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

记录片法国,卢森堡,荷兰2023

主演:内详

导演:王兵

播放地址

 剧照

青春 剧照 NO.1青春 剧照 NO.2青春 剧照 NO.3青春 剧照 NO.4青春 剧照 NO.5青春 剧照 NO.6
更新时间:2024-04-11 04:33

详细剧情

中国最大童装生产基地浙江湖州织里镇,有18000多个大大小小的童装厂。纪录片主要拍摄了一群来自安徽和河南的年轻工人。长江沿岸的农村青年来这里打工,青春在这个风雨飘摇、极度努力的社会,希望依然存在。

 长篇影评

 1 ) 《青春》:一个新的、伟大的王兵三部曲的序幕

《青春:春》(以下简称《青春》)并没有辜负我们的期待,或者说,王兵几乎难以令人失望。我们在卢米埃尔厅中共同静坐近4个小时,望着银幕上一群工作和生活在浙江省织里镇的成衣加工厂中的缝纫青年。他们年龄从十几岁到三十出头不等,在缝纫机震耳欲聋的轰鸣里,他们重复地对辑线、骑缝、包边,他们听音乐、吃饭、谈恋爱、掐来掐去、打情骂俏。大多数时候他们看来无忧无虑,偶尔他们试着解决劳资纠纷,但未必总能如愿。

这就是《青春》,一个全新的王兵三部曲的序幕。电影拍摄于2014至2019年间,它已经高调呈现了打造宏大结构的野心,既让人想起《铁西区》(特别是《艳粉街》),也令人想起《苦钱》。漫长的时间里,王兵又一次运用“直接电影”的手法,成功隐身于他的拍摄对象之中,织里镇自在与自发,生产出无穷的生活的片段和支线情节。尽管偶尔有瞬间让我们意识到摄影机的存在,但在那些可爱的时刻里,摄影机像一个朋友般被年轻人对待,这几乎更加证明了他作为纪录片创作者的魔法,也证明了本片在视角校准上的高贵之处:选择融入和平视,放弃故作姿态的同情和悲悯。《铁西区》未被直接呈现的姓名,在《青春》中以字幕标签的形式被寻回。我们于是看到了每个具体的人:小伟、胜男、香香(皆为音译)……

做到了这些,王兵便可以理直气壮地在片尾的字幕中写道:“谢谢这群年轻人的精彩的生活。”

在王兵的忠诚记录里,随处可撷取饱含深情的细节。“我不想了解你的过去,只想参与你的未来。”说着土味情话的青年男女,终日在缝纫机两侧为邻,他们的生活看似封锁在工作台上,浪漫却肆意丛生。在一个片段中,男孩女孩在屋内打闹,女生嬉笑着从屋内跑了出去,男生在后面追逐,安静地摄影机也旋即启动,尾随男孩来到室外,画面却瞬间过曝,只剩下明晃晃的一片,像极了他们盛放的爱情和青春。

然而,这绝不是说《青春》只带来了乐观或者愉悦的体验,相反,它更是带领我们体验刻骨铭心的异化之苦。无人不会对着银幕哀叹,这是多么艰难的生活:花样年华,工作于肮脏嘈杂的环境里,栖身在条件恶劣的集体宿舍中,缺乏娱乐,要为了一分一角的计件工资同蛮横的管理层拉锯沟通。212分钟浓缩不尽五年的辛劳,却成全了作为观众的我们与人物/对象在时间与生命经验上的某种同步与重合。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青春》中出现了大量音乐。它们不是配乐,而是工人在工作中聆听的背景音乐(以环境声的方式出现),又或者是他们随口哼出的调调,既有港台流行歌,又有DJ舞曲和土味民谣。在今天稍早前流出的预告中,李玖哲的《想太多》便是其中一首,而恰是这首歌令人感慨深刻。镜头前,年轻人疯狂地踩着缝纫机钉袖子,动作迅猛仿似降格镜头,他忘情地跟着音乐大声合唱:“是我想太多,你总这样说……”但纵览全片,这些生活空间被极致剥削压迫的年轻人究竟在想什么,我们可谓一无所知,因为王兵从未有意打探,也并不会刻意倾听。但随着时间推进,我们终于同人物一起陷入了凝滞和沉默之中。

