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邀 第三季

综艺中国大陆2018

主演:许知远,张艺谋

导演:内详

 剧照

十三邀 第三季 剧照 NO.1十三邀 第三季 剧照 NO.2十三邀 第三季 剧照 NO.3十三邀 第三季 剧照 NO.4十三邀 第三季 剧照 NO.5十三邀 第三季 剧照 NO.6十三邀 第三季 剧照 NO.13十三邀 第三季 剧照 NO.14十三邀 第三季 剧照 NO.15十三邀 第三季 剧照 NO.16十三邀 第三季 剧照 NO.17十三邀 第三季 剧照 NO.18十三邀 第三季 剧照 NO.19十三邀 第三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2 19:32

详细剧情

《十三邀》是一档为许知远量身打造的节目。他“带着偏见出发”,在一次次谈话过程中,“感受到自己认知和情感的疆界被拓宽”。本季嘉宾包括张艺谋、李宇春、王石、徐冰、赫拉利、唐诺、吴孟达、黑木瞳、木村拓哉等。

 长篇影评

 1 ) 不喜欢精英式的视角,但却喜欢许的执着

徐知远所代表的,实际上是一种精英文化。在当代大众文化兴起,精英文化式微之时。许这一群人的精英焦虑就凸现了出来。我不喜欢精英文化那种高高在上,无人能及无人能懂的傲慢。相反,大众文化之所以兴起,流行文化之所以受宠,它都是有原因的。

印象最深的是采访马东的那期,马东是个相当明白的人。他说,我没有许老师您这么把自己当回事。也许是玩笑,也许是戏谑。但是,马东的这种不把自己当回事,才是一个真正自信的人。他们不是不懂精英文化,不是抛弃精英文化,而是把精英文化的精神融合进大众文化里的。如果许这类知识分子依旧把自己当作高高在上的拯救世界的人,只会批判社会,批判大众的低俗。除了批判,他们什么也改变不了。

但是,我喜欢许的执着,许的执着,在这个节目中,成了一个与时代格格不入的冲突元素。正因为这个节目这样设置,才有了看点。当然,也看得出,节目宗旨是在理解这个世界。有一期采访二次元的青年人,一开始许是各种批判,不屑。采访最后,他开始不禁感叹现在孩子的眼光,由批判转为赞叹。或许,这种理解,就是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和解方式。也是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互渗的有效路径吧。

 2 ) 天下“第一”读书人,阅读量制霸全国无人能敌

唐诺这集是整个四季中我最爱的一集,看了不知道几遍。唐诺的渊博真是令人惊叹,古今中外、历史人文都信手拈来。尚书、左传、春秋、博尔赫斯、卡尔维诺、卡夫卡、密尔……这些闪耀千古、永垂不朽的书和名字滋养着并构成了唐诺。令我感动的还有唐诺对书写和阅读的挚爱。如果你喜欢读书,一定要看这集啊

《十三邀》许知远对话唐诺精彩部分记录

《尚书》

《尚书》我把它之为中国古代最神圣的声音、最伟大的声音。

《易经》

《易经》它是一种统计的概念,当时所能够得到的人处境的百科全书。

《春秋》

《春秋》最有趣的是,它可能是中国第1次有名有姓有据的一个人把一本书完成。孔子做了一个奇怪的事情,写出了一个应然世界的版本。

《左传》

《左传》是把孔子的应然的世界再拉回到实然里。

《礼记》

《礼记》很长一段时间我很喜欢《礼记》,因为那是充满了各种生活的可能的猜测,然后对人跟人关系的一种理解。

书的世界,变化万千
买书是世界上最划算的事
卡夫卡用清澈的风格描写污浊的梦境
博尔赫斯和卡尔维诺的“改变”
注:弥尔顿这句话出自其名著《论出版自由》,弥尔顿是自由主义的先驱,史上第一个阐述出版自由的作家;此处的小密尔即约翰·密尔,也有的译为穆勒,这段话出自其经典著作《论自由》(严复先生曾翻译为《群己权界论》),这本书被称为古典自由主义的巅峰之作和集大成者!
我们由我们读过的书所构成
书籍突破人的局限性与单调性


