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相成

记录片美国2012

主演:基努·里维斯,大卫·芬奇,马丁·斯科塞斯,詹姆斯·卡梅隆,史蒂文·索德伯格,丹尼·博伊尔,克里斯托弗·诺兰,拉娜·沃卓斯基,拉斯·冯·提尔,大卫·林奇,乔治·卢卡斯,罗伯特·罗德里格兹,迈克尔·查普曼,杰西·布拉德福特,瑞德·穆拉诺,格蕾塔·葛韦格,理查德·林克莱特,沃利·菲斯特,莉娜·邓纳姆,安东尼·多德·曼妥,维托里奥·斯托拉罗,维尔莫什·日格蒙德

导演:克里斯托弗·肯尼利

 剧照

阴阳相成 剧照 NO.1阴阳相成 剧照 NO.2阴阳相成 剧照 NO.3阴阳相成 剧照 NO.4阴阳相成 剧照 NO.5阴阳相成 剧照 NO.6阴阳相成 剧照 NO.13阴阳相成 剧照 NO.14阴阳相成 剧照 NO.15阴阳相成 剧照 NO.16阴阳相成 剧照 NO.17阴阳相成 剧照 NO.18阴阳相成 剧照 NO.19阴阳相成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01 16:11

详细剧情

  经过上百年的发展,胶片技术从蛮荒走到成熟,电影人采用化学摄影法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经典和视觉奇迹。而当时间逐渐走向21世纪时,化学摄影法趋近临界点,几无上升空间,且越来越无法应对电影工业对新技术和全新拍摄手法、理念的诉求。与此同时,数字摄影方兴未艾,正以前所未有的势头进入传统技术固若金汤的电影领域。从Dogma 95对手提DV的使用,到乔治•卢卡斯大胆的HD摄影之应用,伴随着“顽固派”和“革新派”的政治和讨论,数字摄影蚕食着传统胶片的领土,逐渐成为当今电影工业的主流。在这一过程中,配光、摄影、剪辑等工作也相继受到冲击和影响。  这是一场全新的革命,是对充满各种可能性的未来满怀信心的展望……

 长篇影评

 1 ) 电影所带的真情(灵气)。

1.用胶片的基本没有渣滓,而用数字的渣滓偏多(看那几个只宣扬数字的表情与才华得出)。
2.胶片更易达顶峰,数字较难。
3.胶片太紧张了(钱,益:集中注意力;弊:心理包袱(我不喜欢这样))
4.有钱的大导演什么的胶片肯定好,没钱的只能用数字。
5.数字的及时性。
6.大家都能拍片了(数字)。
7.用电脑调出的颜色永远当不到胶片。
8.胶片的纹理质感确实远超过数字。
9.商业片几乎是数字(诺兰是个牛逼)
10.DI只是辅助,但创造一个新世界DI是最好的选择。
11.数字对胶片不够尊重。
12.阿莱ALEXA哇哦(找到了数字中的胶片),可惜却终止了。
13.艺术家、科学家都很淳朴,这其实很和谐。他们总是在互相推进。

都是有利有弊,在我看来,使用哪种,更取决于你所拍摄的影片本身。【希望演员带着怎样的心理状态,影片最终的效果(你所需要的),是否依靠DP,是否需要更换胶片的间隙(其实数字也能人为的拥有),等等】

