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艳芳粤语

香港剧香港2021

主演:王丹妮,古天乐,林家栋,杨千嬅,廖子妤,刘俊谦,杨祐宁,邵仲衡,陈家乐,杨诗敏,黄进,蒋志光,李子雄,李敏,陈柏宇,胡子彤,白只

导演:梁乐民

播放地址

 剧照

梅艳芳粤语 剧照 NO.1梅艳芳粤语 剧照 NO.2梅艳芳粤语 剧照 NO.3梅艳芳粤语 剧照 NO.4梅艳芳粤语 剧照 NO.5梅艳芳粤语 剧照 NO.6梅艳芳粤语 剧照 NO.13梅艳芳粤语 剧照 NO.14梅艳芳粤语 剧照 NO.15梅艳芳粤语 剧照 NO.16梅艳芳粤语 剧照 NO.17梅艳芳粤语 剧照 NO.18梅艳芳粤语 剧照 NO.19梅艳芳粤语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2 19:20

详细剧情

  电影讲述了梅艳芳一生的传奇经历。梅艳芳(王丹妮 饰)年仅4岁半便和姐姐梅爱芳一起登台卖唱,养家糊口。19岁参加华星唱片举办的第一届新秀歌唱大赛,获得冠军,从此同舞台结下不解之缘,凭借敬业的精神和过人的才华,慢慢成长为一代巨星,获封“百变天后”。2003年,一首《夕阳之歌》和一件定制的婚纱,她选择把自己嫁给了舞台。风华绝代尤可见,世间再无梅艳芳。

 长篇影评

 1 ) 从《十面埋伏》的罗生门说开去

2003年11月底,在结束了一连八场的演唱会后,梅艳芳赴日本拍摄广告,返港后再无公开露面。按原定行程,接下来12月这段时间她应该到北京、四川参演《十面埋伏》。

就像当初未公开病情时的情景一样,各家报纸又开始大做文章,说梅姐病情恶化入院,电影换人的消息满天飞。

对于迟迟未入组开拍,梅姐经理人回应说是在等剧组那边的通知安排。

记者去问刘德华,得到的答案是由于他自己导致的,因为阿梅的戏份都要和他一起拍,但他这个月去海外做巡演,所以推迟。

而张艺谋则表示片子已经拍完五分之四,剩下五分之一是梅姐的,只要她有档期过来随时可拍。

2003年12月18日,媒体将以上内容报道为“《十面埋伏》变罗生门”,质疑他们各说各话。

这是梅艳芳离世前的第12天。

现在我们知道,当时梅姐的病情确实严重了,已没什么可能再参演这部电影。即便各方口径不同,但心意是统一的:不过是想再给梅姐、给大家一个希望。

梅艳芳和张艺谋的这次合作终究没能成事,十八年后的今天,《十面埋伏》的出品人江志强用一部《梅艳芳》来弥补曾经的这个遗憾,是令人信服的理由。

那些所谓“消费”、“圈钱”的声音,也不太立得住脚,如果想赚钱,大可以拍贺岁、拍主旋律、拍那些扫黑扫毒扫贪,谁会不知道传记片向来都没有大众市场。

话又说回来,电影本身能不能拍好,又是另外一件事了。

片子里确实能看得出主创算尽力,大致讲出梅姐的经历和成就、对舞台的热情和专业和助人为乐的精神。选用新演员、穿插真人画面都算大胆的决定。

不过看完,我很难用成功与否,或喜欢与否来形容《梅艳芳》这部电影。

或许就像罗生门一样,人人都从自己的角度,对梅艳芳有着不同的定义。

作为对她稍有了解的粉丝来说,梅艳芳精彩的一生,还是值得一部更好、更有深度的传记片。

抛开如今不可说不能说、或涉及到众多目前仍活跃的圈中人的内容,这部电影《梅艳芳》的问题首先是做了太多减法:梅艳芳是个没有童年的人,电影一开始就没能从这一点细究单亲家庭、重男轻女环境对她长大后的影响,没能交代她成名前后的差异,没有显示八九十年代传媒舆论对一位破格女艺人的不公平与天然恶意,没能体现她开朗大方幽默的性格及与一众好友的珍贵情谊,也没提及她患病前后的担忧、选择和转变…同时,电影又在梅姐私人感情方面做了过多加法:美化了日本男星和刘培基(Eddie)两个人物。当然,梅姐对圈内、对社会的付出及影响,也远不止组织慈善演出这一项。

90年代初,成龙去美国发展见识到好莱坞演员工会制度,回港后便联手梅艳芳等人成立了演艺人协会,摆脱影视行业被黑社会的控制、为同行们谋福利。梅艳芳从协会成立第一届起就任职副会长、后来也担任会长、理事等职位。除了片中展示的一些的公益活动外,梅姐所做的最具深远意义的事,是为香港艺人北上与内地导演合作铺路(当时香港演员到大陆拍戏有比例限制)。

2002年底梅姐确诊良性肿瘤癌变,仍代表协会和各个政府部门开会、北上去跟京圈打好关系。这个时候的她做了很多接下来的计划:计划慈善演出、计划拍内地导演的电影、计划做音乐剧、计划开个唱…就是没有计划自己的治疗。

