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时光派

综艺大陆2019

主演:窦文涛,蒋方舟,马家辉,陈晓卿

导演:苏雷

播放地址

 剧照

圆桌时光派 剧照 NO.1圆桌时光派 剧照 NO.2圆桌时光派 剧照 NO.3圆桌时光派 剧照 NO.4圆桌时光派 剧照 NO.5圆桌时光派 剧照 NO.6圆桌时光派 剧照 NO.13圆桌时光派 剧照 NO.14圆桌时光派 剧照 NO.15圆桌时光派 剧照 NO.16圆桌时光派 剧照 NO.17圆桌时光派 剧照 NO.18
更新时间:2023-07-22 19:06

详细剧情

  《圆桌时光派》是《圆桌派》第三季的番外节目,延续了窦式主持风格,邀请陈晓卿、马家辉、蒋方舟与"时光"约个会,共话初老,探讨时光的意义。

 长篇影评

 1 ) 时光,不败

看《圆桌时光派》,马家辉谈到他和太太约定到30岁一起自杀那段,我简直是大笑起来拍腿附和。

我中学里有很长一段时间觉得自己活到23、24岁就算足够了,漂亮地在一个生机勃勃的年龄消失,不用给自己任何走下坡路、面对惨淡人生的机会。现在是觉得那是完全被困在社会认同里的无意义反抗了,潜台词好像就是在对到了一定年龄的女孩设置各种刻板印象。

当然是要好好活下去啦,我永远生机勃勃。

 2 ) 圆桌时光派我觉得值得留存的语录

责任让人变老,你别看你就是一80后,你20岁,明天让你当个省长,你试试马上他就老了,幼稚的人因为你没承担。——窦文涛

一个游戏论坛上一个80后发了个告别贴,因为有一天他女儿发烧了,带去医院检查是白血病,不是恶性的就是你要投入钱和时间就可以治好的那种,但是他还是决定他知道那一刻就把这个游戏删了,不是因为觉得花时间花钱,是因为他发现他没有办法在游戏当中逃避自己了,现实太现实以至于他必须回到现实当中,去承担责任,就是人在年轻的时候吧,你会觉得你可以逃进很多东西,你可以逃进叛逆,你可以逃进审美,逃进艺术,逃进游戏,逃进虚无,但是在承担责任那一刻,你发现现实当中不仅自己很无力,还有比你更无力的人需要去依赖你,就那一刻你没有资格年轻了。———蒋方舟

我们如何定义老,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年轻人搞不清楚老跟成熟,比方说到30岁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手上有资源有权利,人家要仰望你依靠你,你可以感觉自己老,也可以感觉自己成熟,差别在哪里呢:假如你感觉自己老了,你不是老,你是恐惧老,恐惧你能力不足够,你有焦虑,可是假如你那个时候有自信心的话,那你就不会感觉老的,我成熟啊——马家辉

比如说小孩子课间休息10分钟就觉得好长,我们一转眼时光飞逝如电,为什么呢,因为比如5岁的小孩子他度过一年,在他的整个生命里是五分之一这个比例,你呢40岁你再过一年,你是四十分之一,所以咵一下就过去了,所以实际上不是绝对的时间是相对的时间。——窦文涛

你其实到五六十岁再遇到感情,你想的是,我在这个倒计时当中还有多少时间可以过,这个感觉是有一种衰老带来的浪漫的——蒋方舟

当年轻人察觉到你老并且示弱的时候,他就会毫不留情地嘲笑你,就是当我爸开始跟我说网络语言的时候,我内心其实是嘲笑的,这是年轻人一种特有的残酷,他会发现当你讨好他的时候,他不会因此觉得我被讨好了,而是觉得那我就可以去嘲笑你了———蒋方舟