这部电影不只是讨论胶片与数字,还有电影的现状和未来。


还是应以影片的结尾来结束:
所有的最后都回归到一件事,如果你用心去做,如果你能够让我们感受到它,那你用什么做到的并不重要。

 2 ) 关于胶片和数码的几个想法

算不了什么评论,一些感触,毕竟也是和每天的工作有关。想到其他会再补充。
       
       去年回家和家人吃饭,有人送给表妹一个富士拍立得作生日礼物,表妹也不过80后,她随口问这是什么原理,是不是有个打印机什么的,我吃了一惊,才深刻地意识到胶卷的时代确实离我们远去了。作为家用的摄影,胶片和数码早已尘埃落定。而作为电影工业,也基本上大势已趋。
        直到我在做纳尼亚卡斯边王子那部的时候,我们镜头做到差不多,会做film out也就是把做好的镜头印到胶片上,送到soho的lab里洗出来,第二天大家到楼下的电影院去看film daily, 看合成在胶片上的效果。那个时候我的总管说你们都要珍惜这个film daily,这个大概是最后的机会了。果然从那部片子以后,我们就再也没有film daily了,做好的东西只要用投影放出来就可以了。虽然这样少了个环节,进度也快了许多,但现在回想起来,那个film daily确实有特别的让人怀念的地方。
        昨天看了side by side这部纪录片,我就记起上面两件事来。这部片子的话题,似乎是每个业内人都有鲜明立场,制片人提到在拍这部片时大家都很容易就打开了话匣子。围绕着数码还是胶片这个话题,这个纪录片简单的对流程历史做了介绍,通俗易懂,最主要的是采访的都是业界大牌,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看这个问题,这些人都会有很多佚事,还是满引人入胜的。通过这部片,不论情愿与否,观众也不得不意识到,作为商业用途,胶片真的是没有前景了,富士最近也宣布了停产电影胶片,这真是个让人伤心的事实,更不幸的是,因为制作胶片牵涉的成本,连带会影响到电影另一市场范围渺小但意义重大的范畴,比如艺术 —— 这点在片中到没有涉及。 作为一个触摸得到的实体,胶片本身为艺术家提供了一个实验的对象,早期前卫实验电影在胶片上摩擦的痕迹,只能随着胶片的消失而消失么?所以看了这部片子后第一个也是最迫切的想法就是‘我真的要囤点胶片了’。当然,以胶片为媒体的艺术家已经意识到这个威胁,不久前Tacita Dean撰文感叹胶片的来源越来越有限,冲洗胶片的地方越来越少,她更在tate modern做了以film为题的装置艺术,这是对这一逐渐消失的媒体的至高致敬,抑或是一曲挽歌。
        我个人并不反对数码技术的推进,我想和大多数人一样,我希望两者可以并存,或者是象片中有人提到,不是新的选择的出现而彻底去掉了旧的选择。这是两个不同的媒体,数码的低成本和容易上手带来的所带来的解放感,轻巧的体积所带来的急迫感,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就像Festen的摄影师初次接触到索尼的小摄像机,那种豁然开朗的激动溢于言表,我想起我在上学时初次看到新浪潮电影的时候也是有这种‘电影可以这样拍’的激动。数码技术带走的电影制作的神圣光环,带来的是电影制作的民主,虽然同时会带来更多的垃圾作品。
        片中采访到的新技术的推动者,比如卢卡斯,卡梅隆等等,则可谓是至上的geek,他们非常执意,有什么问题就会一鼓作气集中精力去解决,这种精神可以说干我这行是非常熟悉的,让人敬佩,也是不可缺少,但是当卡梅隆骄傲地说阿凡达的丛林没有一片叶子是真正存在的,我暗暗在感叹weta工作人员的工时同时也为至上的geek感到一丝悲哀,你可以没日没夜在电脑前扮演造物主的角色,但你也可以看一看真正的丛林,难道自然不能提供让人叹为观止,想象之外的魅力么?
        从数码技术的推动到后期调色的广泛使用,更带走了胶片所特有的魔力和尊敬,这大概是老一辈从业人员怀旧感伤的来源,但是也透露了电影工业的一些自我满足的特性。比如以前大家要到翌日才看到到底胶片捕捉的影象,摄影师如同魔术师的地位,固然很有吸引力也会让一些控制欲强的导演非常恼火。特别是采访的一个DI,充满着’我是最后一个碰这部片子’的窃喜。。。呃,我还是讨厌DI。作为合成工作人员,其实我们是对所拍摄的东西非常尊敬的,我们会小心翼翼地保持所拍摄的data,胶片扫进来也好,数码数据也好,合成上的元素也会和拍摄的所配合。哎,可是跑进来个没有经验的DI, 加上个没有主意的导演,后果往往是破坏了所有当时捕捉的美丽。如果没有特殊的目的,你为什么你要去改树叶的颜色?就像有个著名摄影师说的,除了象一些特定的fantasy或是stylised的片子,很多效果就是可以在拍摄时达到的,调色自然应该是谨慎的。由于胶片的成本和物理上的特性,在拍摄,剪辑,后期的制作上会少一点浮躁和匆忙,更多些尊敬和认真,这个态度我觉得即便是媒介的变化,还是应该保留。
        我们看到数码技术不断进步和突破的前景,如果要我选择拍片的媒介,我恐怕也是多选择数码,但是只是希望还是可以有机会用胶片。
        一个简单的机械原理,几块玻璃,在薄薄一条上保存下的光影,一百年后对着个光源马上可以再现,本身就是有种简单的优雅和诗意。虽然这是感性的一面,但是我们是有情感的动物。