所以梅姐起初只把病情告诉了贴身工作人员,当中包括造型师刘培基。据刘培基描述,他曾经陪着梅姐到北京、上海等地看过几次中医。这段时间大约持续到2003年初,香港遭受SARS,整座城市代价惨重。随后张国荣突然离世更给她造成极大打击。此时正值筹备1:99慈善演出,这期间梅姐才将自己得了癌症的事透露给了几个亲近的好友,当中包括她的某位徒弟和刘德华。他们劝梅姐去看西医、也劝她为了身体不要开演唱会。

从几段访问摘录,可看出梅姐曾经的心境变化:「我信佛,人何时来何时走是注定的,既然上天派我来完成使命便要带我走,我没所谓,所以没想过要接受现在的治疗,只找中医用最温和的方法处理,所以没跟任何人说。」

「朋友们说leslie走后你有多凄凉,如你走了,我们又如何?…哥哥走的时候,我很痛,如果我走了,我的朋友会怎样?所以我问自己,如果我已放下生死,是不是应该连这件事(治疗),也放开呢,那时起,我才开始接受治疗。」

当时得知梅姐病情的刘德华,找来养和医院肿瘤科总监张文龙为她主诊。直到7月份,梅姐才第一次做西医电疗。张文龙回忆最初和梅姐见面,记得她说「张医生,你不要说我,我知个病医迟了,但我要开演唱会,你要帮我撑住。」

由于去医院的缘故,消息不胫而走,港媒开始写文章报道梅艳芳患病的猜测,天天派狗仔守在她家外、围堵医院、追问圈中各路明星….这种铺天盖地的情况到9月初,梅姐在一班好友(成龙、杨紫琼、梁家辉、张学友、刘德华、钟镇涛、刘天兰、岑建勋、金广成等人)的到场支持下开了记招公开患癌症事实并表示积极治疗中,同时宣布将举办个人演唱会。为了放松现场气氛,梅姐甚至在发布会上开玩笑说「我未死得住,不要日日在我家下面等我死!」

2003年11月一连八场的梅艳芳演唱会如期开启,每晚台上台下都不乏重量级人物。幕后工作人员及一班徒弟们被安排在舞台两边,怕她出事晕倒,随时准备冲上去。但是梅姐只要站上台,就仿佛病痛全都消失了一样,风采一丝不减。

我们在电影里看到的梅艳芳一人身着婚纱讲拜拜的标志性告别场面,后收录在碟片发行的是当中的场次。其实演唱会真正的尾场第八场(2003年11月15日),梅姐是被众人围绕着唱完了《夕阳之歌》的,刘德华和陈奕迅,伴在她一左一右,旁边还有徒弟们,提着她的纱裙谢幕。在全场观众“Anita!Anita!”的呼唤声中,梅姐又两度安可返场,以《珍惜再回时》结束了最后一场演出。

整场演唱会是感动的、热闹的、圆满的。

现在只能找到当年这段渣画质,红衣是华仔,右边黑衣是eason。下面还有草蜢、梁汉文、谢霆锋等人

记得去年,伊能静在采访的时候说自己很幸福而评价追求事业没结婚的梅艳芳很惨,引发一阵争议。我看到这番言论时,脑海中随即闪现了梅姐演唱会最后谢幕的画面。

不是她一人在台上讲拜拜,而是这个被大家围在核心,众星捧月的情景。

梅艳芳十几岁出道后,就迅速达到了绝大部分明星一辈子都无法企及的事业巅峰。二十年后谢幕时,她的舞台之下座无虚席,安可后观众都始终不肯离开,而台上的巨星们更是一个个心甘情愿跑前跑后为她提裙。以前没见过哪位女艺人能获得如此高圈内圈外的共同喜爱,未来也不见还会有谁能获得如此地位。梅艳芳哪里还需要什么婚姻来标榜幸福呢。

所以电影《梅艳芳》的基调多少和伊能静的言论有雷同之处。里面的梅艳芳,是强加了创作人主观臆断的。

其实可以从梅姐后期的言谈中略知一二,经历过高峰隐退复出后三十多岁的她,在观念和心态上应该已经跟年轻时有了很大不同,曾经爱热闹,现在看球赛看书,也觉得过得很充实。问及感情,便说遇到合适的伴侣或许一起生活,但未必会结婚。「今天的日子,我興起時就會自己一個飛去外地玩幾天,不用人陪也可以很開心呀。」

2003年,港府在尖沙咀落实兴建星光大道,梅艳芳是首批获邀嘉许的杰出电影人之一,12月30日,还未来得及在星光大道留下手印的她离开了。

2014年,梅艳芳成为除了李小龙以外,唯二在维多利亚港星光大道设立铜像的艺人。

铜像底座刻有刘德华题字「香港女儿梅艳芳」

2014年梅艳芳铜像原貌。2019年星光大道重建后做了调整

电影《梅艳芳》全片之中,我印象最深大概是童年梅艳芳出场奋力去抓红气球的一幕。

她身上有着那个年代许多香港人的缩影,底层做起没少捱苦,小小年纪凭借一股拼搏劲头抓住机遇,功成名就。她又是个天生的艺人领袖,好像与生俱来就有种责任感、有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气,出钱出力出于本心,从不为了个谢字。

她确实是香港的女儿。

以她命名的电影远不够她好,这是自然。我猜假如梅姐自己看了大概也不会介怀。

连同2013年那场十周年十思音乐会,都算作昔日老友们对她的念想,给她的礼物,也是影迷歌迷的福分。

也只有梅艳芳,于离世十八年后仍然被圈内外众人惦念、让粉丝们有所期待。

谢谢你,Anita.

