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夫人

欧美剧美国2022

主演:吉莲·安德森,基弗·萨瑟兰,维奥拉·戴维斯,米歇尔·菲佛,达科塔·范宁,艾伦·艾克哈特,O·T·法格本,艾伦·伯斯汀,卡莉·史派妮,伊莱扎·斯坎伦,瑞斯·维克菲尔德,莉莉·拉贝,唐娜·琳·钱普林,萨尼雅·西德尼,莱克西·安德伍德,德里克·塞西尔,阿雅·卡什,赵家玲,凯登·博伊德,迈克尔·阿伦诺夫,Thomas E. Sullivan,伯纳黛特·奎格利,朱迪·格雷尔,查理·普拉默,雷吉娜·泰勒,杰里米·博布,艾比·格洛弗,艾希礼·勒孔特·坎贝尔,阿尔洛·默茨,克里·杜瓦尔,杰基·厄尔·哈利,格洛利亚·鲁本,

导演:苏珊娜·比尔

 剧照

第一夫人 剧照 NO.1第一夫人 剧照 NO.2第一夫人 剧照 NO.3第一夫人 剧照 NO.4第一夫人 剧照 NO.5第一夫人 剧照 NO.6第一夫人 剧照 NO.13第一夫人 剧照 NO.14第一夫人 剧照 NO.15第一夫人 剧照 NO.16第一夫人 剧照 NO.17第一夫人 剧照 NO.18第一夫人 剧照 NO.19第一夫人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25 00:09

详细剧情

  米歇尔·菲佛将主演Showtime新剧《第一夫人们》,扮演杰拉尔德·福特总统的妻子、第一夫人贝蒂·福特。福特在1974年至1977年担任美国第一夫人,她也是历史上和政治上较为活跃的总统夫人之一,热衷于对各种时事热闻发表评论。在她公开与酗酒和药物过量进行斗争之后,她也提高了公众对成瘾的认知。  该剧由苏珊娜·比尔(《无所作为》)执导,作家亚伦·库利创作,并与获得奥斯卡奖的电影制片人凯茜·舒尔曼、戴维斯、朱利叶斯·特农、安德鲁·王、杰夫·加斯平和布拉德·卡普兰一同担任执行制片人,该剧的第一季将聚焦于三位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贝蒂·福特和安娜·埃莉诺·罗斯福的个人与政治生活,她们对美国领导层的重塑具有启示性的作用,此前维奥拉·戴维斯曾被宣布将扮演前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

 长篇影评

 1 ) Jackie:聚光灯下,悲伤来袭时

Jackie不是传统的传记片,它甚至不是一部传记片。有人会埋怨,看罢此片,我们并没有对杰姬了解太多。她甚至会显得更神秘,因为为她脱离了庸俗公共印象中的浅薄。Jackie是一部室内心理剧而非特殊时期的史诗,是一出关于情感的印象派歌剧而不是从摇篮到坟墓的个人编年史。

由于它叙述的是一种极端的、在时间上狭窄的、悲恸的处境,由于它的影像蕴含一种碾压式的亲密感,我们其实很难窥见到杰姬的"全貌"。电影只想讲述杰姬生命中的一个黑洞,表现这个处于情感漩涡的女人的稠密而游离的情感,然后表达一些关于人的情感的普遍主题和特殊的政治主题(如何保护逝者的遗产和美国政治神话的制造)。它并不真的是一部关于杰姬的电影,它是关于杰姬的记忆,杰姬的悲伤,杰姬的内疚,杰姬的信仰,杰姬想把自己虚构的历史写进书面历史记载的企图。Jackie整部电影的悲剧基调和葬礼氛围让人联想到«呼喊与细语»,同样的充满大特写的室内心理剧,同样关于死亡和后事。和伯格曼其他一些电影一样,人物是疏远的,彼此间如此,对于观众亦是如此,大特写的亲密反而造成一种离间,他们的极端情感往往具有抽象的、象征的意味,揭示出深层的或分裂的自我。观看Jackie时我也感到和杰姬的一种奇怪的疏远,并不是因为电影没有像一般化传记电影那样,让我们和她共同经历生活曲折所带来的大喜大悲,而是我无法用感同身受这个词。如果说和伯格曼的人物的疏远是因为大特写下她们的极端情感的癫狂和不可理喻性,那杰姬和我的疏远则来自于她的痛苦超出了我的经验范围,所以我的观影情感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不仅是逐渐适应杰姬与众不同的仪态举止,更是逐渐融入她的痛苦和纠结的心理世界。