 3 ) 《阴阳相成》:如果没有基努·里维斯,这部片子不会诞生

人人都有纸和笔,但那张纸上又写下多少伟大的故事呢?现在同样的事情要发生在电影身上了。

——大卫·林奇

最近一直在等《疾速备战》的高清资源,正巧最近基努·里维斯的曝光率挺高,美媒还挂起来一阵尬吹基努的风潮(大概把他捧到了最受观众喜爱演员的程度,基努本人表示很懵逼)。

我翻了一些他早年间的作品得到了一个意外收获,除了《黑客帝国》系列外,基努·里维斯对影视业还有一项卓著的贡献,就是下面要说的这一部纪录片——《阴阳相成》。

(香港的译名非常暴露粉丝情结:《基努·里维斯给电影的情书》)

这部纪录片由基努·里维斯本人出任制片人和出镜记者,采访了巨多业界名导和摄影师就当今(2012年)电影体系下的胶片、数字之争展开讨论。

细究之下,整部电影散发着规整的论文气息,将现有的胶片、数字矛盾拆解开来,从动态影像的捕捉、冲显、放映以及储存等方面分条论述,由持有相反论点的名导阐述他们的感受,其中穿插基础的理论知识以及相关技术的发展历程。

其实这部电影并不像描述中那么冰冷晦涩,虽然不是将导演们聚在一块来一场华山论剑,但各个环节中导演们的观点都不尽相同,无缝剪辑中形成了跨越空间的辩论战。

其间没有太过激进、新潮的观点,胶片数字之争在大众语境下也是老生常谈的话题,谁都明白数字化的浪潮势不可挡,但就像中文译名阴阳相成那样,所有的元素最终汇聚整合,走向了对电影这一技术艺术混合体的讨论,其中蕴含着迷影人无穷的乐趣。

先来简单列一下出镜的名导大咖,没办法全部罗列,片子中有详细的字幕注解,b站搜索片名《阴阳相成》就能看:乔治·卢卡斯、大卫·芬奇、罗伯特·罗德里格兹、克里斯托弗·诺兰、马丁·斯科塞斯、詹姆斯·卡梅隆、大卫·林奇、乔·舒马赫、拉斯·冯·提尔、丹尼·博伊尔、拉娜/安迪·沃卓斯基、史蒂文·索德伯格……

首先要说,如果没有一个像基努·里维斯这样大牌的明星来做制片人,《阴阳相成》绝对是不可能诞生的,我必须郑重感谢基努这个用了半秒钟就拍板的点子。

镜头中顶尖的艺术家和技术狂魔其实都特别朴实纯粹,他们的观点和立场都跟自己的作品是高度吻合的:满嘴Funk的大卫·芬奇、话中富含哲理的沃卓斯基姐弟(现在是姐妹了)、随时随地都能high起来的丹尼·博伊尔和卖萌的老马……

(所有导演中最难邀请的是诺兰,基努·里维斯亲自出马投其所好给他写了一封信,表示希望在未来16个月中在世界的任何角落采访他二十分钟。于是诺兰欣然应允了20分钟的采访,后来还给加了5分钟)

在乔托·卡努杜的《第七艺术宣言》中,他将电影称作前六种艺术形式的综合,是一门拥有时空属性的崭新艺术。

而时至今日我们习惯使用一个词汇:电影工业,实际上它是独一无二的,从来没有哪一种艺术形式真正能与工业挂钩。除了“群策群力”和“成本高昂”这些老生常谈的原因外,电影从来都是艺术与技术的混合体和共生体。

两者孰轻孰重我现在并没有论断,但我相信正是这种杂糅属性让电影成为一门独立艺术,而技术就是电影发展的第一驱动力,人类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和电影工业对其极高的转化率才让电影成为每一代人眼中方兴未艾的存在。

