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认出了风暴:萧红和她的黄金时代

记录片大陆2014

主演:许鞍华,李樯,章海宁,汤唯,冯绍峰,朱亚文

导演:崔毅,罗峥

 剧照

她认出了风暴:萧红和她的黄金时代 剧照 NO.1她认出了风暴:萧红和她的黄金时代 剧照 NO.2她认出了风暴:萧红和她的黄金时代 剧照 NO.3她认出了风暴:萧红和她的黄金时代 剧照 NO.4她认出了风暴:萧红和她的黄金时代 剧照 NO.5她认出了风暴:萧红和她的黄金时代 剧照 NO.6她认出了风暴:萧红和她的黄金时代 剧照 NO.13她认出了风暴:萧红和她的黄金时代 剧照 NO.14她认出了风暴:萧红和她的黄金时代 剧照 NO.15她认出了风暴:萧红和她的黄金时代 剧照 NO.16她认出了风暴:萧红和她的黄金时代 剧照 NO.17她认出了风暴:萧红和她的黄金时代 剧照 NO.18她认出了风暴:萧红和她的黄金时代 剧照 NO.19她认出了风暴:萧红和她的黄金时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01 16:11

详细剧情

  纪录片《她认出了风暴》将以电影《黄金时代》为起点,将历史上真实的萧红以及她的文学创作,乃至当时的中国文学特别是左翼文学的历史状况做尽可能完整的描述和还原。描述女作家萧红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她的作品、她的爱情以及她所处的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再依靠丰富的电影拍摄花絮、对主创深入的采访、专家的解读,在电影、历史、历史人物与明星演绎之间自由穿梭。历史(真实的萧红)和现实(电影的拍摄)将会作为两条始终贯穿的线索,彼此映照、彼此关联、互相支撑、互相交织在一起,共同构建一个弥合了时空间隔的完整结构。

 长篇影评

 1 ) 简记

分了四个章节:我的呼兰河、先生、为了爱的缘故、自由。
第一章节:祖父对她的呵护,父亲对她的严苛,对她人生的巨大影响。
第二章节:鲁迅对二萧的帮助。
第三章节:萧红与萧军、端木蕻良、骆宾基的感情纠葛。
第四章节:萧红的选择,她的肉身已无,但她的文学作品让她得以不朽。

现实生活中,男人多少左右萧红的生活,但是文学创作,她从来都是自己的主人。为了掌控自己的命运,她不惜付出健康的代价。

 2 ) 黄金时代与民国文青群像 [猫]