这个是代代人都有这个问题,比如胡适老先生就说过,不要谄媚年轻人,他是一种态度,我现在从晓卿这里学习的还是和而不同,咱们是不一样的嘛,但是我们要互相沟通,我了解你就行了嘛,我要变成你,那我的价值就没有了,甚至我就变成可笑的了,变成娱乐人物了。——窦文涛

她说:我们老想年轻,老怕老,实际上是老把自己当成一个性的对象,被欣赏的对象,就是说我们原来老觉得要好看是男的或者回头率,你看在这个时候你对你的认知是,我是一个花我是一个被欣赏的,她说今天晚上我觉得,其实啊 就像你们男的这样,我做一个欣赏者我也很舒服,我欣赏欣赏男的有多帅,或者欣赏欣赏同龄的女孩,她能这么漂亮,因为我现在事业有成,我也有我的自信,我也有我的知识,我为什么到了40岁了,我还老把自己想往那个让你们欣赏的那个方向去扮呢?——窦文涛

“时间就是金钱”其实背后一个很残忍的逻辑,就是每个人时间的价值是不一样的,就是有人时间的价值便宜一些,就是有人时间的价值贵一些,比如说真的有人愿意花两个小时去排队等喜茶,三小时排队买一杯奶茶,是因为这个时间他其实也创造不了什么别的价值,只能说他时间的价值就是被稀释掉的,但是对于一些人来说,他跟你吃顿饭他恨不得都要损失了几万块钱。——蒋方舟

我不太喜欢特别着急的事,我觉得着急的事肯定都是不重要的事。你因为冲动吃过亏,你可能就不会再去冒这个风险,哪怕你占理的情况下,你也有可能吃亏,你就会不断地警告自己,这个可能是不对的。——陈晓卿

看朋友圈对我来说效果刚刚相反,当我看到那么多人有不同的生活状态,我不会着急啊,刚好提醒我,我干嘛要为自己眼前这种小事情来烦恼呢?原来晓卿先生在北京吃这么好的,还过这种日子,我又觉得我可以把我自己从眼前的事情放开来,拉出来拔出来了,我不需要焦急,没有朋友圈我反而会焦急,好像眼前的一切就是我的一切了,我只能拥有这个,原来朋友圈告诉我说,有这么多不同的生命的处理的方式,享受美食也好,谈文化艺术也好,做什么事情都好,反而应该是把我们的圈子扩大。——马家辉

我会通过经验去找值得看的东西,刷屏的不看,就是大家都说的同一个话题我没兴趣看,我关心的是那些被忽略的东西,它也许能够给我带来能量。是不是因为我们走得太快,就可以忽略我们打碎的东西,那我关注的恰好是那些打碎的东西,即将消失的游牧生活,游牧现在不允许了,即将消失的台湾的镖旗鱼,已经没几个人会了,包括采笋子现在都风景旅游区,都弄人在那儿唱民歌组织各种经济唱戏文化搭台的事情,我们原来的生活多样化样本在一点一点的消失,我们都在用某一个品牌的外卖,在点乱七八糟的东西,都吃的是一样的,那为什么这个片子(风味人间)会被大家喜欢,我想可能大家心里对过去的那种:大家生活可能不一样的有一种怀念。我要做的不是它好与坏,它是我们祖先的生活,希望用一种美味的方式,让它呈现给你看一下。——陈晓卿

农耕民族他的组织性更强,他有等待分配任务的DNA在他体内,因为我们要修水利,那你要选一个头他可能是组长,可能是这个祠堂里面辈分最高威望最高或者最聪明的人,他来主持大家的事情,他有把自己交给别人的这个安全感,游牧民族没有。我们下一个片子就是讲谷物的,和BBC合作的,实际上它更深层次的是讲社会组织,那你发现东方民族或者是吃谷物的民族,包括南美、南美土著人,你会发现他们在性格上会有很多相同相似的地方,他能等,游牧民族倾向于不太能等。——陈晓卿 这就是一般说的亚细亚生产形态,能够等,然后服从。——马家辉