《阴阳相成》提供给我们一条思路,电影工业由胶片过渡到数字时代不单单因为成本更低、操作更便捷,这种改变的根源其实来自人们对掌控这项艺术的渴求,这种渴求往往需要技术的支撑,而翻新的技术又翻过来刷新人们的渴求。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早期的电影剪辑师(那时称剪辑员或技工)绝大多数都是女性,因为这个工种类似纺织女工,只是将胶片剪切粘贴,导演也很少走进剪辑室。后来为了满足感官需要出现了有声电影和彩色电影,视听元素的极大丰富使影片需要在每一帧之间编辑,剪辑工作的重要性凸显出来,也渐渐真正有了剪辑师的称谓。

(马丁·斯科塞斯)

电影的数字化则来自更高自由度的编辑模式,剪辑的最小单位不再是帧,而是能在每一帧上进行精细的编辑。

数字编辑可以处理更丰富的画面,它能随意调整画面里的每一个部分的每一个参数,并逐渐开始取代传统的光化学色彩配色。

与之对应的,更为便捷可靠的数字拍摄设备也成了人们迫切的需求,用手持DV拍摄的影片开始在圣丹斯独立电影节上获奖,并取得不错的票房成绩。厂商不断攻克清晰度和宽容度的难题,只不过它的进程相对慢了一些。

数字设备和编辑介入电影创作后,率先受到影响的是摄影师,拍摄的画面不再需要经过一个晚上的冲印才能被看到,所有人都能通过监视器实时看到拍摄的画面,且电影最后的呈现效果也更多地被数字配色师掌控。胶片时代的摄影师是唯一能够知道第二天样片效果的人,这是种浪漫的权力,他们可以骄傲地对导演说“明天看吧,肯定超惊喜”,当然也有很多“What the funk!”的惊吓,大卫·芬奇额外补充道。

数字时代人人都能看到画面,摄影师工作的专业性常常受到人们的质疑,让很多人产生了“我拿机器我也行”的错觉。

数字化摄影机给整套拍摄工作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极大扩展了单台摄影机的拍摄时长,不必拍十几分钟就换上一盒新的胶片,体积的便捷化也提供了更多机位拍摄的可能性,一次拍摄中能捕捉更多的信息量,镜头的选择更加灵活。

拍摄中有了“无限NG”的技术可能(演员的噩梦),没有了胶片的成本限制,一条不满意还可以接着拍下一条。

涉及到电影的放映、储存这些下游环节的时候,已经不需要导演站出来论述了,现实就能说明一切:有胶片放映条件的影院已经越来越少,绝大多数影片已经完全数字化。

虽然数字储存的时效性很差,马丁·斯科塞斯也提到胶片可能是唯一能长久保存六七十年的介质,但这种方式已经不具备商业性质,变成了一种收藏的手段。

所以到了影片的最后,诺兰成了唯一一个坚守胶片的导演,也坚持着只用胶片拍摄他的电影。

几乎每个观点的最后都有诺兰出来唱反调,整场“辩论” 中的“胶片派”老是在谈什么“艺术”、“质感”这类抽象的词汇,面对能讲出严谨道理的“数字派”明显缺少可信度。

放到现今的网络环境下,这伙人就是不识时务的“杠精”,诺兰还是最闷骚的“杠精头子”,大多时候没有理还非要杠。

而实际上《阴阳相成》并非是让大家争论胶片与数字的优劣,更不是二者的存亡之战,马上就要2020年了,如果说影片中真的有什么独到的预见,那么在电影完成的几年后也就毫无意义了,现实永远比任何东西都更有说服力。

只说国内的情况:2016年上映的电影《长江图》宣称是中国最后一部胶片电影(延期多年上映的《狗十三》和《无问西东》也是使用胶片拍摄),片方之所以敢这么说是因为电影是在北京电影洗印厂拆除的前一天才完成胶片的清洗工作,自此之后如果想在国内完成胶片的洗印已经几乎不可能。

2007年是业界公认的胶片巅峰,技术浪潮下胶片的没落速度令人咋舌,仿佛一夜之间大家都产生了为什么要用胶片拍电影的疑问,二十年后呢,会有人还提起胶片吗?