《铁西区:工厂》中,濒临下岗的女工在工人俱乐部的卡啦OK机前高吭一曲《走进新时代》,这成为了社会主义经济伟大实验狼狈落幕的妙笔嘲讽。而《青春》中这些歌曲的运用,则说明了市场经济起步后的困窘:它将昔日不可触及的幸福生活画卷和丰饶文化图景呈现在所有人面前,却永不可能承诺分配过程的平等。

如果说《铁西区:工厂》描绘了国有资本大厦将倾的末世景观,那么《青春》的“末世感”则更令人毛骨悚然:这是《让娜·迪尔曼》式的无间地狱,是一阵不得摆脱、无药可解的现代性癌痛。它掏空了青春,剥夺了梦想,榨干了血汗。从雪花飘飘的北国,到烟雨濛濛的江南;从国营重工业野兽般庞大的厂房,到私有轻工业鸽笼般密集的小作坊;从上一代人,到下一代人;从上个二十年,到下个二十年……这个末世感循环且彼此呼应,镶嵌在王兵作品的基因中,成为了我们无法绕开的关注点。

王兵的影像素来质朴,却也因此更接近电影的纯粹性,它捕捉日常生活,其艺术性源于它被制作成电影并被放映出来时所产生的天然的陌生感——这些活生生的普通人,忽然直接放大成为被我们凝视、思索和研究的对象,我们自动地将画面中的信息重新编码解码,并由此创造新的意义。但不论他如何试图抹去自己的意识形态与阶级性,在世界性的语境下、多文化交织的观影环境中,他镜头中的中国就是如此的富有争议:当我们坐在戛纳的电影宫中,同世界各地的文化精英共同观看《青春》时,它残酷的落后性和陌异的奇观感,将时时刻刻冲击着每个观众的心。

《青春》不惧分享这些困境,也带我们窥探了征讨剥削者的可能。影片后半程,工人们逐渐集合起来,试图和管理层谈判涨工资,这一过程并非像好莱坞与欧洲的政治题材叙事电影中那样充满组织性与战斗力,相反,这群年轻人的无为与软弱从想象中的革命中挣脱出来,鲜血淋漓地展现在我们眼前。面对有产者,在锱铢必较的讨论中,他们毫无气焰和怒火,只剩萎靡的协商与期待,甚至还有狗血的内部消耗。在复杂的底层人情社会中,犬儒是保持自我声誉的态度和方法,也成为了他们画地为牢的诅咒。王兵在戛纳的发布会上开诚布公:“中国人的命运就是对强权的屈服。”于是,剥削自动地在织里发生,反抗却是明灭的星火,根本难以燎原。

《青春》的批判性便由此而来。王兵说:“一个社会最重要的是公平,当一个劳动者要在不公平的情况下不断地去劳动时,这是非常恐怖的一个状态。我们每个人都不太希望变成别人的工具,但事实上,很多人一辈子的命运就是别人的工具。”由此我们发现,尽管他一再表态他的中立、客观甚至冷漠,基于人性的良善和同情,依然难以被忽视和掩盖。

作为可以载入影史的纪录片大师,王兵发掘了是如此稳定而奏效的形式,形成了如此强烈可而不动摇的风格,《青春》似乎天然就是成功的,但我们必须要规划更长远的期待——毕竟只有等三部曲终结,我们才能洞悉到它宏伟的结构观。无论青春何去何从,这部史诗已经亮出了它绚烂的序章。若说还剩下什么期冀,那就是祝它好运,最终在本届戛纳上能有所收获。

 2 ) 最真实、最宏大的记录

76th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戛纳电影节场外奖:公民权益奖特别提及#【10】整整三个半小时的记录,服装厂青年的工作记录,每日的裁缝机前的工作、拿工资前与老板的针锋相对,这是最真实的,却是最遥远的,外公外婆与我一起观看时,一直以为是五十年前的作品,可是在电影结束前,才得知这是2014-2019年的真实记录,这是无比宏大的记录,这是我第一部王兵作品,更是对社会的更深刻认识,这是一个集体社会,这是一个韵味丰富的时代巨制,这是我们所不知道的,更是不被知道的。真实与否,故意抹黑与否,我并不知道,我只知道在片中的影子里,我看到了王兵导演拿着摄像机的身影

