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再见杨德昌

台湾剧台湾2017

主演:杜笃之,余为彦,陈博文,陈希圣,姜秀琼,陈湘琪,唐从圣,张震,小野,柯一正,鸿鸿,王维明,陈骏霖,虞戡平,魏德圣

导演:吴乙峰

 剧照

十年,再见杨德昌 剧照 NO.1十年,再见杨德昌 剧照 NO.2十年,再见杨德昌 剧照 NO.3十年,再见杨德昌 剧照 NO.4
更新时间:2023-07-22 19:06

详细剧情

  楊德昌導演離開我們十年了。  「1982年,小野邀請甫留學歸國的楊德昌參與中影的《光陰的故事》拍攝計畫起,「楊德昌」這個名字便正式走入臺灣電影圈。1983 年《海灘的一天》籌備期間,因楊德昌提出諸多反動體制的作法,中影幾乎下令停拍,最後談判前一天,他寫了一篇〈光陰的童話故 事〉給小野,那是一個老米舖老闆夾在有幹勁的小學徒和捧鐵飯碗的老員工之間的故事,用此比喻改革舊體制之必要。楊德昌就是這樣一個人,在廿多年的創作歲月裡,用最大的熱忱與獨立精神,戮力達到創作的完美,一輩子都沉浸在電影的世界裡。  「十年再見楊德昌」專題選映《光陰的故事》等多部經典作品,另邀請楊德昌的弟子們帶來早期創作,呈現他們因受楊德昌的啟發而走上電影之路。除了影片放映之外,吳乙峰導演專訪了柯一正、小野、余為彥、杜篤之、虞戡平、張震、陳湘琪、魏德聖、唐從聖、陳希聖、鴻鴻、姜秀瓊、王維明、陳駿霖等人,請他們談及和楊德昌當年的互動細節。以此紀念離開我們十年的楊德昌導演。  1 柯一正  2 余为彦  3 小野  4 王维明  5 **圣  6 虞戡平  7 陈俊霖  8 姜秀琼  9 鸿鸿  10 唐从圣  11 杜笃之  12 陈湘琪  13 陈博文  14 张震  15 魏德圣

 长篇影评

 1 ) 贴上这封信,也许更完整

蔡琴写给杨德昌:

2007年7月1日,星期天,电视播了一整天,我也看了一整天: 杨德昌就这么走了。电话录音里数不清的媒体留言,都希望我回电;这个时候叫我说什么?说什么也说不清楚我的五味杂陈。就算说清楚,又为什么呢?而所有人却急着要一篇“前妻的反应”。

从一天最初的简短快讯,然后经过中间不断的增加数据、周边访问、调画面,到一天的结束,我的名字一直连着他的逝世消息。

回想当初,从我确知彭铠立和他的恋情,到决定当机立断成全他们,再到办完离婚手续,甚至到今天他去世,我的每一阶段似乎都得摊在镜头下。而今天,我怎么告诉外头,我都还来不及感受呢?

直到一天将尽,从电视上,我已看过他那被重复了又重复的身影后,一阵强烈而尖锐的刺痛,才刺醒了我的感觉。那些深埋在我心底、长久不愿再去回想的曾经的对他的记忆,突然袭上来。我脱口轻喊出一句:杨德昌,你怎么可以这样就走了呢?

跪在圣经前,我为他的灵魂急求,求主以神自己的名,领导他走义路,让他行过死神的幽谷也不怕遭害。我感谢主在他生命结束前,是与他的最爱在一起。我抬起不停涌上泪水的眼睛,坚定地告诉上帝:我可以站起来!

我深深地感谢上帝,让我与他轰轰烈烈地爱过。我安静地、肯定地用手抚摸着夹在圣经中的小十字架。闭上眼,再感受一次这曾经的爱情。一次比一次平静、勇敢。

细数他一生共完成了八部电影,在我们生命联集的十年中,我竟见证了一半。作为一个曾经的伴侣,我们一起年轻过、奋斗过。作为一个女人,他给我的寂寞多过甜蜜。

作为一个观众,我们痛失一个锐利的纪录者。时间会给他所有的作品一个公道,他的付出不会寂寞。至于我们所有过往的点滴,我自己品尝。就当作我活着时永远的秘密,随着他的逝去与世长辞。