“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这是家喻户晓的鲁迅名句,却是萧红的况味,难怪他们相遇的时候,一个像父亲,给予最大的庇护和依傍,一个像女儿,给予最大的温柔和亲昵。她像个看不够世界的儿童,把遇到的一草一木一个回眸一声鸟鸣都写进文字,一直写到病得再也写不动字了,仍要让那后生骆宾基,把口述记下来,讲“王大妈是榆树屯子里最愉快的老婆子”,却如何因了小孙儿手中把玩的红玻璃花筒,一瞬“窥破了命运的奥秘,感觉到穷苦,孤独,而且生活可怕”,继而灰心死去……(《红玻璃的故事》)这故事真是被窗外日本人的炮火轰进房间结束的吗?坟头生了艾草和狼尾草,“榆树屯子的人们已经忘记了王大妈这份人家”,这难道不是萧红在异乡香港的炮弹声中猜想的自身结局吗? 但她万万想不到,死后的自己竟是个永远活着的传奇,一个了不得的人物;而带她上路写作的昔日爱侣萧军,却已是史学价值大于文学价值的平庸之辈,丈夫端木蕻良是早已看出他的不敌萧红。充其量,这来来去去的,都是些“萧红的男人”,为了她的缘故,我们才记得他们。她也想不到,华语影坛最有才情的女导演许鞍华,会拍她的《黄金时代》,以她为线索,串起与她打过交道的人们,折射整个民国30年代到40年代初,一个兵荒马乱、物质匮乏却诞生了很多文艺作品和作家的文化黄金时代。 这位原名张乃莹的东北呼兰女子,与看不起女性的封建父亲搏斗着要读书权利、要婚姻自由权利时,想不到自己一生最美的代表作品《生死场》、《呼兰河传》、《小城三月》,均出自她对这个永远不想回去的家乡的深情回忆。梁文道曾用一个“饿”字,形容萧红一生的状态。为求知,她在表哥的帮助下,跑去北平入女师附中求知是饿;在祖父的爱护下对爱与温暖产生永恒憧憬,也是饿;逃出家庭,在哈尔滨街头被定亲又废亲的前未婚夫汪恩甲捡到时,她更是饥寒交迫;汪恩甲将怀孕的她丢弃在交不出房费的东兴顺旅馆、与他的整个家族突然消失的时候,被旅馆老板囚禁起来不得解脱的时候,她更是饿到常人难以想象的地步…… 这时候,萧军出现了,她以为从此不会饿了。她是怎样的被萧军从哈尔滨大水中救出、恋爱、产子、把它送人、出院、与他结伴新生,在她最早的小说《弃儿》中记得清清楚楚。而《黄金时代》也是顺着她自己的小说、日记、书信,并对照身边他人的描述拍成的一部戏。但历史是无法还原的,编剧李樯和许导演,出于谨慎、尊重、或者创新的缘故,用离间效果拍戏:角色随时冲着观众独语,说出人物的现在和未来,他们这一刻的想法,甚至对同一事件的不同描述,让观众也明白,这是一场悲情的cosplay狂欢,他们要和观众一起探讨那些可能发生过的历史。 我们顺着这位总在写自传体、半自传体小说的少女的视线漂泊着,“欧罗巴旅馆”,“商市街”……她待过的地方,总成为散文和小说的题目和内容,而她交往的友人,罗峰白朗夫妇、金剑啸、舒群等等,未来与她和萧军,以及日后出现的端木和骆宾基,在文学史上留下“东北作家群”的名号。一生四处漂泊,萧红却没忘记过给予她温暖和爱的人们。直到香港时期,萧红依然在给她思念的“推心置腹的朋友”白朗写信,而后来牺牲的金剑啸,则在她那首《一粒泥土》的诗里开花。 从哈尔滨到青岛,再到上海生活,面见鲁迅先生,她的生活照进了一道光,她把这道光记了下来。当一个天才去记录另一个天才时,其他人只剩下阅读了。无论哪本鲁迅传记,都逃不过她这篇《回忆鲁迅先生》,它大致可以体现萧红的散文和小说的共通特质:语言平实活泼,思维跳跃、飘忽不定又很用力,非完全线性叙事,但大体脉络完整。回忆间,她进入一个纯真少女的状态,住四川北路时,“每夜饭后必到”,某天上午突然到鲁家,她的理由是“天晴啦,太阳出来啦。”她形容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令谁都能记住先生这一个笑。