我觉得这是今年最难的女性角色,娜塔莉波特曼在扮演同一角色的三种版本,1962年白宫之旅的杰姬(一段让人惊叹的模仿,即使口音有所夸大),代表着庸俗的公共印象;丈夫被刺后在悲痛和迷茫中固执地安排葬礼的杰姬;采访中控制欲极强的试图虚构历史的杰姬。而在第二种版本里,她又展现出如此多面的性格,脆弱,具有攻击性,虚荣,骄傲,易怒。。。也许所有这些情感都源于一个经历可怕事件后的女人所遭受的创伤后应激障碍,而她又背负着重塑丈夫政治遗产的巨大压力,所以她表现出过度敏感的反射弧。超越所有这一切,她只是在扮演两种杰姬,真实的和向外表演的。但是这种虚假的表演人格如此深地烙印在她的生活中,尤其在这段悲痛欲绝的日子里,她仍需佯装出一副镇静和坚毅的面孔,作为第一夫人对举国悲剧下惊恐失措的民众的绝望的馈赠。她还需要得宜地扮演母亲的角色。这种自我如此的分裂以至于她不再能分清真实与表演(I lost tracks for what is real ,what is performance)。到采访时,她已经驯服了悲伤和自我的恐惧,俨然是一个坚定不移的"政治家"了,她大胆地向记者倾诉自己不愿报道的事实,又无情地利用自己的悲情来迫使他屈服,她还有一丝风趣和自信的造作。当她从空军一号下来后,她从脸上擦拭丈夫的凝血,盯着她的镜中映像,是在试图揣摩自己思想着什么吗?她从别人审视她的角度审视她自己,她在考虑,怎样一副面孔才是她接下来必须戴上的面具。她在害怕一个我们都无法逃避的人,自我。这就是公众人物的悲伤 ,当悲伤来袭时,聚光灯却继续无情地照耀。然而当这一切落幕之时,谁又能说这些面具不是杰姬自己的生命必需品呢?也许,这些面具是她掩埋自己的悲伤与恐惧的保护壳;也许,我们每个人,就是在面对各种艰难的处境中,一次次给自己找到不同的面具,戴上它们,内化它们,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的面孔。我不知道电影所塑造的杰姬有多接近真实的杰姬,但作为对赤裸的悲伤的探索,作为对公共人物试图维持私人生活的渴望的揭示,作为对美国的象征传说的解构,也许这并不重要。

从视听风格上讲,杰姬是一部相当奇怪的但却迷人的电影。搭配着精致的艺术指导,我认为这是今年最美的摄影之一。美却残忍。浅焦下亲密而无情的强制性的特写镜头镶嵌在畸变的广角镜头序列中,后者往往把杰姬置于空广的空间中,让她沉浸和挣扎在自我的扭曲和痛苦中。颗粒感十足的16mm胶片细腻地捕捉到六十年代的质感,也给整部电影带来视觉上和情绪上的微妙感。Mica Levi的配乐,或许不及«皮囊之下»惊为天人的配乐,但依然不失为年度最佳配乐之一,大胆、亲密,令人不寒而栗,从来不给观众一丝喘息的机会,但依然能时时唤起你的情绪。

电影的剪辑造就了印象派式的不连续性,令人欣羡,把杰姬混乱发热的心绪和回忆放在叙事逻辑的主体位置,但有时也把我们从沉浸的情绪漩涡中拽出来,跳回到相对乏味的采访框架去。相对传统的剧本所依赖的看似多余的采访框架,一方面是为了完善杰姬的形象和使命,一方面是为了阐述影片的书面主题,但后者的表达常常流于浅显和直白,淡化了潜在的感觉。特别是在结尾部分,多余的图片不厌其烦地解释电影次要的子主题,"history remembers the heroes in the pages of the books more than the man standing next to you"。而这些,和电影对悲伤、对杰姬的多面性的揭示相比,我觉得都是次级目标。剧本对于遗产和神话制造的概念的阐述增加了电影的深度,但也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杰姬的人物塑造,因为在这里主角沦为了剧本主题的阐述工具。

Jackie也许太冷酷,太内向,缺乏激越人心的高潮。它像一场葬礼,配乐就是它的葬礼进行曲。体验过深度悲伤者和嗜好悲伤者也许会找到共鸣。这部电影掺杂着艺术的虚构,所有在白宫里的徘徊和痛饮,都是对杰姬心境的幻想性重构,以期达到艺术上而非史料上的真实。正如报刊杂志上优雅纯真的杰奎琳同样是文化的虚构。真正的杰奎琳奥纳西斯肯尼迪,是我们永远也识不透的秘密。娜塔莉波特曼的表演不仅杰出在对杰姬仪态的精准捕捉,更在于其丰富的层次性和多面性。Jackie讲的是悲伤、恐惧、虚荣、信仰,讲的是一个被强制推上舞台中心的年轻女人:她繁多的面具,她惊恐的症状,她令人赞叹的韧性。

rating: A-

 2 ) 最后一段台词

上流社会的美丽与优雅都是有代价的,这个代价就是当你仰赖的那个基础被动摇、毁灭直到消失,迎接你的就是“天塌了”一般的命运的陷阱。

但最后,牧师与杰奎琳的一段对话给了我们一把爬出陷阱的梯子。

“你到底为什么在这里”

