女主最初觉得此等惨象耳不忍闻十分抗拒,但在一次接一次听审中,却逐渐对嫌疑人的崩溃感受到了不该有的共鸣。

这样的简介听起来像是个特殊事件的展开,可真的看了剧就会发现,这其实是一个普通而寻常的故事。

普通的丈夫:女主的丈夫是个普通的公司职员,会关心妻子的工作情况,在考虑到妻子可能无法兼顾工作和家庭时也会主动提出妻子可以暂时不用做晚饭,会照顾和接送小孩,但归根结底认为做家务与带孩子都是女人的事情,自己即使做出让步也是一时而已。面对突然间表现出异于往常的妻子感到困惑,也会有一定程度上的指责。平心而论,这样的丈夫不是随处可见吗?

普通的孩子:虽然剧里的文香不听妈妈话,总是贪玩唱反调,动不动就扔食物,看起来是个十足的熊孩子,也成为了激化女主情绪重要的一环。可是想一下身边三岁的小孩子,不听话起来不也差不多就是这样吗?说不得骂不动听不懂也讲不通道理,除了有些过分爱哭爱耍性子一点,文香也就是个普通的人类幼崽吧?

普通的公公与婆婆:女主的婆婆会忙碌的儿子儿媳带小孩,害怕女主没有时间做饭会准备快手菜谱,会以过来人的身份来指导或者说对女主的育儿提出建议,但总体来说和蔼可亲,无论如何也算不上颐指气使。女主的公公也会关心她,看到女主的精神状态明显异常时,会托关系为女主找可靠的心理医生。顺便说一句,女主公婆的相处模式也正是男主行为的来源与缩影。即使上了年纪,家事依旧只是由女人来做,丈夫永远在喝茶看报以及只动口不动手的指点江山。但其实,在上了年纪的人里,这样的公公婆婆也不算奇葩吧?

普通的围观群众:邻居们也好,陪审团的人也好,作为普通人面对将自己的骨肉之亲扔在浴缸中溺死,在庭审中表现得异常冷漠,毫无悔过之心的凶手,无法理解才最正常的思维吧?

甚至是普通的前女友:至少从目前来看,本剧里涉及的两位前女友,也真的就只是从女性的角度中对饱受困扰的丈夫们提出了建议,甚至偶尔还能同感妻子们的情绪,也没有恶意中伤和夸大事实,虽然关系敏感,但也还中规中矩没有出格吧?

这样一群普通的人组成了人群,人群交织构成了社会,社会大体一致的部分成了约定俗成的默认规则,而在法律之外的部分,社会往往正是靠着这些约定俗成运转的。在育儿与家事的疲惫不堪前,一个不愿多分担的丈夫,一切以儿子为重的公婆,周围人打量的眼光,前女友的阴魂不散,这群人从自我立场出发,自以为是地对一位新手母亲给予傲慢的关心。如果是纯粹的恶意,那么反抗或许并不难。而诸如此类早以被人群接纳的以善为名的恶,却足以令本就濒临崩溃的母亲无处求助。这一切共同逼疯了那个女犯人,也逼疯了女主,可是,当隐去情绪积累的的过程,一个母亲溺婴杀女这样骇人听闻的事情尖锐地刺破这些被当作约定俗成的“一般而言”陡然出现,身处在这些规则下的普通人,谁会怀疑是自己出了问题呢?

将“照顾孩子只是母亲的职责”“做家务只是女人的职责”,甚至是更多其他种种歧视、偏见变为理所应当之事的,不是上面那些普通的人(事实上要个体自我纠正很容易),而是在广泛的群体层面上,既得利益者的刻意忽视,被损害者的自我牺牲,受到伤害的人再去伤害他人的无限再循环。这些普通的人能够一直秉持着这些“一般而言”生活下去,社会能够在这些约定俗成下运行下去,正是因为藏在寻常之下的那些失掉了的女性权益,早已被定义成为了不应争夺也不需要重视的事。

在规则成为规则之后,每一步权责的重新分配都势必艰难。原因其实也不必多说——如果对于丈夫们来说,照顾孩子本就是女人的工作,偶尔的帮忙理应换来妻子的感激,周围人的赞扬,又何必去将命题改为“照顾孩子是夫妻共同的事”呢?因此虽然看剧时屡次被气得让女主赶紧离婚,但我们都明白,这只是逞一时口舌之快。真正恐怖的不是这个人如此,而是下一个乃至每一个都如此。当然有个大前提是,在讨论群体行为时,务必不要将人性假设得太好。

因此如最初所言,我认为把这部剧简单概括为丧偶式育儿的不婚不育宣传片是有失公允的。将所有的事情默认为另一方的义务,在这里甚至谈不上自私与否,而是根本思维的缺失。丈夫陷在陈陈相因的社会习惯里,从来没有过家务也好,育儿也好,自己需要参与的意识。在其已形成的思维中,他已经做到了一个丈夫全部的体贴。当这种无意识成为了既定的群体思维,去苛责里面的个体固然谈不上错,但总显得有些舍本逐末。