《阴阳相成》的目的其实很简单,它只是基努·里维斯在更新换代的背景下,想要记录下行业现状的片子。

他使用最多的问句是“Where are we today?”,电影中所做一切采访和调查都是为了解答这个问题,导演中没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哪怕站在技术最前沿的卡梅隆也没有给出答案。

但名导们思考的方向却出奇的一致,他们都指向了电影本体。

所有的一切在最后都豁然开朗,无论是“胶片派”还是“数字派”都是运用技术的电影人,尽管工具不同但也是一个战壕的战友,自然也不存在什么杠精之说,他们反思的重点在于技术能给电影带来什么又拿走什么。

换言之,电影品质提升的速度真的跟得上技术翻新的速度吗,我们真的拍出了更多好的作品吗?

所以我选了大卫·林奇的话放在开头,我想这句话也能够为《阴阳相成》这部“电影论文”挈领提纲:人人都有纸和笔,但那张纸上又写下多少伟大的故事呢?

“胶片派”的观点这时候就占有很大的分量,胶片电影的工作纵然繁复,但它也教会人们原则,数字时代的人们却遗忘了,越来越多的人再也不会在意品味了。

大卫·芬奇分享了一则关于唐尼的趣闻,为了抗议剧组每天十几个小时不间断的拍摄,他把尿盆带到片场抗议。

没有限制不完全是好事,胶片机一旦开机就意味着成本开始消耗,剧组成员都必须拿出最好的状态进入拍摄,换胶卷间隙的两三分钟大家又可以稍事休息,调整状态,相反没有拍摄时长限制后,人们的拍摄效率其实并没有显著的提升。

绝大多数支持胶片的导演并非食古不化,他们只是认为胶片拍摄带来的守序和专注更适合自己。

试想一下,中国最早站上世界舞台的武侠片《侠女》就达到中国武侠片最高的艺术成就(获得戛纳主竞赛单元提名),那时候胡金铨连跟随快速运镜都没办法实现,现在一个场面我们可以获取十几个角度的素材,但是从来没有过超越前辈的成就,甚至连合格的武侠片和动作片都不常见。

与设备能获取到的所信息量匹配的,应该是我们更为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

电影展现、复原物质现实的功能本质从来没有变过,但我们实际是越做越差了。

诺兰的话其实很中肯,为什么大家现在老是追问我为什么要用胶片,而不去问别人为什么要用数字呢?(言外之意是数字谁爱用谁用,反正我不用,傲娇)

现在胶片留存的价值更多的在于它仍然是一个可靠的选择,数字化虽是潮流但绝不是万能解,无论使用什么手段最终都要契合电影,卡梅隆用的3d跟现在泛滥的后期转制3d大片有什么分别,我相信每一个观众心里都有一杆秤。

片子制作完成后的2014年,马丁联合诺兰、昆汀等几位导演发起保卫胶片的提议,好莱坞几大制片厂与刚刚度过破产保护期的柯达签订协议,每年向柯达购买一定数量的胶片。

杜琪峰曾经说过的一句话让我很感动:

“我不认为香港电影死了,哪怕我们每年只生产一部电影,那它也是香港电影”

如果还有导演还愿意把胶片作为自己电影的形式,那它作为一种选择就应该一直存在。我希望在未来里,诺兰还愿意坚持胶片,卡梅隆和罗德里格兹还在技术前沿奋战,他们谁也说服不了谁,他们也不必说服对方,那样才是真正的“阴阳相成”。

拍摄设备的平民化让电影这门艺术开始怯魅,但数字影像或是数字技术从来没有改变人类讲故事的方式,好电影永远是用人文关怀带我们看世界,至于怎么看,从哪里看,先看哪里才是导演们百年来都在思考如何求变的问题。

快要到2020年了,上个世纪的人们在电影院看动画版的《狮子王》,现在的我们在电影院看3D版的《狮子王》,难道再过30年我们还会在家里看到VR版的《狮子王》吗,技术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为什么我们眼里的世界还是如此相似呢?

几十年过去了我们还是在消费前辈们的人文关怀,我们这一代人的人文关怀又在哪儿呢?