《十三邀》对我影响真的太大了,它基本成了我最近几年书单的来源,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移步《读书并不能改变我们啊》。

 3 ) 十三邀第三季|分集评分及最佳单集笔记

作为十三邀的老粉,我总结出这个节目的两种打开方式:

1、能接受许知远的谈话风格、理解他做节目的初衷,因此对每一次对话都抱有好奇心;

2、对许知远无感甚至反感,只是对谈话对象感兴趣,就挑单集来看。

我自己属于第一种。所以我的评分是非常个人的、主观的,评价标准主要是基于这一集能否让我有所收获,有所感悟,而不是基于我是否喜欢这一集的嘉宾(当然,如果是完全不感兴趣的嘉宾,我就不看了)。

S3E1: 张艺谋【3.5分】

S3E2: 李宇春【3.5分,李宇春谦逊好学的态度很惹人喜爱】

S3E3: 王石【4分】

S3E4: 电台主播【5分,电台主播说尽人生百态】

S3E5: 谭嗣同【5分,历史名人竟然也有饭圈文化】

S3E6: 尤瓦尔·赫拉利【4分】

S3E7: 唐诺【5分,超级读书人】

S3E8: 徐冰【4.5分,艺术家】

S3E9: 毕赣【4分,新晋名导演】

S3E10: 吴孟达【3.5分,RIP】

S3E11: 王健【3.5分,大提琴家】

S3E12: 黑木瞳【3.5分,严格自律的日本女神】

S3E13: 木村拓哉【3分】

下面是我的一些笔记和感想:

---------------金句摘抄---------------

S301张艺谋

许:你的动力是什么?比如是饥饿感吗?

张:不能对不起别人。

许:这是你的原则?

张:对。小到一个场工,跟你合作完了之后能涨工资;大到一个大演员希望通过跟你的合作,可以有事业的提升。所有人都有很世俗的期望,才跟你合作。你怎么能不用功,觉得自己是天才,嘻嘻哈哈,游游戏戏?不能懈怠。当然你最后失败了,大家也不能说什么。我是劳碌命,求变,不安分。

S302李宇春

李:我去看威尼斯双年展,有一个关小的作品叫做《David》,用影像表达的是:每个人都去看大卫,有的时候远,有的时候近,有时候被印在T恤上,有时候被印在卡片上。我们每个人都在消费它,吃掉它,有时我们破坏它,有时又仰望他。然而我们却不知道为什么,很多人不知道他是谁。

李:上《时代周刊》的不是我,而是节目。那个李宇春,只是一个符号。

【偶像是什么?】

李:偶像是质疑

许:偶像也是信念哪

李:偶像是生意

许:偶像也是价值

李:偶像是忍辱负重

许:偶像也是大放异彩

李:你的都是褒义词(笑)

S3E07唐诺

唐:过度的渊博会不会丧失我?我们是谁?我们难道不是由我们读过的书,我们经历过的事,我们对这个世界的印象所构成?有时候我们通过书写或思维,进入到一只鸟,或者一个异国人,用他的眼光看世界。这就可以突破我们生命的局限性和单调性。

代价就是,怀疑自我会不会消失。书写和思维会变得困难而复杂,而且它复杂到难以简单的说明。就再也无法说出最简单的话,甚至是人家期待的话。所以不适合革命,不适合召唤群众,不适合当明星偶像,不适合写诗。

许:那最适合当什么呢?