“因为我想找人聊聊”

“你说你每晚都祈求上帝你想死,你的孩子们对你毫无用处,你唯一的愿望就是让你随丈夫一起去,然而,我今天不打算让你死。有这么个时候。一个人想要寻求些意义,之后他会意识到,根本没有结果。当你达到了那个可怕的、不可避免的领悟的时候,你要么接受,要么你就自杀,又或者你就简单地,放弃寻找。我这一生,都是幸福地度过的,然而,每晚当我爬上床,关上灯,望向黑暗的时候,我就好奇,这些就是全部吗”

“你好奇吗”

“这个星球上的每一个灵魂都会好奇,然后天亮了,我们都会醒来,然后烧一壶咖啡”

“我们为什么要操心呢”

“因为我们就是会操心,明早还是会这么做,上帝用他无穷的智慧确保了我们操心的量都是正好的”

“我应该可以猜到,白头偕老太奢侈了,见证我们的孩子长大亦是如此”

“黑暗也许永不消散,但也不会永远如此沉重”

 3 ) 不喜欢这样一个虚伪而单薄的Jackie

选取历史某一高光时刻来概括一个人物,这是好莱坞一贯的做法,比如《摩洛哥王妃》《铁娘子》,但是事实上,这往往误导了公众对这些历史人物的理解。他们本来就不是单一维度的存在。这部电影叫Jackie,但是我只能看到总统遇刺事件中的Jackie,而不是整个丰满的立体的复杂的Jackie。难道她仅仅是一个政治公关高手?她本人的一生很有趣,很令人深思。她之所以成为历史相框里的Jackie,是因为她从小就立志扮演一个特定的角色,对于家境殷实的小女孩来说,这是一个奇怪的志向。她当然有情感,但是那是次要的,比其她给自己与丈夫肯尼迪总统留名青史的野心来说,个人感情都是一钱不值,她需要良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不管剧本怎么变,她得始终称职而机敏地即兴演着戏。爱不爱他的丈夫这件事,如果你读了一些关于玛丽莲梦露的野史,恐怕也能想象,爱这种东西对一个想要成角儿的女子来说,只是一种饭后甜品。

真实的Jackie在视频上看起来也很装,不管是她嗲嗲说话的口音和慢条斯理的样子,还是她刻意挂在脸上恒久不变的微笑,比起她来我真是远远更喜欢咧着大嘴的奥巴马夫人以及恨不得时刻要抽她老公嘴巴的特朗普夫人。Natalie Portman也非常努力地模仿她的各种装,于是让人看着很难受。如果说,比起“优雅”“智慧”“高贵”等等来说可爱来得更加重要,我只能说,这个荧幕上的 Jackie一点都不可爱,估计现实中的 Jackie也同样不可爱。虚伪也许是一个比较合适她的词汇,只是我们希望,能够看到她虚伪背后更深沉神秘的人性矛盾,而不是一个在狂澜之中努力掌控一切的腹黑。

 4 ) “妻”是一个可笑又可悲的身份

片中,杰奎琳(Jackie)一直在纠结如何才能让人们记住肯尼迪。

在护送肯尼迪的棺椁回程的路上,她问身边的陪同人员知不知道某某某个美国前总统,得到的回答却是“不知道”。

作为美国总统,却不为美国人民知晓,不能不说是很遗憾的。

她希望人们记住肯尼迪。

为此她付出了很多努力。先是参考了林肯的葬礼规格,又固执追求丈夫葬礼的排场,最后还要求同肯尼迪的棺椁一起参加游行。在做完这一切后,甚至连小叔子都觉得她很Ridiculous(荒唐),可她仍然觉得——“还不够”,她觉得葬礼值得更多的士兵、痛哭、照相机。

作为一名妻子,她太希望自己的丈夫能够名垂千古了,也太害怕肯尼迪会被人们遗忘了。

其实杰奎琳也有自己的野心,她是他的妻子,人们记住了他,就相当于记住了她自己。在片中和神父的对话里,她坦言道:“我为纪念他提出的种种要求,其实都不是为了他或者他的遗产,是为了我自己……”

曾经所有人都认为,如果有一天,肯尼迪被后人铭记,那么与他并肩的一定会是这个妻子杰奎琳。但历史往往是很讽刺的,事实证明,50年后,肯尼迪确确实实被人们记住了,但不是因为她,更多地是因为另一个女人——玛丽莲梦露。

梦露和肯尼迪~

可以说杰奎琳的心愿达成了,也没达成。

在后世,每当人们提起肯尼迪时,都会恍然大悟道:“哦,我知道了,就是他和玛丽莲梦露…”而梦露呢,则因此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全世界最负盛名的十大情妇之一。