我想《阴阳相成》的真正意义就在于通过每个从业者口中的肺腑之言,揭示了电影业的生命力来源,原生的艺术、技术两条源代码就是电影的DNA,它们同根,对立又相连。

行业规则和技术手段总是在变,导演们也有不同的立场和观点,但回到电影他们又是阴阳调和的。有一点永远也不会变:调动自己的感知力,充满诚意地用心去做,如果做到了,那么你用什么方法做到的并不重要。

(乔·舒马赫)

文章首发于公众号【小怪物大世界】
欢迎大家关注这个可可爱爱的公众号
希望优秀的你,一生平安喜乐

 4 ) 用心讲故事

  之前有写过关于3D技术的文章,放在对于胶片和数字的交替时代上的看法,是同样适用的,如果数字在动态范围以及其他短处上效果达到了和胶片足够好,为什么人们会守着旧东西不放呢,到头来,观众最看重的不是技术(奇观),而是用心讲故事,亦如我偶像林奇所说,每个人都有纸和笔,但写出著作的人屈指可数,这也是我对于数字的看法。

  
  为什么我会挺霍比特人的48FPS 3D的效果,一我是RED的狂热粉丝;二在追究菲林味的视觉效果在于色彩宽度和像素点的提高上霍比特人可以开创了先例,但同时导致了另一个失败,过于清晰的后景以及在摄影机高速运动中杜绝了拖影现象使得习惯与24FPS的观众对于新技术的不适应,同时作为开发48FPS 3D的彼特大帝所达到的效果还是不够棒;现今除却上一年的蜘蛛侠 普罗米修斯和少年PI等运用3D摄影机拍摄的少数几个大作外,对于大多数电影3D更多的被当做一种噱头而不是技术,后期转制的效果永远无法和真正拍摄相提并论(最直观的体验在于摄影机拉到全景的时候庞然大物给人的感觉是模型而不是2D荧幕带来的震撼,这就是细节缺失带来的恶果)。

  所以现在3D的热度直线下降是可以预计的,或者说后期转制的道路绝对不是一条远久的道理,加以观影奇观的同时还要带上厚重的眼镜对于观众来说是一个抵触观影的心理暗示;不可能让观众去适应环境,而是让观众进入真正的如同睡梦般的舒适;所以说,现观3D的发展,终究在5-10年间只是一个过渡品,于此同时荧幕所要追求的目标在于脱下眼镜如同观看2D那样观看3D电影,让观众重回舒适的毫无舒服睡梦观影机制,于此同时,对于制作电影的技术人员也需要一段对于拍摄机新维度展示和表现的所需要时间沉淀的打磨和另一套不同以往的创作魔术,3D不仅仅如同现在只是当做噱头,在未来他还有更大的潜力;

  对此,我在这里摘选首届中美电影摄影创作和技术高峰论坛ASC技术委员会主席 克拉克的一些观点:观点可能是有一些现实一些数据在说3D在走下坡路,但真正好的3D并不会消失,在走下坡路是因为很多人没有真正了解3D,错误地运用这个工具,没有运用到3D微妙很艺术的的能够加入到电影语言的这方面的东西。通过3D的这种设计在2D基础上的反差、色彩相结合,是可以给观众带来很多不同,帮助故事的讲述。我说的这些并不是潜意识的东西也不是很虚很玄的东西,而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影像,这些都是与焦距、摄影机运动以及整个影像风格有关联的东西。

 5 ) 一点非专业的小想法

4.5 (呃,字数超了只能发长评?)

1. 假设人类文明是先发明出电脑,然后再发明出电影,那是不是就可以理所当然的觉得 digital 才是正确的储存介质呢?

2. 很有意思的是,digital 先被嘲笑对现实世界还原的不精准,然后分辨率,色彩还原etc上来了,还可以嘲笑它没有胶片那种物理性随机的质感(因为它过于精确,全是0和1),那么问题来了,怎么界定对真实世界的还原呢?

3. 再假设,胶片和数字对真实世界的还原度一样(只是侧重点不同),那么电影呈现的“真实”是什么?

4. 撇开 nostalgia blah blah blah, 形式对内容的塑造,呈现,以及将来可能存在的影响到底是什么?胶片就只是给人一种更传统踏实的态度?数字就只是轻便,低成本,高效,未来的代名词?

5. 要是豆瓣或 IMDB 或其它网站能把纪录片里提到的电影做个 index 就好了。

 6 ) 胶片?数字?