我深刻记得那一场反对婚姻的吵闹,“没有父母你怎么结婚!”面对所爱之人,依旧被禁锢,这是最大的痛苦吧

 3 ) 青春Cannes press conference

王兵:我关注是个体,我电影从来不拍群像,只是人们有点误解。我对宏大叙事没有兴趣。

问:和电影里的拍摄对象是否还有联系?有没有把影片给他们看?

王兵:前几个月,我跟影片里边的这些人物,在微信上有一些互动,但是这个影片没办法给他们看,一个是当时影片的后期全在巴黎做的,另外一个就是我影片里边的所有人还是像他在电影里一样地生活。而且我觉得可能电影里面的生活,对他们来说可能已经是他们人生当中最幸福的时间。

我电影所拍过的很多人的生活其实变化已经很大,我们在微信里经常会谈最近的情况等等。总的来讲,我觉得每一个人的命运都开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虽然在电影里边有很多很灿烂的(时刻),但是在现实面前,其实每一个人物逐渐进入到他们成年的社会角色。

问:你怎么理解命运?

王兵:中国人讲的命,跟西方人的命运是有差异的。西方人讲的命可能是指人生,我们都是动物,我们从老到小都会死掉,有一个自然的规律,不可违背的这种规律。中国呢,我觉得当然也有这个意思。我理解的中国的所谓命,就是人们对强权、对权力、对更强大势力的一种屈服。

问:如何看待以后人工智能可能会取代劳力?

王兵:我觉得我好像没有太关心未来社会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我还没有特别去关心这些,我没有从这个角度去思考问题。

我也很喜欢劳动,我非常愿意劳动。但是对我来说,我电影有一个可能是我永远都在徘徊的一些问题,就是我觉得一个社会最重要的是公平。当所有的劳动者变成在不公平的状态下不断去劳动,我觉得这是非常恐怖的事情。每个人都不太希望自己变成别人的工具,事实上,有很多人永远,这一世、这一辈子的命运,就是别人的工具。

问:拍摄中有被触动吗?

王兵:我很少被感动,我的性格一直是非常理性,我能做好的事情就是拍电影,我我觉得我更想做的事情就是在电影里面能展现他们。我很愿意用电影来解释。

问:这个项目拍了很长时间,怎么理解时间?

王兵:这个项目是时间比较长,但是对我来说,我也很愿意拍这样一个长时间的电影,主要原因是我是一个黄河流域的人,但是我想在长江流域来完成一个作品。

一方面是为了拍电影,另一方面是我需要了解整个长江流域,这一带的文化、人的生存,这种很内在的信息。因为对于近代的中国来说,非常重要的地方就是上海,整个长三角地区,因为这是中国跟世界最早接触,或者说在接触过程当中逐渐形成中国一种新的文化基础。也可以讲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所以我需要时间精力去在这个地区感受这个地方的人,他们的思想,他们在这个国家里边一些很实际的做法。

(长三角地区在)中国这100多年的历史当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我觉得这个地区会影响未来的中国,我觉得起码会对于中国整体的社会变化,将会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4 ) 年轻人的生活和成长经历

王兵导演的纪录片《青春》是一部以年轻人为题材的影片,通过真实的记录和生动的呈现,让观众感受到了年轻人生活中的挫折、困惑和希望。 这部纪录片以深入的视角,展现了一群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困难和挑战。影片通过真实的拍摄手法,展现了年轻人在生活中的挣扎和努力,让观众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年轻人的生活和成长之路。 影片的拍摄手法非常出色,通过细致入微的记录和生动的场景呈现,让观众在感同身受的同时,也得到了许多启示和思考。影片的节奏紧凑,情节展开非常自然,让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完全沉浸其中。 影片中的主角形象非常鲜明,他们通过真实的表演和情感表达,将角色塑造得非常立体和鲜活。观众仿佛和他们一起经历了那些青春的痛苦与快乐,感受到了他们的成长之路。 总的来说,《青春》是一部非常值得观看的纪录片。它以深入的视角,真实而生动地呈现了年轻人的生活和成长经历,通过主角的情感表达和故事情节的展开,让观众在感同身受的同时,也得到了许多启示和思考。如果您喜欢真实而感人的纪录片,那么这部电影一定不容错过!