但人们很少再提起杰奎琳,那些曾经的辉煌都渐渐淡去:人们不知道肯尼迪妻子的名字,不知道她是创造“霓裳外交”这个词的人,也不知道她是第一个把白宫介绍给世人的人。

其实无论是在外国还是在中国,很多成功的男人,都愿意把家庭与恋爱分离开。他们总是会娶聪明大方的人做妻子,却更喜欢单纯狂野的女人。他们可以在外潇洒风流,但是他们正儿八经的妻子,却只能够规规矩矩的为他们充门面。举个简单的例子,这就像唐明皇和杨玉环,没有人知道皇后姓甚名谁,而那个老头和年轻姑娘的爱情,却被人传诵了千载。

在杰奎琳嫁给肯尼迪的时候,她知道肯尼迪是一个花花公子,但是她都能忍受。他们两人,谈爱情的话太可笑,反而更像是政治伙伴,

可即使说这是只一场交易,却也绝不是一场公平的交易。更何况她是他的妻子。

可能杰奎琳自己也没想到,当她再一次被大众提起时,却是以这样的一部悲情电影。没有丈夫,没有假象,更像是一出独角戏。给我的感觉,电影展现的并不是这个女性的坚强,或许是有一些,但更多的是——

作为一个妻子,你不仅仅要忍受你丈夫的那些劣习,甚至在他死后,为了你自己的尊严你还要替他说话,你甚至需要做好不再被世人提起的准备,而他离去带给你的那些痛苦,你都必须一一承受。

但一个情人,却并不需要。

所以说,“妻”真是一个可笑又可悲的身份。

杰奎琳和肯尼迪。

 5 ) 第一夫人:一部让杰奎琳不只是历史事件注脚人物的电影

《第一夫人》以个人化而极具力量的方式检视了美国自我“神话化”过程中的重要一幕,对个人而言它也让一位被曾经外界视为“花瓶”的女性获得了她应有的权利与尊重。


帕布罗·拉雷恩执导的《第一夫人》在Mica Levi流畅的配乐中开场,烘托出难以难以严明的悲剧之感,也带出了影片的故事:这部电影从杰奎琳·肯尼迪(娜塔莉·波特曼 饰)的视角呈现了美国第35任总统约翰·肯尼迪在达拉斯遇刺身亡前后四天发生的种种。
影片试图从政治、公众、个人等多个层面呈现此次历史事件,而饰演杰奎琳·肯尼迪的娜塔莉·波特曼则呈现出主人公在面对朋友、家人、示威者以及媒体上所表现出来的高贵、优雅、以及勇气等品质。

《第一夫人》以个人化而极具力量的方式检视了美国自我“神话化”过程中的重要一幕,肯尼迪遇刺事件不仅改变了大家对于美国式悲剧的看法,对个人而言它也让一位被曾经外界视为“花瓶”的女性获得了她应有的权利与尊重。
影片以杰奎琳·肯尼迪接受Life杂志记者Theodore H. White(比利·克鲁德普 饰)专访以及1962年肯尼迪总统一家参与的白宫巡游电视节目为线索,采用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展现了肯尼迪总统遇刺后产生 的种种影响。杰奎琳·肯尼迪努力忽略政府在肯尼迪身亡之后迅速安排副总统林登·约翰(约翰·卡洛·林奇 饰)上位的举动,她沉默地试图维持住她那不断缩小的世界,也目睹了总统团队中的工作人员,个人助理以及牧师等人帮助她一同度过这道难关的过程。
开始筹备肯尼迪的葬礼时,杰奎琳想给他一个盛大的葬礼,而政府官员对她的想法始料未及也认为会有点太过隆重。面对相反的看法,杰奎琳努力平复自己的情绪,她需要面对丈夫被谋杀的现实,需要安抚此事对两个孩子造成的影响,当然还有她与肯尼迪共同营造的生活不得不就此改变的事实。肯尼迪下葬后,约翰逊与他的妻子入住白宫,杰奎琳终于回归到自己的生活。杰奎琳必须让她自己不要受到外界对这桩国家悲剧看法的影响,继续自己的人生,管理好丈夫遗留下来的一切。

导演拉雷恩将诸多事件碎片杂糅在一起,让电影的结构成为电影叙事功能的一部分——这种方式不仅展示了历史事件本身,也表明历史事件是如何为了更为伟大的目标而建构出来的。杰奎琳·肯尼迪在她的丈夫被害之后,就已经成为历史人物。但是这部电影则设定——就像真实的现实一样——她本人也是让她变得不朽的主要人物之一,这种想法让她不再是历史中的一个注脚式的人物。