她善用例,先生用一句话概括公园的样貌,意思是不去也罢,那犀利的“理性派”思维令人哭笑不得;借先生随手拿起厅堂雨伞上楼的细节,说明先生的记忆力惊人,从不随意置物;借先生把原稿和校样当废纸用,暗示先生淡泊;看电影后携全家等车的先生,“坐在那和一个乡下的安静老人一样”……后人惊诧于萧红还原的人间鲁迅,可这于她却是再自然不过的本能书写,她甚至不怎样评论他。她用眼睛把周遭环境吃下去的劲头,也福利了《黄金时代》剧组,使他们能在鲁迅故居附近完全还原当时先生住处的样貌。 鲁迅第一次请二萧吃饭时,说了文坛的诸多凶险争斗,其间内容,除了萧军的回忆文字有所记录,后人很难想象,于是剧组把鲁迅给他们写的书信里提及自身衰老和外界谣言的语句,拍入了先生的台词,信中所提及的养孩子的苦与乐,也直接化成先生在家接待他们时的对话。最初的通信里,先生说起青年,“我所遇见的倒十之七八是少年老成的,城府也深,我大抵不和这种人来往。”由此,先生喜欢鲁莽狂野如动物的萧军和风霜冷眼也灭不掉纯真之心的萧红,也不奇怪了。 但这样的男人做伴侣,不仅没有让她摆脱饿,反倒令她陷入从前没有过的情感折磨,以至于要离开温暖的先生和许广平,离开胡风梅志夫妇、聂绀弩等先生介绍的挚友,漂泊去日本……从她在孤寂和焦虑中写的书信,一点看不出她的出走,是因为萧军的移情别恋和出轨,正如从信件看不出,她从日本回来,又远走北平,“心情还不比过去日本的心情”,是为着萧军与友人黄源之妻、二萧的共同朋友许粤华陷入尴尬的婚外恋,并让许女士堕胎这样残酷的事。维持苦恋的她,委屈多半只能写进诗歌。于作家而言,小说能卸下记忆,诗歌能摆脱情绪,真挚的心写不出妄言的诗,萧军越来越出格的背叛带给她的痛苦、不甘甚至自卑,全在《苦杯》这些诗里面了。 萧红留恋地写道:“在人生的路上,总算有一个时期在我的脚迹旁边,也踏着他的脚迹。”但这个人未必是懂她的。萧军受教育不多,几乎算是野路子出生的作家,在文学上的造诣及发展有限,鉴赏力更是不够,除了出轨和家暴,他长期对萧红文字的贬低,也撕裂了他们的关系,而更加懂得她文学价值的端木,这个日后成为曹雪芹研究专家的贾宝玉式的柔弱温公子,自然会成为让她逃离粗暴荷尔蒙时的选择。但这是从一个问题,逃入另一个问题。男人的懦弱胆小,于女人而言,亦是一种苦痛之源,但她未曾在婚后的作品中描述,我们所知的,只是把她这个孕妇遗落在兵荒马乱之地的史实。 因着视点不同,萧红的爱情以及生平成为众说纷纭的谜团,她与朋友们的关系亦然。《黄金时代》也正是展露文人群像的时代大戏。丁玲与萧红在1938年春相会于山西,萧红未提过一字,丁玲却在政治氤氲笼罩的延安,在“闷在窑洞的日子”写下《风雨中忆萧红》,那个苍白的、特别的、发出“神经质的笑声”的萧红死了,她因为失去一个同在创造美的“真实的同伴”而寂寞。丁玲的文字,有种知识女性身处任何环境、状态都无法感到满足的愁闷,内外力在冲撞,心灵无法安宁,《莎菲女士的日记》在那个年代罕见地大胆道出一个女人对情欲诱惑纠结挣扎,又对将就之爱难以割舍,无比真实。不满足于文学创作的丁玲更适合去延安,过戎马生涯,应是萧红倾慕却不敢过分亲近的那种人,从萧红给友人华岗的信中提到的写作计划里,看得出她对革命理想是旁观态度,她更关注对具体一个个人的描摹,不相信宏大理想可以凌驾于个人幸福之上。 另一个朋友胡风也是跌宕起伏的人物。在电影里,胡风在众人齐坐的饭桌上直接对大男人萧军说,你的文学造诣不如萧红,真是不通世故的直言者,而萧红后来也在给华岗的信里感叹,胡风“这种自由自在的随便,是损人不利己的”,好在胡风还有梅志这位相伴一生风云的儿童文学家爱侣。只是历史证明萧红并非不懂人世。 萧红一生悲苦,却用诗意的少女般的语言,写着艰辛的生活,仿佛事物一写得具体,就显得不那么艰苦了。我们这代文艺青年,也结伴去影院,感受似曾相识的心碎,企图在她三十一年炙热燃烧的生命光芒里,摘取一枚红叶。