滋生于这些寻常中的绝望,无法靠着极少数个体的反抗、极端的特殊案件有所好转。改变是艰难却也是唯一的方向,如同黑人曾经争取解放,女性曾经争取投票权一样,母亲与妻子们需要的是打破这些如同魔咒的“一般而言”,重新定义那些“本应该”的事情,在与社会的相处中求得新的平衡。

好的作品应该是改变而非固化观念,是梳通问题而非激化矛盾。庞大的社会感知往往麻木,如本剧一样的文艺作品的出现和传播,将这些寻常的绝望展现给观众看,在无数个习惯了这些的普通人心中撕开一个口子,最终蔓延开来的足够强烈的痛感会透过麻木的表皮渗入肌理,希望这正是改变开始的契机。

*** *** *** *** *** *** *** *** ***

20190602更新:

最后一话看完了。大概是我预想中的走向。

很高兴这部剧没有垮掉,没有烂尾。

想说的评论的上面大部分也都写过了,补充一些最后一话戳到我的点和对本剧的其他感想吧。

被告人在庭审即将结束前,被问到最后还有什么话时,只是面无表情地说道:“给大家添麻烦了。”

女主在讨论判决结果时,被问到对审判的最后看法时,只是疲惫地说着:“我赞同大家的意见。”

我其实很害怕剧情结束在这里。几话之前对于被告人的麻木,女主曾评价“我想她是绝望了,觉得说出来也不会有人理解”,而女主此时的麻木,则意味着自己也随之被拖入绝望的深渊,不再试图反抗。作为观众,几乎也要被这无力的绝望感淹没了。

好在女主最终还是替自己也替被告人作出了剖白。这里也很想夸夸编剧(or原著作者),女主并没有一味地煽情放大自己经受的痛苦来为虐待孩子找借口,只是将那些被误解的与不为人知的一面还原了出来。法律是法律,杀害孩子的凶手无论如何都不应被给予同情判罚。情理是情理,这位母亲在某种程度上应当被理解和共情。(这里其实可以引申出另一个问题,很多案件新闻下常有评论说不必挖掘罪犯的故事,我一直不太认同。因为这是两个不同的命题,不是有苦衷的话做错事就可以原谅,但是找出做错事的苦衷本身并非没有意义。)

在听到判词里对自己承受过的一切表达出理解,被告人在麻木之下沉淀了六集的绝望瞬间被击碎,不能自已地流下眼泪,而女主跟着一起痛哭的画面,引爆了全剧的泪点。

——她们其实只是需要一道温柔而充满理解的目光而已。

结束审判后,里沙子走出法院,突然回过头去,向这栋庄严的建筑做了无声的告别(此处口型是“再见”,不知道为什么字幕组没有翻),也向那个怯懦与不自信的自己说了再见。再转身时,拥抱了迎面而来的孩子。

在这一刻,她结束了对被告人的审判,也终于完成了对自己的审判。这场审判不止关乎母亲,也关乎与一个母亲有所关联的每个人。

我很高兴这部剧有着我最开始就期望着的更加高远的立意。我可以再次反驳那些说它是一个渲染绝望放大偶然事件的不婚不育宣传片的评论,我能够相信从始至终,这部剧想要表达的从来都不是“因为社会偏见严重,有这么多艰难的事情,那么干脆不要结婚,也不要成为母亲了吧。”,而是,“因为社会偏见严重,那么作为父亲也好,作为丈夫也好,作为家人也好,甚至作为陌生人也好,我们一起努力,让每一个母亲都远离这些艰难吧。”

 3 ) 以母之名——浅析《坡道上的家》

“女子本弱,为母则刚”不知是否如某些人说的那样,是“世间最大的谎言”,不过这句俗语确乎是社会和需要“母亲”形象的,母亲之外的他者共同塑造的符号。“母亲”之外的人以词语“母亲”为名,赋予一位普通女性以崇高意义和象征——暂时不提中国社会,在日本,女性被冠以母亲,就意味着需要同时完美的肩负生养、养育孩子的“责任”和职业、家务的平衡,同时还不能不忽视了对于“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的丈夫和男人无微不至的体贴和关照。

1、 正当母亲之年的人

剧中的女法官渴望追求自己的事业,却疲惫于照顾一岁大的女儿。她甚至做出表格渴望与丈夫共同负担责任。丈夫在饱受育儿之苦后终于对女法官说出心里话——“我不在乎你的什么事业,作为母亲,你的职责应当是好好照顾孩子,守护好我们的家”。在这里,被赋予母亲形象的女人所拥有作为主体、具有自由意志的人的愿望和追求,被母亲应当有的“不辞辛劳的守护家庭、照顾公婆丈夫子女”的完美幻象所消解和击败。符号自身拥有了确证的含义,而被赋予符号的实体本身是怎样,已然无人关注(鲍德里亚)。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女人你自己喜欢什么,热爱什么我不care,既然你生了孩子,你是孩子的母亲,既然你和我结婚,是我的老婆,既然你是家庭的一份子,是我爹妈的儿媳,你就应当尽善尽美的,向书中写的,宣传画上的那样!