 2 ) 梅艳芳:烟花璀璨,永留人心

这部电影起初是从网络看到了一些片段,觉得演员选的还可以,画面色调等也很对头。整体看过之后觉得能让我左右观影的朋友和我本人默默啜泣就算是合格的吧。有些台词很准,精确印刻在“梅艳芳”身上,其一是苏先生告诉梅艳芳“慢歌唱唏嘘,快歌唱反叛。”梅艳芳一生确实从未随波逐流一直是特立独行的,讲义气,提携后辈,做自己认为对的事;其二是“女明星卖的是性感。性感是什么?七情六欲。”我在看这部影片前从没想过性感是这样的解读,确实怪自己过于肤浅,而梅艳芳外表并不算真的出众但没人会说她不具性感,我想就是因为她“活生生”,她满含七情六欲。最后一段就有些沉重了,但过于早的离开这个世界可能也只能用“有些人你是不舍得他离开的 ,他们在最漂亮的时候离开,可能最好。”这句来安慰世人了。张国荣和她离开了,但他们永远停留在了烟花最璀璨的年华,永不褪色,永在人心。

回到影片本身,能够感觉到制作团队想要做好一部传记电影。想要这部作品讲好一代女星的亲情,友情,爱情;儿时,奋斗时,陨落时,但这太难了,都涵盖的结果就是影片宛如流水账…可能为了让观众更为贴近梅艳芳或是担心影片表现不够,电影本身还采用了穿插本人生前影像的方式,这一做法反而给主演增加了难度。会让观众更加直观的感受到王丹妮饰演的梅艳芳和本人的不同。梅艳芳本人是重的,稳的,坚强的,经历变迁依旧大气沉着的,但王丹妮演的梅艳芳是扬起来的,活泼的,甚至透着“女孩”的可爱,这就有些过于轻了,在死前也没沉下去仍是浮着的,弱化了梅艳芳本人的刚与大气。这个感觉上的差异十分明显…还有忍不住想提张国荣的演绎,太减分了,实在没人能演出哥哥的风采,唯一庆幸的是影片中张国荣作为配角出现。但是总体还是及格的,因为感觉到了演员的用心,剧组的挑战,也确实赚到了我们观众的眼泪,勾起了我对梅艳芳本人的好奇,这就算一大成功。

 3 ) 唱一首唏嘘的时代挽歌

「唱歌最重要的是感觉——特别是慢歌,不是要唱出妳有多伤心,而是唱出唏嘘。唱快歌不是唱出兴奋,应该是唱出反叛。」电影《梅艳芳》中,华星唱片总经理苏生对初出茅庐的梅艳芳讲出的这句话,令人印象深刻。其实纵观整部影片会发现,《梅艳芳》本身,也正如一首令人唏嘘的时代挽歌。我相信,对旧日香港无限怀念的朋友,没有一位能干着眼眶离开戏院。

《梅艳芳》的开场是大家熟知的、她生前最后一场大型演唱会:梅艳芳穿上刘培基为她设计的婚纱,说自己一生无子女,但希望能「嫁给舞台」。《夕阳之歌》的旋律幽幽响起,穿越场馆外壁,随镜头的升起扩散到空中,回荡在香港的土地上,而这位「香港女儿」的故事也由此穿越回70年代,从歌厅里的小小梅艳芳的片段开始,为各位看官细说从头。

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场景气氛乃至人物装扮的还原,是本片的亮点之一。今天被大家追捧的「港风」,在电影里如此鲜活:明眸皓齿烫着及肩卷发的女孩、红唇大耳环、英气十足的垫肩、飒爽的牛仔服、有着独特印花的连身裙、小挎包……女孩们吮着棒棒糖在街头遥望着看板,眼光潋滟,顾盼生姿。塑造「港风」的土壤——那个年代的香港也充满生机:街边的小摊档熙熙攘攘,年轻人眼里带着光,大家贫乏着也在另一个层面上富足着,那是充满希望的八十年代。

当出身卑微的梅艳芳夺得了新秀比赛冠军,她的事业随着屏幕上年份数字的滚动不断再下一城,在迅速而华丽的声画剪切中,观众仿佛也随之重温了属于香港的黄金年代。片中其后亦有关于作为梅艳芳挚友的张国荣逝世的细致描绘,那是一代人沉痛的集体回忆,也是一个时代缓缓落下帷幕的开始。

本片的另一个巧妙之处,在于新拍摄的内容与真实演出及采访素材的无缝衔接。新人王丹妮的演出令人惊艳,特别好地把握了梅艳芳「坏女孩」的酷感和倔强,也呈现出了她的脆弱、自卑和缺乏安全感的一面,两种特征的梅艳芳对镜对峙一段,更是片中的神来之笔。但相信对梅姐资深粉丝而言,即使演员与偶像再形神俱似,依然更想重温偶像的音容笑貌。