 5 ) 平行宇宙的我

看了王兵导演纪录片《青春》的预告,仿佛看到了平行宇宙中的自己。

爷爷是一个裁缝,父母以及很多和他们同辈的亲戚八九十年代都在广州、珠海、东莞那边做过制衣。父母从广东回来后开了一家小小的制衣厂,童年的记忆里很大一部分就是缝纫机和各种布料,小时候的很多衣服都是爷爷做给我们的。后来父亲生病,为了治病到处借债,但最后还是去世了,生活真的很艰难。

父亲去世后的那几年,是最难的几年,爷爷奶奶和亲戚们都说如果我学习不好就想让我早早不要上学跟着亲戚去广东做衣服,早一点打工挣钱。上小学的我不太懂,但也知道这应该不是好出路,杂乱的狭小的制衣车间和我在电视剧中看到的光鲜的白领生活不一样,我不想做衣服,我想要去大城市。于是努力读书,考上初中、考上高中、考上大学……

看到这个纪录片中的那些年轻人,原来我也可能和他们走上同一条路,我也可能像里面那个躺在男朋友怀里的女孩子,找一个同厂的小伙子恋爱、结婚、生子,然后在不到三十岁就生三个孩子,就同我另外一个同龄的亲戚一样。

现在的我也许逃离了制衣车间,可是也没有融入大城市,我们成为了新一代的高学历厂妹,在格子间里打工,变成社畜,工作时长一点也没有变短。而面对越来越难的上升空间和经济发展,好像还不如八九十年代父母在广东打工,至少他们是满怀希望的。

 6 ) 晚春

镜头

王兵导演一直是直接电影的实践者,三个小时的纪录片中铺满结构单一甚至同质化严重的长镜头,定格镜头与跟随镜头,相比一些纪录片侧重力量在某一时间段的爆发,或是利用旁白引导观众去着重关注某一时刻,王兵导演“机械式”的表现手法更像是生活故事的自我讲述,持续并缓慢地输出能量,一点一滴地构建世界观,将观众带入他们未曾涉足的领域。或许就像平静海面下涌动的暗流,不知不觉推向尖锐的审视之中。

长镜头对准从各个省市来到织里镇童装城打工的青年并记录数年,青年的工作状态,性格气质以及观念在镜头中一览无余,日复一日单调的工作似乎也适应王兵导演的拍摄风格,这为观察者提供了最为客观的视角。,室外的长镜头被放置在水泥房的角落中,这是一栋狭小的楼房也是青年们居住的地方,这里的镜头更加私人化,有青年独自站在露天楼道中央,背对摄像机,向手机对面的家人倾诉心事,也有两位青年躺在床上,在互相打趣过后转入更为深层的话题,最后归为沉默,青年的内心世界在长镜头的注视下逐渐具体。

跟随镜头往往伴随矛盾发生,出现在洒满纸屑的街道或是店里,摇晃模糊的影像带给观众焦躁的感受,而这正是此刻青年乏力,浮躁心境的映射,他们在陌生小城面对人生的无数个路口,每次选择都不简单。

定格镜头面对的是空旷的天台,破败的楼房,漆黑肮脏的小路或是家乡的鱼塘,它的出现总能晕开不同的氛围

保持了手持摄像机的习惯,王兵导演的镜头拒绝平稳,甚至还多次出现了失焦的情况,瑕疵证明了摄像机背后是活生生的人,记录的本质还是人的观察,摄像机作为媒介连接导演与青年以及观众进行人文的互动。

声音

《青春》中的声音为纯自然声,包括了工厂中机器运转的噪音,为员工播放的流行歌曲以及广播节目,当然最主要的还是青年间言语的交流,青年用方言或是方言特色的普通话交流,语言几乎不加雕琢,将头脑中的想法直接阐述,这也是青年特点的显现。当然这给外文翻译造成了巨大的困难。