2、曾为母亲之人

这部剧中的个人所代表的社会中人的性格、角色十分典型,也就此提供了分析社会现象极佳的文本。陪审员中有若干典型的老年妇女形象,她们对作案者采取鄙夷、绝不同情的态度。她们的典型言辞是“我当时养育孩子也很辛苦,但是,哪个女人不是这么过来的呢?无论如何母亲都不能这样对待年幼的孩子!”是她们的典型言论。她们确乎是母亲,但已然部分或全部的与这个结构性异化的秩序为伍,对年轻母亲施加压力甚至“迫害”。年老的妇女通过与秩序的同化,已然脱离了自己曾经的经历,甚至将自己遭受的经历归为符号的荣光

3、渴望成为但并非母亲之人

陪审员中的芳贺是一位渴望生育孩子但因种种原因无法怀孕的职业女性。她拥有令人艳羡的高级职位和体贴的丈夫,但始终因为没有孩子而耿耿于怀。在剧中,芳贺多次表示“母亲一次都不能表现出不爱孩子”“无法原谅也无法同情犯案者”“怎么会有人忍心对这样年幼无辜的孩子下手?”她在公园里发现了一位七岁的小女孩,由于母亲经常在家里接待“男客”而被赶到公园里。喜爱孩子的芳贺于是将小女孩带到家里做烘焙,在被小女孩母亲识破“没有孩子,想和我家女儿玩过家家游戏”时破口大骂小女孩的母亲“没有做母亲的资格”但也被反击“没有孩子的人没有资格指责母亲。”在这里我们暂且将女孩母亲的举动搁置一旁,芳贺的某些言语显然是站在不是母亲但认为母亲就应该如何的立场之上,以所谓正确的言论要求母亲本人,这也部分印证了母亲符号具有的,将社会各角色纳入其规范秩序之内的强大力量。

4、作为“罪犯”的母亲/不合格的母亲

电视剧的主人公,勤恳温柔照顾孩子、丈夫的家庭主妇山咲里沙子在做一案件陪审员的过程中,渐渐将自己与罪犯——不堪照顾孩子之苦而将七个月大的婴儿“扔进”浴缸的安藤水穗

的影子重叠在一起。审判安藤水穗的过程中,检察官和律师各执一词甚至大相径庭——检察官将安藤水穗作为虚荣的、拒绝他人关心的、故意杀害年幼婴儿的罪人以及不合格的母亲“这样的人不配做母亲”,而律师认为安藤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持续的遭到丈夫和婆婆的否定、冷暴力,忍受着巨大的压力和精神负担,并在案发时已然处于精神衰弱状态,不具有杀意。山咲里沙子在听审过程中渐渐陷入恍惚、焦躁的状态。她越来越难以忍受处于“恶魔期”的女儿的恶作剧,丈夫的不信任以及婆婆看似关心的言行。她甚至将孩子摔在地上,落在电车上以至于在孩子哭闹时险些杀害了孩子。在社会工作者的帮助下,她渐渐回忆起自己育儿中曾经遭受的焦虑、精神衰落、临近崩溃状态,以及周围人(丈夫、别的妈妈、公公婆婆和自己的母亲)对她施加的压力,渐渐明白自己也曾经失手将孩子摔在地上,险些酿成同样的悲剧——“我怎么忘了,她就是我啊。”此刻可谓是山咲里沙子最接近“实在界”(创伤性内核)的,最真实脆弱的核心地带——饱受育儿之苦,甚至对孩子起了杀意;遭受持续的“以爱为名的”否定,只想逃离家庭甚至对“关心你的人”破口大骂;不断的被要求成为一个“正常的”母亲,而终究成为不正常的人。而正是在这个影子重叠的时刻,主体可以进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也可以通过保持一定的距离,审视并真正脱离深渊——里沙子与罪犯达成真正的共鸣,同时因为发现自己生命中“疯癫”的罪犯之影,感到恐惧进而释然;通过与罪犯的共情,发现了在符号所营造和倡导的母爱光芒背后,痛苦、压抑之阴影始终与之共存,通过对自我的发掘,最终与自己,也与周围世界达成和解。

大结局中,两位“不合格”的母亲坐在海边的长凳上,互相“数落”自家婴儿的不听话,言辞温柔,语带释然,海水如温柔的纱布在暮色中荡漾。如果生命中那些琐碎狭小的“不正常”能够被倾听、理解和接纳,真正可怖的不正常——全面的疯癫、残酷的自杀和他杀是否可能被避免?