唐:不知道……最适合当一个老人吧。

因为老人有一种晚年的自由,甚至恋爱和性爱的功能的离去,都带给你某种自由,世界会完整起来,会回到它真实的样貌,也许有各种奇奇怪怪的可能。

我们这个年纪的人,时间是扑面而来的。你还有多少时间,你还能读多久的书,你还能够走多远。

某种程度来讲,晚年是非常有趣的。我是兴高采烈地在过这个晚年。

-------------------一点感想----------------------------

看到第三季终于明白了许知远这个节目……最开始是觉得很尴尬,尤其是一些演艺明星的访谈。后来因为对嘉宾感兴趣,所以一直听下来。到第三季我终于明白了这节目的吸引人之处。许知远人如其名,他关注的是远方,是更宏大的永恒的主题。有些嘉宾跟他相谈甚欢,因为他们对许知远提出的问题有过思考。有些嘉宾纯属尬聊,因为他们拒绝透露内心,或者是未曾思考这些问题。

许知远的提问方式,乍看故弄玄虚,再看则直击要害。这段对话的经历是一场剧烈的思想碰撞,对于被访者来说类似于一场深入的心理治疗,帮助他们理清思路,表达之前未能表达明确的想法,让受访者和听众都感到受益匪浅。我在心里不禁想象,如果是我和他面对面,被他这样带着思路走,被他一路逼问,被他启发和指导,能说出什么样的话来。

许知远做节目叫做“带着偏见出发”,很有启发性,让我意识到,不论是看任何文艺作品,小说、电视也是这样,应该分开看三层个层次的观点:1.角色的观点(正反两面角色) ;2.作者的观点;3.观众的观点(即我的观点)

另外我观看完5季《十三邀》之后,有了一些对整个节目的理解,指路:

十三邀|史上最劝退、最难安利给别人的访谈节目+最佳单集推荐

//movie.douban.com/review/13439609/

以上。

……

茶姐姐好读书不求甚解,欢迎友好讨论,勿喷勿杠,谢谢!

 4 ) 如果老谋子当时坚持一下,林妙可命运会不同吗?

这事没人知道。

林妙可这个事情到底该怎么处理?张艺谋其实也说不上来。

他只是说清楚了为什么这样安排的前因后果。

他觉得林妙可唱的问题不大,但是技术团队认为音准差,还是需要换一个。老谋子还特地请教了国外的团队,来判断这个算假唱么。然后大家巧妙的用了个“这算一个情境表演”的概念,换的了当时的逻辑自洽。

但是后来我们也知道,网友不买账啊。

林妙可因为假唱的标签变成众矢之的,而杨沛宜则被抱以普遍的同情。在当年和后来的一些报道中,会称赞杨沛宜的低调稳重及歌唱实力,说到林妙可则觉得她哪怕表演都满做作的。那时候吧会不自觉的感觉在看一部漫画,女主角是个有才华但是被压迫的小姑娘,现在台上的总有一天会被女主角+仙女的角色打败。

但目前反转并没有出现,杨沛宜现在是个有才华、低调但表演评价不错的小姑娘(也该是高中生了吧),林妙可上了南京艺校,容颜的辨识度也没有小时候那么高。

当年那些认为一个被彻底耽误了,一个将得到风光无限的预言也没那么准,她们的道路就目前来看,仍说不上有什么天壤之别,也判断不了未来会怎么样。

老谋子在访谈中说,早知道应该坚持一下,就没事了。

但是谁敢说,坚持了以后就肯定都买帐了?林妙可会不会因为音准问题,被搞上风口浪尖,也不知道。

虽然对于林妙可的质疑不断,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也有很多声音渐渐认为,林妙可也只是个“受害者”,她作为一个孩子根本无法选择当时的情况,不要说她,连张艺谋当时也瞻前顾后,不知如何是好。作为一个孩子,承受了许多不该承受的恶意和责任,“我们”真的还有必要追着这件事不放么?

这些转变和声音其实引申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我们”到底是谁。

在张艺谋那个年代,他可能是知道“我们”是谁的,就如同开会,党员和团员就是“我们”,不是的(也就他一个)要默默走开。

人们总想不停地划分出“我们”,你是同情林妙可的那个“我们”,还是反对林妙可的那个“我们”?

但是现在,“我们”已经越来越模糊了

这十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世界越来越大,声音越来越多,观点越来越多元,每一个人身上可能都带着多多少少矛盾的,流动的观点,我这个时候是这个想法,过了一段时间是那个想法,我还是那个我,但是“我们”还会那么团结一致吗?