阴阳相成影评
        看个标题很容易认为是鬼片,其实说的是电影制作两种不同设备,胶片还是数字?
        导演和摄影师比较新潮喜欢接受新设备新事物,所以比较容易接受数字,就像大卫芬奇,卡梅隆,贫民富翁的百万富翁的导演,有些导演认为数码摄影就像好吃可口的垃圾食物,人们吃完爽过一段时间之后就不喜欢了,就像烟花一样消逝,代表导演是诺兰,还有诺兰的摄影师。
        导演认为阿凡达之所以需要3d是因为他的作品需要这样呈现,重新建造一个全新的世界,而3d这种影像技术创造的电影却像雨后春笋般崛起,动不动就3d,没有意识到是不是影片真正的需要,而是为了迎合大口口味,赚取票房,所以这点是诺兰极其痛恨的,相反胶片摄影对摄影师要求是很高的,因为胶片拍完之后,只能换下一卷,回放作品时候必须等到第二天,所以前一天摄影师只能通过想象来知道画面,数码摄影的随摄随放,给了导演更大的空间发挥,拍的不好就可以立马改,这是胶片不能给的。而且数码摄影可以让后期做更多东西,增加的更多,微调的更多,而不是胶片,调个整体电影色调才能完成的。
       看到西方国家拍电影那种严密的分工机制,怪不得他们电影产业发展的这么成熟,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力求做到更好,没有最好。而且最重要的是他们的奖励机制,差不多每个电影工作者都或多或少的希望自己的作品得到认可,获得奖项,就像他们的最高荣誉奖奥斯卡。
        电子技术的普及导致搞电影的也不止是少数人可以搞得起的,热爱电影的人可以用5d或者7d啊,平常人甚至可以用苹果手机来完成他们的小电影,当工具的普及,很多人都可以用,这其实给专业电影人带来了很多冲击。就像摄影一样更普遍了。很多人可能会说这样普及不是一件好事么,其实不然,这反而是一件坏事,拍摄周期的缩短,使得很多人都很少关注品质的问题了。
        胶片摄影是不是会死,其实不会的,卢卡斯在前20年就说过胶片时代会死亡,但是现在依然有电影人像诺兰,坚持用胶片,因为胶片给我们呈现的是数字所无法带来的体验,一种难以言喻的美。
        无论是胶片和数字,这只是一种技术,而真正操纵这个技术的是人类。用心做,就好。

 短评

虽然出镜导演名单闪的不行,但听他们聊胶片摄影机像素成像后期制作的专业名词实在是太晦涩了,所以这个给业内人士看更合适吧。不过看看每个导演的个人风格也不错,Danny Boyle特活泼,诺兰特严肃,斯科塞斯特有激情,林奇特“legend”,芬奇是个老愤青,说了影片里所有的F词....

5分钟前
  • Iberian
  • 推荐

好吧,其實片中的導演全部都支持電影數碼化。每當說到數碼技術的演化如何,音樂節奏便明朗輕快,旁人在笑,我睇到一殼眼淚。整部電影裡,全面支持菲林的,其實只有Christopher Nolan一個而已。當製作電影的人面對這些抉擇,其實作為觀眾,除了買票入場,究竟可以做甚麼?

10分钟前
  • 何倩彤
  • 还行

在那些老一辈眼中,电影更像是一种神圣的仪式,这是对电影的敬畏,是好电影得以出现的必要条件之一。而在技术的帮助下,制作电影变得普遍化的时候,好电影反而变得异常稀缺了。当技术的一次次革新带给电影改变时,电影似乎总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但不管怎样改变,电影都应该是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的。

12分钟前
  • 老K脸
  • 力荐

数字化肯定会大范围的替代胶片,就像mp3代替卡带,网络代替纸媒,数码相机代替胶片相机,但传统仍然会有一席之地,有些是个人兴趣爱好,有些是功能上的特殊需求。但从观众的角度来讲,技术永远是为艺术服务的,不论用胶片用数码,用ARRI还是用iphone,只要有故事,有冲突,用心去拍,都能成就伟大。

13分钟前
  • jin.hao2940
  • 力荐

内容丰富、剪辑流畅,非常棒的一部关于电影制作的科普纪录片。我们能够见证胶片与数字电影的并行时代,实属幸运。不过即便你对这场争执不感兴趣,光是看看一众大师级导演(林奇还是最帅有木有)和摄影师现身说法的壮丽,也完全对得起这一个半小时的光影之旅。(9.0/10)

18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剪的不错嘛~这片子简而言之来说就是电影界人士沉浸在一片欢乐祥和的气氛中喜迎数字时代的到来,而以诺兰为首的一小撮别有用心的胶片派遗老遗少不自量力螳臂当车......