 2 ) 十年再见杨德昌

非常感动,接受采访的每个人都深深的懂得他,并成就他。尤其是杜笃之说我们都是平凡人,和他这样不凡的人合作就是会有冲突,还有从从讲到在片场余为彦会摸杨导的头安抚他说放心啦我会搞定的。小孩子心性、单纯、执着,在懂他的人看来,爱发脾气的缺点都变得可爱。虽然他的生命短暂,却也精彩,并以永远不褪色的电影艺术被别人记住。以及纪录片的配乐很棒,不抢戏也很温柔。

 3 ) 真

众人回(吐)忆(槽)杨德昌(陈希圣黑得最欢),一点记录:

1.杨德昌本来想拍一部智慧犯罪的电影,后来去美国看了[体热]回台湾之后,就放弃了这个想法

2.小野讲往事超激情。中影:“开玩笑,大导演来我们中影拍戏,都要用我们中影的摄影师,我们哪点不行啊?那小伙子拍了四分之一电影,就这么屌,不要我们的摄影,他会什么?!”“我们先弄牯岭街好了,牯岭街比较简单,你相信我,30天拍给你看”

3.王维明:“你好厉害,你怎么可以用另外一种方式活着?”

4.生煎包+红豆汤+柳橙汁——让杨导消气

5.“操你妈X,操你妈X,变不出魔术了”

6.姜秀琼:“他太孤绝了,不是大家不愿意,而是他没有给机会让大家亲近他,了解他,这是我很心疼他的部分”

7.鸿鸿:“跟他最好的距离,就是当他的观众”

8.唐从圣:“那时候,杨导脾气确实是真不好,以为都是传说。各位,都是真的。”

9.杜笃之满满的干货!以及最后十分动容的那句(用闽南话讲的):“如果我知道我一定会去的”

10.杨德昌对陈湘琪说:“湘琪,你在成长过程中,你大概没有看过花是会凋的”

11.张震平均三句话眯一次眼睛。“每次拍合照他都会笑出声音来,‘呵呵呵呵呵呵’,一直到现在每次我去拍合照的时候我都会模仿他发出这个声音,然后我就会很乐,因为那是我对他的一个记忆”