片中采用了这样的处理方式:先拍摄一小段由王丹妮演绎的片段,再续以真实的梅艳芳演出资料,观众既能欣赏到质感更好、细节更丰富的服装及舞台效果,又能一睹偶像当年风采,甚至渐渐会忘记这是一部关于梅艳芳的传记片,而是仿若乘坐导演订制的时光机,一路看着梅艳芳的成长变化,与她一起回到人生中的各种场景:在鱼龙混杂的歌厅与哥哥张国荣的初识、坚持在演唱会上演出《坏女孩》引全场疯狂、卡拉OK厅的掌掴事件、为《1:99音乐会》忙前忙后……

《梅艳芳》中也颇有几处精彩的细节设置:掌掴事件后,当梅艳芳在东南亚「避风头」,忧心自己是否还能再回到舞台唱歌时,她在水灯节的表演舞台上,听到一位小女孩唱着《Que Sera Sera》,不由潸然泪下:「When I was just a little girl, I asked my mother, what will I be. Will I be pretty, Will I be rich, Here's what she said to me: Que sera, sera, Whatever will be, will be, The future's not ours to see, Que sera, sera……」儿时满怀唱歌梦的梅艳芳,如今只能避世自我安慰,这首歌一定是她当时的内心写照,在这里的运用自然又动人。

而片中年幼的梅艳芳,虽然个头小小,但已经很爱「见义勇为」:搬来小凳子、踮着脚为比自己更小的小朋友取下挂在树上的气球,也难怪长大后会成为积极投身公益事务的「女侠」。

不过有些可惜的是,片中虽也有提及,但对梅艳芳的感情状况、社会活动参与方面略有些语焉不详,考虑到篇幅所限和介绍个人生活时涉及各方隐私和名声的考虑,也算瑕不掩瑜,尚可理解。

早在2003年,梅艳芳本人便向安乐电影公司的江志强提出,希望他能为自己拍一部传世的电影。江志强多年来一直惦记着梅艳芳这个未圆的梦,而时隔18年,梅姐的这个心愿终于实现了。「路上纷扰波折再一弯,一天想到归去但已晚。」《夕阳之歌》的旋律中,电影院内的抽泣声此起彼落,观众们收获了惊喜和感动,梅姐自己呢,如果可以看到的话,会满意这部讲述她生平的电影吗?

(原文刊于橙新闻://www.orangenews.hk/film/1128091/%E3%80%90%E5%BD%B1%E8%A9%95%E3%80%91%E3%80%8A%E6%A2%85%E8%89%B7%E8%8A%B3%E3%80%8B%EF%BC%9A%E5%94%B1%E4%B8%80%E9%A6%96%E5%94%8F%E5%99%93%E7%9A%84%E6%99%82%E4%BB%A3%E8%BC%93%E6%AD%8C.jhtml)

 4 ) 烂!ppt电影!还不如直接在影院放原版演唱会!

《梅艳芳》 谁能想到这么烂!

最大的槽点不是饰演梅艳芳的演员长得不像,她演得很努力了,好几个微表情动作都神似,看得出有在研究。

反而!张国荣的扮演者!是毁灭性的不像!!

每一个出现的场景他站在一旁都像是群演,司机或助理,他甚至都不像个大明星!

和张更是没有一丝一毫相关!!

长得完全不像,动作神情说话方式也丝毫不像!!!

这么不像了还非要中间插原片,真的服了,时时刻刻提醒我这两个演员有多不像,特别是在张国荣的真人影像对比之下,再看那个演员很难不愤怒!

除了不像,影片抛开梅艳芳本人,仅仅作为人物传记电影,也很糟糕!!

PPT拍电影法!

没有起承转合,没有主线剧情,没有情绪流淌,没有节奏起伏!甚至称之为电影我觉得都过分了,就把几个标志性年代和场景片段性重现一下,还不如去看天网节目案件重现。

你直接拿梅的真实影像再采访几个人拍部纪录片不香吗!

比起《波西米亚狂想曲》《朱迪》这类真实娱乐圈人物传记片,差得不是一星半点!歌舞天后!结果一场表演都没重现,演员不会唱歌就别演了,后面每次到重要表演场合就放原声,偷懒至极!!

绝了,哪怕你金曲连播两小时也比现在好看!

 5 ) 就连梅艳芳也是在扮演《梅艳芳》这个角色

王丹妮,从来都没有听过这个名字。

和《尚气》里的老龄新人女演员张梦儿一样,让人眼前一懵。

说实话,我对于梅艳芳的了解并不多,我也不想学习很多影评人那样煞有介事地查询很多“历史资料”来写这篇文章。(因为我很懒的......)