5、母亲周围的人

电视剧大结局中,法官表示判处安藤水穗十年徒刑,但法官接下来似乎并没有照着读出宣判书上那些冠冕堂皇的,符合社会“规范”的判词,这个被称为从不“同情判决”的冷酷法官如是说,

除了社会需要与安藤共同偿还罪责,安藤/里沙子周围的人,丈夫和婆婆,“用贬低、伤害控制对方,以求把对方圈在自己身边,只会通过这样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爱”在这里,单纯的homosocial理论(即男性试图通过占有女性来宣告自己在男性社会圈子中的存在)已经显得单薄片面,作为丈夫,作为父母,作为老师、长辈等各种角色的人,一旦他们天然的处于权力结构的上游,他们向下游的弱势表达关爱的时候便容易陷进这个圈套*,通过表达爱来实施占有,通过贬低对方进而圈住对方但实际上是试图表达爱,爱和占有互相追逐,仿佛福柯笔下权力和快感追逐的回环。

*在这里我想到了陶崇园一案。今年接受采访的陶崇园导师王攀及其律师出示的聊天记录及相关资料显示,王攀至今都宣称他在表达对陶崇园这个“来自农村”“容易自卑”的孩子的关爱,认为让陶叫“爸爸”是一种玩笑和约定,而陶多次表示他想要逃离王的管控。这可以看作是不对等的权力结构中一方试图表达爱和关心,另一方却认为是控制和占有的典型例子。

6、那么,母亲是完美受害者吗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和他者对母亲的规范和对身为母亲之人的结构性压迫使得被赋予母亲符号的人难以从中挣脱。然而,我并不想为身为母亲之人自身之缺陷开脱,即使这一缺陷本身也是现代社会精神性压抑赋予弱势群体的某种性格体现。

看过电视剧的人都会对里沙子那种毕恭毕敬的客气,不断道歉说自己错了的态度,胆怯畏缩的形容举止印象深刻,这是里沙子母亲和丈夫不断的否定她试图将她圈在自己身边的体现,也是她从不争取突破他人界定的框架,未曾理智而独立的思考的结果——“为什么我没有发现这么简单的事实呢,原因在于我没有动脑思考。原因在于我任由别人为我的幸福做主,原因在于遵照别人的价值观生活无比轻松。”里沙子在陪审团评议时的这番话,通过勇敢的自我揭露和剖析,展示了弱势群体由于长期受到压制贬低而塑造的心理/性格机制。借用弗洛姆《逃避自由》中的理论,现代人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自我选择的自由,但自由却给主体带来了选择和承担承担风险的负担,一部分有“虐待狂”特质的人选择成为强势的,主宰他人命运的人,一部分“受虐狂”特质的人倾向于随波逐流,接受他人的价值观和他人为自己做的决定,不用因选择的失败而承担风险,因为根本不需要“选择”。长此以往,他们抛弃了现代社会为主体赋予的自由,成为顺遂潮流的“常人”/“末人”,成为具备了奴隶道德的人,成为了社会规范的、他者(强者)的奴隶和附庸。他们要么心甘情愿的认为社会便是如此,要么在某些时刻感到压抑不满甚至走向疯癫,里沙子在剧中的转变是一个极佳的提醒和呼吁,作为母亲、学生、女儿、儿媳等种种处于权力架构末端的人,是可以通过积极的自我挖掘,交流沟通甚至部分对抗的形式,夺回属于自己的那份自由的。

从对日剧《坡道上的家》中母亲的分析出发,我们可以看见母亲符号后交织的社会结构,权力关系如何同蜘蛛网一般将活生生的主体越缠越紧直到崩溃。同时我们还可以见到,不只是母亲,其他处于弱势地位的角色也受到了类似结构性异化的社会的制约。最后,弱势群体的部分性格/精神结构缺陷的产生不可避免,但正如剧中女主将自己面对的桎梏层层剥离显现,我们有理由相信,夺回主体性和自由并非mission impossible(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4 ) 这部日剧堪称“日常反婚反育教育片”

最近一部叫《坡道上的家》的日剧火了,刚出来的时候豆瓣评分8.9,现在出了4集已经飙升到了9.2。这是一部关于丧偶式育儿的日剧,也是让很多人(尤其是女性观众)看了更坚定了不婚不育决心的日剧,被称为是“日常反婚反育教育片”。

我最近也抽空看了这四集,第一集的开场就相当震撼,一直看到第四集时,那种压抑、窒息、绝望,已经从屏幕里面完全蔓延到了我的心理,虽然没有经历过剧中发生的一切,但却真实地感受到了主人公心理一步步走向崩溃的过程。

故事其实很简单,甚至简单到有些人会觉得:这不就是日常生活中每天都在发生的琐事吗?值得小题大做拿出来专门拍一部剧吗?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叫里沙子的家庭主妇,她是日剧里那种非常典型的贤妻良母,打扮得体,专心育儿,把家里收拾整理得干干净净,每天晚上在家等待丈夫下班回来,给他做晚饭。后来她被选为了国民参审员,也就是陪审团的一员,需要每天都去旁听庭审,而这次的案件是关于一个年轻妈妈把自己8个月的女儿溺死的虐童案。

一开始里沙子和周围所有人一样,都毫不怀疑地认定这位被告母亲一定在虐童,承担不了育儿的责任就起了杀心,是一位不合格的、未尽到母职的母亲,一定要承担杀人的责任。

然而随着庭审的一次次进行,她听到了被告人的丈夫、婆婆、母亲的各种证词,她开始不断怀疑这起案件,而更加“巧合”的事,被告经历的这一切,都在自己身上曾经发生过,几乎一模一样,她仿佛在被告的身上看到自己的人生。