我有个日本老师研究全世界镜头平均长度,20年前镜头最短的是新加坡3秒多一个镜头,它信息量相对的就要丰富一些,日本是例外很慢,然后你会看到韩国美国欧洲中国等等,它跟整个社会接收信息的能力有非常大的关系,现在再做这个研究我相信中国是很靠前的,我去阿姆斯特丹电影节,我就会很感叹,一个300万的城市能在一个月里变成600万的城市,另外300万全部是来看电影的,而且那电影都非常的长非常慢,也没有故事,更多的就像监控录像一样,大家津津有味地在这儿看,它这个社会非常非常的固化,很稳定,这就是欧洲。——陈晓卿

我们现在单位时间的信息量是有量化标准的,你如果走神了,这边,你可能会遗落了东西,那我会用音乐、旁白或者画面来提醒你,能让你不走神。——陈晓卿

现在的注意力经济,你要知道这是钱这是盈利这是流量,它用一切的方法研究你的人性,感官,欲望,而你一定会上套因为你是动物你是人。——窦文涛

 3 ) 中年,是中途镇的停留,还是新旅程的起点?

虽然有些不想承认,但自己即将迎来的生日数字已经到达了35。

这样让我最近不禁开始思考一些关于中年的问题。

中年,意味着什么?

是夹缝中生存的责任与压力,是对生活不自觉的倦怠,还是一段新旅程的开始?

中年,焦虑的点总有那么一些

之前看《圆桌派》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对于中年的描述是

说的貌似是我本人啊!如此真实又扎心!说的不是胃哦!是消化系统!

连深夜宵夜都变成广东白粥和汤河粉,才觉得身体没有负担,当串儿都撸不起的时候还怎么自称青年?!

“精力”似乎在生活的各个点提醒你的无力感。

在公婆回老家那段时间,面对刚出场设置电量满格的两个娃,自己本人只能充电两小时,使用五分钟.....

什么夜生活,KTV,晚餐赶完还有下一场的下一场依然能蹦跶得起来,熬夜通宵追剧,所有这些,都这样渐行渐远。你羡慕起年轻人的“精力”,他们凌晨两点还在蹦迪的时候,你满脑子只是想回家睡觉。

蒋方舟在里面说了个故事:

一个沉迷游戏的年轻父亲在一次给小女儿看病发现白血病的时候,彻底戒除了游戏。

年轻,似乎还有很多机会可以逃避现实生活,沉溺在文学,艺术甚至游戏中。而当你有一个更小的生命必须依赖你的时候,你就没有资格年轻了,你只能选择成长学会承担责任,听上去有些悲凉,却是长大的代价。

而80后,在现在公司里充满着活力的都是90后的时候,到处被叫哥叫姐,意味着你应该成为了公司的骨干甚至元老。30多岁在职场最易遭遇瓶颈,而在现在快速发展的时代,这个年纪或许已经达到了你一个收入和职业曲线的顶端,接下来能否面对一路下滑?还是你紧张到一刻都不敢松懈下来?因为这种被淘汰感步步紧逼。

这无疑面临的是你情绪上的懈怠和低落。

你时不时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思考和怀疑,是不是我这辈子也就这样了?日子是不是越过越没意思了?我还能在大城市拼搏下去么?或许父母说的回归田园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呢?

山坳中的中年,只能滞留在中途镇吗?