12.魏德圣那一集,落泪。

 4 ) 寓言家与预言家

柯一正 比剧本厚的人物刻画,投手带手套开计程车。 听着交响乐,修理脚踏车的人,有些人物根本没出现,却出现在设定里。 没一个画面都已经在剧本中设定好了。 内心最大的反抗与预言,体制不满的一个呈现。 因此他会不断挑战自己。 片商说观众看不懂,不要拍,但他一定要坚持,坚持自己的摄影美学。 生活细节自然在画面里呈现,电影应该是一个世界都懂的语言。 唐从圣 杨德昌的导演教学 杨德昌的先知预言 rode fish 与 good movie 杜笃之 讲述内容的改编,从讲故事到讲空间和氛围 陈湘琪 认识演员之后会重改剧本 面对一群妥协的人,没有自我要求,他不知道怎么沟通,情绪才会出现问题。 电影表演中,背台词最后会变成讲台词。 念书还是表演,是跟从机会还是跟从心中那份感受,follow your heart,绝无妥协。 不会被环境或人移动。 不急,不产出,而是好好把一件事做好。 陈希胜 钱权期人,人事时地物 伺候皇上的生煎包,红豆汤,吃了糖就开心。 严苛的眼光是为了防患与未然。 没有临时演员,一直换 “变不出魔术了”【杨德昌预言自己才华将至?】 《一一》拍了九个月半 一百多张桌子的办公室,没一个人敢坐 陈博文 一黑板的人物结构,每个人的关系是什么。 一个表,每个人最后的归宿。 在人物关系中呈现逻辑思考。 剪辑这个活还是要导演设置好位置跟场次,只不过一场戏具体的长短,由剪辑师决定。 一杯水的剪辑原理: 一杯水,配上下雨的声音,就撑得住30秒,会有感觉。什么样的声音决定什么样的生命,以及撑多久。 拍麻将的时候,是一点钱都没了。 张震 台词一定要按照剧本去顿挫,演员不可以更改一点 魏德圣 剧本不能写死,要根据实际场景留空白 把自己丢到那个时代里 用环境创造角色 从概念开始创造“又小又猛”——麻将 写出所有人的名字 他们之间的关系 他们发生什么事 最终的结局怎样 组合 分场 侧拍即兴表演 利用即兴表演来想细节 这是写剧本写不出来的 之后消失,写剧本 完美诠释福柯的凝视 电影的哪一个案子,不是下很大的赌注在做呢 越困难的时候,越不能输 魏德圣会在想,如果是杨德昌,这样ok麽 同样没钱,牯岭街撑了8个月,赛德克撑了10个月 那个时代,从美国回来就有片拍,现在付出的,要是之前的好几倍。 杨德昌亲自打的电话以及全公司人星期一早上一起看那5分钟的片子。 余为彦 拍戏要的是gets,就是一种信心,觉得他一定有 道具一定就在身边 小野 先讲画面,一开始,拍一个海面,一个男人消失了 杨德昌的价值,似乎也是被后世建构出来的 王维明 牯岭街的人物志,不出现在影片中的人物也要写 已经想好的东西怎么在现场被执行出来,而不是怎么拍才会更有创意。 创作就是用最少材料的纸,变成结构扎实的盒子。 探索,挖掘,切,丢掉,就是整理。 陈俊霖 观察很重要,人人都可以做到 姜秀琼 人物的戏剧冲突性,虽然表面上最疏离,实则关心家庭的每一个人。 对生活的观察是电影的养分。 其实这些都是从别人的眼中,看到杨德昌是个怎样的人,这并非杨德昌的本真,只是人们眼中的他,这似乎就是真实,你的样子,即是人们眼中的样子,即使那并不是你。 鸿鸿 编剧就是聊天,常常没有效率,偶尔是会有进度。 怎么样让一个人物负担更多的作用,不能让一个人物只有一部分作用,和其余部分不能连接,这样太容易预期,不够猛。 实在不行,回去修人物背景。 所有的东西必须都互相关联,像齿轮一样,像机器一样,如果有一环咬不上,证明机器没有做好。 典型的人物更好编,牯岭街只有人物表,独立时代却有人物造型 跟他最好的距离是当他的观众 杨德昌当时一文不名,后来,时代慢慢追上了杨德昌。

 5 ) 还是做人比较可爱

原以为会很久才会看完,做翻译的这几天,细细梭梭就看完了。这么多人无一例外都在回忆天才和魔鬼一体的杨德昌,不同的片场故事、相似的行进模式听着竟也不觉烦。

最喜欢陈希圣那期,那种活灵活现和乐观开放的心态让我特别开心。原子小金刚的段子可以看一百遍。那句 「不要马戏」以后我也要时常拿来激励自己。

鸿鸿是这里唯一一个坚持认为导演很多做法不对也不为他找借口的人,特别坦诚,说自己没法和杨德昌共事。看到他说杨德昌和张曼玉约见面,只因为张曼玉想在来台期间顺带参加成龙的一个活动,杨德昌就不开心了,取消了和张曼玉的见面。「色戒」也就再没下文。 这段看完好生气。这并不涉及艺术理想和电影品质的追求,单纯就是别扭的小孩子脾气。讨人嫌,别人也拿他没法。

这一段是我最赞同“与杨德昌导演最好的距离,就是做他的观众 ”的时刻,也是我最不喜欢他的时刻。

但是他对陈湘琪说follow your heart,因为魏德圣的片子说,“希望你们,也可以一样,把该做的事情都做到。” 看得又让人莫名生出一股勇气和斗志来。就觉得啊,世上曾有过这样一个厉害的人,指引过那么多年轻人,现在以及以后都在用他的创作继续指引我们。

姜秀瓊说,要是杨德昌在世,肯定不同意拍这样的纪录片,因为他注重隐私,也不想别人过多议论他。但还是很感谢这些访谈把杨德昌从神变成了人。而做人明明是更加可爱、有趣,又让人无可奈何的。

 6 ) 2017.5.26

去年五月,看完这套访谈,传到B站上,建了这个条目,写了一篇文发在我们IMBd的公号上,起了个题目叫《这套关于杨德昌的访谈,看得我三度泪目》,也是想为公号拉点流量,当然没成功。时隔一年,发现这篇写的算有点内容,所以留在这里。