而这种现状,正是张艺谋这一代导演在年轻时候没有经历过的,也是我们每一个人,虽然在经历,但是找不到规律的现状。

在张艺谋年轻的那个时候,找到一条“大多数人认为正确的道路”的,大多数人的利益就是集体的利益,为了集体的利益,小部分人是可以牺牲的,这天经地义。

就如同在奥运舞台上,为了让大多数人听到好听的声音,看见可爱的面容,林妙可和杨沛宜,是不能够完整出现的,她们一个贡献了声音,一个贡献了姿态和容颜。

哪怕她们自己不想这样,哪怕张艺谋这个总导演觉得没必要这样。

但成长于照顾大多数利益的张艺谋,仍然下意识的认为能照顾到大多数人的情绪。

然后不是那样。

而且越来越不是那样。

从“大多数人”都攻击林妙可的假唱,到越来越多的声音指出林妙可及其家庭的身不由己,或者到对张艺谋甚至整个团队的体谅……虽然观点冲突仍然不断,但是不同的声音越来越多。

因为每个人,都希望有每个人自己的想法。并且是当下的想法,就要在当下表达。

我们现在说话,评论,也喜欢说“如果事情没有反转……”,也就是说,太多的时候,事情会有改变,甚至反转,不是因为一开始描述错了,而是有各种角度不同的描述。

个人主义,其实多多少少带着茫然和不确定性。虽然我们知道自己很重要,但是我们自己到底有多重要,我们无法判断。我们的声音会变成什么样的力量,在我们发声的时候,我们不知道。

如果说这次张艺谋在那里说“如果坚持一下就好了”,给我带来什么样的想法的话,我理解是:还不如承认自己不知道。

坚持一下,不是因为要改变什么答案,因为答案不可知。

坚持一下,其实是为了求自己一个心安,找自己的一个可能。

除了力求自己的心安,对于其它人的反应,我们不知道。

在现在这个时代,他人的反应不可控,也不该控。

张艺谋不知道他许多决定的后果(比如林妙可假唱后的轩然大波),许知远不知道他许多决定的后果(比如有些访谈播放后的全网……黑),我们当然也可能不知道自己决定后的后果。

别人对你的反应可能也只是他一时口快,或者无心之举,打法打法时间,但可能会对你自己造成不小的冲击。

你越在乎别人的反应,你就越容易陷入冲击的泥沼。

这种冲击,就是我们现在个人主义的代价之一。

也是自由所带来的代价之一。

你说的一切言语,都有可能带来负面的评价。而且你甚至分不出到底是负面多,还是正面多,或者干脆是不知所云的话语多。

虽然我们可以起许多调侃的词对待反驳的人,说他们杠精什么的,但是不要忘记,这些ID后面,就是一个一个的人。他们也在说出他们的想法,以满足自己的需求。

这个人,是真实的,这个需求,是合法的。任何反馈,都有概率,让人发现,赞同,或者反对。我们自己也有可能,在某个时刻,某种心情,变成某个杠精。

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可以承认自己不知道的年代。没有斩钉截铁的权威,也不该有这样的导师……我们应该知道我们不知道,而不是再像以前一样,我们明明不知道,但是要装出我们知道的样子。

承认无知,才能进步。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我们只有不停拷问自己,才能慢慢前行。

自由有代价,自由也有意义,这个意义就是,你不要揣摩,不要预测,你拷问自己,然后说出你想说的就好。

只要你合法,你就可以说你想说的,你可以批评,也可以被批评。你可以表扬,也可以被表扬。你可以无视,也可以被无视。

任何反应,都不可预测。

我们都会渐渐习惯这种不可预测,既然说什么话都不可预测,既然已经没有“绝大多数会赞同的套话”了,所以也许大家反而更加诚实,诚恳,公开,透明。

我不知道我说的别人认为是对的还是错的,于是,我只是说我想说的。我知道我说的会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和反馈,我可以在乎,也可以不在乎。关键是,我要怎么坚持说出自己所想,坚持寻找到我自己,而不是期待有人生的救世主。