有本书讲的正是这样的一种情绪的极致-《中途镇》

“中途镇”来源于英国文学史上非常有地位的一本小说——乔治 艾略特著作的《米德尔马契》(Middlemarch),吴伯凡老师认为译成“中途镇”更贴切。那个小镇上的居民年轻的时候都雄心勃勃 谈吐不凡。可是伴随岁月的流逝,大家都习惯于过一种平庸的生活,很舒适,零认知,就像婴儿在母体子宫中的状态。

比如我们中年开始羡慕的三四线城市的所谓铁饭碗单位,工作轻松 无所事事 旱涝保收。在我们走出校门 步入社会 组建家庭之后,从事自己熟悉的工作,面对日益熟悉的亲人,生活安逸,日复一日,也很容易陷入这种“中途镇”状态。这种状态持续下去,让我们对重新适应单位以外的世界充满恐惧,让我们对日益加速发展的世界手足无措,让我们对迎面而来的棘手问题应对方式单一,甚至逃避。

《崩溃》里描述:

毫无疑问,所有的人生其实都是一个垮掉的过程,

但那些引发戏剧性场面的打击,那些来自或似乎来自外界的巨大而突然的打击,

那些被你存在记忆里,承担着你的怪罪,你在脆弱的时候会向朋友们倾诉的打击,其效果的显现倒并不突兀。

另一种打击来自心灵-

那些打击,直到你无论怎么做都为时已晚,知道你意识到自己再也不是那样好的一个人了,你才会感觉到。第一种打击来的很快,而第二种发生时你几乎浑然不觉,却终于会冷不丁的发现端倪。

中年,活出下一辈子的兴奋

那么,我们是不是真的别无选择了?

我们不如把中年,看作一场人生的下午茶时间。

在古代,即便是官记一品遇到父母去世也需要守孝三年,而如何面对这停滞的三年,是否可以把它当作一个对前半生的梳理的时间。而曾国藩正是在那三年崛起的。

我们不需要时时刻刻都忙碌,若是人生没有休止符,那么是否失去了另一种美感?

人过中年会发现,有时候在同等的客观条件下,如果是不同时机来处理这件事情,结果可能完全不同。好与不好,在于你处在什么样的时间点,什么样的位置上。

当你懂得这个道理,其实你还有选择。

李敖对于年轻人喜欢的东西不懂时,是这样说的:

所以,何必过于纠结自己老与不老?只和现在的自己比,认识人生这个可能低谷的阶段。因为这个山坳,可能是反弹需要的动力,再跳起时一定比之前更好,更不同。

突然想起年轻时最爱的动漫《灌篮高手》安西教练说的一句话:不到最后一刻,不要放弃比赛,一旦放弃,比赛就提前结束了。

中年如同比到中段的球赛,你是觉得还可以奋力一搏还是停留等待比赛结束?你是选择在中途镇住下,还是拿起行李启程?

谨以此文,献给即将35岁的自己!

●●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

KiKi的时光

 4 ) 让我登录了豆瓣的节目

我对这个节目的感觉就是:能给我对人生的思考带来新的东西,为数不多的有深度的谈话节目,希望能一直这么聊下去。

人生有很多很多姿态,不断提醒自己需要做的就是过好自己的,看好别人的。

文字的力量总是让我充满敬畏跟犹豫,刚好是找工作之际,是继续往内容方向发展还是说换个方向,我也看不清。

 5 ) 老与成熟

一些自己的反思。

我可能和大多数人不一样吧,我不怕老去,反而恨不得马上到三十岁。可能是因为我觉得以后一定比现在更好,还有更想让三十岁的自己来打脸,最好是一巴掌扇醒的那种,告诉现在的我,什么才是值得。

素食有9个月了,但是今天吃了一点酸菜鱼。怎么说,已经享受不了吃肉的乐趣了。素食的原因太多太多,我后来才意识到,最本质的或许是我希望这个世界可以少一些苦难,因为满足人类口腹之欲的而死去的动物们,以及少了一些乐趣的我的身体,都可以少一些苦难。

责任让人变老,太赞同这句话。所以我不怕老去,也是不怕承担责任。或者这样说,我已经承担了责任,便不怕老去。为什么女生不喜欢打游戏的男生,不是打游戏有什么不对,而是打游戏的男生不够成熟,承担不起责任。现实已经如此艰难,游戏也只是暂时逃避。我觉得打游戏最好的年纪可能是退休后,有时间有精力,还能预防老年痴呆。