电影中,杰奎琳在接受《生活》采访时将肯尼迪的名字与“卡米洛”(一部百老汇戏剧,肯尼迪的执政时期也被称为卡米洛时代)并列。通过那次采访以及肯尼迪宏大的葬礼确保了历史学家与公众能够记住他的伟大之处。
当然《第一夫人》还展示了主人公杰奎琳自己的人生之路,电影中出现了多次她与与肯尼迪遇刺后受到波及的重要人物的面对面交谈,其中就包括肯尼迪的弟弟罗伯特·肯尼迪(彼得·萨斯加德 饰),记者威廉姆·沃顿(理查德·格兰特 饰),媒体负责人(马克斯·卡塞拉 饰)以及白宫公共关系负责人、她的好友南希(格蕾塔·葛韦格 饰)、主持肯尼迪总统葬礼牧师(约翰·赫特 饰)等人。
每一次对话都让杰奎琳与她已故丈夫的关系得到新的挑战与定义。作为第一夫人,她要确保自己的着装打扮精致美丽,无懈可击。但她的工作并没有她丈夫的政治策略的那种权威性,或者说她的工作是不被人记住的。而在肯尼迪身故之后,她的工作以及她自己的身份定位突然失去了意义。导演将杰奎琳的悲痛时刻与她意气风发时的状态剪辑到一起,让观者自己去体会她面临的巨大的损失以及她的惊人的勇气与决心。

波特曼对于杰奎琳的演绎也许并不会让人感到惊奇,她既让观众对于角色的失去感同身受,也理解了她面对此种遭遇所表现出的智慧。杰奎琳在白宫巡游节目以及接受Life记者采访时表现出的好胜与无所畏惧的真诚,波特曼也让我们有了从更多纬度了解一位一直被视作时尚ICON的女性的可能性。虽然围绕在她周围的角色都在挑战或者支持这个角色,但是波特曼不仅仅是影片的主演,也掌控了影片的叙事,就像杰奎琳为她的丈夫所做的那样。
《第一夫人》是对我们试图改变世界观看我们方式的一次努力的审视。在这个新闻报道力图或者说不得不用简单的叙事告诉大家更少的事实而让历史变得更容易被人理解或者说更具娱乐性的时代,《第一夫人》这部电影的存在显得尤为重要。在肯尼迪的那个时代,电视作为一种电视娱乐方式尚处于初创阶段,它当时的任务是在吸引观众不要离开电视机的同时,影响他们对周遭世界的理解。《第一夫人》则讲述了一位女性是如何利用这种媒介的力量以及她自己甚至都不知道的自己的能量,让美国公众知道她希望他们知道的关于肯尼迪的种种。与此同时,她自己的特质也浮出水面。

原文链接:http://news.mtime.com/2016/11/13/1563004.html

 6 ) 《第一夫人》的人物原型杰奎琳·肯尼迪是怎样的?

深谙传播学,精于形象管理,强大到无敌,有种狮子座女生叫杰奎琳。

最近有部电影《Jackie》中文名译作《第一夫人》上映,讲的正是杰奎琳肯尼迪,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第一夫人。

我更喜欢电影的英文原名《Jackie》,这部影片以女性视角真实还原了杰奎琳生命中最重要的那四天,为我们还原了一段历史,一个真实的杰奎琳。

对于杰奎琳,我的少女时期曾研究过她,对她充满了好奇。因为,她对于很多象我这样容貌平常的女孩来说,有很多可借鉴的地方。单从五官和身材来说,她真的很平淡无奇,没有她妹妹五官精致,小腿也有些粗短,平胸,也不象很多女明星那样身材玲珑有致。

她的脸型宽且短,棱角分明的方,而双目之间也有些距离过长。但她硬是通过严格的自制力和形象管理,凭着优雅的气质和良好仪态,将自己平淡无奇的容貌拉升了好几个层次,成为了别具一格的美女。

首先她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发型,能够很好衬托自己的脸型。同时,她精于身材管理,看她的仪态,任何时候都挺拔、优雅,从走路的姿态,到表情管理,应该是都经过了长时间有目的练习。单看她上臂的线条就知道她有多么强大的自制力。可不仅仅是瘦,在生育了几个孩子以后,她的上臂线条依然清晰有力,如果不是常年运动,根本不可能保持如此好的状态。

同时,她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妆容和衣着,将法式风情和职业女性的硬朗典雅巧妙的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杰奎琳风格

重要的是,她爱读书,学识满腹 ,精通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多国语言,满身的书卷气和典雅气质如果不是多年浸润,是模仿不来的。

但她能成为第一夫人,来自于她的内心。她从小就知道自己要什么,她不愿甘于平淡,她只想要举足轻重,征服世界。她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有一天能够实现这个目标。(这一点,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纸牌屋》的克莱尔)