寻找到自己,突破自己,反思自己,接受自己选择的后果,才是我们最值得过的生活。

这种寻找、突破、反思,接受,张艺谋在《十三邀》第三季访谈里其实也表现了。

看十三邀,经常会觉得很饿……

虽然许知远说他觉得十三邀都快是行活了,但是其实,采访不一样的人,都会有不同的观众产生不同的角度的兴趣。

比如我看张艺谋,他生于集体主义时代,也经常说要照顾大家的情绪,但是他也是非常愿意往个人主义元素在走的导演——作为一个中年人,我想他很难摆脱年轻时候集体主义带给他的阴影,但也带给他的机遇;而作为一个艺术家,他仍然在尝试自己本身的各种可能性,他说,我是一个不太爱惜羽毛的人,这就是一种尝试的代价,他愿意付出代价,然后看见自己的某种可能性。他拍活着,也拍商业片,现在则想拍替身的故事,感觉就是当你背负着集体的力量和利益,但又有自己私心杂念的时候,你是谁,你知道你行为处事的后果吗?他的确有迷茫后悔的时候,比如对林妙可的不坚持,也有各种自己不被认同的时候,比如筹备了几年的片子骂声一片,但是他没有停下来。

当我们关注自己,知道要为自己负责的时候,我们真的很难停下来。

我们总是用50、60、70、80这样的数字,来称呼着时代,和那个时代的人,在以前,我们总是觉得每个时代的人,会有一个多多少少共性的思想,80后怎么想的啊,90后怎么想的啊,我们经常看见这样的问题。但是现在,这种分法没有多少意义,与其追求时代的特征,不如尊重时代的多元,每一个人,都既可以承认自己,也可以改变自己,这次访谈,其实我比较中意的也是张艺谋坦然地说出自己可以不爱惜羽毛——是的,当一切无法预测,也不应该去控制的时候,我们承认自己的不知道,用一点点代价,去突破个人的可能。

去突破个人的可能,去找到那些还未找到的,自己的灵魂碎片。如果你自己不重视你自己,你可能被诱惑,可能被利用,可能被无视——已经没有一个“我们”老教导你是谁了,你只能自己尝试,成功或者失败。

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便利,和负重。

 5 ) 唐诺

本季触动最深的一期,甚至看到结尾处有些发抖。

尽管有几期嘉宾也很有意思,但似乎屏着呼吸看完的总是这类回归自身,探寻处理同自我关系的议题,陈嘉映那期也是。

记录部分对话。

“很早就认识一件事情,生活的很多繁华面,看起来好像各种可能性,但是以我的能力所及来讲的话,重复性太高。但是,书的世界,变化万千。”

“有时候我们通过一个书写,或一个思维,进入到一只鸟,一个异国人,用他的眼光看世界,使得你的世界被扩展开来,这才能够让你突破有限的我们的,在这里就不能在那里、你成为这个时限就不能够成为那个时限的那种生命的局限性跟单调性。代价就是,你所怀疑的那个自我会不会消失。”

“最适合当老人吧。老人有一种自由,有一种晚年的自由,这世界会觉得,你不要多嘴就好。恋爱跟性爱的功能离去,都带给你某种自由,新的解放。你的世界会完整起来,会回到它真实的样貌,它的自由度可能更高,它的发生面最大,也许有各种奇奇怪怪的可能。”

“人类世界通过记忆,你可以不用从零点出发,而是我们所说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以对我来讲,阅读世界的这个部分来讲,它很自然就是这样,要不然你没有办法书写。因为你不用再细说从头,我可以从接近他们停下来的地方开始,那你才有机会探入到过去的人没有时间、来不及进入的一个领域。可它的麻烦也产生再这里,就是说因为书写不是从原点开始的,所以它对读者就产生了一个要求,这也要求某种读者,你必须不是留在原点的读者。”