2018年过去了,虽然这一年很艰辛,也有很多收获。但是我却越来越浮躁,看的书越来越少,电影越来越少。很难集中注意力,耐心地长时间做一件事,总是忍不住拿起手机。以前的英语晨读也没有坚持下去,尤其现在读研,专心学术真的不容易。老师们也说了很多,要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当初选择读研,就是想要再给自己三年时间,沉积下来提升自己。诱惑确实多,这一次下定决心,以戒为师,远离纷扰,找回被掠夺的注意力。

中国人现在也经历一场鸦片战争,和各种利用感官欲望的诱惑抗争。做一个自由战士,要学会抗争。其实已经觉得自己和很多主流的东西有些格格不入,而且喜欢的品味越来越小众。比如很多同龄女生喜欢的,我不喜欢,和舍友在很多方面没有共同话题。甚至开始抗拒流行时尚,不是想标榜自己的独特,而是无法理解。

年轻是年轻人唯一拥有的资本,我可能急着变现。也想到四十岁的时候,做一个审视者。或许当我觉得青春已逝,会考虑有个小孩,延续生命。

 6 ) 窦文涛回来了,一开口就是9.1分

01

很少有国产综艺,能像《圆桌派》这样,连做3季,每季评分都在9分以上。就连这两期番外,网友也打出了9.1的高分。

这个节目和窦文涛做了十几年的“三人行”很相似,但也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它是4个人聊天。

别看只是多一个人的差别,多一个人,聊天的化学反应完全不同。

3个人聊天,一个主持人,两个嘉宾,一人坐一边,很容易变成像辩论,两个嘉宾,潜意识里都想和对方保持不同的观点,窦文涛则居中协调。

4个人,坐一张圆桌,就取得了微妙的平衡,没有谁坐中间,谁坐两边,4个人都是独立的聊天参与者。嘉宾不用刻意分成两种不同的观点,窦文涛也不用充当协调者,而成为聊天的一员。

也因为这样,《圆桌派》虽说多了一个人,但窦文涛说的话反而越来越多了,因为他除了充当聊天节奏的把握者之外,和其他嘉宾,没什么不同。

所以说,4个人,其实更接近日常生活中的聊天状态,所聊的话题自然也更日常,更接地气。

02

比如《圆桌时光派》这两期番外,聊的就是“时间”这个话题,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期:着急:你越来越着急吗?

关于时间,中国人最熟悉的一句话大概就是“时间就是金钱”。

这句富兰克林的名言,让我们中国人中毒太深。

提起时间,我们就不自觉地要把它换算成金钱价值,做任何事,都要考虑:这时间花得值不值?

在“时间—金钱”这样的换算关系中,每个人都格外焦虑

焦虑还没挣到足够的钱,无法实现财务自由。

焦虑学习知识的速度,赶不上知识迭代的频率。

甚至连看个电影、美剧都焦虑,害怕时间花得不值,要用倍速播放……

这期节目中,窦文涛也承认自己变得越来越着急,“像个守财奴一样,在算自己的时间”,跟人吃顿饭,都得先计算一下,跟这人顿吃饭,值不值,还因此得罪过朋友。

这么来说,着急,也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对自己着急,表现就是对时间的焦虑;另一方面,就是对别人着急,表现为没耐心、暴脾气,

先来说说,对别人的着急

马家辉谈到自己的观察,说现在的香港人,都很着急,过海关验证指纹的时候,如果前面有人验证失败,稍微慢一点,后面排队的人就会发出不耐烦的“啧、啧”声。

而他去同样拥挤的日本,则发现,不管前面的人出现什么状况,后面排队的人都会保持礼貌。

这是因为日本没有香港拥挤,日本人没有香港人着急吗?