------------------------------------------------

请关注我的公众号 “树屋钓月亮”。

 3 ) 黄金时代下的风暴

黄金时代下的风暴

—————浅评《她认出了风暴》视听手法

许鞍华导演以纪录片的形式,通过拍摄电影《黄金时代》的台前幕后,以及主创人员、演员和人物亲友、学者的讲述与评价,为观众塑造、还原了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以及其所处的时代和环境。纪录片的纪实性使本片在画面中并不能以花哨的形式赢得观众口碑。所以导演在取材、叙事、音响和画面的表现上下足了功夫。使得本身并不浮华的纪录片,能为观众带来反观电影人的黄金时代和萧红所经历的风暴的独特体验。

取材的目的是为更形象的展现主题。导演以《黄金时代》的拍摄过程作为背景来取材,从剧组的拍摄过程以及人物心理历程入手,再加上四拨人的讲述与评价,展现出了一个真实历史人物所处的环境和y人物生活变化,从而使观众能够真实而完整的读懂萧红和她所处的环境,读懂剧组在还原萧红这一人物形象时的过程与感受。

导演能完美的表现所取的材,是与本片的叙事结构密不可分的。本片看似巧妙而不费心思的制作,却能使影片有条不紊且协调的进行。在讲述萧红这一人物形象时,用四类人的讲述,穿插《黄金时代》中人物的自述来完成塑造。以真实的评价作为叙事的一部分,加上影片《黄金时代》沧桑的配音,二者虽有鲜明的对比,却更能展现一种共鸣,反映了这场风暴的时代感。在此基础之上,导演运用少量第三人称式的叙述,对片段式的讲述加以补充与承接,便能紧抓观众内心,同时使萧红风暴般的身世与经历客观真实地逐步勾勒出来,简单而不简约。这种多元化的感受也降低了纪录片的乏味感,是影片的一大特色。

在抓住观众内心的同时,画面就成了调味剂,想要让观众知道在她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画面是最直接的表达方法。 在这部纪录片中,导演把《黄金时代》的桥段与其真实的拍摄场地穿插在一起,看似真实的画面,其实是通过演员和剧组主创人员的斟酌与制作的结果。纪录片在拍摄 还原萧红这一历史的过程 时,同时给观众构建了清晰的人物关系框架。也形成一种过渡的方式,让观众产生对历史与现实的自我感受。这时在叙事结构上极富特色的采用声画并行的手法,把评价者讲述的人物、场景置于荧幕中,给观众增加画面感,在讲述萧红与弟弟张秀珂、情人萧军等人的人物关系时,都穿插了影片中人物和人物的对白或动作;而在讲述萧红所处的环境时也运动了影片中的场景。且在播放电影情节时,画面的上下留有一部分空白,以示观众播放的内容并不是真实的生活而是电影。以影片《黄金时代》的影片情节帮助观众更加清晰的产生一种印象,以便于观众更好地、更直观地了解他们暴风雨般的爱情,大时代般的命运。

为了提升纪录片的艺术性,导演并没有单一地使用叙事结构,巧妙地结合往往能碰撞出热烈的火花。在众多评价者评价的内容上,导演平没有把单独的个体讲述完整的安排在纪录片的某一段,而是以《黄金时代》中的角色和萧红身边出现的人物和环境为标准,以分门别类的方式把对准统一人物或环境的讲述与评价剪辑在一起,用缀合团块的手法把不同时段,不同人的评价指向同一中心人物,从而引领观众完整地、正确地、多方面地感受萧红的黄金时代。