“丧偶式育儿”的背后是社会

对于两性截然不同的期待和标准

被告的丈夫工作日每天都加班到很晚回家,有时候甚至不回家,只有周末才偶尔抽空看一下孩子。而作为家庭主妇的里沙子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丈夫每天很晚回家,几乎从不承担育儿责任,丈夫所做的最多就是偶尔抱一下孩子哄一下而已。

有一次里沙子在陪女儿玩,故意躲起来不让女儿看到,但女儿坐在地上一个劲地哭,这一幕正好被丈夫看到,于是女儿哭着跑着奔向了爸爸。里沙子看到急忙跑过来和丈夫解释:不是你以为的那样,我是在和她玩。但丈夫回到家后竟然指责里沙子这样做是在虐待孩子。

整部剧中发生过非常多次这样的场景,一旦里沙子有做的不太好的地方,甚至只要是孩子在哭闹,丈夫永远都觉得是里沙子的过错。而且女性已经把这种自责给深深内化了,还没等丈夫指责自己时,她就急急忙忙地跑过去和丈夫一个劲地道歉,自责自己没有照顾好孩子。

这些场景让人看了觉得好笑又心酸,明明是两个人的孩子,明明是一起需要承担的责任,但为什么发生了问题永远都是妻子向丈夫道歉自责?她并不是带孩子的保姆或者幼儿园的老师,她不是在帮丈夫带孩子,这也是她自己的孩子啊,看到她总是在小心翼翼地和丈夫道歉反思自己的过错,真是让人心疼心酸。

而社会对于男性的育儿责任和女性的育儿责任完全是两种要求的标准,女性被要求达到99分甚至100分才是一个尽职的母亲,甚至也不能算是“好母亲”,只是一个普通的、一般的母亲都应该做到的标准。

而对于父亲呢,可能偶尔抱一抱孩子,陪孩子玩玩游戏,那就已经是合格的父亲了(但可能用评判母亲的标准的话,这还不够30分)。如果再像《爸爸去哪儿》那样,陪孩子成长,给孩子做饭,照顾孩子衣食起居,哇,那简直就是200分的好父亲榜样了!(但可能放在母亲身上只是刚刚合格的60分而已)

之前有个荒唐新闻说一个爸爸把自己孩子送错了幼儿园,舆论都在嘲笑这位爸爸,把这个新闻当成是茶余饭后的笑料。然而试想一下,如果是一位妈妈发生了这样的事,那么舆论又会是怎样的画面?恐怕这件新闻就不会成为笑料而变成全民控诉了。

而当里沙子在边工作边带孩子时,丈夫和婆婆都叫她“不要勉强自己,参审员的工作太累的话就辞去好了”,言下之意母职是更重要的责任,当产生冲突时,一定是要放弃工作来全身心投入育儿。但当里沙子为育儿头疼时,却从没有人叫她“不要勉强自己”。

而当里沙子屡次没有尽到育儿责任时,丈夫竟然找来了儿童福利院的社工来家里了解情况,这位社工也没有给予帮助,反而从头到尾只是在问里沙子在育儿时是否遇到困难,对眼前的这位明明也有育儿责任的父亲视而不见,没有一句话在问父亲是否有帮忙育儿。

更可怕的是这部剧中的另一对年轻夫妻,他们在生孩子前商量好两人共同育儿,共同分担家务,然而在生了孩子之后,丈夫完全抛弃了自己的责任,把育儿责任统统丢给妻子,还说什么“做了母亲不都是这样的吗?”“我不是有‘帮’你做家务吗?”

家庭主妇真的是女性的自主选择吗?

《坡道上的家》所聚焦的其实是年轻的家庭主妇这一群体,不同于上一辈日本女性任劳任怨地一辈子持家育儿,这一代年轻日本女性受过良好教育,一般在结婚前也都有自己的工作和事业,而她们在婚后,尤其是生了孩子后,都面临着是否要辞职做家庭主妇的选择。

受“妇女要顶半边天”的文化传统影响下的中国女性,大都会觉得在家不工作带孩子就是女性地位低下的一种表现。然而近些年也有很多声音在说:女性有选择成为家庭主妇的自由,不该认为成为家庭主妇就是屈服于“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失去了自由和社会地位。

但很遗憾的是,我们所处的亚洲社会距离“男主外女主内”和“女主外男主内”拥有一样平等地位的社会现状还很远很远,社会无法给予家庭主妇/夫和工作挣钱的人一样的社会地位。

而在面临工作和家庭的两难选择之时,几乎99%的情况都是女性需要放弃自己的事业来投身家庭,但这真的能说是她们从内心深处就自发自主地想成为一名家庭妇女放弃事业吗?我想恐怕不是,但现实不允许她们不接受,因为我们的社会对女性的认可就在于她是否尽到了母职,而不在于她在事业上有多成功。

在剧中,女性职员会在工作中被询问家里是否有孩子,出差的工作安排是否接受,但男性职员却从来不会受到这样的询问。而另一位女性因为患有不孕症,而在工作场合受到来自下属的隐形指责:你不是母亲,你没有孩子,你没法理解我们这些母亲的心情。