她出生于1929年7月28日,是典型的狮子座女郎。她的家境富裕,从小就是按照上流社会淑女培养,一岁就开始学骑马,上幼儿园就开始参加儿童赛马比赛。亲老爸家族在美国东部算是赫赫有名的家族,老爸是个花花公子,当时她老爸任纽约股市的董事局董事,20年代时股市红火,收入丰厚。

在她13岁时,老妈带着她们姐妹俩改嫁,嫁给了标准石油公司的继承人,这下家境比之前更优越了。继父虽然待她和妹妹不错,但是未来遗产也不会分给她们半分。而父亲那边因为股票投资失败,家道早已中落。

她明白,她谁也靠不上,只有靠自己。她喜欢芭蕾,诗歌和绘画,她中学毕业时在未来志愿上填的就是:“绝不做家庭主妇”。那个时期女权运动还没有开始,家庭主妇是很多女性的选择。

她在大学 期间交往了一个男朋友,是一位银行家的儿子,和继父家是世交。长相、家世、人品、学识无一不好,如果说有缺点的话,那就是这男朋友并不想征服世界。这可不行,杰奎琳要找的男人一定要是站在权力和财富的中心,既然不是自己想找的那一款,杰奎琳果断分了手。

大学毕业后,杰奎琳进入《华盛顿先驱时报》成为一名记者。她在一次宴会中认识了约翰 肯尼迪。对方大她12岁,身边女友不计其数,是知名的花花公子。按理说,自己的生父就是花花公子,母亲因为受不了才离的婚,杰奎琳应该最为反感这种男人才是。

可牛人都和普通大众想的不一样,以现代的眼光来看,杰奎琳是以产品经理选择产品的标准来看待肯尼迪的,相貌堂堂,谈吐有物,哈佛毕业,是年轻的议员,有从政的野心和基础,同时家境优越,整个家族走到这一步,为了扩大影响力,是要倾尽全力打造一位总统的。

所以,我知道你想要什么,不管你身边此时有多少女人,只有我能帮你得到你想要的。

两人交往不到两年后,举行了盛大的婚礼。

阅女无数的花花公子肯尼迪愿意娶杰奎琳回家一是她家境良好,家世清白,也很有魅力。二是杰奎琳对政治天生有敏锐的嗅觉,当时的肯尼迪在政坛上属于黑马,资历并不出众,那时电视刚刚兴起,之前的政治人物更多是通过广播、报纸来展现形象,而在报社工作过的杰奎琳深谙传播学和形象管理。一个单身汉的形象在重视家庭的美国人看来,是不如一个结了婚,成熟稳重的男人的。

杰奎琳曾经说过:婚姻成功的决窍在于妻子应该让丈夫去干他应该干、喜欢干、干得好的事情,那样,妻子的满足感也会随之而来。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她给丈夫的选民写了两万多封亲笔信,跟随丈夫一起参加竞选,每场活动都不曾落下,美国是个移民国家,有很多刚移民美国的人还不会说英语,但是没关系,她能用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跟各种移民聊天、沟通、拉家常。这对那些刚刚移民过来,还没能融入主流社会的人来说,有这样一位亲民的人物来探望他们,还给他们写信,怎能不跟随肯尼迪的脚步,怎能不欢呼,怎能不把选票投给他?选民们爱死了这个姑娘。

杰奎琳是一个非常注重形象的人,同样在塑造丈夫的形象上也是不遗余力。在丈夫和尼克松那场著名的电视辩论上,很明显肯尼迪面对镜头更加从容,肢体语言和手势明显练习过,着装、发型、领带的颜色都和当时的场地完美契合,年轻、有活力,成熟、稳重,得体。这是最早一批面对电视精心经营的人设吧。

反观尼克松,那天好惨不惨的西装和背景颜色撞了,而且因为演播室太热,尼克松不停的冒汗,用手帕擦汗。据后来人说,那天从辩论内容上,尼克松显然是更胜一筹,但是在电视画面表现上看,肯尼迪显然更占上风。

当时的夫妻俩人就是美国人民的青年偶象,后来夫妻俩顺风顺水的入主白宫,出席外交,杰奎琳成了一张美国名片,美国人民发现他们的第一夫人在很多外交场合,甚至比总统都要受欢迎,亲和、幽默、优雅、时髦。

如果她的表现止于此,很多人也只是认为她是个有野心,有能力,知道自己要什么的姑娘。但是她在丈夫遇剌那一刻以及后来的表现,却让世人震撼而敬佩不已。

1603年11月22日,他们在达拉斯为竞选连任拉票,当时肯尼迪和她坐着敞篷汽车行驶在路上遭遇枪击,三枪全部命中肯尼迪,在后来的图像资料中可以看到,当丈夫中弹倒在她怀里时,她不顾中枪的危险,爬到后面车座上去捡丈夫被打飞的一块头盖骨,当时前面座位上坐的州长也中了枪倒在座位上,情况有多危险,可那一瞬间,她却是本能,所以更见深情。