她的几部经典作品,正剧只看过《男人四十》,《胭脂扣》《半生缘》还没有碰。喜剧的话,撸过《审死官》《钟无艳》《东方三侠》。

对于她的音乐,我更是一无所知。(看完了电影之后,这一个星期都在听她的《梦伴》)

可能是因为单身叭,上周日去看了《梅艳芳》这部电影。观影的感觉,算是让我认识了一个梅艳芳吧。

因为不是很熟知梅艳芳的过往,甚至没有听过她的歌曲。作为“梅艳芳”的王丹妮和观众的我之间并没有一种形而上学的社会契约

换句话说,我不会把一些新闻报道、网络文章里塑造出来的“梅艳芳”和电影中的“梅艳芳”做什么对比。

我对于这部电影仅有的期待是能让我在这个周末有点事做,认识一名风华绝代的女明星,电影确实也做到了。

王丹妮给我的感觉是一个温柔、开朗、做事认真的梅艳芳。这一切都是电影想要展现给我们的梅艳芳,王丹妮也通过她的举手投足传达出来了这一感觉。

而对于那些沉迷于“大姐大”的小伙伴们,以及那些被梅艳芳某一放大的性格所激励过的人们,他们会完全否定这部电影,甚至认为是在否定自己。

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真实的。

当我们刚来到这个世界时,我们是个人,然后我们成为角色,(有些人)最终成为人物。(by 罗伯特·帕克,我觉得说的不准确,括号里的'有些人’是我加的)

生活中的角色是需要扮演的,不管你是家庭主妇,还是公司职员;而公众人物,则需要神话的铸造。

即使是梅艳芳也在扮演“梅艳芳”;而王丹妮试图展示的则是“梅艳芳”这个符号背后的梅艳芳,而不是被自以为是的大众剥削过度的“梅艳芳”。

看到某绿色网站上指指点点各种这个不像、那个不像的,好像这些渺小的观众是这些明星是相处已久的朋友似的,只不过是可悲的符号爱好者罢了。(哈哈,这可能是我不追星的原因叭)

人都是自私的,看电影的是,评论电影的也是。

You only see what your eyes want to see

How can life be what you want it to be?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Anyway,整部电影还是挺舒服的,里面的歌曲也很好听。刘俊谦饰演的张国荣,让我想起了莱斯利·霍华德(Leslie Howard),不知道是不是错觉。

And 中岛步饰演的“后藤夕辉”很有匈牙利哦,就是查了本尊,不是很像......

最后献歌一首:近藤真彦的《梦伴》真是好听啊,梅姐的也很棒。(保命要紧!)

 6 ) 这不是香港的女儿

说梅艳芳“亚洲麦当娜”、“东方黛德丽”、“香港Edith Piaf”。

说梅艳芳绝代芳华,百变女王,百无禁忌。

说梅艳芳,香港的女儿。

香港最近二十多年逝去的文化名人、娱乐名人不在少数,不乏巨星级,但上升到城市化身高度者,唯有梅艳芳。

何解?

看完梁乐民、王丹妮版《梅艳芳》,对这核心问题,不可能得到确切答案。

也许可以稍许抽象一些、理论化一些讨论。法国哲学家德勒兹在谈及英美文学时,讲过树形、草状的概念。德勒兹认为法国人的思考方式都是树形:知识树、树状点、始与终、根与顶。法国人思考问题总是由过去和未来组成。与之相对,英美人的思考方式是草状。草的特色是,总是由中间生长,总是长在各种东西之间,没有过去与未来。草不生根,草有逃逸线。举例来说,德勒兹认为托马斯·哈代的作品中的个体,不是把握了自身的个体,而是个体体验了其他个体后产生的感觉包,组合体,每个人都是一团可变的感觉包,是无主体的个体化。

香港的特殊性即在于此。香港无根,去历史化。二战后,因为地缘政治,香港成为流变的国际中转站,这个特质被强化。香港的未来其实也早就确定。未来早早确定,等于没有未来。香港的偶然爆发,正是从中间重新开始的结果。德勒兹哲学的核心概念,装配、之间、临界、生成、未完成、流、逃逸线、解域化,完美对应了没有属性、无法归类、无法定义、无主体性、混搭装配的香港。属于边陲之地的香港正是因此,能够在某段时期,绽放出难以形容的生命活力,奏出华人社会百年难遇的最强音,压倒日本成为亚洲的流行文化中心。

以此角度来看,百变女王,百无禁忌的梅艳芳,是谓香港的女儿。

好莱坞一直以来都很钟情于拍摄自我投射、自证性质的电影圈题材电影,《一个明星的诞生》迄今拍过的版本不在少数。但比起指名道姓的真人题材,虚构影射模式(还原论)更加热门,原因也简单,禁忌太多,吃力不讨好。塔伦迪诺《好莱坞往事》是个异数。但这部电影有着很特殊的视点,塔伦迪诺让迪卡普里奥、皮特这些巨星去扮演屌丝演员,让屌丝演员去扮演巨星李小龙、波兰斯基、史蒂夫·麦昆。这里反映了塔伦迪诺对明星生产机制、电影业的一些本质化观点。

不能说当下这版《梅艳芳》没有诚意,制作粗糙,但对这部电影的整体评价,善意一些,中规中矩,刻薄一点,就是毫无头绪、东拼西凑、避重就轻的大型流水账。感动的瞬间大多来自脑补。