再过一个月出头,就是杨德昌十周年祭了。

昨天早晨,桃园电影节终于放出了“十年,再见杨德昌”系列访谈的最后一集,魏德圣导演谈杨导。可能很多人还不知道,魏德圣是《麻将》的副导,而且是杨德昌本人把他从司机调到导演组。

关于这套访谈,贴一段官网的介绍:“吳乙峰導演專訪了柯一正、小野、余為彥、杜篤之、虞戡平、張震、陳湘琪、魏德聖、唐從聖、陳希聖、鴻鴻、姜秀瓊、王維明、陳駿霖等人,請他們談及和楊德昌當年的互動細節。以此紀念離開我們十年的楊德昌導演。”这是为今年桃园电影节“十年再见杨德昌”单元制作的。身在北京虽无缘影片展映,但通过他们的讲述,常常仿佛能置身在那个杨导还在的时空,也是很满足了。

无论是标题还是内容,这套访谈都会让人想起王昀燕几年前做的《再见杨德昌》,那本书我很喜欢,记得当时看完后还觉得这么多访谈达成的立体感,简直可以和《公民凯恩》相媲美。两者的不同在于,那本书在我印象中,很深入地关照了杨导和台湾新电影运动的关系,所谈很多是关于那个“时代”的记忆,关于中影的改革,关于那时的台湾电影环境;而这套访谈更多地关照杨德昌这个人。每个访谈都是从他和杨导第一次见面的印象开始,然后谈到和杨导在一起的时光,常常会谈到某场具体的戏的拍摄过程,进而谈到杨导对他们的影响,最后总是会收在和杨导最后一次见面的情景。

可能也是由于这种关注“时代”与关注“其人”的不同,这次访谈采访了很多可以算是杨导学生的人。印象中的杨导是个“独行侠”,因此我们常常会忽视杨导作为一代宗师的贡献,因为不在体制内工作,杨导实际上独立地建立了自己的团队,杨导拍片,技术组除外,很多工作人员都是第一次拍电影的人,也有很多人是在杨导的影响下走上了电影的道路。每段访谈之前会有一张受访者的简介,看得多了会发现,杨导真的为台湾电影培养了一大批人才。陈博文谈到,拍完《麻将》之后,杨导自己掏腰包花了一百多万台币拉了十几个工作人员去参加柏林影展,他们很多都是第一次拍电影的人,陈博文不解,杨导就说,这是为了让他们看到电影人在国外是受到尊崇的,让他们看到电影是值得做的。陈博文因此很敬佩杨导。

陈希圣,姜秀瓊,唐从圣,很熟悉杨德昌电影的人怕是也不知道这几个名字是谁。当时放出这几集的时候,我就老大不情愿,心想又是拉来了哪个边缘小弟,能有什么内容。没想到,这几集是最惊喜的。像小野、余为彦他们,能说的段子翻来覆去就那么些,都很熟悉了。但这几个人,说的全是新鲜事,而且他们是杨导很身边的人。

是谁呢?他们是阿弟(《一一》)、二姐(《牯岭街》)、红鱼(《麻将》)。他们也都是杨导的学生,几乎都是从《牯岭街》的时候第一次见到杨导。后来,陈希圣是《一一》的副导,姜秀瓊是《麻将》的助导,《一一》的表演指导。很有趣的是,你看他们的访谈,会觉得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说话就跟他们那几个角色一样的。陈希圣就是阿弟那个样,特别油滑(人很热诚,就是比较能侃),看他讲自己怎么搞定杨导的坏脾气,都能笑出声来。这组访谈,最搞笑的就是陈希圣和张震的两集。张震不知道咋回事,这次接受采访就很自在的状态,很活跃,就很不“小四”,然后他这次谈杨导的角度和其他人都不太一样的。“杨导就很帅啊。”“杨导就是一个很有种的人啊。”“我就是很崇拜杨导啊。”