要使纪录片死板的记录和叙事看起来情感饱满丰富,音响和影调的配合是独一无二的选择。在讲述萧红少时经历与光辉经历时,采用悲伤的喇叭声与柔软而富有张力的的音乐渲染气氛。配合影调的设定,大大提高纪录片的美感。在拍摄评价者以及《黄金时代》拍摄过程这一类真实的画面时,多为清晰明亮的光线。而在回放《黄金时代》的情结时,整个画面是昏暗的基调,并且画面并不清晰。给观众营造一种反差的气氛,体现历史的沧桑感。在音乐与影调的配合下,使得各种电影手法的运用看起来浑然天成、天造地设,即使在不同的四类人的历史观中,也能让观众摸清哪些是现实与哪些是历史。

纪录片的讲述,真实平淡却又不失韵味,萧红本身作为一位具有争议性的、风暴一样的历史人物,把她的经历、所处时代作为讲述的核心,引发观众思考与关注。帮助萧红把她的黄金时代更形象真实地讲述出来,更是电影人们、学者们对于这场风暴的致敬。

 4 ) 用創作解構命運的實驗

如果你堅定地認為自己是一個考據派,可以看這一版的黃金時代。180分鐘的戲院版惹得考據黨不高興,你並且為坊間近乎低俗的解讀痛心疾首,質疑爲什麽大眾不懂得還要取笑它太文藝神經兮兮。因為戲院版只能是一個故事,有故事就變得感性,在一個時間點上你只能站在一個人的角度讓故事進行下去,很多東西變得看不透,所以大家看完以後討厭端木,在150分鐘的《她認出了風暴》里主創解釋,他們以為的端木原來有另外的樣子。

這個先於戲院版出爐的150分鐘making of才是上帝視角,它讓觀眾出戲,離開30年代,站在今天,聽學者說,聽主創說,看他們是如何完成一個故事,在創作中理解蕭紅。

黃金時代這個電影項目對主創團隊來說也許是一個嘉年華。在這部making of里,可以感覺到從導演到編劇到演員都非常的high,他們真的喜歡這種工作。首先題材是如何讓投資方心生怯意,但還是拍出來,已是了不起。製作成本高昂,劇本斟酌時間又長,在中國電影一派熱火朝天搶票房的時候,黃金時代到處都寫著不可能,反常態。

蕭紅的故事在歷史上只留下星星點點,她沒有張愛玲的故事完整,她的漂泊由好多謎團組成。這才是這個創作令大家興奮的地方,因為有留白,所以我可以帶著我的個人理解去解構她。編劇不諱言他在描寫一個他以為的蕭紅他以為的魯迅,而幾乎所有演員(每一個都文藝腔滿滿)也各有一套自我的邏輯去理解他們的角色。

無論電影本身還是這個making of,都不只是在講民國文藝風月,而是試圖講一個寫作者的心路,在講選擇,在講取捨。《她認出了風暴》按照電影版的順序一步一步結構了蕭紅的每一個選擇,爲了避免一家之言,他們採訪文學評論家、給每一個歷史節點提供盡可能多的素材,再回到創作團隊,讓編劇和導演自白,爲什麽選擇這一條路徑去呈現。比如王恩甲穿睡衣離開,這種創作上的考慮是基於哪些歷史線索。這種方法其實很有趣,如果你本身也是一個創作者,比如你是作家,是編劇,是藝術家,你會覺得這種對素材的解剖和最終的呈現,這一系列的過程讓你覺得很熟悉。

所以黃金時代也好,她認出了風暴也好,它的實驗性、它在創作上的誠實和一種開放交流的姿態,是值得被記住的。

 5 ) 她/他/我们的黄金时代

前日在视艺大楼电影学院的演讲厅,看完了长达3个小时的《黄金时代》摄制历程纪录片《她认出了风暴》。全片放映结束后,端坐在讲厅靠椅上,情绪像是被覆盖了一层薄薄的真空,与猛烈空调制造的寒冷温度隔开了微妙的距离。这温度与萧红的个性不谋而合,冷酷,坚定,又似乎寓意着她悲凉的结局。