不同声音间的互动也充满特色,青年们的欢笑淹没在童装厂轰鸣的缝纫机运转声里,抑或是青年在工作的同时仍陶醉于跟唱流行歌曲,在了解本片拍摄时间时我还看到了扎根土壤的理想主义者,青年的生命力浸透了屏幕。

色彩

影片的色彩调色偏向黄绿,想必是呼应了青与春的色彩,同时潮湿的色调呼应了江南小镇的气候状况。像是发黄书页夹着的新鲜照片,时间沉淀的褪色与活泼热情的鲜明反差。

群体与建筑

斑驳,乱笔涂鸦的墙壁,破败的木门,粘满黑色蛛网的电线,呼呼转动的风扇以及白得刺眼的日光灯是青年们工作场景,工位整齐分布,青年身处其中,单一的环境制造了压迫感,人物常常纵向占据整个镜头,更营造了一种窒息的氛围。

工位中孤独工作的青年,用身体语言讲述个体的独特经历,他们来自不同城市,也因为不同的原因,远离家乡,来到一个陌生小城打工。

群体对比中,青年的差异以及弱势显得更为明显,青年民工与老板在穿着,形态,举止上的对比,更体现出他们地位的低下。

青年的归属感来源于电话对面的那群人,但在陌生的地区,归属感更来源于身边同行的青年,影片的前半部分用跟随镜头记录了一场宿舍中的生日宴,他们用团结去对抗陌生。希望与抵抗的力量来自家人也来自朋友,影片经常出现深夜青年聚集在一起商讨工作事宜,他们也会探讨工时及薪资问题,这也是集体意识与团队协作关系的体现。

人文性的体现

在影片50分钟处,青年徐凯之(音译)奔上前往南京路的小客车,并微笑看向镜头“你坐吗?”,影片2小时13分钟处,一位青年说:“来吧,屋里面暖和暖和。”路灯照耀下的路面也经常可以看到持摄像机者的影子。观察的视角不再是一个冰冷的机器,而是一位与他们打成一片的“青年”,以该“青年”的有限第一视角去观察其他青年的生活,从不相熟到与之推心置腹,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此期间,我们也慢慢了解了青年的全貌,走进了他们丰富的内心,或许摇晃的镜头以及缓慢的拍摄节奏是为了创造“青年”的形象吧。

剪辑

我不同意王兵导演的作品是素材堆积的结果。《青春》主题在于表现当代青年务工流动人员的生活,王兵导演将其分为物质生活与感情生活两部分。物质生活是青年工作的一面劳累繁忙,更多的是独自一人的坚守,他们将对老板的要求妥协,为生存以及其他理由奔波,感情生活则以爱情与友情为主,友谊不仅是青年快乐的一个重要来源,更是倾诉内心想法的窗口,彼此已成为互相信任的依靠,爱情则是青年对未来的憧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即使他们知道这终将被各种因素碾碎,但也允许它存在一段时间,因为希望可以临时抵挡虚无。影片开头的情侣很浪漫,但到影片结束,却只剩下男青年小伟一人。

感情生活与物质生活并不割裂的存在,它们更多的是糅合又有序地铺在影片中,就像个人的生活无法仔细分清条目一样,它是充满随机性的旅程。但影片的侧重点略有不同,影片前半部分侧重工作生活,爱情与友情,后半部分转向青年的联合,与不公正的对峙,最后回归故里,三个小时仿佛见证了青年的成长,影片从离开开始到回归结束,矛盾合一。

我的感受

影片最后,青年小伟注视前方,然后黑屏。最终青春化作了几行绿色的文字,“18000多家私人服装加工作坊”,“童装大部分在中国销售,另外一部分出口到世界其他国家及地区”,数年的忍耐,欢笑,开放,成为了数据的零星。

鲜明的个体隐入尘烟,这是悲伤的结局,尽管王兵导演表示“经过这些年,电影里的生活对他们来说已经是最幸福的时间了。”

“我们每个人都不太希望自己变成别人的工具。事实上,有很多人一辈子的命运就是别人的工具。”影片中的青年被生活摆布,最后沦为工具,但我们审视自己,在这片土地上,哪位青年是真正的自由人?