还是用电影动图吧,真实图片太残忍,三枪爆头。

随后她被送上了空军一号,副总统约翰逊在飞机上宣誓就职。唇亡齿寒,到底是什么人敢于光天化日之下暗杀总统?杰奎琳随后的表现让人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智慧,什么是坚强,什么是大义。

她不肯脱下血衣,她清楚美国历史上被暗杀的总统有三位,可是人们记住的却只有林肯,如果她不做些什么,丈夫的死也会很快被人遗忘,更别想追查真凶,沉冤朝雪了。她一身鲜血的走下飞机,在历史上留下了刻骨铭心的一幕。

她已经不再是第一夫人,也将很快搬离白宫。她没有时间悲伤,她为丈夫选择了最好的墓地,精心安排葬礼,甚至两个孩子的着装,她也精心做了安排。

她不忍让孩子穿上黑色丧服,为孩子选择了天蓝色的衣着。从那天的照片来看,一片压抑的黑色中两点清新稚嫩的蓝,简值戳得人心窝子生疼。那时儿子刚刚三岁,在给父亲的遗体行礼。

她告诉孩子们,你们的父亲去了天堂,那里有你们的弟弟需要照顾,毕竟这里有我可以陪伴你们。(她在生下两个孩子后,曾经流产过一次,第一胎也没有保住。)

那场葬礼全世界都在直播,全都被她的坚强和勇敢所折服,葬礼过后一个星期,她收到了十万封民众来信。

她为丈夫所做的不止这些,如何评价丈夫上任三年来的功绩,如何在历史上名垂青史,这些丈夫的幕僚们想破脑袋都没有解决的问题,却被她轻松化解。

她告诉媒体,肯尼迪最喜欢音乐剧Camelot这一段,那是一段光辉时刻。果然媒体用大标题Camelot来形容肯尼迪在任这一千个日夜,从此各家媒体连续跟进,正直,勇敢,公平、追求真理成了肯尼迪在任三年内的评价。(其实熟悉肯尼迪的人都知道他不看什么音乐剧)

可以说是杰奎琳在独自一个人的努力之下,将肯尼迪推上了历史高位,使其死后哀荣不断,人民也永远记住了这位年轻的总统。

对亡夫最好的安排不过如此。

此后,无论是她嫁给希腊船王,饱受争议,还是回到美国,做年薪一万美元的图书编辑,无论别人对她如何议论,她都在追求不同时期她想过的生活。

她这一生,从来只做自己。

四十多岁时的她,依然自信爽朗,体态轻盈。

Ps:她爱读书,也爱扫货,能一年置装费花光总统年薪,后来嫁给船王,也是几分钟内花掉10万美元的人,可比我们双十一能造多了。

 短评

3.5 南美的导演貌似都有这么种神叨叨的感觉,配乐奇怪到居然能产生观影不适感,面部镜头特写的压迫感强到甚至有一种一直在侵犯角色的感觉,好在片子整体不错,footage和特效交错很有味道。全片差不多是娜塔莉波特曼一个人的演技撑了起来,奥斯卡影后奖项有看头!

5分钟前
  • davekozg
  • 推荐

她最后终于明白,她所期望的盛大游行和葬礼并不属于肯尼迪,所有的阴霾也不会永远属于美国,她的悲伤只属于她自己。约翰逊夫人劝她脱下沾血的礼服她恍若未闻,孩子问她穿礼服是不是过生日她无言以对。她也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女人,却被上帝选中经历丧夫丧子之痛,摘不下戒指的手指如同她憔悴困窘的人生。

8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如果能再极端一点就更好了

9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观感并不是那么好,音乐做得中规中矩而且煽得略廉价。遇刺现场和葬礼交叉叙述那段不错,直接爆头还是很震撼的。娜塔莉-波特曼有很多戏点,苦情戏居多,有场面对镜头羞涩和假装微笑的戏让人印象深刻,表现颇工巧,演的痕迹略重。

13分钟前
  • 南悠一
  • 还行

娜塔莉小姐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做作的表演,除了表情夸张、走路像一只雏鸡之外,还把杰奎琳变成了一个大舌头——那些说口音学得像的,不会自己上youtube找一找吗?