不是,在这个高效率的时代,大家其实都变得着急了,重点是:你如何安顿你的着急。

窦文涛也举了一个例子,在香港开车,绿灯时,前面的车只要开慢了一两秒,后面的司机马上会拼命按喇叭,似乎一秒钟都不能忍。

这种路怒症,在大陆也越来越常见。

而大家都着急的代价,是越来越多的交通事故,是开车,甚至走在马路上,都变成一件没有安全感的事。

这让人联想到另一件跟交通安全有关的事,前段时间的重庆公交车坠江,就是因为一个乘客,发现公交车坐过站之后,着急要下车,跟司机起争执,最后大打出手,导致公交车坠江,全车人,都赔上了性命。

这大概算是我们对别人着急最惨痛的代价了。

03

再说说,对自己着急

对自己着急,最大的表现就是对时间的焦虑,总希望快速获取大量信息,快速得到想要的东西,付出就想马上获得回报,缺乏延迟满足的能力。

比如说在如何获取信息、资讯这件事上,我们就在千方百计地提高效率。

也因为每个人都很着急,对自己的时间分配都很吝啬,催生了一种注意力经济。

像罗振宇提出的“国民总时间”所说的那样,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商家必须抢夺大家的时间,谁抢夺到到的注意力越多,谁就越赚钱。

所以,窦文涛说,今天,我们面临着一帮小骗子,时时刻刻都在用各种手段诱惑你的注意力。

于是,讽刺的是,我们越是着急,获得的信息质量,就越低,浪费的时间越多。

比如15秒钟一段的短视频,看似非常高效,但你不知不觉就刷了几个小时,却发现,什么有用的信息都没得到。

再比如说读书这件事。

很多人都没耐心自己看完一本书,想要每天听本书,让别人“帮”你读过了,揉碎了,“拆书”给你讲。

这样的二手知识,来得很快,但能吸收的,却很少,阅读的真正乐趣,也在这过程中遗失。

所以,如果我们能认真地想一想这件事,就会发现,着急,其实是最没效率的一件事,你越是着急,越是达不到自己的期望。

不论是对别人,还是对自己,不论是美食、阅读,还是个人的成长,放轻松一点,耐心一点,或许才能感受到更多美好的东西。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也都有抵抗着急的方式,比如陈晓卿,作为一个美食纪录片导演,就坚持不吃外卖,没时间吃饭时,宁愿饿着,也不用外卖解决。

再比如说读书这件事,我一直觉得,听别人讲10本书,也不如自己读一本书印象深刻,更重要的是,阅读中获取的乐趣,是别人怎么样也替代不了的。

虽然我们仍不免要着急下去,但如何安顿自己的“着急”,却能让人活得截然不同。

不知不觉,聊了这么多,就到这里吧。

看完一期节目,不仅是听到嘉宾聊了什么,还能让你不断延伸开去,想到更多东西,我想这就是《圆桌派》好看的原因吧。

赶快出第四季呀!涛哥~

 短评

80后初老,60后濒死……开着弹幕看,一到蒋方舟说话就有人骂,还嘲笑人家的长相,天啊国人的戾气怎么这么重啊!尤其是对年轻女性…

7分钟前
  • 小风一吹
  • 推荐

看完锵锵行天下马上接着看这个,这个石家庄人越活越通透了。另外这么多年从不喜欢家辉老师到渴望任何事听听他的角度。我很荣幸地说我也老了。晓卿老师也不必赘言,一句“用年轻人的语言这是在冒犯人家”直接解开了我的困惑。

8分钟前
  • suelence
  • 力荐

这个时代越来越迎合年轻人,衰老的年龄越来越年轻,现在崇拜的偶像,已经都比我小了

9分钟前
  • 张兮兮
  • 力荐

我成了陈晓卿老师的迷妹,又渊博又幽默,慢悠悠的来一句神来之语太可爱了。

12分钟前
  • 阿凡思蜜达
  • 力荐

晓卿老师让人如沐春风。

13分钟前
  • 書衣偵探華斯比
  • 推荐

挺喜欢这两期《圆桌时光派》,分别聊了“初老”和“着急”两个当下的年轻人最困扰的话题,嘉宾也好,马家辉、窦文涛和陈晓卿都很健谈,而且聊得内容也不空泛。但个人反倒是觉得这两集最出彩的是蒋方舟,毕竟是相对年轻人的话题,蒋方舟总能用准确直接的大白话提炼要点而且一针见血,全程只想拍大腿啊!以及,第四季何时才能回归啊!!!