“但有可能通过这个工业,把你个人的理念最大程度地表达出去,对这个呢?尽管这个表达被打折扣了,但是可以抵达很多人。” “梁文道也碰到过这个问题,都是想办法把对一般人来说稍微复杂、稍微困难的知识,做一个解释者。但解释者永远碰到的问题:你设定的解释到什么地方?我自己后来慢慢从解释者本身给慢慢退走了,因为我开始紧张起来,当你的笔变得顺利、变得流畅、变得很知道怎么对付这些东西,就会让我害怕,久而久之,你会变得没有处理困难东西的能力。”

 6 ) 十三邀片头文案

每一次对话

都是一次意外的相遇

彼此探测

不可避免的不安

以及自然到来的释然

它令你重审自我

一些时刻更坚定

另一些时刻则充满怀疑

它也催你追问生活之意义

它也促你观察生活之矛盾

告诉变化的时代

与个人意义危机的并存

只有更开放的对话

更多元的思考

才能追寻一种兼容之道

在宽阔的世界中

做一个不狭隘的人

 短评

挑着感兴趣的看了几期 对木村拓哉的采访不及格

3分钟前
  • 林木暮
  • 还行

“书写不是从原点开始的,所以它对读者就产生了一个要求,这要求也要求某种读者,你必须不是留在原点的读者。”

5分钟前
  • archimboldi
  • 力荐

时间够的话一定要看完整版而不是剪辑版啊,感受太不一样了,真心的

10分钟前
  • 阿布鲁齐
  • 力荐

黄土地里的实在人,那碗面就看出来了。

15分钟前
  • 不语
  • 力荐

张艺谋笑的真好看啊

18分钟前
  • 什么卢
  • 力荐

特别烦许知远的一点就是,无论嘉宾是谁,话题永远离不开青春啊,时代啊,情怀啊,历史啊,个人主义啊。。。等等这些东西,试图用自己的观点去引导嘉宾参与其中,很尬聊。他还有一个口头禅,当他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述的时候经常用“某种意义”来代替。

22分钟前
  • Leon·Yang
  • 推荐

看了李宇春那集,蛮有感触的,每一个问题都很锋利,但是李宇春回应的超乎想象!13年,能在鱼龙混杂的娱乐圈仍有自己一席地位!这个女孩,不简单!

26分钟前
  • 文先生
  • 力荐

张艺谋说,第五代导演在国际上摘金夺银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第五代导演的电影其实一直都没变过,依然是集体主义向个人主义的追寻。变得是外国的评委,他们对成长起的中国不再抱有那种好奇感了。一个时代,人才是固定,而网络时代的到来,大数据的兴起,导致了人才并没有跟上时代。觉得国师还是羡慕王家卫的那种才华的,那种从老上海走来的小资味道。他跟王家卫刚好代表两类人,才华,和勤奋。而王家卫的才华伴随的是导演的集权,和不断的新想法。最后,当第四代导演被《红高粱》取代,五代导演“霸占”影坛。而第五代导演也从启蒙文化走到了大众文化,从对历史的回答,走到了对个人主义的追寻。08年之后他虽然并不像许知远说的那样,前浪拍在沙滩还迟迟不肯死去。但也没有再伴着《活着》那样的作品走上神坛,而是走到了沼泽的中央。

27分钟前
  • 苏格兰折耳
  • 推荐

比起陈凯歌、姜文、贾樟柯,张艺谋这种不承认自己是天才的天才太难得了。

31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第一期挺好,国师比想象中有趣自在。永远对勤奋且有责任感的人抱有好感,不要奔着伟大而去,不辜负的心在那儿,伟大会奔你而来。

34分钟前
  • Bahvoilà
  • 推荐

看了对话张艺谋的完整版 感觉是个真诚努力的人 但是他说自己想跟上这个时代 想让年轻人喜欢自己 又说现在这个时代不会喜欢库布里克和黑泽明 又说最重要的还是要做回自己 我想这里面挺矛盾的 并且我也不认为现在的年轻人会不喜欢库布里克等大师的作品