无论是剧作还是影像构成,影片都处在一个常规的传记电影范畴。但恰恰是中规中矩的还原式、再现式拍法,技术层面的超高难度使得最终的目的很难达到。毕竟梅艳芳是超级巨星,且不是远古人物,对硬核粉丝来说其人恍若昨日刚逝。

梅艳芳本人百无禁忌,但本片的拍摄所面临的客观境况实实在在的是处处设限,处处禁忌。梅艳芳的私人情感生活不能表现,或只能虚构表现。日本男友近藤真彦,在电影中易名出现,且绝对是正面处理,凸显纯情一面。这与实际情况有较大出入。圈外男友保罗,没有出场。林国斌,用了化名阿Ben。赵文卓,没有出场。梅艳芳最亲密的一众好友,张学友、刘德华、曾志伟、谭咏麟、成龙、张曼玉、梁朝伟、刘嘉玲、梁家辉,一个都没有出场。梅艳芳的一众徒弟,许志安、陈小春、草蜢、梁汉文、彭敬慈等,只出现了草蜢。另外一些经过梅艳芳提点的著名后辈艺人,陈奕迅、苏永康、谢霆锋、李克勤、郑秀文等,也都一个没出现。扩大来说,整个香港演艺圈的生态在电影中,几乎是零度呈现。梅艳芳的亲人,只出现了姐姐梅爱芳,其他人也是避讳原因,都没有出场。这对角色的塑造是致命的负作用。人物的血肉,丰富度,是靠人物关系搭建累计的,这是还原论电影的基本法则。

米歇尔·威廉姆斯版的梦露传记片《我与梦露的一周》,威廉姆斯虽然也是挑战超级巨星,但只演很短暂的某段时期,难度降低不少。丁荫楠版《周恩来》,也是只拍了晚年周恩来,王铁成紧紧抓住了精准对应大众想象的晚年周恩来忍辱负重的特质,获得有口皆碑的成功。王丹妮从梅艳芳二十岁左右演到四十岁去世,跨度不算最大,但难度并不低。因为蜕变的过程必须有。因为梅艳芳气晕的极端特殊性。

至情至性,刚猛烈性,妖娆柔媚,古灵精怪,可爱芬芳,前卫又传统……梅艳芳并且有一定的粤剧功底,这是她舞台魅力技压群芳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一位初出茅庐本职工作为平面模特的新人演员来说,要驾驭如此丰富度的超级巨星角色,难度级数远超想象。王丹妮只演出了梅艳芳的微小部分:现代、自信、可爱、倔强。这只是一个充满了单纯正能量不断挑战自我的女星形象,扁平有余,内在多重面向严重匮乏。

相比其他巨星,梅艳芳是早熟。八十年代,二十岁出头就已是成熟面相。王丹妮面相上与梅艳芳有一定形似(尤其侧面),演早期梅艳芳,抓住她自信、可爱、敢搏的特质,勉强可以应付。但梅艳芳真正进入香港演艺圈核心层,成为巨星后的部分,王丹妮全无招架之功。

这里有演员自身气质问题,也有剧本单薄的原因。梅艳芳有强烈的社会参与性,勇于对社会问题甚至政治问题表达个人看法。但对此的表现,不能像电影中那般仅仅停留于社会公益事业。即便禁忌多多,也不能如此单薄。众所周知,梅艳芳常常食客三千,出门吃个煲仔饭都能花去两万港币。这是梅艳芳社团人物、水浒人物的特质。这个特质,在电影中是零度表现。

梅艳芳的特殊性在于,舞台表演、银幕表演俱佳。香港演艺圈,单项指数接近梅艳芳者确有个别,但同时看齐梅艳芳者,并无他人。影片的比重有点过分偏重梅艳芳舞台歌艺一面。电影篇幅几乎只有《胭脂扣》《审死官》。但梅艳芳前中后期上佳演出远远不止这些。她在《英雄本色3》《现代豪侠传》《半生缘》《钟无艳》《男人四十》中奉献了一个个决然不同的角色,银幕上的她,丰富度与她舞台上百变女王的形象根本不分伯仲。电影在这个层面取舍度的严重偏差也是比较致命的问题。

电影倒是没有回避著名的黄朗维掌掴事件,并且把这个事件作为梅艳芳个人生涯的转折性事件来表现。但表现方式却是高度走过场。香港电影衰落归衰弱,但居然能把横绝一时的帮会斗争拍得如此走过场,还是叫人汗颜不已(找杨祐宁演林国斌又是很莫名)。不熟悉内情的当代年轻观众大概率看得云里雾里(关于此事件的真相,可参看黄百鸣制作的《醉生梦死之湾仔之虎》)。理由当然也可以找,涉事的三合会组织、电影公司话事人目前还在世。又是禁忌。

梅艳芳三大幕后推手,黎小田、伦永亮、刘培基。影片只着重表现了刘培基(伦永亮没有出场)。古天乐版刘培基,与刘培基本人依然有不小差距,但不能说差劲。刘培基真人情感浓烈,形事风格直言不讳,有一说一。古天乐塑造的是一个改良优化版:温良,充满情义,没有与梅艳芳产生任何冲突的相知挚友。性格有差距。但古天乐以及林家栋(华星唱片总经理苏孝良)、杨千嬅(华星唱片公司唱片部经理Florence)同时存在的时刻,是这部电影唯一展现出演艺圈气氛的时刻。所以从纯粹还原论的角度看,以明星演明星或演艺圈人物,即便不能精准还原角色外形气质,但气场还原是没有问题的。