17分钟前
  • viennavirus
  • 较差

要影后了啊,我发现镜头的压迫感即将被用滥。记者的那段剧情,就是在提醒观众,关于肯尼迪或任何历史人物的一切,不过都只是个故事。「历史」就是人类说给自己、关于自己的一个故事。

22分钟前
  • 陈凭轩
  • 推荐

讨厌煽情,不喜欢过度美化。娜塔莉很努力地模仿了很多小表情,格蕾塔几乎没什么戏但只要她出现就很难不 pay attention to her Frances Ha face🙄

25分钟前
  • Mona Lishark
  • 还行

这样的题材拍成这个样子真是不容易,很久没看过让人这么舒服的传记片了。Natalie Portman演得真心好,第一夫人的文雅与坚强、睿智与幽默,还有她的脆弱与伤感都被演绎的恰到好处;即便大量的特写镜头,也分分钟让人相信荧幕上这个女人就是Jackie。

26分钟前
  • 饮歌
  • 推荐

事件型传记片,拉进与演员的距离,增加情感的感染力。这种片太捧演员了。

31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3.5 波特曼的表演很精彩,经受住了超近特写的考验,冲这点值得看。剧本还获了奖,这点不太明白,因为感觉这片子的短板正是剧本的单薄,很多填充时间的嫌疑,实锤很少,除了主角之外都鲜有刻画。这样看来拉雷恩的炫技和花式剪辑虽然又弄出形式大于内容的感觉,但好歹也算是挽救了剧本吧

32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这片在趣味上简直可怕。各种小巧思(以杰奎琳介绍白宫为剧情主线)各种大背景,最后展现出的竟没有一个可以让观众共情的活生生的人。没有母亲没有妻子甚至没有第一夫人,只有“奥斯卡最佳女主”。为了演绎而演绎,是我最不能忍的取向。

34分钟前
  • 小斑
  • 较差

没有预告,没有剧情介绍,以为是传记却颠覆了人们普遍的期待。从一次采访说起,穿插甜美和悲痛的,不愿触及的回忆,记叙了总统丈夫刺杀后自己的心理,时常听到观众的抽泣。首映场结束后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Nathalie演得超神!红毯也美!

37分钟前
  • kissの樱
  • 力荐

@balmes 剧本难度挺大的,完成度还不错。波特曼一定又花大力气去研究人物,从口音到那股讨厌到极致的自私虚荣太像了几乎让我重历了看jackie传记时的恶心感(也是借记者好好吐了一通槽吧)。相比之下其他角色过于单薄全无交互碰撞的火花,本该是一场扯皮大戏却沦落成演技欣赏的行为艺术颇可惜啊。

40分钟前
  • Lycidas
  • 推荐

剧本入选过黑名单,但挺不好拍,集中刻画肯尼迪遇刺后四天内第一夫人的情绪状态,她的美丽优雅,她的脆弱无助,她与媒体报道中截然不同的真实面。乱序剪辑,还原许多经典服装、历史事件,包括总统被爆头的惊心时刻。虽然娜塔莉是我最爱的演员,但我觉得这次她演得过于刻意了,尤其是一口别扭的口音

43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奥奖三提都很硬,波特曼至少应该拿一个威尼斯啊…影片有个极其漂亮的心理结构,没有硬去建构冲突却在写人物上面颇有新意。音乐不错就是灌得太满招人烦。剧作细腻地描绘了敏感时期的各色人物反应,并触及到了所谓历史与记忆,大众媒体等等命题,观点非常清晰。作为传记片水准在[至暗][铁娘子][国王]之上

44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失去一个人就失去了一种生活,一个自己。想介绍《海边的曼彻斯特》里的Lee和Jackie认识认识。

49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英文片名为Jackie,不是《第一夫人》,甚至不是《杰奎琳》,而是《杰姬》——这个传奇女人的昵称。这是一部很私人的电影,拉雷恩的近镜头聚焦这位前第一夫人在丧夫后的悲伤与坚定、脆弱与强大,娜塔莉波特曼与她的容颜并不相像,却将声线与肢体模仿得惊人传神,这不只是一部传记,更像一曲挽歌。

53分钟前
  • 逆光海豚
  • 力荐

跟《追捕聂鲁达》灵气逼人的后半段相比,《第一夫人》就像简单粗暴的人物放大镜。拉雷恩用各种手法毫无节制的给娜塔莉·波特曼加特写,其它人都充当了虚焦人肉布景。奥斯卡影后如果靠这种外挂再拿小金人,对其他演员毫无公平可言。整部电影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匠气”。

55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一部非常私人的电影,并不像其他颁奖季热门片一样有太多的社会热点或政治诉求,而是一切从人出发,从本能的情感出发,也是这个剧本非常非常精良的原因,因为热点谁都会抓,诉求谁都有,情感不是谁都能写。希望以上回答了你们的问题。留给导演的拍摄难度确实很大,表演空间也很大,大家都好棒。

58分钟前
  • 白日美人_S
  • 力荐

只能说娜塔莉演太好,让我更讨厌杰奎琳了。一个呼之欲出的控制狂:事无巨细的把控,朝向一个荣耀的目标,亲笔审核修改记者文章的每句表述,向历史争讨所谓正确的名分:一场著名的人生,一场著名的死亡,历史上一个短暂闪耀的时刻。不否认她丧夫之痛的真实,只是这悲痛一直与不朽和伟大的执念纠缠不清。

1小时前
  • 匡轶歌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