22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立场都是打哈哈的用语,一个个骑墙派,除了诺兰。电影是发展到一定阶段就该停止的事情,真不希望看到电影进入下一个技术时代,那种不再需要现场指挥,不再需要出外景,不再需要演员表演,不在需要摄影机和录音设备,完全靠计算机做出来的东西,还可称为电影吗?

26分钟前
  • 大灰狼
  • 推荐

感谢竹雨推荐。电影纪录片。采访无数电影业内一线大咖。包括导演,摄影,制片,剪辑等。探讨电影胶片的没落与数字化浪潮的汹涌。无论是摄影,剪辑,放映还是存档,数字化确实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但以诺兰为代表的胶片党依旧坚持着胶片拍摄。片子浅显易懂。既可大众科普也可业内学习。推荐!

30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如果说《电影剪接的魔力》是对剪辑师工作的一次游览展示,那么《阴阳相成》就是一篇以胶片和数码为中心的论文,迷影人不可错过的纪录片!受访阵容中丹尼·鲍尔像昆汀般富有激情,芬奇就是个满嘴FUCK的痞子嘛,当然谁也阻止不了斯科塞斯卖萌啊!

34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力荐

中译名阴阳相成似乎多了些哲学意味,其实是数字电影和传统胶片菲林拍片的探讨。个人觉得,就像电子书占据实体书领域一样,数字化将会是未来大趋势,但个人还是喜欢菲林胶片,喜欢那种颗粒感、即时的演绎、调动画面的艺术感和第二天出样片的那种期待。未来数码和菲林如何融合,见仁见智吧。8.4

38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电影制作的介绍性“论文”,从拍摄到剪辑到调整色彩到当下最先进的高清摄影机和3D技术,我是完完全全地被吸进去了~赞!基努这个发型变化也是很狂野啊,啧啧。卡梅隆像科学家,诺兰很绅士,芬奇好流氓啊,丹尼鲍尔好激情!

40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我给这个片做了个字幕,怕是看的最仔细的电影了吧。所以感觉很难说,就不说了吧

43分钟前
  • 普赖尔蒂斯
  • 力荐

诺兰这个憋吃真讨厌

46分钟前
  • KREJERK
  • 推荐

对于电影技术的堪忧~心情欠佳有待重看

48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胶片之殇。数码降低了电影制作的门槛,所以影像在泛滥。个人认为,数码实质上是对观众体验的一种剥夺,我能清晰地记起看过的每一部胶片的感觉,就像一个个奇迹,但数字,很可惜,只是放大的电脑屏幕而已。纪录片应该访谈观众,一部电影的完成观众也是一部分。导演的片面之词,是自私的考虑。顶诺兰

52分钟前
  • 把噗
  • 推荐

其实这片攒明星的意义要大于影片本身的主题。找到了大批的导演、摄影、剪辑、特效等大牌参与访问,观点其实很明确。重要的是从业者对这些变化的感受,从摄影、剪辑到调色、放映、存储,都是全面数字大潮,这是大势所趋,恐怕很难有逆转了。

5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路上无聊端着pad一边走神一边说话一边看完的,坐稳了根本看不下去,keanu君,一副很孱弱的知识储备不足的气场啊,作为采访者怎么行,完全没做好一个攒局人。

58分钟前
  • 城南草木生
  • 推荐

迷影人必看!电影的数字与胶片之争。胶片死了吗…?此片从电影制作的各个角度来寻找答案,在各种电影技术活工匠的各式各样的态度中,观众应该会有一个自己的答案。诺兰和他的御用摄影果然是坚定的胶片派!"我会用胶片用到死!(意译)"而卡梅隆和芬奇则是坚定的数字派。"龌龊司机"姐弟真是姐弟…

60分钟前
  • 咖喱老人
  • 力荐

把电影摄制从胶片到数字的演进过程同其自摄影,调度,成像,显像,调色再到剪辑,洗印的诞生过程联系起来并配以众多名导及其摄像班底对于胶片时代,老旧特效和技术革新的昨日今夕之描述和远景设想对影迷来说本身就是一针鸡血。

1小时前
  • CharlesChou
  • 推荐

无论胶片还是数字,电影最终的目的是讲故事。大卫林奇说的在理:每个人都有纸和笔,又有几个人成了优秀的作家呢?

1小时前
  • 黄青蕉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