最让万千影迷、歌迷失望的必属张国荣的形象。这是影片中除梅艳芳外几乎唯一以真人姓名出场的明星,刘俊谦的还原度却纯粹是不知所谓的零度。无比诡异的是,无论是身板造型还是言谈举止,他似乎没有任何模仿还原的意图,他似乎是在完全无视观众接受度的条件下演一个虚构的名字正好叫张国荣的明星。相信主创定然不是塔伦迪诺《好莱坞往事》式的反讽思路,但落得如此效果也是让人不可思议。

整部电影是在梅艳芳告别演唱会压轴演唱、华丽哀婉的《夕阳之歌》曲目中落幕。两个多小时的时长,能打动人的部分大概只有那些熟悉的旋律、梅艳芳、张国荣真人出现的纪录片画面。

时代造就梅艳芳。时代也造就电影《梅艳芳》。无所憾。

(首发虹膜公号)

 短评

10/31 上海环球AMG/// 7分,我哭了,很多人都哭了,别和我讲电影技法,我喜欢就行。

5分钟前
  • Mallory
  • 推荐

若以張曼玉在《阮玲玉》裡的神級演出為標準,王丹妮其實並不差,有兩幕我甚至覺得演員已經超越單純「似唔似被扮演者」的階段:第一是舞廳首次和哥哥一同登台獻唱;第二是梅姐最後一場演唱會裡的那段獨白。王丹妮在那兩場戲裡是沒有「消失」的:前者是王丹妮作為新人出道的心境,如果是她,面對和梅姐同樣的情況會怎麼做?而後者則是作為扮演者的王丹妮從未遇過的狀況,那時候,出現在她臉上的是一場「戰爭」,一場故意要被識穿的虛假表演,沒怎麼改變的容顏所帶出的間離效果正正告訴我們,梅艷芳是不可能被原樣複製的,王丹妮必須重新掌握這副身軀的主動權,對抗依附於身上的亡魂。導演既不相信電影,又不相信演員,所以只能不斷以穿插歷史影像和流水賬的方式來製造催淚時刻,觀眾會被感動完全是因為那是看似轉瞬即逝,實則深深銘刻於腦海的回憶片段。

7分钟前
  • Landy
  • 还行

加一星给情怀、Mui姐和Leslie。粉丝向电影,身边不少落泪。传记片很容易拍成流水账或者MV,所以这部也存在一些这样的问题。演唱会部分剪辑有些乱,不如波西米亚那样的长镜头来得好。看哭了两次,一次是哥哥离世,一次是最后的夕阳之歌。

10分钟前
  • 胖彼得与狼
  • 推荐

对事件的高度尊重与还原,资料影像和现场拍摄竟然高度重合,路演场,梅艳芳扮演者王丹妮为此接受了一个人的训练营,没想到里边有几首也是王丹妮自己唱的。张国荣出场的一瞬间全场唏嘘,两个人互相不想让对方担心结果都在最漂亮的时候走掉。色调看出来有特意致敬上世纪的香港,霓虹的色调。

14分钟前
  • 罗夏
  • 推荐

拍得很是平庸,Leslie随便找个人乱演一下,又拿最惨痛一幕暴击我们。但梅艳芳已经蛮惨了,又不忍心看她比电影里更惨的人生。八了那个日本男朋友,我去,原来是百度词条“渣男”举例代表,电影也太美化了,梅艳芳死前还去见面也是真的。掌掴事件这种出几条人命的事,啥都不敢写,导致分手戏也毫无道理。无良梅妈也没出过场。这种传记片,还是等所有人都去世了再拍吧

15分钟前
  • 九命猫@victor-eyes
  • 还行

这种比较近的传记电影是免不了有些流水账,毕竟有些人和事不能全拍出来,可以理解。电影没有胡乱夸大编排,给了梅姐充分的尊重,但是情节不够细腻生命力不足略显平淡。主演能抓住几分梅艳芳的神韵和性格特质,表现挺不错的,就是后面年龄感和阅历没有体现。很喜欢早期舞厅的那场戏,有原型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感觉。张的选角则不太像,可能因为是配角。电影的高光在穿插的梅艳芳真人影像,尤其是末尾的婚纱舞台非常感人,敢拼敢闯不屈服于命运的梅艳芳,香港的女儿。电影可能不太能让梅姐的忠实粉满意,但是能让不太熟悉梅艳芳的年轻观众看到她的一生,进而去了解她真正的生平,这是它的意义。总体上是一部合格的电影。