38分钟前
  • 340
  • 推荐

张艺谋老师未免太实诚了,你能在这期节目里看到一个极其真挚、喜爱钻研和绝对努力的人。许知远说偏见、自由和突破,从他身上就能看见了,可以算得上是纯真了。

41分钟前
  • momo
  • 推荐

张艺谋确实配得上国师称号,有种脊梁的意味,张艺谋之与中国大概就如黑泽明之于日本。如果把中国导演比作一班学生。张艺谋应该是班长有能力有担当一直做着主流正派一点的事情;姜文就是很有个性的很聪明的那种不服各种制度管理的尖子生;冯小刚大概是哪些混进了班里跟着优等生学了点东西就出去炫耀的痞子。

43分钟前
  • 江湖骗子骗江湖骗子
  • 力荐

张艺谋真是太坦诚了。承认自己才华不够,是坦诚,也是勇敢。坦言自己的最大强项不是摄影,而是造型。这个从《影》也能看出来。访谈,被采访者重要,问的问题重要。还有就是些偶然的东西,抓住了,就很宝贵。张艺谋这期,抓到了那个吃面的大腕。它在某种程度上映射了张艺谋来自于出身的朴拙和局限性,也可以作为了解他和他的作品的一把钥匙。张艺谋的可贵之处是,他不遮蔽。

47分钟前
  • 居无间
  • 推荐

唐诺这期很棒

52分钟前
  • :)
  • 力荐

特别烦许知远的一点就是,无论嘉宾是谁,话题永远离不开青春啊,时代啊,情怀啊,历史啊,个人主义啊。。。等等这些东西,试图用自己的观点去引导嘉宾参与其中,很尬聊。他还有一个口头禅,当他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述的时候经常用“某种意义”来代替。

57分钟前
  • 无力烦
  • 还行

访问名人真的是挺难的事儿,而看了三季之后我仍然没跟许知远学到什么实际的本领。大部分做到某个层次的名人都会有种顺其自然的同理心,你所认为他可能会有的纠结他完全没有。记者最怕碰到的也是这样的采访对象,他很真诚,但真的没啥可给你看的。他经历了大起大落,但他一点也没往心里去。

1小时前
  • 沛沛
  • 还行

张艺谋本人其实比想象的要有趣,也看得透彻。

1小时前
  • 澡澡娃娃🌈
  • 力荐

暴雨倾盆的午后,看了十三邀第三季的第一集。之前看过许老师采访冯小刚和诺兰,一个满口脏话,一个无比冷静,都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尤其是冯小刚,我真的不喜欢不具备基本修养的人。第三季第一集我必须要给好评,最喜欢是在咸阳那段对张导年轻时候工友的采访,真实复活了那个出身不好、全厂唯一的非团员、床头贴满显影配方、七年逆境不放弃学习的张艺谋。成名之后依然不忘初心,谦逊和蔼、自我要求极高,作品保持高产。不论作品好坏,张导绝对是人生的榜样,毋庸置疑。

1小时前
  • 月亮与六分钱
  • 力荐

第一期的嘉宾张艺谋导演,享誉海内外获奖无数不是他的标签,可能国内部分文青爱踩他因为他是标杆批评他可以拔高自己,但张导这个人不同某些导演会反击会据理力争,现在就连于正就可以大喇喇的说他是国内美学最好的,服化道很多都是山寨他的,但是张艺谋从来都是很低调哪怕关于他的任何新闻褒贬不一全部埋头认了,咱们对于艺术家其实有点苛刻,国内享受一点礼遇的可能只有“姜文 李安”吧。早期文艺电影的张艺谋频频亮相国际,戛纳威尼斯柏林欧洲三大电影节走透透,金球奖奥斯卡也是常客,既《英雄》后开创中国电影商业大片时代,英雄广受争议但如今回看我个人认为这是导演最好的作品!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大气磅礴无与伦比使得他不仅是电影导演被人封为“国师”,纪录片《张艺谋的2008》记录了他幕后创作艰辛,接着G20 APEC 金砖峰会伴随着中国每桩盛世

1小时前
  • 苍穹ぷ鸢鹞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