而成为母亲真的让女性的社会地位提高了吗?并没有。她们对家务劳动的付出、对育儿的付出,几乎不被人看到并认可,反而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甚至还被责怪“不把家搞好,你丈夫就可能会出轨,不想回这个家”。

当女主里沙子在面临如何平衡工作、育儿、做家务而几近崩溃时,她的婆婆却跟她说:“你最近心情不好,这会影响孩子。”“你要是不给你丈夫好好做饭,他就会讨厌回家,甚至影响他工作。”而在她发现丈夫有可能在出轨时,周围的人也在告诉她:是因为你做错了,所以丈夫才会出轨。

更可怕的是,这一切其实都被孩子看在眼里,孩子虽小,却已经知道家里谁才是拥有权力的一方,她觉得母亲是弱小的没有权力的,因此可以肆无忌惮地在妈妈面前吵闹,而在爸爸面前却可以乖乖听话,讨爸爸的欢心。

女性的生育困境真的是矫情、小题大做吗?

前不久有一些很火的文章讲女性在生育过程中的屎屁尿,之所以引起如此广泛的分享和讨论,就是在于它说了一件在人类几乎一半的人身上经历的“小事”,却很少有人会把这件事说出来,甚至公开出来让更多人了解,那就是生育本身对女性造成的生理影响

之前有个朋友刚结婚在寻找拍婚纱的店,然后找到了一篇公众号上的婚纱店介绍的文章,图片文字都美轮美奂让人看了都想结婚。然而翻到下面才发现评论区第一条的留言是:结婚一时爽,等生了孩子就下地狱了。

我想说,感谢这位网友的留言,起码给那些脑子一热想冲动结婚冲动生孩子的人浇了一盆冷水让他们清醒地面对现实,而不是沉浸在浪漫婚礼的虚幻中。毕竟没生孩子你还可以有诗与远方,而生了孩子可能瞬间让你的生活变成尿布与屎。

但也有不少反对的声音,他们觉得:从人类诞生开始,女性都是这么过来的,为什么这一代年轻女性这么矫情、这么吃不了苦?连孩子都不愿意生,也太自私了!

还有人会像剧中的那位被告人的婆婆那样,觉得每个女性都是这么过来的,没有男人会帮忙,遇到任何困难都要加油坚持下去,连这个都做不到还做什么女人!什么心理崩溃、精神脆弱,都是瞎说的!

把苦难、痛苦内化为理所当然,像极了我们每个人从小所受的“苦难教育”,吃点苦是应该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甚至还有人感谢苦难,说苦难让他们成长。

错了,并非苦难让你成长,而是你自己战胜了苦难,苦难本身并没有存在的必要,更不需要刻意美化苦难。

而女性在怀孕、生育、育儿过程中所经历的一切苦难,需要被听到、被看到、被理解、被帮助,来自丈夫、家人、整个社会的情感支持和帮助才能减少这些苦难。

而呈现这些困境并非是要反对女性结婚生子,让整个社会弥漫恐婚恐育的气氛,真正的目的,是让所有人都正视女性的困境,正视产后抑郁等一系列女性面临的心理转变,并且减少“丧偶式育儿”的现状,让整个社会都创造更良好的育儿环境。而如果你是一位女性,在你没有想清楚、了解你将会面对什么情况之前,千万不要草率地生孩子。

(本文首发于头条号野马青年)

活动推荐

台北性/别工作坊

7月8日~7月12日 5天5夜 与6位台湾性别/领域大咖交流 了解、学习、讨论

day 1:互动游戏+台湾性别平等的发展和现状 day 2:身体焦虑与性别+全体戏剧创作 day 3:探访空间:女书店+观影:台湾民俗与性别文化 day 4:多元成家+台湾高校反性骚扰机制 day 5:“开天眼”之旅:当带着性别平等视角去看世界,会有什么不一样?

仅需5599元

△扫码报名

 5 ) 从你结婚开始,就被折断翅膀陷入牢笼。而天真的你还以为这是自己独立反抗父母的胜利

看到第四集,女主的丈夫可谓是非常冷血心机了。如果说之前的种种让妻子陷入丧偶式育儿有强大的文化和社会背景。那这集,其杀人诛心之法昭然若揭。听到妻子在他的不断否定贬低下没有真的放弃自我,还是追求独立(庭审结束想去工作),他便开始除了对妻子消极否定以外的一系列操作。在外人面前维护妻子但同时指出她不正常,甚至是极大可能是他诬告妻子虐童。做了一系列铺垫后水到渠成的骗妻子去看精神科,让妻子陷入恐慌反向证明自己的捏造。这种软刀子步步紧逼把妻子置于自己控制之中,终于从结婚前后的潜移默化转向了明面上的行动。也许没有这次陪审,妻子身处困境但是不自知,只会一步步陷入丈夫的牢笼。正是陪审中的他人视角让她开始认识到自己的危险处境开始反抗。这很像《那拉走了之后》所揭示那样逃离父权(原生家庭控制)而又落入夫权的“独立女性”的处境,竟然从来没有变过!而容易落入这样陷阱的往往正是那些前半生生活无忧,被父母过度保护在自己视线范围内,养成固执、善良、单纯,追求自我反抗的姑娘。她们被看似温柔淳朴懂得珍惜自己的社会中处于服从者地位的男人当成了他们唯一可操控的傀儡。

 6 ) 屁话大王今日语:他人即地狱。我们如何辨别哪些人是真正的友人,哪些是其他类别的人?