18分钟前
  • 皮卡丘
  • 推荐

好像什么都讲了,但又好像什么都没讲…隔太近的人物传记好难拍…

23分钟前
  • Dr.Duo
  • 还行

传记片很难拍,电影切入的角度看出了创作者的善意,没有刻意强化其他角色负面的标签,强行制造太多冲突,可能有人觉得平淡,但我反而觉得看到了很多美好。梅艳芳的仗义、对朋友的豁达、对社会的无私,都源于她的个人成长经历,从小她跟着姐姐在歌厅驻唱,比同龄孩子早熟,也更坚强能吃苦。她从成名后,一直有人在帮助她,支持她,她知道感恩、知道回报,就像她对刘培基说的:“我四岁出来赚钱,长得没有足够美,如果没有你们支持我,我也不会这么成功。” 变幻动荡中的香港正需要这份有香港印记,永不过时的信念与善念,一起度过难关。

26分钟前
  • Ian
  • 力荐

慢歌唱的是唏嘘,快歌唱的是反叛。

27分钟前
  • windywinky
  • 推荐

原来快歌是唱反叛,慢歌是唱唏嘘

30分钟前
  • f
  • 推荐

对这部片子的评价很纠结,一方面觉得它没有深入去探究梅艳芳的内心世界,只是浮于表面的描写,另外一方面又被梅艳芳的真实经历所打动,观影时有时感动有时疑惑。王丹妮的表演是及格的,很多造型和神态都很像梅姐,尤其是最后穿婚纱的部分,演唱部分也不错。但是她身高实在是和阿梅差别太大了,又总是穿高跟,日本酒店的大门都快装不下了......并且可能是因为演员本身比较年轻,没有演出梅姐稍年长时的状态,稍年长时的表情和语气和刚出道时基本没有差别,让人有些出戏。

34分钟前
  • 留下来
  • 还行

编年体传记片,经典场面一一复刻,也插入了必要的纪录片段,不违和。演员神似,虽然比较大只,但更凸显女主角地位,也不是不可。张国荣的演员,一开始觉得不像,但越往后看越觉得动态像,很不错啦。从2003年张国荣去世那里开始哭哭哭。我觉得这个票房好的话,一定会接着拍Leslie的。看的粤语版,超让我意外惊喜的是还有狄龙一个镜头。女人如花花似梦,夕阳之歌,永远的Anita,芳华绝代!!

38分钟前
  • 香水瓶
  • 力荐

最多科普片,梅姐的粉絲不會滿意

42分钟前
  • 舟一五
  • 还行

过程中真是各种泪目,结束更是一个爆哭。当然,倒也不是影片有多好,只不过由之想起了曾经的梅艳芳,以及那个满是回忆的童年。影片本身真的太普通了,如此的浮皮潦草,毫无重心,好像一个大型人物流水账,你哪怕就拍那场谢幕的演唱会,应该也会更精彩一些吧。现在的感觉基本就是什么都想拍一点,却又什么都不能拍太深。连众多角色的名字也只能用英文名代替。除了去世的张国荣可以用全名,也是太刻意了一些。以及,我也觉得这片稍微有点消费张国荣了,为什么会在梅艳芳的电影里,拿那么多时间讲张国荣的去世和葬礼,也有些太明显了。感人的部分,其实都是属于梅艳芳的部分,终究,是部有些可惜的电影。

4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还不如重映梅艳芳的告别演唱会。

51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因为淋过雨,所以想为别人也撑把伞,梅艳芳小时候吃过太多苦,所以更懂如何为善。现在太多明星拿慈善公益做人设,反倒丢失了一颗真心。突然想到一直在建小学的古天乐,现在的他,有几分当年梅艳芳的影子。

53分钟前
  • 可能是对的
  • 力荐

为什么不是关锦鹏来拍……这个导演拍得太新太商业了,而且哥哥的演员是什么鬼!为什么会那么猥琐!一点都没有哥哥的忧郁和温润如玉的气质,不说他是张国荣我真看不出来。。但是女主挺好的,抓到了梅姐的倔强和落寞。就是中年后很拉垮,不如后半段让袁泉来演。虽然我这不满那不满,但梅姐真的很值得爱值得记住。

54分钟前
  • 狐狸甜筒
  • 推荐

超出预期的一次完成。立项时深知有些东西不可能(还)有机会拍,有些东西暂时不能拍;于是“曲线救片”,转而聚焦她生命中几个最重要的时刻- -对舞台的钟情、最重要的电影还有决意奉献与给予;虽有遗憾,但也算讨巧。猎奇的传闻、秘辛、分歧先抛低一边,却将所有心力放在“香港的女儿”与“演艺圈大姐大”之上;那一幕幕由各种大牌撑起的cameo,还有数个台词里面闪现的名字;大家挂住她不仅仅因为她,也因为那背后美好而又黄金的年代,和超出作品之外的人性光彩。王丹妮证明是惊喜,因为在外形完全吃亏下,却下苦功抓了神韵,态度难得;廖子妤和刘俊谦的诠释,和千FA的“华星人演华星人”一样让人津津乐道。【看的时候觉得差一首《梦伴》,全场大合唱竟然了了心愿;眼泪夺眶而出,圆满】

57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相信自己,你的所有情绪或感动都来自阿梅本人。

59分钟前
  • 西北
  • 还行

一边吐槽流水账一边哭的稀里哗啦,我不太能够分清究竟是电影的原因还是梅艳芳的原因……

1小时前
  • 文白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