安迪沃霍尔说,每一个人都有15秒钟的成名机会。而我觉得,每一个人一生中都有一个“黄金时代”,在你还没有察觉之时就已经悄然逝去,蓦然回首才发现她曾经存在。“黄金时代”是一个残忍的字眼,往前一步是高潮之后巨大的落差感,往后一步是黎明前的黑暗,而越是接近破晓天色就越是黑暗。“在乡村,任何动物一样忙着生,忙着死。”1930年代的北方文艺女青年萧红在20出头的年纪,已经参透了时代的凄凉和民族的悲剧命运。然而最后她也只活过了31岁,那么24、5岁的年纪对她得生命来讲,也已经是晚年。

如果说写作是一种漫长的致敬,那么电影也是一次冗长的缅怀。在纪录片里,我看到所有剧组成员都真诚投入工作,对那个黄金时代做出自己的缅怀。然而历史要怎么重建呢?导演许鞍华给了演员高度的自由,从不限制演员发挥。就像给演员设了一个卡尺,让表演在适当的尺度内游离。没有人知道历史是如何,演员用自己的理解达到与现实和角色的契合。

许鞍华说:“这部电影倾注了我所有的世界观、价值观与审美。”也只有许鞍华才能演绎好萧红的故事。那些喜匠气十足,排场宏大,文藻华丽,特效铺排的导演,往往连一个完整的故事都讲不出来。

文化界在期待这部电影,北岛来到了纪录片放映现场,马家辉和毛尖参与了电影演出。我想这不仅仅是因为萧红作为一个身世坎坷传奇、文采自成一派的女子的个人魅力,更因为她和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一群人,萧军,鲁迅,端木蕻良,骆宾基,丁玲,聂绀弩,胡风等,他们在战火和危亡时刻制造的文化真空中,构建出了精神的堡垒。

我期待这部电影,是因为从纪录片里依稀可以分辨出,《黄金时代》拥有国产电影很少能带给我的那些素质。我期待这是一部具有文学性质的电影,是有时代背景的,有历史距离的,用一以贯之的人物命运微观视角来叙述,而非刻意地去烘托宏大主题。

《黄金时代》选择在10月1日上映,不知道电影宣传方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这个日子既合适又讽刺。65年以前,那也是个黄金时代啊,这个日子是一个辉煌的开始,也是新的苦难和悲剧的轮回起点。

 6 ) 生与死,我的黄金时代

“我的胸中积满了沙石,因此我所想望的只是旷野,高山和飞鸟。”萧红给我一种独立女性的感觉,她可以放弃当时的生活,去追求属于年轻人的自由,去过她自己的黄金时代。对于爱情,我想萧红付出了真心,把自己的一切给予萧军,他们患难与共,度过岁月,才看见了自己的光芒。但人生好像总是会很曲折,会让我们兜兜转转,去撞破,去流泪,再去感悟,去生,去死。

 短评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PS许子东老师和许鞍华的对谈也不妨一看,幸亏许子东老师说国语。https://b23.tv/k46cHR

8分钟前
  • NEKO
  • 推荐

这纪录片真有诚意的,没多讲创作过程,倒是扫盲了很多关于萧红和他朋友的故事,150分钟也没觉得长。真人小北老萌了。里尔克:我认出风暴而激动如大海

13分钟前
  • 推荐

无比悲苦又无比浪漫热情的时代和人们,那么短又那么沉的一生,如此薄的身体里曾经如此丰盛的情感。

14分钟前
  • 力荐

丁(hao)玲(lei)与萧(tang)红(wei)两位正面全裸过的女人的相遇。。

18分钟前
  • 犯怵中的嫌疑喵
  • 还行

本片通过对主创和专家的采访、全程的旁白再加上电影片段或花絮白开水地讲述了萧红的一生,可视作《黄金时代》的同构异形体,但与电影一比高下立现,以至于平庸。还好当时在高校巡展时没有去看这个纪录片,否则看完后我是很难对电影再生兴趣的。唯一的价值就是收录了很多电影被删的片段。

22分钟前
  • 私享史
  • 还行

感觉比《黄金时代》电影更好

23分钟前
  • 鹭起
  • 推荐

我是你爱人啊!