屁话大王今日语

今天我要谈谈:

谁是试图控制你的人?

谁又是尝试帮助和理解你的人?

我们如何辨别哪些人是真正的友人哪些是其他类别的人?

Let's go !

戈夫曼的“他人是我们的镜子”这句话很长时间给了我很大的误导。

现实中的情况是萨特的 “ 他人即地狱 ” 才是事实,它道出了轻信这面镜子极有可能让你落入了他人的陷阱。萨特的小说《紧闭》就明确清醒地告诉你:地狱中不需要刽子手,「他人即地獄」。

人应该听别人的评价,但这样的评价应该是真正应该做到:认真听完整个过程的述说,尝试并理解你的倾诉对象。在此基础上评价。而不是加入你的出于某些潜意识下的私心,借此向倾诉对象施展你的一般准则和仁义道德。

每一个人的评价并不如你想象那么“旁观者清”,你能遇到的是各种心思各种生活背景和当下遇到各种情绪和生命体验的个体。你在背后包含着复杂社会关系的语言体系打交道。所以听人评价可以了解一个人的一部分。

区别和客观评价他们,需要丰富的生活经验(这也不一定,个人的领悟能力在其中也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和准确的判断力。

一个不客观的人的典型行为:他们没有真正听你说话,你倾诉结束,就立刻开始斥责你,控制你的行为。

忽略众多因素给你造成的巨大的心理压力,而把解决方案归结于顺从一般准则,或他们认可的准则。他们通常注意不到你情绪的点在哪里,直接跳过理解,依据他们的一般处事方式对待你。

《小丑》里面的心理医生,《坡道的家》里的陪审员,还有一部早期的法庭断案电影又记不得名字了也是如此。好的影视其实不能直接帮你觉醒意识,但是能够在你醒悟的路上,帮你点破,帮你清醒的认识现实,在这一点上他们极有震撼能力。

那什么是客观的评价行为呢?他们会听你述说,并尝试理解你。如何知道他们在尝试理解你?

他们不是匆匆得出结论:告诉你不正常,你小题大做,斥责你不遵守一般准则并试图通过自己的言语控制你的行为,压抑你内心真实的想法和需求。

他们会:分析你所遭遇的难处,这些复杂的因素在哪些方面给你造成了何种心理压力。他能够给你一种真诚的倾听的感觉,他们不会立刻打断你的话或起身离去,因为他们愿意去理解你所有的情绪。这些基础之上,他们会给你建议,但不会试图控制你的行为(注意:这两者有非常巨大的差距。控制你行为的方式你是可以识别的)

试图控制你行为的表现:他通过有意贬低你的行为的暗示等方式给你施加了某种巨大的压力,通常这种压力会以至高的道德规范和一般规则来强迫你,使得你无法怪罪于他,而降罪于自身。时间长久之后,你会发现你没有疏通的渠道,你无法告知他人,因为害怕被斥责成为不正常不合情理的人,被议论纷纷。

但实际上这种一般准则包含着巨大的压抑人性的不合理性。这一点也是我在《坡道的家》里学到的:你是如何一步步受人控制到最后失去生活的信心的,这里面有极其详细而深刻的解读。

而试图帮助和理解你的人:一定会很明显的在试图减轻你所遭受的心理压力,会指出这种一般准则的不合理性和缺乏人性,他们会鼓励你打破这种准则,摆脱控制,恢复你天然的人性。同时建议你如何权衡这些复杂的关系,在这之中的取舍,以及你如何以自己的方式去抗争这些不合理,如何为自己抗争和坚守。当然这样的人是极少的,他们的共情能力极其强大。

所以真正能在朋友里找到完全愿意理解你(重点是愿意,因为受限于个人情况,不一定能完全理解)的对象是人生极其幸福的事,如同高山流水的知己。

屁话大王:榛子树下的野玫瑰花19.12.27写。

 短评

单身狗就该看这片,又佛又苟。

8分钟前
  • yeah7
  • 推荐

太治郁了 掐人中续命中 建议民政局24h不间断播放此剧

9分钟前
  • 孙悟空的八师弟
  • 力荐

结尾可真行,强行把一切语言暴力、丈夫的人格打压、社会对女性对母亲的不公都解释为爱,真是好一个happy ending。东亚三国手牵手,谁先平权谁是狗。可谢谢你了。