老一辈的访谈中,我最喜欢的是杜笃之的访谈,印象中看他出来说话很少的。看他访谈才觉得他真人的感觉和照片不太一样,照片就有点阴郁严肃,实际上他声音特别明亮,常常会发出浑厚的笑声,虽然年龄很大了,但是给人很年轻的感觉。他和魏德圣的两集是时间最长的,他讲了很多干货,包括和杨导试验更真实的后期配音,和侯导拍《悲情城市》同期录音的困难,还有从老塔那学了一招声音技巧用在《牯岭街》里等等。我说三次泪目,就有一次是杜笃之最后讲到,杨导最后一次给他打电话,说自己在上海,说“杜杜来看我啊”,杜笃之听到杨导声音就很开心,就说好啊好啊。可是后来因为忙别的事就没去。杨导过世之后,杜笃之听余为彦说,那次是杨导最后一次离开美国。杜笃之就用台语讲“我如果知道我一定去的”,然后哈哈笑了两声。好几个人在谈到最后的时候都哽咽了,最让我感动的却是杜笃之的笑声。

杜笃之是很少的从头到尾都和杨导一起的人,他说他和杨导就是“很合”,而其他很多人都因为各种原因在中途离开了,部分是为了开创自己的事业,像陈湘琪、魏德圣,更多地可能是因为和杨导不和。这也是这套访谈一个很突出的主题,关于杨导的为人。听多个人讲了之后,慢慢对这个事儿有了较全面的看法,杨导脾气大,不讲人情,有时甚至是无理取闹。有时候是他追求太急,太敏感,有时候是因为他真的小孩子气,还有一些特殊情况,像魏德圣在《麻将》片场“被骂得像狗一样”,但是听他自己讲述会莫名觉得杨导真的是在故意训练他诶。不管怎么说,多年以后,回想起杨导,会发现杨导给他们的影响都是正面的,有些当年他们觉得不合理的东西,他们慢慢理解了杨导,有些杨导确实做得不对的,好像也变成了一些“又痛又好笑”的故事,说到底,杨导毕竟没有任何阴损的地方,他都是以直待人。所以到最后,回想起杨导,最初和最后的印象都是那个笑眯眯地拍着他们肩膀的样子。

传到b站的访谈我没有按照原本的分集排序,基本是按我心中值得看的程度排序的,并把三位杨导一直的伙伴杜笃之、余为彦和陈博文放在最前面。呼应一下题目,另外两位把我看哭的是陈湘琪和魏德圣。魏德圣放在最后。“小魏在跟我合作过的工作人员里面,不是最出色的一个,但是,他说要做到的东西都有做到。希望你们,也可以一样,把该做的事情做到。”

 短评

不知道该说什么好。那年金马《海滩的一天》修复版看完(啊当然之后修复的就层出不穷啦),张艾嘉和杜笃之还是谁在台上对谈,也没怎么注意。散场后走向捷运,怎么感觉就那么恍如隔世而不爽呢?

6分钟前
  • 杨多荤
  • 力荐

第一次成功添加电影条目,谢谢你杨导,我要加倍努力才是啊。

11分钟前
  • 田废久必生
  • 力荐

杨导在天上看完大家说他脾气爆做事孩子气“草你们误会我了啦”(外加甩帽子)

16分钟前
  • 拧腰
  • 力荐

400分钟OL:http://m.bilibili.com/video/av10671054.html

19分钟前
  • 深夜声噎
  • 力荐

关于张曼玉受杨导邀请,花杨导的钱到台湾谈项目的一天时间里,还得拿出专门的时间参加成龙的台湾慈善活动,杨导最后干脆放弃邀请,这事处理得没毛病!(吾爱玛姬,吾更爱爱德华)

20分钟前
  • 突然一朵大荷花
  • 力荐

天才是超越时代的,天才也是吸血鬼。不过跟一个天才总比跟一个自以为是的好

22分钟前
  • luc1en
  • 力荐

看完才能体会杨德昌的付出与坚持,严苛与眼界。如果有一天能坐在大荧幕前把修复后的七部电影从头到尾再看一遍,那可太幸福了。我们想知道的还搞不清楚的那些,他早就懂了。

23分钟前
  • Orangev.
  • 力荐

真实的魔鬼一面。电影依然处在上一个黄金时代之后的衰退期,直到现在也没有缓过来。他的苛刻要求令副导助理崩溃抓狂,实际上是个人理念与家庭作坊的电影产业冲突无法协调。艺术家脾气,并非不好搞,拍摄周期长,动不动fire闲人那样简单。过高,过于追求完美,导致他自己也燃烧了,甚至透支了生命。