25分钟前
  • Jessy.Sedgwick
  • 推荐

从作品的完成度来说,拍成六到八个小时的迷你剧会更具气象。

26分钟前
  • 柏林苍穹下
  • 力荐

黄金时代幕后纪录片,长两个半小时,料足情深。将史料、正片和花絮揉到一起,借主创、学者之口描摹萧红及文人众生相。爆点是黄金时代含间离式表演,众主演像纸牌屋对镜头独白,国内观众不一定适应吧。纪录片结构比较乱,著作照片诗句转场用心,希望电影更好,写就流离苦痛又浪漫自由的时代氛围。

28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2.5 纪录片不是长就一定好,这个片知识/信息丰富是好.但,看完之后忍不住疑惑:江南女子汤唯真的适合演东北女汉子萧红吗?!更别说油头粉面的年轻男演员群.整个看下来最大的演出亮点只有王志文和郝蕾.许鞍华说黄金时代有她所有的价值观和艺术观,又说不知道“间离式的对镜独白”会有什么效果,这不就矫情了吗?

33分钟前
  • vivi
  • 还行

观看《黄金时代》之后,心情无可抑制地再次深陷萧红运命起伏的悲剧中,绝望低徊。看的时候,每播放一小段,我都要小停一会,以便使身心得到舒缓。无论是读三联的专题报道,还是读她部分的文章篇什,抑或是读解影视镜头下的帧帧画面,在心底,有一根很粗长的绳在暗自地打转纠噬。

37分钟前
  • 枫林挽秋
  • 力荐

8.6/10 把黃金時代的刪剪片段補回來了, 多謝兩位導演.

41分钟前
  • 影毒肥佬
  • 推荐

很想看丁玲传记的影像版了,恐怕还要时日。【2014.11.30】

43分钟前
  • 伊夏🪀
  • 力荐

比《黄金时代》更深入、细致和公允,关于萧红跟表哥的关系、未婚夫的失踪、萧红萧军的矛盾、萧红情感的激烈和创作的坚持、丁玲的遭遇、端木蕻良的苦衷(突然消失其实是去筹集住院费)和骆宾基的复杂,都一一呈现出来了,也才两个半小时。《黄》剪得还是不够好。想了解萧红的不如直接看这个纪录片

47分钟前
  • An
  • 力荐

汤唯脸上没有沧桑,也没有阴暗和苦难。

51分钟前
  • Trafaoohienga
  • 还行

这个侧拍电影纪录片比电影正片做得要好,也是蛮奇怪的。

53分钟前
  • 肥皂泡泡
  • 推荐

《黄金时代》的先导铺垫之作。其中还带了《黄金时代》的脉络。长达2.5小时,跟正片一样什么内容都想塞进去,最终无比臃肿。外行人提不起兴趣。估计就剩萧红饭夹道欢迎。

56分钟前
  • ZeonGin Sou
  • 较差

一个女人逆向式的自我选择。纪录片,看完这个两个半小时,其实才对黄金时代有更近一步的了解。也对编剧李樯没有那么多的苛刻了。“你知道吗?我是个女性。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不错,我要飞。但同时觉得......我会掉下来。”

60分钟前
  • 大灰狼的兔
  • 推荐

像把萧红厚厚的传记又翻了一遍,讲述历史更多一些。看到她和萧军分开的那一下忍不住掉泪。别的不说,许鞍华的认真和用心可见一斑。两个细节:剧组在鲁迅博物馆旁边重现鲁迅故居;冯绍峰入戏太深即兴表演。很想看看正片里”间离式的人物独白“是怎么样的。

1小时前
  • 唐小万
  • 力荐

关于电影的纪录片,竟然比电影好看……

1小时前
  • 水木丁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