14分钟前
  • kissdemon
  • 还行

被禁锢在别人的常识里活着 太辛苦了

17分钟前
  • momo
  • 力荐

这剧在中国,应该看的女人没有什么机会看,应该看的男人没兴趣,剩下看的人早就明白了这些道理,厌女都能倒背如流,再看这些画面,白眼可能都翻不过来了。

21分钟前
  • PseudoNeko
  • 还行

估计柴崎幸演这部戏的时候,万分渴望召唤出19年前那个演「大逃杀」的自己,左手铲子、右手菜刀,把这剧里烦得一批的人物们砍得一步到胃、片甲不留。

25分钟前
  • 新世纪腐银战士
  • 还行

我建议列为东亚女性婚前必看剧。

26分钟前
  • 闰年少蝉
  • 力荐

妻子被丈夫呼来喝去仍然笑吟吟的,小碎步跑向丈夫解释,从日常就看得出来上级和下级之分了。日常打压,轻视妻子。丈夫不管育儿,以至于不理解应该怎么育儿,用完美的标准苛责妻子。两个人意见不同很正常,平等沟通的话会很快解决,可妻子的低下地位导致变成了一方对另一方傲慢无理的训斥,再因为这种训斥引发对妻子能力的质疑,以及约束其向外发展的可能。妻子撑不住,丈夫把育儿外包给婆婆,觉得这样就尽到了责任。但社会默认带小孩是妻子一个人的职责,引来婆婆帮忙隐含了对家庭主妇连带孩子都做不好的指责,妻子觉得失去了尊严。只杀小孩不杀丈夫是因为女性自身内化了这种指责,她认为丈夫的指责是有道理的。因为从小生活在这种环境里,很多女性钝感太高了,其实她们的幸福都和这位女主一样,一戳即破。文化对女性的压迫,意识不到不等于不存在。

29分钟前
  • momo
  • 力荐

生孩子很痛苦,养孩子更难。这个中间的苦涩男人不会感同身受。我目前产后3个月,没有睡过一个整觉,半夜起来很多次,严重休息不足。但其实自己的老公做的很不错,担心我一个人带孩子辛苦,请了育儿嫂,下班回家也会帮忙。可是真正对孩子24小时不离开的人是我,这种累不仅是身体,更是心里累。我的宝宝很可爱,我很爱他,但有些时候也会有那种想法,要是没有生过孩子就好了。我是妈妈,是老婆,是儿媳妇,可我更想做我自己。

31分钟前
  • ____
  • 力荐

看完这部再看《蜡笔小新》就会觉得美伢真是一个很伟大的女人了。

34分钟前
  • 阿五
  • 推荐

这个世界对女性最大的恶意可以凝成一句话——女子本弱为母则刚

37分钟前
  • 力荐

是那种毫不夸张的压抑、窒息,恨不能把女主的丈夫、婆婆、孩子都捆一块一把火烧了。

40分钟前
  • 栗子侠
  • 力荐

这梦幻结局仿佛是迪士尼编剧最后一刻接管剧本???

43分钟前
  • cllee&Kalinda
  • 还行

太致郁了。“男主外女主内”的所谓“传统”让丈夫非常自然地地位高于妻子,这样的“传统”也让年长的女性成为帮凶,她们告诉年轻的女性:“你就是得围着你的丈夫孩子转。我都这样过来了,你为什么不可以呢?”-但是那些做不到的女性,已经都死掉/单身了。

47分钟前
  • 拜托快点上岸
  • 力荐

“当孩子和工作无法兼顾时,请放弃工作在家专注带娃哦,因为你是妈妈。”这是部绝佳的不婚不育宣传片。

48分钟前
  • 雪球妹妹
  • 推荐

东亚三国的男人一边说着爱子孙,一边完全不育儿。讲一些体面话还觉得自己尽责极了。然后社会上一帮进入婚姻的女性还帮他们讲话。明明女性都抑郁了,杀子了,自杀了。就轻飘飘来一句,别人都做得到啊。

51分钟前
  • 蕾雅蓝顿
  • 力荐

今年最佳了吧。日本人真神奇,一边拍着甜甜的恋爱剧催人结婚生子避免少子化,一边拍出《坡道上的家》这样令人感到窒息的让人恐婚恐育的剧来警醒和反思。 所以坡道上的家说了些什么呢。是呼吁整个社会对年轻妈妈的宽容和理解;是呼唤父亲角色缺失的回归;是祈愿一个健康的抚养孩子的环境吧。

52分钟前
  • セツヤ
  • 力荐

唯一希望国剧翻拍的。请国剧编剧速速来抄,我们需要这样的剧。虽然极度致郁,但是想步入婚姻想生孩子的一定要看!在你准备做决定的时候,一定要明白什么是绝对不能放弃和妥协的。还有原生家庭条件好的不要下嫁,穷小子不会感激你的牺牲。

53分钟前
  • 穆赫兰道
  • 力荐

看两眼弹幕,也够恐婚了。“女主跟神经病似的,看着就烦!”“真没用,蠢得要命,活该被欺负。”“自己态度窝囊,难怪没人信。”“女主不无辜,自己身上也有问题!”……何不食肉糜?

56分钟前
  • 霍比特羊
  • 推荐

里面女主的丈夫说的话,我没做过妈都能气到吐血

57分钟前
  • 哈哈哈哈哈嗝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