25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4.5;天才都有相似一面——理想主义,孤绝清高,完美主义,孜孜以求,蓬勃的创作力,勇于走出舒适区,勇于推翻自己,这些特征在杨德昌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斯人已去,昔日亲密战友十年回望师友,不少片段真是万分感慨、教人唏嘘,当初的争执相左与天崩地裂式的发脾气,在他们纷纷踏入电影行业后,对“片场暴君”拥有了全新的认识,没有谁能否认他对自己的影响,从勤勉认真到严苛的工作态度到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敏锐的洞察力,他如一团烈火,将自己焚烧殆尽,也照亮了懵懂后辈们的职业规划。艺术就是他的命,我们普通人和他最好的距离就是远远欣赏作品,体察到每一部影片中都有一个人物是他的影子投射,能读懂他的心思、能看懂他的苦心的人,都怀着温柔的慈悲。

28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高空高空,你不要马戏

29分钟前
  • 尼米兹
  • 力荐

这就是口述的魅力啊,讲者垂泪,听者哽咽。仿佛看了一卷长长的人生,台前幕后,不同的角度。张震说他与杨导保持距离感,鸿鸿说最恰当的距离就是观众。但每个人与杨导共事过的人,都更加深刻理解了电影,在追问人生到底想要什么。电影要建筑的结构,创作要逻辑缜密。老友游泳,阳光正午,美国墓园,怪诞

33分钟前
  • bird
  • 力荐

艹TMDB.1996年全世界最屌的一个镜头。

37分钟前
  • 仙道彰
  • 力荐

400分钟,还原一代大师。秀琼说,杨导一定不喜欢我们接受采访谈论他。他会说我活着的时候没重视我,现在也不要理他们。杨德昌太前卫,是预言家,时间越长,价值越大。

39分钟前
  • 天才+英雄
  • 力荐

最愛他的是杜篤之,最瞭解他的是姜秀瓊,最尊敬他的是魏德聖,最無所謂的是陳希聖。第三千部標記,獻給帶領我走入電影世界的楊德昌。看台灣新電影的紀錄片,總會有想哭的衝動。那代人真的熱血又純真,聽焦雄屏上課也有類似感觸。但這個台灣已經不是那個台灣了,不由得有些傷感。

44分钟前
  • 林西拿
  • 力荐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0671054/】每一集都很精彩,印象最深是楊德昌編劇的方式,最感慨是姜秀瓊說她一直沒有辦法對媒體談楊導,一是楊德昌會在乎自己的隱私,二是他會認為在他需要幫助的時候台灣并沒有支持他,現在有了一些價值才被需要

49分钟前
  • Février
  • 力荐

片场的暴君,创作的偏执狂,生活中的大男孩。因为是纯粹的采访,所以断断续续看了很久。每个人聊杨德昌都会谈到他的脾气,也会谈到他对自己电影生涯不可磨灭的影响。如果只看一期的话我会推荐杜笃之那集,听到一些动人的技术细节。他对杨导的包容、理解,以及最后眼里泛动的泪光,就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50分钟前
  • 晚不安
  • 力荐

跟着杨德昌做事的人,多多少少受到了他的影响。他有时像个孩子纯粹,有时像个愤怒青年,但是对于创作的心,永远坚持不妥协,名不虚传的片场暴君。魏德圣说:在美国洛杉矶看到杨导的墓地,上面什么也没写,这样伟大的电影人,令人泪目。

55分钟前
  • 阿巴木卫
  • 力荐

鸿鸿说,这个时代慢慢追上了杨德昌,和他最开心的距离是做他的电影观众,因为和他工作太痛苦了,吹毛求疵,山崩地裂。不过,和他在一起过的人,没有不受他的影响。(打算把杨导的所有电影再慢慢刷一遍)

60分钟前
  • 十块小饼干
  • 力荐

一个伟大的导演对生活如此敏锐的洞察力究竟来自哪里呢

1小时前
  • 荆棘
  • 力荐

“”与杨德昌导演最好的距离,就是做他的观众。“”

1小时前
  • 渡边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