再过两个月,我将成为一名大二法律专业的学生,可以说我也正值青春,相比片中的青年,我更像是“口号”的提线木偶,我不需要有自己的见解因为无处不在的喇叭已经清楚地指明了我的道路,我的奋斗目标,我听着那些宏大的声音,疑惑丛生,我是否有能力到达彼岸,或者说这条道路是无止境的?因为我目前能望到的,是难以跨过的众多阻碍,如何去克服,喇叭没有告诉我,它却告诉我了众多克服困难的数据,并让我想像糖霜的甜蜜。

所以,我们走的道路真的能给我们带来好处吗,还是说,我们在义务性地为不切实际的东西劳动?我不得而知,只能踌躇原地。

影片拍摄于2014年至2019年,我不知道在魔幻现实的三年后,这些青年归向何处,我不知道,王兵导演说:“在中国,命运也有这个意思。但是我理解的,中国人的命运是人们对强权、更强大势力的一种屈服。”我并不完全同意,相信他们一定会如喇叭所喊得那样,稳中有升。

 短评

纪录片在一片fiction里的优势非常明显,《青春》初看会让人觉得结构单调,但每一场戏里又都蕴含着剧情片无法复刻的鲜活,最终拼凑成这片土地上最真实的精神面貌。片中所有的嬉闹,笨拙的调情,斗智斗勇的讨薪在卢米埃尔大厅的银幕上显得熟悉又陌生,《青春》书写的就是你和我,是我们的过去,当下与未来。

7分钟前
  • 日王仔
  • 推荐

无语凝噎,足以比肩《铁西区》的巨作。王兵深爱着镜头里的每一个人,但又为何会爱得如此冷静?仅看到苦难是对王兵最大的误解,他的批判从未具体指向某处,人的形象被放大缩小、切割叠化、定格抽象,并对所有观众发出温柔又严苛的拷问:你究竟以何种目光观看他们?而这也是他与大多数纪录片导演最大的不同。在《青春》中,他/她们的盛放与衰落同时发生,亲情、友情、爱情亦处于发生与消逝的混沌状态。时间被击碎溶解,保持线性的只剩空间,杂乱的宿舍、狭窄的操作台、闪光的手机屏幕、黯淡的小镇街道。影片结尾,我们猛然发现小伟老了,和开场时的他判若两人,像是快速拖动了进度条,紧接着电影结束了,原来此前的三个半小时,竟是如此短暂。

9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力荐

我不知道在场的西方人会不会被trigger white guilty,但想想看,这就是中国为世界的廉价物质极大丰富所献上的青春。

14分钟前
  • 舒农
  • 还行

来吧!金棕榈!青春你值得!

18分钟前
  • sear
  • 力荐

工厂 杂乱的工位 机器的轰鸣声重复机械的体力劳动 流行音乐声覆盖下的欢笑. 年龄相仿 甚至与我长相也相似的男孩或女孩 从影片开场十分钟连续哭泣到结尾想把所有的赞美都献给 青春 和片中的一切正值青春的人们我会永远与你们一样赤贫和愚昧我会永远与你们一样年轻与美好20/05/2023 青春

23分钟前
  • Blue toy
  • 力荐

媽媽,我會在夏天開放嗎?像你曾經的容顏那樣。

26分钟前
  • 心火
  • 力荐

不是适合大众观看的纪录片 很多观众中途离场 我也在观影过程中几度感受到困意 但同时确实也能从电影中感受到导演想要表达的东西 那种从没有被刻意强调的被剥削感和底层工人的挣扎与生存危机从日常对话和生活的稀碎平常中若有似无地贯穿在整个电影中 推荐给纪录片发烧友观看

29分钟前
  • MonikaInBERLIN
  • 还行

在这个所谓一片美好,繁荣昌盛欣欣向荣的时代里,不要忘了那些游离于社会底层,生活在城市边缘的灵魂!

31分钟前
  • 看电影的奇客
  • 力荐

前途一片光明

33分钟前
  • 时间岛的风筝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