16分钟前
  • 搬砖侠
  • 力荐

觉得安慰的是,你的痛苦并不是个例。同时悲哀的是,别人走过你的来路,他也没能开出良方。总有一些人能够站着说话不腰疼,而更多的我们只能同时在精神和肉体上受到折磨,然后继续浑浑噩噩失去活力。

18分钟前
  • 𝓜𝓪𝓷𝓰𝓸𝓲𝓵𝓪
  • 力荐

老是两集两集挤牙膏啊……改日播吧!

22分钟前
  • 彌張
  • 推荐

2019年第一阵惊喜:又有圆桌可以看了,虽然才两集!2019年第一阵惊吓:怎么一上来就聊这么沉重这么丧的话题?让我们初老的90后怎么办!

23分钟前
  • 当叔叔的年龄
  • 力荐

这回请的人不是很适合,谈得不够深,而且跑题严重。除了窦文涛和马家辉之外,我觉得如果请梁文道、许子东、马未都、俞飞鸿他们的话应该会更有意思。蒋方舟的问题在于她的视角一直在年轻人和前辈之间摇摆,关注的点主要还是自己,缺乏抽身而出看问题的高度。

26分钟前
  • 灰色堡垒
  • 还行

无聊的时候,翻翻他们的聊天,也是一种放松。细想,他们的聊天看似随意,其实极富技术性。

27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做一个人畜无害的空巢老人

29分钟前
  • Daniela
  • 力荐

还没看够就结束了。这集最喜欢的还是马家辉的观点:“我不懂这个无所谓,我甚至自豪我不懂。因为倒过来说,我所懂的你也是远远不懂的。重点就在于你有没有其他的,属于自己的东西,假如你有,你可以说我知道我不懂,可是没有关系,我不需要。可是万一你又不懂其他的东西,新一代的语言文化一上来,你就什么都没有了。你没有新的东西,也没有累积的时候,当然要焦虑了,这个时候就感觉到是苍老,我觉得这也是能力的问题。”

34分钟前
  • 壹零貳二
  • 力荐

必须五星!精神世界的汲养地!窦妈依然水平在线!超喜欢看这些大老爷们唠嗑,有思想深度和涵养的男人真是迷死个人呐!方舟的存在也恰到好处,不高调不谄媚不做作仅真诚的输出观点,同时又能随时接住其他中年男人的话,这很难得好吗?

37分钟前
  • sarah稻穗
  • 力荐

每一句都想拍大腿and点头不停

41分钟前
  • Swear
  • 推荐

和蒋方舟心有戚戚焉,也是从二十七开始担心变老,现在的状态是看年轻男子时的目光总是透着慈祥,并且能以正确心态欣赏好看的女孩子。

46分钟前
  • 超cute侠
  • 推荐

欣赏不来蒋小姐

48分钟前
  • she's
  • 推荐

我可能真的老了。2005年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团访问大陆时,我才刚上小学,转眼间《告台湾同胞书》都已经发表40周年了,台湾在那头,大陆还是在这头。岁月真的不饶人,可是我们也不要饶过岁月。

52分钟前
  • 蔡黄米苏
  • 力荐

不是老,是成熟

54分钟前
  • 女宛心兑
  • 推荐

发现心算能力消失,发现看过的书撂爪就忘,骤然觉得老了。好在有Excel,好在记不住的未必值得记。

57分钟前
  • funny_vee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